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学实录
《背影》课堂教学实录
![《背影》课堂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ecb94b2a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0f.png)
《背影》课堂教学实录《背影》课堂教学实录(精选12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背影》课堂教学实录,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背影》课堂教学实录 1 教材分析:《背影》一文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篇课文。
朱自清的这篇《背影》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至今仍充满了感人之深的力量,它以纪实的手法,描写了1925年10月,在家庭遭遇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的儿子的经过。
通过朴素真切的语言,表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情和儿子对父亲的深深的感念之情。
作者通过写父亲的背影。
把父亲的慈爱和迂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凝聚在这一点上,父与子的离别时深沉的爱也倾注在这一点上,在平实之中蕴涵着真挚之情。
课堂实录:我们常说母爱是慈祥的,父爱是严厉的。
但在朱自清的笔下,父爱却是绵长的的,以至“我”读父亲的来信时,热泪盈眶。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的《背影》。
(板书课题)感受那份绵长而温暖的父爱。
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疏通字词,读出课文的感情。
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生:文章讲述了父亲送我上学时为我艰难买橘的故事,表达父亲对我深深的关爱之情。
生:文章讲述了父亲为生活劳碌奔波,晚境却很颓唐的故事,说明旧中国世态炎凉。
生:文章讲述了“我”家庭遭遇变故,祖母去世,父亲的工作也交了卸。
生:课文以背影为主线,四次写父亲的背影,表达了父与子之间相爱和相怜的故事,和子对父的深深的感念之情。
生:我觉得文中还透着淡淡的哀伤之情。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呢?生:文中几次提出“我”哭了,因为祖母的去世;因为看到父亲的艰难的买橘;因为不舍父亲的离去;因为读到父亲的来信,父亲老了,而“我”这不孝子却不能在身边侍奉,内心深深的自责和愧疚。
师:你说得很好。
《背影》课堂教学实录
![《背影》课堂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2ebdb6b7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83.png)
课文结构与内容分析
总结词:全面剖析
详细描述:教师对《背影》的课文结构进行了全面剖析,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 旨和各个段落的意义。教师分析了文章的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以及各个部 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
重点词句解析
总结词:细致解读
详细描述:在《背影》的课堂教学实录中,教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了细致的解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些词句的含义 和作用。教师通过讲解、举例和课堂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这些重点词句的用法和意义,提高他们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 力。
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敬畏之心,树立正 确的价值观。
教学内容与安排
文本阅读
引导学生阅读全文,了解文章 大意和主题思想。
课堂互动
组织学生讨论、提问,鼓励学 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导入
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 考父爱的伟大,激发学生对本 课的兴趣。
重点讲解
讲解文章中的重点、难点和精 彩之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 本。
教学改进的建议
教学方法的调整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背影》这篇课文,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引入更多的多媒体资料和实际案 例,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我将尝试采用更加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同时, 我也会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感受。
写作练习
仿写练习
让学生仿照《背影》的写作风格,写一篇关于亲情的短文,锻炼写作能力。
读后感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背影》的读后感,表达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06
教师反思
教学方法的反思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在教授《背影》这篇课文时,我采用 了讲解、讨论和小组合作的方法。这 些方法是否真正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 的主题和情感,是值得反思的。
《背影》教学实录
![《背影》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2f9cb72c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bd.png)
《背影》教学实录《背影》教学实录《背影》教学实录1初中二年级教案:《背影》教学实录,是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本教案由Word软件制作,文件大小为 8 K,创作者将在文件内注明,已被网友下载次,受欢迎程度为级。
《背影》教学实录2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前天晚上我们对《背影》进行了课前学习。
我们学习分为课前、课堂和课后的学习。
我们现在是课堂学习,之后还有课后的学习。
请同学们回顾下之前的学习,我们学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或者有什么疑惑?都可以分享!我们要探知未知领域,请大家积极发言。
生1:作者有句话莫名其妙:“我现在想想,那是真是太聪明了。
”为什么作者这样说?师:很好。
我们把这个问题先放放,待会解决。
生2:父亲写到身体平安,但是又说大去之期不远矣,二者互相矛盾。
师:大去是什么意思?生齐答:快死了。
师:前面说平安,后面说离死不远,矛盾的,是解决的问题之一。
生3:不知何时再能相见,本来和父亲关系不好,现在又想见,为什么?师:非常好的问题,有疑惑我们就要解开疑惑,还有没有?生4:“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怎么理解?师:其他同学是怎么理解的?生5:在安慰儿子。
