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大佛寺历史沿革及价值
張掖大佛寺及其周边风光
張掖大佛寺及其周边风光大佛寺位于甘肃省張掖城西南隅,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处重要名胜古迹群,在它的周边有明代的钟鼓楼,藏经塔和名扬西北的山西会馆。
寺内古建林立,古树参天,碧草成荫,环境优美,游览于此让人静心。
大佛寺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原名迦叶如来寺,明永乐九年(1411年)敕名宝觉寺,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敕改宏仁寺,因寺内有巨大的卧佛像,故名大佛寺,又名睡佛寺。
寺内安放有国内最大的室内卧佛,也就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湼槃像。
他安睡在大殿的正中髙1.2米的佛坛之上,佛身長34.5米,肩宽7.5米,耳朶约4米,脚長5.2米。
大佛的一根中指能平躺一人,耳朵能客八个人并排而坐,佛像巨大无比。
大佛寺路街景大佛寺庙門大佛寺匾额大佛寺前石狮旁的美女大佛寺前广场上的牌坊大佛寺庙门左侧的山西会馆的'八之戒'广告牌大佛寺庙門旁的边門大佛寺庙門旁耸立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佛寺(西夏),清代确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在96年发布的重点文保大理石石碑。
进入大佛寺'佛法无边”牌坊展现在眼前飞檐翘角带有龙装饰图案的雕塑中寺庙古建筑群的特色,也是中国建筑文化的一大特点。
飞檐翘角带有龙装饰图案的雕塑中寺庙古建筑群的特色,也是中国建筑文化的一大特点。
大佛殿殿前的匾额'功德湏彌''功德湏彌”匾额下方还悬挂着一块大型横匾'無上正覺'。
在'無上正覺'的匾额下的木柱上有一副醒目的对眹,上联'睡佛長睡睡千年長睡不醒'。
下联'問者永問百世永問难明“大佛殿里的佛像(因游览时导游要求殿内佛像不許拍摄,因此从百度中搜索張掖大佛寺卧佛,贴于此)。
大佛殿里的佛像(因游览时导游要求殿内佛像不許拍摄,因此从百度中搜索張掖大佛寺卧佛,贴于此)。
在大佛殿内还有一尊仿大佛的雕塑置于殿前的玻璃柜中供游人参观。
以上图也从百度搜索下载贴于此。
大佛殿前門板及墙的木雕和砖雕大佛殿前門板及墙的木雕和砖雕大佛殿前門板及墙的木雕和砖雕牌坊上的'佛思護佑'木刻大殿旁的笔直冲天的大树大殿旁的笔直冲天的大树飞檐翘角下的风铃,风大时,风铃会叮咚作响。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木塔
Page 12
古刹大佛寺与西夏、元朝皇室有着密切的关系。西夏太 后经常来寺内朝拜、居住,张掖大佛寺据传曾为元世祖忽 必烈降生地,元世祖忽必烈的母后别吉太后也曾在这里久 居,别吉太后的灵柩曾寄放于寺内。南宋末年,宋恭宗赵 显被虏后为避祸而出家于此。
Page 13
Page 14
Page 9
Page 10
木塔寺
木塔寺又名万寿寺,寺与塔初建于北周或更早一些,经隋、唐、明、 清历代重修。据《重修万寿寺碑记》载,“释迦涅磐时,火化三昧, 得舍利子八万四千粒。阿育王造塔置瓶每粒各建一塔,甘州木塔其一 也”。据《甘镇志》记载:后周时已有之,隋开皇2年(公元582年) 重建,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敕尉迟敬德监修,明清均有补 修,其建筑技巧集木工、铁工、画师技法于一体,制做精巧。至今已 有一千多年历史。木塔是张掖城内五行(金、木、水、火、土)塔之 一。初为隋初之物。现塔为1926年重建,系砖木结构,平面八角形, 九层,高32.8米,内径大约3米,楼阁式。台基为正方形,20米见方, 高1米。塔底由20根粗大而又结实的木柱支撑着,每层的八角上都有 一个用木料刻成的龙头,口含宝珠。塔身由砖砌成,从上到下是一个 完整的木架。从第三层开始,每周有八根木柱均匀地支撑着,东西开 有假门。塔顶呈伞形。由下而上,一层小于一层。另外,每层还有八 根横梁,指向八个不同的方向,塔内空心,不能登临。新中国成立后, 木塔多次维修,显得更加美观。
Page 2
Page 3
大佛寺
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 波罗曾留居甘州游览名胜,在他 的《马可· 波罗游记》里,对大佛寺规模宏大的建筑、精 美的卧佛塑像大加赞赏,推崇备至。古哈烈国沙哈鲁王使 臣亦曾游览大佛寺,在他的记载中说;“雕刻功夫精致, 故诸像皆与活人无异。”寺原名“迦叶如来寺”,明永乐 九年(1411年)敕赐“宝觉寺”,后又改“弘仁寺”。 清朝乾隆年间重建。到本世纪40年代,寺内建筑大部已毁。 现存建筑有大佛殿、藏经殿和土塔三处。1985按布局迁 建了牌楼、山门,又迁建了三座散存的殿堂。
山丹大佛寺文物保护单位
山丹大佛寺文物保护单位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山丹大佛寺简介
2.文物保护单位的设立背景
3.文物保护单位的意义
4.山丹大佛寺的文物保护工作
5.结语
正文
山丹大佛寺位于我国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古刹。
这座寺庙始建于北魏时期,距今已有 1600 多年的历史。
山丹大佛寺因为寺内拥有一尊高达 35 米的大佛而闻名于世,这尊大佛被誉为“天下第一佛”。
