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基础化学第八章菜肴颜色的化学基础精品文档13页

合集下载

《烹饪化学》天然色素

《烹饪化学》天然色素

14.作为保护脑细胞的一道屏障,防止淀粉样β蛋白的形 成、谷氨酸盐的毒性和自由基的攻击,从而预防阿尔茨海 默氏病
15.通过对弹性蛋白酶和胶原蛋白酶的抑制使皮肤变得光 滑而富有弹性,从内部和外部同时防止由于过度日晒所导 致的皮肤损伤等等。
16、花青素还具有抗辐射的作用,花青素颜色因PH值不同 会发生变化,大部分花青素具有良好的光、热、PH值稳定 性,对于白领或是长期处于日晒、电辐射环境中的人群, 花青素的功效可是不可或缺的。
姜黄素
姜黄素是一种从姜科植物姜黄等的根茎中提取 得到的黄色色素。为酸性多酚类物质。
性质:
姜黄素为橙黄色结晶粉末,味稍苦。 不溶于水,溶于乙醇、丙二醇,易溶于 冰醋酸和碱溶液,在碱性时呈红褐色, 在中性、酸性时呈黄色。对还原剂的稳 定性较强,着色性强(不是对蛋白质), 一经着色后就不易退色,但对光、热、 铁离子敏感,耐光性、耐热性、耐铁离 子性较差。
绿色再生:绿色再生技术是利用一定的方 法将叶绿素中的镁置换为锌
血红素
血红素是高等动物 血液和肌肉中的红色 色素,存在于肌肉和 血液的红细胞中,以 复合蛋白质的形式存 在,分别称为肌红蛋 白和血红蛋白。
变化条件 动物刚屠宰后
血红素变化的原因
刚屠宰放血后,由于对肌肉组织供氧停止,所 以新鲜肉中肌红蛋白保持为还原状
长时间的加热:发生脱镁反应,生成褐 色脱镁叶绿素。这时蔬菜久煮变化的原因。 同时,叶绿素加热还会发生水解反应,产 生水溶性成分
2. 烹饪中绿色蔬菜护绿方法
中和酸而护绿:中和酸的重点是绿色植物 内部不断产生的酸性物质,所以要长期保 持体系中pH接近中性,要采取一些特殊的 方法,如缓慢释放的碱等
高温瞬时加热
由于红曲色素具有良好的着色性能和较强的抑 菌作用,可替代亚硝酸盐作为肉制品着色剂,已 广泛地应用于肉制品中。

烹饪化学.ppt

烹饪化学.ppt
而蔬菜中的无机盐又是人类获得无机物质营 养的重要来源,特别是在生物体内已经发现 的,为人体所必需的14种微量元素,如Fe、 Zn,Mn、Mo、Co等更是引人注目。
无机盐变化的几种形式:
流失:植物及动物的食品原料在加热时即收缩, 汁液被分离出来,其中可溶性的碱金属盐类随汁 液流出,而钙、镁等盐类在酸性时也被溶解出来。 如白菜在煮沸四分钟时,钙,磷的损失率,经测 定,若全叶煮沸可达:Ca l6%,P46%;若切断 煮沸:Ca25%,P53%。
蛋白质变化几种形式:
变性作用 →适度变性--改善口感,易于消化 →过度变性--口感不佳,营养损失 胶凝作用 →形成半固态物质--豆腐、蛋羹 羰氨反应 →赋予食品风味和色泽
4、糖类的变化
糖亦称碳水化合物,是自然界中最丰富的 有机物质。
主要存在于植物中,一般占植物干重的 50~80%;而在动物体中的含量,仅占动 物干重的2%以下。
等)、呈味成分等的一部分转移到煮汁中。
1、水分的变化
水是生物体的主要成分,一切生命现 象都必须在水参与下才能完成。
在大多数生物体内,水分的含量都超 过任何一种物质成分,通常可占体重 的 2/3左右。
水在生物体内不同部位其含量差异也 很大。
水分变化的几种形式:
吸水:烹调过程中添加水。如干货的涨 发;
5、脂肪的变化
脂肪分为动物脂肪和植物脂肪。
在常温下,植物脂肪为液体,一般习 惯称为油;动物脂肪在常温下一般为 固体,称为脂。
脂肪是由甘油与高级脂肪酸形成的酯 类,油脂的性质与其中所含脂肪酸的 种类关系甚大。
脂肪变化的几种形式:
溶出:肉类、鱼类等的脂肪组织,在 加热时,一部分脂肪游离出来,如果 丢弃汁液,这部分脂肪将损失掉。
烹饪化学

