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哲学家哲学观点大集合

合集下载

哲学家的著名观点

哲学家的著名观点

哲学家的著名观点思想不是你要它来它便来,而是由它自己决定它的来去。

——叔本华我除了知道我的无知这个事实外一无所知。

——苏格拉底水是万物之本源,万物终归于水。

——泰勒斯使一切非理性的东西服从于自己,自由地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律去驾驭一切非理性的东西,这就是人的最终目的。

——费希特凡是现实(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存在)的就是现实的。

——黑格尔万物的和平在于秩序的平衡,秩序就是把平等和不平等的事物安排在各自适当的位置上。

——奥古斯丁凡是活着的就应当活下去。

——费尔巴哈假如进化的历史重来一遍,人的出现概率是零。

——古德尔客观世界只是精神原始的,还没有意识的诗篇——谢林凡夫俗子只关心如何去打发时间,而略具才华的人却考虑如何应用时间。

——叔本华我们喜欢别人的敬重并非因为敬重本身,而是因为人们的敬重所带给我们的好处。

——爱尔维修人类的生命,并不能以时间长短来衡量,心中充满爱时,刹那即永恒。

——尼采真理是时间的产物,而不是权威的产物。

——培根权利的相互转让就是人们所谓的契约。

——霍布斯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

——康德一切确定的皆否定。

——斯宾诺莎知识归根结底由经验而来。

——洛克没有物体,只有运动。

——伯格森一开始,问题就是要把纯粹而缄默的体验带入到其意义的纯粹表达之中。

——胡塞尔思就是在的思,……思是在的,因为思由在发生,属于在。

同时,思是在的,因为思属于在,听从在。

——海德格尔思最恒久之物是道路。

——海德格尔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

——荷尔德林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非事物的总和。

——维特根斯坦人的意识屈从于物化结构。

——卢卡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科学家在思想中给予我们以秩序;道德在行动中给予我们以秩序;艺术才在对可见、可触、可听的外观的把握中给予我们以秩序。

——卡西尔物体的意义是通过它被己身看到的方向而确定的。

——梅罗.庞蒂我不能给自己或是别人提供那种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的快乐。

哲学家泰勒斯

哲学家泰勒斯

哲学家泰勒斯泰勒斯:(哲学之父)是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

古希腊七贤之首、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

生于希腊繁荣的港口城市米利都城,他的家庭属于奴隶主贵族阶级,所以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早年是商人,曾赴巴比伦、埃及经商,并学习数学与天文知识。

1.著作:没有2.哲学观点:万物是由水做成的以预言一次日蚀而著名,3.主要哲学思想: 1.水是最好的2. 万物有灵4.影响:泰勒斯无论在天文学,数学,哲学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建树。

他所提出的理论,定理一直沿用至今。

对后世的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被后人誉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科学家,他无愧于“科学之祖”的称号。

且说古希腊对数学似乎有着特别大的兴趣,尤其是在几何学方面。

这在一定程度上应当归功于毕达哥拉斯和柏拉图。

他们都是数学的崇拜者和鼓吹者。

据说柏拉图在他所创办的学园的大门口就有着“不懂几何学者不得入内”的牌子,可见数学在古希腊的重要性。

在其他古老的国家里,数学基本上是一门实用性的学科,而在古希腊,也像我们在前面所看到的天文学的情况那样,他们是着重于向理论发展的。

古希腊最早的数学家可能要算被西方称作是“科学之父”的泰勒斯了。

据说他提出并证明了下列几何学基本命题:1.圆被它的任一直径所平分;2.半圆的圆周角是直角;3.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4.相似三角形的各对应边成比例;5.若两三角形两角和一边对应相等,则两三角形全等。

这些定理是每一个现代中学生都知道的,他们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

但是,就是这些简单的理论,构成了今天极其复杂而又高深理论的根基。

试想,今天的球面几何学,射影几何学,非欧几何学等等,有哪一门不是从这最简单的定理发生推演出来的呢?泰勒斯年轻时去过埃及,在那里,他向埃及人学习了几何学知识。

但埃及人的几何学在当时只是为了划分地产而研究的。

在那里,埃及的人们只懂得在一块具体的地面上来规划、计算,以弄清人们的地产界线。

因为,每年尼罗河一涨水,所有的地面痕迹都被冲毁了,人们在涨水后不得不重新进行测量计算。

关于爱情的哲学观点

关于爱情的哲学观点

关于爱情的哲学观点众多且多样,不同的哲学家和文化传统对其有不同的解读和探讨。

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1. 爱情的本质:亚里士多德认为爱情是对美的追求和欣赏,但现实中的爱情还包括情感的共鸣、心灵的相通和性的吸引等方面。

爱情既是一种情感体验,也是一种行动,涉及到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个层面。

2. 爱情与道德:柏拉图将爱情视为一种精神上的追求,超越了肉体的欲望和个人的利益,体现了对理念的追求,并认为爱情是一种道德的力量。

然而,康德则持有相反观点,他认为爱情不能成为道德的标准,因为它过于专一和情感化,缺乏普遍适用性和理性。

3. 爱情与自由:哲学家们普遍认为爱情必须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双方都需要自愿地参与其中。

