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作业指导书

合集下载

环境监测作业指导书

环境监测作业指导书

环境监测作业指导书一、引言环境监测是指对某一区域内的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实时检测和监测的活动,旨在评估环境质量、监测环境变化并为环境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本指导书旨在为环境监测作业提供详细的指导和要求,确保监测工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一致性。

二、监测计划1. 监测目标环境监测的目标是评估特定区域内的环境质量,并了解环境变化趋势,既可以关注单一环境要素,也可以综合多个环境要素。

监测目标应明确,可操作,并与环境保护和管理的需要相对应。

2. 监测方案根据监测目标和要求,建立详细的监测方案。

包括但不限于监测频率、监测方法、监测设备和仪器的选择、样品采集和保存等内容。

在编制监测方案时,应充分考虑监测的可行性、精确性和经济性。

3. 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环节,能够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质量控制措施包括质量保证和质量评价。

监测人员应具备相关培训,并执行质控程序,记录和报告质量控制的结果。

三、监测实施1. 采样方法选择适当的采样方法是保证样品质量的关键步骤。

在环境监测中,采样方法直接影响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监测人员应了解各类样品的采样方法,并根据监测目标和要求进行选择。

2. 采样设备和仪器根据监测方案的要求,合理选择和使用采样设备和仪器。

在采样设备的选择中,应考虑到设备的精确度、灵敏度和稳定性等因素。

同时,仪器的校准和维护也是保证监测结果准确性的关键。

3. 样品采集和保存监测人员应按照采样方案的要求进行样品采集,并注意采样过程中的卫生和安全。

采样结束后,应妥善保存样品,避免污染和损坏。

四、数据处理和分析1. 数据处理监测数据应进行及时、准确的录入和处理。

监测人员应熟悉相关数据处理软件,并按照质量控制程序对数据进行筛选、去除异常值、归一化等处理。

2. 数据分析根据监测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解释。

数据分析可以采用统计学方法、趋势分析、空间分析等。

监测人员应具备相关的数据分析技能,并能够合理解读监测数据,为环境评价和决策提供依据。

环境监测作业指导书

环境监测作业指导书

环境监测作业指导书1 目的1.1 准确、快速测定地面水和工业废水中pH、悬浮物、挥发酚、氰化物、COD、油类、氨氮、重金属、六价铬等项目。

1.2 确保环境空气中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降尘的监测质量,防止监测过程对环境造成污染。

1.3 准确测定企业厂界噪声,防止企业噪声对环境造成污染,为噪声治理和评价提供依据。

1.4 监测工业窑炉、烟囱口及排气筒排放的粉(烟)尘等有害物质是否符合国家或地方现行排放标准,评价净化装置的性能和使用情况、污染防治措施的效益性,为空气质量管理与评价提供依据。

2 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公司范围内:地面水、工业废水中pH、悬浮物、挥发酚、氰化物、COD、油类、氨氮、重金属、六价铬、环境空气中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降尘的测定、厂界噪声的, 工业窑炉、烟囱口及排气筒排放的粉(烟)尘等有害物质等项目的测定。

3 管理职责监测人员负责试剂配制、玻璃器皿的清洁卫生及分析废液、废弃物的收集、分类处理,负责监测仪器的调试、保养和日常维护,计算填报监测原始记录、分析结果,严格按操作规程和标准分析监测,监测数据实行三级审核后由站长报出。

4 工作程序按年度工作计划开展对废水、环境空气、噪声、降尘、工业窑炉、烟囱口及排气筒排放的粉(烟)尘进行监测,工业废水监测如有超标情况,则对超标项进行跟踪采样监测,凡是超标数据及时通报相关部门,作好《信息交流台帐》的记录。

4.1 pH测定4.1.1试剂pH标准缓冲溶液(pH 6.865、pH 9.180 25℃),当被测样品pH 过高或过低时,应考虑配制与其pH值相近似的标准溶液校正仪器。

