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 四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 踮起脚跟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 自我显露的人得不到显明,自以为是的人得不 到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功绩,自高自 大的人不能长久。(“自见”“自是”“自 伐”“自矜”等行为 )用道的观点看,就叫做 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 人决不这样做。
A.在本章里,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 的,不足取的。
B.轻浮、急躁的举动是反自然的,短暂而不能持久。急躁 冒进,自我夸耀,反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
C.本章不仅说明雷厉风行的政举将不为人ຫໍສະໝຸດ Baidu所普遍接受, 也喻示着急躁冒进、自我夸耀的行为不可恃。
D.本章所阐述的问题包含辩证法观点,即“企者不立”“跨 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 功”“自矜者不长”,这是老子思想中极富精义的部分。
解析:C 项,本章不仅说明急躁冒进、自我夸耀的行为不可恃, 也喻示着雷厉风行的政举将不为人们所普遍接受。 答案:C
阅读本课第三十三章,完成以下问题。 3.下列对本部分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解读:本章讲个人修养与自我设计 的问题。在老子看来,“知人”“胜 人”非常重要,但“自知”“自胜”更加 重要。一个人若能省视自己,坚定
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
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饱满的 精神风貌。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解读:老子在本章里论述了“有” 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 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举例说 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 互为用的;无形的东西能产生
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 般人所觉察。他特别把“无”的 作用向人们显现出来。
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D.作者举例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用 的;有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 般人所觉察。
解析:“有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错误,文中论述 的是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 所觉察。 答案:D
阅读本课第二十四章,完成以下问题。 2.下列对本部分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著书出关
• 大约周敬王三十五年(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 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 准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 喜很敬佩老子,听说他来到函谷关,非常高兴。 可是当他知道老子要出关去云游,又觉得很可惜, 就想设法留住老子。于是,尹喜就对老子说: “先生想出关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 老子听后,就在函谷关住了几天。几天后,他交 给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据说,这篇著作 就是后来传世的《道德经》。然后,老子就骑着 大青牛走了。相传归隐修炼于景室山(后更名为 “老君山)”。
A.本章讲个人修养与自我设计的问题,提出人们有关自 我调整的一系列观点。
B.在老子看来,“自知”“自胜”十分重要,但是“知 人”“胜人”更加重要。
C.“自知者明”,就是说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 这才是最聪明的,最难能可贵的。
D.老子认为,一个人倘若能省视自己,就能够保持旺盛 的生命力和满饱的精神风貌。
难以得到的东西, 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 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 解读:这一章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老子 认为,大的事物总是始于小的东西而发展起来
的,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自身生成、变化和
发展的过程,人们应该了解这个过程,对于在
这个过程中事物有可能发生祸患的环节给予特 别注意,杜绝它的的出现。从“大生于小”的观 点出发,老子进一步阐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说明“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 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 “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 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能了解、认识别人的人有智慧, 能认识、了解自己的人圣明。 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 能战胜自己的人刚强。 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的, 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 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事物安然未生变时容易持守, 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 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 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 在事情尚未发生以前就做, 在未陷入混乱时就治理混乱。 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 九层的高台,从一筐土开始堆积起来; 千里的远行,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二、辨清通假(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曰余食赘行
行 同形
2.其脆易泮
泮 同 判 ,分离
3.起于累土
累 同蔂 ,土筐
三、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
1.跨者不.行.
古义: 走不远
今义:不可以
2.民之从.事.
