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与美育
美学与美育
![美学与美育](https://img.taocdn.com/s3/m/de0ec8df240c844769eaee7d.png)
美育设计方案美育是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等符号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其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从具体过程看,美育是一种以情动人的美的教育。
从实施效用看,美育是一种作用于知情意的能力教育,从育人目的看,美育是一种对人的全面塑造。
一、美育的目标1、确定一种“审美的态度和人生观”,协调人在现实中的情感心理,实现生命与社会的和谐。
2、重建审美意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高尚的人生态度。
3、培养审美能力,培养感受美、鉴赏美、想象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造就一代有丰富个性、完美人格、全面发展的新人。
二、美育的过程表演艺术是以人工符号和表情姿态符号通过表演去创造富于情感的活的形象的艺术。
通过流动和人体动作,最直接、最强烈、最细腻、最充分地表现人的内心情感情绪变化的过程。
舞蹈是以审美规范化了的有组织、有节奏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节奏、表情、构图、造型等要素,创造形象和表现情感的艺术样式。
舞蹈的基本特征是动作与姿态、抒情与表现、节奏与旋律。
(一)活动主题:欣赏舞蹈艺术,提升审美情趣。
(二)活动内容:欣赏不同种类的舞蹈,分析不同舞蹈的特点。
舞蹈的种类有很多,包括古典舞、芭蕾舞、民族舞、现代舞等。
通过欣赏不同的舞蹈类型,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
欣赏古典舞《春江花夜月》、芭蕾舞《天鹅湖》、民族舞《孔雀舞》,感受舞蹈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分析不同种类舞蹈的特点。
(三)活动过程第一,创设情境,注重交流。
艺术体验首先是情感体验,是一种直觉性的把握,需要分享、交流、共鸣。
大家一起欣赏舞蹈表演,有一种不一样的情境和氛围,更好地引起共鸣。
第二,选择优秀作品,获得艺术审美享受,培养鉴赏力。
通过欣赏古典舞《春江花夜月》、芭蕾舞《天鹅湖》、民族舞《孔雀舞》,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对学生的心灵和情感形成强烈的冲击,收到更好地审美效果,并且能够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1、欣赏古典舞《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古典音乐名曲中的名曲,是中国古典音乐经典中的经典。
第一章美学与美育ppt课件
![第一章美学与美育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4176aea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5c.png)
三、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文明才300年历史。但是, 它从根本上摧毁了传统文化--“四个异化”-- 人的和谐、人性的丰富被肢解、分离。
立体主义 法国 毕加索
机器化、程序化、异化造成的 “看” 的方式的变异。马1. 科学是一种静态的研究。美学重在人的活的生 命,动态的过程。
2. 美学不追求精确,追求人的内在与外在的丰富完 整。
3. 美学研究始终保持人的具体感性特征。 4. 美学对人的整体研究总是结合具体的审美现象。
三、 美学的定义-美的定义
美学定义:
美学是一门突出地运用形象、具体、体验的 方式,通过审美活动(美、美感、艺术)研 究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的人文学科。
异化找到了出路。
2. 美学由于悉心追究人类生命活动的最高价值,因 而对各门人文学科具有一种指导与规范作用。
3. 在中国,这一作用尤为显著。因为文化的转型在 中国更加艰难,更为疼痛。与此相应的,“美学热”
自然持续恒温。
第三节 美学的涵义
(性质、对象、定义)
一、 美学的性质
美学的特殊性-教材.15
美学是一门突出形象、具体、体验的人文学科。
卡夫卡《变形记》 贝克特《等待戈多》 伍尔夫《墙上的斑点》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1. 异化是工业化进程的必然产物。
2. 人类社会又必然进入工业化进程,不可避免的产
生异化
现象。每个国家、每种文明皆
是如此。
3. 人类如何超越异化?
席勒:机器将我们变成碎片,美学将我们整 合一体。美学是人类解放的唯一道路。
康德:人类社会陷入悖论之中,美学是通往 彼岸的唯一桥梁。
西方马克思主义许多人对这些理论评价很高。 这些理论也确实看到了美学的现代价值。
美学与美育
![美学与美育](https://img.taocdn.com/s3/m/520f57e619e8b8f67c1cb992.png)
3、稳定性 ①确定性 ②评价尺度相对稳定 (二)人的美在各种形式中的表现 1、个体形象的美:人体形式和人格意蕴。 ▲人体形式:人的外在美。 ①静态与动态 ②种族与性别 ③文化意义 ◆身体美学。 ☆身体美为什么会在当前发热成潮?
