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新时期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问题研究

新时期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问题研究

新时期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问题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不断壮大,农民工市民化的话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农民工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参与者,他们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由于种种原因,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市民化进程并不顺利,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这些问题既影响着农民工个体的生活和发展,也影响着城市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已经成为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如何促进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解决他们在城市中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议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影响市民化的因素,分析政府政策对市民化的影响,提出解决市民化问题的对策,以期为促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在于深入探讨新时期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入城市,他们的市民化问题日益凸显。

通过研究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和问题,可以为政府提供制定相关政策的参考,促进农民工在城市的融合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研究农民工市民化问题还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农民工的生活质量及社会地位。

这一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对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推动我国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建设,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做出贡献。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新时期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通过对市民化现状、问题、影响因素以及政府政策的分析,旨在提出可行的对策,促进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顺利推进。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为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同时也可以为相关学者和研究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研究目的不仅在于揭示问题,更在于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从而为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做出贡献,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关于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文献综述

关于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文献综述

关于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文献综述作者:杜亭亭来源:《中国市场》2016年第21期[摘要]当前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做大经济总量和承载投资为主要目标的规模城镇化模式已经成为我国扩大内需和经济持续增长的制约因素,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对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以及改革发展稳定具有全局性的意义。

因为各地方政府在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时所面临的思想障碍,既有对短期内人口大规模涌入和社会福利支出增加等方面的顾虑,更有对工资成本上升给地方经济造成短期负面冲击的担心,因此对于地方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工业化;农民工;社会福利[DOI]1013939/jcnkizgsc201621249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钱纳里(1988)通过对世界各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市化水平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城市化水平越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越高,Henderson(2000)还进一步计算出世界各国城市化与人均GDP对数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185。

World Bank(1996)用1978—1995年间的数据,估计了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非农业部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6%。

Cai& Wang (1999)采用与世界银行相同的估计方法发现,1978—1997年劳动力转移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02%,是改革开放以来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总结以往的研究,城市化主要通过集聚效应、规模效应、人力资本积累效应、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和缩小收入差距五个方面来拉动经济增长。

Fujitaetal(2000)和Venables(1996)分析了城市化影响经济增长的微观机理,他们证明了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地理集中会产生如需求关联和成本关联的循环累积因果效应、劳动力市场的共享效应和信息技术的外溢效应等外部性,从而得出了城市化会通过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

《2024年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研究》范文

《2024年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研究》范文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农民工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殊群体,他们从农村迁移到城市,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农民工在城市中往往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因此,对农民工市民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农民工市民化的背景和意义农民工市民化是指农民工在城市中稳定就业、生活,并逐渐融入城市社会的过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民工市民化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这一过程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农村的振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农民工市民化有助于推动城市的发展。

农民工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加入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同时,农民工市民化也有助于优化城市的人口结构,缓解城市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其次,农民工市民化有助于促进农村的振兴。

农民工的流动带动了城乡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同时,农民工在城市的经验和技能也可以反过来促进农村的发展,推动农村的现代化和产业升级。

三、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和问题虽然农民工市民化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但是在实践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首先,就业问题是农民工面临的最大挑战。

尽管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是农民工的就业渠道还不够畅通,就业稳定性较差。

同时,一些城市还存在对农民工的歧视和排斥现象,使得农民工的就业难度更大。

其次,住房问题是另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农民工在城市中往往缺乏稳定的住房,他们的居住条件较差,居住环境也存在着安全隐患。

同时,城市的房价高涨也使得农民工难以承受。

此外,教育、医疗等问题也是农民工面临的挑战。

由于缺乏城市户籍,农民工的子女往往无法享受城市的教育资源,而农民工自身的医疗保障也存在着不足。

四、推动农民工市民化的措施和建议为了推动农民工市民化,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和建议。

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及意愿的文献综述

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及意愿的文献综述

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及意愿的文献综述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从事工业、建筑等劳动密集型行业,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在城市中生活、工作的农民工并非完全市民化,他们在享受公共服务、获得城市居民身份等方面仍面临各种限制和挑战。

本文将从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及意愿两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文献综述。

