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家庭代际关系研究的代差视角_康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对家庭代际关系研究视角的 探讨:“代差”的视角
→→→→→→→→→→→→→→→→→→→→→→→→→
通过对上述理论论争与研究成果的回顾与思考, 对于家庭代际关系的研究视角,本文尝试提出如下理 论假设:代差是中国家庭代际关系研究的一个有利视 角。理由如下。
1. 对“代沟”的界定 代沟的概念界定是代际关系研究的起点和基本问 题。借鉴国内学者周怡对代沟的性质界定,即:把 不同代间的“差异、隔阂和冲突”这一类表征代际 距离的词汇统称为“代沟”,认为从代差到代隔阂再 到代冲突,其代际关系的亲疏程度由亲至疏是依次递 增的 。 [18] 本文认为,代沟的这三个阶段,在代沟的表现形 态和表现代沟的冲突性上是有本质区别的,较为系统 地反映了代际矛盾和冲突的强烈程度的差别,代表了 由浅沟至深沟的不同发展阶段。具体说明如下: (1) 代差 在一个变迁的社会中,代差是客观存在的。它反 映了变迁社会中不同代间的差别,这种代间的差别是 在没有进入代际互动之前已经存在的,也是可以和平 相处的。代差反映出的代际矛盾和冲突不一定强烈, 但却是不能消失的,比如经济资源的差别、知识经验 的差别,也包括社会变迁带来的文化取向上的差别。 代差的客观性,代表着代的超越和社会发展的渐进性 和稳定性。
2. 中国家庭研究及中国家庭的场域特点 多年来关于中国家庭的研究深受结构功能理论 的影响,将中国家庭看作是以理性的合作原则为基 础的经济社会组织,中国家庭研究的这一取向也在 某种程度上佐证了协调性和合作性是中国家庭的主 要特点。 关于家庭结构的变迁,众多研究证明,当前中国 家庭结构变迁的总趋势是家庭小型化和核心家庭化。 在这个总趋势下,具体的表现形态为:从家庭生命周 期看,表现为一种 U 型循环模式,即在青年和老年 时期主干家庭模式增加,中年时期核心家庭模式占
在讨论跨越和弥合代沟的可能性时,一些研究认 为,除了情感,还有两个因素。一是不同代人的代意 识水平,即承认代沟的客观存在,这是代间沟通、对 话的基础。二是“代同”的存在不仅源于正向社会化 过程上子代对传统文化的选择性吸收,也离不开反向 社会化过程上亲代的与时俱进 [6]。
对于代沟的影响因素,周怡以南京市为例进行了 量化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对代沟现象有影响的因素 主要有年龄、文化程度及社会经济地位 (收入、家庭 背景、职业),特别是年龄和文化的差距恰恰能反映 时代的差距 [7]。
简单梳理了中国代沟问题的研究成果,本文认 为:首先,作为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代沟在今天 的中国社会是客观存在的。其次,从代沟的程度看, 宏观的文化意义上的代与微观的现实家庭生活中的 代,在代沟的表现形态和表现代沟的冲突性上,需 要加以区分;整体而言,相对于宏观层面冲突性较 明显的代沟,在多数中国家庭中,两代人之间虽有 不同,但关系是“基本和谐”的,代沟的冲突性在 家庭中不算强烈。再次,影响代际关系的因素主要 是年龄和文化因素,这两个因素在中国家庭中的共 同作用,带来的不仅有代际间的差异,而且有代际 间的协调和合作。
可以说,这种家庭网络是与家庭核心化的趋势紧 密相连的。阎云翔的调查虽然是针对中国乡村的,但 其分析同样适用于现代城市家庭。他认为,家庭核心 化并没削弱家庭成员与亲戚间在伦理、情感和互助方 面的联系,反而更加强了。代际间分家时间的提早, 新建立的小家庭缺乏独立性和比较脆弱 (包括经济能 力和生活经验等),但独立意识强烈,因此需要外援, 双方父母是最直接可靠的资源。这时,伦理和情感的 成份可能少于现实需求的成份 。 [12]