古义: 行事,做事
今义:做,投身到事业中去
四、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 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 本文的说理方法: ①善于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具体事 物中概括出抽象的哲理;善用辩证对应的双方来 说理。 如作者连举生活中的三个例子,用车毂、陶器和 房屋说明世间万物无不存在“有”和“无”的对立统 一。“有”与“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②善用逆向思维,具有意想不到的开创性。 这一特点是指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 而达到正面领悟的效果。如老子所说的“千里之 行,始于足下”“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 作于细”,就是其逆向思维的体现。 ③行文简洁凝练,句句警言,如歌如诗,显出独特的 魅力。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合抱之木,生于毫 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 寥寥数语,即从平凡的现象中反映出深刻的哲理。
一、理清文脉架构 依据提示补充空缺内容。
参考答案:①无之以为用 ②有道者不处 ③自知者明
老子的智慧
一、读准字音(请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1.一毂.(gǔ) 3.户牖.(yǒu) 5.余食赘.行( zhuì) 7.有道者不处.( chǔ ) 9.起于累.土( léi)
2.埏.埴.( shān zhí ) 4.自矜.( jīn ) 6.物或恶.之(w ù ) 8.其脆易泮.(pàn) 10.常于几.成而败之(jī )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 关键字词: 当其无,有车之用: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 车的作用。“无”指车毂的中间空的地方。 埏植:埏,揉和;埴,黏土。即和陶土做成器皿。 户牖:门窗。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 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
• 和泥制成陶器,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 皿的作用。
• 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 分,才有房屋的作用。
• 所以,“有”(车子、器皿、屋室)给人便利, 正是“无”起了作用。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 因此圣人顺应自然、不求有为,所以不会失败; 无所把持,所以也不会失去什么。 人们做事情,总是在接近成功时失败。 (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
那样谨慎,就不会让事情失败了。 因此,有道的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稀罕
• 解读:在本章里,老子用“企者不 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自见”、 “自我”、“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 不足取的。这些轻浮、急躁的举动 都是反自然的,短暂而不能持久。 急躁冒进,自我炫耀,反而达不到 自己的目的。本章不仅说明急躁冒 进、自我炫耀的行为不可恃,也喻 示着雷厉风行的政举将不被人们所 普遍接受。
解析:结合文意理解,在老子看来,“知人”“胜人”十分 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 答案:B
阅读本课第六十四章,完成以下问题。
4.下列与《荀子 ·劝学》中所写的“积土成山”“积水成
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有相同哲理的一项是
()
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②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在修身方面, 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著有《老子》(又称《道德经》),是全球文字出 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 老子曾担任周朝藏书之史官, 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 他问礼。
• 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 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 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 请著《道德经》。
(2)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状语“于未有”“于未乱” 后置,正常语序为“于未有为之”“于未乱治之”) 翻译: 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 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之前就早做准备。
一、理清文脉架构 依据提示补充空缺内容。
参考答案:①无之以为用 ②有道者不处 ③自知者明
二、理解分析综合 阅读本课第十一章,完成以下问题。 1.下列对本部分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老子》四章
• 教学目标:
• 1.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 特殊句式、通假等文言基础知识。
• 2.体会《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 验展开哲理思辨的表达技巧。理 解并继承道家思想中的优秀之处。
作者介绍
老子(生卒年不详),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春 秋末期人。出生于楚国苦县。中国古代哲学家, 道家学派创始人,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 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在
③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④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⑤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①③⑥
解析:②阐述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事情发生变化前没有 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④阐述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事物 细微时容易散失;⑤阐述在最后关头要像一开始的时候那 样谨慎从事,就不会出现失败的事情。 答案:D
5.下列对本部分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一章是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老子认为,大的 事物总是始于小的东西而发展起来的。 B.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自身生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人们应该了解这个过程,对于在这个过程中事物有可 能发生祸患的环节给予特别注意,杜绝它的出现。 C.老子阐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说明“合抱之木”“九 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以“生于毫 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 D.老子依据他对人生的体验和对万物的洞察,指出“民 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许多人做事粗心大意, 总是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
老子骑牛出关图
道教名山,河南老君山
• 正音。 辐(fú) 毂(gǔ) 埏(shān)埴(zhí)
户牖(yǒu) 赘(zhuì)行 易泮(pàn) 累(léi)土
