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解三角形应用举例(距离)
解斜三角形
1 2 sin B sin C = a 2 sin A
求证:a = b cos C + c cos B(课本18页第三题).
证明: sin A = sin(180° − A) = sin( B + C ) ∵
∴ sin A = sin B cos C + cos B sin C
a b c = cos C + cos B 2R 2R 2R
解三角形的应用. 解三角形的应用.
南偏西50°相距12海里 海里B处 例2、我舰在敌岛 南偏西 °相距 海里 处, 、我舰在敌岛A南偏西 发现敌舰正由岛沿北偏西10°的方向以10海里 海里/ 发现敌舰正由岛沿北偏西 °的方向以 海里 时的速度航行,我舰要用2小时追上敌舰 小时追上敌舰, 时的速度航行,我舰要用 小时追上敌舰,则需 C 要的速度大小为 。
B D A C
分析:在四边形ABCD中欲求AB长 分析:在四边形ABCD中欲求AB长,只能去解三 ABCD中欲求AB 角形, AB联系的三角形有 ABC和 ABD, 联系的三角形有△ 角形,与AB联系的三角形有△ABC和△ABD,利 用其一可求AB AB。 用其一可求AB。
略解:Rt △ACD中,AD=1/cos30o ACD中
基本概念和公式.
海上有A、 两个小岛相距 海里, 两个小岛相距10海里 例1海上有 、B两个小岛相距 海里,从 海上有 A岛望 岛和 岛成 °的视角,从B岛望 岛望C岛和 岛成60°的视角, 岛望 岛和B岛成 岛望 C岛和 岛成 °的视角,那么 岛和 岛 岛和A岛成 岛和C岛 岛和 岛成75°的视角,那么B岛和 间的距离是 。
B间的距离? 间的距离?
B A
想一想: 如何测定河两岸两点A、 想一想: 如何测定河两岸两点A
高中数学(人教A版)解三角形——应用举例之空间距离问题
只有拼出来的成功,没有等出来的辉煌!
返回
◆数学•必修5•◆
解析:在△ACD 中,∠DAC=30° , ∠ADC=60° -∠DAC =30° , 所以 CD=AC=0.1, 又∠BCD=180° -60° -60° =60° , 故 CB 是△CAD 底边 AD 的中垂线,所以 BD=BA, AB AC 在△ABC 中, = , sin ∠BCA sin ∠ABC ACsin 60° 3 2+ 6 即 AB= = , sin 15° 20 3 2+ 6 因此,BD= ≈0.33 km, 20 故 B、D 的距离约为 0.33 km.
解析:在△BCD 中,∠CBD=π-α-β. BC CD 由正弦定理,得 = . sin ∠BDC sin ∠CBD CDsin ∠BDC s· sin β 所以 BC= = . sin ∠CBD sin α+β s· tan θsin β 在 Rt△ABC 中,AB=BCtan ∠ACB= . sin α+β
只有拼出来的成功,没有等出来的辉煌!
返回
◆数学•必修5•◆
只有拼出来的成功,没有等出来的辉煌!
返回
◆数学•必修5•◆
一、选择填空题 1.有一长为1公里的斜坡,它的倾斜角为20°,现 要将倾斜角改为10°,则坡底要伸长( ) A.1公里 C.cos 10° 公里 B.sin 10° 公里 D.cos 20° 公里
只有拼出来的成功,没有等出来的辉煌!
返回
◆数学•必修5•◆
解析:如上图所示,在△ABC中,∠CAB=15°,
∠ACB=30°-15°=15°,∴BC=AB=5 km,
在Rt△BCD中, CD=BC×tan ∠DBC≈BC×tan 8°≈0.7025 km ≈703(m). 答:山的高度约为703米.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一、测量距离问题例1(1)如图,A,B两点在河的同侧,且A,B两点均不可到达,要测出A,B 的距离,测量者可以在河岸边选定两点C,D,若测得CD=32km,∠ADB=∠CDB=30°,∠ACD=60°,∠ACB=45°,则A,B两点间的距离为km.答案6 4解析∵∠ADC=∠ADB+∠CDB=60°,∠ACD=60°,∴∠DAC=60°,∴AC=DC=32km.在△BCD中,∠DBC=180°-∠CDB-∠ACD-∠ACB=45°,由正弦定理,得BC=DCsin∠DBC·sin∠BDC=32sin 45°·sin 30°=64(km).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AB2=AC2+BC2-2AC·BCcos 45°=34+38-2×32×64×22=38.∴AB=64km.∴A,B两点间的距离为64km.(2)如图,为了测量两座山峰上P,Q两点之间的距离,选择山坡上一段长度为300 3 m且和P,Q两点在同一平面内的路段AB的两个端点作为观测点,现测得∠PAB=90°,∠PAQ=∠PBA=∠PBQ=60°,则P,Q两点间的距离为m.答案900解析由已知,得∠QAB=∠PAB-∠PAQ=30°.又∠PBA=∠PBQ=60°,∴∠AQB=30°,∴AB=BQ.又PB为公共边,∴△PAB≌△PQB,∴PQ =PA.在Rt△PAB中,AP=AB·tan 60°=900(m),故PQ=900 m,∴P,Q两点间的距离为900 m.二、测量高度问题例2如图所示,为测量一树的高度,在地面上选取A,B两点,从A,B两点分别测得树尖的仰角为30°,45°,且A,B 两点间的距离为60 m,则树的高度为m.答案30+30 3解析在△PAB中,∠PAB=30°,∠APB =15°,AB=60 m,sin 15°=sin(45°-30°)=sin 45°cos 30°-cos 45°sin 30°=22×32-22×12=6-2 4,由正弦定理得PB sin 30°=AB sin 15°, 所以PB =12×606-24=30(6+2), 所以树的高度为PB ·sin 45°=30(6+2)×22=(30+303)(m ). 三、测量角度问题例3 已知岛A 南偏西38°方向,距岛A 3海里的B 处有一艘缉私艇.岛A 处的一艘走私船正以10海里/小时的速度向岛北偏西22°方向行驶,问缉私艇朝何方向以多大速度行驶,恰好用0.5小时能截住该走私船?⎝⎛⎭⎫参考数据:sin 38°≈5314,sin 22°≈3314 解 如图,设缉私艇在C 处截住走私船,D 为岛A 正南方向上一点,缉私艇的速度为x 海里/小时,结合题意知BC =0.5x ,AC =5,∠BAC =180°-38°-22°=120°.由余弦定理可得BC 2=AB 2+AC 2-2AB ·ACcos 120°,所以BC 2=49,所以BC =0.5x =7, 解得x =14.又由正弦定理得sin ∠ABC =AC ·sin ∠BAC BC=5×327=5314, 所以∠ABC =38°,又∠BAD =38°,所以BC ∥AD ,故缉私艇以14海里/小时的速度向正北方向行驶,恰好用0.5小时截住该走私船. 素养提升 数学抽象是指舍去事物的一切物理属性,得到数学研究对象的思维过程,主要包括:从数量与数量关系、图形与图形关系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从事物的具体背景中抽象出一般规律和结构,并且用数学符号或数学术语予以表征.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距离、高度、角度等数学问题,然后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求解,很好地体现了数学抽象的数学素养.。
人教a版必修五课件:解三角形-应用举例:距离问题(59页)
(4)给出答案. 应用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题在解题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非整数值(如带有 根号的数,不可约分的分数,小数等),一般在运算过程中 不要急于查表或取值,而应保留其原来的形式,直到最后 才进行一次近似计算.这样不仅使保留的结果准确程度 高,而且有时运算也会简便些.