如果爱情存在于强迫和控制之下,那它就失去了本质和意义。

同时,爱情也可以成为实现自由的一种手段,通过彼此信任和尊重,双方可以摆脱束缚和压迫,真正实现自我和他人的自由。

4. 爱情与生命意义:很多哲学家都认为爱情对于人类生命意义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爱情可以使人生命更加有意义,给人带来无尽的快乐和满足,但也可能带来痛苦和挣扎。

有些哲学家认为在爱情的过程中,人们可以发现自我和他人的真实,获得更为深刻而全面的人生体验。

5. 爱情与自我实现:爱情激发着人的内在力量和创造力,能够满足个体对自我实现和价值的追求。

爱情使人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此外,还有一些哲学家对爱情进行了独特的阐述。

例如,黑格尔认为爱情是一种自我意识与他人意识的统一;尼采则主张“爱是一种伟大的自私”,强调爱情中的独特性和占有欲;马克思则认为真正的爱情应该是含蓄的、谦虚的甚至羞涩的。

总的来说,关于爱情的哲学观点是多元且复杂的。

不同的哲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爱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解读,为我们理解这一复杂而又普遍的人类情感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西方哲学人物关系及主要观点

西方哲学人物关系及主要观点

西方哲学人物关系及主要观点
1. 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被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主要观点是通过对话和提问来探究真理,强调道德和伦理的重要性。

2. 柏拉图:苏格拉底的学生,创立了柏拉图学派。

他的主要观点是理念论,认为理念是真实存在的,而物质世界只是理念的影子。

3. 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学生,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

他的主要观点是形而上学,强调实体的存在和本质。

4. 笛卡尔:法国哲学家,被认为是现代哲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主要观点是怀疑论,认为只有通过怀疑和思考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5. 康德:德国哲学家,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主要观点是批判哲学,认为人类的认识是有限的,只能通过感性和理性来认识世界。

6. 黑格尔:德国哲学家,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主要观点是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和对立来实现的。

7. 尼采:德国哲学家,是现代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主要观点是权力意志论,认为人类的行为是由权力意志驱动的。

这些人物的观点和思想相互影响,构成了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

他们的思想对西方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然被广泛研究和讨论。

古希腊三大哲学家及其主要思想

古希腊三大哲学家及其主要思想

亚里土多德(Aristotle, 384 BC - 322 BC)
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 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 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 一。《政治学》是古希腊 思想家最重要的政治学论 著。成书于公元前326年 , 对100多个城邦政制分析 比较的基础上,从人是天 然的政治动物这一前提出 发,系统论述了什么是对 公民最好的国家。
马基雅维利的权力政治观总体上倾向于性恶论的人性论从人性论出发论证国家起源问题国家学说认为国家的根本问题是统治权政治的根本问题在于权力马基雅维里的政体观共和理想与君主专制认为最好的政体是混合政体最赞赏罗马的共和制度但必须在一个有秩序的社会中才能实行主张在当时腐败的意大利
第一章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政治思想
古罗马时期的地图
.
斯多葛学派(Stoicism)
公元前300年左右,塞浦路斯岛人 芝诺(约前 336~前264年),在雅典创立的学派。 由于他通 常在雅典的画廊(英文stoics,来自希腊文stoa) 聚众讲学而得名。晚期斯多葛学派主要流行于罗 马帝国。其代表人物:巴内斯、塞内卡、埃彼克 泰特、马可•奥勒等。
让· 布丹(Jean Bodin,1530-1596 )
近代西方最著名的宪政专家, 1576年布丹 发表了《国家六论》,在西方政治、法律 思想史中,他第一个系统地论述了国家主 权学说,被认为是近代主权学说的创始人。
让· 布丹的政治思想
1 国家理论
承袭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国家是从家庭发展 起来的; 在社会与国家之上,布丹承认神法与自然法的权 威
没有政府的生活状态, 霍布斯称为“自然状 态”。 1651年出版《利维 坦》,是社会契约论的 第一部杰作。
自然状态(the State of Nature)