学会坚强,师:很好,我们要学会坚强,不只是在学习中。
生6:有朋友约出去游逛,勾留了一日,作者却和朋友去游逛,没有陪家人,说明作者不想接受父亲,为什么作者不接受父亲?师:是不接受父亲吗?生7:是和父亲的关系有些僵硬。
师:好,还有没有别的问题。
生8:文章的题目是《背影》,为什么写的是背影而不是其他地方?师:问得好,为什么不写其他地方?总得写一个部位,哪个部位都可以。
一般我们写人物都要写什么?如果写父亲会写父亲哪方面的特点?生9:外貌和体质。
师:写了是为什么突出什么?能不能写成了别人的父亲?生:突出特点。
师:选最具有特点的地方写,可能对朱自清而言,父亲的背影是最具代表性的。
生10:前面说和父亲关心不好,为什么父亲的背影消失在人海中,却流泪了?师:这个问题也值得深思?还有问题吗?生11:父亲和我关系僵硬,为何踌躇了一会儿还是要和我一起去?师:在文章里找一找,应该有句子能够回答。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背影教学实录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背影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17e328ae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41.png)
《背影》教学实录师:同学们,首先我们一起欣赏一组图片,欣赏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屏显一组父亲与孩子的背影图片师:看了这组图片,同学们有何感受。
回看图片生:感受到父亲对孩子的爱。
师:是的,虽然这仅仅是一组短短的背影图,但却折射出浓浓的父爱,这样的背影怎能让人忘怀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板书背影朱自清师: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
我这篇文只是写实,……”而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已28岁,距离《背影》里的那一回己八年,作者在文章开篇也写到“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师:昨天已让大家预习过,现在再给两分钟,根据预习提示快速浏览课文。
屏显预习提示1、文中共有几次写到“背影”?2、哪一次“背影”写得最具体、最感人?3、找出令你感动的句子。
师:文中共有几次写到“背影” ?生:四次写到背影师:这四次背影分别出现在什么地方?生:第一次在开头,“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车站送别时,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
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
第四次在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师:这四次背影,哪一次写得最具体、最感人?生:第二次师:“我”与父亲是在什么情况下见面的?生:第四自然段,“我”将要去北京。
师:这是见面的背景吗?再想一想,我和父亲因为什么原因有了这次见面。
生:第二自然段,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我与父亲回去奔丧。
师:此时,父亲的心情怎样?生:痛苦、难过师:是的,家中亲人去世,内心痛苦不已,可能会触景伤情,然而家中不幸的事却还不仅如此。
此时,父亲还失业了,作为家里的顶梁柱,这无疑是晴天霹雳,真可谓是祸不单行呀。
但家中惨淡的光景还不仅如此,还有哪些呢?生:第三自然段,变卖典质,还了亏空;借钱办丧事;丧母和失业师:失去亲人,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失业、借债等境况又使他的内心充满了忧愁。
朱自清《背影》课堂教案实录
![朱自清《背影》课堂教案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9d335495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3d.png)
朱自清的《背影》被誉为中国现代散文的代表之一。
它是一篇伤感的故事,主人公小孩离家求学,在学校不小心弄坏了玻璃杯,便试图混淆视线开溜,没想到被父亲看到了,但父亲没有责骂,只是默默地替他付了钱,转身离开了,小孩感到非常内疚和难过,一直看着父亲的背影直到消失在自己视野中。
此次课堂教案旨在通过《背影》这篇文学作品,引领学生们在情感交流、思维拓展、文学素养等方面得到有益的训练和提升。
一、教学目标1. 理解《背影》篇章的基本结构和意义,并掌握文学阅读的基本思路和方法;2. 通过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情感交流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和思考;4. 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为以后的文学创作和读写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二、教学过程1. 内容呈现教师介绍《背影》的作者和背景,让学生了解其著名散文家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2. 文本分析让学生小组阅读《背影》,分析篇章结构、语言运用、象征意义等方面。
同时,要引导学生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疑问和猜测。
3. 语言运用训练学生通过阅读《背影》和分析文本,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如何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学习如何利用比喻、对比、象征等修辞手法,以及如何选择恰当的词汇和句式,以确保情感表达和思想表达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4. 内容创作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针对《背影》中的主题和情节,进行创作活动,可以写一篇描写亲情的故事,或者写一篇自己的背影故事,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表达,同时体验文学创作的乐趣。
5. 思考导引教师为学生提供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文章的主题和含义。
例如,引导学生思考“亲情”“父爱”“孩子成长”等话题,并且对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进行具体的解读和分析。
三、教学总结《背影》虽然是一篇短篇小说,但它也是一篇充满思想和情感的文学作品。
通过此次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文学阅读的基本经验和方法,还进一步培养了情感交流和表达的能力,实现了个性化学习和思维的拓展。
《背影》课堂实录
![《背影》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097adc3c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df.png)
《背影》课堂实录《背影》课堂实录《背影》课堂实录1师:提起父亲,你会想到什么样的词句?生:坚强、勇敢、伟大、心胸宽广等等。
师:假如你的父亲给你写信,会写些什么?生:他一定会鼓励我好好学习。
生:肯定是让我在家听话,听爷爷奶奶、老师的话,否则会揍你。
师:我们来看一看,作者的父亲给他写了一封信:“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读了这封家书,你们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学生反复读这封书信。
