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设计教案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设计
知识文库 第21期144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教学设计王文丽【设计思想】本节课型:复习课。
在学生经过初次学习后,在已掌握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的理解。
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我校的四环六步教学法,使学生在记忆的基础上紧密联系学生思想和社会实际,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识记世界是普遍联系的:(1)联系的含义(2)联系的特点及其方法论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3)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4)系统优化原理及方法论2 能力目标:理解:(1)联系的含义、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和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及方法论(2)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3)系统优化原理及方法论。
分析:(1)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
(2)联系自己学习的实际.说明怎样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重点、难点】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客观性。
2.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系统优化的原理及方法论【整体感知】通过对本课的复习习,让同学们进一步把握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并学会观察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自觉的联系时政热点进行知识的运用。
【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展示第一张幻灯片【师】根据学习目标我们一起来进行重点难点突破。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重点讲了两个问题: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包括联系的含义,联系的特征:联系的普遍性强调的是世界上不存在孤立的事物,我们重点来看看联系的客观性展示超链接(幻灯片):2.联系具有客观性(1)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体现: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
• •自在事物的联系 •人为事物的联系•区别• 自在事物中的种种联系• 人类通过实践建立起来的种种联系• 方法论 •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高中思想政治《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教学导入1、通过多媒体展示考纲2、考情回顾3、考向预测(二)教学过程1.识记层级在教学学案中展示必背答题术语(1)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我们从事物的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
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要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优化法要求我们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2.理解层级(1)矛盾与联系、发展的关系(2)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两种表达方式:在理解时遵循教材结构(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方式;在表达原理与方法论时遵循第二种方式。
(3)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要求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相关原理的相通问题。
(4)易混易错点判断(1)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直接的联系。
(2)联系具有客观性,所以不可改变。
(3)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4)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新联系。
(5)人们可以建立新联系,规律也是一种联系,所以人们也可以建立新规律。
(6)整体由部分组成,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所以部分统率着整体。
(7)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8)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9)只要着眼于整体性就一定会达到系统优化的理想效果。
3.应用层级(1)点明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是一个高频考点,各地高考命题年年都有考查。
试题既有客观试题,也有主观试题,试题考查往往通过选择题考查联系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完整版)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设计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高二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紧密联系学生思想和社会实际,设疑问难,循序渐进,用丰富而生动的现实材料来引出和论证相关观点。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精神,课前准备充分,课上组织讨论,提高认识,并将思想认识内化,避免空洞说教和简单灌输。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联系的含义(2)联系的特点及其方法论要求(3)整体与部分的含义(4)系统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5)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理解:(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3)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1)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2)联系自己学习的实际.说明怎样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材料归纳基本观点的能力(2)培养同学们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观察、说明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三、【重点、难点】: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2、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3、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4、掌握系统优化的思维方法;四、【整体感知】: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联系的相关知识和要求,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五.【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
每一事物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部分或环节,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才能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二)、出示小组自主学习目标任务要求:第一小组:归纳:联系的普遍性和方法要求。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
第七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第七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教育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识忆目标(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含义;(2)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3)系统的含义与特征2、理解目标(1)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联系的多样性;(2)系统优化的方法;综合性思维方式;3、运用目标(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
(2)运用相关原理,结合生活实例,分析生存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3)列举生活实例,依据相关原理,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才能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最优目标。
