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介入的发展史
冠脉血运重建心外科发展历程
冠脉血运重建心外科发展历程近年来,冠脉血运重建心外科手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是一种通过搭桥手术或介入治疗等方式来恢复冠状动脉血流的方法,以改善心肌缺血症状并预防心肌梗死。
早期,冠脉血运重建心外科手术主要采用的是开放性手术方式,即搭桥手术。
这种手术需要切开胸骨,暴露冠状动脉,并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移植血管进行搭桥。
这种手术具有创伤大、术后恢复慢等缺点,但由于技术成熟、效果可靠,长期以来一直是冠脉血运重建的主要方式。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冠脉血运重建心外科手术逐渐走向微创化。
介入治疗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替代方式。
介入治疗是通过导管在血管内进行操作,不需要切开胸骨,减少了手术创伤和术后并发症的风险。
冠脉血运重建介入治疗主要包括冠状动脉扩张术和支架置入术。
冠状动脉扩张术通过导丝和球囊扩张器扩大狭窄的冠状动脉,以恢复血液流动。
而支架置入术则是在扩张术后,将支架通过导丝放置在血管内,以保持冠状动脉的通畅。
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冠脉血运重建心外科手术发展出了新的技术和方法。
其中,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突破。
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阻塞导致心肌灌注不足,最终导致心肌坏死。
急诊介入治疗通过在患者出现心肌梗死症状后尽快进行冠状动脉扩张术和支架置入术,可以快速恢复血流,减少心肌梗死范围,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除了介入治疗外,冠脉血运重建心外科手术还发展了一项新技术,即机器人辅助手术。
机器人辅助手术是一种利用机器人系统来进行手术的方法。
通过机器人系统的精确操作,可以减少手术创伤,并提高手术的精密度和准确性。
冠脉血运重建心外科手术的机器人辅助技术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从传统的开放性手术到微创手术,再到机器人辅助手术,冠脉血运重建心外科手术在不断发展和改进。
这些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使得冠脉血运重建手术更加安全、精确和有效。
同时,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新技术的发展,冠脉血运重建心外科手术的未来将更加美好。
冠脉介入的发展史
加强技术创新,提高技术水平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医生技能 加强临床研究,提高治疗效果 加强政策支持,推动行业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
神经介入:治 疗脑血管疾病, 如脑动脉瘤、 脑血管畸形等
外周血管介入: 治疗外周血管 疾病,如动脉 硬化、静脉曲
张等
肿瘤介入:治 疗肿瘤疾病, 如肝癌、肺癌
等
非血管介入: 治疗非血管疾 病,如胆道结 石、输尿管结
石等
冠脉介入技术的优 缺点
微创手术,创伤小,恢复 快
操作简便,成功Βιβλιοθήκη 高可重复进行,便于调整治 疗方案
冠脉介入技术在医 学领域的应用
冠脉介入技术的发展历程 冠脉介入技术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优势 冠脉介入技术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局限性 冠脉介入技术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未来发展趋势
冠脉介入技术的 发展历程
冠脉介入技术的 主要类型
冠脉介入技术在 心血管疾病治疗 中的优势
冠脉介入技术在 临床应用中的挑 战和前景
1977年,德国医生Grüntzig 成功实施首例经皮冠状动脉 支架植入术(PCI)
1986年,美国医生Simpson成 功实施首例经皮冠状动脉旋磨 术(PTR)
1994年,美国医生Sigwrt成功 实施首例经皮冠状动脉激光成 形术(PLC)
1977年,德国医生Grüntzig成功实施世界第一例 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PTC)
发展历程:从最初的球囊扩张术,到支架植入术,再到药物洗脱支架和生物可吸收支架
技术特点:微创、精准、安全,可有效缓解冠脉狭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临床应用:广泛应用于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已成为心血管介入治疗的主 要手段之一。
1929年,德 国医生
如何做好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造影技巧
穿刺注意事项与要点
术前一定要看病,了解股动脉搏动 切口前一定要仔细寻找动脉搏动最强点,力争 做到一针见血 腹股沟韧带不是腹股沟皮纹,切忌过低过高 穿刺到静脉不要着急拔针冲水,拔至皮下稍微 偏外再穿刺一针 禁止穿刺不顺利时候穿刺针在真皮下作扇面运 动寻找动脉
穿刺注意事项与要点
在穿刺不顺利时,不要轻易用针或者鞘作 股动脉造影,容易使已经形成地夹层变大, 如果遇到任何阻力,均应该重新穿刺;