2、社会关系的美:人与人的现实关系中显 现出来的美。三个方面: ①同情精神 ②沟通 求同存异 ③自由交往 礼乐相和、和而不同 诚信 和谐境界 3、社会文化的美 ①社会风俗美:差异性、古朴性、自然性 约定俗成演化为文化传统(民间文化)
第三节 美学的学习功用和学习方法 一、学习美学有何作用? 1、美学的人文学科地位决定了它是人文学 科中具有基础性和指导性的学科,它将哲 学、历史学、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 文献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学、艺术学 等学科融惯起来,具有跨学科性。 2、美学修养是文化修养的表征。文化修养 或文化素质集中体现在美学修养或素质中。
第一节 美学的简史
思路:一是按时间顺序描述美学(西方) 发生、发展、演化历程;二是将美学(西 方)归类,以理论体系划分。 一、美学在西方 1、本质论美学 美的共同特性和终极原因的追问,古希 腊柏拉图。“美本身”“美的理念”。
本质论美学对后世美学的深远影响 2、神学美学 古罗马的奥古斯丁,美的根源是上 帝。 3、认识论美学 以人的理性为中心问题 法国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主要形态:
美学与美育
![美学与美育](https://img.taocdn.com/s3/m/619036ca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ef.png)
美学与美育美学与美育简答:1、美学与美育的关系?答:美学和美育是相关而不相同的两门学科。
从理论形态看,美学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概括和总结,而美育是人类运用审美原理在教育方面的一种实践活动的概括和总结,而美育是人类运用审美原理在教育方面的一种实践及其概括和总结。
前者处于哲学层面,属于基础理论范畴;后者处于科学层面,属于应用理论范畴。
从学科性质看,美学是具有自身独立完整性的(理论学科),而美育则是美学与教育学交叉渗透产生的(应用学科)。
2、美学学科的产生的发展的基本内容?(美学学科的产生基本内容?)答:美学学科的产生以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鲍姆嘉通〈“美学之父”〉)于(1750)年出版的专著(《美学》)第一卷为标志。
美学学科的产生与形式主要有三方面:(1)由散见于各门学科中的美学思想集结梳理为系统的美学思想,促成美学学科的诞生。
鲍姆嘉通以前,西方美学思想散见或包容的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等思想理论著作中。
比如古希腊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贺拉斯的《诗艺》。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包含在儒家、道家、释家等。
理论著作中中国的《道德经》《论语》等包含了丰富的美学思想。
(2)美学学科首先是在哲学内部成为独立学科的。
美学学科的提出者鲍姆嘉通对莱布尼兹、沃尔夫的理性主义哲学加以继承并系统化,发现相应于人类心理活动知、情、意三个方面的哲学系统有一个明显的欠缺。
他认为:研究“知”即理性认识的有逻辑学,研究“意”即意志行为的有伦理学,而研究“情”即感性认识的却还是空缺。
为此,他认为,在哲学内部还应该有一门研究感性认识并与逻辑学相对的新学科,并以以一个希腊名词“Aesthetik”。
“Aesthetik”的原意即(感觉、感性认识),他的论文《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文中明确地提出应建立一门以(“感性认识的完善”)为研究对象的科学,这门科学便是(美学)。
(3)美学学科的产生和形成得力于人类长期的艺术实践和卓有成效的艺术批评,在美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以前,它始终与艺术的研究和批评连结在一起。
美学与美育
![美学与美育](https://img.taocdn.com/s3/m/3244d671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27.png)
美学与美育
美育与美学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相互关联的。
从美育的角度看,美学是美育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美育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从美学的角度看,美育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发生的一种审美关系,即审美实践中的一种形式。
美学与美育是相关而不相同的两门学科,前者处于哲学层面,属于基础理论范畴;后者处于科学层面,属于应用理论范畴。
美学是具有自身独立完整性的理论学科,而美育则是美学与教育学交叉渗透产生的交叉学科,前者是后者的母系学科,后者是前者的子系学科。
美育定义
美育定义由狭义而广义的过程中夹杂的另一个维度的变化就是:由形式美育走向了实质美育。
所谓“形式美育”指的是以培养对象的审美素养(如审美观、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而“实质美育”则以上述目标为手段,追求美育的精神实质:人生的美学趣味和教育的审美境界。
强调美育对诗意人生的促进功能已成为现代美育的核心。
这样,美育概念就应在从狭义走向广义的同时,也实现由形式向实质的革命。
00。
国开专科《美学与美育》终考试题及答案汇总
![国开专科《美学与美育》终考试题及答案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198a2b7c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b1.png)
终结性考核大作业试题及答案浅谈美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始终贯穿美育,培养学生没能力、想象能力,调动学生的情感,提高审美情趣。
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美育的培养,使美育贯穿于语文教学之中,让学生感受到“美”的存在。
关键词: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美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然而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正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美育的培养,是美育贯穿于语文教学之中,让大学生感受到“美”的存在。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美育呢?我认为,必须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围绕小学美誉的基本任务来进行。
一、丰富审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人认识审美对象的能力,它包括完善的人化的感官、知识和生活经验等。
审美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作为语文教师,要注意在审美实践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人的审美感官,主要是视觉和听觉。
欣赏大自然的美、社会生活的美以及各种艺术的美,都离不开视觉和听觉的直接感知。
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观察能力,既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也是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经常带领学生去观察大自然的美丽景象、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为人们创造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巍峨的高山,奔腾的大江,挺拨的青松,翱翔的苍鹰,给人以壮美之感;春花秋月,青山绿水,白云初晴流影争鸣,则使人感到秀丽柔美。
生机盈然、气象万千的大自然为美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
我们自组织学生去观赏大自然的美景时,要注意和语文教学内容相结合。
小学语文课本里有许多描写自然景观的课文,如《海上日出》《黄山奇石》《日月潭》《瀑布》等。
在教学这类写景的课文时,教师应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赏同类或相似的景物,做到课内外相结合。
《美学与美育》各章复习要点梳理
![《美学与美育》各章复习要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c75f5f41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ac.png)