1. 经济成本在获得城市居民身份和享受公共服务等方面,农民工面临经济成本的限制。

一方面,城市居民身份需要缴纳高额的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费用,在农民工低收入的情况下难以承担。

同时,在获得公共服务方面,农民工需要支付更高的费用,而且往往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

例如,在医疗服务方面,农民工普遍需要选择更便宜但医疗质量较低的医院或医生。

2. 社会成本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也会给城市带来一定的社会成本压力。

一方面,农民工的大量涌入会对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带来一定压力,例如水、电等基础设施供应不足导致的供需矛盾。

同时,在城市生活的农民工也会面临教育、文化、社会融合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政府、社会组织等力量来加以解决。

1. 低意愿原因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的压力成为农民工市民化的障碍之一,导致他们对于市民化的意愿较低。

尤其是对于那些收入较低、家庭状况较差的农民工来说,更难以承担市民化的成本和风险,因而他们对于市民化的意愿较低。

2. 提高意愿途径为了提高农民工市民化的意愿,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政府需要通过降低市民化的成本和提高农民工的收入等措施来吸引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此外,需要加强公共服务的建设与完善,包括教育、医疗、住房等服务的提供,从而让农民工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服务。

同时,在社会文化方面也需要加强交流,让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文化、价值观等方面。

综上所述,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及意愿问题需要政府、社会组织、企业以及农民工本身的共同努力。

在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我们需要关注和呵护这些辛勤工作、为城市发展作出贡献的农民工,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发展环境。

中国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

中国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

中国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第一篇:中国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中国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摘要: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民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农民工市民化也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本文阐述了农民工市民化的概念及其现实意义,通过分析我国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的难题,从而提出了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农民工、市民化、现实意义、户籍制度、社会保障体系城市化为我国农村和城市社会、经济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冲击了部分群体的生活,城市务工的农民就是其中之一。

随着城市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农民工市民化这一社会事件悄然而生。

农民工市民化是伴随着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必然出现的一个过程。

一、农民工市民化的概念对于农民工一次含义的阐述,2006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规定,农民工是指户籍仍在农村,进城务工和在当地或异地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者,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特殊概念。

可见,农民工是工作、生活在城市,但没有城市户口和身份的特殊人群。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公共政策的创新与实施,农民工必将融入城市社会,真正成为城市的工人阶级,与城市居民享有同样的待遇。

市民化是一个社会学术语,部分学者认为,农民工市民化是指借助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使传统农民在身份地位、价值观、社会权利及生活方式等方面向市民转化,实现城市文明的社会转变过程;也有学者认为,市民化是指作为一种职业的农民和作为一种社会身份的农民在向市民转变进程中,发展出相应的能力,学习并获得市民的基本资格、适应城市并具备一个城市市民基本素质的过程。

二、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现实意义1、农民工市民化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现实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民涌入城市成为农民工。

他们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农村劳动力已成为城市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与他们的付出不成正比的是他们的工资要远远低于城镇居民。

他们的医疗、社保等问题仍被排斥在城市之外。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流动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4400字】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流动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4400字】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流动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1 国外研究现状(1)农民工问题研究。

美国作家Carolyn A Martin(1993)将“Y一代”定义为80年代生人。

Tulgan 和Martin(2001)则在此基础上,针对Y一代各方面情况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Y一代最突出的特点即其受教育程度与老一代人相比,明显较高,并且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知识吸纳能力都相对更强[1]。

Suqiong Chen(2014)认为第一代农民工更喜欢选择县外和省内的流动类型;新生代农民工大多选择成为技术工人;与第一代农村劳动力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汇款量较少,工资大部分用于自己在城市的消费[2]。

Deng(2018)借鉴社会资本理论、社会交换视角和组织支持理论,提出利用“家庭性”提升员工的组织承诺。

认为家族企业可以通过将这种家族性嵌入其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来获得比较优势。

报告总结说,体面的工作条件、职业发展和将员工融入一个大社区的企业文化对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具有巨大的吸引力[3]。

Liang Zhuoxin(2013)期待通过加快改革开放进程,推进城镇化,从而道道转变经济发展的效果,而想要达到这一效果必然要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相关概念展开研究,并且,他认为,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激励对策是解决问题的首要保障[4]。

