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范文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范文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范文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范文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篇1一、导入部分上课伊始,我先说了个牛顿的故事:牛顿因为看见苹果落地,进行思考,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后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个伟大的成果。

目的是想告诉学生要注意观察、思考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的问题,并从中探索出一些规律。

然后说,随着气候渐渐转凉,学校将组织同学们进行冬季锻炼——跳绳和踢毽。

请大家翻开课本,看看从图上可以获得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反思:自我感觉这样的导入效果不错,吸引了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能马上提出一些问题。

为后面的探究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探究规律在初步认识了28+17=17+28这样的等式以后,我问:这样的等式你还能举些例子吗?(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我追问,如果一直这样说下去,能说的完吗?(学生马上回答我:不能。

)我启发道:这样的等式无穷无尽,在这里肯定有着某种规律,大家想知道吗?(想)好,大家以4人小组为单位,研究这些等式里蕴藏的规律,可以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来表示,但要说明表示的理由。

经过一番合作,学生的探究结果也出来了,主要有这样几种:甲数+乙数=乙数+甲数;△+○=○+△;逗号+句号=句号+逗号;a+b=b+a,这时我又让他们用文字叙述这一规律。

然后我小结: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律。

然后指着板书指出:我们刚才研究的就是加法交换律。

接着,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探究加法结合律。

反思: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样的设计,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李楼小学“535-雅行高效课堂模式研究”《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教学反思李楼小学唐喜英1.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安排这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

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收集更多的素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做出猜想、举例验证。

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运算律。

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

2.本节课的例题,都是由主题图引出的。

教学时,我充分利用主题图的故事性,使学生在情境中思考,更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具体可感的运算律模型,使学生能结合加法运算的意义建构对加法运算律的理解,其数学思考也因为情境的有效支撑而更深入、扎实。

这样逐步生成连贯的情境,逐步生成后续的问题,使本节课的教学在内容与表现形式上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这节课我主要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汇报等环节,给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

由于“运算律”属于理性的总结和概括,比较抽象,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多引导学生独立发现,思考、解答,有利于学生概括出相应的运算律。

本节课的教学,应该说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反思的过程,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有了充分的认识和自己的理解。

关于两种运算定律的特点,虽然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了观察和描述,但并未将两者放在一起对比,致使一部分学生在运用时出现模糊现象。

在学完两种运算定律后,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比较两种运算定律的区别,加深学生的理性认识,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4.教学时,也遵循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

5.在整个环节中我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先自学,学生在合作学习,然后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一、成功之处1. 情境创设的有效性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新课,如购买文具、行程问题等,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些实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更积极地投入到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探究中。

2. 引导探究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规律。

例如,在探究加法交换律时,先给出一些简单的算式,如3 + 2和2+3,让学生计算结果并观察。

然后再给出更多的例子,逐步引导学生发现“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规律。

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引导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 练习设计练习的设计有层次。

从基础的填空练习,如根据加法交换律填写34+56=( )+34,到需要综合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练习,如12+35 + 88。

这样的练习安排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巩固学生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不足之处1. 学生的参与度在课堂上,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

尤其是在小组讨论环节,有些学生没有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可能是小组分工不够明确或者问题的引导不够深入。

这导致这部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可能不够透彻,在后续的练习中表现出一些困难。

2. 概念的深入理解虽然学生能够根据所给的例子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文字表述和字母表达式,但在实际应用中,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算式,学生可能只是机械地套用公式,而没有真正理解定律的内涵。

例如,在遇到一些含有括号的算式需要灵活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时,部分学生出现了错误。

3.时间把控在探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中,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导致最后的课堂总结和作业布置有些仓促。

这可能会影响学生对整堂课重点内容的回顾,以及对课后作业要求的明确。

三、改进措施1. 提高学生参与度在小组讨论前,更加明确小组分工,例如设立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角色,确保每个学生都有任务。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介绍在数学教学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最基本的数学概念之一。

加法交换律指的是两个数相加的结果不受加法操作数顺序的影响,而加法结合律则指的是多个数相加的结果不受加法操作数的组合方式的影响。

这两个概念对于学生日后学习更复杂的数学概念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

本文将对在教学过程中教授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一些改进意见。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教授加法交换律时,通常会以具体的实例进行演示,例如:“1 + 2” 和“2 + 1”。

然后,教师会要求学生观察并总结:“两个数相加的结果是否相同?” 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交换律的概念。

