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林大学校园春季植物景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含文献综述)

( 2015 届)

题目:浙江农林大学校园春季植物景观

分析

学生姓名张园园

学号 201304130216 专业班级专升本风景园林132班

学院名称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

指导教师晏海老师

2014年12 月26 日

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 研究的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发展,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全国各地高校大量扩招,教学规模也不断扩大,很多学校原有的校区及设施已不能支持其招生人数,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建设新校区、改建旧校区是当务之急。同时,在我国建设和谐社会、讲求生态环保的前提下,又有人提出要建设“城市化校园”、“生态型校园”,所以合理规划校园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优美的环境景观是校园建设的精神保障,高等院校的校园景观应该具备四个主要功能,即:满足师生员工的工作及生活需要,通过良好的环境陶冶人的精神情操(“人创造环境,环境培育人”),给涉足校园的师生、来访者以文明幽雅的愉悦环境,为城市大环境增光添彩。

英国风景园林师Brian Clouston认为“园林设计归根到底就是植物材料的设计,其目的是改善人类的生态环境,其他的内容只能在一个有植物的环境中发挥作用可见,植物造景是建设生态型校园景观建设中重要部分。又有心理学研究表明,当身处在绿化率为75%以上的环境中,人的身心会达到最佳状态。因此,良好的校园景观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师生的施教和受教的完整性。所以,如何利用植物创造出不同类型的景观,为师生改善生活和学习的环境,是校园可持续化发展道路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1.2研究的目的

植物是自然界给予人类的迷人的礼物,它们有无穷无尽的艺术组合,可提供给每个人愉悦、慰藉和好奇在校园环境中,植物景观无疑足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因为植物景观是构成校园景观的重要因素,它既是校园物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校园植物造景直接影响到一个校园的环境氛围,而校园环境能为学生营造学习氛围和交往场所,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的心理感受也有重要的熏陶作用。所以,研究高校校园植物景观是非常有必要的。

浙江农林大学植物园是以学校东湖校区为依托,按植物园与校园“两园合一”的建设思路同步规划。植物园始建于2002年5月,2003年制订了“校植物园发展规划纲要(2003-2020)”,并加入了国际植物园组织(BGCI)。在这样的背景下,本论文通过对浙江农林大学校园春景植物景观现状做出一定的分析和评价,为满足师生工作、学习、生活及休息提供合理的植物配置,总结出其春景植物景观设计的特点。分析浙江农林大学春景植物景观发展的现状,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对浙江农林大学校园绿地中春季观花植物种类及其观赏期、花色、观赏效果进行调查分析。总结浙江农林大学现阶段春景植物景观发展现状,以期为今后类似校园春季观花植物景观营造提供

借鉴。

1.3 研究意义

大学校园是一个人口密度大、人文气息浓郁的特殊环境,是一个聚集、生产和传播知识的场所,是培养专门人才的基地。整洁、舒适、优美的校园环境为广大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同时对师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塑造人格等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植物造景可以创造疏朗、郁闭等各种不同的绿化空间,便于师生交往;通过植物造景可以创造丰富的季相色彩,美化校园环境。因此,校园植物景观成为营造人文环境,适合师生交流、学习和休憩的关键所在。如何利用植物材料营造校园不同功能区的优美空间成为现代校园建设的重要环节。本项研究在校园植物景观方面以浙江农林大学为实例分析了浙江农林大学校园春季植物景观,尤其是从植物种类、植物群落结构、植物景观配置上分析整个校园春景植物景观,总结出其春季植物景观设计的特点,以期为今后类似校园春季观花植物景观营造提供借鉴。

2 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2.1 国内校园植物景观历史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由于受“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植物景观设计无不体现出人们对自然的渴望和崇尚的心理,展示出对植物丰富多彩的季相变化之美的追求[5]。如中国诗人陶渊明著有“桃花源”的浪漫典故,“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其优美的景色无不让人流连忘返。

我国历来重视教育和文化的发展,学校的选址多受政治、文化和历史的影响,坐落于风景秀丽的地方。校园的布局也尊崇于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建筑散布于山水之间。使师者与受者能在山水野趣中修身养性,陶冶情操[13]。