同时不可否认的是,虽然这种家庭网络使家庭 成员间、代际间如此紧密地连结在一起,但家庭核 心化的总趋势这一根本特征是不容置疑的。杨善华 指出,这种家庭结构的存在是两代人权衡“分”、 “合”之利弊后共同选择的结果,因此“分”的可能 是始终存在的 。 [13]
多数研究者采用了现代化理论的分析框架,把家 庭的变迁置于转型社会的背景下分析两者间的关系。
以上现象反映出了两个问题。一方面,大部分城 市家庭代际感情亲密、代际互动频繁、代际合作愿望 强烈,形成了尊老爱幼、互帮互助、共谋发展的共生 关系。另一方面,城市中的年轻人面临很大的职业和 发展压力,努力追求着个体和家庭的发展利益,而对 父母的付出,无论是经济上、时间上和精神上都可谓 十分有限;与此同时老年父母们则在为成年子女持续 不断地无私付出,父母的义务在子女成年后可能被弹
一些研究指出,代沟的底层是相通的。这个相通 的底层除了前后相继的不同代人的情感因素外,还有 基于传统文化而在不同代人心中搭建起来的有利于代 际和谐相处的文化心理结构,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孝、忠和中庸之道[3]。
代沟到底有多大?这是代沟研究争论的焦点。 国内外的一些实证研究纷纷证明,在一个稳定 的、渐进的发展中的社会,代间并不存在着十分可怕 的深刻的分歧;相反,代间在一些原则性的、基本的 观点和看法上,有着相当程度的相同。对于中国的代 际关系,一些研究认为,在基调上,中国不同代人是 相互理解、相互依存、密切合作的,在基本价值上的 认同大多是一致的。因此,如果用代差、代隔阂、代 冲突来分别表征代际距离亲疏关系及矛盾冲突激烈程 度的话,现存中国社会的代际关系,尚处于代差阶 段,而且代差在量上是适度的。 关于微观层面的家庭代际关系,一些研究认为,代 际矛盾的冲突性在大多数中国家庭中不算强烈。周怡在 南京的调查发现,在评价宏观的代际关系时有较多比例 的人认为存在较明显的代沟,但对于家庭代际关系的 评价,则更多的人倾向于认为“基本和谐”。但周怡 也提到,在忠、孝等义务面前,亲代对子代的一些愿 望和要求,在变革社会中,特别是价值趋向多元化的 社会背景下,也可能存在现实的困境,而这种困境的 压力与现实中代沟存在的客观性十分相关 [4]。另外, 在家庭观念层面,一项在昆山周庄和北京“浙江村” 的调查发现,变迁社会中的青年正处于由“家本位” 向“个体本位”的转型期,而传统“家本位”仍然是 老年人观念特征之一,这是有别于晚辈的[5]。
调查研究版
论中国家庭代际关系
研究的代差视角
□康 岚
摘 要:本文将代沟的性质界定与中国家庭的场域特点进行联结,以探索研究中国家庭 代际关系的新视角。对代沟的界定,即把不同代间的“差异、隔阂和冲突”这 一类表征代际距离的词汇统称为“代沟”,“代差” 反映了变迁社会中不同代 间的差别,具有客观性、协调性和动力性的特点。代差的特点十分契合中国家 庭中处于不同生命周期、承担不同的社会和家庭角色的两代人之间相互依存、 密切合作的关系。本文认为,代差视角是一个从正面的、代际协调的角度进行 家庭关系研究的理论视角。
从代沟的社会功能看,中外研究都认为,代沟为 社会继替在文化传递方面提供了“选择”功能。代际 冲突的原因是后代对前代的 (传统) 文化有选择地吸 收,后代的文化是在吸收了前代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出 来的,这也是世代绵延和社会进步的内在原动力 [8]。 葛道顺在探讨我国的代际互动时,提出了相倚性代差 的概念。他认为相倚性代差不是消极地使两代人求同 存异,而具有功效上的动力性,促使了代际合作的产 生和代际超越的形成 [9]。
比如,一些研究认为,今天的中国社会,家庭 的经济保障功能、情感支持功能和消费功能都在增 强,家庭功能的这些变迁趋向是与转型期社会竞争 激烈、流动频繁和社会分化、消费主义、功利主义 以及人口政策因素等引发的各种困扰和压力已延伸 至家庭领域有关。导致家庭面临经济压力增加、赡 养或抚育成本加重、家庭关系调适难度加大的新挑 战。而家庭成员的社会经济地位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是由社会进入家庭的入口。另外,仍然有着不可忽 视的影响的中国传统文化也会以它所可能的方式掣 肘城市家庭的变迁 。 [14]
