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中医诊疗指南
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
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概述咳嗽病是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等症状。
中医认为咳嗽病多由外感风寒、火热内盛等原因引起,可根据病情采取相应的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诊断要点中医诊断咳嗽病主要从病因、病理变化、症状以及舌脉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一般需要注意以下要点:1.病因分析:咳嗽病可分为风寒、风热、肺热等类型,根据患者的外感史以及病程等进行分析。
2.病理变化:咳嗽病主要表现为气滞、痰热等病理变化,通过听诊、触诊等方法判断病理变化情况。
3.症状分析:具体症状如咳嗽声音、咳痰的性质等,可有助于诊断咳嗽病的类型。
4.舌脉分析:通过观察舌苔、舌质、脉象等情况,进一步确认咳嗽病的类型。
风寒型咳嗽的中医诊疗方案病因与病理分析风寒型咳嗽是由外感风寒引起的,病理上表现为肺部气滞、痰湿阻塞等。
中医诊断要点1.病因分析:由于外感风寒引起,患者可能有发热、寒冷感等感冒症状。
2.病理变化:肺部气滞导致咳嗽声低沉,痰湿阻塞则使咳痰量较多。
3.症状分析:患者咳嗽声低沉、咳痰白稠等。
4.舌脉分析:舌苔白腻,脉象浮缓。
中医治疗原则风寒型咳嗽的中医治疗原则为疏风解表,行气化痰。
方药组成1.麻黄(疏风解表,宣肺止咳)2.柴胡(疏肝解郁,和胃止呕)3.半夏(化痰止咳)4.栝蒌子(祛风化痰)1.荆防败毒散:麻黄、荆芥、防风、薄荷等。
2.半夏泻心汤:半夏、甘草、麻黄等。
方剂用法用量根据患者的病情,可将方剂用水煎煮后分次服用。
风热型咳嗽的中医诊疗方案病因与病理分析风热型咳嗽是由外感风热引起的,病理上表现为肺部热盛、痰热咳嗽等。
中医诊断要点1.病因分析:由于外感风热引起,患者可能有发热、喉咙疼痛等症状。
2.病理变化:肺部热盛导致咳嗽声音高亢,痰热咳嗽则使咳嗽声音较粗。
3.症状分析:患者咳嗽声音高亢、咳痰黄稠等。
4.舌脉分析: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中医治疗原则风热型咳嗽的中医治疗原则为清热利咽,化痰止咳。
1.石膏(清热解毒,益胃生津)2.茅根(清热解毒,利咽杀菌)3.桑白皮(润肺止咳,清热解毒)方剂举例1.苦杏仁石膏汤:石膏、苦杏仁、桑白皮等。
咳嗽(急性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方案
新津县花桥镇公立卫生院咳嗽(急性支气管炎)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病名:咳嗽中医病名:咳嗽病西医病名:急性支气管炎急性支气管炎是由生物、物理、化学刺激或过敏等因素引起的急性气管-支气管黏膜炎症。
多为散发,无流行倾向,年老体弱者易感。
临床症状主要为咳嗽和咳痰。
常发生于寒冷季节或气候突变时。
也可由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迁延不愈所致。
急性支气管炎属于中医“咳嗽病”范畴。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 、中医诊断:(1)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2)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3)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
2、西医诊断:(1)发病急,常于上呼吸道感染后出现刺激性干咳,或有少量粘液痰,伴胸骨后不适感或钝痛,有细菌感染时可有粘液脓性痰。
支气管痉挛时有气喘,全身症状有轻度畏寒、发烧,体温38℃左右。
(2)肺部体征阴性或两肺呼吸音粗糙,或可闻散在的干、湿罗音。
(3)血液白细胞数大多正常,细菌感染时增高。
(4)胸部X线检查正常,或有肺纹理增粗。
(5)病程一般为自限性,全身症状3~5天消退,咳嗽咯痰症状有时可延续2~3周才消失。
(6)应排除百日咳、肺炎、支气管肺炎、支气管肺癌、肺结核等。
(二)证候诊断(1)风寒袭肺: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恶寒,或有发热,无汗。
舌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犯肺:咳嗽气粗,咯痰粘白或黄,咽痛或咳声嘶哑,或有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
舌尖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
(3)风燥伤肺:干咳少痰,咯痰不爽,鼻咽干燥,口干。
舌尖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数。
(4)痰热郁肺:咳嗽气粗,痰多稠黄,烦热口干。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5)肝火犯肺:咳呛气逆阵作,咳时胸胁引痛,甚则咯血,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6)痰湿蕴肺:咳声重浊,痰多色白,晨起为甚,胸闷脘痞,纳少。
舌苔白腻,脉滑。
(7)肺阴亏虚:咳久痰少,咯吐不爽,痰粘或夹血丝,咽干口燥,手足心热。
舌红,少苔,脉细数。
二、诊疗方案(一)辨证选择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咳嗽(肺炎)中医诊疗方案
