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MSDS

合集下载

二氧化碳-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二氧化碳-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第1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二氧化碳化学品英文名:Carbon dioxideCAS:124-38-9分子式:CO2分子量:44.01产品推荐及限制用途:工业及科研用途。

第2部分危险性概述紧急情况概述:内装高压气体;遇热可能爆炸。

GHS危险性类别:无危害分类标签要素:象形图:警示词:警告危险性说明:H280内装高压气体;遇热可能爆炸防范说明:•预防措施:——无•事故响应:——无•安全储存:——无•废弃处置:——无物理和化学危险:内装高压气体;遇热可能爆炸。

健康危害:无资料环境危害:无资料第3部分成分/组成信息第4部分急救措施急救:吸入:新鲜空气,休息。

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

给予医疗护理。

眼晴接触:分开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立即就医。

食入:漱口,禁止催吐。

立即就医。

对保护施救者的忠告:将患者转移到安全的场所。

咨询医生。

出示此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给到现场的医生看。

对医生的特别提示:无资料第5部分消防措施灭火剂:用水雾、干粉、泡沫或二氧化碳灭火剂灭火。

避免使用直流水灭火,直流水可能导致可燃性液体的飞溅,使火势扩散。

特别危险性:不燃。

受热后,容器或储罐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灭火注意事项及防护措施:喷水冷却容器,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发生异常变化或发出异常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防止容器受热爆炸第6部分泄露应急处理作业人员防护措施、防护装备和应急处置程序:大量泄漏:根据气体扩散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穿一般作业工作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漏出气允许排入大气中。

泄漏场所保持通风环境保护措施:收容泄漏物,避免污染环境。

防止泄漏物进入下水道、地表水和地下水。

泄漏化学品的收容、清除方法及所使用的处置材料:小量泄漏:尽可能将泄漏液体收集在可密闭的容器中。

用沙土、活性炭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并转移至安全场所。

碳酸(MSDS)

碳酸(MSDS)

碳酸(MSDS)
1. 产品标识
- 产品名称:碳酸
- 化学名称:二氧化碳
- 化学式:CO2
- CAS号:124-38-9
- 分子量:44.01 g/mol
2. 成分信息
- 主要成分:二氧化碳
- 化学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溶于水,可溶于乙醇和醚3. 危险性概述
- 碳酸本身不具有明显的毒性和腐蚀性
- 高浓度的碳酸会引起窒息
- 长时间接触高浓度的碳酸可能引起头晕、胸闷等症状
4. 急救措施
- 吸入:将患者移到空气新鲜的地方,保持安静,如有呼吸困难,立即给予人工呼吸。

就医治疗。

- 眼部接触: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提醒患者及时就医。

- 皮肤接触: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如有异常或持续不适,就医治疗。

- 食入:不适用。

5. 防护措施
- 使用个人防护装备:戴适当的防护眼镜、手套和呼吸器。

- 应急处理:排除泄漏源,并注意防止剧烈挥发。

将泄漏物质收集起来,放入标有二氧化碳储存的地方。

6. 泄漏应急处理
- 在泄漏点附近设置适当的通风设备。

- 确保人员远离泄漏区域。

- 使用合适的防护装备清除泄漏物质。

- 避免泄漏物质进入下水道和水源。

7. 废物处理
- 废弃二氧化碳应按照当地法规处理。

8. 操作注意事项
- 避免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的碳酸中。

- 使用时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避免吸入过量的碳酸。

- 避免与皮肤和眼睛直接接触。

请注意,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操作请参考相关法规和安全操作指南。

二氧化碳MSDS

二氧化碳MSDS

二氧化碳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1 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二氧化碳化学品英文名:Carbon dioxide2 成分/组成信息纯品 混合物□化学品名称:二氧化碳主要成分:二氧化碳≥99%。

CAS号:124-38-93.危险性概述危险性类别:第2.2类不燃气体入侵途径:吸入、皮肤接触健康危害:本身无毒。

但空气中浓度超过3%时,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头痛眩晕、呕吐等。

10%以上时出现视力障碍、痉挛、呼吸加快、血压升高、意识丧失。

25%以上时,出现神经抑制、昏睡、痉挛、窒息至死。

接触液体二氧化碳可引起冻伤。

环境危险: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产生温室效应爆炸危险:盛装液体二氧化碳容器遇明火高温,器内压力升高有开裂爆炸危险。

