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摘要】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治疗的意义重大。
本文将探讨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包括微创手术治疗、介入治疗、放射治疗、靶向药物治疗和基因治疗。
微创手术治疗因其优势日益受到重视,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放射治疗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具有重要应用,而靶向药物治疗和基因治疗的研究也在不断进行。
这些新治疗手段为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提高了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率。
未来,研究方向应该聚焦在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治疗并发症上,为颅内动脉瘤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前景。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治疗新进展、微创手术、介入治疗、放射治疗、靶向药物、基因治疗、治疗前景、研究进展、未来方向、意义。
1. 引言1.1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意义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病变,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后果。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避免破裂导致脑出血:动脉瘤一旦破裂会导致严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量大、速度快,常常危及患者生命。
及时治疗动脉瘤可以减少其破裂的风险,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2. 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一些颅内动脉瘤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眩晕、视力模糊等症状,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和工作。
通过治疗动脉瘤可以缓解这些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3. 预防复发和并发症:一些动脉瘤可能会在治疗后复发,或者引发其他并发症,如血栓形成、脑梗死等。
因此及时治疗动脉瘤可以预防其复发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意义在于避免破裂导致脑出血,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预防复发和并发症的发生。
针对不同的病情和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非常重要,可以有效提升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存率。
1.2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法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是多样化的,根据不同的病情和患者情况,医生可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微创手术治疗、介入治疗、放射治疗、靶向药物治疗和基因治疗。
微创手术治疗是通过微创的手术方式来修复颅内动脉瘤,相比传统手术更加安全和有效。
复杂颅内动脉瘤的血管腔内治疗
发生后果严重 ,故应引起重视 。结合文献和本组 病例我们认为 : Ⅱ ,Ⅱc型 A A行腔内隔绝术 , B A
都 有 同 时 封 闭双 侧 髂 内动 脉 的 可 能 ,尤 其 是 ⅡC 型 。 因此 ,术 前影 像 检查 时应 仔 细观 察肠 系膜 上 、
rd lg tret n[.R do g , 19 , 2 4 (): aioi i evn o J o cn i 1 a ioy 9 7 0 l 1
7 9-8 6.
[] 徐 良,范西红 ,景 在平 ,等 .腔 内隔绝术治疗腹 主动 5 脉 瘤一 3例 报 告 [. 中 国微 创 外 科 杂 志 ,2 0 ,2 J ] 02
() 0 — 0能力作 出评估 , 是能否 同时封闭双侧髂 内动脉 的重要依据 。尽 可 能避免同时封闭双侧髂 内动脉[ 6 1 。若双侧髂内动脉
学 评估 进 展 [_介 入放 射 学 杂 志 ,2 0 J 1 0 3,1 (): 2 1
6 2-6 5.
【】 D F N R R, T U N R S P I E A E 4 OF E H R HE , O R N R P. I
T e t n f b o n l o i n u y mswi a se r l r ame to d mi a r c a e r s t t n f mo a a at hr p a e n f s n - at : c mp iain n e o d r lc me t o t t g fs e r o l t s a d sc n ay c o
维普资讯
云南医药 20 07年第 2 卷第 3 8 期
长 条 状 和 大 颗 粒 明胶 海 棉 填 塞 瘤 腔 ,栓 塞 满 意 后
颅内巨大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J C i e r s r . ac 0 0. 17. . l N uo u g M r h2 1 Vo. No 1 n
d i 1 . 9 9 j i n 1 7 - 7 . 0 0 O . 1 o :0 3 6 /.s . 6 27 0 2 1 . 1 0 3 s 7
・
论 著 ・
9 p te t d c i ain sha o l g ai n d fe g i e r e d rn olw— p. T e e we e 4 p te t ra e t i h r r ai ns te td wih
c v r d se t o e o e e tn , n pain e fo te t did r m b e d n sx o r p ste t e t t e t e we e oal le i g i h u s o tr am n , h oh r 3 r tt l y
mo t f rte t e t o ai n x e e c d ic e a t r e mo t trte t e . a in s nhsa t r am n , ne p t te p r n e s h mi h e nhsa e r am nt Of9 p t t e e i f e
X ag, eat eto ersre , in u g n o i lo uh u Mei lC lg i y n a g in Dp r n N uou r La y n a g H s t xzo d a o eeLa u g n m f gy pa f c l n
2 2 0 , hn e g N uougcl ntu n e g T n nH si lB  ̄n 1 0 5 ,C i 2 0 2 C iaB n ersri s tt a dB n i t o t , ei 0 0 0 hn aI i e a a pa g a Abta t jcie T x l e t eh i e a d e et o n o ac l r t e tf src et s Ob v o epo h tcnq s n f cs fed vsu rt am n o r e u f a e r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分级标准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分级标准: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分级标准主要根据动脉瘤的形态、大小、位置以及患者的具体身体状况来进行评估。
