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抗震基本知识资料

合集下载

抗震结构知识点总结大全

抗震结构知识点总结大全

抗震结构知识点总结大全一、抗震结构的概念抗震结构是指在地震作用下能够保持稳定性和完整性的结构。

它是对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发生损坏或倒塌的预防和保护措施,旨在减少地震灾害对建筑物和人员的影响。

抗震结构的设计原则是在地震作用下能够满足一定的安全要求,包括居住安全、人员疏散和建筑物完整性。

二、抗震设计的历史抗震设计起源于20世纪初。

在20世纪初期,人们对地震的认识还很有限,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仅限于简单的经验法则和试验结果。

20世纪50年代,随着地震工程学的发展,抗震设计开始逐步系统化,随后逐步推出了一系列抗震设计规范。

从此,抗震设计逐渐成为建筑工程设计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和减少地震灾害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抗震设计的目标抗震设计的目标是在地震作用下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预防建筑物的倒塌或严重损坏;2. 保护建筑物的结构和功能不受破坏;3. 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居住安全性;4. 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和减震性能。

四、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安全性原则: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能够保持稳定性和完整性;2. 经济性原则: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抗震设计的成本;3. 可行性原则:确保抗震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五、抗震设计的基本方法抗震设计的基本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结构增强:通过增加构件的尺寸、材料强度或者截面面积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2. 增加结构抗震支撑:通过增加支撑设施或者增加支撑刚度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3. 防震设施:通过设置减震设备或者减震结构来降低建筑物的振动能量;4. 结构破坏控制:通过设置抗震结构连接、构件连接件或者增加柔性结构来控制结构的破坏。

六、抗震设计的技术要求抗震设计的技术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抗震设计的受力分析:要求对建筑结构的受力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包括静力和动力分析;2. 抗震设计的结构设计:要求合理设计建筑结构,包括选择合适的结构类型、确定结构的构件和连接方式等;3. 抗震设计的参数选择:要求选择合适的参数,包括地震动参数、土壤参数和结构参数;4. 抗震设计的验算和验证:要求对抗震设计方案进行验算和验证,确保满足强震作用下的破坏控制要求。

5建筑结构抗震知识

5建筑结构抗震知识

5建筑结构抗震知识建筑结构抗震是指在地震发生时,建筑物能够减少震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能力。

抗震结构设计是建筑学、土木工程学中的重要分支,它通过合理设计和采用抗震材料、技术手段,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一、抗震结构设计的原则抗震结构设计的原则包括强度设计原则、刚度设计原则和能量耗散设计原则。

强度设计原则是指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在一定限度内保持稳定;刚度设计原则是指建筑物应具备一定的刚性和屈服控制能力,以减小地震作用对建筑的影响;能量耗散设计原则是指建筑物能够有效消耗地震能量,减小地震响应。

二、抗震设计的重点1.结构形式选择抗震设计的第一步是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常见的抗震结构形式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剪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等。

不同结构形式的抗震性能有所差异,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

2.地基处理地基是建筑物的承载体,其稳定性对抗震性能有重要影响。

进行地基处理,包括加固地基、减少土的液化等,可以提高地基的抗震性能。

3.结构材料选择选择结构材料也是抗震设计的重要环节。

常用的结构材料有混凝土、钢材、木材等。

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和抗震性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材料。

4.结构设计参数确定结构设计参数的确定包括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烈度、结构设计荷载、设计地震动参数等。

合理确定这些参数可以保证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符合要求。

5.构件连接方式设计建筑结构中各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对抗震性能也有重要影响。

合理设计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提高建筑结构的整体刚度和耗能能力。

三、抗震结构设计措施1.设置合理布置纵、横向抗震构件,如加强墙柱节点构造,保证连接牢固。

2.合理设置剪力墙,增加结构的刚度和稳定性。

3.采用适当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结构上设置合理的水平和垂直抗震支撑。

4.增设减震墩或剪力墙,通过减震器等措施,减少地震能量对建筑物的影响。

5.提高建筑物的整体刚度和稳定性,增加抗震性能。

这些抗震结构设计措施是在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保护人员生命财产安全方面经过实践总结和理论研究得出的。

