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有理数加法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3.1《有理数的加法(1)》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3.1《有理数的加法(1)》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3.1《有理数的加法(1)》是学生在学习了有理数的概念和大小比较之后,进一步探讨有理数运算的第一节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有理数的加法运算规则,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的运算方法,为后续的有理数减法、乘法和除法运算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的概念和大小比较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进行有理数运算时,容易将实数运算的规则混淆到有理数运算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明确有理数运算的独特性,并通过大量的实例让学生加深对有理数加法运算规则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有理数的加法运算规则,能正确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能运用有理数的加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有理数的加法运算规则。
2.教学难点:有理数加法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理数的加法运算规则;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用于讲解和练习。
2.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设置一个问题:“小明有3个苹果,妈妈给了他2个苹果,请问小明现在有几个苹果?”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出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呈现(10分钟)讲解有理数的加法运算规则,并通过实例进行讲解。
例如,对于两个正数的加法,规则是保持正号,将数值相加;对于两个负数的加法,规则是保持负号,将数值相加;对于正数和负数的加法,规则是判断两个数的大小,大的数的符号保持,小的数的绝对值相加。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1章-有理数--有理数的加减法(4课时)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1.3有理数的加减法1.3.1有理数的加法第1课时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及运算能力.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有理数加法运算.【教学难点】异号两数的加法运算.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16~P18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环节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计算:(1)(-25)+(-35);(2)(-12)+(+3);(3)(+8)+(-7);(4)0+(-7).【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同号两数相加怎样计算?异号两数相加呢?【解答】(1)(-25)+(-35)=-(25+35)=-60.(2)(-12)+(+3)=-(12-3)=-9.(3)(+8)+(-7)=+(8-7)=1.(4)0+(-7)=-7.【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有理数加法法则是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的依据.进行加法运算时,首先判断两个加数的符号,是同号、异号还是有一个加数是0,然后确定用哪一条法则.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下列各数中,与-13的和为0的是( D ) A .3B .-3C .-13D.132.计算(-6)+5的结果是( C )A .-11B .11C .-1D .1 3.李志家冰箱冷冻室的温度为-6 ℃,调高4 ℃后的温度为( C )A .4 ℃B .10 ℃C .-2 ℃D .-10 ℃4.计算:8+(-5)的结果为3.5.设a 是最小的正整数,b 是最大的负整数,c 是绝对值最小的有理数,则a +b +c =0.6.计算:(1)45+(-20);(2)(-8)+(-1);(3)|-10|+|+8|.解:(1)45+(-20)=45-20=25.(2)(-8)+(-1)=-(8+1)=-9.(3)|-10|+|+8|=10+8=18.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2】已知|a |=4,|b |=6,求a +b 的值.【互动探索】先依据绝对值的性质求得a 、b 的值,最后依据加法法则进行计算即可.【解答】因为|a |=4,所以a =4或a =-4.因为|b |=6,所以b =-6或b =6.当a =4,b =6时,a +b =4+6=10;当a =4,b =-6时,a +b =4+(-6)=-2;当a =-4,b =6时,a +b =-4+6=2.当a =-4,b =-6时,a +b =-4++(-6)=-10.综上所述,a +b 的值为10或-2或2或-10.【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本题考查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以及绝对值的性质,由于未告知a 、b 的正负,所以要分类讨论.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有理数的加法⎩⎪⎨⎪⎧ 法则⎩⎪⎨⎪⎧ 同号异号0运算步骤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第2课时 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理解小学中的加法运算律在有理数中仍然成立.2.能用有理数的运算律对有理数加法进行简便运算.【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有理数加法运算律的应用价值.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有理数加法运算律.【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 阅读】阅读教材P19~P20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 反馈】1.有理数加法的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 +b =b +a .2.有理数加法的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 +b )+c =a +(b +c ).3.计算:30+(-20);(-20)+30;[8+(-5)]+(-4);8+[(-5)]+(-4)].解:10. 10. -1. -1.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1)12+⎝⎛⎭⎫-23+45+⎝⎛⎭⎫-12+⎝⎛⎭⎫-13; (2)(-0.5)+314+2.75+⎝⎛⎭⎫-512; (3)7+(-6.9)+(-3.1)+(-8.7).【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观察式子特点,灵活选择运算律进行计算.【解答】(1)原式=12+⎝⎛⎭⎫-12+⎝⎛⎭⎫-23+⎝⎛⎭⎫-13+45=⎣⎡⎦⎤12+⎝⎛⎭⎫-12+⎣⎡⎦⎤⎝⎛⎭⎫-23+⎝⎛⎭⎫-13+45=0-1+45=-1+45=-15. (2)原式=⎝⎛⎭⎫-12+⎝⎛⎭⎫-512+314+234=⎣⎡⎦⎤⎝⎛⎭⎫-12+⎝⎛⎭⎫-512+⎝⎛⎭⎫314+234=-6+6=0.(3)原式=(-6.9)+(-3.1)+(-8.7)+7=[(-6.9)+(-3.1)]+[(-8.7)+7]=-10+(-1.7)=-11.7.【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在运用运算律时,通常有下列规律:①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先相加;②符号相同的数先相加;③分母相同的数先相加;④几个数相加得到整数的先相加;⑤整数与整数,小数与小数相加.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运用加法的运算律计算(+6)+(-18)+(+4)+(-6.8)+18+(-3.2)最适当的是( D )A .[(+6)+(+4)+18]+[(-18)+(-6.8)+(-3.2)]B .[(+6)+(-6.8)+(+4)]+[(-18)+18+(-3.2)]C .[(+6)+(-18)]+[(+4)+(-6.8)]+[18+(-3.2)]D .[(+6)+(+4)]+[(-3.2)+(-6.8)]+[(-18)+18)]2.计算43+(-77)+27+(-43)的结果是-50.3.用适当的方法计算:(1)23+(-17)+6+(-22);(2)1+⎝⎛⎭⎫-12+13+⎝⎛⎭⎫-16; (3)1.125+⎝⎛⎭⎫-325+⎝⎛⎭⎫-18+(-0.6); (4)(-2.48)+(+4.33)+(-7.52)+(-4.33).解:(1)原式=(23+6)+[(-17)+(-22)]=29-39=-10.(2)原式=1+13+⎣⎡⎦⎤⎝⎛⎭⎫-12+⎝⎛⎭⎫-16 =43-23=23. (3)原式=118+⎝⎛⎭⎫-18+⎝⎛⎭⎫-325+⎝⎛⎭⎫-35 =1-4=-3.(4)原式=[(-2.48)+(-7.52)]+[(+4.33)+(-4.33)]=-10+0=-10.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2】10月6日上午,出租车司机小李在南北走向的商业大道上运营,如果规定向北为正,向南为负,出租车的行车里程如下(单位:km):-17,-4,+13,-10,-12,+3,-13,+15,+20.(1)将最后一名乘客送到目的地时,小李离出车地点的距离是多少千米?(2)若每千米耗油0.2升,这天上午汽车共耗油多少升?【互动探索】(1)根据加法法则,将正数与正数相加,负数与负数相加,进而得出计算结果.(2)要求耗油量,只需求出出租车上午一共走的路程,即将各数的绝对值相加求出即可.【解答】(1)(-17)+(-4)+(+13)+(-10)+(-12)+(+3)+(-13)+(+15)+(+20)=[-17+(-4)+(-10)+(-12)+(-13)]+(13+3+15+20)=-56+51=-5.即将最后一名乘客送到目的地时,小王离出车地点的距离是南边5千米处.(2)总行程为|-17|+|-4|+|+13|+|-10|+|-12|+|+3|+|-13|+|+15|+|+20|=17+4+13+10+12+3+13+15+20=107(千米).由于每千米耗油0.2升,所以这天上午汽车共耗油107×0.2=21.4(升).【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本题考查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以及绝对值的性质,关键是熟练利用加法的运算法则进行运算.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交换律结合律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1.3.2 有理数的减法第3课时 有理数的减法法则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有理数减法法则,并能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过程与方法】通过把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揭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及运算能力.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掌握有理数减法法则和运算.【教学难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推导.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 阅读】阅读教材P21~P22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 反馈】通过教材第21页实际例子,一方面,利用加法与减法互为逆运算可知:计算3-(-3),就是要求出一个数x ,使x +(-3)=3,易知x =6,所以3-(-3)=6.①另一方面,3+(+3)=6.②由①②有3-(-3)=3+(+3).再试,把减数-3换成正数,任意列出一些算式进行计算,如:计算9-8与9+(-8);15-7与15+(-7).得出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用字母表示为a -b =a +(-b ).【教师点拨】减法法则渗透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转化,有了相反数,减法就可以转化为加法,加减就可以统一为加法.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计算:(1)-7-3;(2)5.8-(-3.6);(3)(+4.09)-⎝⎛⎭⎫+614; (4)(-30)-(-6)-(+6)-(-15).【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利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进行计算。