一般来说,一级表示脑动脉瘤直径小于3毫米,这种动脉瘤具有较低的破裂风险,一般不需要急诊手术,可以选择保守治疗。
二级表示脑动脉瘤直径在3-5毫米之间,具有一定的破裂风险,但相对较低,治疗方法同样可以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
三级表示脑动脉瘤直径在6-10毫米之间,具有较高的破裂风险,此时建议进行手术治疗。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研究进展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20, 10(12), 3246-3252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2020 in Hans. /journal/acmhttps:///10.12677/acm.2020.1012486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研究进展欧阳超,苏平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云南昆明收稿日期:2020年11月27日;录用日期:2020年12月23日;发布日期:2020年12月30日摘要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 IA)近年来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为常见的一类重症疾病,也是导致人体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因素,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仅次于高血压性脑出血和脑梗死,且多好发于女性,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
目前,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血管内栓塞(intravascular embolization, IE)和开颅夹闭术(microsurgical clipping, MC)两种。
随着栓塞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栓塞材料的改良,IE使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由巨创进展到微创,由开颅到血管内治疗,变难治为易疗,但并不是说取代开颅夹闭术,而是与开颅手术夹闭术相辅相成,成为不可或缺的治疗方式。
现将IE治疗IA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开颅夹闭术Research Progress of EndovascularInterventional Therapy forIntracranial AneurysmChao Ouyang, Ping Su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Kunming First People’s Hospital, Kunming YunnanReceived: Nov. 27th, 2020; accepted: Dec. 23rd, 2020; published: Dec. 30th, 2020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incidence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 is on the rise, which is a common severe disease and the main factor leading to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The incidence of cerebrovascu-欧阳超,苏平lar disease is second only to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and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the older the female, the higher the incidence. At present, there are two main treatment methods for intracranial aneurysms: endovascular embolization and craniotomy.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emboliz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embolization materials, endovas-cular embolization has made the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progress from giant trauma to minimally invasive, from craniotomy to endovascular treatment, and changed from refractory to easy treatment. However, it is not to say that it replaces craniotomy, but complements cra-niotomy and becomes an indispensable treatment.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endovascular embo-lization for intracranial aneurysms is summarized as follows.KeywordsIntracranial Aneurysm, Endovascular Embolization, Craniotomy and Clipping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颅内动脉瘤及其治疗概况IA是指部分颅内血管发育异常形成的一种瘤样突起的现象,其形成原因和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主要考虑与先天性动脉管壁缺陷、血管内压力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及血管炎等因素有关[1][2]。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血管由于先天异常或后天损伤等因素导致局部的血管壁损害,在血流动力学负荷和其他因素作用下,逐渐扩张形成的异常膨出。
人群中颅内动脉瘤的患病率约为2%~7%,任何年龄均可发病,40~60岁常见,但其发生率存在明显的地域及种族差异。
一项经动脉脑血管造影研究提示亚洲人群中颅内动脉瘤患病率约为 2.5%~3.0%。
颅内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致死致残率极高,其中10%~15%的患者来不及就医直接猝死,首次出血病死率高达35%,再次出血病死率则达60%~80%,幸存者亦多有残疾。
自ISAT研究结果公布后,近10余年来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发展迅猛,随着修饰弹簧圈、辅助球囊、颅内动脉瘤治疗专用支架以及血流导向装置等的出现,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更为确切。
介入治疗已成为部分颅内动脉瘤首选的治疗方法。