为了保护山丹大佛寺的文物和历史文化遗产,我国政府于 1988 年将其设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一举措旨在加强对山丹大佛寺的保护和管理,确保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发扬。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丹大佛寺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是我国古代佛教文化的见证,对于研究佛教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其次,山丹大佛寺的壁画、雕塑等艺术作品展现了古代艺术家的高超技艺,为研究古代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最后,山丹大佛寺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文化遗产,它见证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对于研究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在山丹大佛寺的文物保护工作中,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了对寺庙的日常维护和管理,确保文物的安全。
其次,对寺庙
进行了多次修缮,恢复了部分损毁的文物。
此外,还加大了旅游管理和宣
传力度,提高游客对文物保护的意识,减少人为破坏。
总之,山丹大佛寺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的保护和传承,对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大佛寺
寺院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史载西夏国师嵬?在此掘出一翠瓦覆盖的卧佛而初建大佛寺。
现存建筑有大佛殿、藏经阁、土塔三处。
大佛殿殿高33米,面阔9间,规模宏大。
殿门两侧各镶以六平方米的砖雕一块,左为“登极乐天”、“西方圣境”,右为“入三摩地”、“??园演法”。
殿内有木胎泥塑佛像,长34.5米,肩宽7.5米,脚长4米,耳长2米,金装彩绘,形态逼真,视之若醒,呼之则寐。
卧佛身后塑十大弟子,两侧廊房塑十八罗汉,殿内四壁为《西游记》和《山海经》壁画。
藏经阁内珍藏有明英宗颁赐的六千多卷佛经,经文保存完好,以金银粉书写的经文最为珍贵。
寺后有一33.37米高的土塔,为张掖五行塔之一,其一、二层台座四隅各建一小塔,风格独特,为国内罕见。
张掖大佛寺据传曾为元世祖忽必烈降生地,别吉太后的灵柩寄放于寺内。
南宋末年,宋恭宗赵显被虏后为避祸而出家于此。
大佛寺规模宏大,16世纪时寺内可容纳四、五千人同时朝拜。
民间传说,大佛寺建成之后,笃信佛教的西夏皇太后梁氏常到寺内朝拜、居住,在此设道场,大作斋会。
又传说蒙古别吉太后住在大佛寺,生下大元帝国的开国君主——元始祖忽必烈。
别吉太后死后,灵柩也停殡在大佛寺。
这些传闻,不见经传,是真是假,至今是谜。
卧佛长睡睡千年长睡不醒;
问者永问问百世永问不明。
这是大佛寺山门的副楹联。
大佛寺蕴涵有哪些秘密,令人疑问白世而不得其解呢?也许值得询问的问题太多了,不说别的,光涉及大佛寺的传说就扑朔迷离,不能不让人疑问。
张掖大佛寺历史沿革缀述
另外,民间传说元世祖忽必烈出生于张掖大佛寺,(见《张掖史话,大佛寺与忽必烈》)《甘州府志》载:元世祖母亲别吉太后死后,“世祖于十字寺祭之,其就未祥。”上述出自大佛寺的诸多记载与传说均表明:张掖大佛寺在宋元之际已居特殊的地位,享有盛誉。
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初,冯胜军队定河西,甘肃皆平,大佛寺因兵燹荒弃。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陕西行都指挥使司自庄浪迁治甘州,二十八年,肃王朱愥由平凉就国甘州。甘州的政治、军事及经济地位遽然提高,宗教文化也日益受到政府的重视。因此,明代前期大佛寺的修葺和兴建得到长足发展,从而使它的寺院文化达到空前的鼎盛和繁荣时期。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重建大佛寺,至永乐十七年,成祖朱棣敕赐“弘仁寺”扁额,弘仁寺之称一直延用至民国时期。但明初,习惯上通称为“卧佛寺”,明代后期,万寿金塔寺旧址及感应寺相继为卧佛寺建作“金塔殿”和“水陆堂”,“十字寺”合三为一,故又有“大寺”之称(规模最为宏大也),亦或有“敕赐弘仁宝觉”之概称。
西夏宝义元年(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部队攻取甘州,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三月,宋恭帝赵显奉表降元,五月,“元世祖忽必烈封赵显为瀛国公”,后忽必烈夜梦金龙绕殿柱,明日瀛国公来朝,立其柱下,世祖疑而欲阴除之,“赵显险遭杀害,遂遁入空门,释号合尊大师,移居甘州大佛寺。”(《甘肃省志》)
专题文章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宇如聪在京…
市委书记陈克恭主持召开市委…
我市党政代表团在平凉考察
我市党政代表团在庆阳考察
我市党政代表团在平凉考察
我市党政代表团在庆阳考察
陈克恭在我市党政代表团座谈…
我市党政代表团在西安考察
明代张掖大佛寺始设有省一级佛教行政管理机构——僧纲司,置督纲一人(从九品),副督纲一人,直属中央僧录司管辖。
山丹大佛寺 文物保护单位
山丹大佛寺文物保护单位
山丹大佛寺是中国甘肃省的一个著名佛教寺庙,也是一个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
它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城西5公里处的嘹高山脚下,始建于北魏时期(约425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它是中国最早的石窟寺庙之一,也是中国著名的佛教文化遗址之一。