有理数的加法(第1课时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教学设计七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1.3.1 有理数的加法(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以下统称“教材”)第一章“有理数”1.3有理数的加减法第1课时,内容包括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及运算.2.内容解析本节课是通过回顾小学学过的正数之间及正数与0的加法运算、回顾负数的引入,及章首图中的问题导入有理数加法法则探究的.探究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教材是通过“思考”和“探究”来完成的.小学已经学过正数与正数、正数与0相加.负数与负数相加、负数与正数相加、负数与0相加,则是负数引入后遇到的新情况.教材先探究的是同号两个有理数的和.对于同为正号、同为负号的两个数相加,其结果学生应该容易理解.但是,对于两个负数相加的结果,最后归结到“符号不变,绝对值相加”的认识,需要教师通过问题加以引导.异号两个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分别探究小球先向右运动5m,再向左运动3m,以及小球先向右运动3m,再向左运动5m得到的最后结果,对应的表达式分别是:(+5) + (-3)=+2,(+3)+(-5)=-2,进而归纳总结出异号两个有理数加法的法则,即:符号相反的两个数相加,结果的符号与绝对值较大加数的符号相同,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与同号两个有理数相加一样,结果也分别从符号、绝对值两个方面来概括的.注意引导学生从符号、绝对值两个方面来审视两个加数,与结果的符号、绝对值的关系.最后“探究”的特例,以及0与一个非零有理数相加的结果,学生应该容易理解.可以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给出答案.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归纳与总结,要让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尝试表述,最后教师再给予规范.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掌握,不能仅仅要求学生熟记法则的文字,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合理性,并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加以巩固.本节课的教学,要充分利用数轴来帮助学生理解.应该突出前后知识的联系(与小学加法,负数和数轴的概念等),还应该突出分类讨论思想在探究两个有理数相加的几种情况,以及加法法则表述中的应用.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有理数加法的法则及其简单应用.二、目标和目标解析1.目标(1)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探究过程,掌握有理数加法的法则;(2)能利用有理数加法的法则进行简单的有理数加法运算.2.目标解析(1)有理数加法的法则,教材是借助于数轴,利用物体作左、右方向运动的路程探究其运动的结果获得的.物体作左、右方向连续运动的路程和,分别对应着两个正数、一个正数一个负数、两个负数、一个正数与零、一个负数与零等5种情况中两个有理数的加法,进而得到这5种情况的两个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要通过探究过程,理解5种情况的两个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合理性,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探究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分类讨论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2)5种情况的有理数加法可以分为3类,即同号的两个有理数的和,异号的两个有理数的和,零与一个有理数(正数或负数)的和.学生对第一、三两类的法则可能容易理解.对异号两个有理数相加“先定符号再计算绝对值”的方法,一是要在探究法则的过程中强调学生对法则的理解,二是要通过一定量的练习,让学生切实巩固异号两个有理数的和的计算方法.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有理数加法该如何分类学生比较难理解.主要原因是学生通过小学四则运算的学习,头脑中已形成相关计算规律,小学所学的数都是指正整数、正分数和零等具体的数,因此学生可能会用小学的思维定势去认知、理解有理数的加法.但是学生知道数已经扩大到有理数,出现了负数,并且学习了数轴和绝对值,在此情况下,学生可能顺利地得到两个加数为非负、一个加数为负和两个加数都为负,但不能把它归为同号、异号及与零相加等三类.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并引导学生初步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加法法则,也许学生说得不够严谨,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所发现的规律,体现教师是引导者.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主要体现在符号如何确定以及在确定“和”的符号后,两加数的绝对值如何进行加减,尤其是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解决这个难点的方法是借助生活中的常见的温度变化的计算方法这一情境,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在学生的观察、合作交流及教师设计问题的引导下来进行探究.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对规律语言组织进行概括,从而得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异号两个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与应用.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1. 下列各组数中,哪一个数的绝对值较大?(1)5和3;(2)-5和3;(3)5和-3;(4)-5和-3.2. 说明下列用负数表示的量的实际意义:(1)小兰第一次前进了5米,接着按同一方向又前进了-2米;(2)北京的气温第一天上升了3℃,第二天又上升了-1℃.3. 根据上述问题,列算式回答(1)小兰两次一共前进了几米?(5+(-2))(2)北京的气温两天一共上升了多少度?(3+(-1))师生活动:我们在小学所学的正数上学习了负数,把我们学的数的范围扩大了,对于正数的加法运算我们已经很熟悉了,但是我们的生活中很多时候会遇到负数,同样,我们学的负数也有加法运算,那么有负数参与的加法运算又是怎么样的呢?那么我们来一起研究一下有负数参与的加法运算.1. 某足球队第一场比赛赢了1个球,第二场比赛输了1个球,该队这两场比赛的净胜球数是多少?(本场净胜球有:(+1)+(-1)球)2. 如果该队第一场比赛输了2个球,第二场比赛赢了4个球,该队这两场比赛的净胜球数为多少?(本场净胜球有:(-2)+(+4)球)师生活动:像上面的例子中,出现了本场净胜球有:(+1)+(-1)球或(-2)+(+4)球,这里就涉及到有负数参与的加法运算了,其实像这样的生活实际问题是无处不在,例如收入支出和盈利等问题也涉及了加法的运算,那么我们如何去处理这样的加法运算呢?我们以下面的例子并借助数轴来讨论有理数的加法.【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及问题引入有理数的加法,引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体会学习有理数加法的必要性,进而体会学习有理数运算的必要性.体会学习有理数运算的必要性(二)新知探究思考:一个小球作左右方向的运动,我们记向右运动的距离为正,向左运动的距离为负.问题1:如果小球先向右移动3m,再向右移动5m,那么两次运动的最后结果是什么?师生活动:师:引导学生注意在确定两次总结果时必须确定其位置的“方向”和“距离”,从而认识到有理数加法必须确定和的符号和绝对值,为以下几种情形的探索作铺垫.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归纳:两次运动的最后结果是两次运动结果的累积,小球从起点向右运动了8m,写成算式就是:(+3)+(+5)=+8.简记为:3 + 5 = 8.问题2:如果小球先向左运动5m,再向左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的最后结果是什么?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归纳:两次运动的最后结果是,小球从起点向左运动了8m,写成算式是:(-5)+(-3)=-8.问题3:如果小球先向右运动5m,再向左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的最后结果是什么?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归纳:两次运动的最后结果是,小球从起点向右运动了2m,用算式表示是:(+5)+(-3)=+2.简记为:5 +(-3)=2.问题4:如果小球先向右运动了3m,再向左运动了5m,那么两次运动的最后结果是,小球从起点向____运动了_____m.(左;2)用算式表示是:(+3)+(-5)=-2.简记为:3+(-5)=-2.问题5:小球先向右运动5m,再向左运动5m,那么小球从起点向______运动了____ m.(左或右;0)用算式表示为:(+5)+(-5)=0.简记为:5+(-5)=0.问题6:小球先向左运动5m,再向右运动5m,那么小球向________运动了____m. (左或右;0)用算式表示为:(-5)+(+5)=0.简记为:-5+5=0.问题7:如果小球第1秒向右(或左)运动5m,第2秒原地不动,那么两秒后小球从起点向________运动了____m.(右或(左);5)用算式表示为:(+5)+0=5,(-5)+0=-5.【设计意图】向学生渗透分类思想,体现数学的简洁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出发,将对新知的探索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 利用数轴直观演示,数形结合,让学生参与探索的过程,直观感受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师生活动:师:上面我们列出了两个有理数相加的7种不同情形,并根据它们的具体意义得出了它们相加的和.但是,要计算两个有理数相加所得的和,我们总不能一直用这种方法.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比较这7个算式,你能从中发现两个有理数相加,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形?学生先讨论,再思考归纳:有理数加法的分类:师生活动:师:你能从中归纳有理数加法的法则吗?(也就是结果的符号怎么定?绝对值怎么算?)先让学生思考,师生交流,师引导学生观察和的正负号和绝对值的关系入手,发现规律.