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物理导学案教案V311163(19)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导学案(全册精品)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导学案(全册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a62d63f82cc58bd63186bd84.png)
九年级物理导学案(全册)目录第十三章内能第1节分子热运动......................................................................................................................... :(01)第2节内能..................................................................................................................................... :(04)第3节比热容(第1课时)........................................................................................................ :(07)第3节比热容(第2课时)........................................................................................................ :(10)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第1节热机............................................................................................................................... :(13)第2节热机的效率....................................................................................................................... :(16)第3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19)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1节两种电荷(1) .................................................................................................................. :(22)第1节两种电荷(2) .................................................................................................................. :(25)第2节电流与电路(1) .............................................................................................................. :(27)第2节电流与电路(2) .............................................................................................................. :(30)第3节串联和并联(1) .............................................................................................................. :(32)第3节串联和并联(2) .............................................................................................................. :(35)第3节串联和并联(3) .............................................................................................................. :(38)第4节电流的测量......................................................................................................................... :(41)第4节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 :(44)第十六章电压、电阻第1节电压..................................................................................................................................... :(47)第2节串、并联电路中的电压规律(1).................................................................................. :(50)第2节串、并联电路中的电压规律(2).................................................................................. :(52)第3节电阻..................................................................................................................................... :(55)第4节变阻器................................................................................................................................. :(58)第十七章欧姆定律第1节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61)第2节欧姆定律............................................................................................................................. :(64)第3节电阻的测量......................................................................................................................... :(67)第4节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1)...................................................................... :(70)第4节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2)...................................................................... :(73)第十八章电功率第1节电能电功(1) ................................................................................................................ :(76)第1节电能电功(2) ................................................................................................................ :(78)第2节电功率(1) ...................................................................................................................... :(80)第2节电功率(2) ...................................................................................................................... :(83)第3节测小灯泡的电功率(1).................................................................................................. :(86)第3节测小灯泡的电功率(2).................................................................................................. :(88)第4节焦耳定律(1) .................................................................................................................. :(91)第4节焦耳定律(2) .................................................................................................................. :(94)第十九章生活用电第1节家庭电路............................................................................................................................. :(97)第2节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 ......................................................................................... :(101)第3节安全用电.......................................................................................................................... :(104)第二十章电与磁第1节磁现象与磁场(1) ....................................................................................................... :(107)第1节磁现象与磁场(2) ....................................................................................................... :(110)第2节电生磁.............................................................................................................................. :(112)第3节电磁铁电磁继电器........................................................................................................ :(116)第4节电动机............................................................................................................................ :(119)第5节磁生电.............................................................................................................................. :(123)第二十一章信息的传递第1节现代顺风耳—电话 ......................................................................................................... :(126)第2节电磁波的海洋.................................................................................................................. :(128)第二十二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第1节能源.................................................................................................................................. :(130)第2节核能.................................................................................................................................. :(132)第3节太阳能.............................................................................................................................. :(135)【学习内容】第十三章内能第1节分子热运动【学习目标】1.常见的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2.什么是扩散现象?生活当中有哪些常见的扩散现象?3.扩散现象表明了什么?4.分子间有什么样的作用力?课前预习学案一、认真阅读课本第2页《分子热运动》,完成下列问题:1.现代科学研究发现,常见物质是由的粒子——、构成的。
人教版初中物理导学案教案V311162、内能
![人教版初中物理导学案教案V311162、内能](https://img.taocdn.com/s3/m/0914ce4d55270722192ef769.png)
(5)、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
物体可以吸收或放出热量,但不能说物体有热量,热量是过程量,非状态量。
2、做功
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实验演示)
常见对物体做功的例子
克服摩擦对物体做功
压缩气体对物体做功
等形式
初步学习用类比的办法将不可见的事物用可见的方式表达出来。
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表达能力。
采用对比的学习方法,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也是物理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要改变物体的内能,有哪些方法?出示一根铁丝(例如一根粗铁丝,想办法使它的温度升高从而内能增加。你有什么办法?)
师生共同把所提出的方法进行分类,归纳总结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C、热量从热量多的物体向热量少的物体传递
D、热量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
5、搓手时手心发热,是通过方式改变内能的;炉火将水烧开,是通过
方式改变内能的,从分子动理论来讲,“墙内开花墙外香”,属于现象,这个现象说明了。
二、课外练习
1、动手动脑学物理。
2、、质量相同的0oC的水和0oC的冰比较,它们的内能哪个大?内能大的原因是什么?多出的这部分能量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引入
前面学习了动能和势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高处的物体因受重力而具有重力势能,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因有弹力而具有弹性势能。而物体内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着无规则的热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那么分子之间的能量有什么特点呢?今天学习物体的内能
人教版初中物理导学案教案V311161(7)
![人教版初中物理导学案教案V311161(7)](https://img.taocdn.com/s3/m/dbd874f80029bd64783e2c61.png)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2)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教学难点
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式教学法。
教学媒体
激光手电、玻璃砖、白纸板、盛水的小烧杯、空烧杯、激光演示器
阅读
比较
同学们,回想有关声的现象,想想两者之间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小组讨论
反馈
反馈练习3:下雨打雷时为什么先看到闪电,然后才听到雷声呢?
巩固练习
本课小结
1.光源;2.光的直线传播;3.光速。
设计作业
1.阅读课文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想想有哪些知识?2.完成《一课一练》。
课后反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还继续讨论了在烈日下如何防晒,爱护身体。
《光的传播》教学设计
珠海市斗门区莲洲镇横山中学 黄坤铭
教学课题
光的传播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3)能简单解释常见的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究过程,有初步的探究意识。
讨论回答
巩固
反馈练习2:开凿隧道时为什么要用激光引导掘进方向呢?
练习
贴近生活
(三)光速
同学们,喜庆节日放“响炮礼花”的时候,先看到礼花,还是先听到响声呢?