Yanling Cao(2018)对农民工职业教育现状进行调查。

发现他们的教育是有帮助的,主要是在就业,工作和方法的指导和进修组织的雇主。

揭示了培训时间短、培训自付费用高、培训理论性差、缺乏领导的支持等问题。

我们发现,职业发展受到政府、用人单位、培训机构和劳动者自身等因素的影响[5]。

Yeyun Liu,Meixuan Li(2013)认为应当将关注的重心放在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层面[6]。

Qingxiu Peng,Chaojie Zhao(2013)认为加快新生代农民工的激励保障措施将能对农民工的心理满意度起到正面的影响作用[7]。

《城市化背景下的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研究》

《城市化背景下的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研究》

《城市化背景下的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研究》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民工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农民工是伴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形成的特殊群体,他们为城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城市化背景下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问题及应对策略。

二、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分析1. 农民工市民化的基本概念及内涵农民工市民化是指农民工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融入城市社会,实现身份的转变,成为城市市民的过程。

这一过程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的转变。

2. 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目前,我国农民工数量庞大,他们在城市中从事着各种职业,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由于户籍制度、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制度的制约,农民工在市民化进程中仍面临诸多困难。

三、城市化背景下的农民工市民化问题1. 户籍制度问题户籍制度是制约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因素。

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难以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如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

2. 社会保障问题农民工在社会保障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覆盖面不够广泛,保障水平较低。

3. 就业问题尽管农民工在城市中从事着各种职业,但他们的就业稳定性较差,职业技能水平较低,难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

四、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策略建议1. 改革户籍制度应逐步取消户籍制度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制约,实行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使农民工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

2.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应加大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确保农民工在养老、医疗、失业等方面得到充分保障。

3.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应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水平,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同时,应鼓励企业吸纳农民工就业,为他们提供稳定的就业机会。

4.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使农民工在子女教育、医疗保障、住房保障等方面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

居村农民市民化问题国内研究综述

居村农民市民化问题国内研究综述

关键 词 : 居村农 民; 市民化; 城镇化
2 0 1 4 年 7月 3 0日 , 在 国 务 院 印 发 的
《 国务 院关 于进一步推进 户籍制度改 革的
意 见》 中, 首 次提 出取 消农业 户 口与非农 业户口, 这 对推 动城 乡一 体化 、 实现农 民
化 。集 中区 旨在对所 有 居村市 民进行 等 从认识 障碍 、 政策 障碍 、 制度 障碍 、 信 息障
二、 农 村 城镇 化视 角


乡户籍 制度统一 、 就业市场机制 统一及社 葛 正鹏 从农 村城 镇 的角度 对我 国居 会 保 障 待 遇 统 一 五 个 方 面 提 出 了积 极 推 村农 民市民化道路进 行了研究 。他认 为 , 进 农 民市 民化 的思 路选择 。虽 然农 民市 但路径 的具体 执行方面 市 民不 光指居住在城 里的人 , 而是具有 同 民化的理念不 同, 都 归结 到了待 遇 、 公共 服务 等 国民待遇 、 城乡共 同体 的正式 成员 。 目 又 殊途 同归 ,
传 统城 市化 、 农 民职 业化 、 社会 关 系现 代 化五
个 视角 对 国 内学界在 居村农 民市 民化方 面的 研 究进行 了梳理和论述 , 期 望对进行相 关 问题
的研 究 提 供 借 鉴 。
民居住集 中化 与农 民非农 化既 是居 村农 广 大农 民 , 离开 土地 和农 业生 产活 动 , 进
农 民的 市 民 化 问 题 进 行 了 研 究 , 首 先 提 出 农 村城镇化 、 农村现代化基 础上 。影 响农 居村农 民是一个综 合概念 , 它包括职业农
居村市 民的概念 。他认 为 , 我 国农民市 民 民市 民化 的因素 , 现 存 的户籍制 度 、 农村 民 、 个体 小农 、 农村 商人 、 农 业企业 家 、 农 化不能照搬 西方刘易斯 “ 二元 经济结构模 土 地 制 度 及 社 会 保 障 制 度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村 经济人 、 在农村打工者 等。市民与农 民 型” , 仿 照西方 发达 国家 的农 民 向城 市迁 影 响了农 民市 民化的进程 , 平行 的概 念 , 市 民的外延 大于 应该通过改革 不 是 对 立 、 移方 式演 绎我 国 的市 民化路 径 。围绕城 加 以完善 。此外 , 政府 的支持 以及市 民化 农 民 , 市民是农 民的上位 概念 , 农 民是 市 市减少农村 人 口 , 这种市 民化路径在工业 过程 中农 民身份 的 自我转换 也是农 民市 民 的重要组 成部 分 。中 国农 民 内涵沿着

