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挛型四肢瘫临床特点

合集下载

脑瘫在临床上分为哪几种类型.

脑瘫在临床上分为哪几种类型.

脑瘫在临床上分为哪几种类型小儿脑瘫在临床上分为哪几种类型小儿脑瘫为脑性瘫痪的简称,是指小儿因多种原因(如感染、出血、外伤等)引起的脑实质损害,出现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而发展为瘫痪的疾病。

武汉脑瘫医院(解放军武汉通信指挥学院医院脑瘫科)脑瘫治疗专家提醒,严重者伴有智力不足。

癫痫、肢体抽搐及视觉、听觉、语言功能障碍等表现。

临床症状1、中枢性运动障碍表现为运动发育迟缓,比同龄儿童明显落后,当患儿抬头、翻身、坐力困难时才被家长发现。

病儿的肢体很少动作,特别是下肢更为明显,常表现为偏瘫、双侧瘫、四肢瘫等。

由于自主运动困难,动作僵硬,不协调,常出现异常的运动模式。

2、肌张力和姿势异常小儿脑瘫现为异常动作、运动增强、手足徐动症、舞蹈症、肌强直;小脑有病变时出现共济失调、肌张力低下;大脑广泛病变时出现肌肉强直、震颤等。

小儿脑瘫临床分为哪几种类型?由于脑损伤的部位不同,瘫痪的部位和性质不同。

按肌紧张度和异常姿势分为:(1)痉挛型:我们的肌肉是受相反神经支配的,脑损伤后由于调节机制紊乱,相反神经支配过少,动作肌与拮抗肌同时收缩,肌肉就变得僵硬,随意动作就无法出现,这种肌肉僵硬在用力、生气及被移动过快时加重。

(2)强直型:强直型是针对痉挛型中一组四肢呈僵直状态的患者而言。

这一类型小儿其伸张反射呈过度亢进状态,当做被动运动时,其四肢无论屈还是伸都呈抵抗,给人以弯铅管样的感觉。

痉挛型和强直型常常伴有智能、语言、视力问题,一些患者常常需要手术进行矫正。

(3)手足徐动型:手足徐动是运动不受控制的意思。

表现为颜面、手及四肢的痉挛样运动或缓慢扭动样运动,这种运动在安静时减轻而在兴奋及不开心时加重,肌张力表现为多变,异常姿势随着肌肉由僵硬变松软而出现或消失,很少发生变形。

这一类型在婴儿时期常表现为松软,在2~3岁时表现为不能随意控制的动作。

(4)失调型:失调就是不稳定的摇晃。

当小儿试图平衡自己、走路或用手做某些动作时,会出现摇晃,由于摇晃,小儿学习站立、行走或伸手取物常常需要花很长时间。

小儿脑瘫痉挛型偏瘫(PPT课件)

小儿脑瘫痉挛型偏瘫(PPT课件)
b) 进食训练:健侧手把握食具,把勺子固定在患侧手, 治疗师辅助进行。
c) 如厕训练:健侧上肢帮助患侧上肢固定于便盆旁扶手, 健侧手完成如厕动作。
CIMT强制诱导运动
在取得患儿家长的同意配合后, 采用健侧上肢佩戴连手棉袖套或石膏 固定,以限制健侧上肢正常活动,清 醒时的固定时间不少于90%,持续12 周。制定个体化OT训练方案,强制性 诱导使用患侧,每天6小时,每周4次, 强化训练至少持续4周。治疗计划以 患儿目前尚未达到,但通过训练能够 努力达到为宜。
偏瘫的运动特点
翻身姿势 坐位与爬行姿势
立位姿势
步行姿势
翻身姿势
患儿喜从患侧向健侧翻转,首 先头部从患侧转向健侧,然后用 健侧上肢支撑,使身体从仰卧位 翻向侧卧、俯卧位。但患侧肩关 节后伸,常常造成翻身困难。
坐位与爬行姿势
患儿多利用健侧上肢支撑身体起, 完成坐位姿势后患侧上肢向后拖,而 由于过多利用健肢代偿,患肢运动几 率少,患肢常伴废用性萎缩和肌张力 增强。患儿较难建立四点跪爬能力, 通常的移动方式为——坐爬。
痉挛肌的松解及提高关节活动度
痉挛肌的松 解及提高关 节活动度
推拿按摩 中频电刺激 蜡疗
温水浴 矫形支具
针灸
运动康复训练
a) 降低肌张力训练:上田正法、手法牵张; b) 上肢的分离运动:首先通过健侧上肢带动患侧上肢,引
出患侧上肢的联合运动,然后通过交叉摸耳、手爬肋木 等单关节分离训练逐步提高肩、肘、腕的运动功能; c) 上肢的负重训练:如横坐位手支撑训练、俯卧位撑手训 练等; d) 下肢的负重训练:如直跪重心转移训练、单膝跪位训练、 单腿蹲起训练等; e) 躯干的力量训练:如侧方弯腰拾物、单腿桥式训练等; f) 平衡及协调能力训练:如坐位巴氏球训练、坐或站位平 衡板训练、走平衡木训练。