2.某人在平地上散步,已知正西方向有两根相距为6 m的标杆,当他向正北方向步行1 min后,看到一根标杆在 其西南方向,一根标杆在其南偏西30° 方向,求此人步行的 速度.(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测量的精确度越高.
思考感悟
1.应用解三角形的知识解实际问题的步骤
提示:在应用解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要分 析和研究问题中涉及的三角形,要明确它的哪些元素是已 知的,哪些元素是未知的,应该选用正弦定理还是余弦定 理进行求解. 应用解三角形的知识解实际问题的解题步骤是:
(1)根据题意作出示意图; (2)确定实际问题所涉及的三角形,并搞清该三角形的 已知元素和未知元素; (3)选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有时需正、余弦定理并用) 进行求解,并注意运算的正确性;
类型二 [例2]
测量两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 在一次反恐作战战前准备中,为了弄清基地组
3 织两个训练营地A和B之间的距离,盟军在两个相距为 a 2 的观测点C和D处,测得∠ADB=30° ,∠BDC=30° ,∠ DCA=60° ,∠ACB=45° ,如图所示.求基地组织的这两 个训练营地之间的距离.
变式训练1 在题设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求水田的宽 度.
解:过B作BD⊥AC,在Rt△BDA及Rt△BDC中 BD BD AD=tan30° ,CD=tan45° . BD BD 又AC=AD+CD=tan30° +tan45° =8, 8 ∴BD= =4( 3-1) (m). 3+1 即水田的宽度为4( 3-1)米.
解三角形(4)---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解三角形(4)---解三角形应用举例例1、如图,设A 、B 两点在河的两岸,要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测量者在A 的同侧,在所在的河岸边选定一点C ,测出AC 的距离是55m ,∠BAC=︒51,∠ACB=︒75.求A 、B 两点的距离(精确到0.1m )启发提问1:∆ABC 中,根据已知的边和对应角,运用哪个定理比较适当?启发提问2:运用该定理解题还需要那些边和角呢?分析:这是一道关于测量从一个可到达的点到一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的问题,题目条件告诉了边AB 的对角,AC 为已知边,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很容易根据两个已知角算出AC 的对角,应用正弦定理算出AB 边。
解:根据正弦定理,得ACB AB ∠sin = ABCAC ∠sin AB =ABC ACB AC ∠∠sin sin =ABC ACB ∠∠sin sin 55 = )7551180sin(75sin 55︒-︒-︒︒ =︒︒54sin 75sin 55 ≈ 65.7(m) 答: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65.7米变式练习:两灯塔A 、B 与海洋观察站C 的距离都等于a km ,灯塔A 在观察站C 的北偏东30︒,灯塔B 在观察站C 南偏东60︒,则A 、B 之间的距离为多少?(画图建立数学模型。
答案:2a km )例2、如图,A 、B 两点都在河的对岸(不可到达),设计一种测量A 、B 两点间距离的方法。
分析:这是例1的变式题,研究的是两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测量问题.首先需要构造三角形,所以需要确定C 、D 两点.根据正弦定理中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个内角与一边既可求出另两边的方法,分别求出AC 和BC ,再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计算出AB 的距离.解:测量者可以在河岸边选定两点C 、D ,测得CD=a ,并且在C 、D 两点分别测得∠BCA=α,∠ACD=β,∠CDB=γ,∠BDA =δ,在∆ADC 和∆BDC 中,应用正弦定理得:AC = )](180sin[)sin(δγβδγ++-︒+a = )sin()sin(δγβδγ+++a BC = )](180sin[sin γβαγ++-︒a = )sin(sin γβαγ++a 计算出AC 和BC 后,再在∆ABC 中,应用余弦定理计算出AB 两点间的距离AB =αcos 222BC AC BC AC ⨯-+ 分组讨论:还没有其它的方法呢?变式训练:若在河岸选取相距40米的C、D两点,测得∠BCA=60︒,∠ACD=30︒,∠CDB=45︒,∠BDA =60︒(画图建立数学模型。
在生活中应用全等三角形测距离
在生活中应用全等三角形测距离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需要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
下面,我们举例谈谈怎样构造全等三角形,测量两地的距离,看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例1: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B间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和B的点C,连结AC并延长到D,使CD=CA,连结BC并延长到E,使CE=CB,连结DE,量出DE的长,这个长就是A、B之间的距离。
(1)按题中要求画图。
(2)说明DE=AB的理由,并试着把说明的过程写出来。
解:(1)如图1。
(2)因为在△ABC和△DEC中,CA CDACB DCECB CE所以△ABC≌△DEC所以DE=AB例2、如图2,某同学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摔成了三块,现要到玻璃店去配一块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玻璃,那么他可以()A.带①去B.带②去C.带③去D.带①和②去。
析解:怎样做一个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全等,可以依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进行具体分析,题目中的一块三角形的玻璃被摔成三块,其中①仅留一个角,仅凭一个角无法做出全等三角形;而②没边没角;③存在两角和夹边,于是根据“ASA”不难做出与原三角形全等的三角形。
故应选C。
例3、如图3、小红和小亮两家分别位于A、B两处隔河相望,要测得两家之间的距离,请你设计出测量方案。
分析:本题的测量方案实际上是利用三角形全等的知识构造两个全等三角形,使一个三角形在河岸的同一边,通过测量这个三角形中与AB相等的线段的长,就可求出两家的距离。
方案:如图3,在点B所在的河岸上取点C,连结BC并延长到D,使CD=CB,利用测角仪器使得∠B=∠D,A、C、E三点在同一直线上。
测量出DE的长,就是AB的长。
因为∠B=∠D,CD=CB,∠ACB=∠ECD,所以△ACB≌△ECD所以AB=DE。
例4、如图4,点C是路段AB的中点,两人从C点同时出发,以相同的速度分别沿两条直线行走,并同时到过D、E两地,DA⊥AB,EB⊥AB,D、E到路段AB 的距离相等吗?为什么?分析:因为两人是以相同的速度从点C同时出发,且同时到达D、E两点,所以CD=CE。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B C
α β
A
D
BC AB = sin(α β ) sin(90 + β )
BC sin(90 + β ) BC cos β = 所以,AB = sin(α β ) sin(α β )
解RtABD, 得 BC cos β sin α BD = AB sin ∠BAD = sin(α β ) 28 cos 30 sin 60 = sin(60 30 ) = 42(m)
视 线
N 仰角 俯角
水平线
方位角 60度
目标方向线
视 线
二、例 题 讲 解
例2、如图,要测底部不能到达的烟囱的高 ,从与烟囱底部在 、如图,要测底部不能到达的烟囱的高AB, 间的距离是12m.已知测角仪器高 已知测角仪器高1.5m,求烟囱的高。 求烟囱的高。 , 间的距离是 求烟囱的高 β = 60° CD间的距离是 已知测角仪器高 想一想 图中给出了怎样的一个 几何图形?已知什么, 几何图形?已知什么, 求什么? 求什么?