厨房里的化学学习课件.doc

厨房里的化学学习课件.doc

生活中有化学,化学中有生活,厨房中的化学精彩纷呈,走进厨房,我们熟悉的化学便映入眼帘。

一.无机物1、菜刀生锈:厨房中常见的现象便是新买的菜刀光滑明亮,几日后便开始生锈了,时间长了便不再光亮亮的了。

这是因为铁在潮湿的环境中和空气中的氧气共同反映生成氧化铁。

其实铁锈是一层疏松的氧化膜,一点也不能阻止内部的金属反应,因此时间长了,铁锈会继续增加,所以我们应该做好菜刀的保护工作,使用完毕后,及时擦拭干净,及时除锈。

氧化铁是一种红棕色的粉末,俗名铁红,常用做涂漆和涂料。

赤铁矿的主要成分便是氧化铁。

它是一种炼铁原料。

氧化铁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

但是氧化铁可以与酸反应生成铁盐,其和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一份子氧化铁与六分子盐酸反应生成两分子氯化铁和三分子水。

(离子方程式:一摩尔氧化铁和六摩尔氢离子反应生成两摩尔铁离子和三摩尔水);此外,加热氢氧化铁也可生成氧化铁粉末(两分子氢氧化铁加热生成一份子氧化铁和三分子水)2、致密的氧化膜氧化铝: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但人们发现并制得单质铝却比较晚,这是因为铝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从铝的化合物中提炼单质铝比较困难,铝的许多化合物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作用。

其中氧化铝难溶于水,熔点很高也很坚固,因此覆盖在铝制品表面极薄的一层氧化膜就能很好的保护内层金属。

氧化铝是冶炼金属铝的重要原料,也是一种较好的耐火材料活泼的铝在空气中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其化学方程式为四分子铝和三分子氧气反应生成两分子氧化铝,氧化铝致密可保护内层金属不被继续氧化。

其实,既是打磨过的铝箔,在空气中也会生成新的氧化膜。

构成薄膜的氧化铝熔点为2050摄氏度,因此在实验室中常用来制造耐火坩埚,耐火管等耐高温的实验仪器。

氧化铝虽然难溶于水,但能溶于酸和强碱溶液中,它溶于碱时生成的物质为偏铝酸钠和水,因此氧化铝是一种两性氧化物,它和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一分子氧化铝和六分子盐酸反应生成两分子氯化铝和三分子水(离子方程式为:一摩尔氧化铝和六摩尔氢离子反应生成两摩尔铝离子和三摩尔水);和氢氧化钠的反应:一分子氧化铝和两分子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两分子偏铝酸钠和一份子水(离子方程式:一摩尔氧化铝和两摩尔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两摩尔铝酸根离子和一摩尔水);在加热的情况下,氢氧化铝分解也可生成氧化铝和水其化学方程式为:两分子氢氧化铝加热生成一分子氧化铝和三分子水。

《厨房中的化学》PPT课件

《厨房中的化学》PPT课件
大学:“一专型” — “多能型” — “审美型”
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
视觉 83% 色 嗅觉 3.5% 香 美—美感—信息获取 听觉 11% 音 生活美的要素 触觉 1.5% 味觉 1.0% 味
编辑ppt
5
一、色(color)
太阳光(赤、橙、黄、绿、青、蓝、紫、复合光)
照射
一部分被吸收
1
编辑ppt
12
编辑ppt
13
花儿为什么这样香?
有小气孔
挥发性
鲜花—花瓣—油细胞—芳香油—其中之一:苯甲醇酯
280多种化 学物质
—CH2—O—C — R
O
百花之中,除香花外,也有1%的花儿有臭气的,通 常大多数有香气分子的形状圆滑,而有臭气分子的形 状尖锐 。
编辑ppt
厨房中的化学 The chemistry in kitchen
第一节 生活美的要素——色、香、味 第二节 调味品 第三节 其他厨房常识 第四节 厨房化学点滴
中国——美食王国
我国的菜肴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提高,融会了 我国灿烂的文化,集中了各民族菜肴烹饪技艺的 精华,从而形成了中国菜肴的特色:选料认真、 刀工精细、配料巧妙、善于调味、技法多样、菜 品丰富、精于火候、盛器精美。
⒈香(和臭)与化学结构的关系
⑴花香
据统计,在3000多种红、黄、白色的花中,香气
较浓的占10%,香气一般的占11%,例如几大名花:
编辑ppt
9
国色天香的牡丹 香气清雅的茉莉 香溢白洁的玉兰 馨香沁脾的菊花
香艳迷人的玫瑰 甜香宜人的荷花 芳香馥郁的桂花 清香幽雅的梅花
中国,疆域辽阔,纵横万里,一年四季花卉 不断,不管是七月骄阳,还是千里冰雪,祖国 大花园里总是鲜花竞放,群芳斗艳,香飘万里, 百花开时不仅飞红点翠,色彩缤纷,而且香气 四溢,逗人喜爱,艳丽多姿,芳香浓烈,流连 忘返,徘徊止步。

