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谭恩美长篇小说《喜福会》作品分析
试析谭恩美的《喜福会》中体现的中国文化因素
试析谭恩美的《喜福会》中体现的中国文化因素论文关键词:《喜福会》母女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因素论文摘要:本文以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成名小说《喜福会》为分析文本,探讨了作品中母女关系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进而分析作者作为少数族裔女作家面临着美国的强势文化,如何构建自身的文化身份。
小说中提到中国的宿命论、风水理论、星相占卜、阴阳五行、集体主义、中国式谦虚、饮食习惯等,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可以很好地体现华裔的生存状态,同时也是华裔们重建自我,寻找心灵归宿的有效手段。
《喜福会》是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由十六个小故事组成,表现了四位移民美国的中国母亲和她们出生成长在美国的女儿之间的冲突和融解。
作者在小说中以个人的经历为素材,写出了自己幼年的生活,以及中国文化、女性劣势等问题。
谭恩美的父母于20世纪40年代各自从中国移民到美国,他们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和人生经历为后来谭恩美的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谭恩美于1952年出生在美国加州,是移民第二代的典型表,基于自己独特的华裔经验,将中国母亲与美国女JL的生活经历,以及心路历程描写得淋漓尽致,不仅在母女关系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颠覆父权制的女性世界,而且把母女关系提升到两种异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层面上来。
这也为现今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交往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谭恩美在书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描写也十分引人人胜,如儒家思想、五行说、宿命论、JxV水理论、星相占卜、阴阳五行、集体主义、中国式谦虚、饮食习惯等。
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可以很好地体现华裔的生存状态,同时也是华裔们重建自我,寻找心灵归宿的有效手段。
一、母女关系体现的文化冲突与融合中美两国在文化传统、观念意识、生活方式与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之处,母女冲突实质是以母亲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和以女儿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
这也是《喜福会》所展示的东西文化冲突的重点所在。
谭恩美在母女关系的主题中表现了性别的不平等,以及文化的冲突,积极寻求自身的文化身份。
从《喜福会》论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从《喜福会》论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喜福会》是华裔美国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该书描绘了四位华裔母女在家庭生活中的情感纠葛和冲突。
通过这部小说,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一、背景介绍《喜福会》讲述了四个华裔家庭的故事,其中涉及了两代人之间的文化差异和家庭教育的不同方式。
小说的背景设定在20世纪中叶,这一时期是中国移民涌向美国的时期,他们在异国他乡努力适应并逐渐融入当地社会。
与此同时,他们的子女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不同文化的冲击和挑战。
二、深入分析在《喜福会》中,四位母亲的教育方式各不相同,但都受到各自文化背景的影响。
在中国文化中,家庭教育注重的是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和道德规范的约束。
而在美国文化中,家庭教育则更加注重个体自由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这种文化差异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例如,母亲吴精美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母亲,她非常注重女儿的礼仪和规矩。
在女儿小的时候,她就开始教她如何成为一个淑女,强调女孩子的气质和修养。
她认为女孩子应该具备的是耐心、温柔、善良和自控力。
这种教育方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即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道德规范的遵守。
然而,在美国出生的女儿安梅却并不认同母亲的教育方式。
她认为母亲过于强调传统礼仪,这种约束让她感到不自由和不自在。
她开始反抗母亲的管教,并试图寻求自己的生活方式。
这种冲突体现了中美家庭教育中的文化差异。
除了吴精美外,其他三位母亲也都有各自的教育方式。
例如,钟林东夫人是一个非常开明的母亲,她鼓励女儿追求自己的梦想,并培养她的独立性和创造力。
这种教育方式与美国文化中的家庭教育有些相似,强调个体发展和自我实现。
三、对比中美家庭教育在《喜福会》中,中美家庭教育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价值观的差异:中国家庭教育注重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强调孝道、礼仪、规矩等,而美国家庭教育则更加注重个体自由、独立思考和自我实现。
2.教育方式的差异:中国家庭教育通常采用权威式教育方式,强调父母的权威和子女对父母的服从,而美国家庭教育则更加注重平等、沟通和理解。
《喜福会》中的母女矛盾剖析
707 ) 1 0 7
美籍 华 裔 作 家 谭 恩 美 的 小 说 《 福 会 》 述 的 是 四 位 中 国 喜 讲 移 民母 亲 和 她 们 在 美 国 成 长 的 女 儿 之 间 由 冲 突 到 理 解 的 故 事 。 喜 福 会 》 四位 中 国 母 亲麻 将 聚 会 的 别 称 , 达 的 是 她们 《 是 表 对 幸福 、 乐 的憧 憬 。全 书分 四个 部 分 , 十 六个 故事 讲述 了 快 用 四位 中 国母 亲 和 她 们 的 四 个 美 国 女 儿 的 故 事 ,四 对母 女从 隔 阂 、 解 、 歧 与 对 抗 走 向 理解 、 容 、 协 与 和解 。 而 她们 之 误 分 包 妥 间 的矛 盾 不 仅 是 青 少 年 与 中 年 家长 的矛 盾 , 而且 折 射 出文 化 背 景 和生 长 环 境 不 同 的两 代 人 在 自我 身份 认 同 的 巨大 差 别 。 青 少年 叛 逆 心 理 首先 , 小说 中 四对母 女 的矛 盾是 典 型 的 青少 年 与 中 年家 长 的 矛 盾 . 母 总是 希 望 子 女 按 照 自 己 的 意 愿 去 生 活 、 思 考 、 父 去 去选 择 。经 历 了那 么 多痛 苦 和不 幸 的母 亲想 保 护 女 儿 免 受 压 迫 和歧 视 , 望 她 们 过上 不 同 的生 活 。谭 恩 美 这 样 描述 了母 亲 希 的愿 望 : 到 了美 国 , “ 我要 生 个 跟 我 一样 的女 儿 。 里 谁 也 不 会 那 说, 她值 不 值 钱 全 看 她 丈 夫 嗝 打得 响 不 响 ; 里 谁 也 别 想 瞧 不 那 起她 , 因为 我 只让 她 说地 道 的英 语 ; 那 里 , 总 会得 到满 足 , 在 她
一
