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阳气怫郁”论火邪

合集下载

《内经》“火郁发之”理论的发生学研究-唐元瑜

《内经》“火郁发之”理论的发生学研究-唐元瑜

79第19卷 第5期 2017 年 5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9 No. 5 May,2017发生学,是开展中医理论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其核心理念是把中医理论回归到它所发生的特定历史背景中去进行动态、综合地考察,以反映中医理论演化嬗变的历史进程,并揭示出其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方法。

这里的历史背景,主要指中医理论形成过程中,古代哲学、社会、文化、实践以及自然人文科学,如天文、历法、气象、地理、农业、宗教、伦理道德等对中医理论形成的影响。

本文拟运用该研究方法,从内经“火郁发之”理论形成的学术背景及其构建思维方法出发,探讨火郁证的特点及治疗。

这对于运用中医思维方法学解析中医理论、提高其理论的研究水平,具有高屋建瓴的重要指导意义。

现将相关内容阐释如下。

1 “火郁发之”之理论渊薮成书于西汉中晚期的《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有“医家之宗”“中医学术之源”“中医理论之渊薮”等美誉。

“火郁发之”这一经典的中医治则治法理论,其发生也源于《黄帝内经》。

1.1 “火郁发之”出处及基本内涵“火郁发之”,出自唐代王冰补遗的七篇大论之一《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其曰:“郁之甚者,治之奈何?歧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这里的“火”,为哲学层面异常的五运之一火行;“郁”,为郁闭、郁滞至极而壅塞不通;“发”,即宣发、透达之意。

故“火郁发之”,即火行郁滞至极,壅塞不通,不能向外透达,治疗时宜宣发清泄郁热。

结合温病学的发病原理及感邪途径,温邪多从口鼻而入,侵犯肺卫,如叶天士《温热论》所谓:“温邪上受,首先犯肺”。

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描述的病状“阳盛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即为肺热壅盛,滞于上焦,肺气郁闭的典型临床表现,其治疗当清泻降泄肺热、宣发透达郁热。

刘完素“阳气怫郁”论治火热病浅探

刘完素“阳气怫郁”论治火热病浅探

刘完素“阳气怫郁”论治火热病浅探赵婷;包洁;范永升【摘要】[目的]探讨刘完素从“阳气怫郁”角度论治火热病的方法.[方法]通过研读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等论著,分析其对火热病证治规律的认识,着重阐述其从“阳气怫郁”角度论治火热病的机理.[结果]刘完素医理精深,临证经验丰富,善于创新.在《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理论的启示下,对火热病证加以扩充,提出“六气皆从火化”学说.认为风、寒、湿、燥诸气太过,玄府闭塞,阳气怫郁,均会产生火热病.“阳气怫郁”是六气化火的一个关键环节,当以寒凉与宣散相合的治法,或辛凉解表,或清泄郁热,或表里双解,或燥湿解郁,或寒温并用,以宣发“阳气怫郁”诸证.[结论]刘完素从“阳气怫郁”论治火热病,为后世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对今日临床仍有指导意义.%[Objective]To explore LIU Wansu's methods in treating fire and heat disease from "depression of yang qi".[Methods]To analyse LIU Wansu's understanding of fire and heat disease and highlight its treatment from "depression of yang qi" through reading his works like Exploration to Pathogenesis in Plain Questions,Yellow Emperor's Plain Questions on Xuanminglun Formulae and so on.[Results]LIU Wansu had profound medical knowledge,rich clinical experience and initiative spirit.Under the guidance of nineteen items of pathogenesis from Huangdi's Canon of Medicine,he expanded fire and heat disease and put up "six exogenous pathogenic factors can transfer to fire" theory.To be specific,excessive wind,cold,dampness and dryness would block Xuan Fu and depress yang qi,causing fire and heat disease.He regarded"depression of yang qi" as a key link in six exogenous pathogenic factors' transferringto fire and put up cooling combined with ventilating method to dissipate depressed yang qi,including relieving exterior syndrome with pungent-cool drugs,clearing depressed heat,relieving exterior and interior syndrome,eliminating dampness and relieving depression as well as combination of cold and warm drugs.[Conclusion]LIU Wansu treated fire and heat disease from "depression of yang qi",providing new methods in treating fire and heat disease for later generations as well as guiding significance in current clinical work.【期刊名称】《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041)007【总页数】4页(P553-555,561)【关键词】刘完素;火热病;阳气怫郁;病机;治法;素问玄机原病式;黄帝素问宣明论方;金元四大家【作者】赵婷;包洁;范永升【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310053;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310053;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310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1火热病的论述最早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中,九条皆言火与热,包括瞀、瘛、禁、鼓栗、狂越等病证,突出了火热邪气在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过程中的重要性。

阳气怫郁说名词解释

阳气怫郁说名词解释

阳气怫郁说名词解释
阳气怫郁是中医术语,指的是人体内阳气郁结、不畅通的状态。

在中医理论中,阳气是指人体内的阳性能量,具有温热、活动、向上、外达等特性,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能量之一。

而怫
郁则是指郁结、不通畅的状态,类似于阻塞或堵塞。

当阳气怫郁时,人体会出现一系列的不适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头痛、头晕、胸闷、胁痛、消化不良等。

这种状态在中医理论中被
认为是因为外邪入侵、情志不畅、饮食不节、气血运行不畅等原因
所致,导致阳气郁结,从而影响了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中医治疗阳气怫郁的方法包括调整情绪、饮食调理、运动锻炼、针灸、按摩等,以促进阳气的畅通运行,恢复身体的平衡状态。