烹饪与色彩PPT课件

烹饪与色彩PPT课件
烹饪与色彩
—烹饪知识
烹饪与色彩
第一节 色彩基本知识 第二节 烹饪色彩 第三节 烹饪色彩的应用
第一节 色彩基础知识
一、配色的基本规律
1.同种色配合
同种色配合即色相相同、明度不 同的颜色的配合,如大红、朱红和曙 红的配合。色相相同起统一作用,明 度不同起变化作用。同种色配合的优 点是比较调和,缺点是容易单调。因 此,色彩明度之间距离不宜太近。
此外,也可将绿菜叶切成细丝或细末,然后粘裹在茸泥原料的表面,呈现出绿色。
二、菜点的色彩应用
2.黄色剂
(1)将鲜鸡蛋液同其他原料调和后制熟,即呈现各种黄色。例如,在面粉、鱼茸、 虾茸、鸡茸等原料中加进不等量的鸡蛋液,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黄色。
二、菜点的色彩应用
2.黄色剂
(2)将鸡蛋液放入油锅中拉成鸡蛋皮,或放入蒸锅中蒸成鸡蛋糕,然后切成细丝或 细末,撒或裹在原料的表面,再进行烹制,使成品呈现黄色。
海产品原料的色彩变化,同禽畜类原料大体相同,都与本身所含成分有关。海蟹和大 对虾之所以煮熟后变红,是因为本身蟹黄色素和虾黄色素的染变。
鸡蛋生时为半透明的液体,熟后则变为结构细密的固体,蛋清变成色彩应用
1.绿色剂
绿色是一种对人的眼睛有益的色彩,属中性偏凉,给人以清新凉爽的感觉,能刺激人 的食欲。尤其在炎热的盛夏,绿色是不可缺少的食品色彩。
色彩的对比还有冷暖色性的对比:凡属于冷色系统的色彩与属于暖色系统的色彩放 在一起,处理得当,能使画面色彩明快、活跃,并增加彼此的色感。
一、配色的基本规律
4.三色配合
在色环内圆任意画一个内接等边三角形,三角形的三个角所对的圆弧都是120°。 在120°内,各色的配合比类似色配合鲜明,比对比色配合调和,是一种较好的配合。 三角形三个顶点所指的三种颜色,彼此间的配合也较好,各色之间相距也是120°,比 类似色距离大,比对比色距离小。参考这个道理在色环上画一个等腰三角形,使顶角为 90°,则此三角形三个顶点所指的各色,也是较好的配合。三色以上进行配合时,可以 把以上几种配合规律综合起来运用。

化学美食

化学美食
甜精
甜度为蔗糖的450~700倍
糖精的结构式
甜度为蔗糖的200~250倍
3.鲜味
鲜味的产生与氨基酸(通式H2N· R· COOH)、缩胺 酸、甜菜碱、核苷酸、酰胺、有机碱等类物质有关。 味精
化学名: 谷氨酸钠 结构式: 核苷酸 •肌苷酸、鸟苷酸及 其盐等
高于120°C时变成 焦谷氨酸,有毒性 不宜过量
四、令人垂涎三尺的“垃圾食品” • • • • • • • • • • 油炸类 腌制类 加工类肉食品 饼干类食品(不含低温烘烤和全麦饼干) 汽水、可乐 方便类食品 罐头类食品 话梅蜜饯类食品(果脯) 冷冻甜品类食品 烧烤类食品品(不含低温烘烤和全麦饼干)
汽水、可乐
(3)胶质原料
酒石酸 苹果酸
葡萄糖酸
乙酸 乳酸
柠檬酸
食醋的主要成分是醋酸,还含有少量其他有机酸。 炒菜时放点食醋,能软化植物纤维素,改善食物的色、 香、味,并有利于保护食物中的维生素C(因为维生 素C在酸性条件下比较稳定)。用醋烹调鱼虾,不仅 能除醒,还能溶解其中的钙质,促进人体对钙、磷的 吸收。
化学海带
正常海带的颜色应该是暗绿或墨绿色,商家为了 让海带碧绿鲜嫩,用一种“孔雀绿”化工色素进行 泡制;为不褪色,还加入一种:“连二亚硫酸钠 (Na2S2O4)”化学稳定剂,起到稳定作用。 孔雀绿是三苯甲烷类物质,绿色碱性染料,可致 癌; 连二亚硫酸钠(保险粉)工业上用作漂白(脱 色);它们不是食用色 素,不准用于食品添加。
厨师在烧菜时,总喜欢在加了酒以后,再加些醋。 于是菜就变得香喷喷的了,你知道原因吗?
2. 甜味
(1)天然甜味
(3)胶质原料
葡萄糖 果糖 蔗糖
……
2. 甜味
(1)天然甜味