山丹大佛寺寺院分前庭后院,有十八层青石台阶的山门、七层重楼的大雄宝殿、四大天王殿、五百罗汉堂、地藏菩萨殿、观音庙等大小120多间佛教建筑,古朴典雅,错落有致,庄严肃穆。
作为文物保护单位,山丹大佛寺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保护。
1989年8月19日,山丹大佛寺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1月,山丹大佛寺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定为国家4A级景区。
在未来的发展中,山丹大佛寺将继续秉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工作方针,进一步强化文物保护意识,加大保护力度,提升保护水平,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佛教文化发挥积极作用。
张掖大佛寺及其寺藏文物概述
・
珍 藏 撷 英 ・
张掖大佛寺及其寺藏文物概述
乇 虹 王 康
( 1 . 兰州 大学 罔书 馆
甘 肃 兰州
7 3 0 0 0 0 )
( 2 . 甘 肃 省张 掖市 甘州 区博 物馆
甘 肃张 掖
7 3 4 0 0 0 )
摘 要 : 张掖 大佛 寺是一 所 集宗教 、 建筑 、 书法 、 雕塑、 绘 画 于一 身的 综合 艺术博 物馆 。 其 寺 内保存 完整的佛 教 经籍 . 数 以 万计 的文 物珍 品 . 对后 人 了解和研 究佛 教 在 明清 两代 当地 的发 展 历 史及 文化 艺术 传承 具 有极 高 的指 导 意 义。文章 概 述
Ke y w or ds Zh a n g y e ; Gi a n t Bu d d h i s t Te mp l e ; Bu d d h i s t s c r i p t u r e s ; Bu d d h a s t a t u e
张掖 古称 “ 甘州” , 位 于甘 肃省河 西 走廊 中段 , 总面 积 4 2 4 0 平 方公里 。 作 为古 丝绸 之路 上 的一颗 璀璨 明珠 , 因其 地理 位 置特 殊 , 历 史 悠久 , 遗 留了很 多 历史 文 物 古迹 。如 汉魏遗风 、 马蹄仙迹 、 骆驼残垣 、 圆 通圣 塔 、 西 来藏 寺 、 会
rc a h i t e c t u r e ,c a l l i g r a p h y ,s c u l p t u r e ,a n d p a i n t i n g . Th e we l l c o n s e r v e d Bu d d h i s t s c ip r t u r e s a n d t h o u s a n d s o f p r e c i o u s h i s t o ic r a l r e l i c s c a n h e l p U S u n d e r s t a n d a n d s t u d y t h e 1 o c a l h i s t o r i c a 1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Bu d d h i s m d u i r n g Mi n g d y n a s t y a n d
张掖大佛寺探究
张掖大佛寺探究课题组长:课题组成员:班级:班指导老师:摘要:张掖大佛寺在张掖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特别是在宗教文化方面的意义非常重要,深入探究大佛寺的发展历史,能够更好地认识大佛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本文从历史发展,研究价值等多方面进行了简要的探究,以期有个全面的认识,准确的定位,为充分发挥历史古迹在新时代的重要作用意义深远。
一、大佛寺历史沿革:张掖大佛寺初建于西晋,原名“迦叶如来寺”。
东晋隆安五年(401),沮渠蒙逊建北凉于张掖,迦叶如来寺正居张掖城南景门之内,坐北面南,是北凉国都的中心寺院。
约公元411年,印度著名翻译家昙无谶到北凉弘法,在张掖门徒众多,影响颇深。
公元412年,北凉迁都姑臧(今武威),421年,昙无谶译成《大般涅槃经》40卷,涅槃宗自此形成,昙无谶成为中国涅槃学的宗师,张掖大佛寺也便是中国涅槃宗的重要发祥地。
西夏崇宗永安元年(1098),西夏国师嵬咩(法名思能)等人在迦叶如来寺的废址中掘出古涅槃佛像,开始筹建一座更大的寺院,1103年,西夏国主乾顺为了替母亲梁太后祈求冥福,敕建“卧佛寺”,一座全新的皇家寺院由此形成,坐东面西,主体建筑卧佛殿面阔九间,内塑庞大的释迦牟尼涅槃像,这是现在大佛寺的雏形。
卧佛寺在元代增加了十字寺内容,继续做皇家寺院。
十字寺为景教寺院,根据《元史》记载,忽必烈的母亲别吉太后死后遗体被埋葬在这里,并建有庙祀。
明洪武五年(1372),卧佛寺部分建筑遭兵燹。
永乐六年置甘州左卫僧纲司于甘州卧佛寺,永乐九年重建,至永乐十七年(1419)告竣,成祖朱棣敕赐“弘仁寺”之名,弘仁寺包括前山门、牌楼、钟楼、东阳楼、西阳楼、金刚天王殿、卧佛殿、大乘殿、轮藏殿、弥陀千佛塔、后山门、内外圆殿、北庑、南庑及原迦叶如来寺遗存的建筑,仅东西中轴线上就有9座建筑,真正体现了“九五之尊”的皇家气魄。
永乐十八年(1420),沙哈鲁使团到中国考察后,波斯贴木儿王朝画师火者·盖耶速丁·纳哈昔在他的《沙哈鲁遣使中国记》中对弘仁寺作了较详细的记述,他说:“甘州城中有一大寺,广长皆有五百公尺”。
关于张掖大佛寺的简介
关于张掖大佛寺的简介张掖大佛寺位于中国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城关镇西北4公里处,是一座著名的佛教寺庙,也是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张掖大佛寺建筑群占地面积达30多万平方米。