肺病科优势病种诊疗规范咳嗽(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一、疾病诊断(一)中医诊断临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表现。
应询查病史的新久,起病的缓急,是否兼有表证,判断外感和内伤。
外感咳嗽,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有肺卫表证。
内伤咳嗽,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多伴有其他兼证。
(二)西医诊断1.新近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
2.发热≥38度。
3.肺实变体征和(或)湿性罗音。
4.WBC>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核左移。
5.胸部X线检查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伴或不伴胸腔积液。
以上1~4项中任何一款加第5项,并除外肺结核、肺部肿瘤、非感染性肺间质性疾病、肺水肿、肺不张、肺栓塞、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肺血管炎等。
可建立临床诊断。
二、证候诊断1.风热犯肺证:身热无汗或少汗,微恶风寒,咳嗽痰少,头痛,口微渴。
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2.痰热壅肺证:身热烦渴,汗出,咳嗽气粗,咳痰色黄或痰中带血,胸闷,胸痛,口渴喜饮。
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洪数或滑数。
3.肺胃热盛证:身热,午后为甚,口渴多饮,咳嗽痰黄,腹胀便秘,舌红,苔黄或灰黑而糙,脉滑数。
4.热闭心包证:壮热,烦躁不安,口渴不欲饮,甚则神昏谵语,惊厥或四肢厥冷。
舌降少津,苔黄,脉眩数或沉数。
5.气阴两虚针证:身热渐退,干咳痰少而粘,自汗神倦,纳少口干。
舌红,少苔,脉细或数。
6.邪陷正脱证:呼吸短促,鼻翼煽动,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甚则汗出如油,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身热剧降。
或起病无身热,面色淡白,神志逐渐模糊。
舌质淡紫,脉细数无力,或脉微欲绝。
【治疗方案】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及中成药1.风热犯肺证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方药:桑菊饮或银翘散加减。
桑叶、菊花、薄荷、连翘、桔梗、杏仁、芦根、甘草。
中成药:乐频清胶囊2粒每日3次口服;清开灵颗粒1包每日3次口服。
2.痰热壅肺证治法:清热化痰素肺。
咳嗽的中医诊疗要点详解
咳嗽的中医诊疗要点详解定义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冲击气道,发出咳声或伴有咳痰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
释义有声无痰→咳,有痰无声→嗽,有痰有声→咳嗽咳嗽的病名首见于《内经》流行与发病本病发病率高,据统计慢性咳嗽的发病率为3%~5%,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高达10%~15%,尤为寒冷地区发病率更高。
历史沿革1.病因病机《内经》对咳嗽的病因、症状、症候分类、病理转归、治疗都有详细论述:(1)《素问咳论》指出咳嗽是“皮毛先受邪气”:“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强调外邪犯肺或脏腑功能失调,病及于肺,皆能致咳。
(2)五脏六腑之咳“皆聚于胃,关于肺”,咳嗽不止于肺,亦不离乎肺。
2.分类《诸病源候论咳嗽候》有十咳之称:五脏咳、风咳、寒咳、胆咳、厥阴咳。
《景岳全书》首次把咳嗽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论述了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的病理过程。
3.论治(1)《景岳全书》强调辨证当以阴阳虚实为纲,外感咳嗽宜“辛温”发散为主,内伤咳嗽宜“甘平养阴”为主的治则。
(2)赵献可《医贯》对咳嗽的治疗提出“治之之法不在于肺,而在于脾,不在于脾,而反归于肾”。
(3)王纶《名医杂著·论咳嗽证治》:“治法须分新久虚实,新病风寒则散之,火热则清之,湿热则泻之;久病便属虚、属郁,气虚则补气,血虚则补血,兼郁则开郁,滋之、润之、敛之,则治虚治法也。
”(4)虞抟《医学正传》:“欲治咳嗽者,当以治痰为先。
治痰者,当以顺气为主,是以南星、半夏顺其痰,而喘咳自愈;枳壳、橘红利其气,而痰饮自降”。
(5)俞昌《医门法律》论述了燥的病机及其伤肺为病而致咳嗽的论治,创立温润、凉润治咳之法。
(6)《临证指南医案》:风——辛平解之;寒——辛温散之;暑——微辛微凉,苦降甘淡;湿——理肺治胃;火(温热)——甘寒范围中医——咳嗽既是具有独立性的证候,又是肺系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
本病咳嗽—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病症西医——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
中医科咳嗽诊疗常规
中医科咳嗽诊疗常规咳嗽是由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气不清,失于宣肃所致,临床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