痉挛型四肢瘫的临床特点

痉挛型四肢瘫的临床特点

俯卧位
坐位——圆背坐
受ATNR的影响,上肢难以伸到前方支撑身 体坐起; 由于伸肌痉挛(全身张力都较高),髋关节不能充 分屈曲,影响坐起及坐位的稳定性; 坐位时,支撑点骶骨(不是坐骨),所以骶骨后 倾,为保持坐位平衡稳定,脊柱后凸呈圆 背状坐位姿势,以代偿不能充分屈曲的髋 关节;
坐位——圆背坐
患儿一般不能抬头上看,因为头抬高时, 脊柱伸展,背部伸肌痉挛,破坏了圆背的 代偿姿势,则易向后倾倒; (不要)如伸肌与屈肌(髋、脊柱)能保持平 衡,头保持中立位时,患儿可以坐在椅子 上,若此时破坏平衡使身体后倾,则头向 前,脊柱后凸以保持坐位稳定性(圆背 坐)。
临床特点(总特点)
牵张反射亢进:
1、腱反射亢进 2、持续性肌紧张引起运动功能障碍(肌张力 增高,肢体活动受限(分离运动减少)—— 表现出的运动障碍、姿势异常即脑瘫的特 点)
牵张反射—痉挛型脑瘫所有的运动障碍和姿势
异常都是由于牵张反射亢进造成 肌肉在外力或自身的其它肌肉收缩的作用下而受 到牵拉时,由于本体感受器受(肌梭)到刺激, 诱发被牵拉的肌肉产生收缩的一类反射。 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如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 时,能引起受牵拉肌肉的收缩,这种现象称为牵 张反射。
俯卧位
由于抗重力肌发育障碍,不能用双肘、手支撑, 俯卧位时很难抬头,出现头低臀高的俯卧位姿势。 如能抬头,多采用双肘支撑,呈屈曲状; 俯卧爬行时,低头、全身屈曲姿势,采用两膝同 时向前行进的兔跳爬行(无下肢的分离动作) 此种体位下,不能用一侧上肢支撑身体及用一手 取物,不能使用手,有时头也不能上抬看物(视野 受限),所以患儿很讨厌这种姿势体位(李永桦)
腱反射&肌紧张
正常情况下,人体具有腱反射和肌紧张, 这种正常的牵张反射能维持人体的姿势; 但脑瘫患儿的腱反射亢进、肌紧张却是表 现出一种“持续性” 是一种异常的反应(2者 都是太过的状态);

儿童康复知识点

儿童康复知识点

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出生前至出生后一个月内在大脑发育时期由于各种原因所导致的非进行性、永久性的脑损伤综合征。

临床分型1、根据运动障碍性质分类(1)痉挛型病变位于大脑皮质锥体系特点:各大关节的屈曲、被收、内旋模式。

1)痉挛型四肢瘫2)痉挛型双瘫3)痉挛型偏瘫(2)不随意运动型病变多在大脑基底核锥体外系系统。

1)手足徐动2)舞蹈动作3)强直型为锥体外系损伤4)共济失调型多由小脑损伤引起5)肌张力低下型6)混合型7)分类不明显2、根据肢体障碍部位分类(1)单瘫(2)截瘫(3)偏瘫(4)三肢瘫(5)双瘫(6)四肢瘫(1)双重瘫(2)重复偏瘫3、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类(1)轻度(2)中度(3)重度什么是锥体系:锥体系是大脑皮层下控制躯体运动的最直接路径。

(管理的是骨骼肌)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组成?答:中枢神经系统是脑和脊髓组成。

周围神经系统是由脑和脊髓发出来的神经组成。

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十二脑神经: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

七面八听九舌咽,十迷十一副十二舌下。

正常儿童的运动发育规律:(1)由上到下(2)由近到远(3)由粗到细(4)由不协调到协调肌张力的表现:静止性肌张力运动性肌张力姿势性肌张力肌力评定:等张肌力等长肌力等速肌力等张收缩:张力保持恒定而长度发生变化的肌肉收缩。

等长收缩:是指肌肉在收缩过程中肌肉长度不变,不产生关节运动,但肌肉内部的张力增加。

等速收缩: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进度进行的最大用力收缩,且肌肉收缩产生的力量始终与阻力相等的肌肉收缩称为等速收缩。

孤独症,也被称作孤独性障碍或自闭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代表性疾病。

它是一种发生于儿童期的严重神经精神发育障碍。

临床表现〈1〉社会交往障碍:患儿回避目光接触,对人的声音缺乏兴趣和反应,不喜欢与人贴近,缺乏象征性游戏。

〈2〉交流障碍1〉非言语交流障碍:该症患儿常以哭或尖叫表示他们的不舒适或需要。

缺乏相应的面部表情,表情也常显得漠然。

痉挛性瘫痪_弛缓性瘫痪的鉴别

痉挛性瘫痪_弛缓性瘫痪的鉴别

学期考试神经内科常考到此项鉴别,其实很好理解。

痉挛性瘫痪顾名思义即肌张力增高,同时它的别名中枢性瘫痪可以推知对肌肉损害并不严重的2345项,67两项更好理解。

关键是如何就不会拉下所有的项目了。

前五项第一个字都是“鸡”——肌,67项是两“反射”即五只鸡两反射如果书上还有其他项目加上即可痉挛性瘫痪(spastic paralysis)又称为上运动神经元瘫、中枢性瘫痪。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特点:由于皮质运动区及下行的锥体束较集中地支配肌群,故病损常导致整个肢体瘫痪(单瘫,monoplegia)、一侧肢体瘫痪(偏瘫,hemiplegia)双侧病变可引起双下肢瘫痪(截瘫, paraplegia)或四肢瘫。