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联系实际
(讨论回答)光速大于声速。
讨论
应用
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教案导学案.doc
![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教案导学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777dd9fe76c66137ef06197a.png)
第三节比热容(第1课时)宜阳县城关镇一中宋凤辰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热量概念,知道物体吸收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热量的单位。
(2)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知道比热容的单位,会查比热容表,会用公式进行计算热量。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猜想物体吸收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经历比热容概念的建立过程。
(2)通过运用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理解一些简单现象,认识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猜想物体吸收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经历比热容概念的建立过程,激发探究热情。
(2)通过比热容的运用,感受物理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比热容概念和应用,以及热量的计算.难点:比热容概念的建立.三、学情分析比热容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与密度、熔点等相似,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并具备一定的分析数据的能力。
只要实验获得数据比较可靠, 学生能够分析出初步的结论。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炎热的夏天人们到海边戏水的图片,白天海水凉凉的,沙滩热的烫脚;晚上海水暖暖的,沙滩却凉凉的的体验,提出为什么温度会产生这么大的差别呢?引出课题。
二、进行新课(-)预习导学:1.生活体验:热得快(电加热器)每一秒钟放出的热量是一定的,两个相同的热得快,在相同的时间里它们放出的热量也是相等的。
A、半壶15°C的水和一满壶15°C的水,用热得快烧开,水加热的时间长,加热时间长吸热多,说明物质吸热的多少与有关。
B、一满壶15°C的水和一满壶30°C的水,用热得快烧,水加热的时间长,加热时间长吸热多,这说明物质吸热的多少与有关。
(二)探究实验: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强弱猜想:(填“水”或“煤油”)的吸热能力强.需要的器材:.实验方法.实验前需考虑的问题:(1)要得到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可以用(填仪器名称)来获取(2)要保证水和食用油吸收相同的热量可以采用的方法是(3)测量温度时应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不同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吸收的热量___________ 也就是说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是的.(填“相同”或“不同”)并且吸收的热量多,判断的依据是.(三)比热容请阅读课本P12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为了表示不同物质在吸热能力上的差别,物理学里引入了这个物理量.⑴比热容的定义: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时所吸收的热量与的比,叫做这种物质的。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全册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全册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21b921dd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17.png)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全册导学案13.1 分子热运动【学习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3.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运动理论的观点进行解释。
【重点难点】1.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学习内容一:1.物质的构成。
2.分子热运动。
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2-P4文字内容与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作上记号。
【自学检测】1.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一般分子的直径只有百亿分之几米。
人们通常用10-10_m为单位来量度分子。
电子显微镜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到分子。
2.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3.扩散现象可以发生在固体、液体、气体之间。
4.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1.花开了,为什么我们可以闻到花的香味?(1)猜想:可能是因为构成花朵的某些物质进入了我们的鼻子,所以我们才能闻到香味。
(2)在生活中,还有哪些运动与这种情况相似,请大家讨论后举例。
答:饭菜的香味,鞭炮燃放后的硝烟味等。
(3)上述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特征?答:进入鼻子的物质很小很小,肉眼无法看到。
2.这些味道我们只能闻到,无法看到,但人们可以通过物体的一些宏观表现来推断这些运动,观察演示实验13.1-2,(1)想一想:在这个实验中,为什么要把空气放在上面的瓶子中,而把二氧化氮气放在下方?如果反过来放,会对实验结果造成什么影响?答:二氧化氮的密度比空气大,如果把它放在上面,可能是因为它密度大于空气才降到下面的瓶子中。
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2)老师演示实验,提醒同学们观察实验现象,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答:瓶子内的气体混到一起,最后颜色变得均匀。
这个现象说明分子是运动的。
3.给学生展示图13.1-3的液体扩散实验。
分别展示开始时到30天后的硫酸铜溶液,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答:30天后的溶液界面的界线变得模糊了,这说明无色的清水和蓝色的硫酸铜溶液彼此进入到了对方,混为一体。
九年级物理全册导学案(87页)(新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全册导学案(87页)(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6e0dc598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1e.png)
九年级物理全册导学案(87页)(新人教版)导学目标•了解九年级物理全册的内容和主要知识点•掌握九年级物理全册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提前预习和思考,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导学内容第一章运动的基本概念1.运动的定义及基本概念2.位置、位移与位移矢量3.速度、速度和位移的关系4.加速度、加速度与速度的关系第二章力和压强1.力的概念与分类2.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与等速运动3.牛顿第二定律—力的作用效果4.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5.压强的概念与计算6.浮力与浮力大小的计算第三章力的作用和力的合成1.合力与力的合成2.平衡力与力的分解3.杠杆原理与力矩的计算4.力的图示与示意图第四章动能与功率1.动能的定义与计算2.常见能量形式及其转化3.功率的定义与计算4.功率与动力的关系第五章声的产生和传播1.声波的产生和传播2.声音的特征参数—音调和音量3.力和振幅对声音的影响4.声音的传播速度第六章光的反射与折射1.光的反射现象2.光的折射现象与折射定律3.光的全反射现象及其应用4.光的折射和色散第七章光的成像和光学仪器1.薄透镜的成像规律2.凸透镜与凹透镜的成像3.成像公式的应用4.光学仪器—眼睛、照相机和望远镜第八章电流和电路1.电流的概念和电流的计量单位2.电路的概念和基本要素3.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4.电流的分流与合流5.电阻与电阻的计量单位第九章感应与电磁现象1.磁感线与磁感强度2.定义电磁感应定律及应用3.电流感应定律4.连续电磁感应现象及应用第十章静电场和静电力1.电荷与静电力2.电场的产生与电场强度3.电场力与电势能的关系4.高压电的危害与安全防护导学方法和技巧•课前预习:对于每一章节,先浏览主要内容,并了解基本概念和公式•提问思考:在预习过程中,提出问题,思考和解答问题,增强理解和记忆•注重实际: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例子相联系,加深对物理原理的理解•制作思维导图或笔记:总结每章的重点内容,结构清晰,可以作为复习时的参考资料导学要求•预习并思考每章的内容,做好相应的知识点的笔记•完成课后习题,并及时批改和总结错题•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并与同学分享•与同学组队,互相讨论和解答疑惑导学评价•预习笔记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课后习题的完成情况和正确率•参与课堂讨论和合作学习的程度•学习态度和积极性小结本导学案概括了九年级物理全册的内容和主要知识点,并提供了学习方法和技巧。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导学案全册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导学案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d0277e3fa300a6c30c229f76.png)