4.急救措施皮肤接触:用水冲洗,就医。

眼睛接触:就医吸入:迅速撤离现场,移至空气新鲜处,呼吸困难时输氧,如呼吸和心跳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摩术并及时就医。

食入:无资料5.消防措施危险特性:盛装液体二氧化碳的设备与容器遇高温,明火有爆炸危险,流速过快容易产生和积聚静电。

有害燃烧物:无资料灭火方法与灭火剂:用水冷却设备或容器,选用适合周围火源的灭火剂。

灭火注意事项:无资料6.泄漏应急处理应急处理:迅速撤离现场保持现场通风。

穿戴防护用具进入现场堵漏气瓶泄漏无法堵漏时,将其移至空旷安全处放空。

液体二氧化碳泄漏要有防寒护具。

消除方法:切断气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

7.操作处置与储存操作处置注意事项:密封操作,加强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守操作规程,持证上岗。

充装时按充装系数要求控制充装量严禁超装。

接触液体二氧化碳要穿戴好护具防止冻伤。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通风库房,远离火种、热源,保持容器密封,气瓶应有防倒措施,大于10立方米贮槽不能放在室内。

8.接触控制/个人保护最高允许浓度:中国MAC(mg/m3)18000监测方法:气相色谱法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加强通风呼吸系统防护:空气浓度超标时,人员撤离现场,紧急事态抢救佩戴空气呼吸器或氧气呼吸器。

二氧化碳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二氧化碳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二氧化碳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二氧化碳是一种常见的气体,其广泛应用于许多行业中,包括食品和饮料,制药,医学和电力工业等。

二氧化碳的主要用途是作为冷冻剂,制造饮料以及在加工食物时用作膨松剂。

尽管二氧化碳使用广泛,但它也有一些潜在的安全问题。

因此,为了确保二氧化碳的安全使用,制定了一份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下面来探讨一下这份说明书。

什么是二氧化碳安全技术说明书?安全技术说明书是一份关于产品安全信息的可靠来源,这里主要是针对二氧化碳。

这份说明书包括产品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危险性评估,安全操作指引,急救程序以及废弃物处置。

安全技术说明书也可以称为化学品安全数据表或产品说明书。

MSDS是根据职业安全和卫生管理局(OSHA)标准编制的。

为什么需要二氧化碳安全技术说明书?二氧化碳是一种化学品,需要正确使用,存储和处置。

二氧化碳的不当使用会导致危险。

例如,如果在密闭空间中使用二氧化碳,可能会导致窒息。

因此,需要一份详尽的安全技术说明书,以确保人们在使用二氧化碳时能够遵守安全操作和急救程序。

此外,二氧化碳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也需要特殊的注意事项,这些注意事项可以在MSDS中找到。

