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洗衣服的学问》试卷含答案

合集下载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练习题(全册)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练习题(全册)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练习题(全册)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1、水滴里的生物一、填空:1、微生物是()、分布极广的(),绝大多数要用()才能看到。

2、()都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3、第一个揭开微生物秘密的是()生物学家()。

4、水滴里的生物有()。

5、微生物分布在()。

6、常见的微生物有()。

二、问答:在日常生活中,在哪儿可以找到微生物?你能用什么样的方法证明它们是有生命的?2、做酸奶一、填空:1、在适宜的温度下,()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

2、细菌有三种基本形态(),细菌有的自己制造食物,有的从动植物身上吸收养料,细菌繁殖()。

3、利用霉菌可以()等;但有的霉菌会危害人的健康。

二、问答:用哪些方法可以减少致病细菌的传播?答:3、馒头发霉了一、填空:1、馒头在()的前提下简单发霉,在()的前提下不简单发霉。

2、英国细菌学家()首先发现青霉菌分泌出的某种物质能杀死细菌,他把这种物质称为(),青霉素属于抗生素。

3、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的方法有()。

4、馒头上的霉是(),水果上的霉是()。

1二、问答:霉的功与过有哪些?功:过:3、尝试:设计馒头发霉的尝试。

(1)温暖、潮湿:把装有湿馒头的塑料袋放在暖气片上。

(2)温暖、干燥:把装有干馒头的塑料袋放在暖气片上。

(3)寒冷、潮湿:把装有湿馒头的塑料袋放在冰箱里。

(4)寒冷、干燥:把装有干馒头的塑料袋放在冰箱里。

5天后观察它们。

现象:结论: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1、填空:1、()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细胞有不同的()、()和()。

2、英国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发现了()。

3、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的生长发育过程。

生物体的衰老、死亡也是由()的衰老、死亡酿成的。

二、问答:1、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表皮细胞有什么分歧?答:2、伤口化脓是怎么回事?答: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1、地球的形状一、填空:1、古代人认为地球的形状是(),曾提出了()的猜想。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洗衣服的学问》教案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洗衣服的学问》教案设计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 3.4 洗衣服的学问教学设计课题洗衣服的学问单元 3 学科科学年级六学习目标1、了解不同洗涤剂的洗涤效果存在差异。

2、学会用控制变量的方法研究不同洗涤剂的洗涤效果。

3、能够通过请教大人、查阅资料等方法,掌握去污迹的常用方法。

重点会做洗涤用品去污实验,了解不同的污物需要不同的洗涤用品。

难点学会控制变量。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问题导入:怎样去掉衣服上的灰尘、汗渍、墨水、油污、果汁等污物?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讲授新课1、了解不同洗涤用品的洗衣效果差异a、做这个实验需要控制哪些条件呢?(1)同种污物(2)污物大小相同且相同材质的布料。

(3)烧杯中水的体积相同。

(4)搅拌力度、搅拌方向、搅拌次数相同。

(5)同时放入且浸泡时间相同(6)肥皂粉和洗衣粉的量相同。

总结:控制变量法:其他条件都要一样,只有洗涤用品不一样。

实验目的:了解不同洗涤用品的洗衣效果差异。

实验材料:烧杯、角勺、水、粉碎好的浓肥皂水、洗衣粉、植物油、沾有“污物”的布料(浅色),筷子实验步骤:(1)往2个装有同样多的水的烧杯里分别放入一学生头脑风暴、根据之前探究的实验,思考控制的变量并总结。

通过教师提供实验材料、设计实验的过程,引发学生思考,进而自己充分融入到实验中,亲自参考实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合作学习意识。

小勺洗衣粉和一小勺肥皂粉,分别搅拌三分钟。

(2)每组选择一种污物,并把两块带有同样污物的布条分别浸泡在2种溶液中。

(3)观察布条上污物的变化,填写实验记录。

2、选择更多的洗涤用品做实验,统计结果小结:(1)对于油污,单用水是洗不尽的,用肥皂则可以洗净。

(2)不同的污物,需要用不同的洗涤用品洗净。

3、观看视频:肥皂去油污道理总结:肥皂渗透到织物和油污中间,拉着油污“投身到水中”。

模拟游戏:学生分角色扮演水、油污、洗涤剂,并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表达洗涤过程和去污原理。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3.4 洗衣服的学问》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3.4 洗衣服的学问》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3.4 洗衣服的学问》苏教版一. 教材分析《3.4 洗衣服的学问》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洗涤剂的种类、去污原理以及如何正确使用洗涤剂。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洗衣方法,了解洗涤剂对于清洁衣物的重要性。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生活中经常接触洗衣服,但对于洗涤剂的种类和去污原理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洗涤剂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洗涤剂的种类、去污原理以及正确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学会选择合适的洗涤剂和正确洗涤衣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细节的良好习惯,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洗涤剂的种类和去污原理。