建筑主要由大雄宝殿、卧佛阁、罗汉殿、藏经楼、天王殿、钟楼等组成。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那座举世闻名的“张掖睡佛”,佛像卧于卧佛阁内,长达34.5米,为全国最长的卧佛之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历史张掖大佛寺创立于北魏大统年间,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曾多次毁坏重建,现存的建筑主要是清代(1661年)重建的。
在长时间的历史中,张掖大佛寺曾经被誉为“丝路第一名刹”,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价值极高。
文化张掖大佛寺汇集了大量的佛教文物和历史文物,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附属的张掖大佛寺石窟,这个石窟群位于张掖大佛寺东北方畔,是全国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石窟内即藏有唐代萧子显的浮雕作品,也有北魏、南北朝、唐、宋等时期的佛教石刻,是中国著名的古代佛教艺术宝库。
旅游张掖大佛寺历史与文化价值极高,是中国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除了卧佛阁和石窟外,寺内的藏经楼、大雄宝殿、罗汉殿等建筑也是不容错过的景点。
此外,张掖大佛寺举办的传统寺庙节日和佛教法会也吸引了大量的朝圣者和游客前往参观。
住宿和餐饮张掖大佛寺周边游客中心设有各类旅游设施,包括酒店、餐饮、商店等,满足了游客的基本需求。
在张掖市区也有许多选择丰富的酒店和餐饮场所,可以满足各种价格和口味的需求。
交通张掖大佛寺距离张掖市区约10公里,旅游中心提供公交车、出租车等多种交通方式,方便游客前往。
此外,张掖市区也有火车站和机场,可以方便地前往其他城市和国家。
大佛寺
张掖大佛寺张掖大佛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甘肃省张掖城西南隅,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处重要名胜古迹群,它又是历史文化名城金张掖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西夏(1098)。
景区对外开放的景点有建于西夏的大佛寺、隋代的万寿木塔、明代的弥陀千佛塔、钟鼓楼以及名扬西北的清代山西会馆。
其中,大佛寺(甘州区博物馆所在地)是该景区的主要组成部分,为西北内陆久负盛名的佛教寺院,素称"塞上名刹,佛国胜境"。
寺内古建林立,古树参天,碧草成荫,环境优美。
这里有全国仅见的西夏少数民族宗教殿堂,亚洲最大的室内泥塑卧佛,世所罕见的明代手书金经,还有数以千计的馆藏精品文物。
在历史上大佛寺又是与西夏、元朝王室有密切关系的古刹之一。
恰逢寺庙修缮中,无人管理,可以随便拍照。
大佛没什么特别之处,唯大而已。
号称中国最大的室内卧佛涅槃像,注意,是室内最大。
按说寺庙也是历史悠久,馆藏宝物甚多,不过对于我这明晚之辈,也不过是鸡肋鸡肋,观之无味,但过而不看,却又觉得可惜一部鲜为人知的佛学百科全书就藏在兰州张掖大佛寺里面。
它就是被人们称之为“佛国天书”的张掖《北藏》。
然而,人们并不知道在张掖大佛寺还有一部和《北藏》一样珍贵的经书,明代正统年间用金泥抄写的《大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这些诞生于明代的经书,不仅给我们讲述了600多年前的故事,而且也见证了几百年来围绕着这些佛经,发生的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全国罕见名气超过《北藏》几乎每一个到张掖大佛寺的游客都有机会看到珍藏在那里的《北藏》。
《北藏》是佛教大百科全书《永乐北藏》的简称,它的全名是《大明三藏圣教北藏》,是相对于在南京的刻版印刷的佛经而言的。
今天人们能从历史的记载中发现当年印刷这部佛经的大致经过。
明成祖朱棣将建文帝赶下台以后,把京城迁到了北京。
由于他是通过军事手段上台的,所以登基伊始就采取了诸多笼络手段,向全国各地颁赐佛经是其中之一。
这部佛经从永乐八年在北京正式开始雕刻,到明英宗正统五年完成,前后历时30年时间,内容主要集中了经、律、论三大部,共收佛经1621部,6361卷。
张掖大佛寺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讲解的是张掖大佛寺,张掖素有“戈壁水乡”的美称更因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物产丰富在古代被称为“金张掖”而今天我们要游览的张掖大佛寺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张掖这一方沃土。
穿过历史的层云大佛给我们的不仅是视觉上的震撼,更是精神上的启迪。
大家听了大佛的故事也许会疑问为什么佛教会盛行?这主要还是出于政治的因素,古代君王用佛教教义来愚化大众,使他们甘于压迫,此外宗教的传统、苦难的生活和人们心灵上的寄托都促使了佛教的盛行。大佛教的发展也不
是一帆风顺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武灭佛究其原因还是佛教的实力扩张威胁了其统治,包括出家人过多影响人口出生、生产、兵役、赋税等。
细心地游客不难发现,大佛双眼微启,似睡似寐,这不正映衬了大佛寺山门的楹联吗!“睡佛长睡,睡千年,长睡不醒;问者永问,问百世,永问难明”有些游客也许不明白这二者之间的联系,前一联就是大佛的实体形象,卧佛在那千百年来无声无语;而后一联则是无数的的人来到大佛前哭诉自己人生苦恼,许下心愿,大佛双眼微启仿佛在认真倾听却默默不语。等到若干年后,这些经历了世事沧桑的人回想起他们笑了,而后又像卧佛一样眼观世间变化笑看苍生前来询问。