MSDS的组成部分物理和化学特性:这部分介绍了二氧化碳的外观,以及它的蒸气压,熔点和沸点。

这一部分也包括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如pH值,溶解性以及反应性等。

危险性评估:这是MSDS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介绍二氧化碳的危险特性。

危险性评估包括二氧化碳的毒性,燃烧或爆炸的危险性,以及二氧化碳和其他物质的相容性等。

如果你想对二氧化碳施加大气压力,那么你需要知道它的爆炸极限;如果你想与二氧化碳混合其他气体,则需要了解其相容性,以及混合后是否存在危险。

安全操作指引:在这部分中,你将了解到如何才能在安全的条件下使用二氧化碳。

这部分包括了如何处理二氧化碳的建议量,如何避免与其他物质混合和建议的储藏方法等。

急救程序:这一部分介绍了在二氧化碳泄漏和暴露的情况下如何应对。

014-二氧化碳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014-二氧化碳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环境危险: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产生温室效应
爆炸危险:盛装液体二氧化碳容器遇明火高温,器内压力升高有开裂爆炸危险
4.0应急措施
皮肤接触:用水冲洗,就医。
眼睛接触:就医
吸入:迅速撤离现场,移至空气新鲜处,呼吸困难时输氧,如呼吸和心跳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摩术并及时就医。
食入:无资料
5.0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盛装液体二氧化碳的设备与容器遇高温,明火有爆炸危险,流速过快容易产生和积聚静电。
修改记录
修改符号
修改处数
修改内容
修改人签字
修改日期
水溶性:1.45 g/L(25℃,100kPa)闪点:无
可分解物:碳酸钙外观:无色无味气体
应用:作灭火剂、气肥、药用等含 量:≥99% (纯品)
CAS登录号:124-38-9EINECS登录号:204-696-9
危险性描述:酸中毒制备方法:碳酸钙与盐酸反应
二氧化碳:
1)二氧化碳是空气中常见的化合物,其分子式为CO₂,由两个氧原子与一个碳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而成。空气中有微量的二氧化碳,约占空气总体积的0.03%。由于其能溶于水,所以通常情况下,雨水的PH值≥5.6。CO₂本身没有毒性,但当空气中的含量超过正常值时,会对人体产生有害的影响。
监测方法:气相色谱法
作业现场要求:生产过程密闭,加强通风。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浓度超标时,人员撤离现场,紧急事故抢救时须佩戴空气呼吸器或氧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带面罩。
手防护:戴防寒手套
其它防护:工作现场禁止烟火,工作前避免饮酒精性饮料。进行就业前和定期体检。
9.0理化特性
参照 “1.0”。
10.0稳定性和反应灵活性
稳定性:稳定。
避免接触的条件:无

MSDS-042——(二氧化碳)

MSDS-042——(二氧化碳)

MSDS-042——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称:二氧化碳化学品俗名或商品名:二氧化碳;碳酸酐;碳酸气;碳酐化学品英文名称:Carbon dioxide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化学品名称:二氧化碳CAS No. 124-38-9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危险性类别:第2.2类不燃气体侵入途径:吸入健康危害:在低浓度时,对呼吸中枢呈兴奋;高浓度时则引起抑制作用,更高浓度时还有麻醉作用。

中毒机制中还兼有缺氧的因素。

急性中毒:人进入高浓度二氧化碳环境,在几秒钟内迅速昏迷倒下,反射消失、瞳孔扩大或缩小、大小便失禁?呕吐等,更严重者出现呼吸停止及休克,甚至死亡。

慢性中毒,在生产中是否存在,目前无定论。

固态(干冰)和液态二氧化碳在常压下迅速汽化,造成局部低温,可引起皮肤和眼腈严重的低温灼伤。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皮肤接触:若有皮肤冻伤,先用温水洗浴,再涂抹冻伤软膏,用消毒沙布包扎。

就医。

冻结在皮肤上的衣服,要在解冻后才可脱去。

接触液化气体,接触部位用温水浸泡复温。

注意患者保暖并且保持安静。

确保医务人员了解该物质相关的个体防护知识,注意自身防护。

注意:可发生酸中毒。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呼吸困难时给输氧。

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如有条件给高压氧治疗。

食入:第五部分消防措施危险特性:窒息性气体,在密闭容器内可将人窒息死亡。

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与水接触生成碳酸。

多种金属粉末、如镁、锆、钛、铝、铬及锰悬浮在二氧化碳气体中时,能被点燃,并能引发爆炸。

干冰与钠、钾、或钠钾合金能形成对震动敏感的混合物。

液体或固体二氧化碳能腐蚀某些塑料、橡胶和涂料。

有害燃烧产物:灭火方法及灭火剂:切断气源。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气体比空气重,易在低处聚集。

储存容器及其部件可能向四面八方飞射很远。

如果该物质或被污染的流体进人水路,通知有潜在水体污染的下游用户,通知地方卫生、消防官员和污染控制部门。

MSDS-CO2(二氧化碳)编号MSDS-06

MSDS-CO2(二氧化碳)编号MSDS-06

江苏凯斯博电梯有限公司二氧化碳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编号MSDS-06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化学品中文名称:二氧化碳化学品英文名称:carbon dioxide 中文名称2:碳酸酐技术说明书编码:42 CAS No.:124-38-9 分子式:CO分子量:44.012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有害物成分含量 CAS No.二氧化碳 124-38-9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危险性类别:不详侵入途径:不详环境危害:不详健康危害:在低浓度时,对呼吸中枢呈兴奋作用, 高浓度时则产生抑制甚至麻痹作用。