4.1.2仪器酸度计或离子活度计,玻璃电极与甘汞电极、复合电极。

4.1.3样品保存最好现场测定。

否则,应在采样后把样品保持在0-4℃,并在采样后6h之内进行测定。

4.1.4仪器校准操作程序按仪器说明书进行,水样与标准溶液温度必须是同一温度,记录测定温度,并将仪器温度补偿旋钮调至该温度上。

环境监测过程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

环境监测过程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

.控制编号:TRIYN-302-2022 环境监测过程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第1 页共7 页环境监测过程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1、目的与合用X围1.1目的制定该作业指导书的目的是对环境监测的过程质量控制进行规X,为中心站实验室监测工作提供质量保障.1.2合用X围合用于本实验室环境监测所有监测项目1.3监测数据质量目标的确定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目标通常确定为:精密度、准确度、代表性、可比性和完整性.准确性表示测量值与实际值的一致程度;精密性表示多次重复测定同一样品的分散程度;代表性表示在空间和时间分布上,所采样品反映总体真实状况的程度.不仅要求各实验室之间对同一样品的监测结果相互可比,也要求同一实验室分析相同样品的监测结果可比,实现时间、空间上的可比性,并实现国际间、行业间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表示取得有效监测资料的总量满足预期要求的程度或者表示相关资料采集的完整性.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必须贯通环境监测的全过程 ,即布点与采样、预处理与样品分析、数据处理、监测结果的综合分析与评价等环节.表 1描述了各个环节与监测数据质量目标的影响关系.表1 各环节对监测数据质量目标的影响主要控制因素1.监测目标2.监测点位、点数1.采样次数或者采样频率2.采样仪器技术、方法1.样品的运输2.样品保存1.样品的预处理2.分析方法准确度、精密度、检测X围控制3.分析人员素质与实验室的质量控制1.资料整理、处理与精度检验2.资料分布、分类管理制度的控制1.信息量的控制2.结果的表述与原因分析、对策主要影响的目标代表性、可比性、完整性准确度、代表性、可比性、完整性准确度精密度、准确度、可比性、完整性准确度、可比性、完整性准确度、代表性、可比性、完整性监测环节布点系统采样系统运贮系统分析测试系统数据处理系统综合评价系统控制编号:TRIYN-302-2022 环境监测过程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第2 页共7 页1.4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质量保证〔QA〕和质量控〔QC〕是贯通环境监测全过程的技术手段和管理程序,其目的也是为了出具"五性〞的环境监测数据.为了更好的实现全面质量管理,使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作用得到最大的发挥,刻不容缓的需要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并进行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从而使监测数据具有法律作用.依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或者/和《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CNAS-CL01:2022〕〔等同采用ISO/IEC 17025:2005〕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以此体系进行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使整个环境监测工作在质量管理体系的控制下高效、规X的运作.2、样品采集2.1 根据监测方案所确定的采样点位、污染物项目、频次、时间和方法进行采样.必要时制订采样计划, 内容包括:采样时间和路线、采样人员和分工、采样器材、交通工具以与安全保障等.2.2 采样人员应充分了解监测任务的目的和要求, 了解监测点位的周边情况,掌握采样方法、监测项目、采样质量保证措施、样品的保存技术和采样量等,做好采样前的准备.2.3 采集样品时,应满足相应的规X要求,并对采样准备工作和采样过程实行必要的质量监督.需要时,可使用定位仪或者照像机等辅助设备证实采样点位置.2.4 样品管理2.4.1 样品运输与交接样品运输过程中应采取措施保证样品性质稳定,避免沾污、损失和丢失.样品接收、核查和发放各环节应受控;样品交接记录、样品标签与其包装应完整.若发现样品有异常或者处于损坏状态,应如实记录,并尽快采取相关处理措施,必要时重新采样.2.4.2 样品保存样品应分区存放,并有明显标志, 以免混淆.样品保存条件应符合相关标准或者技术规X要求.3、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3.1 内部质量控制监测人员应执行相应监测方法中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规定,此外还可以采取以下内部质量控制措施.3.1.1 空白样品空白样品〔包括全程序空白、采样器具空白、运输空白、现场空白和实验室空控制编号:TRIYN-302-2022 环境监测过程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第3 页共7 页白等〕测定结果普通应低于方法检出限.普通情况下,不应从样品测定结果中扣除全程序空白样品的测定结果.3.1.2 校准曲线采用校准曲线法进行定量分析时,仅限在其线性X围内使用.必要时,对校准曲线的相关性、精密度和置信区间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斜率、截距和相关系数是否满足标准方法的要求.若不满足,需从分析方法、仪器设备、量器、试剂和操作等方面查找原因,改进后重新绘制校准曲线.校准曲线不得长期使用,不得相互借用. 普通情况下,校准曲线应与样品测定同时进行.3.1.3 方法检出限和测定下限开展新的监测项目前,应通过实验确定方法检出限,并满足方法要求.方法检出限和测定下限的计算方法执行HJ 168.3.1.4 平行样测定应按方法要求随机抽取一定比例的样品做平行样品测定.3.1.5 加标回收率测定加标回收实验包括空白加标、基体加标与基体加标平行等.空白加标在与样品相同的前处理和测定条件下进行分析.基体加标和基体加标平行是在样品前处理之前加标,加标样品与样品在相同的前处理和测定条件下进行分析.在实际应用时应注意加标物质的形态、加标量和加标的基体.加标量普通为样品浓度的0.5~3 倍,且加标后的总浓度不应超过分析方法的测定上限.样品中待测物浓度在方法检出限附近时,加标量应控制在校准曲线的低浓度X围.加标后样品体积应无显著变化,否则应在计算回收率时考虑这项因素.每批相同基体类型的样品应随机抽取一定比例样品进行加标回收与其平行样测定.3.1.6 标准样品/有证标准物质测定监测工作中应使用标准样品/有证标准物质或者能够溯源到国家基准的物质.应有标准样品/有证标准物质的管理程序,对其购置、核查、使用、运输、存储和安全处置等进行规定.标准样品/有证标准物质应与样品同步测定.进行质量控制时, 标准样品/有证标准物质不应与绘制校准曲线的标准溶液来源相同.应尽可能选择与样品基体类似的标准样品/有证标准物质进行测定,用于评价分析方法的准确度或者检查实验室〔或者操作人员〕是否存在系统误差.控制编号:TRIYN-302-2022 环境监测过程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第4 页共7 页3.1.7 质量控制图常用的质量控制图有均值-标准差控制图和均值-极差控制图等,在应用上分空白值控制图、平行样控制图和加标回收率控制图等,相关内容执行GB/T 4091. 日常分析时,质量控制样品与被测样品同时进行分析,将质量控制样品的测定结果标于质量控制图中,判断分析过程是否处于受控状态.测定值落在中心附近、上下警告线之内,则表示分析正常,此批样品测定结果可靠;如果测定值落在上下控制线之外,表示分析失控,测定结果不可信,应检查原因,纠正后重新测定;如果测定值落在上下警告线和上下控制线之间,虽分析结果可接受,但有失控倾向,应予以注意.3.1.8 方法比对或者仪器比对对同一样品或者一组样品可用不同的方法或者不同的仪器进行比对测定分析, 以检查分析结果的一致性.3.2 外部质量控制外部质量控制指本机构内质量管理人员对监测人员或者行政主管部门和上级环境监测机构对下级机构监测活动的质量控制,可采取以下措施:3.2.1 密码平行样质量管理人员根据实际情况,按一定比例随机抽取样品作为密码平行样,交付监测人员进行测定.若平行样测定偏差超出规定允许偏差X围,应在样品有效保存期内补测;若补测结果仍超出规定的允许偏差,说明该批次样品测定结果失控,应查找原因,纠正后重新测定,必要时重新采样.3.2.2 密码质量控制样与密码加标样由质量管理人员使用有证标准样品/标准物质作为密码质量控制样品,或者在随机抽取的规样品中加入适量标准样品/标准物质制成密码加标样,交付监测人员进行测定.如果质量控制样品的测定结果在给定的不确定度X围内,则说明该批次样品测定结果受控.反之,该批次样品测定结果作废,应查找原因,纠正后重新测定. 3.2.3 人员比对不同分析人员采用同一分析方法、在同样的条件下对同一样品进行测定, 比对结果应达到相应的质量控制要求.控制编号:TRIYN-302-2022 环境监测过程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第 5 页共7 页3.2.4 实验室间比对可采用能力验证、比对测试或者质量控制考核等方式进行实验室间比对,证明各实验室间的监测数据的可比性.3..2.5 留样复测对于稳定的、测定过的样品保存一定时间后,若仍在测定有效期内,可进行重新测定.将两次测定结果进行比较, 以评价该样品测定结果的可靠性.3.3数据处理3.3.1 应保证监测数据的完整性,确保全面、客观地反映监测结果.不得利用数据有效性规则,达到不正当的目的;不得选择性地舍弃不利数据,人为干预监测和评价结果.3.3.2 有效数字与数值修约3.2.1 数值修约和计算按照GB/T 8170 和相关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的要求执行.3.3.2 记录测定数值时,应同时考虑计量器具的精密度、准确度和读数误差.对检定合格的计量器具,有效数字位数可以记录到最小分度值,最多保留一位不确定数字.3.3.3 精密度普通只取1~2 位有效数字.3.3.4 校准曲线相关系数只舍不入,保留到小数点后第一个非9 数字.如果小数点后多于4个9,最多保留 4 位.校准曲线斜率的有效位数,应与自变量的有效数字位数相等.校准曲线截距的最后一位数,应与因变量的最后一位数取齐. 3.3.4异常值的判断和处理异常值的判断和处理执行GB/T 4883,当浮现异常高值时,应查找原因,原因不明的异常高值不应随意剔除.3.3.5数据校核与审核3.3.5.1 应对原始数据和拷贝数据进行校核.对可疑数据,应与样品分析的原始记录进行校对.3.3.5.2 监测原始记录应有监测人员和校核人员的签名.监测人员负责填写原始记录;校核人员应检查数据记录是否完整、誊写或者录入计算机时是否有误、数据是否异常等,并考虑以下因素:监测方法、监测条件、数据的有效位数、数据计控制编号:TRIYN-302-2022 环境监测过程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第6 页共7 页算和处理过程、法定计量单位和质量控制数据等.3.3.5.3 审核人员应对数据的准确性、逻辑性、可比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核,重点考虑以下因素:监测点位;监测工况;与历史数据的比较;总量与分量的逻辑关系;同一监测点位的同一监测因子,连续多次监测结果之间的变化趋势;同一监测点位、同一时间〔段〕的样品,有关联的监测因子分析结果的相关性和合理性等.4、监测结果的表示4.1 监测结果应采用法定计量单位.4.2 平行样的测定结果在允许偏差X围内时,用其平均值报告测定结果.4.3 监测结果低于方法检出限时,用"ND〞表示,并注明"ND〞表示未检出, 同时给出方法检出限值.4.4 需要时,应给出监测结果的不确定度X围.5、监测报告<见附录A>5.1 监测报告应包含下列信息:——报告标题与其他标志;——监测性质〔委托、监督等〕;——报告编制单位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编制时间,采样〔监测〕现场的地点〔必要时〕;——委托单位或者受检单位名称、地址、联系方式;——报告统一编号〔惟一性标志〕,总页数和页码;——监测目的、监测依据〔依据的文件名和编号〕;——样品的标志:样品名称、类别和监测项目等必要的描述,若为委托样,应特殊予以注明;——样品接收和测试日期;——需要时,列出采样与分析人员,监测所使用的主要仪器名称、型号与品牌;——监测结果:按监测方法的要求报出结果,包括监测值和计量单位等信息;——报告编制人员、审核人员、授权签字人的签名和签发日期;控制编号:TRIYN-302-2022 环境监测过程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第7 页共7 页——监测委托情况〔委托方、委托内容和项目等〕;——需要时,应注明监测结果仅对样品或者批次有效的声明.5.2 当需对监测结果做出解释时,监测报告中还应包括下列信息:——对监测方法的偏离、增添或者删节, 以与特殊监测条件〔如环境条件的说明〕;——当委托单位〔或者受检单位〕有特殊要求时,应包括测量不确定度的信息;——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监测报告中应包含质量保证措施和质量控制数据的统计结果和结论;——需要时,提出其他意见和解释;——特定方法、委托单位〔或者受检单位〕要求的附加信息.5.3 对含采样结果在内的监测报告,还应包括下列信息:——采样日期;——采集样品的名称、类别、性质和监测项目;——采样地点〔必要时, 附点位布置图或者照片〕;——采样方案或者程序的说明等;——若采样过程中的环境条件〔如生产工况、环保设施运行情况、采样点周围情况、天气状况等〕可能影响监测结果时,应附详细说明;——列出与采样方法或者程序有关的标准或者规X,以与对这些规X 的偏离、增添或者删节时的说明;——需要时,增加项目工程建设、生产工艺、污染物的产生与管理介绍等;——其他信息包括监测全过程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情况、有关图表和引用资料、必要的建议等.日期:日期:日期:------------------------正文结束------------------------。

环境保护监测与治理作业指导书

环境保护监测与治理作业指导书

环境保护监测与治理作业指导书第1章绪论 (3)1.1 环境保护监测与治理的重要性 (3)1.1.1 环境保护监测的必要性 (3)1.1.2 环境治理的重要性 (4)1.2 指导书的目的与意义 (4)第2章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4)2.1 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概述 (4)2.2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 (5)2.2.1 环境保护基本法 (5)2.2.2 环境保护单行法 (5)2.2.3 环境保护行政法规 (5)2.2.4 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 (5)2.2.5 环境保护部门规章 (5)2.3 法律法规在环境保护监测与治理中的应用 (5)第3章环境监测方法与技术 (6)3.1 环境监测概述 (6)3.2 常用环境监测方法 (6)3.2.1 大气监测方法 (6)3.2.2 水质监测方法 (6)3.2.3 土壤监测方法 (6)3.2.4 噪声监测方法 (6)3.3 环境监测新技术与发展趋势 (7)3.3.1 新技术 (7)3.3.2 发展趋势 (7)第4章空气质量监测与治理 (7)4.1 空气质量监测技术 (7)4.1.1 采样技术 (7)4.1.2 分析技术 (7)4.1.3 在线监测技术 (7)4.1.4 遥感监测技术 (7)4.2 空气污染治理技术 (8)4.2.1 物理治理技术 (8)4.2.2 化学治理技术 (8)4.2.3 生物治理技术 (8)4.2.4 综合治理技术 (8)4.3 空气质量监测与治理案例分析 (8)4.3.1 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案例 (8)4.3.2 工业企业空气污染治理案例 (8)4.3.3 区域空气污染协同治理案例 (8)4.3.4 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监测与治理案例 (8)第5章水环境监测与治理 (8)5.1.1 采样技术 (9)5.1.2 水质参数测定技术 (9)5.1.3 水质在线监测技术 (9)5.2 水污染治理技术 (9)5.2.1 物理治理技术 (9)5.2.2 化学治理技术 (9)5.2.3 生物治理技术 (9)5.3 水环境监测与治理案例分析 (9)5.3.1 案例一:某城市黑臭水体治理 (10)5.3.2 案例二:某化工园区废水处理 (10)5.3.3 案例三:某饮用水源地保护 (10)第6章土壤环境监测与治理 (10)6.1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 (10)6.1.1 监测方法 (10)6.1.2 监测流程 (10)6.1.3 监测结果应用 (11)6.2 土壤污染治理技术 (11)6.2.1 物理治理技术 (11)6.2.2 化学治理技术 (11)6.2.3 生物治理技术 (11)6.3 土壤环境监测与治理案例分析 (11)第7章噪声与振动监测与治理 (12)7.1 噪声与振动监测技术 (12)7.1.1 噪声监测技术 (12)7.1.2 振动监测技术 (12)7.2 噪声与振动治理技术 (12)7.2.1 噪声治理技术 (12)7.2.2 振动治理技术 (12)7.3 噪声与振动监测与治理案例分析 (13)7.3.1 噪声监测与治理案例 (13)7.3.2 振动监测与治理案例 (13)7.3.3 综合监测与治理案例 (13)第8章固体废物监测与治理 (13)8.1 固体废物监测技术 (13)8.1.1 监测方法 (13)8.1.2 监测指标 (14)8.2 固体废物治理技术 (14)8.2.1 填埋技术 (14)8.2.2 焚烧技术 (14)8.2.3 资源化利用技术 (14)8.3 固体废物监测与治理案例分析 (15)第9章生态保护与修复 (15)9.1 生态保护概述 (15)9.1.2 生态保护原则 (15)9.1.3 生态保护法律法规 (15)9.2 生态修复技术 (15)9.2.1 生态修复技术分类 (16)9.2.2 生物修复技术 (16)9.2.3 物理修复技术 (16)9.2.4 化学修复技术 (16)9.3 生态保护与修复案例分析 (16)9.3.1 案例一:某地区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 (16)9.3.2 案例二:某矿区生态环境修复 (16)9.3.3 案例三:某城市河道生态修复 (16)第10章环境保护监测与治理发展趋势 (16)10.1 环境保护监测新技术展望 (16)10.1.1 无人机遥感监测技术 (17)10.1.2 环境物联网技术 (17)10.1.3 基因组学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17)10.2 环境治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17)10.2.1 污染物源头控制技术 (17)10.2.2 生态修复技术 (17)10.2.3 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技术 (17)10.3 环境保护政策与管理创新前景 (17)10.3.1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完善 (17)10.3.2 环境保护市场机制创新 (18)10.3.3 环境保护协同治理 (18)10.3.4 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与交流 (18)第1章绪论1.1 环境保护监测与治理的重要性环境保护监测与治理作为维护我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环境监测数据分析作业指导书

