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鲁迅文艺研究
现代中国文坛对芥川龙之介的译介与接受
![现代中国文坛对芥川龙之介的译介与接受](https://img.taocdn.com/s3/m/952392c80c22590102029d2b.png)
比较文学现代中国文坛对芥川龙之介的译介与接受秦 刚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现代文学史上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名字如今已为中国读者所熟知。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的20年代,芥川龙之介的主要作品就已被译成了中文,并在同时代的中国知识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特别是在他死后的一段时期,国内迅速出现了一个译介与评论芥川的热潮,为数众多的文学家、翻译家、评论家参与其中,成为中日两国文学交流史上的一个独特的现象。
本文以国内二三十年代关于芥川龙之介的译介与评论为梳理对象,试图在详尽地叙述有关事实的同时,从中凸显出至今仍具有启示意义的话题¹。
芥川龙之介与中国新文学旗手的际会 l921年3月底,29岁的芥川龙之介在九州北端的门司乘上开往上海的筑后丸,开始了他受命于大阪每日新闻社的中国考察。
这次持续了三个多月的考察成为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海外之行。
3月31日即他抵达上海的第二天,5大阪每日新闻6以5芥川龙之介氏支那印象记)))新人眼中的新支那近日将于本报刊载6为标题报道称:/芥川氏在现代文坛首屈一指,是新兴文艺的代表作家,同时也是人所共知的支那趣味的爱好者。
氏今携笔墨赴上海,猎尽江南美景之后,将北上探访北京春色,寄途中所感于自然风光,同时结交彼地新人,竭力观察年轻支那的风貌。
0就在芥川龙之介游历中国的时候,由鲁迅翻译的5鼻子6和5罗生门6分别连载在1921年5月11日至13日和6月14日至17日的5晨报副刊6上,这是芥川龙之介小说最早的汉译。
而两篇小说首次刊载时所附的5译者附记6,则是迄今能够认定的国内最早的关于芥川的评论了。
当时距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鲁迅的5狂人日记6的发表不过三年的时间,而正是在这一年的年底,鲁迅开始在5晨报副刊6改刊后的5晨报副镌6上连载了5阿Q 正传6。
在中国新文学刚刚勃兴的时期,由鲁迅的推介,早已成为日本/新兴文艺的代表作家0的芥川龙之介的文学作品与作者本人接踵登陆中国。
鲁迅在5鼻子6的5译者附记6中以/日本新兴文坛中一个出名的作家0来介绍芥川,并用/他的作品所用的主题,最多的是希望已达之后的不安,或者正不安时的心情0来概括他的创作,同时还提出意见说:/不满于芥川氏的,大约因为这两点:一是多用旧材料,有时近于故事的翻译;一是老手的气息太浓厚,易使读者不欢欣。
论鲁迅对文艺批评家的希望——鲁迅的文艺批评观研究之一
![论鲁迅对文艺批评家的希望——鲁迅的文艺批评观研究之一](https://img.taocdn.com/s3/m/bc8ebb21915f804d2b16c153.png)
收 稿 日期 : 0 9 3 7 20 —0 —1
作者简介 : 王青( 92一)女 , 16 , 北京人 ,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 院文艺研究 所教授 , 士, 博 研究方 向: 文艺学 。
9 — 2
一
王青等 : 论鲁迅对 文艺批评 家的希望
是请批评家用吃烂苹果的方法来救一救急吧0“ ”所希望于批评家的 , 实在有三点 : 一指 出坏的; - -奖励好 的; 三倘没有 , 则较好 的也可以。[( 1 鲁迅进一步明确地指 出:所 以我又希望刻苦的批评家来做剜 ”] 6 4m ) “ 烂苹果的工作 , 这正如‘ 拾荒’ 一样 , 是很辛苦的, 但也必要 , 而且 ( 大家有益的。【( 1 鲁迅的两个 于) ” J3 ) 4P 7 希望正是他对文艺批评家提出的批评态度的总要求 。具 体包括相互促进、 紧密联系的三个方面: 宽容 、
1 “ 剜烂苹果" 的诸 方面
13 年 9 鲁迅针对文艺批评界对翻译作品的批评态度 , 93 月, 用一个吃苹果的比喻在杂文《 关于翻译 ( 》 下) 中提出批评指正。鲁迅指出:我们先前的批评方法 , “ 是说 , 这苹果有 了烂疤了, 要不得 , 一下子抛 掉 。但文 艺创作 上又不 能天 天有天 才之作产 生 , ” 正如 鲁迅 所说 的“ 的 又 出不来 , 么办 呢 ? ‘ 还 好 怎 … 我想
中图分类号 :I1 .6 20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0 08—54 (0 9 0 一O9 6 5 20 )4 O2 是文艺批 评 的大师 。鲁 迅虽然 没有专业 的文艺 批评家 这样 的称 号 , “ 但 他 的一 些杂 文 以及 为 一 些 创 作 写 的 序 、 、 论 等 , 闪 烁 着 文 艺 批 评 的光 芒 , 有 极 高 的研 究 价 跋 评 都 具 值 ” (8。“ 迅将 自己杂 文 的写作 称 为 ‘ 会批评 ’ ‘ 明批 评 ’这 既可 视 为他 对 自身 思 想与 文 学 J8 P) 鲁 社 和 文 , 性格 的基本 定位 ,[( ) 可 以说 是他对 文艺批评 的高度重 视 。 ”J 也 附
胡风与鲁迅的编辑风格异同试析
![胡风与鲁迅的编辑风格异同试析](https://img.taocdn.com/s3/m/347654a56137ee06eff918d9.png)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胡风与鲁迅的编辑风格异同试析韩喆 春风文艺出版社[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9-018-02以文艺理论家与编辑家著称的胡风,早在中学阶段就开始创办刊物,后在日本留学时也不曾间断过,比如油印刊物《新兴文化》。
在日期间,胡风接触并参与的多为共产主义的组织,阅读与写作的内容也围绕着这一中心,并因此而受到日本警方的拷问而后被驱逐回国。
回国后进入左联工作,从他在宣传部下设立的三个研究会中亦可以看出他未来期刊编辑的着重方向:理论研究会、诗歌研究会以及小说研究会。
胡风在这时负责编辑的《文学生活》,正是建立他与鲁迅联系的纽带的契机。
每期杂志在刊出后,都由胡风寄送给鲁迅,二人正是以这种方式进行思想交流交换,也通过这种方式谈论彼此的工作情况。
被认为是鲁迅继承人的胡风,在精神和文艺理念上受鲁迅的影响是非常之深的,比如鲁迅对生活的透彻真实的挖掘、对文坛后辈的凝聚力与提携、通过办期刊及丛书来推动新的文艺力量,这种种传承在二人办刊的形式与理念中都能看到点滴折射与联系。
而造成二人在编辑风貌上的差异,其根源在于胡风在文艺思想上的自我发展与形成,在于时代思潮的转变和时局下社会导向的需求。
胡风没有被民间化和传统化淹没,没有被“向群众学习”的民众启蒙抑制住独立的精神。
胡风所编辑的期刊,体现了他在三四十年代的现代性特征,是带有鲁迅传统而具有自己理论体系的。
也因此,他的期刊在整体风貌上和所吸引读者上与鲁迅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在稿件的侧重和因发掘新作者的方针下,有了更为集中的文艺阵地。
一、从“整体建设”到“专项发展”鲁迅和胡风在编撰杂志期刊时,前后不同时段也有着不同的特点,关于两人在前期与后期的区别,笔者认为:鲁迅时期的杂志,由于抗战还未来临、时局混乱,所载文章更多的是挖掘人性与嘲讽当局;而胡风的期刊时期,抗战吸引了几乎所有人的注意力,加上胡风本身的热忱,使其期刊从内容到风格都与鲁迅有着截然不同的走向。
《文艺研究》杂志
![《文艺研究》杂志](https://img.taocdn.com/s3/m/e1455a0314791711cc791768.png)
刊名:文艺研究Literature & Art Studies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周期:月刊出版地:北京市语种:中文;开本:16开ISSN:0257-5876CN:11-1672/J邮发代号:2-25历史沿革:现用刊名:文艺研究创刊时间:1979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11)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期刊荣誉:社科双奖期刊《文艺研究》杂志期刊简介本刊是文艺理论刊物。
研究探讨古今中外文学艺术领域中的重要问题,介绍各种学派,涉及思维科学、文艺学、文艺规律、艺术学、美学、文学、戏剧、电影、美术、音乐等。
是文化部主管、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大型综合性文艺理论月刊。
1979年5月创刊,最初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80年4月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1997年5月,改由《文艺研究》杂志社出版。