2.如何正确选择和使用洗涤剂。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洗涤剂的作用和重要性。

2.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洗涤剂的去污效果,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洗涤剂、衣物、实验器材等教学用品。

2.制作PPT,展示洗涤剂的种类、去污原理以及正确使用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生活中洗衣服的场景,引导学生关注洗涤剂的作用。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衣物难以洗净的问题吗?是如何解决的?”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介绍洗涤剂的种类(如合成洗涤剂、生物酶洗涤剂等)和去污原理。

讲解洗涤剂的工作原理,如乳化、溶解等。

同时,展示正确使用洗涤剂的方法。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一套实验器材和衣物。

让学生亲自实验,观察不同洗涤剂的去污效果。

要求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讨论哪种洗涤剂更适合哪种衣物。

苏教版科学六级上洗衣服的学问

苏教版科学六级上洗衣服的学问
白奥 花宝 金银 鹏锦 斧头 超妙 奥妙 洁霸 巧姨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培养文学情趣;
用10%的酒石酸溶液来揩拭沾污处,再用冷水洗净; 衣物沾到笔圆珠笔痕迹另外还有一个门径解决:那就是别急着把衣服下水,而是先用汽油洗一洗沾到的部分再洗。 1903年,德国盖斯勒教授和鲍厄博士发明了制造肥皂粉的方法。 洗衣粉是一种碱性的合成洗涤剂,洗衣粉的主要成分是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少量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再加一些助剂,磷酸盐,硅酸盐 ,元明粉,荧光剂,酶等。 这些牌子的洗衣粉你都知道么?
那你知道洗衣粉和 肥皂粉的区别么?
PK
• 肥皂和洗衣粉全是碱性化工产品,其PH在9~11之 间,根本不存在所谓“酸碱中和” 之说;其次,
肥皂的主要成份脂肪酸钠会与水中的钙、镁离子 结合成沉淀,影响去污力。而洗衣粉中所含的三 聚磷酸钠具有络合钙、镁离子,软化硬水的功效, 可以使肥皂的去污能力得以提高而不是降低;第 三,肥皂中的脂肪酸钠与洗衣粉中的烷基苯磺酸 钠可产生“协同去污效应”,提高了二者的去污 能力。第四,肥皂能抑制洗衣粉的发泡能力,使 衣物易于漂洗过清。
• 对桃汁迹,因中间含有重价铁,所以可用草酸溶液除之。对柿子渍, 立即用葡萄酒加浓盐水揉搓,再用温洗涤剂溶液清洗,清水漂净;
• 番茄酱可先刮去干迹,用温洗涤剂清洗。果酱可用水润湿后拿洗发香 波刷洗,再用肥皂酒精液洗,清水冲净。
• 虽然各种污物的成分有 所不同,但是只要与合适的 洗涤用品发生反应,就能被 洗干净。看来,洗衣服的学 问大着呢!
衣服上蹭到油漆该怎么办呢?
• 方法就是把清凉油抹到粘有油漆的性漆(如水溶漆、乳胶漆)及 家用内墙涂料,即时用水一洗即掉;若尼龙织物 被油漆沾污,可先涂上猪油揉搓,然后用洗涤剂 浸洗,清水漂净。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知识点及单元测试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知识点及单元测试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及单元测试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1、蜡烛的变化1、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2、蜡烛的特点是:受压时易变形、容易破碎。

(有点软,容易弄碎)(括号里未课本上)3、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包括:燃烧时释放的二氧化碳和不完全燃烧时释放出的游离碳,表明蜡烛燃烧时产生了新物质。

4、水的三态变化,铁水变钢锭属于形态变化,其他的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在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中,有的表现为性质改变,如生鸡蛋加热为熟鸡蛋,面粉做成馒头;有的是颜色发生变化,如树叶颜色由绿变黄或变红;有的出现了发光发热的现象,如点燃火柴;有的产生了气泡,如盐酸滴在石灰石上,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5、生鸡蛋放入白醋中,我们会发现鸡蛋上出现许多小气泡,过一段时间,蛋壳变软,慢慢变成其他物质;将饮料罐压扁,饮料罐的形状发生了改变,并没有变成别的物质;在碱块中加入少量白醋,碱块上立即产生大量的气泡,并逐渐消失,变成别的物质;往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会看见澄清的石灰水慢慢地变浑浊,静置一段时间,烧杯底部会出现白色沉淀,说明石灰水已经变成了别的物质;将白糖加热融化时,白糖由固体变成了液体,虽然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将熔化的白糖继续加热,白糖会变成褐色或黑色,说明白糖已经生成了别的物质。