古今西方哲学家简介

古今西方哲学家简介

苏格拉底
1)心灵的转向 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 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 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他认为对于 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 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 苏格拉底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 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 于己,研究自我。从苏格拉底开始,自我和 自然明显地区别开来;人不再仅仅是自然的 一部分,而是和自然不同的另一种独特的实 体。
唯心主义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 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 柏拉图指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 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 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 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 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 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 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 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任何一种哲学要能具有普遍性,必须包括一 个关于自然和宇宙的学说在内。柏拉图试图 掌握有关个人和大自然永恒不变的真理,因 此发展一种适合并从属于他的政治见解和神 学见解的自然哲学。 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但是构成这 些有形物质的形式或理念却是永恒不变的。 柏拉图指出,当我们说到“马”时,我们没 有指任何一匹马,而是称任何一种马。而 “马”的含义本身独立于各种马(“有形 的”),它不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因此是 永恒的。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 于感官世界的马,却是“流动”的,会死亡, 会腐烂。这可以作为柏拉图的“理念论”的
4,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
• 德谟克利特( 约BC460~BC370年或356年) • 古希腊的属地阿布德拉人,古希腊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原子唯物 论学说的创始人之一。 • 德谟克利特一生勤奋钻研学问,知识渊愽,他在哲学、逻辑学、物理、 数学、天文、动植物等方面都有所建树。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 他的原子论用多元和运动来解释宇宙:一切物质都由微粒组成,它是 不可再分的。无数的原子在无限的空间或“虚空”中运行;原子是永 恒存在的。原子和“虚空”是他提出的最终的现实事物。物质的现象 是由原子组合而产生的。从事物中不断流溢出来的原子形成了“影 像”,而人的感觉和思想就是这种“影像”作用于感官和心灵而产生 的,这就是他的“影像说”。 • 必然性。

古代中外哲学思想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古代中外哲学思想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古代中外哲学思想代表人物及其观点1.荀子(约前313—前238)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家。

他批判和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

反对天命、鬼神迷信之说,肯定“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自然运行法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

承认人能通过“天官”(感官)和“天君”(心)的知觉作用认识客观世界,并强调思维对于感觉的辨别和验证。

2.范缜(约450—约510)南朝齐梁时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者。

在梁武帝宣布佛教为国教后,他仍能坚持反对佛教,并著《神灭论》。

他从“形神相即”和“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的根本命题出发,论证形体和精神的关系是“质”和“用”的关系,即“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

形和神的关系,正如刀刃和刀刃的锋利的关系一样。

肯定精神本身并非物质实体,而是人的形体的一种作用,修正了以前唯物主义者误认为精神是一种特殊物质的观点,有力地批驳了佛教神不灭论。

3.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教育家。

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程颢、程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世称程朱学派。

认为理气相依而不能分离,但又断言,“理在先,气在后”,“理是本”。

强调知先行后,但又认为“知行相须”,注意到行在认识中的作用。

强调“天理”和“人欲”的对立,要求放弃“私欲”,服从“天理”。

他的理学后来成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人民的理论工具,在明清时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

但他的博览和精密分析的学风对后世学者很有影响。

4.王守仁(1472—1528)明朝哲学家、教育家,余姚(今属浙江)人。

初习程朱理学与佛学,后转陆九渊的心学,用以对抗程朱学派。

断言“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否认心外有理、有事、有物。

提出“致良知”的学说,把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人生而具有的“良知”。

他的“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旨在反对“知先行后”以及各种割裂知行关系的说法。

西方哲学史名词解释

西方哲学史名词解释

西方哲学史名词解释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哲学家,其代表作是《论世界》。

主要观点有:世界是精神的产物,客观世界是第二性的,意识是第一性的;灵魂不死和轮回转世。

存在主义存在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在于对现实的感受,它的理论前提是人生痛苦。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认为我思就是存在。

他推崇绝对理念,把世界万物归结为具有两种因素的“我”与“物”之间的二元关系。

笛卡尔的二元论属于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只承认“我”是真正存在,忽视了其他因素对认识的作用。