同时,中医强调预防为主,提倡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调理,以保持
身体的健康和平衡。

总之,阳气怫郁是中医术语,指的是人体内阳气郁结、不畅通
的状态,需要通过调理情绪、饮食、运动等方法来恢复身体的平衡
状态。

从“火郁发之”理论论治浸淫疮探讨

从“火郁发之”理论论治浸淫疮探讨

从“火郁发之”理论论治浸淫疮探讨果姗姗 程宏斌 彭昌蓝 徐艳虹 许月月摘要:基于“火郁发之”理论,从五行、脏腑等方面分析,认为火郁为浸淫疮的核心病机,采用宣透法治疗可以因势利导,宣发郁火,使外邪得解,怫郁得散。

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加入轻清宣透的中药宣透郁热,畅达气机,可以提高临床效果,为中医治疗浸淫疮提供新的临床思路。

关键词:浸淫疮;火郁发之;宣透法中图分类号:R221,R75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156 (2021) 06-0001-03基金项目: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院基金 (编号:19PJ09) 。

作者简介:果姗姗,女,在读硕士研究生,成都中医药大学 (成都 610072) ;程宏斌,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彭昌蓝、徐艳虹、许月月,单位同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程宏斌,E-mail:·学术探讨·浸淫疮是一种过敏性皮肤病,相当于西医中的“湿疹”,其临床表现以初起小如疥,瘙痒剧烈,蔓延不止,搔抓后渗出黄水,浸淫成片为特征,具有炎性渗出、皮损对称、形态多变、缠绵难愈等特点。

现代医学主要以抗组胺药物及外用激素药膏为主,但疗效欠佳,且易转变为慢性疾病。

传统医学认为其病机是心火脾湿受风所致,心家有风热,脾虚生内湿,湿热相搏,滞于肌腠,外为风乘,不得宣通,故其治疗多以清热利湿为主,但存在过用寒凉,损伤脾胃的弊端。

笔者基于“火郁发之”理论辨证治疗浸淫疮,可为临床中医诊疗提供较为贴切的思路。

1 “火郁发之”理论简述“火郁”学说:“火郁发之”首见于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 ,“帝曰:郁之甚者,治之奈何?岐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

提出针对郁甚的疾病,应重在因势利导。

而对于“郁甚”, 《医碥》 有言:“郁者,滞而不通也,百病皆生于郁,人若气血流通,病安从作,一有怫郁,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当化不化,或郁于气,或郁于血,病斯作矣。

”可见,气的运行喜顺恶郁,若因外感或内伤阻滞气的运行,使气的升降出入异常,滞而不行,郁结不散,怫郁于内,此为“郁病”,而人体气机不得畅达,阳气郁遏,不得宣发,郁滞之气在体内氤氲,冲和失司,聚而生热,郁而化火,即“气有余便是火”,气郁则转变为“火郁”。

火郁——精选推荐

火郁——精选推荐

火郁火郁之证,无论在外感疾患或内伤杂病中均可见到,属临床常见病证之一。

其证虽属“火”邪为患,然因其火邪“郁”而未发,故临床见症多错综复杂,参差不一,有的反而见到寒象。

若不详诊细参,推究病本,往往容易误诊误治,甚至南辕北辙,轻者耽延时日,重则贻误人命,故临证不可不辨。

现谨谈谈本人对火郁证的认识及临床治疗体会,以供参考。

(一)火郁的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人的生命活动处于不停的运动状态之中,而升降出入又是人体生命运动的基本形式。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升降出入运动,不断从自然界摄入所需物质,排出代谢的废物,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吐故纳新,维持气血循行不息,才能使脏腑功能健旺,生机蓬勃。

若—一旦升降出入失常,气机滞塞,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则百病由生,甚则危及生命。

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篇》所云:“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

”“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而火郁的形成,正是由于邪气阻滞气机,升降出入失常所致。

“火郁”一词,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

火之与热,表现虽有所不同,但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因而后世医家亦每有称“火郁”为“热郁”者。

其致病原因颇多,外感六淫邪气,内滞气、血、痰、饮、湿、食均可罹患。

究其病机,皆因邪气阻滞气机,引起人体气血循行障碍,内郁不宣,邪气不得泄越,蕴蓄于里,造成火郁之证。

其郁愈甚则火愈炽,火愈炽则郁愈甚。

正如刘完素所云:“郁,怫郁也,结滞壅塞而气不通畅。

所谓热甚则腠理闭密而郁结也。

如火炼物,热极相合而不能相离。

故热郁则闭塞而不通畅也。

”(《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热类》)。

(二)火郁的诊断火郁与火热虽同属阳热之证,但二者临床表现却大相径庭。

火热证是热炽于里而张扬于外,通身表里皆见一派热象,如身热恶热,心烦躁扰,面目红赤,口渴饮冷,舌苔黄厚,脉洪数有力等,此种热象,一望可知。

解读《伤寒论》398条原文

解读《伤寒论》398条原文

解读《伤寒论》398条原文【仲景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条。

【释疑解惑】1、怎样理解“太阳之为病”?答:①、张仲景,论“太阳之为病”的目的是突出辨太阳病基本脉证的理论指导性与临床实践性,是临床中辨治太阳病必不可少的第一步。

②、张仲景,论“太阳之为病”而强调辨治太阳病必须从基本脉证入手,必须懂得辨治太阳病的基本脉证是进一步认清疾病是此而非彼的重要理论根据,其在辨证论治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实践性,据此才能为进一步辨治太阳病而确立最佳治疗方药奠定可靠理论依据。