发表研究古今中外各种文学艺术门类的理论文章,主要包括:文学艺术的一般理论研究,文学、戏剧、曲艺、影视、音乐、舞蹈、美术、书法、建筑、雕塑、摄影等部门艺术理论和创作实践研究,外国文艺理论、文艺思潮、文艺流派的研究等。
发表流程:收稿---稿件初审---商定期刊---杂志社审稿---办理定金---修改定稿---确认---付余款---杂志社发采稿通知---发表见刊---接收期刊样册---知网收录论文刊发时间:从收到论文版面费起3-4个月(特殊情况除外),针对需要快速发表的作者提供绿色通道服务。
本站声明:期刊之家网与多家医学期刊结成了学术联盟,如果您有发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SCI收录期刊的需求,以及对于需要论文发票的作者可以与我们联系1、学术期刊论文发表时间安排等相关咨询联系刘编辑12692921992、不违反宪法和法律,不损害公共利益。
鲁迅生平、创作、思想发展三个阶段
![鲁迅生平、创作、思想发展三个阶段](https://img.taocdn.com/s3/m/4362675425c52cc58bd6be58.png)
鲁迅三个发展阶段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新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生平、创作与思想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1881-1917)寻求真理的爱国主义者(37岁之前)包括童少年时期、南京求学时期、留学日本时期、辛亥革命前后。
一、生平1.童少年时期鲁迅于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城内东昌坊口一个日趋衰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
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为豫才,18岁到南京读书时改名为周树人。
鲁迅是他1918年写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7岁进本宅家塾从叔祖父周兆蓝学《鉴略》,12岁又到另一个族叔周子京的私塾读书,同年进本城私塾“三味书屋”读书,直到16岁。
鲁迅13岁时,祖父因科场作弊案监候7年,家庭由此衰落。
16岁时,其父因患水肿病久治不愈而去世。
2.南京求学时期1898年5月,18岁的鲁迅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分在管轮班的机关科学习,并正式改名为周树人。
因不满该校的乌烟瘴气而于翌年1月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编在矿务班,至1902年1月毕业,在南京度过了四年的时光。
这期间,鲁迅经历了洋务运动的尾声、戊戌变法失败、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的入侵等重大历史事件。
3.日本留学时期1902年1月,鲁迅与南京矿路学堂毕业。
1902年3月,他被江南督练公所派往日本留学。
同年4月,入东京弘文学院修习日文及普及速成科,课余研究文学艺术、哲学和历史,并开始了译著活动,至1904年4月30日毕业。
1904年9月,鲁迅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1906年6月中止学医后,回到东京与友人许寿裳等提倡文艺运动,并在1908年加入光复会。
4.辛亥革命前后(这里所说的辛亥革命前后,是指鲁迅于1909年8月从日本回国,到1918年4月他写出小说《狂人日记》是为止这段时间。
)鲁迅归国后,先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校任生理学和化学教员,同时担任植物学日籍教师铃木珪寿的翻译。
第77期:中国学术史上抄袭争议
![第77期:中国学术史上抄袭争议](https://img.taocdn.com/s3/m/469a811252d380eb62946df4.png)
燕大讲堂第77期实录中国学术史上抄袭争议精彩观点:之一:我的眼界所及,无论是作为汪晖的研究对象的鲁迅先生,还是指导汪晖写作《反抗绝望》的博士导师唐弢,在抄袭与剽窃问题上,都曾经留下过迄今为止依然没有得到澄清的类似瘕疵。
之二:傅斯年揭发马叙伦抄袭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后,马叙伦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但自此只要有机会他就说傅斯年、胡适等人的坏话、攻击他们。
1949年3月马叙伦作诗‚万岁高呼毛泽东‛。
建国后获任命教育部部长。
之三:鲁迅和周作人都承认自己早期的文章是‚半做半偷‛的学习模仿之作。
但鲁迅却从未承认自己的《中国小说史略》抄袭日本人盐谷温的《支那文学概论讲话》里面的《小说》部分。
之四:第一代的鲁迅研究专家、汪晖的博士导师唐弢曾抄袭剽窃并歪曲改写阮无名《文字之狱的黑影》一文用以批评胡适,又因私人恩怨以文字诬陷范纪曼,使范纪曼一再地被严刑拷打,获刑20年。
之五:伴随着‚汪晖抄袭事件‛出现了‚倒汪派‛与‚挺汪派‛。
争议中最令人信服的是谢泳,他引用清代经学家陈澧《东塾续集》一语,指出:‚前人之书当明引,不当暗袭...明引而不暗袭,则足见其心术之笃实,又足征见闻之渊博‛。
之六:教授拿的都是纳税人的钱,国库的钱,你的学问行不行,好不好,有抄袭还是没有抄袭,大众媒体有责任参与监督。
公共人物有错误,得承认错误。
永远不承认错误,公众就永远有权利追究你。
主题:中国学术史上的抄袭争议——从马叙伦到汪晖主讲嘉宾:张耀杰(历史学者,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史专家)主办: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承办:腾讯评论时间:2010年8月14日(周六) 下午15点-17点地点:银科大厦1601室主持人:非常感谢各位来到77期燕山大讲堂现场。
今天我们请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研究员,苏州德源文化研究所的学术主持人张耀杰老师讲‚中国学术史上的抄袭争议‛。
有请张老师。
张耀杰:2010年3月10日出版的《文艺研究》和3月25日出版的《南方周末》,先后刊载王彬彬的长篇论文《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的学风问题》,指出《反抗绝望》一书存在抄袭剽窃现象。
编辑的坚守与转型--李金龙《殷鉴与路标--鲁迅的编辑思想》
![编辑的坚守与转型--李金龙《殷鉴与路标--鲁迅的编辑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c475ebbe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e2.png)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6卷第11期SHANTOU UNIVERSITY JOURNAL(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 MONTHLY)Vol.36.No.ll2020编辑的坚守与转型李金龙《殷鉴与路标——鲁迅的编辑思想》温优华(韩山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广东潮州521041)摘要:李金龙《殷鉴与路标一鲁迅的编辑思想》体现出对鲁迅精神的传承与新文化立场的坚守。
该书把鲁迅放在整个社会现实、文化思潮、报刊媒介等综合因素中,从鲁迅坚守文化的立场出发,整体地、系统地、全面地研究了鲁迅的编辑思想。
李金龙阐述的鲁迅编辑精神,在当今出版业变革时代,对编辑出版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面对时代风云变幻,编辑要坚守什么,这本书很好地回答了这个时代问题。
在网络传播时代,编辑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身的“把关人”身份,必须重新审视自身工作内涵,加以改进,以迎合时代需求,在新时代继续展现工匠精神。
关键词:《鲁迅的编辑思想》;文化坚守;救世与立人;读者中心;出版转型中图分类号:G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225(2020)11-0087-06网络新媒体时代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每个人都是信息传播者,人人可以随心所欲地发布信息。
传播形式立体化、互动化加速了传播的速度和效率,但传播信息良莠不齐、零散和不系统的知识导致网络伦理失范现象日益突出,“网络暴力”“标题党”、虚假新闻事件频发,信息传递失真,媒体公信力减弱,传播环境大大受到污染;媒体把关能力减弱,编辑在传播过程中的责任担当面临新的挑战。