(4)运用所学知识,剖析生活实例,说明如何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培养和锻炼综合性思维,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能力目标、通过学习,着重培养学生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具有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认识和发现事物本质的、固有的、内在的联系的能力,初步学会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具有坚持和把握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能力、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自己学习和生活的能力。
在处理问题时,既要看到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它们的区别,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学会运用综合性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和处理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问题。
三、德育目标、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
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确信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为转移,是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2、树立整体意识,培养全局观点,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或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努力把自己融入集体,融入社会。
3、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统筹考虑,优化组合。
锻炼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树立集体主义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2、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3、整体和部分是辨证统一的关系4、掌握系统优化的思维方法教学时安排:3时【开场白】通过前两单元的学习,我们懂得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三个方面的分析,阐释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它贯穿于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全过程,又是唯物辩证法的逻辑起点,为以后学习发展观、矛盾观打下基础,在整本教材中,本框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活动:分组进行自主学习并展示学习成果。
第一组:
归纳:联系的普遍性和方法论要求
举例:说出生活中事物相互联系的例子
辨析:联系是普遍的,因而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
第二组:
归纳:联系的客观性和方法论要求
举例:生活中违背联系客观性的事例
辨析:联系是客观的,因而人对事物的联系是无能为力的
第三组:
归纳:联系的多样性和方法论要求
【教学重点】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关系。
【教学难点】
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要从理论上掌握“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并不难,难在实际运用中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分析问题。
【教学流程】
第一篇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开场白: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一事物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部分或环节,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才能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材料分析: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滴水不能行舟,独木不能成林
3、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
4、牵一发而动全身
5、木桶理论:一个木桶由许多木板组成,木桶的容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设计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文字材料、观看图片资料,通过思考、探究、合作学习,能够从相关资料中提取有用,并学会对进行归纳、整理。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高自身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四、教学方法:通过事例探究、讲授分析、合作讨论等方法,指导学生学习五、教学课时:1个课时六、教学准备:查找相关资料,制作课件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小组合作游戏:小游戏:每大组的同学推选出一个代表,要求反应快,书写工整,上来完成俗语填空。
不知道可以求助本组同学,本组同学直接口答传授。
以先答完而且正确的组为优胜组。
问题:以上成语、俗语反映了什么现象?学生回答:(略)屏幕放映:探究1.课室外的花草开得如此灿烂,需要哪些条件?学生回答:(略)教师:花草的灿烂既得益土壤阳光等外部条件,还得益于花草本身的根茎叶等内部条件。
所以说,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1.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学生交流、师生交流解决(略)屏幕放映:探究资料3:网上流传的关于2023年发生的重大事件和8有关,如何看待这种推测?学生交流:(略)屏幕放映: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各国出台相应政策,加强合作,应对危机。
2)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课堂练习(见课件)布置作业:(略)板书设计 :(切忌主观随意;发挥主观能动)(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一、教材分析即本框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全过程,又是唯物辩证法的逻辑起点,为以后学习发展、矛盾打下基础,在整本教材中,本框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结合本框题的内容,依据新课标的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知识目标]体事例,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教学重点、难点四、教法和学法1、学生情况分析:高二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对哲学这门课有了一定的认识,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哲学的方法;他们经历并积累了一些社会实践经验,对实践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这有助于他们学习本课内容。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掌握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的基本内容;3.理解联系观在实践中的应用;4.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的基本内容;2.联系观的实践应用。
三、教学方法1.讲授结合演示;2.小组讨论;3.课堂练习。
四、教学内容1.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回顾在上一课中,我们讲解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以辩证法为核心,与唯心主义形成鲜明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点包括辩证思维方法、阶级斗争观、实践性和历史观。
2.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2.1 联系观的概念联系观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重要观点,它强调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联系观认为事物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
一切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环境和条件,只有通过这种环境和条件的联系作用,事物才能得以存在、发展和变化。
2.2 联系观的基本要点联系观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点:•事物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主观的臆想;•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重的,不是单一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是辩证的,包含着矛盾和冲突;•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发展的,具有一定的历史性。
3. 联系观的实践应用3.1 实践是联系的来源联系观认为实践是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来源。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统一过程,是反映和实践的辩证过程。
3.2 实践是联系的展示通过实践,事物之间的联系得以展示。
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而得以暴露和表现出来。
