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发生与转向

合集下载

20世纪中国悲剧理论的历史走向

20世纪中国悲剧理论的历史走向

20世纪中国悲剧理论的历史走向
时晓丽
【期刊名称】《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38)006
【摘要】通过描述20世纪中国悲剧理论的百年历程,勾勒出中国现当代悲剧理论对于异域文化多次选择的发展轨迹.中国现当代悲剧在众声喧哗中开始,现代主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继粉墨登场.经过历史的选择,现实主义逐渐确立了主潮地位,其过程却充满曲折,经过伪现实主义,又回归传统现实主义,最终走向开放的现实主义,清晰地呈现出由多元到一元、又由一元到多元的历史走向.
【总页数】4页(P95-98)
【作者】时晓丽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22;西北大学,文学院,陕西西
安,71006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马恩悲剧理论在20世纪中国接受影响研究 [J], 章池
2.汉字意蕴中的历史密码(下)--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的历史走向 [J], 张由菊;杨尚昆
3.我国20世纪初的悲剧理论 [J], 杨惠玲
4.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镜像与中国当代文论的建构——读《中学西话:20世
纪西方文论中的中国》 [J], 王中原;周计武
5.中国三次伟大革命的内在逻辑与历史走向——兼论新中国的历史起源与发展模式[J], 王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克思“现代悲剧”观念与中国审美现代性的展开——重读1859年马