信息技术和传播方式的变革催生了新的出版方式,但相对于传统出版,改革相对滞缓,存在着供给跟不上需求、供需不匹配、产能过剩等问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变化的阅读需求,编辑出版转型也面临挑战。
所以有人哀嚎“主编死了,在网络传播环境下失去了坚守”。
李金龙《鲁迅的编辑思想》⑴具有一定的现实和时代意义,面对时代风云变幻,我们编辑要坚守什么,这本书很好地回答了这个时代问题。
顾颉刚与《鲁迅全集》注释
![顾颉刚与《鲁迅全集》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74e1af6f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17.png)
70东方论坛一青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EASTERN FORUM—JOURNAL OF QINGDAO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No.1,2021顾颉刚与《鲁迅全集》注释鲍国华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天津300387摘要:在人民文学出版社《鲁迅全集》的注释过程中,注释者除查阅文献资料外,还访问了与鲁迅著作内容相关的当事人和知情人。
史学家顾颉刚曾与鲁迅共事,并产生恩怨纠葛,自然在被访问之列。
在接受访问及与注释者的通信中,顾颉刚以平和坦荡之心,提供了不少第一手资料;但在自家日记中,则呈现出不尽相同的立场和观点。
围绕《鲁迅全集》注释的方方面面,在历史的明与暗、思想的显与隐、文本的表与里之间,折射出顾颉刚微妙的政治和文化感受,这成为考察20世纪后半期中国知识分子心态史的一个突出个案。
关键词:顾颉刚;《鲁迅全集》;注释;心态史中图分类号:121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110(2021)01-0070-12在迄今各版本的《鲁迅全集》中,对鲁迅作品的注释,始于1958年版。
①这一版《鲁迅全集》由冯雪峰主持,林辰、孙用、杨霁云、王士菁等担任收集、整理、注释和编辑工作,②“对鲁迅作品的写作背景、涉及的古今人物、历史事件以及社团、书籍、报刊乃至典故、名物、方言土语、引文出处等等,尽可能一一加以注释疏证”③,共撰写注释5800余条,约54万字,为鲁迅作品的阐释和普及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为此后的注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注释,出现在1981年版《鲁迅全集》中。
这一版针对1958年版注释的不足,从1975年底开始,以单行本的形式重新编注出版鲁迅作品的“征求意见本”,对此前的注释进行修订和补充。
“征求意见本”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幽力、财力,查阅旧的报刊资料,访问当事人和知情人,先后有近200人参加了注释工作。
④在此基础上,人民文学出版社于全国性纪念鲁迅百年诞辰的1981年出版了16卷本《鲁迅全集》,注释总数达23000余条,240万字左右,较1958年版增加三倍以上。
鲁迅文集目录大全
![鲁迅文集目录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7ad45938a8114431b90dd8fe.png)
鲁迅文集网络版编校按语有人说鲁迅的文章过时了,我看未必尽然,反而觉得他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掷出的镖枪,竟越发地离我们近了。
当然这也是鲁迅先生所不愿意看到的:“我所怕的,倒是我的杂文还好像说着现在,或甚而至于明年。
”读一读鲁迅的文章,看看被他的镖枪所刺戮的旧中国世态百像,或许也是我们今天的借鉴。
值此鲁迅先生诞辰130周年之际,子夜星网站奉献出历经约半年时间整理编校的这部干净的《鲁迅文集》网络版,以供热心关注鲁迅的读者查阅。
可以肯定地说,目前网络中这是唯一的下了最大功夫整理编校的版本。
值得提示:为了尊重鲁迅先生,凡未经他自己及其夫人许广平后来审理归集的,或是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鲁迅全集》以外的文章,一律不予收录刊载。
原因很简单,鲁迅在解剖别人的同时,也在无情地解剖自己,他最具有代表性的思想与精神也是在不断的斗争中磨练出来的。
因而,他早期的有些文章及其观点,并不被后来的自己所完全肯定。
另外,当时政坛尤其黑暗纷杂,围攻、诋毁鲁迅的人亦不在少数,甚至不乏卑鄙政客假借鲁迅及其亲人的名义,发表一些悖逆的东西,这是须要明眼人加以鉴别的。
如果有人不问端底来由,囫囵地将这些已被作者自己抛弃的或由他人伪冒的东西刊载出来,是很不负责任的,而那些别具用心的人,就倍加受到谴责了。
如果您在阅览这部文集中发现有编校上的错漏,诚恳期望留言告知,先致谢意!子夜星网站2011.09.25鲁迅文集目录小说集呐喊·呐喊自序·一件小事·狂人日记·鸭的喜剧·端午节·故乡·孔乙己·药·阿Q正传·兔和猫·社戏·风波·头发的故事·明天·白光彷徨·祝福·弟兄·离婚·幸福的家庭·伤逝·长明灯·孤独者·高老夫子·示众·肥皂·在酒楼上散文诗及散文集野草·野草(译本序)·野草(题辞)·秋夜·影的告别·求乞者·我的失恋·复仇·复仇〔其二〕·希望·雪·风筝·好的故事·过客·死火·狗的驳诘·失掉的好地狱·墓碣文·颓败线的颤动·立论·死后·这样的战士·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腊叶·淡淡的血痕中·一觉朝花夕拾·小引·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后记杂文集而已集·题辞·黄花节的杂感·略论中国人的脸·革命时代的文学·写在《劳动问题》之前·略谈香港·读书杂谈·通信·答有恒先生·辞“大义”·反“漫谈”·忧“天乳”·革“首领”·谈“激烈”·扣丝杂感·“公理”之所在·可恶罪·“意表之外”·新时代的放债法·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小杂感·再谈香港·革命文学·《尘影》题辞·当陶元庆君的绘画展览时·卢梭和胃口·文学和出汗·文艺和革命·拟豫言·谈所谓“大内档案”·大衍发微二心集·《二心集》序言·“好政府主义”·“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运命·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友邦惊诧”论·“智识劳动者”万岁·《进化和退化》小引·《夏娃日记》小引·《野草》英文译本序·《艺术论》译本序·沉滓的泛起·答北斗杂志社问·答文艺新闻社问·答中学生杂志社问·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非革命的急进革命论者·风马牛·关于《唐三藏取经诗话》的版本·关于翻译的通信·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几条“顺”的翻译·柔石小传·上海文艺之一瞥·唐朝的钉梢·我们要批评家·习惯与改革·现代电影与有产阶级·新的“女将”·宣传与做戏·一八艺社习作展览会小引·以脚报国·再来一条“顺”的翻译·张资平氏的“小说学”·知难行难·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中华民国的新“堂·吉诃德”们·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坟·题记·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摩罗诗力说·宋民间之所谓小说及其后来·文化偏至论·说胡须·我们怎样做父亲·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未有天才之前·坚壁清野主义·我之节烈观·寡妇主义·春末闲谈·论雷峰塔的倒掉·再论雷峰塔的倒掉·看镜有感·杂忆·娜拉走后怎样·论睁了眼看·论照相之类·写在《坟》后面·论“他妈的!”·从胡须说到牙齿·灯下漫笔花边文学·《花边文学》序言·“彻底”的底子·“此生或彼生”·“大雪纷飞”·“京派”与“海派”·“莎士比亚”·“小童挡驾”·《如此广州》读后感·安贫乐道法·北人与南人·大小骗·刀“式”辩·倒提·点句的难·读几本书·读书忌·法会和歌剧·古人并不纯厚·过年·汉字和拉丁化·化名新法·考场三丑·看书琐记(一)·看书琐记(二)·看书琐记(三)·零食·略论梅兰芳及其他(上)·略论梅兰芳及其他(下)·论秦理斋夫人事·“……”“CCCC”论补·论重译·骂杀与捧杀·漫骂·女人未必多说谎·偶感·朋友·奇怪(一)·奇怪(二)·奇怪(三)·批评家的批评家·清明时节·商贾的批评·趋时和复古·谁在没落?