然而,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往往只能记住交换律的表达形式:“a + b = b + a”,却未能真正理解其背后的数学思想。

这导致学生在应用交换律解决实际问题时,常常会出现错误。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尝试了以下改进措施: 1. 引入具体的日常生活问题,例如:“你每天上午遇到的第一个人是小明,下午遇到的第一个人是小红。

那么,你一天遇到的第一个人总是谁?” 这样的问题能够帮助学生将抽象的交换律概念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更好地理解其含义。

2. 引导学生通过其他运算符进行类比。

例如,使用减法和乘法的例子:“3 - 1” 和“1 - 3”,“2 × 4” 和“4 × 2”。

通过对比这些不同运算符的例子,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交换律的特点。

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教授加法结合律时,通常会以具体的实例进行演示,例如:“(1 + 2) + 3” 和“1 + (2 + 3)”。

然后,教师会要求学生观察并总结:“两种方式得到的结果是否相同?” 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结合律的概念。

然而,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在应用结合律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会犯一些低级错误。

例如,他们经常会将括号内的两个数加起来,然后再与外部的数相加,而不是首先计算外部的两个数相加,然后再与括号内的数相加。

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教学反思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数学中的基本运算法则,它们在数学运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思考和总结的过程。

本文将以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为主题,结合教学反思,探讨这两个运算法则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和教学效果。

一、加法交换律加法交换律是指在加法运算中,两个数相加的结果不受加法顺序的影响。

即对于任意两个数a和b,有a+b=b+a。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导学生理解加法交换律。

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两个数的相加结果是否受到加法顺序的影响。

通过让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引导他们发现加法交换律的规律。

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游戏或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到加法交换律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曾通过给学生出示一些数字卡片,让他们两两相加,并观察加法结果是否受到加法顺序的影响。

通过这种亲身实践的方式,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加法交换律这个概念。

在教学反思中,我发现这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记忆效果方面非常有效。

二、加法结合律加法结合律是指在加法运算中,三个数相加时,无论加法顺序如何,其结果都是相同的。

即对于任意三个数a、b和c,有(a+b)+c=a+(b+c)。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结合律,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体的操作和实例。

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三个数的和,然后让他们分别改变加法顺序,观察加法结果是否相同。

通过这种实际操作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加法结合律的规律。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曾通过给学生出示一些数字卡片,让他们进行组合,并观察不同顺序组合的结果是否相同。

通过这种亲身实践的方式,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加法结合律这个概念。

在教学反思中,我发现这种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记忆效果方面非常有效。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在数学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和实际操作,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两个运算法则。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启发式教学和实践操作的方式,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1、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本节课以学生喜欢的故事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需要,为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对两个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

在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学习加法运算律之前,学生对四则运算已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为新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中注意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状态,促使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更新、深化、超越。

3、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数学教学设计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在做数学中感悟数学,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本课围绕“观察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方法展开,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但掌握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数学方法。

不足之处:1.创设生动活泼的数学情景,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投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在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应该再放开一些,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律。

3、安排这两个运算律教学时采用的都是不完全归纳推理,因此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也应该让学生多举些列子,让学生去评价举的例子好不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结合是把可以得出整百整十的数放在一起,而不是随意的乱编。

然后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金州新区五一路小学谷云20XX年11月。

《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竞赛课自我反思
设计本节课时,我一直在思考:教师怎么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总结规律?
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就会只是比较零散没有系统的表达。

知识点本身的学习并不应“浓墨重彩”去渲染。

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不仅应该关注“是什么”和“怎样做”还应该引导学生去猜想、去探究“为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才能够凸显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一学科特色。

教师应该带领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给学生一个问题模式,让学生“知道怎样思维”让学生感悟一些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的基本思想是:一、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和归纳出运算定律。

二、重视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定律的发现过程大致应该经过以下几步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得到规律。

三、给学生提供机会经历“具体事物——学生个性化的符号表示——学会数学地表示”这一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1课时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课题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课型
新授课
设计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同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用文字、符号、字母表示出来,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又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在以前的教学中,教材对加法结合律做了一些铺垫。本节内容先安排加法交换律。再教学加法结合律,由易到难,便于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结合律,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巩固练习,应用反馈。
完成教材第19 页练习五第2题。
课堂总结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教学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观察比较为主体,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主探索,分组交流讨论为主要方式,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主动学数学,探究学数学,进一步促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3.生独立解答,示不同算法。
4.观察比较两种算法和结果,并说说发现了什么。
5.举例观察,发现规律。
6.讨论交流汇报,师板书:加法交换律
7.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师板书:a+b=b+a
二、教学例2:
1.示例情景图,引导生寻找有用信息。
2.指导学生用线段表示数量关系。
3.生尝试解答示不同方法。
4.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点。
5.可以用什么符号表示这两个结果相同的等式?
6.引导学生比较下面两组算式,发现了什么?
(69+172)+28○69+(172+
28)
155+(145+269)○(155+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在数学教学中,加法是一个非常基础且重要的概念。