建筑结构建筑抗震设计基本知识

建筑结构建筑抗震设计基本知识

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
以上两个地震带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球所有地震释放能量的98%。
我国是一个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
1920年宁夏海原地震(8.5级)死亡23.4万人。 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7.8级)死亡24.2万人。
中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1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1949年以来,100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个省份,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房屋倒塌达700万间。
地震简介
震级和烈度
等震线 等震线:烈度相同区域的外包线,又称等烈度线。 一般情况下,等震线的度数随震中距的增大而递减。
8度
7度
6度
等震线示意图
地震作用和结构的抗震验算
地震简介 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地震作用的计算 结构的自振周期 结构的抗震验算
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
建筑重要性分类(抗震设防类别) 甲类建筑:重大建筑工程及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如人民大会堂、核电站等。 乙类建筑: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如城市生命线工程等。 丙类建筑:甲、乙、丁类以外的一般建筑 丁类建筑:抗震次要建筑
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概念设计要考虑以下因素: (1)选择利于抗震的场地 (2)选择利于抗震的地基和基础 (3)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建筑平面和立面布置 (4)选择合理的抗震结构体系 (5)处理好非结构构件和主体结构的关系 (6)注意材料的选择和施工质量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
场地概念 场地:工程群体所在地,在平面上大体相当厂区、居民点或自然村的区域范围。 场地土:场地范围内的地基土。 场地条件对震害的影响因素: (1)场地土的刚度(坚硬程度) (2)场地覆盖层厚度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复习资料(完美篇)..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复习资料(完美篇)..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总复习(武汉理工配套)考试的具体题型和形式可能会有变化,但知识点应该均在以下内容中。

复习不要死记硬背,而应侧重理解.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地震动和近场地震动?P3由地震波传播所引发的地面振动,叫地震动。

其中,在震中区附近的地震动称为近场地震动.2。

什么是地震动的三要素?P3地震动的峰值(振幅)、频谱和持续时间称作地震动的三要素。

3. 地震按其成因分为哪几类?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那一类?答:地震按其成因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诱发地震等几类,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构造地震。

4。

什么是构造地震、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P1 答:由于地壳构造运动使深部岩石的应变超过容许值,岩层发生断裂、错动而引起的地面震动,这种地震称为构造地震,一般简称地震.地壳深处发生岩层断裂、错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震源至地面的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一般震源深度小于60km的地震称为浅源地震;60~300km的称为中源地震;大于300km的称为深源地震;我国绝大部分发生的地震属于浅源地震,一般深度为5~40km。

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震中邻近地区称为震中区,地面上某点至震中的距离称为震中距。

5。

地震波分哪几类?各引起地面什么方向的振动?P1—3 答:地震波按其在地壳传播的位置不同可分为体波和面波。

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称为体波,体波又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

纵波引起地面垂直方向的震动,横波引起地面水平方向震动。

在地球表面传播的波称为面波.地震曲线图中,纵波首先到达,横波次之,面波最后到达.分析纵波和横波到达的时间差,可以确定震源的深度。

6。

什么是震级和地震烈度?几级以上是破坏性地震?我国地震烈度表分多少度?P4答:震级:指一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是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

(1)m=2~4的地震为有感地震.(2)m〉5的地震,对建筑物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3)m>7的地震,称为强烈地震或大地震。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区域内的地表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弱程度。

建筑结构抗震基本知识

建筑结构抗震基本知识

建筑结构抗震基本知识12.1 地震基本知识地震俗称地动,是一种具有突发性的自然现象。

地震按其发生的原因,主要有火山地震、陷落地震、人工诱发地震以及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破坏作用大,影响范围广是房屋建筑抗震研究的主要对象。

在建筑抗震设计中,所指的地震是由于地壳构造运动(岩层构造状态的变动)使岩层发生断裂、错动而引起的地面振动,这种地面振动称为构造地震,简称地震。

地壳深处发生岩层断裂、错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

震中附近地面运动最激烈,也是破坏最严重的地区,叫震中区或极震区。

地面上某处到震源的距离叫震源距。

震源至地面的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一般把震源深度小于60Km的地震称为浅源地震;60~300Km称为中源地震;大于300Km成为深源地震。

中国发生的绝大部分地震均属于浅源地震。

地震波地震引起的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四周传播,这种波就称为地震波。

地震波按其在地壳传播的位置不同,分为体波和面波。

体波是在地球内部由震源向四周传播的波,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

纵波(P波)是由震源向四周传播的压缩波,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引起地面垂直振动,周期短、振幅小、波速快。