• 文章句式整齐,大致押韵,读之朗朗上口,易诵 易记,体现了中国文字的音韵之美。
• 读前,保持仪容整洁,端身正坐,收摄身心,心 存恭敬。
A.车子是由辐和毂等部件构成的,这些部件是“有”,毂 中空虚的部分是“无”,没有“无”车子就无法行驶, 当然也就无法载人运货,其“有”的作用也就发挥不出 来了。
B.房屋如果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可以出入、采光、 流通空气,人就无法居住,可见是房屋中的空的地方发 挥了作用。
C.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实有”。为此,老 子阐释“有”与“无”的相互关系以警世人。
1.是以圣人欲.不欲
欲:意动用法,以……为欲
2.常于几成而败.之
败:使动用法,使……失败
五、实词虚词(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六、文言句式(请根据提示翻译下面句子) 1.宾语前置句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宾语“自”前置,应为“知自”) 翻译: 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
2.状语后置句 (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状语“于毫末”后置,正常语序 为“于毫末生”) 翻译: 张开两臂才能抱得过来的大树,是从极细小的萌芽 生长起来的。
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 踮起脚跟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 自我显露的人得不到显明,自以为是的人得不 到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功绩,自高自 大的人不能长久。(“自见”“自是”“自 伐”“自矜”等行为 )用道的观点看,就叫做 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 人决不这样做。
A.在本章里,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 的,不足取的。
B.轻浮、急躁的举动是反自然的,短暂而不能持久。急躁 冒进,自我夸耀,反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
C.本章不仅说明雷厉风行的政举将不为人ຫໍສະໝຸດ Baidu所普遍接受, 也喻示着急躁冒进、自我夸耀的行为不可恃。
D.本章所阐述的问题包含辩证法观点,即“企者不立”“跨 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 功”“自矜者不长”,这是老子思想中极富精义的部分。
解析:C 项,本章不仅说明急躁冒进、自我夸耀的行为不可恃, 也喻示着雷厉风行的政举将不为人们所普遍接受。 答案:C
阅读本课第三十三章,完成以下问题。 3.下列对本部分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解读:本章讲个人修养与自我设计 的问题。在老子看来,“知人”“胜 人”非常重要,但“自知”“自胜”更加 重要。一个人若能省视自己,坚定
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
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饱满的 精神风貌。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解读:老子在本章里论述了“有” 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 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举例说 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 互为用的;无形的东西能产生
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 般人所觉察。他特别把“无”的 作用向人们显现出来。
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D.作者举例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用 的;有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 般人所觉察。
解析:“有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错误,文中论述 的是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 所觉察。 答案:D
阅读本课第二十四章,完成以下问题。 2.下列对本部分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著书出关
• 大约周敬王三十五年(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 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 准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 喜很敬佩老子,听说他来到函谷关,非常高兴。 可是当他知道老子要出关去云游,又觉得很可惜, 就想设法留住老子。于是,尹喜就对老子说: “先生想出关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 老子听后,就在函谷关住了几天。几天后,他交 给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据说,这篇著作 就是后来传世的《道德经》。然后,老子就骑着 大青牛走了。相传归隐修炼于景室山(后更名为 “老君山)”。
A.本章讲个人修养与自我设计的问题,提出人们有关自 我调整的一系列观点。
B.在老子看来,“自知”“自胜”十分重要,但是“知 人”“胜人”更加重要。
C.“自知者明”,就是说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 这才是最聪明的,最难能可贵的。
D.老子认为,一个人倘若能省视自己,就能够保持旺盛 的生命力和满饱的精神风貌。
难以得到的东西, 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 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 解读:这一章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老子 认为,大的事物总是始于小的东西而发展起来
的,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自身生成、变化和
发展的过程,人们应该了解这个过程,对于在
这个过程中事物有可能发生祸患的环节给予特 别注意,杜绝它的的出现。从“大生于小”的观 点出发,老子进一步阐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说明“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 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 “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 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能了解、认识别人的人有智慧, 能认识、了解自己的人圣明。 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 能战胜自己的人刚强。 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的, 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 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事物安然未生变时容易持守, 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 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 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 在事情尚未发生以前就做, 在未陷入混乱时就治理混乱。 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 九层的高台,从一筐土开始堆积起来; 千里的远行,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二、辨清通假(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曰余食赘行
行 同形
2.其脆易泮
泮 同 判 ,分离
3.起于累土
累 同蔂 ,土筐
三、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
1.跨者不.行.
古义: 走不远
今义:不可以
2.民之从.事.