2、怎样理解“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答:①、张仲景,论“脉浮”而突出病变部位在太阳,但必须结合其他脉证而相互验证。

②、辨识“头项强痛”,即头痛项强,病变证机是太阳经气郁滞不利,脉络不通。

③、张仲景,论“恶寒”而未论“发热”的目的是突出病证表现既有发热,又有恶寒,以“恶寒”表现为主。

【仲景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条。

【释疑解惑】1、怎样理解“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答:①、张仲景,论“太阳病”的目的是突出辨太阳病,必须进一步辨清太阳病病变证型。

②、辨识“发热”是太阳病的基本脉证之一,病变证机是风寒侵袭,营卫奋起抗邪,正邪斗争。

③、辨识“汗出”的病变证机是卫气虚弱,不能固护营阴。

④、辨识“恶风”的病变证机是营卫抗邪,不能及时固护肌表。

⑤、辨识“脉缓”是营卫虚弱,不能和调于脉。

2、怎样理解“名为中风”?答:①、张仲景,论“名为中风”而强调辨太阳中风证基本证型的重要性与临床指导性。

②、运用太阳中风证基本证型,既能辨治太阳中风证在病变过程中出现的复杂病证,又能辨治太阳中风证在病变过程中比较单一病证。

【仲景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条。

【释疑解惑】1、怎样理解“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答:①、张仲景,论“太阳病”的目的是强调辨太阳伤寒证基本脉证的重要性与临床指导性。

论河间阳气怫郁理论在温病治疗中的运用

论河间阳气怫郁理论在温病治疗中的运用
肾病 的 病 儿 多 为 学 龄 期 ,处 于 生 长 发 育 阶 段 的 儿
热 ,泻 白 治 肺 , 下 病 治 上 , 上 下 同 治 ,金 水 相 生 ,
肾 病 振 起 有 望 。 不 仅 是 因 为 IA 肾 病 病 起 肺 经 , g 且 肺 经 的 反 复 疾 病 发 作 ,常 是 导 致 本 病 缠 绵 难 解 的 重 要 因 素 , 中西 医理 贯通 ,乃为 第 二步 治 疗 的理 论
论 河 间 阳气 怫 郁 理 论 在 温 病 治 疗 中 的运 用
艾 军
广西 中医学 院 ( 西 南宁 5 0 0 ) 广 3 0 1
提要 :本 文通过探析 河间阳气怫郁理论 ,认为 它在温病 治疗 中的运 用可概括 为 “ 辛苦寒 药治 之”与 “ 辛苦 寒 药 下之 ” ,并探 讨 了此 法 则在 卫 气营血 各 阶段 的具 体 组方选 药运 用。
郁 结 ,实 为 调 理 气 机 ;从 第 二 到 第 四 步 的 用 药 上 ,
则 更 表 现 出 养 阴 清 热 止 血 的 特 点 ,特 别 是 养 阴 清 热 药 物 的 应 用 上 , 随 着 治 疗 层 次 的 逐 渐 深 入 ,而 养 阴 清 热 止 血 药 物 的 份 量 也 在 加 重 。 这 是 因 为 , 患 IA g
药 治 之 ” 与 “ 苦 寒 药 下 之 ” 即 是 针 对 温 病 热 与 辛 , 郁 的 两 大 主 要 病 理 ,作 出 的 清 热 与 散 郁 的 两 大 治 疗
甚 至 “ 下 中外 ,一 切 怫 热 郁 结 ” J 上 ¨ ,认 为 六 气 皆 可 化 火 ,就 是 由 于 邪 气 阻 碍 正 常 气 机 的 升 降 出 入 运
动 ,从 而 阳 气 怫 郁 , “ 郁 而 气 液 不 能 宣 通 也 ” 。 怫 E

【杜峣楠:阴火论-火郁发之升阳散火汤】1

【杜峣楠:阴火论-火郁发之升阳散火汤】1

【杜峣楠:阴火论-火郁发之升阳散火汤】1阴火论。

阴火论出自李东垣,其一般的注解是“脾胃气虚,清阳不升,阴火上乘。

”对于这一句话,我思考了数月,终于一日有所斩获。

一身之气,一气周流,左升右降,升已而降,降已而升。

脾胃为一身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斡旋中焦,太阴脾土左旋而主升,阳明胃土右旋而主降,一身气机都依赖于脾胃斡旋之引动作用。

脾土左旋,引动肝肾膀胱之气上升,上升之气主要路线是走左路,上升至心肺,升已而降,心肺之气要下降,主要是走右路,胃土右旋,引动心肺之气从右路下降,下至肝肾膀胱,又降已而升,如此周而复始。

而一旦脾胃运化不及,斡旋失司,全身气机流动就会出现不畅。

导致脾胃运化不及的原因,主要就是“饮食自倍,胃肠乃伤”和饥饱失常,伤及脾胃。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谷本为化生精微,脾胃受伤,则水谷失于运化停聚而生痰浊。

一方面,脾胃之气本就不足了,脾胃要斡旋,要转动,主要依赖于脾胃之气的推动作用啊,气虚了,动力不足了,也就斡旋失司了。

另一方面,痰浊是有形实邪,最易阻止气机,脾土左旋的上升之气和胃土右旋的下降之气受到阻止,所以脾胃斡旋失司;还有一方面,痰浊附着于中焦,湿性重浊,脾胃就像一个转盘,这个转盘上负重超过它的负荷了,所以这个转盘也就转不动了。