环境监测数据分析作业指导书

环境监测数据分析作业指导书一、背景介绍环境监测是对环境中各种物质、能量和生物的定性和定量观测、记录和评价,旨在了解环境质量状况,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监测数据分析是对收集到的环境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得出合理的结论和建议。

本次作业指导书将为你提供环境监测数据分析的指导方法和步骤。

二、数据处理1. 数据清洗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对于后续的分析非常重要。

在进行数据分析之前,需要先对数据进行清洗,包括去除异常值、填补缺失值等。

异常值可能是由于设备故障或人为因素引起的,需要通过合理的方法进行判断和处理。

对于缺失值,可以通过插值法进行填补,如线性插值、多重插补等。

2. 数据转换某些数据的分布可能不满足正态分布的要求,为了满足分析的前提条件,可以对数据进行转换。

常用的数据转换方法包括对数转换、平方根转换、指数转换等。

根据数据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转换方法,并进行相应的操作。

三、数据分析1. 描述统计分析描述统计分析是对环境监测数据进行总结和描述的方法。

通过计算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等统计指标,可以对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进行描述。

此外,还可以通过绘制直方图、箱线图等图表来展示数据的分布情况。

2. 相关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可以用来研究环境监测数据之间的相关程度。

通过计算相关系数(如Pearson相关系数、Spearman相关系数等),可以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是否显著。

此外,还可以利用散点图来直观地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3. 回归分析回归分析是用来研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可以预测因变量的取值。

在环境监测数据分析中,可以利用回归分析来研究环境因素对某个指标的影响程度。

常用的回归方法包括线性回归、多项式回归、逐步回归等。

四、结果解释与评估在进行数据分析后,需要对结果进行解释和评估。

解释分析结果时,要注意结果的可靠性和可解释性。

要针对问题提出合理的解释,并结合实际情况给出相应的建议。

环境监测作业指导书

环境监测作业指导书

0 目录0.1 确保监测站监测业务独立性和公正性声明0.2 公正性声明0.3 质量手册发布令0.4 监测站简介0.5 质量手册的管理0.6 编写页0.7 修改页1 范围1.1 概述1.2 适用范围1.3 删减的要求2引用标准和法规2.1 引用的标准2.2 引用的法律、法规3定义和缩略语4 管理要求4.1 组织4.1.1 总则4.1.2 组织机构4.1.3 权利委派4.1.4 职责与权限4.1.5 比对和能力验证4.2管理体系4.2.1 总则4.2.2 职责4.2.3 管理体系的建立4.2.4 体系文件4.2.5 质量方针4.2.6 质量目标4.2.7 质量承诺4.2.8 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及承诺的内部沟通4.2.9 管理体系的保持和改进4.3 文件控制4.4 要求、标书和合同的评审4.5 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4.6 客户服务4.7 投诉4.8 不符合检测和/或校准工作的控制4.9改进4.10 纠正措施4.11 预防措施4.12 记录的控制4.13 内部审核4.14 管理评审5 技术要求5.1 总则5.2 人员5.3 设施和环境条件5.4 检测和校准方法及方法的确认5.5设备5.6测量溯源性5.7抽样5.8检测和校准物品(样品)的处置5.9检测和校准结果质量的保证5.10结果报告附件1:监测站组织结构图附件2:监测站管理体系职能分配表附件3:质量保证体系框图附件4:程序文件清单附件5:监测站平面图附件6:仪器设备一览表根据CNAS-CL01:2006 idt ISO/IEC 1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要求:“实验室或其所在组织应是一个能够承担法律责任的实体”。

实验室及其员工不会受到任何可能影响其技术公正性的来自商业、财务和其他方面的压力和影响,以保证实验室的公正地位。

据此,我代表********,就监测站监测业务的公正性作如下声明:监测站是********的下属单位,受总经理班子领导,公司各单位不得干涉监测站的监测业务,确保其监测工作的公正性和独立性,并为保障监测站的监测业务正常进行,提供必要的服务和资源。

《 环 境 监 测》实验指导书(最新)(1)

《 环 境 监 测》实验指导书(最新)(1)

实验四生化需氧量的测定一、实验目的与要求掌握差压法测定生化需氧量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

三、实验原理及说明把水样或经过预处理的水样注入培养瓶内,同时放入二氧化碳吸收剂(NaOH),然后将培养瓶密封置于20±1℃的恒温箱内,在一定搅拌速度下对瓶内试样进行培养。

由于好气微生物的反应,将消耗水中的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如果及时用NaOH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碳,培养瓶内上部空间的氧气不断地供给试样中微生物的需氧量,就造成气体氧分压的下降,用差压剂测出氧分压的下降量就可以测出水样的BOD。

四、实验仪器1、实验仪器序号名称主要用途1 差压式直读BOD测定装置利用压差测BOD2 恒温生化培养箱维持培养瓶中样品温度在20±1℃3 5ml移液管移取少量液体4 100ml量筒称量水样2、实验药剂①NaOH。

五、实验内容和步骤A.装置使用前检查方法:1.灌水银:用注射针筒将装置中附带的水银分别装到八个水银瓶中。

步骤为拧开水银瓶盖,用针筒分别小心的对八个水银瓶灌入3ml水银,在分别注入2ml蒸馏水以防水银蒸发。

2.调整水银压力计零点:用洗耳球将压力计的水银柱吸至满标尺,然后松开吸球让其自由下降,正常时水银柱下降至一定位置时应有回跳一两次的现象,显得较灵活。

若水银柱下降较慢且平稳无回跳现象,可能水银中有杂物或水银中夹有气泡,应设法清除。

对于水银中的气泡可用洗耳球将水银柱压入后反复多次吸上放下,直至将气泡排除为止,八条水银柱高低应基本一致且活动灵活。

3.检查搅拌机构:将装置中的附带电源变换器连接上测定装置并插上220伏交流电源,将装置前面的板动开关扳到接通位置,这时指示灯发亮,往一个培养瓶注入约400ml 的水,再放入搅拌子一根,把该培养瓶逐一放到装置平面的八个凹位上,观看瓶内水的旋涡深度正常为1~2cm。

B.测定时操作步骤及方法:1.提前2~3小时接通培养箱电源把箱温控制在20±1℃。

环境监测与污染物处理作业指导书

环境监测与污染物处理作业指导书

环境监测与污染物处理作业指导书第1章环境监测概述 (3)1.1 环境监测的定义与目的 (3)1.2 环境监测的分类与组成 (3)1.3 环境监测标准与法规 (4)第2章环境监测方法与技术 (4)2.1 环境监测方法 (4)2.1.1 采样方法 (4)2.1.2 分析方法 (4)2.2 环境监测技术 (5)2.2.1 自动监测技术 (5)2.2.2 遥感监测技术 (5)2.3 环境监测仪器与设备 (5)2.3.1 大气监测仪器与设备 (5)2.3.2 水质监测仪器与设备 (5)2.3.3 土壤监测仪器与设备 (5)2.3.4 噪声监测仪器与设备 (6)第3章水质监测 (6)3.1 水质监测基本概念 (6)3.2 水质监测项目与指标 (6)3.3 水质监测方法与案例分析 (6)3.3.1 水质监测方法 (6)3.3.2 案例分析 (7)第4章空气质量监测 (7)4.1 空气质量监测基本概念 (7)4.2 空气质量监测项目与指标 (7)4.2.1 监测项目 (7)4.2.2 监测指标 (8)4.3 空气质量监测方法与案例分析 (8)4.3.1 监测方法 (8)4.3.2 案例分析 (8)第5章土壤污染监测 (9)5.1 土壤污染监测基本概念 (9)5.2 土壤污染监测项目与指标 (9)5.3 土壤污染监测方法与案例分析 (9)5.3.1 土壤污染监测方法 (9)5.3.2 案例分析 (10)第6章噪声与振动监测 (10)6.1 噪声与振动监测基本概念 (10)6.1.1 噪声定义与分类 (10)6.1.2 振动定义与分类 (10)6.1.3 噪声与振动的危害 (11)6.2 噪声与振动监测项目与指标 (11)6.2.1 噪声监测项目与指标 (11)6.2.2 振动监测项目与指标 (11)6.3 噪声与振动监测方法与案例分析 (11)6.3.1 现场监测 (11)6.3.2 模拟试验 (11)6.3.3 数值模拟 (12)第7章辐射监测 (12)7.1 辐射监测基本概念 (12)7.2 辐射监测项目与指标 (12)7.2.1 监测项目 (12)7.2.2 监测指标 (12)7.3 辐射监测方法与设备 (12)7.3.1 辐射监测方法 (12)7.3.2 辐射监测设备 (13)第8章污染物处理技术 (13)8.1 物理处理技术 (13)8.1.1 过滤技术 (13)8.1.2 沉淀技术 (13)8.1.3 离心分离技术 (13)8.1.4 蒸发与结晶技术 (13)8.2 化学处理技术 (13)8.2.1 中和反应 (13)8.2.2 氧化与还原技术 (13)8.2.3 吸附技术 (13)8.2.4 絮凝与沉淀技术 (13)8.3 生物处理技术 (14)8.3.1 活性污泥法 (14)8.3.2 生物膜法 (14)8.3.3 厌氧处理技术 (14)8.3.4 好氧处理技术 (14)8.3.5 人工湿地技术 (14)第9章污染物处理工程实践 (14)9.1 水处理工程实践 (14)9.1.1 污水处理技术概述 (14)9.1.2 污水预处理工艺 (14)9.1.3 生物处理技术 (14)9.1.4 深度处理技术 (14)9.1.5 污泥处理与处置 (15)9.2 空气净化工程实践 (15)9.2.1 空气净化技术概述 (15)9.2.2 袋式除尘技术 (15)9.2.3 湿式除尘技术 (15)9.2.4 等离子体净化技术 (15)9.2.5 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技术 (15)9.3 土壤修复工程实践 (15)9.3.1 土壤修复技术概述 (15)9.3.2 物理修复技术 (15)9.3.3 化学修复技术 (15)9.3.4 生物修复技术 (15)9.3.5 复合修复技术 (16)第10章环境监测与污染物处理发展趋势 (16)10.1 环境监测新技术与发展趋势 (16)10.1.1 无线传感技术与大数据分析 (16)10.1.2 遥感技术与无人机应用 (16)10.1.3 生物监测技术 (16)10.1.4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 (16)10.2 污染物处理新技术与发展趋势 (16)10.2.1 生物降解技术 (16)10.2.2 膜分离技术 (16)10.2.3 光催化技术 (16)10.2.4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 (17)10.3 环境监测与污染物处理的协同发展策略 (17)10.3.1 环境监测与污染物处理的深度融合 (17)10.3.2 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17)10.3.3 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建设 (17)10.3.4 国际合作与交流 (17)第1章环境监测概述1.1 环境监测的定义与目的环境监测是指通过对环境中各种污染物质进行系统的采样、分析、评价和预测,以掌握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为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的活动。

