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必背经典条文

合集下载

中医经典导读熟记条文(整理版)

中医经典导读熟记条文(整理版)

中医经典导读熟记条文(整理版)《内经选读》原文背诵条文第一单元宝命全形101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102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103 ①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虚,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② 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105 ①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②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106 ①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楯,何失而死,何得而生?岐伯曰:以母为基,以父为楯。

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②黄帝曰: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107 人生十岁,五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伤寒论必背条文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伤寒论必背条文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伤寒论》必背条文(必背条文60条及学习要点,原文末尾编号按宋版序号)1.【必背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学习要点】太阳病脉证提纲。

2.【必背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学习要点】太阳中风证的脉症特点。

3.【必背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学习要点】太阳伤寒证的脉症特点。

4.【必背原文】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痸瘲,若火熏之。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6)【学习要点】温病的主要特点及误治后的变证。

5.【必背原文】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7)【学习要点】辨病发于阴、发于阳的要点。

6.【必背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太阳中风表虚证的脉症,病机(风寒袭表,卫强营弱,营卫不调),治法(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方药(芍药甘草姜枣)及煎服法(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

7.【必背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3)【学习要点】承12条补述太阳中风证的表现及治疗,桂枝汤的应用指征。

8.【必背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学习要点】太阳中风兼太阳经输不利的证治(解肌发表,生津舒筋)。

9.【必背原文】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8)太阳中风兼肺寒气逆的证治(解肌祛风,降气定喘)。

10.【必背原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执业医师中医经典考试条文

执业医师中医经典考试条文

【执医必考】中医、中西医结合执业新增《中医经典》条文背诵合集➢黄帝内经一、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二、素问·四气调神大论1.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2.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治病必求于本”的临床价值2.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3.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

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4. 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

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栗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四、素问·经脉别论1.“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和“生病起于过用”的理论观点。

2.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藏。

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五、素问·太阴阳明论1.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温病学必背条文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温病学必背条文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温病学必背条文中医经典等级考试温病学必背条文一级条文(40)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温热论》第1条)2.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

未传心包,邪尚在肺。

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

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也。

(《温热论》第2条)3.不尔,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温热论》第3条)4.前言辛凉散风,甘淡驱湿,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

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撤去气药。

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用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

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老年及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急速透斑为要。

(《温热论》第4条)5.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甘寒,重则如玉女煎,轻则梨皮、蔗浆之类。

或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必验之于舌,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XXX。

(《温热论》第5条)6.若其邪一直在气分留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

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日夜,待气还自暖和如常矣。

(《温热论》第6条)7.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

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

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

(《温热论》第6条)8.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疾,躁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

(《温热论》第6条)9.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针灸学必背条文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针灸学必背条文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针灸学必背条文
本文档旨在列举中医经典中的必背条文,以帮助准备中医经典等级考试的考生更好地复针灸学知识。

1. 《黄帝内经》
- 针灸学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 针灸学的基本理论:阴阳、五行、经络、气血等
- 针灸学的基本技术:针刺、灸疗、拔罐等
- 针灸学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 针灸学的疗效评价和安全注意事项
2. 《伤寒论》
- 针灸治疗温病的理论基础
- 针灸治疗常见温病的方药和要点
- 针灸治疗温病中的经验总结和注意事项
3. 《神农本草经》
- 中药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 与针灸学相关的重要中药材和药方
- 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常见疾病的原则
4. 《本草纲目》
- 针灸学中常用的草药和药方的分类和功效
- 针灸学中常用的药物制剂和用法
5. 《针灸歌诀》
- 针灸学的基本要点和操作技巧
- 针灸学中常用的穴位名称、定位和操作方法
注意:以上列举的条文为中医经典等级考试针灸学必备知识,考生还需结合课本和参考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和理解。

祝您考试顺利!。

中医经典背诵条文_内经_伤寒_金匮_温病

中医经典背诵条文_内经_伤寒_金匮_温病

中医经典背诵条文《黄帝内经》选读背诵条文素问.上古天真论第一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始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仍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

四维相代,阳气仍竭。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精。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浊气在上,则生 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内经学必背条文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内经学必背条文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内经学必背条文一、《黄帝内经》1.《素问》九候:___,___。