马克思“现代悲剧”观念与中国审美现代性的展开——重读1859年马

㊀㊀第40卷㊀第6期㊀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 .40㊀N o .6㊀㊀㊀㊀㊀2019年11月J o u r n a l o f J i s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N o v .2019㊀㊀㊀D O I :10.13438/j .c n k i .jd x b .2019.06.003马克思 现代悲剧 观念与中国审美现代性的展开重读1859年马克思恩格斯致拉萨尔的信∗王㊀杰,王㊀真(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浙江杭州310028)摘㊀要:马克思的现代悲剧观念与以往的任何悲剧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马克思是从现代社会的社会矛盾及其最终解决矛盾这个意义上提出和思考现代悲剧观念问题的,把社会主义目标作为历史的必然要求,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这一目标暂时不可实现,现代悲剧观念就是对这一冲突的艺术表现㊂马克思的现代悲剧观念具有深刻的悲剧人文主义对于当代社会确立理想㊁信念具有重要意义㊂马克思主义现代悲剧观念中的社会主义目标(西方学者称之为乌托邦)是中国审美现代性的核心理念㊂由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特殊性,由 乡愁乌托邦 和 红色乌托邦 构成的双螺旋结构成为中国审美现代性的基本结构,这一情感结构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中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其中的辩证张力成为中国人民在苦难深重的现代化过程中得以支撑情感和心灵,在绝望中保持希望,在失败中顽强前行的文化力量和情感支柱㊂这也是文艺学在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始终具有强大力量的原因㊂关键词:现代悲剧观念;审美现代性;马克思;恩格斯;美学中图分类号:B 830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74074(2019)06002309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4A Z W 004)作者简介:王㊀杰,男,博士,教育部 长江学者 特聘教授,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㊂㊀㊀今年是五四运动 一百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70周年,从美学的角度反思和阐释中国的现代化过程,对其中的经验作出理论的概括和总结,无疑是必要的㊂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过程而言,除了从政治学㊁社会学㊁经济学和历史学的角度作出研究和反思之外,从美学和人类学的角度作出研究和反思,我们认为是十分重要而必要的,因为,作为一个后发展的现代化国家,作为一个第三世界的国家,中国的审美现代性也表现出不同于欧美的审美现代性,对这个问题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是我们对新中国文学艺术作出准确的理论分析和判断的学理基础㊂我们认为,正是在这个重要的问题上的模糊乃至混乱,导致了对许多重大的文学艺术现象,产生了不同的理解,以及在审美价值方面的不同判断㊂关于新中国文学70年,我们可以用不同的理∗收稿日期:20190601论框架去分析和评价,因为理论框架不同,自然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意义的分析和评价,即便是用马克思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来分析,因为在理论上有不同模式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和不同理论模式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因此,也会有不同的理论观点和评价㊂我们认为,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本出发,从审美现代性的学理分析这个角度,分析新中国70年文学艺术所提出的美学问题,以及在理论上的学理依据,包括哲学基础㊁理论方法和理论的维度,通过对 武器的批判 而达到理论上的彻底性,也许是一件应该努力尝试的理论工作㊂一、现代悲剧观念的提出及其理论内涵关于审美现代性,国际学术界有许多研究,包括欧美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也都有许多重要的研究,这些都是我们研究工作的重要基础㊂在面对新中国文学70年或百年文化中国这样的理论问题时,中国审美现代性的特殊性及其基本特征在理论上就很自然地提出来了㊂关于中国审美现代性的理论研究,在学术上有不同的方法,我们主张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用审美人类学的方法和理论,把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的 文学事件 和 文化事件 中的审美经验加以理论上的阐释和分析,努力在学理上分析和阐释中国审美现代性的特殊性,及其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㊂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角度看问题,审美现代性的理论核心是关于现代悲剧观念的理论研究,这是从马克思主义美学视域所提出的理论问题,因此,我们的理论讨论也从马克思关于 现代悲剧观念 的内涵分析开始,最终落实到马克思主义关于悲剧观念的理论和思想如何理解和阐释中国当代文学艺术的审美意义这个落脚点上㊂关于 现代悲剧 观念,通常认为是英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雷蒙德㊃威廉斯在1964年出版的专著‘现代悲剧“中提出的,我们认为,最早的理论根源应该是马克思1859年致拉萨尔的著名信件里提出来的㊂在回应拉萨尔试图通过他的悲剧剧本‘济金根“和关于悲剧问题的相关论文,对1848 1849年德国革命失败的原因作出分析和回应时,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这其实上从文学的角度对社会主义革命作出思考,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重视这一问题,分别给拉萨尔写了回信㊂马克思的回信是马克思一生中对文学所作的一次认真而深入的思考,因而对于马克思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㊂正是在这封致拉萨尔的信中,马克思提到了 现代悲剧 这个重要概念,并且指出,这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审美现代性问题上与歌德和席勒等启蒙主义时代的美学家和艺术家在立场和观念上存在本质区别的地方㊂马克思写道:你所构思的冲突不仅是悲剧性的,而且是使1848 1849年的革命政党必然灭亡的悲剧性的冲突㊂因此,我只能完全赞同把这个冲突当作一部现代悲剧的中心点㊂但是我问自己,你所探讨的主题是否适合于表现这种冲突?巴尔塔扎尔的确可以设想,如果济金根不是借骑士纷争的形式发动叛乱,而是打起反对皇权和公开向诸侯开战的旗帜,他就会胜利㊂但是,我们也可以这样幻想吗? 因此,如果你不想把这种冲突简单地认为是‘葛兹㊃冯㊃伯利欣根“中所描写的冲突 而你也没有打算这样做 ,那么,济金根和胡登就必然要覆灭,因为他们自认为是革命者(对葛兹就不能这样说),而且他们完全像1830年的有教养的波兰贵族那样,一方面使自己成为当代思想的传播者,另一方面又实际代表着反动阶级的利益㊂革命中的这些贵族代表 在他们统一和自由的口号后面一直还隐藏着旧日的皇权和强权的梦想 不应当像在你剧本中那样占去全部注意力,农民和城市革命分子的代表(特别是农民的代表)倒是应当构成十分重要的积极的背景㊂这样,你就能够在更高得多的程度上用最朴素的形式把最现代的思想表现出来,而现在除宗教自由以外,实际上,市民的统一就是您的主要思想㊂这样,你就得更加莎士比亚化,我认为,你的最大缺点就是席勒42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0卷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㊂[1]169171马克思在这里第一次提出了 现代悲剧 这个理论概念,并且将启蒙主义时代的悲剧观念与 现代悲剧 观念作了重要区分,指出在两者之间是存在着实质性的区别的㊂我们认为,马克思在这封信里,包括恩格斯写给拉萨尔的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悲剧观念的实质和核心问题,我们这里从美学的角度强调以下三点:(一)综合马克思的整个思想,这里的 席勒式 的文学表征方式,或者说审美制度,并不是一些自由人文主义学者所理解的那样,指文学艺术的政治化和工具化㊂马克思批评拉萨尔的悲剧艺术从观念到形式都停留在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与他自己要表达的目标,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 最现代的思想 ,即对1848 1849年无产阶级革命的失败作出反思的目的是脱节的㊂两种悲剧观念虽然表面上的形式是相似的,但实质上有本质上的区别,在这里马克思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一个原则性思想:只有对当代的社会关系作出恰当的表征,才是真正的艺术,只有对社会关系的不合理性,对未来更合理的社会存在作出表征的艺术,才是真正意义上的 现代悲剧 ,才可能用艺术的方式,用 最朴素的形式,把最现代的思想表达出来 ㊂我们认为,在马克思的信中, 莎士比亚化 是这种艺术表达机制的一种比喻性的说法,在理论内涵上,既不简单是所谓 老黑格尔 和别林斯斯的 这一个 ,也不是一些美学家所认为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即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马克思在这里实际上表达了他对真正的艺术,特别是 现代悲剧观念 的关键思想㊂我们认为马克思在这里实际上想表达的是,对于社会主义目标(乌托邦)而言,用艺术表征的方式,是有可能把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这一最现代的思想十分朴素而又准确的表达出来的㊂如果我们知道席勒曾在此前有一篇重要的论文‘论朴素的诗和感伤的诗“,我们就知道,所谓 莎士比亚化 也就是人们最容易接受的朴素的艺术表现方式,把新的时代所提出的新的社会要求,也就是恩格斯在致拉萨尔的信中所说的 历史的必然要求 表征出来㊂马克思认为在新的历史和现实的目标下,同一个历史题材可以产生出新的㊁不同的审美意义㊂在曾经被启蒙主义文学大师表现过的历史题材中写出新的作品,产生出新的审美意义㊂这是以一种新的审美机制或者说审美制度为基础的,拉萨尔始终没有弄明白的地方就在这里㊂拉萨尔认为自己是要表达社会主义目标的,而且作了自认为恰当的艺术表达,但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他的作品的内在审美机制仍然是歌德在写作‘葛兹㊃冯㊃伯利欣根“曾经用过的审美机制①,也就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审美机制,因此,拉萨尔的悲剧作品注定不能用艺术表达出 最现代的思想 ,虽然在现实中他是一个社会主义运动领袖㊂在这里,审美制度(或审美机制)㊁社会主义的目标(即乌托邦),改造社会的新的社会力量都是必然包括在其中的理论内涵㊂(二)对于现代悲剧观念而言,冲突的关键在于 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一要求暂时不可能实现 之间的矛盾,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问题,这注定是一个长远的历史过程,是一场 漫长的革命 (威廉斯语)㊂现实中的新生力量的成长和发展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因此,在马克思看来,最有意义的艺术作品是既看到这个目标的暂时无法实现,又看到现实的苦难甚至艰苦卓绝,但是仍然坚信目标终究有一天会实现,并焕发出昂扬的情感和斗志的艺术作品㊂我们认为,冼星海在1939年3月用六天时间写完的‘黄河大合唱“就是一部这样的作品㊂它的情感方式和艺术表现形式都是 莎士比亚化 的,也就是说,是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直接联系,但是,又与最为神圣而崇高的目标直接相关㊂令人十分遗憾的是,马克思在生前没有时间和精力面对美学和文学理论所提出的新问题,在写完‘资本论“的全部手稿之后,马克思转向非欧洲的国家和社会的现代化过程的特殊性和具体性的研究,但是,这是一项未完成的研究,因此,我们没有看到马克思关于不同民族和文化现代化的差别性的研究成果,也没有看到马克思关于非52第6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王㊀杰,王㊀真:马克思 现代悲剧 观念与中国审美现代性的展开①审美机制又称审美制度,是审美人类学的一个概念,指在一定意识形态和文化制度影响下,审美经验得以表达的话语形式㊂欧洲国家,也就是后来毛泽东称之为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学艺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的论述,因此,对马克思和恩格斯而言,一种新的美学,一种不同于康德和歌德的文学思想的美学,仍然是一种潜在的理论㊂我们认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致拉萨尔的信中,一种新的美学思想的潜在结构是存在的,在马克思的各种论述中这种思想及其结构也以不同的形式 流露 出来,但是,因为不是系统的学理性的论述,在后来的学术发展中产生出无数的争论和论辩㊂客观地说,这种争论和论辩不同程度地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学理论的不断发展㊂(三)关于悲剧人文主义,我们同意特里㊃伊格尔顿的观点,这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㊂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 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 [2],用当代学术话语表达就是,自我的真正解放是以他者的解放为前提和条件的,这是现代悲剧观念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悲剧观念的实质与核心㊂在西方学术界,许多新自由主义学者以简单的社会现象来理解马克思的思想,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工人阶级并不代表当代社会变革的新的社会力量这个现象来否定马克思的思想和现代悲剧观念的重要意义,在我们看来在理论上是错误的㊂因为,虽然当代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变化,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合理性和非人性化仍然是当代社会的基本事实㊂马克思的悲剧人文主义通过对现代悲剧观念的矛盾构成,以及这种矛盾性的批判,努力寻找走出现代性困境的道路㊂二、现代悲剧观念的矛盾构成及其当代意义关于现代悲剧观念的矛盾构成,在马克思之前有叔本华的 个体欲望 冲突说和尼采的 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的悲剧性冲突 理论,这两种理论与黑格尔的 永恒正义胜利 说有一个实质性的区别,这就是将现代悲剧观念的理解从社会转向社会中的个体,从社会性的矛盾冲突转向了个体或者说主体,转向了主体内在的情感和感性存在的世界㊂我们认为,在理论的维度上,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悲剧观念不是在现在 过去的维度上展开的,而是在现在 未来的维度上展开的㊂未来的存在,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一个充分符合人性的社会,每一个人和所有人都得到充分发展的社会存在的可能性,是马克思主义悲剧观念的基本前提㊂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悲剧观念不同于黑格尔,也不同于尼采和叔本华㊂关于现代悲剧观念的矛盾构成,恩格斯在1859年5月18日致拉萨尔的信中,讨论了与马克思大致相同的观点,并且把现代悲剧观念的矛盾构成表述为 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一要求暂时不可能实现 之间的悲剧性冲突[1]177,在人类关于悲剧问题的理论研究中,第一次将悲剧性的根源放在社会的内在矛盾的基础上,放在了与人类社会而不是某个具体的个人的 未来 ,以及这一 未来 虽然崇高而美好,但是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却注定要陷于失败的这样一种悲剧性的 情感结构 的基础上㊂我们认为,无论从悲剧美学,还是从哲学人类学的角度看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现代悲剧的思考都是革命性的,是悲剧观念的一种革命性的变革㊂正是因为从全新的理论视角思考悲剧理论问题,使马克思和恩格斯的 现代悲剧观念 具有超出传统美学理论的视野和范围的更为重要的意义㊂我们认为,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现代悲剧观念提出了四个重要的理论问题㊂(1)现代悲剧观念的主体是什么?(2)现代悲剧的主体与社会现实冲突的关键内涵是什么?(3)现代悲剧观念的艺术表征及其在社会文化系统中的意义是什么?(4)现代悲剧观念的主要表征方式是什么?我们认为,正是对这四个问题的理论思考,使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 现代悲剧观念 的话语体系㊂应该看到在人类思想史上,以及在人类悲剧美学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的 现代悲剧观念 的思想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对此,目前我们的研究和阐释仍然是不充分的,以下我们试图对这个问题作出一点初步的分析㊂首先,关于现代悲剧观念的主体是什么的问题㊂马克思在1859年4月19日致拉萨尔的信在62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0卷开头部分就写道: 你所构想的冲突不仅是悲剧性的,而且是使1848 1849年的革命政党必然灭亡的悲剧性冲突 [1]169结合马克思的整个理论体系来看这个问题,现代悲剧观念的主体就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受剥削㊁被压迫的工人阶级及其政治上的代表㊂这是马克思在19世纪中叶的理论表述㊂随着社会关系的不断发展变化,现代悲剧观念的主体必然发生某种形式的变化,例如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和20世纪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现代悲剧观念的主体都随着社会关系和文化语境的变化而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但是,我们认为其基本本质是不变的,即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受剥削㊁被压迫的人们是不同形态的现代悲剧观念的主体,他们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具体的人群或者具体的阶级和阶层㊂马克思是从阶级关系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改造和改变的角度来思考 现代悲剧 观念的相关理论问题的,这一点特别重要㊂其次,关于现代悲剧社会中的矛盾冲突㊂在1859年5月18日致拉萨尔的信中,在分析拉萨尔的悲剧作品‘济金根“的悲剧性冲突时恩格斯写道: 由于您把农民运动放到次要地位,所以你在一个方面对贵族的国民运动作了不正确的描写,同时您也忽视了济金根命运的真正悲剧的因素 而这样一来马上就产生了一个悲剧性的矛盾:一方面是坚决反对解放农民的贵族,另一方面是农民,而这两个人却被置于这两个方面之间㊂在我看来,这就构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㊂ [1]177恩格斯在这里对 现代悲剧观念 作出了较为明晰的理论界定㊂显然,恩格斯是从历史哲学和审美人类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的,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三个层面的含义:(1)从历史哲学的角度看,历史的必然要求不仅仅是代表某种先进的生产力,在更深刻的理论层面,是指人类从被剥削㊁受压迫的状态中解放出来的要求,这个要求自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和1848 1849年工人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的出现而在理论上提出来了㊂另外,从历史发展的逻辑来看,这是一个十分高远的要求,是一个需要十分漫长的历史过程才能实现的愿景,在理论上我们倾向于表述为 社会主义目标 ,也就是西方学术话语中的 乌托邦 ①㊂(2)从审美人类学或从哲学人类学的角度看这个问题,在没有达到符合 美的规律 的社会状况下,现实与理想,内容与形式,一般价值与使用价值,激情的崇高和妥协的现实之间的关系必然是断裂的, 美的规律 只能在特殊状态的艺术作品中获得实现,当然这也是艺术得以存在的原因之一㊂(3)十分关键和重要的是,在恩格斯的视野里,社会学和历史学意义上的 社会主义目标 与审美人类学意义上的 美的规律 在理论上是统一的,因此,恩格斯给拉萨尔的信中写道: 我是从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以非常高的亦即最高的标准来衡量您的作品的 [1]177这种将历史哲学和审美人类学结合起来以便分析和评价悲剧作品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和艺术批评的基本方法㊂再次,现代悲剧观念的主体与社会冲突的关键内涵是什么?雷蒙德㊃威廉斯在‘现代悲剧“一书中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以及马克思主义美学对审美形式与人性的复杂关系的辩证理论为基础,深入讨论了以 革命 和现代性为主题的现代悲剧问题,分析了其中十分复杂的理论问题㊂在‘现代悲剧“一书中,威廉斯写道: 在我看来,社会主义真实而积极地继承了形式各异的人的解放冲动㊂我还认为,社会主义的实践仍然在形成之中,许多打着它的牌子的思想不过是陈旧观念的残余㊂ [3]65我们认为,如果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通过給拉萨尔的信,思考和表达了关于现代悲剧观念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的思想的话,那么,雷蒙德㊃威廉斯则是在20世纪60年代,在前苏联共产党二十大赫鲁晓夫秘密报告之后,写作‘现代悲剧“一书的,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读到对现代社会复杂的社会问题的理论反思㊂雷蒙德㊃威廉斯继续写道: 很多希望破灭或受到革命现实打击的人认为,苦难是由革命一手造成的㊂如果我们希望避免苦难,那就必须避免革命㊂我不想苟同这一观点㊂相反,我把革命72第6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王㊀杰,王㊀真:马克思 现代悲剧 观念与中国审美现代性的展开①我们认为,u t o p i a译为乌托邦并不准确,在理论内涵上指的就是社会主义目标,马克思主义与其他U t o p i a社会主义的区别在于,马克思主义发现了历史唯物主义,指出这个目标是可以最终实现的㊂看成是深层的悲剧无序状况必不可少的运动㊂我们对它的反应可以各不相同,但是正是由于我们的行动,它总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在我们这个世界走完自身的历程㊂换句话说,我是从一种悲剧的角度理解革命的㊂ [3]6667雷㊃威廉斯关于现代悲剧观念的理解和解释,在我们看来是悲剧观念研究上的一个重要的发展和进步㊂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研究现代悲剧,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它能让我们保持对当代现实的复杂性㊁任务的艰巨性保持应有的理性自觉㊂在‘现代悲剧“中雷㊃威廉斯继续写道: 如果说这一理论的起源是悲剧的(它源于不可回避的无序状况),那么,它的行动同样是悲剧性的㊂因为它的斗争对象即不是上帝或无生命的物体,也不是简单的社会制度和形式,而是其他的人㊂这个问题在革命观念的发展中始终是一个无声地带㊂ [3]69这也是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研究不活跃的原因,我们认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对于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研究的重视,已经成为一个历史的必然要求㊂最后,现代悲剧观念的主要表征方式是什么?这个问题马克思在致拉萨尔的信中也曾专门作了论述,这就是要 莎士比亚化 地表征方式㊂然而,关于什么是 莎士比亚化 ,学术界一直有所探讨㊂马克思在批评拉萨尔的剧本‘济金根“过于简单化地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理论,犯了把艺术简单作为时代精神传声筒的错误,马克思写道: 这样,你就能够在更高得多的程度上用最朴素的形式恰恰把最现代的思想表现出来,而现在除了宗教自由以外,实际上,市民的统一是你的主要思想㊂这样,你就得更加莎士比亚化,而我认为,你的最大缺点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传声筒㊂ [1]171我们认为,马克思在这里触及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核心问题之一㊂为了在艺术作品中表达和呈现出 最现代的思想 ,艺术作品在创作时应该更加 莎士比亚化 ㊂问题在于, 更加莎士比亚化 的理论内涵是什么,学术界一般表述为 艺术真实 ,我们认为,这里的 莎士比亚化 不仅仅是艺术真实的概念能够解释的,因为 艺术真实 是一切时代的艺术的特征,马克思在这里指的是与社会主义运动相联系的艺术的特征,或者说指现代悲剧观念艺术的表征方法,因为马克思说到 用最朴素的形式恰恰把最现代的思想表现出来, 在这里, 最现代的思想 显然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和可能性的思想㊂1851年12月,也就是马克思写致拉萨尔这封信大约7年前,在‘路易㊃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里,马克思曾经这样写道:19世纪的社会革命不能从过去,而只能从未来汲取自己的诗情㊂它在破除一切对过去的迷信以前,是不能开始实现自己的任务的㊂从前的革命需要回忆过去的世界历史事件,为的是向自己隐瞒自己的内容㊂19世纪的革命一定要让死人去埋葬他们的死人,为的是自己能弄清自己的内容㊂从前是辞藻胜于内容,现在是内容胜于辞藻㊂[4]如果把马克思关于社会革命特点的描述转换到美学和文学问题上,马克思在这里的 辞藻 一词在美学上就是形式,其含义就是,从前的美学和艺术是形式胜过内容,而当代的美学和艺术是内容胜过形式㊂我们认为,马克思在这里所提出的美学思想,与7年后致拉萨尔的信中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㊂在马克思看来,资产阶级革命的美学是形式主义的美学( 辞藻大于内容 ),而未来的革命,或者说社会主义革命的特征是内容胜于形式,社会革命是如此,新的美学和艺术的发展也是如此㊂这里,很自然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都是社会革命,在美学和艺术方面都是审美和艺术的形式,难道真的存在如此重大的实质性的区别吗?我们认为的确如此!我们仍然以马克思讨论的悲剧作品为例,在德国的 狂飙突进 时期,歌德和席勒创作了‘葛兹㊃冯㊃伯利欣根“㊁‘哀格蒙特“㊁‘伊菲格湟亚在陶里斯岛“㊁‘托尔夸托㊃塔索“㊁‘强盗“㊁‘阴谋与爱情“㊁‘欢乐颂“㊁‘唐㊃卡洛斯“等一系列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强调人性㊁情感㊁艺术形式的普遍性甚至绝对性,陌生化是其基本的方法,而且它的审美变形机制是从现实生活向普遍性的审美形式转化㊂在康德的 纯粹美 的境界中,艺术和审美达到了它的极限㊂如果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中寻找类似的概念的话,这一阶段的审美变形原则是从使用价值到价值,达到普遍性,因此,这一阶段的作用具有永恒的魅力㊂82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0卷。