九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学期导学案目录第十三章内能第一节分子热运动第二节内能第三节比热容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第二节热机的效率第一节热机第二节热机的效率第三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一节两种电荷第二节电流和电路第三节串联和并联第四节电流的测量第五节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第十六章电压电阻第一节电压第二节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第三节电阻第四节变阻器第十七章欧姆定律第一节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第二节欧姆定律第三节电阻的测量第四节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第十八章电功率第一节电能电功第二节电功率(第一课时)第二节电功率(第二课时)第三节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第四节焦耳定律第十三章内能第一节分子热运动明确学习内容教材P1-5●厘清学习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并且其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进行解释。
●清晰重点难点重点分子动理论的实步知识。
难点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自主预习练习1.自习课本,归纳本节应学习、掌握的知识点。
2.独立完成《学生用书》中“自主学习案”部分练习题。
●激情导入十分拿一瓶香水打开盖,学生闻到香味。
展示PPT3教师:“香水是由什么组成的?”引导学生回答出“分子。
”教师:“那你们看到香水分子了吗?为什么看不见呢?”引导学生回答出“分子很小。
”教师:“小到什么程度,谁知道?谁能描述?可以看书回答?”学生描述分子。
展示PPT4教师:“你们闻到香味了吗?香水在瓶子里,你怎么会闻到?(怎么会到你的鼻子里?)”引导学生回答出“分子运动”并板书。
教师:“物体运动与分子运动是有本质的区别的,你们看给分子运动起个什么名好呢?”引出“热”并板书●聚焦主题合作探究探究一认识扩散现象,了解分子的热运动1.演示实验:课本P3图131—2,学生观察并思考:(1)该实验说明了。
(2)叫扩散。
小组讨论: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扩散现象,如:,。
人教版初中物理导学案教案V311163、比热容
![人教版初中物理导学案教案V311163、比热容](https://img.taocdn.com/s3/m/981f41a06529647d2728523a.png)
,读作
,把一杯水倒掉一半,剩下的
水的比热容是
,它的含义是
,比热容是物质
的
之一,2Kg 水和 1Kg 水比较,它们的比热容
大,一大桶酒精和
一滴水相比较
的比热容大。
课
2、下列过程中,物质比热容会发生变化的是( )
A 把煤块碾碎成煤屑
B 把铁屑熔化后烧铸成铁块
堂
C 把铜块投入热水中再取出 D 冰熔化成水
3、电热器以清洁卫生、无污染等优点在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如果电热水器水
课题
16.3 比热容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点
知识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技能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过程 方法
1、 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2、 通过阅读“气候与热污染”,了解利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
差问题,并了解一下“热岛效应”和“温室效应”
情感 态度
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热容的概念
教学难点 比热容的概念 教学用具 铁架台、试管、水、食用油、温度计、酒精灯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引入:
问题 1、在烧水时,你发现水吸收的热量多少与 思考问题,在此基础上进
什么有关系?谈谈自己的猜想并用日常生活经验来 行合理的猜想
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
理意义
培养学生从表
类比密度单位引入比热容单位。 单位:J/(Kg.OC) 观察比热容的表格,第 132 页,同学们有什么发 现?重点强调比热容的物理意义。
归纳比热容表中的物理 规律
人教版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物理导学案(全册)
![人教版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物理导学案(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fb3b917a1eb91a37f1115c8a.png)
学习目标:1.知道长度的基本单位和换算单位,以及各单位之间的换算2.学会用刻度尺测量一般的长度,会读刻度尺的读数。
3.知道时间的单位,并会用钟表测量时间.4.知道什么是误差及减小误差的方法,了解误差及其产生原因,误差和错误的区别.重点:正确使用刻度尺难点:长度单位的换算一、自主学习1.你会使用尺和表吗?用尺子测一下你的身高、物理课本的长和宽、一张纸的厚度并记录。
2.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默数一分钟,同老师卡表的一分钟做对比,你的感觉可靠吗?估计一下你的一步是多长,并实际测量一下,看看你估计的准确吗?二、探究交流平台探究活动一: 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阅读课本P10-11“长度的单位”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符号是。
比米大的单位有,比米小的单位有2.换算关系:1km= m,1m= mm, 1mm= μm, 1μm= nm探究活动二:长度的测量阅读课本P11-12“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常用测量工具有:、、;比较精确的长度测量工具有:、。
2.(1)仔细观察刻度尺,它的零刻线在哪里?观察它的零刻线是否磨损.若零刻线磨损时,不可再把它的作为测量的起点,这时可在刻度尺上作为测量的起点线.(2)它的量程是多少?。
(3)它的分度值是多少?。
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如何放置?①使刻度尺的与被测物体的边缘对齐;②刻度尺应与被测物体的边(选填“平行”或“垂直”),即沿着被测长度;③对于较厚的刻度尺,应使有刻度的一边(选填“紧靠”或“远离”)被测物体.(4)怎样读出被测物体的长度?①看:视线不能斜歪,视线应刻度线。
②读:除读出分度值以上的准确值外,还要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估计值).③记:指记录.记录测量结果应包括:值、值和.探究活动三:时间及其测量阅读课本P13“时间测量”1.时间的国际单位是,符号是。
其它单位还有2.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探究活动四:误差和错误阅读课本P14“误差”1.定义:和之间的差别叫做误差。
2.误差不能,但是可以。
人教版初中物理导学案教案V311162012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导学案(93页)
![人教版初中物理导学案教案V311162012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导学案(93页)](https://img.taocdn.com/s3/m/3a027a5331b765ce05081438.png)
课题:科学之旅序号:01姓名班级导学目标知识点:1、知道物理学研究的内容;2、认识到物理学是有趣和有用的一门自然学科;3、知道学习物理的一般方法。
导学方法:实验观察法、联想讨论法课时:1课时导学过程课前导学一、学生阅读课文并完成以下内容。
1、物理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它研究等物理现象。
2、结合日常生活,举例说明物理是一门有用的学科:3、学习物理的方法有:课堂导学1、演示1-1,停止沸腾的水,浇上冷水后会,以上现象属于现象;2、演示1-2,小人跳舞的原因是,以上现象属于现象;3、演示1-3,用放大镜看物体,总是放大的吗?,以上现象属于现象;4、演示1-4,乒乓球会下落吗?,以上现象属于现象;5、用塑料笔在头发上或是衣服上摩擦,观察塑料笔能否吸引小纸屑?,以上现象属于现象。
6、物理学是一门以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观察,必须是有目的的,让我们带着“目的”进行以下观察:(1)图1-7中,要想省力,后轴齿轮应换用较大的还是较小的?(2)图1-8中,冰棍“冒”出的“白气”向下飘还是向上飘?,这与吹肥皂泡发生的现象类似吗?(3)图1-9中,观察杯中鸡蛋会发生什么现象?(4)图1-10中,气球能把杯子吸住的原因是什么?,你见到过与此类似的现象吗?试举一例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课外作业1、试用质量不同的小物体(如小石子)、长度不同的细线、秒表、模仿伽利略的实验方法验证单摆的等时性原理。
2、预习第一节“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课后反思课题: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序号:02姓名 班级导学目标知识点: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导学方法:讨论、实践法。