经脉别:十二经脉,命门俞穴。

形态:形神合一,形体不惰。

出入:出入之道,外邪不犯。

色:五色使人,五官相应。

营卫:卫气为善,志意为害。

脏腑:十一脏六腑,坚固不移。

藏府:盛藏之地,五脏六腑。

阴阳:阴阳之道,处世积善。

病因:病之所生,乃因于内。

妇科:孕产之道,妇女须守。

解人:轻重疾病,人体之象。

2.《灵枢》本原:病有虚实,阴阳二形。

寿命:寿保之道,五实五虚。

季节:四时之气,养生之道。

阴阳:调阴阳气,以平和为首。

五脏:五脏各有位,功能不同。

功用:阴阳之气,运行有规。

经络:十二经脉,气血先行。

把脉:察诊方法,诊断无误。

气化:五味之化,千变万化。

病机:虚实病机,证候不同。

卫气:卫外之气,六腑主管。

五腧:五官之腧,与经相应。

二、《难经》1.《神农本经》药物:芳香助透,药性须知。

编篡:药性成方,功用难忘。

刮痧:刮痧疗法,经络得开。

针灸:针刺疗法,穴位要穷。

药膳:食疗,药食相融。

炮制:药物制法,临床常用。

平词:养生术语,掌握有术。

推拿:经络按摩,寒湿必除。

酒石:炮制良方,剂量恰当。

术语:医学术语,必须熟知。

说明:药物属性,用法要明。

2.《金匮要略》病机:毒邪之邪,病机不同。

脉法:三部九候,寻常所用。

寒热:寒热证候,各具特征。

汤液:汤药煮取,疗效显著。

藏府:脏腑之藏,病机明确。

行针:针灸疗法,手法灵巧。

附方:治疗方剂,临床推用。

动静:调节运动,身心和谐。

病毒:疫病之毒,传染多端。

辨证:辨证施治,确立治法。

食疗:养生良方,食材为主。

三、《外科正宗》1.《外科正宗》疾病:疾病之源,六经饮食。

切治:学疾所治,刀刃对准。

手法:操作技术,熟练得当。

用药:药与手法,互为配合。

医德:医者所宜,操守要端。

外伤:创伤积酿,切勿漫延。

关节:关节病痛,治疗有招。

伤科:损伤治疗,注意不少。

肛肠:肛门病变,仔细观察。

临证:立即诊治,去病求存。

动脉:动脉之脉,要数要准。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五行学必背条文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五行学必背条文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五行学必背条文本文档旨在提供中医学生参加中医经典等级考试时必须掌握的五行学条文。

五行学是中医学的重要概念之一,涉及到对五行(木、火、土、金、水)的理解和运用。

以下是五行学的必背条文:木1. 《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五脏者,脾胃肝肺肾也。

”2.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肝主筋,主舌,主目。

”3.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肝主谷道,喜怒主之,主痛痹。

”火1. 《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侮》:“心者,生之本脏也。

”2. 《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藏神志。

”3. 《素问·调经论》:“心藏精,主血脉。

”土1. 《素问·玉机真藏论》:“脾者,五脏六腑之大海。

”2. 《灵枢·寿天岁时》:“脾藏四时之精。

”3. 《素问·刺法论》:“脾主运化,主肌肉,主肢节。

”金1. 《素问·灵兰秘典论》:“肺者,将治喘息。

”2. 《素问·五脏生成篇》:“肺主气,气行奇恒。

”3. 《灵枢·临泉》:“肺藏之清。

”水1. 《素问·生气通天论》:“肾者,主水。

”2. 《素问·刺法论》:“肾治耳也。

”3. 《灵枢·官能》:“肾藏之精。

”以上是中医经典等级考试中五行学的必背条文,建议考生认真研究,并结合经典文献深入理解五行学的内涵和应用。

(字数:185)。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四大经典条文及解析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四大经典条文及解析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四大经典条文及解析示例文章篇一:《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四大经典条文及解析》嗨,大家好!今天我想和你们聊聊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里的四大经典条文,这可超级有趣呢!先来说说《黄帝内经》吧。

《黄帝内经》里有好多条文就像一个个神秘的宝藏等待我们去挖掘。

比如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好像我们的生活是一场有规则的游戏,我们要按照阴阳的规律来办事。

