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观测技术总结
高铁沉降观测个人工作总结

高铁沉降观测个人工作总结在高铁沉降观测工作中,我作为观测团队的一员,主要负责数据采集和分析工作。
通过这次工作,我收获颇丰,总结如下:首先,我对高铁沉降观测的工作流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实际操作中,我学会了如何使用专业的测量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如何设置观测点,并学会了如何分析和解释观测数据。
通过这些实际操作,我对高铁沉降观测的整个流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提高了我的专业能力。
其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挑战和困难,但通过团队的合作和共同努力,我们克服了这些困难,圆满完成了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和团队成员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提高了我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最后,通过这次工作,我对高铁沉降观测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高铁沉降观测是确保高铁线路稳定运行的重要一环,只有及时准确地进行观测,才能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高铁的安全运行。
总的来说,这次高铁沉降观测工作让我收获颇丰,不仅提高了我的专业能力,还提升了我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为高铁建设和运营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高铁沉降观测的过程中,我们团队首先需要制定详细的观测计划,确定观测点,以及确定观测频次和观测期限。
这需要对高铁线路的特点和环境因素有深入的了解,同时需要考虑到观测设备的使用情况以及观测数据的处理方式。
这个过程中需要团队成员之间的密切协作和充分的沟通,我也从中学会了如何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专业优势,使得整个观测工作更加高效和准确。
在实际的观测中,我们需要使用各种仪器设备进行数据的采集,包括全站仪、测距仪等。
这需要我们对这些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有深入的了解,保证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对于观测点的设置也需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以确保观测数据的代表性和准确性。
我通过这个过程学会了如何熟练操作观测仪器,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在数据分析方面,我们需要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数据的整理、计算、绘制图表等工作。
沉降观测成果报告

沉降观测成果报告1. 引言沉降观测是一项重要的工程测量技术,用于检测地面或建筑结构的沉降变形情况。
本报告旨在总结沉降观测的成果,并提供详细的数据和分析结果。
2. 观测方法和数据收集在本次沉降观测中,我们采用了现场观测法,利用高精度测量仪器对目标区域进行全面的观测。
观测过程中,我们使用了三个固定测点和多个活动测点,以确保对沉降变形的全面监测。
观测数据的收集是通过定期观测和记录的方式完成的。
每隔一定时间,我们会对测点进行测量,并将测量结果准确记录。
为了保证数据的可靠性,我们采用了多次测量取平均的方法,并对设备进行了定期校正。
3. 数据处理和分析在观测过程中,我们收集到了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对于分析地面或建筑结构的沉降变形情况非常重要。
下面是我们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的主要步骤:•数据清洗:我们首先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去除异常值和错误数据,以确保后续分析的准确性。
•数据整理:接下来,我们对观测数据进行整理,按时间顺序排列,并计算每个测点的沉降量。
•趋势分析:通过绘制沉降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我们可以观察到沉降的整体趋势。
如果曲线呈现出线性或近似线性的关系,说明沉降变形较为稳定;如果曲线呈现出非线性的关系,说明沉降变形可能存在不稳定的情况。
•空间分析:除了时间趋势分析,我们还对观测数据进行了空间分析,以了解不同测点之间的差异。
通过绘制等值线图或三维图,我们可以直观地观察到不同位置的沉降情况。
4. 结果讨论根据上述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关于沉降观测的成果和结论:1.沉降趋势:经过对观测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测点A和B的沉降量呈现出线性增加的趋势,而测点C的沉降量呈现出指数增加的趋势。
这可能与观测区域的地质特征和工程活动有关。
2.空间差异:我们的空间分析结果显示,在观测区域内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
特别是在离工地较远的地方,沉降量相对较小;而在工地附近,沉降量较大。
这可能是由于工地的开挖和填方等工程活动导致的。
沉降观测2023工作总结

沉降观测2023工作总结引言沉降观测是土木工程和地质工程中的重要技术手段,用于研究地面或建筑物的沉降情况。
本文对2023年的沉降观测工作进行总结,分析了观测方法、观测数据分析和观测结果等方面的内容,并提出了进一步改进观测工作的建议。
观测方法本次沉降观测采用了传统的水准测量法和全站仪法相结合的方法。
具体步骤如下:1.水准测量:采用高精度水准仪进行测量,按照预定路线和测点,测量地面的高程差。
2.全站仪测量:使用高精度全站仪进行测量,记录地面或建筑物的水平和垂直角度,获取测点的坐标值。
通过以上两种方法的相互配合,可以获得更准确的沉降观测数据。
观测数据分析在观测过程中,我们采集到了大量的观测数据,包括水准测量和全站仪测量的数据。
为了得到可靠的分析结果,我们进行了如下的数据处理和分析:1.数据清洗:对收集到的原始观测数据进行筛选和校正,去除异常值和系统误差。
2.数据整理:按照观测日期和测点编号整理数据,建立数据库,方便后续分析和查询。
3.数据分析:根据观测数据的时间序列变化,采用数学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沉降速率和累积沉降量。
通过对观测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全面了解地面或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并研究其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
观测结果根据对观测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的观测结果:1.沉降速率:针对每个测点,计算出对应的沉降速率,用于评估地面的沉降情况。
2.累积沉降量:根据观测数据中的高程变化,计算出地面或建筑物的累积沉降量。
观测结果表明,在观测期间,地面或建筑物存在一定程度的沉降现象。
其中,部分区域出现了较大的沉降速率和累积沉降量,需要进一步关注和研究。
改进建议基于本次沉降观测的工作经验和观测结果,我们提出以下的改进建议:1.观测频率:增加观测的频率,可以更全面地记录和分析沉降情况的变化趋势。
2.观测路线:增加观测路线,覆盖更广泛的区域,提供更完整的沉降数据。
3.数据处理:改进数据处理的方法和技术,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房屋沉降考核个人工作总结