烹饪化学第八章 烹饪食品中的呈色物质

烹饪化学第八章 烹饪食品中的呈色物质

26
1.结构特点 (1)胡萝卜素类 存在大量共轭双键(形成发色基团
,产生颜色)。大多数天然胡萝卜素类都可看作是 番茄红素的衍生物。番茄红素的一端或两端环构化 ,便形成了它的同分异构体α-胡萝卜素、 β-胡萝 卜素、 γ-胡萝卜素。
2021/1/16
27
1分子β-胡萝卜素在动物体内能转化为2分 子维生素A,因此是有效的维生素A原,而一 分子的α-胡萝卜素、γ-胡萝卜素只能形成一 分子维生素A,而番茄红素不能转化成维生素 A,没有营养作用。
(平面上与球蛋白结合,平面上下与O2或H2O相结合。)
2021/1/16
11
血红蛋白(Hb)是由4分子亚铁血红素和1分子 由4条肽链组成的球蛋白结合而成。相对分子质 量为6 800,而肌红蛋白(Mb)则为1分子亚 铁血红素和1分子肽链组成的球蛋白所组成,相 对分子质量为1 700,恰为血红蛋白(Hb)的 四分之一。
• 发色团
在紫外或可见光区(200-800nm)具有吸收峰的 基团被称为发色团,发色团均具有双键。 如:-N=N-, -N=O, C=S, C=C , C=O等. • 助色团
有些基团的吸收波段在紫外区,不可能发色,但 当它们与发色团相连时,可使整个分子对光的吸收向 长波方向移动,这类基团被称为助色团。 如:-OH, -OR, -NH2, -NHR, -NR2, -SR, -Cl, -Br 等。
2021/1/16
28
OH 叶黄素 (C40H5602)
HO
(2)叶黄素类 叶黄素类是共轭多烯烃的含氧 衍生物,主要有叶黄素,隐黄素,辣椒红素,
番茄黄素等。
2021/1/16
29
2.多烯色素的性质与影响 物理性质: ➢ 脂溶性: 几乎不溶于水而溶于乙醚; 其中胡萝卜素类微溶于甲醇、乙醇; 而叶黄素类则易溶于甲醇和乙醇,利用此性质特

烹饪化学完整版全套PPT电子课件

烹饪化学完整版全套PPT电子课件

腌制、发酵等非热加工方 法
这些方法通过酶或微生物的作 用改变食材成分和风味。但腌 制过程中可能产生亚硝酸盐等 有害物质,需控制加工条件和 时间。
22
综合评价
不同烹饪方法对食材成分的影 响各有利弊,应根据食材特性 和烹饪目的选择合适的烹饪方 法。同时,注意控制加工条件 和时间,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 和营养损失。
烹饪化学完整版全套PPT电 子课件
2024/1/27
1
contents
目录
2024/1/27
• 烹饪化学基础概念与原理 • 食材中水分、矿物质及维生素 • 食材中蛋白质、脂肪和糖类 • 烹饪过程中色香味形成原理 • 烹饪方法对食材成分影响 • 现代技术在烹饪化学中应用
2
01
烹饪化学基础概念与 原理
16
呈香物质及其相互作用
呈香物质种类
包括醇类、醛类、酮类、酯类等 挥发性化合物,以及含硫化合物
等。
相互作用机制
呈香物质在烹饪过程中挥发、氧 化、还原等反应,形成独特的香 气组合,如酯化反应产生的果香
、美拉德反应产生的肉香等。
影响因素
食材种类、烹饪温度和时间、调 料使用等因素都会影响呈香物质
的产生和相互作用。
维生素的生理功能
促进生长发育、维持正常 生理功能、保护细胞免受 氧化损伤等。
10
03
食材中蛋白质、脂肪 和糖类
2024/1/27
11
蛋白质结构与性质
2024/1/27
蛋白质的基本组成
氨基酸、肽链、多肽
蛋白质的高级结构
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结构
蛋白质的性质
两性、胶体、变性、沉淀等
12
脂肪组成与性质
脂肪的基本组成