·水性·算账·推己及人·玩具·未来的光荣·玩笑只当它玩笑(上)·玩笑只当它玩笑(下)·洋服的没落·小品文的生机·一思而行·迎神和咬人·又是“莎士比亚”·运命·再论重译·正是时候·知了世界·中秋二愿·做文章华盖集·题记·咬文嚼字(一、二)·青年必读书·忽然想到(一~四)·通讯·论辩的魂灵·牺牲谟·战士和苍蝇·夏三虫·忽然想到(五、六)·杂感·北京通信·导师·长城·忽然想到(七~九)·“碰壁”之后·并非闲话·我的“籍”和“系”·咬文嚼字(三)·忽然想到(十、十一)·补白·答KS君·“碰壁”之余·并非闲话(二)·十四年的“读经”·评心雕龙·这个与那个·并非闲话(三)·我观北大·碎话·“公理”的把戏·这回是“多数”的把戏·《华盖集》后记华盖集续编·小引·无题·有趣的消息·学界的三魂·古书与白话·一点比喻·不是信·我还不能“带住”·送灶日漫笔·谈皇帝·无花的蔷薇·无花的蔷薇之二·“死地”·可惨与可笑·记念刘和珍君·空谈·如此“讨赤”·无花的蔷薇之三·新的蔷薇·再来一次·为半农题记《何典》后作·马上日记·马上支日记·马上日记之二·记“发薪”·记谈话·上海通信·后记华盖·厦门通信·厦门通信(二)·《阿Q正传》的成因·关于《三藏取经记》等·所谓“思想界先驱者”鲁迅启事·厦门通信(三)·海上通信集续编补编集外集·序言·斯巴达之魂·说鈤·梦(很多的梦……)·爱之神·桃花·他们的花园·人与时·渡河与引路·“说不出”·记“杨树达”君的袭来·关于杨君袭来事件的辩正·烽话五则·“音乐”?·我来说“持中”的真相·咬嚼之余·咬嚼未始“乏味”·杂语·编完写起·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自传)·田园思想(通讯)·流言和谎话·通信(复霉江)·《痴花鬘》题记·《穷人》小引·通信﹙复未名先生﹚·文艺与政治的歧途·关于《关于红笑》·通信﹙复逢汉先生﹚·《淑姿的信》序·选本·诗:哭范爱农·诗:送O.E.君携兰归国·诗:无题(大野多钩棘)·诗:赠日本歌人·诗:湘灵歌·诗:自嘲·诗:无题(洞庭木落)·诗:二十二年元旦·诗:题《彷徨》·诗:题三义塔·诗:悼丁君·诗:赠人二首·诗:阻郁达夫移家杭州·附录:《奔流》编校后记集外集拾遗·怀旧·对于《新潮》一部分的意见·又是“古已有之”·通讯(致郑孝观)·诗歌之敌·关于《苦闷的象征》·聊答·报《奇哉所谓……》·《陶元庆氏西洋绘画展览会目录》序·这是这么一个意思·《苏俄的文艺论战》前记·通讯(复高歌)·通讯(复吕蕴儒)·通讯(致向培良)·通讯(致孙伏园)·一个“罪犯”的自述·启事〔关于铁塔强奸案〕·我才知道·女校长的男女的梦·中山先生逝世后一周年·《何典》题记·《十二个》后记·《争自由的波浪》小引·老调子已经唱完(在香港青年会讲)·《游仙窟》序言·哈谟生的几句话·《近代木刻选集(1)》小引·《近代木刻选集(1)》附记·《近代木刻选集(2)》小引·《近代木刻选集(2)》附记·《蕗谷虹儿画选》小引·《比亚兹莱画选》小引·《新俄画选》小引·文艺的大众化·《浮士德与城》后记·《静静的顿河》后记·《梅斐尔德木刻士敏土之图》序言·《铁流》编校后记·好东西歌·公民科歌·南京民谣·“言词争执”歌·帮忙文学与帮闲文学·今春的两种感想·英译本《短篇小说选集》自序·《不走正路的安得伦》小引·译本高尔基《一月九日》小引·《解放了的堂吉诃德》后记·《北平笺谱》序·上海所感·《引玉集》后记·《城与年》插图本小引〔诗〕·自题小像·哀范君三章·赠邬其山·无题二首(大江日夜… 雨花台边…)·送增田涉君归国·无题(血沃中原肥劲草)·偶成·赠蓬子·一二八战后作·教授杂咏四首·所闻·无题二首(故乡黯黯…皓齿吴娃…)·答客诮·赠画师·题《呐喊》·悼杨铨·无题(禹域多飞将)·无题(一枝清采妥湘灵)·无题(烟水寻常事)·报载患脑炎戏作·无题(万家墨面没蒿莱)·秋夜有感·亥年残秋偶作〔附录〕·《未名丛刊》与《乌合丛书》广告·《奔流》凡例五则·《艺苑朝华》广告·《文艺连丛》·《译文》终刊号前记·绍介《海上述林》上卷集·中国地质略论·破恶声论·《越铎》出世辞·辛亥游录·军界痛言·拟播布美术意见书外集拾遗补编·《大云寺弥勒重阁碑》校记·关于废止《教育纲要》的签注·会稽禹庙窆石考·《□肱墓志》考·《徐法智墓志》考·《郑季宣残碑》考·《吕超墓志铭》跋·《墨经正文》重阅后记·《鲍明远集》校记·《美术》杂志第一期·关于《拳术与拳匪》·随感录〔三则〕·随感录〔近日看到几篇〕·他·寸铁·自言自语·“生降死不降”·名字·无题(有一个大襟上……)·《遂初堂书目》抄校说明·破《唐人说荟》·关于《小说世界》·答广东新会吕蓬尊君·看了魏建功君的《不敢盲从》以后的几句声明·对于“笑话”的笑话·奇怪的日历·笞二百系笞一百之误·文学救国法·通讯(复孙伏园)·为北京女师大学生拟呈教育部文二件·《中国小说史略》再版附识·《走到出版界》的“战略”·《绛洞花主》小引·新的世故·中山大学开学致语·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关于小说目录两件·书苑折枝·书苑折枝(二)·书苑折枝(三)·关于知识阶级·补救世道文件四种·《丙和甲》按语·《某报剪注》按语·《“行路难”》按语·《禁止标点符号》按语·季廉来信按语·《示众》编者注·通信(复张孟闻)·《这回是第三次》按语·复晓真、康嗣群·《剪报一斑》拾遗·《我也来谈谈复旦大学》文后附白·通信(复章达生)·关于“粗人”·《东京通信》按语·敬贺新禧·致《近代美术史潮论》的读者诸君·关于《子见南子》·柳无忌来信按语·《文艺研究》例言·鲁迅自传·题赠冯蕙熹·《铁甲列车Nr.14-69》·题《陶元庆的出品》·凯绥·珂勒惠支木刻《牺牲》说明·《勇敢的约翰》校后记·理惠拉壁画《贫人之夜》说明·“日本研究”之外·介绍德国作家版画展·德国作家版画展延期举行真像·水灾即“建国”·题《外套》·我对于《文新》的意见·题记一篇·文摊秘诀十条·闻小林同志之死·通信(复魏猛克)·我的种痘·辩“文人无行”·娘儿们也不行·自传·关于《鹭华》·《无名木刻集》序·《玄武湖怪人》按语·《〈母亲〉木刻十四幅》序·题《淞隐漫录》·题《淞隐续录》残本·题《漫游随录图记》残本·题《风筝误》·《译文》创刊号前记·做“杂文”也不易·题《芥子园画谱三集》赠许广平·势所必至,理有固然·《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编选感想·“骗月亮”·“某”字的第四义·“天生蛮性”·死所·中国的科学资料·“有不为斋”·两种“黄帝子孙”·聚“珍”·《远方》按语·题曹白所刻像·“中国杰作小说”小引·题《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赠季皦·答世界社信·关于许绍棣叶溯中黄萍荪〔附录一〕·《中国矿产志》征求资料广告·《域外小说集》第一册·《劲草》译本序(残稿)·周豫才告白·生理实验术要略·什么话?·《坏孩子》附记·《苦闷的象征》广告·《未名丛刊》是什么,要怎样?(1)·白事·鲁迅启事·《莽原》出版预告·对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编者附白(《莽原》所要讨论的)·《敏捷的译者》附记·正误·《未名丛刊》是什么,要怎样?(2)·本刊小信·关于《近代美术史潮论》插图·编者附白·谨启·开给许世瑛的书单·鲁迅启事·《毁灭》和《铁流》的出版预告·三闲书屋校印书籍·三闲书屋印行文艺书籍·《“铁流”图》特价告白·更正(“没有”更正为“须有”)·《萧伯纳在上海》·《引玉集》广告·《木刻纪程》告白·给《戏》周刊编者的订正信·《十竹斋笺谱》翻印说明·《俄罗斯的童话》·给《译文》编者订正的信·“三十年集”编目二种·《死魂灵百图》广告·《海上述林》上卷插图正误·《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出版说明〔附录二〕·戛剑生杂记·莳花杂志·别诸弟三首(庚子二月)·莲蓬人·庚子送灶即事·祭书神文·和仲弟送别元韵并跋·惜花四律(步湘州藏春园主人元韵)·挽丁耀卿·题照赠仲弟南腔北调集·题记·“非所计也”·林克多《苏联闻见录》序·我们不再受骗了·《竖琴》前记·论“第三种人”·“连环图画”辩护·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自选集》自序·《两地书》序言·祝中俄文字之交·听说梦·论“赴难”和“逃难”·学生和玉佛·为了忘却的记念·谁的矛盾·看萧和“看萧的人们”记·《萧伯纳在上海》序·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关于女人·真假堂吉诃德·《守常全集》题记·谈金圣叹·又论“第三种人”·“蜜蜂”与“蜜”·经验·谚语·大家降一级试试看·沙·给文学社信·关于翻译·《一个人的受难》序·祝《涛声》·上海的少女·上海的儿童·“论语一年”·小品文的危机·九一八·偶成·漫与·世故三昧·谣言世家·关于妇女解放·火·论翻印木刻·《木刻创作法》序·作文秘诀·捣鬼心传·家庭为中国之基本·《总退却》序·答杨邨人先生公开信的公开信·声明且·序言·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答国际文学社问·《草鞋脚》小引·论“旧形式的采用”·连环图画琐谈介亭杂文·儒术·《看图识字》·拿来主义·隔膜·《木刻纪程》小引·难行和不信·买《小学大全》记·韦素园墓记·忆韦素园君·忆刘半农君·答曹聚仁先生信·从孩子的照相说起·门外文谈·不知肉味和不知水味·中国语文的新生·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以眼还眼”·说“面子”·运命·脸谱臆测·随便翻翻·拿破仑与隋那·答《戏》周刊编者信·寄《戏》周刊编者信·中国文坛上的鬼魅·关于新文字·病后杂谈·病后杂谈之余·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阿金·论俗人应避雅人·附记且介亭杂文二集·序言·叶紫作《丰收》序·隐士·“招贴即扯”·书的还魂和赶造·漫谈“漫画”·漫画而又漫画·《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内山完造作《活中国的姿态》序·“寻开心”·非有复译不可·论讽刺·从“别字”说开去·田军作《八月的乡村》序·徐懋庸作《打杂集》序·人生识字胡涂始·“文人相轻”·“京派”和“海派”·鎌田诚一墓记·弄堂生意古今谈·不应该那么写·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六朝小说和唐代传奇文有怎样区别·什么是“讽刺”?