生大胆说出自己的不同想法,相互交流、补充,概括法则,再由学生自己归纳出有理数加法法则:1.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2. 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3. 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设计意图】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法则,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三)法则挖掘有理数加法运算的步骤:师生活动:学生逐题作答后师生共同总结:进行有理数加法,先要判断两个加数是同号还是异号,有一个加数是否为零;再根据两个加数符号的具体情况,选用某一条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时,通常应该先确定“和”的符号,再计算“和”的绝对值.1. 先判断加数的类型(同号、异号);2. 再确定和的符号:同号取相同的符号;异号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3. 最后进行绝对值的加减运算.【设计意图】通过对法则的深度挖掘,帮助学生熟悉法则,使学生明晰做有理数加法运算时的常用方法和步骤,并养成“算必有据”的习惯. 同时将有理数的加法运算转化为小学学习过的数的加减运算,渗透了化归思想.(四)典例分析例1:计算:(1)(-3)+(-9)(2)(-4.7)+3.9解:(1)(-3)+(-9)(两个加数同号,用加法法则的第1条计算)= -(3+9)(和取负号,把绝对值相加)= -12(2)(-4.7)+ 3.9 (两个加数异号,用加法法则的第2条计算)= -(4.7-3.9)(和取负号,用大的绝对值减去小的绝对值)= -0.8师生活动:师生共同完成,教师规范写出解答过程,注意解答过程中讲解对法则的应用.教师点评法则运用过程中的注意点:有理数加法运算,先定符号,再算绝对值.例2:足球循环赛中,红队胜黄队4:1,黄队胜红队1:0,计算各队的净胜球数.解:三场比赛中,红队共进4球,失2球,净胜球数为:(+4)+(-2)=+(4-2)=2;黄队共进2球,失4球,净胜球数为:(+2)+(-4)= -(4-2)= -2;蓝队共进1球,失1球,净胜球数为:(+1)+(-1)=0.师生活动:学生书面练习,四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交流,师生评价.【设计意图】通过典例分析,使学生对加法法则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加深对加法法则的理解与应用,培养学生解题的规范性.(五)当堂巩固口算下列各题,并说明理由:(+3)+(+5);(-3)+(-5);(+3)+(-5);(-3)+(+5);(+4)+(-4);(+9)+(-2);(-9)+(+2);(-9)+0.【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六)能力提升1. 用“>”或“<”填空:①如果a>0,b>0,那么a+b0;②如果a<0,b<0,那么a+b0;③如果a>0,b<0,|a|>|b|,那么a+b0;④如果a<0,b>0,|a|<|b|,那么a+b0.(①>;②<;③>;④>.)2.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举例说明.(1)两个数的和一定比两个数中任何一个都大;(不一定,如4+0=4,(+9)+(-2)=7,(-3)+(-5)= -8等)(2)两个数的和是正数,这两个数定是正数.(不一定,如(+9)+(-2)=7等)师生活动:要求学生不仅能指出说法的正误,并能举出实例证明自己的结论.【设计意图】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法则,体会有理数的加法与小学时加法的区别.(七)感受中考1.(2022•天津中考)计算(-3)+(-2)的结果等于()A.-5B.-1C.5D.1【解答】解:原式=-(3+2)=-5,故选:A.2.(2022•株洲中考)计算:3+(-2)= .【解答】解:3+(-2)=+(3-2)=1.故答案为:13.(2021•长沙中考)在一次数学活动课上,某数学老师将1~10共十个整数依次写在十张不透明的卡片上(每张卡片上只写一个数字,每一个数字只写在一张卡片上,而且把写有数字的那一面朝下).他先像洗扑克牌一样打乱这些卡片的顺序,然后把甲,乙,丙,丁,戊五位同学叫到讲台上,随机地发给每位同学两张卡片,并要求他们把自己手里拿的两张卡片上的数字之和写在黑板上,写出的结果依次是:甲:11;乙:4;丙:16;丁:7;戊:17.根据以上信息,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戊同学手里拿的两张卡片上的数字是8和9B.丙同学手里拿的两张卡片上的数字是9和7C.丁同学手里拿的两张卡片上的数字是3和4D.甲同学手里拿的两张卡片上的数字是2和9【解答】解:由题意可知,一共十张卡片十个数,五个人每人两张卡片,所以每人手里的数字不重复.由甲:11,可知甲手中的数字可能是1和10,2和9,3和8,4和7,5和6;由乙:4,可知乙手中的数字只有1和3;由丙:16,可知丙手中的数字可能是6和10,7和9;由丁:7,可知丁手中的数字可能是1和6,2和5,3和4;由戊:17,可知戊手中的数字可能是7和10,8和9;所以丁只能是2和5,甲只能是4和7,丙只能是6和10,戊只能是8和9.所以各选项中,只有A是正确的,故选:A.4.(2021•西宁中考)中国人最先使用负数,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在其著作《九章算术注》中,用不同颜色的算筹(小棍形状的记数工具)分别表示正数和负数(红色为正,黑色为负).如图1表示的是(+2)+(-2),根据这种表示法,可推算出图2所表示的算式是()A.(+3)+(+6)B.(+3)+(-6)C.(-3)+(+6)D.(-3)+(-6)【解答】解:由题意可知:(+3)+(-6),故选:B.【设计意图】通过对最近几年的中考试题的训练,使学生提前感受到中考考什么,进一步了解考点.(八)课堂小结1. 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 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关键问题是什么?3. 本节课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哪些?【设计意图】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总体而深刻的认识.(九)布置作业P24:习题1.3:第1题;P26:习题1.3:第11题.五、教学反思有理数的加法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算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初一阶段完成.小学所学习的在正有理数和零的范围内进行的加法运算和有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基础.但是,它与小学的算术又有很大的区别.小学的加法运算不需要确定和的符号,运算单一,而有理数的加法,既要确定和的符号,又要计算和的绝对值.有理数的加法作为有理数的运算的一种, 它是有理数运算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有理数运算的重要基础之一, 也是今后学习实数运算、代数式的运算、解方程以及函数知识的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对减少两极分化、增强学生学习代数的信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第一章而言,有理数的加法是本章的一个重点.有理数这一章分为两大部分——有理数的有关概念和有理数的运算.有理数的有关概念是有理数运算的基础,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是这一章的难点,但混合运算是以各种基本运算为基础的.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中,加、减法可以统一成为加法,乘法、除法和乘方可以统一成乘法,因此加法和乘法的运算是本章的关键,而加法又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种有理数运算,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的思考方式(确定结果的符号和绝对值),关键在于这一节的学习.对于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合理性是这样突破的:①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一个物体作两次左右方向的运动,每一次运动的方向(对应于正、负数表示时的符号)、路程(对应于正、负数表示时的绝对值),与最后到达的终点与起点的方向关系,及最后到达的终点离起点的距离,并将它们之间的方向、路程的关系用正、负数表示.需要注意的是,一个物体作两次运动,第一次运动的起点是数轴上的原点,第二次运动的起点是第一次运动的终点.②连续两次运动的方向、路程与最后到达终点时,相对于起点的方向、路程的关系,要让学生自己列式写出,通过与图示的比较加以理解,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提炼、总结.教学时,从方向、路程两个方面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符号、绝对值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便于学生从符号、绝对值两个方面来归纳和总结有理数加法的法则.对于异号两个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是这样突破的:①在有理数加法法则涉及的3大类(同号两数相加,异号两数相加,一个非零数与零相加)有理数加法运算中,异号两个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相对困难些.教学时,在通过图示、列式和实际意义分析的基础上,重点从符号、绝对值两个方面加强对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并通过一定的运算应用加以巩固.②还可以编制如下口诀:同号相加一边倒(符号都相同,绝对值都相加);异号相加“大”减“小”,符号跟着“大”的跑(这里的“大”、“小”分别指绝对值大、小.“大”减“小”指运算结果的绝对值是“大”的绝对值减去“小”的绝对值),帮助学生有效记忆和熟练应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③做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其基本程序简单地说是,一“定”(确定和的符号,即和是正号、负号,还是0)、二“算”(计算两个加数的绝对值-两个加数同号求和,两个加数异号求差).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探索、观察、比较、归纳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适当加强法则的形成过程,从而在此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主动获取知识.这样,学生在这节课上不仅学懂了法则,而且能感知到研究数学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但会减少应用法则进行计算练习的时间,学生掌握法则的熟练程度可能稍差,这是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在课后练习及后续学习中应着重有意识地加大让学生对有理数加法运算进行训练.。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3.1《有理数的加法》(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3.1《有理数的加法》(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有理数的加法》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介绍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学生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概念、加法运算的法则,以及绝对值的概念。