6、加热时,蜡块有什么变化?冷却后,又有什么变化?答:蜡块加热时,由固体变成能流动的液体,冷却后,熔化的蜡烛没有变少,又慢慢变回了固体。

7、做蜡烛燃烧的实验。

实验步骤:(1)取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2)将一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重新罩在火焰上方。

(3)将一只白瓷碗(片)盖在火焰上方,过一会儿取下白瓷(片),观察它的底部。

实验现象:(1)杯壁上蒙上了一层小水滴。

(2)烧杯壁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白瓷碗(片)底部变黑。

实验结论:蜡烛燃烧产生了水、二氧化碳和游离碳等新物质。

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在变化洗衣服的学问-章节测试习题

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在变化洗衣服的学问-章节测试习题

章节测试题1.【答题】洗衣机洗衣服时,油污去了()。

A.空气中B.水中C.衣服里面【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洗衣服的学问。

【解答】洗衣机洗衣服时,油污去了衣服外面,所以衣服洗干净了。

2.【答题】紫甘蓝水是()。

A.碱性物质B.酸性物质C.指示剂D.去污剂【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紫甘蓝水的性质。

【解答】像紫甘蓝水这样的物质叫做酸碱指示剂。

3.【答题】油污用()可以洗干净。

A.水B.肥皂【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去除油污的方法。

【解答】对于油污,单用水是洗不干净的,用肥皂则可以洗干净。

4.【答题】当我们揉搓衣物的时候,肥皂渗透到织物和油污中间,拉着油污“投身”到水中,衣服就洗干净了。

()【答案】✓【分析】本题考查洗衣服的原理。

【解答】当我们揉搓衣物的时候,肥皂渗透到织物和油污中间,拉着油污“投身”到水中。

5.【答题】使紫甘蓝水变红的物质是碱性物质。

()【答案】×【分析】本题考查酸碱性的知识点。

【解答】像白醋这样,能够使紫甘蓝水变红的物质,称为酸性物质。

6.【答题】不同的污物,需要用不同洗涤用品清洗。

()【答案】×【分析】本题考查污物的去除。

【解答】虽然各种污物的成分有所不同,但是只要与合适的洗涤用品发生反应,就能被洗干净。

7.【答题】油污可以用水洗净。

()【答案】×【分析】本题考查油污的去除。

【解答】对于油污,单用水是洗不净的,用肥皂可以洗净。

8.【答题】家用清洁剂大多是酸性物质。

()【答案】×【分析】本题考查清洁剂的酸碱性。

【解答】家用清洁剂大多是碱性物质。

9.【答题】胃酸过多时,可以服用碱性药物。

()【答案】✓【分析】本题考查胃酸的改善。

【解答】胃酸过多时,可以服用碱性药物。

10.【答题】目前常用的酶制剂有______、______、淀粉酶和纤维素酶四类。

【答案】蛋白酶脂肪酶【分析】此题考查的是酶的作用。

【解答】加酶洗衣粉是指含有酶制剂的洗衣粉,目前常用的酶制剂有四类: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其中,应用最广泛、效果最明显的是碱性蛋白酶和碱性脂肪酶。

苏教版科学六上《洗衣服的学问》教学教案

苏教版科学六上《洗衣服的学问》教学教案

洗衣服的学问2(2010-10-13 17:46:35)教学内容分析:《洗衣服的学问》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中的第四课。

本单元是属于“物质世界”版块中的“物质在变化”范畴,让学生通过本单元学习初步认识化学变化是一种物质变成了另一种物质。

本课是通过做不同洗涤剂去污能力的对比实验,让学生学会控制实验中变量进行探究,并在实验中观察到洗涤剂能与污渍发生反应,产生新物质的化学变化,然后用语言文字表达所观察到变化,明白不用的污渍要用不同的洗涤剂去除。

在探究中意识到控制变量是实验成败的关键。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在四年级时已经粗略学习了做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因此应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设计思想:本课的设计上采用联系生活提出问题——做出猜测制定方案——实验探索得出结论——联系实际拓展认识这四个环节来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第一部分采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策略,用一段洗衣粉的广告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出来,并提出“在生活中遇到过用洗衣粉去除不了的污渍吗?”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把实际生活遇到的情况以及他们的经验说出来,为之后的做对比实验打下伏笔,也给学生一点启示,洗衣粉并不能去除所有的污渍。

第二部分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对墨水、水彩颜料、油渍、果汁几种污渍该如何去除作一个猜测,这也是本学期要学习的科学探究过程技能之一。

而后学生讨论思考该怎么做对比实验,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讨论哪些变量应该一样、哪些变量该不一样。

并在学生了解实验器材后,也让学生自己及设计实验过程,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让学生明确有哪些变量,该怎么控制这些变量,在这过程中老师只作引导和点拨,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究。