《2024年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范文

《2024年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范文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民工市民化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农民工是中国特有的社会群体,他们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本文旨在探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现状及解决策略,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二、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及问题1. 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农民工市民化是指农民工在城镇化进程中逐渐融入城市生活,成为城市市民的过程。

目前,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支持。

然而,由于户籍制度、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限制,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面临着诸多困难。

2. 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1)户籍制度障碍:户籍制度是制约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障碍之一。

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难以获得城市户籍,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

(2)社会保障不完善: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往往无法享受完善的社会保障,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

(3)教育医疗问题: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和医疗保障问题也是市民化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由于户籍和财力等方面的限制,农民工子女往往无法享受与城市孩子同等的教育资源。

三、农民工市民化的必要性及意义农民工市民化是城镇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社会公平和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首先,农民工市民化有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其次,农民工市民化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最后,农民工市民化有助于缓解城市劳动力短缺问题,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四、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策略建议1. 改革户籍制度:放宽户籍制度限制,逐步实现城乡户籍一体化管理,为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提供制度保障。

2.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制度,保障农民工的基本生活需求。

3. 促进教育公平: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确保农民工子女享受平等的教育机会。

《2024年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研究》范文

《2024年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研究》范文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民工市民化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农民工是中国特有的社会群体,他们从农村涌向城市,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他们的身份认同、社会融入以及生活状况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因此,对农民工市民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推动城市化进程、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民工市民化的背景与现状1. 农民工市民化的背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动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在这个过程中,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由于户籍制度、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制度的限制,农民工往往难以融入城市社会,难以实现市民化。

2. 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目前,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着诸多问题。

首先,农民工的身份认同问题。

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往往对自己的身份感到迷茫和不安。

其次,社会保障问题。

农民工在医疗、养老、失业等方面的保障相对较弱。

再次,教育问题。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是市民化过程中的一大难题。

此外,还有住房问题、就业问题等,都需要得到有效解决。

三、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因素1. 制度因素制度是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因素。

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对于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具有重要意义。

2.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也是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因素。

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就业机会、产业结构等都会影响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

3.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也不容忽视。

城市的文化氛围、社会认同、社区参与等都会影响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

四、农民工市民化的路径与对策1. 改革制度,促进身份认同改革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使农民工能够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实现身份认同。

2. 加强社会保障,提高生活质量加强农民工在医疗、养老、失业等方面的保障,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同时,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保障农民工的基本生活。

3. 推进教育公平,解决子女教育问题推进教育公平,使农民工子女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孩子同等的教育资源。

《2024年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研究》范文

《2024年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研究》范文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农民工市民化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农民工是指那些在城乡之间流动,主要从事非农产业工作但户籍仍在农村的劳动者。

农民工市民化是指这些农民工在城市中稳定就业、生活,并逐渐融入城市社会的过程。

本文旨在探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问题及解决策略。

二、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1. 农民工数量及分布据统计,中国农民工数量庞大,遍布全国各地。

他们主要分布在建筑、制造、服务等行业,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 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在城市长期居住和工作。

他们在城市中建立家庭、购置房产、参加社会保险等,逐渐融入城市生活。

三、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的问题1. 社会保障问题农民工在医疗、养老、失业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导致他们面临较高的生活风险。

2. 就业问题尽管农民工在城市中从事着各种工作,但他们的就业稳定性较差,往往面临就业难、收入低等问题。

3. 户籍制度问题户籍制度是制约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因素。

由于户籍限制,农民工在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难以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

