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宜昌站旱涝急转及极端干旱事件变化规律分析
长江流域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及演变趋势

Keywords: the Yangtze River Basinꎻ droughtꎻ spatial ̄temporal distributionꎻ evolution trend
干旱是世界上造成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ꎬ也是我
间尺度相对较小ꎬ考虑到长江流域的复杂性及其在我
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 No.41371121ꎬ41771235) ꎻ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lan of Jiangxi Provinceꎬ China
( No.20171BBH80015)
obvious. In the futureꎬ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will generally get wetterꎬ but the north ̄west will be dryer while the northeast becomes
wetter. The upward trend of PDSI in the south and southeast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is obviousꎬ and there is a possibility of a sharp
南部以及东南部 PDSI 上升趋势明显ꎬ有发生旱涝急转的可能.
关键词: 长江流域ꎻ 干旱ꎻ 时空分布ꎻ 演变趋势
中图分类号: X52ꎻ P462.4 文章编号: 1001 ̄6929(2018)10 ̄1677 ̄08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 13198∕j issn 1001 ̄6929 2018 05 22
三峡库区突发性灾害事件和持续干旱分析(一)

三峡库区突发性灾害事件和持续干旱分析(一)摘要:三峡库区突发性灾害事件和持续干旱分析关键词:三峡灾害干旱一、水资源状况分析长江从世界屋脊的沱沱河起至长江口入海,全长6300多km,年入海水量近1万亿m3,海拔落差5800多m3,水能资源蕴藏量达2.68亿kW。
长江三峡段,是山水壮丽的大峡谷,东起长江宜昌江段,依次是西陵峡、巫峡、瞿塘峡三大峡谷。
高山峡谷中大小河沟纵横交错,汇入长江,是长江水系的重要成员。
而奔腾浩瀚的长江,对高山峡谷的持续干旱,只能望而止步,无能为力。
库区之水天上来,地上泉,即来即用,瞬间来水瞬间走,蓄水和调控能力较差,加上当地特殊的土质结构(板块结构),而且耕作的土地有相当大部分是客土,即浮土。
在水的渗透作用下,这种浮土和板状结构的土,根基不牢,是形成山体滑坡的根源,虽然大的滑坡事件不多,可是小塌小滑现象时有发生。
2001年3月,湖北秭归县两河口镇发生重大滑坡险情。
山体大滑坡与干旱、山洪、狂风、暴雨、冰雹等灾害一样危及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使当地经济发展受到极大的损失。
几年前长江水道的塌江事件,直接威胁到长江航道的安全。
而且,随着库区的形成,水位的上升,这种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亦呈上升趋势,危害程度随着人口密度加大和住宅楼的升高而加大。
滑坡、干旱、山洪、狂风、暴雨、冰雹等灾害突发性事件,在局域小范围内发生的频率太高,不足为奇,这些事件都与土壤结构和土壤水分密切相关。
水分是天然土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影响土壤的物理性质,制约着土壤中养分的溶解、转移和微生物的活动,是构成土壤肥力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而且本身更是一切作(植)物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
因此,研究和了解土壤水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生产上都有着重要意义。
土壤中的水分或者被吸附在土粒表面,或者处在孔隙中,并且和外界的水一样,也以固态、液态、气态三种形态存在。
由于土壤的颗粒大小、形状和孔隙度等的不一样,以及水分含量的多少不同,土壤水分便表现出不同的性质。
湖北宜昌市区暴雨雨型的演变特征

湖北宜昌市区暴雨雨型的演变特征成丹;陈正洪【期刊名称】《干旱气象》【年(卷),期】2017(035)002【摘要】利用湖北省宜昌市宜昌基准站1956-2013年逐分钟降雨资料,对宜昌市区暴雨雨型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采用同频率分析法推求该地区历时6 h、12 h、24 h的设计暴雨雨型.结果表明:宜昌市区1956-2013年汛期(5-9月)前期易发生持续12~24 h或24 h以上、降雨量50~100 mm的暴雨,而中后期易发生持续12h以下、降雨量30~70 mm的暴雨.1956-2013年,宜昌市区短历时、中长历时、长历时暴雨和大暴雨发生次数缓慢增加,而特长历时大暴雨明显减少.其中,短历时暴雨的峰值趋于增大,持续时间趋于增加;中长历时暴雨的小时雨量无显著变化,但雨量分布、雨峰趋于后移,持续时间趋于增加;长历时暴雨的小时雨量趋于减少,雨量分布、雨峰趋于前移,持续时间趋于缩短.宜昌市区历时6 h、12 h、24 h的设计暴雨雨型均为典型的单峰型,雨峰分别位于第20、34、113时段.%Based on the minutely precipitation data at Yichang station of Hubei Province during 1956-2013,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ainstorm hyetograph in Yichang were investigated.And the design hyetographs of rainstorm for 6 h, 12 h and 24 h durations were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same frequency analysis metho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ainstorm lasting for 12 hours to 24 hours or more and 50 mm to 100 mm precipitation more frequently occurred in the early stage of flood season (from May to September) during 1956-2013 in Yichang, while that lasting below 12 hours and 30 mmto 70 mm precipitation most likely happened in the middle and later stage of flood season.The occurrence frequencies of rainstorm and heavy rainstorm with short duration, medium and long duration and long duration slowly increased in Yichang during 1956-2013, while that of heavy rainstorm with extra-long duration obviously decreased.The peak and duration of rainstorm with short duration tended to increase in Yichang during 1956-2013.The change of hourly precipitation for the rainstorm with medium and long duration wasn't significant, but the distribution and peak position of rainfall moved backward in time, and the duration tended to increase.The hourly rainfall of the long duration rainstorm tended to decrease, and the distribution and peak position moved forward in time, the duration tended to decline.The design hyetograph of rainstorm for 6 h, 12 h and 24 h durations in Yichang uniformly presented typical single-peak pattern, and the peak position located at the 20, 34 and 113 time interval respectively.【总页数】7页(P225-231)【作者】成丹;陈正洪【作者单位】湖北省气象服务中心,湖北武汉 430205;湖北省气象服务中心,湖北武汉 4302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6.62【相关文献】1.宜昌市区短历时暴雨雨型特征 [J], 成丹;陈正洪;方怡2.湖北省暴雨雨型预报方法的实现 [J], 徐双柱;黄治勇3.江苏苏州市市区短历时暴雨雨型研究分析 [J], 孙伟;沈建;蒋小欣;顾明;王伟杰;徐鑫4.宜昌城区短历时暴雨强度公式参数优化及暴雨雨型特征分析 [J], 张鹏宇;王振洋;张雅;曾令5.唐山市区短历时设计暴雨雨型分析 [J], 许启慧;于长文;张金龙;关阳;陈明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江中下游地区春夏极端干旱事件及机理分析