实践活动是人们对世界认识的一种形式和手段,通过实践,人们能够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和作用。
3.3 实践是联系的实现实践活动的进行,实现了事物之间的联系。
实践是连接认识和现实之间的桥梁,通过实践,人们能够将对事物之间联系的认识应用到实际行动中,从而实现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4. 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4.1 开展辩证思维训练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
教学过程一、复习预习1、复习内容: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实践及其特点A、实践的概念及理解B、实践的特点:C、实践的基本形式:(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1)真理是客观的A、真理的含义B、真理面前人人平等(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A、真理都是有条件的B、真理都是具体的C、真理与谬论相伴而行(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A、认识具有反复性B、认识具有无限性C、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对我们的要求2、本课引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关于唯物论的一些知识,今天我们开始学习辩证法的相关知识点。
我们知道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是否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呢?什么是联系?联系有哪些特性呢?既然联系有这么多的性质,我们应该怎样做呢?什么是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呢?什么又是整体、部分、系统呢?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
二、知识讲解考点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联系的普遍性1、联系的含义(1)含义: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理解:联系既包括事物之间的联系、也包括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这种影响、作用是相互的。
2、联系的普遍性包含一下几个方面:(1)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2)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部分、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第一,自然界内部是有联系的;第二,人类社会内部是有联系的;第三,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有联系的;第四,客观物质世界与人的思维也是有联系的。
(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二、联系的客观性1、正确理解联系的客观性(1)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表现:人们既无法否定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也无法隔断事物的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之间的联系;人们也无法主观臆造出不存在的联系。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二框用联系的看法看问题讲课教师 :布吉中学高二级向海平2007-8-20一、设计企图(一)教育教课目的1、知识目标:识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的含义与特色理解系统优化的方法,综合性思想的方式运用举出生活中的典型案例,说明有关原理,组织学生议论如何才能兼顾全局,选择最正确方案,实现整体最优目标。
2、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拥有坚持和掌握整体与部辩解证关系的能力,初步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自己学习和生活能力。
在办理问题时,既要看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它们的差异,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学会运用综合性的思想方式认识事物和办理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问题。
3、感情、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建立整体意识,培育全局看法,正确办理好个人与集体或别人、个人与社会关系,努力带入社会。
锻炼培育学生的综合性思想,培育学生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看法。
(二)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内容目标:分析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试试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工作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实例,如生物链的存在等。
二、教课内容剖析(一)、坚持整体与都分的一致1.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整体和部分是互相区其余。
表此刻两个方面:一是含义不一样,两者有严格的界线。
在同一事物中,整体就是整体而不是部分,部分就是部分而不是整体,两者不可以混杂。
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目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目上看它是多。
二是两者的地位和功能不一样。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拥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听从和服务于整体。
讲堂研究:1)黄荃为何没法变动吴道子的画2)假如让你变动这幅画,你会如何做谈谈你的见解。
研究提示:1)吴道子的画是一个整体,黄荃之所以没法变动此画就是因为画中食指抉鬼眼是整幅画的一部分,它的存在处于画的被支配地位,只好听从和服务于整幅画。
一旦变动,则失掉了其整体的功能。
2)不改。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教案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教案标题: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目标:1. 了解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主要观点,特别是联系观的重要性;2. 掌握联系观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方法;3. 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的概念和内涵;2. 联系观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联系观的实际应用方法和案例分析。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和多媒体设备;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引入哲学问题,如“人和自然的关系”、“事物发展的原因”等,激发学生的思考;2. 学生回答导入问题,引出唯物辩证法的概念。
二、讲解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5分钟)1. 教师通过PPT讲解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的概念和内涵;2. 教师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联系观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三、联系观的应用方法和案例分析(20分钟)1. 教师以学生关心的问题为例,如“如何正确处理学习与娱乐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等,引导学生运用联系观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2.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3. 学生代表组进行汇报和讨论。
四、总结归纳(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联系观的重要性和应用方法;2.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联系观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学生完成一篇关于联系观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小论文;2. 学生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通过调查研究,寻找更多联系观的应用案例,并进行分析和讨论;2. 学生可以组织辩论赛,探讨联系观在社会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评估: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讨论质量;2. 学生的小论文质量和思维深度。
教学资源:1. PPT和多媒体设备;2. 相关案例分析材料。
高三政治教案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人们虽然不能否定事物的
客观联系,但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这
充分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它使联系的具体形式更加多样了。
4、联系的多样性及表现