左冠状动脉常用投照体位
右前斜(RAO)30º+足位(Cau)30º(肝位) :
观察LAD,LCX起始部,LCX全程,钝缘支(OM) 全程
右前斜(RAO)30º+足位(Cau)30º(肝位)
左冠状动脉常用投照体位
LAO 45º+ Cau 30º(脾位,蜘蛛位): 观察LM,LAD,LCX开口病变(三分叉),LCX近 段,钝缘支(OM)开口与体部
别显示左,右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优于非选择性 造影;但由于其容易损伤到主动脉根部及瓣膜 结构,目前临床基本不用
冠状动脉造影术地发展史
第三阶段: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 1959年Sones利用特制地尖端呈弧形地造影
导管,经肱动脉逆行送入主动脉根部进行主动脉 造影,无意将造影剂直接注入右冠状动脉内使其 清晰显影;
禁忌症
绝对禁忌症 :无桡动脉搏动;肾透析地动静脉 短路 相对禁忌症 : Allen试验阴性,提示掌弓侧枝 循环不好;桡动脉搏动差或细小,尤其小个老年 妇女; 既往有大血管异常地病史(主动脉根部 异常或锁骨下动脉异常等); 用6F/7F鞘管不 能完成地治疗(如旋磨治疗或其它需8 F鞘管 完成地技术);不能用右桡动脉行左内乳动脉 地介入治疗,也不能用左桡动脉行右内乳动脉 地介入治疗
冠心病介入治疗历史与发展PPT (精品)
15
22002200/8//826/26
16
22002200/8//826/26
17
术中约2% ~ 5%的病例发生急性血管 闭塞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内高达25 %~35%的再狭窄率以及约50%的冠状 动脉病变不适合此种治疗等,被称之为 “5%~35%~50%问题”
A layer of endotheliumis then formed rapidly单层内皮迅速的形成
22002200/8//826/26
31
In vivo: SEM 1 Hr Post Porcine Coronary Artery Implantation 体内:猪冠状动脉植入支架1小时候扫描电镜下结果
5
1976年Gruentzig开始了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 (coronary angioplasty)的探索,从动物模型继而在 尸解心脏标本上进行了实验研究,取得了最初步的经验 和资料
1977年5月Gruentzig、Myier和 Hanna在美国旧金山市 (San Francisco)首次在心外科手术室内将冠脉成形术 应用于搭桥术活人心脏。
能、轨迹性能、推送功能均不理想
器械改进主要为: ①GC对BC后坐支撑力的增加和薄壁大腔GC对术中显影的改善。 ② GW可控性和穿越病变能力的改进。 ③BC外径(profile)的缩小和超微球囊,亲水球囊问世,增加
病变跨越性能。 ④球囊的耐高压使纤维病变和钙化病变成为了适应证。 ⑤球囊的顺应性的改变减少了术中内膜撕裂并发症。
随后冠脉内支架被广泛应用于冠心病介入治疗领域,对开拓冠脉 介入治疗的适应证、降低缺血并发症及血管再狭窄率有重要的作 用,已成为冠心病介入治疗最主要的方法。被称为是PCI史上第二 个里程碑。
冠脉介入治疗与护理
02
CHAPTER
冠脉介入治疗技术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一种常用的冠心病治疗方法,通过导管技术疏通狭窄或阻塞的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
总结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包括球囊扩张、激光成形、旋磨等技术,通过导管将球囊或支架植入冠状动脉狭窄部位,以恢复冠状动脉血流。
详细描述
总结词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是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基础上,通过植入支架来维持冠状动脉的通畅。
冠脉介入治疗与护理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冠脉介入治疗概述冠脉介入治疗技术冠脉介入治疗的护理冠脉介入治疗的康复与随访冠脉介入治疗的风险与挑战冠脉介入治疗的未来展望
01
CHAPTER
冠脉介入治疗概述
冠脉介入治疗是一种通过导管等器械在冠状动脉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医学技术。
定义
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的特点,适用于冠状动脉狭窄、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抑郁和情绪问题
引导患者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面对疾病和治疗,如放松训练、认知行为疗法等,以减轻心理压力。
应对方式
06
CHAPTER
冠脉介入治疗的未来展望
综合考虑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介入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制定治疗方案
通过基因检测了解患者的遗传背景,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
了解患者病史、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结果,评估患者病情和手术风险。
评估患者情况
心理护理