环境监测实验作业指导书

环境监测实验作业指导书

环境监测实验作业指导书【环境监测实验作业指导书】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二、实验器材和试剂1. 环境监测设备:包括空气质量检测仪、水质监测仪等。

2. 采样容器:例如空气样品采集瓶、水样采集瓶等。

3. 标准物质:包括空气标准物质、水质标准物质等。

4. 实验仪器:如pH计、电导率仪等。

5. 其他辅助器材和试剂。

三、实验步骤1. 确定实验目的并选择适当的环境监测设备,如需要监测空气质量,则选择空气质量检测仪。

2. 准备好采样容器,并清洗干净,确保无杂质的干扰。

3. 校准实验仪器,例如使用标准气体校准空气质量检测仪,校准pH计等。

4. 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取样点位,并进行采样。

如需要监测室内空气质量,则在不同房间进行采样。

a) 空气采样:打开空气质量检测仪,根据仪器指示进行采样,将样品采集瓶置于适当位置。

b) 水样采样:使用水样采集瓶,将待测水样采集到瓶中。

5. 将采样容器密封并标记好采样点位、时间等信息,确保样品不受污染。

6. 将采集到的样品送至实验室,或者根据实验要求进行现场分析。

7. 根据实验要求进行各项分析,如使用pH计测试水样的酸碱度,使用电导率仪测试水样的电导率等。

8. 记录实验结果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后续可以制作相关数学图表进行展示。

9. 按照实验要求对实验器材和试剂进行清洗和储存。

四、实验安全注意事项1. 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定,并佩戴相应的防护用品,如实验手套、眼镜等。

2. 操作时注意不要弄破采样容器,以免造成污染。

3. 使用实验仪器时,遵循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步骤,以免发生意外事故。

4. 样品采集过程中,要注意环境因素的干扰,如风力、温度等。

5. 实验结束后,要妥善处理并储存实验器材和试剂,保持实验室的整洁和安全。

五、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所得数据,可以比较不同样品的环境参数,例如不同地点的空气质量、水体的酸碱度等。

利用统计和图表分析,可以得出对环境质量的评价和建议。

环境检测现场采样作业指导书

环境检测现场采样作业指导书

采样作业指导书一、现场监测人员职责1、根据任务要求,准备好现场监测/采样所必需配备的全部仪器设备及耗材。

2、及时规范填写仪器出入库记录及仪器使用记录。

3、按规范进行现场监测/采样工作,并规范填写现场监测/采样记录,对现场监测/采样过程进行拍照或录像。

4、严格按照标准要求采集、保存、处理样品,保证样品在采样、运输等各个环节均不被污染、不损失、不变质、不丢失。

5、工作中出现问题、特殊情况,及时沟通。

二、采样流程1、采样负责人或采样组长接到委托单及正式的检测方案后应仔细阅读项目委托单、监测方案,确定检测项目、种类、频次、检测方法等必要信息,第一时间与业务进行核实。

2、与客户确认现场情况及工况等信息,确定采样时间。

在现场监测或采样前,应先调查受测单位的生产工艺、生产设备以及污染源的主要来源、数量、污染防治设施、排放方式、排放规律,核查确认各污染物治理设施的名称或工艺流程,并确认其设施是否正常运行,并做相应记录3、准备所用仪器,试剂及其他物品。

检查仪器是否完好,试剂、物品是否准备齐全。

4、准时到达监测地点,与客户取得联系,核实现场情况及工况,确定监测点具体位置,了解监测点周边环境。

检查确认企业生产工况、污染物治理设施正常运行,现场仪器符合规定的情况下,在监测期间,应有专人负责对受测污染源进行检查,保证生产设备和治理设施正常运行,工况条件符合要求,正式采样前应让客户填写现场监测情况核实记录表并确认。

5、按照监测方案,完成各频次的采样并进行拍照或录像。

拍照要求:除监管平台上照片外拍以下照片,采样结束后将采样照片整理好放采样组共享。

常规检测:1.企业大门及周边环境,2.监测点位,3.现场参数测定,4.现场校准,5.样品封存,6.添加固定剂,7.客户签字(现场监测核实记录表),8.样品全家福。

土壤调查:1.点位四至图,2.钻井工作,3.岩心图,4.VOC、SVOC、重金属采样过程(采样、装瓶),5.快筛照片,6.样品全家福(拍上冰袋等冷藏措施),7.建井下管,8.建井添加填料,9.成井后水井,10.成井洗井及采样前洗井(洗出的井水体积),11.采样时其他照片同常规采样时。

环境监测技术作业指导书

环境监测技术作业指导书

环境监测技术作业指导书一、背景介绍环境监测技术是一门关于环境状况、污染物浓度和环境影响的监测、分析和评估的学科。

随着人类对环境问题重视程度的提高,环境监测技术在实践中起到越来越关键的作用。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环境监测技术,特编写本作业指导书,旨在提供清晰的指导和实践要求。

二、作业概述本作业旨在让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和实践掌握环境监测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和仪器设备,并能够独立设计和实施一个环境监测项目。

具体要求如下:1. 调查研究:学生需要选择一个环境监测领域的课题进行调查研究。

可以选择大气环境、水环境或土壤环境等方面的课题。

通过文献查阅和现地调研,了解该领域的监测方法、仪器设备和数据处理技术。

2. 实验设计:学生需要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设计一个完整的环境监测实验。

实验要求包括监测目标、监测方法、采样点布设、仪器设备选择和实验操作步骤等。

3. 实验实施:学生按照实验设计,开展实际的环境监测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操作规范、数据准确性和安全问题。

4. 数据处理与分析:学生需要对实验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可以使用统计方法、图表绘制等手段,得出合理的结论和推断。

5. 实验报告:学生需要编写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包括调查研究、实验设计、实验结果、数据分析和结论等内容。

报告要求格式整洁,语句通顺,逻辑清晰。

三、作业要求和评分标准作业要求和评分标准如下:1. 调查研究(25%):对所选环境监测课题的调查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2. 实验设计(25%):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完整性和创新性。

3. 实验实施(20%):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数据准确性和安全性。

4. 数据处理与分析(20%):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5. 实验报告(10%):实验报告的格式、语言表达和逻辑结构。

四、作业流程1. 学生选择环境监测领域的课题,并完成调查研究。

2. 学生设计环境监测实验,并得到指导教师的确认。

3. 学生按照实验设计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作业指导书

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作业指导书

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作业指导书一、背景介绍环境监测是为了解和评估环境状况,帮助我们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在进行环境监测时,我们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并对其进行处理和分析。

本作业指导书旨在帮助您正确处理环境监测数据,从而得出准确的结论和推断。

二、数据收集1. 数据来源在开始处理环境监测数据之前,需要确认数据来源。

数据可以来自各种渠道,如传感器、监测设备或者实地采样等。

2. 数据类型环境监测数据可以包括多种类型,如温度、湿度、空气质量指数等。

确保在数据处理过程中正确识别和分类数据类型。

三、数据处理步骤1. 数据清洗在进行数据分析之前,需要对数据进行清洗,即识别和解决数据中的错误、异常、重复或缺失值等问题。

这样可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2. 数据转换部分数据可能需要在不同单位之间进行转换,例如温度从摄氏度转换为华氏度。

确保在转换过程中使用正确的转换公式和参数。

3. 数据筛选根据需要,可以对数据进行筛选,选取特定时间段或特定区域内的数据进行分析。

确保筛选过程合理,并且不会对整体数据造成偏差。

四、数据分析方法1. 描述统计描述统计是对数据进行初步分析的方法之一。

可以通过计算均值、中位数、标准差等指标来了解数据的分布、变化和变异程度。

2. 统计检验在对环境监测数据进行比较或推断时,可以使用统计检验方法。

例如,可以使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检验两组数据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3. 趋势分析趋势分析用于解释和预测数据的发展趋势和变化模式。

