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说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通用14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通用14篇)](https://img.taocdn.com/s3/m/95e3b220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99.png)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通用14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的相关学问,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与句式,培育归纳整理字词的力量和习惯。
2.赏析人物形象,提高同学初步鉴赏文言文的力量。
3.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课时支配】二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语:曹孟德有诗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旧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
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位让我们鄙视不已的人。
二、《左传》介绍《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具体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
由于《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具体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最终鲁哀公二十七年)。
记事比《春秋》具体而详细。
《左传》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大事,同时也较为详细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
以其敏锐的观看力,深刻的熟悉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很多大小历史大事,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
《左传》擅长描写战斗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晰,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经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
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朱彝尊《经文考》三、介绍故事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关心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优秀6篇)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c09ff5e9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02.png)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优秀6篇)《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篇一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说教材《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
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自动撤离的故事。
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
高一教学就是在初中对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是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讲读课文。
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
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解决几个生字,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新大纲对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把握文章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难点则是对烛之武外交辞令的赏析。
说教法在教法上,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两种教法,一是对于文言文词句方面的知识,采取学生质疑、教师点拨的方法;学生质疑法,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
二是对于文章的人物形象、烛之武外交辞令的语言艺术,则采取学生自主讨论法。
学生自主讨论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说学法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参照注解勾画圈点法,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c0ef9991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5a.png)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尊敬的评委、教师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一篇高中语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这篇课文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一的《楚辞》,作者是屈原。
全文通过描绘烛之武退秦师的情景,展现了楚国民族英雄屈原的风采与忠诚。
从篇幅上来看,本文属于短篇散文,紧凑有力,语言简练。
本文参杂了一些较为复杂的成语和比喻,需要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和主要内容;(2)掌握文中比喻的运用,理解比喻的含义;(3)能够分析屈原的人物形象及其形象塑造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讲解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2)通过阅读理解,让学生理解比喻的含义;(3)通过分析屈原的形象塑造,让学生了解屈原的性格和处世之道。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2)启发学生对忠诚、勇敢和不屈不挠的品质的追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2)分析屈原的形象塑造方法。
2.教学难点(1)理解比喻的含义;(2)分析屈原的形象塑造方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显示课文中的名句:“烛之武退秦师,百里而千岁。
”让学生猜测课文标题,并进行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
2.核心内容的讲解(1)为学生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简要讲解周朝末年楚国与秦国之间的战争;(2)通过分段阅读,让学生理解文中的比喻,如“击筑蛮衣,来犹百回就”等,帮助他们理解比喻的含义;(3)让学生分析屈原形象的塑造,如他忠诚于楚国、不屈不挠的精神等。
3.提问与讨论根据课文内容,提问学生屈原的形象塑造和屈原的行为是否值得称赞,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
4.拓展延伸通过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对比,例如《岳阳楼记》、《离骚》等,让学生了解屈原在古代文学中的地位,以及不同时期不同文学作品所表达的含义、思想和情感。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和主要内容,理解了文中比喻的含义,分析了屈原的形象塑造方法。
2023年《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2023年《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53896928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44.png)
2023年《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1各位评委老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必修一其次单元,本单元是古代记叙散文单元。
学习本单元,既可以从中领会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观赏和借鉴叙事艺术。
本文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围攻郑国,郑国危在旦夕,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两国人马自动撤退的故事。
关于文言文的学习,《课程标准》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二是体会作品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吸取民族才智。
依据课标中“学问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看法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考虑到学生实际状况,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了解《左传》有关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学问。