美学与美育各章复习要点梳理第一章(一)应了解的知识点1.西方美学发展的五个阶段。
本质论美学;神学美学;认识论美学;语言论美学;文化论美学。
2.1750年鲍姆加通出版《美学》,标志着美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3.柏拉图的“美的理念”说;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命题;德国古典美学是西方美学发展的高峰,代表性人物有康德、席勒、黑格尔。
德国唯意志论思想家叔本华提出“审美静观说”。
西方人文领域19世纪末期出现“语言论转向”。
4.美学在中国发展的六个阶段。
5.王国维被公认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创始人;宗白华倡导体验美学,提出“艺术意境”、“节奏”等重要概念及理论;朱光潜及其美学代表作。
6.美学的基本问题。
7.美学研究方法。
主要研究方法是对话法、体验法、思辨法、实验法和阐释法。
其中实验法是指美学研究过程中采用什么心理测试、统计及调查方式等的研究方法,是由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创立的“实验美学”研究方法。
(二)重点理解的内容美学的性质与美学的对象。
关于这一点,经常有同学搞混淆。
大家要注意:性质指的是基本属性,而美学的对象是指美学研究的客体。
二者不是一回事。
美学的性质在于它是一门突出形象、具体、体验方式的人文学科,而美学的对象是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
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第一,美学始终研究人的生活的富于生气和活力的形象。
第二,美学力求探索人的丰富与完整特性。
第三,美学研究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
第四,美学对于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的研究,总是需要结合具体的审美活动来进行。
总之,美学的对象是在具体审美活动(美、美感和艺术)中显示的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
第二章(一)应了解的知识点1.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美在合理的数量关系。
英国艺术批评家贝尔提出“有意味的形式”美学观。
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美是生活”的命题。
中国古代美学家中王夫之把“情”与“景”、“心”与“物”结合起来认识美。
中国现代美学家李泽厚持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的观点。
国家开放大学《美学与美育》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精选全文
![国家开放大学《美学与美育》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精选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d0520c7f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35.png)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国家开放大学《美学与美育》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形考任务1一、单项选择题1.西方历史上首次系统论述审美教育理论的专著《美育书简》(又称《审美教育书简》)的作者是()A.马克思B.席勒C.康德D.鲍姆加登2.()在《美学》中把美视为“理念”的辩证运动的产物,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著名命题。
A.康德B.狄德罗C.柏拉图D.黑格尔3.《谈美》、《文艺心理学》和《诗论》的作者是中国现代美学家()A.王国维B.朱光潜C.宗白华D.蔡仪4.被称作中国现代“美育之父”的是()。
A.梁启超B.王国维C.蔡元培D.鲁迅5.美学的性质在于,它是一门突出形象、具体、体验方式的()A.人文学科B.自然科学C.社会科学D.实验科学6.美的()是指美所具有的物质化形态的特性。
A.符号性B.无功利性C.形象性D.感染性7.自然美呈现为千姿百态的物质符号形态,充满着朦胧的不确定性,这体现了自然美的()A.自然性B.形式性C.变易性D.无功利性8.要完整地界定艺术,必须把作品、读者、作者、创造和()等要素联系起来考虑。
A.付诸实践B.审美体验C.文化心理D.文化语境9.作为美的形态之一种,()是社会事物在人类符号实践中显现的富有生命活力的活的形象。
A.自然美B.社会美C.艺术美D.科技美10.()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指合乎规范而又不机械刻板、超越俗气而又优雅华美的审美对象。
A.优美B.典雅C.崇高D.自然11.20世纪中国美育的历史使命体现在()。
A.人的启蒙和解放B.建立美育学科C.社会整合与文化认同D.以情动人,以理服人12.人的感觉器官是动物感觉器官的()。
A.蜕化B.驯化C.进化D.人化13.()是审美体验的动力和中介,是艺术创作存在的自由共生象的驱动力。
A.审美情感B.审美知觉C.审美理解D.人类的符号实践14.美感是多种心理的协同运动而形成的一种自由感,在本质上是对()的肯定。
美学与美育课程总复习
![美学与美育课程总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e13aaaf34693daef5ef73d95.png)
《美学与美育》课程总复习一、课程的特点1.对学科的界定。
本课程从马克思主义原理出发,把美学规定为研究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的人文学科,而不是像以往那样把美学规定为与自然科学实质相同的“科学”,或者同语反复地将美学的对象规定为“审美关系”或“审美价值”等。
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观的基点上,对西方19世纪末期以来发生的“语言论转向”以来的文化符号学-语言学观点加以改造,形成新的“符号实践”观点,并把这个基本观点贯串到对美、审美、艺术和美育等过程的论述之中。
2.将审美文化形态纳入课程内容框架之中。
3.在讨论形式美时,吸收了学术界的有关新成果,突出不同文化传统在形式美选择中的作用。
4.其它应注意的地方。
如对艺术美的分类及特点作了较以往更清晰而实用的界说;借鉴心理学研究成果,从青少年“认同”角度考察美育的地位和功能等。
二、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是“符号实践”的观点。
美学。
美学是一门突出形象、具体和体验方式的人文学科。
美学的对象是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
美学的定义可以这样来描述:美学是从具体审美活动中研究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的人文学科。
它的基本问题是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如何生成、维护和发展。
美。
美是人类符号实践中显现的具有无功利性和感染力的活的形象。
美的基本特征是符号性、无功利性、形象性、感染性。
自然美。
自然美指人所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界事物的美。
自然美具有自然性、形式性和变易性特征。
自然美是一种美的形态,它是自然物在人类符号实践中显现的富有生命活力的活的形象。
艺术和艺术美。
艺术是由艺术家创造出来的、为观众所体验的具有表现性的生命符号。
艺术美是一种美的形态,是指人类创造的艺术的美,是艺术符号系统所显现的具有生命活力的活的形象。
艺术美的特征在于形式与意蕴的统一,创造与规范的统一,个体与社会的统一。
美感。
美感来自于人类的符号实践,是在主体与对象互动中产生的、由感性力量超越心理结构所带来的精神愉悦,美感是人的自由的象征性实现。
美学与美育简答题
![美学与美育简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e42bf0c5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19.png)
美学与美育简答题1、西方美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P2—P7)答:西方美学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本质论美学;神学美学;认识论美学;语言论美学;文化论美学。
P2—P72、什么是本质论美学?本质论美学是指在古希腊时期形成的以追问美的本质为中心的美学传统。
其突出特征一是认定美的本质问题在美学中具有优先地位;二是主张本质问题存在于一切美学问题中,是美学的基础问题。
本质论美学是西方美学的发生期形态,对于后世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代表人物是柏拉图。