·论“人言可畏”·再论“文人相轻”·《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专辑》序·文坛三户·从帮忙到扯淡·《中国小说史略》日本译本序·“题未定”草(一至三)·名人和名言·“靠天吃饭”·几乎无事的悲剧·三论“文人相轻”·四论“文人相轻”·五论“文人相轻”──明术·“题未定”草(五)·论毛笔之类·逃名·六论“文人相轻”──二卖·七论“文人相轻”──两伤·萧红作《生死场》序·陀思妥夫斯基的事·孔另境编《当代文人尺牍钞》序·杂谈小品文·“题未定”草(六至九)·论新文字·《死魂灵百图》小引·后记且介亭杂文末编·《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序目·记苏联版画展览会·我要骗人·《译文》复刊词·白莽作《孩儿塔》序·续记·写于深夜里·三月的租界·《出关》的“关”·《呐喊》捷克译本序言·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曹靖华译《苏联作家七人集》序·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且介亭杂文附集·文人比较学·大小奇迹·难答的问题·登错的文章·《海上述林》上卷序言·《海上述林》下卷序言·我的第一个师父·答托洛斯基派的信·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苏联版画集》序·半夏小集·“这也是生活”·死·女吊·“立此存照”(一)·“立此存照”(二)·“立此存照”(三)·“立此存照”(四)·“立此存照”(五)·“立此存照”(六)·“立此存照”(七)·后记﹙许广平﹚热风·题记·随感录25·随感录33·随感录35~38·随感录39~43·随感录46~49·随感录53~54·随感录56~59·随感录61~66·智识即罪恶·事实胜于雄辩·估《学衡》·为“俄国歌剧团”·无题·“以震其艰深”·所谓“国学”·儿歌的“反动”·“一是之学说”·不懂的音译·对于批评家的希望·反对“含泪”的批评家·即小见大·望勿“纠正”三·序言·无声的中国·怎么写(夜记之一)·在钟楼上(夜记之二)闲集·辞顾颉刚教授令“候审”·匪笔三篇·某笔两篇·述香港恭祝圣诞·吊与贺·“醉眼”中的朦胧·看司徒乔君的画·在上海的鲁迅启示·文艺与革命(并冬芬来信)·扁·路·头·通信(并Y来信)·太平歌诀·铲共大观·我的态度气量和年纪·革命咖啡店·文坛的掌故(并徐匀来信)·文学的阶级性(并恺良来信)·“革命军马前卒”和“落伍者”·《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小引·现今的新文学的概观·“皇汉医学”·《吾国征俄战史之一页》·叶永蓁作《小小十年》小引·柔石作《二月》小引·《小彼得》译本序·流氓的变迁·新月社批评家的任务·书籍和财色·我和《语丝》的始终·鲁迅译著书目伪自由书·前记·观斗·逃的辩护·崇实·电的利弊·航空救国三愿·不通两种·赌咒·战略关系·颂萧·对于战争的祈祷·从讽刺到幽默·从幽默到正经·王道诗话·伸冤·曲的解放·文学上的折扣·迎头经·“光明所到”·止哭文学·“人话”·出卖灵魂的秘诀·文人无文·最艺术的国家·现代史·推背图·《杀错了人》异议·中国人的生命圈·内外·透底·“以夷制夷”·言论自由的界限·大观园的人才·文章与题目·新药·“多难之月”·不负责任的坦克车·从盛宣怀说到有理的压迫·王化·天上地下·保留·再谈保留·“有名无实”的反驳·不求甚解·后记准风月谈·前记·夜颂·推·二丑艺术·偶成·谈蝙蝠·“抄靶子”·“吃白相饭”·华德保粹优劣论·华德焚书异同论·我谈“堕民”·序的解放·别一个窃火者·智识过剩·诗和豫言·“推”的余谈·查旧帐·晨凉漫记·中国的奇想·豪语的折扣·踢·“中国文坛的悲观”·秋夜纪游·“揩油”·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为翻译辩护·爬和撞·各种捐班·四库全书珍本·新秋杂识(一)·帮闲法发隐·登龙术拾遗·由聋而哑·新秋杂识(二)·男人的进化·同意和解释·文床秋梦·电影的教训·关于翻译(上)·关于翻译(下)·新秋杂识(三)·礼·打听印象·吃教·喝茶·禁用和自造·看变戏法·双十怀古·重三感旧·“感旧”以后(上)·“感旧”以后(下)·黄祸·冲·“滑稽”例解·外国也有·扑空·答“兼示”·中国文与中国人·野兽训练法·反刍·归厚·难得糊涂·古书中寻活字汇·“商定”文豪·青年与老子·后记其他作品故事新编·序言·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古·《古小说钩沉》序·谢承《后汉书》序籍序跋集·[附]姚辑本《谢氏后汉书补逸》抄录说明·[附]关于汪辑本《谢承后汉书》·[附]汪辑本《谢承后汉书》校记·谢沈《后汉书》序·虞预《晋书》序·《云谷杂记》跋·《嵇康集》跋·《云谷杂记》序·《志林》序·《广林》序·《范子计然》序·《任子》序·《魏子》序·《会稽郡故书襍集》序·谢承《会稽先贤传》序·虞预《会稽典录》序·钟离岫《会稽后贤传记》序·贺氏《会稽先贤象赞》序·朱育《会稽土地记》序·贺循《会稽记》序·孔灵符《会稽记》序·夏侯曾先《会稽地志》序·《百喻经》校后记·《寰宇贞石图》整理后记·《嵇康集》逸文考·《嵇康集》著录考·《嵇康集》序·《俟堂专文杂集》题记·《小说旧闻钞》序言·《嵇康集》考·《唐宋传奇集》序例·《唐宋传奇集》稗边小缀﹙第一分﹚·《唐宋传奇集》稗边小缀﹙第二分﹚·《唐宋传奇集》稗边小缀﹙第三分﹚·《唐宋传奇集》稗边小缀﹙第四分﹚·《唐宋传奇集》稗边小缀﹙第五分﹚·《唐宋传奇集》稗边小缀﹙第六分﹚·《唐宋传奇集》稗边小缀﹙第七分﹚·《唐宋传奇集》稗边小缀﹙第八分﹚·《小说旧闻抄》再版序言中国小说讲义·中国小说史略〔二十八篇〕·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六讲〕鲁迅旧体诗集·鲁迅旧体诗集注〔六十一首〕。
研究鲁迅总结报告范文
![研究鲁迅总结报告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2ab078ad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6f.png)
研究鲁迅总结报告范文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先驱和杰出作家,他的作品以尖锐的批判精神和深刻的社会观察而闻名。
以下是一篇针对鲁迅研究的总结报告范文,字数在700字左右。
【引言】鲁迅,原名周樟寿,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化名人,被誉为"文化革命家"。
他以其深邃的文学才华和对中国社会的敏锐观察而闻名于世。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铸就了独特的文学风格,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主体】鲁迅的思想观点主要体现在他的作品中。
他通过小说、短篇故事和杂文等形式,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他的作品不仅揭示了社会问题,也从人类本质的角度提出了对人性的思考。
他的作品以批判尖锐、深邃的观察引起了读者强烈的共鸣,塑造了一批崇高的形像,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以及《阿Q正传》中的阿Q。
鲁迅的作品还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他批判了科举制度的不公和封建思想的愚昧,同时也指出了中国文化复兴的动力。
他提倡本土文化的振兴,并主张综合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拓宽了中国文化的发展空间。
鲁迅还在文学创作上具有创新意义。
他从现实生活和自己独特的观察点出发,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文学形式。
他的文字简练、直接,但又富有内涵和深意。
他的作品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对中国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结论】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他的作品以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思想观点而闻名。