生:我觉得这不像是一位父亲写给儿子的,倒像是一位陌生人写的,充满了请求之意。
生:读出了一种悲伤之情,写下这封家书的人,心情一定是极为沉重的。
生:我觉得父亲写下这封家书时,是一种矛盾的心情。
既不希望在远方的儿子为自己担心,又希望儿子能够重视自己。
师:你说得很好。
有一句老话:儿行千里母担忧。
其实父亲又何尝不是担忧呢?生:父亲一边说自己身体平安,一边又说自己大去之期不远矣,他是在宽慰儿子,又非常想见自己的儿子一面。
生: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似乎在对儿子说:我们能否再见一面,你原谅我吧!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读出了父亲信中的那难以言述的话语。
一个有新思想的儿子,一个有守旧情怀的父亲,他们之间的矛盾可想而知。
也正是因为种种的恩怨,让父子两人天各一方。
而今,当儿子收到父亲那无法说清却又感怀于心的家信时,他又是一种怎样的感受?生: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生:我不由得流下泪来,想起了他的种种好处来。
生:作者说,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既表明了自己想与他再相见的情感,更有一种对自己过去所作所为的一种愧疚。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
一封家书,勾起了儿子对父亲的怀念,也让儿子对父亲的种种过往烟消云散。
父子没有隔夜仇,分隔太久的父子,通过这一封家书,让往昔温情的一幕浮上眼前,那是怎样的一幕呢?生:看到了父亲的背影。
生:应该说是车站送别,父亲给我买橘子的一幕。
生:车站送别时父亲的背影。
《背影》课堂实录:教案详解
![《背影》课堂实录:教案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f5c0bdd2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d3.png)
《背影》课堂实录:教案详解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背影》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能够分析并欣赏《背影》中的艺术特色,如人物形象、情节安排、景物描写等。
(3)能够运用文本中的描写方法,创作一篇以“背影”为主题的短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背影》的内涵。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本,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通过模仿和创作,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2)学会珍惜亲情,关爱家人。
(3)激发对文学的热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背影》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分析《背影》中的艺术特色。
(3)运用文本中的描写方法,创作一篇以“背影”为主题的短文。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父爱主题,感受亲情的伟大。
(2)分析并欣赏文本中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背影》。
(2)引导学生关注亲情主题,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父爱主题,感受亲情的伟大。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故事,增进感情。
5. 写作练习:(1)布置以“背影”为主题的写作任务。
(2)指导学生运用文本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创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写作练习:评价学生在写作中的创意、描写方法及情感表达等方面,给予肯定和鼓励。
3. 情感态度: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了解学生对亲情的认识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总结课堂教学的收获,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背影》教学实录
![《背影》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89c49180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56.png)
《背影》教学实录
第一节课:
开场白:老师可以通过介绍《背影》的背景、作者及文学价值等方式来引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和预习:老师可以通过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描述自己在家庭中的关系,或者询问学生对父母的理解和感受,以引出《背影》中父子关系的主题。
阅读文章:让学生自主阅读《背影》,并询问学生有关文章的感受和理解。
分析文章结构:老师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结构进行分析,包括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的内容及表达方式。
讲解文学修辞手法:老师讲解文章中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比拟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作业布置:布置作文作业,让学生通过文章中的父子关系,结合自己的家庭情况,写一篇关于亲情的感想。
复习和引言:老师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想,引出关于亲情的讨论。
学生作文分享:学生可以就自己在家庭中的感受进行分享,让全班同学产生更多共鸣。
思考与讨论:老师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父子关系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以及父亲的牺牲与奉献的意义,激发学生对家庭情感的思考。
展示相关视频或图片:老师可以通过展示与《背影》故事相关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故事背后的情感。
完成相关练习: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并巩固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梳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以上教学实录,可以帮助语文老师更好地教授《背影》这篇经典散文,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领悟其深刻的内涵,以及对父子情感的探索。
也可以激发学生对家庭亲情的深刻思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背影》教学实录
![《背影》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423e785c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fb.png)