患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或消失,出现病理反射,无肌萎缩和肌束震颤,但长期瘫痪后可见废用性肌萎缩。

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无失神经电位。

迟缓性瘫痪迟缓性瘫痪(flaccid paralysis)又称为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周围性瘫痪。

是由于下运动神经元(lower motor neuron),即脊髓前角细胞或脑干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神经纤维病变所致。

它是接受锥体束、锥体外系统喝小脑系统各种冲动的最后共同通路,经前根、周围神经传递到骨骼肌的运动终板。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特点:瘫痪肌肉的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使单突触牵张反射终断),肌萎缩早期(约数周)出现(前角细胞的肌营养作用障碍),可见肌束震颤,无病理反射。

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到速度减低喝失神经电位。

下运动神经元病变多由一个或数个相邻脊神经根、周围神经或神经丛病变所致,常仅侵犯某一肌群,引起部分肌肉瘫痪或单肢瘫;多发性神经根或神经病变也可引起四肢瘫痪如Guillain-Barr综合征。

附录什么是截瘫?及病理分类\临床表现鉴别表1、什么是截瘫?脊髓的横贯性损害在其平面以下出现运动、感觉及括约肌三大功能障碍,即上运动神经元性质的瘫痪,颈段损害出现四肢瘫即高位截瘫。

脑瘫的分型以及临床表现:

脑瘫的分型以及临床表现:

脑瘫的分型以及临床表现:1.痉挛型(偏瘫,双瘫,四肢瘫)痉挛型脑瘫主要损伤部位是锥体系,但病变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同。

主要表现如下: (1)肌张力增高:被动屈伸肢体时有“折刀”样肌张力增高的表现。

关节活动范围变小,运动障碍,姿势异常。

(2)由于屈肌张力增高,多表现为各大关节的屈曲、内旋内收模式。

(3) 上肢表现为手指关节掌屈,手握癸,拇指内收,腕关节屈曲,前臂旋前,肘关节屈曲,肩关节内收。

过多使用上肢,易出现联合反应,使上肢发育受到影响。

(4)下肢表现为尖足,足内、外翻,膝关节屈曲或过伸展,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大腿内收,行走时足尖着地,呈剪刀步态。

下肢分离运动受限,足底接触地面时下肢支持体重困难。

(5)多见躯干及上肢伸肌、下肢部分屈肌以及部分伸肌肌力降低。

(6)动作幅度小、方向固定、运动速率慢。

(7)痉挛型双瘫在脑瘫患儿中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全身受累,下肢重于上肢,多表现为上屈曲模式和下肢伸展模式。

(8)痉挛型四肢瘫一般临床表现重于痉挛型双瘫,可表现为全身肌张力过高,上下肢损害程度相似,或上肢重于下肢。

由于大多一侧重于另一侧,因此具有明显的姿势运动不对称。

(9)痉挛型偏瘫患儿临床症状较轻,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姿势运动,-般6个月后显现症状,1岁后左右差别明显。

正常小儿很少在12个月前出现利手,痉挛型偏瘫的患儿却可在12个月前出现利手。

此型可见明确的影像学改变。

(10)视觉发育速度缓慢、视觉体验效应不足、视觉功能发育不足,影响粗大和精细运动发育速度和质量。

(11)可有不同程度的智力落后、胆小、畏缩、内向性格等。

(12)临床检查可见锥体束征,腱反射亢进,骨膜反射增强,踝阵挛阳性,2岁后病理反射仍呈阳性。

(13)低出生体重儿和窒息儿易患本型,本型占脑瘫患儿的60%~70%。

2.不随意运动型:损伤部位以锥体外系为主要表现如下:(1)难以用意志控制的全身性不自主运动,面肌肉、发音和构音器官受累,常伴有流涎、咀嚼吞咽困难,语言障碍。

慢性不完全性痉挛性四肢瘫的健康宣教

慢性不完全性痉挛性四肢瘫的健康宣教

定期进行健康 检查,及时发 现并治疗疾病

保持良好的运动习 惯,适当进行体育
锻炼
饮食调理
01
食物选择:选择易消 化、营养丰富的食物, 如蔬菜、水果、瘦肉、
豆制品等。
04
营养补充:根据患者 情况,适当补充维生 素、矿物质等营养素。
02
饮食规律:定时定量, 少食多餐,避免暴饮 暴食。
03
饮食清淡:避免辛辣、 油腻、刺激性食物,多 喝水,保持大便通畅。
x
01 疾 病 概 述 03 日 常 护 理
02 治 疗 方 法 04 预 防 措 施
疾病概述
疾病定义
慢性不完全性痉挛性四肢瘫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 为四肢肌肉张力增高、运动功能障碍和感觉功能障碍。
这种疾病通常由脑部损伤、感染、中毒、遗传等因素引起, 发病率较低,但可能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抗痉挛药物:如巴氯芬、替扎尼 定等,可缓解肌肉痉挛
抗癫痫药物:如卡马西平、苯妥 英等,可预防或控制癫痫发作
神经营养药物:如甲钴胺、维生 素B1等,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止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阿 片类药物等,可缓解疼痛
康复治疗
物理治疗:包括按摩、热敷、电刺激等 0 1 方法,帮助患者缓解肌肉痉挛和疼痛。
定期检查
01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 时发现疾病征兆
03
定期进行心理辅导,保 持心理健康
02
定期进行康复训练,预 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04
定期进行饮食调整,保 持营养均衡
健康教育
STEP1
STEP2
STEP3
STEP4
保持良好的生 活习惯,如规 律的作息、合 理的饮食等