为了规范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XXX神经介入学组组织专家经数次讨论,制定了《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旨在提高各级医师对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认识,使之更系统、更规范、更安全、更有效。
一、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未破裂动脉瘤大多数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多为偶然发现,少数因头痛、眼睑下垂等症状被发现。
因此无症状的未破裂动脉瘤,诊断较为困难。
是否在人群中进行颅内动脉瘤的筛查存在争议。
但对于高危患者进行无创筛查亦是合理的。
推荐意见:(1)对于有家族史和(或)患有与动脉瘤发生相关遗传性疾病的人群,特别是女性、年龄>30岁、重度吸烟或伴有高血压病的患者建议进行颅内动脉瘤筛查;(2)怀疑aSAH的患者应行头颅CT平扫检查,如不能诊断则须行腰椎穿刺检查;(3)对于CT不能确诊的aSAH患者行核磁共振检查(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质子密度成像、弥散加权成像或梯度回波序列)是合理的,如果核磁共振检查阴性,仍需进一步行腰椎穿刺检查;(4)CTA可被用于aSAH病因学诊断;如果CTA检查阴性,推荐进行DSA检查;(5)全脑DS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
颅内动脉瘤是什么,如何介入治疗岳文龙
颅内动脉瘤是什么,如何介入治疗岳文龙发布时间:2023-07-06T06:16:13.738Z 来源:《健康世界》2023年9期作者:岳文龙[导读]金堂县第一人民医院四川成都 610400颅内动脉瘤是一种脑部疾病,对患者的生命和健康都有严重的威胁。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非常重要,不仅可以预防患者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还可以显著降低患者死亡率和残疾率。
目前,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主要有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等多种方法。
其中,介入治疗是一种非手术治疗方法,通过在脑血管内插入导管和微型器械,对动脉瘤进行修复和闭塞,达到治疗的效果。
这种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已经成为目前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本文中,将详细介绍颅内动脉瘤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介入治疗等方面的内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种疾病并提高对它的认识。
一、什么是颅内动脉瘤?颅内动脉瘤是一种脑血管疾病,它是由于脑血管壁的异常膨胀和扩张所引起的。
颅内动脉瘤通常在脑血管分叉处形成,这些位置容易受到血流的影响,使得血管壁产生薄弱部位,而这些薄弱部位则可能会形成动脉瘤。
此外,颅内动脉瘤还可以由于外伤、炎症和遗传等因素导致。
二、颅内动脉瘤如何形成?颅内动脉瘤的形成是由于颅内动脉的一部分血管壁发生异常改变,局部膨胀扩张而形成的。
一般来说,颅内动脉瘤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更长时间。
以下是颅内动脉瘤形成的详细过程:(1)血管壁的结构异常:颅内动脉瘤的形成通常与血管壁的结构异常有关。
这种结构异常可能是先天性的,也可能是后天性的。
先天性的血管壁缺陷可能包括血管壁薄弱、弹性纤维缺乏、胶原纤维破坏等。
后天性的血管壁病变可能包括高血压、炎症、感染、动脉硬化等。
(2)局部血流的影响: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对于颅内动脉瘤的形成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如果在血管壁结构异常的部位,血流受到阻碍或血流速度改变,血管壁的受力分布也会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局部膨胀和扩张。
颅内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颅内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颅内夹层动脉瘤(intracranial dissecting aneurysm,IDA)是指颅内动脉的内膜和中膜之间或中膜和外膜之间发生病理性夹层,导致动脉壁膨出,发生动脉瘤样扩张的病变。
IDA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但以青年和中年为高发期,是卒中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IDA好发于椎动脉,其次是基底动脉和颈内动脉。
该疾病的临床表现多样,与病变血管壁的病理损伤模式和管腔构型密切相关,可有头痛、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脑梗死和神经压迫症状等临床表现。
IDA的临床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神经介入专家委员会、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以及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青年医师委员会共同组织全国知名专家撰写并发布了《颅内动脉夹层的影像学诊断中国专家共识》,该共识初步提出了颅内动脉夹层的临床影像学诊断和分型标准,为该疾病提供了规范化的诊断标准。
随着介入材料的不断进步,血管内治疗逐渐成为IDA的主要治疗方式。
然而,血管内治疗的适应证把握、具体治疗方式的选择以及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等问题临床上尚存争议。
临床医生治疗该疾病多依据个人的经验,业界尚无关于IDA的治疗指南或共识,目前亟需制定行业共识来规范我国对IDA的血管内治疗。
因此,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神经介入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神经介入专家委员会组织全国知名专家共同撰写了本共识,旨在为治疗该疾病提供参考,规范该疾病的治疗流程,提高治疗效果。
一、手术适应证的把握IDA一旦发生破裂出血,尤其是在发病后1周内再破裂出血的风险很高。
IDA 发生SAH的患者病死率为19%-50%。
因此,推荐发生SAH的IDA患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早行血管内治疗或开颅手术干预。
治疗适应证和手术方式应多学科会诊讨论,多数治疗中心建议首选血管内治疗。
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
影响载瘤动脉内的血流 ; ③加强 随访观察 , 采用本组 病例 中随访 观察 有 2例 复发 , 发率 2 .7 , 复 85 % 2例均
为单 纯弹 簧圈栓 塞 , 时再 进 行 弹簧 圈 栓 塞 , 免再 及 避 破裂 出血 , 并继续 随访 , 后 复查 D A动 脉 瘤 完全 1年 S
通 讯 作 者 :黄 志 伟 , 治 医 师 , 士 研 究 生 ,电 话 :( 7 2) 主 硕 07
3 2 1 E- i :d c z 8 91 9, mal o h w@ 1 6 c n 2 .o
检查 , 中颈 内动脉 动脉 瘤 3例 , 脑 中动脉瘤 1例 , 其 大
中华 神 经 外 科 疾 病 研 究 杂 志 ( hnJN uougD s e) 02 1 ( C i e rsr i R s2 1 ;1 4