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以后学习更高级的数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面对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他们对数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概念和加法运算的法则,但可能对有理数加法的实质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进一步巩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方法,理解有理数加法的实质。
2.培养学生运用有理数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方法,有理数加法的实质。
2.教学难点:有理数加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讲授法,讲解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方法和实质。
2.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中有理数加法的应用。
3.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练习题,用于讲解和巩固有理数加法知识。
2.准备教学PPT,用于展示和讲解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方法和实质。
3.准备黑板,用于板书和展示例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引导学生复习有理数的概念和加法运算的法则,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讲解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方法和实质,结合PPT和板书,让学生清晰地理解有理数加法的运算过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有关有理数加法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正确进行运算,并及时给予反馈。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有理数加法知识解决问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RJ上册精品教案 第1章 有理数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1.3.1 有理数的加法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1.3.1 有理数的加法第1课时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教师备课素材示例●置疑导入展示世界杯图片:问题1:在足球比赛中,通常把进球数记为正数,失球数记为负数,它们的和叫做净胜球数.某届世界杯中,德国队在第一场上半场赢了2个球,下半场输了1个球,德国队在本场比赛的净胜球数是多少?问题2:若我们把进一个球记为+1,失一个球记为-1,则德国队本场的净胜球数如何用算式表示呢?【教学与建议】教学: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出发,找准新知识的起点,提出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建议:学生单独完成,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此算式的特征,进而引入新课.●情景导入(多媒体展示)回答下列问题:“飞天英雄”翟志刚在太空行走时穿着厚厚的太空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飞船舱外温度太低,达到-100 ℃,而舱内的最低温度比舱外温度约高118 ℃,要想知道舱内的最低温度,该怎样计算呢?●悬念激趣动物王国开运动会,小蚂蚁充当火炬手.小蚂蚁从某点出发在一条直线上来回爬,假设向右为正,向左为负,小蚂蚁爬行的过程记录如下(单位:cm):+6,+11,-7,-4,-6.问:小蚂蚁最后能回到出发点吗?【教学与建议】教学:创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导入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建议:让学生说明思考过程、讨论算法.两个有理数相加,既要考虑符号,又要考虑绝对值.【例1】下列各式中,计算结果为正的是(C)A.4.1+(-5.5) B.(-6)+2C.-3+5 D.0+(-1)【例2】计算:(-3)+(-4)=__-7__.步骤:(1)根据数轴确定两个加数的正负;(2)根据数轴确定是用绝对值相加还是相减;(3)根据法则计算结果.【例3】有理数a,b在数轴上的对应点的位置如图所示,则下列对a +b的值的判断错误的是(A)A.大于0 B.小于0 C.小于aD.大于b【例4】若有理数a,b对应的点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a+b__<__0(选填“=”“>”或“<”).利用有理数的加法解答实际问题时,(1)找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分别用正、负数表示;(2)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有理数的加法运算;(3)根据计算结果,结合实际问题确定答案.【例5】“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现把笔尖放在数轴的原点处,先向左移动3个单位长度,再向右移动1个单位长度,这时笔尖的位置表示什么数?”写成算式是(B)A.(-3)-(+1)=-4 B.(-3)+(+1)=-2C.(+3)+(-1)=+2 D.(+3)+(+1)=+4【例6】一艘潜艇所在高度为-80 m,一条鲨鱼在潜艇上方30 m处,则鲨鱼所在高度为__-50__m__.高效课堂教学设计1.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会正确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2.利用有理数的加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重点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会正确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难点能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加法运算.◆活动1 新课导入有理数的绝对值的定义是什么?答: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在小学我们学过正数与0的加法运算,引入负数后,怎样进行加法运算呢?本节课我们共同来研究这个问题.◆活动2 探究新知教材P 16~18 内容.提出问题:(1)一个物体先向右移动5 m ,再向右移动3 m ,两次运动的最后结果是多少?请列算式表示;(2)一个物体先向左移动5 m ,再向左移动3 m ,两次运动的最后结果是多少?请列算式表示;(3)一个物体先向左移动3 m ,再向右移动5 m ,两次运动的最后结果是多少?请列算式表示;(4)一个物体先向右移动3 m ,再向左移动5 m ,两次运动的最后结果是多少?请列算式表示;(5)一个物体先向右移动5 m ,再向左移动5 m ,两次运动的最后结果是多少?请列算式表示;(6)一个数同0相加,结果是多少?(7)你能归纳一下有理数加法法则吗?学生完成并交流展示.◆活动3 知识归纳1.同号两数相加,取__相同__的符号,并把绝对值__相加__.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__大__的加数的符号,并用__较大__的绝对值减去__较小__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__0__.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__这个数__.4.(1)若a >0,b >0,则a +b__>__0;(2)若a <0,b <0,则a +b__<__0;(3)若a >0,b <0,且|a|>|b|,则a +b__>__0;(4)若a >0,b <0,且|a|<|b|,则a +b__<__0.◆活动4 例题与练习例1 教材P 18 例1.例2 计算:(1)(+3)+(+8); (2)⎝ ⎛⎭⎪⎫+14+⎝ ⎛⎭⎪⎫-12;(3)⎝⎛⎭⎪⎫-312+(-3.5); (4)-3.4+4; (5)(-2.8)+2.8; (6)|(-19)+8.3|.解:(1)原式=+(3+8)=11;(2)原式=-⎝ ⎛⎭⎪⎫12-14=-14; (3)原式=-(3.5+3.5)=-7;(4)原式=+(4-3.4)=0.6;(5)原式=0;(6)原式=|-(19-8.3)|=|-10.7|=10.7.例3 一只蜗牛爬树,白天向上爬了1.5 m ,夜间向下爬了0.3 m ,白天和夜间一共向上爬了多少米?解:规定向上为正,向下为负,1.5+(-0.3)=+(1.5-0.3)=1.2(m).答:蜗牛一共向上爬了1.2 m .练习1.教材P 18~19 练习第1,2,3,4题.2.下列运算正确的是(D)A .(-2)+(-2)=0B .(-6)+(+4)=-10C .(+12)+(+3)=-15D .(+21)+(-2)=193.有下列说法:①若两个加数都是正数,其和一定为正数;②若两个数的和是正数,则这两个加数一定都为正数;③若两个加数都是负数,其和一定为负数;④若两个数的和是负数,则这两个加数一定都为负数.其中正确的有(C)A .0个B .1个C .2个D .3个4.A 地的海拔为-21 m ,B 地的海拔比A 地高68 m ,则B 地的海拔为__47__m.5.已知m ,n ,,n 互为相反数,+n +,n 互为相反数,∴m +n =0.又∵x 的绝对值等于6,∴x =-6或+n ++n ++n +x 的值为-6或6.◆活动5 课堂小结1.有理数的加法法则.2.运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解决问题.1.作业布置(1)教材P 24 习题1.3第1题;(2)对应课时练习.2.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的加法》第一课时教案

课题第一章有理数1.3.1有理数的加法(一)备课时间序号授课时间主备人授课班级七年级课标要求掌握有理数加法的运算,能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现实背景中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能较为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间题.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能积极地参与探究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活动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中适当渗透分类讨论思想,并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教学重点和的符号的确定教学难点异号两数相加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教学过程设计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回顾用正负数表示数量的实际例子在足球比赛中,如果把进球数记为正数,失球数记为负数,它们的和叫做净胜球数.若红队进4个球,失2个球,则红队的胜球数,可以怎样表示?蓝队的胜球数呢?师:如何进行类似的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一起与大家探讨的问题.如果是球队在某场比赛中上半场失了两个球,下半场失了3个球,那么它的得胜球是几个呢?算式应该怎么列?若这支球队上半场进了2个球,下半场失了3个球,又如何列出算式,求它的得胜球呢?思考:请同学们想想,这支球队在这场比赛中还可能出现其他的什么情况?你能列出算式吗?与同伴交流。