痉挛性瘫痪名词解释

痉挛性瘫痪名词解释

痉挛性瘫痪名词解释痉挛性瘫痪是一种由于肌肉的不自主收缩和僵硬而导致的运动障碍性疾病。

该病常常由于神经系统的异常引起,如肌肉间的神经传导障碍、神经肌肉连接异常或神经细胞损伤等。

痉挛性瘫痪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肌肉的短暂、周期性的不自主收缩,这些收缩通常发生在肌肉休息或运动暂停时。

这种不自主收缩常常伴随着肌肉的强直和僵硬,影响了肢体的正常运动和姿势。

痉挛性瘫痪可以影响全身的肌肉,但更常见的是影响四肢和躯干。

痉挛性瘫痪可以根据其发病原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

原发性痉挛性瘫痪是由于基因突变或遗传缺陷引起的,如家族性痉挛性瘫痪。

继发性痉挛性瘫痪是由于外部因素导致的,如脑损伤、脑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和中毒等。

继发性痉挛性瘫痪通常在之前是正常和有力的肌肉,而原发性痉挛性瘫痪可能在婴幼儿期或儿童早期就出现症状。

痉挛性瘫痪的严重程度和范围因个体而异,从轻微的肌肉收缩到完全瘫痪都有可能。

症状通常在运动中出现,如走路、跑步、举重等。

肌肉收缩和瘫痪可以持续几秒钟到几分钟,然后缓慢恢复正常。

在短暂的收缩期间,患者可能会感到疼痛或不适。

治疗痉挛性瘫痪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

药物治疗常常包括抗痉挛药物、肌肉松弛剂和镇静剂。

物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增加肌肉的灵活性和力量,以便更好地进行日常活动。

手术治疗常常用于严重痉挛性瘫痪无法通过药物和物理治疗缓解的患者。

虽然痉挛性瘫痪目前无法治愈,但有效的治疗可以大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患者和家属应积极与医生合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并遵循医嘱定期进行复诊和检查。

此外,心理支持和康复训练也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痉挛性瘫痪带来的身体和心理困扰。

痉挛性四肢瘫痪的护理查房

痉挛性四肢瘫痪的护理查房
添加副标题
痉挛性四肢瘫痪的护理查房
刀客特万
目录
CONTENTS
01 痉挛性四肢瘫痪概 述
02 病例汇报
03 护理诊断
04 护理措施
05 健康宣教
痉挛性四肢瘫痪概述
定义和疾病特征
定义:痉挛性四肢瘫痪是一组以肌肉痉挛性收缩为特征的运动障碍性疾 病。 疾病特征:通常在出生后或婴幼儿时期发病,表现为四肢肌肉的持续性、 阵发性或强直性收缩,导致关节僵硬、姿势异常和活动受限。
家属宣教
疾病知识:向家属介绍痉挛性四肢瘫痪的病因、症状、治疗及护理要点等知识 日常护理:指导家属如何照顾患者的饮食、穿着、日常起居等,强调保持肢体功能锻炼的重要性 心理支持:向家属介绍患者的心理变化及应对方法,鼓励家属给予患者充分的心理支持与关爱 及时就诊:告知家属如患者病情出现变化或加重,应及时就医。
并发症预防
保持肢体功能 位置
定期翻身、拍 背
预防压疮、肺 炎等并发症
及时处理异常 症状
健康宣教
患者教育
疾病认知:让患者了解痉挛性四肢瘫痪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法及护理 要点
日常护理:指导患者如何进行肢体功能锻炼、预防并发症和自我护理
心理疏导:鼓励患者保持积极心态,增强信心,配合治疗和护理
健康生活方式:指导患者合理饮食、规律作息、适量运动等,提高生活 质量
功能锻炼
被动运动:关节 活动范围受限时, 由医务人员或家 属进行的被动运 动。
主动运动:在医 务人员指导下, 由患者主动进行 的活动。
抗阻运动:在主 动运动的基础上, 加上阻力进行练 习。
按摩:促进血液 循环和肌肉松弛, 缓解疼痛和不适。
心理疏导
建立信任: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心理支持:给予患者心理上的支持和鼓励 情绪管理:帮助患者识别和管理情绪 家庭支持:与患者家庭成员建立联系,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痉挛性偏瘫的健康宣教

痉挛性偏瘫的健康宣教

痉挛性偏瘫的健康宣教痉挛性偏瘫是一种常见的中风后遗症,主要由于中风后大脑皮层、皮下纤维束及皮下白质受损所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

病变部位主要在运动皮质下行纤维束、大脑中央灰质与脑干交叉区,导致肢体或端部肌肉发生痉挛、拮抗失调、协调减退,进而导致一侧肢体无力或肌肉紧绷。

以下是关于痉挛性偏瘫的健康宣教,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和康复。

1.了解病情:初诊时,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问诊与体检,了解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功能受限程度。

患者及家属需要了解病因、病程和康复进程,以便更好地合理安排康复计划。

2.合理治疗:应根据医嘱,及时进行药物治疗。

常用的药物有抗痉挛药物、解痉药物等,以减轻肢体痉挛和改善肌张力。

同时,还要控制血压、血脂和血糖等相关病症。

3.个人日常照顾:患者需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注意全身皮肤的清洁,以防止感染。