(2)东亚季风异常偏强,冷暖气流难以交汇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是 造成该地降水异常的重要原因。2011年冬春,东亚冬季风偏强, 东亚大槽异常偏强,致使长江中下游地区干冷空气强大而暖湿空 气不足,加之下沉气流影响,水汽异常辐散,难以形成降水;2013 年夏季,东亚夏季风偏强,西太副高强度偏强、位置偏西偏北且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异常偏北,致使雨带北移,长江流域冷暖空 气不匹配,不易形成降水。
(3)低纬度太平洋与印度洋海温异常引发的纬向环流及经向环流 异常与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关系密切。两次干旱事件低纬印度 洋-赤道西太平洋-赤道中东太平洋均呈现“-+-”的海温距平分 布,加强Walker环流的同时引发局地Hadley环流异常,致使长江 流域上空长期受异常下沉气流控制,降水条件不足。
(4)源自北大西洋的Rossby波能量能够通过亚欧大陆上空自西向 东排列的遥相关波列向东频散至东亚-太平洋地区堆积,通过加 深东亚季风系统成员、加强东亚季风影响东亚地区气候,进而影 响到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2011年冬春,受NAULEA遥相关 型影响,加深东亚大槽,引发长江流域干旱;2013年夏季,受 “silk road”与EAP两种遥相关型共同作用,西太副高异常偏强, 致使该地发生高温干旱。
(5)夏季北大西洋海温异常与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显著相关, 能够改变东亚夏季风系统成员位置及配置关系发生变化,是导致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异常又一影响因子。
长江中下游地区春夏极端干旱事件及 机理分析
干旱灾害是我国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受全球变暖影响,极端 干旱事件发生频率呈上升趋势。长江中下游地区资源丰富、经 济发达,发生旱灾所造成的损失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影响巨大,因 此有必要对该地极端干旱事件的演变过程3年长江中下游地区90个气象观测站的 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及NOAA的扩展 重建再分析海温月资料ERSSTv4等,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2011年 冬春连旱与2013年夏季高温干旱事件的基本特征、讨论其可能 的影响机制,并对两次干旱事件形成机制的异同之处进行对比分 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 2011年冬春、2013年夏季两次干旱 事件,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量均达到历史同期最低值,各地均呈 现出不同程度的干旱。其中2011年冬春,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量 较同期偏少51.51%,部分地区降水偏少7成以上,4月旱情最为严 峻,整体呈现中到重旱;2013年夏季降水量较同期偏少49.43%,部 分地区降水偏少8成以上,气温较同期偏高5℃以上,8月中旬最为
宜昌市主要气候要素及极端事件变化趋势研究

关 键 词 : 昌市 ; 候 要 素 ;极 值 ; 代 ;趋 势 ; 候 变 化 宜 气 年 气
中 图分 类 号 :P 6 4 文献 标 识 码 :A
宜 昌市 是 中国著 名 的水 电旅 游城 市 , 内建 有 境
三 峡工程 、 洲坝工 程 、 葛 湖北 清江梯 级水 电工 程 , 宜 昌属亚热 带季 风湿 润气 候 , 四季分 明 , 热 同季 , 雨 更 有 冬暖 , 春早 , 夏热 , 多雨等 局地 气候 特 征_ ] 随 秋 1. 着 全球气 候变 化 , 温 、 高 干旱 、 暴雨 及次 生 的地 质 灾 害更 频 繁[ ]近 年来 , 昌区域 极 端 事 件 频 发 , 3 , 宜 如 2 0 年 4月 8 E雷 雨 大风 冰 雹 、 0 8年 6月 3日 08 l 20 雷 雨大风 等强 对流 天气 , 均造 成 6人死 亡及 重大 经 济 损失 , 选 2 0 入 0 8年湖北 省 十大 天气事 件. 近年来 雾 霾 日数 显著 增多 , 三峡 机场 航班 常常 不能按 时起 飞 和降落 , 宜 昌市 的旅 游及 市 内重大 接待 活动 已 对 多次 产生不 利影 响. 端 天 气 的 频 繁 发生 , 工 农 极 对 业生 产 、 民生 活及 三峡 工程 建设 和运行 管理 影 响 人 重大 . 这些 变化 增加 了 中短 期 天 气 预 报 、 短期 气 候 预测 、 气候 影 响评 估 以及气 象 防灾减 灾 的难度 . 随着 三峡工 程竣 工及 三峡 水库 的蓄 水 , 合研 综 究在 全球气 候 变暖 背 景 下 宜 昌市 主 要 气 候要 素 及 极值 的变化 有着 十分 重要 而特 殊 的意义 .
( 1 。8E,3 。2N, 拔 1 3 1m) 现址 比始 建 1 11 04 海 3 . . 站址 海拔 高度 上 升 6 . 本 文 分 析 资料 来 源 于 8 1m.
长江宜昌年最大洪峰周期分析和长期预报研究

基本分析方法
小波变换
[!] 小波分析 是 #$ 世纪 %$ 年代初在 &’()*+) 变换
利用 ( 和! ( !) 在参数空间 ( &, , 逐点计算小 " !) ’) 波系数。这种方法较费时; 快速小波变换法, 计算 #)
[#] [8] 快速简单。常用 .13314 算法 和 5 6)’(7 算法 。
小波方差随尺度 & 变 化 过 程 称 小 波 方 差 图。 它反映了波动的能量随尺度的分布, 可确定一个时 间序列中存在的主要周期成分。 图 8 给出了宜昌站年最大洪峰流量中心化序列 的小波方差图。从图 8 可知最大洪峰流量序列存在 着 9 " > 1、 < 1、 !9 1、 8$ 1 左右的主周期; >$ 1 周期较 [>] 对 宜 昌 站 !$$ 年 弱。其中, !9 1 周 期 与 文 献 (!%%! ; !<%$ 年) 汛期 (= ; < 月) 流量资料用方差谱 密度和统计试验法得到的 !> 1 周期较接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四川大学学报 (工程科学版)
第 !1 卷 表 ’ 两种模型预留检验成果 %&’ 10-’/)8,’; -’8/2,8 01 ,(0 30;’+8
宜昌市近59年来的气候变化趋势分析

