尿生成的过程
尿的生成和排出
2、两套毛细血管网
肾小球毛细血管网 特点:血压高,利于滤过。 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 特点:血压低,利于重吸收。
(二)肾血流量的调节方式
1、自身调节:动脉血压在一定范围 (80mmHg—180mmHg)变动时,肾血流 量仍然保持相对恒定。
(二)肾血流量的调节方式
①肌源学说:当A压↑→A管壁平滑肌紧 张性↑而收缩→血流阻力↑→肾血流量 保持稳定。 意义:在安静情况下维持肾血流量的相 对稳定和正常的泌尿功能。
(二)Cl-的重吸收
方式:除髓袢升支粗段 为主动重吸收外,绝大 部分为被动重吸收。
(一)Na+的重吸收
近端小管后半段 少部分被动过程
∵Cl-顺浓度差经紧
密连接处重吸收→ 管两侧电位差→Na+
正
顺电位差经紧密连
Na+
负
接处重吸收。
髓袢中Na+的物质转运
●髓袢降支细段: 对Na+不通透。
●髓袢升支细段: 对Na+高度通透:顺浓度差被动重吸收。
●髓袢升支粗段: 主动转运。
髓袢升支粗段 Na+的转运:
②管-球反馈:当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 率↑→致密斑感受到远曲小管液 [Na+][Cl-]↑→致密斑将此信息反馈至 肾小球→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恢复。
2、神经-体液调节:
①神经因素 应急反应时交感N兴奋→NE释放↑→肾血管 收缩→ 肾血流量↓。 ②体液因素 应急反应时NE、Ad、 AⅡ 、VP 、 ET等体液 物质分泌↑→肾血管收缩→ 肾血流量↓。
2、 尿的化学成份
水分:95%~97% 固体物:3%~ 5% 无机物:氯化钠、硫酸盐、磷酸盐,钾盐、铵盐等 有机物:尿素、肌酐、马尿酸、尿胆素
尿液形成的过程
尿液形成的过程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尿液形成的过程尿液的形成过程尿生成基本过程包括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分泌与排泄三个基本步骤。
(一)肾小球滤过是指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中的水分、无机离子和小分子溶质通过滤过膜滤入肾小囊形成肾小球滤液(原尿)的过程。
滤液除含极少量蛋白质外,其余各种成分的浓度、渗透压和酸碱度都与血浆接近。
而血细胞和大分子血浆蛋白不能滤入肾小囊囊腔,仍存留于血液中。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当原尿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其中的水分和各种溶质全部或部分地透过小管上皮细胞,重新进入周围毛细血管血液中去的过程。
由于肾小管各段和集合管的结构各有特点,故重吸收的能力差异很大。
近端小管重吸收能力最强,原尿中的各种营养物质几乎全部在近端小管被吸收。
此外,原尿中大部分水和电解质及部分尿素、尿酸等,也在该段被重吸收。
(三)肾小管和集合管分泌与排泄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将代谢产物或血液中的某些物质排入小管液中的过程称分泌与排泄过程。
主要包括泌H+、泌K+、泌NH3.还可将血浆中的其他物质如肌酐、对氨基马尿酸等排入管腔。
此外,进入体内的某些物质,如青霉素、酚红等,也主要通过肾小管排泄。
以上这些物质的排泄大多在近端小管进行。
尿液的形成的过程及说明图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球与肾小囊之间)——除了血液中的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之外,其余的成分都通过肾小球毛细血管壁虑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肾小管)——原尿中的所有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等物质重新吸收进入血液中,剩下一些水、无机盐和尿素(形成尿液)。
尿液形成的过程(1)肾小球的滤过:当血浆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在有效滤过压的作用下,血浆中的部分水分和小分子物质通过滤过膜滤出,,进入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
(2)(2)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原尿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其中大部分成分又被重吸收,重新进入血液。
影响尿生成的因素实验报告