中焦转不动了,就不能引动全身气机的运转了,于是,上焦之气停留在上交,下焦之气停留在下焦,上焦为阳位,气机郁久了就从阳化热,而成阴火。

下焦之气呢,下焦为阴位为寒水所居之处,下焦之气郁久了就从阴化寒。

于是,阴火既成,久而久之,必成上热下寒之势。

那么中焦呢,中焦之气郁,大致是先化热,病久则寒化,最终必然伤及脾胃阳气。

治疗阴火因秉内经之法--“火郁发之”,所以李东垣用升阳散火汤,即可理解为补中益气汤减味加升阳的羌活等味。

告诫大家,不要一见到中焦湿热就用清热祛湿法,更多的时候要寒温并用。

寒药走右路,推动胃土之右旋,温药走左路,推动脾土之左旋,以此而能恢复中焦斡旋,引动全身之气流动,如藿厚夏苓汤之流。

内经病机十九条思维范式的临床启示

内经病机十九条思维范式的临床启示

内经病机十九条思维范式的临床启示钱会南【摘要】内经病机十九条涉及范围比较广泛,又有很好的辨识度,其作为病因病机的奠基之作,在中医病因病机理论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其思维范式对中医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执简驭繁阐述病机的范式,亦是同中求异与异中求同的楷模,又是探索病机触类旁通之思维,其病机阐发范式对于后世秋燥之论的拓展,以及相关理论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启示,故仍具理论价值与临床指导意义.【期刊名称】《云南中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9)001【总页数】3页(P43-45)【关键词】内经;病机十九条;思维范式【作者】钱会南【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1《素问·至真要大论》[1]首列病机,提出病机的概念,所谓病机,指疾病的机要,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素问·至真要大论》将常见的病机概括为十九句话,其论述分析具有代表性,可谓提纲挈领,为中医病因病机理论奠定了基础。

基于病机十九条经文内容,对病机十九条思维范式进行分析,可从其病机分类的特点,以及症状描述归纳,发掘其精彩的亮点,其中不乏重要的临床启示。

病机十九条分类的方法,为我们临床病机分析,建立了一个执简驭繁的思维范式,为我们提纲挈领,从脏腑内伤、外感六气,以及病位的不同角度,多维度思考,充分把握病机奠定了基础。

从其病机十九条的内容来看,不仅体现了具有代表性的病机特点,同时为临床诊察与治疗疾病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其一,对于五脏病机的阐发,提示辨别疾病的脏腑病位之思路。

如“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以及“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就是以五脏来进行疾病定位的具体描述与总结,文章内容的集中代表性阐述,也体现其以五脏为中心的理论指导思想。

其二,阐释病位在上与在下的病机辨别要点。

关于部位的上与下的症状特点,如“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则从另一个侧面,提示在病机审察的时候,还要注意具体辨别疾病的具体部位之所在,有的放矢进行诊治。

火郁三焦:宣泄郁火

火郁三焦:宣泄郁火

火郁三焦:宣泄郁火【临床表现】憎寒壮热,一身尽痛,四肢厥冷,头痛眩晕,咽喉肿痛,口气如火,口干口渴,胸膈满闷,脘腹胀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宁,神昏谵语,大便干结,小便涩痛,发斑发疹,吐衄便血,舌质红苔黄燥,脉数有力。

【病机分析】本证为温热火邪郁于三焦气分,不得宣泄之候。

多因温热初起,过用寒凉,遏阻阳气,以致火郁于内,寒遏于外而成。

火郁于内,格阴于外,故憎寒壮热,一身尽痛,四肢厥冷,即《内经》所谓:“诸禁鼓眎,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郁热内伏,气血上壅,则头痛眩晕,咽喉肿痛。

里热上熏,故口气如火。

热炽津伤,上不润口,则口干口渴。

火热内郁,气机滞塞,故胸膈满闷,脘腹胀痛。

中焦气滞,胃失和降,则恶心呕吐。

火热内郁,不得外发,内窜心包,神明失主,故烦躁昏谵。

热邪与糟粕相结,则大便干结。

火热下移小肠、膀胱,则小便涩痛。

火邪于内,不得外发,内窜营血,可致发斑、发疹或吐衄便血。

舌红苔黄燥为气分郁热伤津之象。

脉数有力乃热盛之征。

【治法】宣泄郁火【方药】升降散(《伤寒温疫条辨》)白僵蚕(酒炒)二钱全蝉蜕(去土)一钱广姜黄(去皮)三钱川大黄(生)四钱秤准,右(上)为细末,合研匀。

病轻者,分四次服,每服重一钱八分二厘五毫,用黄酒一盅,蜂蜜五钱,调匀冷服,中病即止。

病重者,分三次服,每服重二钱四分三厘三毫,黄酒盅半,蜂蜜七钱五分,调匀冷服。

最重者,分二次服,每服重三钱六分五厘,黄酒二盅,蜜一两,调匀冷服。

一时无黄酒,稀熬酒亦可,断不可用蒸酒。

胎产亦不必忌。

炼蜜丸名太极丸,服法同前,轻重分服,用蜜、酒调匀送下。

【方论】本证的表现虽然种种,但归根结底,是寒凉外遏,火热内郁,故用宣泄郁火的升降散治疗。

方中白僵蚕辛苦咸平,能散风除湿,清热解郁,既能宣通火郁之邪,又能透风湿于火热之外。

蝉蜕辛咸凉,为轻清之品,辛可宣散,凉可去热,故能治温病初起热郁于内之证,有透邪达热,解毒利咽之功。

白僵蚕、蝉蜕均为虫药,有宣郁透热之效,然行气破结,泄火清热之力则逊,故又配以姜黄和大黄。

从“阳气怫郁”论火邪

从“阳气怫郁”论火邪

从“阳气怫郁”论火邪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以心肾水火说为其学术思想的中心,尤其从《内经》中阐释一个“火”字,成为最早的主火论医家,开创寒凉派。