中毒机制中还兼有缺氧的因素。

急性中毒:人进入高浓度二氧化碳环境,在几秒钟内迅速昏迷倒下,反射消失、瞳孔扩大或缩小、大小便失禁、呕吐等,更严重者出现呼吸停止及休克,甚至死亡。

固态(干冰)和液态二氧化碳在常压下迅速汽化,能造成-80~-43℃低温,引起皮肤和眼睛严重的冻伤。

慢性影响: 经常接触较高浓度的二氧化碳者,可有头晕、头痛、失眠、易兴奋、无力等神经功能紊乱等。

但在生产中是否存在慢性中毒国内外均未见病例报道。

燃爆危险:本品不燃。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皮肤接触:若有冻伤,就医治疗。

眼睛接触:若有冻伤,就医治疗。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危险特性: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有害燃烧产物:不详灭火方法:本品不燃。

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一般作业工作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合理通风,加速扩散。

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

密闭操作,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完整版)二氧化碳MSDS

(完整版)二氧化碳MSDS

精品word完整版-行业资料分享二氧化碳安全技术说明书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称:二氧化碳化学品英文名称:Carbon dioxide产品推荐用途:二氧化碳可以用于制碱工业,制糖工业,在焊接领域可以用作保护气,在塑料行业有用作发泡剂的(很少见)也可以用于生产聚合物(研发阶段)固体二氧化碳(干冰)可以用作制冷剂干冰可以用于人工降雨干净可以用于冷藏运输领域产品限制用途:非说明书规定用途的其他任何用途第二部分危险性概述紧急情况概述:长时间过量吸入会引起昏迷,反射消失,瞳孔散大或缩小,大小便失禁,呕吐、呼吸停止,休克死亡。

皮肤、眼睛接触干冰或液体二氧化碳会引起冻伤。

GHS危险性类别:加压气体-冷冻液化气体标签要素:象形图:警示词:警告危险信息:长时间过量吸入会引起昏迷、反射消失、瞳孔散大或缩小、大小便失禁、呕吐、呼吸停止、休克死亡。

皮肤、眼睛接触干冰或液体二氧化碳会引起冻伤。

防范说明:预防措施:呼吸防护:通风环境下不需防护。

眼睛防护:操作液体二氧化碳设备可使用防护眼镜,防止飞溅冻伤眼睛。

皮肤防护:操作液体二氧化碳装置时使用棉手套,防止冻伤。

工程控制:生产、使用场所保持自然通风。

事故响应: 产品本身无火灾危险,为防止外来火灾对压缩气体包装钢瓶造成的危险,可就近配备泡沫式灭火器。

对火场中的气瓶用大量水降温,防止爆炸,并迅速转移至安全空旷处。

吸入,立即转移至空气新鲜通风处,重者立即就医。

皮肤、眼睛接触,用自来水冲洗,就医。

安全储存:储存场所应保持通风和防止阳光曝晒,库温不宜超过35℃。

使用时对气瓶应有防止倾倒的措施。

废弃处理:少量废气可直接排入大气中。

物理化学危险:产品系灭火剂,为防止外来火灾对压缩气体包装钢瓶造成的危险,可就近配备泡沫式灭火器。

健康危害:长时间过量吸入会引起昏迷,反射消失,瞳孔散大或缩小,大小便失禁,呕吐、呼吸停止,休克死亡。

皮肤、眼睛接触干冰或液体二氧化碳会引起冻伤。

环境危害:大量二氧化碳排放大气能破坏地球臭氧层,少量二氧化碳废气可直接排放。

二氧化碳安全资料表MSDS

二氧化碳安全资料表MSDS

二氧化碳安全资料表MSDS标识中文名:二氧化碳、碳酸酐英文名:carbon dioxide分子式:CO2分子量:44.01CAS号:124-38-9危规号:22019理化性质性状:无色无臭气体溶解性:溶于水、烃类等多数有机溶剂熔点(℃):-56.6(527kPa)沸点(℃):-78.5(升华)相对密度(水=1):1.56(-79℃)临界温度(℃):31临界压力(MPa):7.39相对密度(空气=1):1.53燃烧热(KJ/mol):无意义最小点火能(mJ):饱和蒸汽压(KPa):1013.25(-39℃)燃烧爆炸危险性燃烧性:不燃燃烧分解产物:闪点(℃):无意义聚合危害:不聚合爆炸极限(V%):无意义稳定性:稳定危险特性: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消防措施:本品不燃。