国 人 。然 而生 长 在 美 国女 J f , 然 留着 中 国 人 的 血液 , 说 Ll 虽 却 着 流 利 的英 语 , 没有 把 自己看 成 是 中 国人 。 了看 上 去 像 美 从 为 国人 , 儿 们 拒 绝 和 中 国及 中 国 文 化 的 一 切关 联 ; 了成 为 美 女 为 国人 . 们 更 希 望 自己有 美 国 人 的基 因 , 不 是 黄皮 肤 黑 眼睛 。 她 而 当母 亲 告 诉 晶妹 她 生就 华 人 时 她 说 : 我 觉 得 自己 成 了 狼 人 , “ 脱 氧 核糖 酸 的突 变 体 发 生 一 系列 变 化 , 而带 来 综 合 症 。 ”0 从 ( 3 7 混血 儿 琳 娜 则 羡 慕 父 亲 的 金 发 自肤 ,厌 恶 自己 和 母 亲 的 华 人 特征 。 斯把 白人 男 朋 友 带 回 家 时则 明显 带 有 骄 傲 的情 绪 , 罗 她 对母 亲 说 : 我 不 得 不 承 认 , 初 我 是 被 泰德 与 我 兄 弟 们 及 其 “ 最 他 中 国男 孩 子 们 截 然 不 同 的 气 质 吸 引 住 了 。 他 有 高 傲 、 自信 、 固执 的性 格 . 角 分 明 的面 孑 . 长 的 身 材 , 实 的臂 膀 , 因 棱 L修 坚 还 为他 父母 来 自纽 约 泰 勒 城 . 不 是 中 国 的 天 津 。 ” 2在 她 看 而 0) 3 来 . 德 和他 代 表 的 白人 文 化 和 自己 的亚 洲 文 化 截 然 不 同 , 泰 与 他 的 交 往 似 乎 是 对 自己美 国人 身 份 的 肯定 。
谭恩美的《喜福会》中体现的中国文化因素
文 化 的 冲 突 , 极 寻 求 自身 的 文 化 身 份 。 儿 们 已 经 接 受 积 女
美 国式 的 价 值 观 、 活 方 式 和 思 维 方 式 。 此 母 女 两 代 人 生 因 在 沟通 方 面存 在很 大 问题 。 来 , 女 儿 们遭 遇 到情 感婚 后 在 姻 方 面 的挫 折 时 , 亲 们 以 “ 故 事 ” 方 式 重 述 自己在 母 讲 的 中 国 的 经 历 , 此 找 到 了 与 女 J ] 通 的 方 法 . 完 成 了 以 l 沟 Af 也
层 面 上 来 这 也 为 现 今 全 球 化 语 境 下 的 文 化 交 往 提 供 了 有 益 的启 示 。
概念 , 中国 , 分注意措辞 和用词 , 量使之婉 转 , 在 十 尽 这
一
谭 恩 美 在 书 中对 于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因 素 的 描 写 也 十 分 引 人人 胜 . 儒 家思 想 、 行 说 、 命 论 、 水 理论 、 相 如 五 宿 星
套 我 是 永远 也 学 不 会 的 。 ” 娜 因圣 克 莱 尔 对 中 国成 丽
语 不 了解 , “ 亡 齿 寒 ” 出 另 外 的 解 释 : 假 如 嘴 唇 不 对 义 、 国 式 谦 虚 、 食 习 惯 等 。这 阴 集 中 饮
的 怀 疑 、 惑 及 审 视 。 《 人 生 活 》 , 拗 拗 对 自己 与 男 困 在 私 中 倪
文 化融 解 。
母 亲 仍 旧 是 中 国 式 的母 亲 , 而 女 儿 已 是 美 国 化 了 的
女 儿 。母 亲说 着 蹩脚 的英 语 , 儒 家 思 想教 育 女 儿 ; 儿 用 女 们 受 美 国 教 育 熏 陶 , 尚 自 由 平 等 , 导 个 人 主 义 , 够 崇 倡 能
喜福会论文thejoyluckclub
The Joy Luck ClubAbstractThe Joy Luck Club is written by Amy Tan,a famous Chinese American writer. In the novel, she presents the stories of four Chinese-immigrant women and their American-born daughters. Each of the four Chinese women has her own view of the world based on her experiences in China and wants to share her experiences with her daughter, and they never cease to try to build a bridge over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conflicts between them and their daughters with their maternal love of vari ous forms. At first the daughters don’t understand their mothers and the Chinese culture that their mothers represent, but as time elapses, the daughters begin to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their mothers' past and accept their mothers in the end. In fact, it is the maternal love the Joy Luck Club mothers extend to their daughters that finally makes their daughters understand them and the Chinese culture that they represent. In this sense, the maternal love not only symbolizes Chinese culture, but more importantly serves as a bridge over the mothers and daughters, and over Chinese culture and American culture.Key WordsThe Joy Luck Club; conflicts; understanding; culture; maternal love摘要《喜福会》是美国著名的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品。
_喜福会_的女权主义解读
的,是父亲的财产。家族的荣誉远远胜过她们自己的幸福 和她们自身。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明确阐述,她本身就是某 “ 个男人的世袭财产的一部分: 最初是她父亲的, 后来是她丈 夫的。在父权制度下, 她是父亲的财产, 父亲根据自己的意 愿把她嫁出去。后来在附属于丈夫的家庭时,她不过是丈 夫的一份动产, 是她新加入的那个氏族的一份动产。 ”书中 女主人公对于现实的无力与无奈真实地体现了她们在社会 服从的女儿, 妻子。她们只能屈从于这样的社会, 扮着她们 的既定角色。 而她们的具体悲剧却是由于男权社会中的男人造成的。
逐渐进步的过程。 从这一点 ” 罗丝 (Rose) 对丈夫百依百顺, 一切事均由丈夫作决定, 运也是反映了女性逐渐觉醒,
2008 年第
2期
安徽文学
339
参考文献: [1]程爱民. 美国华裔文学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 [2] 关合凤. 悖逆与抗争——美国华裔女小说家作品之主题研究. 福建外语. 2002 年第 4 期(总第 74 期). P61—65. [3]蒋曙.灶神之妻》 《 的女权主义解读.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 学版). 2003 年 5 月第 19 卷. 3 期. 第 P89-90. [4]刘熠.喜福会》 《 :男性中心主义的颠覆与解构. 东南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 2005 年 7 月. 7 卷第 4 期. 第 P92—94. [5] 罗艳丽. 《喜福会》中美文化的碰撞与兼容. : 三峡大学学报 (人 文社会科学版). 2005 年 5 月. 27 卷第 3 期. 第 P98—100. [6] 谭恩美. 喜福会. 程乃珊, 严映薇译. 浙江: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9. [7][法]西蒙娜・德・波伏娃. 陶铁柱译.第二性. 北京: 中国书籍 出版社. 1998.