二、借助数轴来讨论有理数的加法.一个物体向左右方向运动,我们规定向左运动为负,向右为正,向右运动5m,学生相互交流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可以把两个有理数相加归纳为同号两数相加、异号两数相加、一个数同零相加这三种情况让学生感受到在实际问题中做加法运算的数可能超出正数的范围,体会学习有理数加法的必要性,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再次创设足球比赛情境,一方面与引题相呼应,联系密切,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此情境中感受到有理数相加的几种不同情形,并能将记作5m,向左运动5m,记作-5 m.(1)(小组合作)把我们已经得出的几种有理数相加的情况在数轴上用运动的方向表示出来,并求出结果,解释它的意义.(2)交流汇报.(对学习小组的汇报结果,数轴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算式由教师写在黑板上)(3)说一说有理数相加应注意什么?(符号,绝对值)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如何相加吗?(4)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有理数加法法则.三、有理数加法法则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例1:计算(1)(-3)+(-9);(2)(2)(-5)+13;(3)0十(-7);(4)(-4.7)+3.9.请同学们比较,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与小学时候学的加法有什么异同?(如:有理数加法计算中要注意符号,和不一定大于加数等等)例2a;足球循环赛中,红队4:1胜黄队,黄队1:0胜蓝队蓝队1:0胜红队,计算各队的净胜球数.学生活动:请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用到有理数加法的例子教师板演,让学生说出每一步运算所依据的法则.让学生读数,理解题意,思考解决方案,然后由学生口述,教师板书它分类,渗透分类讨论思想.体现教师的引导者作用.让学生感受“数学模型”的思想.体现化归思想.这里增加了两道题目,要是让学生能较为熟练地运用法则进行计算.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加法》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有理数的加法》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
(2)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有理数加法的法则。
(3)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正确进行运算(主要是整数的运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与学生探索法则的过程中,通过观察结果的符号及绝对值与两个加数的符号及其绝对值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分类、归纳、概括的能力。
(2)在探索过程中感受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3)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唯物辩证法思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师生、生生交流、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2)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体验成功,提高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归纳和运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难点:分情况讨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思路的建立;有理数加法中的异号两数如何进行加法运算三、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引出课题在小学,我们学过正数及0的加法运算.学过的加法类型是正数与正数相加、正数与0相加.引入负数后,加法的类型还有哪几种呢?让学生对课本进行学习。
期间老师巡视,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处理,对于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充实到教学中。
2、观察探究,总结法则我们借助大家熟悉的生活经验来讨论有理数的加法,看下面的问题。
一个物体向左右方向运动,我们规定向右为正,向左为负.比如:向右运动5 m记作5 m,向左运动5 m记作-5 m.(1)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5 m,再向右运动了3 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能否用算式表示?教师引导学生画出数轴,借助数轴表示运动过程和结果,再列出算式表示。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强调用数轴表示运动情况时注意如下几点:①原点O是第一次运动的起点;②第二次运动的起点是第一次运动的终点;③由第二次运动的终点与原点的相对位置得出两次运动的结果。
七年级数学上册 《有理数的加法(第1课时)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有理数的加法教学设计意图综述本节主要内容是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从复习小学学过的加法运算出发,从而提出引入负数的加法问题,再通过实例明确有理数的加法意义,进而引入有理数加法的法则。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活动目标及重难点知识与技能,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观察符号及绝对值与两个加数的符号及其他绝对值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分类、归纳、概括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重点: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会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难点: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教具准备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用电脑制作动画体现有理数的分类过程.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1.有理数的绝对值是怎样定义的?如何计算一个数的绝对值?2.比较下列每对数的大小.(1)-3和-2;(2)│-5│和│5│;(3)-2与│-1│;二、新课讲授在小学里,我们已学习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当时学习的运算是在正有理数和零的范围内.然而实际问题中做加法运算的数有可能超出正数范围,例如,足球循环赛中,可以把进球数记为正数,失球数记为负数,它们的和叫做净胜球数.本章前言中,红队进4个球,失2个球;蓝队进1个球,失1个球,那么哪个队的净胜球多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先要分别求出它们的净胜球数.红队的净胜球数为:4+(-2);蓝队的净胜球数为:1+(-1).这里用到正数与负数的加法.怎样计算4+(-2)呢?下面借助数轴来讨论有理数的加法.看下面的问题:一个物体作左右方向的运动,我们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1)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5m,再向右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我们知道,求两次运动的总结果,可以用加法来解答.这里两次都是向右运动,显然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右运动了8m,写成算式就是:5+3=8 ①这一运算在数轴上可表示,其中假设原点为运动的起点.(如下图)(2)如果物体先向左运动5m,再向左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显然,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左运动了8m,写成算式就是:(-5)+(-3)=-8 ②这个运算在数轴上可表示为(如下图):(3)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5m,再向左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后物体与起点的位置关系如何?在数轴上我们可知物体两次运动后位于原点的右边,即从起点向右运动了2m.•(如下图)写成算式就是:5+(-3)=2 ③探究:还有哪些可能情形?请同学们利用数轴,求以下情况时物体两次运动的结果:(4)先向右运动3m,再向左运动5m,物体从起点向______运动了______m.要求学生画出数轴,仿照(3)画出示意图.写出算式是:3+(-5)=-2 ④(5)先向右运动5m,再向左运动5m,物体从起点向_____运动了_____m.先向右运动5m,再向左运动5m,物体回到原来位置,即物体从起点向左(或向右)•运动了0m,因为+0=-0,所以写成算式是:5+(-5)=0 ⑤(6)先向左运动5m,再向左运动5m,物体从起点向________运动了_______m.同样,先向左边运动5m,再向右运动5m,可写成算式是:(-5)+5=0 ⑥如果物体第1秒向右(或左)运动5m,第2秒原地不动,两秒后物体从起点向右(•或左)运动了多少呢?请你用算式表示它.可写成算式是:5+0=5或(-5)+0=-5 ⑦从以上写出的①~⑦个式子中,你能总结出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吗?引导学生观察和的符号和绝对值,思考如何确定和的符号?如何计算和的绝对值?算式是小学已学过的两个正数相加.观察算式②,两个加数的符号相同,都是“-”号,和的符号也是“-”号与加数符号相同;和的绝对值8•等于两个加数绝对值的和,即│-5│+│-3│=│-8│.由①②可归结为: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例如(-4)+(-5)=-(4+5)=-9.观察算式③、④是两个互为相反数相加,和为0.由算式③~⑥可归结为: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相加得0.由算式⑦知,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综合上述,我们发现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让学生朗读课本第18页中“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一个有理数由符号与绝对值两部分组成,进行加法运算时,必先确定和的符号,再确定和的绝对值.例1:计算.(1)(-3)+(-5);(2)(-4.7)+2.9;(3)+(-0.125).分析:本题是有理数加法,所以应遵循加法法则,按判断类型,确定符号、计算绝对值的步骤进行计算.(1)是同号两数相加,按法则1,取原加数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2)是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3)是绝对值相等的两数相加,根据法则2进行计算.解:(1)(-3)+(-5)=-(3+5)=-8;(2)(-4.7)+2.9=-(4.7-2.9)=-1.8;(3)+(-0.125)=+(-)=0.例2:足球循环赛中,红队胜黄队4:1,黄队胜蓝队1:0,蓝队胜红队1:0,•计算各队的净胜球数.分析:净胜球数是进球数与失球数的和,我们可以分别用正数、负数表示进球数和失球数.红队胜黄队4:1表示红队进4球,失1球,黄队进1球失4球.解:每个队的进球总数记为正数,失球总数记为负数.三场比赛中,红队共进4球,失2球,净胜球数为:(+4)+(-2)=+(4-2)=2;黄队共进2球,失4球,净胜球数为:(+2)+(-4)=-(4-2)=-2;蓝队共进1球,失1球,净胜球数为:(+1)+(-1)=0.以上讲解有理数加法时,严格按照:先判断类型,然后确定和的符号,最后计算和的绝对值,这三步骤进行.三、巩固练习课本第18页练习1、2题.四、课堂小结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指出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首先应该先判断类型,然后确定和的符号,最后计算和的绝对值.类型为异号两数相加,和的符号依法则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减,因为正负互相抵消了一部分.有理数加法还打破了算术数加法中和一定大于加数的常规.五、作业布置1.课本第24页习题1.3第1题.六、板书设计:1.3.1 有理数的加法(1)第一课时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相加得0.2、随堂练习。
