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精品 中国古代战争胜败原因及启示 精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战争胜败原因及启示——官渡之战内容摘要:本文主要认为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曹操懂得顺应事物的发展, 知晓扬长避短,并拥有过人的军事才能与用人才能。官渡之战还启示我们,做人不能以强凌弱,做

事要讲求团队合作精神。

关键词:官渡之战原因启示

一.官渡之战的过程

官渡之战是一场对历史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战略大决战。这一战役使曹操最终在黄河中下游流域确定了无可争辩的统治地位,这是以弱克强的一则经典战例。

当时双方的兵力如下:袁绍拥兵十万,而曹操仅有一万。这场战争分4个阶段,分别称为“交锋阶段”、“相持阶段”、“转折阶段”和“决胜阶段”。

第一阶段:交锋阶段,时间公元200年二月①。袁绍进兵黎阳,并以黎阳为大本营,派遣颜良进攻白马。白马守将向驻扎在官渡的曹操求救,曹操立即派关羽出马。这次解救白马曹操采用了“声东击西”的策略:曹操虚张声势,做出北渡黄河袭击延津的架势,在延津附近,关羽率一小股轻骑兵突袭白马,颜良被关羽斩于马下,白马成功解围。

初胜后,曹操决定放弃白马,退守至官渡。

通过下图,我们可以看出这样做的好处。

官渡之战示意图②

在曹操退守到官渡后,许都的增援曹军的救援距离拉近,而黎阳的袁军到官渡的距离就增大,袁绍所用的成本就大于曹操,曹操胜利的可能性就增大。不过对于这一点,也有人持反对意见:官渡之战是整整打了一年零五个月。两军大部分时间是对垒,交锋时间能有八分之一就不错了。也就是说时间弥补了补给线问题。袁绍要想把后勤物质送到前线,时间绰绰有余。但是我认为,由于曹操的退守,袁绍不得不进至延津,原武和乌巢,使黎阳到粮草囤积地——乌巢的距离增长,而原武与延津到达乌巢的距离也不算短,若曹操偷袭乌巢,就会使袁绍的粮草受到极大的损失。果真,在之后的对抗中,曹操一把火烧掉了乌巢的粮草。

第二阶段,时间公元200年8月③。在这个阶段,曹操所降伏的黄巾军投靠了袁绍;同样,刘备(这次战争中为袁绍的外援)也被曹操打得落荒而逃。战事陷入僵持,此时,曹操没有冒然追击,而是乘机休整。起初曹操不想再战,后来曹操才听取谋士们的策略才重新进攻。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曹营里君主与臣子互相的信任、支持。

第三个阶段,时间公元200年9月末④。这个阶段由三件事组成:刘备逃跑、许攸叛逃、张郃反水。

刘备有卓越的军事远见,他意识到袁绍有刚愎自用的个性,对付此人不宜强攻,只宜智取,而曹操正是如此与袁绍交战,于是在袁绍得利之时先行离开,以保存自己的实力,日后寻求反击。

许攸叛逃使袁绍失去一个策谋的智囊。至于许攸叛逃的原因有4个不同的说法⑤:①许攸贪财,袁绍无法满足;②许攸的家人被审配以犯法的原因收押;③前两种可能均有;④许攸的计谋无法得到采纳。

我认为,第一种与第四种的可能性更大,因为贪财是古时几乎任何一个官员的本性。而又作为一个谋士,许攸当然希望自己的建议能被采纳。

许攸一到曹营,就为曹操提供了一个建议——火烧乌巢。我们知道,一场战争尤其是持久战,不仅比兵力,比智慧,更要的是补给要充足!袁绍没了粮草,如何跟曹操打!

火烧乌巢直接导致了张郃反水。原来,在曹操准备火烧乌巢之前,张郃对此早有预料,并已及时向袁绍禀报,说要用重兵防守乌巢。但袁绍的另一个谋士郭图不同意,说要派大兵进攻官渡,打一个“围魏救赵”,官渡失败,丢了乌巢,郭图也怕了,而张郃幸灾乐祸,袁绍为顾及自己面子,起心要杀张郃,迫使张颌反水。

刘备走了,袁绍没有了外援;许攸走了,袁绍没有了智囊;

张郃走了,袁绍没有了臂膀。

之后也就到了最后一个阶段。曹操接受贾羽的建议,抓住反击机会,大举反攻,赢得胜利。

二.官渡之战曹操取胜的原因

在《出师表》中,有这么一段话:操比于袁绍,名微而众寡,然操终能克绍,非唯天时,亦抑人谋也⑥。那么,曹操的“人谋”究竟是什么呢?

我认为曹操能够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政治上曹操懂得顺应事物发展

自董卓之乱以后,中国的政治资源分散了。军队和财政落到了各地方势力的手中,但威望和人事权依然掌握在中央政府手里。实现政治资源的整合是当时政坛力量组合的关键。中央政府与地方势力的联合,当然是实现这一整合最直接的手段。曹操懂得顺应事物发展,所以曹操尽管力量较弱,却足以承担起所赋予的战略任务。而袁绍政治运作不当,因而袁绍和曹操在战略上的优劣变得颠倒了。

(二)军事战略上曹操懂得扬长避短

曹操的战略方针为:后发制人,避其锋芒;以退为进,袭扰敌人;先打外援,最后破敌。这种战略方针在兵力上不及对方时很有用。曹操初始尽量避免与袁绍进行大规模战争,而是尽量以防守为主,即使是在延津南面与敌人交手,也不是硬打,这样就尽可能减小了士兵的伤亡,拖延时间;退守官渡意味着拉长了敌人的补给线,缩短了自己的补给线;火烧乌巢,就毁掉敌人的补给;先打较弱的外援(刘备),避免了遭受

敌人两面夹击。借助这些手段,曹操渐渐掌握大局,最终击溃敌军。

(三)战术与用人方面曹操优于袁绍

1、曹操用人明达不拘,豁达大度,不仅能把人才用在最合适的地方,还能认真听取谋士们正确的意见;而袁绍则嫉妒才人,用人起疑,偏听偏信。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袁绍囚禁田丰、张郃反水的事例看出来。

2、袁绍凭借“四世三公”的地位网罗的一大批人,大多虚有其表,有能耐的人又遭袁绍嫉妒、囚禁;曹操待人却十分真诚,奖赏分明。

3、曹操打仗当机立断,不会因为一些琐碎的事而丧失良机;袁绍则不同,他优柔寡断,总是丧失良机。这可以从曹操在第二阶段时攻击刘备而袁绍不去断曹操的后路的事件看出。

4、袁绍治军不严,否则他的士兵在延津南面遇见曹军时怎么会为了些辎重而下马去拣?但曹操在治理军队方面非常严格,并且严于律己,赏罚分明,不象袁绍高兴就赏人,不高兴就杀人。

5、袁绍过于刚愎自用

(1)袁绍始终不肯接受田丰正确的战略方针,而是只听取郭图的错误意见,并且囚禁了田丰。

(2)在曹操救援白马时,没有看出曹操的“声东击西”的计谋,从而丢兵折将。

(3)在曹操退守官渡后,不知这是“以退为进”,硬挺官渡,从而被迫拉长自己的补给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