影响尿生成的因素实验报告影响尿液生成的因素尿的生成过程:血液流入肾小球入球小动脉,进入毛细血管网,滤过后形成的原尿进入肾小管中,由于肾小管有重吸收的功能, 可以把很多一部分水和几乎所有的葡萄糖,氯化钠等重吸收回血液中,之后肾小管还有排秘功能,能排酸,排钾.形成尿液尿生成是在肾单位和集合管中进行的,包括三个环节:①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②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③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作用。
一: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血液流过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中一部分水、电解质和小分子有机物(包括少量分子量较小的血浆蛋白)都可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内形成原尿的过程称为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凡能影响肾小球的滤过作用的因素都能影响尿的生成。
影响肾小球滤过的主要因素是:滤过膜的通透性和滤过面积、有效滤过压和肾血浆流量。
1.滤过膜的通透性和滤过面积滤过膜上有许多裂隙,形成大小不等的小孔,滤过膜的通透性就是以物质分子量大小是否能通过小孔来决定的(图6 -2)。
由于血浆中小分子的葡萄糖、尿素、尿酸、肌肝和各种离子等物质都可以滤过,因此,滤液中这些物质的浓度都与血浆内的浓度近似。
大分子物质如白蛋白(分子量为6.9万)极少滤过。
分子量超过7万的物质如球蛋白、纤维蛋白等则不能滤过。
一般以分子量7万为滤过膜通透性的界限。
Hb(血红蛋白)的分子量虽6.4万,但它和血浆中的结合珠蛋白相结合,成为分子量较大的复合物,所以也不能滤过。
只有当Hb大量被破坏,产生溶血,Hb浓度超过结合珠蛋白所能结合的量时,末结合的Hb才能进到滤液中,从尿中排出,这种尿液称为血红蛋白尿。
在一般情况下,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是比较稳定的。
2.有效滤过压①肾小球毛细血管压是推动血浆通过滤过膜的主要力量,用微穿刺法直接测得鼠的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平均为45mmHg。
②肾小囊内压是阻止血浆滤过的力量,平均为lOmmHg。
③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浆胶体渗透压是阻止血浆滤过的主要力量,在入球端约为2OmmHg,随着水分滤出,胶体渗透压不断上升,在出球端约为35mmHg。
生理学 第八章 尿的生成与排出
静电屏障作用↓→蛋白尿
(如:肾炎时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减少或消失)
正常时肾小球都活动滤过面积=1.5m2
⑵面积 急性肾炎→毛细血管腔狭窄或阻塞→
滤过面积↓→GFR↓→尿量↓
2.有效滤过压
构成决定滤过的因素(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囊内 压、血浆胶体渗透压),也是影响滤过的因素,∴构 成因素中的任一因素发生变化,均会影响GFR。
滤过: 指血液流 过肾小球 时,血浆中 水分和小 分子物质 通过滤过 膜进入肾 小囊形成 原尿的过 程。
滤过三要素: 屏障、动力、阻力
滤过的实验证据:
肾小囊微穿刺 抽取液体分析发 现,除蛋白质外, 所含的成分及其 浓度与血浆基本 一致,而且渗透压 和 pH 值 也 与 血 浆 近似。
原尿 = 血 浆的
消 化 道 钙、镁、铁、磷等无机盐, 胆色素,毒物等
唾 液 腺 重金属、狂犬病毒等 ━━━━━━━━━━━━━━━━━━━━━━━
一、肾的功能解剖
(一)肾单位
肾 肾小球 小 体 肾小囊
近端 小管
肾 小 细段 管
近曲小管 髓袢降支粗段
髓袢降支细段 髓袢升支细段
远端 髓袢升支粗段 小管 远曲小管
两种肾单位比较(P134)
(一)滤过屏障—滤过膜及其通透性
1.组成:三层 内层:
水分子 毛细血 阳离子 管内皮
葡萄糖
窗孔
中层:毛细血管基 外层:肾小囊 膜 多角行网孔 脏层上皮细胞
决定不同溶质是否 (足细胞)防 通过的重要屏障 止蛋白质漏出
小分子 阴离子
白蛋蛋白白质
机械屏障:由滤过膜的三层组织各种孔、裂构成。 静电屏障:由各层含有带负电荷的糖蛋白构成。
尿的生成与排放
.
第一节 尿的生成过程
尿的生成过程 ①肾小球的滤过。 ②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③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
.
一、肾小球的滤过
(一) 滤过的结构基础:滤过膜
水分子 阳离子 葡萄糖 小分子 阴离子 白蛋白
.