《背影》教学实录教学内容:诗歌鉴赏《背影》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作品背景和风格,理解诗歌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2.通过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诗歌的美和力量。
3.培养学生对父爱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珍惜亲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诗歌鉴赏,理解诗歌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难点:理解诗歌中的深层含义,进行情感表达和思维激发。
三、教学准备1.教师备课:熟读诗歌《背影》,准备相关教学素材。
2.学生备课:预习诗歌《背影》,了解诗人及其作品的背景。
3.课堂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课件或图片。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你对父爱有怎样的理解?你曾经因为父爱而感动或思考过什么?请谈谈你的感受。
教师出示诗歌《背影》的全文,并简要介绍诗人及其背景。
然后请学生读一遍诗歌,了解基本内容和结构。
教师引导学生逐句分析诗歌《背影》,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情感内涵。
A. 第一段:诗人追忆父亲背影,表达了对父爱的眷恋和敬仰。
B. 第二段:诗人描述父亲为自己篮球鞋忙碌的身影,深刻表现了父爱的默默付出。
C. 第三段:诗人透过父亲的背影,感悟到自己已长大成人,也明白了父爱的深沉。
教师组织学生共同讨论:你在诗歌中是否有共鸣?你眼中父亲的背影是怎样的形象?你对父爱有怎样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布置作业:请你以《背影》为题,写一篇作文或诗歌,表达你对父爱的理解和感悟。
6.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简要总结课堂内容,强调父爱的伟大和宝贵,希望学生珍惜亲情,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以诗歌《背影》为背景,通过诗歌鉴赏和情感交流,引导学生对父爱的理解和感悟。
虽然课堂时间有限,但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可以感受到学生对父爱的珍惜和感恩之情。
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继续引导学生关注家庭亲情,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背影公开课教学实录(通用9篇)
![背影公开课教学实录(通用9篇)](https://img.taocdn.com/s3/m/e63c3812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b7.png)
背影公开课教学实录背影公开课教学实录(通用9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背影公开课教学实录,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背影公开课教学实录篇1一、简述教学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本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者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教学民主,对每一名学生的发言给以积极评价,既紧紧结合教材,又适当向生活延伸,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珍视他们在研讨与探究过程中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二、教学实录(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点击课件,播放一段短片,将教材中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插图动态化,网上下载,约2分钟)同学们我们都是华夏子孙,优秀的中华儿女,同时,我们都有伟大的母亲父亲。
他们不辞辛苦,终生为我们操劳,费尽心血。
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个担着“祸不单行”重担的形象,就是《背影》中父亲的形象,那个攀爬月台的形象,就是那个在“祸不单行”的特殊背景下,吃力地攀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形象,今天我们一同走进朱自清的《背影》。
通过“背影”这一感情的聚焦点,一同感受这一熟悉的而又陌生的、清晰的而又模糊的“背影”所表现的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共同体会父子深情。
(二)默读课文,质疑探究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屏幕出示话题)1、文中四次出现“背影”,请你在“背影”前加上定语,以修饰限定不同背景下的“背影”,以便理解四处“背影”的不同含义。
2、四次出现“背影”,作者重点刻画的是哪一次,这与其他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有什么不同之处,这一点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
3、可否调整一下四次“背影”的出现顺序,将后两次安排在第一、二次之间(各小组组长组织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师:同学们讨论很热烈,气氛活跃,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研究成果。
生:我觉得第一个“背影”设下悬念,给读者留下无穷无尽的广阔的想像空间,所以是设置悬念的“背影”。
《背影》课堂实录:教案详解
![《背影》课堂实录:教案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8401502a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6b.png)
《背影》课堂实录:教案详解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背影》的背景。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如细节描写、情感表达等。
(3)能够运用文章中的表达方法,进行写作练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如何将文章中的优点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亲情的伟大,增强对家庭、亲人的关爱意识。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鼓励自由表达。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文章的主题思想及表现手法。
(2)作者的情感态度及其对家庭、亲情的看法。
2.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并把握文章中的情感变化。
(2)如何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背影》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对文章有初步的理解。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从不同角度分析文章的主旨,深入理解文章的意义。