课 时:1课时导学过程:一、课前导学1、长度的单位、测量工具、测量方法以及刻度尺的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间的单位、测量工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初中物理导学案教案V311163(15)
![人教版初中物理导学案教案V311163(15)](https://img.taocdn.com/s3/m/bdce13a7a0116c175f0e483b.png)
显微镜和望远镜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⑴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⑵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使学生乐于观察、实验。
⑵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点:显微镜、望远镜的原理。
难点:看清物体与视角的关系。
学生通过凸透镜组合得出显微镜、望远镜的原理。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师);放大镜(学生)主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创设情景:(幻灯片“显微镜和望远镜[小中大字体]”)对比前排和后排学生可视情况,引导学生认识:要看清物体可把物体移近或放大。
二. 教学过程设计:1.视角(幻灯片“视角、图片”)视角是从眼睛的光心向物体的两端所引的两条直线的夹角。
告诉学生:把物体移近或放大的目的是为了增大视角。
板书:1.视角越大,对物体的观察越清楚。
视角的大小不仅与物体的大小有关,还与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
问:根据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要看清物体可以把物体放大,那么用什么工具可以把物体放大?(凸透镜)复习: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图示法)U>2f 成倒立、缩小、实像照相机f<u<2f 成倒立、放大、实像投影仪u<f 成正立、放大、虚像放大镜思考:要得到放大的像,可以使用哪些办法?下面我们来学习另外的办法。
2.显微镜展示“幻灯片‘显微镜的结构’”: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
(介绍目镜和物镜)探究:用两个凸透镜观察近处的物体①用钢笔在书上或本子上画一组箭头如图:②先用一个凸透镜(物镜)观察这组箭头,得到放大的像。
③再用另一个凸透镜(目镜)观察上面看到的像,得到清晰放大的像。
巡视、指导。
(指导学生:用短焦距的作物镜,用长焦距的作目镜;物镜成的像要与物来比较;目镜成的像要与物镜成的像来比较,物镜成的像就是目镜的物。
) 通过探究,你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人教版初中物理导学案教案V311163(8)
![人教版初中物理导学案教案V311163(8)](https://img.taocdn.com/s3/m/79d86c12376baf1ffc4fad3a.png)
2006年初中物理优质课参评教案平面镜成像一、教案设计思想突出学生参与理念,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带领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投入到科学探究之中。
通过科学探究实践,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本课的重点在“探究活动”的过程设计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实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代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代物→把平面镜改为平板玻璃(实验基本思想方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二、教材分析<平面镜成像>是在学习了<光的传播、光的反射>的基础上编排的,它是对光的反射知识的应用.其主要内容包括两方面: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二是成像原理.课本主要安排学生科学探究,自己总结出规律.三、教学说明本课主要围绕科学家在科学探究时从问题→实验→问题→实验→结论的过程。
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引导,防止出现学生盲目探究,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在思考方向上给以启发、点拔,最后还是由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决。
三、教案内容:课题:平面镜成像(40分钟)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通过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课型:科学探究,新授课教学重点:本节的重点是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活动,它是本节教学活动开展的中心;教学难点:本节的难点是如何确定像的位置以及对虚像概念的理解。
人教版初中物理导学案教案V311163(17)
![人教版初中物理导学案教案V311163(17)](https://img.taocdn.com/s3/m/2c0ff88c195f312b3169a568.png)
“温度计”课堂实录山东省无棣县信阳一中唐勇一、创(一)播放录象通过录象我们知道自然界中物质存在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当温度变化时这三种状态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物理学中与温度有关的现象我们称之为热现象,从这节课我们开始对有些热现象进行学习和研究。
点击播放多媒体出示并板书课题:第四章:物态变化(二)合作学习,共同探究多媒体出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实验时教师巡回指导,主要让学生亲自体验温度的不同和用手判断温度不准确。
实验完毕后小组推选代表发言,其他小组对结论进行评价。
教师总结:三杯水冷热程度不一样,我们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同一杯水两只手的感觉为什么是不一样的,这说明人们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冷热是不可靠的,要准确地判断和测量温度,就要选择科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thermometer)。
多媒体出示并板书:第一节温度计二、进行新课(一)温度计(多媒体出示并板书)共同探究:我们用桌上的东西自制一个温度计。
在广口瓶内加入一些带颜色的水,配一个橡皮塞,橡皮塞上插进一根一端封闭的细玻璃管,把细玻璃管封闭的一端加热,使玻璃管内的空气跑出一些,迅速用橡皮塞塞住瓶口。
大家做完了以后,将广口瓶放入热水里,仔细观察细管中水柱的位置,再放入冷水里,观察水柱位置,得出结论。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实验完毕后小组推选代表发言:生1:放入热水里,细管中水柱上升。
生2:放入冷水里,细管中水柱下降。
生3:这可能是由于液体热胀冷缩的缘故吧。
教师总结:是的,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里面有的用酒精,有的用煤油,还有的用水银。
现在我们看几个常用的温度计。
多媒体出示图片:教师介绍:投影片上,甲是实验室用的温度计,乙是寒暑表,丙是体温计。
根据图片共同讨论温度计的基本结构,完毕后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总结:温度计的基本构造包括玻璃泡、细玻璃管(内径很细,粗细均匀)、刻度。
教师引导过渡: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温度计上的字母C或℃,表示该温度计采用的是摄氏温度,摄氏温度是温度的一种标度方法,温度的标度方法除了摄氏温度外,还有热力学温度,我们先来研究摄氏温度。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全册导学案(学生用用2023年秋修订)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全册导学案(学生用用2023年秋修订)](https://img.taocdn.com/s3/m/75f86203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78.png)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全册导学案(学生用用2023年秋修订)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全册导学案(学生用,2023年秋修订)Unit 1 电的基本概念Part 1:电的基本概念- 研究电的起源和分类- 了解电流和电压的概念- 掌握欧姆定律的表达式及计算方法Part 2:简化电路图- 研究电路图的基本符号- 了解电源、开关、电灯等元件的功能和连接方式- 掌握简化电路图的绘制方法Unit 2 电流与电路Part 1:电流的实质- 了解电流的概念和基本特性- 研究安培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掌握电流在电路中的分布规律Part 2:串、并联电路- 研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基本概念- 掌握串、并联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分布规律- 运用欧姆定律解决串、并联电路的计算问题Unit 3 电压与电阻Part 1:电压的作用- 了解电压的概念和作用- 研究电压计的使用方法- 掌握电压与电势能的关系Part 2:电阻的特性- 研究电阻的概念和基本特性- 了解电阻的测量方法- 掌握电阻与电流、电压的关系Unit 4 电阻的应用Part 1:用电安全知识- 了解电气事故的危害和预防方法- 研究家庭及公共场所用电中的安全常识- 掌握用电安全的基本原则Part 2:电阻的应用- 了解电热的原理和应用- 研究电阻丝的特点及其在电热器具中的应用- 掌握电力概念及其计算方法Unit 5 用电安全Part 1:电能的概念- 了解电能与能量的关系- 研究电能计的使用方法- 掌握电能的转换和利用Part 2:用电的合理利用- 研究如何合理选择电器- 了解节能用电的方法和意义- 掌握用电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以上为《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全册导学案(学生用,2023年秋修订)》的概要。