四、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策略1.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应加大投入,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他们的生活保障水平。

2. 促进就业创业政府应提供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帮助农民工提高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增强他们的就业稳定性。

3. 改革户籍制度政府应逐步改革户籍制度,取消城乡户籍差异,使农民工在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

4. 加强教育培训政府应加强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五、结论农民工市民化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

解决好这一问题,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政府应加大投入,完善相关制度,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有力保障。

同时,社会各界应关注农民工的生活状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共同推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关于农民工市民化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和有关建议

关于农民工市民化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和有关建议

关于农民工市民化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和有关建议农民工市民化,既是一个动态过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它不仅是农民职业身份的转换、居住地域的转移,更是角色意识、心理认同、行为方式及社会权利的转变,是由农民角色群体向市民角色群体的整体转型过程。

农民工作为城市建设的主要劳动力、现代产业工人的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但由于住房工资、社会保障、福利待遇和自身意识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农民工无法真正融入城市,该项工作也面临一些问题。

农民工市民化之路任重道远。

一、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收入水平不高,影响在城市定居的意愿。

预期在城市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是农民工向城市迁移定居,实现市民化的主要因素。

农民工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工资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越高,其在城市定居的经济能力就越大,城市定居的意愿就越大。

目前我市农民工一般从事制造业、建筑业和批发零售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职业分布以一线产业工人和服务人员为主,就业层次相对较低。

近年来,农民工的工资水平较以前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与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还有明显的差距,还有社会福利保障方面的差别,实际经济差距更大。

二是就业结构失衡,就业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在基层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受流动性强、文化程度较低等因素的影响,从职业类型来看,农民工就业岗位选择范围较窄,就业结构失衡,职介、培训、社保等相关服务体系有待完善,就业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农民工就业多集中于建筑施工、住宿餐饮、工厂加工等低端劳动力市场,在要求具有较高文化或技术水平、较丰富工作经验的高技术加工、文化教育、公共管理等领域,就业人数相对较少。

大多数农民工对工作的环境场所、职业类型要求不高,且自身学习能力和学习意愿不强。

因此,虽然相关部门通过多渠道拓展就业渠道、多形式组织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但覆盖面不宽、影响力不足,服务效果不大,就业服务市场不完善,农民工培训有待改进。

三是工资福利较低,维权意识淡薄。

一是大部分农民工聚集于低端的劳动力市场,受文化水平低,就业技能差,就业领域窄的限制,农民工的工资水平普遍徘徊在较低水平,且社保福利等得不到保障。

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_一个文献综述

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_一个文献综述

中国的问题在“三农”,而“三农”的核心在“农民”。

在“三农”问题研究成为“显学”的时候,农民市民化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目前,关于农民市民化的研究已经形成丰硕的成果。

回顾并梳理这些研究文献,可以从中汲取养分,受到启发。

一、文献综述目前,学术界对农民市民化的关注日益增多,已产生大量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农民市民化的基本概念综观目前学术界对农民市民化概念的界定,可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在一般意义上进行的概念界定,另一类则是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进行的概念厘析。

在一般意义上界定农民市民化的概念,主要包括两种定义:一是以人口转移和职业转换为切入点来界定,认为农民市民化是指农民离开土地和农业生产,向城市转移并在城市非农产业就业,其身份、地位、价值观念、社会心理、工作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交际方式,以及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向城市居民转换的经济社会过程[1][2][3][4]。

二是以素质和能力的发展为落脚点来界定概念,认为市民化是指作为职业的“农民”和作为社会身份的“农民”在向“市民”转变的进程中,发展出相应的能力,学习并获得市民的基本资格、适应城市并且具备城市市民基本素质的过程[5][6]。

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界定农民市民化的概念。

从狭义角度来看,一般认为,农民市民化是指从与政府相关联的技术层面上推进农民、城市农民工等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一个文献综述*The Research on the Citizenization of Farmers:a Literature Review 陈彧内容提要农民市民化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议题,已取得大量的成果。

