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概念
生态城市的基本概念
![生态城市的基本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49279e5cad02de80d4d8407c.png)
1、生态城市的基本概念1.1生态城市的概念的演化过程现在,国内外都在建设生态城市,由于各地对生态城市的理解不同,所以会有不同的表现和内涵,同时受各城市地理、空间、位置的限制,其规模、资源和环境特征不一样,也很难用一个标准来衡量。
但有一个原则,就是生态城市必须保持系统的健康和协调,具有高效率的物流、能流、人口流、信息流和价值流,具有持续发展和消费的能力,具备高度生态文明的生活空间。
生态城市在维护本城市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持相关区域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协调。
因此我们必须对生态系统作进一步的了解。
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应该是指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相互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生态系统是现代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对象,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生态学的国际研究计划均把焦点放在生态系统,如国际生物学研究计划(IBP)其中心研究内容是全球主要生态系统(包括陆地、淡水、海洋等)的结构、功能和生物生产力;人与生物圈计划(MAB)重点研究人类活动与生物圈的关系;4个国际组织成立了“生态系统保持协作组(ECG)”,其中心任务是研究生态平衡及自然环境保护,以及维持改进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力。
并因此给我们带来生态城市的概念。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经出现,立刻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
关于生态城市的概念众说纷纭,虽然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确切的定义。
但前苏联生态学家杨尼斯基认为生态城市应是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保护。
同时中国学者黄光宇教授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包含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
城市的概念城乡规划学
![城市的概念城乡规划学](https://img.taocdn.com/s3/m/0bc6f117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5f.png)
城市的概念城乡规划学城市的概念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和理解。
在城乡规划学中,城市的概念是指一个较大的人口集中的居住地区,具有明显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特征。
城市是现代社会的核心,是人口、资本、信息和文化的聚集地,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城市的发展与演变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起初,人类定居的地方多是以农业为主,人们分散居住于各自的村庄中。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社会活动的增多,人们逐渐形成了集中居住的聚落,这就是城市的起源。
城市的形成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城市的基本特征是人口密集、劳动分工、经济活动多样化和文化交流。
首先,城市人口密集,是城市的核心特点。
相对于农村地区,城市地区的人口数量较大且密度较高。
城市人口的增加和聚集是城市发展壮大的基础。
其次,城市的劳动分工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特征。
城市人口基本上是以非农业劳动为主,各种职业和工作的分工明确,形成了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经济体系。
再次,城市经济活动多样化。
城市是商品交换和服务交流的中心,涵盖了各个行业和领域的经济活动,以及大量的贸易和金融活动。
最后,城市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城市中交汇和融合,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现象,丰富了城市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内涵。
城乡规划学作为研究城市发展和规划的学科,致力于解决城市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城乡规划学关注城市的布局、建设和管理问题,通过制定规划方案和政策来引导城市的合理发展。
城乡规划学通过研究和分析城市的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以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
城乡规划学主要包括城市规划和乡村规划两个方面。
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进行合理布局和规划,包括土地利用、交通、住房、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规划。
城市规划的目标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们居住、工作和娱乐的良好环境。
乡村规划是指对乡村地区进行规划和发展,包括农村居民点、农田、农村公路等方面的规划。
初中地理城市
![初中地理城市](https://img.taocdn.com/s3/m/1d205ab3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1d.png)
初中地理城市引言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现象和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的学科,城市是地球上人类集聚居住、从事生产和文化活动的重要空间单位。
初中地理课程中,城市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学习城市地理不仅可以了解城市的形成、发展和特征,还可以认识到城市与农村的差异、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城市的定义、形成、发展和特征等方面探讨初中地理城市的相关内容。
城市的定义城市是指人口聚集、非自然景观规模较大的人居集中地区,与农村相对。
城市是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中心,具有相对集中的人口、经济结构多元化、交通便利、文化活动丰富等特征。
城市与农村的界限有时不太明显,但城市的主要特征是人口密度高、居住建筑密集、经济活动多元化。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多重因素的影响,包括资源分布、交通条件、历史和文化等。