阴阳就像是白天和黑夜,相互交替,缺一不可。

我们吃饭要节制,不能像小猪一样暴饮暴食,起居要有规律,可不能晚上不睡白天不起。

这就好比火车必须要在铁轨上跑一样,如果偏离了,身体就会出问题。

我记得有一次,我邻居家的叔叔,他天天晚上熬夜打游戏,吃饭也不规律,结果身体变得特别差,老是生病。

我就跟他说,你看《黄帝内经》里都说了,要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呢。

他还反问我,小屁孩懂什么。

哼,我就说,你看你现在身体这么差,不就是因为没听老祖宗的话嘛。

这条文告诉我们,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保持身体好的基础。

再看看《伤寒论》中的条文。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这就像是给医生一个小提示,就如同侦探破案时的一个小线索。

如果有病人来看病,医生一摸脉是浮的,病人又说头疼脖子疼还怕冷,那医生心里就会想,哦,可能是太阳病呢。

这就好比我们在森林里找路,这个条文就是一个小标记。

我爷爷以前就给我讲过一个故事,有个年轻的中医,刚开始看病的时候摸不着头脑。

后来他把《伤寒论》的条文背得滚瓜烂熟,有一次来了个病人,症状就很符合这个条文,他一下子就判断出来了,开了药,病人吃了很快就好了。

这说明这些条文在临床治病上可重要啦。

你想啊,如果没有这些条文的指引,就像在黑暗里走路没有手电筒一样,医生得多迷茫呀。

《金匮要略》也有很厉害的条文哦。

像“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这就告诉我们判断病人是不是虚劳的一种方法。

脉大或者极虚都可能是劳证呢。

这就好像我们看东西,大的和极小的都可能是有特殊情况的。

中医经典条文精选

中医经典条文精选

《内经》条文精选Δ1.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也,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也,谋略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Δ2.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Δ3.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Δ4.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月贲)郁,皆属于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諸痉项强,皆属于湿。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诸病(月付)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5.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6.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

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7.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中医经典条文精选

中医经典条文精选

中医经典条文精选第一章:经络理论1·1 经络的概念及分类1·2 经络的路径与分布1·3 经络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第二章:阴阳理论2·1 阴阳的概念与属性2·2 阴阳的相互作用与平衡2·3 阴阳失调与疾病发生第三章:五行学说3·1 五行的概念与特点3·2 五行与脏腑的关系3·3 五行对人体的影响与调节方法第四章:脏腑学说4·1 脏腑的定义和分类4·2 脏腑的功能与相互关系4·3 脏腑与疾病的关系与诊断第五章:气血学说5·1 气的概念与分类5·2 血的概念与特点5·3 气血的相互关系与疾病发生第六章:病因病机学说6·1 外感病因学说与疾病机制6·2 内因病因学说与疾病机制6·3 情志病因学说与疾病机制第七章:诊断方法7·1 四诊合参的概念与流程7·2 望诊的方法与意义7·3 闻诊的方法与意义7·4 问诊的方法与意义7·5 切诊的方法与意义第八章:治疗方法8·1 中药治疗的原则与方法8·2 针灸治疗的原则与方法8·3 推拿按摩治疗的原则与方法8·4 中医养生及调理的原则与方法第九章:中医典籍与名医9·1 《黄帝内经》的特点与内容9·2 《伤寒杂病论》的特点与内容9·3 《医宗金鉴》的特点与内容9·4 中国古代著名中医名医与其贡献第十章:中医药文化10·1 中医药的历史与发展10·2 中医药在现代医疗中的应用10·3 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附件:包括相关经典文献、诊断工具与中医药材的图片、病例分析与治疗方案示例等附件材料。

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中医药管理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中医药事业管理的法律法规,包括中医药的发展、注册、生产、经营等方面的规定。

中医经典条文

中医经典条文

中医经典条文中医经典条文第一章脉象辨识1·1 脉息之基础脉息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包括脉搏的频率、强度、节律等要素。

