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用”的知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用”的知识

我是一名特殊教育教师,教的学科不固定,哪门课缺老师我就可以随时顶上。由于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对我来说,在日常的教学中完全用不到初中以上的知识。甚至在很多人眼里,我只需要把孩子们的日常生活照顾好,保证他们在学校的健康、快乐和安全就可以了。所以,《科学人文综合素养课程》中的很多内容看似对我没有很多的作用,也许,对于很多老师来说,都挺没用的,比如语文老师为什么要去学“数学与民主政治”,一个连旅游都懒得出去的人为什么要听张树义老师讲“科学探险”,这些有用吗?

这些真的无用吗?

我们已经无数次地讨论过“知识的有用与否”这个问题了,从读书时觉得有了英语翻译软件,学英语没用;到工作后发现大学学了四年的东西等实际工作后其实用之甚少……但这些其实并非是知识本身有没有用的问题,而是我们有没有把知识用到生活中的问题。之前,《演说家》节目中有一个培训班的老师这样谈到教育——“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当你看到河边飞过两只大雁时,你会感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说‘看,有鸟!’。”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它可能一时半会儿并不会体现出什么作用,但是,知识一旦被内化进你自己的大脑,它便会随时随地为你所用。

而作为一个老师,你要教孩子一滴水,你就必须要有一桶水。你的知识储备一定要广而深,继而才可以在学生问你“为什么”的时候不至于愣在那边尴尬不已。

《科学人文综合素养》这门课虽然与我们很多人的专业并无很大的关系,但它却以最全面的知识系统为我们补了很多的新知。《数字化时代的汉字》让我们审视到了如今数字化背后存在的很多深层次的问题,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的同时,也使得一些东西在慢慢消失,比如文字的艺术,再比如课程中讲到的传统书信的逐渐消失,字体的美观以及传达出的情意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中国的城市文化与城市空间》让我们很多“行外人”开始注意到我们所生存的城市它所发生的变化,而通过老师所展示出的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我们也看出了一个城市的改造需要的不仅是一个好的设计,而是要基于它本土化的特

点,能够让它真正地落地生根。而我们通常忽略的城市空间背后的城市文化也在本节课中被提及,越是熟悉的地方越会忽视其中的一些细节,城市就是如此。我们每天生活在其中,但往往并没有深入思考过它的文化,它的故事,以及它的温情。《数学与民主政治》从一个特殊的角度用数学知识解释民主政治,虽然对于文科生的我来说,对一系列的数学公式、代数名称非常陌生且难懂,但是看到数学还能在政治领域发挥出这么大的作用,让我分外地惊奇,并且感受到了学科之间的互通性。没有一门学科是被孤立的,它在整个知识体系中都能发挥出各自的作用。因而,对于我们来说,即便在工作后更加专于某个或者某些学科,但是其它学科知识的输入同样也能帮助到我们的工作。《转基因生物(食品)与安全》是一个非常贴合我们实际生活的话题,食品安全作为当今社会一个非常受到关注的民生问题,它与我们每个人都是密切相关的。但也正因为如今信息媒介之多、传播之广,我们所接受到的很多信息可能都是传多了的“谣言”。这节课中老师向我们系统地讲述了转基因生物(食品)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应用效果及安全等内容,让我们以一个更加科学理性的眼光去看待备受争议的转基因生物(食品),也算是为我们之前获知的那些过于偏激的信息一次“洗白”的机会。凡事都有两面性,转基因生物(食品)未尝不是如此,它能够很大程度地改善品种的质量、病虫害的侵扰,但是也正因为它看上去太过于“事半功倍”了,所以会让人忍不住怀疑它的“安全”问题。这无可厚非,但是,对于我们来说,首先自身要正确认识这些备受歧义的新事物,随后才能去向周围人宣传和推广他们的价值和利弊。《中苏同盟与朝鲜战争》以及《文学研究方法论漫谈》让我重拾了当年的学科知识,我们也曾“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那个知识饱和年代,也让我更加深刻地反思了自己在工作之后知识面的愈加狭窄,知识容量的愈加缩小,这不仅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原有知识的逐渐淡忘,也归咎于自己对知识的汲取没有当年那么积极,对知识的渴求因为需求的减少而变弱。这些看似无用的知识,其实是一个人涵养的体现,如何正确地去看待我们国家的历史和过去,如何深入地去品味中国文学独特的美……这些知识或许很少会被用到我们的生活中,但拥有着这些知识的人在某些特殊情境中总会显得与众不同。《教育技术的昨天、今天与明天》让我们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扪心自问:“我让技术变成学生学习的一种有效工具了吗?”很多时候,我们被技术所支配,没有电脑就没法上课,没有网

就不知道如何搜索资料……这些在我们日常教学中频繁出现的问题无一不体现出了“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和辅助手段,它的价值应当被正视的同时也需要被正确地使用和开发。与该课程相似的一门课程是《网络时代与媒介素养教育》,它同样让我们去思考: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素养,从而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这是在信息社会中,我们需要迫切去考虑的问题。《美术及其鉴赏》、《现代天体物理:恒星、星系、宇宙学》、《哲学思维的典型方法》这几门课的专业性比较强,而短短一个多小时的课程只能是大海中的一滴水,通过老师们的讲述将最精简的内容呈现给我们,我们虽然也不能深入地学习相关的知识,但是,这些简明扼要的讲解其实刚好在我们的认知水平和基础之上拓宽了我们的相关知识面,看到了所专攻的学科之外更多的有趣的知识。纵观12章的主题学习,令我最回味无穷的还是《科学探险为什么》这门课,张树义老师用自己的切身事例,图文并茂地向我们讲述了自己在热带雨林、东非大裂谷、南极北极等地方的科学探险生活。那些我们因各种原因无法到达的地球各个角落,有这样一群人替我们走到了。而我们通过他们的影像资料,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伟,我们地球母亲的美丽!为了这样的美丽,我们要学会去守护、让更多更多的人还能有机会看到神秘角落里的美。

这些知识有用吗?

这些知识似乎真的没用。因为听完后很多知识还是似懂非懂,浅尝辄止;因为很多知识在我们实际工作中似乎并不能帮到我们;因为很多知识也许很快就会被我们所遗忘……但是,这些知识却让我们了解了更多,让我们在看到一只鸟的时候,会想到它的历史、它从哪里来、它是什么品种、它可能会飞向哪里去……而不是简单地说一句——“看,一只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