学生在初中阶段会遇到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这两个概念。

加法的交换律表示加法运算的两个数的顺序可以互换,而结合律表示多个数相加时,可以按照任意顺序进行连加运算,结果是相同的。

这两个定律是数学运算的基本规则之一,因此在教学中需要给予充分的重视。

本文将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在教学中的实施方式和学生的学习反思进行探讨。

一、加法交换律的教学反思加法交换律是指对于任意两个数a和b,有a+b=b+a。

这个规律在日常生活中十分普遍,比如我们常常会说“2+3等于3+2”。

加法交换律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引入:在教学开始时,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入加法交换律的概念。

例如,老师可以问学生家里有几个人,然后让学生从左到右报出来,比如“爸爸、妈妈、我”,再让他们从右到左报出来,“我、妈妈、爸爸”。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顺序的不同,并且明白交换顺序不会改变结果。

2.图形化演示:借助图形化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加法交换律。

老师可以用小球或图形来表示不同的数,例如,用红色球代表2,蓝色球代表3,然后让学生按照不同的顺序排列这些球。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发现改变球的位置并不影响总数量的结果,进而理解加法交换律。

3.认识加法交换律的必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练习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加法交换律的必要性。

例如,让学生计算2+3+4和4+2+3,然后比较两个结果,通过比较可以得出加法交换律的必要性,即改变顺序不会改变结果。

4.深化理解:在学生初步掌握加法交换律后,可以通过一些拓展性的问题来深化学生的理解。

例如,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加法具有交换律,可以引导他们找出加法运算中的一些特点,比如加法无论怎样交换,两个数的和都是相同的。

通过这样的思考,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加法交换律。

二、加法结合律的教学反思加法结合律是指对于任意三个数a,b和c,有(a+b)+c=a+(b+c)。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引言在数学教学中,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常见且重要的运算律之一。

理解并掌握这两个运算律对于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对于这两个运算律的理解和运用仍存在一些困惑。

本文将结合教学经验,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改进策略。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在讲解加法交换律的过程中,我首先引入了一个简单的例子:2 + 3 = 3 + 2。

我提醒学生,无论是先加2再加3,还是先加3再加2,结果都是一样的。

然而,我注意到学生们在理解上仍有些困难。

通过观察,我发现学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定势思维:有些学生存在定势思维,他们习惯性地按照先加小数再加大数的方式进行计算,难以接受先加大数再加小数的方式。

2.概念混淆:部分学生将加法交换律与减法混淆,导致对加法交换律的理解模糊。

他们在运算过程中会错误地应用减法的规则。

针对以上问题,我将采取以下教学改进策略:1.多样化教学策略:在讲解加法交换律时,我将使用多样的教学策略,如通过引入具体的生活场景、使用图形等来帮助学生理解运算律的概念和意义。

2.问题导向学习:我会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

例如,给出一些实际情境,让学生应用加法交换律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理解能力。

3.巩固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增加一些巩固练习的环节,让学生反复练习运用加法交换律解决问题,以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操作熟练度。

结合律教学反思结合律是另一种重要的运算律,在加法和乘法中都存在。

在教学结合律时,我采取了一些常见的教学方法,如讲解和示范,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通过观察,我发现学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记忆困难:学生们在记忆和应用结合律时存在困难。

他们往往会混淆运算的顺序和括号的使用。

2.抽象理解:部分学生在理解结合律时仅停留在字面层面而难以抽象化。

他们很难将结合律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导致运用时出现困难。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单元《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教研反思两篇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单元《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教研反思两篇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单元《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教研反思两篇第一篇:《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本单元是在学习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对一部分算式的简算,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小数、分数简算做好铺垫。

一、了解本单元的特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学习运算律的开始,学生比较陌生,对简便计算会有畏惧感。

为了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我这样在本单元开课,即总结本单元运用运算律的特点:一部分看似复杂的算式,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就能达到口算,所以本单元学习的是口算方法。