(1)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2)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不能只注重那
统优化的观点和方法制定实施方案,并说明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道
理。
二、高考考点
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方法
【知识梳理】
1、联系的普遍性
(1)含义: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
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而忽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忽视
事物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
5、联系的多样性的方法论要求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
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即使人们改变条件、创造条件,也是有条件
的。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客观条件,又要恰当
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理解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学习过程】
学习内容
一、执政参政特色鲜明
1、我国有八大民主党派
2、我国民主党派的性质
我国的各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和拥护社会主
义爱国者的。
3、我国政党制度的地位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
是我国的一项
4、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特点)
高中高二下册政治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范例
高中高二下册政治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范例一、教学内容剖析:主要内容有联络的定义,联络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一)教学重点和难点联络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联络可持续开展战略、区域经济、循环经济、节约能源、经济全球化等热点问习题)(二)课标:观察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体会世界是普遍联络的观点二、教学对象剖析:根据高中中学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各方面已趋向成熟,对四周的人和事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心里却又是不够成熟的,很容易用偏激孤立的观点来剖析和看待问习题,在处理自己与别人、自己与自己、个人与国家、与集体的关系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从个人从本身出发,不利于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因此,本课时教学不仅要讲好联络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而且要着重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来辩证的剖析各种问习题。
三、教学目的:(一)、知识目的:(1) 世界是普遍联络的1) 联络的普遍性联络是普遍的联络的定义2) 联络的客观性联络客观性的含义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络都是客观的联络的客观性的基本要求3) 联络的多样性事物联络的多样性一切以实践、地点和条件为转移(二)、能力目的l 了解联络的含义l 了解联络的普遍性、多样性原理及方法论要求l 阐释联络的客观性原理,评判经济和政治生活中违反联络客观性的危害l 运用联络的观点剖析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的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络观,自觉抵抗形而上学的静止观;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培养全局观念,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培养综合性思维。
四、教学策略:(1) 主要采用“讲授——讨论——总结归纳”的模式进行。
(2) 从理论和实践上讲分明可是的重点内容——联络的普遍性和客观性(3) 通过展示flash精巧课件《木桶和木板的对话》,观看后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五、教学过程:世界是普遍联络的活动引入新课:学生活动:让学生举出生活中一些事物之间互相联络的例子(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和互相作用)学生活动:学生说出自己学习生活中的困惑,归根到底是处理好学习计划与实际状态之间的关系?(学习实际效果不佳是学习计划与实际状态的脱节,) 正文联络的观点:世界是普遍联络的:⑴ 联络的普遍性(1) 联络的含义:事物之间及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和互相作用解释:联络没有颜色、形状、重量、大小,联络不是一种详细的事物,联络是事物间的作用、影响关系,这种作用和关系是互相的,比如譬如师生之间,作用也是互相的,我讲课你们听,我作用于你们,你们听课的表现会作为信息反应给我,对我的情绪、教学方法有很大的作用,学生越爱听,教师讲课越起劲,整个课堂效果越好。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教案标题: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联系观的内涵。
2. 掌握联系观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1. 利用图片、视频或实例引起学生对联系观的兴趣。
2. 提问:你认为什么是联系观?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知识讲解:1. 介绍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包括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联系观的内涵。
2. 解释联系观在唯物辩证法中的作用,强调联系观是辩证思维的核心。
3.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联系观在认识世界、分析问题和解决矛盾中的重要性。
案例分析:1. 提供一些具体案例,让学生运用联系观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2.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多方面联系,找出问题的根本矛盾。
3. 鼓励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讨论与总结:1. 分组讨论学生对联系观的理解和应用。
2. 总结联系观的重要性和作用,并与学生一起总结联系观的核心要点。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运用联系观,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拓展活动: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找出一个问题,并用联系观进行分析和解决。
2. 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和调查,了解更多关于联系观的应用实例。
3.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展示,分享他们在实践中运用联系观的经验和成果。
教案评价:1. 通过引入生动的实例和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通过讨论和总结,巩固学生对联系观的理解和应用。
3. 通过拓展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注意事项:1. 针对不同年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案内容和难度。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活动,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 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和发展观(历史)教学设计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和发展观(历史)教学设计精品源自生物科【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理解联系的含义和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说明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理解系统优化的方法了解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征理解发展的实质,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理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了解量变、质变的含义说明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着重培养学生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初步具有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认识和发现事物本质的,固有的、内在的联系的能力,初步学会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坚持和把握整体与部分辨证关系的能力,初步具有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自己学习和生活的能力。