宜昌市近59年来的气候变化趋势分析过寒超;秦琳琳;牛凤霞;向薇【摘要】Based on the daily meteorological data of Yichang City from September 1951 to August 2010,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nnual temperature and rainfall sequ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with climate tendency coefficient, 5a moving average analysis, accumulated variance analysis and simple linear regression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of Yichang City appears a rising trend, the rising rate of annual mean minimum temperature is higher than maximum temperature rising rate, which resulted in downward trend of the average diurnal range of temperature. On the seasonal changes,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has a positive trend in most seasons, especially in spring, except for a slight decrease in summer.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trend shows a slight increase; in winter the increasing trend is more significant. Overall, this research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with further research and prediction of climate change in Yichang City.%利用1951年9月~2010年8月宜昌站逐日气象资料,采用气候趋势系数、5a滑动平均法、累积距平和一元线性回归法对宜昌市近59年来的气候变化趋势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宜昌市的年平均气温呈现上升趋势,年平均最低气温的上升速率高于年平均最高气温的上升速率,导致年平均日较差呈现下降的趋势;在季节变化上,除了夏季,其他季节都呈升高趋势,其中春季的上升趋势最为显著.年降水量呈现略微增加的趋势,冬季增加趋势较为显著.该成果对进一步研究和预测宜昌市的气候变化有着重要意义.【期刊名称】《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1(033)005【总页数】5页(P26-30)【关键词】气候变化;变化趋势;气温;降雨【作者】过寒超;秦琳琳;牛凤霞;向薇【作者单位】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温州市水文站,浙江温州325000;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7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1-2],据2007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4次最新发布的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指出:①气候系统变暖的客观事实是不容置疑的,过去100年(1906~2005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74℃,最近50年升温约是过去100年升温的2倍,并预测到21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1~6.4℃;②20世纪后半期,北半球的平均气温是过去1300年间最高的;变暖幅度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明显加速,1850年以来最暖的12年中有11年出现在1995~2006年;③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更大的范围,尤其是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观测到了强度更强、持续时间更长的干旱;强降水事件的发生频率有所上升[3].Easterling[4]和Vose[5]等研究了全球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变化趋势,指出全球日较差呈变小趋势,原因主要是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上升速度不同.Jones和Hulme等[6-7]的研究表明,20 世纪以来,全球陆面降水增加了大约1%,在北半球30~85°N年降水量增长了7%~12%,在南半球5~50°S增长了2%~3%,北半球中高纬度降水的增长主要发生在秋冬季.相反,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在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降水明显偏少.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的气象学家和学者对我国和北半球的气候变化进行了很多研究,发现其与全球气候变化基本一致,呈现出明显的变暖趋势.近100年来中国年平均地表气温明显增加,升温幅度约为0.4~0.8℃[8-9],近50年来增暖尤其明显,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气温增加1.1℃,其中秋季和冬季升温幅度最大[10-19].中国西北地区基本都表现为显著的增温趋势,增温的速率普遍为0.2~0.9℃/10a,大部分地区高于0.22℃/10a的全国平均水平,与全球变暖的大背景相一致,并在1994年发生了一次增温突变[20].秦大河等[21]研究发现,近50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以北方为主,东北北部、内蒙古及西部盆地升温速率为0.8℃/10a.近40~50年来,中国年降水量总体呈减少趋势,但西部,尤其是西北部降水量增长趋势明显[22-27].姜彤等[28]的研究表明,长江流域的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在季节变化上,除夏季气温显著下降外,其他季节的气温都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降雨量略有增加,夏季的增幅较显著.当今,气候变化及其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已成为科学家广泛关注的焦点,研究气候变化规律及异常突变情况十分必要.因此,本文拟对宜昌市的气候变化进行深入分析,揭示气温和降雨的年、季变化趋势,以期为促进宜昌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气候变化背景.1 资料与研究方法1.1 研究区概况宜昌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长江中上游结合部、鄂西秦巴山脉和武陵山脉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地貌复杂多样,境内有山区、平原、丘陵,大致构成“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格局,是鄂西、湘西北和川(渝)东一带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交通要道,地理位置(111°18′E,30°42′N),高程134.3m.属于副热带季风气候,雨水丰沛,多在夏季,较长的降水过程都发生在6~7月份,雨热同季,全年积温较高,无霜期较长,年均温度在13.1~18.4℃,年平均水量在992.1~1404.1mm之间.1.2 数据来源本文选取宜昌市气象站的1951年9月~2010年8月逐日气象资料进行分析,气象数据来自中国气象局数据共享平台,资料比较完整,对于个别缺测值,以缺测时刻前后相邻时步的值进行线性插值.根据气象划分法,通常以阳历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来年2月为冬季.利用逐日气象资料计算出年平均资料、季平均资料及距平数据,然后对近59年来宜昌市的年、季气候变化特征进行深入分析.1.3 研究方法本文在应用线性倾向估计、累积距平法的基础上,引入气候趋势系数和气候倾向率分析气候变化趋势.气候趋势系数定义为气候序列与自然序列之间的样本相关关系[29-30]:式中,n为年数;Xi为第i年的值为样本平均值;R表示气象要素在气候变化中升降的定量程度,是标准化的一元线性回归系数,能够消除气象要素的均方差对线性回归系数大小的影响.但要对此系数进行检验,只有当计算的趋势系数达到或超过统计的显著性标准时,这种长期变化才可能被认为是有意义的,当R为正(负)时,表示该气象要素在所计算的n年内具有线性增加(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是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来表示气象要素的趋势变化,即x=at+b,t为年份;a为回归系数,即线性趋势项,a×10称为气候倾向率,表示各气象要素每10年的变化率.参数a,b采用最小二乘法确定[31].2 气候变化趋势性分析2.1 气温变化趋势性分析2.1.1 年、季气温的变化趋势由图1可看出,近58年来,宜昌市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变化倾向率为0.125℃/10a,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相一致,但低于王鹏祥等[32]研究表明的中国平均增温速率0.22℃/a的水平.其中,1960~1975年的平均气温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而1975年至今则表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宜昌市的平均气温出现了快速上升,这与我国西北地区及长江流域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28,33].图1 1952~2009年宜昌市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从图2可看出,宜昌市的年平均气温总体上呈现出冷暖交替现象,但从总趋势上看,20世纪50~90年代初期处于偏冷期,除了1953、1959、1961、1963、1966、1977、1978、1979、1990年的气温高于平均值外,其余33个年份的气温都低于多年平均值,有记录来的最低气温出现在1954年,年平均值为16.18℃,较多年平均气温16.99℃偏低0.81℃;1994~2009年处于偏暖期,只有1996和2003年的气温低于平均值,年平均气温的历史最大值出现在2006年,年平均值为18.15℃,较多年平均气温16.99℃偏高1.16℃.图2 1952~2009年宜昌市年平均气温距平曲线应用线性倾向估计分析1951年9月~2010年8月宜昌市春、夏、秋、冬及年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其气候倾向率和气候趋势系数见表1.表1 1951年9月~2010年8月宜昌市年、季气温的气候倾向率和趋势系数注:*、**、***分别表示通过0.05、0.01、0.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季/年平均气温倾向率(℃/10a)趋势系数最高气温倾向率(℃/10a)趋势系数最低气温倾向率(℃/10a)趋势系数气温日较差倾向率(℃/10a)趋势系数春 0.221 0.4524*** 0.276 0.4161** 0.168 0.4349*** 0.107 0.2647*夏-0.033 -0.0749 -0.14 -0.2158 0.034 0.1076 -0.174 -0.3809**秋 0.089 0.2187 0.003 0.0047 0.148 0.3554**-0.146 -0.2654*冬 0.189 0.3522** 0.058 0.0785 0.319 0.5760***-0.261 -0.4308***年 0.125 0.4407*** 0.061 0.1600 0.173 0.6088***-0.112 -0.3575**由表1可以看出,近59年来宜昌市的年、季平均气温(除夏季外)均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较显著的上升趋势,而夏季呈现下降趋势,这与姜彤等人得出的结论一致[28];最高气温只有春季表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P<0.05);最低气温(除夏季外)都表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P<0.01);日较差(除春季表现出增大趋势外)均表现出显著的减小趋势.年平均气温的线性增温趋势极显著(P<0.001),气候倾向率为0.125℃/10a.而宜昌市的最高气温虽然表现出了上升趋势,但其上升速率远不如最低气温的上升趋势显著,这与日较差呈现显著减小相一致;春、冬两季平均气温的上升对年平均气温的上升具有较大的贡献.2.1.2 平均气温年代际变化趋势根据表2可以看出,在20世纪里,除60年代表现出极显著的减温趋势,其余年代都出现显著的增温趋势.60年代的气温倾向率为-0.0744℃/a(气温倾向率小于0表示气温下降),说明了这一时段宜昌市气温达到了有记录以来的最低值;从70年代开始气温回升,80、90年代气温持续上升,同时90年代是气温上升最为显著的一段时期,气温倾向率达到了0.1061℃/a,与中国近几十年来的气候变化情况较一致.如文献[19]指出最近50年中国气温呈上升趋势,并且从70年代开始增温的幅度显著.表2 宜昌市年代际平均气温气候倾向率与趋势系数注:*、**、***分别表示通过0.05、0.01、0.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
水利工程影响下的宜昌站枯水期水位流量分析