横波(S波)传播的是由震源向四周传播的剪切波,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引起地面水平振动,周期长、振幅大、波速慢。

面波是体波经地层界面多次放射、折射形成的次生波。

面波的质点振动方向比较复杂,既引起地面水平振动又引起地面垂直振动。

当地震发生时,纵波首先到达,使房屋产生上下颠簸,接着横波到达,使范围产生水平摇晃,一般是当面波和横波都到达时,房屋振动最为激烈。

震级地震的震级是衡量一次地震大小的等级,用符号M表示。

地震的震级M,一般称为里氏震级。

1935年由里希特首先提出了震级的定义。

当震级相差一级,地面振动振幅增加约10倍,而能量增加近32倍。

一般说来,M<2的地震,人们感觉不到,称为微震;M=2~4的地震称为有感地震;M>5的地震,对建筑物就要引起不同程度的破坏,统称为破坏性地震;M>7的地震称为强烈地震或大地震;M>8的地震称为特大地震。

建筑抗震设计基本知识

建筑抗震设计基本知识
..
| xg |max
Sa g
《规范》根据烈度、场地类别、结构自振周期及阻尼 比等绘出了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下图)
建筑结构 西南科技大学
第十四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的抗震验算
建筑结构
西南科技大学
第十四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的抗震验算
FEK GEK
单质点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为;
(二)自振周期的计算 单质点自振周期:
等效剪切波速vse
vse d0
建筑结构
(d / v
i 1 i
n
si
)
西南科技大学
第十四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的抗震验算
建筑场地的划分:
2.场地的选择 选择建筑场地时,应对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作 出综合评价。
建筑结构
西南科技大学
第十四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的抗震验算
建筑场地的划分:
2.场地的选择 选择建筑场地时,应对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作 出综合评价。
建筑结构
西南科技大学
第十四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的抗震验算
建筑结构
西南科技大学
第十四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的抗震验算
14.4结构的自振周期 一、能量法 能量守恒定律:Tmax U max
1 2 n Tmax 1 mi xi2 2 i 1 1 n U max mi gxi 2 i 1
建筑结构 西南科技大学
第十四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的抗震验算
地点地面和建筑物受破坏的程度,也反映该地地面运动速 度和加速度峰值的大小。 2.地震烈度的统计分布
建筑结构
西南科技大学
第十四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的抗震验算
众值烈度比基本烈度低1.55度;罕遇烈度比基本烈度 高1度左右。 3.设计地震分组 《规范》附录A列出了我国抗震设防区各县级及县级 以上城镇中心地区的分组。 4.抗震设防烈度 是指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 据的地震烈度。一般情况下,它与地震基本烈度相同。 14.2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一、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考试知识点归纳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考试知识点归纳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考试知识点归纳
序号
知识点
详细说明
1
抗震设防目标
“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2
抗震设防分类
甲类(特殊设防类)、乙类(重点设防类)、丙类(标准设防类)、丁类(适度设防类)
3
抗震等级
分为一、二、三、四级,不同建筑根据其重要性和结构类型划分
4
抗震设防烈度
分为6、7、8、9度,依据地区地震风险确定
9
结构延性设计
通过控制结构物的刚度和强度,使结构在地震时进入非弹性状态后仍有较大延性,吸收地震能量
10
楼层屈服强度系数
计算楼层抗剪承载力和罕遇地震作用下楼层弹性地震剪力的比值,用于判断结构薄弱层
11
抗震验算内容
包括多遇地震下结构允许弹性变形验算、强度验算,以及罕遇地震下结构弹塑性变形验算
12
抗震计算
5
震级与烈度的区别
震级表示地震大小,与释放能量有关;烈度表示某区域地表和建筑物受地震影响的平均强烈程度
6
结构选型
包括框架体系、框架-支撑体系、筒体体系等,根据建筑高度、使用功能等选择
7
抗震设计方法
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时程分析法、静力弹塑性法等,根据建筑高度和结构类型选择
8
抗震构造措施
包括设置钢筋混凝土构件柱、圈梁、防震缝等,提高结构整体性和抗震性能
包括结构所受地震惯性力(地震作用)的计算,以及结构内力、变形、位移等的计算
13
抗震规范与标准
遵循国家及地方颁布的抗震设计规范与标准,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