(二) 滤过的动力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
• (三)尿液的化学成分
• 成分:(1)水,占95%~97%;
•
(2)溶质占3%~5%。
•
溶质成分主要是电解质和非蛋白含氮化合物。
• 二、尿的排放
• (一)排尿反射
• (二)排尿异常
.
.
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1.滤过膜的通透性和面积 2.有效滤过压的改变 3.肾血浆流量
.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特点:选择性 差异性 有限性
(一)重吸收部位 关键部位:近端小管
(二)重吸收的特点 方式:被动 主动
.
(三)几种物质的重吸收
1.NaCl的重吸收 近端小管前半段:Na+主动 近端小管后半段:Na+被动 顺电位差 Cl-被动 顺浓度差 髓袢升支细段: NaCl顺浓度差被动重吸收 远端小管和集合管: Na+ 主动 2.H2O的重吸收 近端小管:等渗性重吸收 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受ADH调节
.
2. ADH 分泌的调节
(1)血浆晶体渗透压↑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视上核和室旁核 ADH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水通透性
水的重吸收
尿量 ↓
.
(2) 循环血量↓
视上核和室旁核
容量感受器(-)
ADH
生理学:尿的生成和排出 (问答题)
202.简述尿生成的基本过程。
尿生成的基本过程包括:(1)肾小球的滤过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在有效滤过压的作用下,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血浆蛋白外,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质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的囊腔形成超滤液。
(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超滤液进入肾小管后称为小管液。
小管液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其中的某些成分又通过小管上皮细胞转运至血液中。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小管上皮细胞可将自身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物质转运至肾小管腔内。
小管液经过上述过程后形成的尿液称为终尿。
203.简述近端小管重吸收Na+的机制。
近端小管重吸收Na+的机制可因部位不同而不同:(1)近端小管前半段Na+的重吸收是①与葡萄糖、氨基酸的重吸收相耦联;②与H+的分泌相耦联。
由Na+主动吸收建立起电化学梯度,小管液中Na+与葡萄糖、氨基酸等经同向转运体耦联转运进入上皮细胞而被重吸收,或由管腔膜上的Na+-H+交换体进行逆向转运。
(2)近端小管后半段Na+的重吸收通过①跨上皮细胞途径:过程同前半段,经Na+-H+交换转运入细胞;②细胞旁路:由于近端小管HCO3﹣和水的重吸收多于Cl﹣的重吸收,使后半段小管液中Cl﹣高于管周组织间液,Cl﹣顺浓度梯度经细胞旁路(通过紧密连接进入细胞间隙)被重吸收回血。
由此造成电位梯度,Na+便顺电位差而被动重吸收。
204.试述肾小管泌H +的意义肾小管分泌H +的意义:(1)促进NaHCO3的重吸收肾小管上皮细胞每分泌1个H+,就可使1个HCO3-和1个Na+重吸收回血,Na+和HCO3-再组成的NaHCO3是体内重要的碱储。
(2)促进NH3的分泌分泌的H+可降低小管液的pH值,使NH3容易向小管液中扩散。
分泌的NH3与H+结合生成NH4+,并进一步与强酸盐(如NaCl)的负离子结合为铵盐随尿排出。
强酸盐的正离子(如Na+)则与H+交换后和细胞内的HCO3-一起被转运回血。
因此,H+的分泌具有排酸保碱维持机体酸碱平衡的作用。
生理学 尿的生成和排出
18
二 肾血流量神经-体液调节:
①神经支配: 肾交感神经兴奋→ 肾血管收缩→肾血流↓
②体液因素: NE、E、VP、AⅡ分泌↑→肾血管收缩→RBF↓, 肾组织生成的PG、NO、缓激肽引起肾血管舒张 意义: 运动或异常 如高温、出血缺氧时 :通过神经、体液 调节使血流量减少,保证重要器官的血流供应,
屏障
肾小囊足细胞层:裂孔4-11nm
27
三层滤过膜: Cap内皮细胞层: 唾液酸蛋白 基膜层: 硫酸肝素/蛋白聚糖 肾小囊足细胞层: nephrin
电屏障
两种屏障使滤过膜对血浆中物质通过具有高度选择性, 对原尿的质量起着决定作用,
28
决定物质通过滤过膜的因素: 1.物质分子有效半径大小: 中性物质有效半径小于2nm自由滤过;2-4.2nm 随半径增加,滤过降低;大于4.2nm不能滤过 2.物质所带电荷: 在有效半径相同的条件下,正电荷易通过,负电荷 不易通过,主要限制带负电荷的大分子蛋白通过, 而其他带负电荷的微小物质如Cl- HCO3- HPO42SO42-也可顺利通过,
