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教学设计案例
报任安书教案8篇
报任安书教案8篇报任安书教案篇1学习目标: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
2.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3.体会__融议论、记叙、抒情于一炉的写作手法。
4.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学习重点和难点:1.理解__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课前预习一、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
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
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
后来,任安以重罪(坐观成败)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二、作者及作品司马迁,字子长,西汉人,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38岁时继承父职做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图书典籍,历时五年,至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开始撰写《史记》。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因李陵事件被捕入狱,翌年遭受腐刑。
出狱后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倾注毕生精力完成了《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面地记叙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余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情况,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它不仅是历史巨著,也是文学巨著,鲁迅誉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散文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基础知识1.文学常识__选自 ,是写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体通史,原名,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共130篇,分为表,书,本纪,世家,列传。
《报任安书》教学教案设计(优秀9篇)
《报任安书》教学教案设计(优秀9篇)篇一:报任安书教案篇一一、主备人:通课时间:20xx、5.8参与人员:高一语文组全体老师通课地点:高一语文办公室通课内容:《报任安书》教学目标:1、积累“务、死、鲜、暴、于、以”等文言实虚词和特别句式等文言基础学问2、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奋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3、体会融争论、记叙、抒情于一炉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驾驭文言实虚词和特别句式等文言基础学问。
难点:通过详细句段,揣摩体会作者遭遇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坚韧意志。
教学步骤:一、解题导入1、题解:报:回复;书,古代文体,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任安,司马迁的挚友。
这是司马迁给他的挚友任安的一封回信。
二、默读感知在这封回信中,可不行见到来信的一些内容?把原文找出来。
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教育我要待人接物要谨慎,以向朝廷举荐贤能的人才为自己的责任。
)司马迁是在什么样的状况下回这封信的?2、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挚友任安的一封复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说明),被捕下狱,惨遭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事实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
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
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相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始终没有复信。
后来,任安以重罪(坐观成败)入狱,司马迁担忧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恒久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挚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三、积累文言基础学问1、字音积累:篇二:报任安书教案篇二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缘由,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受。
(语文教案)《报任安书》优秀教案
报任安书优秀教案报任安书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揭示了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
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报任安书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报任安书教案1课前透视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融地质知识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
对小学生来讲,这篇课文的内容极富吸引力,同时以人物对话为主要叙说方式也是课文的一个显著特点。
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指导,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引导学生在对话中发现,体会,在对话的朗读中引发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
教学目标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体会川川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培养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重点认字写字,有感情地读好人物的对话。
信息资料:1、生字卡片2、收集有关地壳变迁、化石等相关知识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切入举偶1、依题激疑:你们读过书吗你们知道的书是什么样吗(板题)课题中的“书〞为什么加上引号你们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呢2、展示激趣:教师出示化石标本或相关的图片资料,启发: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们究竟是怎样得来的呢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本“书〞,看看这本“书〞是怎样介绍的!(板题)初读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识字生字。
出示“我会认〞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识字交流,可以采取组内交流的形式,说说自己已经认识了哪些字,是怎样认识的同时交流记字的方法,如熟字加偏旁、形近字换偏旁、组词语以及学生个性化的记字方法。