4. 分析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详细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文章中所表现的亲情,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经历,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6. 写作练习:根据文章的优点,布置写作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文章中的表达方法,进行创作。
四、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学生的写作练习是否有明显的提高。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总结文章的写作技巧,并在自己的写作中尝试运用。
2. 请学生谈谈对亲情的理解,以及自己的亲情经历。
六、教学评价1.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包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写作技巧的掌握、情感态度的体现等。
《背影》教学实录
![《背影》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08719494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a7.png)
《背影》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鲁迅的生平和主要作品;(2)掌握《背影》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3)理解故事的主题和情感内涵。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2)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表达情感和观点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审美能力;(2)培养学生对生命、亲情和友情的理解和感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学生要理解故事的主题和情感内涵,培养对生命、亲情和友情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难点: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引用《背影》的片段或相关图片,引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教材(1)师生共读全文;(2)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人物、情节、主题以及表达的情感;(3)学生小组展示分组讨论成果;(4)教师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分析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3. 拓展延伸(1)分组演绎故事情节,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对作品的体验;(2)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文学研究和阅读体验,对鲁迅的其他作品进行了解和讨论。
4. 总结提高总结教学要点,鼓励学生展开更深入的思考和讨论,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设计说明《背影》是鲁迅的一篇散文小品,通过讲述作者童年时与父亲的一次普通又感人的经历,表现了对父爱的理解和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的情节和其中所包含的情感内涵,培养学生对生命、亲情和友情的理解和感悟。
可以通过师生共读、小组讨论和拓展延伸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感悟和理解中享受文学的魅力。
《背影》教学实录
![《背影》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60c23fbf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02.png)
《背影》教学实录I. 教学目标本次教学将通过对《背影》的教学,帮助学生:1. 理解并品味本文温情、感人的家庭情感;2. 掌握作者运用描写、对话、抒情等手法塑造形象的能力;3.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1. 教材:中学语文教材《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 工具:幻灯机3. 辅助教材:多媒体课件,课外书籍《背影》的文本及解读A. 导入(5分钟)1. 以家庭为背景,出示几幅描述亲情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家庭的思考。
2. 提问:-“你们认为家庭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支撑吗?”-“你们在日常生活中为爸爸妈妈付出了什么?他们为你们付出了什么?”-“你们是否曾经有过离开家人的经历?你觉得离开家人会给你带来什么感受?”1. 分析标题《背影》,让学生猜测故事内容并解释标题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浏览课文,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人物关系。
1. 播放课件,呈现课文并分段阅读。
2. 学生听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D. 文本分析(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开头(阐述故事背景)+中间(描写事件发生过程)+结尾(表达对父亲的感恩之情)。
2. 教师讲解作者运用描写的手法,如生动的语言描绘人物形象,使人物更加真实可感。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对话,了解对话的作用及方式,如何通过对话揭示人物心理。
4. 教师分析文章的抒情描写,探讨作者的感受和目的。
E. 情感教育(10分钟)1. 再现文章中的父子情感,引发学生对家人的思考。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展示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 教师总结讨论结果,引导学生表达对亲情的感激之情。
1. 教师向学生总结本课的内容和重点。
2. 学生带着问题和疑惑,进一步阅读相关资料,加深对亲情的理解和思考。
IV. 课后作业1. 阅读《背影》的课外书籍或相关文章;2. 写一篇作文,描述一个你记忆中关于亲情的美好瞬间;3. 预习下一课《童年》。
V.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堂教学,学生学会了用爱去感受亲情,真正理解了家庭的重要性。
《背影》课堂实录:教案详解
![《背影》课堂实录:教案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e9bd0e2f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8c.png)