切断气源。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毒性接触限值:毒理资料:对人体危害侵入途径:吸入健康危害:在低浓度时,对呼吸中枢呈兴奋作用,高浓度时则产生抑制甚至麻痹作用。

中毒机制中还兼有缺氧的因素。

急性中毒:人进入高浓度二氧化碳环境,在几秒钟内迅速昏迷倒下,反射消失、瞳孔扩大或缩小、大小便失禁、呕吐等,更严重者出现呼吸停止及休克,甚至死亡。

固态(干冰)和液态二氧化碳在常压下迅速汽化,能造成-80~-43℃低温,引起皮肤和眼睛严重的冻伤。

慢性影响:经常接触较高浓度的二氧化碳者,可有头晕、头痛、失眠、易兴奋、无力等神经功能紊乱等主诉。

但在生产中是否存在慢性中毒国内外均未见病例报道。

急救眼:若有冻伤,就医治疗。

皮肤:若有冻伤,就医治疗。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防护工程防护:密闭操作,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

呼吸系统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

身体防护:穿一般作业工作服。

手防护: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二氧化碳安全技术说明书,二氧化碳MSDS

二氧化碳安全技术说明书,二氧化碳MSDS
灭火方法: 本品不燃。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 正压式呼吸器,穿一般作业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漏气容器要 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第十五部分:法规信息 法规信息 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 (1987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
细则 (化劳发[1992] 677号),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 ([1996]劳部发423号)等法
规,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常用危 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 (GB 13690-92)将该物质划为第2.2 类不燃气体;车间空气中二氧化 碳卫生标准 (GB 16201-1996),规定了车间空气中该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及检测方法。
闪点(℃): 无意义
爆炸上限%(V/V): 无意义
引燃温度(℃): 无意义
爆炸下限%(V/V): 无意义
溶解性: 溶于水、烃类等多数有机溶剂。
主要用途: 用于制糖工业、制碱工业、制铅白等,也用于冷饮、灭火及有机合成。 其它理化性质:
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稳定性: 禁配物: 避免接触的条件: 聚合危害: 分解产物: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中国MAC(mg/m3): 18000
前苏联MAC(mg/m3): 未制定标准
TLVTN: OSHA 5000ppm,9000mg/m3; ACGIH 5000ppm,9000mg/m3
TLVWN: ACGIH 30000ppm,54000mg/m3

二氧化碳[压缩的或液化的]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二氧化碳[压缩的或液化的]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二氧化碳[压缩的或液化的]化学品英文名:carbon dioxide,compressed or liquid;carbonic anhydride化学品别名:碳酸酐CAS No.:124-38-9EC No.:204-696-9分子式:CO2第二部分危险性概述| 紧急情况概述气体。