a sin β AC = sin(α β ) a sin α sin β AB = AE + h = AC sin α + h = +h sin(α β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练习: 在山顶铁塔上B处测得地面 练习 在山顶铁塔上 处测得地面 上一点A的俯角 的俯角α= ° 上一点 的俯角 = 60° ,在塔底 C处测得 处的俯角 =30°。已 处测得A处的俯角 处测得 处的俯角β= ° 知铁塔BC部分的高为 部分的高为28m,求出 知铁塔 部分的高为 , 山高CD. 山高 分析:根据已知条件, 分析:根据已知条件,应该设 法计算出AB或 的长 法计算出 或AC的长 解:在⊿ABC中, 中 ∠BCA=90°+β, ° ∠ABC=90°-α, ∠BAC=α° β, ∠BAD=α.根据正弦定理, 根据正弦定理, 根据正弦定理
_解三角形应用举例课堂使用
③两点都不能到达
二、练习
(2009 湖北卷文)在锐角△ ABC 中,a、b、c 分别为 1. 角 A、B、C 所对的边,且 3a 2c sin A (Ⅰ)确定角 C 的大小: (Ⅱ)若 c= 7
3 3 ,且△ABC 的面积为 2 ,求 a+b 的值。
2.在△ABC中,设角A ,B,C的对应边分别为a,b,c且 cos C 3a c 2 2 cos B b 3 (1)求sinB的值; (2)若b= 4 2 且a=c,求△ABC的面积 8 2
5 3 sin 38 14
0
45
75
解:设巡逻船沿AB方向经过x小时后在B处 追上走私船,则CB 10 x, AB 14 x, AC 9 0 0 0 ACB 75 45 120 由余弦定理得AB 2 AC 2 BC 2 2 AC BC cos1200
B
取某一点C , 测量得出 AC, BC距离为b, a以及 角C为,则
由余弦定理得:
A
a
b
C
AB a b 2abcos
2 2
变式2.如图河流的一岸有条公路,一辆汽车在公路上匀速 行驶,某人在另一岸的C点看到汽车从A 点到B点用了t秒,请你设计方案求 B 汽车的速度?
A
C
分析:用例1的方法,可以计算出AC,BC的 距离,再测出∠BCA的大小,借助于余弦 定理可以计算出A、B两点间的距离。
在RT ACE中,AE AC sin
a sin sin sin
AB AE BE
例3、某巡逻艇在A处发现北偏东450相距9海里的C处有 一艘走私船,正沿南偏东750的方向以10海里/小时的速 度向我海岸行驶,巡逻艇立即以14海里/小时的速度沿 着直线方向追去,问巡逻艇应该沿什么方向去追?需要 多少时间才追赶上该走私船?
解直角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解直角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山东 李浩明在现实生活中, 有许多和解直角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如航海航空、建桥修路、测量技术、图案设计等,解决这类问题其关键是把具体问题抽象成“直角三角形”模型,利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以及勾股定理来解决.下面举例说明,供大家参考.一、航空问题例1.(2008年桂林市)汶川地震后,抢险队派一架直升飞机去A 、B 两个村庄抢险,飞机在距地面450米上空的P 点,测得A 村的俯角为30︒,B 村的俯角为60︒(如图1).求A 、B1.414 1.732==)分析:要求A 、B 两个村庄间的距离,由题意知AB =PB ,在Rt △PBC 中,可求得60PBC ∠=︒,又因为PC =450,所以可通过解直角三角形求得PB.解:根据题意得:30A ∠=︒,60PBC ∠=︒,所以6030APB ∠=︒-︒,所以A P B A ∠=∠,所以AB =PB .在Rt BCP ∆中,90,60C PBC ∠=︒∠=︒,PC =450,所以PB=450sin 60==︒.所以520AB PB ==≈(米) 答:A 、B 两个村庄间的距离为520米. 二、测量问题例2.(2008年湛江市)如图2所示,课外活动中,小明在离旗杆AB 10米的C 处,QB CP A 45060︒30︒图1用测角仪测得旗杆顶部A 的仰角为40︒,已知测角仪器的高CD =1.5米,求旗杆AB 的高(精确到0.1米) .分析:要求AB 的高,由题意知可知CD=BE ,先在Rt △ADE 中求出AE 的长,再利用AB=BE +AE 求出AB 的长.解:在Rt △ADE 中,tan ∠ADE =DEAE. ∵DE =10,∠ADE =40︒.∴AE =DE tan ∠ADE =10tan 40︒≈100.84⨯=8.4. ∴AB =AE +EB =AE +DC =8.4 1.59.9+=.答:旗杆AB 的高为9.9米. 三、建桥问题例4.(2008年河南)如图所示,A 、B 两地之间有一条河,原来从A 地到B 地需要经过DC ,沿折线A →D →C →B 到达,现在新建了桥EF ,可直接沿直线AB 从A 地到达B 地.一直BC =11km ,∠A =45°,∠B =37°.桥DC 和AB 平行,则现在从A 地到达B 地可比原来少走多少路程?(结果精确到0.1km .参考数据: 1.412≈,sin37°≈0.60,cos37°≈0.80). 分析:要求现在比原来少走多少路程,就需要计算两条路线路程之差,如图构造平行四边形DCBG ,将两条路线路程之差转化为AD DG AG +-,作高线DH ,将△ADG 转化为两个直角三角形,先在在Rt DGH △中求DH 、GH ,再在Rt ADH △中求AD 、AH,此题即可得解.解:如图,过点D 作DH AB ⊥于H ,DG CB ∥交AB 于G .DC AB ∥,∴四边形DCBG 为平行四边形.∴DC GB =,11GD BC ==.∴两条路线路程之差为AD DG AG +-. 在Rt DGH △中,sin37110.60 6.60DH DG =⋅≈⨯=, cos37110.808.80GH DG =⋅⨯≈≈.在Rt ADH △中,1.41 6.609.31AD =⨯≈≈.6.60AH DH =≈.∴(9.3111)(6.608.80)AD DG AG +-=+-+≈即现在从A 地到B 地可比原来少走约4.9km . 四、图案设计问题例4.(2008年上海市)“创意设计”公司员工小王不慎将墨水泼在一张设计图纸上,导致其中部分图形和数据看不清楚(如图4所示).已知图纸上的图形是某建筑物横断面的示意图,它是以圆O 的半径OC 所在的直线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A 是OD 与圆O 的交点.由于图纸中圆O 的半径r 的值已看不清楚,根据上述信息(图纸中1:0.75i =是坡面CE 的坡度),求r 的值.分析:要求圆O 的半径r 的值,需在直角三角形ODH 中来解决,而已知的条件太少,需要先在直角三角形CEH 中,根据条件5CE =、坡面CE 的坡度1:0.75i =求出EH 、CH ,然后在直角三角形ODH 中利用勾股定理列出方程,从而求出r 的值.解:由已知OCDE ⊥,垂足为点H ,则90CHE ∠=.图41:0.75i =,43CH EH ∴=. 在Rt HEC △中,222EH CH EC +=.设4CH k =,3(0)EH k k =>,又5CE =,得222(3)(4)5k k +=,解得1k =.