水利工程影响下的宜昌站枯水期水位流量分析
庞树森;陈荣波;彭付近;胡翔;谢志刚
【期刊名称】《水电与新能源》
【年(卷),期】2022(36)11
【摘要】为研究葛洲坝、三峡工程对宜昌站枯水期水位流量产生的影响,采用1962年以来宜昌站水位流量数据,分段分析枯水期宜昌站流量年际变化规律、年内径流占比变化,拟合枯水期水位流量关系,探索相同流量下水位变化特征以及年最低水位变化情况。
分析表明,宜昌站枯水期水位流量受三峡水库调蓄影响较大,受葛洲坝影响较小;枯水期平均流量整体呈现先降后涨趋势,并在2013年出现突变点;年最低水位总体呈现“先降再升后稳”的趋势。
【总页数】4页(P14-17)
【作者】庞树森;陈荣波;彭付近;胡翔;谢志刚
【作者单位】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智慧长江与水电科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宜昌市水文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12
【相关文献】
1.宜昌至沙市段水位流量关系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2.长江宜昌站水位流量关系单值化分析
3.三峡水库-葛洲坝水库调度影响下宜昌站流量测验时机分析研究
4.岷江上
游大型水电站运行对龙溪口下游航道枯水期水位和流量的影响5.长江宜昌站同流量枯水位变化阶段特征及作用机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宜昌市夏季干旱分析

宜昌市夏季干旱分析作者:陈红兵来源:《农业与技术》2014年第10期摘要:通过对宜昌市2013年夏季发生的干旱,从降水、蒸发、径流、土壤相对湿度、区域农业旱情等方面,采用降水指标、径流指标等统计方法,较系统地进行了各因素干旱程度分析。
评价出2013年宜昌市为中度干旱。
关键词:2013年;干旱分析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1 2013年夏季降水情况2013年夏季,宜昌出现了罕见的高温少雨天气,时间持续长,范围特别广,温度异常高。
其高温成因一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稳定、偏强;二是赤道辐合带不活跃,台风生成、登陆数量少;三是南海夏季风不能与北方的冷空气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交汇。
7月份全市平均降水111.1mm,比历年同期均值偏少48.4%。
从7月各县市降水频率分析来看,兴山、五峰已经超过90%的枯水频率,接近特枯年份降水。
远安、宜都、城区、长阳已经超过80%的枯水频率。
2 旱情分析2.1 用连续无雨日数指标分析旱情等级综合典型站7月1日08:00~8月21日08:00连续最大无雨日数旱情等级评价如下表。
结果表明,按连续无雨日数评价,全市旱情等级为中度干旱,其中兴山、枝江、当阳、宜都、远安为严重干旱,夷陵区、五峰、秭归、长阳县为中度干旱,城区为轻度干旱。
(备注:连续无雨日数指标为连续无有效降水的天数,夏季6~8月,日雨量小于5mm的降雨视为无有效降水,统计为无雨日)2.2 用降水量距平百分率指标分析旱情等级2013年7月1日~8月21日全市面平均降水量173.3mm,比历年同期均值偏少46.4%,偏少近50%,其中五峰偏少60%,宜都、兴山、远安偏少50%,其次是长阳、当阳、枝江、夷陵偏少40%左右,秭归、城区偏少30%。
全市在同期降水排序中倒数第7位。
7月22日08:00~7月29日08:00全市呈现持续高温,出现第1波长时间连续无雨日,持续时间长达8d,全市旱情加剧,8月5日08:00~8月12日08:00,全市出现第2波连续长时间无雨日,使全市旱情进一步恶化,灾情呈爆发态势。
三峡蓄水后宜昌水位流量关系变化分析