2、实力目标:学习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提高概括实力和表达实力。
3、情感与看法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平安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学问,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教学难点:对烛之武超群说辞艺术的赏析。
二、说教法和学法《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就是让老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爱好,最大限度敬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同学们自觉主动学习,合作沟通,探究分析,共享学习成果。
中学的同学已经具备了肯定的自主学习实力,但大部分同学对文言文有一种畏惧心理,缺乏爱好。
本文是中学第一篇文言文,老师更要做好引导,使学生树立学好文言文的信念。
因此,我打算采纳情境教学法和探讨分析法学习本文。
情境教学法就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寓教学内容于详细形象的情境之中,让学生获得感同身受的效果。
探讨分析法就是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开展主动的探讨,让他们自己去分析,去感悟,老师可合理启发补充。
《烛之武退秦师》 说课稿(人教版高一上册)共3篇
![《烛之武退秦师》 说课稿(人教版高一上册)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bf32634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bb.png)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人教版高一上册)共3篇《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人教版高一上册)1《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人教版高一上册)一、选取背景文本主题:《烛之武退秦师》本文属于《战国策》中的一篇,描写了楚国将领烛之武在秦楚之间进行战争,最终退却的故事。
二、教材分析本文作为人教版高一上册的一篇课文,其学科类型属于语文与历史。
在语文学科中,本文主要讲述了文学欣赏与写作的相关知识;而在历史学科中,则主要涉及了战争、政治、外交等方面的内容。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掌握文学欣赏与写作的相关知识,如文学思想、技巧、手法等。
2. 理解战争、政治、外交等方面的历史背景与相关概念。
能力目标:1. 能够应用所学的文学欣赏与写作技巧,写出符合文章主题的作文。
2. 能够运用历史知识,理性思考并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结果等。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品味和文化素养。
2. 培养学生关心国家、珍爱和平的爱国主义情感,理解对战争制止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1. 文学欣赏与写作的相关知识2. 战争、政治、外交等方面的历史背景与相关概念。
难点:1. 如何用历史思维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
2. 如何在文章中准确表达思想、理解作者的意图。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通过讲解《战国策》的背景、历史背景等内容介绍,并简要讲述烛之武退秦师的事件,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文本分析通过共同阅读、分析文本,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核心思想与文学特点,并以此为基础,多角度分析文章,特别是历史背景与政治相关概念的分析。
3. 文学写作训练通过讲解文学思想、技巧、手法等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欣赏与分析的基础上开展写作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与写作能力。
4. 分组讨论、演讲根据历史事件,组织学生讨论和演讲“烛之武退秦师”事件的背景、原因、结果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5. 课堂练习在学习结束前,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
六、教学资源教学用具:PPT、黑板、笔等。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优秀5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0d4a36e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1c.png)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优秀5篇】导语;烛之武退秦师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题目为后人所加。
内容讲述公元前630年,秦、晋借口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与楚国亲近,而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前往敌国交涉,于强秦面前,其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是细心的给大家整理的5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的相关范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一(第一课时)知识与技能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大意。
2、翻译1-2段,初步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互助合作,完成1-2段文言文的翻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感知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知识链接(3分钟)1、简介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 左传的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2、秦晋围郑背景:见全优设计“走近文本”预习检测:(10分钟)(一)朗读展示:1、学生自渎:读准字音,读通文章。
2、教师或学生范读:边听边思考各自然段的大意。
3、学生集体朗读。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1、概述本文的故事。
2、归纳各段段落大意。
(用简洁的短语概括)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学法指导:(2分钟)1、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力求直译,字字落实2、文言文翻译的方法:①人名、地名、国名、专用名词等保留不译,②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③补出省略的成分,④调整倒装句的语序。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9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9篇】](https://img.taocdn.com/s3/m/4dbbc422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af.png)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9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下是爱岗敬业的给大伙儿收集的9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借鉴。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赏析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探究拓展法。
教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
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今天我们来看烛之武退秦师。
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三个人物形象。
二、第一个人物——郑伯。
1、找学生读郑伯说的。
话: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后让学生说对他的看法。
(大部分同学会说郑伯是一个礼贤下士、从谏如流的君主。
)启发学生们是不是还能有别的理解:他平白无故的怎么礼贤下士起来了呢?让学生们想一想郑伯和勾践有什么共同之处。
(二人都是事到临头才开始求贤。
)2、让学生们品味他的话:“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言外之意就是:你出来干活,是帮我的忙也是帮你的忙,你如果不肯帮忙,对你也没有好处。
话里含有威胁的意味。
再想一想秦晋攻打郑的原因——当年慢待重耳,可知郑伯是个目光短浅又自私的人,如今来求烛之武,也不过是临时抱佛脚罢了。
3、从郑伯身上可得出什么教训?启发学生思考,找人回答。
明确:一定要不断挖掘和重视人才,不要等到危机出现后再重用人才。
三、第二个人物——佚之狐。
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1、找学生读佚之狐的那句话: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让学生谈对佚之狐的看法。
多数学生会说这是个伯乐。