高压,遇热有爆炸危险。

气体可能会引起头晕或窒息。

| GHS 危险性类别根据《危险化学品分类信息表》(2015)危险性类别判定,该产品分类如下:高压气体,压缩气体;特定目标器官毒性-单次接触:麻醉效应,类别3。

| 标签要素象形图警示词:警告危险信息:内装高压气体;遇热可能爆炸,可能造成昏睡或眩晕。

防范说明预防措施:避免吸入粉尘/烟/气体/烟雾/蒸气/喷雾。

受沾染的工作服不得带出工作场地。

事故响应:求医/就诊。

如误吸入:将受人转移到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舒适的体位。

安全储存:存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

保持容器密闭。

防日晒。

存放于通风良好处。

废弃处置:按照地方/区域/国家/国际规章处置内装物/容器。

| 危害描述物理化学危险高压压缩气体,遇热有爆炸危险。

健康危害吸入本品可能引起瞌睡和头昏眼花,可能伴随嗜睡、警惕性下降、反射作用消失、失去协调性并感到眩晕。

吸入该物质可能会引起对健康有害的影响或呼吸道不适。

由于本品的物理状态,一般没有危害。

在商业/工业场合中,认为本品不太可能进入体内。

通过割伤、擦伤或病变处进入血液,可能产生全身损伤的有害作用。

眼睛直接接触本品可导致暂时不适。

环境危害请参阅 SDS 第十二部分。

第三部分成分/组成信息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急救措施描述一般性建议:急救措施通常是需要的,请将本 SDS 出示给到达现场的医生。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物。

用大量肥皂水和清水冲洗皮肤。

如有不适,就医。

眼睛接触:用大量水彻底冲洗至少 15 分钟。

如有不适,就医。

吸入:立即将患者移到新鲜空气处,保持呼吸畅通。

二氧化碳MSDS安全技术说明书

二氧化碳MSDS安全技术说明书
十、稳定性和反应性
稳定性:稳定
避免接触条件:远离火种、热源十一、毒理学资料
急性毒性:长时间吸入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将引起代谢障碍,特别是因中枢神经的沉滞而逐渐陷入沉睡以及窒息死亡。
致敏性:无资料
亚急性或慢性毒性:当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超过3%时出现呼吸困难、头痛、呕吐等症状,浓度超过10%时,可引起视力障碍、痉挛、呼加快、血压升高、意识丧失等,浓度超过25%时能出现中枢神经的抑制、昏睡、痉挛以及窒息死亡,皮肤接触固体或液体二氧化碳,能引起冻伤。
消除方法:安全情况下,减少或停止泄漏。
七、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迅速撤离防染区人员至安全地带,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迅速切断泄漏源,并用排风机将泄漏气体送至空旷地方。
储存注意事项:阴凉通风、远离热源、仓温不宜超过30℃,空瓶、满瓶应分开存放。
八、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最高容许浓度:5000PPM(9000mg/m3)
危害特性:盛装二氧化碳钢瓶在日光下曝晒或受热后瓶内压力增大或钢瓶头被摔坏容易引起爆炸。
有害燃烧产物:无资料
灭火方法及灭火剂:可用水或沙土。
灭火注意事项:火灾时可用水龙头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
六、泄露应急措施:
应急处理: 1、限制人员进入直至完全清洁为止;
2、经由受过训练的人员进行清理工作;
3、穿戴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
工程控制:密闭操作,加强通风。
呼吸系统防护:通风、局部排风通风或呼吸防护。
眼睛防护:佩戴化学护目镜。
身体防护:穿防渗透工作服
手防护:佩戴防护手套
其他防护:无资料
九、理化特性
物质状态:气态、液态
形状:无资料
颜色:无色
气味:稍有酸味

(完整word版)二氧化碳MSDS

(完整word版)二氧化碳MSDS

(完整word版)二氧化碳MSDS 二氧化碳MSDS
概述
本文档为二氧化碳的材料安全数据表(MSDS),旨在提供关于该化学物质的安全信息和急救措施,以保障使用者的安全。

化学性质
- 化学名称:二氧化碳
- 化学式:CO2
- 分子量:44.01g/mol
- 外观:无色气体
物理性质
- 相态:气体
- 沸点:-78.5°C
- 融点:-56.6°C
- 密度:1.98 kg/m³(25°C)
危险性评估
- 火灾危险性:不易燃,但可促进燃烧
- 爆炸危险性:无爆炸危险
- 健康危害性:高浓度存在下,可能导致窒息
- 环境影响:二氧化碳可能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急救措施
- 吸入:迅速将受害者转移到新鲜空气中,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遇呼吸困难,立即寻求医疗帮助。

- 眼部接触: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受影响的眼部,至少持续15分钟。

如感到不适,寻求医疗帮助。

- 皮肤接触:立即用肥皂和水彻底清洗受影响的皮肤。

如有发红或疼痛,寻求医疗帮助。

- 摄入:不适用
防护措施
- 使用防护手套和防护眼镜/面罩
- 在通风良好的区域使用,并避免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二氧化碳环境
- 遵循相关安全操作规程,避免直接接触该化学物质
废弃处置
- 根据当地法规进行处置,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 将废弃物交由合格的废物处理机构处理
以上信息旨在提供有关二氧化碳的基本安全信息,但并不能覆盖所有情况。