悲剧性在中国的演进

悲剧性在中国的演进

“悲剧性”在中国的演(1)第一次接触欧洲文学就被其丰韵的悲剧性所打动。

还在它的幼年,希腊文学就直指人生的本原。

西西弗斯推着石头上山,快到山顶又滚下来,于是只好重新再推。

如此反复不断遭到永恒的命运的惩罚,无可奈何。

迈达斯王,在森林里找到智者,问他,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中,人所需要的,最好的,是什么?回答是:人生最好的事,首先是不要生,其次是赶快死。

这更是赤裸裸地揭示了人生命运的悲惨。

人在命运的拨弄下,不仅无所作为,而且结局非常悲惨。

命运,是希腊文学“悲剧性”的主轴。

那么,在中国早期的文学中,最可做代表的“悲剧性”作品又是怎么样的呢?就我一点肤浅的认识,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乃是中国早期“悲剧性”作品的翘楚之作。

和古希腊文学中“悲剧性”有很大的不同,项羽的悲剧,或者说作家所努力渲染的悲剧性,以及中国读者接受过程中所集中的一点,不在于悲剧人物的“命运”,而是中国文化所侧重的“成败”。

文章的开始,项羽看到秦始皇出游,他说“彼可取而代也。

”中国文化里,英雄的成功路线不外是:少有大志,剑出乱世,霸有天下,衣锦还乡。

刚说到项羽指画江山,紧接着他提剑斩杀宋义,六军俱服,所当者破,所击者夫,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可好景不长被汉王夺了天下,项王说“天亡我,非战之罪!”。

难道真的是“命运”的安排,造物的作弄?司马迁在喟叹英雄失路,托足无门的背后,已经作了冷静的分析:项羽优柔寡断,妇人之仁,没有在鸿门宴上借机杀了刘邦,在数次斗智中不但屡败下风,而且气走了唯一谋士范曾。

可见,项羽的悲剧,不是“命运”的捉弄,而是自身的“错误”,和“性格”双重作用的结果。

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说来解释希腊的悲剧,未免失之“呆板”。

但是用来解释中国文化里“英雄悲剧”却恰到好处。

中国人是人类早熟的儿童。

中国人很实际,一般不相信所谓的彼岸世界,没有对神的敬畏,就像徐克电影〈英雄本色〉里“小马哥”说的:神?我就是神。

中国人概念里的“神”实际上就是“成功的人”。

曹禺与中国现代悲剧的文化审美转向

曹禺与中国现代悲剧的文化审美转向

矣, 又尽善矣 从他对《 ; 诗经》 关雎》 中《 的分析可 以看情 感表达 中国传 统戏 曲的悲剧 观念 与西方的 悲剧观念 有着严格 意 的“ 中庸” 之度 . 那就是。 乐而不 淫 , 哀而不伤 ” 这一切 都是强 。 义上 的区别 . 至有学者认为 中国不存在真正 意义上 的悲剧 。 甚 调艺术的思想内容的重要 , 在此基础上 必须做到美与善 的统一 其理 由大致是由于中国戏 曲中的悲剧都是 以喜剧 性形式结 尾 , 以及 哀乐有 度。 不像 西方戏剧 那样一悲到底。