母女情深论《喜福会》的故事环结构与母女关系主题
母女情深论《喜福会》的故事环结构与母女关系主题一、本文概述《喜福会》作为一部深刻描绘母女关系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故事环结构和母女关系主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旨在全面解析《喜福会》的故事环结构,深入探究其母女关系主题,并试图揭示这一作品所蕴含的深刻社会和文化意义。
通过对小说中母女关系的细致剖析,本文希望能够进一步加深读者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并引发对母女关系、文化传承、社会期望等议题的深入思考。
文章首先将对《喜福会》的故事环结构进行概述,分析这一结构如何巧妙地串联起四个家庭、四对母女的故事,形成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
接着,本文将深入探讨母女关系主题在小说中的体现,包括母女之间的冲突、理解、和解以及她们共同面对的社会和文化压力。
本文还将关注小说中母女关系的变化和发展,以及这种变化如何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变化。
通过对《喜福会》的深入解析,本文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这部作品的视角,并引导读者思考母女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也期望能够引起学术界对《喜福会》及其所反映的母女关系、文化传承等议题的更多关注和研究。
二、《喜福会》的故事环结构分析《喜福会》这部作品在叙事结构上采用了独特的故事环形式,这种结构形式不仅有效地串联了各个章节,还通过对比和呼应的手法深化了母女关系的主题。
故事环结构,如同一个连环相扣的圆环,每个故事既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而丰富的叙事体系。
在《喜福会》中,四个家庭、四对母女的故事构成了故事环的核心。
每个家庭的故事都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情节展现了母女关系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这些故事在情节发展上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巧妙的对称和平衡。
例如,在讲述母亲们年轻时在旧中国的生活经历时,我们看到了她们如何在困境中坚持自我、追求幸福;而在讲述女儿们在美国的生活时,则展示了她们如何在异国他乡寻找自我、追求梦想。
这种对称的结构不仅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也强调了母女间传承与变革的主题。
从《喜福会》的文化内涵看华裔的心路历程
20世纪初,华裔美国文学开始在主流文化中崭 露头角,一些作品开始被翻译成英文并发表。
3
成熟
20世纪中叶,华裔美国文学逐渐成熟,出现了 一批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如《喜福会》等。
《喜福会》的创作背景与主题
创作背景
作者谭恩美在移民美国后,开始创作《喜福会》,以表达自 己的文化认同和经历。
主题
小说主要讲述了四个华裔家庭的故事,探讨了文化冲突、身 份认同、母女关系等主题。
从《喜福会》的文化内涵看华裔 的心路历程
2023-10-26
目 录
• 引言 • 华裔美国文学概述 • 《喜福会》中的文化内涵 • 《喜福会》中华裔的心路历程 • 结论与启示
01
引言
背景介绍
早期移民和历史遭遇
华裔美国人在早期移民时期经历了种种艰辛和磨难,如淘金 热、铁路劳工、洗衣店和餐馆业等。这些历史遭遇塑造了华 裔美国人的身份认同和族群意识。
身份认同
小说中的主人公们在不同程度上经历了身份认同的困惑和挣扎,他们在保持中华文化传统的同时,也在努力融入美国主流 社会。
心路历程
通过对主人公们的心路历程的描写,作者呈现了华裔在异国他乡所经历的种种挑战、困境和成长。
对华裔文学研究的启示
文化背景的重要性
研究华裔文学时,必须考虑到文化背景对作品的影响,这包括中 国传统文化、移民经历以及美国社会文化等。
文化融合
小说中反映了美国文化与华裔文化的融合,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 的相互影响和交融。
04
《喜福会》中华裔的心路历 程
身份认同的探索
身份困惑
华裔在融入美国主流文化的过程中,往往面临身份认同的困惑。他们既不完全属于美国文 化,也不完全属于中国文化,这种双重身份给他们带来了困惑和矛盾。
《喜福会》文学语言解析
《喜福会》文学语言解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引言《喜福会》是由十六篇独立又具有内在联系的短篇构成的小说体系,作家谭恩美的叙述构思是基于人物之间的对话展开的。
小说人物主要是由四个家庭的母亲和女儿构成,根据她们之间连贯的对话构成每个篇章,这种叙事构架不仅可以增强故事的叙述性,还可以表现出叙述形式中人物语言的特殊魅力。
《喜福会》的精彩之处不仅是小说人物之间的语言对话,叙事情节与人物的多样性矛盾也是亮点之一。
正是由于小说语言特殊性,本文根据文学理论家巴赫金的学说对语言表达形式进行分析。
一、巴赫金理论概述作为20世纪的文论家和语言哲学家,巴赫金的学说自从被挖掘之后,60年代以后出现的西方的理论学派和思想流派都取其精华,这里面就包括著名的符号学派和结构思想主义。
巴赫金在语言和文论方面的功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居其首位的就是他创建了历史诗学,而且是以“超语言哲学”作为创立的依据,巴赫金的学术理论具有前所未有的独特和创造性;另外一个贡献是他创造了文学理论体系,这些理论基本是用于分析和研究具体艺术形式的。
他的思维具有逻辑缜密的特质,因而巴赫金理论学说不仅深邃而且具有复杂性,比如复调理论和对话理论就是当今学者研究的难点之一。
巴赫金认为:“对话理论的核心是主体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即对话的两个主体或者个体是具有相互渗透和联系的。
从这一视角出发,小说《喜福会》是由人物之间的对话组成,人物话语被当作整个小说的框架结构。
这种对话模式不仅指小说中人物语言,还有包括抽象的情节内容语言,抽象语言不能单一地理解为等同人物对话,对话语言还包括表达各个主人公的思想意识和观念的外部语言。
针对叙事发展的对话语言是基于小说情节而撰写的,不同于人物之间对话,属于容易被忽视的外部语言。
本文另辟蹊径地采用巴赫金理论运用到小说语言分析上,是为了区分以往的语言类小说,深化人物对话所传递的情感和价值观。
《喜福会》中跨文化因素的分析