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方向、发展的道路和发展的形式,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运用科学发展观观察、分析和处理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地对待生活中的失败与成功、困难挫折与理想目标之间的关系的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既应该看到事物变化发展的光明前景,同时又要看到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艰难曲折性。
使学生既具备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还要拥有一份平和的处世态度,提高自己应对社会、承受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
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确信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树立起发展的意识就观点,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增强学生对社会发展的信心,树立为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
【本讲重点】理解联系的含义和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理解发展的实质,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理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本讲难点】说明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说明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基础知识巩固】.了解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联系和发展是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联系的含义(2)联系的特点及其方法论要求(3)整体与部分的含义(4)系统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5)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理解:(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3)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1)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2)联系自己学习的实际.说明怎样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材料归纳基本观点的能力(2)培养同学们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观察、说明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二、【重点、难点】: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2、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3、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4、掌握系统优化的思维方法;三、【整体感知】: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联系的相关知识和要求,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四、【方法点津】:(1)阅读教材,概括出联系观点的原理内容。
(2)结合联系的三特征,深入领会联系观点的方法论要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搜集具体事例,说明怎样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五、【课文导语】: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
每一事物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部分或环节,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才能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第一框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世界是不普遍联系的(一)、联系的普遍性◇课堂探究:你能说出实际生活中事物相互联系的事例吗?◇探究提示:例如,我们的身体健康与学习之间的联系等。
高中思想政治《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复习》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复习一一教学设计【复习目标】1、理解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树立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理解事物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掌握并运用系统优化方法认识事物。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准确阐释联系三个特征,能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教学难点:联系的客观性、整体与部分和系统优化方法理解 < 【教学方法及手段】教师点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联系观的知识点进行系行检查、强调,夯知识梳理(四)易错易混点统复习实基础知识1、任何事物之间都是自主思考、阐让学生对通过相互联系的。
2、联系是普述观点、说明理由易错易混点的思遍的、客观的,因而是无条件的。
3、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在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4、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
5、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创造出事物的联系。
6、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考解析,进一步理解课本基础知识。
情感升华知识并结合材料加以阐同学展示述。
重点在于引领学生学会分析问题。
本节课我们主要复习齐读幸福和美好了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未来不会自己出学习了联系观,我们要现,成功属于勇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毅而笃行的人”来题,把今天的学习、生活共勉状态与高考目标、人生梦引领学生自觉地把联系的观点运用的生活中去学会学哲学,用哲学。
想紧密联系在一起,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
因为幸福和美好未来不会自己出现成功属于勇毅而笃行的人!。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教案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的基本概念和内涵;2.掌握联系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能够运用联系观分析问题,提高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回顾;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概念和内涵;3.联系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4.运用联系观分析问题的案例分析。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回顾1.复习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包括辩证思维、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事物的联系性等。
步骤二: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概念和内涵1.引导学生思考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如何产生的;2.讲解联系观的概念和内涵,包括联系观的本质、用户认识事物的关联等。
步骤三:联系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1.介绍联系观的基本原理,包括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特殊性、由量到质、对立统一规律等;2.解释联系观的基本方法,包括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区别、运用对立统一法分析问题的方法等。
步骤四:运用联系观分析问题的案例分析1.提供几个案例,要求学生运用联系观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合理的结论;2.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分析结果,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思维。
四、教学资源1.教材:教科书《唯物辩证法导论》第七章;2.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
五、教学评估1.课堂练习:向学生提供一些问题,要求运用联系观进行分析并回答问题;2.课后作业:布置一篇文章,要求运用联系观分析自己身边的一个问题,并形成个人观点。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包括概念、内涵、原理和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增加与学生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第7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优秀教学案例高二政治优秀教学案例议题式教学卡(人教版必修4)
