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柳宗元的游记作品

合集下载

略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情感表现与审美内蕴

略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情感表现与审美内蕴

略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情感表现与审美内蕴1. 引言1.1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背景介绍柳宗元(773-819年),唐代文学家,历史学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山水游记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的经典之作。

柳宗元游历过广大山水之间,领略过自然美景,对山水有着独特的感悟和理解。

他的游记以其真挚的情感和丰富的审美内涵而著称,被后人广泛传颂。

柳宗元是一个兼具文学家和政治家的人物,他游历山水之间,不仅是为了放松心情,领略自然美景,更是为了借此思考人生之意义,体悟自然之道。

在他的游记中,不仅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更表现出他对人生、人情、政治的思考和感慨。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蕴含着丰富的意蕴,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之一。

在下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情感表现与审美内蕴,以揭示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1.2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意义柳宗元山水游记作为中国古代山水游记文学的经典之作,不仅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更体现出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情感。

通过柳宗元的笔墨,读者可以感受到他对自然山水的独特眷恋和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

柳宗元山水游记不仅是一篇旅行见闻的记录,更是一首富有情感抒发和审美表达的诗篇。

其意义在于展现了古代士人对自然山水的独特理解和审美情感,为后世山水文学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通过柳宗元山水游记,读者可以领略到古代士人对自然山水所蕴含的美好情感和深刻思考,感受到他们对世界万物的敬畏与赞美。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意义不仅在于文学价值的体现,更在于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和历史地位的彰显。

通过对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深入研究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古代文学的精髓和人文情怀,进一步拓展人们对于自然山水美的认识和感悟。

2. 正文2.1 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情感表现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情感表现主要体现在他对自然的热爱与感慨之中。

在游记中,柳宗元通过对山水的描写,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与感慨。

他对山川的形态、河流的起伏、瀑布的奔流等细致的描写,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受。

柳宗元 山水游记 评价

柳宗元 山水游记 评价

柳宗元山水游记评价柳宗元的山水游记那可真是一绝啊!你知道吗?他写的山水游记就像是带着你亲自去那些山水之间游玩了一趟似的。

他笔下的山水都像是有了生命一样。

比如说他写的《永州八记》,那里面描写的小石潭,哇塞,读着他的文字,就感觉自己站在了那个潭边。

潭水清澈得很呢,都能看到潭底的石头,一块一块的,就像在跟你打招呼。

还有那些鱼,在水里游来游去的,好像一点都不怕人,仿佛在说“来呀,来跟我们一起玩呀”。

柳宗元啊,他写山水游记的时候,感觉他不只是在写风景,还把自己的心情也揉进去了。

他当时被贬官到永州那地方,心里肯定不好受。

可是他在描写山水的时候,有时候那种孤独和凄凉就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了。

他看到那些寂静的山水,就像是找到了知音一样。

他写那些山水的寂静,其实也是在说自己的处境。

但他又能在山水里找到一些小乐趣,像发现了一个特别的小山洞,或者是看到了不一样的树木石头,就像是在苦日子里找到了一点甜。

他描写山水的文字特别细致。

他不会只说这山很高,水很清就完事儿了。

他会告诉你山上的石头是什么形状的,像什么动物,水里的波纹是怎么动的,是慢慢地流还是湍急地涌。

就好像他拿着一个放大镜在观察山水,然后把看到的一切都原原本本地告诉我们。

他的这种描写让我们这些后来读他文章的人,就好像跟着他一起在山水间探险,一会儿惊叹这个,一会儿好奇那个。

而且他写山水游记还特别有画面感。

闭上眼睛,你就能想象出那个画面。

有山有水,有树有石,还有小动物。

他就像一个特别厉害的画家,只不过他的画笔就是他的文字。

他用文字给我们画出了一幅幅美丽又独特的山水画卷,让我们永远都忘不掉。

我就特别佩服他这一点,感觉他的山水游记有一种魔力,让人读了还想读,每次读都能发现新的东西。

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创造性成就

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创造性成就

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创造性成就《柳宗元山水游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是柳宗元旅游观光山水的游记文学作品。

其创造性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文学形式创新。

《山水游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完整的游记文学作品,对后世的游记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柳宗元以游记的形式,将自己游历过的风景名胜、人文景观等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以及对这些景观所引发的感慨和思考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这种以游记为文学形式的创新,开了文学史上游记文学的先河,对后世的游记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理论探讨的深刻。

柳宗元在《山水游记》中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自己游历的风景名胜,更是通过这些风景名胜所引发的联想和思考,探讨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理论问题。

他以游记为载体,阐述了自己对自然美、人文景观、艺术表现等方面的看法,展现了丰富的文学才华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山水游记》不仅仅是一部具体的景观描写,更是一部理论探讨的文学巨著,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风格特色的独特性。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文学风格上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这与他的文学才情和独特的人生境遇密不可分。

在《山水游记》中,柳宗元以平易近人,语言真挚自然的风格,表现了自然之美和心灵之美的结合,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高尚品格和精神风貌。

与同时代其他的山水游记相比,《山水游记》的风格更为独具特色,具有更深的思想内涵和更高的艺术价值。

《柳宗元山水游记》在古代文学史上具有创造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文学形式的创新、理论探讨的深刻、风格特色的独特性等方面。