大多数城市都是在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的地区形成,如沿海地区、河谷地区等。
城市的发展有不同的阶段,从小规模的聚落逐渐扩大到现代化的大都市。
城市发展通常是由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这种转变叫做城市化。
城市化的特征和影响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集中迁移过程,同时伴随着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城市化的特征包括人口聚集、土地利用变化、经济结构转型等。
城市化对城市和农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城市化带来了城市建设和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另一方面,城市化也带来了资源和环境压力、社会问题和不平等现象。
城市的特征城市具有多种特征,而这些特征使城市与农村有所区别。
城市的主要特征包括:1.人口密度高:城市通常有大量人口居住在相对狭小的区域内,人口密度比农村高。
2.交通便利:城市中的交通网络发达,道路、铁路、航空等交通设施完善,便于人们出行和物资流通。
3.经济活动多元化:城市通常是经济活动的中心,有丰富的就业机会和多种行业。
4.文化活动丰富:城市有许多文化场所和活动,如博物馆、剧院、音乐会等。
5.建筑密集:城市中有大量的居住建筑、商业楼宇和公共设施,形成建筑密集的现象。
城市生态学的概念
![城市生态学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b97a1ed7da38376baf1fae33.png)
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实践证明,随着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 城市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数量的不断增加等, 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复杂尖锐, 从而使解决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提 到了世界各国的议事日程(Agenda)。
1.2 城市生态学发展简史
1.2.1 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态学思想反映在人口、人与 土地和人与食物的关系上。390B.C.,商鞅第一个提出了 具有城市生态学思想的认识:①在一个地区的土地组成 上,城镇道路要占10%,才较为合理;②主张增加农业 人口,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比例为100:1,最多不 小于10: 1,鼓励从事农业,不准开设旅店和不准擅自 迁居。荀子( 238B.C. )提出减少工业人口,国家才能 强盛的主张。 170A.D. ,崔姓学者第一个提出人口的合 理布局思想,1885年,包世臣提出农业与非农业劳动力 比例关系应为5:1,限制非农业人口的发展。这些“重 农抑商”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城市的发展。
1.1.3 研究意义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一个时代的经 济、政治、社会、科学、文化、生态环境 发展和变化的焦点和结晶体。 城市的优势在于工业、人口、市场、文化 和科学技术的集中,这有利于生产的专业 化、协作化和新型高度精尖技术密集工业 的发展,有利人员流动、物质流通。
但是城市的缺点也恰恰在于人口和工业的过量集中和密 度过大,在城市化地区,进行着大量的资源利用、物质 变换、能量流动、产品消费等活动,从而使自然资源大 量耗用和各种生产、生活废料大量产出,引起了一系列 城市问题。如人口密集、住房困难、土地资源紧张、工 业资源短缺、水源短缺、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疾病流 行 、 犯 罪 增 多 、 就 业 困 难 等 等 。 (3R, reduce, reuse, recycle).
宜居城市的概念与内涵
![宜居城市的概念与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7998acc8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62.png)
128城市旅游规划2013年06月下半月刊一、宜居城市的概念什么样的城市是“宜居城市”?目前还没有确切的标准。
笔者认为“宜居城市”是一种理想目标,它是人类不断努力的方向。
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人对于宜居城市的理解是不同的,但是,归根结底,宜居城市至少应该是市民物质生活富裕、文化生活丰富、每一个市民都能惬意生活的城市。
总结起来宜居城市是指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
二、宜居城市环境系统宜居城市是一个由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构成的复杂巨系统。
其中社会环境中的城市自然环境主要包括河流、大海、大公园美丽的景观、怡人的气候、洁净的空气等;城市人工环境主要包括杰出的建筑物,清晰的城市平面,宽广的林荫道系统,美丽的广场,艺术的街道,喷泉群等;城市设施环境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公共设施,主要包括便捷的交通,完善的公共卫生和医疗设施,众多的高等院校,杰出的博物馆,重要的历史遗迹,多种图书馆及美好的音乐厅,琳琅满目的商店橱窗,街道的艺术,满足多种内容游憩要求的大游乐场,多样化的邻里环境等。
宜居城市的社会人文环境主要包括城市社会环境、城市经济环境和城市文化环境三个子系统。
其中城市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和谐的社会交往环境,完善的社会保障网络,牢固的公共安全防线,亲和的社区邻里关系,良好的城市治安环境等;城市经济环境主要包括充足的就业职位,较高的收入水平,雄厚的财政实力,巨大的发展潜力等;城市的文化环境主要包括完善的文化设施(如博物馆、音乐厅、图书馆、体育馆、科技馆、歌剧院等),浓郁的文化氛围,充足的教育资源(包括大专院校、中小学、职业技术学校、继续教育机构等),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艺术节、运动会、各种展览等)。
宜居城市的自然物质环境为人们提供了舒适、方便、有序的物质生活的基础,而社会人文环境则为居民提供了充分的就业机会、浓郁的文化艺术氛围,以及良好的公共安全环境等。
07城市的概念和城市统计的范围口径
![07城市的概念和城市统计的范围口径](https://img.taocdn.com/s3/m/56f6772c5901020207409c41.png)
上述三种口径中城市市区就是城市的行政管辖 区域。大都市区就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地区, 也是 以行政区域为基础划分的。 如美国的大都市统计区 由中心城市、中心城市所在的中心县以及与中心城 市有着密切联系的若干邻接县所组成。 第三种口径 城市聚集体是指由市、镇、郊区相连接在一起的地貌 意义上的城市区域, 它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 是另一 种意义的城市地区, 在《大城市统计调查》表中将它 与大都市区并列, 由各国城市根据所掌握资料情况 选择填报。