回顾已有研究,梳理相关文献,不仅可以密切把握此项研究的进展和动态,还能从中发现遗漏和不足,这将有利于此项研究更深一步地开展。

关键词农民市民化城市化评析展望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上海200241Chen YuAbstract:The citizenization of farmers is a hot topic in the academic research currently,which has already gained lots of achievements.Reviewing the exist researches and carding relative references,we can not only handle the progress and trend of this research closely,but also can find out the mistake and deficiency of it,which will be good for further research.Key words:citizenization of farmers,urbanization,analysis,prospect*该标题为《重庆社会科学》编辑部改定标题,作者原标题为《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综述:回顾、评析与展望》。

《2024年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范文

《2024年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范文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已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农民工是指那些从农村到城市务工但未获得城市户籍的人口,他们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农民工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

因此,对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目前,我国农民工数量庞大,他们在城市中从事着各种职业,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由于户籍制度、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制度的限制,农民工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

这些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户籍制度限制:农民工由于户籍在农村,无法享受城市居民的待遇,如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

2. 就业问题:尽管农民工在城市中从事着各种职业,但由于技能水平较低,往往面临就业困难和收入不稳定的问题。

3. 社会保障不足:农民工在医疗、养老、失业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待遇远远低于城市居民。

4. 城市融入难:由于文化、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农民工在城市中往往难以融入城市社会。

三、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性农民工市民化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趋势,对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农民工市民化有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其次,农民工市民化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使农民工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最后,农民工市民化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为城市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四、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对策建议为了解决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改革户籍制度:取消城乡户籍差异,实行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使农民工在城居住满一定年限后能够获得城市户籍。

2. 完善就业政策:加大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其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

同时,制定针对农民工的就业政策,保障其就业权益。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研究综述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研究综述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研究综述摘要:因代际差异分化出来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困境和如何帮助其实现市民化是学界热点关注的问题,本文对已有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文献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代际差异;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市民化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但在当前形势下,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受政策、体制及社会舆论环境的影响,面临着制度、经济、身份、文化困境,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障碍和难题。

学界高度关注对这一群体的研究,国内外许多学者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研究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一、国外研究动态1、农民工市民化动因与一般规律的研究西方经济学家很早就关注到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大规模的转移以及逐步转换为城市市民的现象,并对农民工市民化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

A.Lewis (1954)认为处在经济发展初期的国家存在二元经济结构,即以传统的自给自足方式进行、劳动生产率低下、收入微薄的农业部门和以现代生产方式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高、收入高的工业部门并存。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理论揭示了农民市民化的一般规律。

随着经济活动从传统的农业向现代化的非农产业转移,社会的整体生产力水平将得到提高,二元经济逐步向一元经济转化,各经济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工资水平和生活差异将逐渐缩小或消失,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现代部门的转移。

DJ.Bogue (20世纪50年代末)认为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业、农村向城市的转移主要是受到了农村内部的推力和来自城市的拉力同时作用的结果。

Michacl P.Todro(1970)则从预期收入方面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数量进行分析。

Ray.M.Northam(1979)认为农民市民化的进程和城市化进程是类似的,大体都表现为“S”型,即由慢到快、由快到慢,直至停滞不前的曲线发展过程。

关于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关于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关于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工作和生活。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他们面临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农民工自身的发展和生活质量,也对城市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

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户籍制度的限制。

现行的户籍制度将人口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这使得农民工在城市中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

尽管一些地区进行了户籍制度改革,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各种门槛和限制,导致农民工难以真正落户城市。

就业问题也是农民工市民化的一大难题。

由于农民工大多文化程度较低,缺乏专业技能,他们往往只能从事一些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工资待遇低的工作。

而且,在就业市场中,他们还经常面临着不公平的待遇,如就业歧视、劳动合同不规范、工资拖欠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他们在城市的立足和发展。

住房问题是农民工市民化的又一障碍。

城市的高房价使得农民工很难购买商品房,而保障性住房又往往将他们排除在外。

许多农民工只能居住在简陋的出租屋或者工棚里,居住条件恶劣,缺乏基本的生活设施和安全保障。

子女教育问题同样困扰着农民工。

由于户籍的限制,他们的子女在城市入学往往面临诸多困难,如入学手续繁琐、优质教育资源难以获取、高额的借读费等。

这不仅影响了子女的教育质量,也给农民工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来推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首先,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进一步打破户籍壁垒,降低落户门槛,让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能够顺利落户城市,并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