张掖大佛寺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历时五载,在西夏贞观三年竣工。历史上明朝永乐九年敕赐为宝觉寺,在康熙十七年又改称为宏仁寺,现在张掖大佛寺的别名有“迦叶如来寺”“宝觉寺”“宏仁寺”。说道张掖大佛寺还有一个神秘的传说,据明宣宗朱瞻基《敕赐宝觉寺碑记》称西夏是有一个叫嵬咩(mie)的国师,一日静坐,忽听附近有的佛殿。
张掖大佛身长34.5米,肩宽7.5米、脚长4米多,为亚洲最大的室内木台泥塑卧佛,如果大家还不能想像这尊佛有多大,我就更形象的描述一下,这尊大佛的一根手指就能平躺一个人,他的耳朵可以容8个人并排坐下,大佛侧身而卧,金装彩绘,面容慈祥、体态丰满。在大佛的胸前有一个“ ”字表示佛法常转,吉祥万德。由于大佛是木台泥塑的,所以大佛内部有很大的空间用来储存物品,1966年就在大佛腹部发现了石碑、铜佛、铜镜、铜壶佛经等。1977年还在大佛寺附属建筑金塔下出土了五枚波斯银币,这五枚银币就成了中外交往的有利见证。
大佛寺
张掖大佛寺,亚洲最大室内卧佛大佛寺,始称“迦叶如来寺”,因寺内供奉释迦牟尼涅槃像,故又称"卧佛寺"。
明永乐九年(1411年)敕赐宝觉寺。
康熙十七年(1678年)改称宏仁寺。
该寺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1098年)历时五载,至西夏贞观三年(11103年)竣工,历经明、清两朝扩建,至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
1996年,张掖大佛寺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因寺大、佛大、殿大,当地又称:“大佛寺”。
据明宣宗朱瞻基《敕赐宝觉寺碑记》称:西夏时,有位叫嵬咩的国师,一日静坐,听到附近有丝竹声音,掘地三、四尺,得翠瓦金砖覆盖的碧玉卧佛一具,因而就地建起了这座座东面西的佛殿。
大佛寺内建有牌楼式山门和四大天王殿、关祠殿、过殿、陪殿、厢房、卧佛正殿。
正殿南为感应寺,北为金塔殿,后为藏金阁和土塔。
大佛寺正殿为两层楼,重檐歇山顶,高33米,平面长方形,面宽9间,进深7间,占地总面积1770平方米。
殿顶用青筒瓦笨覆盖,殿周围绕廊。
殿内塑释迦牟尼涅槃像,为全国最大的室内泥塑卧佛,身长34.5米,肩宽7.5米。
木胎泥塑,金描彩绘,面部贴金,头枕莲台,侧身而卧,两眼半闭,嘴唇微启。
右手掌展放在脸下,左手放在大腿一侧,胸前画有斗大"卐”字符号。
梵文,意为"吉祥海云相"。
造像精美,比例协调,线条流畅,神态自然,相貌祥和,栩栩如生。
佛像两侧塑优婆夷、优婆塞立像各一尊,背面是十大弟子悼念举哀像。
南北两侧塑十八罗汉群像,形态各异,形象生动。
殿内东西两壁有取材于《西游记》、《封神演义》故事的巨幅壁画。
构图杂而不乱,形象跃然壁上。
殿门两侧各镶6平方米见方的砖雕一块,上精雕如来佛讲经说法的故事和神态各异的诸佛像。
南为西方极乐世界,上书"登极乐天",右下方书"西方圣境"。
丝路名刹——张掖大佛寺
、
到一 “ 崇邱之则 ” ,发现有声音 ,他便 “ 发地余 尺” ,发现有 涅檗佛像 。境 内僧人奔走相告 , 大家都说 : 我们距这里很近 , 也从未发现有佛 ,而唯你 ( 指嵬咩 )与佛有缘 ,才有如此感 通 。嵬 咩 当然 也很高兴 ,经大家赞 助 ,便在 这儿修建 了寺 。 中国古代 的名胜古迹 总是 与历史传说相伴 随 , 嵬咩 的 “ 感 通” , 虽然 有很多不实的成份 ,但也反 映了重要 的历史事 实 ,即张 掖大佛 寺是建立在 一个废弃 了的寺 院遗址 上的。 《 西夏 书事 》卷三 十一也有记 载 : 西夏王李 乾顺母 梁氏 卒后 ,乾顺供佛为母祈福 ,时 “ 甘州僧义净 于故 张掖县西南 甘浚 山下 ,夜望有 光 ,掘得古 佛 ,皆卧佛也 。献 于乾顺 , 乾顺令 建寺供 之 ,赐额 卧佛。 ”这 段的记 载与前文 所引 《 敕 赐宝觉寺碑 》虽有很 多不符 之处 ,但 两条材料显然是记 同一
参考文献 【 1 】吴洪珍. 孙 中山生态思想的成 因分析U 1 . 华北水利水 电 学院 学报( 社 科版) , 2 0 1 0 ( 6 ) . 【 2 】 李守鹏等. 孙 中山全传 [  ̄ 【 ] . 南昌: 江西人民 出版社, 2 0 0 1 . 【 3 】张汉静 . 孚 】 呻 山的科 学技 术思想f M】 . 北京: 科 学出版社,
山认识思想的一次飞跃 。
过程 中 ,一定要 妥善处理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 的关 系 ,开发 西部 不能以破坏环境 为代价 。 孙 中 山环 保思 想 的f n 发 点在 于 国计 民生 ,关 心 国家 的 前途 ,关心民众的生活 。虽然他 的环保思 想产 生于 2 0世纪 , 但在 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遭破坏很严 重的今天 ,重温孙 中山的环境保护思想 ,无论是对推动环保事业 的发展 ,还是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目标 ,都有着十分重要 的积极意义。
大佛寺介绍
甘肃张掖大佛寺张掖,史称甘州,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西征,战败匈奴后始设张掖郡,取“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腋)”之意而得名。
张掖,是丝绸古道的重镇,甘肃的省名,就是取甘州和肃州(酒泉)这两个地名的首字合成的。
张掖,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秀丽的山川、淳朴的民族风情,构成了独具西部特色的绚丽画卷,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
国民党元老罗家伦的诗句“不望祁连山顶雪,错把张掖当江南”,张掖享有“塞上江南”的美誉。
张掖,为古丝绸之路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镇。
佛教从西向东传入我国时,首先从包括张掖在内的河西走廊一带开始传播,随之佛光普照,佛寺林立,佛塔遍地,晨钟暮鼓,香烟缭绕。