3、什么是语言论美学?语言论美学,是指西方19世纪末期发生“语言论转向”以来盛行于20世纪的以语言问题为中心的美学,包括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心理分析美学、分析美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存在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等美学流派。
其主要特征有三个:第一,语言取代理性而成为美学的中心问题;第二,放弃美的本质及其他本质问题,注重用语言模型分析审美现象;第三,放弃美学的系统化和体系化追求,认可具体问题的文本阐释。
2、自然人类符号实践中获得美的属性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自然在人类符号实践中获得美的属性,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中,自然作为人类异己的符号。
第二阶段,自然成为人类对话的伙伴。
第三阶段中,自然作为人类的自由的生命活力的符号,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从而完全获得美的属性。
5、如何理解美的符号性美的符号性特征:美的符号性是指美所具有的物质化形态的特性。
包括三层意思:第一,美以符号形式向人类传达其内在意义;第二,人类通过符号表达人生的美;第三,人类还通过符号构建相互沟通的美的世界。
6、如何理解美的无功利性美的无功利性是美的基本特征之一。
它是指美的事物具有与人的直接的实际利益考虑相脱离的特性。
这种特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客观对象不直接唤起主体的实际利益需要;另一方面主体对客体不做实际功利的评价。
7、简答技术美内涵技术美是美的形态的一种,指技术活动的美。
它是技术活动中那种能体现人的开拓和创造本性并具有生命活力的活的形象。
美学与美育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美学与美育课程教学设计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e1198ae4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96.png)
美学与美育课程教学设计方案美学与美育》是XXX(XXX)小学教育专业(专科)的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学员具备基本的美学与美育理论素养、较高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塑造能力、较高的实施美育的能力。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教务处教学管理科特依据实施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制定了修订稿的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美学、美育理论、审美实践、美育实践、艺术美、审美文化形态、青少年发展与美育以及教师角色与美育。
本课程的特点是综合性、人文性、渗透性、实践性和辅成性,涉及哲学、文学、艺术、教育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员将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实践能力,从而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与其他课程相比,《美学与美育》与《现代教育思想》在任务上有前后衔接的关系,但各自具有不同的作用。
在内容上,《美学与美育》与《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和《阅读与写作》有一定的关联,但又有所区别。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以便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问题研究法、合作研究法和实践研究法。
由于本课程的人文性和综合性较强,学生的理论基础薄弱,实践意识和能力均有限,因此需要特别重视运用合理、科学的研究方法。
针对学生实际和课程实际情况,本课程提倡以问题研究法为主,合作研究法和实践研究法为辅的组合研究方式进行研究。
在本课程研究中运用问题研究法有三个层面的意思。
首先是要在积极体验人生,思考人生的意义问题的基础上,注意思考教材中有关美学与美育的基本理论。
其次,通过自学要形成自己的问题,带着问题反复阅读相关章节和参考资料,接受有关指导,思辨置疑,并且把这种理论思考和阅读同现实的人生体验及具体的审美修养结合起来,训练研究本课程必需的思维能力。
最后,注意完成小节后的“思考与练”,消化和理解基本内容,为课程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合作研究法是本课程特别提倡的辅助研究方式。
可以是固定的小组合作研究,也可以是不固定的三五人合作,它的实质是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和补充,分享研究成果,共同升华提高。
关于美学与美育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美学与美育的探索与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0fb53579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4c.png)
关于美学与美育的探索与思考美学与美育是人类文明发展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们涉及到对美的追求和培养。
通过对美学与美育的探索与思考,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美的本质以及如何进行美育教育。
美学是一门研究艺术与审美的学科,它关注的是对美的理论和感受的探索。
美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到艺术、文学、音乐、舞蹈等各个艺术形式。
美学家们致力于揭示美的本质,探讨美的起源和发展,并提出美的标准和评价方法。
通过美学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从而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
而美育则是通过教育手段来培养人们的美的能力和素养。
美育的目的是让人们能够欣赏和创造美,培养对美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美育不仅包括对艺术的教育,还包括对自然和生活的美的教育。
通过美育教育,我们能够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的需求。
美学与美育的关系十分密切,它们相互促进、相互依存。
美学为美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而美育则是美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美学研究为美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范例,而美育教育则为美学研究提供了实践的场景和反馈。
两者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人类艺术和文化的繁荣发展。
在美育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艺术资源和体验机会,培养学生对美的敏感性和欣赏能力。
同时,我们也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美育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使他们不仅能够欣赏艺术作品,还能够在生活中创造美,提高生活的质量。
美育教育应该贯穿于学生的整个教育过程中,不仅在课堂上进行,还要与社会和生活相结合。
学校可以通过举办艺术展览、音乐会、戏剧表演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社会和家庭也应该为孩子提供艺术欣赏和创造的机会,培养他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
在美学与美育的探索与思考中,我们也要关注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变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艺术和审美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
电大《美学与美育》课堂讨论题目
![电大《美学与美育》课堂讨论题目](https://img.taocdn.com/s3/m/beeb0aaf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e3.png)
电大《美学与美育》课堂讨论题目
1. 什么是美学和美育?