西医学中的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以咳嗽为主症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1 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2 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3 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
4 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正常或增高。
5 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
6 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或见斑片状阴影。
7 本病应注意与哮病、喘证、肺胀、肺痨及肺癌相鉴别。
[辨证论治]1 风寒袭肺症状:咳嗽声重,气急,咯痰稀薄色白,常伴咽喉痒,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例方:三拗汤合止嗽散。
2 风热犯肺症状: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嘎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楚身热,汗出恶风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例方:桑菊饮。
3 风燥伤肺症状:喉痒干咳,连声作呛,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浮细数。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例方:桑杏汤。
4 痰湿蕴肺症状: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胸闷气憋,尤以晨起咳甚,痰多,痰粘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痰出则憋减咳缓。
常伴体倦,脘痞,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或滑。
治法:燥湿化痰,降气止咳。
例方: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 痰热郁肺症状: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痰鸣,痰多质粘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吐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而粘,欲饮水,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例方:清金化痰汤。
6 肝火犯肺症状: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口苦,常感痰滞咽喉而咯之难出,量少质粘,或如絮条,胸胁胀痛,咳时引痛。
咳嗽中医诊疗方案
咳嗽中医诊疗方案概述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中医拥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诊疗方案来处理咳嗽问题。
本文档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医诊疗方案,以帮助患者缓解咳嗽不适。
诊断分析在选择合适的中医诊疗方案之前,首先需要明确咳嗽的类型和原因。
根据中医理论,咳嗽可分为痰咳和干咳两种类型。
1. 痰咳:痰咳一般伴有咳痰、咳声沉重等症状,多见于感冒、支气管炎等疾病。
2. 干咳:干咳指的是没有痰液排出的咳嗽,多见于过敏性咳嗽、肺虚等情况。
中医诊疗方案根据咳嗽的类型和原因,中医可以采用不同的诊疗方案来治疗咳嗽问题。
痰咳治疗痰咳需要清痰化痰、平喘止咳的方法:1. 祛痰法:采用草药治疗,如枇杷叶、葶苈子等,可以帮助排除痰液并缓解咳嗽症状。
2. 化痰法:采用混合草药清热化痰,如半夏、天竺黄等,可有效化解痰液,促进恢复。
3. 平喘法:中医讲究平喘止咳,可使用草药治疗,如杏仁、苏木等。
干咳治疗干咳需要滋阴降火、润肺止咳的方法:1. 滋阴降火:采用草药,如沙参、麦冬等,可有效降低体内的炎热感,缓解咳嗽不适。
2. 润肺止咳:选用滋阴润肺的草药,如南杏、百合等,有助于缓解干咳症状。
注意事项中医诊疗方案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患者在接受中医治疗时应注意以下事项:1. 饮食调理:注意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和刺激性食物,多喝水以保持体内湿润。
2. 环境调节: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免暴露在有害物质中,如烟雾或化学气体。
3. 定期复诊:中医诊疗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患者应定期复诊以评估疗效并进行调整。
请注意,本文档仅为一般性建议,具体的中医诊疗方案还需咨询专业中医医生的意见。
咳嗽中医诊疗指南与诊疗规范最新版
咳嗽中医诊疗指南与诊疗规范最新版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咳嗽中医诊疗指南与诊疗规范最新版咳嗽作为常见症状,在中医诊疗中有其独特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咳嗽中医辩证治疗方法详解
咳嗽中医辩证治疗方法详解咳嗽 - 概述咳嗽咳嗽:ké sou,喉部或气管的黏膜受到刺激时迅速吸气,随即强烈地呼气,声带振动发声。