他对中国社会的尖锐批判和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成为后世文学家的借鉴。
他的创新意义和影响力不仅限于文学领域,还深刻影响了后来的社会思想和文化发展。
鲁迅的作品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我们今天仍然需要学习和思考的对象。
[CPS文艺研究]鲁迅的文体意识及其文体选择
![[CPS文艺研究]鲁迅的文体意识及其文体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d7921b0e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a7.png)
—《诗歌之敌》一 文中也曾指出“科学”与“诗美”的冲突 。由于 五四时期过分强调语言的界定性 、明确性 ,促 进了科学的发展 ,推动了文化在整体上的转 换 ,但对文学这一具体领域而言 ,其损失也是 不言自明的 。文化的整体性历史进步 ,似乎 是在以 牺 牲 局 部 的 文 艺 的 本 体 特 性 为 其 代 价 。尤其是那些形式感较强 、最具文学性的 文学门类 (如诗歌) ,所受的损失要更大一些 。 相比较而言 ,小说 、杂文等文学门类要幸运一 些 :语言的精确性要求 ,在某种程度上或许可 以说是玉成了以叙述为主要语言特征的小说 (增加了叙事的清晰度) 和以说理为其语言特 征的杂文 (增强了说理的逻辑性) ,而以含蓄 、 寓义 、多义 、暗示 、抒情为语言特征的诗歌 ,则 不能不“交倒楣运”。
段话可以证明 ,鲁迅之于小说 ,其文体意识是 很自觉的 。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 :第一 ,鲁迅 很注重对白话语言的提炼和加工 ;第二 ,鲁迅 很强调“读得顺口”、“总希望有人会懂”。这 两点都标示了鲁迅的现代白话小说与五四那 场语言革命的关系 。鲁迅注重语言的提炼加 工 ,实际上正包含了鲁迅借小说助白话方式 确立 ,以使白话在表现力上能与旧的文言语 言方式抗衡的目的 。鲁迅所谓“采说书而去 其油滑 ,听闲谈而去其散漫 ,博取民众的口语 而存其比较的大家能懂的字句 ,成为四不像 的白话”, µϖ 正可以看出他对白话语言的创制 和完善所作的探索 。
从文学形式的独特性要求来看 ,小说也 有自身的文体要求 ,对此 ,鲁迅也有着精到的 理解 。例如 ,鲁迅在批评《官场现形记》艺术 上的不足时 ,主要是指出了它的“辞气浮露 , 笔无藏锋 , 甚至过甚其辞 , 以合时人之嗜 好”µω的缺点 ;在批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艺术上的不足时 ,也主要是指出了它的“描写 的张皇 ,时或伤于溢恶 ,言违真实 ,则感人之 力顿微”µξ的特点 。这里所谓的“辞气浮露 , 笔无藏锋”和“伤于溢恶”,都是指出了这些小 说过于直说 ,过多议论 ,而少形象和含蓄的弊 病 。鲁迅曾高度赞扬《儒林外史》在“指摘时 弊”方面的成就 ,而鲁迅尤为称道的是 ,这部 作品虽是指摘时弊 ,但却避免了直说 、议论等 小说文体之大忌 “: 无一贬词 ,而情伪毕露 ,诚 微辞之妙选 ,亦狙击之辣手矣 。”µψ在评价宋 代传奇小说时 ,鲁迅更是从文体要求的角度 认定 “, 传奇小说 ,到唐之时就绝了 。”这倒不 是宋代没有人作传奇 ,而是因为宋代的传奇 与小说的文体要求相去甚远 “: 宋时理学极盛 一时 ,因之把小说也多理学化了 ,以为小说非 含有教训 ,便不足道 。但文艺之所以为文艺 , 并不贵在教训 ,若把小说变成修身教科书 ,还 说什么文艺 。宋人虽然还作传奇 ,而我说传 奇是绝了 ,也就是这意思 。”µζ 鲁迅对小说这
【单元整体教学】打开小说阅读的三把钥匙——统编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整体教学】打开小说阅读的三把钥匙——统编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a842495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45.png)
【单元整体教学】打开小说阅读的三把钥匙——统编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设计意图统编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选编了四篇风格各异、写法不同的中外小说,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世态人情。
单元编写要求在学习中要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欣赏小说的语言、把握小说的不同风格、了解作品中折射的世态人情和时代风貌、理解小说主题、感受作品的社会意义。
其中,《孔乙己》以小伙计的视角,以咸亨酒店为背景,截取生活的几个场景,塑造了一位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1];《变色龙》围绕狗咬人的事件,以讽刺幽默的手法塑造了一个溜须拍马、谄上欺下、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小人形象,揭露了沙皇俄国统治下的社会黑暗和官僚阶层的厚颜无耻;《溜索》以散文化的笔法描述了马帮气定神闲地乘着溜索跨越怒江大峡谷的经过,突出马帮人的勇敢、沉着和冷静,展现了马帮汉子的彪悍和野性;《蒲柳人家》(节选)以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说唱艺术的表现手法塑造何满子、一丈青大娘、何大学问三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再现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一带农村的风景习俗、世态人情。
在这个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在七、八年级,特别是九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专题学习过小说,对于小说的文体特征和文体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具备了阅读小说的基本能力。
但之前的小说学习更多地停留在对故事情节的梳理、人物形象的分析、环境作用的分析和文章主旨的理解上,而这个单元的小说学习不仅要巩固之前的学习成果,更重要的是能力上要迭代升级,注重小说阅读策略的掌握,这既是教材编写的要求,也是初、高中教学过渡的要求,更是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要求。
单元整体设计的核心任务是“录制一个8分钟以内的微课,分享小说阅读的一种策略”。
这一核心任务属于学法指导,本质上为小说欣赏,本单元四篇风格鲜明的小说提供了阅读小说的多种角度。
学生可以在梳理情节的基础上,利用叙事学的对话理论,品析人物之间对话的特点,探究小说的主题,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学生可以从语言表达入手,品味白描式的动作描写、幽默式的语言描写、洗练式的语言描写、乡土味语言描写,分析人物形象,解读小说的语言风格;学生还可以从叙事视角入手,分析视角不同产生的效果,感悟小说叙事特色……总之,以单元课文为样例,为学生提供打开小说阅读的三把钥匙:品味人物对话、分析语言风格和赏析叙事视角。
日本鲁迅研究概观
![日本鲁迅研究概观](https://img.taocdn.com/s3/m/bd345032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6d.png)
作者: 张梦阳[1]
作者机构: [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文艺研究
页码: 38-43页
主题词: 日本;鲁迅研究;实证;思辨;切入点
摘要:日本的鲁迅研究历史很长。
20世纪40年代以后的日本鲁迅研究,是以竹内好的《鲁迅》为起点的。
这是一位思想家的鲁迅论,是日本的思想家竹内好与中国的思想家鲁迅在“抗拒为奴”这一点上达到了“深度契合”。
以后伊藤虎丸以对“个的自觉”的深刻理解,使日本鲁迅学界的鲁迅观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北冈正子和丸山异是实证学者的代表,木山英雄以诗性哲学家的思辨见长,藤井省三、吉田富夫等则善于寻找研究的切入点。
鲁迅及其文学探讨 毕业论文参考范文
![鲁迅及其文学探讨 毕业论文参考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a7a6732a910ef12d2af9e7fd.png)
毕业论文题目:鲁迅及其文学探讨姓名:学号:性别:专业:年级:指导老师:年月日鲁迅及其文学探讨中文摘要文学是一种语言性艺术,是运用富有文采的语言去表情达意的艺术样式。
然而,鲁迅所承受的是一个民族无路可走的悲哀,他无法顺利地在其间抽身,相反,他愈在其间探索愈是加深了悲哀,这种悲哀集合起来无处发泄,慢慢成了心内的黑暗及虚无感。