在刘完素“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和“阳气怫郁能生百病”等火热论代表思想中,我认为刘氏最根本的思想是“阳气怫郁能生百病”,即刘氏将气、阳、火、热归为一家,言郁滞不通,乖戾失常,气壅化火,正如《金匮钩玄》之言:“捍卫冲和不息之谓气,扰乱妄动变常之谓火。

”刘完素提出“阳气怫郁”是源于他对“气”的理解,他认为人体一切活动,都是气为之主宰,而气的表现形式,就是玄府的升降出入。

《原病式》云:“玄府者,无物不有,人之脏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

至于世之万物,尽皆有之,乃气出入升降之道路门户也。

”刘氏认为“玄府”的运动形式是升降出入,其也是生命运动存在的基本形式。

《内经》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若玄府通利,则五脏各尽其用,邪无所害,病无由作;若玄府壅塞,则气机怫郁,邪不得散,郁而成病,而且“随其郁结之微甚,而有病之轻重也。

”关于阳气怫郁,早在《素问·玉机真藏论》就有云“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

”王冰则注为“玄府密闭而热生也。

”《伤寒论》亦有“阳气怫郁在表”之言。

刘完素继承古说阐新意,将“玄府”一词扩大,不在局限于腠理一端,从而为“阳气怫郁”之说立论奠基。

对于火热,刘氏以为均统于心,乃气机不得宣通故也。

心主火,火性趋上走窜,但源于诸因,致玄府壅滞不通,火热留积,形成郁结,“所谓热甚则腠理密闭而郁结也”(《原病式·热类》),怫郁一成,则“精神、营卫、血气、津液出入流行之纹理闭塞”(《原病式·湿类》),进而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气化失司,火热为患,则“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神、识……不能为用也”(《原病式·火类》)。

伤寒论条文(全)

伤寒论条文(全)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欲不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刘完素的病机学说

刘完素的病机学说

刘完素的病机学说浅析刘完素的病机学说【摘要】急性热病发展到宋金元时代,由于刘完素的火热论的诞生,在理论上获得了重大的突破,因而在治疗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可以说,刘完素的“六气皆从火化”的理论,是急性热病学进入了变革的时代。

【关键词】急性热病病机学说刘完素火热1.《素问》病机学说的意蕴《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了病机十九条,所谓病机就是把病因学根据是做疾病发生的最基本要素,然后病因学根据为基点,研究致病因素在人体作用后机体处于病理状态下的病性、病位、临床症候、预后,为治疗做出原则性的指示。

因此病机学说最少要解决病因、病性、病位、症候四个方面的问题。

十九条病机就是谋求解决这个统一的问题。

因而,“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应,犹拔刺雪污,工巧神圣”,全在“审察病机,无失气宜”。

“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胜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至和平。

”对于这样一段话,王冰有一段很精辟的注释:“深乎圣人之言,理宜然也。

有无求之,虚实责之,言悉有也。

夫如大寒而甚,热之不热,是无火也;热来复去,昼见夜伏,夜发昼止,时节而动,是无火也,当助其心。

又如大热而甚,寒之不寒,是无水也;热动复止,悠忽往来,时动时止,是无水也,当助其肾……”《素问》的病机十九条,从病因学讲,实际是两类,一类是内因,即心、肝、脾、肥、肾五脏自身为病;一类是外因,即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侵袭人体为病。

虽然这十九条纲领性地提出了一些疾病的病机,使医者可以执简驭繁,有所是从,但是没有从“之化之变”的角度对疾病的发展变化的机转作出明确的解释,且缺乏燥气致病的具体内容。

这就为刘完素研究病机学说留下了用武之地。

刘完素毕生致力于病机的研究,他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除补充了一条“诸涩固涸,干劲皴裂,皆属于燥”外,主要是对十九条的阐发,没有摆脱《素问》缺乏更高的概括性这一缺点。

直到写到《素问玄机原病式》从而把病机学说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成为他火热论的坚实的理论支柱。

浅论“火郁发之”

浅论“火郁发之”

浅论“火郁发之”杨琳;张丽萍【摘要】[目的]探究“火郁发之”的基本内涵,剖析历代医家关于火热病的论述,以期拓宽“火郁发之”在临床诊疗中的运用。

[方法]运用概念思维的方法,对“火郁”的病因病机、“火郁发之”治则的具体内涵进行逐一阐述。

搜集整理历代医家对“火郁发之”的论述,并列举相关方剂以深化思考。

[结果]火郁之症的产生不外乎外感、内伤两端,其机理是人体中的火气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升降出入之机失去常度,郁遏停滞在某一部位,火性不得泄越所致。

《内经》中首载“火郁发之”,即对火郁之病,因势利导,通过宣发郁热,疏散郁结,使气之开合、升降、出入协调,机体恢复阴平阳秘的状态。

张仲景在《伤寒论》较完备地论述了“火郁发之”的含义及机理。

金元以降,历代医家对此多有发挥,或从外感,或从内伤,自成体系创立名方,使该理论得到进一步完善。

[结论]自《内经》提出“火郁发之”理论以来,后世医家对火郁之证的认识逐步深化,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思路。