生物学意义人类学家和动物学家发现,咳嗽只限于有直立行走的动物,例如人,黑猩猩等,这是由于直立使得肺垂直悬挂在气管上,使得气管有一定的张力,咳嗽前深吸气时候气管就像拉(弹)簧拉紧,咳嗽时候就像拉弹簧松手时的景象,附着在气管壁上的粘液(痰液)可以产生离心力(站立咳嗽时痰液还要克服地心引力)离开气管壁而被咳出。
爬行动物没有完整意义的咳嗽,因为爬行动物的肺脏是平卧在胸腔肺脏不能够引起反弹产生离心力。
病人躺在床上也能咳嗽是因为人类在千百万年的进化形成了咳嗽反射。
中医:咳嗽是因外感六淫,脏腑内伤,影响于肺所致有声有痰之证。
见《素问·五脏生成篇》。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
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
因外邪犯肺,或脏腑内伤,累及于肺所致。
人体分为九架组,肺架(各秒叽薄)为气海,使气运全身,由于是与外界直接联系,往往最易感染外邪,继而深入体内引起各种病变,肺架的疾病主要表现为阻塞性病变,如热毒壅肺至胸痛咳嗽,痰邪壅肺而至咳嗽痰多和喘息等等,中医将咳嗽归结为“飞蛾症”,可以服用万灵定咳方治疗。
西医:咳嗽(Cough)[1]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呼吸反射动作。
通过咳嗽反射能有效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或进入气道的异物。
但咳嗽也有不利的一面,剧烈咳嗽可导致呼吸道出血,如长期,频繁,剧烈咳嗽影响工作,休息,甚至引起喉痛,音哑和呼吸肌痛,则属病理现象。
咳嗽的动作:来至呼吸系统以及呼吸系统以外器官(如脑,耳,内脏)的刺激经迷走神经,舌咽神经和三叉神经与皮肤的感觉神经纤维传入。
经喉下神经,膈神经和脊神经分别传到咽肌,声门,膈和其他呼吸肌,引起咳嗽动作。
咳嗽动作首先是快速短促吸气,膈下降,声门迅速关闭,随即呼吸肌与腹肌快速收缩,使肺内压迅速上升;然后声门突然开放,肺内高压气流喷射而出,冲击声门裂缝而发生咳嗽动作与特别声响,呼吸道内分泌物或异物等也随之排出[2]。
咳嗽中医诊疗指南
咳嗽中医诊疗指南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是由于感冒、支气管炎、哮喘等病因引起。
而中医则有丰富的经验和疗法来治疗咳嗽。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诊疗指南。
中医认为,咳嗽可以分为寒咳和热咳两种。
寒咳多以寒冷为因素,常出现在感冒初期,咳嗽多为清冷的声音,伴有头痛、鼻塞、打喷嚏等症状。
而热咳多为痰浓黄色,咳声重、声音粗糙。
对于寒咳,中医常用温肺止咳之法来治疗。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服用温肺止咳汤。
这个汤由南沙参、百合、蜜炙甘草等中药材煎煮而成,具有温肺止咳的功效。
还可以用生姜煮水,加入蜂蜜一起服用,这也是一种常用的治疗寒咳的方法。
对于热咳,中医常用清热化痰之法来治疗。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用板蓝根煎煮成汤,具有清热解毒、化痰止咳的作用。
另外,中药材百部也是一种常用的治疗咳嗽的草药,可以煮水或者煎煮成汤来服用。
此外,中医治疗咳嗽还能通过贴敷治疗。
贴敷是将草药煮制成贴敷剂,贴在患者的胸口或者背部。
这种方法可以起到温通经络、散寒止痛的作用,有助于缓解咳嗽症状。
另外,中医还注重调整饮食来治疗咳嗽。
对于寒咳,应该少吃寒凉的食物,如冰淇淋、西瓜等。
而对于热咳,则应该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生姜等。
适当增加吃一些清淡、易于消化的食物,如鸡粥、清炖鱼等,有助于调养肺脾,缓解咳嗽症状。
综上所述,中医诊疗咳嗽有许多方法,如温肺止咳法、清热化痰法、贴敷疗法等。
而且,中医还强调改变饮食习惯对于治疗咳嗽也是有帮助的。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不同,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鉴于中医药涉及较多专业知识,建议在就医时寻求中医的专业指导,以确保治疗效果。
咳嗽中医诊疗方案
咳嗽中医诊疗方案咳嗽是常见病症之一,多因肺部疾病引起,也可以是因为身体免疫力下降引起的症状。
中医认为,咳嗽是由于体内气血不调、肺失宣降或肺热上炎导致的。
因此,中医对咳嗽的诊疗方案与西医有所不同。
下面介绍中医常用的咳嗽诊疗方案。
一、诊断中医的诊断是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方法进行的。
首先,医生会询问患者症状的情况,并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
其次,医生会闻听患者的呼吸声音、咳嗽声音等。
最后,医生还会用手按压患者的身体,以判断身体的反应情况。
二、方案1. 清热化痰法该方案适用于痰中黄腻较多,口干舌燥、咽喉干燥、咳声低沉或嗓音嘶哑、胸痞不舒、肢体不适等症状的患者。
中医认为,这些症状是由于体内有湿热,需要清热化痰来缓解。
清热化痰的常用中药包括用于清热的黄芪、金银花、连翘,以及用于化痰的杏仁、枇杷叶、海藻等。
2. 滋阴止咳法该方案主要适用于痰逐渐增多,口干咽燥,咳嗽吐逆等症状的患者。
中医认为,这些症状是由于体内阴虚,而需要滋阴止咳来缓解。
滋阴止咳的常用中药包括用于滋阴的人参、麦冬、枸杞,以及用于止咳的蜂蜜、川贝等。
3. 祛风止咳法该方案适用于咳嗽声高、声音嘶哑、肢体酸痛等风寒咳嗽症状的患者。
中医认为,这些症状是由于体内有外风侵袭,需要祛风止咳来缓解。
祛风止咳的常用中药包括用于祛风的羌活、防风、桑叶,以及用于止咳的百部、桔梗等。
三、其他治疗除了中药治疗外,中医还提倡患者进行针灸、推拿、气功等非药物治疗。
针灸可以刺激体内的神经系统,改善身体的免疫力;推拿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流通;气功可以帮助患者调节呼吸和心态,缓解症状。
总之,中医的治疗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包括了许多草药和非药物治疗方法。