同时,良好的口腔卫生对于预防口腔感染也至关重要。

4.饮食调理:合理的饮食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饮食应偏向于高营养、易消化、富含纤维和维生素的食品,如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和瘦肉等,尽量避免高脂肪、高糖和高盐的食物。

5.功能锻炼: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科学、个性化的功能锻炼方案。

康复治疗应包括肌力训练、康复体位、康复步行、平衡训练等项目。

康复训练可通过家庭康复,并辅以专业康复机构的指导和帮助。

6.安全防护:因患痉挛性偏瘫,患者的平衡能力和肌肉协调能力较差,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安全防护。

家居环境要整洁、无障碍,防止跌倒。

床上扶手、拐杖、助行器等辅助器材可以帮助患者行动,注意不要长时间站立或行走,避免劳损。

7.心理疏导:痉挛性偏瘫患者由于生活功能的受限和不便,易出现焦虑、抑郁和自卑心理。

家属和医务人员应给予患者关心、鼓励和安慰,促进患者积极面对病情,增强生活信心。

8.定期复查:定期到医院复查,听从医生的建议,了解病情的变化,调整康复计划。

复查时应及时告诉医生有无新出现的症状或不适,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脑瘫 病情说明指导书

脑瘫 病情说明指导书

脑瘫病情说明指导书一、脑瘫概述脑瘫(cerebral palsysyndrome)又称脑性瘫痪,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综合征,因发育过程中胎儿或婴幼儿脑部受到非进行性损伤所致。

可伴随感觉、知觉、认知、行为等异常及癫痫发作、继发性骨骼肌肉系统异常。

本病严重影响小儿的身心发育,可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英文名称:cerebral palsy syndrome其它名称:无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与遗传有关,有家族史者患病风险增加发病部位:颅脑常见症状:运动障碍、姿势异常主要病因:早产、低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宫内感染检查项目:体格检查、颅脑 MRI、颅脑 CT、头颅 B 超、脑电图、肌电图、脑干诱发电位、智力及语言检查、病毒学检测重要提醒:若发现婴儿出现脑性瘫痪综合征相关症状应及时就诊,明确诊断、遵医嘱接受治疗,以免病情不断发展导致关节变形、挛缩及继发其他严重疾病,增加患儿痛苦。

临床分类:1、痉挛型四肢瘫以锥体系受损为主,包括皮质运动区损伤。

特征性表现是牵张反射亢进。

四肢肌张力增高,上肢背伸、内收、内旋,拇指内收,躯干前屈,下肢内收、内旋、交叉、膝关节屈曲、剪刀步、尖足、足内外翻,拱背坐,腱反射亢进、踝阵挛、折刀征和锥体束征等。

2、痉挛型双瘫症状同痉挛型四肢瘫,主要表现为双下肢痉挛及功能障碍重于双上肢。

3、痉挛型偏瘫症状同痉挛型四肢瘫,但表现在一侧肢体。

4、不随意运动型以锥体外系受损为主,主要包括舞蹈性手足徐动和肌张力障碍。

最明显特征是非对称性姿势,头部和四肢出现不随意运动,即进行某种动作时常夹杂许多多余动作,四肢、头部不停地晃动,难以自我控制。

肌张力可高可低,可随年龄改变。

腱反射正常。

静止时肌张力低下,随意运动时增强,对刺激敏感,表情奇特,挤眉弄眼,颈部不稳定,构音与发音障碍,流涎、摄食困难,婴儿期多表现为肌张力低下。

脑性瘫痪有哪些症状?

脑性瘫痪有哪些症状?

脑性瘫痪有哪些症状?*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脑性瘫痪症状,尤其是脑性瘫痪的早期症状,脑性瘫痪有什么表现?得了脑性瘫痪会怎样?以及脑性瘫痪有哪些并发病症,脑性瘫痪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脑性瘫痪常见症状:烦躁不安、疲乏、久病亏损、反应迟钝、体重增加*一、症状脑性瘫痪的临床分型复杂,以往多采用Minear临床症状分型,特点是定义明确,应用方便。

可分为:①痉挛型(spastic):最多见,占脑性瘫痪患儿的50%~70%,包括双侧瘫(diplegic)下肢为主型、四肢瘫型(quadriplegic)、偏瘫型(hemiplegic)、双侧偏瘫型(double hemiplegic);②运动障碍型(dyskinetic):包括多动型(hyperkinetic)或手足徐动型(athetoid)、肌张力障碍型(myodystic);③共济失调型(ataxic);④混合型(mixed)。

据Nelson(1978)统计,痉挛性双下肢瘫占32%,偏瘫占29%,四肢瘫占24%,运动困难型和共济失调型仅占14%。

脑性瘫痪的临床表现各异,病情轻重不一,严重者出生后数天出现症状,表现为吸吮困难、肌肉强硬,大多数病例出生数月后家人试图扶起时才发现。

主要临床类型的具体表现如下。

1.脑性痉挛性双侧瘫脑性痉挛性双侧瘫(cerebralspastic diplegia)可累及四肢,下肢较重,可独立存在,或伴室管膜下出血或侧脑室旁白质软化。

发病率与早产程度密切相关,自从采用新生儿监护后,发病率显著下降,遗传因素不可忽视。

本病由Ingram(1964)首先提出,而Litter(1862)首先提出缺氧-缺血性产伤概念,故而亦称Litter病。

(1)最初常表现为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数月后出现明显无力及痉挛,下肢较上肢明显,无力首先累及内收肌,腱反射活跃。