烹饪中食品的颜色PPT课件

烹饪中食品的颜色PPT课件

三、血红素
1. 血红素的性质
变化条件 动物刚屠宰后
鲜肉短时间存放在空气中
血红素变化的原因
刚屠宰放血后,由于对肌肉组织供氧停止,所以新鲜肉中肌红蛋 白保持为还原状
肌红蛋白和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形成氧合肌红蛋白和氧合血红蛋白
肌肉颜色的变化 暗紫红色
鲜红色
鲜肉常见存放在空气中 腐败变质的肉类 添加适量亚硝酸盐 添加过量的亚硝酸盐
二、叶绿素
1. 叶绿素的性质
(1)物理性质 ➢ 叶绿素绿色-----镁卟啉结构 ➢ 叶绿素是脂溶性色素\叶绿酸是水溶性的
(2)化学性质 ➢ 叶绿素与酸的反应 ➢ 叶绿素与碱的反应 ➢ 叶绿素与金属的置换反应 ➢ 绿色蔬菜组织中叶绿素在储藏过程中的变色
绿色蔬菜组织中叶绿素在储藏过程中的变色
1. 绿色蔬菜贮藏中变色:贮藏过程中容易发生“ 黄化”作用变色
第一节 食品中天然的色素
五、多酚
3. 植物鞣质
➢常呈白中带黄或淡褐色,有强烈的涩味 ➢可产生酶促褐变反应
第一节 食品中天然的色素
六、其他色素
1. 红曲色素
2. 姜黄素
第二节 食品在烹饪加工中产生的颜色
一、酶促褐变
褐变
对食品品质有益 对食品品质有害
举例 举例
第二节 食品在烹饪加工中产生的颜色
一、酶促褐变
➢ 叶绿素 降解为无色产物和黄色的脱镁产物 ➢ 蔬菜中原有的呈黄色的类胡萝卜素则露出来
的缘故
绿色蔬菜组织中叶绿素在储藏过程中的变色
2.绿色蔬菜烹饪加热中变色 ➢短时间的快速加工:发生蛋白质变性、组织破坏而 释出叶绿素,所以蔬菜的绿色更加明显;这个现象是 烹饪中加工蔬菜时判断制熟程度的主要标志 ➢长时间的加热:发生脱镁反应,生成褐色脱镁叶绿 素。这时蔬菜久煮变化的原因。同时,叶绿素加热还 会发生水解反应,产生水溶性成分

第八章 色素(食品化学) PPT课件

第八章 色素(食品化学) PPT课件

天然叶绿素由a、b两种物质组成,a为青绿色,b为
黄绿色。均不溶于水,溶于丙酮、乙酸乙酯等有机溶剂。
加工中,叶绿素变化后会产生几种重要的衍生物。
2、叶绿素在食品加工储藏中的变化
*酶促变化:脂酶、蛋白酶、果胶酶等通过作用于 相应的底物(非叶绿素),间接使叶绿素发生与蛋白 或自身分解,降低稳定性。叶绿素酶可直接使叶绿素 脱镁脱植。
基本结构
随着不同花青素结构中所带基团种类和数量的不同, 其颜色有所不同。其原因是不同基团及数量不同的基团其 助色效果不同,基本结构上所带给电子基团越多,颜色越 深。
花青素属于黄酮类物质,R1=R2=H,天竺葵色素; R1=OH,R2=H,矢车菊色素;R1=OCH3,R2=H,为芍药色 素;R1=R2=OH,飞燕草色素;R1=OCH3,R2=OH为牵牛花 色素;在植物体内已经发现了数百种花青素类色素 ;它们因甙元自身、糖基的差异可以形成许多不同 的种类。 2、花色苷的变化
*酸和热的作用:加热使叶绿素脱镁、脱植,也可 发生异构化反应,使颜色向褐色转变。pH影响叶绿素 的分解速度,pH9.0时最稳定,3.0时最不稳定。
*光解:加工储藏中的食品或食品原料,其中所含的 叶绿素很易受光作用而分解褪色。
3、护绿技术


