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3-配位聚合与活性聚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Ziegler-Natta催化剂在发现后仅2-3年便实现了工业化, 并由此把高分子工业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4.3
最早的应用:
配 位 聚 合 反 应
乙烯的自由基聚合必须在高温高压下进行,由于较易向高 分子链转移,得到支化高分子,即LDPE。
Ziegler-Natta催化剂的乙烯的配位聚合则可在低(中)压 条件下进行,不易向高分子链转移,得到的是线形高分子,分 子链之间堆砌较紧密,密度大,常称高密度聚乙烯(HDPE)。 丙烯利用自由基聚合或离子聚合,由于其自阻聚作用,都 不能获得高分子量的聚合产物,但Ziegler-Natta催化剂则可获 得高分子量的聚丙烯。
+ H2C CH + A B X
A CH2 CH -B X
A CH2 CH B X 共价化合物
A CH2
H + C B X
紧密离子对
A CH2 CH + BX 自由离子
4.4
链 式 活 性 聚 合 反 应
因此,活性聚合的实现应设法使上述平衡有利于共价化合 物和紧密离子对的生成,同时还得使共价化合物易活化,要 达到这个目的,目前报导的途径主要有三: (1)带适当亲核性抗衡阴离子的引发体系 对于活性高的单体,可用三级酯(醇)或卤代烃被弱Lewis 酸活化,形成的抗衡阴离子(团)具有适当的亲核性。 如以HI/ZnCl2为引发体系的乙烯基异丁基醚的阳离子聚合:
4.3
配 位 聚 合 反 应
4.3. 1 Ziegler-Natta催化剂 1953年,Ziegler等从一次以Et3Al为催化剂从乙烯合 成高级烯烃的失败实验出发,意外地发现以乙酰丙酮的 锆盐和Et3Al催化时得到的是高分子量的乙烯聚合物,并 在此基础上开发了的乙烯聚合催化剂TiCl4 - AlEt3。 1954年Natta等把Ziegler催化剂中的主要组分TiCl4还 原成TiCl3后与烷基铝复合成功地进行了丙烯聚合。
在引发和增长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引发剂或增长链末端的 一个特定基团硅烷基向单体羰基转移的过程。 这个特定基团起着活性传递的作用,因而称为基团转移聚合。 加入甲醇等活泼氢化合物可使硅烷基脱落而终止。
4.4
链 式 活 性 聚 合 反 应
4.4.3.3 阳离子活性聚合 阳离子聚合易发生链转移与链终止反应,要获得活性聚 合得主要从改变增长链碳阳离子与抗衡阴离子之间的相互 作用着手,即设计适宜的引发体系。 乙烯基单体的阳离子聚合机理可示意如下:
δ +CH
Mt CH2 δ 过渡金属阳离 子 Mt+ 对烯烃双 键 碳原子的亲 电进攻
R
• 单体与过渡金属的配位和插入反应 有两种可能的途径 一级插入
δδ+
CH CH2 R
Mt
+
CH CH2 R
δδ+
CH CH2 CH CH2 R R
Mt
不带取代基的一端带负电荷,与过渡金属相 连接,称为一级插入。
全同立构
(ii)单金属活性中心机理 两种催化剂作用得到的是一个以过渡金属为中心的正八面 体,作为活性中心
R Cl Cl Ti Cl Cl
R CH CH3 CH2 转位 Cl Cl Ti Cl Cl
配位 + H2C CH CH3
R Cl CH CH3 Cl Ti CH Cl Cl
Cl Cl Ti CH2CHR Cl Cl CH3 配位 CH3 CH CH2CHR CH3
6.3 配位聚合的基本概念 6.3.1 配位聚合的定义 配位聚合是指烯类单体的碳-碳双键首
先在过渡金属引发剂活性中心上进行配位、 活化,随后单体分子相继插入过渡金属- 碳键中进行链增长的过程。
链增长反应可表示如下:
δ-
δ+
过渡金属
δ-
δ+
CH CH2
空位
Mt
CH CH2 ¦Ä¦Ä¦Ä 环状过 渡状态 CH R
H3C CH3 CH2CH + O N H3C CH3 TEMPO CH2CH H3C CH3 O N H3C CH3
4.4
链 式 活 性 聚 合 反 应