学生很好奇,同时心想口算多简单,于是会心一笑,有了学习新知的愿望和学会的信心。

二、辨清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内涵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学生会新的验算方法,即交换加数的位置计算,比较结果。

孩子们的思维停留在交换律的表面形式上,即两个数相加的情况。

学习了加法结合律,部分孩子对两个运算律界限模糊,认为只要有括号就是结合律。

我引导大家再次回到概念理解比较,发现:只要加数的位置变了,就和我们的座位位置变了一样,就是交换律;结合律是加数的位置不变,而是计算的顺序变了。

通过甄别感悟,大家终于明白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内涵。

三、熟练运用运算定律凑百、凑十大家对如何运用运算定律仍模糊,通过实例,发现若两数加起来能凑整千、整百或整十,这样学生就会有目的地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真正感悟出计算中使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好处,并能恰如其分地运用。

所以看到题目一定要仔细观察,观察其特点,想清用什么方法能凑整千、整百或整十。

四、巧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计算本单元学习,就是利用凑千、百、十,使计算能口算,所以只要能达到口算目的,就可以。

如1+2+3+4+……+97+98+99+100,学生马上想到凑整百;99+98+97+96+10,学生也马上想到凑整百;99+97+98+96,学生只在加法能否凑百考虑,结果行不通,若把99看作100-1,依次类推,马上就能口算结果。

教学参考书上说,“计数的结果与计数的顺序无关”,来说明两个运算定律的统一性。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在数学中,加法交换律是指两个数相加的结果不受它们的顺序影响,而加法结合律是指三个数相加时,先计算前两个数的和,再与第三个数相加的结果是相同的。

这两个法则是数学中基本的运算法则,对于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以下是我对这两个法则教学的反思:首先是加法交换律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加法交换律的概念。

例如,我可以给学生出示两个数字,要求他们先按顺序相加,然后再交换数字的顺序相加,通过对比结果,让学生发现加法交换律的规律。

此外,我还会设计一些实际的问题,让学生应用加法交换律解决问题,例如购物时计算总金额、分配物品等。

通过实际问题的应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

其次是加法结合律的教学。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结合律,我通常会使用图形、模型或实物等方式进行教学。

例如,我可以使用色块或小球代表数字,让学生亲自进行操作,通过组合和重新排列,让学生发现加法结合律的规律。

此外,我还会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或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应用加法结合律,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应用加法结合律。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会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我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教学。

不同的学生在理解和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方面存在差异,我会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两个法则。

最后,我会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在教学结束后,我会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在购物、分账、统计等方面。

通过实际应用,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应用这两个法则,并将其变成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思维习惯。

总的来说,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数学中基本的运算法则,在教学中,我们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实际问题和多种形式的教学来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这两个法则。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在教学中,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是数学中最基本的加法运算性质。

加法交换律指的是两个数的相加顺序可以互换而结果不变,即a+b=b+a;加法结合律指的是三个数相加时,先将前两个数相加,然后再与第三个数相加,结果不变,即(a+b)+c=a+(b+c)。

通过教学反思,我认识到在教授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时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首先,我发现在教学中应该突出数学定律的普遍性和普遍性。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在日常生活和数学中都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来认识这些定律。

例如,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生活场景或活动,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实践,通过实际操作来体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如在一个游戏中,让学生们先进行自由的加法运算,然后让他们发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对游戏的结果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会从经验中逐渐体会到这些定律的普遍性和普遍性,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这些定律。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启发学生发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规律,并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这两个定律,我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或例子,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推理。

例如,我可以给学生一些具体的加法算式,比如3+5+7,通过让学生把3和5相加得到8,再把8和7相加得到15,进而引导他们发现(a+b)+c=a+(b+c)的规律。

我还可以设计一些类似的问题,让学生观察和总结,从而加深他们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理解。

此外,在教学中还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例如,我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强的数学游戏和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优势。

另外,我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如幻灯片或视频,向学生展示一些有趣的例子和图像,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定律。

同时,我还会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的方式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范文

《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范文

《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范文《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范文这是实习老师讲的第一节课,课后我让她写了写本课的教学反思,教学就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下面是王雪飞老师的对加法运算定律的教学反思:这堂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一堂课,也是自己实习以来讲的第一堂课。