∴3EH =,4CH =.∴7DH DE EH =+=,7OD OA AD r =+=+,4OH OC CH r =+=+. 在Rt ODH △中,222OH DH OD +=,∴222(4)7(7)r r ++=+. 解得83r =.航海中的安全问题船只在海上航行,特别要注意安全问题,这就需要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有关的计算,以确保船只航行的安全性.请看下面两例.例1 (深圳市)如图1,某货船以24海里/时的速度将一批重要物资从A 处运往正东方向的M 处,在点A 处测得某岛C 在北偏东60的方向上.该货船航行30分钟后到达B 处,此时再测得该岛在北偏东30的方向上,已知在C 岛周围9海里的区域内有暗礁.若继续向正东方向航行,该货船有无触礁危险?试说明理由.分析:问题的关键是弄清方位角的概念,过点C 作CD ⊥AB 于D ,然后通过解直角三角形求出CD 的长,通过列方程解决几何问题也是一种常用方法.解:由已知,得AB=24×21=12,∠CAB=90°-60°=30°,∠CBD=90°-30°=60°,所以∠C=30°,所以∠C=∠CAB ,所以CB=AB=12.在Rt △CBD 中,sin ∠CBD=CB CD ,所以CD=CB ·sin ∠CBD=12×3623=.∵936> 所以货船继续向正东方向行驶无触礁危险.例2 如图2,一艘渔船在A 处观测到东北方向有一小岛C ,已知小岛C 周围4.8海里范围内是水产养殖场.渔船沿北偏东30°方向航行10海里到达B 处,在B 处测得小岛C 在北偏东60°方向上,这时渔船改变航线向正东(即BD )方向航行,这艘渔船是否有进入养殖场的危险?分析:先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可有如下两种方法求解. 解法一:如图3,过点B 作BM ⊥AH 于M ,则BM//AF.所以∠ABM=∠BAF=30°. 在Rt △BAM 中,AM=21AB=5,BM=35. 过点C 作CN ⊥AH 于点N ,交BD 于K. 在Rt △BCK 中,∠CBK=90°-60°=30°. 设CK=x ,则BK=3x.在Rt △CAN 中,因为∠CAN=90°-45°=45°,所以AN=NC.所以AM+MN=CK+KN. 又NM=BK ,BM=KN ,所以x+35=5+3x.解得x=5. 因为5>4.8,所以渔船没有进入养殖场的危险.解法二:如图4,过点C 作CE ⊥BD 于E.所以CE//GB//FA. 所以∠BCE=∠GBC=60°,∠BCA=∠FAC=45°. 所以∠BCA=∠BCE-∠ACE=60°-45°=15°. 又∠BAC=∠FAC-∠FAB=45°-30°=15°,D图2图3图4所以∠BCA=∠BAC.所以BC=AB=10.在Rt △BCE 中,CE=BC ·cos ∠BCE=BC ·cos60°=10×21=5. 也5>4.8,所以渔船没有进入养殖场的危险.实际中的仰角和俯角问题在进行测量时,从下向上看,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叫做仰角;从上往下看,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叫做俯角.计算原理:视线、水平线、物体的高构成直角三角形,已知仰角、俯角和另一边,利用解直角的知识就可以求出物体的高度.梳理总结:⑴仰角和俯角是指视线相对于水平线而言的,不同位置的仰角和俯角是不同的;可巧记为“上仰下俯”.在测量物体的高度时,要善于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⑵在测量山的高度时,要用“化曲为直”的原则把曲的山坡“化整为零地分成一些小段,把每一小段山坡长近似地看作直的,测出仰角求出每一小段山坡对应的高,再把每部分高加起来,就得到这座山的高度.例1 (成都)如图2,甲、乙两栋高楼的水平距离BD 为90米,从甲楼顶部C 点测得乙楼顶部A 点的仰角α为30︒,测得乙楼底部B 点的俯角β为60︒,求甲乙两栋高楼各有多高?(计算过程和结果都不取近似值.分析:过点C 作CE ⊥AB 于点E, 在Rt △BCE 和Rt △ACE 中, BE 和AE 可用含CE(即为水平距离)的式子表示出来,从而求得两楼的高.解:作CE ⊥AB 于点E,∵CE ∥DB,CD ∥AB,且∠CDB=090,∴四边形BECD 是矩形. ∴CD=BE,CE=BD.图 1 E图2在Rt △BCE 中, ∠β=060,CE=BD=90米. ∵,tan CEBE=β∴BE=CE 39060tan 90tan 0=⨯=⋅β(米). ∴CD=BE=390(米).在Rt △ACE 中, ∠α=030,CE=90米. ∵ ,tan CEAE=α∴AE=CE 330339030tan 90tan 0=⨯=⨯=⋅α(米). ∴AB=AE+BE=3120390330=+(米). 答:甲楼高为390米,乙楼高为3120米.反思:仰角和俯角问题是解直角三角形中的常见题型,作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一般同时得到两个直角三角形)并解之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常用方法.例2 (乐山)如图3,小山上有一棵树.现有测角仪和皮尺两种测量工具,请你设计一种测量方案,在山脚水平地面上测出小树顶端A 到水平地面的距离AB .要求:⑴画出测量示意图;⑵写出测量步骤(测量数据用字母表示); ⑶根据(2)中的数据计算AB .分析:要测量底步不能到达的物体的高度,要转化为双直角三角形问题,测量方案如图2,计算的关键是求 AE,可设AE=x,则在Rt △AGF 和 Rt △AEF 中, 利用三角函数可得αtan x HE =,βtan x EF = ,再根据HE-FE=CD=m 建立方程即可. 解:(1)测量图案(示意图)如图4所示(2)测量步骤:第一步:在地面上选择点C 安装测角仪,测得此时树尖A 的仰角AHE α=∠;第二步:沿CB 前进到点D ,用皮尺量出C D ,之间的距离CD m =;AB图3AE F H CDB图4第三步:在点D 安装测角仪,测得此时树尖A 的仰角AFE β=∠; 第四步:用皮尺测出测角仪的高h . (3)计算: 令AE=x,则,tan HE x =α得αtan x HE =,又,tan EF x =β得βtan xEF =, ∵HE-FE=HF=CD=m, ∴,tan tan m xx =-βα 解得αββαtan tan tan tan -⋅=m x ,∴AB=.tan tan tan tan h m +-⋅αββα反思:在多个直角三角形中一定要认真分析各条线段之间的关系(包括三角函数关系、相等关系),运用方程求解,有时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快乐套餐:1.(泰安)如图5,一游人由山脚A 沿坡角为30的山坡AB 行走600m ,到达一个景点B ,再由B 沿山坡BC 行走200m 到达山顶C ,若在山顶C 处观测到景点B 的俯角为45,则山高CD 等于 (结果用根号表示)2.(安徽)如图6,某幢大楼顶部有一块广告牌CD ,甲乙两人分别在相距8米的A 、B 两处测得D 点和C 点的仰角分别为45°°和60°,且A 、B 、E 三点在一条直线上,若BE=15米,求这块广告牌的高度.(1.73,计算结果保留整数)ABCD图5第19题图EDCB A450600图6参考答案:1. (300 .2. ∵AB=8,BE=15,∴AE=23,在Rt△AED中,∠DAE=45°,∴DE=AE=23.在Rt△BEC中,∠CBE=60°,∴CE=BE·tan60°=CD=CE-DE=23≈2.95≈3.即这块广告牌的高度约为3米.。