房屋沉降考核个人工作总结在过去的一年里,作为房屋沉降考核的负责人,我经历了很多挑战,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在这个岗位上,我主要负责监测和评估房屋沉降情况,以确保房屋结构的安全和稳定。
在工作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首先,我认真学习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房屋沉降的监测计划和评估方法。
我参与了大量的现场实践,熟练掌握了各种检测设备的使用方法和维护技巧。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水平,能够更加准确地评估房屋沉降情况。
其次,我加强了与相关部门和专家的沟通和协作。
在工作中,我发现房屋沉降的情况往往涉及多个方面,需要多方合作来应对。
因此,我主动与建设、土地等相关部门保持联系,及时沟通和协调解决问题。
同时,我也积极参加各种专业培训和交流会议,不断拓展自己的人脉和知识面。
最后,我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在工作中,我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流程,能够快速准确地完成各项任务。
同时,我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数据管理系统,有效地管理了大量的监测数据,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积极学习和应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和方法,为保障房屋结构的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我也将加强与相关部门和专家的沟通和协作,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作为房屋沉降考核的负责人,我一直坚持以安全为首要任务,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房屋结构的安全和稳定。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通过监测数据的分析和评估,帮助及时发现并解决了一些潜在的房屋沉降问题,有效地避免了一些安全隐患的发生。
我深刻认识到房屋沉降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也感到自己责任重大,必须严谨细致地完成每一项工作,以确保公众的财产和生命安全。
在工作中,我积极参与案例分析、经验交流,不断吸取他人的经验和教训,补充自己的不足,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同时,我也主动关注行业热点和前沿技术,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沉降观测人员年度总结

沉降观测人员年度总结概述回首过去一年的工作,作为沉降观测人员,我们始终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认真履行职责,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经验,为工程建设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支持。
本文将对过去一年的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并对未来的工作提出展望。
工作内容作为沉降观测人员,我们的主要工作是监测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地表沉降情况,以及长期沉降趋势,为工程建设提供数据支持。
具体的工作内容如下:1. 设计观测方案:根据工程情况和地质条件,设计沉降观测方案,确定观测位置和观测时间。
2. 安装观测设备:按照设计方案,安装观测设备,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3. 数据采集与处理:定期采集观测数据,使用专业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得出沉降数据和趋势。
4. 数据报告撰写:根据分析结果,撰写沉降观测报告,提供给工程方和相关部门参考。
工作亮点在过去一年的工作中,我们取得了一些亮点,具体有以下几点:1. 严谨的观测流程和操作规范我们始终严格遵守观测流程和操作规范,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从设备安装到数据采集和处理,我们都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保证了数据的可信度。
2. 准确的沉降趋势预测通过对多次观测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我们能够准确预测沉降趋势,为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在一些重要工程项目中,我们的预测结果经过验证,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认可。
3. 及时的报告提交和反馈我们始终保持与工程方和相关部门的及时沟通和反馈,及时提交观测报告,确保他们能够及时了解工程的沉降情况,并作出相应的决策。
有效的沟通和反馈能够提高工程建设的效率和质量。
反思与展望虽然我们在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具体有以下几点:1. 技术持续更新和学习工程建设日新月异,沉降观测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更新。
我们应当加强学习和了解最新的观测技术和仪器设备,不断提高专业能力,适应工程建设的需求。
2. 观测范围和时间的拓展除了地表沉降,我们还可以拓展观测范围,包括建筑物的沉降、桥梁的沉降等。
沉降观测技术报告

沉降观测技术报告一、引言沉降观测技术是地质工程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用于测量土壤、岩石、建筑物、桥梁等地表沉降变形情况。
通过对沉降观测数据的分析,可以评估土壤的稳定性,预测和控制地质灾害,保证建筑物的安全运行。
本报告旨在介绍沉降观测技术的原理、方法和应用,以及在实际工程中的一些案例分析和经验总结。
二、沉降观测技术的原理和方法1.原理2.方法(1)选择监测点和布设传感器:根据实际需要,在地表选取监测点,然后将传感器放置在监测点上,用于测量地表沉降变形的数据。
(2)数据采集:利用传感器采集地表的沉降变形数据,并将数据进行存储和备份。
(3)数据处理和分析:对采集到的沉降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数据的清洗、筛选和归纳等。
(4)结果呈现:将处理后的观测数据呈现给用户,并进行结果的解读和评估。
三、沉降观测技术的应用1.地质灾害预测:通过监测地表的沉降变形情况,可以预测出地下水位的变化、土壤液化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2.基础工程稳定性评估:在建设建筑物或桥梁之前,需要对地基进行沉降观测,以评估基础工程的稳定性和确定合适的建设方案。
3.道路和铁路的监测:对于长期使用的道路和铁路,可以通过沉降观测技术监测其变形情况,及时发现并修复问题,确保交通的正常运行。
四、案例分析和经验总结1.沉降观测在桥梁施工中的应用:桥梁的施工过程中,为了确保桥梁的安全运行,需要进行沉降观测。
在施工前,首先在桥梁附近选取了若干个监测点,然后在每个监测点布设传感器。
每天定期对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并进行分析处理。
通过多天的观测数据,可以得出桥梁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变形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
最终桥梁工程顺利完工,达到了预期效果。
2.沉降观测在地下水降低中的应用:污水处理厂周围的地下水位下降严重,为了评估降低地下水位对工厂建筑物的影响,进行了沉降观测。
选取了厂区内的多个监测点,并设置了多个传感器。
通过多阶段的观测数据比较和分析,发现建筑物的部分地表沉降较为明显,结构出现了不稳定的情况。
沉降观测技术总结