患儿腿部运动僵硬笨拙,用双手在腋窝下抱起患儿时无蹬腿动作,仍保持腿部原伸直或屈曲状态,大多数患儿跖反射呈伸性反应。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SP)临床表现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SP)临床表现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SP)临床表现HSP临床共性特征,发病年龄广,可婴幼儿发病亦可成年发病乃至老年发病,一般多在少年发病,同一个家族病情轻重也有明显差别。

男女均可发病,但男性似乎多于女性;双下肢进展性痉挛性截瘫,但进展速度多样化;运动系统功能障碍普遍,但可合并其他多种病症;往往存在家族史,但家系内不同患者病情不尽相同;不同基因分型HSP,临床表现、病情严重程度及病程进展不同。

因此HSP 临床可划分为单纯型和复杂型,前者又可划分为早发和晚发型。

1.单纯型是临床最常见类型,主要临床表现是双下肢痉挛性截瘫、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肌力正常或稍减低,患病最初自我感觉双下肢僵硬、走路易跌绊、上楼困难,其他表现为:约10%~65%的患者感觉障碍(主要为下肢远端位置觉和震动觉消失),约50%的患者可有尿频与尿急等括约肌功能障碍现象,约33%的患者可在发病后数年出现足畸形(如足尖着地步态或弓形足),少数患者可出现肢体远端肌肉萎缩(一般在起病10余年后展现下肢远端肌肉轻度萎缩)、少数患者上肢亦可受累而在发病早期呈现上肢痉挛和双手僵硬与动作笨拙、罕见轻度构音障碍。

其中,早发型在35岁前发病,不乏幼儿期发病,是HSP最常见临床类型,病情进展缓慢,多在数十年后亦无明显进展,仅有极少数晚年需要轮椅;晚发型35岁后发病,病情进展快,常于40~65岁出现行走困难,多见60岁左右就丧失行走能力而需轮椅辅助移动。

2.复杂型临床相对少见,除外上述单纯型临床表现还可合并多种病症而形成多种临床综合征。

①Ferguson-Critchley综合征:临床特征为中年发病,出现四肢锥体系症状、协调障碍、深感觉减退,眼部症状可展现眼球震颤、侧向及垂直注视受限、假性眼肌麻痹、视神经萎缩、复视等,可伴有四肢僵硬、面无表情、前冲步态和不自主运动等锥体外系症状,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②Kjellin综合征:20岁左右发病,痉挛性截瘫伴下肢肌肉进行性萎缩、小脑性构音障碍、精神发育迟滞、视网膜色素变性,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脑瘫患者步态的特点

脑瘫患者步态的特点

脑瘫患者步态的特点
脑瘫患者的步态特点取决于脑瘫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不同类型的脑瘫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步态异常。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步态特点:
1. 痉挛型步态:痉挛型脑瘫患者常常表现出肢体肌肉过度紧张并伴随着强烈的痉挛,步态呈现出僵硬、不协调的特点。

他们的步态可能呈现出挺身、关节角度异常或者用力收紧大腿和小腿肌肉。

2. 无力型步态:无力型脑瘫患者通常表现为肌肉力量不足,步态呈现出行走困难、摇摆不稳、脚步不稳的特点。

他们可能出现膝关节塌陷、脚跟落地困难等现象。

3. 扁平型步态:扁平型脑瘫患者的步态特点是足部内翻、脚弓下陷、膝关节过度伸直并且下肢肌肉过度紧张。

他们的行走时足部接触地面面积较大,易导致扁平足和脚趾挛缩。

4. 痉挛-无力混合型步态:有些脑瘫患者的步态表现是痉挛型和无力型的混合。

他们的步态可以是肌肉力量不足,而在肌肉过度紧张时痉挛。

这种步态呈现出混合型特点,包括无力和僵硬的元素。

总的来说,脑瘫患者的步态特点是步态困难、不稳定、协调性差,并伴随着肌肉紧张或无力等问题。

这种步态异常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导致行走困难、跌倒风险增加等问题。

痉挛型四肢瘫脑瘫的表现有哪些呢?

痉挛型四肢瘫脑瘫的表现有哪些呢?

痉挛型四肢瘫脑瘫的表现有哪些呢?引言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运动发育障碍疾病,主要表现为运动和姿势障碍。

其中,四肢瘫痪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痉挛型四肢瘫是四肢瘫的一种亚型,特征为肌肉痉挛和抽搐。

本文将详细介绍痉挛型四肢瘫脑瘫的表现。

1. 运动障碍1.1 肌肉痉挛痉挛型四肢瘫脑瘫患者常常伴有肌肉痉挛,即肌肉不自主地持续收缩,导致肢体僵直和运动障碍。

这种肌肉痉挛往往会影响正常的日常生活活动,如走路、站立、坐下等。

1.2 重力反应异常痉挛型四肢瘫脑瘫患者还常常存在重力反应异常,即无法正确地调节身体的姿势和平衡,容易摔倒或者无法保持正确的坐姿或站立姿势。

1.3 运动协调困难痉挛型四肢瘫脑瘫患者运动协调能力较差,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动作,如抓握物品、写字、穿衣服等都会受到影响。

这种运动协调困难常常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困扰。

1.4 运动范围受限痉挛型四肢瘫脑瘫患者的四肢运动范围常常受限,即肢体可活动的范围较小,使得一些细致的动作难以完成。

2. 神经系统异常2.1 基底节损害痉挛型四肢瘫脑瘫的病因多与大脑基底节的损害有关。

基底节是大脑深部结构的一部分,对运动的控制和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基底节受损时,会导致痉挛型四肢瘫的表现。