那么请学生思考如下问题: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据史料记载,说服秦伯的初定人选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劝退秦师。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2篇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2篇](https://img.taocdn.com/s3/m/a93d8e37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9c.png)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精选2篇(一)尊敬的评委、教师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一篇高中语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这篇课文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一的《楚辞》,作者是屈原。
全文通过描绘烛之武退秦师的情景,展现了楚国民族英雄屈原的风采与忠诚。
从篇幅上来看,本文属于短篇散文,紧凑有力,语言简练。
本文参杂了一些较为复杂的成语和比喻,需要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和主要内容;(2)掌握文中比喻的运用,理解比喻的含义;(3)能够分析屈原的人物形象及其形象塑造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讲解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2)通过阅读理解,让学生理解比喻的含义;(3)通过分析屈原的形象塑造,让学生了解屈原的性格和处世之道。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2)启发学生对忠诚、勇敢和不屈不挠的品质的追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2)分析屈原的形象塑造方法。
2.教学难点(1)理解比喻的含义;(2)分析屈原的形象塑造方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显示课文中的名句:“烛之武退秦师,百里而千岁。
”让学生猜测课文标题,并进行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
2.核心内容的讲解(1)为学生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简要讲解周朝末年楚国与秦国之间的战争;(2)通过分段阅读,让学生理解文中的比喻,如“击筑蛮衣,来犹百回就”等,帮助他们理解比喻的含义;(3)让学生分析屈原形象的塑造,如他忠诚于楚国、不屈不挠的精神等。
3.提问与讨论根据课文内容,提问学生屈原的形象塑造和屈原的行为是否值得称赞,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
4.拓展延伸通过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对比,例如《岳阳楼记》、《离骚》等,让学生了解屈原在古代文学中的地位,以及不同时期不同文学作品所表达的含义、思想和情感。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含第二单元三篇)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含第二单元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5f73a01202768e9951e738e5.png)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必修一第二单元,本单元是古代记叙散文单元。
学习本单元,既可以从中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艺术。
本文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围攻郑国,郑国危在旦夕,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两国人马自动撤退的故事。
关于文言文的学习,《课程标准》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二是体会作品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汲取民族智慧。
依据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文学常识,积累文言知识。
2、能力目标:学习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教学难点:对烛之武高超说辞艺术的赏析。
二、说教法和学法《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就是让老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同学们自觉主动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分析,共享学习成果。
高中的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大部分同学对文言文有一种畏惧心理,缺乏兴趣。
本文是高中第一篇文言文,老师更要做好引导,使学生树立学好文言文的信心。
因此,我准备采用情境教学法和讨论分析法学习本文。
情境教学法就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让学生获得感同身受的效果。
讨论分析法就是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讨论,让他们自己去分析,去感悟,老师可合理启发补充。
学法上,除了诵读法,归纳法外,还要采用提要钩玄法,抓住关键词语,探求精深的道理,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a71278fa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67.png)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烛之武退秦师》是古代文学作品《蜀碧烛之武退秦师》的一部分,该文学作品是以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描述烛之武一系列的事迹展现了其忠诚、勇敢和智慧的形象。
这个故事在中国文化中被广泛传颂,具有艺术性和历史性的双重价值。
下面我将针对该作品进行一次说课。
一、教材分析《烛之武退秦师》是古代文学作品集《蜀碧烛之武退秦师》的其中之一,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作为选学内容出现。
通过阅读和学习该篇文章,可以使学生了解到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中的一位英雄人物,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文学欣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和阅读《烛之武退秦师》,使学生能够:1.了解烛之武这一历史人物的生平和事迹;2.理解作者通过描写烛之武的形象,表达对忠诚、勇敢和智慧的崇尚和赞美;3.提升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意识;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能够对文章进行分析和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并理解文章,学生能够了解烛之武的生平和事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意识和文学欣赏能力。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一些古代文化和典故,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分析和发表见解。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任务型教学方法:通过设置任务或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文章中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互相学习和提升。
五、教学过程与设计1.导入环节:通过与学生共同了解烛之武的基本背景和相关历史背景,为学生进入文章阅读做好准备。
2.阅读与理解: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章,通过询问学生的理解和解答问题的能力,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情况。
3.分析与讨论: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让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对文章进行更深入的分析,讨论烛之武形象的塑造和作者的表达意图等。
4.写作与表达:通过分析文章中的描写和语言表达特点,引导学生写出自己对于烛之武的印象和对文章的感受,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和分享。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a2c7a31f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72.png)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引言《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国古代历史散文的典范,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讲述了烛之武以其智慧和口才说服秦军撤退的故事。
本课旨在通过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学习,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感悟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学生能够复述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并理解其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授、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尊重和兴趣。