第一章(第2节课讲义)建筑结构抗震

第一章(第2节课讲义)建筑结构抗震
地震区划:依据地质构造资料、历史地震规律、强震观测 资料,采用地震危险性分析的方法,可以计算给出每一地区在 未来一定时限内关于某一烈度(或地震动加速度值)的超越概 率,从而可以将国土划分为不同基本烈度所覆盖的区域,这一 工作称为地震区划。
(下图是1990年颁布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
二、地震烈度 1.地震烈度定义及影响因素 2.地震烈度表 3.基本烈度 4.设防烈度
二、地震烈度
1.地震烈度定义及影响因素 2.地震烈度表 3.基本烈度 4.设防烈度 5.多遇烈度
建筑所在地区在设计基准期(50年)内出现的频度最 高的烈度,也称为常遇烈度、小震烈度,用Is表示。其超 越概率为63.2%,重现期为50年。
6.罕遇烈度
建筑所在地区在设计基准期(50年)内具有超越概率 2%-3%的地震烈度,也称为大震烈度。重现期约为2000年。
大、中、小震的划分标准
多遇 烈度 (小震)
基本 烈度 (中震)
罕遇 烈度 (大震)
第一章 抗震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要求
§1.2 地震的一些基本概念
什么是地震?
地震是指因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 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 。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 一年约有500万次。其中约5万次人们可以感觉到;能造 成破坏的约有1000次; 7级以上的大地震平均一年有十 几次。
堪修复
多数砖烟囱从根部破坏或倒毁
(7.08-14.14) (0.72-1.41)
11
毁灭
地震断裂延续很长。山崩常见。基岩上的拱桥
毁坏
12
地面剧烈变化,山河改观
二、地震烈度
1.地震烈度定义及影响因素 2.地震烈度表 3.基本烈度与地震区划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考试复习资料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震级:指一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是表示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2、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区域内的地表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弱程度3、基本烈度: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我国取50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按一定概率(我国取10%)可能遇到的最大地震烈度。

它是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4、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指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5、多遇地震:指发生频率最大的地震,即当分析年限取为50年时,概率密度曲线上的峰值烈度所对应的被超越概率为63。

2%的地震.6、罕遇地震:在50年内概率密度曲线上的峰值烈度所对应的被超越概率为2%左右的地震.7、震中:震源正上方的地面位置叫震中8、震中距:地面某处至震中的水平距离叫做震中距9、震源:地球内部断层错动并引起周围介质振动的部位称为震源10、延性设计:进行建筑抗震设计时,利用结构弹塑性阶段的性能,通过结构一定限度内的塑性变形来消耗地震时输入结构的能量。

(延性设计,即使结构在构件屈服之后仍具有足够的变形能力,依靠结构的弹塑性变形来消耗地震能量,保证屈服部分发生延性破坏,避免结构发生脆性破坏和整个结构的倒塌.)11、设计特征周期:是指抗震设计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下降阶段起始点所对应的周期值。

与地震震级、震中距和场地类别等因素有关。

并根据其所在地的设计地震分组和场地类别确定二、简答题1、抗震设防的基本目的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最大限度的限制和减轻建筑的地震破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2、三水准设防目标是什么第一水准:当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要修理仍可继续使用;第二水准: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物可能损坏,但经一般修理即可恢复正常使用;第三水准:当遭受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3、影响地震烈度的主要因素有那些4、什么是两阶段抗震设计第一阶段设计:按多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组合验算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和结构的弹性变形;第二阶段设计:按罕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验算结构的弹性变形.5、设计地震分组的目的是什么主要是为了反映潜在震源远近的影响.6、抗震设防为什么要对建筑分类对于不同使用性质的建筑物,地震破坏所造成后果的严重性是不一样的。

建筑结构抗震复习资料

建筑结构抗震复习资料

1.地球内部可分为三大部分:地壳、地幔和地核2.地震可以划分为诱发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构造地震3.地震波分为体波和面波,体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周期短,振幅小,引起地面垂直震动;横波周期长,振幅大,引起地面水平振动。