桂林理工大学教四、十楼建筑沉降观测方案技术总结项目负责人:测绘08-1班第四组报告编写人:张金花审核人:桂林理工大学勘察设计研究院测量队(测绘证书编号:乙测资字45032003)2011年12月30日桂林理工大学教四、十楼建筑沉降观测方案技术总结建筑物沉降观测是发现不正常的沉降,及时发现建筑物变形引起的不安全问题;找到相关解决措施等。
一、测区概况本沉降观测对象位于桂林市东部,地处岭南山系的西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和,雨量充足。
年平均气温18.8℃,年降水量1900.0毫米,年日照时数1478.0 小时。
位于东经109°45'-104°40'、北纬24°18'-25°41'之间,年极端最低气温-1.0℃,极端最高气温37.0℃。
该观测对象位于七星区桂林理工大学,东边有荒地,西至建干路,南至七星区六合路公路,北至屏风山。
该观测对象占地面积为4465平方米,平均海拔约150.5米。
该对象地势平坦,通视良好,地下无溶岩等异常地质。
二、作业依据和已有资料a)、作业依据1﹑桂林工学院理工大学屏风校区第四、十号教学楼《结构设计总说明》和《沉降观测点设置图》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3﹑《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有关规定4﹑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b)、已有资料教四楼进行沉降变形观测图2教四楼变形观测点位示意图观测精度:与教十楼沉降观测要求一致。
设去年的今天各点高程如表2,试计算一年来各点的下沉量及下沉速率。
三、沉降观测线形、期数、观测时长、时间间隔1、观测线形:已知一个高程点,检校的条件受限制,我们选择闭合线路观测;两栋之间再各选两个目标点联合测一个闭合环,这样有利于各个沉降目标点对比分析,预测该建筑物近年会发生怎么的变形。
2、观测期数:6期。
本组5人,每人观测一期,已知的一期,对这六期数进行对比。
沉降观测实训报告总结

沉降观测实训报告总结一、引言沉降观测是土木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用于监测土地或建筑物的沉降情况。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沉降观测的方法和步骤,并对观测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二、实训过程1. 实地勘察在进行沉降观测前,首先需要对观测区域进行实地勘察,了解地形、土质等情况,确定观测点的位置和数量。
2. 设置观测点根据实地勘察结果和观测要求,选择合适的位置设置观测点。
观测点应尽可能覆盖观测区域,并考虑到地质条件和建筑物分布等因素。
3. 安装沉降仪器在每个观测点上,安装沉降仪器,如沉降标杆、测水管等。
安装时要保证仪器的垂直度和稳定性,以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4. 进行观测观测过程中,要根据观测仪器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观测时间的选择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般建议每月进行观测一次,以获取较为准确的沉降数据。
5. 数据处理与分析观测结束后,需要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首先,应对原始数据进行筛选和校正,排除异常值和误差。
然后,采用适当的计算方法,计算出各观测点的沉降量,并绘制沉降曲线。
三、实训结果根据我们的观测数据和分析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观测区域存在不同程度的沉降现象,表明地基或建筑物存在沉降变形的情况。
2. 沉降量的分布不均匀,存在局部集中沉降的情况。
这可能与地质条件、地下水位等因素有关。
3. 沉降速率的变化较小,说明沉降过程相对稳定。
但仍需要继续进行观测和监测,以及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防止沉降过程对建筑物产生不利影响。
四、实训心得通过本次实训,我对沉降观测的方法和步骤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实际操作中,我学会了正确安装观测仪器、准确记录观测数据,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技巧。
同时,我也意识到沉降观测的重要性,它可以及时发现和监测地基或建筑物的沉降情况,为后续工程提供参考依据。
总结:本次沉降观测实训使我掌握了实际操作的方法和步骤,并通过数据处理和分析,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沉降观测总结

沉降观测总结引言沉降观测是土木工程中的重要工作,旨在监测土地和建筑物的沉降情况。
沉降观测对于土地开发、基础工程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总结了沉降观测的基本原理、方法以及观测结果的分析和应用。
1. 沉降观测的基本原理沉降观测是通过安装沉降点,在一定周期内测量沉降点的高程变化来判断土地或建筑物是否发生沉降。
沉降观测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点:•基准点的选择:沉降观测需要选择一个稳定的基准点作为参照物,常用的基准点包括固定桥墩、混凝土地基等。
•沉降点的设置:根据需要监测的区域或建筑物的特点,确定沉降点的位置和数量。
•观测周期和方法:沉降观测通常采用周期性的测量方法,如每月或每季度进行一次沉降观测。
•数据处理和分析: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沉降量和沉降速率等指标。
2. 沉降观测的方法沉降观测的方法主要包括精密水准测量法和全站仪法。
精密水准测量法是最常用的沉降观测方法之一,它通过测量水准仪的高程变化来判断沉降情况。
全站仪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它通过测量全站仪和参考点的距离和角度,结合地理信息技术,可以获得更精确的沉降数据。
在沉降观测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观测环境的选择:在进行沉降观测时,应选择平稳、安全的环境,以确保测量的准确性。
•观测仪器的校准:在使用观测仪器前,需要对其进行校准,以保证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观测数据的存储和处理:观测数据应及时存储,并采用专业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以获得准确的结果。
3. 沉降观测结果的分析和应用沉降观测结果的分析和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沉降曲线的绘制:根据观测数据,可以绘制出沉降曲线,直观地展示沉降的程度和速率。
•沉降量和沉降速率的计算:通过观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可以得出沉降量和沉降速率,为后续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沉降原因的分析:通过观测数据的对比和分析,可以初步判断沉降的原因,如土质的固结、地下水位的变化等。
•工程设计和调整:根据沉降观测结果,可以对工程设计进行优化和调整,以保证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沉降观测工作经验总结

