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沉淀和澄清处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淹没孔口:穿孔集水槽或穿孔集水管 要求:

孔口流速v=0.6~0.7m/s;
孔口孔径φ=20~30mm; 孔口流量

孔口水流应自由跌落到出水渠中。
q0 2gh
,淹没水头0.12~0.15m;
4、积泥区
(1)作用:贮泥、浓缩和排泥 (2)排泥方式:水力排泥和机械排泥

水力排泥:
4、水力循环澄清池(构造图见图2-5)
第四节、气浮池
一、概述
气浮法是通过某种方式产生大量的 微气泡,利用微气泡粘附于絮凝体上, 由于其重力远小于水的浮力而迅速上浮, 使杂质颗粒从水中分离出来,达到水的 澄清。
1、特点 与一般的沉淀、澄清相比,气浮具有以下特点:




气浮是依靠无数微气泡粘附絮粒,因而对凝聚的要 求较低,能节约药剂用量和混凝时间。但为了提供 所需微气泡,需要设置一套供气、溶气、释放设备, 日常运行电耗较大。 单位面积的产水量较高,泥渣和水分离时间较短, 可使水池容积与面积相应减小。 表面刮渣排放方便,排出泥渣含水率低,易于浓缩 脱水。 池深浅、池体结构简单。 可随时启停,不影响出水水质。 处理后出水水质较好,有利于后续的过滤。
第五章、沉淀和澄清处理
影响沉淀池选用的因素



水量规模 进水水质条件 高程布置 气候条件 经常运行费用 占地面积 地形、地质条件 运行经验
第一节、平流沉淀池 一、平流沉淀池的构造
平流沉淀池可分为进水区、沉淀区、积泥 区和出水区四个部分(见下图)。
该池与絮凝池直接相连,进水采用穿孔 墙配水,出水采用指形集水槽集水,排泥采 用机械虹吸排泥。



⑥分离室内清水区上升流速一般采用0.8~ 1.1mm/s,清水区高度为1.5~2.0m。 ⑦在设计中,一般将第一絮凝室、第二絮凝室 (包括导流室)和分离室的容积比控制在2:1:7范 围内。 ⑧搅拌设备设计:叶轮提升流量为进水流量与回 流流量之和,叶轮直径一般为第二絮凝室直径的 70%~80%,叶轮外缘的线速度为0.5~1.5m/s, 搅拌桨的外缘线速度为0.3~1.0m/s。 ⑨集水系统设计:一般在分离室设辐射状和环状 的穿孔集水槽,穿孔集水槽的流量为设计流量的 1.2~1.5倍(1.2~1.5为超载系数),槽壁开孔 孔径为20~30mm,孔口流速一般为0.5~ 0.6m/s。
二、气浮工艺流程及装置
气浮法按产生微气泡方式的不同, 分为: 电解气浮法 散气气浮法 溶气气浮法 其中加压溶气气浮法是目前应用 最广泛的一种气浮方法。即空气在加压 条件下溶于水中,再使压力降至常压, 把溶解的过饱和空气以微气泡的形式释 放出来。


1、加压溶气气浮法工艺流程
加压溶气气浮工艺由空气饱和设备、空气 释放设备和气浮池等组成。其基本工艺流程有全 溶气流程、部分溶气流程和回流加压溶气流程 3 种。 (1)全溶气流程 该流程如图5-8所示,是将全部原水进行加 压溶气,再经减压释放装置进入气浮池进行固液 分离。与其他两流程相比,其电耗高,但因不另 加溶气水,所以气浮池容积小。
集泥斗:有单斗式和多斗式 穿孔排泥管 设置要求: ①管径≥200mm; ②管道长度不超过15m,一般在10m之内; ③在管道斜下方45°处两侧开孔,孔眼孔径为30~35mm, 孔距200~250mm。

水力排泥特点:设备简单,省机械,但排泥效果 不好,需定期放空冲洗。

机械排泥:
①多口虹吸式(或泵吸式)吸泥机 虹吸式吸泥机借助于虹吸水位3~4m来吸泥,若虹吸水 位差小于3m,则采用污泥泵抽吸。 一般吸泥管管径为40~50mm,吸泥扁口尺寸为 200×20mm。 ②单口扫描式吸泥机 效果稍差。


对穿孔花墙的设计要求有:
孔口断面沿水流方向由小变大,呈八字形。
孔口流速v≤0.15~0.2m/s,一般以v=0.1m/s 来设计。
从墙体强度方面考虑,孔口所占总面积应小于 墙面面积的三分之一。 第一排孔口距水面0.12~0.15m;最下面一排 孔口距泥面 0.3~0.5m 。