细胞侧面和基地部称基底侧膜
45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中物 质的重吸收与分泌
①近端小管重吸收: 65% Na+ Cl-、H2O,85% HCO3-以及全部磷酸盐、葡萄 糖、氨基酸及滤过的少量蛋白, ②髓袢、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也 有重吸收功能, ③远曲小管和集合管还有分泌 功能,
46
一 Na+、Cl-、H2O的重吸收 1.近端小管:吸收65-70% 定比吸收,等渗
②<80mmHg,平滑肌舒张达极 限
>180mmHg,平滑肌收缩达极 限
∴ 肾血流量随血压的波动而变
【初中生物】初中生物知识点:尿的形成和排出
【初中生物】初中生物知识点:尿的形成和排出尿的形成:尿的形成主要包括两个连续的生理过程: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尿的排泄:肾脏形成的尿,经过肾盂流入输尿管,再由输尿管流入膀胱。
膀胱位于盆腔内,有暂时储尿的功能。
它有一个出口,与尿道相通,出口处周围有环形的尿道括约肌。
平时尿道括约肌收缩,出口呈关闭状态;当膀胱内的尿液储存到一定量时,就要排尿。
这时候,尿道括约肌舒张,出口开放,尿就从膀胱里流出,经过尿道排出体外。
肾小球的过滤器促进作用:肾小球的结构类似过滤器。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余一切水溶性物质(如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都可以过滤到肾小囊的腔内,形成原尿。
比较原尿和血浆的化学成分,可以证明原尿中除了没有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其他成分几乎都与血浆相同。
肾小管的重吸收促进作用: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壁的上皮细胞重吸收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没有被重吸收的物质如一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等则形成了尿液。
综上所述,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的一些成分被过滤到肾小囊腔而成为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球管时。
其中一成分由肾小管重新吸收,最终形成了尿液。
特别告诫:①尿的生成是连续的,尿的排出是间歇的,而且膀胱的储尿量是有一定限度的。
因此一旦有了尿意,就应该及时排尿。
如果膀胱积尿太多,会使膀胱过度膨胀而影响其功能。
②一个正常的成年人一昼夜产生的原尿约有150升,而每天排出的尿液量仅为1――1.5升这主要是由于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对人体有用的一些物质如大部分的水、全部的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等被重新吸收进入血液。
血浆,原尿和尿液成分的比较:主要成分血浆中(克/100毫升)原尿中(克/100毫升)尿液中(克/100毫升)水909896蛋白质8.000.030.00葡萄糖0.100.100.00无机盐0.720.721.10尿素0.030.031.80排尿的意义:人体内产生的废物必须及时排泄,否则可以影响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甚至损害生命。
尿的生成
尿的生成
肾小球滤过示意图
尿的生成 表1 血浆、原尿和终尿主要成分的比较 成分 水 蛋白质 血浆 91~92 6~8 原尿 99 <0.03 终尿 96~99 0 原尿/终尿 浓度比 1 0
葡萄糖
尿素 尿酸 肌酐 钠 钾 氨
0.1
0.03 0.002 0.001 0.3 0.02 0.0001
0.1
尿的生成
尿的生成
Na+泵
Na+-K+ATP酶
尿的生成 上皮细胞 管周
钠泵示意图
第二节 尿的生成
小管液
HCO3HCO3-
上皮细胞
组织间液
Na+
Na+
Na+
Na+泵
HCO3- + H+ H2CO3
碳酸酐酶
H+ H+
HCO3H2CO3
碳酸酐酶
HCO3-
氢氯噻嗪
CO2
H 2O
+ CO2
+
H2O
近球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HCO3-示意图
尿的生成
小管液
ATP H+泵 H+
上皮细胞
组织间液
闰细胞
H+ H2CO3
碳酸酐酶
2+ HPO NH3 4 + H
HCO3-
HCO3-
+ H NH 2PO 4 4
CO2
+
H2O
闰细胞分泌H+的示意图
尿的生成
小管液
上皮细胞
组织间液
H+ + NH3 Cl- + NH4+ NH4Cl
尿的生成和排出
正常人总滤过面积:
1.5m2
2. 滤过膜的通透性
①分子量选择性:半径<2.0nm自由滤过