全球化 已经拓宽 了跨文 化交流 的需求 , 研究者 已经在跨文化 对话 中 阐述 了它所带来 的限制和误解 , 以及跨 文化学 习的重要性 , 文化敏感 度 的必 要性 。学术 界和商业 都认 为跨文化 交流与 今 日的竞 争密 切相 关 。因此我们很有必要 了解一下文 化和交流 的概 念 , 文化 的模糊 性在 跨文化交流领域起初 已经成 为一个 热门话 题。文化这个概念是一个庞 大 的话题 , 并且它是一个 非常复杂的主体 , 覆盖我们 日常生活的方方面 面 。爱 德华 ・ 泰勒认 为文化是一个 复杂的整体 , 包 括知识 , 信仰 , 艺术 , 道德, 法律 , 习俗 , 以及人 类作 为社会 一员 所具 备 的能力 和养成 的 习 惯 。人类 学家波特 在他 的书中提及 文化是 知识 , 经验 , 意义 , 信仰, 价 值, 态度 , 宗教 , 自我概念 , 宇宙 , 等级 , 角 色期望等累积 的沉 淀物 , 是被 几代人通过个 人和集体努力 掌握的空间关 系和时间概念 。n 萨莫 瓦和 波特认 为文化不仅以语言的模式 , 活动和行为 的形式证 明 自己, 而且指 出物质材料的 自然性也在 日常生活 中占有重要 的位置 。在探讨 文化的 基础上 , 我们来研究一下交流 , 它是文化 的一个 因素 , 起 源于拉 丁语 , 意 思是与其他人分享和制造共 同点 , 分享你 的思想 , 希望和知识等等 。 尽管文化和交流是两个概念 , 但是却有着直 接联 系, 为了我们更进 步 了解跨 文化交流 , 我们应该首先 弄清楚文化 和交流的联 系。理解 文化和 交流之间这种 复杂并相互依 赖的关系是跨文 化交流 中的关 键 , 首先 , 所有的文化是 交流的先决 条件 , 人们通过 文化 来互相交 流思想 ; 其次 , 文化规定交 流过 程的每一 步 , 我们交流我们行 为 的方式 , 因为我 们在特 定的文化下成 长 , 并学 习它的语言 , 规则 和习俗 。 日常生活 中, 我们所 说的话 , 使 用的手势 , 谈话 的对象 , 如何谈 怎样谈都 因我们的文 化 而决定。再次 , 交流使人类 的文化发展成 为可 能 , 通过交 流, 文化一 代 又一代 的传承下去 。与此 同时 , 人们通过交流才能学到文化 。 跨 文化交 流拥有 很长的历史 , 但对 中国而言是一个很新颖 的概念 , 跨 文化交 流已经成为一种人类和社会领域不可分割的研究方法 。 自从 2 O 世纪7 0 年代 , 跨文化交 流初现端倪 , 跨文化交 流 的研究 在美 国开始 巩 固了其在 2 0世纪 5 0 年代和 2 0 世纪 6 O 年代所 累积 的基础 。跨文化交 流最早 被引进中国是在 2 0 世纪 8 0 年代 , 尽管在 当时它没有成 为完全独 立的学科 , 但是仍获得许多学者 的欢迎 。伴 随着经济 全球化 , 国家之间 的文化互换 的频繁 , 跨文 化交流也有很 大的意义 。交流是表达你 自己 最好的方法 , 不同 的交 流也依赖于你所 属的不 同文 化。人们 的思维 方 式, 说话方式和行 为举止都体现和干涉跨 文化 的交流 。 在最近几年 , 美籍华裔作 品在西方越来越趋 于繁荣 , 美籍 华裔作家 在西方 已经赢 得了一席之 位 , 在二十世纪 后半叶 , 汤亭 亭的《 女勇士 》 , 把美籍华裔作品带人 了一个新纪元 , 成 为族裔 文学 的主流。后来 , 谭恩 美的《 喜福 会》 的发表 以及 电影 的改 编吸引 了世界更 多的关注 , 华裔 文 学在美 国繁荣 的同时 , 中国印象也正在 改变 。但在 西方人 眼中 , 华裔作 家经常被称为 “ 局外人 ” , 也可 能是这样 , 美 国本 土出生的华裔作家在他 们 的创 作 中违 背 了他
从文化冲突到文化融合从跨文化交际学分析谭恩美的《喜福会》
从文化冲突到文化融合从跨文化交际学分析谭恩美的《喜福会》一、本文概述《从文化冲突到文化融合:从跨文化交际学分析谭恩美的《喜福会》》这篇文章旨在通过跨文化交际学的视角,深入剖析谭恩美著名小说《喜福会》中所揭示的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现象。
文章首先概述了《喜福会》的主要情节和主题,即围绕四位华裔女性在美国的生活经历,展现了她们在跨文化背景下所遭遇的种种挑战与困惑。
接着,文章引出了跨文化交际学相关理论,如文化认同、文化适应、文化冲突等,为后续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重点分析小说中文化冲突的具体表现,如母女关系、婚姻观念、家庭角色等方面的差异与碰撞,以及这些冲突如何影响华裔女性在异国他乡的生活和心路历程。
文章将探讨文化融合的可能性和途径,分析小说中人物如何通过自我调整、相互理解和文化交流等方式,实现跨文化适应和身份认同的构建。
通过这一分析,本文旨在揭示《喜福会》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并为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二、《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谭恩美的《喜福会》以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叙事风格,生动地展现了中美两国文化在交融过程中的冲突与矛盾。
在这部作品中,文化冲突不仅体现在两代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家庭观念等方面,更深入地影响了人物的性格命运和人生选择。
从价值观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家族荣誉和尊老爱幼,而美国文化则更注重个人主义、独立自主和竞争意识。
在《喜福会》中,四位中国母亲和她们在美国长大的女儿们就因为这种价值观的差异而产生了深刻的矛盾。
母亲们希望女儿们能够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遵守家族规矩,而女儿们则更倾向于追求个人的自由和独立。
这种价值观的冲突不仅导致了母女之间的隔阂和误解,也反映了中美文化在价值观方面的根本差异。
在生活方式方面,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平衡,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满足;而美国文化则更加强调效率和竞争,追求物质上的富裕和成功。
在《喜福会》中,四位母亲因为无法适应美国的生活方式而倍感孤独和失落,而女儿们则因为过度追求美国式的成功而忽视了内心的需求和家庭的温暖。
浅析《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浅析《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差异.浅析《喜福会》中母女关系折射出的中美文化差异摘要:本文通过对谭恩美《喜福会》中母女关系的分析,分别从语言差异、主客礼仪差异、思维差异和孝道文化差异四个方面来阐述母女间冲突产生的原因。
小说中母女间的矛盾、冲突一直存在,直到女儿们到了为人母的年纪,母女间的关系才慢慢走向缓和融洽。
所谓文化有国界但爱无国界。
理解、真诚和爱是化解文化差异最好的良方。