同时把自己不懂的词语作一标记与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
2、利用生字卡片同桌互相检查识字情况。
分段合作读文,互相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巡视吸收反应。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相机引导学生交流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报任安书教案(精选8篇)
报任安书教案(精选8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文档、教学教案、企业文案、求职面试、实习范文、法律文书、演讲发言、范文模板、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experiences, job reports, work reports, resignation reports, contract templates, speeches, lesson plan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报任安书教案(精选8篇)报任安书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报任安书教案四篇
报任安书教案四篇报任安书教案四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报任安书教案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报任安书教案篇1[教学目的]一、知识点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的有关背景资料,特别是对他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的事件,以便比较准确地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曲折丰富的思想情感和他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巨大动力。
2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
二、能力点1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中注释读懂文言文的能力。
2评价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赏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三、德育渗透1认识不幸对人生的意义。
2认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人一生的重要影响。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1借助工具书和课本中的注释读懂文章的内容,结合上下文准确把握文言词语的意义。
2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曲折丰富的情感,理解作者的生死观、价值观。
二、难点课文篇幅较长,文章内容涉及的作者家世、古代刑罚、古代王侯将相受辱事件,以及至贤们在逆境中发愤著书、名传千古的事例等,学生不太熟悉;且司马迁生活的时代与学生距离太远,学生人生阅历尚浅,对司马迁在文中表达的丰富情感、深刻的感受难以在短时间内理解。
三、解决办法1印发司马迁的有关资料及历代学者对司马迁和《史记》的评价,使学生对司马迁有感性的认识和较为完整的了解,为阅读作些铺垫。
2阅读课本中的“相关链接”,让学生对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家庭背景有所了解,从而理解他受宫刑后为何依然发愤著书。
3课前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本中的注释自读课文,发现问题,为课堂讨论作准备。
[课时安排]:两课时。
[师生互动设计]一、第一课时,师生、学生之间互动答疑,解决疏通大意、读懂基本内容的问题。
二、利用网络或图书馆搜集有关资料或课下阅读《太史公自序》等篇章,进一步理解课文,第二节课评价司马迁的生死观、价值观,赏析文章的艺术特色。
报任安书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相关推荐报任安书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报任安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报任安书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了解《史记》成书的整体框架。
2、对司马迁创立的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五种记史的形式要明确。
3、积累学习文言的相关知识,熟悉并掌握词类活用的方法。
4、分析《夏本纪》中的禹的人物形象,学习他公而忘私、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了解本纪的形式。
2、了解夏禹的事迹及品质。
3、积累学习文言的相关知识,熟悉并掌握词类活用的方法。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教时一、解题:《史记》中的“本纪”实际上就是帝王的传记,因为帝王是统理国家大事的最高的首脑,为他们作纪传而名之曰“本纪“,正所以显示天下本统之所在,使官民行事都有一定的纲纪的缘故。
同时,也是全书的总纲,是用编年体的方法记事的。
在“本纪”的写作中,司马迁采取了详今略远的办法,时代愈远愈略,愈近愈详。
《史记》中共有本纪12篇。
二、了解课文有关知识夏本是一个古老的部落,相传是由包括夏在内的十多个部落联合发展而来的,与古代其他部落交错分布于中国境内。
到唐尧、虞舜时期,夏族的首领禹因治水有功,取得了帝位,并传给其子启,从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夏王朝约存在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
《夏本纪》根据《尚书》及有关历史传说,系统地叙述了由夏禹到夏桀约四百年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由原始部落联盟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概貌,尤其突出地描写了夏禹这样一个功绩卓著的远古部落首领和帝王的形象。
相传尧、舜时洪水泛滥,民不聊生,虽经大力整治,但由于时代和条件的限制,也由于当政者用人不当,长期未能把民众从灾难中解救出来。
这成了当时因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
报任安书教案3篇
报任安书教案3篇报任安书教案1:中国古代文学与历史的融合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之一,它不仅是文化的载体,也是历史的见证。
《报任安书》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篇诗文,通过对自己的生活感慨和对时局的思量,展现了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情怀和追求。
本教案旨在通过分析《报任安书》这篇作品,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与历史的融合,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历史意识。
一、教学目标1. 了解《报任安书》的作者杜牧及其时代背景;2. 理解《报任安书》的主题和意义;3. 掌握《报任安书》的基本词汇和句型;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历史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了解《报任安书》的作者杜牧及其时代背景;2. 理解《报任安书》的主题和意义。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报任安书》的复印件;2. PPT或者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唐代文人的画像,引导学生讨论古代文人的形象和他们的追求。
2. 课文阅读(15分钟)学生阅读课文《报任安书》,并回答以下问题:a. 诗文的标题是什么?作者是谁?b. 诗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c. 诗文表达了什么情感和思量?3. 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交流自己对《报任安书》的理解和感受,并记录下自己的观点。