术前准备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冠脉介入治疗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等,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情绪。
指导患者术前禁食、禁水,备皮,做好碘过敏试验,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03
02
冠心病 pci历史
冠心病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77年,当时Gruentzig医生在瑞士苏黎世成功地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
这一手术开创了介入治疗的新纪元,让PCI手术进入到大家的视野中。
PTCA采用经皮动脉穿刺法,将带有球囊或其他各种治疗装置的导管经主动脉送入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利用加压充盈球囊的机械作用或其他物理作用,直接扩张或消融粥样硬化性的斑块,从而增大血管内径,改善心肌供血,最后达到缓解心肌缺血症状和减少心肌梗死发生的目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PCI治疗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以下是PCI治疗的一些关键时刻和发展阶段:1. 1977年至1992年:PTCA时代。
这个阶段的PCI治疗仅局限于单纯球囊扩张,但由于存在一些并发症,这种治疗方法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2. 1992年至2000年:金属裸支架(BMS)时代。
在这个阶段,人们发明了金属裸支架,用于支撑血管并防止血管狭窄。
然而,这种支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支架血栓形成和再狭窄。
3. 2000年至2010年:药物洗脱支架(DES)时代。
为了解决金属裸支架时代的问题,药物洗脱支架被研发出来。
这种支架涂有一层抑制细胞增生的药物,可以减少再狭窄的发生率。
4. 2010年至今:生物可降解支架(BRS)时代。
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研发可被人体自然降解的支架。
这种支架可以在完成支撑和抑制细胞增生的任务后逐渐被人体降解吸收,从而避免长期存在的并发症。
PCI治疗的进步使得更多的冠心病患者得到了有效和安全的治疗。
如今,PCI技术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的冠心病治疗方法之一。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PCI治疗将继续发展,为更多的患者带来希望和生机。
冠脉介入治疗ppt课件
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自身 状况对冠脉介入治疗的预后产生影响。
术后护理和药物治疗对冠脉介入治疗 的预后起到关键作用,需严格遵循医 嘱,定期复查。
病变严重程度
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病变部位 和数量等因素也会影响治疗效果和预 后。
04
冠脉介入治疗的并发症与处理
常见并发症
出血
冠脉介入治疗过程中可能导致 穿刺部位出血,严重时可能引
利用基因检测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预测患者对不同治疗方法的反应,为个体化治 疗提供科学依据。
开展多学科协作,综合考虑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制定全面的个体化治疗 方案。
未来发展方向与挑战
探索更加安全、有效的介入材 料和器械,提高治疗的远期效 果和安全性。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推 进冠脉介入治疗领域的科技进 步与发展。
特点
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的优点, 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历史与发展
历史
冠脉介入治疗始于20世纪70年代, 经过多年的发展,技术不断改进和完 善。
发展
目前,冠脉介入治疗已经成为全球范 围内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技 术仍在不断进步和创新。
适用范围与限制
适用范围
适用于冠状动脉狭窄、心肌梗死等冠心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
术前评估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 了解患者的病情和药物 过敏史,减少并发症的
发生。
规范操作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冠脉介入治疗,减少血 管损伤和过敏反应的发
生。
术后观察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情况, 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如出血、血管损伤等。
药物治疗
对于过敏反应和心肌梗 死等并发症,及时使用 药物治疗,减轻症状、
03
冠脉介入治疗新进展
冠脉介入治疗的发展-裸金属支架
添加标题 纵切面
横切面
冠脉介入治疗的发展-药物涂层支架