关键词:母女关系文化差异冲突融洽Analysis of The Joy Luck Club in the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s reflects the Sino-US cultural differencesTANG Xian(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Kunming University,YunnanKunming650214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Amy Tan's The Joy Luck Club the essay analyses the causes of the conflict between mother and daughter. Respectively, in four aspects from the differences of language, differences of hosts and guests etiquette, differences of way of thinking and differences of filial piety. The conflicts between mother and daughter has always existed, until the daughters have grown up to the age of be mothers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s slowly becoming in harmony. As the proverb goes cultures have borders but love without borders. Understanding, sincerity and love are the best remedy to resolve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Keywords: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s; cultural differences; conflicts ; harmony《喜福会》作为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1989年一经出版,便在《纽约时报》上连续九个月成为销量冠军。
浅谈《喜福会
浅谈《喜福会》中的饮食、五行文化摘要:从中国饮食文化、五行学两个方面对谭恩美的作品《喜福会》进了分析,揭示了该小说中反映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其中包括:中国的传统丰厚的文化内涵;阴阳五行及其变化关系的经验性类比等,意在说明《喜福会》的创作与中国的传统与文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这种影响既是自觉的,有意识的,同时也是无意识的,潜移默化的。
关键词:喜福会;饮食;五行;中国文化《喜福会》是华裔美国女作家谭恩美的成名作。
小说中两代人之间的鸿沟、母女之间的冲突、移民自身的传统文化与当地本土文化之间的矛盾等一直是评论家们关注的焦点《,喜福会》中所体现的充满异国情调的中国人形象、中国故事无形中迎合并加强了西方人所期待的中国形象,有意无意地满足了西方人的观看赏玩心理。
本文仅从饮食、阴阳五行两方面来剖析文本向西方读者所呈现的中国文化,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文化思考。
1饮食文化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克拉孔曾指出“,一个人的饮食当然要受到其获得食物种类的限制,但同时也要受到文化的制约”。
由此可见,饮食与文化密不可分。
不同的民族缔造了不同的饮食文化。
只有在各自的文化中,人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其饮食内容和饮食习惯。
西方的饮食文化“高雅、文明、方便、快捷”,而东方的则“野蛮、残忍、耗时、费力”。
作者花了很多篇幅描写中国的食品。
鲜活乱蹦的鱼剖膛开肚,活生生的青蛙、螃蟹,成箱的水产海鲜。
还特别提到一家“宏新餐馆”的菜谱猪内脏、鸭脚掌、章鱼肫等,这些在中国人眼中的美食,西方人都会视作不洁之物。
而中国人烹饪食品的方法也被视为是野蛮残忍的。
血淋淋的杀鸡宰鱼,沸水中挣扎的螃蟹都会令西方读者瞠目结舌。
西方早在世纪后半叶世纪初,随着食品加工工业的革命,已经看不到个人在家屠宰动物了。
人们直接从市场买加工过的、包装好的、到家稍稍加工就能食用的食品。
而中国饮食经过作者细腻的描述,呈现给西方读者是神秘、陌生、野蛮、低级的。
美味的中国菜对华人与生俱来的中国胃有强大的吸引力。
喜福会书评(共5篇)
喜福会书评(共5篇)第一篇:喜福会书评《喜福会》所讲述的是四位华人移民妇女和她们在美国长大的儿女各自之间的故事。
小说的题目《喜福会》原是母亲们打麻将的聚会。
这些妇女移居美国已有几十年,但她们仍念念不忘从小受过的传统教育,恪守着中国几千年来渗透于妇女血液之中、几乎已成为天性的封建男权的思想。
她们共同的理想就是要严格教育、管束自己的女儿,使她们能逃脱自己这一辈女人的命运,成为她们眼中幸福的女人。
然而,对于母亲的管束,女儿们则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一味反抗,在这个种族、阶级、性别不平等的美国社会里,两代女性上演了一出由相互争斗到殊途同归、相互认同的悲喜剧。
在这出悲喜剧中,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不是人物口中道出的事情,而是那些她们无法启口、无法触及、讳莫如深的事情,是沉默背后的东西。
在这里,沉默已经变成了一个象征,它那巨大的毁灭性力量摧毁着女性赖以生存的自尊、自信和勇气,使她们在沉重的压抑之中丧失生存的能力。
然而一旦打破沉默,这毁灭性的力量就会立刻消失,被压抑已久的人性就将得到复苏,平衡和谐的关系就会得到恢复。
《喜福会》中母女们的悲欢故事大部分都是以沉默和打破沉默这条主线编织起来的。
例如在吴苏圆和吴晶梅这对母女之间,许多年的时间就是在沉默中度过的。
母亲在女儿童年时曾坚决而“狠心”地以做清洁工为代价让女儿有机会去学习钢琴,希望把她塑造成一个有别于自己、能为白人社会所接受的高雅女性。
而女儿却“不懂事”地一味反抗母亲的意志、母权的统治。
在一次华人社区举办的少年天才表演比赛上,女儿演奏得一塌糊涂,让争强好胜的母亲当着亲朋好友丢尽了脸面。
回到家里,女儿满以为母亲要朝她大发雷霆。
然而,这时的母亲却一反常态地平静如水,缄口不语,脸上一副“毫无内容”的麻木表情,沉默得令人恐惧。
没有受到训斥的女儿的表现同样令人吃惊:面对母亲的沉默她的反应既不是吃惊,也不是轻松,更不是害怕,而是“失望”!因为这样她就没有办法“也朝她(母亲)大喊大叫,把心中的痛苦哭出来,摔回到她身上去”。
谭恩美《喜福会》之主题分析——华裔女性身份研究