莱布尼茨承认我思的独立性,强调我思有一个内在独立的“天我”。

他既是经验的,又是先验的。

但他否认感觉经验,认为外部世界是机械地从一个观点运动到另一个观点,没有独立的本质,从而陷入唯心主义。

休谟认为我思和感觉都是对外界的反映,它们是二者的总和。

他认为外部事物的特征不在于我们感官的所知觉的东西,而在于我们无法感觉到的那些更高级的原则,他因此认为外部事物的特征就是抽象原则。

6、机械决定论(mechanicalism)也称形而上学决定论。

近代哲学的一种形而上学观点。

英国哲学家贝克莱和罗素首先使用。

它是19世纪中期以来一些形而上学家,尤其是英国哲学家和经验论者普遍持有的观点。

他们认为自然界的发展是被决定的、永恒不变的。

物理世界不仅是“一个彼此完全相同的复合体”,而且“在量上是无限的”,它们是彼此独立地创造出来的。

怀特海德国哲学家。

客观唯心主义者。

将分析的方法用于研究道德、伦理问题,认为自由只能是一种直接经验的东西,这是一种不可知论的唯心主义。

9、历史循环论(chronology)或“环形说”,即环形时代观。

20世纪初德国哲学流派。

其代表是奥地利的G。

A。

黑格尔和法国的F。

-J。

莱布尼茨。

他们认为,历史发展是无限的,并从此演进成一个“环形时代”,在这个时代中一切都在螺旋式的向前发展。

历史是按照严格的次序环绕着“轴心时代”发展的。

人类文明是不断从低级走向高级的,每一次重大的跃迁都标志着新的更高的发展水平的开始。

不同派别哲学家的观点

不同派别哲学家的观点
老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培根
“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无风不起浪”
主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识,感觉,经验,心灵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
“望梅止渴”
“4就是死,8代表发”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心有多大人生的舞台就有多大”
“心想事成,梦想成真,万事如意”
“疑邻偷斧”的故事
“掩耳盗铃”的故事
孟子
“万物皆备于我”
王守仁
“心外无物”
慧能
“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陆九渊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笛卡儿
“我思故我在”
康德
“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中外“神创论”(盘古开天辟地、上帝创世记)。
朱熹
“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未有这事,先有这理;”
“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
“所谓理与气,此决是二物。但在物上看,则二物浑沦,不可分开;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
黑格尔
“绝对观念论”
休谟
“我们的知觉是我们的唯一对象”
费希特
“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
普罗泰戈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叔本华
“万物是我们的表象”
杜威
“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动,我的经验”
客观唯心主义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古希腊自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观点

古希腊自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观点

古希腊自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观点
毕达哥拉斯学派是古希腊自然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其创始人是毕达哥拉斯。

这个学派的哲学思想受到了数学的深刻影响,强调数的概念和几何形式在宇宙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以下将介绍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一些核心观点。

数的神秘性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宇宙的基础规律,万物皆可通过数来解释。

数被看作是神圣的,具有神秘的力量。

毕达哥拉斯学派相信,通过数的探究和研究,人类可以揭示宇宙的奥秘和真理。

宇宙的和谐与数的关系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宇宙是一个有序而和谐的整体,一切变化都可以通过数学规律来解释。

他们相信,一切事物都能通过数字和几何形式来表达,宇宙的运行规律也可以用数学来描述。

万物的数学表达
毕达哥拉斯学派主张“一切皆数”,即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可以用数来表达。

他们将数学应用到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中,认为数学是揭示自然规律的重要工具。

数的重要性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认识世界和宇宙的基础。

他们认为,通过数学的研究和应用,人类可以更好地理解宇宙的运行规律,从而更好地规划和控制自己的生活。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观点对后世的哲学、科学和数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开创了把数学和几何运用到自然界研究的先河,为后来的科学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他们的思想启发了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对人类认识世界和宇宙的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希腊哲学家思想汇总

希腊哲学家思想汇总
爱非斯学派
赫拉克利特
1.赫拉克利特是辩证法的始祖,提出“万物流变、无物往常”的观点,认为宇宙是一团活火,在一团永恒的火中,没有任何事物是永恒不变的,因此,“人不能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流
2.永恒的活火
3.万物皆流
逻各斯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是永远变动的,而这种变动是按照一定的尺度和规律进行的。这就是他的逻各斯学说,是他的辩证法思想的第二个方面。
4.对立统一
赫拉克利特的思想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关系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数,它们的存在和变化都根据一定的数的比率关系,整个宇宙就是按一定的数的比例组成的有秩序的科斯摩斯。赫拉克利特用“逻各斯”这样一个简单的概念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思想完美地表达出来。在这点上,赫拉克利特和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思想是根本一致的。我们可以说:在公元前六——五世纪期间,以毕达哥拉斯学派和赫拉克利特为代表的希腊哲学,已经比米利都学派前进了一步,即他们不满足于寻求万物的本原,而是开始要寻求隐藏在现象背后的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他们开始发现了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也就是逻各斯。这是当时哲学上的一个重大发展,也是他们对哲学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之一。
2.二分法悖论:任何一个物体要想由A点运动到B点,必须首先到达AB中点C,随后需要到达CB中点D,再随后要到达DB中点E。依此类推。这个二分过程可以无限地进行下去,这样的中点有无限多个。所以,该物体永远也到不了终点B。不仅如此,我们会得出运动是不可能发生的,或者说这种旅行连开始都有困难。因为在进行后半段路程之前,必须先完成前半段路程,而在此之前又必须先完成前1/4路程......因此,物体根本不能开始运动,因为它被道路无限分割阻碍着。
巴门尼德
1.是赫拉特里特的对立面,反对辩证法,提出存在与非存在的对立,真理和意见的对立;认为存在就是存在,不可能不存在,不存在就是不存在,不可能存在,根据严格的形式逻辑推理,认为存在是永恒的,是唯一的,是不动的;坚持辩证法的赫拉克利特学派是“不辨是非的群氓”,巴门尼德突出了感觉和理性的区别,提出理性高于感觉,真理高于意见,具有明显的先验主义倾向。

主要哲学家哲学观点大集合

主要哲学家哲学观点大集合

主要哲学家哲学观点大集合(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哲学问题的经典论断1、“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

”(马、恩) 2、“物质是从各种实物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马、恩)3、“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

”(马、恩)4、“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

”(列宁)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恩)6、“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列宁)7、“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

”(斯大林)8、“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马、恩)9、“头脑的辩证法只是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的运动形式的反映。

”(马、恩)一.黑格尔建立起令人叹为观止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主要讲述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