三峡蓄水后宜昌水位流量关系变化分析【摘要】本文首先将三峡水库蓄水前后资料系列划分为蓄水前、蓄水初期、试验蓄水期三个阶段,再对三个阶段的宜昌站枯水期、洪水期水位流量数据进行分析。
分析表明在三峡蓄水后,最低枯水位抬升,枯水补偿能力较蓄水前及运行初期明显增强;洪峰水位下降,大洪水频率降低,中水流量持续时间延长。
最后对同流量级下的水位变化及影响进行分析,对近坝砂卵石河段航道维护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流量;水位;枯水期;洪水期【中图分类号】TV1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973(2016)06-0020-04唐国民袁晓玲张磊(长江宜昌航道局湖北宜昌443002)DOI 编码:10.19412/ki.42-1395/u.2016.06.0031引言三峡水库于2003年6月开始进入围堰蓄水发电期,汛期按135m 运行,枯季按139m 水位运行。
2006年汛后三峡工程实施二期蓄水,进入初期运行期,汛后水位抬升至156m 运行,汛期水位按144~145m 运行。
2008年汛末三峡水库进行了175m 试验性蓄水,最高蓄水到172.80m 。
2010年10月三峡水库首次达到175m 正常蓄水位,其防洪、发电、航运三大效益得到全面发挥。
三峡水库的调度运行,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长江中下游宜昌水位流量发生变化。
宜昌河段水位流量关系是表征葛洲坝船闸、下引航道及河段内重点浅滩通航条件的重要参数,因此分析研究三峡蓄水运用后宜昌水位流量变化特征,对近坝砂卵石河段航道维护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文根据宜昌站1995—2015年流量实测资料,按三峡水库蓄水前后资料系列,分为蓄水前(1995—2002年)、蓄水初期(2003—2008年)、试验蓄水期(2009—2015年)三个阶段,对三峡蓄水运用以来长江中下游宜昌水位流量变化进行分析研究。
2枯水期水位流量关系变化分析不同时期宜昌站枯水期水位流量统计见表1。
长江全流域遭遇61年最严重干旱

长江全流域遭遇61年最严重干旱摘要: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第三长的河流。
然而,在2021年,长江全流域遭遇了61年来最严重的干旱。
本文将探讨该干旱的原因、对当地人民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引言:长江是中国最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都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然而,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长江流域一直处于干旱的威胁之下。
今年的干旱被认为是61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对该地区的水资源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原因:该地区的干旱现象可以归因于多种因素。
首先,气候变化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长江流域的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加,从而削弱了该地区的水资源。
其次,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也加剧了干旱的问题。
长江上游有大量的水电站,这些水电站为中国提供了丰富的能源。
然而,在能源开发的过程中,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并不足够,导致下游的水资源供应不足。
影响:长江全流域的干旱给当地的人民和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首先,农业是长江流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干旱直接导致农作物的减产。
这对当地农民的生计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而且,干旱会导致土壤质量下降,进一步影响未来的农业产量。
其次,长江流域是中国重要的水运通道,干旱会导致航运的减少,增加交通成本。
此外,长江流域同时也是许多保护动物的栖息地,干旱会破坏它们的生态环境,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
解决方案:针对长江全流域的干旱问题,需要采取多种解决方案。
首先,加强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至关重要。
全球各国应该共同努力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降低全球气温上升速度,从而减少干旱的风险。
其次,需要优化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
政府应该加大对节水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鼓励农民使用高效节水灌溉系统,同时加强水资源的监测与管理。
此外,水电站的建设者应该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确保下游水资源的正常供应。
最后,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也是解决长江干旱问题的关键。
政府和民间组织应该加大对保护区的投入,并加强对非法捕捞和水污染的打击,为濒危物种提供更好的栖息环境。
长江宜昌站径流变化过程分析

第34卷第12期2012年12月2012,34(12):2306-2315Resources ScienceVol.34,No.12Dec.,2012收稿日期:2012-04-25;修订日期:2012-08-2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编号:50939003);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编号:SKLEC201205);九江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编号:8869209)。
作者简介:赵军凯,男,河南新郑人,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水文水资源。
E-mail :junkaizhao@ 通讯作者:李九发,E-mail :jfli@文章编号:1007-7588(2012)12-2306-10长江宜昌站径流变化过程分析赵军凯1,李九发2,戴志军2,王一斌2,张爱社1(1.九江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鄱阳湖生态经济研究中心,九江332000;2.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摘要:采用长江流域宜昌、寸滩和武隆站长系列水文资料,借助Mann-Kendall 统计分析、dbN 小波分析、径流集中度与集中期等方法对宜昌站几十年来径流量年际和年内变化,尤其是三峡工程运行对宜昌径流变化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近60年来宜昌站径流汛期有显著减少趋势,枯季则有不明显增加趋势,年内分配比例也发生了变化,在2000年-2010年时段表现最明显;2000年后,宜昌站2月(径流量最小月)和10月(汛期末端)径流有突变现象,径流跳跃点(2006年)恰好与三峡水库二期蓄水时间一致。
径流变化的时空分析结果证实,三峡工程运行加剧了长江上游径流汛期减少与枯季增加的趋势,使年内分配差异减小。
枯季水库增泄发电使同期坝下游径流量增加,保证了中下游枯季基流量;汛末蓄水使同期坝下游长江径流量减少,可能使枯水年中下游提前进入枯水季节;这必将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资源利用乃至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长江;宜昌水文站;三峡工程;径流量;洪枯季;统计分析方法1引言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以径流量大而著称于世。
20世纪长江流域3次全流域灾害性洪水事件的气象成因分析