1.3.1 有理数的加法(第一课时) 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1.3.1 有理数的加法(第一课时) 教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导】动物王国举办奥运会,蚂蚁当火炬手,它第一次从数轴上的原点向正方向跑一个单位,接着向负方向跑一个单位。
蚂蚁经过两次运动后在哪里?如何列算式?(+1)+(-1)= 0【学】一只可爱的小狗,在一条东西走向的笔直公路上行走,现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
(1)如果小狗先向东行走2米,再继续向东行走1米,则小狗两次一共向哪个方向行走了多少米?在数轴上表示并理解。
(2)如果小狗先向西行走2米,再继续向西行走1米,则小狗两次一共向哪个方向行走了多少米?【结】有理数加法法则一: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想加。
【学】(3)如果小狗先向西行走3米,再继续向东行走2米,则小狗两次一共向哪个方向行走了多少米?(4)如果小狗先向西行走2米,再继续向东行走3米,则小狗两次一共向哪个方向行走了多少米?(5)如果小狗先向西行走2米,再继续向东行走2米,则小狗两次一共向哪个方向行走了多少米?【结】有理数加法法则二: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相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学】(6)如果小狗先向西行走3米,然后在原地休息,则小狗向哪个方向行走了多少米?【结】有理数加法法则三: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归纳】有理数加法法则:1.同号两数相加,结果取相同符号,并把绝对值想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结果取绝对值较大的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课堂小结】有理数的加法法则配套练习1. 计算–3+1的结果是()A.–2 B.–4 C.4 D.22. 计算:|–2+3|= .3. 计算:0 +(–2)=()A.–2 B.2 C.0 D.–204. 在1,–1,–2这三个数中,任意两数之和的最大值是()A.1B.0C.–1D.35.若│x│= 3,│y│= 2,且x > y,则x+y的值为()A.1B.–5C.–5或–1D.5或16.计算:(1)(–0.6)+(–2.7);(2)3.7+(–8.4);(3)3.22+1.78;(4)7+(–3.3).7.某城市一天早晨的气温是–25℃,中午上升了11℃,夜间又下降了13℃,那么这天中午、夜间的气温分别是多少?参考答案1、A2、13、A4、B5、D6、(1)-3.3 (2)-4.7 (3)5 (4)3.77、中午气温:-14℃,夜间温度:-27℃。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加法》教学设计1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加法》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加法》是学生在学习有理数的基础知识后,进一步探究有理数运算的第一节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有理数的加法法则,通过加法法则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教材从简单的加法运算开始,逐步引导学生探究有理数加法的规律,从而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基本概念,对数轴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学生可能还存在一些困惑,例如对于相反数的概念,以及如何判断两个有理数相加的结果是正数还是负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有理数的基本概念,同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能够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2.难点:理解并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2.利用数轴辅助教学,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3.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课件,展示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实例。
2.准备数轴,方便学生直观地理解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3.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一个实际问题引出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例如:“小明有3个苹果,小红给了小明2个苹果,请问小明现在有多少个苹果?”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这些实例,让学生尝试总结有理数加法的基本规律。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的加减法(第1课时)》示范教学设计

有理数的加减法(第1课时)教学目标1.能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得出有理数加法法则,能正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2.能运用有理数的加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能根据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教学难点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正确使用.教学准备准备带有刻度的直尺.教学过程知识回顾小学学过的加法是正数与正数相加、正数与0相加.引入负数后,加法有哪几种情况?三种类型:(1)同号两个数相加;正数+正数;负数+负数;(2)异号两个数相加;正数+负数;负数+正数;(3)一个数同0相加.正数+0;0+正数;0+0;0+负数;负数+0.小学学习过的:正数+正数;正数+0;0+正数;0+0;小学没有学习过的:负数+负数;正数+负数;负数+正数;0+负数;负数+0.新知探究一、探究新知小明在东西方向的马路上活动,我们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例如,向东走2 m记作+2 m,向西走2 m,记作-2 m.小明想知道自己走两次后离起点的距离,你有办法帮帮他吗?【问题】方向相同的情况:(1)先向东走2 m,再向东走3 m,两次运动后的结果是什么?可以用怎样的算式表示?(2)先向西走2 m,再向西走3 m,两次运动后的结果是什么?可以用怎样的算式表示?【师生活动】学生先自己画图,然后师生一起用PPT画出数轴.让学生对比自己所画的数轴,寻找差距.【设计意图】借助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问题解释有理数加法,让学生感受加法法则的合理性.【思考】怎样用数轴表示小明两次运动的结果(方向、距离)?【新知】符号相同的两个数相加,结果的符号不变,绝对值相加.【问题】方向相反的情况:(3)先向东走3 m,再向西走2 m,两次运动后的结果是什么?可以用怎样的算式表示?(4)先向西走3 m,再向东走2 m,两次运动后的结果是什么?可以用怎样的算式表示?(5)先向西走3 m,再向东走3 m,两次运动后的结果是什么?可以用怎样的算式表示?【师生活动】学生先独立思考,再相互交流.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用数轴表示运动情况,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在探究过程中加强引导,以帮助学生攻克难点.【新知】符号相反的两个数相加,结果的符号与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相同,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结果为0.【问题】特殊情况:(6)第1 s向东走3 m,第2 s原地不动,2 s后的结果是什么?可以用怎样的算式表示?【师生活动】学生归纳、交流,教师在适当的时候提供帮助.由教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补充总结,进而得出有理数加法法则的三种不同情况.【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思维严谨性,培养归纳和概括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新知】有理数加法法则: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二、典例精讲【例1】计算:(1)(-3)+(-9);(2)(-4.7)+3.9;(3)0+(-7);(4)(-9)+(+9).【答案】(1)-12;(2)-0.8;(3)-7;(4)0.【师生活动】教师提醒学生计算时要注意观察两个加数的符号和绝对值.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结果并进行讲解,讲解后师生一起归纳出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步骤.【归纳】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步骤:(1)先判断加法的类型(同号、异号);(2)再确定和的符号;(3)最后进行绝对值的加减运算.【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对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课堂小结板书设计一、有理数加法法则二、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步骤课后任务完成教材P18练习1~4题.。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1课时 有理数的加法》优质教案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1.3.1 有理数的加法第1课时有理数的加法一、新课导入1.课题导入:(1)教师提问:前面我们学习了有理数,有理数有几种分类方法?(2)学生回答后,教师口述:在小学,我们学过正数及0的加法运算,引入负数后,怎样进行加法运算呢?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与负数有关的加法运算.例如,在本章引言中,我们曾看到一张“收支情况表”,那里把收入记作正数,支出记作负数,在求“结余”时,需要计算8.5+(-4.5),4.0+(-5.2)等.(3)教师再提问:小学学过正数与正数相加,正数与0相加,引入负数后,加法会出现哪些新的情况?(4)学生回答后,教师导入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从这几个方面来探讨有理数加法的法则.2.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经历探索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初步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2)过程与方法①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导出及运用过程中,训练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②获得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①通过观察、归纳、推断得到数学猜想,体验数学的探索性和创造性.②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3.学习重、难点:重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难点:分情况讨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思路的建立;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二、分层学习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探究有理数加法的法则.