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文化概论讲义第十二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河洛地区的民风民俗

什么是风俗?先秦文献《周礼》说:“上所化曰风,下所习曰俗”。就是说,由上层统治者倡导,民众仿效而形成的社会风尚叫做“风”;而在民众中长期沿袭、共同遵守的习惯,叫做“俗”。风俗是在一定社会共同体中普遍公认、积久成习的各种行为方式的总合。简言之,风俗是一定族群中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方式。它大体可以分为生产风俗、生活风俗、礼仪风俗、岁时风俗、和信仰风俗几类。①

关于各个地域不同民风的形成,汉人班固说:“凡民含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好恶取舍,动静之常,随君上之情欲”②。将人的行为和观念归因于两个因素,即水土的构成和王侯的引导。我们认为,不同地域民众的不同风俗的形成,其主要因素有二,一是自然环境,一是社会结构。

河洛地区是华夏部族和汉民族的中心区,其风俗基本代表了华夏族和汉族风俗,同时又有一些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带来了一些少数民族风俗,出现了华夏部族、汉民族与周边民族风俗的碰撞、交流和融合。

第一节原始社会的风俗

一、家族与婚姻

人类社会曾经历一段漫长的无婚姻制度即男女杂乱的性关系时代。在距今1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末,早期氏族内部禁止杂乱的无限制的性关系,实行年龄相近的行辈匹配,或可称为行辈婚。我们姑且视为婚姻制度之源,或这个制度的初始形态。

新石器时代由前期的族外群婚改变为族外对偶婚,再到后期的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婚。实行同姓不婚和一夫一妻制,是保证人类生育健康强壮的后代的婚姻制度。自仰韶文化后期以降,到河南龙山文化时期,一夫一妻制婚姻制度因其建立个体小家庭的基础而逐渐得到巩固和流传。

二、饮食与服饰

距今一万年前后,河洛地区进入新石器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人们将粮食放在陶制炊器里,加入水煮粥或是蒸饭,作为主食,用小口类底瓶或小口罐到河边汲水。

③生活在旧石器时代的初民,温暖的时候赤身裸体,寒冬时躲在山洞里积薪烤火取暖,或者身披兽皮、苇草或羽毛御寒。史称:“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积薪,冬则炀之。”到距今一万年前后开始的新石器时代,人们才懂得纺织和缝制衣服。在裴李岗文化和仰韶文化的遗址或墓葬中,常发现陶纺轮、骨锥、骨针或骨梭等纺织和缝纫工具,证明当时人们已有衣服穿着了。

①徐杰舜主编:《汉族风俗史》第一卷,第5页~15页,学林出版社,2004。

②《汉书》卷《地理志》。

③郭庆藩:《庄子集释》卷九下《盗跖》,中华书局,1961。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初民喜欢用各种装饰品装饰自己。这些装饰品,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和墓葬中常有发现。

三、房屋建筑与居住

在旧石器时代,猿人只会栖息在树上,被称为“有巢氏”。在有山的地方,如安阳小南海的新人,则住在山洞里。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人们走出山区,到丘陵地和平原定居。由于这些地方没有大片山林和山洞,迫使人们学会建筑住房,聚族而居。

在密县莪沟北岗遗址和舞阳贾湖遗址等处,都发现裴李岗文化时期的半地穴房屋基址。

仰韶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时代的住房建筑,仍有半地穴圆形建筑,绝大多数已是地面长方形建筑。河南龙山文化时期,已发明了用土坯垒砌代替木骨泥墙。在后岗和汤阴白营的龙山文化房子的地面采用夯实和铺垫白灰面的技术。白灰(类似石灰)地面平整、坚实而美观,成为河南龙山文化房子的一种特色。

四、丧葬

自新石器时代开始,埋葬亲人已成为氏族社会的习俗。在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的遗址中,大多发现有氏族公共墓地或零散墓葬。主要有下列几种埋葬方式:仰身直肢葬;屈肢葬和俯身葬;二次葬;一次合葬;瓮棺葬。人死后埋葬都没有棺、椁之类的葬具,而对婴幼儿则均用瓮棺,