战, 根据 患者情 况 , 动脉瘤 所在 部位 , 载瘤 动脉 情况选 择合 适 的治 疗 方 案 , 用新 型 生 物 带 膜 弹簧 圈及 球 采 囊、 支架 辅助方 法 可减 少 动 脉 瘤 复发 率 , 远 期 效 果 其 还 需要更 多 的时 间观 察 , 访 观 察非 常 重 要 , 现 动 随 发
例共 7枚 动脉瘤 , 中随访 患者 7人 , 其 男性 3例 , 性 女 4例 , 龄 2 6 年 0~ 7岁 , 均 4 .5岁。 平 7O 2 .临床 表现 : 突发 蛛 网膜 下腔 出血 5例 , 破 裂 未 动脉 瘤 2例 , 中动 眼神经 麻痹 1 , 其 例 头痛 1 , 前 例 术 H n—es ut s 分级 : 2例 , H 0级 Ⅱ级 1 , 例 Ⅲ级 3例 , Ⅳ级 1例 , V级 0例 。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通常指的是血管壁在动脉分支处出现的囊状扩张。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一直备受关注,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针对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手段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创新。
本文将就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新进展进行探讨。
介绍一种新的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法——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在临床上应用的微创治疗方法,它通过在动脉血管导管引导下将支架置入颅内动脉瘤内,实现对动脉瘤的栓塞,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相比传统的开颅手术,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在近年来的临床应用中,介入治疗已经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一种重要手段,尤其是对那些位置较深、手术较为困难的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
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改进,支架材料的更新换代,介入治疗在治疗颅内动脉瘤方面的疗效和安全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介绍另一种新的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法——微创手术。
微创手术是指采用微小切口、显微镜下操作等技术手段进行的一种手术治疗方法。
在治疗颅内动脉瘤方面,微创手术可以通过更小的切口、更精细的操作,实现对动脉瘤的切除或修复,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正常脑组织的损伤。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手术已经成为了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之一。
介绍一种新型的颅内动脉瘤治疗药物——内膜修复剂。
内膜修复剂是一种可以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和血管内膜修复的药物,它的应用可以帮助动脉瘤的内膜修复,从而减少动脉瘤的破裂风险。
在临床上,内膜修复剂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内膜修复剂的出现,为治疗颅内动脉瘤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选择。
总结一下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新进展。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手段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
介入治疗、微创手术、内膜修复剂等新型治疗手段的出现,为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
但需要注意的是,针对不同类型和不同位置的颅内动脉瘤,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分析(附42例报告)
502 ) 3 0 1
探讨颅 内动脉瘤血管 内介入栓塞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4 2例患者共
4 9个 动 脉瘤 中 10 栓 塞 3 0% 9个 ,5 栓 塞 9%
4 个 动脉 瘤 的 血 管 内介 入 栓 塞 治 疗 的临 床 资料 。结 果 9 结论
6 , %栓塞 3 , 个 9 0 个 失败 1 。术 后发 生脑 血 管痉 挛 3 , 个 例 脑栓 塞 1 。4 例 2例 随访 2~ 个 月无 复发 。 8 血 管 内介 入治疗 对颅 内动脉瘤 治疗创 伤小 , 果好 , 中出现并发 症也 可当 即处 理 , 效 术 效果满 意 。
脉者 7个 , 脑前 动 脉者 0个 , 基 底 动 脉者 9个 , 脑 后 大 椎 大 动脉 者 4个 。动脉瘤 体 颈 比: . ≥1 5的 3 1个 , . 1 2~1 4的 . 1 个 ,. 1 10~1 1的 5个 , . . <10的 2个。合 并动 静脉 畸形 者 1例 , 脑积水 者 1 。 例 13 治疗方 法 . 均 以脑 血管 造影对 颅 内动 脉瘤 所在 部位 、 数 目、 大小 、 形态 、 颈 、 瘤 载瘤 动 脉 、 围血 管结构 、 周 是否存 在
治疗 颅 内动 脉瘤 4 例 共 4 2 9个动 脉瘤 , 效满 意 , 报告 如 疗 现
不 明骨痛 患者或 可疑 中轴骨 转移 的患 者应结 合 C T或 MR,
放 , 不明 原因下腰背 痛的骨 S E T显 等. PC
像 [ ] 中华核 医学杂志 ,99,9 2 5 J. 19 1 :3 . [ ] Krh e T,io . aii tpcea ai f kla dsae 2 i nrP Sm nMA R dos o i vl t no ee l i s e o u o s t e [ ] JB n on Sr,9 16 A:7 6 1 J . oeJit ug1 8 ,3 6 3— 8 . [] 高 3 [] 马 4 瞻. 核素骨 显像在肿瘤 临床 中的应用 [ ] 东南 国防 医药 , J. 婧, 张燕燕 , 王荣福 , 不 同骨病患 者 9 T m— P骨显像 等. 9 e MD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现状与进展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现状与进展陈蓦;王武【摘要】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随着技术方法、材料发展及神经介入医师经验积累,血管内治疗已成为降低破裂颅内动脉瘤再出血率和死亡率的首选治疗方法.血管内治疗主要历经载瘤动脉和动脉瘤闭塞、动脉瘤瘤腔内栓塞和载瘤动脉重建等3个研究阶段,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瘤腔内栓塞治疗,包括单纯弹簧圈、液体栓塞剂、瘤腔内栓塞装置、球囊/支架辅助技术等.载瘤动脉重建(覆膜支架和血流导向装置)也是近期研究热点.尽管新材料和新技术发展,但难治性动脉瘤如宽颈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复发率仍较高.为了完全隔绝颅内动脉瘤或实现瘤颈完全内皮化,载药弹簧圈/支架、生物可降解支架等正在研究中.【期刊名称】《介入放射学杂志》【年(卷),期】2018(027)006【总页数】6页(P592-597)【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弹簧圈;支架;蛛网膜下腔出血【作者】陈蓦;王武【作者单位】200233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介入影像科;200233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介入影像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管壁病理性突起,发病率为5%~10%,MRA研究表明我国35~75岁成年人未破裂动脉瘤发病率约为7.0%[1]。