在这个激发学生探究思维的过程中,将怎样找变量、怎样控制变量的方法内化为学生掌握的技能,使学生懂得如何做好对比实验,这也是本课的难点所在。

第三部分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对比出哪种洗涤剂能最有效的去除不同的污渍,在实验过程中不仅让学生注意控制好变量外,还在实验中强调注意观察变化现象。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4.洗衣服的学问》教学设计1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4.洗衣服的学问》教学设计1

4.洗衣服的学问【教学目标】1.知道洗涤用品可以使污物发生变化,知道不同的污物需要不同的洗涤用品清洗。

2.学会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实验,能够通过请教教师或家长、查阅资料等方法,掌握去除污迹的常用方法。

3.意识到控制变量的重要性,体验到利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提高生活质量的乐趣。

【教学重点】会做洗涤用品去污实验,了解不同的污物需要不同的洗涤用品。

【教学难点】学会控制变量。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烧杯、勺、水、肥皂粉、洗衣粉、玻璃棒、多块质地相同带“污物”的布料(浅色)。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介绍肥皂的历史,引入新课1.师:课前请同学查找肥皂的起源,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分享?生:在欧洲关于肥皂起源的传说很多,一说古罗马的高卢人,每遇节日便将羊油和山毛榉树的灰溶液搅成糊状,涂在头发上,梳成各种发型。

一次,节日突遇大雨,发型淋坏了,人们却意外发现头发变干净了。

又传说,罗马人在祭神时,烧烤的牛羊油滴落在草木灰里,形成了“油脂球”。

妇女们洗衣时发现,沾了“油脂球”的衣服更易洗干净。

早期的肥皂可是奢侈品,直到19世纪末,制皂工业由手工作坊最终转化为工业化生产,肥皂才成为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

2.师:感谢某某同学的分享。

肥皂的使用延续了很长时间,随着科技不断的发展,更多的洗涤用品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从每天晚上电视上扑天盖地的广告我们就能看出来!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两段广告。

3.师:播放视频(1)孙俪的超能天然皂粉广告;(2)小沈阳的立白去渍霸洗衣粉。

都说自己的产品去渍效果好,同学们如果皂粉和洗衣粉进行去渍PK的话谁会赢呢?生:思考并回答。

4.师:看来同学位各有各的想法,那如果想知道谁的去污能力强,光说是不行的,我们得通过实验来验证。

二、实验演示,并设计对比实验1.师:接下来我要考考同学们的观察力和思维力,看看老师要进行实验了,如果你觉得老师做的不对,可以随时叫停老师好不好?演示:向一个烧杯中加入一勺肥皂粉,另一个烧杯中加入三勺洗衣粉,同学们看看老师刚才做的,你有什么想法吗?生:老师,你这样做对肥皂粉不公平,得一样多的才行!2.师:啊,说的太棒了,也就是说,我们在做实验之前得确定哪些条件是一样的,哪些条件是不同的?3.师:现在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为研究一下吧!生:我们小组认为用的水得一样,而且水温也一样。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与反思《3.4洗衣服的学问》苏教版(1)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与反思《3.4洗衣服的学问》苏教版(1)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与反思《3.4 洗衣服的学问》苏教版(1)一. 教材分析《洗衣服的学问》这一节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一部分。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洗涤剂的原理,掌握正确的洗衣方法,以及认识到洗涤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

教材以生活实际为例,引导学生探索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洗衣服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他们对洗涤剂的原理、洗衣方法的掌握以及洗涤过程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洗衣服的学问。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了解洗涤剂的原理,掌握正确的洗衣方法,认识洗涤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探究洗涤剂的原理和正确的洗衣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对科学知识的热爱和探究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洗涤剂的原理,正确的洗衣方法,洗涤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2.难点:洗涤剂的原理的理解,正确的洗衣方法的掌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观察、讨论、讲授等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洗涤剂、衣物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个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如“为什么有的衣服容易脏,有的衣服不容易脏?”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

2.探究洗涤剂的原理: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洗涤剂对衣物的清洁效果,讨论洗涤剂的原理,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3.学习正确的洗衣方法:学生观察教师演示正确的洗衣方法,分组实践,讨论总结正确的洗衣步骤。

4.认识洗涤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了解洗涤过程中水资源的消耗,讨论节约用水的措施,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5.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在洗衣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3洗衣服的学问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3洗衣服的学问
点击输入标题
怎样洗去污物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衣服上沾着汗渍、 墨水、油污、果汁等污物。你知道怎样洗去它们吗?
常见的污渍
点击输入标题
怎样洗去污物
把你的发现与大家一起分享吧!
墨水用肥皂 洗不掉。
用洗衣粉。
妈妈说,去果汁必 须用专门的洗涤剂。
点击输不入标同题的洗涤用品的特点
我们常见的洗涤剂有哪些?
拉着油污“投身”到水中。这样,原来不相溶的油和水,就变
成“油水交融”的污水了,随着多次的漂洗、拧干,衣服也就
洗干净了。 油