面波面波:可分为瑞雷波(R波)、乐夫波(L波)两种形式。

瑞雷波:在其传播时,质点在波的前进方向与地表法向组成的平面内做逆向的椭圆运动,引起地面的晃动;乐夫波:在其传播时,质点在波的前进方向垂直的水平方向运动,在地面上做蛇形运动.4.地震动三要素: 最大振幅,频谱特性,持续时间5.地震震级—是衡量一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尺度,即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一种尺度。

常用里氏表示。

6.地震烈度:某一区域的地表和各类建筑物遭受某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弱程度7.基本烈度: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我国取50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按一定的概率(我国取10%)可能遭遇到的最大地震烈度。

基本烈度是一个地区进行抗震设防的依据8.建筑抗震设计的基本准则: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9.抗震设防要求:根据设计准则,我国规范提出三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第一水准:当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一般不受损坏或者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第二水准: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物可能损坏,但经一般修理即可恢复正常使用;第三水准:当遭受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

10.抗震设计方法:抗震规范采用两阶段设计方法:第一阶段:按多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组合验算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和结构的弹性变形。

此阶段的设计是保证第一水准的要求(小震不坏) ;第二阶段,按罕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验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

此阶段的设计是保证第三水准的要求(大震不倒) 如何保证第二水准的要求呢?一般认为良好的抗震构造措施有助于第二水准(中震可修)的实现。

建筑结构抗震基本知识

建筑结构抗震基本知识

建筑设计首先应树立建筑抗震理念, 建筑设计首先应树立建筑抗震理念,通过合理的空间组合与艺术处理实现建 筑目标, 的处理手法。 筑目标,不应一味追求 “奇、特、怪”的处理手法。这在当前建筑环境下有一定 难度,但需注意“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建筑方案”是国家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 难度,但需注意“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建筑方案”是国家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
框架的节点是梁柱共有的部分, 框架的节点是梁柱共有的部分,节点的破坏就意味着梁柱 的失效。 的失效。 相对于构件(比如梁柱)破坏来说, 相对于构件(比如梁柱)破坏来说,节点破坏的后果更严 梁柱节点一旦破坏,结构就成了机构, 重。梁柱节点一旦破坏,结构就成了机构,失去了承载能 如果梁柱局部破坏, 力。如果梁柱局部破坏,那么结构还是具有一定承载能力 的。因此要求节点不能先于构件破坏。 因此要求节点不能先于构件破坏。 措施: 措施:节点核心区单独进行抗剪承载力计算 节为有效约束节点核心区混凝土, 节为有效约束节点核心区混凝土,箍筋要加密
三、抗震概念设计的基本要求
抗震设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概念设计
•计算设计
•构造设计
概念设计是指正确地解决总体方案、材料使用和细部构造, 概念设计是指正确地解决总体方案、材料使用和细部构造, 以达到合理抗震设计的目的。 以达到合理抗震设计的目的。
1.场地选择
慎重选择建设场地。 慎重选择建设场地。
建筑场地事关建筑安全,要坚决避开地震断层、 建筑场地事关建筑安全,要坚决避开地震断层、滑 坡泥石流等危险地段,汶川地震中有三分之一的灾害来 坡泥石流等危险地段, 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 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而直接位于断层上的建 筑,无论其如何坚固,也无法抗御地壳运动的巨大冲击。 无论其如何坚固,也无法抗御地壳运动的巨大冲击。

建筑结构抗震知识要点

建筑结构抗震知识要点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知识要点1、地震震级和烈度的含义各是什么?震级和烈度有什么联系?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一种度量。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区域的地表和各类建筑物遭受某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一次地震表示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但由于同一次地震对不同地点的影响不同,随着距离震中的远近会出现多种不同的烈度。

2、何谓土的液化?如何进行土层液化判别?饱和沙土或粉土的颗粒在强烈的地震下土的颗粒结构趋于密实,如土本身的渗透系数较小,则孔隙水在短时间内排泄不走而受到挤压,孔隙水压力急剧上升。

当孔隙水压力增加到与剪切面上的法向压应力接近或相等时,砂土或粉土受到的有效压应力下降乃至消失,这时砂土颗粒局部或全部处于悬浮状态,土体丧失抗剪强度,形成犹如“液体”的现象,称为场地土的液化。