2、沉淀区 (1)作用:泥水分离 (2)要求 设纵向分隔导流墙,每格宽度b=3~8m,不宜大 于15m。 沉淀池有效水深H=3~4m(太浅风吹会带动沉泥, 太深风吹会起风浪),超高为0.3~0.5m。 在构造方面要求沉淀区的长、宽、深之间相互联 系,L/B≥4,L/H>10。 沉淀池的Fr=10-4~10-5。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清水区高度0.8~1.2m


设置清水收集系统,一般采用穿孔集水管或穿孔集水槽。
清水区表面积A=Q/q(表面负荷q=9~11m3/m2· h) 斜管净出口面积
( L 0.5) B A k
'
,k为斜管结构系数。
4、积泥区

采用穿孔管水力排泥时,积泥斗高度为0.8m; 采用机械排泥时,高度约为0.2~0.3m。

2、斜管区

①斜管长度l=800~1000mm,一般为1m。 ②斜管倾角θ在絮凝沉淀时θ=50~60°,一般取 60°;自然沉淀时θ=40~45°。 ③斜管区高度约为0.87m。 ④斜管管径为25~30mm。 ⑤斜管断面形状多为正六角形蜂窝斜管,材料多 使用聚氯乙稀。

3、清水区

(4)主要设计参数




①澄清池个数一般不少于2个。 ②原水流量与泥渣回流量之比,即回流比为 1:3~1:5。 ③水在澄清池内总停留时间为1.2~1.5h,第一 和第二絮凝室的停留时间一般控制在20~ 30min。 ④原水进水管流速一般为1m/s,环形三角配水 槽和配水缝隙的流速均采用0.4m/s(环形三角 配水槽的断面面积按设计流量的一半确定)。 ⑤第二絮凝室与导流室的流速一般为40~ 60mm/s。
第三节、澄清池
一、澄清池的特点及其分类
1、澄清池的特点

澄清池将絮凝、沉淀两个过程综合于一个构筑 物内完成。
澄清池内的絮凝方式为接触絮凝。

2、澄清池的分类 根据活性泥渣层的形成过程及澄清池中泥渣 工作状态,澄清池可分为两大类型:

泥渣循环型澄清池:又分为机械搅拌澄清池和水 力循环澄清池(见图5-4和5-5)。 泥渣悬浮型澄清池:又分为悬浮澄清池和脉冲澄 清池(见图5-6和5-7)。
停留时间一般为T=1~3h,东北、华北地区取2~4h。

表5-1 截留沉速参考取值表
原水特性和处理方法 u0(mm/s) 0.35~0.45 0.50~0.60 0.30~0.34 0.12~0.15
有色水或悬浮物含量在200~ 250mg/L的水
絮凝沉淀 悬浮物含量大于250mg/L的水 高浊度水 自然沉淀
3、出水区 (1)作用:自表面均匀集水并防止带走池底沉泥。 (2)装置

溢流堰:矩形薄壁堰和三角堰 要求:


堰顶水平,高差≤1mm;
堰长度足够,一般要求堰上溢流率不超过500m3/d· m。 三角堰q0=1.4h2.5,h=0.05m。

例题:
平流沉淀池设计水量为4.5万m3/d,水厂自用水 系数1.08,已知沉淀池宽为11m,设计出水装置。

三、评价
1、优点 (1)构造简单; (2)对水质变化的适应性强,处理效果好。
2、缺点 (1)表面负荷低,占地面积大; (2)采用水力排泥时,排泥效果差。
第二节、斜管沉淀池
根据理想沉淀池概念,沉淀池的沉淀效率仅 与单位水量的沉淀池表面积有关,而与池深无关。 因此,增加沉淀池表面积即可提高沉淀池的去除 率。考虑到排泥的可能,发展形成了斜板、斜管 沉淀池,即在沉淀池内增设斜板或斜管,大大缩 短了颗粒的沉降距离,从而提高了沉淀池的效率。
一、斜板与斜管沉淀池的特点
1、斜板与斜管沉淀池分类 斜板(斜管)沉淀池按水流方向分为上向流(异 向流)、侧向流和下向流(同向流)三种(见图5- 2)。 给水处理中常用异向流斜管沉淀池(见图5-3) 2、特点 沉淀效率高,表面负荷大,停留时间短,占地面 积小。 原因:



①浅池理论; ②水力条件改善; ③斜管下部有再絮凝作用。

③沉淀池宽度B=A/L ④有效水深H=QT/A(一般H为3~4m)
⑤校核沉淀池的Fr=10-4~10-5,沉淀区的长、 宽、深之间的比例为L/B≥4,L/H>10。
2、按停留时间T计算