张掖,便有了“一城山光,半城塔影,连片苇溪,遍地古刹”之说。
张掖大佛寺,气势恢宏,香火繁盛,闻名中亚诸国。
大佛寺最初叫“迦叶如来寺”,又名“宝觉禅寺”,因寺内供奉释迦牟尼涅槃像,故又称“卧佛寺”。
因“寺大、佛大、殿大”,老百姓又习惯称为“大佛寺”。
大佛寺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即公元1098年,据传,西夏国师嵬咩有次出外云游,忽闻有丝竹之声,循声寻去,却不见演奏者,疑为“天乐”,后在天乐响处掘得碧玉佛像一尊,于是便在此建寺,后经明、清两朝扩建,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大佛寺,有名冠神州的“三绝”,一是国内唯一的西夏寺院建筑;二是亚洲最大的室内卧佛;三是保存最完整的《北藏》佛经及般若金经。
建都银川的西夏王朝,把土地肥沃的张掖,作为军需大本营,出于政治的需要,在张掖敕建了西夏皇家寺院——大佛寺,成为今天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西夏寺院建筑。
当时的寺院,规模宏大,气势壮观,僧客众多,盛名远播。
寺院有牌楼、钟楼、前后山门、大佛殿、观音殿、天王殿、藏经殿、土塔九座,充分体现了“九五之尊”的皇家寺院气派。
大佛寺正殿内,安放着亚洲最大的室内卧佛,也就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涅槃像。
卧佛安睡在大殿正中1.2米高的佛坛之上,佛身长34.5米,肩宽7.5米,耳朵约4米,脚长5.2米。
张掖大佛寺简介
张掖大佛寺简介张掖大佛寺源于汉晋,创于西夏,兴于元明,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座千年名刹。
东晋时期,涅槃宗师昙无谶到河西走廊一带弘法,涅槃教义在张掖广为传播。
西夏时期,国师嵬咩在“迦叶如来寺”故址掘得古涅槃佛像,并在原址重修寺院,建大雄宝殿,塑涅槃佛像,形成大佛寺雏形。
宋元之际,宋恭宗赵显降元后曾避祸大佛寺,元始祖忽必烈和元顺帝妥懽贴睦尔据传都出生在大佛寺,忽必烈的生母别吉太后死后曾奉安大佛寺。
明洪武、宣德、成化和万历时期对大佛寺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维修。
当时的大佛寺主要建筑有前山门、牌楼、钟楼、东阳楼、西阳楼、金刚天王殿、卧佛殿、大乘殿、轮藏殿、弥陀千佛塔、后山门、内外圆殿、北庑、南庑及原迦叶如来寺遗存的建筑,仅东西中轴线上就有9座建筑,真正体现了“九五之尊”的皇家气魄。
明正统年间,英宗朱祁镇将《大明三藏圣教北藏》(共收经1621部,6361卷)颁赐大佛寺。
时任钦差镇守甘肃等处总兵、御马监兼尚宝监太监、鲁安公王贵以名贵绀青纸和金银粉书写600卷《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并入藏大佛寺。
至此,大佛寺以大殿、大佛、大藏经名闻天下。
清康熙、雍正年间,张掖大佛寺虽屡有维修,但寺院已辉煌不再,开始走向衰败。
著名诗僧卜舟于康熙末年重游大佛寺时感慨之余,写下了“那堪牲牧厂,驼马践苔斑”的诗句。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发和西部大开放的实施,张掖大佛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
为切实加强大佛寺保护,从1985年开始,原张掖市在大佛寺原址先后修复牌坊一座、钟鼓楼两座、山门一座、金塔殿一座、南北配殿各一座、大成殿一座、藏经殿一座,并修复了因地震损坏的土塔塔顶,使张掖大佛寺这座历经千年的西夏国寺,得以重现历史原貌。
1986年,张掖市被国务院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1996年和2005年,张掖大佛寺先后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AAAA级旅游景区。
高孟其人及总兵府简介高孟,字浩然,甘州城东十三里处高家河湾〔现甘州区上秦镇高升庵村〕人。
张掖大佛寺:西夏皇家寺院
张掖大佛寺:西夏皇家寺院作者:柯英来源:《丝绸之路》2016年第15期来到张掖的朋友,常说这是一个温和淳朴的小城。
在张掖待久了,更会说,张掖人都有一副菩萨心肠。
是啊,沐浴在亚洲最大的室内卧佛的辉光中,焉能不沾一点佛光禅念!张掖为古丝绸之路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镇。
丝路文化交流很重要的一项内容是佛教的传入和普及。
法国研究丝路文化的学者布尔努瓦说:“佛教沿着丝绸之路商人在西域留下足迹,而播下的幼小种子,便结出了丰硕成果。
”佛教从西向东传入中原时,首先从包括张掖在内的河西走廊一带开始传播,随之佛光普照,佛寺林立,佛塔遍地,晨钟暮鼓,香烟缭绕,张掖便有了“一城山光,半城塔影,连片苇溪,遍地古刹”之说,旧时有金、木、水、火、土五塔耸立古城,俨然是佛国盛景。
保存最完整的西夏皇家寺院张掖城区的大佛寺,最初的名字叫“迦叶如来寺”,又名“宝觉禅寺”和“什字寺”,因寺内供奉释迦牟尼涅槃像,故又称“卧佛寺”。
因“寺大、佛大、殿大”,老百姓习惯称其为“大佛寺”。
今天,寺院门楣上“大佛寺”三个雄浑古朴的大字,是赵朴初先生所题。
根据大佛寺卧佛体内出土的明代铜牌和《甘州府志》记载,该寺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1098)。
据记载,西夏国师嵬咩云游到张掖,正在一地静坐,忽闻有丝竹之声,循声寻去,却不见演奏者,疑为“天乐”,后在天乐响处掘得碧玉佛像一尊,嵬咩遂觉与佛有缘,发愿建造一座大寺供奉佛祖,于是便在此建寺,遂为大佛寺创建之始。
后经明、清两朝扩建,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大佛殿正门有楹联曰:“创于西夏建于前明上下数百年更喜有人修缮果,视之若醒呼之则寐卧游三千世界方知此梦是真空。