对城市概念的概括要体现城市的基本特征: 第一, 城市是人口高度集中的地域, 这是区别于 乡村的一个显著特征, 它是随着生产力发展和人类 社会大分工而产生的, 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 展; 第二, 城市是工业基地和第三产业集中地 (现代 工业产生前城市是手工业基地) , 以非农业活动为 主, 这是城市区别于乡村的又一特征; 第三, 城市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 交往的中心, 城市依托一个地区并对这个地区的发 展起着主导作用。 (二) 城市要素 根据对城市的基本特征的认识, 组成城市的要 素应有以下六个: 11 城市人口。 城市是由人口聚集而形成的, 没 有城市人口就没有城市。 城市人口与城市其他要素 的相互作用最为明显, 城市人口既是城市发展的动 力也是制约因素。所以城市人口是城市的第一要素。 21 城市经济。这是城市产生的动因和城市发展 的基础。 城市作为动态系统的最基本的活动就是城 市经济活动, 它以非农业活动为特征, 包括社会生 产、分配、流通、消费、积累和对外经济交往各方面。 31 城市社会。随着城市人口聚集和城市经济活 动而产生的城市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矛盾, 推 动城市社会的发展。城市社会包括城市劳动就业、居 民收入、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政治活动参与、社 会保障、社会治安等等。
城市的概念
![城市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1a85cd78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ae.png)
摘要:城:“城,廓也,都邑之地,筑此以资保障也”。
市:“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城一一城堡,具有防备功能,为防备野兽损害及其他部部族攻击而筑。
市一一市场,拥有商品交换的商业功能。
随后,城、市功能的合二为一,渐渐形成了城市(城镇)。
关键词:城市起源、城市定义、城市特点、城市功能1.城市的起源1)最早的城市是人类劳动分工的产物(人们对于商品交换的需求导致市场的消失,促进了城市的形成与进展)。
2)原始社会没有商品。
也不存在生活物资的交换,生活方式一一自然狩猎与采集式一一穴居、树居一一无固定的居住点。
3)人类社会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渔业、牧业的分工,形成以农业(种植业)为主的固定居民点(一万至一万二千年前)。
4)原始聚落的分布:与河流、湖泊有极其亲密的关系,尼罗河、两河(底格里斯、幼发拉底)、印度河、黄河、长江流域农业文明的进展与原始村落的消失。
5)人类社会其次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别出来,商品生产的消失。
原始聚居的居民点形成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和以手工业、商业为主的城镇。
所以城镇是生产进展和人类的其次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6)城市的消失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进展过程中的产物,是阶级对立的产物(卡洪城)。
所以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消失的。
2.城市的内涵2.1城市的定义城:“城,廓也,都邑之地,筑此以资保障也”。
市:”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城一一城堡,具有防备功能,为防备野兽损害及其他部部族攻击而筑。
市一一市场,拥有商品交换的商业功能。
随后,城、市功能的合二为一,渐渐形成了城市(城镇)。
1.城市:是以空间和环境资源采用为基础,以人类社会进步为目的的一个集约人口、集约经济、集约科学文化的空间地域系统,它是一个经济实体、政治经济实体、科学文化实体和自然环境实体的综合体。
李铁映(1986)2.经济学:城市是一个坐落在有限空间地区内的各种经济市场一一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等一一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络系统。
城市化的概念和类型
![城市化的概念和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0e018ed9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66.png)
城市化的概念和类型城市化,嘿,这可真是个超级有趣又和咱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儿呢!简单来说,城市化就是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乡村地区逐渐变成城市地区的一个过程。
就好像一群小蚂蚁,本来是分散在各个角落的,突然就朝着一个大大的蚁丘聚集起来,城市就像那个越来越大的蚁丘。
我有个朋友叫小李,他是从农村来城市打拼的。
他跟我说呀,以前在农村的时候,周围都是大片大片的农田,村子里就那么几十户人家,大家都互相认识,每天的生活节奏慢悠悠的。
可是现在呢,他来到了这个大城市,到处都是高楼大厦,人多得像海里的鱼群一样密集。
这就是城市化的一个很直观的表现啦。
人口从像小李老家那样的农村,不断地涌进城市。
那城市为什么会像个大磁石一样吸引着这么多人呢?这就涉及到城市化背后的一些动力。
城市里有更多的工作机会,就像一个装满宝藏的箱子。
在农村,可能工作种类比较单一,大多就是务农之类的。
但在城市里,有工厂、有公司、有各种各样的服务行业。
比如说,我的邻居小王,他在一家互联网公司上班,这种工作在农村是很难找到的。
而且城市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都特别丰富。
这就像城市里有个超级大的资源宝库,大家都想来分一杯羹。
那城市化都有哪些类型呢?咱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
从城市化的进程速度来看,有一种是快速城市化。
这种就像火箭发射一样,速度超快。
比如说一些新兴的工业城市,像深圳。
几十年前,深圳还只是个小渔村呢,现在呢,那可是国际化的大都市了。
到处都是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车水马龙,人来人往。
我有个亲戚以前去过深圳的渔村时期,他回来跟我们说,那时候就是一片荒凉的海边小村,现在他再去,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
这就是快速城市化的魔力。
还有一种是慢速城市化。
就像乌龟慢慢爬一样。
一些传统的欧洲城市,它们已经发展了很久很久,城市的规模增长速度相对比较缓慢。
这些城市往往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们不会像那些新兴城市一样一下子就大规模扩张。
我有个同学去欧洲旅游,他到了意大利的一些小镇,他说那些地方虽然也在发展,但是就保持着一种很优雅、很舒缓的节奏。
城乡划分专题知识讲座
![城乡划分专题知识讲座](https://img.taocdn.com/s3/m/c1b7afe7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6b.png)
后来在 特定旳 时间交 易,形 成“集 市”。
随商品经济 发展,市逐 渐被吸引到 人口比较集 中,又是奴 隶主居住旳 城中,并有 固定位置。 城市始产生。
到近当代, “市”引申 为一级城乡 聚落性质旳 行政建制单 元。
镇——
镇与市原本有严格旳区别: “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设官防者谓之镇”
到宋代,镇 才摆脱军事 色彩,以贸 易市镇出现 于经济领域
大城市带(megalopolis): 许多城市区连成一体,经济、社会、文化等活动相 互作用亲密,是一种巨大旳城市地域复合体。
• 为何要构建大城市区?构建大城市区旳意义何在?