半径>4.2nm不能滤过 ②电荷选择性:带负电荷不易滤过
(四)肾的神经支配
肾交感神经
NE
肾动脉 肾小管 颗粒细胞
二、肾脏血液循环
肾脏血液循环的特征
(一) 肾血流量的特点 1. 血流量大,但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皮质。 RBF 1200ml/min 占心输出量1/5~1/4
(四)K+的重吸收和分泌: GFR K+的排出量取决于 肾小管的重吸收 肾小管的分泌
重吸收:主动,机制不清 近端小管:65%-70% 髓袢:25%-30%
分泌:远端小管和集合管主细胞 被动 顺浓度梯度 顺电位梯度 K+分泌↑: 细胞外液K+ ↑、醛固酮↑、 小管液流量↑ K+分泌与肾小管H+分泌竞争性抑制: Na+ - K+交换,Na+ - H +交换 酸中毒伴有高钾血症
(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Renin-angiotension-aldosterone system, RAAS)
1.血管紧张素原(肾素底物,在肝合成)
←肾素(水解作用)
血管紧张素Ⅰ(angiotensinⅠ,十肽)
←转换酶(主要在肺循环)
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八肽)
←氨基肽酶
M2 对水通透
逆流倍增
肾髓质渗透浓度梯度形成机制
外髓部(升支粗段):NaCl 内髓部: NaCl 、尿素(尿素再循环) 1. 降支细段:
2.升支细段:
3.髓质集合管
4、直小血管维持髓质高渗中的作用 维持髓质渗透压梯度,将髓质中多 余的溶质和水带回血液循环。
简述尿生成的基本过程
简述尿生成的基本过程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简述尿生成的基本过程尿生成包括肾小球滤过用,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选择性重要吸收作用及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3个基本过程。
为什么说肾是最重要的排泌器官各种排泌器官中。
肾的排泌物不仅种类多。
数量大,并且尿的质和量经常承受着机体内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同进还参与体内水,盐代谢和酸碱平衡的调节。
因此。
肾是最重要的排泌器官。
长期维生素A摄入不足,为什么会引起夜盲症因为夜晚视物主要是视杆系统的功能。
视杆细胞的感光色素视紫红质由视紫红质由视蛋白和视黄醛组成,而视黄醛由视黄醇(维生素A)转化而来,在视紫红质分解和再合成的过程中,有一部分视黄醛被消耗。
被消耗的视黄醛主要靠食物中进入血液循环(相当部分储存于肝)的维生素A 来补充。
所以长期维生素摄入不足,会引发夜盲症。
神经胶质细胞的主要功能是什么支持作用。
修复和再生作用。
免疫应答作用。
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
绝缘和屏厂作用。
稳定细胞处的K+浓度。
参与某些递质及生物活性物质的代谢。
什么是脊休克其主要表现是什么脊休克指人和动物在脊休克的主要表现为:在横断面以下的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紧张性降低甚至消失。
血压下降,外周血管扩张。
发汗反射消失,直肠和膀胱中粪尿积聚。
说明动物躯体与内脏反射活动均减退以至消失,脊休克现象只发生在切断水平以下的部分。
什么是去大脑强直产生的机制是什么在中路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而出现肌紧张亢进现象,称为去大脑强直,其主要表现是:动物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
去大脑强直是一种增强的牵张反射,表现为伸肌,抗重力肌紧张性亢进。
去朋脑强直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切断了大脑皮质运动区和纹状体等部份与脑干网状结构肌紧张抑制区功能联系,使抑制区的功能减弱,而易化区活动占优势,导致肌紧张过度增强。
简述尿生成的基本过程。
简述尿生成的基本过程。
简述尿生成的基本过程是滤过、重吸收、分泌、排出。
滤过:进入到肾脏中的血液,即动脉血,经过肾小球时,通过半透膜将其中的水分以及小分子物质过滤出来形成原尿,每天量约100多升。
重吸收:原尿的量远远大于终尿,因此,大部分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重新回到血液中,真正的废物以及多余的水分,才会最终形成尿液。
分泌:再经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分泌氢离子、钾离子等,最终形成的尿液,每天的尿量约1500-2000mL。
排出:终尿经过肾、输尿管、膀胱、尿道,最终排出体外。
机能学实验-尿生成实验报告
尿生成实验报告课程:机能学实验学院系级班姓名:张**学号:组员:【实验目的】1.掌握颈外静脉开通静脉输液通道的操作。
2.掌握暴露膀胱并进行膀胱插管的操作。
3.学习测量并记录尿量的方法。