性地放大了,也使这一阶段的代际互动呈现出了家庭 资源向子代倾斜的趋势。
固然,这一现象与中国传统的家本位与子代偏 重的文化密切相关,但无疑也与现时代的社会背景 紧密相连。代际互动与代际交换自古有之,代际关 系在今天的中国社会,特别是子代数量稀少,子代 发展压力不断增大,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家庭 对其成员的社会保障功能在众多家庭尤其是那些在 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的家庭中显著增强的今天,将 有何变迁。
家庭结构和代际关系必然与一定的生产方式及经 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并随着家庭功能、家庭生命
→ →→→→
周期及其成员间互动方式变化而变动 [15]。比如要配 合和适应社会整体需求去选择自己的职业和生活。家 庭 (虽不再是生产单位) 仍是生活单位,要考虑到生 活需求方面的原因,尽管各种不同的需求在影响家庭 模式变动中作用不同,甚至可能相互矛盾 [16]。但总 体上,以经济体制改革导致的城市社会变迁是家庭变 迁的宏观社会背景 。 [17]
中国青年研究→ 03/ 2009 68
研究综述
Yan Jiu Zong Shu
问题的探讨,主要从代沟的存在性及其背景、代 沟的程度和影响因素、代沟的社会功能这几个方 面展开。
关于代沟存在的背景,一般认为,代沟的存在 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必然结果,代表着代的超越和 社会的进步。从“代”的基本涵义看,“代”是一定 社会中具有大致相同的年龄和类似社会物质的人群。 代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自然属性是指年龄特 征,而社会属性则包含代的本质特征即在于价值观 和行为方式的取向[1]。对于代沟的客观存在性,作为 自然属性的年龄差异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不同年 龄群体的人,处于社会化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 社会作用,从而造成代间的普遍差异,这是一种客 观的情况[2]。
综观上述中国家庭研究成果,可以看到三个特 点:第一,在中国城市现代化的过程中,家庭显现出 了以核心家庭为主的家庭关系。第二,家庭的小型化 并没有改变中国人的亲属间尤其是亲子间相互需要、 相互依赖的传统。第三,亲子间的这种相互依赖与依 靠正是与转型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 适应的,它对于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继替都起着积极 的作用。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首先需要搞清楚,今天家庭 中的两代人之间有何异同,有哪些因素推动了家庭中 两代人的互动,这涉及到了代沟理论和家庭研究,梳 理这两方面的研究,将引导我们去思考前述问题研究 的切入视角。
二、文献回顾
→→→→→→→→→→→
1. 代沟理论及家庭领域的“代沟”性质 代沟理论自 20 世纪 80 年代传入中国后,在学 术界引起广泛争鸣。对于代沟在中国的存在现状及
关键词: 代际关系;代差;代际协调;家庭关系
→→ →→
一、导 言