根据脉息的变化,可以判断人体的阴阳平衡、脏腑功能和病理变化等情况。

脉息的辨识需要从脉搏的形态、触诊的方法和判断依据等方面进行细化。

1·1·1 脉搏的形态脉搏的形态包括浮脉、沉脉、缓脉、数脉、结实脉、细脉、滑脉、洪脉等。

浮脉指脉搏强度较高、频率较快。

沉脉指脉搏强度较低、频率较慢。

缓脉指脉搏强度适中、频率适中。

数脉指脉搏频率过快。

结实脉指脉搏强硬而有力。

细脉指脉搏弱而细小。

滑脉指脉搏滑利无力。

洪脉指脉搏强而有力且宽大。

1·1·2 触诊的方法触诊是脉息辨识的关键环节,主要有传统三部曲触法、关键诊脉法和抵押脉法。

传统三部曲触法包括寒迅、温柔和静能,通过不同力度和速度的按压操作,来判断脉息的表现。

关键诊脉法是指通过按压某些部位的脉搏来判断人体的病理变化。

抵押脉法是指在诊脉过程中,根据脉搏的特点来判断脏腑功能的情况。

1·1·3 判断依据判断脉息的依据主要有脉搏数量、强度、节律和规律性等方面。

脉搏数量指每分钟脉搏的次数,可以根据脉搏数量的变化来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

脉搏强度指每次脉搏的力度大小,可以通过触诊来判断脉搏的强度。

节律指脉搏的规律性,可以通过观察脉搏的频率和间隔时间来判断脉搏的节律。

第二章针灸疗法2·1 针刺穴位选择针刺穴位的选择需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和体质进行细化。

根据经验规律和经典文献,可以选择适合的经络和穴位。

经络包括十四经脉和奇经八脉,根据症状和部位选择相应的经络。

穴位选择需要根据病情和病理变化,选择适合的穴位刺激。

2·1·1 经络选择根据病情和病理变化,可以选择相应的经络进行针刺。

比如,阳明经可用于治疗热病,太阳经可用于治疗寒病,厥阴经可用于治疗肝胆疾病等。

2·1·2 穴位选择穴位选择需要根据病情和病理变化,选择适合的穴位刺激。

中医临床千条经典条文

中医临床千条经典条文
健脾助消化,煮粥添山楂。
梦多又健忘,粥里加蛋黄。
利尿消肿治脚气,赤豆粥里胜补剂。
消热生津又和胃,甘蔗做粥来补胃。
伤风感冒又腹痛,生姜上场来做粥。
滋肾补肝又明目,枸杞加上粥里香
肺与大肠相表里。大便不通勿忘理肺
肚腹三里留,面口合谷收。
腰背委中求,心胸取内关。
徐长卿加丹参,效果比过扑尔敏
通则不痛,不通则痛;荣则不痛,不荣也痛
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
治哮必用薄滋味,不可纯用凉药,必带表散。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
肺虚有痰宜保肺以滋其津液;脾虚有痰宜培脾以化其痰涎;肾虚有痰宜补肾以引其归脏
胁为肝胆之区,禁用汗、吐、下三法。(胁痛)
《经》曰:溲而便脓血,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平治权衡,察脉之浮沉;
理不必深,但期征实;论不必高,但求适用。 —《周学海医学全书》
暑有阴阳之分。尿有赤浊之别。
病人不忌口,医生白动手
疹是太阴风热。癍是阳明火毒。
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欲求南风,先开北牖。
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脉和缓者,元气之来也;脉强峻者,邪气之至也。
熟读而精灵自启,思深而神鬼可通。 —李士材
尊古而泥古,进退皆榛芜;尊古而不泥古,无路可有路。 —《北方医话》
古人用药立例,指引迷途耳。因例达变,在后人推广之也。 —《汪石山医学全书》
善医者,法门广大无边。不善医者,小心与大胆均误也。 —《古今医案按/俞按》
少火宜升,壮火宜降。壮火降而而少火升,气得升而血得养,三焦皆受益矣。—《医方集解》。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伤寒论必背条文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伤寒论必背条文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伤寒论必背条文太阳病误下导致气机不畅、营卫失调的证治(协调营卫,行气化湿),桂枝去芍药汤的应用指征。

12.【必背原文】太阳病,下之后,复发汗,其人漏不止,虚烦不得眠,若发汗,必胜。

(22)研究要点】太阳病误下后阳虚汗漏不止的证治(扶正固表,调和营卫),注意不可再发汗。

13.【必背原文】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成结为痈,宜桂枝人参汤。

(23)研究要点】太阳病误下导致病邪内陷,化热成毒的证治(升阳化气,通利水道),桂枝人参汤的应用指征。

14.【必背原文】太阳病,下之,胸满微痛,小便不利,渴而不欲饮,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25)研究要点】太阳病误下导致气机不畅、津伤水涸的证治(清热解毒,利水通淋),白虎加桂枝汤的应用指征。