22.Krause Jill.Neil Penwick Identitie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1996
23.Leonard George J The Asian Pacific American Heritage 1999
论文第三章分别分析了谭恩美作品中美国华裔女性种族与性别身份的建构。在分析她对种族身份的建构时,运用了霍米·芭芭的“混合”与“第三空间”两个概念。谭恩美作品中的母女关系从冲突到融合的过程是女儿对母亲的理解和认同的过程,也是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过程。母女关系的融合也就是中美文化的融合消解了美国霸权文化同时确立了华裔美国人的种族身份,这种身份是既非美国的,亦非中国的华裔美国人的独特身份。关于女性身份的建构,谭恩美强调了母女关系的融合对母女双方反抗父权制时能够使双方更有勇气,母亲对女儿讲述她们在父权制压迫下的遭遇和她们反抗父权制的行为,这使她们意识到自己的力量,也给女儿以鼓舞。
5.Chin Frank Come All Ye Asian American Writers of the Real and the Fake 1991
6.Chin Frank.Jeffery Paul wnson Fussao Inada.Shawn Wong AIIIEEEEE! An Anthology of Asian-American Writers 1983
16.Huntley E D Amy Tan:A Critical Companion 1998
17.Iyer Pico The Second Triumph of Amy Tan 1991
18.Janmohamed Abdul R.David Lloyd The Nature and Context of Minority Discourse 1990
《喜福会》——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母女的心路历程
《喜福会》——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母女的心路历程摘要: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处女作《喜福会》以女性叙述为主体,讲述了在男性中心主义统治下四对华裔母女的种种遭遇及压迫,淋漓尽致的展示出母女们从忍耐、顺从到觉醒并反抗的心路历程。
透过对作品中四队母女的命运和心理分析,并结合女性主义批评文学理论,文章将为新时代、新女性的前景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女性主义;喜福会;从属;觉醒华裔作家谭恩美在1989年创作的《喜福会》一经出版即获得极大地成功。
当年曾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连续八个月之久,成为美国四大畅销书之一。
这位女性作家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调塑造出四对栩栩如生的母女形象,将它们痛苦而复杂的身心经历有条不紊的向读者依次展开。
小说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对女性在父权制社会中所遭受的压迫所表现出来的同情、愤慨和对种种压迫的强烈抨击。
谭恩美颠覆传统的以男性为阅读对象的叙述策略,创造了一个以母女关系为基础,以女性为主的世界。
从古至今,无论在西方世界或在东方世界,男性一直作为统治中心而主导着由女人和男人共同组成的社会,而女性从来都是处于从属地位且被边缘化。
中国封建社会要求女人遵守“三从”,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在这样的男性主义世界中,女子失去平等权利,没有话语权,没有属于女性的文学历史,她们的思想受男权社会的控制,并将自我屈服的理念传与后代。
受女性主义影响,《喜福会》中,作者通过揭示两种时代,两种社会中女性的“他者”形象,展示男权社会给妇女带来的深切苦难,谭恩美赋予了四对母女极大的勇气打破沉默,清晰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时代虽有进步,女权主义仍在发展,但女性争取独立的话语权,建构属于自己的历史、身份的道路依旧阻碍重重。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一、旧中国男性统治下母亲们的挣扎女性主义的先驱弗吉尼亚.伍尔夫在《自己的房间》中提到,“没有经济独立,女权就将无从谈起”。
论谭恩美小说_喜福会_的空间维度_章晓宇
大 众 文 艺大88摘要:时间表现形态和空间表现形态,是小说文体的重要范畴。
作为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谭恩美的《喜福会》有着自己新的时间和空间的感受。
本文将立足于《喜福会》这一小说文本,对小说中的空间维度进行细致具体的考察,从而发现作者在空间维度上进行并置,并对母女间的空间想象进行了比较的新的体验。
关键词:《喜福会》;空间维度;空间并置;空间想象Abstract: The behavior conformation of time and roomage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a novel. As a great river novel, the Joy Luck Club written by Amy Tan has its own new feeling of time and roomage. Based on the novel, the author of the article will have a careful analysis on its roomage. And then we can find out there is a new experience of roomage apposition and a new experience of comparison between mohters’and daughters’roomage image in the novel.Key words: Joy Luck Club; roomage; roomage apposition; roomage image众所周知,时间表现形态和空间表现形态,是小说文体的重要范畴。
而在长篇小说中,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的时空感慨背后,有着人类对时空整体更深层次的理解。
从时间、空间的维度看,小说首先可以说是一种时间性的存在,小说存在于叙述时间的一个先后的时序过程之中。
谭恩美小说《喜福会》中文化冲突与化解过程解读 谭恩美喜福会中文版本.doc