4. 全班分享(10分钟)每一个小组派一位代表,分享他们小组的讨论结果。
其他学生可以提问或者补充。
5. 课文分析(15分钟)通过PPT或者黑板,对《报任安书》进行分析,包括作者的生平背景、时代背景、主题和意义等方面的内容。
6. 词汇和句型练习(15分钟)让学生分组完成《报任安书》中的词汇和句型练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
7. 总结(5分钟)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回答以下问题:a. 你对《报任安书》有什么新的认识?b. 你觉得古代文学与历史之间有什么联系?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堂上未完成的练习;2. 阅读《报任安书》的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杜牧和唐代文学的知识。
《报任安书》教案(通用13篇)
《报任安书》教案(通用13篇)《报任安书》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1、通过本单元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以及四篇传记文学的学习,了解司马迁百折不挠、发愤著书的精神,了解《史记》“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文学性及史学性,《报任安书》教案设计2。
2、《报任安书》重在引导同学了解课文所涉及的有关文学常识,写法上融记叙、抒情、谈论为一体,行文反复曲折,跌宕生姿的特点,思想上深刻的内涵。
多诵读多领悟。
3、《廉颇蔺相如列传》重在引导同学通过三个故事,体会文章结构和人物刻画的精妙之处。
4、《屈原列传》重在引导同学与所学过的屈原的作品进行对比阅读,以领悟屈原的精神及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还有屈原的遭受与的相通之处。
5、《信陵君窃符救赵》重在引导同学列出结构提纲,举出集中表现信陵君、侯嬴性格的言论和行动,进一步了解《史记》纪传作品的主要特点。
二、教学重点:通过本单元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以及四篇传记文学的学习,了解司马迁百折不挠、发愤著书的精神,了解《史记》“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文学性及史学性。
三、教学难点:《报任安书》的阅读理解。
四、教学设想:本单元的教学是新教材的支配体例,将司马迁的作品编排在一起集中学习,并且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学校、高一、高二所学过的司马迁的作品沟连到了一起,连同《读本》共13篇作品。
将《报任安书》放到本单元的第一篇进行阅读,有利于了解司马迁的精神,调动同学学习的乐观性,然后将学校、高一、高二学过的作品进行回顾,重在了解《史记》写人物的特点。
然后引导同学学习课本中的一篇学问短文,重在概括了司马迁《史记》的史学性与文学性。
其他三篇的传记文学重在诵读,并引导同学领悟司马迁传记文学的特点。
还可引导同学在网上查找一些资料,以拓宽学习的渠道,最终让同学以司马迁的文学及精神的某一点,进行一次讨论性学习报告会。
五、课时支配:12课时六、教学步骤:报任安书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司马迁写作本文的背景,学习他百折不挠、发愤著书的精神,了解《史记》“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文学性及史学性。
报任安书教案(精选5篇)
•••••••••••••••••报任安书教案报任安书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报任安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报任安书教案篇1一、新课导入一个踟蹰独行的士子,正在人生的旅途跋涉。
不料,飞来横祸,差点葬送了旷世奇才。
屈辱,难言的屈辱将他逼向了生命的死角,然而他不屈,不悔!高昂起男儿的头颅,倔强地甩开了世人嘲讽的白眼,毅然提起笔来,挑起了华夏史传的千秋伟业。
“百世奇人悬日月,千秋孤愤诉晨昏”,你那挥笔疾书的身姿已经定格成一幅永远的风景,令后人高山仰止!皇权可以摧残你的身体,却无法剥夺你的思想;命途多舛反而激发你生命的潜能,残缺的仅仅是身躯,飞翔的却是你不朽的灵魂!二、知识介绍身残志坚的史官奇才--司马迁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有“史圣”之誉。
字于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
他父亲司马谈在武帝即位后任太史令达三十年之久。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
史家之绝唱--《史记》《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
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万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鲁迅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魏晋以后,才改称《史记》。
三、背景链接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捕下狱,惨遭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
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人。
由于卫青的荐举,当了郎中,后迁为益州刺史。
征和二年(前91)朝中发生巫蛊案,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刘屈髦)军大战长安,当时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的官),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
精选报任安书教案三篇
精选报任安书教案三篇报任安书教案篇1教学目标:1 学习__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
2 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3 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教学重难点:1 把握课文内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点。
2 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讨论指导。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
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
”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二、解题1.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2.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
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
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
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附:李陵事件:李陵是汉初名将李广的孙子,在天汉二年(前99年)随李广利(武帝宠姬李夫人之兄出师击匈奴,在矢尽粮绝、寡不敌众的情况下李陵投降了匈奴。
报任安书优质教学设计优秀3篇
报任安书优质教学设计优秀3篇报任安书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学习过程:一。
“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重大的人生命题。
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为难。
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
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二。
关于本文及屈原《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