采用两步判别法来判别可液化土层,即初步判别和标准贯入试验判别。

凡经过初步判别定位不液化或不考虑液化影响的场地土,就可不进行标准贯入试验判别。

3、哪些建筑可不进行天然地基的抗震承载力验算?下列建筑可不进行天然地基及基础抗震承载力验算:1本规范规定可不进行上部结构抗震验算的建筑。

2 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不存在软弱粘性土层的下列建筑:1)一般的单层厂房和单层空旷房屋; 2) 砌体房屋;3)不超过8层且高度在24m以下的一般民用框架房屋;4)基础荷载与3)项相当的多层框架厂房。

4、建筑结构的抗震计算方法有哪些?各自的应用范围如何?1)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以及近似于单质点体系的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等简化方法。

2)除1款外的建筑结构,宜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3)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甲类建筑和表3.16所列高度范围的高层建筑,应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当取三组加速度时程曲线输入时,计算结果宜取时程法的包络值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较大值;当取七组及七组以土的时程曲线时,计算结果可取时程法的平均值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较大值。

建筑结构抗震基本知识

建筑结构抗震基本知识

建筑结构抗震基本知识说到抗震这事儿,咱们很多人都知道地震怕得要命,但是其实大家对建筑结构抗震是个啥样的概念,可能不太清楚。

要不然你看,房子能不倒不就行了吗?谁还管它长得咋样。

嗯,原理其实也不复杂。

简单点说,建筑结构抗震,顾名思义,就是让建筑能在地震时尽量不倒,或者说,尽量不把住的人压成肉饼。

咋做呢?这就得从房子怎么建说起。

你想啊,咱们的房子,一般都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咱大部分时候也没觉得它特别强悍。

但一旦地震来了,这钢筋混凝土能不能承受得了巨大的震动,那就得看设计咋样了。

如果设计得不行,真是大祸临头,可能地震一来,房子就“嘎吱嘎吱”地开始摇晃,像是老爷车的悬挂系统坏了似的,能不让人心惊肉跳吗?你要说抗震设计,得考虑好多事儿。

地震它不是一个单纯的左右晃动。

很多时候,它是上下颠簸,来回推。

你想象一下,一个人在高楼大厦里边走,结果你脚下的楼板跟着你一块儿跳动,这种感觉能不让你脚底板发凉吗?那房子也一样,地震一来,楼板和结构的连接就像是脚底板和鞋底的关系,千万不能松动。

你说这地震就像是一场暴风雨,但问题是,房子如果不结实,它就像风雨中的纸糊屋,随时可能被刮倒。

咱们经常会看到高楼大厦,在地震的时候不会直接倒塌。

这是因为有一种“弹性”设计,简单说,就是让建筑在地震时有点“玩命的柔软”。

有的房子设计成那种“曲线”结构,好像有点像穿着健身裤的高楼,外面看不出什么特别,但实际上它的结构可以通过一定的变形,吸收震动,就像你跑步的时候,地面弹性越好,膝盖受的冲击就越小。