→→→→→→→→→→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 一些现象:城市里的一些年轻人承受着很大的就业 和发展压力,时不时地抱怨工作不理想、结婚买不 起房,于是他们埋头工作,专心谋求自身发展,而 他们退休的父母一边操心着他们的结婚生子,一边 为他们提供着无私的后勤保障。还有一些年轻人可 能已经结婚生子,但为了家庭的未来同样将大量的 时间和精力用于职业的发展。小家庭的生活如果没 有父母的照料可能困难重重。一些人更背负着沉重 的房贷压力。
中国青年研究→ 03/ 2009 69
调查研究版
Fra Baidu bibliotek
多;从居制看,虽然住房条件仍然是影响人们选择家 庭模式的现实困境,但中国城市的家庭网络已然形 成,“分而不远”的核心家庭和“疏而不离”的直系 家庭成为众多家庭面临现实问题后的灵活选择 。 [10]
多位学者的研究都涉及到这种有中国特色的家庭 网络。比如:从特征看,这种家庭网络形式具有互动 频繁、沟通方便、既有独立空间又有很强凝聚力的特 征。从权力和关系看,与传统的父代家庭为主系、子 代家庭为分系的互动模式不同的是,这种家庭网络是 立基于现代核心家庭而形成的,亲子情、手足情已代 替了父系父权而成为家庭网络的主要纽带。从作用 看,它既可发挥中国传统两代人相互帮助和救援的作 用,又可避免住在一起的矛盾 。 [11]
中国青年研究→ 03/ 2009 70
研究综述
Yan Jiu Zong Shu
(2) 代隔阂 它是代际互动层面形成的隔阂和障碍,比如代间 的价值观隔阂。从文化的角度讲,可以通过沟通、相 互了解、相互影响,代际间在心灵上的障碍是可以破 除的。与代差相比,代隔阂反映的代间的冲突性要更 深一步,因此需要代间的有效沟通来加以干预和缓 解,以便将代隔阂向浅沟的方向引领。 (3) 代冲突 它是代际互动过程中的障碍的升级,并且产生了 激烈的代际矛盾,甚至导致不同代间的相互对峙和敌 视。从冲突的角度讲,可以分为暂时性的冲突 (可能 每个家庭在某一时刻都会出现) 和长久性或永久性的 冲突。在家庭领域,极端的代际冲突可能导致亲情的 丧失。代冲突是代沟的“深沟”表现形态,通过有效 的干预,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代沟的概念是一个成长 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代沟的以上三种表现形态 可能相互转化,比如代隔阂经过沟通破除了代间障碍 转化成了代差,再比如原来的代差矛盾升级演变成了 激烈的代冲突。代沟的这一“差时序”的特点既存在 于社会领域,也存在于家庭领域,是全面科学地研究 代际关系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视角。 2. 研究中国家庭代际关系的一个有利视角:代差 之所以将中国家庭代际关系研究置于“代差” (代沟的“浅沟”表现形态) 而不是“代沟”的视野 下,主要基于以下两个考虑。 (1) 代差的客观性与个体生命周期 与宏观的社会层面的代际关系显著不同的是,家 庭代际关系这一命题与主体的“年龄”变量有着深刻 的联系,代间的各种差异、矛盾和冲突很大程度上是 由家庭中的角色以及由这一角色规定的责任和规范所 决定的,也就是说基于亲代的角色和基于子代的角色 的不同是导致代间各种问题的根源。以上表述正是对 年龄差异引起的作用的强调。 年龄差异是代差的前提。而在家庭领域内,这一 与个体生命周期相联的差异是不能跨越的,这正符合 代差的客观性这一基本特点。 (2) 代差的协作性、动力性与中国家庭 如前所述,代差是代沟的“浅沟”表现形态,其 矛盾的冲突性是最弱的,它虽然是一种不能消失的代 沟,但代间的这种差异是可以和平共处的,而更为重 要的是代间的这种和谐关系与不同代人各自的目标和 任务的达成之间有着非常重要的互动作用。葛道顺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