肥皂
肥皂去油污的道理
虽然各种污物的成分有所不同,但是只要与 合适的洗涤用品发生反应,就能被洗干净。看来 洗衣服的学问大着呢!
常见污渍清洗方法
领、袖口:先将衣服浸湿,再在脏处均匀涂上一层牙膏 ,用毛刷轻刷l-2分钟,水漂后再按常法用肥皂或洗衣 粉搓洗; 油烟迹:用刷子蘸取浓食盐水多刷洗几次即可;也可用 棉纱取纯度较高的汽油除掉。 墨水迹:可往污处撒些细盐粉末,然后用湿肥皂水液刷 去;陈墨迹宜选用鲜奶浸润透,再使用毛刷蘸取鲜奶反 复地擦洗。 油 迹:用棉纱蘸取纯度较高的汽油反复地擦拭;也可 用洗涤剂擦刷。
• 德国汉高在1907年以硼酸盐和硅酸盐为主 要原料,首次发明了洗衣粉。洗衣粉是一 种碱性的合成洗涤剂,洗衣粉的主要成分 是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少量非离子表面活 性剂,再加一些助剂,磷酸盐,硅酸盐, 元明粉,荧光剂,酶等。经混合、喷粉等 工艺制成。
• 1903年,德国盖斯勒教授和鲍厄博士发明 了制造肥皂粉的方法。肥皂是人们日常生
肥皂粉
菜汁
肥皂粉
水彩颜料 专用洗涤剂
果汁
专用洗涤剂 蓝黑墨水 洗衣粉
为什么不主要同成洗衣用优品点的洗涤缺点效果不同?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3.4、洗衣服的学问》教案【精品】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3.4、洗衣服的学问》教案【精品】

洗衣服的学问课程标准:物质的变化的各种原因。

教学目的:过程技能:1.学会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实验。

2.能够通过请教大人、查阅资料等方法,掌握去污迹的常用方法。

科学知识1.知道不同的污物需要不同的洗涤用品清洗。

2.了解肥皂去污的道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意识到控制变量的重要性。

2.体验到利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提高生活质量的乐趣。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学会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实验。

●能够通过请教大人、查阅资料等方法,掌握去污迹的常用方法。

●知道不同的污物需要不同的洗涤用品清洗。

●了解肥皂去污的道理。

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发展层次1:不知道不同的污物需要不同的洗涤用品清洗。

不能理解了解肥皂去污的道理。

层次2:知道不同的污物需要不同的洗涤用品清洗。

不能理解了解肥皂去污的道理。

层次3:知道不同的污物需要不同的洗涤用品清洗。

能理解了解肥皂去污的道理。

探究能力:层次1:没有学会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实验。

不能够通过请教大人、查阅资料等方法,掌握去污迹的常用方法。

层次2:没有学会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实验。

但是能够通过请教大人、查阅资料等方法,掌握去污迹的常用方法。

层次3:学会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实验。

能够通过请教大人、查阅资料等方法,掌握去污迹的常用方法。

教学材料:烧杯、角勺、水、粉碎好的肥皂粉(或调制好的浓肥皂水)、洗衣粉、植物油、沾有“污物”的布条(浅色)、筷子教学步骤:。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洗衣服的学问》练习含答案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洗衣服的学问》练习含答案

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4.洗衣服的学问一、填空题。

1.在等量的水中加入等量的洗衣粉和肥皂粉,把有相同油渍的布条放入水中,仔细观察其变化,然后完成表格。

2.日常生活中,我们洗衣服一般用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3.用洗衣粉洗去衣服上的油渍是_____________变化。

4.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衣服上沾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污物。