各单元详细的内容请参照教材进行学习和阅读。
人教版初中物理导学案教案V311162(20)
![人教版初中物理导学案教案V311162(20)](https://img.taocdn.com/s3/m/5b2758d7c8d376eeaeaa3139.png)
第四节《升华和凝华》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2.3.二、能力目标1.2.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德育目标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2.通过做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欣赏色彩美的能力.●教学重点通过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通过日常生活中实例的解释,培养●教学难点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教学用具●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冰块吸热后熔化成水,再继续吸热就变成水蒸气,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物质吸热后二、进入新课[想想做做][师]现在往试管中放入少量碘,塞紧盖子后放入盛热水的烧杯里,观察到什么?[生甲]固态碘不见了,试管内看到有紫色的气.[生乙]这说明固态碘受热变成气态.[生甲]紫色的气不见了,试管壁上有黑色固态.[生乙]这说明气态碘遇冷变成了固态.[生丙]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生丁]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回答的也很好.1.升华和凝华升华(sublimation)——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师]生活中有升华和凝华的例子吗?[生甲]冬天,室外湿衣服中的水会结成冰,但冰冻的衣服也会干,这是因为冰升华为水蒸气.[生乙]冬天寒冷的早晨,室外物体上常常挂着一层霜,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而成的小冰粒.[生丙]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球,过一段时间就会变小,最后不见了,这是一种升华现象.[生丁]寒冷的冬天,早晨玻璃上出现冰花,这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玻璃,凝华成固态冰,形成冰花.[生戊]冬天,树枝上出现“雾凇”,这些都是凝华现象.[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我们鼓掌进行鼓励.我们知道熔化和汽化需要吸热,凝固和液化要放热,那么升华和凝华呢?[生甲]升华需要吸热,因为做实验时我们加热了.[生乙]凝华是放热,因为放入凉水中了.[师]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2.升华过程要吸热,凝华过程要放热(板书)[师]阅读“科学世界”,能否用我们所学的“物态变化”知识对此现象做出解释.[生甲]是雪升华了,变成水蒸气.[生乙]是雪熔化后渗下去的.三、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了升华和凝华两个概念.并通过实验知道了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四、布置作业P85动手动脑学物理1,2,3[动手动脑学物理习题参考答案]1.调查得出答案,或经长期观察得出答案.2.由于空气的凝华,冻肉出冷库后有一部分水附在肉上,所以出库后会使重量稍有增加,只要是在一个合理的误差范围内(如0.5%)是允许的.这与一些非法商贩将肉注水是不同的.五、板书设计1升华(sublimation)——物体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2升华过程要吸热、凝华过程要放热.。
人教版初中物理导学案教案V311163、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人教版初中物理导学案教案V311163、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5d5a330e58fb770bf78a553a.png)
三、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课程标准要求【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过程与方法●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了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使学生初步了解实验——分析——归纳的科学方法,强化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
难点:实验能力的培养。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正倒跟物体的位置有什么关系?二、新课开始【实验报告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目的】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学生手脑并用、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实验器材】光具座、、凸透镜(小凸透镜的焦距5cm、大凸透镜的焦距10cm)、。
【实验步骤】1. 把、、从左向右依次安装在上。
2.. 点燃,调整和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和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3. 把烛焰的位置移到距凸透镜两倍焦距点以外(即u>2f),左右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把像的性质和像距及其他填入下表中。
改变物距再做一遍。
4. 把烛焰的位置移到凸透镜焦点和两倍焦距点之间(即2f>u>f),左右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把像的性质和像距及其他填入下表中。
改变物距再做一遍。
5. 把烛焰的位置移到凸透镜焦点以内(即u<f),左右移动光屏,看能不能成像,怎样才能看到像,把像的性质和像距及其他填入下表中。
改变物距再做一遍。
分析实验数据,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 焦点(u = f)是物体成像像和的分界点;2. 两倍焦距点(u = 2f)是物体成像像和的分界点;3. 物体成实像都是立的,虚像都是立的;4. 物体成实像时,像与物在凸透镜的侧,物体成虚像时,像与物在凸透镜的侧;5. 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九年级上(人教版)物理教学设计:19
![九年级上(人教版)物理教学设计:19](https://img.taocdn.com/s3/m/63410f8f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fe.png)
3.汇报交流:每个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4.教学目的: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涵盖家庭电路的各个知识点,让学生独立完成。
4.分组合作,促进交流与共享: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心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5.注重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家庭电路安全知识,让学生了解安全用电的重要性,增强安全意识。
6.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1)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家庭电路的组成和各部分功能。
5.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在面对家庭电路问题时,能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家庭电路的组成及各部分功能。
2.欧姆定律在家庭电路中的应用。
3.家庭电路的安全知识及安全隐患的识别与防范。
4.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解决家庭电路问题。
(3)增值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进步,鼓励学生持续努力。
8.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应注重自身专业成长,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家庭电路的图片,包括开关、插座、用电器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元件在家庭电路中的作用。
2.练习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计算题等,旨在巩固学生对家庭电路知识的掌握。
3.解答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解答和反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巩固知识。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导学案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458865c525c52cc58ad6bea7.png)