通过烛之武的智慧和勇气,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词汇与句式解释文中的生僻字、词及特殊句式。
2. 故事内容理解讲述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分析烛之武的策略和智慧。
3. 历史背景介绍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环境。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对文言文中的难点进行详细讲解。
2.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讨论烛之武的说服技巧及其对现代的启示。
3. 角色扮演分配学生扮演烛之武和秦军将领,模拟说服过程。
4. 多媒体辅助使用PPT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资料,增强教学直观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入烛之武的故事。
2. 知识讲解逐段讲解文言文,强调重点词汇和句式的理解和记忆。
3. 课堂互动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烛之武的说服策略。
4. 角色扮演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5. 课堂小结总结烛之武的智慧和勇气,以及这一历史事件的深远影响。
五、作业与评估1.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烛之武说服策略的短文。
2. 评估方式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和文言文翻译能力进行综合评估。
六、教学反思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七、教学资源利用图书馆资源和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关于春秋时期的历史资料。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0ff8657e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be.png)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左传》,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一篇文言文。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东周前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这篇文章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秦晋联合攻打郑国,郑国危在旦夕。
在这关键时刻,烛之武凭借其出色的口才和对局势的深刻洞察,成功说服秦穆公退兵,从而化解了郑国的危机。
本文在塑造人物形象、叙述事件发展以及揭示战争背景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古代的政治、军事形势,还能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谋略,同时对于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文言文,但对于较为复杂的文言文作品,理解起来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不过,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
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如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但对于古代文化常识和历史背景的了解相对较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和文化常识来理解文章的内涵,同时加强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拓展。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左传》的相关文学常识,积累古代文化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翻译等方式,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2)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分析烛之武的形象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烛之武的爱国精神和高超的论辩艺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沟通能力。
(2)认识到在国家利益面前,个人应该以大局为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案6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案6篇](https://img.taocdn.com/s3/m/052c607f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ef.png)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案6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以下是勤劳的小编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6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一[学习重点]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概况。
重点了解《左传》作为先秦历史散文杰作的基本内容和语言特色。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知识,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难点]1、掌握正确诵读方法,养成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在课余拓展迁移中提高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政治活动,鉴赏烛之武的娴熟而精要的外交辞令。
[文习赏识]《左传》是我国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
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作者相传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有它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
有关春秋时期各诸候国间的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都有载述,具体面完整地显示了时代概貌。
显然,传统“天命”、礼教思想时有流露,这是历史局限性。
《左传》又具有很高的文字价值。
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叙事委婉详尽,情节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描写人物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整体感知]本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的一个故事。
郑国被秦、晋两的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
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围,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烛之武退秦师的说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的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4a3767bf011ca300a6c390d9.png)
烛之武退秦师的说课稿"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以下是专门为你收集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的说课稿,供参考阅读!一、说教材教材简析:《烛之武退秦师》是先秦历史散文《左传》中的名篇。
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
烛之武临危受命,巧妙利用秦晋矛盾,任凭三寸不烂之舌,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离散秦晋盟约,劝退秦师,智走晋师,保卫郑国。
文章内容生动有趣,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忠义智勇,辞令精妙绝伦,是一篇历史散文佳作。
该课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阶段在文言文方面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2、能力目标: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德育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标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根据教学目标设定,本文确立三个教学重点。