4.观察探究各种因素(垂体后叶素,生理盐水)对家兔尿量的影响。
5.观察测量尿生成的大体时间。
6.掌握班氏试剂鉴定葡萄糖的操作。
【实验原理】尿生成的基本过程1.肾小球滤过(原尿的形成)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选择性重吸收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血浆从毛细血管滤过形成原尿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静水压+囊内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实验动物】家兔【实验器材与药品】BL-420N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血压换能器,哺乳类动物手术器械,兔手术台,动脉夹,注射器,膀胱插管,试管,试管架,酒精灯,培养皿,纱布,20%氨基甲酸乙酯溶液(乌拉坦),生理盐水,20%葡萄糖,1%呋塞咪,垂体后叶素,0.6%酚红注射液,10%NaOH溶液,班氏试剂【实验步骤】1.动物准备(1)耳缘静脉注射20%氨基甲酸乙酯溶液(5ml/kg)麻醉家兔,卧位固定于兔手术台。
(2)颈部手术:在颈部处做约5cm的切口寻找足以插管的颈外动脉,分离颈外静脉,做颈外静脉插管。
(3)腹部手术:在耻骨联合上方,沿正中线做约3cm的切口,沿腹白线剪开腹壁,将膀胱移出体外。
辨认清楚膀胱结构后,选择血管较少部位做一小切口,插入膀胱插管,用粗线结扎固定。
注意保持插管与输尿管之间的畅通,避免堵塞。
将插管与量筒连接,记录尿量。
(4)在颈部、腹部手术完毕后,均用浸有38°C的生.理盐水纱布覆盖创面。
2..实验观察(1)记录插管后5min的尿量。
(2)静脉注射0.6%酚红溶液0.5ml,用盛有10%NaOH溶液的培养皿盛接尿液。
如果尿中有酚红排出,遇NaOH则呈现红色。
计算从注射酚红起到排出酚红所需要的时间。
(3)静脉注射0.1%速尿0.5ml/kg,观察尿量的变化。
生理学 尿的生成与排放
(二)尿液的理化性质
1、颜色:正常新鲜尿液为淡黄色透明液体。颜色主 要来自胆色素的代谢产物,大量饮水后,尿液稀释, 颜色变淡,机体缺水,尿量减少等,颜色变深
2、渗透压:尿液渗透压一般高于血浆渗透压 3、酸碱度:尿液通常为酸性,PH介于5.0-7.0之间。
素食者由于植物酸在体内氧化,酸性产物比较少,故 尿液呈碱性
以每分钟两肾生成的原尿为125ml计算,正常成人每天生 成的原尿约有180L,而我们排出的尿液只有1.5L左右, 表明原尿中99%的水分被吸收,其他物质同时伴随吸收
(一)重吸收的部位 吸收以近端小管的重吸收能力最强。 正常情况下,小管夜中的G、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几乎全部在近 端小管重吸收;水、无机盐类大部分也在此吸收 (二)重吸收特点:选择性;
(一)滤过的结构基础
1.滤过膜的组成: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直径50-100nm。 基膜:4-8nm多角形网孔。 肾小囊的上皮细胞:直径4-14nm的孔。
2.滤过膜的通透性: 机械屏障: —有效半径:2.0nm ~ 4.2nm 随着半径增加,滤过增加。 电学屏障: —各层带负电荷
3.滤过面积:1.5m2 / 两肾。
渗透压感受器
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下丘脑 神经垂体 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多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血容量回升
水重吸收增多 尿量减少
血浆晶体渗透压恢复
(三) 醛固酮
• 由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分泌的一种调节水盐代谢的激素, 能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的重吸收,有保钠、保水、 排钾的作用,可使血钠增高、血钾降低,尿量减少,血容 量增加。
2.作用 以血管素紧张Ⅱ作用最强
(1)血管紧张素Ⅱ
①全身微A收缩 、
交感缩血管中枢紧张性↑→ 外周阻力↑
人体尿液形成知识点总结
尿液形成是人体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生理过程,它通过肾脏的滤过和调节作用,将体内废物和多余物质排出体外,维持身体内部的正常代谢和生理功能。
了解人体尿液形成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体的生理结构和功能,对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也有一定的帮助。
本文将就人体尿液形成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尿液的成分与形成过程、尿液的调节机制、尿路感染的相关知识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肾脏的结构和功能肾脏是人体内排泄系统的重要器官,它主要包括肾小球、肾小管、肾单位等部分。