四、 教 文化 对 传 统 戏 剧 的 影 响 佛

农 耕 文 明 的文 化 心 理对 耕文 明 著称于世 。 古老 的中国 自
在 中国近现代思 想史和文学 史上 .一大批 知识 和文化 精英 以他们特有 的睿智和 闪光 的思 想激切 抨击 中国传统 的悲剧 文
黄 淮流域 到江汉 流域 、 江流域 , 该说 是土 地肥 沃 。 珠 应 气候 温 化, 并审慎地注视 、 融解 、 吸纳西 方的悲剧 观 以及在推 崇西 方的 润. 非常适应农 作物的生长 . 为人类 的生存 与发展提 供 了极 其 悲剧形 态的同时创作符合本 民族 的特色 的悲剧作 品。 曹禺无疑 优越 的物质条件 . 比起 “ 游牧文 明” 。 和 海洋文 明” , 来 具有其 先 就 是其 中一位最富有影响的思想者 和文学巨匠 。 他与其他 的文 天性 的优 势。农耕 文明其最 大特 点就是依赖着 固有的土地 . 长 学 家们不一样 ,主动而 直接地 采用 了西 方特有 的悲剧呈现 方 期 以来 自给 自足 . 养生息 。 休 充满了生活的善意 与温 情。 牧文 式 , 游 进行了艰苦 卓绝的戏剧 创作 . 用他 的伟大 的艺 术实践 完成 明与海 洋文明同样也 因为特殊 的地理位置 , 他们 为了生存就必 了中国现代 悲剧 的审美转向 . 或者说是 完成 了对 中国传统 悲剧 须进行不 断地扩张 . 从而形成 了特 有的攻击性与掠 夺性。他们 审美的历史 性超越。当然 , 这种转向与 超越 必然要经过历史 的 对疆域 之外 的世界充 满了想 象. 为了拓展生存的空 间就得靠 冒 颠簸和 阵痛。 险与征 战去完成。尤其是海 洋文 明 。 那种冒险心理攻 伐心理尤 我认 为。 曹禺先生在他 的戏剧创作 中所做 的努力具体体现 为强 烈。这种文化 差异导致 的心 理差 异表现 在了戏剧 形态之 在如下几个方 面: 中, 因此 . 西方悲剧 的涵义与 中国古典 悲剧 的 涵义有着 严格 以 第一 。 在对东西 方文化 的解构 中, 获得 了文化心理 的重塑。 上的 区别。 西 方人采 用悲剧 这种 特殊 的文化样 态来呈现人 类生活 自

中西悲剧的走向与未来_时晓丽

中西悲剧的走向与未来_时晓丽

中西悲剧的走向与未来时晓丽内容提要 中西悲剧风格殊异,其演变却有着共同的走向:从崇高到平凡、从外在冲突到内在冲突、从单一的结局到双重的结局。

传统意义的悲剧观念不断解体,新的悲剧特征不断诞生,促使其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 人 的观念的改变。

悲剧的边界在移动,但是,至真、至善、至美的品格不会变,人的本质的必然要求与自然、与社会以及与自身的冲突与和谐是中西悲剧永恒的主题。

中国有无悲剧,悲剧是否终结,我认为这两个问题的根本在于如何看待变化中的悲剧。

中西悲剧演变的历史复杂多变,却显示出惊人地相似,不约而同地走过了一条由单一趋向综合的路径:悲剧人物多样化、悲剧冲突复杂化、悲剧结构丰富化。

承认悲剧边界是移动的,就不难发现风格殊异的中西悲剧所共有的品质,也不会无视悲剧广阔的未来。

一 从神人、伟人到普通人古希腊悲剧发源于祭祀的酒神仪式,大多取材于神话,悲剧主人公是超凡的人或万能的神。

亚里士多德将神人转变为伟人:悲剧摹仿伟人或高尚之人的行动,并最终使之成为西方悲剧的传统。

经过中世纪、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时期,悲剧所描写的对象都是高踞于民众之上的神话英雄、帝王将相或达官贵人,悲剧保持着鲜明的 贵族 化倾向。

文艺复兴时期始,随着人性逐渐走出神性的桎梏,悲剧向大众化方向转变成为一些艺术家的自觉意识。

瓜里尼主张上层贵族与平民同台演出;卡斯特尔维特罗认为 娱乐和消遣的对象是一般没有文化教养的人民大众 ,悲剧必须贴近大众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趣味;狄德罗、莱辛和席勒等都主张普通人可以成为悲剧的主角。

莱辛首创市民悲剧,让普通人的生活走上舞台,原因在于他认为世上再也没有哪种人的生活比普通人的不幸遭遇更富有悲剧性,那些表现帝王将相的悲剧作品与 自然人生 相距甚远。

但在当时及以后的很长时间里,莱辛的理论与作品并未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到了易卜生、契诃夫时代,小人物已成为悲剧表现的重头戏,悲剧人物大众化逐渐成为悲剧发展的大趋势。

19世纪以后的悲剧消除了艺术和生活的隔膜,考察生命的悲剧意识,面向整个人类生活。

论悲剧意义在中国的现代性流变

论悲剧意义在中国的现代性流变

itr r tt n o a h o e t g d . n e ea i fe c f h r e y p o t a
Ke y wor s d Gr e rg dy;r i i n f a e a e; w a dy e kta e tagcsg ii nc ; g ne t ge c r A u horS a t ’ ddr  ̄ e Ya z u ng ho Unvest 22 00 Ya z o i r iy, 5 2, ng h u,
C a  ̄n /Z ag X ,i X ag i h n g/ hn u Lu inbn g
Absr et S atn fo t a t ri g r m t a int he nce Gr e ta e y Gr e e k rg d , ek ta e y o x l e h sg i c nc a d c e e nt o t r g d t e por t e i nf a e n a hiv me s f he i b ss b Nits h ,Arso l, He e a d t r o he r g c a i, y ezc e itte g l n ohe s f t ta i sg fc n e f he ntr eai n me nig o ini a c o t i e prt to , i a n t un r tnd he de sa t
பைடு நூலகம்|

张 旭 刘 向兵
■——
论 悲剧 意 义在 中 国的现 代 性 流 变
( 州大学文 学院 江 苏・ 州 2 5 0 ) 扬 扬 2 0 2
中 图分 类号 : 8 B3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6 2 7 9 ( 0 )8 2 1 0 17 — 84 2 1 0— 0 — 2 1

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发生与转向

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发生与转向
7 l 1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艺术百家2 1 第5期 总第 16 00年 1 期
HUN DRE C D S H00L N A TS SI R

文章 编 号 :0 3— 14 2 1 )5— 0 1— 10 9 0 (0 0 0 0 7 0 4
中 国现代 悲剧 观念 的发 生 与转 向
社 会 的启 蒙理念 , 追 求 它的 生命 本 质和 审 美价值 , 又 出现 了 工 具 化 和 艺 术 化 不 同 的 价 值 取
向。 了3 到 0年 代 的 朱 光 潜 才 实 现 了 中 国 现 代 悲 剧 观 念 的 理 论 建 构 与 整 合 。 关 键 词 : 学 观 念 ; 剧 观 念 ; 化 ; 史 建 构 ; 代 性 ; 义 转 向 美 悲 文 历 现 意