1、理解好把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3、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教学难点:烛之武的劝说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短短125个字,却说了五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这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针对文言文基础知识必学,本文特点必掌握,思想教育必做到。
教学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班级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处置措施。
因此,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学习基础,结合我的教学特点,我将用一下方法进行教学:A、自学、诵读、讨论、总结。
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学习。
B、范读、学生诵读、整体感知、启发讨论、师生互动。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优秀9篇)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优秀9篇)](https://img.taocdn.com/s3/m/bcd397c0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69.png)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优秀9篇)教学目标篇一(一)知识目标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二)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2.通假字的准确识别运用(三)情感目标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解决办法1.注意与已有知识联系,初中已学过《曹刿论战》,对《左传》有了一些了解,要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展。
要使学生有意识地关注《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上的地位,并自己参看有关书籍。
2.引导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课时安排3 课时学生活动1.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通读原文。
(2)参考有关资料,对《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有所了解。
(3)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特别注意对烛之武这个中心人物的把握。
(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及难点。
2.课内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疏通课文,把握课文的结构。
2.了解背景知识,作家、作品。
二、整体感知1.解题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主要是记公元前630 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b28e5b4c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99.png)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烛之武,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位著名军事家和政治家,他的故事在《左传》中有所记载,尤其是他在鲁国烛地之战中以智谋退却秦军的故事,被后人传颂,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以智取胜的典范。
本文将围绕“烛之武退秦师”这一主题,展开说课。
一、背景介绍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鲁国作为当时的一个小国,常常受到周边大国的威胁。
鲁僖公十四年,秦国发兵攻打鲁国,鲁国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烛之武作为鲁国的大夫,虽然年事已高,但在国家危难之际,毅然挺身而出,承担起了指挥抵御秦军的重任。
二、烛之武的智谋烛之武深知秦军强大,直接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
因此,他采取了一系列巧妙的策略来退敌。
首先,他利用秦军不熟悉地形的弱点,布下疑兵,使秦军不敢轻举妄动。
其次,他通过派使者与秦军沟通,传达出鲁国愿意和谈的意愿,以缓和秦军的攻势。
最为关键的是,烛之武利用秦军统帅的贪婪心理,假装答应给予丰厚的贿赂,诱使秦军统帅放松警惕。
三、退敌策略的实施烛之武的退敌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心理战:烛之武通过散布谣言,夸大鲁国的军事实力,使秦军产生恐惧心理,不敢轻易进攻。
2. 地利利用:他巧妙地利用地形,设置陷阱和障碍,增加秦军的行动难度。
3. 外交谈判:烛之武派遣使者与秦军进行谈判,表现出鲁国的和平姿态,同时也为后续的计谋赢得了时间。
4. 贿赂诱惑:烛之武承诺给予秦军统帅大量财宝,使其产生贪念,从而放松了对鲁国的警惕。
四、秦师的撤退在烛之武的精心策划下,秦军统帅逐渐放松了警惕,甚至开始期待贿赂的到来。
而烛之武则趁机加强了鲁国的防御,同时秘密联络其他诸侯国,寻求支持。
最终,在内外压力之下,秦军统帅选择了撤退,鲁国因此得以保全。
五、历史意义与启示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他个人的智谋和勇气,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兵法中“以智取胜”的精髓。
烛之武的策略,实际上是对《孙子兵法》中“兵者,诡道也”思想的具体实践。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强敌时,不应只依赖武力,而应充分发挥智慧和策略,寻找敌人的弱点,以达到以弱胜强的目的。
《烛之武退秦师》一等奖说课稿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一等奖说课稿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d3ce9e4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4e.png)
《烛之武退秦师》一等奖说课稿设计《《烛之武退秦师》一等奖说课稿设计》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烛之武退秦师》一等奖说课稿设计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下面从教材、教法、学法、过程、板书五个方面阐述我的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
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的故事。
2、大纲要求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
《烛之武退秦师》是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单元话题是“昨日的战争”,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3.教学目标:a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解决几个生字,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b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c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4.教学重点:诵读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5、教学难点:烛之武高超的说辞艺术二、说教法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
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据此,我在教学本课时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探究法等。
主要采用诵读的方法,使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同时通过质疑激趣,让学生在兴趣中讨论,探究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句。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8cb84f26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f0.png)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烛之武退秦师》,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论述,下面我对本篇目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烛之武退秦师》是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选取了诸子学说的经典篇章,如《孟子》《左传》《史记》等,在这之前,同学们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论语》,对本单元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本篇文章有助于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些重要理念,领会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增强核心素养之一——文化自信。
前人说“烛之武一言,贤于十万师”,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烛之武以优秀的外交辞令说服秦国退兵,学习本篇课文学生领会论事说理的技巧和叙事写人的特点。