《背影》课堂实录:教案详解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朱自清及其背景分析《背影》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1.2 教学内容作者背景介绍课文朗读与理解主题思想分析艺术特色探讨第二章:作者背景与作品简介2.1 作者背景朱自清的生平和文学地位朱自清的作品风格和主题2.2 作品简介《背影》的故事梗概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第三章:课文朗读与理解3.1 课文朗读分组朗读课文,感受语言韵律教师引导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3.2 课文理解学生自主思考,回答课文相关问题教师解答疑问,深入解读课文内容第四章:主题思想分析4.1 亲情主题分析父子关系在文中的表现探讨亲情的内涵和价值4.2 成长主题分析主人公的成长过程和心理变化引导学生思考成长的意义和价值第五章:艺术特色探讨5.1 语言艺术分析朱自清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优美语句5.2 构思艺术分析文中的构思巧妙和情节安排探讨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主题第六章:人物形象分析6.1 父亲形象分析父亲在文中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理解父亲的爱心和牺牲精神6.2 主人公形象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成长过程引导学生思考主人公对待亲情和成长的态度第七章:情节分析7.1 主要情节梳理分析文中的重要情节和事件引导学生理解情节对主题的揭示作用7.2 情节安排的作用分析作者如何通过情节安排展现主题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思考情节安排对读者的吸引力第八章:象征手法探讨8.1 象征手法的运用分析文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象征手法对主题的深化作用8.2 象征手法的意义探讨象征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普遍意义引导学生思考象征手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第九章:文学鉴赏方法指导9.1 感性鉴赏引导学生从感性角度欣赏文学作品分析《背影》中的情感表达和语言韵律9.2 理性鉴赏引导学生从理性角度分析文学作品分析《背影》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第十章:拓展阅读与思考10.1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推荐与《背影》相关的其他作品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朱自清的文学成就10.2 思考与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背影》在当今社会的意义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体会第十一章:写作技巧分析11.1 叙述技巧分析《背影》中的叙述方式及其作用引导学生理解叙述技巧对情节和主题的影响11.2 描写技巧分析《背影》中的描写手法及其效果引导学生欣赏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形象和情感第十二章:比较阅读12.1 与其他作品的比较推荐与《背影》主题相关的其他作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12.2 同一作者其他作品的比较推荐朱自清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不同作品中的写作风格和主题变化第十三章:课堂活动与实践13.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再现课文中的场景教师引导思考角色之间的情感和关系13.2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教师批改和指导,引导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第十四章:作业与评估14.1 作业布置布置与课文相关的写作、分析和阅读作业确保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14.2 评估方式采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期末考试等方式进行评估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进步情况第十五章:总结与展望15.1 课程总结回顾整个课程的学习内容和目标强调学生在课程中的收获和成长15.2 展望未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应用于其他学科和生活中鼓励学生持续阅读和写作,培养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1. 作者背景和作品简介: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和文学地位,以及《背影》的故事梗概和历史背景。
第14课《背影》教学实录
![第14课《背影》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170a4821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2e.png)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教学实录教学过程一、走进文本,整体感知师:《背影》预习过了,从课文中读出了哪些信息?生:父亲对我很照顾,送我去车站,给我买橘子。
我读出了父亲对儿子的爱。
生:作者以前对父亲不理解,后来被父亲的背影感动了,写了这篇回忆性散文师:关注了课文的核心事件,发现了作者情感的变化,很好!有没有在阅读中发现疑难问题,或者觉得文章中有些内容其他同学可能不太重视?生:我看了一些资料,好像说这篇课文不是赞美父爱的,但我读不明白那些资料上的观点,我觉得作者就是在回忆父亲对自己的爱。
师:你读的应该是当代研究者的文章,这其中涉及新文化运动以及朱自清家庭纠纷等背景性知识,一会儿我们会探究的。
生:课文最重要的内容是父亲爬月台买橘子,作者已经20岁了,父亲为什么不让作者去买,而是坚持自己去买?师:这是个问题,课文中确实说了,“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你是如何理解这一行为的?生:我觉得可能是父亲觉得我买不好,也可能是他习惯于主动做事。
师:或者也因为在父亲的心目中,作者始终是小孩子,是需要他呵护照顾的对象。
哪位同学再谈谈,你觉得学习《背影》时最该关注的内容是什么?生:应该懂得理解父母对我们的关心。
师:你关注的是课文的教育意义。
如果从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角度看,最该关注什么?生:应该学习课文中的描写。
师:哪些描写?表达要尽量准确。
生: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描写,我觉得动作写得很好,需要学习。
生:我觉得这篇课文的时间、地点和事件应该重点关注。
因为文章写的是两年多时间中发生的事,但只集中写了买橘子这很短时间内的故事,其他的仅三言两语地介绍一下。
师:很好!你关注了文章的结构与详略安排。
只是,你为何认为写的是两年多时间?生:课文第7段中写了,“最近两年不见”。
师:前面还有一个句子呀,“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
文章的时间跨度,应该是“买橘子那年”加上“近几年”再加上“最近两年”。
实际上是八年时间,买橘子是1917年,写文章是1925年。
《背影》教学实录