2 0世 纪 初 , 剧 首 先 作 为 一 种 文 体 形 式 和 美 学 悲 观 念 被 介 绍 到 中 国 。 1 0 年 , 矩 甲 在 美 国 旧 金 山 93 欧
语 词 , 现 代 中 国来 说 , 剧 是 舶 来 品 , 从 西 方 移 对 悲 是
植 进 来 的 概 念 。 西 方 的 悲 剧 理 论 主 要 有 三 个 历 史 阶 段 , 是 以古 希 腊 悲 剧 为 基 础 而 形 成 的古 代 悲 剧 诗 一
王本 朝
( 西南 大学 文学 院 , 庆 4 0 1 ) 重 075
摘 要 : 国现 代 悲剧 观 念 是 在 历 史 演 进 中 建 构 起 来 的 , 文 体 的 、 学 的 和 文 化 的 不 中 有 美
同价 值 诉 求 。 在 西 方 文 学 观 念 的 移 植 和 介 绍 过 程 中 , 剧 首 先 作 为 一 种 新 的 戏 剧 形 式 被 提 悲

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研究缘起与理论路径

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研究缘起与理论路径

南方文坛2022.5 Southern Cultural Forum2008年,笔者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与著名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做高级研究学者期间,了解到他关于现代悲剧观念和悲剧理论的研究状况,回国之后便决定从中国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

伊格尔顿关于悲剧问题的代表作《甜蜜的暴力——悲剧的观念》发表于2003年,他的悲剧观念与他关于马克思主义当代发展的思想结合在一起,强调了人类解放以及重新确立社会主义目标的重要性。

但值得注意的是,时至今日,伊格尔顿以及西方一些左翼学者仍然坚持中国文化中没有悲剧的理论观点,因此,在学理上论证中国有自己的悲剧现象和悲剧观念就成为一件值得中国学者认真开展的理论工作,这也是我们开始着手研究中国现代悲剧问题的契机。

中国现代悲剧观念是现实存在的我们首先坚持的一个观点是:悲剧是一个人类共通性的文化现象。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与西方文化或其他文化一样都有自己的悲剧意识和悲剧观念,只是由于文化和社会条件等差异,在表现形态和表达机制方面有所不同,对悲剧的理解和认识也各不相同。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西方悲剧理论作了充分的资料准备和理论研究,随后择取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大家较为熟悉的若干具有悲剧性的文本,希望通过对这些经典案例的“深描式”分析,从审美现代性的角度对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中悲剧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理论上的分析和论证。

我们认为,中国在从一个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大国和强国的历程中,悲剧观念始终是中国审美现代性的核心内涵之一,这既由现代性的本质所决定,也由中国审美现代性的特殊性所决定。

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的现代化过程经历了十分复杂和悲剧性的发展道路,在审美关系和表达机制上都明显呈现出与近代西方国家之间的差异性。

中国社会百余年来现代化的历史征程,事实上也是对现代化进行反思和批判的过程,启蒙和救亡、社会主义目标和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几乎同时产生且始终纠缠在一起,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一种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情感结构和价值形态,成为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悲剧意识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悲剧意识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悲剧意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悲剧意识内容提要价值意义的危机始终贯穿着20世纪的中国历史进程,悲剧意识是现代作家对这种危机的审美转译的体现。

本文从忧虑感受与悲剧意识、宗教情怀与悲剧意识、精英立场与悲剧意识等三个层面对“五四”以来的文学创作中的悲剧意识予以阐释,以求对20世纪中国文学进行新的价值认证的尝试。

忧虑感受与悲剧意识20世纪中国文化首先面对的是世纪初的转型时代的严重而深刻的危机:儒家思想空置后所导致的道德、信仰层面的意义危机和封建王权崩溃后所造成的社会政治层面的秩序危机。

“五四”启蒙运动提出了“科学”和“民主”两大主张,启蒙者们坚信,西方的科学理性应该也可以解决信仰的问题,科学理性可以成为最可靠的人生观,在中国重建一种包括宇宙、自然、社会和人生在内的新的信仰体系和意义世界。

对于转型时期的中国来说,建立一个符合自由和平等理想的、现代性的正义秩序,西方式的民主理念是唯一的选择。

问题的实质在于,西方式的科学和民主原本只是“工具理性”范畴(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或认知方式,民主是一种社会制度实践形态或政治运作方式),当20世纪初作为宗教替代物的儒家思想崩溃而出现价值理性领域的“真空”之际,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将科学和民主神圣化、宗教化,工具理性层面的东西被无限地提升为价值理性层面,正因为这种提升已越过了科学和民主自身的“合理性”界限(一种“合理性危机”),所以它们无法也不可能解决诸如自由、平等的理想、人类终极关怀意义上的精神信仰等价值理性的危机,反过来以另一种方式加剧了现代中国社会的文化危机和精神危机——在工具理性的逻辑轨迹中总是滑向激进型的意识形态革命和政治革命。

随着世纪末信仰世界的重新真空化、价值秩序规范的再次脱序以及工具理性的前所未有的高扬,“现代性”的危机意识宿命般地困扰着世纪末的中国知识分子,在这个意义上,20世纪末有关“人文精神”的大论战绝对是历史的必然。

问题的关键还在于,“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号称启蒙运动,但其实际功能却是合文艺复兴、新教改革、启蒙运动三者为一”,“总而言之,民主与科学既是知识的对象,也是信仰的对象,又是审美的对象,集真善美于一体。

曹禺与中国现代悲剧的文化审美转向

曹禺与中国现代悲剧的文化审美转向

曹禺与中国现代悲剧的文化审美转向
曹禺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备受推崇的一位剧作家,被誉为“中
国现代悲剧之父”。

他的悲剧作品,如《雷雨》、《日出》、《原野》等,深刻地反映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多种问题,具有较高的文
化审美转向价值。

20世纪初,中国文艺界在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之间陷入了
矛盾和纠葛。

在这种文化环境中,曹禺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创作
悲剧作品,为中国现代戏剧注入了新的思想和文化价值观。

他的悲
剧作品具有以下几个文化审美转向的特点。

首先,曹禺的悲剧作品呈现了对人性的深入探讨。

曹禺不仅仅
关注外在的社会问题,更深入地揭示人性的矛盾和纠葛。

他的角色
通常都是深受困扰的人物,内心承受着重重压力和矛盾。

在《雷雨》中,他呈现的角色有各种人性格局:年轻的少爷张培基为了自己的
私欲而置他人于死地;他的哥哥张启山则更加追求真诚和智慧;女
主角孔雀则经历了爱情和家庭的痛苦并最终走向疯狂。

他们的人性
和命运备受考验,这些问题的探讨对于中国现代化的文化审美转向
起到重要作用。

其次,曹禺的悲剧作品体现了现代主义的思想。

曹禺倡导用个
人的感觉去理解现实,他的作品带有一种现代主义文化的感觉。


的作品采用了一些现代主义的技巧,如心理描写、时间和空间的跃
迁等,这也是他与旧传统小说和沉重的文艺风格划清界限的方式。

他的悲剧作品为中国现代文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想和语言表达。

1。

“最现代的思想”: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研究方法问题

“最现代的思想”: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研究方法问题

“最现代的思想”: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研究方法问题作者:王杰,王真来源:《学习与探索》 2019年第11期王杰,王真(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杭州 310007)摘要:从审美现代性的角度讨论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问题,对于中国美学研究而言,具有理论上的重要意义。