如果您正在患有咳嗽等症状,建议您去医院就诊并寻求中医医生的意见。
咳嗽中医诊疗方案
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中医诊疗方案2012 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 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咳嗽的诊断标准。
①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②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③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
④急性期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⑤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
⑥肺部X 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2009年发布的《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①临床有慢性或反复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至少3 个月,并连续2年或以上者②如每年发病持续不足3个月,而又明确的客观检查依据(如X线、肺功能等)亦可诊断③排除其他心、肺疾患(如肺结核、肺尘埃沉着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癌、心脏病、心功能不全、慢性鼻炎等)引起的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等。
(二)证候诊断①风寒袭肺: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恶寒,或有发热,无汗。
舌苔薄白,脉浮紧。
②风热犯肺:咳嗽气粗,咯痰粘白或黄,咽痛或咳声嘶哑,或有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舌尖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
③风燥伤肺:干咳少痰,咯痰不爽,鼻咽干燥,口干。
舌尖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数。
④痰热壅肺:咳嗽气粗,痰多稠黄,烦热口干。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⑤肝火犯肺:咳呛气逆阵作,咳时胸胁引痛,甚则咯血,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⑥痰湿蕴肺:咳声重浊,痰多色白,晨起为甚,胸闷脘痞,纳少。
舌苔白腻,脉滑。
⑦肺阴亏虚:咳久痰少,咯吐不爽,痰粘或夹血丝,咽干口燥,手足心热。
舌红,少苔,脉细数。
(一)辩证选择中药汤或中成药1、风寒袭肺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炙麻黄、杏仁、荆芥10g、白前、炙紫菀、百部、桔梗、陈皮炙、甘草等2、风热犯肺: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药:桑菊饮加减。
桑叶、菊花、薄荷、杏仁、桔梗、连翘、芦根、炙甘草等3、风燥伤肺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方药:桑杏汤加减。
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
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引言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感冒、哮喘、过敏等。
中医认为咳嗽是由外邪侵袭或内部病邪引起的一种反应,治疗咳嗽需要根据其具体病因进行辨证施治。
本文将介绍中医对咳嗽病的诊疗方案。
诊断中医对咳嗽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症状和舌脉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根据咳嗽的性质、声音、咳痰的性状、伴随症状等进行详细询问,同时观察舌象和脉象,以确定病因和辨证类型。
常见辨证类型风寒咳嗽症状特点:咳嗽声低,寒重,咳白色清稀痰,有鼻塞、流清涕等感冒症状。
舌脉表现:舌质淡白,苔白腻,脉象浮缓。
治疗原则:祛风散寒、润燥止咳。
方药组合:荆防败毒散加减。
热毒咳嗽症状特点:咳嗽声高,干咳,或咳黄稠痰,咳嗽时胸胁灼热感,口干,咽痛。
舌脉表现:舌质红、苔黄厚,脉象滑数。
治疗原则:清热解毒、润燥止咳。
方药组合:川贝母石膏汤加减。
痰湿咳嗽症状特点:咳嗽声重浊,咳稠白痰,痰液黏稠难咳出,胸闷、气短。
舌脉表现:舌苔白腻,舌体胖大,脉象偏滑。
治疗原则:祛痰化湿、健脾理气。
方药组合:苓桂术甘麦大枣汤加减。
肺燥咳嗽症状特点:干咳或咳少量痰,痰少而粘稠,声音嘶哑,咽干、口渴。
舌脉表现:舌质红、苔少,脉象细数。
治疗原则:润肺止咳、清燥降火。
方药组合:沙参麦冬汤加减。
中药治疗中药对咳嗽病的治疗起到重要的作用。
根据不同的辨证类型,选择适合的方药组合进行治疗。
在实际应用中,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调整。
除了方药的内服治疗外,中药外用也可以对咳嗽进行辅助治疗。
常用的中药外用方法包括熏洗、贴敷和药物吸入等。
其他治疗方法除了中药治疗外,中医还常常结合其他治疗方法,如针灸、艾灸、拔罐等。
这些方法能够通过调节气血运行和平衡阴阳,促进疾病恢复。