沉降观测工作经验总结
沉降观测是土木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通过观测地基或
结构物的沉降情况,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安全隐患,保障工
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进行沉降观测工作时,我积累了一些经验,总结如下:
首先,准备工作非常关键。
在进行沉降观测之前,需要对观测
点进行认真的勘测和测量,确定观测点的位置和标高,并搭建稳定
的观测设备。
同时,还需要制定详细的观测计划和程序,确保观测
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其次,观测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节点进行观测。
沉
降观测通常需要长期进行,需要按照既定的时间节点对地基或结构
物的沉降情况进行定期观测记录,并及时处理和分析观测数据。
另外,观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也非常重要。
观测数据的处理需
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方法和标准进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数据分析过程中,需要运用相关的数学和统计方法,对观测数据
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处理。
此外,沉降观测工作还需要及时报告和沟通。
观测结果需要及
时向相关部门和工程师汇报,及时沟通和协商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确保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最后,沉降观测工作需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和完善观测
方法和技术,以适应不同工程项目的需求和特点。
总的来说,沉降观测工作需要严谨的态度和方法,需要细致的
准备和严格的执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工程安
全的稳定性。
希望我的经验总结对你有所帮助。
沉降观测报告实习心得

一、前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层建筑、大型基础设施等工程项目越来越多,建筑物的沉降问题也日益凸显。
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沉降观测成为了建筑行业的重要环节。
在此次实习中,我有幸参与了沉降观测工作,通过实际操作,我对沉降观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现将实习心得总结如下。
二、实习背景本次实习是在我国某市一栋高层住宅楼施工现场进行的。
该住宅楼共25层,总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
在工程前期,施工单位对地基进行了处理,为确保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不发生沉降,需要进行沉降观测。
三、实习内容1.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首先学习了沉降观测点的布设方法。
根据建筑物特点和地质条件,在建筑物四周和内部布设沉降观测点。
本次工程共布设了20个沉降观测点,其中基础观测点8个,墙体观测点12个。
2. 沉降观测仪器及方法实习中,我们使用了电子水准仪进行沉降观测。
该仪器具有操作简便、精度高等特点。
观测方法为:将水准仪置于基准点,通过望远镜观察沉降观测点,读取水准尺上的读数,然后计算沉降量。
3. 沉降观测数据处理在观测过程中,我们记录了每次观测的数据,包括观测时间、仪器读数、气温、气压等。
观测结束后,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计算出每个沉降观测点的沉降量、沉降速率等指标。
4. 沉降观测结果分析通过对沉降观测结果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在工程前期,地基处理效果良好,沉降观测点的沉降量较小。
(2)在主体结构施工过程中,部分沉降观测点的沉降量有所增加,但均在正常范围内。
(3)工程竣工后,沉降观测点的沉降量逐渐趋于稳定,建筑物整体沉降情况良好。
四、实习心得1. 沉降观测的重要性通过本次实习,我深刻认识到沉降观测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
沉降观测不仅可以确保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还可以为后续的维护和管理提供依据。
2. 沉降观测技术的严谨性在实习过程中,我了解到沉降观测技术具有严谨性。
从沉降观测点的布设、仪器的选择到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每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以确保观测结果的准确性。
沉降观测实训报告总结