![《背影》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a1397b06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a4.png)
《背影》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理解并朗读诗歌内容。
2.分析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3.培养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复印《背影》的课文。
2.课堂实景道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学生们坐好,等待老师开始上课。
2.老师出示题目:你有没有被父母背过影?或者你希望有这样的经历吗?请你向身边的同学或者家人交流一下。
3.有几位同学进行了分享。
老师引导他们思考并理解背影的含义。
二、理解课文(20分钟)1.老师播放适当演绎的背景音乐,让学生进入诗歌的氛围。
2.老师朗读《背影》,学生们跟读。
3.老师讲解生词和生字,以及文化背景知识。
三、分析诗歌情感和意境(20分钟)1.老师提问:为什么诗人要用《背影》作为诗的题目?2.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展示他们的答案。
3.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诗歌的情感和意境,例如:父爱、牺牲、成长等。
四、表达练习(30分钟)1.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课上的讨论,撰写一篇关于父爱或者亲情的文章。
2.学生们互相交换文章,进行评阅和修改。
3.部分学生上台朗读他们的文章,给予肯定和建议。
五、课堂小结(10分钟)1.老师总结今天的课堂内容,强调父爱和亲情的重要性。
2.学生们跟读并标注课本上的重点内容。
3.结束本堂课。
【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他们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进一步理解了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通过对父爱和亲情的思考,学生们也增强了对家庭的认同和关注。
本堂课的设计和组织考虑了学生的参与性和有效性,使学生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背影》教学实录
![《背影》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7348f427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3c.png)
《背影》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学生能够掌握《背影》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理解文中的对父爱的描绘和赞美,感受父爱的伟大和深厚。
2.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读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含义。
3.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教学,激发学生对父爱的感恩之情,让学生明白父爱是无私的、深厚的,需要我们用心去感知和珍惜。
二、教学重难点2. 教学难点(1)使学生在文中细致地感受父爱的伟大与深厚。
(2)让学生对文中的情感表达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7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和父亲的亲密经历,唤起学生对父爱的感恩之情,引导学生愉快地踏入学习状态。
二、呈现(8分钟)1. 教师通过讲述《背影》这个故事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情境。
2. 教师向学生介绍作者和小说《背影》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三、学习(20分钟)1.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了解故事的情节和事件。
2. 学生阅读完课文后,分组讨论课文情节、一些细节,可以小组呈现自己的理解。
3. 整个班级一起进行课文的分析、讨论,让学生展开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四、总结(5分钟)教师简要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父爱的伟大和深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回忆对父亲的感情。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外作业:写一篇作文,表达对父亲的感激之情,并可以结合《背影》中的内容进行表达。
四、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解决1. 课文难度较大,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有限,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解决方法:通过学生阅读、小组讨论和整个班级的探讨,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从不同层面深入理解课文。
2. 如何激发学生对父爱的感恩之情?解决方法:通过导入环节和课文的讲解,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和感悟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情感,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父爱的伟大和深厚。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在导入和呈现环节上进行了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同时也在学习和总结环节上进行了及时的反馈和引导,使学生对父爱的感激之情有了更深的领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一刻,我也泪流满面
——《背影》教学实录
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通江学校唐坤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是关于“爱”的单元,第二课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因为我们是一所农村学校,学生都是来自农村。
就我班上47位学生,其中有15%的家庭是单亲,80%的学生的父亲长年在外打工,他们只是在过年的时候回家一次,平时与孩子的联系也就是周末的一个电话。
因此,许多的学生对父亲的印象正在渐渐模糊,对父亲的情感正在慢慢减退。
基于此,就上这一课的机会,我决定对学生进行一次有关“父爱”的教育。
以下是我的教学实录:
今天上午(星期三)前两节课是语文课。
第一节上课时我走进教室,对学生说:
“我们今天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这是一篇讲述父爱的文章,我希望大家先细细地读这篇文章,并边读边找出文中‘我’流泪的四处,写‘背影’的四处,父亲说的四句话,父亲为‘我’做的四件小事。
然后想一想,这几处分别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什么?”