中和酸而护绿:中和酸的重点是绿色植物内部不 断产生的酸性物质,所以要长期保持体系中pH接 近中性,要采取一些特殊的方法,如缓慢释放的 碱等 高温瞬时杀菌 绿色再生:绿色再生技术是利用一定的方法将叶 绿素中的镁置换为锌 其它方法
上述反应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这种平衡收养气分 压的强烈影响,如下图8-5所示。
此外,鲜肉加热时会迅速变色。
腌肉制品发色原理及应注意问题
3、肉和肉制品的护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章菜肴颜色的化学基础学习目标第一节概述一、色泽是食品的重要感官质量二、颜色的形成三、食品颜色的形成和变化四、食品色素的分类第二节食品中的天然色素及其变化一、叶绿素和绿色蔬菜在烹饪中变色二、血红素和肉类变色三、食品中的其他天然色素及其变化第三节食品的褐变作用一、食品褐变概述二、酶促褐变三、抗坏血酸褐变的作用第四节烹饪中的人工着色一、人工着色的食用天然色素二、食用合成色素本章小结思考与练习第8章菜肴颜色的化学基础学习目标◇掌握叶绿素及绿色蔬菜变色◇了解血红素及肉色变化◇熟悉酶促褐变第一节概述一、色泽是食品的重要感官质量食品的色泽是食品感观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们通过视觉对食品的一种感受。

食品的几何形状、大小、外观形态和质感都可以用视觉来认识,但颜色是最重要的视觉因素,因为食品几乎所有的理化变化都可能给食品带来颜色、光泽方面的变化。

良好的色泽对食品营养价值、口感、风味等方面有一定程度的保障和体现。

在烹饪加工中,操作者很大程度上是凭颜色来判估加工中食品的性质的。

可以说,烹饪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怎样能使菜肴的色泽更加诱人。

作为第一外观因素,人们往往对颜色有偏爱,因此食品颜色成了人们评价和选购食品的主要依据。

例如,红色可以使人解馋,黄色可以止渴,绿色则使人清凉等。

又如,人们会根据红烧肉颜色的深浅来判断它的油腻程度,根据葡萄酒粉红色的程度来判断它的风味,根据咖啡颜色的深浅来判断苦味的差异大小等。

二、颜色的形成颜色是由光波的波长(或频率)决定的。

波长愈长,愈偏向红色;波长愈短,愈偏向紫色。

例如,红光的波长在750~640nm之间,橙光的波长在640~600nm之间,而紫光的波长在400 nm附近。

物体呈现一定的颜色的关键在于它能选择性的吸收可见光的一部分,而剩下的其他光则按三原色原理综合起来形成该物体的颜色。

因为不同的物质吸收光的波长和程度不同,所以表现出各种不同的颜色。

如果吸收光的波长是在可见光区以外,那么这种物质是无色的。

例如,在全色光照射下,如果一个物体只吸收510mm波长(绿色)的那部分光,那么剩下的其他光相加是紫色的。

物体吸收什么波长的光,吸收程度的大小都是由其分子结构决定的,当分子结构中含有多个共轭双键或—N=N—等基团时,便在可见光中显色,这些基团叫发色团。

三、食品颜色的形成和变化一种食品或菜肴的颜色是在一定照射光下,食品各成分对光的行为(吸收、反射、透射等)的总结果。

但食品各成分所起作用的大小不一样,我们把起关键作用的、对食品颜色有决定作用的成分称为色素。

菜肴颜色的形成和变化有两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一个是照射光的颜色及强度;另一个就是菜肴中色素的种类、含量和状态。

因此,从化学方面来看,食品的变色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是原有色素性质的改变;二是原有色素或新增色素在含量上的增减。

色素增加可叫褐变,色素减少叫褪色或漂白。

四、食品色素的分类食品中的色素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色素和人工色素。

天然色素又可按来源、溶解第二节食品中的天然色素及其变色一、叶绿素和绿色蔬菜在烹饪中变色叶绿素是存在于植物细胞叶绿体内的一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色素,它使蔬菜和未成熟的果实呈现绿色。