它引领了中国古代游记文学的发展方向,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析柳宗元的柳州游记

浅析柳宗元的柳州游记

引言柳宗元(公元773——819)字子厚,祖籍山西永济,位于黄河以东,被称为“柳河东”。

晚年迁居柳州又被称为“柳柳州”。

生于长安,少年时博览诗文,颇具才华,青年时就有“颇慕古之大有为者”[1]的志向,有“励材能,兴功力,致大康于民,垂不灭之声”[2]的政治抱负。

贞元九年中进士科,公元789年中博学宏司科,有“辅时及物,利安元元之势”的政治理想。

贞元二十七年,任蓝天蔚县,两年后升为监察御史行里,结识了韩愈、刘禹锡、吕温等人。

深受王叔文的赏识,于顺宗年间参加了由王叔文和王伾倡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后因顺宗失利“永贞革新”失败了。

王叔文和王伾相继被赐死,其他的参与运动的人都被贬为司马。

史称“二王八司马”。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十年后(元和十年(815年)二月)他满怀希望的奉召回京,不料在同年六月被迁为柳州刺史,“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3]现出心灰意冷的失望情绪。

虽迁为柳州刺史,但是把他发放到离政治中心更远的柳州,对他而言,可谓是人生的又一大打击。

他更深切的体会到“一朝天子,一朝臣”的仕途之险,发出了“花不看开人易老”(《减字木兰花》苏轼)的人生悲情。

在柳州,尽管他那“十年践踏久已劳”[4]的身体又患上了“奇疮钉骨状如剑”[5]“支心揽腹戟与刀”[6]的疾病,甚至还出现过“鬼手脱命争纤毫”[7]的险情,但他没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自嘲》鲁迅),而是强扶病体,身体力行,不仅实现了“皇风不异于遐迩,深泽无间于华夷”[9]的愿望,他还辅佐教化、开发资源游历了桂州的奇山秀水并将之投著于笔墨,不仅传承和发展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对柳州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宣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后代柳州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意义。

柳州时期他的游记创作主要有《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柳州复大云寺记》、《桂州裴中臣作訾家洲亭记》、《柳州东亭记》。

本文通过浅析他的柳州游记发掘他对柳州的贡献。

第一章:简洁平淡的创作特色柳州时期,他的游记虽然不多,但也能反映作者在柳州的思想轨迹。

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创造性成就

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创造性成就

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创造性成就《柳宗元山水游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以真实、细腻、浪漫的描写手法,展现了柳宗元对自然山水的独特感悟和审美情趣。

这部作品创造性地运用了抒情描写、寓言手法和旅游游记等多种文学形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写作风格,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柳宗元在《山水游记》中运用了抒情描写的手法,使作品具有了浓郁的情感色彩。

柳宗元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出自己内心深处对大自然的敬仰之情。

他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山水之美,如“真乎哉,是亦不食周粟矣。

”、“登高而望远,处乎永昼之间也。

”等等。

这些抒情描写不仅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也体现出作者对山水的热爱之情。

抒情描写也体现了柳宗元对生活、对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思考,更增添了作品的思想深度。

柳宗元在《山水游记》中巧妙运用了寓言手法,使作品更富有哲理和文化内涵。

寓言是柳宗元在作品中的独特之处,他用动物的寓言来诉说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柳宗元以“厕疏”、“异鼠”等动物作为寓言,通过它们的行为和经历来反映时代背景和人性的弊病。

他通过寓言的方式,巧妙地表达了对社会、对人性的思考和批判,展示了他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特的文化品味。

这种寓言的运用,使得《山水游记》在描绘自然山水的也着重关注了人类社会的问题,使作品具有了更深的内涵。

《柳宗元山水游记》还采用了旅游游记的形式,使作品更加鲜活生动。

柳宗元通过自己游历名山大川的经历,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真实地记录了山水之旅的见闻和感悟。

他用生动细致的描写,勾勒出山水的美丽,让读者仿佛置身亲身体验。

这种真实的描写方式,使读者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阅读体验。

《柳宗元山水游记》通过抒情描写、寓言手法和旅游游记等多种形式的运用,创造性地展现了柳宗元的思想、感悟和审美情趣。

作品既有纷繁复杂的山水描写,又有深入人心的思想表达,使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不可忽视的经典之作。

柳宗元以自身游历名山大川的经历作为故事的背景,使得作品更加具有真实性和可读性。

《柳宗元游记景物解读》

《柳宗元游记景物解读》

《柳宗元游记景物解读》是对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游记作品中的景物描写进行解读和分析的研究。

柳宗元的游记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自然景物的深刻描绘而著称,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遗产。

一、柳宗元游记概述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韦应物并称“韦柳”。

他的游记作品主要包括《永州八记》等,这些作品以其清新自然、细腻入微的描写手法,展现了他对自然景物的独特感悟和审美追求。

二、景物解读1.山水描绘:柳宗元游记中的山水描绘往往以简洁明快的笔触勾勒出山水之美,既表现了自然景物的客观形态,又传达了作者的主观情感。

例如,《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中描绘的“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这段文字以细腻的笔触表现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向往。