谭恩美小说《喜福会》中文化冲突与化解过程解读谭恩美喜福会中文版本摘要:美国华裔女性作家生活在美国种族歧视和中国传统男权主义的夹缝之间,母女关系的主题是女作家们抗争两种压力、提高华裔妇女社会地位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表现出了族裔文化在主流文化中的坚挺。
通过对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中母女关系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中美文化的差异。
小说中的中国母亲和美国化的女儿们的矛盾正是这两种文化冲突的表现,折射出全球视野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碰撞、沟通与融合,从而让读者认识到不同文化间的交往更需要尊重和理解。
关键词:谭恩美《喜福会》母女关系冲突化解母女关系的主题是无数女性作家特别偏爱的写作题材,尤其在美国少数族裔的文学作品中大量出现了母女冲突、融合的主题。
在白人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社会里,华裔女性作家所处的社会地位非常特殊,生活在美国种族歧视和中国传统男权主义的夹缝之间,一要忍受多年来的白人至上的思想影响;二要受到男尊女卑、厌女症的传统中国文化影响,女性地位更为低劣。
母女关系的主题是她们用于抗争两种压力、夹缝求生、期望提高华裔妇女社会地位的重要手段。
汤亭亭的《女勇士》、黄玉雪的《华女阿五》以及谭恩美的三部小说《喜福会》《灶神之妻》和《接骨师之女》都是借用母女关系的主题来表达情感的。
在她们的作品中,故事的前部母女之间矛盾深厚,互不理解。
在女儿眼里,母亲是传统中国文化的载体,是历史的记忆,因此,是落后的、愚昧的、中国的。
在母亲眼里,女儿则是美国现代文化的代表,“只说英语,吞下的可口可乐多于忧伤”,“原来的华人身份在美国的土地上已经被抽尽,黄皮肤之下被填充的是白人的价值观念……完全脱离了东方文化,觉得吸收、同化是融入美国主流的前提”。
后来,女儿通过听母亲讲故事、阅读母亲的书信或日记等,逐步了解母亲并接受自身的华夏文化血脉。
华裔女性作家们就是这样一方面通过母亲的中国情结来保护中国文化不要在美国的大熔炉里抹杀掉、融化掉,达到中国文化在异域里的坚挺;另一方面,通过女儿的反抗来表达多年来中国女性对被奴役在传统的男尊女卑、厌女症等思想里的厌恶和反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文:1作者及其作品简介1.1作者简介谭恩美(Amy Tan),著名美籍华裔女作家,1952年出生于美国加州奥克兰,曾就读医学院,后取得语言学硕士学位。
三十三岁开始写小说,此后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喜福会》,自此奠定了她在文学界的声誉。
《喜福会》生动地描写了母女之间的微妙的感情,这本小说不仅获得该年度国家书卷奖,还被改编成了电影,创下了极高的票房佳绩。
她的作品被译成20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谭恩美曾在十六岁时,为了新交的男友,和母亲发生了激烈争吵。
母亲把她到墙边,举着切肉刀,刀锋压在她喉咙上有20分钟。
最后,她垮了下来,哭泣着求母亲:“我想活下去,我想活下去。
”母亲才把切肉刀从她脖子上拿开。
在叛逆的青春期,她出过两次车祸;被人用枪指着抢劫,几乎被强奸;受到死亡威胁,几乎被泥石流冲走。
20多岁那年,她最好的朋友在生日那天被入室抢劫者捆绑勒死,她被叫去辨认尸体,从此中途辍学,放弃博士学位。
晚年的母亲还告诉她一个秘密:她在中国大陆有3个同母异父的姐姐。
这个秘密深深震撼了谭恩美,成了她创作的主题。
1987年,谭恩美根据外婆和母亲的经历,写成了小说《喜福会》,并于1989年出版该书。
该书一出版就大获成功,连续40周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销量达到500万册,并获得了“全美图书奖”等一系列文学大奖。
《喜福会》以四对母女的故事为经纬,生动地描写了母女之间的微妙的感情,奠定了她在文学界的声誉。
谭恩美擅长描写母女之间的感情纠葛,不少小说家以此为写作题材,但身为第二代华裔的谭恩美,比起其他作家多了一层文化挣扎。
谭恩美常以在美国出生的华裔女性为主角,这群华裔女性不但面对种族认同的问题,还必须随来自父母的压力。
母亲们来自战乱频繁的中国,通常有段不堪回首的过去,来到新大陆之后,她们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望女不成凤”的心情却带给女儿极大的压力;母亲们更用传统方式管教女儿,传统的中国父母不习惯赞美小孩,而且要求子女绝对服从,女儿们眼见美国父母“民主式”的教育方式,再看到自己连英文都说不好的母亲,心里更是愤愤不平。
母女并非不爱彼此,但碍于文化与年龄的隔阂,不是不知如何表达关爱,就是表错了意,结果往往两个最亲密的人,却往往对彼此造成最严重的伤害。
1999年11月21日,谭恩美的母亲( Daisy Tan)由于老年痴呆症于83岁高龄逝世。
对于谭恩美来说,母亲是她灵感的源泉,她1989年的著名作品《喜福会》就是题献给母亲的。
她认为母亲是她的缪斯女神,她书中所写的一切,其实就是母亲对于生活的充满希望的实质。
Amy Tan在其处女作《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1989)之后,还陆续创作了小说《灶神之妻》(The Kitchen God's Wife,1991)、《百种神秘感觉》(The Hundred Secret Senses,1995) ,又译《灵感女孩》、《接骨师之女》(TheBonesetter's Daughter(2001)、《沉没之鱼》(Saving Fish from Drowning,2005) ,原译《救救溺水鱼》。
另有儿童文学类作品《月亮夫人》(The Moon Lady,1992)、《中国暹罗猫》(Sagwa, the Chinese Siamese Cat,1994),非小说类作品《事与愿违》(The Opposite of Fate: A Book of Musings,2003) ,又译《命运的逆反》、《命运的反面》、《中年心腹话》(Mid-Life Confidential: The Rock Bottom Remainders Tour America With Three Cords and an Attitude(with Dave Barry, Stephen King, Tabitha King, Barbara Kingsolver,1994) 《母亲》Mother (with Maya Angelou, Mary Higgins Clark) (1996)。
谭恩美的五部长篇小说中,往往存在着大量的东方神秘意象,诸如人的属相、算命、托梦报仇、人与灵的对话,以及人的前世、今生与来世的关联等,显现出浓厚的东方文化意味,引起读者的极大兴趣与强烈关注。
1.2作品简介《喜福会》是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她的成名作,甫一出版即大获成功,当年曾经连续八个月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成为1989年美国四大畅销书之一,多次获奖并拍成电影。