沉降观测实训报告总结沉降观测实训报告总结本次沉降观测实训是我在土木工程专业学习中的一次实践课程,通过这次实训,我对沉降观测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沉降观测是指在土建工程施工过程中,为了掌握土地基沉降和建筑物沉降情况,采用一定的测量方法和工具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的过程。
在施工阶段沉降观测可以帮助项目工程师及时掌握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保证施工质量。
在实训中,我们首先了解了沉降观测的意义和目的,掌握了观测仪器的使用方法以及观测数据的处理分析方法。
在实地操作中,我们选择了一处高速公路施工现场进行观测,选取了道路两侧的4个固定点进行测量。
通过测量仪器的设置和数据的采集分析,我们成功地掌握了观测过程和操作要点。
观测结果显示,在施工期间的一周内,沉降量较小,接近于稳定状态,符合预期。
然而,通过定期观测,我们也发现了施工期初的易沉降地层。
这种情况提醒了我们在土建工程中注意土层的承载能力和选择合适的建筑物基础。
此外,沉降观测实训还加深了我对测量方法和数据处理的理解。
例如,我们采用了水平仪和垂直仪进行仪器校准,确保测量的准确性。
观测数据的处理分析也需要注意正确选择处理方法,例如通过回归分析降低测量误差。
总而言之,通过这次沉降观测实训,我不仅了解了沉降观测的目的和意义,还学会了实际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和处理方法。
这对我今后从事土木工程和施工管理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将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继续加以应用和总结,不断提升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参考内容:- 《土建工程施工实践手册》- 《土木工程测量学》教材- 《土木工程概论》教材- 《岩土工程原理与应用》教材-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教材- 相关学术论文、实践案例分析等以上参考内容是我在沉降观测实训过程中的学习材料和实践指导,其中包括一些教材和手册,这些内容涵盖了土木工程和土木测量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方法。
同时,我还参考了一些学术论文和实践案例分析,以提升自己对沉降观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沉降观测的论文总结范文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工程数量日益增多,地基基础工程的安全性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沉降观测是地基基础工程中一项重要的监测工作,通过对建筑物的沉降进行观测,可以了解地基基础的变形情况,为工程设计、施工和后期维护提供重要依据。
本文对建筑工程沉降观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行了总结,分析了沉降观测的意义、方法及发展趋势。
一、引言建筑工程沉降观测是地基基础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其目的是监测建筑物的沉降情况,确保地基基础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数量逐年增加,地基基础工程的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因此,对建筑工程沉降观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沉降观测的意义1. 了解地基基础变形情况,为工程设计、施工和后期维护提供依据。
2. 预测建筑物的沉降趋势,及时发现和解决地基基础问题。
3. 为工程质量评定提供科学依据。
4. 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沉降观测方法1. 水准测量法:通过水准仪对建筑物进行垂直方向的测量,获取沉降数据。
2. GPS测量法: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对建筑物进行三维坐标测量,获取沉降数据。
3. 激光扫描法:通过激光扫描仪对建筑物进行三维扫描,获取沉降数据。
4. 振弦式沉降仪法:利用振弦式沉降仪对建筑物进行沉降监测。
四、沉降观测发展趋势1. 高精度、自动化监测: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沉降观测技术将向高精度、自动化方向发展。
2. 多源数据融合:将水准测量、GPS测量、激光扫描等多种数据融合,提高沉降观测的准确性。
3. 长期监测:对建筑物进行长期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地基基础问题。
4. 智能化监测: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沉降观测的智能化。
五、结论建筑工程沉降观测技术在地基基础工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沉降观测的意义、方法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为今后沉降观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参考。
在今后的工作中,应不断优化沉降观测技术,提高沉降观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我国建筑工程地基基础工程的安全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沉降观测实习报告总结和格式范文

沉降观测实习报告总结和格式范文实习报告总结:本次沉降观测实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际观测和数据处理,掌握沉降观测的基本方法和技术,以及提高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在实习过程中,我深入学习了沉降观测的理论知识,并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了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方法。
在实习期间,我首先进行了现场勘测,选择了适合进行沉降观测的地点,并设置了观测点。
然后,我利用专业仪器进行沉降观测,记录了不同时间段的观测数据。
在数据处理方面,我学会了如何对观测数据进行清洗和平滑处理,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最后,我利用数据分析软件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绘制了沉降曲线,并进行了数据对比和统计分析。
通过本次实习,我不仅掌握了沉降观测的基本技朧和方法,还提高了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同时,实习过程中也让我深刻认识到数据处理和分析的重要性,以及科学实践中的严谨性和务实性。
总的来说,这次沉降观测实习让我受益匪浅,为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我将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为科学实践和工程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实习报告格式范文:【实习报告】标题:沉降观测实习报告日期:XXXX年XX月XX日一、实习目的:本次实习旨在通过沉降观测实践,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提高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二、实习内容:1. 现场勘测和观测点设置2. 沉降观测数据采集和记录3. 观测数据处理和清洗4. 数据分析和曲线绘制三、实习过程及结果:1. 实地观测现场选择和设置2. 观测数据采集和记录3. 数据处理和清洗步骤4. 数据分析和曲线绘制5. 实习心得和体会四、实习总结:本次实习让我深入了解了沉降观测的方法和技术,提高了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同时也认识到数据处理和分析的重要性。
五、感想及展望:通过本次实习,我对沉降观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意识到自己在数据处理和分析方面的不足之处。
我将继续加强学习,提高专业技能,为将来的科研和实践做好准备。
【结尾】完成实习报告后,我深感收获良多,对沉降观测的学习也更加明确了方向。
沉降观测报告

沉降观测报告一、引言。
沉降观测是土木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可以帮助工程师们了解地基土的变形情况,从而评估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本报告旨在对某工程项目的沉降观测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二、观测方法。
本次沉降观测采用了测量点法和GPS监测法相结合的方式。
在工程施工前,我们在工程周边设置了一定数量的测量点,并利用GPS监测系统对这些点进行实时监测。
通过定期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地基土的变形情况。
三、观测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测,我们得到了如下的观测结果,在观测点A、B、C等位置,地基土的沉降情况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其中,A点的沉降速度较快,B点的沉降速度较慢,C点的沉降速度相对稳定。
通过对比不同监测点的数据,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地基土的变形情况,为工程安全评估提供了重要依据。
四、分析与讨论。
根据观测结果,我们可以初步推断,A点周围的地基土可能存在较大的变形和沉降风险,需要加强监测和处理。
而B点的沉降速度较慢,可能是由于地基土的特性较为稳定,但仍需要继续监测。
C点的沉降速度相对稳定,表明该处的地基土变形情况较为平稳,对工程影响较小。
五、结论。
通过本次沉降观测,我们得到了有关地基土变形情况的重要数据,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了重要依据。
我们将根据观测结果,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以确保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同时,我们也将继续对监测数据进行跟踪和分析,及时发现并处理地基土的变形问题,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
六、致谢。
在此,我们要感谢所有参与本次沉降观测工作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以及对本次工作提供支持和帮助的各方单位和个人。
正是有了你们的辛勤工作和支持,我们才能顺利完成本次观测工作,并得到了有意义的观测结果。
感谢你们的付出和支持!七、参考文献。
[1] XXX. 土木工程沉降观测技术及应用[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2] XXX. GPS监测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J]. 工程勘察,2015(3): 56-60.以上就是本次沉降观测报告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工程设计和施工有所帮助。
主楼沉降观测方案总结