在使用或处理该化学物质时,请务必遵循相关安全操作规程,并参考完整的材料安全数据表(MSDS)。

常见危险品MSDS

常见危险品MSDS

表 1- 001 乙炔气中文名:乙炔英文名: acetylene标分子式:C2H2分子量:CAS号: 74-86-2识危规号: 21024性状:无色无臭气体,工业品有令人不快乐的大蒜气味溶解性:微溶于水、乙醇,溶于丙酮、氯仿、苯理熔点(℃):-沸点(℃):-相对密度(水= 1):化(119kpPa)性质临界压力(MPa):相对密度(空气= 1):临界温度(℃):焚烧热( KJ/mol ):最小点火能(mJ):饱和蒸汽压(KPa):4053(℃)焚烧性:易燃焚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燃烧闪点(℃):无心义聚合危害:聚合爆炸爆炸下限(%):稳固性:稳固危险爆炸上限(%):禁忌物:强氧化剂、强酸、卤素性引燃温度(℃):305最小点火能(mJ):危险特征:极易焚烧爆炸。

与空气混淆能形成爆炸性混淆物,遇明火、高热能惹起焚烧爆炸。

与氧化剂接触会剧烈反响。

与氟、氯等接触会发生激烈的化学反响。

能与铜、银、汞等的化合物生成爆炸性物质。

消防举措:切气绝源。

若不可以立刻切气绝源,则不一样意熄灭正在焚烧的气体。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阔处。

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3接触限值:中国 MAC(mg/m)未拟订标准美国 TVL-TWAACGIH 窒息性气体。

毒毒理资料:动物长久吸入非致死性浓度本品,出现血红蛋白、网织细性胞、淋巴细胞增添和中性粒细胞减少。

尸检有支气管炎、肺炎、肺水肿、肺充血和脂肪浸润。

对侵入门路:吸入。

健康危害:拥有弱麻醉作用。

高浓度吸入可惹起人纯真窒息。

急性中毒:裸露于 20%浓度时,出现显然缺氧症状;吸体入高浓度,早期喜悦、多语、哭笑不安,后出现眩晕、头痛、恶心、危呕吐、共济失调、嗜睡;严重者昏倒、紫绀、瞳孔对光反响消逝、脉害弱而不齐。

当混有磷化氢、硫化氢时,毒性增大,应予注意。

急吸入:快速离开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畅达。

如呼吸困然,救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刻进行人工呼吸。

二氧化碳MSDS气体安全技术说明书

二氧化碳MSDS气体安全技术说明书

二氧化碳-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化学品中文名称:二氧化碳化学品英文名称:carbon dioxide中文名称:碳酸酐CAS No.:124-38-9分子式:CO2分子量:44.01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有害物成分含量CAS No.二氧化碳124-38-9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危险性类别:侵入途径:健康危害:在低浓度时,对呼吸中枢呈兴奋作用, 高浓度时则产生抑制甚至麻痹作用。

中毒机制中还兼有缺氧的因素。

急性中毒:人进入高浓度二氧化碳环境,在几秒钟内迅速昏迷倒下,反射消失、瞳孔扩大或缩小、大小便失禁、呕吐等,更严重者出现呼吸停止及休克,甚至死亡。

固态(干冰)和液态二氧化碳在常压下迅速汽化,能造成-80~-43℃低温,引起皮肤和眼睛严重的冻伤。

慢性影响: 经常接触较高浓度的二氧化碳者,可有头晕、头痛、失眠、易兴奋、无力等神经功能紊乱等。

但在生产中是否存在慢性中毒国内外均未见病例报道。

环境危害:燃爆危险:本品不燃。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皮肤接触:若有冻伤,就医治疗。

眼睛接触:若有冻伤,就医治疗。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第五部分:消防措施危险特性: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有害燃烧产物:灭火方法:本品不燃。