(一)叶绿素的组成和结构叶绿素是一种镁卟啉衍生物,其结构见图8 -1。

它的化学组成或名称可以叫镁卟啉二羧酸叶绿醇甲醇二脂。

叶绿素是含镁的卟啉二羧酸(叶绿酸)与叶绿醇(含20个碳原子的一种高级一元醇,或叫二十碳醇,它是一种二萜化合物)和甲醇(CH3-OH)形成的酯。

H3CH:CH图8 -1 叶绿素的分子结构不同的叶绿素分子只是在于卟咯环上R取代基不同。

叶绿素a是最常见的一种,其R为甲基;叶绿素b也常见,R为甲醛基。

叶绿素a、b常一同存在,并以3:1的比例一起构成叶绿体中的复合体。

(二)叶绿素的性质1.叶绿素的物理性质叶绿素的绿色来源于其组成中的镁卟啉结构,所以只要这部分结构变化都会引起变色。

叶绿素中的叶绿醇是脂溶性的,所以叶绿素是脂溶性色素,但叶绿酸是水溶性的。

2.化学性质叶绿素分子中与颜色和溶解性有关的结构可以发生如下反应,从而对绿色蔬菜的色泽有重大影响。

(1)叶绿素分子中镁卟啉发生镁取代反应叶绿素镁卟啉结构中的镁可被H+和其他金属离子取代,从而产生变色。

叶绿素在稀酸环境中镁可被两个氢原子取代,生成褐色的脱镁叶绿素,从而使原有的绿色消失。

所以,在酸性中加热,蔬菜容易变为褐色。

叶绿素中的镁可被铜离子取代,形成绿色鲜亮且稳定的铜叶绿素。

该色素可以用做人工着色。

(2)叶绿素的水解反应在酸、碱或叶绿素酶的作用下,叶绿素的二酯结构可水解,生成叶绿醇、甲醇及水溶性的叶绿酸或仍然是脂溶性的脱叶醇基叶绿素(甲基叶绿素)。

水解对绿色没有影响,但能改变叶绿素的溶解性能。

(3)叶绿素分子中镁卟啉环上发生变化当组织衰败时,叶绿体蛋白与其辅基叶绿素分离,在光辅射或酶的作用下,叶绿素分子的卟啉环上可发生氧化、还原、加成或裂解等反应,从而引起颜色的巨大变化,生成无色或紫色物质。

(三)绿色蔬菜组织变色及保护1.绿色蔬菜储藏中变色绿色蔬菜在储藏过程中容易发生“黄化”作用而变色,这是因为叶绿索受酶、酸、氧的作用,逐渐降解为无色产物和黄色的脱镁产物,使蔬菜中原有的呈黄色的类胡萝卜素显露出来的缘故。

要防止这种变色,应尽量维持新鲜蔬菜的最低生命状念,做到临用时才加工。

2.绿色蔬菜烹饪加热中变色蔬菜在烹饪加热中会引起叶绿素不同程度的变化。

短时间的快速加工,主要是发生蛋白质变性、组织破坏而释出叶绿素,叶绿素本身没有变化,所以蔬菜的绿色更加明显,这个现象是烹饪中加工蔬菜时判断制熟程度的主要标志。

但长时间的加热,会使游离叶绿素在蔬菜组织中的有机酸的作用下,发生脱镁反应,生成褐色脱镁叶绿素。

这是蔬菜久煮变化的原因。

同时,叶绿素加热还会发生水解反应,产生水溶性成分。

以上这些变化可概括为图8 -2。

(绿色脂溶性产物)(绿色水溶性产物)(绿色水溶性产物)叶绿体蛋白叶绿素脱叶醇基叶绿素叶绿酸脱镁叶绿素脱镁脱叶醇基叶绿素脱镁叶绿酸(褐色脂溶性产物)(褐色水溶性产物)(褐色水溶性产物)图8 -2 绿色蔬菜烹饪加热中的变色反应3.绿色蔬菜烹饪中的护色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绿色蔬菜加热中变色的主要影响因素应该是pH值和加热时间。