这种鲁迅才能让人理解,因为他有痛,有伤,然而奋然前行!关键词:鲁迅; 文学;思想;影响;学习。
目录中文摘要 (ⅰ)目录 (ⅰ)1.鲁迅简介及其当时社会背景 (2)2.鲁迅先生的深刻而且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 (2)3.对鲁迅的文学作品分析及评价 (4)4.他对当时生活强烈的的期望与他坚韧顽强的灵魂 (5)5.鲁迅及其文学创作对当时社会的深远影响和意义 (6)6.崇尚伟大的精神和他所具有的价值 (7)7.鲁迅对我国文化事业的贡献 (7)参考文献 (8)鲁迅及其文学探讨从古至今,多少关于文学的言论,甚至传说,准确的说:文学是一种语言性艺术,是运用富有文采的语言去表情达意的艺术样式。
然而,鲁迅所承受的是一个民族无路可走的悲哀,他无法顺利地在其间抽身,相反,他愈在其间探索愈是加深了悲哀,这种悲哀集合起来无处发泄,慢慢成了心内的黑暗及虚无感。
这种鲁迅才能让人理解,因为他有痛,有伤,然而奋然前行!在人生道路上留下了辉煌的色彩。
一、鲁迅简介及其当时社会背景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
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
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代表作品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狂人日记》《朝花夕拾》。
也是新文化涌动的倡导者。
鲁迅生活在一个无言语自由、黑暗、有反动派的社会里。
因此,他一生中就以写文章表达出自己强烈的感情和对民族灵魂的深切期望。
鲁迅编辑出版思想
![鲁迅编辑出版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5cf499ef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75.png)
摘要 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然而鲁迅的文学创作却是和他的编辑出版事业一道发展的。
可以说,鲁迅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编辑出版家。
编辑出版活动伴随了鲁迅的一生,他为我国现代出版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为我们奉献了他一点一滴呕心沥血制作的精神盛宴的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编辑出版思想:即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思想、人才思想、为革命斗争服务的思想和书籍装帧设计的思想。
他那独特的编辑出版思想特点:即独特的艺术性,鲜明的战斗性,培养人才的前瞻性和编校的严肃性,是我们现代出版人学习的榜样。
作为编辑出版家的鲁迅,编辑出版工作不是一件单纯的技术性劳动,而是一种可以体现自己文艺思想和精神力量的创造性工作。
他把编辑出版工作当作一种非常重要而且很有意义的工作来做,他借助编辑出版工作来完成和体现自己作为进步知识分子的责任和使命:即思想启蒙,改造社会,建设一种新文化。
这正是鲁迅从事编辑出版事业的初衷,也是他作为编辑出版家的立意高远之处。
关键词:鲁迅;编辑出版;思想;特点AbstractMr. Lu Xun’s lofty status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is a factknown to all , but literary creation of Lu Xun and his editing and publishing causedeveloped together .We can say Lu Xun not only a great writer , thinker , revolutionizer , but also a great editor and publisher . Editing and publishing activityfollowed Lu Xun’s life and he made remarkable contribution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publication in our country . While taking infinite pains in making spiritual grandbanquet for us , he had left abundant thoughts and practice of editing and publishingfor us too , the thought of serving for people, the thought of a man of great talent , thethought of serving for conflict and the thought of binding and layout .His originalcharacter of his editing and publishing thought ,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art of booksand periodicals binding and layout , brilliant combat , lay stress on training youngwriters and editors and conscientious style of editing and proofreading , which is thepattern that we modern publishers learn .As an editor and publisher ,editing and publishing was not a pure skill but anactivity work embodying his literary thoughts and his spiritual strength . He regardedediting and publishing work as a kind of important and meaningful work . He finishedand reflected his responsibility and mission of the progressive intellectual throughediting and publishing work , namely carrying on enlightenment , transforming thesociety , building a kind of new culture . This is Lu Xun’s original intention to engagein editing and publishing cause ,and this is Lu Xun’s farsighted conception as aneditor and publisher too .Key words : Lu Xun ; editing and publishing ;thought ; character湘潭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读校史,走进辽科的前世今生(一)
![读校史,走进辽科的前世今生(一)](https://img.taocdn.com/s3/m/bc63f49e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55.png)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学校历史是学校办学传统与校园文化精神的永恒依托,既是一所学校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也是学校薪火传承、开拓创新的不竭动力。
在辽宁本溪有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大学——辽宁科技学院。
它伴随着这座城市历经风雨,走过了百年峥嵘岁月,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发挥了自己独有的作用。
辽宁科技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它的前身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成立的时间,最早可追溯到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
据有关史料记载,1906年9月本溪开始设县,县公署设在本溪湖。
1907年前后成立了本溪县立师范传习所,次年更名为本溪县立师范讲习所。
本溪县立师范讲习所地处本溪湖前大堡(溪湖前街)。