2.植物描绘:柳宗元游记中的植物描绘同样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他通过对植物的形态、色彩、气味等方面的描写,展现了植物的生机与活力。

例如,《钴鉧潭西小丘记》中描绘的“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这段文字生动地描绘了树木的繁茂景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3.动物描绘:在柳宗元的游记中,动物描绘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通过对动物的形态、动作、习性等方面的描写,展现了动物的生动与活泼。

例如,《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中描绘的“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这段文字以生动的笔触表现了鱼儿的自由与灵动。

三、艺术特色柳宗元游记的景物描绘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自然景物人格化、情感化,使其更加生动、形象。

同时,他还注重运用对比、衬托等手法,突出景物的特点,增强艺术效果。

例如,《石渠记》中描绘的“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

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

”这段文字通过对比和衬托的手法,突出了石渠的幽静与美丽。

四、影响与启示柳宗元游记的景物描绘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游记作品不仅丰富了古代文学的题材和内容,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始得西山宴游记赏析

始得西山宴游记赏析

始得西山宴游记赏析《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唐代文人柳宗元的一篇游记散文,也是其《永州八记》的第一篇。

这篇游记以作者独特的视角,抓住西山独特的景致,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独特感悟和人生哲理的追求。

文章一开始,作者便通过简洁明快的叙述,将自己游览西山的经历和感受展现出来。

从渴潭到西山,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色的美好,以及自己被自然所感动的情感。

石渠、便桥、泉水、石泓、小潭、岩石等元素构成的画卷,仿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而又富有生机的世界。

在描述自然景色时,柳宗元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将西山的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

他用“如鸣珮环”来形容水声的美妙,用“斗折蛇行”来形容泉水的蜿蜒曲折,用“犬牙差互”来形容岩石的奇特形状,用“披草而坐”来形容自己的行为等等。

这些描写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妙,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喜爱。

除了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柳宗元在文章中还融入了自己的人生感悟和哲理思考。

他通过“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这句话,表达了自己对梦境和现实的看法,认为梦境是现实的延伸,现实是梦境的基础。

这种对人生和现实的独特理解,让读者感受到了柳宗元内心的深沉和思考的深度。

同时,柳宗元在文章中还表达了自己对自由的向往和对束缚的反抗。

他用“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来形容自己未得西山之前的感受,暗含了对现实中束缚的不满和对自由的追求。

而当他真正得到西山之后,“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 tincidunt步其间者四五里,及岸口。

”这种行动上的自由,也反映了柳宗元内心深处的自由精神和对束缚的反抗。

整篇游记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中展开,作者通过自己对西山景色的独特感受,以及与自然的交流,传达出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对人生哲理的追求。

同时,这篇游记也反映了柳宗元在政治失意后的内心世界和对现实的不满。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的美妙,也用深沉的思考展现了人生的哲理。

浅析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特点

浅析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特点

浅析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特点【摘要】柳宗元是唐代著名文学家,他的山水游记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而闻名。

本文从多个角度对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特点进行分析和解读。

文学性特点方面,柳宗元运用丰富的诗意语言和修辞手法,展现出深厚的文学功底。

在写景艺术方面,柳宗元通过精湛的描写技巧和对细节的关注,将自然风光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在对人物的刻画方面,柳宗元善于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动态。

柳宗元在意境表达和叙事技巧方面也展现出独到之处。

柳宗元山水游记融合了文学艺术与写实技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

【关键词】关键词:柳宗元,山水游记,艺术特点,文学性,写景,人物刻画,意境表达,叙事技巧,影响,意义,中国文学史。

1. 引言1.1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背景介绍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政治家,以其《山水游览志》而闻名。

在唐代,山水游记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旨在描绘自然风光和抒发游者的感慨。

柳宗元的《山水游览志》即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柳宗元生于河南许昌,年轻时即展现出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政治智慧。

他历任宰相、礼部尚书等职,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排挤,最终被贬谪至岭南地区。

在岭南期间,柳宗元游历各地,见证了许多风景名胜,并将其体验与感悟记录成《山水游览志》。

这部游记不仅展现了柳宗元对自然景观的独特视角和深厚情感,也抒发了他在政治事业上的无奈和苦闷。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也受到唐代文人的欣赏和传颂,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中国文学史上,柳宗元的山水游记被视为具有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的经典之作,至今仍受到人们的热爱与推崇。

2. 正文2.1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文学性特点柳宗元山水游记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其文学性特点在众多学者和文艺评论家的研究中得到了深入的探讨。

柳宗元的文学风格清新自然,与山水之美相互映衬,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文学性特点体现在其深厚的史诗气质和鲜明的个性特征上。

浅谈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点 作文

浅谈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点 作文

浅谈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点作文
得嘞,咱今儿就来说说这柳宗元的山水游记的特点。

柳宗元这人啊,他可是咱唐代的文学大家,那山水游记写得可是别有一番风味。

他写的游记啊,讲究个“以景写情,以情入景”。

咱就说他写的那《永州八记》吧,每篇都像是画儿一样,把永州的山山水水都给描绘得活灵活现的。

这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啊,有个特点,就是语言精炼,但又不失生动。

他用的词儿都是咱们老百姓能听懂的,但组合在一起,就让人感觉到那山那水都好像在眼前似的。

比如他写那溪水,就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简单几个字儿,就把那溪水的清澈给写出来了。