且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本次课堂的授课对象是高中学生,作为高中年级,他们已经具备了阅读古文诗歌的能力,但在深入解读课文,结合背景分析情感方面,还有进步空间。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所以本节课重在提升学生理性评价历史叙述中体现的思想、观念,人物的能力。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只有让学生深刻领悟前人的智慧,体会古人的思想与情感,才能更好的把握当下和未来。
三、说数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折,结合高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交流,把握烛之武人物形象,并分析烛之武是怎样说退秦师的,体会他优秀的外交辞令。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学会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四、说教学重难点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
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退秦军。
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服了秦伯。
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最后晋军也不得已而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候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2、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第一课的讲读课文,对于学生了解先秦文学,认识中华文化的精华,汲取民族的智慧,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
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3、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A、基础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解决几个生字,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B、基本能力目标: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C、思想教育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标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4、教学重点与难点:文章虽然作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但内容生动有趣,语言也比较浅显,且新大纲对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必对艺术特色等作过多的分析。
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诵读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把理解词句与理解文章统一起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烛之武的说解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短短125个字,却说了四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我把此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应变是教学艺术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
所谓应变,就是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授课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处置措施。
因此,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学生诵读、教师范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语言、动作,形象激情的教学方法。
3、点拨词句方面的一些知识,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教学方法。
选择以上教法的依据: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
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矗据此,我在教学本课时主要采用诵读的方法,使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同时通过个性化语言以及动作演示等形象激情的方法来辅助教学,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句。
三、说学法
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
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
""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
"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C、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导入新课的开场白就显得十分重要。
好的导入语,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我设计的导语是:
同学们,古代兵法著名的\'三十六计\'中有一计,大意是利用、制造敌人内部的矛盾,达到取胜的目的,这就是俗称的\'离间计\',其实,在\'三十六计\'中称作\'借刀杀人\'计。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烛之武退秦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说退秦军,迫使晋军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那么,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的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学习新课《烛之武退秦师》。
(二)预习指导:借助《高中语文词语手册》,参看提示、注释,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设置以上预习的依据是:①大纲要求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习惯,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索。
②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总是由一般到特殊,或由整体到具体。
学习课文也是如此,先对课文整体感知,然后再精读细研。
(三)检测预习,出示练习:完成教学目标A中关于文学常识以及识记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要求,结合第一自然段,了解故事背景。
教师小结,补充。
(四)教学新课:
1、教师范读全文,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
这是教法一的再落实。
2、自读全文,提出要求:圈点勾画不理解的词句,批注有疑问的内容。
这一步要对学法A进行指导,是完成教学目标A中熟读课文的主要一步。
设计此程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贯彻大纲\'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育理论。
3、组织讨论找出的疑难词句,这是完成教学目标B的第一步。
教师要顾及全体学生,尤其是文言文基础差的学生,教师要指导学生动手(写)、动脑、动口,培养思考分析能力,对学法B进行初步指导。
4、着重根据\'思考练一\',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内容,这是完成教学目标B的第二步。
这步程序由中等学生来完成,以此带动两头。
(五)教师小结以上内容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2、完成课后练习二、三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堂课内容,归纳要点,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的结果是烛之武说退了秦师没有?对,说退了秦师。
那么烛之武在国家危急关头,是否是毛遂自荐,挺身而出,主动地担当起这个重任的?在大军压境,敌我双方剑拔弩张的紧张情势下,烛之武又是采取什么方法使一心想借此扩张自己势力的秦穆公改变态度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继续学习《烛之武退秦师》。
(三)学习新课:
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人物个性。
这步程序是教学目标B的再落实。
用教法2中语言激情的方法来感染学生,为下一步分析人物形象奠定基矗
把本篇中所需要积累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加以归纳,再次落实教学目标A。
引导分析烛之武说辞的四层意思,体会高超的语言艺术。
这样,既把握了教学重点,又突破了教学难点。
概括课文情节,根据情节要点分析人物形象。
这是完成教学目标C的第一步。
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第一段总共二十五个字,交代了哪几个问题?(明确:当时形势,战争起因,秦、晋驻军方位。
)
第一段埋下两处伏笔,联系全文,分析其内容与作用
五板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
国势严峻秦晋围郑中心人物临危授命弃积怨担国忧
亡郑有利于晋
烛之武说服秦伯借秦立场
存郑无害于秦
离隙秦晋
郑秦结盟
大功告成晋师撤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