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药物洗脱支架
以雷帕霉素和紫杉醇 等为代表的药物,它们可 以有效抑制内皮细胞的过 度增生,从而使再狭窄的 发生率进一步下降到510%以下。
他的言论遭到当时医学界无情的讽刺 和嘲笑。因为当时认为导管进入心脏会引 起猝死。
起源
当时的Werner Forssmann,他骗取了手术护士协助他将自己的左臂麻醉后将 一根输尿管插入了肘前静脉,并向前推进,直至他的右心房,利用X光胶片记录下 来了整个过程,证实导管进入心脏是安全的。然而事后他被院长解雇。
起源
添加标题
add your words here, according to your need to
draw the text box size
添加标题
01 Amplatz
02 Judkins
03 指引导管
1966年Amplatz、1967年Judkins进一步改进了导管顶端形状、弧 度和导管插入技术,使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冠 心病诊治历史上的里程碑。
测量血管管腔面积及 狭窄程度
斑块性质
评估斑块性质等
术后评价
评估支架贴壁情况等
评估性技术-OCT
OCT是利用波长为1300nm左右的近红外线的光波作为光源,通过分光器将光源 发出的光分为样本光束和参照光束,采用距离相同的参照光束和样本光束反射波相 遇后的产生的光学相干现象,用光波反射时间和光波延迟时间来测量距离,光波强 度代表深度,经计算机处理成信号后,从而获得组织图像。
冠脉介入治疗发展历程及前景展望
了解冠脉介入治疗的历史沿革 、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对于 提高医疗水平、改善患者生活
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和方法
本文旨在回顾冠脉介入治疗的发展历程,分析当前治疗现状,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为临床医生、患 者及家属提供参考。
采用文献回顾法,搜集与冠脉介入治疗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分析和归纳。
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是一种通过改变细胞基因表达来治疗疾病的方法。近年来,基因治疗在心血管疾 病领域中备受关注。目前,一些基因治疗药物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但距离实际应用仍 需时间。
临床应用及推广前景
适应症拓展
冠脉介入治疗的适应症正在不断拓展,从最初的冠心病治疗到现在已经广泛应用 于各种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如心肌梗死、心绞痛、心肌缺血等。未来,随着技术 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冠脉介入治疗的应用范围将更加广泛。
2003年
FDA批准了第一个可降解聚合物涂层DES 。
2006年
FDA批准了第一个无聚合物涂层DES。
03
冠脉介入治疗现状及问题
当前应用情况及疗效
冠脉介入治疗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能够快速、安全地恢复心肌供血, 缓解心绞痛等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冠脉介入治疗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等,其 中PCI是最常用的方法。
市场需求增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这将进一步促进冠脉介入治疗 技术的市场需求增长,为相关产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05
研究结论及建议
主要研究结论
冠脉介入治疗在改善心肌缺血和心绞 痛症状方面具有显著疗效,且相较于 传统药物疗法,能够更快地控制病情 、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冠脉介入大事记
1844年法国生理学家伯纳德(Bernard)应用导管对动物心脏内压力进行测定。
1929年德国医师Forssmann将一根65 cm长的导尿管从自身肘静脉插入,送至右心房,记录了医学史上第一张心导管X线影像。
1941年美国的心脏科医师理查兹(Richards)和考南德(Cournand)首次应用心导管检查测定右心室压力、肺动脉压及心输出量。
他们与Forssmann医师分享了195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58年美国索内斯(Sones)医师无意中将30 ml造影剂注入患者右冠状动脉,意外地造就了人类首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1973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陈灏珠院士团队进行了我国首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1977年Gruentzig医师在瑞士苏黎世实施了世界首例PTCA并获得成功,开创了冠心病的介入治疗时代。
1983年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熊重廉、蒋文平教授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PTCA术。