这一堂课让我在各方面对孩子们都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

首先,在课堂上,孩子们始终能够跟着老师的步伐,认真按照老师的教学思路进行观察、分析、讨论与总结,并且得出的结果还是令人惊喜的。

孩子跳脱的个性并没有因是实习老师讲课而过度展现,学习态度还是十分认真的。

但是,认真的学习态度并没有完美体现在对待老师的提问上,部分孩子还是不太乐于通过举手回答问题来展现自己,整堂课举手回答问题的孩子基本上是固定的'。

当然,这除了与孩子自身性格相关外,也与老师的引导激励有关,在对孩子们们进行鼓励引导之后,举手情况还是会有所改善。

再者,通过这堂课,我发现自己对孩子们发现力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讲课时,发觉孩子们在课下对于这节课的内容是有预习的,但他们的思维并没有因此而被束缚,在主题引入环节根据已有条件提问题时,孩子们能够不拘泥于课本,提出自己的问题,在表达式的提出上,先不论正确与否,更是带有明显的独创性。

而且,对于这种需要发散思维的问题孩子们明显兴趣更加浓厚。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不少问题,在时间的把握上就并不是十分到位,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明显前松后紧,时间没有用在关键。

对于孩子们思维的灵活性有些招架吃力。

而且,自己对于教案的掌握也并没有达到驾轻就熟的程度,对课堂氛围的带动也明显不足。

总之,虽说这堂课总体感觉不至太差但与预想还是有差距的。

王雪飞老师是一个非常认真的实习老师,讲课很大方,面带微笑,但是毕竟是第一次讲课,教案不熟,重难点把握的不好,所以时间分配有些前松后紧。

现在的孩子很聪明,发散思维能力比较强,所以老师有些招架不住,也出现了一些知识上的小问题,毕竟她对小学数学课本的知识系统不是很了解,出现点问题也属于正常想象。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一、引言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数学运算中的基础概念,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两个概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将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进行反思,总结其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方案,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二、教学设计在进行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设计时,我们参考了教材内容,并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1. 清晰而简洁的目标在教学开始时,我们明确了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目标,即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定义,并能够正确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2. 引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各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如故事讲解、游戏活动和小组讨论等,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 多种形式的呈现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多种形式的呈现,包括文字、图表和实际例子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原理和应用。

4. 实践运用我们鼓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实践运用,以加深他们对于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三、实施情况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以下一些值得肯定的亮点和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

1. 亮点总结•教学目标明确:在教学设计中设置了清晰明确的目标,有利于学生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兴趣引发: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游戏活动,有效地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呈现方式多样:在呈现知识内容时,我们使用了多种形式的呈现,如文字、图表和实际例子,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 不足之处分析•缺乏足够的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应用还不够熟练,这可能是由于练习不足所致。

•缺乏巩固和复习环节:在教学设计中,我们没有设置足够的巩固和复习环节,导致部分学生在应用知识时出现困难。

四、改进方案基于以上的实施情况分析,我们提出以下的改进方案:1. 增加练习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增加足够的练习环节,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应用。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通过同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加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六单元第1课时的内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运算定律,对于加法交换律的内容,从知识的层面上看,学生学习、理解、运用起来比较容易。

而且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也已经渗透,让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学习加法的运算定律,为以后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基础,同时也为简便运算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律发现的过程,理解不同算式间的相等关系,发现规律,概括运算律。

教学难点概括并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引入新课。

1、出示图片:师:同学们喜欢体育活动吗?最喜欢哪些活动呢?看看图中的小朋友喜欢哪些体育活动?你从图中还知道了什么?生:3个已知信息:28个男生在跳绳,17个女生在跳绳,23个女生在踢毽子2、师:根据已知的3个条件,你能提几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板书:(1)跳绳的有多少人?(2)参加活动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3)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4)跳绳的男生和踢毽子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机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自由地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初步感知情境中的条件和问题。

)二、探索加法交换律。

(一)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

1、师:同学们想到了这几个问题,我们先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来解决解决问题(1):跳绳的有多少人?怎样列式,还能怎么列?学生说列式板书:28+17 17+282、师:同样的条件,同样的问题,我们列出了两个算式仔细观察,发现特点。

师:仔细观察,比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生:两个加数的位置不同。

师:位置怎样了?课件演示动态交换过程。

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精选6篇)

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精选6篇)

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精选6篇〕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精选6篇〕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篇1《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为《运算律》的第一课时,而在这一单元之前,学生经过了三年多时间的四那么运算学习,并对这些已经有一些感性认识的根底:如在1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看着一个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在万以内的加法中,通过验算方法的教学,学生已经知道调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结果不变这个道理。