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
”(郭沫若语),考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比较可信。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深得怀王信任。
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
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
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
怀王晚年,不听屈原劝阻,在子兰等人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
顷襄王继位后,继续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
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
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自沉于汨罗江。
三。
疏通字词,翻译课文。
1、段:既:“已经”,或“以后”。
《报任安书》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报任安书》教案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报任安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报任安书》教案1《报任安书》教案教学目标:1 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
2 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3 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教学重难点1 把握课文内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点。
2 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讨论指导。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
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
”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来源:]二、解题1 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2 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
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
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
关于报任安书教案4篇
关于报任安书教案4篇报任安书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__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积累文言知识点。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能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中注释读懂本篇文言文。
2、小组讨论,评价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不幸对人生的意义。
2、认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人一生的重要影响。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曲折丰富的情感,理解作者的生死观、价值观。
教学难点:__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指导并检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
教学方法:学生查工具书疏通文意,自行领悟;诵读点拨,讨论指导。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学“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
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
”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二.重点讲析1.了解文体报:答,回复;书,古代文体,书信。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任安,司马迁的朋友,这是司马迁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
2.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
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人。
年轻时比较贫困,后来做了大将军卫青的舍人,由于卫青的荐举,当了郎中,后迁为益州刺史。
征和二年(前91)朝中发生巫蛊案,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刘屈髦)军大战于长安,当时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的官),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
报任安书的教学教案
报任安书的教学教案报任安书的教学教案篇一:《报任安书》教案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司马迁写作本文的背景,学习他百折不挠、发愤著书的精神,了解《史记》“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文学性及史学性。
教学步骤:一、孟子:“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导入新课,学生明确,司马迁在李陵事件中受腐刑而坚持写完《史记》,他的这种精神在《报任安书》中充分进行了表述。
作者借给朋友任安回信的机会,阐明自己受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
感情复杂,悲痛、沉郁与慷慨激烈交织。
这里应明确:朋友任安之托实际上是让司马迁在武帝面前说情,当时司马迁隐忍苟活的目的是为了完成《史记》,因此在文中反复的说明这个意思。
二、教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初步感悟其情感,并将难点做上记号。
三、学生参照注释,读课文,感悟文中所蕴含的情感。
思考作者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以及他是怎样逐步说明这个原因的。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翻译1——3自然段,明确本段落的意思:申述自己遭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
教学步骤:一、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翻译,明确:说明任安来信的内容,再就答迟表意。
这一段还应明确:“推贤进士”是任安要求司马迁“说情”的婉转说法。
“仆非敢如此也”是本段的核心,由此引出自陈心志。
二、引导学生翻译第二自然段,主要申述自己遭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
本段是全文的难点。
可分为四层:1、先说祖先的职务不为天子所重,且为世俗所轻,在说自己假如不选择受腐刑,而是“伏法受诛”,在周围人眼里,自己是罪有应得,并不能显示自己有什么气节。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承上启下,然后列举不辱、受辱的不同等次,说明自己受到了极大之辱。
3、接着用比喻、对比来说明人的志气在困辱的境地中会逐渐衰微的。
4、在举王侯将相受辱后不能自杀的例子,用来反复说明“士节”不可稍加折辱,自己若要死节的话,在受刑之前就应该自杀。
三、引导学生翻译第三自然段:说明自己受辱不死的原因是为了使“文采表于后世”。
《报任安书》教案6篇