①沉淀池的有效容积V=QT ②沉淀池长度L=3.6vT(水平流速v=10~25mm/s, 停留时间T=1~2h) ③沉淀池宽度B=V/LH(有效水深H=3~4m) ④校核沉淀池的Fr=10-4~10-5,沉淀区的长、宽、 深之间的比例为L/B≥4,L/H>10。
5、沉淀池深度 H=h1+h2+h3+h4+h5



超高h1=0.2~0.3m 清水区h2=0.8~1.2m 斜管区h3=lsinθ=0.87m 配水区h4≥1.5m 积泥区h5=0.5~0.8m。
6、校核 Re<200 Fr=10-3~10-4 斜管内停留时间t=2~5min。
图5-8 全溶气方式加压溶气气浮法流程图
(2)部分溶气流程 如图5-9所示。该流程是将部分原水进行 加压溶气,其余水直接送入气浮池。该流程比全 溶气流程省电,另外只是部分水流经溶气罐,所 以溶气罐的容积比较小。但因部分原水加压溶气 所能提供的空气量较少,因此,如果想提供同样 的空气量,必须加大溶气罐的压力。
2、适用范围
气浮是依靠微气泡上浮絮粒,主要适用于: 低浊原水(一船悬浮物含量少于100mg/L) 。 含藻类及有机杂质(如水草、腐叶等)较多的水。 低温度(水温在4℃以下)的水,也包括因冬季 水温较低而用沉淀、澄清处理效果不好的原水。 水源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及色度高、溶解氧低 的水源。



图5-4
机械搅拌澄清池
图5-5
水力循环澄清池
图5-6
悬浮澄清池
图5-7
脉冲澄清池
二、澄清池的构造
1、悬浮澄清池(构造图见图5-6) 2、脉冲澄清池(构造图见图5-7) 3、机械搅拌澄清池(构造图见图5-4)
(1)构造 ①进、配水系统:进水管、环形三角配水槽; ②混合絮凝系统:第一絮凝室、第二絮凝室、导流 室; ③分离室; ④集水系统:辐射集水槽、环形集水槽、出水管; ⑤排泥系统:泥斗水力排泥或机械排泥; ⑥搅拌设备:提升叶轮、搅拌桨。
进水区
沉淀区
出水区
积泥区
图 5- 1
理想沉淀池工作状况
1、进水区
进水区指絮凝池与沉淀池之间的配水廊道,也称 为过渡区。进水区配水廊道一般宽为1.5~2m。 作用:均匀布水和消能、减少紊动。 装置:在絮凝池和沉淀池之间设穿孔花墙。 穿孔花墙的材料: ①砖砌:方孔,尺寸一般为80mm×150mm或 120mm×120mm。 ②钢筋混凝土:圆孔,孔径一般为50mm~150mm。

机械排泥特点:排泥效果好,操作方便,耗水量少, 土建施工方便,但需机械维修。
二、平流沉淀池的设计计算
设计平流沉淀池的主要控制指标是表面负荷q 或停留时间T。
1、按表面负荷q计算

①沉淀池表面积A=Q/q ②沉淀池长度L=3.6vT

对于絮凝沉淀水平流速v=10~25mm/s,通常取v= 15~20mm/s;自然沉淀水平流速v≤3mm/s。
图5 - 2
斜板沉淀池水流方向示意
图5-3
异向流斜管沉淀池
二、斜管沉淀池的设计计算
异向流斜管沉淀池的结构在池深方向 上由上到下可分为四个部分:清水区、斜 管区、配水区和积泥区。 1、配水区

配水区高度不宜小于1.5m 配水区水平流速为0.010~0.018m/s 一般在配水区进口采用穿孔花墙或配水孔 板来均匀配水。 进水方式多采用逆流式
(2)工作过程
投加混凝剂后的原水在第一和第二絮凝室内 与高浓度的回流泥渣接触絮凝,生成厚重粗大的 絮凝体,然后在分离室中进行泥水分离获得澄清 水。
(3)优缺点

优点:

①处理效率高; ②对水质、水量、水温的变化适应性强。
①池体结构复杂; ②机械维修量大。

缺点:



适用:大、中型水厂,且原水悬浮物含量小于 3000mg/L。
图5-9
部分溶气气浮法流程图
(3)回流加压溶气流程 如图5-10所示。该流程将部分出水进 行回流加压,原水直接送人气浮池。该法适 用于含悬浮物浓度高的原水的固液分离,但 气浮池的容积较前两者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