• 大城市带旳形成条件或特征有哪些?形成原因是 什么?
• 我国城市区和城市带旳研究和发展情况怎样?
2、大城市区 (1)大城市区旳性质与城市区域化现象
• 城乡人口:
• 市人口:设区市总人口、不设区市旳街道人 口
• 镇人口:不设区市旳镇居委会人口、县辖镇 居委会人口
•
设区市旳总人口 + 不设区市和镇旳非农
业人口
• 2023年(第五次人口普查)
• 城乡人口:
• 市人口 :设区市市区人口
三、市带县
1、市领导县旳体制旳背景
改革开放早期,发挥城市带动地域经济发展旳作用 1990年底,全国168个市领导了700个县
际情况,但仍不理想 4)不同空间尺度旳城乡辖区没有相互区别旳专用名词,
造成概念和城乡统计口径上旳人为混乱
2、中国城市地域概念旳提议
1)城乡实体范围(城乡旳基本统计单元) 城乡旳建成区 城乡旳近郊区(农业人口<20%)
2)不同空间尺度旳城市地域 市中心 旧城区 建成区 城市实体范围 城市直接辖区(行政上不含辖县旳城市市区) 城市经济统计区(中心城市与周围县旳组合) 城市连绵区(城市经济统计区首尾相连组合而成)
(完整版)城市的概念
![(完整版)城市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4ef891fe02768e9950e73886.png)
1、城市的概念:是非农业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2、(1)城市产生的定义: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2)城市功能的定义:工商业活动集聚的场所(3)城市集聚的定义:高密度的人口、建筑和信息是城市的普遍特征(4)城市的区域定义:与周围区域保持密切联系,具有控制、调整和服务等职能(5)城市的景观定义:以人造景观为特征的聚落景观,包括土地利用、建筑物、和空间利用的多样化(6)城市的系统定义:城市是一个复杂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自然—社会复合的巨系统。
3、城市与乡村的基本区别(1)集聚规模的差异(2)生产效率的差异(3)生产力结构的差异(4)职能差异(5)物质形态差异(6)文化观念差异4、我国城乡差异的基本现状1、城乡结构的”二元化”:城乡分治与城乡统筹2、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已达6:1-7: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3、优势发展资源向城市单向集中4、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严重失衡5、城镇化的含义:是一个过程,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城镇常住人口与区域总人口比例,质量指标更反映发展水平)。
目前全世界人口中已有50%左右生活在城市地区。
城镇化水平=城镇常住人口/区域总人口.(有形的城镇化,即物质上和形态上的城镇化(人口集中、空间形态改变、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无形的城镇化,即精神上、意识上的城镇化,生活方式的城镇化)6、我国城市化的特点:城市化速度极快政府主导与政策主导发展和分布极不均衡城市化的质量不均衡与产业发展不协调城市群体化发展7、欧洲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格局古希腊:(广场为中心,方格网为道路骨架)古罗马:(纪功柱\铜像)城邦的城市公共场所:米利都、雅典,巴黎、伦敦,营寨城的十字形街道中世纪:城市以城堡、教堂为空间主导地位:古罗马、佛罗伦萨;狭小,不规则的道路网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威尼斯圣马可广场)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城市放射轴线,巴黎的星形广场和香榭丽舍大道8、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格局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周代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元化时代——东周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周礼考工记》(周王城)——统治中国长达3000年以管子、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因天材,就地利”——长期并存《管子乘马篇》(选址与供水,防洪)、《商君书》(规模分配)中国古代城市中最具影响的典型——唐长安城、元大都、明清北京城战国时期:在都城建设上,形成大小套城的布局模式--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鲁国国都曲阜按周制建造,而济南打破对称,与水和谐布局吴国国都阖闾城--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水乡城市建设理念9、《周礼.考工记》——中国第一部工科巨著(1)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最早、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一部著作,提出了我国城市,特别是都城的基本规划思想和城市格局。
智慧城市的概念
![智慧城市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d6d6abff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1d.png)
智慧城市的概念智慧城市的概念1.引言智慧城市是指通过信息和通信技术(ICT)以及其他先进技术的普遍应用,提高城市治理和市民生活质量,并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转型。
它将城市基础设施、交通系统、公共服务、环境资源等各个方面进行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整合,旨在提供高效、便捷、舒适、安全的城市生活环境。