《报任安书》教案6篇任安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是栏目我花时间整理的内容。
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也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因此就需要老师自己花点时间去写。
教案是课堂教学的蓝图。
仅供参考,盼望能为你供应参考!《报任安书》教案篇1[教学目的]一、学问点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的有关背景资料,特殊是对他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的大事,以便比较精确地理解在文中表达的曲折丰富的思想情感和他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巨大动力。
2积累文言学问:重点把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
二、力量点1培育同学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中解释读懂文言文的力量。
2评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赏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三、德育渗透1熟悉不幸对人生的意义。
2熟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人一生的重要影响。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一、重点1借助工具书和课本中的解释读懂文章的内容,结合上下文精确把握文言词语的意义。
2体会在文中表达的曲折丰富的情感,理解的生死观、价值观。
二、难点课文篇幅较长,文章内容涉及的家世、古代刑罚、古代王侯将相受辱大事,以及至贤们在逆境中发愤著书、名传千古的事例等,同学不太熟识;且司马迁生活的时代与同学距离太远,同学人生阅历尚浅,对司马迁在文中表达的丰富情感、深刻的感受难以在短时间内理解。
三、解决方法1印发司马迁的有关资料及历代学者对司马迁和《史记》的评价,使同学对司马迁有感性的熟悉和较为完整的了解,为阅读作些铺垫。
2阅读课本中的“相关链接”,让同学对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家庭背景有所了解,从而理解他受宫刑后为何依旧发愤著书。
3课前布置预习作业,让同学借助工具书和课本中的解释自读课文,发觉问题,为课堂争论作预备。
[课时支配]:两课时。
[师生互动设计]一、第一课时,师生、同学之间互动答疑,解决疏通大意、读懂基本内容的问题。
二、利用网络或图书馆搜集有关资料或课下阅读《太史公自序》等篇章,进一步理解课文,其次节课评价司马迁的生死观、价值观,赏析文章的艺术特色。
《报任安书》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报任安书》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报任安书》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报任安书》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引言《报任安书》是元代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赵孟頫所写,它是一份名为“禳灾冀祉”之“安民告示”,内容涉及朝堂政治和民间生活等多个方面,既具有政治性质,又有实用性质。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将其引入课堂教学,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作用。
一、选题背景中国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其中《报任安书》以其独特的言辞、气度恢宏的涵义、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价值,在中华文化中被赞誉为一部经典之作。
然而,在今日社会中,由于社会转型的原因,很多人缺乏传统文化的观念,因此选起《报任安书》作为教材,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实践价值。
二、教学目标1.学习《报任安书》的核心内容,理解其历史文化背景及其所代表的价值观念;2.借助这一激励性的材料,培养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提高学生们对中华文化的爱国热情和文化自信;3.通过本次课程的设计,提升学生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审美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4.切实提高学生们的实际行动能力,着重培养学生们自主探究及团队协作意识。
三、教学内容1.了解《报任安书》文本及经典背景通过讲解与阅读,带领学生从字面文字入手,理解其中所包含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及其在古代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影响。
2.整体把握《报任安书》这一文献体裁在明确掌握“文言文古典文学体裁”的基础上,学习本次文献体裁所特有的文体、语言特点、文学价值及文化含义等。
3. 阅读理解《报任安书》通过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阐明信息的发掘并加以整合,从而获得个人认知,并同课堂上的组员进行交流和探讨。
4. 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将《报任安书》贯穿于语文、历史、艺术以及综合实践课程,通过多元化的表达方式,将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实际学习内容的紧密结合。
四、实施方法1.讲解式教学结合学生自己的研究和课堂讨论。
2.学生阅读文本和相关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及交流和讨论。
3.以小组形式,进行主题研讨和展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报任安书教学设计案例
报任安书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4、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
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多作指导。
三教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第一课时
一、背景介绍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前学习提示1、2节,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色。
二、全文把握
未经节选的全文共分六段:
第一段: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
第二段:向任安说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贤进士”的原因。
第三段:叙述因为李陵事件下狱的经过。
第四段:写自己忍辱受刑。
第五段:写自己完成《史记》的心情。
第六段:表达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
课文节选了后三段。
三、课文分析
学习第一段
1、教师范读第一段
2、字音
头抢地(qiāng)伏法受诛(zhū)暴肌肤(pù)
鞭(chuí)圜墙(yuán)占卜(bǔ)囹圄(wǔ)
槛(jiàn)缧绁(léi)
3、主要词句
①不能自免,卒就死耳②不能与死节者比③其次不辱理色④及在槛阱之中⑤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⑥此人皆意有所郁结⑦恨私心有所不尽⑧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4、思路分析:
这一段司马迁重点写了自己受刑后对生死的看法。
(1)作者先叙述自己卑微的身份。
先人只是掌管一些文史星历的记载的小官,“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本来就被人看不起。
现在子承父业,更是微不足道。
(2)接着写卑策的地位带来的结果:假如我伏法被诛的话,就好像九牛身上掉下的一根毫毛;好像一只蝼蚁一样渺小,我的死是无足重轻的。
命如蝼蚁草芥,生命有什么价值可言?