第十三章内能三环:自学展示反馈本章是在学习了机械能的基础上,把对能量的研究拓展到内能.首先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进一步引出分子动理论;接着讲述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具有的分子动能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势能的总和——内能,通过实验说明利用内能可以做功,以及改变内能的两种不同方法,反映了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之间的相互转化;最后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引出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基本属性,并进一步学习关于比热容的热量计算.本章共分3节:1.第1节“分子热运动”,首先介绍了有关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知识,通过对分子的大小进行讨论,使学生对分子的体积小、分子数目多,留下深刻的印象.接着提出分子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问题,并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红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扩散的快慢,得出组成物质的大量分子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然后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并利用微观结构的知识来解释宏观的固、液、气三态之间的变化,为从分子结构角度理解物体内能的本质打下基础.2.第2节“内能”,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教学中先通过生活中利用内能做功的实例引出内能的概念,并进一步分析内能的影响因素(将宏观物理量温度和微观机理分子无规则运动的激烈程度联系起来),然后讲述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在分析热传递过程中提出热量的概念.3.第3节“比热容”,这节是先从日常生活常识出发,讨论出物体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及升高温度的度数之间的关系.通过探究活动加深学生对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的理解,让学生对常见物质的比热容大小有一个具体的印象..【教学目标】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①让学生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能识别扩散现象,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现象,知道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能用分子的微观结构(分子间的距离及分子间的作用力)去解释物体固、液、气三态之间的转化;②知道内能、热量的概念,知道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③了解比热容的概念,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通过与弹簧的弹力进行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通过实验探究找到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通过探究,认识到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的不同.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实验演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阅读“科学世界”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教学重点】分子动理论的初步认识,内能和热量的概念,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的有关计算.【教学难点】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做功与热传递,利用比热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课时建议】本章共有3节,建议7课时:第1节分子热运动…………………………1.5课时第2节内能……………………………………2课时第3节比热容………………………………2.5课时第1课时比热容的概念及理解第2课时比热容的应用及相关的热量计算本章复习和总结……………………………1课时1.比较法:例如,通过比较热运动和机械运动的相异性,进一步认识热运动是不同于机械运动的微观分子运动.2.类比法:例如,将分子间作用力类比弹簧,使我们对分子作用力有一个具体形象的认识.3.转换法:水中花粉小颗粒的无规则运动反映水分子的运动.4.模型法:固液气的特点也可以用模型法来解释:固体分子的排列和作用力像教室里坐着的学生,液体分子的排列和作用力像课间教室里走动的学生,气体分子的排列和作用力像操场上自由跑动的学生.第1节分子热运动课题分子热运动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知道分子热运动.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运动论的观点进行解释.3.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能利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解释固、液、气三态之间的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会运用想象和类比等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概括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知道可以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分子热运动,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热现象教具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一块冰糖、废旧的玻璃杯、蜡烛、铅柱、一杯大米、若干条小鱼、两只温度计、洋葱、花露水、空气清新剂、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空瓶子学生:一杯凉水、一杯热水、一把药匙、少量红墨水(或黑墨汁)等教学难点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教学课时1.5课时课前预习1.物质的构成: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分子的直径很小,只有百亿分之几米.2.扩散: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热运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分子的热运动与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4.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固体、液体、气体分子间的距离从大到小的排列次序是气体、液体、固体;分子间的作用力从大到小的排列次序是固体、液体、气体.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课件1“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并提问:(1)可以判断出是什么物质在运动吗?(2)这与我们前面研究过的汽车等物体的运动相同吗?(3)这种运动有什么规律?生:这是极细小的粒子的运动.备课笔记特别提醒:分子非常小,用肉眼是看不到的,即便使用一般的显微镜也看不到,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所以能用肉眼看到的物体,无论多小都不是分子,它们在外力作用下的运动属于机械运动.例如,扫地时尘土飞扬,这里的尘土属于固体小颗粒.分子用肉眼是看不到的,它们的运动是自发的,而且是无规则、永不停息的,属于微观粒子的运动.小组问题探讨:1.物质可以无限地分下去吗?2.有比分子、原子更小的微粒吗?新课导入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师这些细小的粒子其实是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原来性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分子的相关知识.进行新课物质的构成师广阔无垠的宇宙大得难以想象,那么,构成物质的小微粒究竟小到什么程度呢?换句话说,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从古到今,人们一直在探寻着这个问题的答案.古希腊人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水、火、土、气四元素组成;我们的祖先认为宇宙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行组成.但这些看法都不科学,到底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好,下面请大家分组做分割物质实验,进行探究:小组1:撕纸,看哪一组撕得最碎.小组2:打碎废旧的玻璃杯(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千万不要喷撒到眼睛里,可以用布包住玻璃杯后,用锤子敲打).每打碎一次拿出来看看,探究打得更碎时,玻璃有何变化?小组3:打碎冰糖(用锤子敲打),每打碎一次拿出来看看,探究打得更碎时,冰糖味道有何变化?小组代表回答:无论纸撕得多么细小,纸还是纸;玻璃无论研磨得多么细小还是玻璃;冰糖无论研磨得多么细小还是冰糖(分割后仍然具有甜味).师那是因为我们分得还不够细小,如果分到我们肉眼不能看到的细小微粒,它们会是如何呢?将纸、玻璃、冰糖等不停地分割下去,当分割到一定限度时,即它们的直径只有10-10米时(当然,肉眼不能看到,只能借助电子显微镜观察),纸就不再是纸,玻璃不再是玻璃,冰糖不再具有甜味.因此,分割到这一限度时,小粒子保持了物质原来的性质,我们称这些粒子叫做分子.