同时,要加强对户籍制度改革政策的宣传和落实,确保政策能够真正惠及广大农民工。

其次,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政府和企业可以联合起来,根据市场需求和农民工的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农民工市民化的论文

【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农民工市民化的论文

【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农民工市民化的论文摘要:在我国城市化与工业化并进工业化的过程中,农民工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青年一个群体,大部分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绝大部分。

然而,户籍制度和相关政策却使他们只能游离于城市和乡村彼此之间之间,难以成为真正的城市人。

文章研究了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和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边缘化;户籍制度;公共政策;职业培训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民渴望被誉为城市农民人。

随着近海沿海城市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的兴起,农业较慢剩余劳动力出现向非农产业的大规模快速转移,外出务工6个月以上的民工人数从2000年的7849万增加到2008年的1.4亿,其中64.7%流向地级最少大中城市。

争取“永久性迁移”、“市民化”成为相当一部分“候鸟式迁移”农民工的长期宏伟蓝图。

但是在现阶段,由于户籍制度等障碍,农民工未能真正融入城市。

对打工者市民化的现状和障碍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是有现实意义的。

一、打工者市民化的现状农民工虽然生活在城市,却是边缘群体。

他们迫切希望转变成城镇市民,但由于自身因素和外生因素使他们不能彻底融入城市,有望成为游走在城市边缘驰骋的群体。

自身各种因素指农民工能力较低或懒惰,以致工作市场竞争能力从而找不到好缺乏导致其经济条件恶化;外生因素是指市场在制度设置上把农民工排斥在正规劳动力政府之外,使其不能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造成他们生存状态边缘化。

(董延芳,刘传江 2012)同时部分农民工主动选择边缘化,他们不希望取得非农业户口并与城市居民保持距离。

许多农民工建立了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基础、以同质群体成员生活为主的生活圈子,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农民工虽然没有纯粹地聚族而居,越来越多是在城乡结合部租借当地人城乡房屋居住,但在这种混居中他们和城市人是“两张皮”。

(董延芳,刘传江 2012)无论是被迫还是自愿可以选择,农民工拒之门外边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工作方面,大多数农民工在非正规部门或者正规部门的非正规岗位,其主要包括特点为工作环境差、待遇低、劳动时间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文献综述【内容提要】近几年来,城市化议题与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已成为学术界和各级政府部门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农民工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但是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并没有产生如西方曾经碰到的农民市民化的结果。

本文综合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就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制约因素、改进措施进行总结和归纳,为今后研究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民工市民化制度性因素【基金项目】本文是2006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外来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研究:以苏南为例”课题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6BSH022。

农民工是指具有农村户口身份却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是中国传统户籍制度下的一种特殊身份标识。

“农民工”这个词表明的并不仅仅是一种职业,也不仅仅是一种社会身份或社会地位,而是一种社会身份与职业的结合,“农民”表明的是他们的社会身份,“工”则表明他们的职业,农民工就是“农民”这种身份与“工”这种职业的独特结合,他们的户口在农村,但其所从事的职业已经摆脱了农业活动,他们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人,也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城市人。

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迈出了快速发展的步伐。

市民化作为城市化的一个表现形式也开始了反复的演进:对农民进城由限制到放松,于是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城市里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民工群体。

由于农民工从事的是职业已经摆脱了传统的农业活动,而且长期居住在城市,所以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在所难免。

一、农民工市民化现状农民工市民化是指离农务工或经商的农民工克服各种障碍最终逐渐转变为市民的过程和现象。

它包括四个层面的涵义:一是职业由次属的、非正规的劳动力市场上的农民工转变成首属的、正规的劳动力市场上的非农产业工人;二是社会身份由农民转变成市民;三是农民工自身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和市民化;四是农民工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城市化。

由于种种障碍的存在,目前我国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缓慢,农民工成为游离城市生活的边缘群体,其边缘化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目前我国农民工城市化水平很低,表现为农民工与城市的关系还仅仅限于经济上的交换关系,即农民工付出劳动然后获得相应的一份报酬,这仅是城市对农民工的经济吸纳,而从城市社会的其它方面来看,农民工实际上是被拒于门外的。