(3)引出第二个问题,人的生命价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
”注意,这是作者议论的核心。
生命的价值是轻是重,要靠自己来选择!
然后,摆出士人对待羞辱与生死的态度:士人,一方面洁身自好,不使自己受到羞辱;一方面当羞辱加于已身的时候,决计自杀,以死保持自己纯洁的名声。
但是作者笔锋一转,却列举了古代周文王、李期、韩信、彭越、张敖、周勃、窦婴、季布、灌夫等一大批王侯将相受辱的事例,说明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微不足道的草民,都可能受屈辱,“受辱”是人生之常事,不足为奇。
那么,对待羞辱就一定要死节,才算保持了高尚纯洁的名声吗?否!作者从这个角度继续深入地论述下去。
(4)作者提出这样的认识:人在受辱时,不一定非要为高尚纯洁名声的这种所谓“节义”而死;为了崇高的事业,他可以去死,但是也可以忍辱负重。
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我”深知节义的含义,也敢于为节义去
死,但是我现在所以忍辱屈生,是为了完成我未竟的事业,实现我最大的理想。
这才是生命的真正价值。
第二课时
学习第二段
1、教师范读第二段
2、学生齐读第二段
3、字音
愠色(yùn)倜傥(tìtǎng)
4、词句
①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稽:考证:纪:法纪)②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③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④惟倜傥非常之人⑤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5、思路分析
完成《史记》,实现了我人生的最大价值。
(1)作者进一步列举了文王、孔子、屈原、在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非凡特殊的'人才能够忍辱负重,完成流传后世的不朽之作的业绩,说明他们体现了最大的人生价值。
(2)作者说他是学习先贤,当时《史记》草创未成,就遭此灾,他痛惜全书没有完成。
因此,受酷刑而无愠色,遭戮笑却能忍耐,最后终于完成了《史记》,偿还了前面受辱的债。
5、熟读并背诵本段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三段
1、学生齐读本段
2、主要词句
①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②虽累百世,垢弥甚耳!③重为乡党所戮笑④身为闺之臣,宁得自引深藏岩穴邢?
⑤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无,出则不知其所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2、再读本段,体会作者的情感
3、思路分析
作者痛定思痛,抒发了更加难以忍受的痛苦心情,“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可见,忍辱负重,苟且屈生,要比一死了之更痛苦。
司马迁敢于选择这条路,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
文章的最后,作者陈述了自己不能为皇帝“推贤进士”的想法。
二、总结全文
总结上述三段文字的思路,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与计多高尚士人一样,能正确对待受辱这件事,他能站在人生价值的高度,敢于正视现实,以非凡的忍耐精神,忍受住眼前的屈辱,并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巨着《史记》,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理想,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作者字字血声声泪,也控诉了那个社会的不公和皇权的黑暗。
三、写作技巧分析
提问:怎样理解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理至情切”的表现方法?
[解析]1、“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①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
②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③“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着《史记》。
这说明,对待受辱,引决不是唯一的处理方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从“义”的深层意义去理解。
作者一方面说要学习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如果自己受辱就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着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的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
这个道理讲得清楚明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不应该为“义”去死,而是从长远的意义上理解这个“义”的含义。
2、“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
全文情感真切,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时又回肠荡气,如泣如诉。
第一段写受辱的痛苦时,说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这里表现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段写出他为了完成伟大的巨着《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
“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则又表现他豪迈激荡的情感。
第三段再一次回想自己受辱的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又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
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表达十分流畅自然,文章情感忽而悲切,忽而豪壮,忽而又痛不欲生。
这正如后人评价这篇散文时说,它“如山之出云,如水之奔壑,千态万状,变化于自然,由其气之盛也”。
四、作业
1、背诵第二段
2、完成全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