此外,患者应避免吸烟、辛辣食物和寒冷刺激,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保暖。
预防与注意事项对于咳嗽病的预防和注意事项,中医也有相应的建议。
平时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避免病毒感染。
如遇到寒冷天气,应注意增加衣物保暖,避免受凉。
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
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1. 咳嗽病概述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症状,通常由呼吸道感染、过敏、炎症或其他疾病引起。
中医认为,咳嗽病主要与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中医采用综合的诊断方法和针对病因的治疗方法,常常能够有效缓解咳嗽症状。
2. 中医咳嗽病诊断中医诊断咳嗽病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来判断病情。
常见的咳嗽病类型包括阳虚咳嗽、阴虚咳嗽、痰湿咳嗽、热毒咳嗽等。
以下是常见的中医咳嗽病症状:•干咳:干咳症状多见于热毒咳嗽或肺燥干咳。
•咳痰:咳痰症状多见于痰湿咳嗽或寒湿咳嗽。
•咳喘:咳喘症状多见于痰热咳喘或肺气虚喘。
•咳血:咳血症状多见于肺热咳血或肺虚咳血。
3. 中医咳嗽病治疗方案3.1. 肺燥干咳治疗方案方剂推荐:•养阴润肺方:使用生地黄、沙参、麦冬等滋阴润燥的草药,同时配合膏方如枇杷膏或川贝膏等,以滋润肺燥、止咳化痰。
穴位推荐:•太渊穴:位于手厥阴肺经,可负责清热润燥,适用于肺燥型干咳。
3.2. 痰湿咳嗽治疗方案方剂推荐:•清痰化湿方:使用苦杏仁、竹茹、枳实等具有清热化湿作用的草药,同时配合膏方如川贝母、百合等,以清热化湿、化痰止咳。
穴位推荐:•足三里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可平喘化痰,适用于痰湿型咳嗽。
3.3. 痰热咳喘治疗方案方剂推荐:•清热通腑方:使用黄连、连翘、桑白皮等具有清热解毒、疏肝理气作用的草药,同时配合膏方如川贝膏或瓜蒌膏等,以清热化痰、平喘止咳。
穴位推荐:•胃俞穴:位于脊柱胸部,可疏肝理气,适用于痰热型咳喘。
3.4. 肺气虚喘治疗方案方剂推荐:•益气养肺方:使用党参、白术、山药等具有益气养阴作用的草药,同时配合膏方如川贝膏或灸甘草糖方等,以补气养阴、止咳平喘。
穴位推荐:•中府穴:位于前胸部,可补肺气,适用于肺气虚喘。
4. 注意事项在中医治疗咳嗽病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根据不同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方剂和穴位进行治疗。
•遵医嘱服药,注意药物的剂量和服用频率。
•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咳嗽中医诊疗指南
(3).肺痨:以干咳,或痰中带血,或咳血痰为特征 ,常伴有低热、盗汗、消瘦等症状。其发病是由于体 质虚弱,气血不足,痨虫侵肺所致。
(4).肺癌:近期发生的呛咳、顽固性干咳持续数周 不愈,或反复咯血痰,或不明原因的顽固性胸痛、气 急、发热,或伴消瘦、疲乏等。其病机为脏腑阴阳气 血失调、正气虚弱,外邪入侵,痰、湿、气、瘀、毒 等搏结日久,积渐而成。
4.3.8.肝火犯肺证 证候: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红目赤,咳引胸痛,可随
情绪波动增减,烦热咽干,常感痰滞咽喉,咯之难出 ,量少质黏,或痰如絮条,口干口苦,胸胁胀痛,舌 质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病机:肝失条达,郁结化火,上逆侮肺,肺失肃降。
治法:清肺泻热,化痰止咳。
方药:黄芩泻白散合黛蛤散。
加减:火热较盛,咳嗽频作,痰黄者,可加栀子9g, 牡丹皮9g,浙贝母9g,枇杷叶6g,以增清热止咳化痰之 力;胸闷气逆,加枳壳9g,旋复花(包煎)9g以利肺 降逆;胸痛配郁金9g,丝瓜络9g,以理气和络;痰粘难 咯,酌加海浮石(先煎)9g,浙贝母9g,竹茹9g,瓜 蒌9g以清热化痰降气;火郁伤津,咽燥口干,咳嗽日 久不减,酌加北沙参9g,麦冬9g,天花粉15g,诃子 9g以养阴生津敛肺。
5.中成药应用
5.1.疏风宣肺,利咽止咳类:
苏黄止咳胶囊:口服。一次3粒,一日3次。疏风宣肺, 止咳利咽。适用于风邪犯肺,肺气失宣所致的咳嗽, 咽痒,痒时咳嗽,干咳无痰。或呛咳阵作,气急,遇 冷空气、异味等因素突发或加重,或夜卧晨起咳剧, 感冒后咳嗽及咳嗽变异性哮喘符合上述证候者。
5.2.疏风散寒,宣肺止咳类:
4.3.3.燥邪伤肺证
证候: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咳甚胸痛,或痰黏不 易咯出,初起可有恶寒,身热头痛,舌尖红,苔薄黄, 脉小而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咳嗽中医诊疗指南1概述咳嗽是因邪犯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上逆所致的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一组病症。
它既是一个症状,又可是独立的一种疾病。
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痰有声称为咳嗽。
临床上多痰、声并见,故以咳嗽并称。
咳嗽之名始见于《黄帝内经》,并以脏腑命名,分为肺咳、肝咳、心咳、脾咳等, 认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咳嗽候》有十咳之称,除五脏咳外,尚有风咳、寒咳、胆咳、厥阴咳等。
明代朱棣《普济方·咳嗽门·诸咳嗽》则分热嗽、冷嗽、肺气嗽和饮气嗽四种, 后张介宾执简驭繁,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