美学是研究美、审美和艺术的科学,涉及个体对美的认识、判断和欣赏能力的培养以及美的创造和表现等方面。
美育是通过美的感受、认识和创作等活动,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艺术素养以及完善人格的教育过程。
2. 美学和美育的关系是什么?
美学和美育密切相关但又有所区别。
美学研究美的本质、规律和价值,为美育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
美育则是通过教育活动实施对个体的美感认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以及对艺术素养和个性发展的促进。
3. 美学和美育对个体的意义是什么?
美学和美育对个体的意义在于培养和提升个体的审美能力、艺术素养和创造力。
通过美的体验和表达,个体可以获得心灵的满足和愉悦,拓宽思维视野,提高情感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个性发展和全面成长。
4. 美学和美育在教育中的作用是什么?
美学和美育在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它们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美育活动也可以增进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并享受艺术的乐趣。
5. 如何进行美育活动?
美育活动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方式进行,包括但不限于: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文学等艺术形式的教育与实践;美学和艺术的理论教学和讨论;参观艺术展览和文化活动;参与美术创作、音乐表演、舞蹈演出等实践体验;鼓励学生参与艺术竞赛和展示等。
以上是关于美学和美育的一些讨论题目,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美学与美育的概念和作用。
美学美育演讲稿三分钟(3篇)
![美学美育演讲稿三分钟(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62d3ad5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6d.png)
第1篇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美学美育。
美学,作为一门研究美的本质、审美活动和审美经验的学科,自古以来就与人类文明紧密相连。
而美育,则是通过审美活动来培养人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和审美理想的重要途径。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谈谈美学美育的重要性。
一、美学美育是提升人类精神境界的重要途径自古以来,人类就对美有着独特的追求。
从先秦诸子到唐宋诗词,从明清小说到近现代文学,美一直贯穿于人类文化发展的全过程。
美学美育,正是通过对美的感悟、欣赏和创造,来提升人类的精神境界。
首先,美学美育能够培养人的情感。
审美活动是一种情感体验,它能够激发人的内心情感,使人产生愉悦、感动、敬畏等情感。
正如法国作家雨果所说:“美,是心灵的光辉。
”在审美过程中,人们能够感受到美的力量,从而激发出内心的正能量。
其次,美学美育能够陶冶人的情操。
美育不仅仅是欣赏美,更是通过美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一个人在审美过程中,能够学会尊重他人、关爱生命、追求真善美,从而培养出高尚的道德品质。
最后,美学美育能够启迪人的智慧。
美育不仅仅是情感的抒发,更是对人生、社会和宇宙的思考。
在审美过程中,人们能够学会观察、分析、思考,从而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二、美学美育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因素美学美育不仅仅关乎个人的精神成长,更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息息相关。
一个社会,如果缺乏美学美育,就会陷入物质至上、精神贫乏的困境。
首先,美学美育能够提高人们的审美素养。
一个有审美素养的人,能够更好地欣赏生活中的美好,从而减少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和谐。
其次,美学美育能够培养人们的审美创造力。
审美创造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在审美活动中,人们能够激发出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最后,美学美育能够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美育是跨越国界、民族和文化的桥梁。
通过美学美育,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中的美,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和互信。
《美学与美育》课程辅导教案
![《美学与美育》课程辅导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b39fc85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14.png)
《美学与美育》课程辅导课程介绍1.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美学与美育》课程是培养学员具备基本的美学与美育理论素养、较高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塑造能力、较高的实施美育能力的课程。
本课程重视美学、美育理论向审美实践与美育实践能力的转化,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课程主要内容及特点本课程体现了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新型综合型人才的专业目标要求,在性质和内容构架上具有鲜明的特点。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美学;美及其形态;美感;什么是美育;形式美与美育;艺术美与美育;审美文化形态与美育;青少年发展与美育;教师角色与美育。
本课程的特点是综合性、人文性、渗透性、实践性和辅成性,在知识内容上涉及了哲学、文学、艺术、教育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内容,在人才素质培养目标上着力于促进其综合素质和审美修养的提高,在能力表现上体现于学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教育教学活动中,它不是直接获得某学科单一的、独立的教育效应,而是作为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部分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起到全面渗透和辅助作用,提高其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识、能力和水平。
3.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的内容任务与一些必修课程有一定程度的交叉,但各自具有不同的作用。
在主要任务上,《美学与美育》是立足于美学理论对美育这一现代专门教育方式的具体研究。
在内容上,《美学与美育》中关于儿童审美心理的部分内容与《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有关内容有细部关联;与《阅读与写作》在关于文学体裁这一局部上有交叉,其区别是,《阅读与写作》只从文体特征及相关阅读方法角度进行介绍,《美学与美育》则重在研究文学作为主要艺术门类的审美特征及美育功能。
4.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是:理解和掌握美学与美育的基本理论知识。
能运用美学与美育理论分析和鉴赏生活、自然以及艺术领域的审美现象。
能运用美学与美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提高审美塑造的自觉性和在教学中贯彻美育的能力。
《美学与美育》第一章辅导第一章什么是美学◆教学重点:1、了解美学的历史;2、理解和掌握美学的含义;3、理解和掌握美学的性质和对象◆内容:第一节美学的历史一、美学在西方“美学”来源于西方,英文为Aesthetics,直译“埃斯特惕卡”。
《美学与美育》课件
![《美学与美育》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a4b6aaa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9f.png)
美育在教育中的应用
探讨美育在教育系统中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美学与美育的关系
1
美学与美育的联系
阐述美学与美育之间的紧密关系和相互影响
2
美学与美育的区别
对比美学与美育的异同之处
3
美学与美育的互相促进
说明美学与美育的双向促进作用
美学与美育的现实意义
美育对个人的影响
探索美育对个人情感、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美学与美育的未来发展方向
展望美学与美育领域的未来发展和创新趋势
参考文献
以下是本课件中使用的部分参考文献和来源:
1.