第11卷第6期2006年11月气候与环境研究Climatic and Enviro nmental Research Vol 111 No 16Nov 12006收稿日期 2005207217收到,2006208216收到修定稿资助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004CB418301作者简介 张小玲,女,1972年出生,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灾害性天气的机理研究和预报方法研究。
E 2mail :zxl @mail 1iap 1ac 1cn20世纪长江流域3次全流域灾害性洪水事件的气象成因分析张小玲1 陶诗言2 卫 捷21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北京 1000812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29摘 要 20世纪长江流域曾出现上游洪水7次,中游洪水16次,下游洪水7次,其中有3次是全流域性洪水,分别发生在1998、1954和1931年。
1998、1954和1931年梅雨期开始前(3~5月),长江流域降水比常年偏多。
进入梅雨季以后,先后出现两场持续性暴雨:第1场出现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这场暴雨造成中下游河流的水位达到或超过警戒水位,出现局地洪涝;7月下旬长江中下游又出现1场持续性范围广的暴雨,雨水只能作为地面径流汇集到长江干流,造成很高水位的洪流。
第2场持续性暴雨使长江上下游强降水时段在7月下旬重合,导致长江中下游干流洪水与来自上游的洪水在8月初至中旬遭遇,造成长江中下游灾难性的大洪水。
1998、1954和1931年长江全流域性大洪水与东亚中高纬地区大气环流和东亚夏季风活动异常有联系。
大气环流和东亚季风活动异常导致7月下旬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偏南,梅雨期持续到7月底,有利于长江中下游持续性暴雨发生的环流条件在7月下旬仍然存在。
关键词 长江流域 洪水 暴雨文章编号 100629585(2006)0620669214 中图分类号 P426 文献标识码 AAn Analysis on the B asin 2wide C atastrophic Floods inthe Yangtze River during the 20th CenturyZHAN G Xiao 2Ling 1,TAO Shi 2Yan 2,and WEI Jie 21 N ational Meteorolog y Center ,China Meteorological A dminist ration ,B ei j i ng 1000812 I nstitute of A tmos p heric Physics ,Chinese A cadem y of S ciences ,B ei j ing 100029Abstract The Yangtze River is the largest river in Asia and is vulnerable to flood disasters 1During the 20th cen 2tury ,there are seven disastrous floods in the upper reaches ,sixteen in the middle reaches ,and seven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which three of them are basin 2wide floods (1998,1954and 1931)1The hydromet 2erological conditions for these floods are given 1Before the onset of the Meiyu season (March to May ),there was more precipitation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resulting in high water level in rivers and above normal soil moisture level 1In the Meiyu period ,there were two spells of persistent intense rainfall ,one in the spell f rom mid J une to early J uly ,and the other in the late 2half of J uly 1After the first intense rainfall period ,the water level of the streams and river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exceeded the warning water level and lakes and floods were f ull 1In late J uly when there occurred persistent intense rains ,the water f rom the ensuring persistent heavy rains had no place to go other than into the streams and river courses ,finally converging into the main stream气 候 与 环 境 研 究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11卷Vol111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forming torrents with very high water levels1At the same time,the intense rain period in the upper reaches began and the high water level torrents f rom the upper reached the middle reaches in the early Au2 gust1These torrents merged together,and resulted in extreme catastropic floods1Anomaly of atmospheric circula2 tion and Asian summer monsoon results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locating south of30°N and available conditions for persistent heavy rainfall occurring in late2half of J uly1K ey w ords Yangtze River basin,floods,heavy rainfall1 引言长江是亚洲最大的河流,全长6300km,流域面积118×106km2。
长江流域气象旱涝异常急转识别及分析

1 研究背景
旱涝异常事件长期以来一直是短期气候预测 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内外大气科学研究的热点[ 1-6 ]。
根据气象与水文旱涝的定义,如果某个时间段内 降雨或径流分布较为均匀,该区域的旱涝情况就 不明显;相反,若降雨或径流集中在某个时间段 内,则该时间段易产生洪涝现象,而其他时段产
收稿日期:2019-04-23 作者简介:陶新娥 (1991—),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流域水资源管理研究。E-mail:taoxine@
在中国造成了长期、大面积的破坏与影响。为了将旱涝事件定位至日尺度时间段,使旱涝急转事件可以精确监测,本文采
用日尺度的标准化加权平均降雨 (standard weighted average precipitation,SWAP) 作为旱涝急转研究指标,并采用游程理论
提取指标,得到长江流域连续干旱与洪涝事件,判断其旱涝急转程度,分析其强度和发生频率的未来变化情况。
第4卷 第3期
Hale Waihona Puke 陶新娥,等:长江流域气象旱涝异常急转识别及分析
53
生干旱的现象。基于此,吴志伟[ 7 ]于 2006 年提出 了“旱涝并存,旱涝急转”的概念,并将旱涝并存 与急转的程度通过长周期旱涝急转指数 (long-cy⁃ cle drought-flood abrupt alternation,LDFAI) 量化。 然而,对时间段,该研究只在旬尺度给予了明确 的定义,通常只能判断并量化在一个季节中发生 一次日尺度的旱转涝或者涝转旱事件 (以下简称 旱涝急转事件)。与此同时,虽然该指标弱化了区 域降雨量不同对旱涝急转带来的影响,但通常情 况下冬季急转事件较夏季的急转事件对区域影响 更大。
TAO Xin’e1,2*, HOU Yukun3
长江流域及三峡库区近542年旱涝演变特征

长江流域及三峡库区近542年旱涝演变特征马德栗;刘敏;鞠英芹【期刊名称】《气象科技》【年(卷),期】2016(044)004【摘要】选取长江流域沿线及三峡库区12个代表站,根据中国500年旱涝图集等级和各站建站以来5-9月降水量资料,按照旱涝等级标准,分别得到长江全流域、上游流域、中游流域、下游流域及其三峡库区1470-2011年旱涝等级序列.结果表明:长江各流域及其三峡库区均呈现较为明显的旱涝交替阶段,20世纪偏旱频率强烈增加,19世纪和20世纪偏涝频率明显增加.长江流域和三峡库区偏旱以上等级具有准160年周期震荡,全流域偏涝以上存在准140年的周期震荡,但20世纪后有所减弱,三峡库区偏涝以上等级存在准百年的周期震荡.三峡建坝蓄水前后库区降水EOF时空分布呈一致减少趋势,与此同时长江上游降水呈下降趋势,反映了长江上游流域及三峡库区气候趋旱;M-K突变检验显示水库蓄水前后流域上游和库区降水均未发生显著变化.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三峡库区旱涝演变并不是孤立事件,而是与长江上游乃至整个长江流域旱涝背景密不可分.【总页数】9页(P622-630)【作者】马德栗;刘敏;鞠英芹【作者单位】武汉区域气候中心,武汉430074;武汉区域气候中心,武汉430074;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湖北分院,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我国西南地区近500年旱涝事件时空演变特征 [J], 程雨春;杨传国;刘帆;肖敬2.基于SPI的山西省近55年旱涝灾害时空演变特征 [J], 张亚峰;李明3.近40年长江流域秋季长周期旱涝急转的变化特征分析 [J], 王菁4.长江流域中下游历史旱涝演变特征研究 [J], 冯晓黎;李霏霏5.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的山东省近45年旱涝演变特征 [J], 任建成;张婷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宜昌中小洪水及致洪降雨特征分析