5.去果汁需要用专门的_____________。

6.用_____________可以洗净油污。

二、判断题。

1.不同的污物,需要用不同洗涤用品清洗。

()2.用洗衣粉可以清除所有的污渍。

()3.对于油污,单用水是洗不净的,用肥皂则可以洗净。

()4.做对比试验时,只要有一个条件不变,其他的都要发生变化。

()5.冬瓜汁可以有效地去除汗渍。

()6.墨水用肥皂洗不掉。

()三、选择题。

1.虽然各种污渍的成分有所不同,但是只要与下列哪一项发生反应,就能被洗干净。

()A.干净的水B.洗衣粉C.合适的洗涤用品D.油2.去除墨迹最好用()洗。

A.盐和肥皂B.肥皂C.一份酒精和两份肥皂液D.鲜奶3.洗衣机洗衣服时,油污去了()。

A.空气中B.水中C.衣服里面D.衣服外面4.日常清理污渍的过程中,做法正确的是()。

A.清除油烟污渍时,用刷子蘸取浓盐水多刷几次即可B.污泥渍可以用少量稀氨水清洗C.鞋油溃可以用盐水去除D.果汁渍可以用萝卜擦拭去除四、简答题。

1.对于油污,单用水是洗不干净的,用肥皂则可以洗干净。

为什么?2.在做“洗涤用品去污效果的对比试验”中,我们要控制哪些条件?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4.洗衣服的学问一、1.油渍消失得慢油渍消失得快对去除油渍来说,肥皂粉的效果更好2.洗衣粉肥皂3.物理4.汗渍墨水油污果汁5.洗涤剂6.肥皂二、1.√ 2.× 3.√ 4.× 5.√ 6.√三、1.C 2.D 3.B 4.A四、1.这是因为溶解在水中的肥皂就像一个人,一只手拉着油,另一只手拉着水。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上3-4、洗衣服的学问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上3-4、洗衣服的学问

阳邑乡中心校学案备写纸学校里美庄年级六科目科学教师何振泰时间2010.11、.课题4、洗衣服的学问内容分析:《洗衣服的学问》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物质在变化”里的一课,属于课程标准中物质世界的范畴,研究不同洗涤用品的不同洗涤效果,力图让学生知道洗衣服的学问,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丰富生活经验,提高解决身边麻烦事的能力,增强用科学改变生活质量的意识。

本课主要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怎样洗去污渍的问题。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开展对比实验,了解不同的洗涤用品的特点。

第三部分、通过一段资料和漫画,向学生解释肥皂去油污的道理教学目标:1、知道洗涤用品可以使污物产生变化。

2、知道不同的污物要用不同的洗涤用品清洗。

3、做不同洗涤用品去污能力的鉴别实验。

4、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实验。

5、能用恰当的语言和文字描述所观察的变化情况。

教学重点:会做不同洗涤剂去污能力的鉴别实验。

教学难点:会控制变量。

教学准备:250ml烧杯×3、纸杯×3、洗衣粉、肥皂粉、洗洁精、搅拌棒×3、各种污迹、500ml烧杯一个教学内容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问题及设计意图反思重构导入同学们刚才说了这么多,老师有个问题想问问大家,我们走进超市,各种各样的洗涤用品琳琅满目。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洗涤用品呢?然后进行实验研究。

学生自由发言,讲述类似经历。

(展示自己沾有污迹的衣物)讲述:这两天我碰到了一个难题,我在大扫除的时候,把衣服弄脏了,(师出示一件沾有各种污迹的衣服)我怎么洗也洗不掉这些污迹,你有过这样的烦恼吗?目标二实验探索在这个实验中,其他条件都一样,只有洗涤用品不一样。

学生只有明白了控制条件,实验才能做得科学规范。

将观察到的现象填写在表格中,并将结果与猜测比较,从而认识一些科学事实。

提问:哪一种污迹用哪一种洗涤用品效果好?并将猜测的结果填写在表格中。

布条上(油污)的变化│││││││├─────────┼──┼──┼──┼──┼──┼──┤│布条上( )的变化│││││││├────────┼──┼──┼──┼──┼──┼──┤│布条上( )的变化目标三分组实验探索1 布置实验:我看到你们自己带来了沾有污迹的衣服,那么你们可以用刚才找出来的洗涤这种污迹效果最好的用品来试一试,看看是否能洗掉呢?汇报实验结果:看到了什么效果?为什么会这样?按照上述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开展探究。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四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四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一、填空题:(30分,每空1分)1、蜡块在加热时,会从()变成(),冷却时会从()变成()。

2、物质变化可以分两大类:一类是(),另一类是()。

3、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可以从()、()、()等现象加以判断。

4、铁生锈的原因是铁与()和()接触。

5、一块铁完全生锈后,()可胀大8倍。

6、防止铁生锈的基本方法有:()、()、()、()。

7、能够使紫甘蓝水变红的物质,称为();变绿的,称为()。

8、吃未熟透的柿子会感到由()、用肥皂洗手时会有()的感觉,是因为柿子和肥皂里有()。

9、你剧烈运动时,会感到肌肉酸痛,那是因为肌肉里产生了()。

10、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

11、水的三态变化是()、()、(),在水的变化过程中没有生成(),所以属于()变化。

12、蜡烛受热熔化是()变化,蜡烛燃烧是()的变化。

二、选择题:(20分,每题2分)1、在碱块中倒入少量的白醋后,根据()现象可以判断产生了新的物质。

A、立即产生很多气泡并渐渐消失。

B、颜色发生了变化。

C、白醋变成气体溢出。

D、有刺激性气味产生。

2、下列现象中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的是 ( ).A、裁缝用布做成一件新衣服。

B、用陶土烧制一个瓷瓶。

C、用毛线编织一件毛衣。

D、蜡块熔化成蜡油。

3、滴一滴盐酸在石灰石上()A、石灰石会发光发热,这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B、石灰石形状发生改变,这属于形态的变化。

