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土地资源学复习题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1、阐述土地、土地资源概念以及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技术条件下可利用的土地。那么,为什么要提出“土地资源”这个概念呢?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更进一步地强调土地作为一种自然资源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方面的基本属性,如草地资源、林地资源、宜农土地资源等等。
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
①生产性: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土地生产力系指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它是土地的最本质的特性之一。土地生产力从时间上又可分为两种:一是土地的现实生产力,即现实条件下土地的生产水平;二是指可预见的将来,即对土地施加改造措施或更加集约经营条件下土地的生产水平,称为土地潜在生产力或土地生产潜力,简称土地潜力。
②区域性:由于受水热条件支配的地带性规律以及地质、地貌因素决定的非地带性规律的共同影响和制约,使土地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异性。不同地区的土地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形成地表复杂多样的土地类型以及不同的土地生产潜力、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和不同的土地合理利用方向。土地的这种地域分异性(或称差异性),要求我们在利用土地、进行生产布局时,必须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土地的区域优势。
③可更新性:土地是一种可更新的资源,表现在土地的生产力,在合理利用条件下可以自我恢复,并不会因使用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土地的可更新性决不意味着人类可以对土地进行掠夺性开发,人类一旦破坏了土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会出现水土流失、沼泽化、沙漠化等一系列的土地退化,使土地生产力下降,使用价值减少。这种退化达到一定程度,土地原有性质可能彻底破坏而不可逆转、恢复。尤其是在自然条件恶劣地区,土地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任何不合理的人为活动都可能会引起土地生产力的逐渐丧失。
④动态性:土地不仅具有地域性的空间差异,而且具有随时间变化的特点,是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动态变化:人类利用+环境因素——土地退化或土地改良
⑤多功能性:土地的这些作用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四大功能,即生产功能、环境功能、承载功能和空间功能。由于土地的多功能性决定了土地利用的竞争性,因此存在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生产部门之间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问题。如何确定土地的最佳用途,发挥土地的最佳综合效益,也就成为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内容。
⑥土地资源的资产性和增值性:土地资源可以被人们所占有或垄断而成为固定资产,它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基本经济关系,即土地所有制。土地的增值性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改造利用。
2、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研究内容:研究土地和土地资源的出发点不外乎两点,一是对土地和土地资源这个自然客体的不断认识和了解;二是如何合理地利用和管理土地资源,不断地开发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为人类社会的持续繁衍提供保障。
土地资源学的完整体系,应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①土地、土地资源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性研究。②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要充分利用气候学、地学、土壤学、生态学、经济学的成果,土地资源学重在分析这些要素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和作用,侧重于研究每个要素与其它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及对土地系统的整体结构和功能的影响规律。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①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的划分方法,包括划分的标准和原则;②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的分布规律;③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一般说,土地类型是土地资源类型研究的理论基础。
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数量和质量特征研究。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是土地资源学研究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研究区域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的方法过程。①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资源调查包括对土地资源构成要素的调查和分析,以及土地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数量、质量、权属等内容。②土地资源评价:即对土地资源质量的综合鉴定,通过土地资源评价,可揭示土地资源的质量状况,如土地的适宜性(包括适宜利用
方式及其适宜程度)、限制性(包括限制因素及类型及其限制程度)、生产潜力大小以及可能取得的利用效益等,从而为合理地开发、利用、治理、改造、保护和管理土地资源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a)土地生产潜力分析方法b)土地的投入与产出分析c)人口容量分析d)土地利用中长期规划e)基本农田保护规划
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针对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和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的结果,如何来解决人——地矛盾,就必须进行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主要应包括如下几方面:①区域土地利用优化模式研究:包括土地资源在农、林、牧、交通、建设的空间布局与生态规划,建设用地与农用地的动态调控,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的选择与景观设计等内容。②区域土地资源的综合开发:主要是通过对区域土地资源的综合治理、改造和荒地资源的开发,解决土地资源断缺,提高土地生产保障能力的各种手段与途径。
6)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①土地资源保护应该包括对土地资源数量上的减少控制和质量上的退化防治。②土地资源管理:土地利用的布局、规划、地籍、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国土规划与经济决策、土地管理制度与体系。
第二章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分析
3、影响土地资源类型分布、质量特征和利用的气候因子有哪些方面?
气候要素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地球表面至10 000~12 000米高空以下的对流层的下部,即与地球表面产生直接水、热交换的大气层的各种统计状态(如积温、降水量等等)和物理过程(如升温、蒸发、焚风等等)。一般来说,气候因素主要是从宏观尺度影响土地资源条件和土地利用分区的,即由于光、温、水条件的差异,或根据热量区的划分,决定了我国东西、南北两大系列的土地资源地带性分布规律,以及全国的土地利用分区。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太阳辐射(光)、热量(温)、降水(水)三个方面。这三个指标共同决定了土地资源的气候生产力(光温生产力和光温水生产力);同时也基本决定了我国土地利用的宏观格局。1)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土地生态系统中一切过程的能量基础。特别是对于生物性生产来说,是重要指标。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太阳直接辐射;另一部分是散射辐射,两者之和称为太阳总辐射。在对土地资源评价时,主要是考虑太阳直接辐射。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及区域差异:纬度、海拔高度、云量、地形、太阳与地球的空间关系
评价太阳辐射对土地资源特征及其利用方式的影响一般可从光质、光强和光照时间三方面来进行:
✷光质:太阳辐射的光谱成分,特别是红橙光和紫外光的成分,前者是光合作用的主要能量,后者则是有害的;光照质量对作物品种有明显影响
✷光照强度:一般以年日照时数表示,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具有密切关系。多数情况下,强光照有利于植物的生殖生长
✷光照长度:平均日光照时间,决定了植物何时由营养生长转变为生殖生长的光周期。对日长要求的不同,可将作物分为长日照作物与短日照作物。
2)热量资源—一般以温度和积温来表示,就全球范围而言,热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与纬度大致平行,由低纬度向高纬度呈带状排列,形成了地球上的热量地带性特征。因此农业资源区划和土地利用的宏观分区也主要是按热量带的规律性分布进行划分的。在不同的热量带,有其相应的自然景观、土地类型以及土地利用特征。
下面主要介绍几个对土地利用分区具有特别意义的热量指标:
≥0℃、≥5℃、≥10℃的日平均气温及其积温:日平均气温≥O℃的时间为农耕期;≥5℃一般代表多数喜凉作物以及大多数牧草生理活性的起始温度,其持续期即为喜凉作物生长期;≥10℃一般代表喜温作物(生理活性的起始温度;其持续期即为喜温作物生长期;因此,这三种温度的积温指标分别反映了两种作物在某地的适宜性,从而影响土地资源的利用及其生产力,是选择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的主要依据。
下列几条≥10℃的积温等值线具有特殊意义:几条积温线基本决定了我国土地利用方式的宏观格局。
3)降水资源—水分是土地利用的基本自然条件之一,水和光、热因素共同决定了一个地区气候生产力的高低。特别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往往受水分条件的主要制约。衡量一个地区的水资源状况一般通过计算其水量平衡关系的方法来分析。当然,降水是决定区域内的水资源总量的根本因素,其它水资源只是通过地表径流或地下水的形式对降水的重新分配。
①大气环流与降水的宏观空间分布规律:形成几条主要降雨线,基本控制了我国土地资源宏观格局,对于土地资源分区和土地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②降水的时间分布:由于受太平洋季风和印度洋季风的影响,我国降水年际和年内变化都比较大。由于这种降水量的时间变化,往往形成水旱等灾害。③地形因素影响降水的空间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