虽然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约占脑卒中5%,但首次破裂死亡率为20%~30%,再次破裂死亡率高达60%。
随着技术方法、材料发展及神经介入医师经验积累,血管内治疗已成为颅内动脉瘤首选治疗方法,有助于明显降低破裂动脉瘤再出血率及死亡率。
根据颅内动脉瘤性状、大小和部位等特点,血管内治疗主要历经载瘤动脉和动脉瘤闭塞、动脉瘤瘤腔内栓塞和载瘤动脉重建等3个研究阶段。
1 颅内载瘤动脉和动脉瘤闭塞苏联神经外科医师Serbinenko发明可脱式球囊,继成功治愈1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后率先治疗1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和1例后交通动脉动脉瘤[2]。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1. 引言1.1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颅内动脉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通常发生在脑动脉的分叉处,是血管壁局部薄弱形成的血管瘤。
治疗颅内动脉瘤一直是神经外科的重要课题,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式也在不断更新。
近年来,随着微创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微创手术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微创手术可以通过小切口直接进入病灶区域,减少了手术创伤和并发症的发生,术后恢复时间也更短。
除了微创手术,介入治疗也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介入治疗可以通过经血管途径将栓塞剂送入动脉瘤腔内,达到栓塞动脉瘤的效果。
这种治疗方式相比传统手术更为安全和有效。
在手术治疗中,3D打印技术的应用也给医生带来了更多的便利。
医生可以通过3D模型进行手术规划,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术后药物治疗和新型治疗设备的应用也为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随着多学科合作模式的出现,颅内动脉瘤治疗逐渐走向个体化,治疗成功率也在不断提高。
未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创新,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将迎来更多的突破和进步。
2. 正文2.1 微创手术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微创手术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
微创手术技术相比传统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因此受到了越来越多医生和患者的青睐。
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微创手术技术主要包括血管内介入治疗和微创开颅手术两种方式。
血管内介入治疗通过血管内途径将支架等器械送达到动脉瘤部位,实现动脉瘤栓塞或栓塞联合手术。
这种方式不需要开颅,减少了手术风险和创伤,同时也能够有效地治疗动脉瘤。
微创开颅手术也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微创开颅手术通过小切口和微创技术,可以精确地切除动脉瘤,减少对正常脑组织的损伤,提高手术成功率。
微创手术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为患者提供了更为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式,是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重要进展之一。
颅内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颅内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颅内夹层动脉瘤是一种病理性夹层,导致动脉壁膨出形成动脉瘤样扩张。
该疾病好发于椎动脉、基底动脉和颈内动脉,临床表现多样,包括头痛、脑梗死、神经压迫症状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XXX神经介入专家委员会、XXX以及XXX共同发布了《颅内动脉夹层的影像学诊断中国专家共识》,初步提出了颅内动脉夹层的临床影像学诊断和分型标准。
随着介入材料的不断进步,血管内治疗逐渐成为IDA的主要治疗方式。
然而,血管内治疗的适应证把握、具体治疗方式的选择以及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等问题临床上尚存争议。
因此,XXX神经介入学组、XXX组织全国知名专家共同撰写了本共识,旨在为治疗该疾病提供参考,规范该疾病的治疗流程,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主要讨论手术适应证的把握。
手术适应证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病变部位和大小等因素。
对于高危患者,如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脑梗死和大面积脑梗死等情况,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对于低危患者,如病变较小、无神经功能缺损和无严重脑血管疾病等情况,可考虑保守治疗。
对于中危患者,则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手术风险,进行个体化治疗。
总之,手术适应证的把握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以提高治疗效果。
IDA破裂出血后,尤其是在发病后1周内再次破裂的风险很高,而发生SAH的患者病死率为19%-50%。
因此,建议发生SAH的IDA患者应尽早进行血管内治疗或开颅手术干预。
多学科会诊讨论治疗适应证和手术方式,并多数治疗中心首选血管内治疗。
未破裂IDA的首发症状多为头痛或缺血性症状,少数为压迫症状。
评估和预测未破裂IDA发生破裂出血和脑缺血症状的风险有助于优化治疗方案,但目前仍无有效的预测手段。
有数据显示,以脑缺血症状起病的IDA,后续随访中可出现SAH,但总体病死率相对较低(%-3%)。
伴有脑干压迫症状的IDA,可能出现症状持续进展或发生SAH,若无治疗干预,2年内的存活率低于20%。
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的血管内治疗
富
相关,即包括输出工作电压和冲击次数两个因素。.冲击波 吸收、钙 化和纤维化, 促使淋巴管闭 塞或狭窄,阻 断淋巴
萝
对肾脏造成的损害,主要发生在皮髓质交界处口1,如弓形 液返流通 路,即使不能 完伞阻断,也 能减轻淋巴液 返流程
号
≈
静脉的破裂。这种损害可以通过吸收和纤维化方式修复。
度,减少淋巴返流量,降低坠积压力,有利于窦口封闭。
复。本组1 l 例患者通过红霉素液肾 盂灌注加体外冲击波冲 老,体 弱,不能耐 受手术或不 愿手术者更 为适用。对 于本
击的方法治疗乳 糜尿,正是利用化学和物理 相结合的方法 方法治 疗后淋巴管 及其周围组 织的确切改 变机制尚缺 乏超
取得 了满 意疗效 .