这样一来,建筑不至于被地震震得七零八落,反而能安安稳稳地站着。

再说了,抗震不仅仅是地震来时的事情,建筑物的“抗震力”还跟它的重量、形状和材料有很大关系。

你看那些高楼,越高的越容易晃,毕竟重力作用下它们受到的冲击力比低楼大。

更糟糕的是,如果楼体不够坚固,它晃动时会像一根杠杆,带着楼下的部分一起起伏。

而如果设计得合适,比如墙体加厚,结构更紧密,那它就能保持比较稳定,不容易翻倒。

建筑结构抗震基本知识

建筑结构抗震基本知识

5、抗震设计方法
三水准、两阶段设计方法
第一阶段设计:按多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
应的组合验算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和结构的弹性变形。 保证了第一水准的承载力要求和变形要求。
第一阶段设计:按罕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验算结构的弹塑
性变形。 旨在保证结构满足第三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
6、抗震设计的总体原则
1.3.2 地震作用及其计算 1、地震作用
地震反应:地震振动使工程结构产生内力和变形的动态反应。
--即结构由于地震激发引起的振动,在结构中产生随时间变化
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内力和变形等。
地震作用:结构上的质量因加速度的存在而产生的惯性力。 可
视为结构在地震中收到地震影响大小的“等效荷载”。
71500
55000 38500
647000
647000 647000
236.77
182.14 127.49
1871.05
2053.19 2180.68
1
4
6500
26000
647000
86.10
2266.78
471.89
400.70
596.11
996.81 346.05
291.42 1634.28 1342.86
1. 3 建筑抗震基本知识
1.3.1 概述 1.3.2 地震作用及其计算
1.3.1 概述
1、相关术语
震源:地球内部断层错动并引起周围介质震动的部位称为震源 震中:震源正上方的地面位置叫震中。 震中距:地面某处至震中水平距离叫震中距。 地震按震源的深浅划分:
浅源地震(<70km,占地震总数的72.5% )
地震反应(作用)的大小:

建筑结构建筑抗震设计基本知识

建筑结构建筑抗震设计基本知识

建筑结构建筑抗震设计基本知识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是保障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并尽量减少损坏和崩塌的设计措施。

1.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增加建筑物的刚度和强度,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其中,刚度是建筑物抵抗变形的能力,强度是建筑物承受外力的能力。