通过绘制折线图或柱状图,可以直观地展示数据的趋势和周期性变化。

4. 空间分析如果监测数据具有地理位置信息,可以使用空间分析方法。

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可以将数据可视化并进行空间关联分析。

五、结果呈现1. 图表在向他人或团队呈现数据处理结果时,可以使用图表来展示分析结果。

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如折线图、柱状图或雷达图等。

2. 报告撰写当需要详细记录数据处理的过程和结果时,可以编写报告。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认证考试辅导作业指导书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认证考试辅导作业指导书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认证考试辅导作业指导书第1章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概述 (4)1.1 环境监测技术发展历程 (4)1.1.1 传统环境监测技术 (4)1.1.2 现代环境监测技术 (4)1.1.3 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4)1.2 环境治理技术概述 (4)1.2.1 水环境治理技术 (4)1.2.2 大气环境治理技术 (4)1.2.3 土壤环境治理技术 (5)1.2.4 噪声与振动治理技术 (5)1.3 环境监测与治理的关系 (5)1.3.1 环境监测为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5)1.3.2 环境治理是环境监测的最终目标 (5)1.3.3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的协同发展 (5)第2章环境监测技术 (5)2.1 监测技术分类 (5)2.2 空气质量监测技术 (5)2.3 水质监测技术 (6)2.4 土壤监测技术 (6)第3章环境治理技术 (6)3.1 污染源治理技术 (6)3.1.1 工业污染源治理技术 (6)3.1.2 农业污染源治理技术 (7)3.2 废水处理技术 (7)3.2.1 物理处理技术 (7)3.2.2 化学处理技术 (7)3.2.3 生物处理技术 (7)3.3 大气污染治理技术 (7)3.3.1 粉尘治理技术 (7)3.3.2 气态污染物治理技术 (7)3.3.3 烟气脱硫脱硝技术 (8)3.4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技术 (8)3.4.1 填埋技术 (8)3.4.2 焚烧技术 (8)3.4.3 资源化利用技术 (8)3.4.4 固化/稳定化技术 (8)第4章环境监测方法与设备 (8)4.1 环境监测方法 (8)4.1.1 采样方法 (8)4.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8)4.2 环境监测设备 (9)4.2.1 监测设备分类 (9)4.2.2 设备选型与配置 (9)4.2.3 设备校准与维护 (9)4.3 自动监测系统 (9)4.3.1 自动监测系统概述 (9)4.3.2 自动监测设备与技术 (9)4.3.3 自动监测系统运行与管理 (9)第5章环境治理工程设计与实施 (9)5.1 治理工程前期工作 (9)5.1.1 项目立项 (9)5.1.2 前期调查与评估 (9)5.1.3 环境影响评价 (9)5.2 治理工程设计 (10)5.2.1 设计原则与目标 (10)5.2.2 治理技术选择 (10)5.2.3 工艺流程设计 (10)5.2.4 设备选型与配置 (10)5.2.5 环保设施布局 (10)5.3 治理工程实施与运行 (10)5.3.1 工程施工 (10)5.3.2 工程监理 (10)5.3.3 工程验收 (10)5.3.4 运行管理 (10)5.3.5 维护与保养 (10)5.3.6 监测与评估 (10)第6章环境监测数据解析与应用 (11)6.1 监测数据解析方法 (11)6.1.1 数据收集与整理 (11)6.1.2 数据预处理 (11)6.1.3 数据分析方法 (11)6.2 数据分析与应用 (11)6.2.1 污染物浓度分布特征分析 (11)6.2.2 污染物来源解析 (11)6.2.3 环境风险评价 (11)6.2.4 环境规划与治理 (11)6.3 环境质量评价 (11)6.3.1 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11)6.3.2 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12)6.3.3 环境质量评价实践 (12)6.3.4 持续改进与优化 (12)第7章环境治理效果评估与优化 (12)7.1.1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12)7.1.2 评估方法选择 (12)7.1.3 数据收集与处理 (12)7.1.4 评估结果分析 (12)7.2 治理效果优化策略 (12)7.2.1 技术优化 (12)7.2.2 管理优化 (13)7.2.3 政策优化 (13)7.2.4 产业结构调整 (13)7.3 案例分析 (13)第8章环境监测与治理法律法规及标准 (13)8.1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13)8.1.1 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概述 (13)8.1.2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结构 (13)8.2 环境监测与治理相关法律法规 (13)8.2.1 环境监测法律法规 (13)8.2.2 环境治理法律法规 (14)8.2.3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规范 (14)8.3 环境标准体系 (14)8.3.1 环境标准概述 (14)8.3.2 环境质量标准 (14)8.3.3 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 (14)8.3.4 环境监测方法标准 (14)8.3.5 环境保护产品标准 (14)8.3.6 环境管理规范标准 (14)第9章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发展趋势 (14)9.1 环境监测技术发展趋势 (14)9.1.1 遥感技术与物联网的融合应用 (14)9.1.2 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15)9.1.3 环境监测设备微型化与智能化 (15)9.2 环境治理技术发展动态 (15)9.2.1 生物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15)9.2.2 高级氧化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15)9.2.3 资源化利用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15)9.3 创新技术与绿色环保 (15)9.3.1 纳米技术在环境监测与治理中的应用 (15)9.3.2 低碳技术与绿色能源的应用 (15)9.3.3 智能化环境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 (15)第10章认证考试准备与应试技巧 (16)10.1 考试大纲与要求 (16)10.1.1 考试内容概述 (16)10.1.2 考试形式与要求 (16)10.2 复习策略与要点 (16)10.2.2 复习要点 (16)10.3 应试技巧与注意事项 (16)10.3.1 应试技巧 (17)10.3.2 注意事项 (17)第1章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概述1.1 环境监测技术发展历程环境监测技术自20世纪中期以来,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得到了迅速发展。

环境保护监测作业指导书

环境保护监测作业指导书

环境保护监测作业指导书1. 前言环境保护是全球共同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

为了有效监测和管理环境保护工作,本指导书旨在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指导和建议。

本指导书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监测目的、监测方法、数据分析和报告编写。

2. 监测目的环境保护监测的主要目的是评估环境质量和监测环境污染物的生成与传播过程,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监测目的可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评估环境质量,判断环境状况是否达到国家或地方标准;- 监测环境污染源和反映环境质量;- 了解环境质量变化趋势,评估环境管理和治理效果;- 为环境规划和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数据支持。

3. 监测方法为了准确监测环境保护相关数据,采取科学有效的监测方法十分重要。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监测方法:- 现场监测:通过在特定地点收集样品或使用便携式仪器对环境参数进行实时监测。

现场监测可涵盖空气、水体、土壤等多个环境部分。

- 定点监测:利用固定设备对环境参数进行定期监测。

定点监测可以提供长期的环境数据,用于分析环境变化趋势。

- 远程监测:利用遥感技术、传感器网络等手段对大范围地区进行监测。

远程监测可以实现对广域范围的环境数据收集和分析。

- 模拟实验:在实验室环境中模拟特定条件,对环境参数进行监测和分析。

模拟实验可以控制变量,研究复杂环境过程。

4. 数据分析收集到的环境监测数据需要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处理,以得出准确的结论。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 统计分析:通过数理统计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揭示数据之间的关系和趋势。

常用的统计方法包括均值、标准差、相关系数等。

- 空间分析: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等工具对环境数据在空间上进行分析和展示,以揭示地理分布规律和空间相关性。

- 时间序列分析:对环境监测数据按照时间先后进行排序,通过建立数学模型预测未来的环境变化趋势。

- 多元分析:通过建立多元方程模型,研究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5. 报告编写环境保护监测的最终目的是将监测结果和结论进行报告和展示。

环保行业环境监测与治理作业指导书

环保行业环境监测与治理作业指导书

环保行业环境监测与治理作业指导书第1章环境监测与治理概述 (4)1.1 环境监测基本概念 (4)1.2 环境治理基本任务 (4)1.3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发展 (4)第2章环境监测技术 (5)2.1 空气质量监测技术 (5)2.1.1 监测对象及指标 (5)2.1.2 监测方法 (5)2.1.3 监测点位及布局 (5)2.2 水质监测技术 (5)2.2.1 监测对象及指标 (5)2.2.2 监测方法 (5)2.2.3 监测点位及布局 (5)2.3 土壤污染监测技术 (5)2.3.1 监测对象及指标 (5)2.3.2 监测方法 (6)2.3.3 监测点位及布局 (6)2.4 噪声与振动监测技术 (6)2.4.1 监测对象及指标 (6)2.4.2 监测方法 (6)2.4.3 监测点位及布局 (6)第3章环境治理技术 (6)3.1 空气污染治理技术 (6)3.1.1 燃烧法 (6)3.1.2 吸附法 (6)3.1.3 冷凝法 (6)3.1.4 生物法 (7)3.2 水污染治理技术 (7)3.2.1 沉淀法 (7)3.2.2 过滤法 (7)3.2.3 膜分离法 (7)3.2.4 生物法 (7)3.3 土壤污染治理技术 (7)3.3.1 物理修复技术 (7)3.3.2 化学修复技术 (7)3.3.3 生物修复技术 (7)3.4 噪声与振动治理技术 (7)3.4.1 吸声技术 (8)3.4.2 隔声技术 (8)3.4.3 减振技术 (8)3.4.4 噪声控制技术 (8)第4章环境监测设备与仪器 (8)4.1 监测设备选型与配置 (8)4.1.1 设备选型原则 (8)4.1.2 设备配置 (8)4.2 设备校准与维护 (9)4.2.1 设备校准 (9)4.2.2 设备维护 (9)4.3 仪器操作规范 (9)4.3.1 操作人员要求 (9)4.3.2 操作流程 (9)4.3.3 操作注意事项 (9)第5章环境监测方案制定 (10)5.1 监测项目立项 (10)5.1.1 项目背景分析 (10)5.1.2 监测目标确定 (10)5.1.3 监测项目立项申请 (10)5.2 监测方案设计 (10)5.2.1 监测点位布设 (10)5.2.2 监测指标及方法 (10)5.2.3 监测频次及周期 (10)5.2.4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10)5.3 监测计划实施 (10)5.3.1 监测人员培训 (10)5.3.2 监测设备准备 (10)5.3.3 监测数据采集与处理 (11)5.3.4 监测报告编制 (11)5.3.5 监测结果运用 (11)第6章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 (11)6.1 数据收集与整理 (11)6.1.1 数据收集 (11)6.1.2 数据整理 (11)6.2 数据分析技术 (12)6.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12)6.2.2 趋势分析 (12)6.2.3 相关性分析 (12)6.2.4 空间分析 (12)6.2.5 模型分析 (12)6.3 数据报告与发布 (12)6.3.1 数据报告 (12)6.3.2 数据发布 (12)第7章环境治理项目管理 (12)7.1 项目立项与审批 (13)7.1.1 项目可行性研究 (13)7.1.2 项目立项申请 (13)7.1.3 项目审批 (13)7.2 治理方案设计 (13)7.2.1 治理目标及原则 (13)7.2.2 治理技术选择 (13)7.2.3 治理方案编制 (13)7.3 项目实施与验收 (13)7.3.1 项目招投标 (13)7.3.2 项目施工 (13)7.3.3 项目监理 (13)7.3.4 项目验收 (13)7.3.5 项目运行与维护 (14)第8章环保法规与政策 (14)8.1 环保法律法规体系 (14)8.1.1 法律层面 (14)8.1.2 法规层面 (14)8.1.3 规范性文件 (14)8.2 环保政策解读 (14)8.2.1 国家环保政策 (14)8.2.2 地方环保政策 (14)8.3 环保执法与监管 (14)8.3.1 环保执法体制 (14)8.3.2 环保执法监管 (15)8.3.3 环保执法手段 (15)8.3.4 环保执法监督 (15)第9章环境监测与治理新技术 (15)9.1 环境监测新技术发展趋势 (15)9.1.1 遥感技术 (15)9.1.2 物联网技术 (15)9.1.3 大数据分析技术 (15)9.2 环境治理新技术研究 (15)9.2.1 生物技术 (15)9.2.2 物理化学技术 (16)9.2.3 资源化利用技术 (16)9.3 技术成果转化与应用 (16)9.3.1 政策支持 (16)9.3.2 产学研合作 (16)9.3.3 产业化推广 (16)9.3.4 宣传与培训 (16)第10章环保产业与市场分析 (16)10.1 环保产业概述 (16)10.2 环保市场分析 (16)10.2.1 市场规模 (16)10.2.2 市场结构 (17)10.2.3 市场竞争格局 (17)10.3 环保产业发展趋势与展望 (17)10.3.1 发展趋势 (17)10.3.2 展望 (17)第1章环境监测与治理概述1.1 环境监测基本概念环境监测是指对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质量状况进行系统、连续、定量的观察、测定和评价的过程。