1986年皮埃尔(Puel)医师和西格瓦特(Sigwart)医师在法国图卢兹实施了首例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介入心脏病学进入金属裸支架(BMS)时代。
1989年加拿大康波(Campeau)医师采用经皮穿刺桡动脉的方式进行冠状动脉造影。
1992年荷兰基曼尼基(Kiemeneij)医师报道了首例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此技术降低了股动脉穿刺给患者带来的手术创伤和风险。
2003年药物洗脱支架(DES)问世,与BMS相比,DES可使血管再狭窄率明显降低,引发了介入心脏病学的又一次革命。
2012年首款生物可降解支架(BVS)在欧洲、亚太等地区上市,BVS的问世能否给介入心脏病学带来革命性的改变,我们拭目以待。
冠脉介入治疗发展历程及前景展望
冠脉介入治疗发展历程及前景展望冠脉介入治疗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使用的是自制的球囊导管,治疗效果有限。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冠状动脉造影技术的发展和导管材料的改进,冠脉介入治疗开始逐渐成熟。
1986年,冠脉介入治疗的突破性进展出现,美国心脏病学会推出了第一款商业化的冠脉支架,这标志着冠脉介入治疗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1991年,冠脉介入治疗的重要突破出现,即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的问世。
药物洗脱支架可以释放药物,抑制血管再狭窄的发生,大大减少了再狭窄的概率。
这一技术的出现,使得冠脉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大大提高,成为治疗冠状动脉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改进,冠脉介入治疗的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
除了治疗冠状动脉狭窄,冠脉介入治疗还可以用于心肌梗死、急性冠脉综合征等病情复杂的患者。
此外,冠脉介入治疗还可以进行球囊扩张术、旋切术、旋刨术等不同的操作,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式。
未来,冠脉介入治疗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前景。
首先,随着科技的进步,冠脉介入治疗的设备和技术会不断更新和改进,使得治疗更加精准和有效。
例如,目前已经出现了生物可吸收支架(bioabsorbable stent),它可以在血管内维持一段时间后被机体吸收,减少了长期残留支架带来的副作用。
其次,冠脉介入治疗在药物方面也有很大的潜力。
目前已经出现了药物洗脱支架,用于释放药物预防再狭窄。
未来,可以进一步研发和应用新型药物,例如抗血小板药物和抗炎症药物,以进一步改善冠脉介入治疗的效果。
最后,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增加。
冠脉介入治疗将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医学科目的合作,共同研究和探索冠脉介入治疗在老年人中的应用,并针对老年人的特殊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总之,冠脉介入治疗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国内冠脉介入之探索——一路走、一路试
血 管 重 建 率 及 分 支 血 管 开 口的 再 狭 窄 率 。
四、 干细胞 移植 : 摘 取“ 圣 杯 ”。 我 们 在 路 上
P C I 培训 中心 , 旨在不 久 的数 年 内培 养 出足 够 的合 格
P C I医 生 。
在 过去 3 0年 间 , 我 国 冠 心 病 介 入 治 疗 领 域 已 取 得长 足发展 , 我们 在新 技术 、 新 理念 、 新 器 械 方 面 的 不 断 尝 试 使 我 国冠 心 病 介 入 治 疗 与 国 际 领 先 水 平 保 持
系统、 循 序渐 进 的培养 , 目前 亟 需 正 规 的培 训 和 有 经
验 P C I 专家 的指导 ; ⑤P C I 资 源 存 在 大 量 浪 费 的 现
挑 战性 的病 变之 一 , 并 与介 入治 疗手 术成 功率 降低 及
术中、 术 后并 发症 增 高相关 。 虽然单 支架 术有 手术 简单 、 手术 时 间短 、 费用低 、 并 发 症少 、 易于 掌握 等优 点 , 但 还 有 相 当 一 些 病 例 是
梗 死 心 肌 的 细 胞 再 生 和 修 复 是 心 脏 病 学 领 域 的
一
个 圣 杯 。 干 细 胞 作 为 一 类 未 分 化 的 细 胞 或 原 始 细
冠状动脉介入术
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技术主要分为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一冠脉造影﹙CAG﹚简介1 1929年,Werner Forssmann完成首例心导管术2 1959年美国儿科医师Sones为一个有主动脉病变的患者做心脏造影的时候,利用特制的头端呈弧形的造影导管,误经肱动脉逆行送入主动脉根部,并将导管远端分别置于左、右冠状动脉口,将约30ml 的造影剂直接注入左、右冠状动脉内而使其清晰显影,令人惊讶的是,患者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发生室颤,因为在这之前医疗界普遍认为向冠状动脉里注射造影剂是非常危险的〔会引起室颤〕,从而开创了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