2.2 大脑皮层功能异常痉挛型四肢瘫脑瘫患者的大脑皮层功能常常存在异常,这会直接影响到运动范畴的控制和调节。

2.3 神经传导异常痉挛型四肢瘫脑瘫患者神经传导水平常常异常,即神经冲动在肌肉控制中传递的过程出现问题,导致肌肉痉挛和运动障碍。

3. 并发症3.1 关节畸形痉挛型四肢瘫脑瘫患者常常由于肌肉痉挛和运动障碍的影响,导致关节功能异常,进而引发关节畸形。

常见的关节畸形包括拇指屈曲畸形、膝关节屈曲畸形等。

3.2 肌肉萎缩痉挛型四肢瘫脑瘫患者的肌肉由于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且运动受限,容易出现肌肉萎缩现象。

3.3 神经精神发育迟缓痉挛型四肢瘫脑瘫患者常常伴有神经精神发育迟缓,包括智力发育、语言发育和社交能力等方面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痉挛性偏瘫

痉挛性偏瘫

4. 维持患侧上下肢的体重负荷能力,促进分离运动,使缩短的肌肉伸展,增加其正常关节活动以 及下肢分离动作。 (1)患儿取四爬位,治疗师位于后方,一手扶持患儿健侧下肢膝关节,使其伸展,另一只手控制患 侧骨盆带,使患侧下肢保持屈髋屈膝90°, 在此体位上进行患侧下肢负荷体重、重心前后移动训练。
(2)患儿膝立位,使其保持对称姿势。在提高下肢的运动性、支持性的同时,促进患侧上肢、手的使用 及手眼协调能力(图3-162).
痉挛型偏瘫患儿的运动疗法
目录
CONTENTS
1 临床特点 2 治疗原则 3 运动疗法
5
01 临床特点
偏瘫对侧大脑半球萎缩及侧脑室扩大患儿一般情况下表现为: 1. 瘫痪肢体自发运动减小,上肢受累多较下肢重; 2. 患侧感觉异常,运动迟缓,乳儿期可见到患侧的手常为握拳状态,主动抓物
困难,正中位指向发育障碍,久之,会形成腕、肘关节的屈曲与挛缩; 3. 痉挛型偏瘫患儿的独立步行发育延迟,由于健侧的过剩活动或代偿活动易导
(3)患儿立位,治疗师位于患儿身后,握住患侧上肢的肘部并将上肢上举,牵拉短缩的躯干,促通 抗重力伸展,姿势对称的同时使患儿体验体重的左右移动,并促进患侧上下肢的体重负荷能力(图3163)。
(4)患儿站立于平衡板上,一名治疗师在其后方控制,左右晃动平衡板,患侧负重时倾斜时间多于 健侧,另一名治疗师在其前方对患儿抛球,让其主动双手接球,可促通其立位左右平衡,体验重心 转移,改善患儿手眼协调,诱发患侧上肢主动运动。
(5)患儿仰卧位或坐位,治疗师在其上方或前方,用玩具诱发患儿双手去取玩具 ,促通患儿躯干对称及诱发双侧性的正中位指向运动。
2. 缓解患侧体干、上肢、下肢的痉挛性,促进患侧躯干充分伸展并进行牵伸,使其姿势对 称。 (1)患儿患侧在滚筒上侧卧位,治疗师一手控制肩关节,另一手控制髂前上棘。借助滚筒 前后移动来伸展躯干,缓解患侧躯干的痉挛性,促进姿势的对称(图3-15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位
此类患儿常因上肢屈曲及非对称姿势,抓 物站起十分困难; 有一部分此类患儿可达到立位,为了站 立,用手抓物引体向上从仰卧位到尖足站 立,因上肢及手的力量有限,常松手坐下 去。
立位
此型若能达到立位(障碍程度较轻或逐渐 发育好了),但也难以步行移动(行走) 或利用异常的姿势走路
因尖足站立,下肢伸展、内收、内旋, 立位时基底面狭窄难以保持平衡,所以难 以步行或以异常姿势行走
癫痫:痉挛型脑瘫合并癫痫的发病率最高,而四肢瘫又是其 中最高的。
因此,对此类型的脑瘫,即使没癫痫的临床发作,也 应加强临床追踪,定期常规复查EEG.
智力障碍:损伤重而且范围广泛; 伴发癫痫,使认知困难逐渐加重,而出现智力障碍
斜视:痉挛型四肢瘫及双瘫多见 语言障碍及听力障碍:但以徐动型和共济失调型更多
肌紧张
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能 发生紧张性收缩,阻止被拉长。
肌紧张主要是慢肌纤维收缩,是多突触反射。
肌紧张的作用:
由于肌紧张的存在,使人体能对抗重力牵引,维持人体正常姿势,也是进 行其他复杂运动的基础。
例如,人体直立时,由于重力的影响,支持体重的关节趋向屈曲,(膝关节受到 重力牵拉,屈曲,甚至会坐下去,使相应的伸肌肌腱(股四头肌)受到牵拉 拉长,由于肌紧张(牵张反射存在),反射性使股四头肌收缩,膝关节伸 直,以对抗关节的屈曲,维持直立姿势。
临床特点(总特点)
牵张反射亢进:
1、腱反射亢进
2、持续性肌紧张引起运动功能障碍(肌张力
增高,肢体活动受限(分离运动减少)—— 表现出的运动障碍、姿势异常即脑瘫的特 点)
牵张反射—痉挛型脑瘫所有的运动障碍和姿势
异常都是由于牵张反射亢进造成