高三复习:三角函数模型及解三角形应用举例(含解析答案)
§4.8 三角函数模型及解三角形应用举例解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步骤(1)阅读理解题意,弄清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已知与未知,理清量与量之间的关系. (2)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将实际问题抽象成解三角形问题的模型. (3)根据题意选择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求解.(4)将三角形问题还原为实际问题,注意实际问题中的有关单位问题、近似计算的要求等.题型一 测量距离、高度问题例1(2013·江苏)如图,游客从某旅游景区的景点A 处下山至C 处有两种路径.一种是从A 沿直线步行到C ,另一种是先从A 沿索道乘缆车到B ,然后从B 沿直线步行到C .现有甲、乙两位游客从A 处下山,甲沿AC匀速步行,速度为50m /min.在甲出发2 min 后,乙从A 乘缆车到B ,在B 处停留1 min 后,再从B 匀速步行到C .假设缆车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为130 m/min ,山路AC 长为1260m ,经测量cos A =1213,cos C =35.①求索道AB 的长;②问:乙出发多少分钟后,乙在缆车上与甲的距离最短?③为使两位游客在C 处互相等待的时间不超过3分钟,乙步行的速度应控制在什么范围内?题型二测量角度问题例2如图,在海岸A处发现北偏东45°方向,距A处(3-1)海里的B处有一艘走私船.在A处北偏西75°方向,距A处2海里的C处的我方缉私船奉命以103海里/小时的速度追截走私船,此时走私船正以10海里/小时的速度,以B处向北偏东30°方向逃窜.问:缉私船沿什么方向行驶才能最快截获走私船?并求出所需时间.题型三利用三角函数模型求最值例3如图,在直径为1的圆O中,作一关于圆心对称、邻边互相垂直的十字形,其中y>x>0.(1)将十字形的面积表示为θ的函数;(2)θ满足何种条件时,十字形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变式如图为一个缆车示意图,该缆车半径为4.8米,圆上最低点与地面距离为0.8米,且60秒转动一圈,图中OA与地面垂直,以OA为始边,逆时针转动θ角到OB,设B点与地面间的距离为h.(1)求h与θ间关系的函数解析式;(2)设从OA开始转动,经过t秒后到达OB,求h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求缆车到达最高点时用的最少时间是多少?课堂练习:1.已知△ABC ,C 为坐标原点O ,A (1,sin α),B (cos α,1),α∈⎝⎛⎦⎤0,π2,则当△OAB 的面积达到最大值时,α=______.2.某人向正东方向走x km 后,向右转150°,然后朝新方向走3km ,结果他离出发点恰好是3km ,那么x 的值为________. 3.如图所示,位于A 处的信息中心获悉:在其正东方向相距40海里的B 处有一艘渔船遇险,在原地等待营救.信息中心立即把消息告知在其南偏西30°且相距20海里的C 处的乙船,现乙船朝北偏东θ的方向即沿直线CB 前往B 处救援,则cos θ等于________.4.8三角函数模型及解三角形应用举例作业1.如图为一半径是3m的水轮,水轮的圆心O距离水面2m.已知水轮每分钟旋转4圈,水轮上的点P到水面的距离y(m)与时间x(s)满足函数关系y=A sin(ωx+φ)+2(ω>0,A>0),则ω=________,A=________.2.甲、乙两楼相距20米,从乙楼底望甲楼顶的仰角为60°,从甲楼顶望乙楼顶的俯角为30°,则甲、乙两楼的高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3.如图所示,测量河对岸的塔高AB时,可以选与塔底B在同一水平面内的两个观测点C与D,测得∠BCD=15°,∠BDC=30°,CD=30m,并在点C处测得塔顶A的仰角为60°,求塔高AB.4.某渔船在航行中不幸遇险,发出呼叫信号,我海军舰艇在A处获悉后,立即测出该渔船在方位角为45°,距离为10nmile的C处,并测得渔船正沿方位角为105°的方向,以10nmile/h的速度向某小岛B靠拢,我海军舰艇立即以103nmile/h的速度前去营救,求舰艇的航向和靠近渔船所需的时间.5.某运输装置如图所示,其中钢结构ABD 是AB =BD =l ,∠B =π3的固定装置,AB 上可滑动的点C 使CD 垂直于地面(C 不与A ,B 重合),且CD 可伸缩(当CD 伸缩时,装置ABD 随之绕D 在同一平面内旋转),利用该运输装置可以将货物从地面D 处沿D →C →A 运送至A 处,货物从D 处至C 处运行速度为v ,从C 处至A 处运行速度为3v .为了使运送货物的时间t 最短,需在运送前调整运输装置中∠DCB =θ的大小.(1)当θ变化时,试将货物运行的时间t 表示成θ的函数(用含有v 和l 的式子表示); (2)当t 最小时,C 点应设计在AB 的什么位置?6某港口O 要将一件重要物品用小艇送到一艘正在航行的轮船上.在小艇出发时,轮船位于港口O 北偏西30°且与该港口相距20海里的A 处,并正以30海里/小时的航行速度沿正东方向匀速行驶.假设该小艇沿直线方向以v 海里/小时的航行速度匀速行驶,经过t 小时与轮船相遇.(1)若希望相遇时小艇的航行距离最小,则小艇航行速度的大小应为多少? (2)假设小艇的最高航行速度只能达到30海里/小时,试设计航行方案(即确定航行方向和航行速度的大小),使得小艇能以最短时间与轮船相遇,并说明理由.§4.8 三角函数模型及解三角形应用举例解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步骤(1)阅读理解题意,弄清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已知与未知,理清量与量之间的关系. (2)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将实际问题抽象成解三角形问题的模型. (3)根据题意选择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求解.(4)将三角形问题还原为实际问题,注意实际问题中的有关单位问题、近似计算的要求等.题型一 测量距离、高度问题例1(2013·江苏)如图,游客从某旅游景区的景点A 处下山至C 处有两种路径.一种是从A 沿直线步行到C ,另一种是先从A 沿索道乘缆车到B ,然后从B 沿直线步行到C .现有甲、乙两位游客从A 处下山,甲沿AC匀速步行,速度为50m /min.在甲出发2 min 后,乙从A 乘缆车到B ,在B 处停留1 min 后,再从B 匀速步行到C .