C、石灰石冒气泡,这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D、石灰石没有什么变化。

4、下列做法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是()A、把火柴点燃B、烧煤来取暖C、将醋倒在碱水里D、给车胎充气。

5、下列物品中不会生锈的是()A、铁勺 B、钢铁板 C、铜丝 D、塑料6、防锈方法不包括() A、抹油 B、涂沥青 C、用盐水泡 D、放干燥剂7、与铁生锈无关的因素是() A、水分 B、空气 C、酸、碱 D、温度8、紫甘蓝水是()A、碱性物质 B、酸性物质 C、酸碱指示剂 D、去污剂9、我们在制作指示剂时,还可以用()来代替紫甘蓝。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练习册参考答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练习册参考答案

2015秋季小学科学六年级练习册参考答案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1 水滴里的生物一、填空题。

1、生命体、显微镜2、列文虎克第、制作放大镜和显微镜3、空气中、水中、泥土里、体内和体表二、选择题。

1.B 2、C 3、D 4.A B D三、判断题。

1.√2.√3.×4.√四、实验研究。

答案见课本第2面五、简答题。

1、空气中、水中、泥土里、体内和体表2、微生物是形体微小、结构简单的单细胞或多细胞、有的甚至没有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绝大多数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见。

它的特点是:种类繁多,分布极广,代谢类型多,代谢强度高,生长繁殖快,容易变异。

2 做酸奶一、填空题。

1.很小、很广、生存、繁殖。

2.乳酸菌3.杆菌、球菌、螺旋菌4.利用阳光自己制造食物、从动植物身上吸收养料。

二、判断题。

1、√ 2、× 3、√三、选择题。

1. C 2.A 3.C 4.B、C四、简答题。

1、功:生产腐殖质,是大自然的清洁工;被利用来生产新的产品;被利用来生产药品和生物塑料,广泛用于工业农业和医药行业;可帮助人消化。

过:传播疾病;能使食物腐败变质,人如果误食了腐败变质的食物会中毒;家畜家禽的传染病菌会使家畜家禽死亡;软腐病细菌可以使各种蔬菜腐烂。

2、捂住鼻子打喷嚏;用热水冲洗碗筷;勤用肥皂洗手等。

3 馒头发霉了一、填空题。

1、霉菌、丝状真菌2.绒毛状、棉絮状、蜘蛛网状3.怕光、怕氧、怕冷、怕燥二、判断题。

1.√ 2.√3.×4.√三、选择题。

1.ACE 2.ABC六、简答题。

1、甘蔗和花生发霉、没晾干的衣物放久了也会发霉、馒头长时间放置后会发霉等等。

这些东西发霉都与温暖、潮湿的环境有关。

2、(1)曝晒,霉菌怕阳光,特别害怕太阳光中的紫外线,紫外线能杀灭或抑制真菌生长。

(2)通风,美军喜欢温暖、湿润、阴暗的环境。

经常开窗,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可以减少室内霉菌数量。

(3)干燥,霉菌数量的多少与温度和湿度有很大的关系,保持周围环境的干燥,可使霉菌缺乏生长繁殖所必需的水分。

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复习测试卷含答案 共四套

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复习测试卷含答案  共四套

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考试测试卷含答案(一)一、我会填空。

1.物质变化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________;另一类是产生________的变化。

2.用清水洗去衣服上的灰尘是________的变化;用洗涤剂洗去衣服上的污渍是________的变化。

3.能够使紫甘蓝水变红的物质,叫做________;能够使紫甘蓝水变绿的物质,叫做________;像紫甘蓝水这样的物质叫做________。

4.人剧烈运动时,会感到肌肉酸痛,那是因为肌肉里产生了________;吃没有熟透的柿子觉得有涩味,这是因为柿子里含有________。

5.铁在含有________、________的水里,很容易生锈。

6.胃酸过多的人常常喜欢吃面条,这是因为面条中含有________,能与胃里的胃酸发生酸碱中和,减少胃里的胃酸。

7.不同的污渍需要不同的________去除。

8.对于油污,单用水是洗不净的,用________可以洗净。

9.铁生锈是一种________新物质的变化。

二、我会判断。

(对的打“√”,错的打“x”)10.加热蜡烛和点燃蜡烛是同一种变化。

()11.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质都是在不断变化的。

()12.自行车生锈与潮湿的环境有关,与空气无关。

()13.盐碱地上长不好植物,可以通过加硫酸亚铁改良土壤。

()14.云、雨、雪、冰是水在自然界的循环变化,这是一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15.不同的植物喜欢不同酸碱性的土壤,如竹子喜欢碱性土壤。