再有啊,柳宗元的山水游记还特别注重情感表达。

他写的不光是山山水水,更是他自己心里的那份情感。

比如说,他写到被贬官到永州的经历,那种孤独、苦闷的情感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

但呢,他又能从自然中找到慰藉,那种豁达、超脱的情感也体现在他的游记里。

总的来说啊,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就是既生动又精炼,既写景又抒情。

他用自己的笔触,把咱们大自然的美景和他个人的情感都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让咱们读着就好像是跟着他一起游历山水似的,那叫一个过瘾啊!。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点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点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点柳宗元《山水游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山水游记散文作品,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开创山水游记的文学形式:《山水游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以个人游记为主线的山水游记散文。

柳宗元以第一人称述说了他游览朗州山水的经历,通过描写山川风物、叙述游览感受以及抒发游览心情,展示了对山水景致的热爱和对人生境遇的思考。

《山水游记》不仅开启了后世以人为中心、以情为元素的山水游记散文的写作传统,而且对后世山水画以及诗词创作都有重要影响。

3.注意观察细节,以写风物见长:柳宗元以写风景为主要手法,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感性描写,传神地表现了山川风物的细致之美。

他写树,描绘了树木的样貌、岁月的脉络和生命的力量;他写水,笔下流淌的水波翻腾、奔腾的河流给予人以宏大的气象感;他写鸟,生动地刻画了飞翔的鸟儿的羽翼、姿态和灵动的神情;他写云,以形象的意象写出了云的变幻无常、轻盈飘逸的特性。

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他将自然景色描摹得入木三分,给人视觉上的享受和感性上的震撼。

4.运用寓意象征,增强艺术感染力: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中融入了丰富的寓言寓意象征元素,增强了作品的叙述艺术感染力。

他通过以物喻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象征意义进行启示,表达出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

例如,他将江河比喻为人的志向和抱负,树木比喻为人的聪明才智和生命力,石头比喻为人的坚韧和固执,这种象征手法深化了作品的意义层次,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5.语言简洁明快,富有韵律美感:柳宗元的《山水游记》语言简洁明快,字句精练,富有韵律美感。

他通过简洁的笔触和凝练的文字,达到了抓住读者的精神和感性的目的。

这种韵律美感的运用使得《山水游记》具有很强的朗朗上口、抑扬顿挫的口语化特点,增强了读者对作品的对称性和和谐感受。

总的来说,《山水游记》是一部真实、深入、抒发情感与人生思考并兼具艺术性的山水游记散文作品。

它以个人经历为基础,通过观察自然,抒发情感,寄托哲理,寓意象征等手法,描绘了丰富多彩的山川风物,表达了对美好人性和和谐社会的向往,具有重要的文学意义和价值。

评价柳宗元山水游记特色作文

评价柳宗元山水游记特色作文

评价柳宗元山水游记特色作文说起柳宗元,那可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山水游记,真是别具一番风味。

有一次,我在闲暇之余,翻阅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仿佛跟着他一同走进了那清幽的山水之间。

就拿他的来说吧,那真叫一个细腻生动。

文中一开始,他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你瞧,这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把我们的好奇心给勾起来了。

他就那么走着,听到了清脆的水流声,心里头高兴得很。

这像不像我们平日里出去游玩,突然听到了什么悦耳的声音,一下子就来了兴致?然后,“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他为了看到那潭水,还费力地砍竹子开辟道路。

等看到潭水的时候,那水清澈得不像话,整个潭底都是石头。

而且那些石头形状各异,有的像坻,有的像屿,有的像嵁,有的像岩。

这描述得多具体啊,让我感觉自己就站在那潭边,弯下腰就能伸手触摸到那些石头。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岸边的树木和藤蔓,相互缠绕,随风摇曳,姿态万千。

这画面,是不是让我们想起了在山林中看到的那些生机勃勃的景象?那些绿色的植物,仿佛都有了生命,在跟我们打招呼呢。

再看潭中的鱼,“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他写得太妙啦!那么多的鱼,好像在空中游动一样,没有什么依靠。

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

它们有时候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有时候又突然游走,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感觉这些鱼就像是在故意逗弄游玩的人,和人嬉戏玩耍呢。

还有那周围的环境,“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周都是竹子和树木,安静得很,一个人也没有,让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一种忧伤的氛围。

这让我想到有时候自己身处一个安静又有些阴森的地方,那种从心底升起的孤独和害怕。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最大的特色就是他能把山水写得那么真实、那么生动,让你仿佛身临其境。