宜昌中小洪水及致洪降雨特征分析王继竹;郭英莲;田刚;彭涛【摘要】普查1981—2012年宜昌站中小洪水个例,统计发现宜昌站中小洪水20世纪80年代偏多,90年代明显偏少,2000年以后有所增加,洪水出现时间呈现最早洪水时间逐渐提前而最晚洪水时间则逐渐推迟趋势;长江上游及分流域致洪面雨量呈现同样的周期性变换规律,长江上游中小洪水6—9月占97%,且各月面雨量特点不同,6月自西向东"阶梯"增加,7月分布较均匀,8月和9月面雨量分布则差异较大;长江上游致洪面雨量流域间差异小,但洪水过程强降雨分布及组合方式较复杂,掌握长江上游致洪面雨量分布特征可为三峡水库中小洪水调度提供科学依据.【期刊名称】《气象科技进展》【年(卷),期】2018(008)004【总页数】7页(P82-88)【关键词】宜昌;中小洪水;致洪降雨;面雨量【作者】王继竹;郭英莲;田刚;彭涛【作者单位】武汉中心气象台,武汉 430074;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暴雨监测预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205;武汉中心气象台,武汉 430074;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暴雨监测预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205【正文语种】中文0 引言宜昌水文站是长江上游洪水出口唯一的控制站,上游地区暴雨频发,洪水肆虐。
1994年三峡大坝在宜昌站上游的三斗坪镇正式动工兴建,2003年6月开始蓄水发电,于2009年全部完工。
目前三峡水库是治理和开发长江上游水资源关键性骨干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供水及生态等巨大综合效益。
三峡水库中小洪水调度是以大洪水来临之前迅速将水库水位预泄至145 m为条件,由防汛部门根据防洪形势、实际来水以及预测预报情况进行机动控制,其目的是减轻三峡下游的防汛、航运压力,同时可抬高水库水位发挥兴利效益[1]。
相对于大洪水巨大的破坏性和广泛的影响力,中小洪水对于防洪调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日常调度的工作重点。
长江流域干旱特征及成因分析

长江流域干旱特征及成因分析张雪;闫凯丽【摘要】文章主要总结了学者们对长江流域干旱问题的研究成果.就长江流域的干旱特征总结分析,发现它主要体现时空的变化特征,主要变化在1980年以前,春季发生雨涝的机率相对较高,夏季发生干旱的机率较高;1980年后,与之相反;而春季发生干旱频率大值区主要集中在华中地区和四川的西南部,其中华中地区以湖南、湖北为干旱高发区.另一方面主要针对2011年发生在长江流域的干旱问题进行总结.这次的干旱特征主要表现为干旱强度强、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造成这次大范围干旱的主要成因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东偏南偏弱,冷空气偏少偏弱,旱区下沉运动较常年明显减弱、再加上春季赤道中东太平洋异常偏冷、西太平洋暖池区域异常偏暖,表现为一个典型的拉尼娜年.【期刊名称】《大众科技》【年(卷),期】2018(020)002【总页数】3页(P4-6)【关键词】长江流域;干旱特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拉尼娜效应【作者】张雪;闫凯丽【作者单位】民航河南空管分局,河南郑州 450000;民航河南空管分局,河南郑州4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1 引言我国的长江流域一直是被人们誉为水源充沛的“江南水乡”,但是近几十年来,频繁的干旱现象却时有发生。
叶笃正先生曾指出:在1961~1990年长江流域发生旱涝灾害,其造成的损失约占整个气象灾害损失的78%,而其中,干旱占50%。
而2011年发生在长江流域的干旱更是引起了众多气象学家的关注,其强度、影响范围、持续时间都可以称为最近几十年之最。
更值得注意的是,长江流域的干旱与北方的干旱有很多不同之处,例如其时空的分布、影响因子等都与北方的干旱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对长江流域的干旱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是总结前人经验,对长江流域干旱的总体时空变化特征及2011年发生在长江流域的干旱特征进行简单的介绍,并对形成2011年长江流域干旱现象的几大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包括大气环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海洋状况异常等,不仅有助于深化对长江流域干旱形成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也可以找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为以后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长江上游中小洪水月分布特征及天气成因