黑格尔在论述每一个概念、事物和整个体系的发展中自始至终都贯彻了这种辩证法的原则。

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惊人的大胆思考之一。

他的著作集德国古典哲学之大成,创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认为:“ 绝对观念” 是宇宙之源,万物之本。

世界的运动变化乃是“ 绝对观念” 自我发展的结果,认为他自己的哲学就是“ 绝对观念” 的最高表现,普鲁士王国是体现“ 绝对观念” 的最好国家制度。

所以黑格尔的哲学是为普鲁士专制制度辩护的,但是在他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提出了有价值的辩证法思想,认为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是一个过程,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而其内部矛盾乃是发展的源泉。

二.尼采是德国哲学家。

唯意志论的主要代表,是反理性主义的典型。

1 从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出发,摆脱其消极悲观的倾向,使之变为积极行动的反叛哲学,创立了“权力意志说”和“超人哲学”。

2 提出了“重新估价一切价值”的口号,认为传统的真善美观念抑制了生命的价值,实际上人并不具有真善美的本能,而只有权力意志的本能。

强调要建立新的即权力意志的价值观。

西方十大顶尖哲学大师

西方十大顶尖哲学大师

西方十大顶尖哲学大师一、苏格拉底(西方哲学的奠基者)古希腊:(约公元前469年——约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更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他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

尽管苏格拉底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他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同时也是因为担心他逃亡后雅典将再没有好的导师可以教育人们了。

苏格拉底 Socrates ,又是一位个性鲜明、从古至今被人毁誉不一的著名历史人物。

苏格拉底出生于伯里克利统治的雅典黄金时,出身贫寒,父亲是一名雕刻师,母亲为助产士。

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而柏拉图更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

他一生未曾著述,其言论和思想多见于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著作,如《苏格拉底言行回忆录》。

主要思想: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智者开始,古希腊哲学由注重对自然本身的研究转变到注重对社会伦理和人的研究。

但他们只停留在感性的阶段,只能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

到苏格拉底才根本改变了这种状况。

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

苏格拉底明确地将灵魂看成是与物质有本质不同的精神实体。

在苏格拉底看来,事物的产生与灭亡,不过是某种东西的聚合和分散。

他将精神和物质这样明确对立起来,成为西方哲学史上唯心主义哲学的奠基人。

苏格拉底还进一步指出,自然界的因果系列是无穷无尽的,如果哲学只去寻求这种因果,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最终原因。

他认为事物的最终原因是“善”,这就是事物的目的性。

他以目的论代替了对事物因果关系的研究,为以后的唯心主义哲学开辟了道路。

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

做自己的哲学家——斯多葛人生智慧的12堂课

做自己的哲学家——斯多葛人生智慧的12堂课

1. 介绍斯多葛哲学家和他的主要观点斯多葛哲学家是一位古希腊哲学家,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尤其是对于人生智慧和个人发展方面的观点。

斯多葛哲学强调理性思考和内心平静,以及对自己的约束和自律。

他的观点逐渐演变成一系列关于人生态度和行为原则的宝贵课程。

2. 理性思考和内心平静斯多葛哲学强调理性思考和内心平静,他认为只有理智和内心的平静才能帮助人们正确应对生活中的挑战,达到真正的幸福。

他的理性思考和内心平静的观点,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启示意义,可以帮助我们应对复杂的挑战。

3. 自律和约束斯多葛哲学主张自律和约束,他认为只有通过自我控制和自律才能使人们达到内心的平静和理性的思考。

自律和约束的原则对于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帮助我们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保持内心的平静,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4. 了解自己斯多葛哲学强调了解自己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了解自己才能够找到内心的平静,理性的思考。

了解自己的原则对于现代社会同样适用,它可以帮助我们认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

5. 接受命运和不可改变的事实斯多葛哲学主张接受命运和不可改变的事实,他认为只有接受现实,才能够找到内心的平静和理性的思考。

这一原则对于当今社会同样具有启示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6. 勇敢面对挑战斯多葛哲学主张勇敢面对挑战,他认为只有勇敢面对挑战,才能够找到内心的平静和理性的思考。

勇敢面对挑战的原则对于现代社会同样适用,它可以帮助我们克服恐惧,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7. 亲近自然斯多葛哲学主张亲近自然,他认为只有亲近自然,才能够找到内心的平静和理性的思考。

亲近自然的原则对于当今社会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摆脱繁忙的生活,找到内心的平静,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8. 向外界提供无条件的友善斯多葛哲学主张向外界提供无条件的友善,他认为只有向外界提供无条件的友善,才能够找到内心的平静和理性的思考。

中西方主要思想家和美学流派汇总

中西方主要思想家和美学流派汇总

①公元前6~公元5世纪,称为古希腊哲学;A古希腊时期:公元前七世纪——公元前二世纪希腊哲学特点:1.非宗教的精神,2.思辨的精神。

泰勒斯(Thales,约前624-约前547,古希腊第一个哲学家,米利都学派创始人)。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前580-约前500,古希腊数学家,唯心主义哲学家)。