柳宗元山水游记艺术特点鉴析

柳宗元山水游记艺术特点鉴析

柳宗元山水游记艺术特点鉴析
柳宗元以山水为主题的《游记》,彰显了“诗酒乐府”理论的完
整性和全面性。

其文学艺术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承载唐宋文化集大成者的风格。

柳宗元所创作的《游记》,实质上是中国唐宋文化及其精华在书写艺术中得以总结和发挥的杰出作品。

他将唐宋文化与自然风光结合起来,塑造了一种富有唐宋文化精髓、又融入了古代汉族民间习俗的独特文化气质。

二是“思想文学相结合”的技巧。

柳宗元以风物描绘抒发自己的哲学思想,力图把美学观念和诗歌结合起来,使他的作品具有一种诗意的艺术美感。

他用对山水游览的细腻描写将自己的内心体验和思考表达出来,使得景色和思想相互融合,从而形成完整的艺术感染力。

三是以“精神境界”为主题的审美思想。

从柳宗元的《游记》中可以看出,他的审美思想强调的是超越物质欲望之外的更高层次的精神感受。

他定义了一种形而上思想,就是“古今趋无遗、境界至极、其物甚精而一也”。

他的文学创作以此为追求的目的,着力表现出一种把艺术意象表达为“清新”的唯美审美。

四是隐喻式诗意的高超技巧。

柳宗元在描写山水景物时,经常采取隐喻性的语言表达,使艺术充满象征意义,他把自然界的山水变成了他对古人文学的呼应。

隐喻式的写意,令文学创作充满了诗的美感,令艺术更加精妙绝伦。

柳宗元山水游记代表作

柳宗元山水游记代表作

1,《小石潭记》。

全名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山水散文作品,全文193字,用移步换景、特写、变焦等手法,有形、有声、有色地刻画出小石潭的动态美,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2,《钴鉧潭西小丘记》。

钴鉧潭是潇水的一条支流冉溪的一个深潭,“潭”就是“渊”,南方方言叫“潭”。

钴鉧意为熨斗,钴鉧潭的形状是圆的,像一个钴(圆形的熨斗),故取名为“钴鉧潭”。

西山在今湖南零陵县西,是一座山。

小丘,就是一个小山包。

《钴鉧潭西小丘记》语言简约精炼、清丽自然,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

其利用托物言志、融情于景等写作手法,巧妙地将柳宗元被贬永州的愤慨与兹丘的遭遇融汇在一起,静静的描绘中有一种生命的力量。

3,《始得西山宴游记》。

这篇游记语言清丽,结构完整,景和情完全融为一体,写景重在写意抒情深沉而含蓄。

叙事写景,都饱含着作者的感情色彩,文章记叙了作者发现和宴游西山的经过,描写了西山的怪特,抒发了对怀才不遇愤懑和现实丑恶的无奈之情。

4,《钴鉧潭记》。

《钴鉧潭记》以“钴拇潭在西山西”开头,紧接《始得西山宴游记》,重点写潭。

第一段写潭状;第二段写得潭经过及潭上景物因人工改造而一显得更加优美宜人;然后就他与潭的密切关系感慨作结,余味无穷。

文中通过记叙钴鉧潭的由来、描绘水潭四周的景物,表达了作者希望能够摈弃尘世烦扰、摆脱官场险恶,使身心获得放松,并使精神获得解脱的思想感情。

5,《石涧记》。

文章着重写石态水容,写涧中石和树的特色,描绘了石涧溪石的千姿百态,清流激湍,翠羽成荫,景色美丽宜人,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钟情山水的情怀,同时又书写了胸中愤郁,对自己的遭遇表示叹息和苦闷。

全文景由情生,于常景中写出奇景;物我交融,主体和客体并重;并且剪裁得体,收结巧妙。

浅谈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点 作文

浅谈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点 作文

浅谈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点作文The "Record of a Traveler in the Mountains" by Liu Zongyuan is a classic piece of Chinese literature that embodies the writer's appreciation for nature and poetic expression.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展现了作家对大自然的赞美和诗意表达。

In the travelogue, Liu Zongyuan vividly describes the picturesque landscapes, serene beauty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and the tranquility of nature, which captivates readers with its poetic imagery.在游记中,柳宗元生动地描绘了如画般的景观、山水的宁静之美以及大自然的宁静,以其富有诗意的意象迷住了读者。

One of the signature characteristics of "Record of a Traveler in the Mountains" is Liu Zongyuan's profound reflections on life, human emotions, and existential questions, which add depth to the work beyond mere description of scenery.《山水游记》的一个标志性特点是柳宗元对生活、人类情感和存在问题的深刻反思,在仅仅描述风景之外为作品增添了深度。

Moreover, Liu Zongyuan's skilled use of language and literary devices such as metaphors, similes, and personification enhance the beauty and artistic value of the travelogue, elevating it to a poetic masterpiece.此外,柳宗元对语言和文学手法的巧妙运用,如隐喻、比喻和拟人,提升了游记的美感和艺术价值,将其提升为诗意杰作。

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创造性成就

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创造性成就

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创造性成就柳宗元《山水游记》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它具有创造性成就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创造性的观察和描写方法在《山水游记》中,柳宗元不仅描写了自己的旅游经历,更重要的是他对于山水万物的细致观察和深入分析。

他通过丰富而又具体的描写手法,使读者感受到了他的“物我两忘”的心态。

例如,他在游览西湖的时候,详细描写了山水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同时也表达出自己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向往。