2.智慧城市的关键特征2.1 数字化基础设施:智慧城市依赖于高速、稳定、安全的数字基础设施,如高速宽带网络、物联网设备等,实现数据的传输和交换。
2.2 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的智能化:智慧城市将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数字化和自动化,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2.3 优化交通系统:智慧城市利用智能交通系统实现交通拥堵的监测与调节,优化交通流动性,提供便捷的出行方式。
2.4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能源的高效利用,推动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
3.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3.1 智能交通系统:包括智能交通信号灯、智能停车系统、交通管理中心等,以提高道路交通效率和减少交通事故。
3.2 智能能源系统:采用先进的能源管理技术,如智能电表、智能用电系统和智能储能技术,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节约。
3.3 智能建筑系统: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建筑设备的全面监测和控制,提高建筑能耗绩效,提供舒适、安全和可持续的建筑环境。
3.4 智能环境监测系统:利用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实时采集环境数据,监测空气质量、噪音、水质、温度等指标,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3.5 智能公共服务系统:包括智能医疗、智能教育、智能治安等,以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和提升市民生活质量。
3.6 数据共享与开放:智慧城市强调数据的共享和开放,促进、企业和市民之间的合作与创新。
4.智慧城市建设的挑战与前景4.1 隐私和安全问题:智慧城市建设涉及大量个人隐私数据的收集和使用,如何保护这些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面临着挑战。
4.2 技术标准与互操作性:智慧城市建设中各个系统之间需要实现互联互通,而不同系统的互操作性和技术标准问题成为制约因素。
高一地理城市知识点
![高一地理城市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6071d967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ee.png)
高一地理城市知识点地理学是研究地球的人文与自然现象的学科,而城市地理学则着重于城市的形成、发展和特征等方面的内容。
在高一地理学习中,我们会接触到一些城市知识点,本文将对其中的一些重要知识进行介绍。
一、城市的定义与特征城市是人类社会在一定历史时期,由于人口规模的增长和生产发展的需要,集中聚居、经济繁荣、社会功能较为复杂的特殊区域。
城市的特征主要包括人口密度较高、土地利用集约、交通发达、经济活动多样化等。
二、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是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的。
城市的产生一般与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及交通运输的进步有关。
城市的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经济条件等。
三、城市居民与人口迁移城市居民是指在城市中常住的人口。
城市居民的特点包括职业多样化、生活水平较高、文化程度较高等。
城市的人口迁移主要包括农村向城市的农民工迁移、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等。
四、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空间结构描述的是城市内部各个空间的分布和布局。
一般来说,城市的空间结构包括中心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行政区等不同功能的区域,它们之间相互交错、互相联系。
五、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城市规划是对城市未来发展进行合理布局和规划的过程,旨在提高城市的发展质量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管理则是指对城市内部各种事务进行组织、调控和监管,保证城市的正常运行和社会稳定。
六、城市与环境保护城市的发展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环境保护则是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系统的重要措施。
城市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密切,我们应当关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在高一地理学习中,我们需要了解和理解以上城市知识点,它们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城市的发展和特征。
同时,我们也应当关注城市问题的解决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我们未来社会的建设贡献力量。
总结起来,地理学习中的城市知识点包括城市的定义与特征、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城市居民与人口迁移、城市空间结构、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以及城市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城市地域概念