牵张反射( stretch reflex myotatic reflex )指
痉挛型四肢瘫
指患儿四肢都发生瘫痪,上半身重于下半身 或上半身与下半身瘫痪程度相同的脑瘫;
此型脑瘫患儿除具备痉挛型脑瘫共有的以上 特点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痉挛型四肢瘫
此型患儿总的特点——上半身障碍程度 重,多表现为:
头部控制、眼调节(斜视)障碍、语言、 构音、进食等多方面障碍。
痉挛型四肢瘫临床运动特点
肌肉在外力或自身的其它肌肉收缩的作用下而受 到牵拉时,由于本体感受器受(肌梭)到刺激, 诱发被牵拉的肌肉产生收缩的一类反射。 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如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 时,能引起受牵拉肌肉的收缩,这种现象称为牵 张反射。
两种类型:
腱反射 肌紧张
腱反射
腱反射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 反射,主要是快肌纤维收缩。腱反射为单突 触反射。
俯卧位
坐位——圆背坐
受ATNR的影响,上肢难以伸到前方支撑身 体坐起; 由于伸肌痉挛(全身张力都较高),髋关节不能充 分屈曲,影响坐起及坐位的稳定性; 坐位时,支撑点骶骨(不是坐骨),所以骶骨后 倾,为保持坐位平衡稳定,脊柱后凸呈圆 背状坐位姿势,以代偿不能充分屈曲的髋 关节;
坐位——圆背坐
患儿一般不能抬头上看,因为头抬高时, 脊柱伸展,背部伸肌痉挛,破坏了圆背的 代偿姿势,则易向后倾倒; (不要)如伸肌与屈肌(髋、脊柱)能保持平 衡,头保持中立位时,患儿可以坐在椅子 上,若此时破坏平衡使身体后倾,则头向 前,脊柱后凸以保持坐位稳定性(圆背 坐)。
腱反射&肌紧张
正常情况下,人体具有腱反射和肌紧张, 这种正常的牵张反射能维持人体的姿势; 但脑瘫患儿的腱反射亢进、肌紧张却是表 现出一种“持续性” 是一种异常的反应(2者 都是太过的状态);
腱反射亢进临床表现
膝反射、跟腱反射亢进; 踝阵挛 被动伸展关节时,有折刀样感觉
持续性肌紧张临床表现
表现:姿势、运动异常;关节变形;挛缩 (活动受限) 肌紧张的程度:随患儿的警觉状态、兴奋 性、活动状况及姿势等而改变;同时受患 儿情绪、焦虑、疼痛、触觉以及其他感觉 输入影响。
痉挛型脑瘫特点—由于牵张反射亢进
常常表现为高张力姿势:
上肢:肩关节内旋、肘关节屈曲、前臂旋
前、腕关节屈曲、手指屈曲、拇指内收
下肢:髋关节屈曲内旋、膝关节屈曲、踝
关节跖屈、足趾屈曲(尖足)、足内翻或 外翻
痉挛型脑瘫分类
根据受累的部位不同,分成单瘫、双瘫、 偏瘫、三瘫、四肢瘫等 其中,比较多见的是双瘫、四肢瘫,其次 偏瘫,单瘫、三瘫少见
痉挛型四肢瘫的临床特点
痉挛型脑瘫共有的特点
病位:在锥体系,以锥体束损伤症状为主 (即上运动神经元损伤) 病因:脑部缺氧缺血、出血、早产、脑发 育畸形、脑部外伤等。 发病率:约占脑瘫患儿1/2(50.43%,有些 统计为60%-70%),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 脑瘫类型(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失调 型、混合型)
髋关节脱位
此型常发生髋关节脱位,多为一侧 髋脱位原因: 1、因为患儿不能站立与行走,下肢运动不足,使 髋臼窝形成出现障碍,髋关节发育不良; 2、内收肌痉挛,下肢内收,髂腰肌短缩,引起髋 脱位; 3、骨盆倾斜,屈曲侧的躯干屈肌痉挛,躯干短 缩,使骨盆上提并向后方回旋发生脱位。
痉挛型四肢瘫合并症(合并症最多)--不仅是 运动障碍
仰卧位 俯卧位 坐位 立位
从四个不同姿势体位看痉挛型四肢瘫的特点
仰增加翻身的难度而 影响翻身;肩胛带后缩,手不能到口,不 会吮吸手指,不能在中线位活动。
如四肢瘫较轻或左右侧瘫痪程度不一样, 患儿有时可以翻身,但无脊柱的回旋与髋 关节的伸展,而是利用全身屈曲姿势,膝 屈曲于腹部进行翻身或利用障碍轻的一侧 向另一侧翻身。
俯卧位
由于抗重力肌发育障碍,不能用双肘、手支撑, 俯卧位时很难抬头,出现头低臀高的俯卧位姿势。 如能抬头,多采用双肘支撑,呈屈曲状; 俯卧爬行时,低头、全身屈曲姿势,采用两膝同 时向前行进的兔跳爬行(无下肢的分离动作) 此种体位下,不能用一侧上肢支撑身体及用一手 取物,不能使用手,有时头也不能上抬看物(视野 受限),所以患儿很讨厌这种姿势体位(李永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