(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第一个把这些粒子叫做分子)师除了分子以外,我们还要知道一种粒子——原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这些知识我们以后将学习,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分子的相关知识,因此关于原子本课就不多讲了.板书:常见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分子很小,直径大约是百亿分之几米,通常以10-10m为单位来量度.【例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B.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C.分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D.分子的直径约为10-10m解析: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是保持了物质原来性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分子很小,直径约10-10m,肉眼无法看到,必须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分子不是最小的微粒,分子由原子构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分子的研究已经不断深入.答案:C分子热运动1.探究分子的运动与温度的关系师既然分子这么小,我们用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那怎么研究它的运动呢?我备课笔记课外拓展:布朗运动布朗运动是证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实验基础,它是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的固体微粒的运动,是液体(或气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反映,它的剧烈程度与微粒的大小及液体(或气体)的温度有关.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用显微镜观察水中悬浮的花粉,发现这些花粉颗粒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这种运动后来就叫做布朗运动.不只是花粉,对于液体中各种不同的悬浮微粒,都可以观察到布朗运动,就连悬浮在静止气体中的尘粒也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而且微粒越小,运动越明显.从观察的结果可以知道,布朗运动是绝不会停止的.在显微镜下观察水中的悬浮微粒,随时都可以看到布朗运动.做布朗运动的小颗粒虽然不是分子,但布朗运动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一种间接表现形式.进行新课造成的.研究表明吸入或接触甲醛会对人体造成多种危害,因此应尽量避免吸入或接触甲醛.解析:进入刚装修完的房间内,能闻到强烈的甲醛气味,是由于甲醛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缘故,这种现象叫做扩散现象.答案:无规则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1.分子间的引力师既然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固体、液体分子为什么不会分散开,而总是聚合在一起保持一定的体积呢?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课件4:用力挤压两块铅柱,然后下面加挂上重物的实验.(参照教材P4“演示”)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分析,得出结论:分子间存在引力,正是这种引力才使得固体、液体保持一定的体积,使它们里面的分子不至于散开.板书:分子之间存在引力.2.分子间的斥力教师演示实验:压缩铅块、压缩装满水的矿泉水的瓶子.请学生观察并分析为什么固体\,液体难被压缩,然后得出结论.生:物质处于固态和液态时,分子间还存在斥力,使得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师是不是其他状态下分子间就没有引力和斥力呢?生讨论,师引导,作答:气体分子之间同样有引力和斥力,只不过相对来说比较小.师(教师出示与弹簧连接的2个小球)请大家阅读教材P5第1自然段,类比老师手中的两个与弹簧连接的小球(如图),理解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分析分子之间的引力与斥力如何变化?学生根据小球间距离的变化,体会分子之间作用力的表现方式.师就学生回答进行整理、归纳.板书:(1)当分子间的距离减小时,引力和斥力都增大,但斥力增大得多些,对外表现出斥力.(2)当分子间的距离增大时,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但斥力减小得快些,对外表现出引力.(3)如果分子相距很远(大于10倍分子直径),那么引力和斥力都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3.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解释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师同学们,请大家回忆下,我们在物态变化的章节学习中知道了物质通常有几种状态?生:有三种状态,即固态、液态和气态.师那么同种物质处于不同状态时具有的物理性质相同吗?请举例说明.备课笔记小组问题探讨:1.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与分子间的距离有关吗?2.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会消失吗?课外拓展: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当分子间的距离为某一值r0时,引力等于斥力;当分子间的距离大于r0时,引力和斥力都要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更快,表现为引力;当分子间的距离小于r0时,引力和斥力都要增大,但斥力增大得更快,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大于分子直径的10倍时,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不计.特别提醒:水结冰时体积变大.例如,寒冷的冬天,暴露在室外的自来水管因结冰而胀破.教学板书课堂小结同学们,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不仅收获不少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两种研究问题的方法——转换法和类比法.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这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分子热运动的知识在生产\,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只要大家平时多关注生活\,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勤于思考,就能轻松地学好物理.好,谢谢大家!教材习题解答动手动脑学物理(P6)1.把分子看成球体,一个挨着一个紧密平铺成一层(像每个围棋格子中放一个棋子一样),组成一个单层分子的正方形,边长为1cm.该正方形中约有多少个分子?这些分子数目大约是全球人口数目的多少倍?解:正方形的边长为1cm=10-2m,分子直径约10-10m,每一排的分子数约为10-2m/(10-10m)=108个,所以正方形中的分子总数约为108×108=1016个;全球人口约70亿=7×109,所以这些分子数目大约是全球人口数目的1016/(7×109)≈1.4×106倍.2.扩散现象跟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有时对人们有用,例如腌制鸭蛋就是通过扩散使盐进入蛋中;它有时又对人们有害,如人造木板黏结剂中的甲醛扩散在空气中造成环境污染.请你分别列举一个扩散现象有用和有害的实例.解:扩散现象有用的实例:用空气清新剂喷洒在房间,使房间空气变得清新;扩散现象有害的实例:房间内有人吸烟,其他人会吸二手烟.(答案合理即可)3.两个杯子中分别盛有质量相同的冷水和热水,向其中分别放入同样的糖块,经过一段相同的时间(两杯中的糖块都还没有全部溶解),品尝杯中的水,哪一杯更甜?为什么?解:热水中更甜,因为热水温度高,糖分子扩散得更快.4.把干净的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例如用吸盘吸住玻璃板或用细线绑住玻璃板),读出测力计的示数.使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然后稍稍用力向上拉玻璃板.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有什么变化?解释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解: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大,因为玻璃和水的接触面之间存在分子间的引力作用,从而使弹簧测力计受到向下的拉力增大.5.下表归纳了固、液、气三态物质的宏观特性和微观特性,请完成这个表格.课外拓展:油膜法是粗略测定分子直径的方法,其原理是测出一滴油的体积V,把这一滴油珠滴在较大的水面上,使其面积尽量扩散开,当扩散成单分子层油膜时,测出油膜的面积S,然后用公式VdS求出油膜的厚度d,即油分子的直径.解:固态:很小、有、有;液态:无、有;气态:很小、无、无.难题解答【例3】原子核中质子与中子结合在一起依靠的是()A.正负电荷相互吸引的力B.正电荷之间的相互排斥力C.核力D.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解析:本题用排除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熔化和凝固》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3.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善于实践和勇于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和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图象表示出来.