”这副楹联道出了大佛寺的始建年代和重修历史。
我曾详细查阅过有关西夏文明的资料,发现党项族是一个笃信佛教的民族,西夏的历代皇帝都对佛教推崇备至,所以死后的陵墓(西夏陵)都建造成佛塔的形状。
在西北大地上,西夏党项人生息过的地方大都有寺院遗址,而皇家寺院只有两座,一座是宁夏的承天寺,目前只有一塔为证;另一座就是张掖的大佛寺,基本保存了西夏建筑的原貌。
大佛寺历史沿革和张掖历史变迁关系小议
大佛寺历史沿革和张掖历史变迁关系小议第二章张掖大佛寺的背景和沿革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西名刹张掖大佛寺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 年)。
历西夏、元、明、清数朝至今九百余年,几经变迁,数次更名(表 2-1、表 2-2),为求叙述简明,本文中如无特别说明均以现名“大佛寺”指称。
第一节张掖的地理历史概况1. 地理概况大佛寺所处甘肃省张掖市,位于河西走廊中部、酒张盆地东端。
祁连山绵延于其西南,最高峰西武当大山海拔3132米;北部为西北——东南走向的合黎山,1600~3200之间的海拔。
中部的倾斜平原海拔1410~2230 米,呈冲积扇形,由东南向西北敞开。
张掖周围多高山、戈壁和沙漠,气候干燥,雨量稀少。
蒸发量大,多风沙,冬长而寒,夏短而热,昼夜温差大,届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河西走廊上最大的河流黑河在山间平原上由南至西北穿其境而过,密布的河网、充沛的水源灌溉着这方沃土,在戈壁滩上形成片片绿洲,滋养了历史悠久的文明和繁荣的文化。
素有“塞上锁钥”之称的张掖曾是古代“丝绸之路”和“居延古道”的交汇点,是连接内地和西域的陆路交通枢纽,古时武威以西翻祁连山至西宁的唯一通道也是以此为起点的。
所谓“甘地当孔道,羌夷要冲,诚河西咽喉也”,“金城汤池,莫斯为重”足见其地理位置之重要.历史上,张掖一直是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
在上古地理学文献《禹贡》中,张掖属雍州之地。
至西汉前期,先后有西戎、乌孙、月氏、匈奴等民族在此游牧。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 年),西汉击败匈奴,将汉朝疆域扩大到了河西走廊,并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 年)置张掖郡,取“张国臂掖、以威羌狄”之意,治所角乐得。
东汉初年,张掖为窦融所据,后归附于汉。
魏晋南北朝时,张掖先后为魏、西晋、前凉、前秦、后凉、南凉、北凉、北魏、西魏、北周所属(图2-1-1)。
十六国时期中原陷入连年的战乱,但河西地区仍然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和繁荣。
张掖曾被北凉沮渠蒙逊定都为国都,在西魏时始有“甘州”之称。
丝路——张掖,之五
丝路——张掖,之五张掖大佛寺,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公元1098年),原名迦叶如来寺,明永乐九年敕名宝觉寺,清康熙十七年敕改宏仁寺。
因寺内有巨大的睡佛像,我们现在称此寺为张掖大佛寺,位于张掖市内西南隅,是张掖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
此寺年代久远,目前寺中保存下来的建筑主要有中轴线上的大佛殿、藏经阁、土塔等。
寺中最重要的建筑大佛殿,建于西夏年间,平面呈长方形重檐歇山顶,面宽十一间,进深九间,高20.2米。
正面背面大佛殿内安放有国内最大的室内卧佛——佛祖释迦牟尼涅磐像,佛祖安睡于大殿正中高1.2米的佛坛之上,身长34.5米,肩宽7.5米,耳朵约4米,脚长5.2米,大佛的一根中指便能平躺一人,耳朵上能容八个人并排而坐。
卧佛后有十大弟子群像,旁有优婆夷、优婆塞,两侧廊房有十八罗汉塑像,殿内四壁为《西游记》和《山海经》壁画。
佛像虽然为卧佛,但眼睛却是张开,目光炯炯有神,从不同的角度去观看,似乎眼神都不尽相同。
这尊佛像全为木制,先搭脚手架,再完善框架,最后覆盖木雕。
整尊佛像为空心,内有五层,人可以从容进出,各层间有楼梯相连,用以存放经书与宝物。
经书主要在佛祖头部的部位,而宝物主要在佛祖的腹部。
大佛殿正中的匾额,是现代仿制,原匾则置于殿内。
大殿两旁的石刻浮雕非常精美。
藏经阁内藏有明英宗颁赐的6000多卷佛经,经文保存完好,其中以金粉、银粉书写的经文最为珍贵。
土塔,原名弥陀千佛塔,为明朝建筑,是张掖五行塔之一,结构为砖土混筑密宗覆钵寺塔,主体高33.37米,其一、二层台座四隅各建一座小塔,建筑非常独特。
土塔所在的殿内,如今是一座小型博物馆,陈列着大佛寺中的佛经等各项文物。
在大佛寺内还有钟鼓楼,山西会馆等著名建筑,我们将在下一篇中向大家介绍。
张掖大佛寺卧佛腹内装藏明代文物及其价值
【文物博论】 A Theory of Cultural Relics008Vol.1931 张掖大佛寺历史概述张掖又名甘州,雄踞河西走廊中部,扼古丝绸之路咽喉,历来为军事、政治、文化及民族交往的冲要之地,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淀,造就出了丰富的历史文化。
明宣宗朱瞻基说:“甘州,古甘泉之地,居中国西鄙,佛法所从入中国者也。
”佛教何时传入张掖,史无定论。
《魏书·释老志》记载:“凉州自张轨后,世传佛教,敦煌地接西域……村坞相属,多有寺塔。
”五凉时期,河西佛教已很普遍,张掖也成为西域高僧前往中原传教的必经之地。
①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张掖大佛寺,是一座佛教艺术和佛教文献的藏珍之地,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即公元1098年,是由西夏第四代皇帝乾顺敕建,因寺内供奉佛祖涅槃像,故民间俗称其为“卧佛寺”“大佛寺”,距今已有922年的历史。