15.【必背原文】太阳病,脉浮而疏,法当发汗,而反下之,因致寒热不除,病迁入营分,重发汗,其人躁烦,发作有时,心中惕然,恶寒而膈急,手足逆冷,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

(28)研究要点】太阳病误下导致营卫失调,邪气内陷的证治(协调营卫,温中行气),大承气汤的应用指征。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欲食,心烦喜呕,或腹中急痛,或泄利下重,或小便不利,或咳者,防己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72)研究要点】太阳病未解,寒热错杂,证候复杂的证治(清热解毒,调和气机)。

1.太阳病发汗后,汗出不解,仍有发热、心悸、头晕、身体痉挛、欲倒地等症状,可以使用真武汤治疗。

(82)2.如果因误诊或误治导致伤寒患者腹泻不止、身体疼痛,需要紧急救治里面的问题,可以使用四逆汤;如果症状表现为身体疼痛、清便自调,则需要紧急救治表面的问题,可以使用桂枝汤。

(91)3.如果患者出现了少阳病的证候,例如寒热交替、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呕吐、胸中烦闷、口渴、腹痛、胁下痞硬、心悸、小便不利、身体微热、咳嗽等症状,可以使用小柴胡汤治疗。

(96)4.如果患者出现了柴胡证,服用小柴胡汤后仍未痊愈,可以再次服用小柴胡汤,这样可以缓解症状,促进出汗,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中医四大经典条文背诵版

中医四大经典条文背诵版

中医四大经典条文背诵版【第一篇】《黄帝内经》1.《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医学宝库中的瑰宝。

2.《黄帝内经》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被视为中医学的基础和指南。

3.《黄帝内经》中的条文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分,分别阐述了中医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

4.《黄帝内经》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养生、治病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5.其中,《黄帝内经·素问篇》探讨了人体的结构、功能以及疾病的发生机理,是中医理论的基础。

6.《黄帝内经·灵枢篇》则深入探讨了脏腑经络、气血运行等问题,为中医诊断与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7.读者通过背诵《黄帝内经》的条文,可以深入了解中医经典的真谛,对于中医学的学习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篇】《伤寒杂病论》1.《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经典之一,是张仲景撰写的著名医学著作。

2.《伤寒杂病论》详细描述了伤寒及其他杂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等内容。

3.本书的条文清晰明了,语言简洁,对于中医临床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伤寒杂病论》通过对病理变化的观察和患者的症状描述,提供了一套独特的辨证论治方法。

5.该书强调了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注重辨证施治,强调治疗要“因人而异”。

6.背诵《伤寒杂病论》有助于理解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原则,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第三篇】《金匮要略》1.《金匮要略》是汉代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重要医学著作,被誉为中医临床之宝。

2.《金匮要略》主要探讨了内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于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3.该书条文精炼,内容系统,注重病机的研究,突出辨证施治的要点。

4.《金匮要略》中描述了各种常见疾病的病理过程、鉴别要点及治疗方案,使之成为中医实践的利器。

5.背诵《金匮要略》可以加深对中医药学的理解和应用,提高临床医生的综合治疗能力。

【第四篇】《神农本草经》1.《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农学、药学的奠基之作,被誉为中国第一部农药学专著。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儿科学必背条文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儿科学必背条文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儿科学必背条文中医经典等级考试对于研究中医理论知识的考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评估标准。

本文将介绍一些在儿科学中必须掌握和背诵的经典条文。

条文一:《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五篇·上古天真论- "天有五常,五常应五气而化,五气应四时而成,四时因三光而变,三光因太阳而功。