微结构和 病理资料证实 ,有待进一步研 究。团
det a c ha bl e c ol 1( EDC) f or r upt ur ed i nt r a cr a ni al a ne ur ys ms i n e a r l Y per i od i n 3 1 c a se s .Me t hods Al 1 of t he pat i ent s we r e t r ea t ed wi t h ca r 1Y EDC c mb01i ZSt i on unde r ge ne r a l a nes t hc si a wi t hi n 72 ho ur S.26 c as os wer e t r e a t e d Wi t h EDC emboI i zat i on. 4 c as e s wi t h t he ba l l oo n—as si St e d EDC e mb01i z a t i on a nd 1 c a s es wi t h t h e St en t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护理干预
颅 内动 脉 瘤 血 管 内介 入 治 疗 的 护 理 干 预
.
陈 莹 , 红 勤 柳
( 北 省 襄 樊 市 中心 医 院 , 北 襄 樊 4 1 2 ) 湖 湖 4 0 1
【 摘要 】 目的 探 讨 护 理 干预 措 施 在 颅 内动脉 瘤 血 管 内介 入 治 疗 的 作 用 。 方 法 对 2 5例 颅 内动 脉 瘤 患者 经 数
颅 内动 脉 瘤形 成源 于先 天 血 管 发 育 异 常 、 流 改 变 、 血 压 、 血 高
12 方 法 .
将2 5例颅 内动 脉瘤 患者 经 数 字 减影 血 管 造 影检
查 术 后 确 诊 为颅 内动 脉 瘤患 者 转 入 I U,4 h心 电监 护 , 程 C 2 全 护 理 , 少 探 视 , 施 术前 术 后 护 理 干预 措 施 。 减 实
1 3 1 疼 痛 程 度 指标 ..
级 : 痛 或 稍感 不 适 ; 无 I级 : 微 疼 痛 可 忍 受 ; 轻 Ⅱ级 : 显 疼 痛 明
状 态 下 接 受 检查 。尽 量 减 少患 者 在 检查 中 的痛 苦 是 医护 人 员 的职 责 , 医生 操 作 娴熟 , 配 以有 效 的尿 道 黏 膜 表 面 麻醉 以及 再 心 理 干 预 , 使 患者 的不 适 症 状减 轻 或 消 失 , 保证 检 查 的 顺 可 对
【 图 分 类号 ] R 7 . 中 435
[ 文献 标 识 码 ] B
[ 章 编号 ] 10 84 (0 1O 00 0 文 0 8— 8 9 2 1 )4— 5 8— 2
影 血管 造 影 ( S 等 检 查 确 诊 为 颅 内动 脉 瘤 , 且 可 行 动 脉 D A) 并 瘤栓塞术 , 中蛛网膜 下腔出血 (A 其 S H)1 8例 ,头 痛 、 晕 6 头 例 , 上肢 瘫 痪 l例 。 左
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策略及效果分析
-论依-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策略及效果分析徐建国朱巍巍李吻陈罡王中摘要:目的初步分析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血管内治疗[载瘤动脉闭塞术颅保留载瘤动脉通畅的重建性手术(单纯支架置入术、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的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41例。
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以及临床资料,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和血管危险因素等;临床资料包括动脉瘤的基本特征(动脉瘤的长径、是否位于椎动脉优势侧、与同侧小脑后下动脉的关系)、治疗结果、随访资料等。
动脉瘤分型:(1)根据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与小脑后下动脉的毗邻关系分为小脑后下动脉近端型、小脑后下动脉累及型、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型;(2)根据优势侧椎动脉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分为对侧优势型、同侧优势型、共同优势型;(3)根据形态学表现分为偏侧型、全周型。
治疗的安全性以以亡、围手术期并发症(动脉瘤破裂出血、脑梗死)进行评估。
影像学随访采用MR血管成像(MRA)和(或)DSA,临床预后采用门诊或电话随访。
术后6个月行DSA随访,此后每1~2年行MRA及临床随访。
DSA随访治愈(改良Raymond分级I级、为动脉瘤不显影,改善(改良Raymond分级U级、为动脉瘤显影小于1/3,栓塞不全(改良Raymond分级皿级)为动脉瘤显影大于1/30复发为动脉瘤显影较术后即刻增多。
临床预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进行评估,mRS评分W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其中6分为死亡。
结果41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中采用载瘤动脉闭塞治疗9例,2例采用单纯支架置入术,采用支架辅助栓塞治疗30例。
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7.3%(3/41、,其中2例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于术后1周内因动脉瘤再次破裂而致死亡,病死率为4.9%(2/41);1例患者为右侧舌回新发脑梗死。
