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
南故城小学张丽红科学课程标准中确定的科学课三维目标“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非常明确的提出了要在科学课中渗透德育教育。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德育教育,小学科学教学也非常关注学生的德育教育,让学生认识、探索自然,理解社会,体会生命奥秘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通过对我国科学研究的历史成就和光辉前景的教学激发小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科学课程总目标明确提出要“保持和发展孩子们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形成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能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科学教材中有许多内容蕴含着这些思想教育因素,我们要善于挖掘这些潜在因素。在学习地球与宇宙这些内容时,除了让学生了解月球、地球、太阳系等知识外,在介绍人类探索宇宙时,介绍我国古代天文成就,补充介绍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及时收集了我国人造卫星发射的成果、火箭发射领先世界等事例。如“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首次发射成功,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踏上了太空之旅,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神州”七号实施中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同时开展卫星伴飞、卫星数据中继等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还有现代的探月工程等等。让学生们通过学习,深深为祖国古代杰出的成就和如今的科技进步而自豪,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以及赶超世界科技先进水平的紧迫感。这是对
于学生成长过程中逐步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很有好处的。教师通过多种手段向学生渗透爱国思想,能够做到晓之有物,情有所动,具体、形象、生动。
二、通过介绍生物环境和人类之间的关系及生物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
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土壤污染和噪声污染等。工厂烟囱冒出的浓烟,汽车、拖拉机排出的尾气,燃烧煤炭排放的烟雾等,都会造成大气的污染。人们要是长期吸入被污染了的空气,就容易得呼吸道疾病,如:支气管,甚至得肺癌等疾病。工厂排出的废水,人们生活中排放的污水,都会造成水的污染。水的污染会影响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时还会使人中毒。农田和果园中不合理的使用肥料、农药,工厂和生活中排放的固体废弃物(如废渣和垃圾)和污水等,都会造成土壤的污染。土壤的污染会影响植物的生长,有害物质在植物体内积累起来,会进一步危害动物和人的健康。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等活动所产生的噪声污染妨碍人们的休息、学习和工作,严重时使听力受到损害,甚至引起神经衰弱,高血压等疾病。学习《生物的多样性》这一章时,教师在讲解上述环境污染的种类及其带给人类的危害时,结合我国面临的环境污染现状和实例,如:我国古代的黄土高原曾经是美丽富饶的地方,商朝时黄河流域的森林覆盖率曾高达50%以上,但是,经过几千年来掠夺式开发,大自然给予了无情的报复。现在,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地区到处是荒山野岭,沟壑纵横,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竟成为世界上
泥沙含量最多的河流,教育学生要懂得保护环境是每一个公民的社会责任,每一个人,都应该从我做起,树立环境意识,培养爱护环境的习惯,做到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随意打鸟,不攀折花木,同时,应该积极参加“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和“爱鸟周”等活动,把我们的环境建设得更加美好!
三、通过学习细菌等渗透文明行为培养教育。
有的细菌能够使食物腐败变馊,有的细菌能够引起传染性疾病,如:结核杆菌可以使人和家畜患结核病,肺炎双球菌可以使人患肺炎,软腐病细菌可以使许多种蔬菜患病。有些霉菌能使食品、纺织品发霉变质,有些霉菌能使农作物患病,造成严重的减产;有些霉菌能使人患病,如:甲癣(灰指甲)和足癣(脚湿气),人体大约有80%的传染病是由脊椎动物病毒引起的,如:乙型肝炎,流行性感冒,麻疹,腮腺炎,狂犬病,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爱滋病等,教师在进行《微小世界》这一章的教学时,通过上述细菌。真菌,病毒与人类疾病与健康的关系的讲解,结合我国近年来发生的“非典”,禽流感等事件,教育学生细菌,真菌,病毒这三类生物的分布十分广泛,土壤里、空气中,甚至我们的身体内部,到处都有它们的踪迹,生活中应当讲究卫生,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勤换衣,保持个人卫生,维护公共卫生等。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应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
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