2.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1)建筑物的刚度要求高,以减小地震力的作用。

(2)建筑物的强度要求高,以能够承受地震力的作用。

(3)建筑物的变形能力要求好,以保证在地震时能够发生一定的位移和变形,以释放地震能量。

(4)建筑物的稳定性要求好,以保证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减少倒塌的可能性。

3.抗震设计的设计方法(1)静力设计方法:将地震力转化为静力效应,通过设计刚度和强度来抵抗这些静力效应。

这种方法适用于地震作用较小的建筑物。

(2)动力设计方法:通过地震反应分析计算建筑物的动力响应,然后进行刚性和强度的设计。

这种方法适用于地震作用较大的建筑物。

4.抗震设计的常用技术措施(1)增加建筑物的重力刚度和强度,如采用加强柱、墙体和梁的截面、增加混凝土墙的厚度等。

(2)采用抗震支撑系统,如剪力墙、约束墙、框架等。

(3)采用抗震连接技术,如采用粘结钢板、加固节点等。

(4)采用减震技术,如装置液体阻尼器、摩擦式减震器等。

(5)采用消能技术,如装置阻尼器、附加质量等。

(6)选择合适的地基,如采用加固地基、选择土质好的地段等。

5.抗震设计的设计步骤(1)确定设计地震作用的参数,包括地震烈度、设计地震加速度等。

(2)进行地震建筑物的分析,包括静力分析和动力分析。

(3)确定结构的抗震设计目标,包括刚度要求、强度要求等。

(4)进行结构的刚性设计,包括选择结构形式、选择结构材料、选择结构尺寸等。

(5)进行结构的强度设计,包括计算结构的强度要求、安全系数等。

(6)进行结构的细部设计,包括节点设计、支座设计等。

(7)进行结构的验算和优化,包括进行结构的静力和动力验算,进行结构的优化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设防指导思想和设防依据
设防目的: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限制和减轻建筑物的地震破坏,
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抗震设防目标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众值烈度,50年超
越概率为63.2%)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 区抗震设防烈度(设防烈度,50年超越概率为13%)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 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 (50年超越概率为2%)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果,将建筑分为四类:甲类来自筑: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 乙类建筑:指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 丙类建筑:属于除甲、乙、丁类以外的一般建筑; 丁类建筑:抗震次要建筑。
设防标准:
甲类建筑:6~8度,提高一度计算地震作用和采取构造措施;9度,设防更高。 乙类建筑:按设防烈度进行抗震计算,构造措施上提高一度; 丙类建筑:抗震计算与构造措施均按设防烈度考虑; 丁类建筑:按设防烈度进行抗震计算,构造措施可适当降低要求(6度时不降)。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除本规范有具体规定外,对乙、丙、丁类建筑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
5、抗震设计方法
三水准、两阶段设计方法
第一阶段设计:按多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组合验算
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和结构的弹性变形。 保证了第一水准的承载力要求和变形要求。
第二阶段设计:按罕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验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
适用条件:
1 高度不超过40m 、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 结构,以及近似于单质点体系的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等简化方法。
2 除1款外的建筑结构,宜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3 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甲类建筑和表5.1.2-1所列高度范围的高层建筑,应采 用时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
➢地震按震源的深浅划分,可分为浅源地震() 中源地震 深源地震。
2、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
地震震级
衡量一次地震大小的等级,用符号M表示。直接取决于一次地震所释放出的 能量大小。 每次地震都有一个确定的震级。
地震烈度
用来描述某一地区地面和建筑物遭受地震影响的程度的指标。 1976年唐山大地震:震级7.8级,震中烈度Ⅺ度。震源深度为12公里 。 1964年智利大地震:震级8.9级。
S4a 、反应谱理论
(1)反应谱理论是对如图单质点体系作地震反应分析,得到单质点的最大 加速度反应值 S a ,于是可得惯性力:
FE mSa G
位移
质点 m
最大加速度 sa
惯性力 F
地面运动位移 最大加速度 xg max
单质点体系地震反应
Sa
(2)地震影响系数:
—地震影响系数;
—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max
1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总问题
1.1 建筑结构设计概论 1.2 建筑结构上的作用 1.3 建筑抗震基本知识 1.4 建筑结构材料的基本性能 1.5 建筑结构设计方法概述 1.6 地基和基础设计
1. 3 建筑抗震基本知识
1.3.1 概述 1.3.2 地震作用及其计算
1.3.1 概述 1、相关术语
➢ 震源:地球内部断层错动并引起周围介质震动的部位称为震源 ➢震中:震源正上方的地面位置叫震中。 ➢震中距:地面某处至震中水平距离叫震中距。
旨在保证结构满足第三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
如何保证第二水准的要求,尚在研究中。目前一般认为,良好的抗震构 造措施有助于第二水准要求的实现。
6、抗震设计的总体原则
三个层次:概念设计、抗震计算与构造措施
概念抗震设计的总体原则:注意场地选择、把握建筑体型、利用结构延性、设置
多道防线、重视非结构因素。
(1)注意场地选择 (2)合理规划,避免地震时发生严重的次生灾害 (3)把握建筑体型 (4)增强结构的整体性和空间稳定性 (5)减轻结构自重,降低房屋的重心 (6)尽量不做或少做诸如高门脸、女儿墙、挑檐等易倒、易脱落的装饰物。
“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设防烈度: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为了反映潜在震源远近的影响,给出了设计地震分组。 《抗震规范》适用于6~9度进行抗震设防,9度以上按有关专门规定执行。
我国地震设防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60%。
4、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
建筑物重要性分类:根据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按其受地震破坏时产生的后
基本烈度
在工程中为了控制建筑结构的抗震设防,对每一地区都规定了一个基本烈度, 它是该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可能遭受的最大烈度。是一个地区进行抗震设计的 依据。
对于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而烈度却有无穷多个,烈度随震中距和场地的不同有所不同。一般说来,距 震中越近,地震影响越大,烈度就越高;反之,烈度就越低。
3、水平地震作用计算方法
动力计算简图的核心内容是结构质量的描述。
➢确定地震作用的方法可分静力法、反应谱法(拟静力法)和时程分析方法
(直接动力法)三大类。 ➢目前,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一般建筑可按照反应谱方法确定等效 地震力。它考虑地面加速度的作用和房屋的动力特性,按房屋的最大加速度 反应值确定惯性力。把惯性力作为等效静力荷载进行结构分析。少数情况下 需采用时程分析方法进行补充分析。 ➢反应谱方法:底部剪力法法、振型分解法。
1.3.2 地震作用及其计算 1、地震作用
➢ 地震反应:地震振动使工程结构产生内力和变形的动态反应。
--即结构由于地震激发引起的振动,在结构中产生随时间变化的位移、速 度、加速度、内力和变形等。
➢ 地震作用:结构上的质量因加速度的存在而产生的惯性力。
--可视为结构在地震中收到地震影响大小的“等效荷载”。
➢地震反应(作用)的大小:
(1)取决于地面运动的强弱程度; (2)取决于结构本身的动力特性(自振周期和阻尼等)
2、结构动力计算简图
动力计算简图的核心内容是结构质量的描述。 ➢ 水塔等构筑物及单层建筑,将全部质量集中水箱质心或屋盖处,使结构成 为一单质点体系; ➢ 多、高层建筑的楼盖部分是结构的主要质量,可将结构的质量集中到各层 楼盖标高处,成为一多质点结构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