主楼沉降观测方案总结
概述:
主楼是一座重要的建筑物,任何沉降都可能对建筑物的结构安全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对主楼的沉降进行观测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总结了主楼沉降观测方案的核心内容,包括监测目标、监测方法、监测仪器、监测周期和数据处理等方面。
监测目标:
监测方法:
主楼沉降的监测方法主要有直接测量法和间接测量法。
直接测量法是通过在主楼的指定位置安装测点,利用水平仪或测量仪器进行测量。
间接测量法是通过测量相邻地面或其他参照物体的沉降速率和沉降量,来间接得出主楼的沉降情况。
监测仪器:
主楼沉降观测需要使用一些专用的仪器设备。
常用的监测仪器包括水平仪、测量仪器、全站仪和压力计等。
水平仪和测量仪器用于直接测量主楼的沉降,全站仪用于确定测点位置和测量相对高差,压力计用于测量地面的沉降情况。
监测周期:
主楼沉降观测的监测周期应根据不同的监测要求和实际情况来确定。
一般情况下,监测周期可以分为长期监测和定期监测两种。
长期监测是指对主楼的沉降进行连续观测,以获得较为准确的沉降速率和沉降量数据。
定期监测是指在一定时间间隔内对主楼进行沉降观测,以掌握主楼的沉降情况。
数据处理:
主楼沉降观测得到的数据需要进行有效的处理和分析。
首先,需要对测量数据进行质量控制,排除异常数据和误差。
然后,可以采用数学模型或软件对数据进行拟合和分析,获得主楼沉降的趋势和变化规律。
最后,可以对观测结果进行评价和对比,评估主楼的沉降情况。
结论:。
沉降观测工作年终总结

沉降观测工作年终总结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参与了多项沉降观测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和经验。
首先,我要感谢团队成员的努力和合作,没有大家的支持和帮助,我无法完成这些观测任务。
我们共同分析了大量的观测数据,准确测量了建筑物和土地的沉降情况。
其次,我要感谢我的领导和上级的指导和支持。
他们给予我充分的自主权,让我能够自主决策和安排观测工作,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和自信心。
在这一年的观测工作中,我遇到了一些挑战和困难。
例如,有时观测点的位置有些复杂,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观测任务。
此外,有时观测设备的故障也会影响观测的准确性。
然而,我也从这些挑战和困难中学到了很多。
比如,在面对复杂的观测点时,我学会了灵活运用各种观测方法和工具,以提高观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同时,我也学会了如何及时排除设备故障,并进行必要的维修和保养。
通过这一年的沉降观测工作,我对于沉降现象和观测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深刻体会到沉降观测对于建筑物和土地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我也认识到沉降观测需要细心和耐心,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更加努力地学习和钻研沉降观测的相关
知识和技术。
我希望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并为团队和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时,我也会继续关注并研究沉降观测的新方法和技术,以不断提高观测的效率和准确性。
总之,过去的一年里,我通过参与沉降观测工作,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提高了自己的专业能力。
我相信,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能够应对更多的挑战,并取得更大的成就。
住宅小区沉降观测总结报告

住宅小区沉降观测总结报告一、引言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住宅小区的建设数量日益增多。
为了确保住宅小区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沉降观测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工作。
本文将对某住宅小区的沉降观测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
二、工程概况本次沉降观测的住宅小区位于_____市_____区,总占地面积为_____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_____平方米。
小区内共有_____栋住宅楼,建筑结构形式为_____,基础类型为_____。
三、沉降观测的目的和依据(一)观测目的1、通过定期观测,获取建筑物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的沉降数据,及时发现异常沉降情况,为建筑物的安全提供保障。
2、为设计和施工单位提供可靠的沉降数据,以便对建筑物的基础设计和施工方案进行优化和调整。
3、积累建筑物沉降观测的经验数据,为今后类似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二)观测依据1、《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20)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16)3、该住宅小区的设计图纸和相关技术文件四、沉降观测点的布设(一)观测点的布置原则1、观测点应布设在能反映建筑物沉降特征的部位,如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沉降缝两侧、高低层交界处等。
2、观测点的数量应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形式、荷载分布、基础类型等因素确定,一般不少于 6 个。
3、观测点应便于观测和保护,且标志应牢固、明显。
(二)观测点的布设情况本住宅小区共布设了_____个沉降观测点,具体位置如下图所示:(此处插入观测点布设图)五、沉降观测的方法和精度要求(一)观测方法采用精密水准测量的方法进行沉降观测。
使用_____水准仪,配合_____水准尺,按照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行观测。
(二)精度要求1、每站高差中误差不大于±05mm。
2、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不大于±10√nmm(n 为测站数)。
六、沉降观测的周期和频率(一)观测周期沉降观测的周期应根据建筑物的施工进度和加载情况确定。
沉降观测工作总结