古义: 行事,做事
今义:做,投身到事业中去
四、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 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 本文的说理方法: ①善于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具体事 物中概括出抽象的哲理;善用辩证对应的双方来 说理。 如作者连举生活中的三个例子,用车毂、陶器和 房屋说明世间万物无不存在“有”和“无”的对立统 一。“有”与“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②善用逆向思维,具有意想不到的开创性。 这一特点是指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 而达到正面领悟的效果。如老子所说的“千里之 行,始于足下”“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 作于细”,就是其逆向思维的体现。 ③行文简洁凝练,句句警言,如歌如诗,显出独特的 魅力。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合抱之木,生于毫 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 寥寥数语,即从平凡的现象中反映出深刻的哲理。
一、理清文脉架构 依据提示补充空缺内容。
参考答案:①无之以为用 ②有道者不处 ③自知者明
老子的智慧
一、读准字音(请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1.一毂.(gǔ) 3.户牖.(yǒu) 5.余食赘.行( zhuì) 7.有道者不处.( chǔ ) 9.起于累.土( léi)
2.埏.埴.( shān zhí ) 4.自矜.( jīn ) 6.物或恶.之(w ù ) 8.其脆易泮.(pàn) 10.常于几.成而败之(jī )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 关键字词: 当其无,有车之用: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 车的作用。“无”指车毂的中间空的地方。 埏植:埏,揉和;埴,黏土。即和陶土做成器皿。 户牖:门窗。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 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
• 和泥制成陶器,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 皿的作用。
• 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 分,才有房屋的作用。
• 所以,“有”(车子、器皿、屋室)给人便利, 正是“无”起了作用。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 因此圣人顺应自然、不求有为,所以不会失败; 无所把持,所以也不会失去什么。 人们做事情,总是在接近成功时失败。 (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
那样谨慎,就不会让事情失败了。 因此,有道的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稀罕
• 解读:在本章里,老子用“企者不 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自见”、 “自我”、“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 不足取的。这些轻浮、急躁的举动 都是反自然的,短暂而不能持久。 急躁冒进,自我炫耀,反而达不到 自己的目的。本章不仅说明急躁冒 进、自我炫耀的行为不可恃,也喻 示着雷厉风行的政举将不被人们所 普遍接受。
解析:结合文意理解,在老子看来,“知人”“胜人”十分 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 答案:B
阅读本课第六十四章,完成以下问题。
4.下列与《荀子 ·劝学》中所写的“积土成山”“积水成
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有相同哲理的一项是
()
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②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在修身方面, 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著有《老子》(又称《道德经》),是全球文字出 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 老子曾担任周朝藏书之史官, 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 他问礼。
• 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 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 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 请著《道德经》。
(2)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状语“于未有”“于未乱” 后置,正常语序为“于未有为之”“于未乱治之”) 翻译: 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 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之前就早做准备。
一、理清文脉架构 依据提示补充空缺内容。
参考答案:①无之以为用 ②有道者不处 ③自知者明
二、理解分析综合 阅读本课第十一章,完成以下问题。 1.下列对本部分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老子》四章
• 教学目标:
• 1.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 特殊句式、通假等文言基础知识。
• 2.体会《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 验展开哲理思辨的表达技巧。理 解并继承道家思想中的优秀之处。
作者介绍
老子(生卒年不详),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春 秋末期人。出生于楚国苦县。中国古代哲学家, 道家学派创始人,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 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在
③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④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⑤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①③⑥
解析:②阐述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事情发生变化前没有 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④阐述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事物 细微时容易散失;⑤阐述在最后关头要像一开始的时候那 样谨慎从事,就不会出现失败的事情。 答案:D
5.下列对本部分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一章是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老子认为,大的 事物总是始于小的东西而发展起来的。 B.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自身生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人们应该了解这个过程,对于在这个过程中事物有可 能发生祸患的环节给予特别注意,杜绝它的出现。 C.老子阐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说明“合抱之木”“九 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以“生于毫 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 D.老子依据他对人生的体验和对万物的洞察,指出“民 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许多人做事粗心大意, 总是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
老子骑牛出关图
道教名山,河南老君山
• 正音。 辐(fú) 毂(gǔ) 埏(shān)埴(zhí)
户牖(yǒu) 赘(zhuì)行 易泮(pàn) 累(léi)土
• 文章句式整齐,大致押韵,读之朗朗上口,易诵 易记,体现了中国文字的音韵之美。
• 读前,保持仪容整洁,端身正坐,收摄身心,心 存恭敬。
A.车子是由辐和毂等部件构成的,这些部件是“有”,毂 中空虚的部分是“无”,没有“无”车子就无法行驶, 当然也就无法载人运货,其“有”的作用也就发挥不出 来了。
B.房屋如果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可以出入、采光、 流通空气,人就无法居住,可见是房屋中的空的地方发 挥了作用。
C.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实有”。为此,老 子阐释“有”与“无”的相互关系以警世人。
1.是以圣人欲.不欲
欲:意动用法,以……为欲
2.常于几成而败.之
败:使动用法,使……失败
五、实词虚词(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六、文言句式(请根据提示翻译下面句子) 1.宾语前置句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宾语“自”前置,应为“知自”) 翻译: 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
2.状语后置句 (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状语“于毫末”后置,正常语序 为“于毫末生”) 翻译: 张开两臂才能抱得过来的大树,是从极细小的萌芽 生长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