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一般作业工作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合理通风,加速扩散。

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

密闭操作,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防止气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

远离易燃、可燃物。

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

二氧化碳MSDS

二氧化碳MSDS

二氧化碳MSDS 目录:1. 概述2. 物理化学性质3. 危险性评估4. 防护措施5. 急救措施6. 应急处置7. 消防措施8. 泄漏处理9. 操作注意事项10. 废弃处置11. 相关法规12. 参考文献概述- 名称: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 分子式:CO2- 外观:无色气体- 主要用途:工业和消费领域,例如食品加工、金属制造和消防系统物理化学性质- 相态:气体- 沸点:-78.5°C- 熔点:-56.6°C- 密度:1.98 kg/m³危险性评估- 二氧化碳是一种无害的气体,但过量吸入可导致窒息。

- 对人体的主要危害:窒息、呼吸系统刺激。

防护措施- 使用防护手套、防护眼镜和防护面具。

- 在通风良好的区域进行操作。

急救措施- 发现窒息症状时,立即将受害者移至通风良好的地方。

- 如有需要,进行心肺复苏。

应急处置- 避免与明火、热源和可燃物接触。

- 在泄漏处设置适当的警示标志。

消防措施- 不以水直接冷却气瓶,请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

泄漏处理- 避免吸入泄漏气体或接触泄漏液体。

- 使用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进行处理。

操作注意事项- 避免吸入过量二氧化碳,尽量保持通风良好。

- 使用适当的保护装备,避免接触皮肤和眼睛。

废弃处置- 按照当地法规进行妥善处置。

相关法规- 列举相关法规。

参考文献- 列举参考文献。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氧化碳安全技术说明书
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
化学品中文名称:二氧化碳
化学品英文名称:Carbon dioxide
产品推荐用途:二氧化碳可以用于制碱工业,制糖工业,在焊接领域可以用作保护气,在塑料行业有用作发泡剂的(很少见)也可以用于生产聚合物(研发阶段)
固体二氧化碳(干冰)可以用作制冷剂
干冰可以用于人工降雨
干净可以用于冷藏运输领域
产品限制用途:非说明书规定用途的其他任何用途
第二部分危险性概述
紧急情况概述:长时间过量吸入会引起昏迷,反射消失,瞳孔散大或缩小,大小便失禁,呕吐、呼吸停止,休克死亡。

皮肤、眼睛接触干冰或液体二氧化碳会引起冻伤。

GHS危险性类别:加压气体-冷冻液化气体
标签要素:
象形图:
警示词:警告
危险信息:长时间过量吸入会引起昏迷、反射消失、瞳孔散大或缩小、大小便失禁、呕吐、呼吸停止、休克死亡。

皮肤、眼睛接触干冰或液体二氧化碳会引起冻伤。

防范说明:
预防措施:呼吸防护:通风环境下不需防护。

眼睛防护:操作液体二氧化碳设备可使用防护眼镜,防止飞溅冻伤眼睛。

皮肤防护:操作液体二氧化碳装置时使用棉手套,防止冻伤。

工程控制:生产、使用场所保持自然通风。

事故响应: 产品本身无火灾危险,为防止外来火灾对压缩气体包装钢瓶造成的危险,可就近配备泡沫式灭火器。

对火场中的气瓶用大量水降温,防止爆炸,并迅速转移至安全空旷处。

吸入,立即转移至空气新鲜通风处,重者立即就医。

皮肤、眼睛接触,用自来水冲洗,就医。

安全储存:储存场所应保持通风和防止阳光曝晒,库温不宜超过35℃。

使用时对气瓶应有防止倾倒的措施。

废弃处理:少量废气可直接排入大气中。

物理化学危险:产品系灭火剂,为防止外来火灾对压缩气体包装钢瓶造成的危险,可就近配备泡沫式灭火器。

健康危害:长时间过量吸入会引起昏迷,反射消失,瞳孔散大或缩小,大小便失禁,呕吐、呼吸停止,休克死亡。

皮肤、眼睛接触干冰或液体二氧化碳会引起冻伤。

环境危害:大量二氧化碳排放大气能破坏地球臭氧层,少量二氧化碳废气可直接排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