沉降观测工作总结
沉降观测是一项重要的地质工作,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下土层的变化情况,
为工程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沉降观测工作,现在让我们来总结一下这些工作的成果和收获。
首先,我们选择了合适的观测点,这些观测点覆盖了我们关注的地区,并且能
够代表整个区域的地质情况。
我们利用先进的仪器设备进行了沉降观测,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长期的观测和记录,我们成功地获取了大量的沉降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分析和整理。
在观测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一些地区的沉降速度明显加快,
这可能与地下水位下降、地质构造变化等因素有关。
而另一些地区的沉降速度相对较慢,这可能是由于地下土层的特性和地表活动性较低。
通过对这些现象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下土层的变化规律,为未来的工程建设提供更准确的数据支持。
此外,沉降观测工作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在实际操作中,
我们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但通过团队的努力和合作,最终都得以解决。
我们也意识到了沉降观测工作的重要性,它不仅需要精密的仪器设备和技术支持,还需要团队成员之间的密切配合和沟通。
总的来说,沉降观测工作是一项具有挑战性和意义重大的地质工作。
通过这次
工作,我们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数据和经验,也为未来的地质勘探和工程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希望我们能够继续努力,为地质科研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沉降观测技术总结

一、工程概况海南东环铁路DHZQ-1标无砟轨道路基起讫里程DIK4+800~DK21+300,长36024.03m,其中DIK4+800~D1K26+623.81段,时速80公里,DK7+100~DK21+300段时速250公里。
沉降观测板布设间距50m,大桥特大桥3座(新海口高架双线特大桥、东线高速双线特大桥、南渡江双线特大桥)中桥1座(采石坑中桥)、框架桥3座(石塔框架桥、美兰互通1#框架桥、美兰互通2#框架桥)、涵洞23座,桥尾均设置了路桥过渡段。
海南东环铁路DHZQ-1标有砟轨道路基分三段:K3+700~K4+125段,还建西环线0.425km,时速80公里。
D1K1+700~D1K4+800段,时速80公里,线路长度为 3.1km。
DK21+300~DK45+700段,时速250公里,长24.4km。
共37处路基软基设计工点,其中堆载预压处理9处、水泥搅拌桩6处、碎石桩加固处理1处、强夯加固处理1处,其余软基工点均采用CFG桩处置。
大桥特大桥16座、中桥2座,桥尾均设置了路桥过渡段。
二、沉降观测设置情况1 沉降变形观测范围、内容1.1 路基:根据不同的路基高度及不同的地基条件,主要内容有:1.1.1 路基面的沉降变形观测1.1.2 路基基底沉降观测1.1.3 路堤本体的沉降观测1.2 桥涵:桥各墩、台;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徐变上拱变形;涵洞沉降观测1.3 隧道:隧道口仰拱、隧道一般地段和不良、复杂地质区段沉降观测1.4 过渡段:路桥、路隧、路涵、堤堑过渡段沉降观测1.5 U型槽沉降观测2. 路基沉降变形观测2.1 观测断面及点的设置原则2.1.1 路基沉降观测应以路基面沉降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
沉降变形观测断面应根据不同的地基条件,不同的结构部位等具体情况设置;测点的设置位置应满足设计要求,同时还应针对施工掌握的地质、地形等情况调整或增设。
沉降监测剖面元件布置示意图(-1)型2.1.2 观测点应设在同一横断面上,这样有利于测点看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更重要的是便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林理工大学教四、十楼
建筑沉降观测方案技术总结
项目负责人:测绘08-1班第四组
报告编写人:张金花
审核人:
桂林理工大学勘察设计研究院测量队
(测绘证书编号:乙测资字45032003)
2011年12月30日
桂林理工大学教四、十楼
建筑沉降观测方案技术总结
建筑物沉降观测是发现不正常的沉降,及时发现建筑物变形引起的不安全问题;找到相关解决措施等。
一、测区概况
本沉降观测对象位于桂林市东部,地处岭南山系的西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和,雨量充足。
年平均气温18.8℃,年降水量1900.0毫米,年日照时数1478.0 小时。
位于东经109°45'-104°40'、北纬24°18'-25°41'之间,年极端最低气温-1.0℃,极端最高气温37.0℃。
该观测对象位于七星区桂林理工大学,东边有荒地,西至建干路,南至七星区六合路公路,北至屏风山。
该观测对象占地面积为4465平方米,平均海拔约150.5米。
该对象地势平坦,通视良好,地下无溶岩等异常地质。
二、作业依据和已有资料
a)、作业依据
1﹑桂林工学院理工大学屏风校区第四、十号教学楼《结构设计总说明》和《沉降观测点设置图》
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3﹑《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有关规定
4﹑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b)、已有资料
教四楼进行沉降变形观测
图2教四楼变形观测点位示意图
观测精度:与教十楼沉降观测要求一致。
设去年的今天各点高程如表2,试计算一年来各点的下沉量及下沉速率。
三、沉降观测线形、期数、观测时长、时间间隔