假设缆车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为130 m/min ,山路AC 长为1260m ,经测量cos A =1213,cos C =35.①求索道AB 的长;②问:乙出发多少分钟后,乙在缆车上与甲的距离最短?③为使两位游客在C 处互相等待的时间不超过3分钟,乙步行的速度应控制在什么范围内? (1)答案 30+30 3解析 在△P AB 中,∠P AB =30°,∠APB =15°,AB =60,sin15°=sin(45°-30°)=sin45°cos30°-cos45°sin30°=22×32-22×12=6-24,由正弦定理得PB sin30°=ABsin15°,∴PB =12×606-24=30(6+2),∴树的高度为PB ·sin45°=30(6+2)×22=(30+303)m.(2)解 ①在△ABC 中,因为cos A =1213,cos C =35,所以sin A =513,sin C =45.从而sin B =sin [π-(A +C )]=sin(A +C ) =sin A cos C +cos A sin C=513×35+1213×45=6365. 由正弦定理AB sin C =ACsin B ,得AB =AC sin B ×sin C =1 2606365×45=1 040(m).所以索道AB 的长为1040m.②假设乙出发t 分钟后,甲、乙两游客距离为d ,此时,甲行走了(100+50t )m ,乙距离A 处130t m ,所以由余弦定理得d 2=(100+50t )2+(130t )2-2×130t ×(100+50t )×1213=200(37t 2-70t +50),由于0≤t ≤1040130,即0≤t ≤8,故当t =3537min 时,甲、乙两游客距离最短.③由正弦定理BC sin A =ACsin B ,得BC =AC sin B ×sin A =12606365×513=500(m).乙从B 出发时,甲已走了50×(2+8+1)=550(m),还需走710m 才能到达C .设乙步行的速度为v m/min ,由题意得-3≤500v -71050≤3,解得125043≤v ≤62514,所以为使两位游客在C 处互相等待的时间不超过3min ,乙步行的速度应控制在⎣⎡⎦⎤125043,62514(单位:m/min)范围内. 题型二 测量角度问题例2 如图,在海岸A 处发现北偏东45°方向,距A 处(3-1)海里的B 处有一艘走私船.在A 处北偏西75°方向,距A 处2海里的C 处的我方缉私船奉命以103海里/小时的速度追截走私船,此时走私船正以10海里/小时的速度,以B 处向北偏东30°方向逃窜.问:缉私船沿什么方向行驶才能最快截获走私船?并求出所需时间.思维点拨 设缉私船t 小时后在D 处追上走私船,确定出三角形,先利用余弦定理求出BC ,再利用正弦定理求出时间.解 设缉私船应沿CD 方向行驶t 小时,才能最快截获(在D 点)走私船,则CD =103t (海里),BD =10t (海里),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有 BC 2=AB 2+AC 2-2AB ·AC cos ∠BAC =(3-1)2+22-2(3-1)·2·cos120°=6. ∴BC =6(海里).又∵BC sin ∠BAC =ACsin ∠ABC,∴sin ∠ABC =AC ·sin ∠BAC BC =2·sin120°6=22,∴∠ABC =45°,∴B 点在C 点的正东方向上, ∴∠CBD =90°+30°=120°,在△BCD 中,由正弦定理,得BD sin ∠BCD =CDsin ∠CBD,∴sin ∠BCD =BD ·sin ∠CBD CD =10t ·sin120°103t =12.∴∠BCD =30°,∴缉私船沿北偏东60°的方向行驶.又在△BCD 中,∠CBD =120°,∠BCD =30°, ∴D =30°,∴BD =BC ,即10t = 6. ∴t =610小时≈15(分钟). ∴缉私船应沿北偏东60°的方向行驶,才能最快截获走私船,大约需要15分钟. 思维升华 测量角度问题的一般步骤(1)在弄清题意的基础上,画出表示实际问题的图形,并在图形中标出有关的角和距离; (2)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解三角形;(3)将解得的结果转化为实际问题的解.题型三 利用三角函数模型求最值例3 如图,在直径为1的圆O 中,作一关于圆心对称、邻边互相垂直的十字形,其中y >x >0.(1)将十字形的面积表示为θ的函数;(2)θ满足何种条件时,十字形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思维点拨 由题图可得:x =cos θ,y =sin θ.列出面积函数后,利用三角函数性质求解,注意θ的范围. 解 (1)设S 为十字形的面积,则S =2xy -x 2=2sin θcos θ-cos 2θ (π4<θ<π2);(2)S =2sin θcos θ-cos 2θ=sin2θ-12cos2θ-12=52sin(2θ-φ)-12,其中tan φ=12, 当sin(2θ-φ)=1,即2θ-φ=π2时,S 最大.所以,当θ=π4+φ2(tan φ=12)时,S 最大,最大值为5-12.思维升华 三角函数作为一类特殊的函数,可利用其本身的值域来求函数的最值.变式 如图为一个缆车示意图,该缆车半径为4.8米,圆上最低点与地面距离为0.8米,且60秒转动一圈,图中OA 与地面垂直,以OA 为始边,逆时针转动θ角到OB ,设B 点与地面间的距离为h . (1)求h 与θ间关系的函数解析式; (2)设从OA 开始转动,经过t 秒后到达OB ,求h 与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求缆车到达最高点时用的最少时间是多少?解 (1)以圆心O 为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则以Ox为始边,OB 为终边的角为θ-π2,故点B 的坐标为(4.8cos(θ-π2),4.8sin(θ-π2)), ∴h =5.6+4.8sin ⎝⎛⎭⎫θ-π2. (2)点A 在圆上转动的角速度是π30弧度/秒,故t 秒转过的弧度数为π30t ,∴h =5.6+4.8sin ⎝⎛⎭⎫π30t -π2,t ∈[0,+∞).到达最高点时,h =10.4米.由sin ⎝⎛⎭⎫π30t -π2=1,得π30t -π2=π2,∴t =30秒, ∴缆车到达最高点时,用的最少时间为30秒.课堂练习:1.已知△ABC ,C 为坐标原点O ,A (1,sin α),B (cos α,1),α∈⎝⎛⎦⎤0,π2,则当△OAB 的面积达到最大值时,α=______.答案 π2解析 ∵S =1-12×1×sin α-12×1×cos α-12(1-cos α)(1-sin α)=12-12sin αcos α =12-14sin2α. ∴当α=π2时,S 取到最大值.3.某人向正东方向走x km 后,向右转150°,然后朝新方向走3km ,结果他离出发点恰好是3km ,那么x 的值为________. 答案 3或2 3解析 如图所示,设此人从A 出发,则AB =x ,BC =3,AC =3,∠ABC =30°, 由余弦定理得(3)2=x 2+32-2x ·3·cos30°,整理,得x 2-33x +6=0,解得x =3或2 3.4.