随着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 咳嗽发病率逐渐上升,严重影响人民健康。
近年来对咳嗽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认识上不断深入,丰富了咳嗽证治内容。
咳嗽的病因已不局限于外感与内伤,目前更重视环境因素及鼻、咽喉疾病所致咳嗽。
病理机制也有所创新, 重视风邪犯肺、邪热结咽、胃气上逆、肝火犯肺、诸脏先伤后传于肺和外感内伤互为因果等。
尤其在“风咳”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现代医学认为咳嗽是机体的防御反射,有利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有害因子,但频繁剧烈的咳嗽对患者的工作、生活和社会活动造成严重的影响。
咳嗽按时间通常分为3 类: 急性咳嗽、亚急性咳嗽和慢性咳嗽。
急性咳嗽时间在3 周以内,亚急性咳嗽为3~8 周,慢性咳嗽超过8周。
急性咳嗽常见原因包括普通感冒和急性气管- 支气管炎,亚急性咳嗽常见原因包括感染后咳嗽、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和咳嗽变异性哮喘, 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包括咳嗽变异性哮喘、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和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等。
上述咳嗽均可参考本专家共识治疗。
2诊断与鉴别诊断2. 1诊断要点咳而有声, 咯痰或无痰; 由外感引发者, 多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恶寒发热等表证; 由外感反复发作或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引发者, 多病程较长,可伴喘及其他脏腑失调的症状。
2. 2鉴别诊断2. 2. 1肺胀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反复迁延而致,除咳嗽症状外,并有胸部膨满,喘咳上气,烦躁心慌,甚则肢体浮肿,面色晦暗。
病机为肺脾肾功能失调,痰浊、水饮与瘀血互结。
病情缠绵,经久难愈。
2. 2. 2肺痈以咳吐大量腥臭脓血痰为特征,多伴有咳嗽、胸痛、发热等症。
病机为热壅血瘀、蕴毒化脓而成痈。
根据病变病理演变过程, 可分为初期、成痈期、溃脓期和恢复期。
2. 2. 3肺痨以干咳, 或痰中带血、或咯血痰为特征,常伴有低热、盗汗、消瘦等症状。
其发病是由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痨虫侵肺所致。
2. 2. 4肺癌咳嗽持续、顽固不愈,反复咯血痰, 或不明原因的胸痛、气急、发热, 伴消瘦、乏力等。
其病机为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正气虚弱,外邪入侵, 痰、湿、气、瘀、毒等搏结日久,积渐而成。
3病因病机咳嗽通常分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类, 外感咳嗽为外感六淫、疫疠时邪及环境因素所致; 内伤咳嗽为饮食、情志、他脏疾患等内生病邪引起。
内伤咳嗽又多因外感等迁延不愈、脏腑功能失调,表现为咳嗽反复发作,病势缠绵。
目前临床上常见外感症状已消失,而尚无明显脏腑亏虚之象, 咳嗽频发, 遇刺激尤剧之证,为邪气留恋,肺气上逆所致。
总之, 均是肺气不宣,失于肃降,而作咳嗽。
4辨证论治4. 1辨证要点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起病急, 病程短, 常伴肺卫表证。
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 可伴见他脏兼证。
外感咳嗽以风寒、风热、风燥为主, 均属实,而内伤咳嗽中的痰湿、痰热、胃气上逆、肝火犯肺多以邪实为主兼有虚象,阴津亏耗咳嗽则属虚。
而其他临床所见风盛挛急、气道失畅之咳嗽, 以呛咳阵作、喉痒或胸闷为主,不伴有肺卫表证,亦无明显脏腑虚实表现。
4. 2治疗原则咳有外邪为患,也有内伤之异,或兼而有之。
治随证出, 法从候来, 除止咳之外,尚有散寒、清热、润燥、疏风、缓急、宣肺、化痰、利咽、降逆、泻肝、养阴等法。
4. 3分证论治4. 3. 1风寒袭肺证证候: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鼻塞, 流清涕, 头痛,肢体酸痛, 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病机:风寒外束,内袭于肺,肺气失宣,肺气闭郁,不得宣通。
治法: 疏风散寒, 宣肺止咳。
方药: 三拗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止嗽散(《医学心悟》)加减。
处方:炙麻黄9g,杏仁9g ,荆芥9g,桔梗9g ,紫菀9g ,百部9g,白前9g ,陈皮6g ,甘草6g。
加减:若夹痰湿,咳而痰黏,胸闷, 苔腻者,加法半夏9g、厚朴9g、茯苓12g 以燥湿化痰; 若风寒外束, 肺热内郁, 俗称“寒包火”, 可用麻杏石甘汤(《伤寒论》) ; 若素有寒饮伏肺, 而兼见咳嗽上气、痰液清稀、胸闷气急、舌质淡红、苔白而滑、脉浮紧或弦滑者, 治以疏风散寒, 温化寒饮, 可用小青龙汤(《伤寒论》) 加减。
4. 3. 2风热犯肺证证候: 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音哑, 喉燥咽痛,咯痰不爽, 痰黏或稠黄, 鼻流黄涕,口渴,头痛,恶风,身热,舌质红,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病机:风热犯表,卫表不和, 肺失清肃, 肺热伤津。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 桑叶9g ,菊花9g ,杏仁12g ,连翘12g ,薄荷6g( 后下) ,桔梗9g, 芦根15g,甘草6g。