环境监测作业指导书

环境监测作业指导书

环境监测作业指导书第一篇:环境监测作业指导书编写要点环境监测作业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它能够全面评估环境质量,并提供数据基础,以支持环境保护与管理。

为了有效指导环境监测作业的开展,下面将提供一份作业指导书的编写要点。

一、引言作业指导书的引言部分应简明扼要地介绍环境监测的背景和意义,包括环境质量对人类生活和健康的重要性,环境监测对环境保护与改善的作用等。

此外,还可以简要介绍环境监测的目的和任务,为后续的作业指导做好铺垫。

二、作业指导原则在作业指导原则中,应明确环境监测作业的总体目标和指导原则。

要求作业人员在开展环境监测工作时要遵循科学准确、客观公正、规范统一的原则。

此外,还可以强调作业人员的责任与义务,比如做好安全防护、保护环境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等。

三、作业流程作业流程是环境监测作业指导书最关键的部分,它详细描述了作业的具体步骤和操作要点。

在编写作业流程时,需要尽量具体、明确地描述每个步骤和操作流程,以保证作业人员能够正确、高效地进行环境监测。

作业流程应包括以下要点:1. 环境监测计划编制:描述环境监测计划的编制要求和步骤,包括监测内容、样品收集方法、监测点位布设、监测频次等。

2. 仪器设备校准与准备:说明作业人员应如何进行仪器设备的校准和准备工作,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3. 样品采集和保存:详细描述样品采集的方法、采样器具的选择与处理以及样品保存的要求。

4. 数据记录与处理:阐述数据记录的方式和要求,包括时间、地点、环境条件等相关信息的记录。

强调数据处理的方法和标准,采用何种方式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

5. 报告编写与分析:指导作业人员如何撰写监测报告,包括报告的结构、格式以及数据分析和评估方法等。

四、作业安全与质量控制考虑到环境监测作业的特殊性,作业指导书还需要对作业安全与质量控制进行相关要求与说明。

这部分可以明确要求作业人员执行标准操作程序、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并提供应急措施和风险评估等内容。

五、作业评价与改进作业指导书的最后一部分是作业评价与改进,它可以用于总结和评估监测作业的质量和效果,并提出改进措施。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研究作业指导书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研究作业指导书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研究作业指导书第1章绪论 (4)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4)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4)第2章环境监测技术概述 (5)2.1 环境监测技术发展历程 (5)2.1.1 早期环境监测技术(20世纪初1950年代) (5)2.1.2 环境监测技术快速发展(1960年代1970年代) (5)2.1.3 现代环境监测技术(1980年代至今) (5)2.2 环境监测技术分类与特点 (5)2.2.1 按监测对象分类 (6)2.2.2 按监测方法分类 (6)2.2.3 环境监测技术特点 (6)2.3 环境监测技术发展趋势 (6)2.3.1 多元化 (6)2.3.2 精准化 (6)2.3.3 网络化 (6)2.3.4 智能化 (6)2.3.5 绿色化 (7)第3章水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 (7)3.1 水环境监测技术 (7)3.1.1 采样技术 (7)3.1.2 水质参数监测技术 (7)3.1.3 水质在线监测技术 (7)3.1.4 遥感技术在水资源监测中的应用 (7)3.2 水环境治理技术 (7)3.2.1 物理治理技术 (7)3.2.2 化学治理技术 (7)3.2.3 生物治理技术 (7)3.2.4 生态修复技术 (7)3.2.5 集成治理技术 (8)3.3 水环境监测与治理案例分析 (8)3.3.1 案例一:某城市黑臭水体治理 (8)3.3.2 案例二:某湖泊富营养化治理 (8)3.3.3 案例三:某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 (8)3.3.4 案例四:某地下水污染修复 (8)第4章空气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 (8)4.1 空气环境监测技术 (8)4.1.1 采样方法 (8)4.1.2 分析方法 (8)4.1.3 监测项目 (8)4.2 空气环境治理技术 (8)4.2.2 化学治理技术 (9)4.2.3 生物治理技术 (9)4.2.4 综合治理技术 (9)4.3 空气环境监测与治理案例分析 (9)4.3.1 案例一:某城市大气污染监测与治理 (9)4.3.2 案例二:某工业园区空气污染物排放监测与治理 (9)4.3.3 案例三:某城市机动车尾气排放监测与治理 (9)4.3.4 案例四:某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监测与治理 (9)第5章土壤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 (9)5.1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 (9)5.1.1 土壤采样技术 (9)5.1.2 土壤物理性质监测技术 (10)5.1.3 土壤化学性质监测技术 (10)5.1.4 土壤生物性质监测技术 (10)5.2 土壤环境治理技术 (10)5.2.1 物理治理技术 (10)5.2.2 化学治理技术 (10)5.2.3 生物治理技术 (10)5.2.4 综合治理技术 (10)5.3 土壤环境监测与治理案例分析 (10)5.3.1 重金属污染土壤监测与治理案例 (10)5.3.2 有机污染土壤监测与治理案例 (10)5.3.3 农业土壤环境监测与治理案例 (11)5.3.4 城市土壤环境监测与治理案例 (11)第6章噪声与振动监测与治理技术 (11)6.1 噪声与振动监测技术 (11)6.1.1 噪声监测技术 (11)6.1.2 振动监测技术 (11)6.2 噪声与振动治理技术 (11)6.2.1 噪声治理技术 (11)6.2.2 振动治理技术 (11)6.3 噪声与振动监测与治理案例分析 (11)6.3.1 噪声监测案例分析 (12)6.3.2 振动监测案例分析 (12)6.3.3 噪声与振动治理综合案例分析 (12)第7章生态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 (12)7.1 生态环境监测技术 (12)7.1.1 生态系统监测方法 (12)7.1.2 生物多样性监测 (12)7.1.3 污染物监测技术 (12)7.1.4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构建 (12)7.2 生态环境治理技术 (12)7.2.1 生物修复技术 (12)7.2.3 化学修复技术 (13)7.2.4 综合修复技术 (13)7.3 生态环境监测与治理案例分析 (13)7.3.1 案例一:某湖泊生态环境监测与治理 (13)7.3.2 案例二:某矿区生态环境监测与治理 (13)7.3.3 案例三:某城市生态环境监测与治理 (13)7.3.4 案例四:某流域生态环境监测与治理 (13)第8章环境监测与治理新技术发展 (13)8.1 环境监测新技术 (13)8.1.1 无线传感网络技术 (13)8.1.2 遥感技术 (14)8.1.3 基因测序技术 (14)8.2 环境治理新技术 (14)8.2.1 生物修复技术 (14)8.2.2 纳米材料治理技术 (14)8.2.3 智能化治理技术 (14)8.3 新技术在环境监测与治理中的应用案例 (14)8.3.1 案例一:大气污染监测与治理 (14)8.3.2 案例二:水体污染监测与治理 (14)8.3.3 案例三:土壤污染监测与治理 (15)第9章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标准化与规范化 (15)9.1 环境监测技术标准化 (15)9.1.1 标准化概述 (15)9.1.2 环境监测技术标准制定 (15)9.1.3 环境监测技术标准内容 (15)9.1.4 环境监测技术标准实施与监督 (15)9.2 环境治理技术规范化 (15)9.2.1 规范化概述 (15)9.2.2 环境治理技术规范制定 (15)9.2.3 环境治理技术规范内容 (16)9.2.4 环境治理技术规范实施与监督 (16)9.3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标准体系建设 (16)9.3.1 标准体系建设概述 (16)9.3.2 标准体系框架构建 (16)9.3.3 标准体系实施与完善 (16)9.3.4 国际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标准体系借鉴 (16)第10章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实训与考核 (16)10.1 实训项目设置 (16)10.1.1 空气质量监测实训 (16)10.1.2 水质监测实训 (16)10.1.3 噪音监测实训 (16)10.1.4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实训 (16)10.1.5 污水处理实训 (16)10.2.1 实训方法 (17)10.2.2 实训要求 (17)10.3 考核评价体系与标准 (17)10.3.1 考核内容 (17)10.3.2 评价标准 (17)第1章绪论1.1 研究背景与意义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污染已成为影响和制约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作业指导书