学生们都很认真地读书并将找出的句子作上标记。
大约十分钟后,我看学生大都找出了,就分别讲解这几处:
文中四处写“我”落泪,分别是表现了“我”的伤心、感动、难舍、思念之情;
文中四处写背影的地方,其作用分别是提出背影、描写背影、难舍背影和思念背影;
文中父亲说的四句话,分别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安慰、担心、细心和牵挂;
文中父亲为“我”做的四件小事,则都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心。
之后,我又让学生找出文中的几处细节,与学生一起探讨其作用:
一处是文中“聪明”一词:属反语的修辞用法,表现了“我”对自己当初的行为深深的自责与悔恨;
一处是关于文中父亲与脚夫谈价钱的情节:既照应了当时“我”的家境情况,也也符合父亲的商人身份。
然后,我在黑板上写下了“背影==父爱”,并与学生一道总结“父爱”的特点:纯朴、无言、深厚、沉重。
第二节课,我走进教室后,对学生说:“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朱自清先生笔下纯朴深厚的父爱,现在要求我们自己拿起手中的笔,写一写自己的父爱。
不必写得很完整,只要写出某一个让你最感动、给你印象最深的情节就可以。
”
学生们拿出笔和本子,认真地写了起来。
大约十分钟的时候,我叫大家停笔,说“现在我选一部份同学上台来,给大家读一读你所写出的父爱,与大家分享一下你的幸福时
刻。
”
我也坐在教室的后面,认真听着学生的朗读。
开始的时候,被抽到的同学显得不好意思,读得很小声。
下面听的人也不很专注,有小声说话的,有搞小动作的。
这时,我上讲台,对学生说:
“这是我们自己的父爱,是拿来和大家分享的,是光荣和自豪的事情。
我希望在后面同学读的时候,能认真一些。
”
之后,情况不一样了:读的人读着读着就哽咽了,听的人也分外专注,并有人开始抹眼泪。
这节课进行到三十分钟左右时,大约有二十个学生上台读了自己写的关于父爱的片断。
此时,教室里很静。
我走上讲台,静静地站了一会儿,用眼光扫视着班上的47名学生,然后说:
“大家把自己的最感动的父爱拿出来和其他同学分享了。
也认识并体会到了父亲的爱。
现在是9点55分,请大家闭上你的眼睛,低下你的头,开始想象你父亲的样子。
”
所有学生都站立着,闭上眼,低着头。
我用缓慢而低沉的声音说着:
“想想父亲此刻,正在干着什么?他是哪个模样?他或许正在田里劳动,或许正在路上奔波,或许正在工厂干活。
他还年轻的脸上也许已有不少的皱纹,他的身上也许扑满灰尘,他的手脚也许还有伤,
他的身体也许还有病。
我国的北方已经下雪,冰冷的寒风中也许有他劳累的身影;南方烈日炎炎,炙热的太阳下也许他正挥汗如雨。
他们为了什么?”
教室里已是抽泣声一片。
我继续说着:
“而我们,还在抱怨着吃得不好,还在抱怨着穿得不好,还在抱怨着读书太累。
他们抱怨过吗?当每一个周末他拖着疲倦的身子,打电话问候你的身体和学习的时候,你也许还刚从电视机前移开眼睛,你懒洋洋的回答声就是对他的回报吗?”
教室里的哭声更大了。
我顿了一下,看了一下表,说:
“现在是9点59分,请你们抬起头,面朝天空,用你们的心去感受远方的父亲,想象着他此刻正站在你的面前,然后深吸一口气,用你最大的声音向他问候:
爸——爸——,您——辛苦了——!”
所有的学生都带着哭腔,用最宏亮的声音喊出了。
我又看一下表,说:
“现在是10点整,你们的父亲肯定也听到了你们刚才的问候,他们也一定露出了笑脸。
现在,让我们用更大的声音,更大的激情,向他表达出我们对他的爱:
爸——爸——,我——爱——您——!”
在如雨的泪水中,在如雷的声音里,这一句呼喊,冲出了教室,
冲向了蓝天,冲向了四面八方,流进了一个个父亲的心里。
我此刻也泪流满面。
我用哽咽的声音对孩子们说:
“我相信心灵的感应,我相信亲人之间是心灵相通的,我相信你们的父亲在远方一定也感受到了你们对他的爱。
现在,你们一定还有更多的话想对他说,有更多的情感想对他表达。
就拿起你们的笔,给他写一封信吧。
另外,今天早晨有几个同学没有做早操,本来我要处罚你们的,但现在,我不了,我相信你们知道错了,你们也不会再犯了。
”
在一片低低的抽泣声里,每一个学生都在本子上倾诉着对父亲的爱。
到10点15分下课铃响起时,也没有一个人走出教室。
这堂“爱”的教育课结束了,我让学生们认知、体会、感受了父爱。
我拨动了他们的心弦,打开了他们的情感,教会了他们去爱。
我希望这只是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