近年来,“火郁发之”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其学术价值值得总结、继承、推广。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fire stagnation requiring di ssipation”and analyse ancient physicians' discussion about the fever, in order to exp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Method] Using the method of conceptual thinking to explain the etiology and pathology of“fire stagnation”,the specific connotation of“fire stagnation requiring dissipation”,collecting ancient physicians' exposition on“fire stagnation requiring dissipation”,and listing the relevant prescriptions in order to deepen the thinking.[Result] Fire stagnation produces nothing more than exogenous ,internal injuries,the mechanism isin the human body, the anger's ascending-descending and coming in-going out is out of balance by some factors ,the anger stagnates and can't get out. Neijing first recorded“fire stagnation requiring dissipation”,that is treating the fire stagnation disease needs making the gasopening,lifting,entry becomes coordinate,finally the body goes back to health. In the Shang Han Lun, Zhang Zhongjing expounded the meanings and mechanism of“fire stagnation requiring dissipation”perfectly. Since Jin and Yuan Dynasties, ancient physicians have come up with several prescriptions and have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doctrine.[Conclusion] Since the Neijing proposed the theory of“fire stagnation requiring dissipation”,physic ians' understanding of fire stagnation syndrome has been gradually deepening,and provided a broader ideas for clinical treatment.In recent years,the theory of“fire stagnation requiring dissipation”is widely used in various kinds of diseases,its academic value is worth summarizing,inheritance,extension.【期刊名称】《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00)010【总页数】3页(P727-729)【关键词】火郁发之;火郁证;火热病;治则;辨证论治;中医基础理论;各家学说【作者】杨琳;张丽萍【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杭州 310053;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1“火郁发之”语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郁之甚者治之奈何?岐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古今医家论“火”

古今医家论“火”

古今医家论“火”古今医家论“火”黄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註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盖阳亢则火壮而生气反衰,阳和则火平而气壮盛矣。

如火壮于内则食气,气盛于内则食火。

食犹入也,言火壮则气併于火,气盛则火归于气,气火之合一也。

如火壮于外则散气,火平于外则生气。

】南方生热,热生火。

【註南方主夏令,故生热。

夫火生热,今以在天之热而生火,正阴阳不测之变化。

】调经论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胜,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胷中,故内热。

【註饮食劳倦则伤脾,脾主肌肉,故形气衰少。

水谷入胃,由脾气之转输,脾不运行,则谷气不盛。

上焦不能宣五谷之味,下焦不能受水谷之津,胃为阳热之腑,气留而不行,则热气熏于胷中而为内热矣。

】气交变大论岁火太过,炎暑流行,金肺受邪,民病疟,少气欬喘,血溢血泄,注下,嗌燥,耳聋,中热,肩背热。

【註火盛则剋金,故金肺受邪。

疟,暑热病也。

壮火食气故少气,肺受火邪故喘欬也。

肺朝百脉,阳脉伤则血溢于上,阴脉伤则血溢于下。

嗌燥者,火热铄金也。

肾窍耳,水竭则肾虚而耳聋也。

中热者,热淫于内也。

肩背者,肺之俞。

火运太过,诸戊运也。

】岁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肩背瞀重,鼽嚏,血便注下。

【註金运不及,则所胜之火气乃行。

肺俞在肩背,故民病肩背。

鼽嚏,肺病也。

血便注下,火迫血液下注也。

】五常政大论升明之纪,正阳而治,德施周普,五化均衡。

其气高,其性速,其用燔灼,其化蕃茂,其类火,其政明曜,其候炎暑,其令热,其臟心。

【註火位南方,故正阳而治。

火主阳气,故德施周普。

阳和之气四布,五化俱以均平,皆感火之化也。

火气炎上,故其气高。

火性动急,故性速。

烧炙曰燔灼,火之用,万物蕃茂,夏长之化也。

凡在地之火,皆与之同类。

明曜,火布之政。

炎暑,乃夏之候。

在天为热,火之令。

在臟为心。

】赫曦之纪,是谓蕃茂。

阴气内化,阳气外荣,炎暑施化,物得以昌。

阳气怫郁的解释

阳气怫郁的解释

阳气怫郁的解释
阳气怫郁是指阳气受到阻碍或郁结,不能正常运行的状态。

在中医理论中,阳气是人体内部的热能和动力,它能够推动身体的生理功能,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如果阳气受到阻碍,就会导致身体内部的能量无法顺畅地流动,从而引起各种疾病。

阳气怫郁的症状包括:情绪低落、易怒、烦躁、失眠、头痛、胸闷、腹胀、食欲不振等。

这些症状都是由于阳气不畅所引起的。

治疗阳气怫郁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调理气血、疏通经络来促进阳气的流通。

常用的方法包括针灸、按摩、中药调理等。

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饮食健康、适度运动等也有助于预防和缓解阳气怫郁的症状。

中医学“五郁”——火郁发之

中医学“五郁”——火郁发之

中医学“五郁”——火郁发之
中医学中的五郁,指的是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这五种郁证。

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有“木郁达之,火郁发之, 土郁夺之, 金郁泄之, 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的描述。

张介宾曰:“发,发越也。

凡火郁之病,为阳为热之属也。

…凡火所居,其有结聚敛伏者不宜蔽遏故当因其势而解之、散之、升之、扬之,如开其窗,如揭其被,皆谓之发,非独止于汗也。

”火郁,指火运之郁所致之心病。

发,宜散发越。

夏季应热反寒,当长不长为火郁;凡火盛郁闭之病,脏应心与小肠三焦。

后世认为火郁不专于心,五脏皆可有火郁之证,如明·孙一奎《医旨绪余》云:“凡瞀闷目赤,少气疮疡,口渴黄,卒暴僵仆,呕吐酸,狂乱,皆火郁证也。

”“火郁发之”指郁热在里,有结聚敛伏者,治疗当因其势而解之、散之、升之、扬之,故多以气辛之品,发越、发散火邪。

诸如东汉·张仲景用大青龙汤治疗外寒里热、用栀子豉汤治心烦懊恼、用升麻鳖甲汤治阳毒面赤咽痛唾脓血,北宋·钱乙用泻黄散治口疮,金·李果用普济消毒饮治头面赤肿、用升阳散火汤治齿腮肿痛等,皆属“火郁发之”之法。