4.4.3.2 阴离子活性聚合 在阴离子聚合反应中,由于其链增长活性中心为阴离子, 不能进行双基终止,抗衡阳离子为金属离子,链增长碳阴 离子不可能与其形成共价键而终止,并且,从增长链上脱 去氢阴离子H-发生链转移的活化能相当高,一般难以进行, 因此,对于理想的阴离子聚合体系如果不外加链终止剂或 链转移剂,一般不存在链转移反应与链终止反应。 因此只要聚合反应体系特别纯,聚合温度足够低,阴离 子聚合很容易获得活性聚合。
4.4
链 式 活 性 聚 合 反 应
Xn = f[M]已反应 / [I]0 = f[M]0 / [I]0(单体转化率100%)
计量聚合
f为每个聚合物分子所消耗的引发剂分子数,如:
- Na + Na+ 苯乙烯 ? + H2C CH Na+
H2C CH Na+ 2
Na+ - HC CH2 CH2 CH - Na+
4.4
H2C CH OR CH3COOH
链 式 活 性 聚 合 反 应
非活性聚合 H3C CH OOCCH3 OR EtAlCl2 H H3C C OR OCCH3 O AlEtCl2 O O
Ziegler-Natta催化剂由于其所含金属的与单体之间的强配位 能力,使单体在进行链增长反应时立体选择性更强,可获得高 立体规整度的聚合产物,即其聚合过程是定向的。
4.3
配 位 聚 合 反 应
Zieler-Natta催化剂是由IV~VIII族过渡金属卤化物与 I~ III族 金属元素的有机金属化合物所组成的一类催化剂。其通式可 写为: MtIV-VIIIX + MtI-IIIR 主催化剂 共催化剂
δ+
Mt CH2
CH CH2 R
δ-
CH CH2 CH CH2 R R
Mt
配位聚合链增长过程的本质是: 单体对增长链端络合物的插入反应
6.3.2 配位聚合的特点
• 单体首先在过渡金属上配位形成络合物
• 配位聚合属于配位阴离子聚合
• 间接证据:
-烯烃的聚合速率随双键上烷基的增大而降低 CH2=CH2 > CH2=CH-CH3 > CH2=CH-CH2-CH3
重要意义:
可使乙烯、丙烯等低级烯烃聚合。 可得到具有高度立体规整性的产物。
4.4
4.4.1 活性聚合定义
链 式 活 性 聚 合 反 应
活性聚合首先发现于阴离子聚合(1950s),近年来发展 到自由基聚合和阳离子聚合。 活性聚合(Living Polymerization): 在适当的合成条件下, 无链终止与链转移反应,链增长活性中心浓度保持恒定的 时间要比完成合成反应所需的时间长数倍。(IUPAC定义, 1996)
双金属活性中心机理
Cl Al R CH2=CHCH3 配位 Ti Cl Al R
Ti
H2C CH CH3
Cl Ti CH2
Al R CH CH3 移位
Ti
Cl Al R
CH2CH CH3 Ti Cl Al
Ti
Cl
配位与移位交替进行 Al
CH2 CH CH3 R
CH2 CH CH3 CH2 CH CH3 R
引发聚合
在此聚合反应中,两个引发剂分子产生一条聚合物链,f = 2
4.4
链 式 活 性 聚 合 反 应
4.4.3 链式活性聚合的实现* 其基本思路:设法延长活性中心的活性,减少终止。 4.4.3.1自由基活性聚合 目前已报导的自由基活性聚合有两种: (1)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om transfer radical polymerization) 如以1-氯代-1-苯基乙烷为引发剂,在Cu(I)-连吡啶复合物的 存在下引发苯乙烯聚合。 引发剂的氯原子转移给复合物产生初级自由基引发单体聚合, 复合物中的氯原子又可反过来转移给链自由基,从而阻止链自 由基的双基终止反应,而聚合物链的氯原子又可转移给Cu(I) 复合物再产生自由基与单体加成,如此反复进行链增长反应。
直接证据: 用标记元素的终止剂终止增长链,得到的聚合
物无14C放射性,表明加上的是H+,由此可表明 链端是阴离子。因此,
14CH 14CH O- + H+ OH 3 3
• 配位聚合的增长反应是经过四元环 的插入过程
插入反应包括两个同时进行的化学过程。
δδ+
CH CH2
增长链端阴离 子对烯烃双键 ¦Ä¦Ä¦Ä 碳原子的亲 核进攻
4.3. 3 立体定向聚合机理
配 位 聚 合 反 应