五、神鬼信仰

个人或个体家庭的力量,无法抗拒天灾人祸给人带来的苦难。于是人们产生了天、地、山、河,甚至各种自然物都有神灵的思想意识。先民们认为人的命运由神鬼所左右,人死灵魂不灭。巫术、宗教与一些禁忌习俗,在人们对神鬼敬畏的心理中得以萌生和发展。巫术、宗教与习俗,其性质各不相同,但都是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

初民把天地万物都看做神灵的栖身之处,为博得神灵庇佑,便以各种方式祭祀神灵。由于太阳、山、川、大树、巨石等都是自然物,所以这些神灵又统称“自然神”。在整个原始社会,初民都信仰和祭祀自然神。

在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的村落遗址,往往在居住区附近发现氏族或部落的公共墓地。埋葬时,将死者生前所使用过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和个人的装饰品等随葬,是相信死者可在“阴间”继续使用。在仰韶文化中期以后,墓葬中出现一些陶冥器,有时发现人骨架上下有赤色矿粉末或朱砂的痕迹。在死尸上撒朱砂,目的是驱散厉鬼对死者灵魂的侵害。

六、图腾信仰

在原始社会里,存在着图腾的信仰和崇拜。黄帝号称有熊氏,有熊氏当以熊为图腾。黄帝族内还出现多个图腾。黄帝与炎帝争天下时,曾“教熊、罴、貔、貅、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①黄帝调集以这些猛兽为图腾的部落与炎帝打仗。

①《史记》卷一《五帝本纪》。

第二节先秦风俗

夏、商二代已进入文明社会,风俗与原始社会相比,已有很大改变。周代的社会生活,在夏商的基础上,又有更大的发展和进步。在某种意义上说,从礼仪制度和习俗两个方面构成了河洛地区上古社会基本的生活模式。

一、家族与宗族

由家庭和家族的不断裂变扩大,使得同姓近亲人群又分裂组成更多的父系个体小家庭和若干家族。若干个同姓近亲家族,又构成了宗族。宗族,无非是家族的扩大。

夏代已有许多家族。如斟寻氏、斟灌氏、有虞氏、涂山氏等。殷商的甲骨卜辞中也有许多家族名称。

宗族,这个概念出现较晚,特别是它作为一种对整个社会都有较大影响力的同姓亲属松散的组织,则是商、周时期形成的。西周所确立的宗法制度,把政权、族权和神权合三为一。周王是全国姬姓宗族的最高的族长,他所在的宗族是“大宗”。其他姬姓宗族是“小宗”。周王王位原则上由大宗的嫡长子继承。

二、饮食礼俗

夏代人们的粮食仍然以粟、高粱、稻米为主,辅以果蔬。用陶器蒸煮以熟食,贵族则要饮酒。商代有较多的粮食、肉类、水果、蔬菜,食物呈现多样性。殷人一日有“大食”和“小食”两餐。大食在上午,小食在傍晚。

到了春秋战国时候,以鼎为中心的青铜食器则大大增加,并出现了簋、敦、豆、笾等新器,形成一种新的青铜礼器集群。周人的青铜礼器以鼎、簋为核心,形成不同社会等级的所谓用鼎制度。春秋晚期到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用鼎制度也被破坏。

周天子和贵族们的饮食是非常讲究和奢侈的。烹饪之法已是五花八门。天子诸侯和贵族,列鼎而食,进食时使人在旁奏乐歌舞,被人形容为“钟鸣鼎食”。这是周代贵族的饮食礼制,也是古代一种饮食文化。

三、服饰

史称“及虞夏之后,盖表布内丝,骨笄象珥,封君夫人加锦尚絅。”“桀女乐充后宫,文绣衣裳。”①夏代的衣服为麻、丝所制。②在墓葬中发现许多绿松石饰物、陶珠项链和贝壳串饰,说明在夏代服饰上的等级差别已很明显。

在河洛地区的商代墓葬中陆续发展麻、丝纺织品以及皮革制品遗物。商代的服装有多种样式,下身也有多种裤和裙。③贵族喜欢佩带各种装饰品,妇女尤甚。头上有束发的各种骨笄玉笄,颈上的管珠项链,腕饰和衣服上的饰物等。

周人服饰的质料,虽然仍是丝、麻、葛、纻、皮革等几种,布与丝的产量、品种、花色

①《盐铁论》第二十九《散不足》,第二《力耕》。

②二里头工作队:《偃师二里头遗址新发现的铜器和玉器》,《考古》1976年第4期。

③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第384~385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