《丹溪心法》还指出:“火盛者,不可骤用凉药,必兼温散。

”泻火之中佐以发散,则有阴阳相济、升降相从的配伍之妙。

另外,水克火,水为寒性而主敛,火郁为病往往与寒收敛太过有关,正所谓“寒包火”。

“发之”正是逆寒敛而散的治本之法。

中药寒热配伍的运用要义

中药寒热配伍的运用要义
湿 为 阴邪 , 重 浊难 化 , 阻碍气 机 , 湿 热 相合 , 更是 如 油 入面, 黏滞 缠 绵 , 留连难 解 , 以致 上 、 中、 下 三 焦 气化 失 司_ 5 ] 。如针对 湿 温初起 , 中上 二焦 湿重 于热 者 , 常
1 . 1 在 火郁 病证 中 的运 用 火 郁 证 是 指 阳气 怫
We b s i t e h t t p: / / x u e b a o . a h t c m. e d u . c n
E — ma i l a h x b b j b @1 6 3 . e o m

安徽 中 医药大学 学 报 第 3 6 卷 第4 期 2 0 1 7 年8 月 J ANHUI UNI V CHI NE S E MED Vo 1 . 3 6 No . 4 Au g
用苦 寒药 如黄 连 、 黄芩 , 辛 温之 品如 半夏 、 厚朴 , 代 表 方如 杏仁 滑石 汤 ( 《 温病 条 辨 》 ) 。若 暑 湿 弥 漫 三 焦 , 治宜 清暑 利湿 、 宣 通三 焦 , 常用 甘 寒 药 如金 银 花 、 滑 石, 辛 寒药 如生石 膏 、 寒水石, 苦 温之 品如 杏仁 , 代 表
既恐 郁结 不 苦降 胃逆 , 既可 助黄 连和 胃降逆 , 又能
制黄 连之寒 , 使 泄火 而无 凉遏 之弊 ] 。
角度研 讨寒 热 配伍 的原 则 、 目的 与配 伍 形 式 等E 。 笔 者试从 针对 病证 、 根 据药 性 、 调 控 药 用方 向 、 药物 量 比等 角度探 讨 中药 寒 热 配伍 的运 用要 义 , 以期 为 合 理用药 配伍 、 提高 临床疗 效拓 宽思路 。
散, 多生他变 , 故火郁证 的治疗 , 必在寒 凉药 中佐 以辛 开、 温散 之品 以开 其 郁滞 。否 则 , 即有 冰伏 之 虑 。如 针 对热郁 胸膈之证 而设 的栀子 豉汤 ( 《 伤 寒论 》 ) , 用苦 寒 之栀子 , 清泄 郁 热 , 又 可引 火下 行 ; 辛温 之豆 豉 , 解 表 宣热 。两者相伍 , 轻 清宣 透 胸膈 热 郁 。又如 , 主 治

邪微则痒甚则痛

邪微则痒甚则痛

邪微则痒甚则痛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中分析“诸痛痒疮,皆属于火”曰:“人近火气者,微热则痒,热甚则痛,附近则灼而为疮,皆火之用也。

或痛痒如针轻刺者,犹飞迸火星灼之然也。

痒者,美疾也。

故火旺于夏,而万物蕃鲜荣美也。

炙之以火,渍之以汤,而痒转甚者,微,热之所使也;因而痒去者,热令皮肤纵缓,腠理开通,阳气得泄,热散而去故也。

或夏热皮肤痒,而以冷水沃之不去者,寒能收敛,腠理闭密,阳气郁结,不能散越,怫热内作故也。

痒得爬而解者,爬为火化,微则亦能令痒;甚则痒去者,爬令皮肤辛辣,而属金化,辛能散,故金化见则火力分而解矣。

或云痛为实,痒为虚者,非为虚为寒也,正谓热之微甚也。

”笔者引守真先生此文,并非要咬文嚼字,而是想以此文为依托,将笔者所理解的痒及治疗讲清楚。

“微热则痒,热甚则痛”似有片面重火之嫌,笔者认为不如径直改为“邪微则痒,甚则痛”。

邪是什么?是气血不通的原因推测。

于是“邪微则痒,甚则痛”便可以理解为“气血不通轻微则痒,严重则疼痛”。

这样就容易理解“痒为痛之渐”了——痒是半通不通,疼痛是彻底不通。

“腠理闭密,阳气郁结,不能散越,怫热内作”故痒。

阳气在正常的时候,可以温通气血,使腠理开合适度,于是以“阳气”名之。

但是,在“郁结,不能散越”的时候,是否还能叫做“阳气”呢?笔者认为不能。

只有在正常的时候才是“正气”,不正常的时候叫作“邪气”,中医的理论讨论起来才容易规范。

于是,“阳气郁结,不能散越”的时候我们称之为“怫热”——阳气怫郁导致的热邪。

这样,作为症状的“痒”是半通不通,治疗就是要疏通引起不通的原因,使不正常的“怫热”之邪向正常的“阳气”回归。

“痛痒如针轻刺者,犹飞迸火星灼之然也……痒得爬而解者,……微则亦能令痒;甚则痒去者,爬令皮肤辛辣……而解矣。

”摘录出来的这几句为治疗瘙痒提供了一种方法。

“如针轻刺”会痒,搔抓“微则亦能令痒”,但是搔抓“令皮肤辛辣……而解矣”,同理,用针重刺也会治疗瘙痒。

「太阳病」以火熏之,成火邪-倪海厦注《伤寒论》太阳病篇(一二六)