肾小球是肾脏的滤过器,它由毛细血管球团和肾小球囊组成,起到了体内废物和多余物质的过滤作用。
而肾小管是肾脏的调节器,它包括近曲小管、远曲小管、集合管等部分,主要起到了尿液的形成和调节作用。
此外,肾单位是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它由一个肾小球和与之相关的肾小管组成,是实现肾脏滤过和调节功能的基本单元。
肾脏有着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滤过、重吸收、分泌、调节等多个方面。
滤过是指通过肾小球将血浆中的废物、毒素和多余物质过滤出来,形成初级尿液。
重吸收是指在肾小管中将有价值的物质重新吸收到体内,减少尿液中的成分。
分泌是指在肾小管中将体内产生的废物和多余物质分泌到尿液中,排出体外。
调节是指肾脏可以根据体内外环境的变化,调整尿液的成分和分泌量,保持体内的相对稳定状态。
二、尿液的成分与形成过程尿液是人体排泄系统的代谢产物,在正常情况下呈现为黄色的液体。
它的主要成分包括水分、尿素、尿酸、肌酐、无机盐、有机酸等多种物质。
其中,水分是尿液的主要成分,约占尿液总量的95%以上,其余则是各种代谢产物和少量的无机盐。
尿液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主要包括滤过、重吸收、分泌等多个环节。
首先是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将血浆中的水分、废物、毒素和多余物质过滤到肾小管中,形成初级尿液。
然后在肾小管中进行重吸收和分泌作用,将有价值的物质重新吸收到体内,将体内产生的废物和多余物质分泌到尿液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滤过的阻力包括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的血 浆胶体渗透压和和肾小囊内的静水压。
•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 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 经计算,肾小球毛细血管始端的有效滤 过压=45-(25+10)=10mmHg。
少,肾小球滤过率亦减小,导致少尿甚至无 尿。 • 滤过膜通透性改变可致尿成分的异常。 3.肾血浆流量 •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肾血浆流量主要影响滤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
• 原尿进入肾小管后称为小管液。小管液在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 其中的水分和各种溶质将部分或全部被管壁上皮细胞重新吸收回血 液的过程,称为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reabsorption)。
• 原尿中99%以上的Na+可被 肾小管与集合管重吸收, 这对维持细胞外液的总量 及渗透压十分重要。Na+在 肾小管各段的重吸收率不 同。
2.水的重吸收
• 水主要是由于溶质重吸收后造成的渗透压差而随之被动重 吸收的。正常人滤液中的水分约有99%被重吸收,仅有1% 排出体外。
• 水的重吸收可分为两部分
前者为主。
• 肾小管和集合管分泌H+起到了排酸保碱的作用,对维持体 内的酸碱平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NH3的分泌
• 正常情况下,NH3主要由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酸中毒 时,近端小管也可分泌NH3。
• 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在分泌H+和NH3的同时,促进了 NaHCO3的重吸收,从而实现了肾脏排酸保碱的功能。
– 必然性重吸收:在近端小管伴随溶质重吸收的水与体内是否缺水无 关,总是占原尿中水的65%~70%,该段小管液与血浆渗透压相等, 是等渗性、必然性重吸收。
– 调节性重吸收: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其上皮细胞对水不易通透, 这部分水的重吸收只有在抗利尿激素的存在下才能进行,即受抗利 尿激素的调节,约占原尿中水的20%~30%。
fraction,FF)。 • 滤过分数为125/660×100%=19%,由此表明,流经肾脏的
血浆约有1/5在通过肾小球时滤出到肾小囊中形成了原尿。
(二)滤过膜的组成及其通透性
• 滤过膜由三层结构组成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
滤过膜
基膜层
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层
(三)有效滤过压