学制为一年,以后改为二年。
1921年春,师范讲习所改名为本溪县立师范讲习科,学制改为三年。
1925年,在师范讲习科院内增设本溪县立初级中学,后因校舍不够用,由本溪煤铁公司资助,另在太子河沿山坡上建筑新校舍,1927年学校迁入新校舍(今本溪市河沿小学校址)。
由于师范、初中合校上课,故有“师中学校”之称。
后来师范停止招生,遂被称为“本溪县立初级中学校”。
1935年春招生时,增设农业学校,只招了两期学生共两个班便停办了。
初中部分仍然继续招生,于1937年改为奉天省立本溪初级中学。
1938年春又更改校名为奉天省立本溪国民高等学校(工科)简称“国高”。
设采冶科,学制四年。
1939年春,省教育厅将原奉天省立第二工科高级中学最后一班采矿科学生并入本溪国民高等学校。
本溪国高在1945年以前,长期保持采矿冶金科,共八个班,学生约计450人。
1945年春又增设化工、电气班,多招学生60名。
当时学生共有九个班,学生总数为509人。
“八一五”东北光复,国民高等学校的名称遂即废止。
1945年,祖国光复后,本溪处于无政府状态,校事无人主持。
这时教员朱光璧读校史 , 走进辽科的前世今生(一)1927年迁入新校舍(下转封三)(上接封二)(副教授,已离休)、李玉润与孙振华、王希烈(已离休)等人研究,认为祖国既已光复,教育亦应兴起,于是,他们便把学生组织起来,编为五个班,由教员义务上课。
鲁迅研究的范式变革与概念重估——评钟诚《进化、革命与复仇:“政治鲁迅”的诞生》
![鲁迅研究的范式变革与概念重估——评钟诚《进化、革命与复仇:“政治鲁迅”的诞生》](https://img.taocdn.com/s3/m/2ed7564bf121dd36a22d82ed.png)
Paradigm Change and Concept Reassessment of Lu Xun Studies:On Zhong Cheng's Evolution,Revolution
and Revenge
作者: 国家玮[1]
作者机构: [1]山东大学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文艺研究
页码: 147-155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12期
主题词: 鲁迅研究;关于鲁迅;竹内好;历史中间物;回心;范式变革;主体性;革命
摘要:关于鲁迅思想与政治实践关系的讨论,既有研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回心"说与"历史
中间物"说。
前者强调通过文学提供的主体性来面对或介入政治。
文学被视为一种不满于现状、
不断冲击既有秩序安排、回到原点的精神,也就是竹内好所说的"无"。
持这种精神的人,在政治上
只相信"永远革命","不把革命的普及看作革命的成功,而看做革命的堕落,加以破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问答:
1、简述鲁迅的新文学批评。
鲁迅的新文学批评是建立在他的文化批评与社会批评的基础之上的,充满着一种严谨而深刻的理念,并由此而建构起一套富于自我特色的批评话语体系,主要表现为讲求常识、视野广阔与关怀现实等多个方面。鲁迅的新文学批评文本也是开放的,包括了多层面解读的含混性与复杂性,对以后的文学批评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2、简述鲁迅杂文的文学史意义。
鲁迅的杂文把笔触伸向了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各种不同阶层的各种不同的人物,其中有无情的揭露,有愤怒的控诉,有尖锐的批判,有辛辣的讽刺,有机智的幽默,有细致的分析,有果 决的论断,有激情的抒发,有痛苦的呐喊,有亲切的鼓励,有热烈的赞颂,笔锋驰骋纵横,词采飞扬,形式多样,变化多端。它自由、大胆地表现现代人的情感和情绪体验,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鲁迅杂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抹煞的。
3、为什么说"立人”是鲁迅启蒙思想的中心任务。
1907年,远在日本求学的鲁迅先后抛出《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以及《破恶声论》(1908)等文章,一举确立了“立人”思想,并明确给出其“道术”:“尊个性而张精神”,也即“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以改造国民性为核心的“立人”思想构成了鲁迅一生思想的基点和支柱,无论是其“五四”时期重新确立启蒙思想,还是1930年代接受阶级论思想,都是“立人”思想的不断修正、完善与实践,而不是一种否定的结果或新生的产物。事实上,只要考察“立人”思想形成的背景,便可清晰地发现,日本明治以来形成的国民性讨论以及甲午中日战争、俄日战争以来形成的民族主义热潮,严复、梁启超、章太炎、赫胥黎、尼采、拜伦,以及儒、道、墨、法、道教、佛教、基督教等,都在不同程度和层面上影响了青年鲁迅。对这些复杂的思想资源如何进行筛选、整合和运用,对于涉世不深的鲁迅来说,显然是个不可回避的难题。还有,特殊的人生阅历及批判性反思的个性也决定其思想必然是深刻而复杂的。因此,青年鲁迅“立人”思想作为一个复杂甚至矛盾的统一体。
2、启蒙主义
用自由、平等、博爱、天赋人权来反对封建专制和特权;用无神论、自然神论或唯物论来反对宗教迷信。它为资产阶级政权的确立和资产阶级文学的产生开辟了道路。由三个基本的心理认知构成:整个宇宙是可以得到充分认识的,它是由自然而非超自然力量支配的;严格运用“科学方法”就可以解决所有研究领域的基本问题;人类通过“教化”获得几乎没有止境的改善。
3、“青年必读书”事件
1925年1月4日,北方报刊重镇《京报副刊》向文化界名流征求“青年必读书”,胡适等人均给出了答案,如许寿裳推荐了法布耳的《昆虫记》、鲁迅的《呐喊》等,常维钧推荐了《蔡孑民先生言行录》、《胡适文存》等,而鲁迅则说“从来没有留心过,所以现在说不出”。并在附注里写下:“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鲁迅一言激起千层浪,批评乃至对骂由此而起。鲁迅这段话也成了后来读书人永远的话题,至今仍常被提起。“青年必读书事件”大概可称得上近代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书目事件”。
4、学衡派
反对新文学运动的封建复古流派。1922年1月创刊《学衡》杂志,标志着该派的诞生。代表人物为当时南京东南大学的教授胡先骕、梅光迪、吴宓等人。他们反对新文学运动,鼓吹文言优于白话,诬蔑白话“以叙说高深之理想,最难剀切简明”,极力主张言文不能合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5、“左联”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是中国共产党于1930年代在中国上海领导创建的一个文学组织,目的是与中国国民党争取宣传阵地,吸引广大民众支持其思想。左联的旗帜人物是鲁迅。
一、名词解释
1、乡土文学:
又称乡土小说,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 。上个世纪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代表作家有彭家煌、鲁彦、许杰、许钦文、王任叔、台静农等。乡土文学是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
6、“鲁迅风”
又名“鲁迅风”杂文流派。“鲁迅风”杂文流派出现于孤岛时期的上海,主要作者有巴人(王任叔),周木斋,唐弢,柯灵,孔令境等。1939年1月,《鲁迅风》杂志创办,是这一流派最终形成的标志。1941年,周木斋病逝,巴人奉调印尼,“鲁迅风”杂文流派解体。在这一时期,同人们合出过杂文集《边鼓集》《横眉集》个人集主要有《生活、思索与学习》《窄门集》(巴人),《消长集》(周木斋),《投影集》《短长书》(唐弢),《市楼独唱》(柯灵),《秋窗集》(孔令境)等。这一流派以继承鲁迅精神和鲁迅杂文为己任,强调以杂文为武器进行战斗。正如巴人在《鲁迅风》发刊词中所说:“生在斗争时代,是无法逃避斗争的。探取鲁迅先生使用的武器的秘密,使用我们可能使用的武器,袭击当前的大敌;说我们这刊物有些‘用意’,那便是唯一的‘用意’了。“鲁迅风”杂文家们在上海四周沦陷之后,利用英法租界这个特殊环境,围绕抗日救亡这一中心问题写出了许多战斗性杂文,确实发挥了“袭击当前的大敌”的作用。
4、简述《故事新编》的艺术特色。
《故事新编》的一大特色是“油滑”。所谓“油滑”是指在古人古事听描写中,巧妙地揉进去了不少今人今事,穿插了某些喜剧性的现代生活细节与词汇,构成作品特有的艺术风格。
《故事新编》的另一大特色是它的浪漫主义倾向十分鲜明、突出。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故事情节的传奇性;正面人物塑造的理想主义色彩(奇特的外貌与雄伟的气概、非凡的才能、崇高的品德);奇妙的想像、联想和极度的艺术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