「太阳病」以火熏之,成火邪-倪海厦注《伤寒论》太阳病篇(一二六)

「太阳病」以火熏之,成火邪-倪海厦注《伤寒论》太阳病篇
(一二六)
一二七:「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圊血,名为火邪。

太阳病应该是汗解的,如桂枝汤、葛根汤、麻黄汤来解。

过去取汗的方法很多,因为拿不到药,所以用火烤来得汗,一烤的时候,病人反没有汗了,不但没有把汗烤出来,反而令伤寒往里面走,结果滤过性病毒往里面跑,其人必躁。

必躁,就是表邪进入阳明系统,也就是在肠胃里面,肠胃干掉了。

到经不解,就是平常感冒应该一个星期就好了,阳病六日、阴病七日解了,结果时间到了没有解。

必圊血就是大便里面带血,名为火邪,就是表热已经传到里面去了。

「内经」阳伤则吐血,血如果太多,津液伤到了,血会逆经、会叛经。

如果伤到阳,就是伤到胸腔、肺、胃的地方,病人会吐血。

如果是阴伤,就是伤到五脏,伤到子宫、膀胱、大肠,就大便带血。

文源网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阳气怫郁”论火邪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以心肾水火说为其学术思想的中心,尤其从《内经》中阐释一个“火”字,成为最早的主火论医家,开创寒凉派。

在刘完素“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和“阳气怫郁能生百病”等火热论代表思想中,我认为刘氏最根本的思想是“阳气怫郁能生百病”,即刘氏将气、阳、火、热归为一家,言郁滞不通,乖戾失常,气壅化火,正如《金匮钩玄》之言:“捍卫冲和不息之谓气,扰乱妄动变常之谓火。


刘完素提出“阳气怫郁”是源于他对“气”的理解,他认为人体一切活动,都是气为之主宰,而气的表现形式,就是玄府的升降出入。

《原病式》云:“玄府者,无物不有,人之脏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

至于世之万物,尽皆有之,乃气出入升降之道路门户也。

”刘氏认为“玄府”的运动形式是升降出入,其也是生命运动存在的基本形式。

《内经》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若玄府通利,则五脏各尽其用,邪无所害,病无由作;若玄府壅塞,则气机怫郁,邪不得散,郁而成病,而且“随其郁结之微甚,而有病之轻重也。

”关于阳气怫郁,早在《素问·玉机真藏论》就有云“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

”王冰则注为“玄府密闭而热生也。

”《伤寒论》亦有“阳气怫郁在表”之言。

刘完素继承古说阐新意,将“玄府”一词扩大,不在局限于腠理一端,从而为“阳气怫郁”之说立论奠基。

对于火热,刘氏以为均统于心,乃气机不得宣通故也。

心主火,火性趋上走窜,但源于诸因,致玄府壅滞不通,火热留积,形成郁结,“所谓热甚则腠理密闭而郁结也”(《原病式·热类》),怫郁一成,则“精神、营卫、血气、津液出入流行之纹理闭塞”(《原病式·湿类》),进而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气化失司,火热为患,则“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神、识……不能为用也”(《原病式·火类》)。

1.六气化火在《内经》中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是六化分治的,而刘完素则在《内经》基础上提出“六气不必一气独为病”和“脏腑经络,不必本气兴衰,而能为其病,六气互相干而为病也”的观点,其本源是刘氏认为六气中有同化与兼化。

风、热、火,同为阳,寒、燥、湿,俱为阴,同化易解,而兼化之中六气化火何解?刘完素认为,六气化火均是阳气怫郁使然。

风性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寒,闭则热,风气藏于玄府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阳气怫郁,则风火兼化;寒分表里,表寒即“寒伤皮毛,则腠理闭密,阳气怫郁,不能通畅,则为热也。

”里寒则凝滞不行,怫郁阳气,壅滞为热;湿为阴邪,重浊粘腻,痞塞气机,郁而生热,所谓“积湿生热”,刘氏又谓“湿病本不自生,因生于大热怫郁,水液不能宣通,即停滞而生水湿也”;火本阳邪,热气太盛,则生内风,一有怫郁,则发作暴甚;燥本金性,清肃失司,或兼火热,阳气怫郁,则金为火烁;暑为升散之火,弥漫成性,夹兼火化。

2.五志化火五脏藏五志,若五志过度,则伤本脏,及其为病,皆亦从火化。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有任物之功,五志过极均使心气为之动摇: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动摇则玄府之气机为之怫郁,五志遂化火而为害。

诚如《格致余论》之言:“心君火也,为物所感而易动,心动则相火亦动,动则精自走,相火翕然而起,虽不交会,亦暗流而疏泄也。

”由此则百病之起,皆自心生,怫郁一成,火化归心。

对于阳气怫郁所致火邪的治法,刘氏主张“但令热气散,则病自消矣”,即当开通玄府,宣通气液,使结散热退,气和而已。

具体应用,就是辛苦寒的方法,如在《宣明论方·风论》篇中,从风热怫郁,风生于热,以热为本,而风为标之旨,创立的防风通胜散,其方即以辛药祛风,配以苦寒泻火之品,祛风以治其标,泻火以除其本。

以上所述,即是笔者对刘完素火热论之阳气怫郁的一点看法,有所不足,还请斧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