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作业指导书

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作业指导书第1章绪论 (3)1.1 环境监测的意义与任务 (3)1.1.1 环境监测的意义 (3)1.1.2 环境监测的任务 (4)1.2 污染控制原理与方法 (4)1.2.1 污染控制原理 (4)1.2.2 污染控制方法 (4)第2章环境监测技术 (5)2.1 监测点位布设 (5)2.1.1 点位布设原则 (5)2.1.2 点位布设方法 (5)2.2 监测项目与频次 (5)2.2.1 监测项目 (5)2.2.2 监测频次 (6)2.3 监测方法及设备 (6)2.3.1 监测方法 (6)2.3.2 监测设备 (6)第3章大气污染监测与控制 (6)3.1 大气污染概述 (6)3.2 大气污染物监测 (6)3.2.1 监测方法 (6)3.2.2 监测项目 (7)3.3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7)3.3.1 无组织排放控制技术 (7)3.3.2 有组织排放控制技术 (7)第4章水污染监测与控制 (8)4.1 水污染概述 (8)4.2 水质监测方法 (8)4.2.1 采样方法 (8)4.2.2 水质分析方法 (8)4.3 水污染控制技术 (8)4.3.1 预处理技术 (8)4.3.2 主体处理技术 (8)4.3.3 深度处理技术 (8)4.3.4 综合处理技术 (9)第5章土壤污染监测与修复 (9)5.1 土壤污染概述 (9)5.2 土壤污染监测 (9)5.2.1 监测方法 (9)5.2.2 监测程序 (9)5.3 土壤污染修复技术 (9)5.3.2 化学修复技术 (10)5.3.3 生物修复技术 (10)5.3.4 综合修复技术 (10)第6章噪声与振动监测与控制 (10)6.1 噪声与振动污染概述 (10)6.1.1 噪声与振动定义 (10)6.1.2 噪声与振动来源 (10)6.1.3 噪声与振动危害 (10)6.1.4 我国环境标准 (10)6.2 噪声与振动监测 (11)6.2.1 监测方法 (11)6.2.2 监测设备 (11)6.2.3 技术要求 (11)6.3 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 (11)6.3.1 控制原则 (11)6.3.2 控制技术 (12)6.3.3 控制措施 (12)第7章固体废物监测与处理 (12)7.1 固体废物污染概述 (12)7.1.1 固体废物的定义 (12)7.1.2 固体废物的分类 (12)7.1.3 固体废物污染特点 (12)7.1.4 固体废物污染危害 (12)7.2 固体废物监测 (13)7.2.1 监测目的与意义 (13)7.2.2 监测内容与方法 (13)7.2.3 监测技术规范与标准 (13)7.3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技术 (13)7.3.1 减量化处理技术 (13)7.3.2 资源化利用技术 (13)7.3.3 无害化处理技术 (13)7.3.4 安全填埋技术 (13)7.3.5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设施建设与管理 (13)7.3.6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技术创新与发展 (13)第8章辐射污染监测与防护 (13)8.1 辐射污染概述 (13)8.1.1 辐射污染定义 (14)8.1.2 辐射污染来源 (14)8.1.3 辐射污染危害 (14)8.2 辐射监测方法 (14)8.2.1 辐射监测原理 (14)8.2.2 辐射监测设备 (14)8.2.3 辐射监测方法 (14)8.3.1 防护原则 (14)8.3.2 防护措施 (14)第9章环境监测数据与分析 (15)9.1 数据采集与处理 (15)9.1.1 采样方法 (15)9.1.2 采样设备 (15)9.1.3 数据处理 (15)9.1.4 数据存储 (15)9.2 数据分析与评价 (15)9.2.1 数据分析方法 (15)9.2.2 评价标准 (15)9.2.3 污染源解析 (15)9.2.4 风险评估 (15)9.3 环境质量报告编制 (15)9.3.1 报告内容 (16)9.3.2 报告格式 (16)9.3.3 报告提交 (16)9.3.4 报告公开 (16)第10章环境污染应急处理 (16)10.1 环境污染概述 (16)10.2 环境污染应急监测 (16)10.2.1 监测目的与任务 (16)10.2.2 监测方法与手段 (16)10.2.3 监测程序与要求 (16)10.2.4 监测结果分析与报告 (16)10.3 环境污染应急处理与善后工作 (16)10.3.1 应急处理原则与措施 (16)10.3.2 应急处理流程与操作 (16)10.3.3 善后工作内容与要求 (17)10.3.4 应急处理与善后工作的组织管理 (17)第1章绪论1.1 环境监测的意义与任务环境监测作为评估和保障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雪迪龙环境在线监测系统的作业指导书

雪迪龙环境在线监测系统的作业指导书

雪迪龙环境在线监测系统的作业指导书一、概述雪迪龙环境在线监测系统是一款用于实时监测和分析环境中各种污染物浓度的工具。

本指导书旨在帮助用户了解该系统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以便正确地进行环境监测工作。

二、系统组成雪迪龙环境在线监测系统由以下几个主要组件组成:1. 传感器:用于检测环境中的各种污染物浓度,如PM2.5、CO2、温度、湿度等。

2. 数据采集器:负责采集传感器传输的数据,并将其发送至中央服务器。

3. 中央服务器:接收并存储来自数据采集器的数据,并提供数据分析和查询功能。

4. 用户界面:通过浏览器访问中央服务器,用户可以查看实时数据、生成报表和设置报警规则等。

三、使用方法1. 系统搭建和安装确保传感器正确连接至数据采集器,并将数据采集器与中央服务器进行网络连接。

然后,按照系统提供的安装指南进行软件的安装和配置。

2. 登录系统打开浏览器,输入系统的登录地址,进入用户界面。

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点击登录按钮即可进入系统。

3. 实时数据监测在用户界面的首页中,可以看到系统实时监测的数据信息。

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监测点位和监测指标,系统将实时显示相应的数据。

4. 数据查询与分析用户可以通过用户界面中的查询功能,选择起止时间和监测指标,系统将返回相应的历史数据。

用户还可以利用系统提供的数据分析工具,生成趋势图、柱状图等图表,以便更好地了解环境变化趋势。

5. 报表生成与导出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特定的时间段和监测指标,生成相应的报表。

系统将自动生成报表,并提供导出功能,方便用户进行数据分析和共享。

6. 报警设置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系统的报警规则。

当监测数据超过设定的阈值时,系统将自动发送报警信息给相关人员,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7. 系统维护与管理用户可以通过用户界面对系统进行维护和管理。

包括传感器的校准和更换、数据采集器的升级和配置、用户权限的管理等。

四、注意事项1. 确保传感器的正确安装和连接,以免影响数据的准确性。

环境监测作业指导书

环境监测作业指导书

环境监测作业指导书一、引言环境监测是保护环境、保障公众健康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环境中的各种要素进行监测,可以及时了解环境质量状况,发现潜在的环境问题,并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为了确保环境监测工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规范性,特制定本作业指导书。

二、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对大气、水、土壤、噪声等环境要素的监测工作。

三、监测人员要求(一)监测人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环境监测的方法和标准。

(二)监测人员应经过培训和考核,取得相应的上岗资格证书。

(三)监测人员应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四、监测设备和仪器(一)监测设备和仪器应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其性能符合监测要求。

(二)在使用前,应对监测设备和仪器进行检查,确保其正常运行。

(三)对设备和仪器的校准、维护和检查应做好记录。

五、大气环境监测(一)监测项目常见的大气监测项目包括二氧化硫(SO₂)、氮氧化物(NOx)、颗粒物(PM₁₀、PM₂₅)等。

(二)监测方法1、采样方法根据监测项目的不同,选择合适的采样方法,如直接采样法、富集采样法等。

2、分析方法采用国家标准或行业认可的分析方法,如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法等。

(三)监测频率根据不同的区域和污染源,确定合理的监测频率。

一般来说,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为每日或每周进行。

(四)数据处理与报告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计算污染物的浓度和排放量。

监测报告应包括监测地点、时间、监测项目、监测结果等内容。

六、水环境监测(一)监测项目主要监测项目有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氨氮、总磷、总氮等。

(二)监测方法1、水样采集按照规定的采样点和采样方法采集水样,保证水样的代表性。

2、分析测试运用化学分析、仪器分析等方法进行测定。

(三)监测频率对于河流、湖泊等水体,监测频率根据其功能和水质状况确定。

(四)数据处理与报告对水样分析结果进行处理,评价水体的水质状况,并编制监测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监测作业指导书1 目的1.1 准确、快速测定地面水和工业废水中pH、悬浮物、挥发酚、氰化物、COD、油类、氨氮、重金属、六价铬等项目,使废水污染物控制在《钢铁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之内,有效地保护好环境。

1.2 确保环境空气中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降尘的监测数据质量,防止监测过程造成污染环境。

1.3 准确测定企业厂界噪声,防止企业噪声对环境造成污染,为噪声治理和评价提供依据。

1.4 监测工业窑炉、烟囱口及排气筒排放的粉(烟)尘等有害物质是否符合国家或地方现行排放标准,评价净化装置的性能和使用情况、污染防治措施的效益,为空气质量管理与评价提供依据。

2 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公司范围内:地面水、工业废水中pH、悬浮物、挥发酚、氰化物、COD、油类、氨氮、重金属、六价铬、环境空气中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降尘的测定、厂界噪声的, 工业窑炉、烟囱口及排气筒排放的粉(烟)尘等有害物质等项目的测定。

3 管理职责监测人员负责试剂配制、玻璃器皿的清洁卫生及分析废液、废弃物的收集、分类处理;负责监测仪器的调试、保养和日常维护;负责计算填报监测原始记录、分析结果。

严格按操作规程和标准分析监测,监测数据实行三级审核后由站长报出。

4 工作程序按年度工作计划开展对废水、环境空气、噪声、降尘、工业窑炉、烟囱口及排气筒排放的粉(烟)尘进行监测,工业废水监测如有超标情况,则对超标项进行跟踪采样监测,凡是超标数据及时通报相关部门,作好《信息交流台帐》的记录。

4.1 pH测定4.1.1 试剂pH标准缓冲溶液(pH 6.865、pH 9.180 25℃),当被测样品pH过高或过低时,应考虑配制与其pH值相近似的标准溶液校正仪器。