(2)自学时间:10分钟.(3)自学要求:借助数轴,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注意法则的两个方面:和的符号与绝对值的和.(4)探究提纲:①问题1:一个物体作左右运动,我们规定向右为正,向左为负.向右运动5 m记作5 m,向左运动5 m记作-5 m,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5 m,再向右运动3 m,那么两次运动的最后结果是什么?可以用怎样的算式表示?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借助于数轴表示运动过程与结果,进而列出算式.a.用原点表示第一次运动的起点.b.第二次运动的起点是第一次运动的终点.c.由第二次运动的终点与原点的相对位置得出两次运动的结果.由图示可知两次运动的结果是:从起点向右运动了8m,写成算式是5+3=8.②你能模仿上述过程,解决下面的问题吗?问题2:如果物体先向左运动5 m,再向左运动3 m,那么两次运动的最后结果是什么?可以用怎样的算式表示?最后结果是从起点向左运动了8 m,写成算式是(-5)+(-3)=-8.③根据上面两个问题所列算式,你能从“符号”和“绝对值”两个方面,用一句话概括一下上述两种情况的运算方法吗?符号相同的两个数相加,结果的符号不变,绝对值相加.④类比前面的研究过程,探究下列问题:问题3:如果物体先向左运动了3 m,再向右运动5 m,那么两次运动的最后结果怎样?如何用算式表示?结果是:从起点向右运动了2 m,-3+5=2.问题4: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了3 m,再向左运动5 m,那么两次运动的最后结果怎样?如何用算式表示?结果是:从起点向左运动了2 m,3+(-5)=-2.从“符号”和“绝对值”两个方面,概括问题3和问题4这两种情况下的运算方法:符号相反但绝对值不相等的两个数相加,结果的符号与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相同,结果的绝对值等于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⑤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5 m,再向左5 m,那么两次运动的最后结果是仍在起点处,写成算式是5+(-5)=0.这说明: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结果为0.⑥如果物体第1 s向右运动5 m,第2 s原地不动,那么2 s后的结果是从起点向右运动了5 m,写成算式是5+0=5;如果物体第1 s向左运动5 m,第2 s原地不动,那么2 s后的结果是从起点向左运动了5 m,写成算式是(-5)+0=-5.由这两个算式可以得出结论:一个数同0相加,仍是这个数.⑦你能从上述所列算式中归纳出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吗?同桌相互交流一下.2.自学:同学们结合探究提纲进行探究学习.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深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在探究中作图、列式、归纳结论是否正确.②差异指导:指导学困生弄清探究中的作图,列算式及法则的归纳.(2)生助生:学生相互帮助解决一些自学中的疑难问题.4.强化:有理数的加法法则.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教材第18页例1.(2)自学时间:3分钟.(3)自学要求: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时,通过例题学习,掌握计算方法.(4)自学参考提纲:①应用法则计算时,先定符号,再算绝对值.②用算式表示下面的结果:a.温度由-4 ℃上升7 ℃; b.收入7元,又支出5元.结果收入多少元?a.-4+7=3;b.7-5=2③计算:a. (-4)+(-6)=-10b.4+(-6)=-2c.(-4)+6=2d.(-4)+4=0e.(-4)+14=10f.(-14)+4=-10g.6+(-6)=0h.0+(-6)=-62.自学:同学们可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学.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深入学生之中,看学生做计算时思考过程及步骤是否正确.②差异指导:对个别法则运用不熟的同学进行强化记忆,查找法则运用中的不当之处在哪里.(2)生助生:学生通过交流解决一些自学中的疑难问题.4.强化:(1)在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时,一要辨别加数是同号还是异号;二要确定和的符号;三要计算绝对值的和(或差).即“一看、二定、三算”.(2)判断题:①两个负数的和一定是负数.(√)②绝对值相等的两个数的和等于零.(×)③若两个有理数相加时的和为负数,这两个有理数一定都是负数.(×)④若两个有理数相加时的和为正数,这两个有理数一定都是正数.(×)⑤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和为0. (√)三、评价1.学生的自我评价(围绕三维目标):学生相互交流各自的学习收获和困惑.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1)表现性评价:对学生在本节课学习中的积极表现和存在的不足进行点评.(2)纸笔评价:课堂评价检测.3.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学反思):本课时可从学生熟悉的问题入手,让学生在具体问题中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的过程,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并应用于实际计算中,教学采用合作探究式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知识、掌握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强调,计算时先确定和的符号,再把绝对值相加或相减,不要疏忽出错.一、基础巩固(70分)1.(10分)计算:(-7)+(+5)=-2;(-3)+3=0;(-4)+5=1.2.(10分)上升10米,再上升-3米,则共上升了7米.3.(10分)甲地的海拔高度是-63米,乙地比甲地高24米,丙地比乙地高72米,则乙地的海拔高度是-39米,丙地的海拔高度是33米.4.(20分)两个有理数的和为负数,则这两个数一定(C).A.都是负数B.只有一个负数C.至少有一个负数D.无法确定5.(20分)计算:(1)(-10)+(+6)=-4(2)(+12)+(-4)=8(3)(-5)+(-7)=-12(4)(+6)+(-9) =-3(5)(-0.9)+(-2.7)=-3.6(6)25+(-35)=-15(7)(-13)+25=115(8)(-314)+(-1112)=-133二、综合应用(20分)6.(10分)如果|a|=3,|b|=2,则|a+b|等于(C )A.5B.1C.5或1D.±5或±17.(10分)请你用生活中的例子解释算式(+3)+(-3)=0;(-1)+(-2)=-3.解:①冬季某天早晨温度为0度,到中午气温上升了3度,再到下午又下降了3度,下午气温为0度;②取向东为正方向,先向西走了1 km,后又走了2 km,一共向西走了3 km.三、拓展延伸(10分)8.(10分)数a,b表示的点如图所示,则(1)a+b>0;(2)a+(-b)<0;(3)(-a)+b>0;(4)(-a)+(-b)<0.(填“>”“<”或“=”)学习小提示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明白什么道理?时间就像日历一样,撕掉一张就不会再回来。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第一章1.3.1《有理数的加法》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有理数加法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温度变化、物品增减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通过数轴上的点移动来演示有理数加法的基本原理。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有理数的加法》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温度变化或物品增减的情况?”(如:今天温度从-2℃升高到+5℃)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有理数加法的奥秘。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有理数加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同号相加,异号相加的规则,以及零与任何有理数相加的特殊情况。
-理解有理数加法的几何意义,能利用数轴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能够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如温度变化、物品增减等。
举例:重点讲解+3和+4的同号相加,结果为+7,强调同号取相同符号,绝对值相加;以及-3和+4的异号相加,结果为+1,强调异号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3.1《有理数的加法》教学设计1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3.1《有理数的加法》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有理数的加法》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第一课时,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概念和运算法则的基础上进行授课的。
有理数的加法是数学中基本的运算之一,它不仅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而且是学习更高级数学知识的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加法的运算律以及加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基础,他们对于有理数的概念和运算法则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时,可能会对加法的运算律和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理解不深,导致在实际运算中出现错误。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方式,深入理解加法的运算律和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提高他们的运算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理解加法的运算律,能够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和加法的运算律。
2.难点: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能够灵活运用加法的运算律进行运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2.问题驱动法:通过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内容包括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加法的运算律以及实际问题的应用。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进行加法运算。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引入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例如:“小明有3个苹果,小红给了小明2个苹果,请问小明现在有多少个苹果?”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3.1《有理数的加法(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如:“为什么两个数相加,一个数变大,另一个数变小?”“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零,这是为什么?”
