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案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典型案例二:江西婺源生态农业旅游区

一:发展背景

婺源,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东连浙江衢州、南通上饶、西接景德镇、北临黄山,古为文风鼎盛之所,今为交通皖、浙、赣三省要地。全县面积2947平方公里,总人口33万人。婺源境内山多地少,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与庄园”之称,生态优美,物产丰富,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婺源不仅自然风光秀美,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自古有“书乡”的美称,先后出了文学家朱弁、理学家朱熹、纂刻家何震、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等文化名人。同时,婺源是我国古建筑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之一,其中汪口俞氏宗祠气势雄伟、工艺精巧,被专家誉为“艺术宝库”。婺源,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与生态旅游县,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县于2001年参加了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创建工作。婺源旅游从零起步,经历了起步、放活和整合三个发展阶段,经历了从从市场自发经营向“放手民营、政府主导”转变和“一个公司、一张门票、一大品牌”集团集约化规模经营的两次跨越,走出了旅游业中的“婺源模式”,即是以一个县的旅游资源进行整体打造,通过政策引导、市场运作、集团开发,品牌打造形成“一个公司、一张门票、一个品牌”的格局。在传统农业县的基础上,婺源旅游发展科学定位于乡村旅游,以旅游业为抓手,在农业经济的基础上,跨过传统的工业化阶段,直接进入了以服务经济为核心的后工业时代。

二:发展措施

(一)深挖资源潜力、转变增长方式

婺源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其中文化资源主要包括以民居古建、朱子理学、徽派儒商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资源,以及“三雕”、茶道、伞艺、徽剧、傩舞、鼓吹、抬阁等民俗民间艺术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经济资源方面,首先婺源县域农业经济基础雄厚,同时随着生态工业园的建立,一批电子、农副产品加工等高科技产业和生态工业也不断发展,最重要的是,婺源作为浙、徽、赣三省通道节点,紧邻长三角,具有先天的区位优势和强大的经济资源后盾;婺源自古即为诗书之地,史上曾有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近代铁路之父詹天佑、现代医学家程门雪及文学家金庸等文化科技名人,一脉相承。婺源以旅游业为主导,以保护为前提,利用丰富社会资源,以旅游产业发展带动县域经济的联动

发展,最终实现农民增收、农村致富基础上的城镇化进程。同时,深挖文化与生态资源潜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合力发展以旅游业和生态人居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通过发展旅游实现了产业的升级发展和结构优化,建立了以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和文化产业为基础的文化生态经济体系,三产结构由“九五”期末的38:33:29调整为“十五”期末的18.7:40.8:40.5,到2010 年三大产业结构比例将进一步优化为11:43:46,实现从农业经济跨入现代服务经济。

(二)壮大特色、联动发展

以旅游业为主导,婺源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一是旅游业带动上游农业发展,逐步形成有机茶种植、加工,中华红鱼养殖等绿色食品的种植和养殖。以“公司+农户”的开发模式发展有机蔬菜、大米、茶油等山珍绿色食品,唱响了婺源生态品牌,同时,做粗做长绿色食品产业链,突出粮油、蔬菜、水果、甜玉米、畜牧五大特色优势支柱产业,为旅游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特色食品和商品供应。二是以旅游产业为主导,以生态工业园区为龙头,婺源加快了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机械电子制造、茶叶精深加工、新材料产业、旅游商品加工等工业支柱产业。

(三)注重“三结合”,强调“三到位”

婺源旅游在发展过程中注重三结合:一是与农民参与相结合,政府在主导旅游开发过程中,尤其注重保护社区居民利益,保障村民能获得满意的旅游收益。各村落的旅游开发均召开全体村民会议,由村民进行民主表决;二是与农业产业发展相结合。婺源将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围绕乡村旅游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大力培育农村主导产业,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实现了旅游与农业的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三是与农村建设相结合,围绕旅游发展,通过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精心包装,规范管理,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村容村貌。与此同时,成立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旅游领导小组,引导乡村旅游发展方向,强调组织发动到位;动员部门力量和基层组织积极配合,加强乡村旅游的“三农”参与,协调配合到位;建立以旅游发展业绩为导向的干部督查考核机制,落实以旅富农的成效,强化督查考核到位。以上工作机制保障了农民搞旅游、学经营,培育了一批新型农民,保障了农民门前就业、发展三产,推进了农民脱贫

致富。

三:推进步骤

(一)依托优势,确立了“中国最美乡村”的发展定位

婺源具有优美的生态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独特的区位优势,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潜力。县委、县政府确立了以“村”兴旅、建设“中国最美乡村”的定位,历届县委、县政府沿着这一发展思路,始终坚持一届接着一届干,坚持走文化与生态相结合的乡村旅游之路,与周边旅游区形成旅游产品的良性互补,联合而成“名山、名水、名镇、名村”的旅游发展新格局。

(二)保护优先,增强了婺源乡村旅游资源的内在优势

文化与生态的珠联璧合是我县乡村旅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婺源把全县整体作为一个大公园、大景区来规划和建设,特别注重对生态与文化资源的保护建设,重点实施了五大工程:一是绿化美化工程。通过造林绿化、封山育林、“十年禁伐阔叶林”等绿化工程,优化全县生态大环境;把油菜从传统的农作物种植上升到新的产业来培植,在三条精品旅游线路沿线茶园套种开花果木,每年套种梨树、桃树等带花苗木15万余株,打造“花海婺源”。二是文化保护工程。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文物保护管理体制,规划了古村落村民建房新区,缓解村民建房与古村落保护的矛盾,推进了“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三是水体保护工程。严厉打击炸鱼、毒鱼、电鱼的行为,严禁化肥、渔药养鱼,切实保护水体生态;依法规范河道采砂,做到限地段、限季节、限量开采。四是环境保护工程。关闭“五小企业”近200家,尤其是2007年不惜年减少税收近千万元,关闭了年消耗阔叶木材近10万立方米的木材加工企业和高耗能有污染的电石企业;对主要公路沿线、景区景点坟墓4000多座进行了搬迁并绿化。五是城乡清洁工程。已建成全省首家县城垃圾处理场,县城污水处理厂也已建成投入使用;县财政平均每年安排每个行政村10000元卫生费,用于处理乡村垃圾,以此带动了群众自觉维护村容清洁。通过一系列举措,使全县的山更青,水更绿,环境更优美。

(三)创新机制,形成了乡村旅游“三步走”的发展路径

第一步是放手民营、放开发展。针对全县乡村旅游资源景多面广,政府缺乏财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