1、观测线形:已知一个高程点,检校的条件受限制,我们选择闭合线路观测;两栋之间再各选两个目标点联合测一个闭合环,这样有利于各个沉降目标点对比分析,预测该建筑物近年会发生怎么的变形。
2、观测期数:6期。
本组5人,每人观测一期,已知的一期,对这六期数进行对比。
3、观测时长:时长为2.5到3小时。
4、时间间隔:第一期至第二期间隔为6个月,第二期至第六期间隔为15天。
四、沉降观测设备仪器、技术要求及控制要点
1、观测仪器:南方电子水准仪,该仪器精度指标为每公里往返误差4mm/km ,最小读数0.01mm ,或同等精度水准仪和设备。
2、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0.5mm ;观测的视线长度:≤50m ;前后视视距差:≤1.0m ;视距累积差≤3.0m ;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 ):h f ≤4.0n (n 为测站数)
3、首次观测时,应观测二次取其平均值,以提高初始值的可靠性。
4、使用的水准仪、铟钢尺在观测前要进行检定,保证仪器和铟钢尺均能满足观测要求。
5、在每次观测时,应采用同一仪器按相同的路线进行。
还应固定观测人员、选择最佳观测时段、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观测。
6、观测人员要了解工程现场既有建筑物和设施现状,了解观测对象的结构特点,参与基准点和观测点的埋设工作。
这些有利于观测数据、沉降趋势及异常情况的分析和处理。
7、保证观测数据的精度准确性,每次观测后应及时进行数据处理,发现异常,立即进行分析或核测。
五、数据处理软件 南方平差易2002
六、沉降观测实施的过程 1、线路 教4栋:[S5-S6-S7-Z3-S8-S9-Z4-S10-S11-Z5-Z6-J1-S12-S13-Z1-S14-Z2-S15-S1-S2-S3-S4] ;由于观测第三期的时间属于下课时间,车辆较多,临时改线路,多追加一个转点,这个分摊观测误差,提高了观测精度。
教10栋:[S9-S10-S11-S12-Z4-S13-Z5-S14-S15-Z6-Z7-Z8-J1-Z1-Z2-S1-S2-S3-S4-S5-S6-S7-S8-Z3]
两栋联测线路为:[S14-S15-Z3-Z4-Z5-J1-Z1-S9-S8-Z2] 2、观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A 、检测仪器:20号上午发现铟钢尺两节对接不是,经过对比才发现两部分都是下节,水准仪电池没电。
B 、观测者:未接触过该电子水准仪,之前尚未多做熟悉,操作起来缓慢;在每经下一站是易忘记改点名。
观测时间大部分属于正常上班时间,在课间人流较大,走动时,影响读数。
C 、外界环境:21号下午风大,致使铟钢尺晃动厉害,这样读数波动较大,影响了读书精度和观测速度。
观测时基本属于阴天,在绿化带旁的光线较暗,有时读不了数。
3、期数间的进行情况 A 、第一期数据对于后五期数据的时间相对较长,在此间建筑物发生较大的沉降,沉降不均匀引起裂缝,如:教学楼第十楼的东北方向(近教九楼大厅处)出现裂缝。
B、第二期观测时,对前后视距的把握度不太好,难免在两目标点间找点需要多次,这样时间自然多些。
C、第三期至第六期期间,观测时间基本为2.5小时,对仪器渐熟悉,不再出现数据录入等基础错误。
七、外业数据处理及检核
1、打开数据文件
点击菜单“文件\打开”,在下图“打开文件”对话框中找到高程导线.txt。
2、近似坐标推算
根据已知条件(测站点信息和观测信息)推算出待测点的近似坐标,作为构成动态网图和导线平差作基础。
用鼠标点击菜单“平差\推算坐标”即可进行坐标的推算。
3、选择概算
主要对观测数据进行一系列的改化,根据实际的需要来选择其概算的内容并进行坐标的概算。
4、计算方案的选择
选择控制网的等级、参数和平差方法。
注意:对于同时包含了高程数据的控制网, 如三角网和三角高程网并存的控制网, 一般处理过程应为:先进行平面网处理, 然后在高程网处理时PA2002会使用已经较为准确的平面数据, 如距离等, 来处理高程数据。
对精度要求很高的平面高程混网您也可以在平面和高程处理间多次切换, 迭代出精确的结果。
用鼠标点击菜单“平差\平差方案”即可进行参数的设置。
闭合差计算限差倍数:闭合导线的闭合差容许超过限差(4N)的最大倍数。
水准高差闭合差限差:规范容许的最大水准高差闭合差。
其计算公式:4×L,
其中L为闭合路线总长,以公里为单位。
如果在“水准高差闭合差限差”前打“✓”可输入一个高程固定值作为水准高差闭合差。
闭合差计算与检核
根据观测值和“计算方案”中的设定参数来计算控制网的闭合差和限差,从而来检查控制网的角度闭合差或高差闭合差是否超限,同时检查分析观测粗差或误差。
点击“平差\闭合差计算”,
5、平差计算
用鼠标点击菜单“平差\平差计算”即可进行控制网的平差计算。
6、平差报告的生成与输出
①、精度统计表
点击菜单“成果\精度统计”即可进行该数据的精度分析,
②、网形分析
点击菜单“成果\网形分析”即可进行网形分析。
对网图的信息进行分析:
最弱信息:最弱点(离已知点最远的点),最弱边(离起算数据最远的边)。
边长信息:总边长,平均边长,最短边长,最大边长。
角度信息:最小角度,最大角度。
(测量的最小或最大夹角)
③、平差报告
平差报告包括控制网属性、控制网概况、闭合差统计表、方向观测成果表、距离观测成果表、高差观测成果表、平面点位误差表、点间误差表、控制点成果表等。
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显示或打印其中某一项,成果表打印时其页面也可自由设置。
它不仅能在PA2005中浏览和打印还可输入到Word中进行保存和管理。
成果输出:统计页、观测值、精度表、坐标表、闭合差等,需要打印某种成果表时就在相应的成果表前打“✓”即可。
输出精度:可根据需要设置平差报告中坐标、距离、高程和角度的小数位数。
八、高程对比、分析
1、高程统计:
p-t-s(s时间、沉降量)曲线图
沉降量单位:mm
综上分析可知:半年来该栋楼总体沉降均为8mm左右,不易出现裂缝、倾斜和弯曲等。
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是正常的沉降。
p-t-s(s时间、沉降量)曲线图
沉降量单位:mm
综上分析可知:半年来1、2和3号点沉降量较大,为50mm左右,2号点30mm 左右,3号点25mm左右。
这样看来该栋易出现裂缝、倾斜。
其他的12个点沉降均为6mm左右。
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是正常的沉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