苏格拉底(Sokrates,前469-前399,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

德谟克利特(Demokritos,约前460-前370,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与留基波并称原子说创始人)。

柏拉图(Plato,前427-前347,古希腊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学园派创始人,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s,前384-前322,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逍遥学派创始人)。

B 罗马时期:公元前二世纪——公元五世纪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前106-前43,古罗马政治家、雄辩家、哲学家,在哲学上,是折衷主义的代表)。

塞涅卡(Lucius Annaeus Seneca,约前4-后65,古罗马哲学家、戏剧家,新斯多葛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

爱比克泰德(Epiktetos,约66-?古罗马斯多葛派哲学家)。

琉善(Loukianos,约125-约192,一译卢奇安,古希腊散文作家、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

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354-430,罗马帝国基督教思想家,教父哲学的主要代表)。

②公元5~15世纪,称为中世纪哲学;中世纪时期:公元五世纪——十四世纪末安瑟伦(Anselmus,1033-1109,欧洲中世纪基督教思想家,实在论主要代表,有“最后一个教父和第大阿尔伯特(Albertus Magnus,1193或1206或1207-1280,中世纪德意志经院哲学家、神学家,天主教多明我会僧侣)。

罗吉尔·培根(Roger Bacon,约1214-约1292,英国思想家,实验科学的先驱者)。

主要哲学家哲学观点大集合

主要哲学家哲学观点大集合

主要哲学家哲学观点大集合(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哲学问题的经典论断1、“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

”(马、恩)2、“物质是从各种实物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马、恩)3、“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

”(马、恩)4、“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

”(列宁)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恩)6、“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列宁)7、“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

”(斯大林)8、“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马、恩)9、“头脑的辩证法只是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的运动形式的反映。

”(马、恩)10、“所谓客观辩证法是支配着整个自然界的、而所谓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对立中运动的反映而已。

”(马、恩)11、“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

”(列宁)12、“辩证法对观存事物作肯定理解的同时包含对观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观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

”(马、恩)13、“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

”(马、恩)14、“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末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马、恩)15、“被断定为必然的东西、是由纯粹的偶然性构成的、而所谓偶然性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

(马、恩)16、“本质在表现出来;现象是本质的。

”(列宁)17、“假象的东西是本质的一个规定、本质的一个方面、本质的一个环节。

”(列宁)18、“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马、恩)19、“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列宁)20、“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就会变成物质力量。

”(马、恩)21、“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马、恩)22、“人的思维既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观点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观点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观点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那么苏格拉底的哲学观点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苏格拉底的哲学观点,希望对你有帮助!苏格拉底的哲学观点首先,苏格拉底认为一种心灵的转向。

在以前,古希腊的很多智者对于伦理的研究仅仅停留在感性的阶段,但是苏格拉底通过把哲学的研究转向自我,即所谓的把哲学引到人间,苏格拉底认为自然是变化无常的,所以从自然学到的知识也是不可靠的,或者说是不确定的,所以苏格拉底希望把人与自然分成两个独立的部分。

苏格拉底创造了“灵魂不灭说”。

在这之前就有了如此的说法,但是之前的人对灵魂的了解较为模糊,并没有具体化或细化。

但苏格拉底把灵魂看成一种与物质拥有一种本质不同的实体,人的死亡,不过是这种实体的分散罢了,并没有消失。

苏格拉底还寻求事物的普遍定义。

苏格拉底反对相对主义,他认为真理只有一个,但是对事物的意见确实随着实践与地点的变化而变化的。

苏格拉底还认为“善”是一切事物最终的原因,这些想法的确立为以后的唯心主义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他还发明助产术,他对于知识的传授不是靠灌输,而是采用一种反问的方式,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循序渐进的反问,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和无知;这便是关于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的介绍了。

苏格拉底的教育观点首先,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使知识”。

他认为人们通过受到的教育能够展示出自己本身的美德,简单地说,教育的本质就是让人身上的善性展现出来。

这些好的东西都可以通过教育获得。

他还阐述了“善”的概念。

他认为善就是勇敢,也代表着正义。

当然通过掌握这些知识的过程同样也是一种自我升华的过程,苏格拉底看到了过程的重要性。

当然在这里说的知识不代表着自然界全部的知识。

苏格拉底还认为只有人与人相互之间的知识才是最有保证的,那些自然界的知识是无法证明其正确性的。

他同时还强调没有知识的人是一种无耻的存在,苏格拉底希望人能够承认自己知识的匮乏,由此才能够主动的去学习,去汲取知识,从而对自己完成一种升华。

人生哲学寻找人生的真谛

人生哲学寻找人生的真谛

人生哲学寻找人生的真谛人们对人生的意义和目的一直以来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和追求。

为了寻找人生的真谛,不同的哲学家、学者和智者们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和理论。

本文将通过探讨人生哲学的不同学派以及它们对人生真谛的解读,帮助读者对人生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一、存在主义哲学存在主义哲学强调个人的自由和责任,认为人的存在先于本质,每个人必须在自由选择中创造自己的意义。