![城市地域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328367380b4c2e3f572763ae.png)
1 第2章 城市地域概念2主要内容:1.中国古代的城市地域概念系列2.城市地域的三种类型3.美国的城镇(Urban Place)和城镇人口(Urban Population)4.中国城市概念和统计口径存在的问题第2章 城市地域概念3 中国古代的城市地域概念系列⏹城(Wall):大规模永久性防御设施⏹市(Market):商品交易地,“市井”,集市。
汉魏市在城外郭内;唐市占一坊之地;宋市由坊扩展为街。
⏹城(Wall)+市(Market)=城市(City) ⏹镇(Town):设关防者谓之镇(军事职能)宋以后,贸易镇出现,地位间于县治(County seat)和草市(Market town)之间。
⏹后来城市(City)和镇(Town)成为一级行政单元:市(City)、镇(Town)4居民点系列:Hamlet ——Village ——Town —— City —— Metropolis 小村—— 村庄 —— 镇 —— 城市 —— 大城市| 乡村型居民点 | | 城镇型居民点 |Rural settlement Urban Place中国古代的城市地域概念系列5 城镇的定义 城镇与乡村的区别职业构成——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 规模和密度——城镇聚居有较多的人口,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较高; 物质构成——城镇具有各种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职能构成——城镇一般是一定地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
6城市(城镇)的参考定义:城市是相对于乡村而言的一种相对永久性的大型居民点:城市是历史上形成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体的,有高度密集的人口、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的社会物质系统。
⏹社会物质系统:不是纯自然系统,也不是纯社会系统“社会”:反映社会属性 “物质”:反映自然属性。
⏹本质特征:历史的动态性、非农性、与乡村不同的功能7 各国定义城镇(Urban)的类型1.单纯以某级行政中心所在地以上的居民点(埃及、蒙古)2.单纯以城镇特征(秘鲁、马耳他)3.单纯以人口数量(伊朗、肯尼亚、爱尔兰、澳大利亚)4.人口数量 + 密度(瑞典、冰岛、加拿大等)5.人口数量 + 城镇特征(巴基斯坦、南非)6.人口数量 + 从业构成(荷兰、南斯拉夫)7.取两个以上指标(印度、捷克)8.其它8城市地域的三种类型实体地域概念——基本定义 (建成区角度) 行政地域概念——管理和统计上的定义 功能地域概念——社会经济活动上的定义9 城市实体地域概念——基本定义(建成区角度)定义:城市是相对于乡村而言的一种相对永久性的大型居民点。
关于“都市(城市)”概念的地理学定义考察
![关于“都市(城市)”概念的地理学定义考察](https://img.taocdn.com/s3/m/b9d423f8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50.png)
历史地理第十辑关于“都市(城市)”概念的地理学定义考察王妙发有必要写在本文之初的是,我们认为,现代汉语中“城市”一词的使用,其实颇为不当C“城”之本义,指那一圈城墙及所围之地,“市”则指商贾云集之处。
中国历史上,凡人群集居、商业繁荣之都会,因为绝大部分都有城墙所围,^城市”一词也早经使用(后面有例子),因而延续至近代,“城市”一词很自然地进入现代汉语。
本来这无可无不可,约定俗成,只要文意不乱。
日常生活中,也似乎无甚障害。
但是在概念需要精确界定的学术研究中,特别是有关“城市”史及“城市”起源问题研究的时候,此词较容易误导研究者(包括笔■..者)的注意力较多地集中到那一圈“城(墙)”上去(例子有许多)。
因而我们建议;自地理学界开始,不再使用“城市”一词,而代之以“都市”。
“都市”一词较为客Mt®调了人口集居、多种聚落功能聚集,正较接近弹冬生活中枢的“都会”的意•思,而逑正龛地蠢学意乂上“都市(或城市)”这一类聚落的概葢之定艾所在。
事实上“都市”一词的使用自也密其长远的历史(后面也有例子),进入近代以来,“都市〃一词曾经是比“城市”一词更普遍地被使用过的。
这只需翻检本世纪前半叶的出版物即可明瞭。
因而本文所建议的以“都市”取代■城市”,颇有一点“建议恢复”的意思。
后面将多次出现的“都市”一词,即是至今沿用既久靛城市J即英文的city一词。
希望能为学界所接受。
引文所涉之“城市”一词则悉郁越祖依原样。
现代生活中,各国政府可以根据需要以行政的手段(法的形式)来给“都市”作一个规范。
例如在美国,人口普查当局把所有2500人以上的“地区w(municipality)都列为“都市”(city)①。
法国、德国都曾将这个数字定在2000,意大利是6000②「日本根据::地方自治法》,凡列为“市”的,需具备以下四个条件:1、居民人数(先是3万人以上,后来改为5万人以上);2、60%以上“户数”集中于“中心市街”;3、60%以上人口从事“都市性职业”(即非季节性职业);4、有与都市相称的施设③。
城市地域概念
![城市地域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328367380b4c2e3f572763ae.png)
1 第2章 城市地域概念2主要内容:1.中国古代的城市地域概念系列2.城市地域的三种类型3.美国的城镇(Urban Place)和城镇人口(Urban Population)4.中国城市概念和统计口径存在的问题第2章 城市地域概念3 中国古代的城市地域概念系列⏹城(Wall):大规模永久性防御设施⏹市(Market):商品交易地,“市井”,集市。
汉魏市在城外郭内;唐市占一坊之地;宋市由坊扩展为街。
⏹城(Wall)+市(Market)=城市(City) ⏹镇(Town):设关防者谓之镇(军事职能)宋以后,贸易镇出现,地位间于县治(County seat)和草市(Market town)之间。