长江上游中小洪水月分布特征及天气成因王晓玲;李银娥;陈晨;李进;王海燕;韩芳蓉【期刊名称】《干旱气象》【年(卷),期】2015(033)006【摘要】基于1981 ~2012年宜昌站日均流量、长江上游287个气象站逐日雨量及NCEP再分析资料,选取长江上游中小洪水过程128例,分析其洪水、致洪降雨月分布特征,并研究其天气成因.结果表明:长江上游流域中小洪水多发于7~9月,且过程持续时间6~9月呈逐渐变长趋势,其中过程洪量7月最大,洪峰流量及次洪量最大值出现在8月.6月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及南亚高压偏东偏南,贝加尔湖槽引导冷空气南下,与西南急流在重庆一宜昌、乌江汇合,造成降水各子流域分布不均,中心位置偏东,强降水日数少但强度较大;7月副高及南亚高压西伸北抬,中高纬地区多短波槽活动,西南气流强盛,辐合区范围大,造成降水范围广且分布均匀,强降水日数多;8月副高进一步西伸北抬,中高纬环流平直,辐合中心位于长江上游流域西北部,配合高热高湿的环境场,造成降水分布不均匀且局地性强,中心位于岷沱江,过程面雨量大;9月以后,副高继续西伸,南亚高压南压东移,受深厚东北槽影响,地面冷空气活跃,西南暖湿气流减弱,降水中心位于岷沱江、嘉陵江,强度减弱,过程面雨量小.【总页数】10页(P1000-1009)【作者】王晓玲;李银娥;陈晨;李进;王海燕;韩芳蓉【作者单位】武汉中心气象台,湖北武汉430074;武汉中心气象台,湖北武汉430074;湖北宜昌市气象局,湖北宜昌443000;三峡梯调通信中心,湖北宜昌443000;武汉中心气象台,湖北武汉430074;武汉中心气象台,湖北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122【相关文献】1.长江上游中小洪水雨洪特征分析 [J], 胡娇;李进;陈晨;李波;陈良华2.长江上游洪水与汉江洪水遭遇规律研究 [J], 戴明龙;叶莉莉;刘圆圆3.2008年10月长江上游秋季异常洪水分析 [J], 陈瑜彬;杨文发;冯宝飞4.1981年7月长江上游特大暴雨洪水预报 [J], 陈金荣;曾德聪5.长江上游中小洪水天气学分型及特征 [J], 王海燕;李波;李子进;李银娥;李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水资源研究, 2014, 3(1), 34-40/10.12677/jwrr.2014.31006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014 (/journal/jwrr.html) Analysis on Drought-Flood Abrupt Alternation andExtreme Low Flow Change Rule in the Yichang Stationof Yangtze RiverYixuan Wang1, Caihong Hu1, Xiaoling Chai21School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2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of Reconnaissance in Yangtze River, WuhanEmail: wangyx4108@Received: Sep. 30th, 2013; revised: Nov. 20th, 2013; accepted: Nov. 26th, 2013Copyright © 2014 Yixuan Wang et al. 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distribut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which permits unrestricted use, distribution, and reproduction in any medium, provided the original work is properly cited. In accordance of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all Copyrights © 2014 are reserved for Hans and the owner of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Yixuan Wang et al. All Copyright © 2014 are guarded by law and by Hans as a guardian.Abstract:Based on the runoff data during 1950-2007 at Yichang St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by us-ing long-cycle runoff drought-flood abrupt alternation index (RDFAI) and Round Analysis,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drought-flood abrupt alternation and extreme low flow.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ime of LRDFAI before 1950 is more frequent than that after 1950, besides that in 1985. Phenomenon of RDFAI of before 1950 had more smooth trends than that after 1951. The extreme low water volume totally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and it reached maximum in the 70s, and the time mainly occurred in non-flood season from January to April. Totally, extreme low water events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and it reached maximum in the 70s. The amount of extreme low water and the frequency synchronization are not prominent. Using dif-ferent percentile value analysis, extreme low water events that are chosen by the 20th percentile value show more accordance with the actual drought situation of Yichang station, and it can be used to describe the drought situation of Yichang station.Keywords:Yichang Station; Drought-Flood Abrupt Alternation; Round Analysis; Extreme Low flow;Drought长江流域宜昌站旱涝急转及极端干旱事件变化规律分析王艺璇1,胡彩虹1,柴晓玲21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郑州2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武汉Email: wangyx4108@收稿日期:2013年9月30日;修回日期:2013年11月20日;录用日期:2013年11月26日摘要:本文基于长江流域宜昌站1882~2007年径流量资料,通过径流旱涝急转指数和轮次分析法,分析了长江流域宜昌站径流旱涝急转现象和极端枯水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长周期径流旱涝急转在1950年以前发生次数较多,而1950年以后发生次数相对较少;除下1985年涝转旱额外显著外,从1951~2007年旱涝转化现象相对于1951年之前有平稳的趋势。
极端枯水总量总体呈增加趋势,到70年代达到最大,并且主要发生时段为1~4月的非汛期。
极端枯水事件总体呈增加趋势,到70年代达到最多。
极端枯水总量与发生次数同步性并不突出。
利用不同百分位值分析,只有第20百分位值筛作者简介:王艺璇(1988-),女,汉族,河南焦作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方面的研究。
选出来的极端枯水事件比较符合宜昌站的实际干旱情况,可以用来描述分析宜昌站的干旱情况。
关键词:宜昌站;旱涝急转指数;轮次分析法;极端枯水;干旱1. 引言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1],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下垫面的能量和水分循环特征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产生了严重影响。
气候变化将改变全球水文循环的现状,导致高温干旱和暴雨洪涝等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与强度出现加剧的趋势,对全球和区域水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成为人类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导致旱、涝等极端水文事件频繁发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2,3]。
长江是中国水量最丰富的河流,水资源总量96.16亿m3,约占全国河流径流总量的36%。
为黄河的20倍。
长江干流自江源至湖北宜昌为长江上游,流域面积约100万km2,径流量占全流域的47%。
宜昌水文站地处长江流域气候变化的敏感区,位于长江上游与中游的交界处,是长江干流上中游的咽喉所在,也是长江三峡的出口控制站,控制流域面积占全流域面积的55%。
由于近几年长江流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干旱事件,并且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有所增强,加上流域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和跨流域调水的影响及工农业和生活用水的剧增,长江水资源紧缺问题日益凸显,枯水问题愈发严重,迫切需要研究。
基于此,深入研究长江流域宜昌站极端枯水径流的时空分布规律和统计概率特征,对防灾减灾、区域水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历史上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频率远远高于旱灾,造成的影响也比枯水更直接,因此长期以来对于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关注程度较高[4],研究也更为充分,而对枯水干旱问题的关注和研究较少。
已有研究主要是对枯水季节的径流情况或是发生干旱的年份的枯水情况进行研究分析[5,6],没有具体全面的研究旱涝之间转变的特点以及多年枯水流量的演变特征。
因此,本文尝试利用径流量资料来分析长江流域宜昌站的旱涝急转和多年枯水流量的变化特征。
通过分析长江流域汛期(5~8月)内的长、短周期径流旱涝急转特征,研究长江流域径流旱涝变化的特点,并结合轮次分析法,在年代际的变化规律基础上分析了长江流域枯水流量的时空变化规律,检测和验证近些年来长江流域的极端干旱事件,准确把握抗旱防汛总体趋势,以期为长江流域抗旱防汛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 研究方法本文定义汛期长周期旱涝急转为5~6月和7~8月(即旱和涝的尺度都为两个月,5~6月旱,7~8月涝;或5~6月涝,7~8月旱),短周期旱涝急转则以月为单位对5~8月进行分析。
采用线性趋势法[7]、累积距平法[8]等来分析径流随时间的变化与异常规律。
另外,参考Wu等[9]基于降水分析对旱涝急转的研究,定义了径流旱涝急转指数(Runoff Drought-Flood Abrupt Alternation Index, RDFAI),分别有长周期径流旱涝急转指数和短周期径流旱涝急转指数,共同来分析长江流域汛期内的径流旱涝变化特征。
长周期径流旱涝急转指数:()()567878565678RDFAI 1.8R RR R R R−+=−×+×(1) 式中:R78为7~8月份标准化径流量,R56为5~6月份标准化径流量。
(R78−R56)为旱涝急转强度项,()5678R R+为旱涝强度项;56781.8R R−+是权重系数,作用是增加长周期旱涝急转事件所占权重,降低全旱或全涝事件权重。
径流距平标准差小于−0.5为偏旱,小于−1为显著偏旱;而大于0.5为偏涝,大于1为显著偏涝,介于−0.5~0.5的属于径流量正常年份。
为了使单位不一样,平均值及标准差也不同的各个要素能够在同一水平上进行比较,常使用标准化的方法,使它们变成同一水平的无单位变量,常使用标准化的方法,这种变量称为标准化变量。
常用的数据标准化方法有最大值法、最小值法、标准差法等。
本文采用标准化径流的公式为,1,2,,ttX XZ t nS−== (2) 式中:Z t表示标准化后的径流量的时间序列,X t是未经标准化的时间序列,X是径流量序列的均值,S为标准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