这种哲学观点源于对人类存在困境的思考,对人生的真谛提出了挑战。

根据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观点,人生的真谛在于面对无意义的存在,通过自由选择和行动来塑造个人的意义。

人们通过对意义的追求和对困境的战胜来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东方哲学中的人生东方哲学强调内心平静和淡泊名利,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佛教的中心思想是通过修行来减少苦难和欲望,达到解脱和涅槃。

道家的观点是通过顺应自然的方式来实现人生的真谛。

这些东方哲学流派都认为人生的真谛在于对自身的认知和对世界的理解,通过超越欲望和放下执着来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三、实用主义哲学实用主义哲学追求实际和可行的解决方案,在人生的真谛上强调实用和效果。

根据实用主义的观点,人生的真谛体现在对人类福祉和利益的追求。

这种哲学倡导人们遵循经验和理性的原则,通过实践和实用的方式去发现和创造人生的意义。

实用主义哲学家认为人生的真谛可以通过人类社会和个体的实际行动和实践来达到。

四、伦理学中的人生伦理学探讨人们的道德和价值观念,从中寻找人生的真谛。

根据康德的认识,人生的真谛在于遵循道德法则和人类的普遍价值观。

康德强调通过理性和道德规范来发现和实现人生的真理。

当一个人的行为符合普世的伦理原则时,他将达到道德和行为的完美,并最终实现其生命的真谛。

五、艺术与美学中的人生艺术与美学作为一种表达和交流的方式,也有助于人们寻找人生的真谛。

从柏拉图的观点来看,真理和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艺术作品可以通过表现真正的美、真和善来启发人们对人生真谛的理解。

例如,音乐、绘画和文学作品都可以通过艺术的形式激发人们对人生的思考和反思。

中国哲学主要哲学家

中国哲学主要哲学家

中国哲学主要哲学家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他主张“因材施教”,教育学生要“温故而知新”,把学和思结合起来。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鲁定公十三年春天,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

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

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

孔子非常失望。

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孔子逝世时,终年七十三岁,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

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鲁国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

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

孟子的生平和孔子很相似,都是贵族的后裔,平民出身,幼年丧父,一生所走的道路都是求学、教书、周游列国。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

他认定个人不能单独存在,一切行为都是人和人相互关系的行为,都是伦理的行为。

孟子最初对学习很有兴趣,时间一长就厌烦了,经常逃学。

孟母知道后非常生气,拿起刀来,把织布机上的经线割断,说道:“你的废学,就像我割断织布机上的线,这布是一丝一线织起来的,现在割断了线,布就无法织成。

君子求学是为了成就功名,博学多问才能增加智慧。

你经常逃学怎么能成为有用之材呢?荀子:荀子,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哲学家哲学观点大集合省灌南高级中学(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哲学问题的经典论断1、“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

”(马、恩)2、“物质是从各种实物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马、恩)3、“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

”(马、恩)4、“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

”(列宁)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恩)6、“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列宁)7、“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

”(斯大林)8、“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马、恩)9、“头脑的辩证法只是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的运动形式的反映。

”(马、恩)10、“所谓客观辩证法是支配着整个自然界的、而所谓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对立中运动的反映而已。

”(马、恩)11、“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

”(列宁)12、“辩证法对观存事物作肯定理解的同时包含对观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观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

”(马、恩)13、“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

”(马、恩)14、“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末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马、恩)15、“被断定为必然的东西、是由纯粹的偶然性构成的、而所谓偶然性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

(马、恩)16、“本质在表现出来;现象是本质的。

”(列宁)17、“假象的东西是本质的一个规定、本质的一个方面、本质的一个环节。

”(列宁)18、“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马、恩)19、“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列宁)20、“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就会变成物质力量。

”(马、恩)21、“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马、恩)22、“人的思维既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马、恩)23、“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马、恩)24、“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

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

”(列宁)25、“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

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

”(马、恩)26、“人对一定问题的判断愈是自由、这个判断的容所具有的必然性就愈大。

”(马、恩)27、“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28、“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

”(列宁)29、“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非常有限的领域才具有绝对的意义。

”(马、恩)30、“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错误。

”(列宁)31、“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列宁)3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恩)33、“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马、恩)34、“人的本质、在其观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恩)35、“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马、恩)36、“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己。

”(马、恩)37、“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

”(马、恩)(二)中、西哲学史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典型观点1、“元气是构成世界的本体。

”(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2、“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荀子)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4、“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王充)5、“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

”(王充)6、“太虚即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载)7、“五行之气、天与人相交胜。

”(禹锡)8、“水是万物的始基。

”(古希腊泰勒斯)9、“万物都从火产生、也都消灭而复归于火。

”(古希腊赫拉克利特)10、“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础。

”(古希腊德谟克利特)(三)中、西哲学史上古代自发辩证法典型观点1、“无平不陂、无往不复。

”(《易经》、指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2、“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指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是一种普遍现象。

)3、“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易传》、指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变化的原因;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表现出无穷的变化。