2.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归纳等方法,寻找有理数加法的运算规律,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4.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合理划分学习小组,鼓励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如:每个小组探讨一个有理数加法的实际问题,最后共同交流分享。
2.学生总结自己在学习有理数加法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3.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并进行激励性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完成作业,教师及时批改,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提高。
3.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准备。
(二)讲授新知
1.利用多媒体展示有理数加法的运算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两个数相加的结果。
2.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尝试将有理数加法运算规律总结出来。
3.教师讲解有理数加法的法则,如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零,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符号等。
4.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方法。
(三)学生小组讨论
1.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引导学生利用生活实例,发现有理数加法的运算规律,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形象直观地展示有理数加法的运算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有理数加法教学设计

有理数的加法(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初步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2.通过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熟练应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进行加法运算.难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理解.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有理数是怎么分类的?2.有理数的绝对值是怎么定义的?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是什么?3、比较下列各数的大小:7和4 7和-4 -7和4 -7和-44、如果向东走5米记作+5米,那么向西走3米记作__.5 、已知a=-5,b=+3,︱a ︳+ ︱b︱=__已知a=-5,b=+3,︱a︱ - ︱b︱=__(二)引入新课在小学算术中学过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这些运算是在正有理数和零的范围内的运算.引入负数之后,这些运算法则将是怎样的呢?我们先来学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三)进行新课有理数的加法(板书课题)例1、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从数轴上表明,两次行走后在原点0的西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8米.因此两次一共向东走了-8米.可见,负数加负数,其和仍是负数,和的绝对值也是等于两个加数的绝对值的和.总之,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例如,(-4)+(-5),……同号两数相加(-4)+(-5)=-( ),…取相同的符号4+5=9……把绝对值相加∴ (-4)+(-5)=-9.口答练习:(1)举例说明算式7+9的实际意义?(2)(-20)+(-13)=?(3)2.异号两数相加(1)某人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5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由数轴上表明,两次行走后,又回到了原点,两次一共向东走了0米.5+(-5)=0可知,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和为零.(2)某人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由数轴上表明,两次行走后在原点o的东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2米.因此,两次一共向东走了2米.就是 5+(-3)=2.(3)某人向东走3米,再向西走5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由数轴上表明,两次行走后在原点o的西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2米.因此,两次一共向东走了-2米.就是 3+(-5)=-2.请同学们想一想,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是怎么规定的?强调和的符号是如何确定的?和的绝对值如何确定?最后归纳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例如(-8)+5……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8>5(-8)+5=-( )……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符号8-5=3 ……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8)+5=-3.口答练习用算式表示:温度由-4℃上升7℃,达到什么温度.(-4)+7=3(℃)3.一个数和零相加(1)某人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0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显然,5+0=5.结果向东走了5米.(2)某人向西走5米,再向东走0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容易得出:(-5)+0=-5.结果向东走了-5米,即向西走了5米.请同学们把(1)、(2)画出图来由(1),(2)得出: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总结有理数加法的三个法则.学生看书,引导他们看有理数加法运算的三种情况.有理数加法运算的三种情况:特例:两个互为相反数相加;(3)一个数和零相加.每种运算的法则强调:(1)确定和的符号;(2)确定和的绝对值的方法.(四)例题分析例1计算(-3)+(-9).分析:这是两个负数相加,属于同号两数相加,和的符号与加数相同(应为负),和的绝对值就是把绝对值相加(应为3+9=12)(强调相同、相加的特征).解:(-3)+(-9)=-12.例2分析:这是异号两数相加,和的符号与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相同(应为负),和的绝对值等于较大绝对值减去较小绝对值..(强调“两个较大”“一个较小”)解:解题时,先确定和的符号,后计算和的绝对值.(五)巩固练习1.计算(口答)(1)4+9;(2) 4+(-9);(3)-4+9;(4)(-4)+(-9);(5)4+(-4);(6)9+(-2);(7)(-9)+2;(8)-9+0;2.计算(1)5+(-22);(2)(-1.3)+(-8)(3)(-0.9)+1.5;(4)2.7+(-3.5)探究活动题目(1)在1,2,3,4四个数的前面添加正号或负号,使它们的和为0;(2)在1,2,3,…,11,12十二个数的前面添加正号或负号,使它们的和为零;(3)在1,2,3,4,…,99,100一百个数的前面添加正号或负号,使它们的和为0;(4) 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你能总结出一些什么数学规律?参考答案我们不妨不妨以第二问为例探讨,比如,在12,11,10,5这四个数的前面添加负号,则这12个数的和是:-12-11-10+9+8+7+6-5+4+3+2+1=2.现在我们将各数的符号加以调整,考虑到将一个正数变号,其和就要减少这个正数的两倍,因此可得到两个(明显的)解答:(1)得+1变为-1,有-12-11-10+9+8+7+6-5+4+3+2-1=0;①(2)将(+6-5)变为-(6-5),有-12-11-10+9+8+7-6+5+4+3+2+1=0.②又如,在11,10,8,7,5这五个数的前面添加负号,得12-11-10-9-8-7+6-5+4+3+2+1=-4,我们就有多种调整的方法,如将-8与+6变号,有12-11-10+9+8-7-6-5+4+3+2+1=0.③经过几次试验,我们发现了规律:欲使十二个数的和为零,其中正数的和的绝对值与负数的和的绝对值必须相等.但1+2+3+4+5+6+7+8+9+10+11+12=78因此我们应该使各正数的和的绝对值与各负数的和的绝对值均为为了简便起见,我们把①式所表示的一个解答记为(12,11,10,5,1),那么②,③两式所表示的解答就分别记为(12,11,10,6)与(11,10,7,6,5).同时我们还发现:如果(12,11,10,5,1)是一个解答,那么(9,8,7,6,4,3,2)也必定是一个解答.同样,对应于②,③两式,还分别有另两个解答:(9,8,7,5,4,3,2,1)与(12,9,8,4,3,2,1).这个规律我们不妨叫做对偶律.此外我们还可发现,由于最大的三个数12,11,10其和33<39,因此必须再增加一个数6,才有解答(12,11,10,6),也就是说:添加负号的数至少要有四个;反过来,根据对偶律得:添加负号的数最多不超过八个.掌握了上述几条规律,我们就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许多解答.最后让我们告诉你,第(2)问的解答个数并非无数多,其总数是124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1 有理数的加法(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通过有理数加法的教学,体现化归的意识、数形结合和分类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法则,能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
教法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和必要的讲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有理数加法法则。
教学难点:
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教学准备:彩色粉笔,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在小学里,已经学过了正整数、正分数(包括正小数)及数0的四则运算。
现在引入了负数,数的范围扩充到了有理数。
那么,如何进行有理数的运算呢?
2.问题:
一位同学沿着一条东西向的跑道,先走了20米,又走了30米,能否确定他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哪个方向,相距多少米?
我们知道,求两次运动的总结果,可以用加法来解答。
可是上述问题不能得到确定答案,因为问题中并未指出行走方向。
二、讲授新课:
1.发现、总结:
我们必须把问题说得明确些,并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
(1)若两次都是向东走,很明显,一共向东走了50米,写成算式就是:(+20)+(+30)=+50,即这位同学位于原来位置的东方50米处。
这一运算在数轴上表示如图:
(2)若两次都是向西走,则他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西方50米处,写成算式就是:
(―20)+(―30)=―50。
(3)若第一次向东走20米,第二次向西走30米,我们先在数轴上表示如图:
写成算式是(+20)+(―30)=―10,
即这位同学位于原来位置的西方10米处。
(4)若第一次向西走20米,第二次向东走30米,
写成算式是:(―20)+(+30)=( )。
即这位同学位于原来位置的( )方( )米处。
后两种情形中两个加数符号不同(通常可称异号),所得和的符号似乎不能确定,让我们再试几次(下式中的加数不仿仍可看作运动的方向和路程):
你能发现和与两个加数的符号和绝对值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4)+(―3)=( ); (+3)+(―10)=( );
(―5)+(+7)=( ); (―6)+ 2 = ( )。
再看两种特殊情形:
(5)第一次向西走了30米,第二次向东走了30米.写成算式是:
(―30)+(+30)=( )。
(6)第一次向西走了30米,第二次没走.写成算式是:(―30)+ 0 =( )。
我们不难得出它们的结果。
2.概括:
综合以上情形,我们得到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1.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 绝对值不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4. 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注意:一个有理数由符号和绝对值两部分组成,所以进行加法运算时,必须分别确定和的符号和绝对值.这与小学阶段学习加法运算不同。
)
三.例题:
例1:(教科书P18 例1)
例2:计算:
①(+2)+(―11); ②(+20)+(+12); ③⎪⎪⎭
⎫ ⎝⎛-+⎪⎪⎭⎫ ⎝⎛-32211; ④(―3.4)+4.3。
解:①解原式=―(11―2)=―9; ②解原式=+(20+12)=+32=32;
③解原式=612646313221132211-=⎪⎭
⎫ ⎝⎛+-=⎪⎭⎫ ⎝⎛+-=⎪⎭⎫ ⎝⎛-+⎪⎭⎫ ⎝⎛
-; ④解原式= +(4.3―3.4)=0.9。
四、课堂练习: 教科书P18:1,2,3, 4
五、课堂小结:
应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时,要同时注意确定“和”的符号,计算“和”的绝对值两件事。
六、 课外作业: 教科书P24——1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1.3. 1 有理数的加法(1)
“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教学,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设计方案。
如本教学设计适当加强法则的形成过程,从而在此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能力,相应地适当压缩应用法则的练习。
这样,学生在这节课上不仅学懂了法则,而且能感知到研究数学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这种方案减少了应用法则进行计算的练习,所以学生掌握法则的熟练程度可能稍差,这是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