太阳者,万物之主,天之道也。

"第八十九篇·金匮理论·五迟五泻论- "人病重则肾气不通,人死矣。

"- "肺病而喘者,此生气之所失也。

"第八十七篇·金匮理论·五劳所伤辨体证并治- "饮食已化,五味入胃。

乃令心意志。

如是则精神乃充,如充则营卫充盛。

邪气何由得入?"第四十六篇·寿夭刚柔水火论- "五志不和,内外不调。

内外不调,则寿夭不时,即寿夭之理也。

"条文二:《伤寒论》第五十六篇·病机二- "寒中必喘,喘则烦矣。

"第十五篇·赤水瘦金论- "心包络病,手太阳脉自系阴器,腰痛引脐,脐下少腹肿急痛者是也。

"第六十二篇·病脉之论- "太阳病,外证已罢,尔时脉浑浑然自动者,为藏府有寒热者也。

"结论以上是中医经典等级考试中儿科学必须背诵的条文。

通过熟练掌握这些条文,考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知识,为儿科学领域的临床实践提供指导和参考。

注意:以上条文仅为示范,具体条文内容以参考资料中的官方规定为准。

中医经典背诵条文_内经_伤寒_金匮_温病

中医经典背诵条文_内经_伤寒_金匮_温病

中医经典背诵条文《黄帝内经》选读背诵条文素问.上古天真论第一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始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仍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

四维相代,阳气仍竭。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精。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中医四大经典条文背诵版

中医四大经典条文背诵版

中医四大经典条文背诵版摘要:一、前言二、中医四大经典条文介绍1.《黄帝内经》2.《难经》3.《伤寒杂病论》4.《神农本草经》三、中医四大经典条文背诵方法1.分阶段学习2.制作学习卡片3.结合实践理解4.定期复习巩固四、中医四大经典条文的价值与意义1.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定2.对后世医学发展的影响3.对现代医学的启示五、结论正文: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四大经典条文——《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

它们不仅凝聚了古代医者的智慧,也为现代医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如何背诵这四大经典条文,成为了每一个中医学者必须面对的挑战。

首先,我们要了解四大经典条文的内容。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基础,详细论述了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

《难经》主要解答了《黄帝内经》中的一些难题,对中医理论和实践进行了补充。

《伤寒杂病论》是一部论述外感病和内伤病的专著,对中医临床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神农本草经》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详细记载了药物的性能、功效和用法。

其次,我们要掌握四大经典条文的背诵方法。

分阶段学习是提高效率的关键,可以将条文分为若干个阶段,逐步完成。

制作学习卡片是加深记忆的有效方法,可以在卡片上写下关键词和解释,方便随时查阅。

结合实践理解有助于更好地掌握条文,可以通过临床病例来加深对条文的理解。

定期复习巩固是防止遗忘的重要手段,可以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确保每个阶段的学习效果。

最后,我们要认识到四大经典条文的价值与意义。

它们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对后世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这些经典条文对现代医学也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如强调预防为主、个体化治疗等。

因此,背诵四大经典条文不仅是中医学子的基本功,也是传承和发扬中医文化的责任所在。

总之,背诵中医四大经典条文是每一个中医学者必须面对的挑战。

通过分阶段学习、制作学习卡片、结合实践理解和定期复习巩固等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些经典条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素问1、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

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

八八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荒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2、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春三月,此为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为蕃秀。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为闭藏。

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

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3、生气通天论篇第三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

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湿,首如裹。

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

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汗出见湿,乃生痤疿。

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

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

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

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阴者藏精而起极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

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

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

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夏伤于暑,秋为痎疟。

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

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4、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也,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沈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

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

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补之以味。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栗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5、五脏别论篇第十一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6、经脉别论篇第二十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7、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脾者土也。

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脾脏者常着胃土之精也。

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

8、咳论篇第三十八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9、痹论篇第四十三帝问曰: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10、痿论篇第四十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岐伯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总宗筋之会,合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

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灵枢11、九针十二原第一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

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

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五藏有六府,六府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藏。

五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

十二原者,五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

12、本神第八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

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13、经脉第十(经脉的循行是重点)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肺手太阳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14、天年第五十黄帝曰:人之寿百岁而死,何以致之?岐伯曰:使道隧以长,基墙高以方,通调营卫,三部三里,起骨高肉满,百岁乃得终。

黄帝曰:其气之盛衰,以至其死,可得闻乎?岐伯曰:人生十岁,五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

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

三十岁,五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

四十岁,五藏六府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

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

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

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

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

九十岁,肾气焦,四藏经脉空虚。

百岁,五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15、百病始生第六十六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

喜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

《伤寒论》(一)提纲证条文00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