●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师]春天来了,河面上的冰开始熔化成水.炎炎的夏天,洒在地上的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想了解这是为什么吗?我们从这节课开始学习.在你们小学《自然常识》中学过自然界的物质,还记得吗?
[生甲]自然界的物质常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存在着.
[生丙]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物体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也往往发生改变.
[师]大家回答地很好.确实是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通常是固态的铝、铜、铁等金属,在很高的温度时也会变成液态、气态;通常是气态的氧气、氮气、氢气等,在温度很低时也会变成液态、固态.那么,水结成冰和冰熔化成水属于什么过程?
[生甲]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melting).
[生丙]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solidification).
[生丁]水结成冰属凝固过程.
[师]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物质的熔化和凝固与什么因素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变化规律.
1.熔化和凝固(板书)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melting),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solidification).
[师]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生甲]应该不相同.
[生乙]固态的铝、铜、铁等金属,在很高的温度时才会变成液态.冰熔化成水不用很高的温度.
[生丙]不管在很高温度还是不太高的温度时变成液体,是不是都需要给物质加热?
[生戊]熔化过程中给物质加热,这时温度是不断上升,还是不变?
[师]现在提出了固体熔化时温度是怎样变化的问题,大家相互讨论,利用桌子上的仪器通过探究实验来解决.先制订计划和方案.
[方案一]把装有一些海波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里,用酒精灯通过烧杯和水给海波均匀、缓慢地加热,并搅拌.装置如课本图4.2—1,注意观察温度计读数和海波的状态变化,当温度达到40 ℃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在海波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填入表中.
[方案二]把石蜡放在试管里再放入盛水的烧杯里,用酒精灯通过烧杯给石蜡均匀、缓慢地加热.装置如课本图4.2—1,注意观察温度计读数和石蜡的状态变化.当温度达到40 ℃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在石蜡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填入表中.
[师]这两个方案都很好,且可行.我们可按照这两个方案来做实验.我们先看挂图.注意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学生看完后,宣布开始分组实验,教师巡视,随时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师]请同学们根据海波和石蜡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并结合自己实验分析一下,海波和石蜡熔化过程有什么特点?从中可以找出什么规律?
[生甲]给海波加热,海波温度不断升高,当温度上升到48 ℃,时,开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虽然还在继续加热,但海波的温度却保持48 ℃不变,直到完全熔化后温度才继续上升.
[生乙]在给石蜡加热,石蜡先变软,然后逐渐变成液态,在整个熔化过程中,石蜡的
[生丙]从我们组对海波熔化实验现象的分析讨论,认为这个现象表明,海波在一定温度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生丁]我们组对石蜡熔化实验的现象进行分析讨论,认为这个现象表明,石蜡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
[师]同学们回答地很好,实验观察很仔细,每组同学都团结协作,讨论也很激烈.我很高兴,看来大家对学物理很感兴趣.现在我们打开课本,看图4.2—2和图4.2—3;方格纸上纵轴表示温度,温度数值已经标出;横轴表示时间,请自己写上,根据你们的实验数据,在表中各个时刻的温度在方格纸上描点,然后将这些点用平滑曲线连接,便得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学生们画图,教师巡回指导]
[师]同学们根据你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总结海波和石蜡在熔化前、熔化中和熔化后三个阶段的温度特点.
[生甲]海波在熔化前温度升高,在熔化中温度不变,在熔化后温度继续上升.
[生乙]石蜡在熔化前、熔化中、熔化后三个阶段的温度都在上升.
[师]现在我们回想实验过程,有没有可能在什么地方发生错误?相互讨论你们进行论证的根据充分吗?实验结果可靠吗?并与同学们进行交流.看看你们的结果和别的小组的结果是不是相同?如果不同,怎样解释?写出实验报告.
学生们相互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师]从海波和石蜡的熔化实验,我们还能总结出什么?
[生甲]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这类固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叫做晶体(crystal).
[生乙]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地吸热,温度就不断地上升,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做非晶体(noncrystal).
[生丙]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melting point
[生丁]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师]晶体除熔化时有一定温度,在晶体凝固时也有一定温度,这个温度叫做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非晶体没有凝固点.
2.熔点和凝固点(板书)
(1)熔点——晶体熔化时,有一定熔化温度叫做熔点.
(2)凝固点——晶体凝固时,有一定凝固温度叫做凝固点.
[师]那你们想想:“为什么灯泡内的灯丝要用钨丝?”“水银能用来做寒暑表中的液体吗?”
[生甲]钨的熔点为3410 ℃,用来做灯丝,不容易烧断.
[生乙]水银不能用来做寒暑表中的液体,它的凝固点为-39 ℃,太低.
[师]看来大家已知道它们的用途,看投影课本图4.2—4和图4.2—5.思考想想议议
[想想议议]
[生甲]AB段为固态,温度不断升高.
[生乙]B时刻为固态,C时刻全部变为液态,BC段为固液共存态,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生丁]CD
[生戊]EF
[生己]F时刻晶体开始凝固,到G时刻全部变为固态,FG之间是固液共存态、温度不变.
[生庚]GH为固态,温度随时间下降.
[生辛]黑龙江省北部最低气温曾经到过-52.3 ℃,这时不能使用水银温度计,可用酒
[生甲]在海波的熔化实验和石蜡熔化实验中,无论温度变否都需要加热.
[生乙]在凝固过程温度不变,却继续放热.
[生丁]晶体和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放热.
[师]北方的冬天,菜窖里放几桶水,可利用水结冰时放的热使窑内的温度不会太低,菜不会冻坏.
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板书)
二、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了熔化和凝固,通过对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探究.我们知道了晶体有熔.熔化要吸热,凝固要放热.
三、布置作业
阅读P79动手动脑学物理1,2,3
[动手动脑学物理参考答案]
1.这种说法有道理.因为雪熔化时要吸收空中大量的热,使空气温度降低.所以说融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
2.利用冰能致冷可以防止饭菜变馊,但是要注意,由于冰块吸热,使冰周围的空气变冷,冷空气比热空气重,要往下沉,所以冰块应该放在饭菜的上面.
3.晶体.熔点是80 ℃,持续16 min.
四、板书设计
1.熔化和凝固
熔化——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
凝固——
2.熔点和凝固点
熔点——晶体熔化时,有一定熔化温度,叫做熔点.
凝固点——晶体凝固时,有一定凝固温度,叫做凝固点.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