pH 值越低,变色越容易,一般在pH<4.0时,很快变色,所以加醋烹调的蔬菜会很快变成黄绿色。

pH>8.6时,蔬菜呈青绿色,因为稀碱能中和有机酸,能防止叶绿素脱镁,从而保持叶绿素原有的鲜绿色,这就是在烹饪中经常谈到的稀碱定绿的原理。

开锅盖或加锅盖炒菜,其变色速度不一,前者慢,后者快,这种现象亦和pH值有关。

开盖煮时,菜中部分有机酸挥发,菜汤的pH值较大,所以变色速度慢。

煮菜时间对变色程度有影响,长则变色程度大,短则小。

传统烹饪工艺中常使用热水烫漂(即焯水)来保护绿色。

其原理大致是:大量高温的热水,能使叶绿素酶迅速失活,排除蔬菜组织内的氧气,对组织中的有机酸具有稀释和挥发作用,从而减少了叶绿素生成脱镁叶绿素的机会。

这种方法成功的保证是,一要水多、二要快速、三要高温。

另外,目前较好的蔬菜护绿方法是多种技术联合使用。

例如,在采用高温短时间处理的同时,并辅以加碱式盐、脱植醇,低温贮藏产品,添加铜叶绿酸钠等。

二、血红素和肉类变色血红素是高等动物血液和肌肉中的红色色素,存在于肌肉与血液的红血球中,以复合蛋白质的形式存在,分别称肌红蛋白(Mb)和血红蛋白(Hb)。

在活的机体中,它是呼吸过程中02和CO2的载体。

(一)血红素的结构和存在方式血红素是一原子铁和卟啉构成的铁卟啉化合物。

其结构见图8 -3。

图8 -3血红素结构在动物中,血红素都是以肌红蛋白和血红蛋白方式存在的,很少有自由的血红素。

肌红蛋白是由1分子血红素和1分子一条肽链组成的球蛋白构成,而血红蛋白是由4分子的血红素和1分子四条肽链组成的球蛋白构成。

肌红蛋白的分子量为17 000,血红蛋白为68 000。

各种肉的颜色不同的原因就是其所含的肌红蛋白、血红蛋白的含量及它们的状态、分布不同。

特别是正常屠宰的动物肉,其颜色与肌红蛋白的含量、状态和分布极其相关,所以肉色素常指肉中肌红蛋白(有时包括血红蛋白)的各种存在方式和状态。

例如,生猪肉与熟猪肉颜色的差异实质上是其肌红蛋白存在方式和状态上的差异。

(二)血红素的存在方式和理化性质1.血红素及肌红蛋白的物理性质血红素及肌红蛋白都是水溶性的红色成分,存在于肌肉的肌浆中。

2.血红素及肌红蛋白的化学性质肌红蛋白及其所结合的血红素可以发生许多化学变化,导致肉色改变。

这些反应有:(1)血红素卟啉铁的结合反应正常情况下,肌红蛋白中的血红素铁处于二价,它能够通过配位键与O2、CO、NO等结合,分别形成氧合肌红蛋白( MbO2)、羰合肌红蛋白(一氧化碳肌红蛋白MbCO)、亚硝基肌红蛋白(MbNO)。

它们都是红色物质。

氧合肌红蛋白(MbO2)可以脱氧变回肌红蛋白状态。

(2)血红素卟啉铁的氧化还原反应血红素铁在低压氧时,能够被氧化为三价,形成褐色的高铁血红素肌红蛋白或称为变肌红蛋白(MMb);在有还原物质存在时,变肌红蛋白还可能被还原为二价状态。

(3)血红素铁卟啉环的破坏和脱铁反应血红素铁卟啉环发生氧化、还原、加成等反应,会破坏卟啉环的稳定,出现脱铁、脱珠蛋白、卟啉开环等严重后果,使肉色产生很大变化。

(三)肉类在贮存、加工中的色泽变化1.新鲜肉的色泽变化新鲜肉的颜色由氧合肌红蛋白、肌红蛋白、变肌红蛋白三种色素的动态平衡所决定。

动物屠宰放血后,由于对肌肉组织供氧停止,所以新鲜肉中的肌红蛋白保持为还原状态,使肌肉的颜色呈稍暗的红色( Mb)。

鲜肉存放在空气中,肉表面的肌红蛋白处于高氧分压下,容易与氧结合形成鲜红的氧合肌红蛋白( MbO2)。

MbO2是比较稳定的,因为肌红蛋白中的珠蛋白部分具有防止血红素氧化的作用。

因此,MbO2的鲜红色可以保持相当时间。

但肉的内部,特别是次表层,因为存在低氧分压条件,亚铁(Fe2+)血红素被氧化成高铁(Fe3+)血红素,形成棕褐色的变肌红蛋白(MMb),这时若鲜肉中还原性物质存在,能不断使变肌红蛋白又还原为肌红蛋白。

只要有氧存在,这种循环过程即可以连续进行。

这种循环过程可以表示为:如果新鲜肉放置在空气中过久,由于表面的干结防止了氧的渗透,加上还原物耗尽和细菌的繁殖生长,降低了氧压,最终致使肉内外都变成棕褐色。

可见,肉的颜色与其存放时间紧密相关,可作为判断肉新鲜程度的重要指标。

鲜肉用膜包装时,低氧分压会加快血红素的氧化速度,如果薄膜对氧穿透小而且肉组织耗氯超过透人的氧,则可造成低氧分压,促使氧合肌红蛋白变成褐色变肌红蛋白。

如果薄膜包装材料完全不透气,肉类的血红素将全部还原成紫红色肌红蛋白,当打开包装膜使肉品暴露于空气中时,即形成鲜红色的氧合肌红蛋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