⏹后来城市(City)和镇(Town)成为一级行政单元:市(City)、镇(Town)4居民点系列:Hamlet ——Village ——Town —— City —— Metropolis 小村—— 村庄 —— 镇 —— 城市 —— 大城市| 乡村型居民点 | | 城镇型居民点 |Rural settlement Urban Place中国古代的城市地域概念系列5 城镇的定义 城镇与乡村的区别职业构成——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 规模和密度——城镇聚居有较多的人口,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较高; 物质构成——城镇具有各种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职能构成——城镇一般是一定地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
6城市(城镇)的参考定义:城市是相对于乡村而言的一种相对永久性的大型居民点:城市是历史上形成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体的,有高度密集的人口、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的社会物质系统。
⏹社会物质系统:不是纯自然系统,也不是纯社会系统“社会”:反映社会属性 “物质”:反映自然属性。
⏹本质特征:历史的动态性、非农性、与乡村不同的功能7 各国定义城镇(Urban)的类型1.单纯以某级行政中心所在地以上的居民点(埃及、蒙古)2.单纯以城镇特征(秘鲁、马耳他)3.单纯以人口数量(伊朗、肯尼亚、爱尔兰、澳大利亚)4.人口数量 + 密度(瑞典、冰岛、加拿大等)5.人口数量 + 城镇特征(巴基斯坦、南非)6.人口数量 + 从业构成(荷兰、南斯拉夫)7.取两个以上指标(印度、捷克)8.其它8城市地域的三种类型实体地域概念——基本定义 (建成区角度) 行政地域概念——管理和统计上的定义 功能地域概念——社会经济活动上的定义9 城市实体地域概念——基本定义(建成区角度)定义:城市是相对于乡村而言的一种相对永久性的大型居民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设有市和镇建制的地方叫做城镇,把设有市和镇建制以外 的地方叫做乡村。
比较理想的情况是城镇的行政地域范围和城镇的实体地域范 围大体相当。
四、城镇地域概念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大多采取“切块设市”的模式,即将 某一行政区域内城镇人口集中的一块社区划出来设市,城市的行 政范围和城市的实体范围可以看作是相当接近的。但是自从80年 代以后情况就不是这样了。
1.6城市的功能
二、城镇与乡村的区别
①乡村人口以从事农业为主,城镇是以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 居民点,在职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②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 密度,在规模和密度上区别于乡村; ③城镇具有各种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④城镇一般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工业、商 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方面也存在差异。
三、城镇设置的标准
(6)用人口规模和从业构成两个指标为标准 如荷兰以2000 人以上的市,或人口不到2000 人但男子从业人 口中从事农业不超过20%的市为城镇。 南斯拉夫规定得更具体: 15 000 人以上的居民点以及 人口在5000~14999 人,但至少30%不从事农业的居民点; 人口在3000~4999 人,但至少70%不从事农业的居民点和 人口在2000~2999 人,但至少80%不从事农业的居民点 为城镇。
四、城镇地域概念
中国行政上的城镇有两点区别于大多数国家。
(1)我国的市镇有严格的行政等级。在国外,市镇一 般不过是地方的自治组织。 (2)我国城镇的行政地域范围一般都远远大于城镇的 实体地域范围。
“乡改镇”、“县改市”、“县级市升地级市” “撤乡建镇”、“撤地区改市” 大城市兼并周围所辖的县或县级市,改设为区。
1.3原始聚落的分化与城市的形成
城市形成取决其外在的条件和内在因素的成熟: 1、农业文明的发达与发展是城市出现的经济基础 直接因素: 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第二次社会分工) 商业与手工业的分离(第三次社会分工)
1.3原始聚落的分化与城市的形成
2、城市形成还取决于文化因素 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产生结合时,真正意义上 的城市才会形成 早期城市的职能虽相对简单,但已具有许多的 文化因素
1.4城市的实质
1、城市是人类的聚居形式之一。
(希腊建筑学家道亚迪斯( 1913-1974 )“人类聚居 学”理论)
城市始终是人类居住生活场所。是“以人 为本”地看待城市、解决问题的出发点。
1.4城市的实质
“乡村”(与“城市”相对应)——也是一种人类的聚居形式。
1.4城市的实质
城市与乡村是同源异质的对立存在。同样 源于原始聚落,但城市往往成为相互依赖的 城乡关系的主宰。
市—“Βιβλιοθήκη 井”1.1城市的定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 与“市”逐渐融合为一 体,演变为当今所谓的 城市—开放的无“城” 的市。
1.1城市的定义
城市的定义 城市是指具有一定规模即密度的非农业人口聚 集的地方和一定层级地域的经济、政治、社会和 文化中心。 城市是与乡村对应的术语。
1.2定居与原始聚落
1.3原始聚落的分化与城市的形成
3、城市的选址 环境容量(用地、人口)
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必参相得。 —《礼记•王制》
1.3原始聚落的分化与城市的形成
3、城市的选址 良好的生存环境(水、食物、能源等)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阜而水用足, 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 不必中准绳。 —《管子•乘马 》 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 —《阳宅十书》