在美学上,中国的审美现代性不仅仅是对社会现代化过程的质疑和批判,其从一开始就对资本的生产方式,包括它的制度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批判和质疑,同时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悲剧人文主义抱有一种深深的同情。

对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研究,最重要的研究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

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适用于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理论分析,可以分别从历史哲学、审美表达机制以及具体的艺术作品分析三个层面来分析和阐释。

从审美人类学的角度看,这三个层次分别对应于哲学人类学、审美制度研究和艺术作品的“深描”三个层次,只有从这三个层次分别作出分析,才有希望达到理论的彻底性。

关键词:中国现代悲剧观念;审美现代性;审美人类学;审美制度研究;美学革命;艺术革命中图分类号:I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462X(2019)11-0154-08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及批评形态研究”(15ZDB023)作者简介:王杰,1957年生,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真,1986年生,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讲师,《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编辑,文学博士。

绪论从审美现代性的角度讨论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问题,在理论上是十分有意义的。

首先,对于中国社会和文化是否有悲剧的问题,是学术史上的一桩公案,需要中国学者依据当代学术和文化的条件重新作出判断。

例如,特里·伊格尔顿在《甜蜜的暴力——悲剧的观念》中就认为,只有西方文化才有悲剧,中国文化中没有悲剧。

他这样写道:“而且很大程度上可以正确地说,只有西方文化才有这样形式。

悲剧艺术总的来说是一件西方的事情,尽管它在某些东方文化中也有共鸣。

论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萌生

论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萌生
多元 的。
剧 的影 响下 , 底 打破 了悲 喜 混 合 的 大 团 圆情 节 彻 模式 , 日常 生 活 中普 普 通 通 的工 人 、 民 、 把 农 知识
众所 周知 , 中国土生 土 长 的戏剧 样式 是 戏 曲 ,
纯 其 中包 括昆 曲 、 京剧 、 方戏 等丰 富 多样 的戏 曲艺 分 子和女 性搬 上舞 台 , 粹 的悲剧 大量 涌现 。 地
巧 私 纪初 叶欧美 现代 派戏剧 涌 现 出的各 种各 样 的文 艺 情 节模 式又 多 是 公 子 落难 、 遇佳 人 、 订终 身 、
思潮 , 人 本 主 义 、 文 主 义 、 漫 主 义 、 实 主 如 人 浪 现
历 尽波 折 、 场 高 中 、 结 姻 缘 ; 者 也 不 脱 忠 臣 科 喜 前
论 中 国现 代 悲 剧 观 念 的 萌 生


( 林 艺 术 学 院 戏剧 影视 学 院 , 吉 吉林 长 春 10 2 ) 30 1
摘 要 : 五四” “ 时期, 出于现实的需要 , 新文化思想先锋们在中国大量引进、 移植西方悲剧样式, 打破了中国传统
戏 剧 中悲 喜 混 合 的大 团 圆情 节 模 式 , 中 国剧 坛催 生 出话 剧 这 一 崭 新 的艺 术 样 式 , 使 得 悲 剧 观 念 与 审 美 得 到 了推 崇 与 在 并
确立 、 物塑造 、 构设 置 、 节安 排 , 人 结 情 还是 表 演形
放、 阶级平 等 、 恋 自由, 婚 以及 批 判 封建 伦 理 纲 常
中国的舞 台上 和文学 中。 中国现代 戏 剧在 西 方悲
也 式、 台词 艺术 、 台意象 、 派风格 等 , 明显 地 呈 和迷 信思 想 的题 材 和 主题 , 前 所 未有 地 出现 在 舞 流 都 现 出西 化特征 , 而在 具 体 表 现 形 式 上 则 是 复 杂 而

“悲剧概念在中国的早期接受研究(1904—1949)综述

“悲剧概念在中国的早期接受研究(1904—1949)综述

“悲剧概念在中国的早期接受研究(1904—1949)综述【摘要】自悲剧概念引入中国后,有关悲剧的问题一直是一个争论不断的话题,比如这个概念第一次在中国的出现使用、由何人首次提出、这个概念出现后,中国的知识界对它的理解与接受情况等,其中既包含有它自身观念的发展衍变,又无法排除接受中中国文化的过滤。

在每一方面的研究中,都存在不同观点的讨论,其中呈现出的问题,值得大众传播者及学界深思。

【关键词】悲剧概念;王国维悲剧(tragedy)作为戏剧的一种,有关它的创作实践与研究理论不可胜数。

在中国学界,“悲剧”概念的早期接受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研究的对象。

笔者采用文献调研的方法,基于学界常用门户网站“中国知网”(CNKI),检索所有涉及“悲剧”这一概念,以及这一概念在中国的提出、确立、发展等情况的研究文献,通过整理去重,共集有相关文献二百七十余篇,这些研究多是着力于对20世纪上半期(即1949年之前)中国出现的有关悲剧概念及悲剧理论的发展和研究。

具体文献情况见下图。

一、“悲剧”概念在中国的首次使用悲剧(tragedy)是近代中国出现的一个概念,它不是中国本土概念,而是舶来语,关于它的早期传入过程,学界目前有以下观点:悲剧(tragedy)最早译为“悲戏”;最早在中国使用悲剧概念的有王国维、蒋观云;关于无涯生(欧榘甲)是否为最早的悲剧概念使用者,学界基本持怀疑态度。

(一)最早汉译:悲戏“tragedy”在中國最早被译为什么?目前学界仅见张哲俊、谢柏梁二人探讨过此问题。

张哲俊发现,19世纪西方人编纂的三本英汉词典中,“tragedy”被译为“悲戏”[1];1822年,R.马里逊编的《英汉词典》:“tragedy,seriousdrama,苦情的戏悲戏”[2];1847年W.H.麦德华斯特编纂的《英汉词典》:“tragedy,悲,悲戏,哭戏”[3];1866年W.罗伯斯奇德牧师在香港编纂的《英华字典》:“tragedy,悲戏,悲事”[4]。

广东省深圳市新安中学(集团)高中部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广东省深圳市新安中学(集团)高中部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广东省深圳市新安中学(集团)高中部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作为一种外来的文学观念,悲剧真正进入中国,前后不过百年时间。

百年间,中国现代悲剧观念便将西方源远流长的悲剧传统接受、演练了一遍。

虽然其间颇多曲折与起伏,但终自成一格,形成了一个既区别于西方悲剧的“中国”文学观念,同时,又区别于中国传统悲情戏曲的“现代”文学观念。

以一种动态、开放的视野审视、分析悲剧在中国的接受、成长状况,不难发现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发生、发展,虽然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但其内里却是在持续推进,且隐然有迹可循。

如果说中国现代悲剧观念发展的阶段性与理论认知、创作实践、社会状况、时代语境等密切相关,那么其内在路向的发生则源自悲剧意识的觉醒。

而且,路向与阶段,事实上是一里一表,二者互为生发。

作为一种文学观念的研究,“悲剧是什么”“悲剧应当如何”是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研究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对于这样一个言人人殊的论题,此处不打算展开论析,只想重申悲剧观念最核心的两个方面,因为这也正是中国现代悲剧观念内在的发展路向所在。