XXX
2.
XXX
3.
XXX
研究背景
介绍美学与美育的研究历史 和现状
美学
美学的概念
解析美学的定义和主要研究领域
美学的发展历程
回顾美学思想在不同时期的演进
美学的主要学派
介绍重要的美学学派及其代表人物
美在当代的应用
研究美学在现代社会的实际应用
美育
美育的概念
探索美育的内涵和目标
美育的方法和手段
介绍美育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手段
美育的历史沿革
美育对社会的影响
强调美育对社会文化的塑造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美育对国家的影响
研究美育对国家软实力和人力资本的重要影响
美学与美育的挑战与机遇
1 当前美学与美育面临的问题
分析当前美学与美育领域的挑战和难题
2 美学与美育的发展趋势
展望美与重要性
总结美学与美育对人类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美学与美育》PPT课件
在这个美学与美育的PPT课件中,我们将探讨美学与美育的定义和重要性,深 入研究其背景以及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通过本课件,您将了解美学与美育 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的现实意义。
美学与美育分析课件
![美学与美育分析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5a92238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03.png)
CHAPTER
美育的定义与目的
定义
美育是通过培养人对美的认知、感受和创造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
目的
美育旨在培养人的审美素养,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 会的文明进步。
美育的价值与意义
艺术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内容
艺术教育的内容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各种艺术形式,以及相关 的艺术理论、艺术历史和文化背景等。
方法
艺术教育的方法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操作、观摩欣赏和创作表达等多种形式,通 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美学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美学理论
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标准、形 态及审美心理的科学,将美学理 论应用于艺术教育,有助于学生 深入理解艺术的本质和美感。
方法
美育的方法包括艺术教育、美学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等。艺 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手段,美学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也是美 育的重要方式。
CHAPTER
艺术教育的定义与目的
定义
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艺术技能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艺术 理论、艺术历史和艺术实践,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
目的
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审美判断和审美创造能力,同时促进 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博物馆与美术馆的教育活动 博物馆和美术馆是展示和保存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通过举办展览、讲座、导览等活动,能够让人们深 入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激发对文化传承的兴趣和参与。
• 美学基本概念
CHAPTER
什么是美学
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意义、标准、 价值以及审美经验的学科,它探讨美 的本质、美的感知和表达,以及美与 人类生活和文化的相互关系。
美学与美育知识点总结
![美学与美育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350ee9f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d3.png)
美学与美育知识点总结美学是研究美的学科,它通过对审美经验、审美情感和审美判断的探讨,揭示了美的本质和规律。
美育则是以美的教育和培养为目的,通过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的教学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能力,提高其审美修养和美学素养。
美学与美育是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个体的身心发展和社会的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美学和美育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一、美学知识点1.美的本质:美学探讨了美的本质,认为美是一种特定的审美经验,源自客观世界的存在和人类主体的感知、情感和思维活动。