二、创造性的旅游写作柳宗元在《山水游记》中运用了旅游写作的创新方法,将旅游和文学融为一体。

他通过自己领略美景的经历,营造出一种新的文学氛围——亲近大自然的感悟,以此来表现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对生命之价值的反思。

在他的笔下,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峰、每一朵花草都成为了他敏锐的感受和头脑中的诗意。

三、创造性的文学思想《山水游记》不仅是文学作品,更伴随着柳宗元独特的文学思想。

他注重人文主义的精神,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通过旅游的方式来寻找人生的价值所在。

他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关联的,没有自然就没有人类。

这一思想不仅在《山水游记》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也为后来的文学和艺术作品提供了启示。

四、创造性的语言表达柳宗元在《山水游记》中创造了一种贴近自然的“山水语言”,他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

通过他流畅而又生动的语言表达,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也给读者提供了一种激励,让我们重新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

总之,从创造性的观察和描写方法、旅游写作、文学思想、语言表达等多个方面来看,《山水游记》都是一篇非常有创造性的文学作品。

它不仅独树一帜,还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略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情感表现与审美内蕴

略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情感表现与审美内蕴

略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情感表现与审美内蕴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山水游记以情感表现和审美内蕴见长,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江雪》和《兰亭集序》。

在这篇文章中,将探讨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情感表现和审美内蕴。

从情感表现来看,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深深地融入了他的情感体验。

在他的笔下,山水成了他倾诉情感的载体,他通过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感悟,表达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和感伤之情。

比如在《江雪》中,柳宗元通过对雪的描绘,表达了对逝去岁月的留恋和对壮丽自然的敬仰之情。

在《兰亭集序》中,柳宗元则通过对兰亭的描写,表达了对友情和仕途的追求。

这种情感的表达,让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对内心感受的抒发。

从审美内蕴来看,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审美上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

他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自然风光,更是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对自然景观的理解,赋予了景观以深刻的意蕴。

在他的笔下,山水风景成了深沉的意境,不仅仅是一幅美丽的画卷,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思想的升华。

比如在《兰亭集序》中,柳宗元巧妙地将兰亭与诗文相结合,赋予了兰亭以超越现实的精神意义,使得兰亭不仅仅是一处美丽的园林,更是文人雅士的精神家园。

在《江雪》中,柳宗元则通过对雪的描写,将自然风光与人的情感联系在一起,赋予了雪更加深刻的内涵,使得一场大雪不仅仅是自然现象的描述,更是对人生百态的观照。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情感表现和审美内蕴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他通过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感悟,表达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和感伤之情,赋予了景观以深刻的意蕴,使得山水游记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对内心感受的抒发,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思想的升华。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不仅在文学价值上有着极高的地位,在审美上也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堪称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杰作。

浅析柳宗元山水游记作文

浅析柳宗元山水游记作文

浅析柳宗元山水游记作文《浅析柳宗元山水游记》“哎呀,这周末咱们去哪儿玩呀?”我问爸爸妈妈。

“要不,去爬山吧,感受一下大自然的魅力。

”爸爸提议道。

就这样,周末我们一家人来到了一座山脚下。

这里绿树成荫,鸟儿在枝头欢快地歌唱,仿佛在欢迎我们的到来。

我兴奋地跑在前面,沿着蜿蜒的小路向上爬。

“哇,这里好美呀!”我忍不住惊叹道。

山上的石头奇形怪状,有的像猴子,有的像大象,真有趣!我一边走一边好奇地四处张望。

突然,我想起了柳宗元,那个写了好多精彩山水游记的大文学家。

他笔下的山水是那么的生动,那么的令人向往。

我想,如果他来到这里,会怎样描写这座山呢?我仿佛看到柳宗元穿着长袍,漫步在山间小道上,他仔细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他会看到那潺潺的溪流,如同一条银色的丝带在山间舞动,然后感叹道:“此水真乃灵动之极也!”他会看到那茂密的树林,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他或许会说:“此林恰似绿色之海,波澜壮阔!”我继续往上爬,累得气喘吁吁。

“哎呀,我爬不动啦!”我抱怨道。

“加油呀,宝贝,坚持就是胜利!”妈妈鼓励我。

我咬咬牙,继续前进。

终于,我们爬到了山顶。

从山顶望去,整个世界都变得不一样了。

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

这不就像是柳宗元笔下那壮阔的山水景色吗?他用文字描绘出的那些美景,不正是我们眼前所看到的吗?我不禁陷入了沉思,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更是他对人生的感悟啊!他在困境中依然能发现山水的美,这种乐观豁达的精神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呀!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我们不能放弃,要像柳宗元一样,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这山这水,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所以呀,我们要珍惜每一次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用心去感受它的美,就像柳宗元那样。

而我,也要努力用自己的笔,去记录下这些美好的瞬间,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略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情感表现与审美内蕴

略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情感表现与审美内蕴

略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情感表现与审美内蕴柳宗元《山水游记》是一篇集游记、文化、美学于一体的优秀随笔,在其中,作者用朴素而真实的语言,泼洒着自己对于山水之美的情感,传递出了对于自然、生命、人生的美好理解。