通过配位聚合,还可以形成立构规整化的聚合物,但其机 理,至今没有能解释所有实验的统一理论 关于Ziegler-Natta催化剂的活性中心结构及聚合反应机理有 两种理论,以丙烯聚合为例: (i)双金属活性中心机理
引发剂的两组分首先起反应,形成含有两种金属 的桥形络合物聚合活性中心
常用的主催化剂:TiCl4。 TiCl3,VCl3,VOCl3,ZrCl3等, 其中以TiCl3最常用; 共催化剂最有效的是一些金属离子半径小、带正电性的金属 有机化合物,因为它们的配位能力强,易生成稳定的配位化 合物。如Be,Mg,Al等金属的烷基化合物,其中以AlEt3和 AlEt2Cl最常用。
4.4
链 式 活 性 聚 合 反 应
(2)加入稳定自由基 如在BPO引发的苯乙烯聚合体系中加入2,2,6,6-四甲基-1氧化哌啶(TEMPO),TEMPO是稳定的自由基不能引发聚 合反应,但可以促进BPO的分解,并可与链自由基可逆结合, 阻止链自由基发生链终止反应,而两者分解又释放出活性链末 端进行链增长反应,从而起到保护活性链末端的作用。
二级插入
δδ+
CH2 CH R
Mt
+ CH2 CH R
δδ+
CH2 CH CH2 CH R R
Mt
带有取代基一端带负电荷并与反离子 相连,称为二级插入。
两种插入所形成的聚合物的结构完全相同, 但研究发现,从立体构型上:
丙烯的全同聚合是一级插入, 丙烯的间同聚合却为二级插入
具体机理还不明确。
4.3
4.4
链 式 活 性 聚 合 反 应
4.4.2 活性聚合的一般特性
(1)Mn的增长与单体转化率成线性关系;
(2)单体100%转化后加入新单体,聚合反应继续进行,Mn进 一步增加,且仍与单体转化率成正比; (3)所有聚合物分子都由引发剂分子所引发,并且其数目在整 个聚合过程中保持恒定; (4) 分子量分布非常窄,接近单分散,Mw/Mn ≈ 1.0
移位
R Cl Cl Ti Cl Cl
CH CH3 CH2
全同立构
CH2 Cl Cl Ti Cl Cl
移位
R CH CH3 CH2 H3C CH CH2 Cl Cl Ti Cl Cl
间同立构
配 位 聚 合 小 结
配位聚合与自由基聚合和离子聚合不同,后两者链增 长时,都是单体分子与活性链末端发生加成反应,而配位聚 合中单体分子是插入催化剂活性中心与增长链之间,因此, 有时也称为“插入聚合”(Insertion Polymerization)
4.4
H3C CH Cl + Cu(I) (bpy)
链 式 活 性 聚 合 反 应
H3C CH + Cu(II) (bpy)Cl bpy=
H3C CH + H2C CH
H3C CH CH2 CH
N
N
H3C CH CH2 CH + Cu(II) (bpy)Cl
H3C CH CH2
H C Cl + Cu(I) (bpy)
基团转移聚合源自文库GTP)
虽然在低温和体系纯净的情况下,阴离子聚合很 容易获得活性聚合,但由于C-离子活性较高,仅适合 于非极性单体。 对于极性单体,副反应比较多。 1983年,Dupont公司报道了基团转移聚合技术。 用此技术使极性的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获得了活性 聚合。 GTP是通过有机化学中的Michael反应进行的。用阴离子 型催化剂的体系,其反应本质接近阴离子聚合。 例如,用甲基三甲基硅缩异丁烯酮(MTS)引发剂, 在催化剂的作用下,MMA的活性聚合。
H2C CH OiBu HI H3C CH I OiBu ZnCl2 H + H3C C I ZnCl2 OiBu 活性聚合
4.4
链 式 活 性 聚 合 反 应
(2)加入亲核试剂(Lewis碱) 当引发体系中的Lewis酸酸性较强时,它对引发剂R-X中的 X基团的亲合作用强,使之与R基团离解,而两者复合形成的 二元抗衡阴离子团的亲核作用弱,因而倾向于与碳阳离子完全 离解,形成自由碳阳离子,对于这样的聚合体系要获得活性聚 合,可加入适宜的亲核试剂,与自由碳阳离子作用形成鎓离子, 降低增长链碳阳离子的活性。 如在CH3COOH/AlEtCl2为引发体系的乙烯基醚聚合反应中 加入二氧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