如图所示,位于A 处的信息中心获悉:在其正东方向相距40海里的B 处有一艘渔船遇险,在原地等待营救.信息中心立即把消息告知在其南偏西30°且相距20海里的C 处的乙船,现乙船朝北偏东θ的方向即沿直线CB 前往B 处救援,则cos θ等于________.答案 2114解析 在△ABC 中,AB =40,AC =20,∠BAC =120°,由余弦定理,得BC 2=AB 2+AC 2-2AB ·AC ·cos120°=2800,所以BC =207. 由正弦定理,得sin ∠ACB =AB BC ·sin ∠BAC =217.由∠BAC =120°,知∠ACB 为锐角,故cos ∠ACB =277.故cos θ=cos(∠ACB +30°)=cos ∠ACB cos30°-sin ∠ACB sin30°=2114.4.8 三角函数模型及解三角形应用举例作业1.如图为一半径是3m 的水轮,水轮的圆心O 距离水面2m .已知水轮每分钟旋转4圈,水轮上的点P 到水面的距离y (m)与时间x (s)满足函数关系y =A sin(ωx +φ)+2(ω>0,A >0),则ω=________,A =________.答案 2π153 解析 每分钟转4圈,每圈所需时间T =604=15. 又T =2πω=15,∴ω=2π15,A =3. 2.甲、乙两楼相距20米,从乙楼底望甲楼顶的仰角为60°,从甲楼顶望乙楼顶的俯角为30°,则甲、乙两楼的高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答案 203米、4033米 解析 如图,依题意有甲楼的高度为AB =20·tan60°=203(米),又CM=DB =20(米),∠CAM =60°,所以AM =CM ·1tan60°=2033(米),故乙楼的高度为CD =203-2033=4033(米). 3.如图所示,测量河对岸的塔高AB 时,可以选与塔底B 在同一水平面内的两个观测点C 与D ,测得∠BCD =15°,∠BDC =30°,CD =30m ,并在点C 处测得塔顶A 的仰角为60°,求塔高AB .解 在△BCD 中,∠CBD =180°-15°-30°=135°,由正弦定理,得BC sin ∠BDC =CD sin ∠CBD,所以BC =30sin30°sin135°=15 2 (m). 在Rt △ABC 中,AB =BC ·tan ∠ACB =152tan60°=15 6 (m).所以塔高AB 为156m.4.某渔船在航行中不幸遇险,发出呼叫信号,我海军舰艇在A 处获悉后,立即测出该渔船在方位角为45°,距离为10nmile 的C 处,并测得渔船正沿方位角为105°的方向,以10nmile/h 的速度向某小岛B 靠拢,我海军舰艇立即以103nmile/h 的速度前去营救,求舰艇的航向和靠近渔船所需的时间.解 如图所示,设所需时间为t 小时,则AB =103t ,CB =10t .在△ABC 中,根据余弦定理,则有AB 2=AC 2+BC 2-2AC ·BC ·cos120°,可得:(103t )2=102+(10t )2-2×10×10t cos120°.整理得:2t 2-t -1=0,解得t =1或t =-12(舍去). 所以舰艇需1小时靠近渔船,此时AB =103,BC =10. 在△ABC 中,由正弦定理得:BC sin ∠CAB =AB sin120°, 所以sin ∠CAB =BC ·sin120°AB =10×32103=12. 所以∠CAB =30°.所以舰艇航行的方位角为75°.5.某运输装置如图所示,其中钢结构ABD 是AB =BD =l ,∠B =π3的固定装置,AB 上可滑动的点C 使CD 垂直于地面(C 不与A ,B 重合),且CD 可伸缩(当CD 伸缩时,装置ABD 随之绕D 在同一平面内旋转),利用该运输装置可以将货物从地面D 处沿D →C →A 运送至A 处,货物从D 处至C 处运行速度为v ,从C 处至A 处运行速度为3v .为了使运送货物的时间t 最短,需在运送前调整运输装置中∠DCB =θ的大小.(1)当θ变化时,试将货物运行的时间t 表示成θ的函数(用含有v 和l 的式子表示);(2)当t 最小时,C 点应设计在AB 的什么位置?解 (1)在△BCD 中,∵∠BCD =θ,∠B =π3,BD =l , ∴BC =l sin (2π3-θ)sin θ,CD =3l 2sin θ, ∴AC =AB -BC =l -l sin (2π3-θ)sin θ, 则t =AC 3v +CD v =l 3v -l sin (2π3-θ)3v sin θ+3l 2v sin θ(π3<θ<2π3). (2)t =l 6v (1-3cos θsin θ)+3l 2v sin θ=l 6v +3l 6v ·3-cos θsin θ. 令m (θ)=3-cos θsin θ,θ∈(π3,2π3),则m ′(θ)=1-3cos θsin 2θ. 令m ′(θ)=0,得cos θ=13,设cos θ0=13,θ0∈(π3,2π3), 则θ∈(π3,θ0)时,m ′(θ)<0;当θ∈(θ0,2π3)时,m ′(θ)>0,∴当cos θ=13时,m (θ)取得最小值22,此时BC =6+48l . 故当BC =6+48l 时货物运行时间最短. 6某港口O 要将一件重要物品用小艇送到一艘正在航行的轮船上.在小艇出发时,轮船位于港口O 北偏西30°且与该港口相距20海里的A 处,并正以30海里/小时的航行速度沿正东方向匀速行驶.假设该小艇沿直线方向以v 海里/小时的航行速度匀速行驶,经过t 小时与轮船相遇.(1)若希望相遇时小艇的航行距离最小,则小艇航行速度的大小应为多少?(2)假设小艇的最高航行速度只能达到30海里/小时,试设计航行方案(即确定航行方向和航行速度的大小),使得小艇能以最短时间与轮船相遇,并说明理由.规范解答解 (1)设相遇时小艇的航行距离为S 海里, 则S =900t 2+400-2·30t ·20·cos (90°-30°) =900t 2-600t +400=900(t -13)2+300.[4分] 故当t =13时,S min =103,v =10313=30 3.[6分] 即小艇以303海里/小时的速度航行,相遇小艇的航行距离最小.[7分](2)设小艇与轮船在B 处相遇.则v 2t 2=400+900t 2-2·20·30t ·cos(90°-30°),故v 2=900-600t +400t2.[9分] ∵0<v ≤30,∴900-600t +400t 2≤900,即2t 2-3t ≤0,解得t ≥23.[10分] 又t =23时,v =30, 故v =30时,t 取得最小值,且最小值等于23.[12分] 此时,在△OAB 中,有OA =OB =AB =20.故可设计航行方案如下:航行方向为北偏东30°,航行速度为30海里/小时.[14分]。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B
例4:如图,在山顶铁塔上B处测得地面上一 点A的俯角,在塔底C处测得A处的俯角.已 知铁塔BC部分的高为27.3米,求出山高 CD.
例5:一辆汽车在一条水平的公路上向正 东行驶,到A处时测得公路南侧远处一山 顶D在东偏南15°的方向上,行驶5KM后 到达B处,测得此山顶在东偏南25°的方 向上,仰角为8° ,求此山的高度CD.
(1)已知a=14.8cm,c=23.5cm,B=148.5° (2)已知B=62.7°C=65.8° ,b=3.16cm; (3)已知三边的长分别为 a=41.4cm,b=27.3cm,c=38.7cm.