本文将对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情感表现以及审美内蕴进行略论。

一、情感表现1. 对自然的赞美在柳宗元的笔下,自然被描述得饱满而生动,作者痴迷于各种动植物的形态和变化,以及其在自然中的角色和价值,形成了强烈的自然情感。

比如文中写道:“山高水长,空气清香;鸟语花香,春风和暖;朝雾夕晴,树影婆娑;峰峦叠嶂,泉水潺潺。

”这些优美的描绘传达出作者对大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他热衷于在自然中发现生命的奇妙之处,倾注了真挚的情感。

2. 对人生的思考柳宗元以旅游为写作准则,游览名旅胜境,观光游艺,追忆古贤,思索人生,对自身那种“穷乏盼富贵”的追求进行审视。

他在游历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对大自然的体验和感悟,还对于人生、命运、道德等问题进行了深切的思考。

他的游记不仅仅是一部风景游记,更是一部人生哲理的游记。

3. 对美好的追求柳宗元是一个富有艺术情感的人,他的游记中充满了美的蕴涵,倾情于追求美的事物。

他对于美的追求不仅仅体现在自然上,也体现在人文艺术、人际关系、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

在他的笔下,美成为了人生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充盈着他对于生命的热爱和追求。

二、审美内蕴柳宗元对于自然美的把握极其细腻而精准,他通过对自然的独特观察,发现并把握了自然美的精髓。

他将自然中的微妙之处,如光影、色彩、形态和生命力等,进行了充分地描绘和捕捉,这种捕捉使得他对自然美的理解和表现更为深刻和精准。

2. 对于人文美的呈现柳宗元对于人文美的呈现也异常娴熟,他通过对古代文化、历史人物的追熟,发现、理解与表现了人文美的不同侧面。

在其游记中,古代文化、历史人物、寺庙景观、食品餐饮等,都被精心地描写和谈论,无一不彰显了人文美的精髓和魅力。

3. 对美学审美的思考美学审美是一种高尚的思辨艺术,柳宗元的游记中充斥着美学的思考和表达。

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创造性成就

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创造性成就

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创造性成就柳宗元是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其文学创作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思想被后世传颂。

他的随笔《陋室铭》、《赤壁赋》、《江雪》等作品备受推崇。

而他的山水游记也是其创造性成就之一,尤其是《游山西峡》。

本文将重点探讨柳宗元山水游记的创造性成就。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

在他的笔下,山水之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写出了恢宏壮丽的自然景象、清新美丽的水滨木屋、农民劳作的情景等,使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与壮丽。

与一般的山水游记不同,柳宗元的作品更注重人文情感的描写,他在游记中不仅展现出了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同时也通过对当地风土人情的描绘,展现出了人的情感与生活状态,使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柳宗元不仅仅是在描写自然山水,更注重人文情感和思想表达。

在《游山西峡》中,他通过游历山水之间的思考与感悟,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对命运的感慨与思索,体现了他对人生道义的思考与追问。

他以雄浑壮丽的自然山水作为背景,通过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思考,表现了大自然的伟大与人的渺小,展现出了对人生境遇的感慨与思考,这种深刻的思想内涵也让他的山水游记具有了更高的艺术价值。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柳宗元在山水游记中采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华丽的文字表达,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情感的表达以及思想的反思,赋予了他的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尤其是在《游山西峡》中,他巧妙地运用了夸张、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作品语言生动、形象生动,让读者仿佛亲临其境,感受到了山水之美与情感的震撼。

他的山水游记不仅写景如画,更展现了他的艺术功力和创作才华。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不仅在文学艺术上有着独特的成就,更在文学风格、思想内涵、艺术表现形式以及人文关怀等方面展现出了独特的创造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时代价值,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珍贵遗产,为后人所推崇和传颂。

柳宗元《小石潭记》赏析

柳宗元《小石潭记》赏析

柳宗元《小石潭记》赏析《小石潭记》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

因之,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柳宗元《小石潭记》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柳宗元《小石潭记》赏析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

而在他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可以说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

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

因之,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

这篇游记一共可以分为五段。

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

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

“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鸣佩环”是形容流水的声音的清脆悦耳,犹如玉佩玉环相互撞击时发出的声响。

文章由景及情,写来极为自然。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在浓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来,终于见到一个小小的池潭。

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现在我们面前。

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

从此往下,作者便把笔力放在了对池潭的精心描写上。

“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

”小石潭的水格外清凉,而且整个小潭全部是由石头构成的。

整个潭底便是一块大石头,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头翻卷地露出水面。

这些石头千姿百态,形状各异。

“坻”即为水中的高地;“屿”是小岛;“嵁”“岩”都是岩石的各种形态。

总之,这完全是一个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池潭,所以,作者为它起名曰小石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柳宗元的游记作品 柳宗元 被贬永州期间,写出了许多传世之作,其中的游记,以“永州八记”最为著 名,《小石潭记 》就是其中之一。