小说描写了四位性格、命运各异的中国女性抛弃国难家仇,移居美国以及她们在美国出生、成长的女儿的生活经历。
作为第一代移民的母亲们虽已身在异国,却仍然是彻头彻尾的中国女性,国难家仇可以抛却身后,却无法抛却与祖国的血脉亲情。
而在美国出生的女儿们,虽然外表上看来和母亲非常相像,确实在迥异于中华故国的价值观与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并不得不亲身承受着两种文化与价值观的冲突。
母女之间既有深沉执着的骨肉亲情,又有着无可奈何的隔膜和怨恨,既相互关心又相互伤害。
不过,超越一切的仍然是共同的中华母亲,是血浓于水的母女亲情。
书中的四个中国母亲,都是从解放前离开中国大陆来到旧金山的,他们都将自身的一部分,永永远远的遗留在中国大陆了。
然而,她们不得不入乡随,凑合着美国的生活方式过日子,他们信奉上帝,也畏惧海龙王,再一次仿效美国生活方式的海边野餐中,他们中的一个家庭丢失了个儿子。
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她们只觉得危机四伏,险象环生。
母亲为着给小家庭争一席安宁之地,几乎天天与某种说不出的惊恐在抗争,担心着某种殃祸成为事实,避免这种种暗礁漩涡,犹如古代受凌迟之罪的犯人,一刀一刀的承受着痛苦,直到离开这个世界才得到解脱。
母亲们最不放心的是自己的女儿,。
女儿的身上,寄托她们种种未遂的心愿,他们希望出生在异国的女儿,能成为一只华贵的天鹅。
然而事实却总还是让她们失望:“她们的女儿只是在美国出生的没见过世面的傻瓜”,母亲们只能无奈的看着女儿们长大,看着她们生儿育女。
为了和女儿们沟通,母亲们苦口婆心的给她们讲述自己的故事,但女儿们的反应只是,不停地嚼着口香糖,然后吹出一个比脸颊还大的泡泡。
美国女儿也有她们的难言的隐痛:她们自认为是美国人,但母亲却用中国人的准则去要求她们,而社会又将她们排在“少数民族”之列、正宗的美国人之外,这种偏见,甚至影响了她们的婚姻。
更令她们苦恼的是,那流在她们体内的中国血液。
他们有着天生的中国式的谦虚和温顺,这谁的他么未能对自己的的美国丈夫、纯美国式的家庭生活方式,束手无策,迷惑不已,从而导致生活上的危机甚至完的失败。
这种潜伏在血液里的中国基因,唯有在她们踏上中国的国土时,才突然的沸腾奔涌。
小说结尾,吴精美终于与她失散四十多年的同母姐姐在上海机场见面,不论美国女儿还是中国女儿,双方都共同有一个我伟大的中华母亲。
小说中,母亲们每周都组织一次聚会,过得像新年一样热闹开心,因为她们认为,这样可以让她们每周都有一次机会忘记过去。
她们可以吃喝玩乐来自寻快乐,将最好的故事,大把大把的赌钱。
她们每周都有一次期盼,这种期盼的心情就称为希望,成了她们的快慰,这也是她们将每次聚会命名为“喜福会”的原因。
2.中国文化小说中的四位母亲虽身在异国,确实彻头彻尾的中国女性,国难家仇可以抛却身后,却无法抛却与祖国的血脉亲情。
而在美国出生的女儿们,却是在迥异与中华故国的价值观和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亲身承受中西文化与价值观的冲撞。
但在他们身上超越一切的是有着共同的中华母亲。
在她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
2.1 麻将文化麻将是中国历史上最能吸引人的一种博戏方式。
在中国,打麻将不仅仅是一种乐,更是一种达到交际目的的手段。
《喜福会》的叙事结构就是按照四家人打麻将时的座次和出牌的顺序确定的。
四户人家就是四个主要部分,每个部分都是从一个家庭转到另一个家庭,四位母亲和她们的女儿轮流坐庄,分别讲述各自的故事。
在母亲去世后的第一次聚会中,没有精美的母亲吴素云曾告诉过她“万物起源于东方,日从东方起,风从东方来”。
当精美取代她刚刚去世的母亲上了麻将桌时,她同样坐在了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是风向的起源”,这是女儿了解母亲、了解母亲们所代表的中国文化的开始。
麻将不仅仅是游戏,更重要的是它的变幻莫测,它的奥妙高深象征着人生的捉摸不定,难以预料,而这四位移民母亲用他们一生的磨难与经历深刻地明白麻将牌中所蕴涵的中国哲学和智慧。
当精美问母亲中国麻将与犹太麻将有什么不同时,母亲认为“他们只看到牌,是用眼睛打牌”。
【2】而中国麻将中,人是更重要的因素。
在麻将桌上,最重要的不是聪明到能算出多少牌,而是根据不同情况灵活适应采取相应对策,也就是要善于做人。
中国式的哲学与智慧,钩心斗角与精诚合作在小小的麻将桌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2.2 饮食文化饮食与文化密不可分,不同民族的饮食文化是截然不同的。
中国的饮食文化始于原始社会的部落宴席,发展至今已远远超过了自身的功能性而延伸至社会的方方面面。
在中国,餐桌即社会,长幼尊卑在餐桌上一目了然,饮食已经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载体。
在《喜福会》中,作者向读者展示了中国的饮食文化,具有中国特色的食物多种多样。
赤豆汤,黑芝麻糊,汤圆,鸭脚,馄饨,都是“喜福会”上的美味佳肴,各种寓意美好的小点心代表着她们对未来的憧憬。
有一样东西是大家的最爱,那就是花生。
在中国,花生有着多子多孙,多子多福的美好寓意。
花生并非中国独有,但它的特殊寓意是中国文化所赋予的。
螃蟹是另一个具有深刻寓意的食物,特别是新年蟹宴的故事,生动地体现出中美文化的差异。
四家人中钟家是美国梦的成功代表,同时在文中代表着美国文化。
在蟹宴上,钟家的薇弗莱抢走了最好的螃蟹给了她的孩子,老公和自己,却不曾想起自己的母亲,因为在美国的文化中没有尊老的传统。
而精美在几乎没有什么选择的情况下,把剩下最好的留给母亲,自己拿了不好的。
母女情深,中华的传统美德在精美身上得到完美的诠释。
作为母亲的吴夙愿看到女儿能继承中国的这种传统美德感到深深的欣慰,母亲又何尝不是把最好的留给自己的孩子。
当盘子里只剩两只螃蟹的时候,夙愿将一只好的给了自己的女儿,自己把剩下的那只不吉利的断腿蟹拿到厨房吃了【3】。
中国的母亲就是这样,无论什么时候都会把最好的留给孩子,尽最大的努力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毫无保留的将母爱奉献给自己的孩子。
2.3 阴阳五行文化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
人们认为,世界是由“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构成的,这五种要素的盛衰变化,不仅影响着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
在《喜福会》中,龚琳达的第一个婆婆因为琳达一直没有身孕而深感不满,叫来媒婆仔细核算生辰八字,后来终于找到了原因:“五行缺一”的女子才能生育,本来琳达五行缺金,但是由于婆婆在结婚时赔给了她金饰,五行齐全,所以就不能生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