例8:在某市进行城市环境建设中,要把 一个三角形的区域改造城市内公园,经 过测量得到这个三角形区域的三条边长 分别为68m,88m,127m,这个区域的面 积是多少? (精确到0.1cm2)
例1 设A,B两点在河的两岸,要测量两点之间的 距离,测量者在A的 同侧,在所在的河岸边选定一点C,测出AC的距离是55cm,
BAC 51, ACB 75
求A,B两点间的距离
B
A
C
例 2 如图A,B两点都在河的对岸(不可到达),设 计一种测量A,B两点距离的方法
A B
例3 : AB是底部B不可到达的一个建筑物,A 为建筑物的最高点,设计一种测量建筑物高 度AB的方法. A
例6:如图一艘海轮从A出发,沿北偏东75°的方 向航行67.5海里后到达海岛B,然后从B出发,沿 北偏东32°的方向航向54海里后到达海岛C. 如果下次航行直接从A出发到达C,此船应该沿 怎样的方向航行,需要航行多少距离?,根据下列条件,求三角 形的面积S(精确到0.1cm2)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1.2 应用举例 第1课时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距离问题 教学能手示范课
(2)方位角:指北方向线顺时针旋转到目标方向线
所成的角叫方位角。
B 30°北
点A在北偏东60°,方位角60°.
A 60°
点B在北偏西30°,方位角330°. 西
东
点C在南偏西45°,方位角225°. C 点D在南偏东20°,方位角160°.
45°20° 南D
3.水平距离、垂直距离、坡面距离。
垂
坡面距离
实际应用问题中有关的名称、术语
1.仰角、俯角、视角。
(1)当视线在水平线上方时,视线与水平线所成角叫 仰角。
(2)当视线在水平线下方时,视线与水平线所成角叫 俯角。
(3)由一点出发的两条视线所夹的角叫视角。(一般 这两条视线过被观察物的两端点)
视线
仰角 俯角
视线
水平线
2.方向角、方位角。
(1)方向角:指北或指南方向线与目标方向线所成 的小于90°的水平角叫方向角。
解:在ASB中,SBA=115, S 45,由正弦定理得
SB AB sin 20 16.1sin 20 7.787(n mile)
sin 45
sin 45
设点S到直线AB的距离为h, 则
h SB sin 65 7.06(n mile) h 6.5n mile此船可以继续一直沿正北方向航行
(1)什么是最大仰角?
(2)例题中涉及一个怎样的三角 形? 在△ABC中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最大角度
C
A B
已知△ABC中AB=1.95m,AC=1.40m, 夹角∠CAB=66°20′,求BC. 解:由余弦定理,得
BC2 AB2 AC2 2 AB AC cos A 1.952 1.402 21.951.40 cos 66 20 3.571 BC 1.89(m)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应用举例一(测量距离)》课件
sin( )
a sin
a sin
BC
sin
180 0 ( )
sin( )
δγ
D
a
计算出AC和BC后,再在∆ABC中, 应用余弦定理计算出AB两点间的距离
AB AC2 BC2 2AC BC cos
B βα C
要选取合适的基线长度,使测量具有较高的精确度。一般 来说,基线越长,测量的精确度越高。
练习 货轮在海上以40km/h的速度由B向C航行,航行
的方位角是1400 . A处有一灯塔,其方位角是1100,在C
处观察灯塔A的方位角是350,由B到C需航行半个小时,
求C到灯塔A的距离。 1100
B
1400
A
若 测 得CD 3 km, ADB CDB 300 , 2
ACD 600 , ACB 450
解 :在ACD中,
A
B
在BCD中 , 在ABC中 ,
300 300
D
3 2
450
600
C
在测量上,我们根据测量需要适当确定的线段叫做基线, 如例1中的AC,例2中的CD。在测量过程中,要根据实际需
3.在初中我们学习过哪些测量距离的方法? 这些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是否都可以实施?有没有局限性?
学习目标
1.能够运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等解三角形知识,解决不可 到达点的距离测量问题。
2.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培养 运用图形、数学符号表达题意和应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 的能力。
A
B
δγ
D
a
α
βC
解:测量者可以在河岸边选定两点C、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让同学们感受 到数学在推动历 史、推动人类进步
呼应
上的无可取代的 价值,彰显数学的
无穷魅力。
3
课后 小结 巩固 练习
课后练习:1、预习下节内容 2、教材 13 页练习题第一题。
预习下节课 内容,不仅有利于 下节课知识的理 解,同时更培养学 生自主学习、自主 思考的能力。做学 习的主人。
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 又服务于生活,数学不仅不高冷神秘,更是与我们的生产生 活息息相关,不可分割。
重点:由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或几个三角形,然后逐 教学重难
个解决三角形,得到实际问题的解。 点:
难点:根据题意建立数学模型,画出示意图
1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3、学生在学习方面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书本知 识到实际问题之间的跨越。实际问题比纯理论的数学问题在 背景和数据上往往更加复杂。
4、课堂生成期望值:能自主设计方案解决生活中测量 距离的问题。
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正余弦定理解决有关测量距离的 实际问题,了解常用的测量相关术语。
过程与方法: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提问—思考 —探索—总结—反馈”的教学过程,同时通过多媒体直观演 教学目标: 示,帮助学生掌握解法,能够类比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 建模 解决
两点在河的两岸,要测量两点 之间的距离,测量者在 A 的同 侧,在所在的河岸边选定一点 C , 测 出 AC 的 距 离 是 55m , BAC 75 , ACB 45 。求 A、B 两点的距离(精确到 0.1m)
学生分组讨论自主 探究 ,教师巡视指导。
老师引导学 生画图解题。体会 数学建模的思想 方法。
设计意图
“遥不可及的月亮离我们
地球究竟有多远?”在古代,
天文学家没有先进的仪器就已
经估算出了两者的距离,是什
么神奇的方法探索到这个奥秘
制造 悬念 引入 课题
的呢? 我们知道,对于未知的距
离、高度等,存在着许多可供 选择的测量方案,比如可以应 用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 方法,或借助解直角三角形等 等不同的方法,但由于在实际
第一届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教学片段设计表
教学标题: 解三角形的应用举例---距离问题(新授课)
1、知识点分析: 本节内容节选自必修 5 第一章第二节 应用举例第一课时。利用正余弦定理解决生活中不可到达点 的距离的测量问题。
2、学生的知识储备:已熟练掌握使用正余弦定理解三 角形及相关推论。 学情分析:
启发学生进行热烈 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 些不可到达,可是又需 要计算距离的实例。
通过引言,让 学生感受到解三 角形在生活中的 广泛应用,激发学 生对于本堂课内 容的浓厚兴趣。
测量问题的真实背景下,上述
方法存在特殊性,不能完全实
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更一般
的在实践中使用正弦定理和余
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提问:如图所示,设 A、B
2
问题
在研究三角
形时,灵活根据两
个定理可以寻找
问题 1:如果,A,B 两点都
到多种解决问题
在河的对岸(不可到达),设
一题 计一种测量 A、B 两点间距离的
的方案,但有些过 学生分组讨论自主 程较繁复,如何找
多变 方法。
探究 ,教师总结规律。 到最优的方法,最
总结 规律
问题 2:请同学们想一想, 还有别的测量方法吗?
主要的还是分析 两个定理的特点, 结合题目条件来
选择最佳的计算
方式。
将整堂课前
后呼应,通过解决
同学们感兴趣的
解决
小结本节课的知识收获,
多媒体展示,历史 生产生活实际问
问题 前后
同时介绍历史上比较著名的测 量月球到地球距离的例子,并 解决课堂开始提出的疑惑。
பைடு நூலகம்
上著名的测量月地距离 的实例,并结合本节内 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