41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有39例完成了术后6个月的DSA随访,影像学随访时间6~2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8个月。
颅内基底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颅内基底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摘要】目的探讨经血管内治疗颅内基底动脉瘤的安全性、有效性。
方法 56例患者中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10例,基底动脉干动脉瘤46例;其中夹层动脉瘤20例,囊状动脉瘤19例;梭形动脉瘤17例。
未破裂动脉瘤20例,发生过破裂出血36例。
在全身麻醉下进行血管内治疗,观察其安全性和治疗效果。
结果 56例技术成功率100%,术后均未发生再出血,无新增神经功能缺失,无死亡病例,随访2个月~72个月,原有症状均获明显改善。
夹层动脉瘤20例中,单纯支架置入8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2例,动脉瘤未见显影,支架位置理想,支架内血流通畅;囊状动脉瘤19例中完全栓塞17例,次全栓塞1例,部分栓塞1例;梭形动脉瘤17例中单纯支架置入13例,双支架置入4例,瘤体未见显影,支架位置理想,支架内血流通畅。
架均到达理想的预定位置,未狭窄,支架内血流通畅,瘤体未见显影;(经治疗后血管造影证实)。
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为基底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微创和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基底动脉动脉瘤介入性放射学支架基底动脉瘤由于其位置深在,紧邻脑干、颅神经,基底动脉本身具有许多穿通动脉等重要结构,手术风险及难度极大。
2006年10月至2011年10月新乡市中心医院介入科经血管内介入治疗56例基底动脉瘤,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30例中男36例,女20例;年龄21~69岁,平均(46.7±0.8)岁。
临床表现:头痛34例,发作性头晕、肢体无力4例,耳鸣4例,饮水呛咳4例;体征:步态不稳36例,肢体轻偏瘫10例,眼睑下垂6例,言语不利4例。
病程2d~2a。
56例中经计算机断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36例,未破裂动脉瘤20例;经磁共振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检查提示基底动脉瘤10例。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示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6例,基底动脉干动脉瘤46例(上段18例,中段5例,下段12例,基底动脉全段1例,同时累及基底动脉中下段8例,同时累及基底动脉下段及椎动脉2例);类型:夹层动脉瘤20例,梭形动脉瘤17例,囊状动脉瘤19例[包括窄颈动脉瘤9例,宽颈动脉瘤10例,其中小型(<6mm)9例,中型(6~15mm)9例,大型(15~25mm)1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42 例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栓塞程度2
. Eskridge 98 Raymond 97 Lefkowitz 99 Murayama 99 Solander 99 Bavinski 99 Kuether 98 Casasco 93 McDougall 96 Byrne 99 Cognard 99 Thornton 2002 treated/ followed 150/97 70/50 23/22 120/79 79/63 45/30 77/46 71/65 33/19 317/259 203/169 196/143 26 % 2% 2% 15 % <90 or 95% 25% 17% 6% 32 % 17 % 9% 43 % 50 % 17 % 47 % 34 % 11 % 46 % > 90 or 95% 75% 40 % 18 % 28 % 43 % 82 % 66 % 68 % 40 % 41 % 83 % 27 % 64 % 88 % 39 % 100%
动脉瘤不完全栓塞
不完全栓塞 ( 95%occlusion )
发生率- 18/169 aneurysms (10%)
Cognard et al. Radiology 1999
不完全栓塞 ( 95%occlusion )
发生率- 18/169 aneurysms (10%)
弹簧圈稳定: 弹簧圈不稳定:
随访-血管造影:
复发 率20/148 aneurysms (13%) Cognard et al. Radiology 1999 : 3 - 50 Mnths Total Occlusion : 148 / 169 aneurysms(88%) 3 Mnths: n=148 8 (5,5%) 18 Mnths: n=99 9 (9%) 3 Yrs: n=39 3 (7,7%)
颅内动脉闭塞 动脉瘤再出血 穿刺点出血 弹簧圈移位 血管痉挛
血管内治疗的并发症
并发症发生率约 10%. 永久并发症率约 3-5%. 并发症与动脉瘤部位无关.
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疗效-判断依据
要点
1.
2.
3.
4.