《庄子·杂篇·渔父第三十一》说:“孔子游乎缁帏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可见在春秋战国的时候人们就有意识地把讲课的选址选在环境优美的地方。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正式成立太学,成为正式的高校[13]。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场所有不同的等级与形式,如地方首府设学府,且这类学府的地址大多是地方的文庙(孔庙),即“左庙右学、前庙后学”之制。程度低的是蒙学,有义学、学馆、家塾;程度高的便是书院[7]。

随后形成较成熟的校园式的书院,选址依山林、择胜地是古代书院的指导思想。以应天府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等最为有名,有“四大书院”之称[11]。书院的景观特征返璞归真、追求山水野趣、养性超脱,学府远离市井。可见,在古代我国对校园的选址和融景就有一定的见解。

到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西方一些传教士在我国创办了教会高校。当时比较著名的有圣约翰高校、燕京高校、金陵高校、震旦高校、岭南高校、齐鲁高校、东吴高校等。而1921—1929 年

墨菲主持的燕京高校校园规划也借鉴我国传统的造园手法,把现代高校功能要求与我国传统园林的意境相结合,创造出如诗如画的校园环境。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越来越重视教育事业。我国大学校园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又经历了由五六十年代的绿化校园,即在校园里植树,以形成林荫,减少辐射为主要目的。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大学校园迎来了新的发展整合期。由此,产生了大批超级新型大学。从而,大学校园的概念超过传统意义上的大学及校园[14]。开始建设生态园林化校园。

2.2 国外校园植物景观历史

公元前3-4世纪,世界上第一所大学诞生于埃伯拉古城(现在叙利亚境内)[7]。至公元前400多年,古希腊诞生了较为正式的大学教育,当时古希腊的学者如柏拉图、苏格拉底等,把年轻人聚在一起,教他们人生智慧,于是诞生了哲学系。当时的教育场所是在各个公共场所进行的,从公共场所如广场、街道、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等到私家庭院都可以是施教的地方,因此,并没有整整意义上的校园[8]。此时的植物景观大多为依附于神庙等建筑的圣林,主要以棕榈树、槲树、悬铃木为主的绿荫树,景观单一。直至希波战争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花卉栽培才开始盛行,如种植一些蔷薇、紫花地丁、罂粟、百合、番红花、风信子等芳香类植物,同时还在列柱式中庭内种上各种各样的植物[7]。

一十一世纪,真正形成规模且较为正规的高等学府不断涌现,如法国1170年建立的巴黎大学、英国1167年建立的牛津大学和1209年建立的剑桥大学。此时的校园植物只能从园艺的角度欣赏,并不是作为园林材料[5]。

到了 18世纪,园林打破了原有的美学观念,崇尚自然的天然美。他们将气候、地形、种植以及适宜的地址结合起来,来实现景观效果[9]。因此有些学者还结合教学,在校园内建立了相当规模的植物园,如英国牛津大学校园的植物,收罗了世界各地70多个植物品种,不仅用作教学和科研,还作为植物保护的项目。

19世纪,随着欧洲工业革命推动经济发展与科技的进步,自由的思潮解放了原来单一呆板的园林布局模式。现代景观设计之父——奥姆斯特德,主张学校应靠近城市,其环境应该是自然的、公园式的。这种优美的环境能够陶冶和培养学生文明的习惯以及尊重和自重。他认为校园布局不宜过于强调绝对对称,不对称的布局更有利于与周围环境的和谐,有利于今后的发展和扩建的灵活性[11]。

到了 20世纪,信息技术的加快发展,世界的交流更加加强,各种思潮互相交织,人们相互学习和吸取,大学的校园成为人们沟通和求知的地方,校园更加注重开放与交流的功能,因此布局形式与空问功能出现多样化,以前封闭而分散的校园布局结构逐渐向宽敞的空间环境转变,具有多种形式风格的大学校园不断涌现出来[10]。

2.3国内校园景观的研究现状

在查阅一些的文献以及一些与课题相关的书籍后发现,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物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