加减:若咳甚,加金银花12g、浙贝母9g、枇杷叶9g 以清热止咳;肺热甚者,加黄芩9g、鱼腥草12g 以清泄肺热;咽痛,加青果9g、射干9g 以清热利咽;若内夹湿邪,症见咳嗽痰多、胸闷汗出、苔黄而腻、脉濡数者,加砂仁6g、佩兰9g 以理气化湿;热伤肺津,咽燥口干, 舌质红,酌加南沙参12g、天花粉15g 以清热生津;痰中带血者, 加白茅根30g、藕节9g 以凉血; 若夏令夹暑湿,症见咳嗽胸闷、心烦口渴、尿赤、舌质红、苔薄、脉濡数, 加六一散( 包煎) ( 《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以疏风解暑。
4. 3. 3燥邪伤肺证证候:干咳少痰或无痰, 咽干鼻燥,咳甚胸痛,或痰黏不易咯出, 初起可有恶寒, 身热头痛,舌尖红,苔薄黄, 脉小而数。
病机:燥邪伤肺,耗津灼液,肺失清肃。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 桑杏汤(《温病条辨》) 加减。
处方: 桑叶9g, 杏仁9g, 北沙参9g ,浙贝母9g ,淡豆豉9g ,栀子6g, 梨皮9g ,桔梗6g ,连翘6g。
加减:若痰质清稀,恶寒无汗,苔薄白而干,脉浮弦,为凉燥之邪犯肺, 卫气郁遏的表现,宜疏风散寒、润肺止咳,用杏苏散加减; 若痰中带血,配生地黄15g、白茅根30g 以清热止血; 痰黏难出者,加紫菀9g、瓜蒌9g 以润肺化痰;咽痛明显者, 加玄参9g、马勃6g 以清润咽喉。
4. 3. 4风盛挛急证证候:咳嗽, 干咳无痰或少痰,咽痒, 痒即咳嗽,或呛咳阵作, 气急,遇外界寒热变化、异味等因素突发或加重,多见夜卧晨起咳剧, 呈反复性发作,舌苔薄白,脉弦。
病机:风邪犯肺,邪客肺络,气道挛急,肺气失宣。
治法: 疏风宣肺, 解痉止咳。
方药:苏黄止咳汤(《中国药典》)加减。
处方: 炙麻黄6g, 蝉蜕6g ,紫苏叶9g,紫苏子9g, 前胡9g ,五味子9g, 牛蒡子9g, 枇杷叶9g ,地龙9g。
加减:偏于风寒者,宜加荆芥9g、防风9g、生姜6g 以散风寒;偏于风热者,宜加薄荷6g (后下)、桑叶9g 以散风寒; 偏于痰热者加黄芩9g、鱼腥草15g、金荞麦15g 以清热化痰;偏阴虚者加麦冬9g、乌梅9g 以养阴生津;久病者, 宜加川芎9g、红花6g 以化瘀通络。
4. 3. 5痰湿蕴肺证证候:咳嗽痰多, 咳声重浊, 痰白黏腻或稠厚或稀薄, 每于清晨咯痰尤甚, 因痰而嗽,痰出则咳缓,胸闷,脘腹胀满,纳差, 舌苔白腻, 脉濡滑。
病机: 脾湿生痰,上渍于肺,痰湿蕴肺,肺失宣降。
治法: 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方药: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加减。
处方:法半夏9g ,茯苓9g ,陈皮15g ,苍术9g , 白芥子6g ,莱菔子9g ,紫苏子9g ,炙甘草6g。
加减:寒痰较重,痰黏白如沫, 怕冷者, 加干姜9g、细辛3g 以温肺化痰;久病脾虚,酌加党参12g、白术9g 以益气健脾。
4. 3. 6痰热郁肺证证候: 咳嗽气息粗促, 或喉中有痰声,痰多,痰质黏厚或稠黄, 咯吐不爽, 或有热腥味,或吐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欲饮,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滑数。
病机:痰热郁肺,肺失清肃,热邪久郁,热伤肺络。
治法:清热化痰,肃肺止咳。
方药:清金化痰汤( 《医学统旨》)加减。
处方:桑白皮9g ,黄芩9g, 栀子9g ,知母9g ,浙贝母9g ,瓜蒌仁9g ,桔梗6g ,橘红9g。
加减: 痰热甚者, 可加竹沥10ml、天竺黄9g、竹茹9g 以清热化痰;痰黄如脓或腥臭,酌加薏苡仁30g、冬瓜仁12g、金荞麦15g 以清热化痰解毒。
4. 3. 7胃气上逆证证候:阵发性呛咳、气急, 咳甚时呕吐酸苦水,平卧或饱食后症状加重,平素上腹部不适, 常伴嗳腐吞酸、嘈杂或灼痛, 舌红, 苔白腻,脉弦弱。
病机: 胃气上逆,痰浊壅中,肺胃失和,气道受累。
治法:降浊化痰, 和胃止咳。
方药: 旋覆代赭汤(《伤寒论》)合半夏泻心汤(《伤寒论》)加减。
处方:旋覆花9g (包煎) ,赭石9g ,法半夏6g ,党参15g ,干姜5g,黄芩9g ,黄连3g ,枇杷叶9g。
加减:若呃逆、泛酸较重者加吴茱萸15g、( 煅) 瓦楞15g 以降逆制酸; 痰多者加浙贝母10g、紫菀10g 以化痰止咳。
4. 3. 8肝火犯肺证证候: 上气咳逆阵作, 咳时面红目赤,咳引胸痛,可随情绪波动增减,烦热咽干,常感痰滞咽喉, 咯之难出,量少质黏,或痰如絮条, 口干口苦,胸胁胀痛,舌质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病机:肝失条达,郁结化火,上逆侮肺, 肺失肃降。
治法:清肺泻热,化痰止咳。
方药:黄芩泻白散(《症因脉治》)合黛蛤散(《中国药典》)加减。
处方:桑白皮12g, 地骨皮12g,黄芩9g ,青黛6g ,海蛤壳15g (先煎)。
加减:火热较盛,咳嗽频作, 痰黄者, 可加栀子9g、牡丹皮9g、浙贝母9g、枇杷叶6g 以增清热止咳化痰之力;胸闷气逆,加枳壳9g、旋覆花9g (包煎)以利肺降逆; 胸痛配郁金9g、丝瓜络9g 以理气和络;痰黏难咯,酌加海浮石9g(先煎)、浙贝母9g、竹茹9g、瓜蒌9g 以清热化痰降气;火郁伤津,咽燥口干,咳嗽日久不减,酌加北沙参9g、麦冬9g、天花粉15g、诃子9g 以养阴生津敛肺。
4. 3. 9肺阴亏虚证证候:干咳, 咳声短促, 痰少黏白, 或痰中见血, 或声音逐渐嘶哑,午后潮热, 颧红手足心热, 夜寐盗汗, 口干咽燥, 起病缓慢, 日渐消瘦,神疲, 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病机: 肺阴亏虚, 虚热内灼,肺失滋润,肃降无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