3 1964年,Sones完成了第一例经肱动脉切开的冠状动脉造影术。
4 1967年,Judkins采用穿刺股动脉的方法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使这一技术进一步完善并得以广泛推广应用。
二什么是冠脉造影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就是利用血管造影机,通过特制定型的心导管经皮穿刺入下肢股动脉或上肢挠动脉,沿降主动脉或上肢动脉逆行至升主动脉根部,然后探寻左或右冠状动脉口插入,注入造影剂,使冠状动脉显影。
这样就可清楚地将整个左或右冠状动脉的主干及其分支的血管腔显示出来,可以了解血管有无狭窄病灶存在,对病变部位、范围、严重程度、血管壁的情况等作出明确诊断,决定治疗方案〔介入、手术或内科治疗〕,还可用来判断疗效。
这是一种较为平安可靠的有创诊断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被认为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IVUS、OCT、FFR等逐步在临床应用,发现局部在冠状动脉造影中显示正常的血管段存在内膜增厚或斑块,但由于IVUS等检查费用较为昂贵,操作较为复杂,现在并不是常规检查手段。
三冠状动脉造影的适应证以诊断为主要目的:1不明原因的胸痛,无创性检查不能确诊,临床疑心冠心病。
2不明原因的心律失常,如顽固的室性心律失常或新发传导阻滞;有时需冠状动脉造影除外冠心病。
3不明原因的左心功能不全,主要见于扩张型心肌病或缺血性心肌病,两者鉴别往往需要行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及结果判读 PPT
后前位(AP)+ 头位(Cra) 20º
右冠状动脉呈“L”型,观察RCA 远端分支及其开口情况
RCA RAO30°
观察RCA中段
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分析顺序
冠脉畸形
优势
病变数量
形态学分类
狭窄程度
病变部位
血流分级
侧支情况
支架及桥血 管通畅程度
冠状动脉起源异常
冠状介入治疗的历史
1964年,美国放射科医生 Charles Dotter 发明了介入球囊血管成形术, 最早用于治疗股动脉狭窄,开创了介入治疗的时代
冠状介入治疗的历史
1966年和1967年,澳大利亚的Kurt Amplatz和美国的Melvin P. Judkins 分别设计出冠脉造影专用导管,改进了导管尖端形状、弧度和插入技术
冠脉侧支循环:右冠脉→前降支
冠脉侧支循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
冠脉侧支循环:前降支→右冠状动脉
冠脉支架内再狭窄Mehran分型
冠脉造影的穿刺途径
1989年,加拿大医生 Campeau 首先经皮穿刺桡动脉进行冠状动脉造影 1992年,荷兰医生 Kiemenij 首次经桡动脉进行PCI治疗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系统
主动脉窦与冠脉开口
冠状动脉血管树解剖示意图
冠状动脉解剖学
左冠状动脉解剖
左冠状动脉主干(LM):源于主动脉根部左冠窦上部的中央,向左或后伸展 0.2-4厘米,行至前室间沟分为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有时发出中间支。 前降支(LAD):沿前室间沟走行,下行至心尖或绕过心尖,止于膈面。
曲以远 -重度:2个或以上≥90°的弯曲以远
冠状动脉钙化
轻度:仅在心脏活动状态下可见 中度:勿需在心脏活动状态下即清晰可见 重度:严重的明显钙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959年克利夫兰医学中心儿科心脏病专家Mason Sones等进行了 第一例选择性冠脉造影。
• 1966年Amplatz、1967年Judkins进一步改进了导管顶 端形状、弧度和导管插入技术,使选择性冠状动脉造 影术得到广泛应用。
发展
Development
• 第一阶段: 单纯球囊扩张(PTCA)阶段 • 第二阶段: 裸金属支架(BMS)阶段
• 第一阶段: 单纯球囊扩张(PTCA)阶段
1977年
• 第二阶段: 裸金属支架(BMS)阶段
• 第三阶段: 药物洗脱支架(DES)阶段
1987年
2003年
• 第四阶段: 全吸收式生物可降解支架(BVS) 2013年
DRUG-ELUTING STENT FOR ISR( IN-STENT RESTENOSIS)
PTCA引起的临床难题
• 术后急性血管闭塞
• 低心排综合征
• 严重心律失常
• 中晚期再狭窄率高达50%
• 第一阶段: 单纯球囊扩张(PTCA)阶段
1977年
• 第二阶段: 裸金属支架(BMS)阶段
• 第三阶段: 药物洗脱支架(DES)阶段
1987年
2003年
• 第四阶段: 全吸收式生物可降解支架(BVS) 2013年
药物洗脱支架的新纪元开始了
ABSORB BVS: THE 4TH REVOLUTION IN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1977
1988
2001
today
1977 Balloon Angioplasty (PTCA)
Bare Metal Stents (BMS)
近几年来随着DES在PCI术中的应用,临床实验和研究均表明:在预 防再狭窄中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因为其一方面可以减少球囊扩张后的
冠脉弹性回缩,另一方面可对冠脉病变局部提供缓慢和长期高浓度的药
物释放,抑制细胞过度增生和抗血管重塑。 DES的临床应用已成为介入心脏病学领域继球囊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 后的第三个里程碑.