• 有效滤过压(effective filtration pressure, EFP)是肾小球滤过的动力,它与组织 液生成的有效滤过压相似。是指促进滤 过的动力与阻止滤过的阻力之间的差值。
3.HCO3-的重吸收 • 正常由肾小球滤过的HCO3-约80%~90%在近端小管重吸收。
4.K+的重吸收
• 原尿中90%左右的K+被重吸收回血。K+重吸收的主要部位 在近端小管,是逆电化学梯度主动重吸收的。终尿中的K+ 主要是由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来的。
5.葡萄糖和氨基酸的重吸收
• 正常情况下,原尿中的葡萄糖全部被重吸收回血液,故终 尿中不含葡萄糖。
(四)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1.有效滤过压 • 有效滤过压是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和
囊内压三种力量的代数和,其中任何一种发生改变,都 会影响有效滤过压的值,进而影响肾小球滤过率。
(1)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2)血浆胶体渗透压 (3)囊内压
2.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 • 肾小球滤过率与滤过面积有关。滤过面积减
(一)肾小球滤过率和滤过分数
• 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所生成的超滤液量称为肾小球 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
• 在体表面积为1.73m2的个体,肾小球滤过率约为125ml/min。 • 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为滤过分数(filtration
(一)重吸收部位、方式及途径
1.重吸收部位
• 各段肾小管和集合管都具有重吸收 功能,但近端小管(尤其是近曲小 管)重吸收的物质种类最多、数量 最大,因而是重吸收的主要部位。
2.重吸收方式:重吸收方式有主动和 被动两种。
3.重吸收途径:重吸收的途径有跨细 胞途径和细胞旁途径,以前者为主。
1.Na+和Cl-的重吸收
尿生成的过程
尿生成包括三个基本过程 ①肾小球的滤过 ②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③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
一、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 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中除蛋 白质外的其他物质经滤过膜进入肾小囊腔 形成原尿的过程,称肾小球滤过 (glomerular filFra bibliotekration)。
• 用微穿刺技术进行微量化学分析表明,原 尿中的成分与去蛋白的血浆相似。可见, 原尿就是血浆的超滤液。
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功能
•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secretion)是指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 将自身代谢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物质排到小管液中的过程。肾小 管和集合管主要分泌H+、NH3和K+,这对保持体内电解质平衡和酸碱 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一)H+的分泌 • 主要部位在近端小管。 • H+的分泌有两种机制,Na+-H+交换和H+泵主动分泌H+,以
(三)K+ 的分泌
• 小管液中的K+绝大部分被肾 小管各段和集合管重吸收入 血,只有极少部分从尿排出。 尿液中的K+主要由远曲小管 和集合管分泌。
• 由于Na+- K+和Na+-H+交换都是 Na+依赖性的,故二者有竞争 性抑制作用 。
– 在酸中毒时,小管细胞内的 碳酸酐酶活性增强,H+生成 增多Na+-H+交换增强,以增 加NaHCO3的重吸收;而Na+K+交换则变弱,K+随尿排出 减少,可能导致高血钾症。
• 葡萄糖的重吸收是一种需要Na+参与的继发性主动转运过 程。
• 葡萄糖的重吸收全部在近端小管中进行。
– 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有一定的限度,当血糖浓度超过160~ 180mg/100ml时,小管液中的葡萄糖不能全部被重吸收,尿中将 出现葡萄糖。
– 通常把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renal glucose threshold),正常人为160~180mg/100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