)4、“物必有盛衰、万事必有弛”、“智有所不能立、力有所不能举”、“疆(强)有所不能胜”、“无难之法、无害之功、天下无有也。

”(非、是说、矛盾是普遍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相对的、绝对完善的事物和全智全能的人是不存在的、不能求全责备。

)5、“动自休、自峙自流”、“吁炎吹冷、交错而动。

”(柳宗元、是说、万物自己运动;运动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二气相经作用所引起。

)6、“一物两体、气也”、“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天地变化、二端而已。

”(载、是说、阴阳两个对立面、即矛盾;气是阴阳两个对立面即矛盾的统一体;没有对立面、就没有统一体、没有统一体、对立面的相互作用也就停止了;对立面的交互作用、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在根源。

)7、“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万物莫不有对、一阴一阳、一善一恶。

”(程颢、是说、万事万物都是对立面的统一;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8、“一切皆流、一切皆变、无物常住、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古希腊赫拉克利特)(四)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认识论典型观点1、“知、材也。

”(墨家、是说、认识是人的感受的一种特性。

)2、“知也者、所以知也、而必知、若明。

”(墨家、是说、人们都具备所以知的认识能力、因此能够产生认识、就象人有眼睛能够看见景象一样。

)3、“凡以(可)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荀子、是说、就人的本性说、是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就客观事物的道理说、是可以被认识的。

)4、“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

知有所含谓之智。

”(荀子、是说、人具有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即知、这种认识能力与外界事物相结合就是认识、即智。

)5、“缘(因)耳而知声、缘目而知形。

”(荀子)6、“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

”(非、是说、遵循名实相符的原则来判定是非、根据检验的结果来审查言论是否正确。

)7、“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非、是说、检验言行的客观标准是“功用”、即效用。

)8、“事实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

”(王充、是说、认识和理论必须符合客观事实、必须通过实际效果来检验、凡是符合事实效果、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9、“空言虚语、虽得道心、人犹不信。

”(王充、是说、违背事实效果的思想理论、即使说得再好听、也是不能令人相信的。

)10、“闻见之知、乃物交而知。

”(载、是说、通过耳目感官和外界相接触而获得认识、外界事物是第一性的、人的认识是第二性的。

)11、“因所以发能、能必副其所。

”(王夫之、是说、根据客观对象才得以发生主体认识、主体的认识必须符合客观对象。

)(五)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典型观点1、“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日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孔子、是说、“行”是“学”的表现。

)2、“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是强调知行统一、学以致用。

)3、“只有两件:理会、践行”、“行为重。

”(朱熹、认为知先于行、在认识上道理明了、就会指导人去行动;行重于知、理会的目的在于践行、只是理会不去践行、等于没学。

)4、“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

”(朱熹、是说、知和行是不可分割的对立统一关系。

)5、“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

既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

”(朱熹、是说、知而不行、则体会不深;见之于行、则认识更明、知行互相依赖、互相促进、不可偏废。

这是知行关系问题上的相互辩证法思想。

)6、“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王阳明、是说知是行的来源、行是知的作用;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认为知决定行。

颠倒了知和行的关系、是唯心主义的知行观。

)7、“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王阳明、认为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行合一。

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8、“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是故知不行之不可以为学、则知不行之不可以为穷理矣。

”(王阳明、强调只有通过“行”才能掌握学问、才能穷理。

这是合理的观点。

)9、“由行而行则知、由知而知所行。

”(王夫之、强调知行统一。

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10、“行可兼知、行高于知。

”(王夫之、强调行对知的决定作用。

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11、“行而后知”、“'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源、认为、人的认识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获得的、行先知后。

这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12、“知难行易”、“天下事惟患于不能知耳、倘能由科学之理则、以求得其真知、则行之决无所难。

”(、在知行关系上认为、知是难的、行是易的、即知难行易。

)13、“行先知后”、“宇宙间的道理、都是先有事实、然后才发生言论、并不是先有言论、然后才发生事实”、“夫维新变法、国之大事也、多有不能前知者、必待行之成之而后乃能知之也。

”(、认为、行在先、知在后、“行先知后、”知是从行中来的、能实行便能知、能知便能进步。

)14、“科学虽明、惟人类之事仍不能悉先知之而后行知之也、其不知而行之事、仍较于知而后行为尤为也。

且人类进步、皆韧于不知而行者也、此自然之理则、而不以科学之发明为之变易者也。

”(、是说行先知后、行易知难。

这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六)中、西哲学史上客观唯心主义典型观点1、“道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

”(老子)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万物。

”(老子)3、“万物皆是一理”、“有理则有气”、“天者、理也”。

(程颐)4、“有是理、后生是气”、“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理在物先、理在事先”。

(朱熹)5、“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物质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绝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黑格尔)6、“理念世界”、“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柏拉图)7、“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8、人为天命所主宰。

(七)中、西哲学史上主观唯心主义典型观点1、“万物皆备于我。

”(孟子)2、“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3、“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陆九渊)4、“心即理。

”(陆九渊)5、“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