Andreas Gruentzig教授(1939-1985),于
1972至1973年发明并改进用于血管成形术的
球囊导管,之后30多年,冠脉介入诊疗技术得 到迅速的发展和普及.作为开创这一领域的先 驱者,人们称他为介入心脏病学之父.
到1985年,仅仅格林特 茨格一个人就完成了2623 例PTCA,成功率超过90%, 仅 有2例死亡。
介入心脏病学的创始人
1929年,25岁的德国外科医生沃纳· 福斯
曼 (Werner Forssmann)提出:我们可以将一
根导管插入心脏 ,并且通过这根导管可以向 心脏注入药物或测量血压。 他的言论遭到当时医学界无情的讽刺和 嘲笑。因为当时认为导管进入心脏会引起猝 死。
当时的WERNER FORSSMANN 正在德国 EBERSWALDE 医院工作。他骗取 了手术护士协助他将自己的左臂麻醉后将一根输尿管插入了肘前静脉, 并向前推进,直至他的右心房,他步行通过医院的走廊,利用 X光胶片记
1977年 1987年
• 第三阶段: 药物洗脱支架(DES)阶段
2003年
• 第四阶段: 全吸收式生物可降解支架(BVS) 2013年
PTCA术的发展
• 1964年,美国的Dotter成功应用自制的球囊导管治疗了一位 股动脉严重栓塞的患者,并获得圆满成功。 • 在他的启发下。1974年起德国的Andreas Gruentzig开始研 究将球囊技术应用于冠状动脉,但周围的同事和老师们都批
1958年10月30日,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的Mason Sones在给一名瓣膜
病患者进行主动脉造影时,无意中将30 ml的造影剂注射入右冠状动脉,
虽然出现了意料当中的心跳骤停,但在患者咳嗽几声使造影剂加速排 出后很快恢复正常。
Sones推测冠状动脉可能能够耐受少量的造影剂直接注射,后来的大量 基础及临床研究均证实了Sones的推断。紧接着,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逐渐开展,成为冠心病诊治历史上的里程碑。
A novel solution --drug-eluting stents (DESs)
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药物洗脱支架
allowing controlled release of a drug directly to the injured endothelium
允许直接释放到受伤 的内皮细胞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 PTCA是经皮穿刺方法送入球囊导管,扩张狭窄和梗阻冠状动脉的一种治疗方法。 是最基本的冠心病介入性治疗技术。PTCA一般应用于有症状或有客观缺血证据的 冠心病患者。PTCA的操作类似冠状动脉造影,在透视及严密压力监测下,将球囊 导管沿引导钢丝送至狭窄病变部位加压扩张,一般常需扩张2~4次,直至造影所见 狭窄已被满意扩张为止。
生物可降 解支架
在人体内可全部吸收或降解的支架 PLA支架 和 金属可降解
冠状动脉支架简介
冠状动脉支架的发展:
金属支架 (裸支架)
裸支架时代,由于内皮过度增生。临床 的血管再狭窄高达20%~30%,需要血 运重建手术。
冠状动 脉支架
药物涂层 支架
血管再狭窄率下降到3%甚至更低,但是患 者需要终身服用抗凝剂,生活也受到一定 限制,长期存在体内有些不确定因素。
DES的分类
广义的药物涂层支架分为两大类: 1。抗血栓药物涂层支架: 是在支架表面包被磷酰胆碱,肝素,炭化物 ,硅炭合金等物质,以减少血栓 形成,从而减少再狭窄的形成。 2。抗增殖药物涂层支架: 是通过支架表面的特定载体控制释放某些抗增生的药物(如雷帕霉素,紫杉 醇等)或基因,细胞等,通过与血管壁持续的作用而抑制支架术后血管内 膜的过度增殖,从而降低再狭窄的发生。 现一般将后者称为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 DES)
•
1956年,由于他前期的创新式研究对心脏介入诊断和治疗的贡献,他被授予诺贝 尔医学奖。
•
在领奖时,Forssmann 不无感慨地说“心导管术是打开未知大门的一把钥匙,但
在这之前的20多年里,没有人理解我”。纽约时报将Forssmann 誉为超越生活时代 的科学家,是他拉开了人类心脏导管介入治疗的序幕。
DES的定义
Drug-eluting Stent
• 就是将抗血管重塑和抗增殖药物集中于支架, 通过局部释放的方法防止再狭窄发生的一种特 殊支架。
What are DESs ?