一、案例背景
“第7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是高二政治课程中的重要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尤其是联系观的核心概念和应用。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联系的含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通过学习,学生应掌握联系观的基本理论,能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2.利用多媒体手段,如视频、图片等,展示我国科技成就的发展过程,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联系观的实际运用。
3.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为后续的小组讨论做好铺垫。
(二)问题导向
1.针对联系观的核心概念,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从而深化对联系观的理解。
(二)讲授新知
1.通过讲解联系观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联系观的内涵和特征。
2.举例说明联系观的普遍性,如自然界、社会领域和人类思维等各个领域都存在着联系。
3.引导学生认识联系观的客观性,即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4.讲解联系观的多样性,包括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等。
2.通过问题驱动,让学生自主探究我国科技成就背后的联系观原理,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敢于质疑、善于提问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分配任务,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有机会参与到讨论和分析中来,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联系观的应用。
1.通过问题驱动、讨论交流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_1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_1第一篇: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_1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联系的概念、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以及条件性。
理解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运用相关原理分析说明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分析人和自然的关系。
2、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全面的联系的看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确信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教学重点】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教学难点】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结合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举例法、图示法等。
【设计思路】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设置场景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并能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课前准备】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并思考有关联系的相关成语和诗句!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收集有关的素材,做好!【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为了缓解泉州中心市区交通拥堵问题,3月19日我们首次试行“朝五晚九”工作制,正如大家所希望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交通问题,但是这种制度的出台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思考,也需要“对应”措施的出台才能真正解决百姓的生活问题!(视频显示该制度出台后百姓的反响)一个制度的出台不仅仅是其本身的问题,还可能引起非常多的问题,这就是我们本框题所要探讨的问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生探究活动教师指导活动设置意图探究活动1:处于亚热带的印度、缅甸等国,蛇是非常多的,蛇的主要攻击对象是青蛙。
蜈蚣是种小动物,它那发达的毒腺足以使比它大得多的毒蛇毙命,一般的毒蛇对它无可奈何。
青蛙在毒蛇面前是弱小者,但它可以以蜈蚣为美食,蜈蚣不怕凶狠的毒蛇却怕青蛙。
有趣的是,捕蛇者经常发现三个冤家对头共处一室却相安无事。
毒蛇、青蛙、蜈蚣是不会有谋略的,可是经过了世代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他们不仅形成了捕食弱者的本领,也形成了利用自己克星的天敌保护自己的本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设计教案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联系的含义(2)联系的特点及其方法论要求(3)整体与部分的含义(4)系统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5)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理解:(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3)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1)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2)联系自己学习的实际.说明怎样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材料归纳基本观点的能力(2)培养同学们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观察、说明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二、【重点、难点】: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2、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3、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4、掌握系统优化的思维方法;三、【整体感知】: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联系的相关知识和要求,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四、【方法点津】:(1)阅读教材,概括出联系观点的原理内容。
(2)结合联系的三特征,深入领会联系观点的方法论要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搜集具体事例,说明怎样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五、【课文导语】: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
每一事物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部分或环节,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才能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第一框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世界是不普遍联系的(一)、联系的普遍性◇课堂探究:你能说出实际生活中事物相互联系的事例吗◇探究提示:例如,我们的身体健康与学习之间的联系等。
(同学们可结合自己的实例回答。
)1、联系的含义及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2)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补充:联系具有普遍性,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具有联系,还应明确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课堂练习:印度洋地震和海啸的发生,给东南亚、南亚和非洲等许多国家带来了严重灾难,也牵动了全世界人民的心。
2005年1月6日,东盟地震和海啸灾后问题领导人特别会议在印尼首都雅加达会议中心举行。
来自东盟10国、中国、韩、日、美、世界卫生组织等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参加了为期一天的会议。
这说明(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部分影响整体C.物质决定意识,要求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D.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答案:A解析:材料说明东盟地震和海啸的发生引起20多个国家的关注,体现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故选A。
材料中虽然受灾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但参加会议的国家不是包括受灾国的整体,因此B项不能选。
C项不符合题意,D项说法错误。