当然并不是说这一篇最好,而是这一篇比较适合初中生学 习。

学习什么呢?主要是学会理解抒情散文 中景物和作者心情的关系。

作者此时政治失意,生活也比较清苦,《小石潭记》并没有给人备受打击、 精神苦闷的感觉, 相反, 倒是很开心。

我们要欣赏的, 不仅仅是作者的山水之乐, 而且是这个乐的特点,尤其是这个乐的过程。

文章写的是美好的景致和心情:中心是石潭,但是如果直接写潭水之美,就 太简单,没有体验发现的过程了,因而作者并不从看见潭水之美开始写,而是先 写听到的水声之美。

美到什么样子呢?“如鸣佩环”。

佩环是玉质的,玉环碰击 的声音是美好的。

环佩之声在古典诗歌 和散文中都和高贵的身份、美好的品格联系在一起,这就不仅是声音之美, 而且有品格之美的联想。

其次,这样美好的声音,还不是直接听到的,而是隔着 竹林, 而且是篁竹, 密密的竹林, 这也是与经典的诗意相联系的, 《楚辞·山鬼》 :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

”泉水之声是美的,隔着竹林听这声音,整个画面很有 层次感和纵深感, 而且能显示逐步发现的心理体验的过程, 美好的感觉就有了延 续性。

由于这两层的铺垫,还没有见到潭水,作者就被感染了:“心乐之。

”但 是, 篁竹虽然美, 却成为欣赏潭水的障碍: 没有路。

于是接下来要“伐竹取道”。

这说明,听觉之美的程度不同凡响,非要看看不可。

这是第三层铺垫。

三层铺垫,把读者的期待强化了,接下去就是开门见山的笔法了: 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

“全石以为底”,这本身就是罕见的,这里不仅写了水潭的表面特点,而且 写了水的清澈。

因为如果水不是十分而且全部清澈,就不能见底,也就不能断定 它是一块完整的石头。

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自然界的统一和变化多端是联系在一起的。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强调形态的不统一,一派自然本色。

多姿的山石与统一的潭底形成对比。

后四个


短句没有用一个形容词却达到了描写的效果, 表现出复杂的山石形态, 这不但是 自然景色的奇观, 而且是语言的奇观。

前面是参差的长短句, 后面是整齐、 并列、 没有形容和夸张的短句, 发挥了古文的自然优于骈文的长处, 构成了一种有张有 弛的节奏;从心理感受上,又给人一种历历在目、应接不暇的感觉。

严格控制语 言, 是柳宗元的一种特殊追求。

当然, 柳宗元并不是不善于形容, 在必要的时候, 他也是很舍得用形容词的,例如,在《钴鉧潭记》中形容石头,就用了排比句 法:“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其嵚然相累而 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而这一篇的作 风却与之不同。

下面写到“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有另一番讲究:即 使形容也是力求简练,表现树,颜色的感觉比较简单,就是“青”“翠”,是总 体的感觉,但这显然不是文章的着力点,文章的着力点是枝条的状态,用了“蒙 络、 摇缀、 参差、 披拂”, 都是写枝叶茂盛, 交互错综。

这和前面的“伐竹为道” 呼应,突出了树林的原始性。

这里还不能说是全文的核心, 因为还没有写到作者对潭水的最大发现, 下面 才是全文的灵魂,才是使本文成为千古绝唱的关键: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 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文章的题目是“小石潭记”, 潭中之水本该是主角, 但是除了开头一句正面 写“水尤清洌”以外,就再也不提水了,好像对潭里的水一点儿感觉都没有。

倒 是对石头、对鱼,很舍得笔墨。

特别是写鱼的时候,第一句就好像说,鱼倒是有 的,就是没有水:“皆若空游无所依”。

这个“空”字,表面上是什么也没有, 但是,妙就妙在没有“水”字,却恰恰写出了水之美:水透明到像什么也没有, 好像鱼都浮在空中一般。

读者和作者达到了自然的默契:鱼是没有这个本事的, 而是水透明到好像没有一样。

应该说,这不完全是柳宗元的创造,至少他是有所 本的。

南朝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中有“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 无碍”,也是用深到千丈也能见到水底、可以见到鱼来形容水的清澈,但是这里 毕竟还是有“水”。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比吴文更胜一筹:“渌水平潭,清 洁澄深,俯视游鱼,类若乘空矣。

”用鱼的看似悬空,来强调水的清澈。

这显然 是柳宗元所师承的。

但是,郦道元是在正面描述水的颜色、质地的基础上,再用 鱼的可视效果来强调水的清澈, 到了柳宗元这里, 就干脆不提水了, 直接写鱼“空 游无所依”。

更精彩的是,柳宗元不从正面,而是从侧面写,来突出水的清澈。

正面写的 是日光:日光照下来,鱼的影子落在石头上。

这一句写得更加有智慧,水清澈透 明, 得到更加独特的表现: 日光照到水里, 没有变暗, 可见水之清澈; 这还不算, 石头上居然出现了鱼的影子,影子之黑,正是日光之强、水之清澈的结果。

吴均 和郦道元的文章,都以鱼的可视来反衬水的清澈,柳宗元则进一步用鱼的影子, 用黑来反衬水的清澈, 艺术感觉上的反差效果更为强烈。

这可以说是柳宗元的一


大创新,对后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苏东坡的《记承天夜游》:“元丰六年十 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 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

”用影子之黑来衬托月光之明,和柳宗元的手法如出一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