()16.深秋时,大多数落叶植物的树叶颜色由绿变黄,这是因为其产生了新物质。

()17.白糖烧焦了,会变黑变苦,说明它产生了新物质。

()18.往汽车身上喷漆,是为了看起来漂亮。

()19.蒸馒头用的小苏打是碱性物质。

()三、我会选择。

20.下列现象中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的是()A.积土成山B.蜡炬成灰C.木已成舟 D.滴水成冰21.小明在吃饭时不小心把绿色的菜汁滴到了白色的衣服上,他最好用()A.肥皂清洗B.洗洁精清洗C.酒精清洗 D.洗衣粉清洗22.下面这些现象中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的是()A.生鸡蛋变成熟鸡蛋B.火柴燃烧C.面粉做成馒头 D.铁水变钢锭23.要使食用的小苏打或碱块起泡,需要加入()A.自来水B.蒸馏水C.橘子汁 D.萝卜汁24.在做“哪种洗涤用品效果好”的实验时,需要改变的条件是()A.洗涤品种类B.水量C.污物大小 D.洗涤品用量25.在家里装米醋最好用()A.铜罐B.铁罐C.铝罐 D.玻璃瓶26.不管选用哪种洗涤品,都是为了()A.使污物不受损B.改变污物质地C.达到去污目的 D.使水不受污染27.下列属于产生新物质的是()A.蜡烛熔化B.木材做家具C.铁块变铁水 D.馒头发霉28.与铁生锈无关的因素是()。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4.洗衣服的学问》优秀说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4.洗衣服的学问》优秀说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4.洗衣服的学问》优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4.洗衣服的学问》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洗涤剂的种类、作用以及如何正确使用洗涤剂来清洗衣物。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究洗涤剂的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洗涤剂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洗涤剂的种类、作用以及原理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参差不齐,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洗涤剂的种类、作用及原理,学会正确使用洗涤剂清洗衣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探究洗涤剂的奥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究的精神,增强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洗涤剂的种类、作用及原理。

2.难点:如何正确使用洗涤剂清洗衣物。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观察、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洗衣服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洗涤剂的种类和作用。

2.探究洗涤剂的种类:让学生举例说明常见的洗涤剂,并进行分类。

3.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洗涤剂对污渍的清洗效果。

4.讨论洗涤剂的原理:引导学生探讨洗涤剂去污的原理。

5.学习正确洗涤方法:讲解洗涤剂的正确使用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洗衣习惯。

6.实践操作:学生动手实践,运用所学知识清洗衣物。

7.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的知识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洗衣服的学问1.洗涤剂的种类:肥皂、洗衣粉、洗衣液等。

2.洗涤剂的作用:去污、消毒、柔顺等。

3.洗涤剂的原理:乳化、溶解、化学反应等。

4.正确洗涤方法:选择合适洗涤剂,注意洗涤剂用量,分类清洗等。

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对洗涤剂的种类、作用及原理的掌握程度。

2019-2020年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在变化苏教版课后练习第九十九篇

2019-2020年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在变化苏教版课后练习第九十九篇

2019-2020年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苏教版课后练习第九十九篇第1题【单选题】洗衣机洗衣服时,油污去了( )A、空气中B、水中C、衣服里面D、衣服外面【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紫甘蓝水是( )。

A、碱性物质B、酸性物质C、指示剂D、去污剂【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与铁生锈无关的因素是( )。

A、水分B、空气C、水分和空气D、温度【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下面的变化有新物质产生的是( )。

A、蜡烛融化B、铁块变铁水C、馒头发霉D、木材做家具【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让紫甘蓝水变绿的物质是( )A、橙子B、西红柿C、肥皂水D、桃子【答案】:【解析】:第6题【判断题】不同的污物,需要用不同洗涤用品清洗。

? ( )A、正确B、错误【答案】:【解析】:第7题【判断题】往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是一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 )A、正确B、错误【答案】:【解析】:第8题【判断题】当我们揉搓衣物的时候,肥皂渗透到织物和油污中间,拉着油污“投身”到水中,衣服就洗干净了。

( )A、正确B、错误【答案】:【解析】:第9题【判断题】家用清洁剂大多是酸性物质。

( )A、正确B、错误【答案】:【解析】:第10题【判断题】加热蜡烛和点燃蜡烛是同一种变化。

( )A、正确B、错误【答案】:【解析】:第11题【判断题】在绝对无水的空气中,铁放几年也不会生锈。

( )A、正确B、错误【答案】:【解析】:第12题【判断题】你用肥皂洗手时,会有滑腻的感觉,那是因为柿子和肥皂含有酸性物质。

( )A、正确B、错误【答案】:【解析】:第13题【填空题】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______。

【答案】:【解析】:第14题【填空题】水的三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第15题【填空题】虽然各种污物的成分有所不同,但是只要与______发生反应,就能被洗干净。

【答案】:【解析】:第16题【填空题】做面包用的小苏打是______性物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