4.1.2仪器酸度计或离子活度计,玻璃电极与甘汞电极、复合电极。

4.1.3 样品保存最好现场测定。

否则,应在采样后把样品保持在0-4℃,并在采样后6h之内进行测定。

4.1.4 仪器校准操作程序按仪器说明书进行,水样与标准溶液温度必须是同一温度,记录测定温度,并将仪器温度补偿旋钮调至该温度上。

用标准溶液校正仪器,该标准溶液与水样pH值不超过2个pH单位。

从标准溶液中取出电极,彻底冲洗并用滤纸吸干,再将电极浸入第二个标准溶液中,其pH值大约与第一个标准溶液相差3个pH单位,如果仪器响应的示值与第二个标准溶液的pH(S)值之差大于0.1pH单位,就要检查仪器、电极或标准溶液是否存在问题,当三者均正常时,方可用于样品的测定。

4.1.5 样品测定测定样品时,先用蒸馏水认真冲洗电极,再用水样冲洗,然后将电极浸入样品中,小心摇匀,静置,待读数稳定后记录pH值,填写《水质分析原始记录》。

4.1.6 玻璃电极在使用前事先放入蒸馏水中浸泡24h以上。

必须注意玻璃电极的内电极与球泡之间、甘汞电极的内电极和陶瓷之间不得有气泡,以防断路。

甘汞电极中饱和氯化钾溶液的液面必须高出汞体,在室温下应有少许氯化钾晶体存在,以保证氯化钾溶液的饱和,但必须注意氯化钾不可过多,以防止堵塞与被测溶液的通路。

玻璃电极表面受到污染时,需进行处理,如果系附着无机盐结垢,可用温稀盐酸溶解,对钙镁等难溶性结垢,可用EDTA二钠溶液溶解,沾有油污时,可用丙酮清洗。

电极按上述方法处理后,应在蒸馏水中浸泡一昼夜再使用。

注意忌用无水乙醇、脱水性洗涤剂处理电极。

4.1.7 测定pH时,玻璃电极的球泡应全部浸入溶液中,并使其稍高于甘汞电极的陶瓷芯,以免搅拌时碰坏。

为减少空气和水样中二氧化碳的溶入或挥发,在测水样时之前,不应提前打开水样瓶。

4.2 悬浮物测定4.2.1 采样所用聚乙烯瓶或硬质玻璃瓶要用洗涤剂洗净,再依次用自来水和蒸馏水冲洗干净。

在采样之前,再用即将采集的水样清洗三次。

然后,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水样500~1000mL ,盖严瓶塞。

4.2.2 样品的贮存采集的水样应尽快分析测定,如需放置,应贮存在4℃冷藏箱中,但最长不得超过七天,不能加入任何保护剂,以防破坏物质在固、液间的分配平衡。

4.2.3 滤膜准备用扁嘴无齿镊子夹取微孔滤膜放于己编号的称量瓶里,移入烘箱中于103~105℃烘干,半小时后取出,置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称重,反复烘干、冷却、称量,直至相邻两次称量的重量差小于0.2mg ,填写好《称量记录》。

4.2.4 过滤与称量量取充分混合均匀的试样100ml 过滤,使水分全部通过滤膜,再以每次10ml 蒸馏水连续洗涤三次。

过滤完成后,仔细取出载有悬浮物的滤膜放在原恒重的称量瓶里,移入烘箱中于103~105℃下烘干,一小时后移入干燥器中,冷却到室温,称其重量,反复烘干、冷却、称量,直至相邻两次称量的重量差小于0.4mg 为止,填写好《称量记录 》。

4.2.5 结果计算:610VB A )悬浮物含量(mg/L ⨯-= 式中:A —悬浮物+滤膜+称量瓶重量(g )B —滤膜+称量瓶重量(g )V —试样体积(mL )4.2.6 废滤纸的处理:测定过程中所用完的废滤纸装入垃圾桶,统一处理,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二次污染。

4.3 挥发酚的测定4.3.1 采样与样品用玻璃器皿采集水样。

水样采集后,应立即检查有无氧化剂的存在,必要时加入过量的硫酸亚铁,并加磷酸至pH 约 4.0,再加硫酸铜以抑制微生物对酚类的生物氧化作用,同时在5-10℃冷藏,于24h 内测定。

4.3.2 水样预蒸馏量取250mL 水样置蒸馏瓶中,加数滴粒小玻璃珠以防暴沸,加二滴甲基橙批示液,用磷酸溶液调节至pH4.0,加5.0mL 硫酸铜溶液,再向蒸馏瓶中加入约25mL 蒸馏水,连接冷凝器和250mL 量瓶,加热蒸馏至馏出液250mL ,停止加热,待分析用。

4.3.3 标准曲线的绘制取7支50mL 比色管分别加入0,0.5,1.0,3.0,5.0,7.0,10.0酚标准溶液(含酚10.0mg/L),加水至50mL 标线。

加入0.5mL 缓冲溶液,混匀,pH 控制在10.0±0.2,加4-氨基安替比林溶液1.0mL ,混匀,再加入1.0mL 铁氰化钾溶液,充分混匀后,放置10min 立即于510nm 处,以试剂空白为参比,用20mm 比色皿比色,记录下吸光度,填写《标准曲线绘制记录》,绘制标准曲线。

4.3.4 样品的测定分取适量馏出液放入50mL 比色管中,用绘制标准曲线(4.3.3)的步骤测定样品的吸光度,填写《水质分析原始记录》。

4.3.5 结果计算1000Vm g/L)挥发酚(以苯酚计,m ⨯=式中:m—从标准曲线上查得的酚含量V—水样体积4.3.6 酚标准溶液由专人配制,包括苯酚的领用和管理遵守化学试剂的管理制度。

缓冲溶液必须在通风良好的通风柜中配制,为防止氨水挥发,所有试剂保存在冰箱中。

4.3.7 生活饮用水、地面水等含酚低的水样,测定时要用氯仿作萃取剂,标准曲线的酚含量改为1.00mg/L,萃取后,再比色。

同时应该注意,氯仿是有毒试剂,监测人员要尽量避免呼吸它的蒸汽和喷溅到皮肤,萃取最好在通风良好的地方进行。

4.4 氰化物的测定4.4.1 采样与样品用玻璃器皿采集水样,采集后的水样,必须立即加NaOH固定,每升水样加0.5gNaOH,控制样品的pH值大于12。

采集的水样如不即时测定,必须将样品存放在冷暗处,于24h内测定。

4.4.2 样品预蒸馏在100mL接收管中加入10mL2%NaOH溶液,作为吸收液。

量取200mL 水样置蒸馏瓶中,加入数粒玻璃珠,加7-8滴甲基橙指示剂,然后加入10mL 硝酸锌,迅速加入5mL酒石酸溶液,立即盖好瓶盖,使瓶内溶液保持红色,打开冷却水,以2-4mL/min馏出液速度进行加热蒸馏,当接收瓶内溶液近100mL时停止蒸馏,用少量水洗涤馏出液导管,取出接收瓶,用水稀释至标线,待测定用。

4.4.3 标准曲线绘制分别向8支25mL具塞比色管中加入KCN标准溶液0,0.2,0.5,1.0,2.0,3.0,4.0,5.0mL ,各加0.1%NaOH 溶液至10mL ,向各比色管中加入磷酸盐缓冲液5mL ,混匀,迅速加入0.2mL 氯胺T 溶液,立即塞紧塞子,混匀,放置3-5min 后,向各管中加入5mL 异烟酸-吡唑啉酮溶液,混匀,加水稀释至刻度,在25-35℃的水浴中放置40min 后,以零浓度空白为参比,于638nm 处比色,记录吸光度,填写好《标准曲线绘制记录》,绘制标准曲线。

4.4.4 样品的测定取10mL(视氰化物含量定)馏出液于25mL 具塞比色管中,然后按标准曲线制作(4.4.3)步骤进行操作,测量样品的吸光度,填写《水质分析原始记录》。

4.4.5 结果计算21V V V m )L /mg (⨯=氰化物含量 式中:m —从标准曲线上查出的氰化物含量V —样品体积V1—馏出液体积V2—样品显色吸取馏出液的体积4.4.6 HCN 属于剧毒物质,在测定过程中的每一步骤要做到迅速,并随时塞好塞子,氰化物标准溶液的配制、包括KCN 的领取、标定由专人负责、保管,另外监测用试剂必须保存在冰箱中。

4.5 化学耗氧量(COD )的测定4.5.1 仪器与试剂4.5.1.1 仪器按操作说明书安装和准备。

4.5.1.2 D1、D(100个样):将一瓶固体粉状D1或D试剂放于100mL 烧杯中,加入75mL蒸馏水。

在不断搅拌下加入2mL硫酸直至溶解,如难溶可微热备用。

4.5.1.3 小瓶(100个样):将一瓶固体粉状E试剂放于1000mL烧杯中,加入500mL硫酸(AR,比重为1.84),过夜或微热即可溶解,摇匀后移入500mL棕色细口瓶中。

4.5.1.4 反应管的清洗与干燥反应管第一次使用时先用洗液处理,然后用自来水、蒸馏水冲洗,烘干后备用。

4.5.2 样品的采集与保存若取样后推迟分析则用浓硫酸酸化至pH小于2保存。

4.5.3 测定步骤检查恒温器指示实际温度在165±1.5℃后,准确量取2.5mL蒸馏水和试样于反应管中,加入D试剂0.7mL,然后缓慢加入E试剂4.8mL,加完后溶液上下应当颜色均匀,插入加热炉,10分钟后,取出反应管,放置在空气冷却器试管孔内,2分钟后,小心向反应管加入2.5mL蒸馏水,2分钟(当室温高时,可延长至4分钟)后,取出反应管,以蒸馏水处理的溶液为空白,于610nm处比色,记录吸光度,填写《水质分析原始记录》。

4.5.4 结果计算:COD(mg/L)=1505×测定的吸光度4.5.5 COD测定必须严格控制试剂加入顺序、反应时间和温度。

4.5.6 严禁用水往硫酸里倒入,为使溶液均匀,在加入D试剂后,一定沿反应管壁缓缓加入E试剂,若溶液分层,必须重新取样。

4.6 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的测定4.6.1 仪器与试剂4.6.1.1 红外分光测油仪4.6.1.2 20mg/L标准油贮备液4.6.1.3 符合仪器技术要求的分析纯四氯化碳4.6.1.4 1:1盐酸溶液4.6.2 采样和样品保存:油类物质样品要单独采样,不允许在实验室内再分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