最近教学完“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后,我进展了反思,对如何使学生经历探究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如何开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有了进一步的感悟。

一、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究过程。

教学这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解决熟悉的实际问题引入的,让学生通过观察、比拟和分析^p ,初步感受运算的规律。

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观察比拟,发现规律。

我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历,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认识由感性逐步开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

二、注意数学学习方法的浸透。

加法结合律是本课教学难点,由于在探究加法交换律时,学生经历了“观察发现——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学习过程,在此根底上,再让学生探究加法结合律,老师加以适当的引导,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将已有学习方法浸透到探究加法结合律中,很容易感受到三个数相加蕴含的运算规律。

学生不但理解了加法运算律的过程,同时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中注意沟通知识间的联络。

在教学完加法交换律时,我及时把新学的知识和加法计算的验算结合起来,让学生回忆交换加数验算的方法,明确与加法交换律之间的联络。

在教学完加法结合律时,又出示了两道口算题9+7、34+27,让学生回忆口算过程。

这样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及时沟通,加深了对已有知识经历的认识,同时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

在最后的进步稳固阶段,结合练习为下节课学习加法简便计算垫下了根底。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范文(四篇)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范文(四篇)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范文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我采用了情境导入—探究新知—反馈练习三个教学环节,情境导入环节利用课本上李叔叔骑车旅行的情景导入,得出已知条件和问题;探究新知环节,让学生先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发现算式结果相同,用等号连接,得出56+28=28+56,然后又让学生仿照举例,最后引导学生得出规律;反馈练习环节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本节课的教学非常顺利,轻松完成教学任务。

但我觉得本节课的知识太少,能不能把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合并成一节课讲解呢,在以后教学本节课时我准备在“交换律”这节课进行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1)改进材料的呈现方式。

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思路,教师应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选择、补充和调整。

另外在材料呈现的顺序上,改变了教材编排的顺序:先教学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然后教学乘法交换律交换律和结合律,而是同时呈现,同时研究。

因为当学生在已有认知结构中提取与新知相关的有效信息时,不可能像教材编排的有先后顺序之分,而是同时反映,充分做到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2)找到生活的原型。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实质是交换位置,结果不变,这种数学思想在生活中到处存在。

本节课我首先引导学生用辨证的眼光观察身边的现象,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然后采撷生活数学的实例:同桌两位同学交换位置,结果不变。

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你能举出一个或几个例子来说明吗?这样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3)找准教学的起点。

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正确估计是设计适合每个学生自立学习的教学过程的基本点,它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程度。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先教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然后是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接着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设计了闯关练习,也为下节课学习加法简便计算。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质疑、猜想、例证、观察、交流、归纳,亲历了探究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中体验了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加法交换律这一知识点,似乎是比较简单易懂的。

但在教学中,本课的教学目标不能停留在“明白”上,而应该上升为通过加法交换律的学习,渗透多种数学思想方法,为今后的相关的学习打下重要基础。

得与失:得:
(1)通过模仿举例,渗透等量代换的数学方法。

学生根据模仿,学会了根据结果相等,将两个算式写成恒等的方法,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新知识,其实也就是在经历等量代换的过程。

而这一数学方法对接下来要学习其它各种运算定律,及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运算,列方程解应用题等都十分重要。

(2)通过对大量数学事实的对比,发现其中的规律,学习不完全归纳发。

学生在独立举例后,在全班范围内交流发现的规律,得出结论:不管两个加数的位置怎么交换,它们的和都不会改变。

师引导:同学们所举的所有例子都能写出这样的结论,可见我们的四则运算中有一个规律,谁能把这个规律准确地概括一下?……从个别到一般,把对特例的发现上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和性质,这就是小学阶段的“不完全归纳法”,让学生经历这一归纳过程,体验结论的科学性。

失: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就是对处理“用字母表示定律”这一环节有些不足。

在学生例举字母表示定律后总结出用a+b=b+a公式来表示定律后,没有进一步拓展,如问:三个数可以怎样表示呢?这个规律还适用吗?这样环节设计,会让学生对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更为熟悉,从而培养数学思想,更能强化目标。

在今后的数学中,注意强化本节课的重难点,并针对重难点进行数学思想的渗透与拓展,尤其对稍差的学生更应该重复强化,尽量让每一个孩子都学会。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