(二)、联系的客观性1、联系具有客观性及要求(1)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们既无法否定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也无法割断事物的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的关系。
(2)联系之所以是客观的,从根本上讲是因为事物的客观性决定了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具体说来,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
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之前它就存在了,当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尽管它们呈现着“人化”的特点,但这种联系仍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因为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反映了客观的联系才具有真实性,并经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转化为现实性。
所以,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事物的联系,就其本质而言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是诡辩论的一重要特征。
◇课堂探究: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影响和改变生态平衡,但人又不能破坏生态平衡,这是为什么◇探究提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同时,人又必须尊重生态平衡的规律。
◇课堂练习:循环经济体现了现代的思维模式和活动方式,其哲学依据是( )①普遍联系是客观世界的基本特征②系统与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③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无条件的④事物之间的联系能够被发现和利用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B解析:作为组合式选择题,本题的解决关键是排错项。
故应选B。
本题中③说法有误。
2、人与事物联系的关系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
人们虽然不能否定事物的客观联系,但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这充分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它是使联系的具体形式更加多样了。
◇课堂练习:我国目前兴建的四大工程——南水北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将会继续加强地区经济之间的联系,推动全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这段材料说明( )A.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B.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C.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D.人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事物的联系答案:B解析:本题意在考查人在联系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
B项符合题意。
(三)、联系的多样性l、联系的多样性及表现(1)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2)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
不能只注重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而忽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忽视事物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
◇课堂探究:(1)废旧电池是通过哪些环节危及人类健康的(2)联系生活实际,看看还有哪些事例能说明联系的多样性。
◇探究提示:(1)废旧电池通过污染耕地、水,继而影响到和人类息息相关的动物和植物。
进而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最终危及人类的健康。
(2)今天提倡的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等模式能充分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课堂练习:联系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下列属于联系表现形式的有( )①事物之间的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②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③事物之间的本联系和非本质联系④“8”与生意之兴旺的关系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① D.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本题属于基础题,④是主观臆造联系,应排除,故选A。
2.联系的多样性的方法论要求。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
即使人们改变条件、创造条件的活动,也是有条件的。
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课堂探究:恩格斯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的哲学原理,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探究提示:恩格斯的这段话说明了必须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违背了人与自然的客观联系,必将受到惩罚。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要尊重自然的客观性。
同时也承认联系具有多样性,它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自然界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提供了环境,而且还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宝库。
人们一旦破坏了自然的生态平衡,人们就会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成为自然的朋友。
◇课堂练习:近年来,科学研究一再证明,世界各地不断爆发的恶性传染性疾病,绝大多数;是因动物携带的病菌通过多种渠道传人人体造成的。
这给我们的警示是( ) A.联系是普遍的B.人最终能战胜自然C.要尊重联系的多样性,做到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j D.人在联系的客观性面前是无能为力的答案:C解析:A项不符合题意,B、D两项说法错误,C项点明了题干主旨,故应选C项。
第二框题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一)、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1.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含义不同,二者有严格的界限。
在同一事物中,整体就是整体而不是部分,部分就是部分而不是整体,二者不能混淆。
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二是二者的地位和功能不同。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课堂探究:(1)黄筌为什么无法改动吴道子的画(2)如果让你改动这幅画,你会怎样做谈谈你的看法。
◇探究提示:(1)吴道子的画是一个整体,黄筌之所以无法改动此画就是因为画中食指挟鬼眼是整幅画的一部分,它的存在处于画的被支配地位,只能服从和服务于整幅画。
一旦改动,则失去了其整体的功能。
(2)不改。
因为整体与部分又是辩证统一的。
(2)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同时又是相互作用的。
①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二者相互依赖,各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
整体由部分构成,它只有对于组成它的部分而言,才是一个确定的整体。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
二是二者相互影响。
整体的变化影响部分,部分的优劣也会影响整体。
特别是处于关键部位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②整体与部分还是相互作用的,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课堂探究:为什么说离开了人的身体的手就不能算是人的一部分◇探究提示: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的,部分是整体的部分。
离开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手作为人身体的一部分,一旦离开人这个整体,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了。
◇课堂练习:苏轼在《琴诗》中写道:“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呜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中琴、指头、琴声三者之间的联系表明( )A.事物与事物之间是有区别的B.系统和要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C.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D.整体功能总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答案:C解析:作为包含关系选择题,D项说法有误,应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