朱光潜曾说,尼采的《悲剧的诞生》是“出自哲学家笔下论悲剧的最好一部著作”。

原因之一就在于尼采的悲剧观念既不是悲观主义的,也不是乐观主义的,而是二者矛盾的组合,将“酒神原始的苦难融入日神灿烂的光辉之中”。

在朱光潜看来,这是尼采的一大功绩。

理由是,悲剧给我们展现出来的,就是这样具有两面性的自然。

因为悲剧是有感于生活的阴暗、命运的不公等不如意而产生的;与此同时,悲剧又总是有对苦难的反抗——对于悲剧人物而言,最不可原谅的就是怯懦和屈从。

从观念的角度看,朱光潜的这一评论或者说尼采那看似矛盾的组合,正道出了悲剧的两个最基本层面:直击人类生存困境的悲剧意识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剧精神。

悲剧意识如同悲剧的内核,体现着悲剧的哲思性;悲剧精神则犹如这内核中的灵魂,展示出悲剧的人性深度。

【推荐下载】中国现代悲剧的文化审美转向文学

【推荐下载】中国现代悲剧的文化审美转向文学

中国现代悲剧的文化审美转向文学 中国传统戏曲的悲剧观念与西方的悲剧观念有着严格意义上的区别,甚至有学者认为中国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悲剧,其理由大致是由于中国戏曲中的悲剧都是以喜剧性形式结尾,详细内容请看下文中国现代悲剧的文化审美转向。

 其实中国戏剧经过无数代艺术的不断丰富探索与发展,形成了自身与西方戏剧不同的显着特点。

正如王国维所说: 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宋元戏曲考》)。

然而,如果按照戏剧的呈现方式来划分,在中国传统戏曲中很难切分出喜剧与的悲剧的界线,即使是悲剧也充满了喜剧性的色彩。

从这种文化的考察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剧作家的文化审美心理以及受众的文化审美心理是有别于西方的。

我以为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主要因素导致这种文化审美心理差异性的产生。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农耕文明着称于世。

古老的中国自黄淮流域到江汉流域、珠江流域,应该说是土地肥沃,气候温润,非常适应农作物的生长,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极其优越的物质条件,比起游牧文明和海洋文明来,具有其先天性的优势。

农耕文明其最大特点就是依赖着固有的土地,长期以来自给自足,休养生息,充满了生活的善意与温情。

游牧文明与海洋文明同样也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他们为了生存就必须进行不断地扩张,从而形成了特有的攻击性与掠夺性。

他们对疆域之外的世界充满了想象,为了拓展生存的空间就得靠冒险与征战去完成。

尤其是海洋文明,那种冒险心理攻伐心理尤为强烈。

这种文化差异导致的心理差异表现在了戏剧形态之中,因此,西方悲剧的涵义与中国古典悲剧的涵义有着严格以上的区别。

 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就是天人合一,其实这种哲学观念含有更多的理想主义色彩和空想的成分,哲学家们将天人合一这种看上去貌似自然观的理念(实际上是神道与人道的关系)转化为一种和谐统一的社会观,因此,他们过分强调矛盾的调和与化解。

因此,中国传统戏剧中出现了不少有关忠孝节义的剧目,而这些剧目所宣扬的就是以人为本的道德规范。

所谓道德规范,就是调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准则。

近现代以来中国人对中国悲剧的认识

近现代以来中国人对中国悲剧的认识

近现代以来中国人对中国悲剧的认识
熊元义;刘文纪
【期刊名称】《云梦学刊》
【年(卷),期】2005(026)001
【摘要】近现代以来中国学者对中国悲剧的认识经历了四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以王国雏、蔡元培、胡适、鲁迅、朱光潜、钱钟书为代表;第二阶段以赵树理、乔德文、邵曾祺、苏国荣、吴国钦、宋常立为代表;第三阶段以张法等人为代表;第四阶段以邱紫华、谢柏梁、杨建文、王宏维等人比较系统的著作为代表,他们为了肯定中国古代悲剧的存在,竭力证明中国古代悲剧符合西方悲剧理论,而否定了中国古代悲剧不符合西方悲剧理论的一些特征.
【总页数】13页(P76-88)
【作者】熊元义;刘文纪
【作者单位】湖南理工学院,中文系,湖南,岳阳,414006;湖南理工学院,中文系,湖南,岳阳,414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3
【相关文献】
1.近现代先进的中国人曾经最向往哪个国家?——兼论近一个半世纪中美关系的历史变化 [J], 彭大成
2.略论中国人追求中国梦的三个阶段——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角度切入 [J],
张洪萍;吴雯
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艺批评的一种演进--我们为什么研究中国悲剧 [J], 熊元义
4.近现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J], 于成贵
5.樊锦诗荣获“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和“时代领跑者——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影响的劳动模范”两项荣誉称号 [J], 本刊编辑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时期文学中悲剧意识的演变

新时期文学中悲剧意识的演变

作者: 雨辛
出版物刊名: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7页
主题词: 悲剧意识;中国新时期文学;悲剧文学;民族精神;民族心理素质;作品;作家;伤痕文学;
审美范畴;文学样式
摘要: <正> 悲剧:作为一种与喜剧相对的戏剧类型,在18世纪的西方开始走向衰亡。

然而作为一个特定的审美范畴,却一直存在于这以后的各类文学样式之中。

众所周知,中国的作家与他们的作品向来被认为是缺乏悲剧意识的,在不同时期、不同的理论家已努力从经济文化类型、民族心理素质与民族精神诸方面对此作过不少的论述。

然而,熟悉新时期文学的人却会惊诧地感觉到,这个时期相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发生与转向
作者:王本朝, WANG Ben-chao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
刊名:
艺术百家
英文刊名:HUNDRED SCHOOLS IN ARTS
年,卷(期):2010,26(5)
1.李跃红.LI Yue-hong中国现代"悲剧情结"及内在诉求[期刊论文]-河北学刊2005,25(5)
2.时晓丽.SHI Xiao-li20世纪中国悲剧理论的历史走向[期刊论文]-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8(6)
3.李冬茵.LI Dong-yin新时期戏曲艺术普及教育模式研究[期刊论文]-艺术百家2010,26(2)
4.杨帆论"大团圆结局"掩盖下的中国悲剧[期刊论文]-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9(1)
5.赵得昌.Zhao-Dechang清末民初的悲剧理论与悲剧结局[期刊论文]-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6.张文颖韩愈《师说》的四个字[期刊论文]-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09(10)
7.李悦.Li Yue中国少数民族戏曲的多元化与民族化[期刊论文]-民族艺术研究2010,28(1)
8.张都爱.ZHANG Douai重思悲剧的内涵[期刊论文]-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8(6)
9.曹现沈.CAO Xian-shen中国悲喜剧意识中的民族性特点[期刊论文]-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29(3)
10.刘珊珊悲剧的抗争美[期刊论文]-时代文学2009(4)
本文链接:/Periodical_ysbj201005013.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