大佛寺自西夏建成受到历代朝廷的重视,在河西地区具有极高的宗教影响力。
明清时期朝廷对大佛寺维修不断并敕赐“宝觉寺”“宏仁寺”等寺名。
②西夏至元代,张掖大佛寺一直作为皇家寺院。
明代早期,朝廷十分重视对大佛寺的重建和维修,使大佛寺寺院的规模空前庞大。
2 装藏仪轨及大佛寺卧佛装藏概述装藏又称“装脏”。
新佛建成后,为赋予佛像生命力,在佛像内装上具有象征性的内脏和神识,这是佛教造像特有的仪轨,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
不管是泥塑佛像、木雕佛像还是铜雕佛像,一般都会在佛像背后设置一个小门或小口,可以打开,再往里面装一些符咒、金银宝物等器物,等同于常人身体里的五脏六腑。
据《重刊甘镇志》记载,西夏时期有一位叫嵬咩(wei…mie)的国师,一日敛神静禅时,忽闻天际有丝竹之声,寻声而至,从地下掘得金砖翠瓦覆盖的碧玉卧佛,国师遂发愿,修建了大佛寺。
张掖大佛寺大殿中供奉有一尊全亚洲最大的室内木胎泥塑卧佛,佛身长34.5米,佛像身后立有十大弟子举哀群像。
整尊造像木胎泥塑,金妆彩绘,侧身而卧,一手枕于头部,一手平放于身侧,双眼半闭,双唇微启,形象端秀丰满,姿态安详恬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丝绸之路——金张掖,自古胜名,名胜、小吃响誉西北。
其中大佛寺历史悠久,气势恢宏。
张掖大佛寺位于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东临南大街,西抵大佛寺巷,北依民主西街,南至南城巷以北。
寺院前身为西晋迦叶如来寺,肇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历经兴衰增减,今存遗构均为明清建筑,主要由3 座寺内原有建筑及数座迁入的古建筑构成:前者包括大佛殿、藏经殿和土塔,处于中轴线核心地位,其中大佛殿内巨型卧佛塑像,为全国最大室内木胎泥塑涅槃佛像,构成大佛寺的核心文物;迁入的建筑包括原“行台”旧署(原址曾为明肃王府)大门、原陕西会馆钟鼓楼及牌楼、原文庙大成殿、原提督军门署二堂、原二郎庙清源殿等,系因原址保护难以维计,为避免彻底拆除而集中迁建于此。
整个建筑群现为张掖市甘州区博物馆所在地,占地面积约3.1 万平方米。
大佛寺历史沿革
——西夏永安元年(1098 年)始建大佛寺,敕名“卧佛寺”。
——明洪武五年(1372 年)六月,明征西将军冯胜攻克甘州,寺院毁于战火。
其后永乐六年(1408 年)置甘州左卫僧纲司于寺内,永乐九年(1411 年)寺院重建,永乐十七年(1419 年)敕赐“弘仁寺”之额。
宣德二年(1427 年),明宣宗赐名“宝觉寺”,并维修寺内建筑。
正统六年(1441 年),兴建金塔殿。
正统六年(1441 年)至正统十年(1445 年),御赐《永乐北藏》一部藏于大佛寺。
——清康熙十七年(1678 年),敕赐“宏仁寺”之名。
雍正十二年(1734 年)寺院维修。
乾隆十二年(1747 年)新修建的大佛殿落成,遗存至今。
清末,寺院分为东西两部:西部仍称“弘仁寺”,东部则名为“大佛寺”,即今存大佛寺部分。
宣统二年(1910 年)至三年(1911 年),大佛寺全部彩绘一新。
——民国八年(1919 年),张掖成立佛教会,至民国二十八年(1939 年)改组迁走。
其间,金塔殿顶的金塔、铸于成化时期的大钟和大佛殿顶的宝顶等重要文物被盗。
民国十六
年(1927 年),土塔顶部因地震倒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79 至1984 年大佛寺得到修缮。
1985 年,原“行台”大门、原陕西会馆牌楼、钟鼓楼迁入寺中;1986 年又将原二郎庙大殿、原提督军门府二堂和原
文庙大成殿迁入,维修土塔震毁部分,并于寺内设张掖博物馆。
1996 年,大佛寺被国务院公
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掖大佛寺见证了丝绸之路上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张掖是丝绸之路“沙漠路线”的必经之地,大佛寺屡屡见诸国际旅行者游记。
1970 年金塔
殿遗址出土的古波斯王朝银币,是此间丝绸之路贸易的见证。
大佛寺反映出的早期涅槃宗、
藏传佛教、汉传佛教等不同佛教宗派的传承和变迁,充分体现了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大佛寺在佛教的传承和发展中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丰富的文化积淀
大佛寺及其前身迦叶如来寺,长期作为河西地区中枢寺院,在佛学东渐中如同一所驿站,在涅槃宗的奠定、早期的佛经翻译、佛学弘扬、文献管理制度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过
极其重要的作用,形成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中国佛教文化发展的某些
轨迹。
大佛寺建筑是明清河西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
明清以来,河西地区的建筑形成了带有明显地域特征的建筑艺术风格,如斗栱成为施展木雕技艺的舞台,并代表着“斗栱装饰化”发展的极致等。
而以河西地区体量最大建筑之一的大佛殿为核心的大佛寺建筑群,是河西建筑的重要实例和典型代表。
佛教文献和文献保管制度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史料
保存了古代完整的佛教文献保管制度,并通过丰富的佛教题记和其他实物资料,反映了变化发展的僧、团结构,名目繁多的建制与僧职等等,这为我们研究古代寺院经济、文化、管理制度,乃至西北地区民族关系、宗教信仰、风俗民情、社会经济等诸多领域提供了宝贵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