Coronary artery stents coated with a variety of pharmacologic agents
录下来了整个过程,证实导管进入心脏是安全的。然而事后他被院长解
雇。
Forssmann的发现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12年后的1941年,两 位美国的心脏科医生Dickinson W. Richards和Andre F. Cournand注意到 了他的开创性工作,首次用心导管检查测定右心及肺动脉压和心输出量, 用以诊断先天性和风湿性心脏病。
评他的设想没有科学性,即使在狗冠状动脉的实验取得成功
后,仍有不少人嘲笑他精神异常。不过Gruentzig并没有气
选择性冠脉造影; 1964年,Dotter:第一例PTCA(股动脉栓塞); 1966年,Judkins:研发选择性冠脉造影管; 1977年,Gruentzig:冠状动脉PTCA。
首例金属裸支架植入
• 1987年在法国图卢兹工作的瑞士学者Urich Sigwart首次置入冠脉支架BMS(金
属裸支架)用于人体,他的研究报告发表于1987年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从
此人类心血管疾病的诊治进入了新的历程。
金属裸支架BMS的再狭窄率是20%30%,虽然相对单纯PTCA的再狭窄率有 所下降(50%),但是BMS术后再狭窄 也成为当时PCI治疗的“致命软肋”。
Coronary Drug Eluting Stents (DES)
Absorb Bioresorbable Vascular Scaffold (BVS)
After implant.
After resorption.
Data and images on file at Abbott Vascular.
现在及未来
药物洗脱支架也并非完美的。病人术后服用抗血小
板药物的时间过长,晚期血栓发生率高,以及支架的
价格昂贵这些问题都不容我们忽视。所以冠脉介入,
甚至是心脏介入都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第三阶段
药物洗脱支架
后续研究发现以雷帕霉素和紫杉醇
等为代表的药物可以有效抑制内皮细胞
的过度增生。雷帕霉素 可以抑制新生内 膜增生,从而抑制再狭窄的发生。
药物洗脱支架(DES)的出现
5. 药物洗脱支架:2001年9月,在瑞典的欧 洲心脏病学会上公布了著名的RAVEL试验结果, RAVEL试验显示,与普通支架相比,Sirolimus洗 脱支架(SES)组的7个月再狭窄率为0。同年12月 药物洗脱支架荣登当年AHA十大研究进展(Top Ten)榜首。
冠脉内支架置入术的现状 (INTRACORONARY STENTING)
• 冠脉内支架置入术自从1987年开始广泛应用于经皮 冠脉介入治疗(PCI)以来,虽然明显降低了普通球囊 冠脉成形术(PTCA)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但是支架 内再狭窄(ISR)仍高达20%~40%。 ISR的防治又成为一 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已经严重限制了PCI技术的开展。 尽管采用了切割球囊,血管内放射和旋磨等措施, 但仍不能有效地解决支架内再狭窄。
生物可降 解支架
在人体内完成支撑作用后可全部吸收或降解, 可多次进行介入手术,不需要长期服用抗凝 剂。目前尚出于研制阶段,国外已经开始二 期临床试验。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