1.6城市的功能
3、城市功能的分类
一般功能
是所有城市都具备的基本功能,表明城市的共性,是 区分城市与乡村的依据。包括: 为城市生产和居民提供一般条件的功能 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活服务的功能 为提高城市居民素质提供服务的功能 是某一个城市或某类城市所特有的功能。它表明的是 城市的个性,区分城市之间的界限。
如何理解城市与建筑
主讲:韩林飞教授
(建筑学博士 |经济学博士|城市地理学博士后)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系教授 莫斯科建筑学院客座教授
米兰理工大学客座教授
城市的概念
一、什么是城市 二、城镇与乡村的区别 三、城镇的设置标准 四、城镇的地域概念
城市的概念
人类居住方式: 树栖 穴居 宅居; 逐水草而居 定居; 分散的乡村聚居 更为集中的城市聚居; 中外的居民点系列:小村-村庄-镇-城市-大城市 农业活动 非农活动
•
•
三、城镇设置的标准
• • • • • •
(3)单纯以居民点的人口数量为标准 如伊朗5000 人以上的市、镇、村均为城镇; 肯尼亚2000以上居民的镇; 墨西哥至少2 500 人的居民点; 爱尔兰包括郊区在内的1500人以上的市和镇,均为城镇。 采用这种标准最为普遍,按此标准划分的不下50 个国家。 (4)用居民点的人口数量和密度指标为标准 如瑞典只要人口在200 人以上、房屋间距通常不大于200 米的 建成区即为城镇; 加拿大为1000 人以上的设有建制的市、镇、村以及1000 人以 上人口密度至少390 人/平方公里的未设建制的居民点为城镇。
1.3原始聚落的分化与城市的形成
3、城市的选址 防御的需要(保卫劳动成果,抵御入侵)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古今注》
1.3原始聚落的分化与城市的形成
3、城市的选址 交通方便(与乡村、其他城市的联系)
自京师东西南北,历山川,经君国,诸殷富大都,无非街衢五通,商贾之所 凑,万物之所殖也。 —西汉《盐铁论》载桑弘羊言
•
三、城镇设置的标准
•
•
(5)用人口规模和城镇特征两个指标为标准 如巴拿马1500 人以上且具有街道、上下水系统和电力系统等 城镇特征的居民点为城镇; 南非规定所有以非农业为优势的、有500 人以上居民的地方和 邻接的郊区为城镇,同时又规定即使居民在500 人以下,只要 有接近100个白人居住具有专门城镇特点的镇也属城镇(显然 这里含有种族歧视的因素)。
产业构成 人口规模
密度指标
景观
物质构成
职能
价值观念
一、什么是城市?
1.1城市的定义
在我国古代,“城与市,二者 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
1.1城市的定义
城—
最早是一种大规模永久性的防御设施,主要用于防御野 兽侵袭,后来演化为防御敌方侵袭。
中国最早的 城起源于传 说的三皇五 帝之都。考 古发掘最早 的古城为 4000多年前 夏代所筑。
3、构成上的异质性或多样性、流动性(社会属性)
4、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
城市通常呈现出与其周围地理与社会环境截然不同 的特征。这种领域的界定确定了我们讨论的所有问题 的对象和范围。
1.5城市的特征
5、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城市中的所有环境都是人造的或是按照人的异质改 造过的(包括按照人的意志未改造的)。取代原始自 然环境的是:密集的建筑物、承载车流人流的道路以 及广场和绿地。
四、城镇地域概念
城镇究竟指的是什么范围的一片地域空间?
有三种城镇地域概念: 实体地域概念
行政地域概念
功能地域概念
四、城镇地域概念
一、实体地域概念 建成区范围(built-up area)就相当于城镇的实体地域概念。 建成区是城市发展在一定阶段经过土地征用和实际开发起来的非农 业的建设地段,它包括城区集中连片的部分以及分散在城市近郊 与核心有着密切联系、具有基本市政设施的城市建设用地(如 机场、铁路编组站、污水处理厂等)。 建成区标志着在一定时段城市建设用地的规模、分布特点和布局形 态,其范围是动态的、经常在变化的。
2、城市是一定区域的中心
1.4城市的实质
3、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和藏库
从原始聚落→原始村落→城市雏形的出现 →现代大都市,城市孕育大量文明成果;重 大发现、发明和创造几乎都与城市有直接关 系;城市收藏、保存、积累、传播、继承、 发展人类文明成果。
1.4城市的实质
4、城市是一种社会生活方式
城市要求其成员参与社会分工,遵守组织 规章制度,实现宏大目标。城市成员既享受 城市高品质生活,又牺牲农耕社会中的自由。
2004-2020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市域总体规划
中心城功能结构规划
北京大区域规划结构
“两轴”
两轴两带多中心
中心城层次划分
四、城镇地域概念
美国的城市化 地区 (urbanized area)就是应 用诸多规定划 分城市建成区 的实体地域概 念,有中心市 及其周围的密 集居住区两部 分组成。
四、城镇地域概念
1.5城市的特征
1.6城市的功能
1、城市功能的含义
城市功能是指城市对城市以及城市对其以外的地区所 起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作用。它是由城市的各 种结构性因素决定的城市的机能或能力
1.6城市的功能
2、城市功能的特征
系统性—现代城市是由各种功能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 形成的有机结合的整
层次性—因城市功能系统及其子系统的隶属关系不同而 形成的等级 变动性—社会经济的发展会导致城市的功能以及城市的 各项子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产生变动 开放性—城市功能发挥的过程,是城市与外部发生物质、 能量和信息交换的过程
1.5城市的特征
1、空间上的聚集性或集中性(根本属性之一)
城市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高聚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