血管造影 安全性 预后 再出血
动脉瘤栓塞类型
致密栓塞
近致密栓塞
瘤体/颈比大于或等于2的囊状动脉瘤均 适合GDC栓塞治疗。 后循环动脉瘤或开颅夹闭难度及风险较 大者;无法夹闭者。 全身情况差(如Hunt-Hess分级Ⅳ-Ⅴ级) 或高龄患者,不允许开颅手术者;
开颅手术夹闭不全或未夹闭者;
血管内栓塞治疗的适应症(2000年以后)
各种颅内动脉瘤
• • • 囊状(窄颈 宽颈) 梭形 夹层
(Lancet 360:1267)
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技术演化
球囊栓塞(Serbinenko 1973)
MDS栓塞(Hilal 1988)
GDC栓塞(Guglielmi 1991)
血管内支架(Higashida 1997) ONYX液体不粘胶(Mawad 2000)
血管内治疗的并发症(OXFORD ATIENTS*)
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简史
1991 1995 1997
1st clinical cases
(Guglielmi et al. J Neurosurg; 75: 4)
Single centre study - ruptured aneurysm (Byrne et al, J N NS P; 59: 616) Multi centre study - ruptured aneurysms
静脉窦期
静脉期
旋转
单 击 播 放
诱发动脉瘤破裂的相关因素
破裂时的活动
重体力劳动 情绪激动 咳嗽 大小便
吸烟 大量饮酒 1/3病人无明确诱因
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表现
破裂前症状与体征
(动脉瘤增大、微量出血) 头痛、眩晕、眼痛、复视、视力受损
动眼神经麻痹、癫痫
பைடு நூலகம்
破裂后临床表现
(SAH 颅内血肿 脑积水 血管痉挛) 脑膜刺激征、恶心、呕吐、头痛 意识障碍、神经功能障碍、 全身症状及并发症
1
1
再出血逐年发生率
Byrne et al.* 1999: rate per year
1st year 2nd year 3rd year 4,5,6 years
-
0.8% 0.6% 2.8% 0%
* J Neurosurg 1999; 90: 656
再出血逐年发生率
Byrne et al.* 1999: rate per year
(0.5-5.5 yrs)
-
6% (overall)
2% (overall)
再出血-单中心研究
12 Studies Eskridge 98 Raymond 97 Lefkowitz 99 Murayama 99 Solander 99 Bavinski 99 Kuether 98
治疗人数 / 随访例数.
1573 例血管内治疗 - 1719 个动脉瘤
术中动脉 瘤破裂
弹簧圈断裂
误栓载瘤动 脉
35 (2.5%) 载瘤动脉瘤闭塞
9 (0.7%)
31 (2.2%)
30 (2.1%)
血栓形成
Total
56 (4.0%)
161 (11.0%)
* Presented ASNR Toronto 2005
血管内治疗的并发症
动脉瘤的DSA辩识
病史 CT、MRI DSA要点: 1. 多角度确认——二个角度或以上 2. 动脉瘤滞留确认——限于窄颈、大的动脉瘤 3. 形态确认(因为临床上囊性动脉瘤居多) 4. 位置确认——多见于(1) 前交通动脉 (2)后交通动脉 (3)大脑中动脉 (4)椎动脉
动脉期
毛细血管期:
瘤颈残留
瘤体残留
狗耳征
Raymond et al; J Neurosurg 1997
栓塞后-血管造影结果
致密栓塞
近致密 栓塞
不完全 栓塞
1042 例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栓塞程度1
. Eskridge 98 Raymond 97 Lefkowitz 99 Murayama 99 Solander 99 Bavinski 99 Kuether 98 Casasco 93 McDougall 96 Byrne 99 Cognard 99 Thornton 2002 treated/ followed 150/97 70/50 23/22 120/79 79/63 45/30 77/46 71/65 33/19 317/259 203/169 196/143 26 % 2% 2% 15 % <90 or 95% 25% 17% 6% 32 % 17 % 9% 43 % 50 % 17 % 47 % 34 % 11 % 46 % > 90 or 95% 75% 40 % 18 % 28 % 43 % 82 % 66 % 68 % 40 % 41 % 83 % 27 % 64 % 88 % 39 % 100%
1st year nd year 2 rd year 3 4,5,6 years 弹簧圈不稳定 残留 弹簧圈稳定 残留
-
-
0.8% 0.6% 2.8% 0% 7.9% 0.4%
* J Neurosurg 1999; 90: 656
3。按大小分类
先天性动脉瘤 囊性动脉瘤 感染性动脉瘤 梭性动脉瘤 外伤性动脉瘤 动脉硬化性动脉瘤 夹层动脉瘤
小型:<5mm 中型:5~10mm
大型:11~25mm 巨大型:>25mm
不规则型
治疗方法的选择
手术夹闭
血管内(介入)治疗
两种治疗方法比较
据文献报道动脉瘤夹闭术患者预后佳或 好者约占65%,差或死亡约占22%,与 手术相关的致残率约为10%,致死率约 为5~10%, 与手术夹闭治疗相比较,血管内栓塞术 的临床效果和预后相对较高。预后佳期 或好者约占80%以上,与治疗相关的致 残率和致死率约为5%左右。
Cognard et al. Radiology 1999
什么是动脉瘤复发
瘤颈的再开放? • 弹簧圈压迫导致再出血?
答案:
弹簧圈稳定 – 可能性= NO
弹簧圈不稳定 – 可能性= YES
再出血
(随访大于6个月)
Malisch et al (1997) Byrne et al (1999) (< 2.6 yrs)
破裂动脉瘤的自然病史
70
24 hours 32% 1 week
82749-
60 50
死亡率
43%
1 month 60% 6 months above
40 30 20 10 0 24 hours 1 week 1 month 6 months
Helsinki组 Cooperative study Rochester组
Female(56%)
30 25 20 15 10 5 0 10 66% 55%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60% 52%
Male(44%)
神经介入简介
经外科血管内治疗属于介入放
射(Interventional
Radiology)范畴。也称介入神 经放射治疗。又称为微导管血 管内治疗(Intravascular therapy bymicrocatheter)。
150/97 70/50 23/22 120/79 79/63 45/30 7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