美的本质涉及到客观世界的美感属性和主观情感体验两个方面,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2.审美经验:审美经验是人们在感知艺术作品、自然风光等对象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殊情感和思维体验。
美学通过对审美经验的分析,揭示了美的产生和作用机制,提出了美的标准和规律。
3.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美的主体体验,包括对美的感知、欣赏和享受等心理活动。
美学研究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情感,探讨了美的情感特征和变化规律。
4.审美判断:审美判断是对美的评价和选择,包括美的标准和规范。
美学研究了美的评价体系和判断原则,探讨了美的客观性和相对性问题。
5.美的表现形式:美学研究了美在不同艺术形式和文化语境中的表现形式,包括美的艺术风格、表现手法和文化内涵等方面。
6.美学理论:美学有不同的流派和理论,主要包括形式主义美学、实用主义美学、存在主义美学等,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研究了美的本质和功能。
二、美育知识点1.美育目标:美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审美能力和审美态度,提高其艺术素养和创造力,促进其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
2.美育内容:美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美术教育、音乐教育、舞蹈教育、戏剧教育等,它们通过艺术活动和教学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现力,促进其审美体验和创造表达。
3.美育方法:美育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美术作品欣赏、音乐演奏、舞蹈表演、戏剧表演、艺术实践等形式,以丰富的艺术活动和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创造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美的形态
美的形态(3+1): ◆自然美 ◆ 社会美
◆ 艺术美 ◆ 科技美
一、自然美 (一)自然美有哪些特征? 1、自然性:自然物的美具有非人为的天然 属性。 2、形式性:自然物的形式因素在自然美中 具有主导作用。形式是一种有意味的象征 符号。 3、变易性:自然物的美具有变动性
思考:西方美学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从抽象到具体 从个体到社会 从艺术到文化 从学科到跨学科 当前西方美学研究焦点:审美与文化关系
二、美学在中国 1、清末明初美学 梁启超 王国维 蔡元培 2、五四美学 蔡元培(美育代宗教) 3、30至40年代美学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谈美) 宗白华(体验美学,意境)
3、美学是泛审美时代全体公民应该具有的 基本素养。生在美中不知美现象。 美学具有对泛审美时代“普遍的美”或 “平均美”的超越性,可以提升人格和人 生境界。 4、美学和美育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和主 要素养。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目标是培 养人的个性、创造性、健康人格,即全面 发展的人。美育渗透在教育的全过程全方 面。 教师教育类专业必开课程。
3、美学理论的美(对象) ①审美对象 ②审美感受 ③审美关系 ④艺术作品 4、美的含义 ①美是人类符号实践的产物(符号学美学) ②美具有无功利的直观形式(无功利性、 直观性)
③美呈现为活的形象 ④美具有感染力(情感功能和价值) 综合:符号实践——无功利——活的形 象——感染力 结论:美是什么? 美是人类符号实践中显现的无功利和 具有感染力的活的形象。 反问:什么是美? 具有无功利和感染力的活的形象就是 美。
(二)自然美的实质 1、自然美实质的观点: ①非自然美论。 ②形式论 ③形式与生活论 ④文化符号论 ◇从人类符号实践角度认识自然美的实质
2、自然美在于自然在人类符号实践中的价 值 ①自然是人类符号实践的对象 ②自然是人类符号实践的材料 ③自然是人类符号实践的环境和见证 ④自然是人类符号实践的知音 总结:自然美的实质——自然在人类符号 实践中成为体现人的自由的生命活力的符 号。
2、怎样认识艺术美?
⑴传统艺术美的基本条件 费舍尔的传统艺术五大特点(条件) ①手工制作性 ②独特的个性和风格 ③艺术是美的(美的外观与形式,可以打动人、感 染人) ④艺术表达艺术家和人类的情感和观念 ⑤艺术需要技巧和技术
⑵艺术美的特点 ①艺术符号中形式与意蕴的统一 ②艺术创造中创造与规范的统一 ③艺术接受中个体与社会的统一
第二章 美及其形态
什么是美?美是什么? 第一节 美的含义和特征 一、美的本质观(美学史角度) 1、客观论 2、主观论 3、主客观统一论 4、社会论
5、语言论(反本质论) 二、美的含义 1、“美”的词源 好、善、德等 中国语境:“羊大为美”;“羊人为美” “舌尖上的中国” 2、日常语言中的美 感官满足的愉悦感;价值判断(伦理道德)
⑶怎样认识当代艺术美? ◆杜尚
①一件自然物是不是艺术?艺术作品是在 场域中经过人的加工或者赋予特定的意义 或意味的作品 ②艺术作品兼具审美和实用功能 ③艺术是在特定时期或文化语境中艺术界 所授予的特定事物的一种资格 ④艺术作品的概念是历史的、发展变化的 小结:当代艺术的四个特点:人工性、审 美对象性、社会文化属性、自身开放性
2、意蕴性:社会事物意蕴因素在社会美中 具有主导作用。 ①社会美的灵魂是善。美善同一,尽善尽 美。 ②善蕴含在美中,社会内容体现于感性形 式中。善的评价尺度:符合人的本性而又 契合人类自由发展目标且利于历史进步的 现象评判为美。 央视: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
第二节
美学的含义
一、美学的性质 人文学科,人的生活的知识体系:
①把握形象 ②抽象与具体结合 ③体验性 美学是突出形象、具体、体验方式的人文 学科 二、美学的对象 在具体审美活动中显示人的感性的形象。
三、美学的定义 美学是一门突出地运用形象、具体和体验 的方式,从具体审美活动(美、美感和艺 术)中研究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 的人文学科。 关键词:审美活动 人的感性生活 整体 形象 人文学科 四、美学的基本问题 人的感性的整体形象的生成与发展问题: 理性与感性、局部与整体、概念与形象
(三)生态美 1、生态美的含义:人与自然即人的内在自然与 外在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以人的生态过程和生 态系统作为审美观照的对象。它体现了主体的参 与性和主体与自然的依存关系,体现为主体的生 命体验和人生境界。 海德格尔:诗意地栖居 2、生态美育的含义:以生态原则为基础,使生 态原则上升到审美原则的教育,开放人(学生) 的生态审美意识,培养生态审美观念、价值观念 和生态伦理观念的教育。
四、科技美 (一)科学美 对象美 过程美 理论美 数学美:完备(符号美)、对称(和谐美)、 简洁(简约美) (二)技术美 ①感官愉悦的直观形式 ②对人的自由活动的肯定 ③创造了广阔的审美世界
▲技术美的负作用: 美与科技也有矛盾的一面,审美性与反审 美性。 ①科技美与人性的矛盾,生命的内在 性和丰富性的损害;②对审美抑制和审美 力的衰退,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抑制;③艺 术的文化消费与愉悦功能的强化,艺术的 文化超越功能的衰退;④人与环境关系的 紧张,自然性的衰退。
4、50至70年代美学 美学讨论:客观论(蔡仪) 直观论(高尔太) 主客统一论(朱光潜) 社会论(李泽厚) 5、80 年代美学(美学热 ) 李泽厚(积淀、感性解放、主体性、社会本体论) 6、90年代后的美学 当代中国美学发展的特点: ①从本质论到具体问题 ②审美、语言与文化的联系 ③西方美学翻译与研究 ④美学分支学科的兴盛 ⑤美学的美育转向 美学学科重镇:北大、社科院、人大、山大、南大、复旦、厦大等 思考与总结: 两个高度(五四,21世纪的教育方针) 两个热潮(50年代美学大讨论,80年代美学热)
关于美学教材
王一川:新编美学教程 叶 朗:美学原理 朱立元:美学 彭富春:美学原理 彭 锋:美学导论 张 法:美学导论 陈 炎:美学 王德胜:美学原理 杨春时:美学 曾繁仁:美育十五讲
第一章 什么是美学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无处不在 美是什么,美学又是什么?感性与理 性 思路:美学历史——美的含义——美 学的功用——美学的学习方法
①经验主义美学(英国) 洛克 休谟 博克 ②理性主义美学(德法) 笛卡尔 鲍姆嘉通 (美学著作,美学创 始人) ③德国古典哲学(西方美学高峰) 席 勒(美育书简,美育创始人) 黑格尔(美学著作,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康 德(判断力批判著作,无功利等观点) 叔本华 、 尼采的生命美学
③创造(创作) ④艺术家:生命体验、文化修养、艺术技 巧、审美创造 ⑤文化语境:广义语言构成的文化情境即 是文化语境。 A文化语境为艺术活动制定了基本的价值规 范; B文化语境为艺术活动制定了基本的审美惯 例; ◆价值规范与审美惯例的影响和作用(正 与反)
艺术的定义: 艺术是在特定文化语境中由艺术家创 造出来的,为观众所体验的具有表现性的 符号系统。 艺术美: 人类创造的艺术的美,它是艺术符号 系统所显现的具有生命活力的活的形象。
第三节 美学的学习功用和学习方法 一、学习美学有何作用? 1、美学的人文学科地位决定了它是人文学 科中具有基础性和指导性的学科,它将哲 学、历史学、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 文献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学、艺术学 等学科融惯起来,具有跨学科性。 2、美学修养是文化修养的表征。文化修养 或文化素质集中体现在美学修养或素质中。
3、稳定性 ①确定性 ②评价尺度相对稳定 (二)人的美在各种形式中的表现 1、个体形象的美:人体形式和人格意蕴。 ▲人体形式:人的外在美。 ①静态与动态 ②种族与性别 ③文化意义 ◆身体美学。 ☆身体美为什么会在当前发热成潮?
2、社会关系的美:人与人的现实关系中显 现出来的美。三个方面: ①同情精神 ②沟通 求同存异 ③自由交往 礼乐相和、和而不同 诚信 和谐境界 3、社会文化的美 ①社会风俗美:差异性、古朴性、自然性 约定俗成演化为文化传统(民间文化)
第一节 美学的简史
思路:一是按时间顺序描述美学(西方) 发生、发展、演化历程;二是将美学(西 方)归类,以理论体系划分。 一、美学在西方 1、本质论美学 美的共同特性和终极原因的追问,古希 腊柏拉图。“美本身”“美的理念”。
Hale Waihona Puke 质论美学对后世美学的深远影响 2、神学美学 古罗马的奥古斯丁,美的根源是上 帝。 3、认识论美学 以人的理性为中心问题 法国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主要形态:
2、崇高与滑稽 ⑴崇高: 崇高美学: 朗吉弩斯《论崇高》 博克论崇高 康德论崇高 ①巨大的威力、超常的体积 ②情感力度超出理性规范(崇高浪漫艺术) ③包含丑的因素(和谐破裂)
4、语言论美学 以语言问题为中心,语言模型分析审美 现象,文本阐释。 俄国形式主义、新批判、心理分析、分 析美学、结构主义、存在主义、新历史主 义。 5、文化论美学 以文化问题为中心,从媒介文化和大众 文化角度研究审美问题。综合性跨学科性。 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 文化研究。
生态美育的目标是使人成为生态文明的 “生态人”,实现“诗意地栖居”。 3、生态美育系统: ▲时间维度:幼儿、小学、中学、大学 ▲空间维度:学校——社会——家庭 ▲形式维度:课堂生态美育(课程式、渗 透式、活动式);非课堂式(媒体宣传、 艺术熏陶、实践体验)
二、社会美 社会美以人为本,人在社会生活中存在 的意义和价值,表现或体现为社会美。社 会美不美的关键是“人”美不美。 (一)社会美的特征 1、社会性:根植于社会实践,具有社会属 性。 ①社会事物被人感受为美,渗透着人的主 观评价。 ②社会美具有时代、民族、阶级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