这就是城市对农民工的“经济吸纳,社会拒入”的现状。

近年来,也有不少学者,通过实证方法,对农民工市民化状况进行研究,得出了相同结论。

徐志通过对福州市进城农民工家庭的调查发现,农民工家庭已改变某些原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城市文明体系靠拢,但从总体上看,由于在职业、经济收入等方面还大多处于较为明显的低下水平,直接妨碍了他们在社会层面与城市人的交往和接触;在社会层面上与城市人交往的困难,又直接妨碍了他们在文化层面上与城市文明的融合。

钱文荣对浙江省杭州、嘉兴、湖州、绍兴、舟山、金华等地的20个城市(镇)进城农民工同时进行调查,发现大多数进城农民工对于融入城镇有着强烈的愿望,但是有一定比例的市民对农民工存在着排斥心理,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着很多障碍。

张时玲对安徽农民工的调查、周晓虹对北京“浙江村”与温州一个农村社区进行的个案对比研究,都得出当前我国的农民工市民化存在一定的障碍。

二、农民工市民化的制约因素国内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在我国城市化的过程中,农民工群体正在向市民化的转变,但是这一转变受到农民工自身因素、社会制度性因素和来自其他人为因素的制约,使农民工市民化受阻,其中制度性因素是农民工市民化受阻的最根本的原因。

如果这一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将不利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也将成为泡影。

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农民工市民化这一不可逆转的大趋势,积极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

综合学术界的研究,农民工自身因素主要包括:落后的思想意识,较低的文化水平,乡土性的社会网络等。

(一)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对农民工市民化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农民工进城务工,与生活在封闭乡村里的传统农民有所不同,他们自主性大大提高,婚姻家庭的观念更加开放,获得了一些较为现代化的观念,但对所在城市没有归属感,普遍存在过客心理。

所谓过客心理指的是外来者对所生活工作的城市没有归属感和认同感,权利义务观念比较淡漠,缺乏对城市的热爱和责任感,进而与这个城市以及城市中的市民产生一种疏离感。

朱考金对在南京市务工经商的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因经济因素的驱动,农民工委身于被歧视、被排斥、工作没有保障、权益没有保护的城市里,城市没有给他们以安全感、成就感,更没有归属感,真正使他们具有归属感的还是他们的故土。

这种感受使他们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导致了农民工在城市工作、生活的复杂的过客心理。

在调查中,认为自己“还是农村人”的有59.2%,认为自己“已经是城里人”的有15.6%,“说不清楚”的有21.8%,这说明大部分人还是把自己定位为农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显示出一种定位模糊的趋势,自我认知并不清晰,具有较为明显的边缘人的特征。

农民工的过客心态,也阻碍了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因为只有具有家园意识的人,才会有主人翁的意识,关心和参与家园的建设。

由于土地牵制和户籍的限制,大多数农民工将自己的未来定位于农村,加上城市中偏见与歧视的客观存在,促使农民工对城市形成过客心态,缺乏“主人翁”意识,城市再美丽,建筑再雄伟,环境再干净,那也是城市人的城市,与我农民工无关。

农民工的这种思想意识使得他们对城市缺少归属感和责任感,不愿意积极主动地融人城市社会,进行全方位的互动,不愿意主动地吸纳城市的文明,而对之采取一种怀疑的或是敬而远之的态度,这也阻碍了自身市民化的进程,也就是说,这种落后保守的小农意识阻碍了我国的城市化和农民工的市民化.另外,城市市民、政府官员和企业从业者错误的思想认识阻碍了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

对城市市民来说,长期的城乡隔绝和二元社会结构,使市民在心理上形成了很大的优越感,认为农民工干重活、脏活、累活缺少权益保障是应该的,而城市居民享有特权与福利也是理所当然的。

他们对农民工一方面是接纳心态,因为农民工是很好的廉价劳动力,可以分担城市居民不愿意做、而社会又急需的累活、脏活、险活;另一方面是拒绝的心态,在他们看来,农民工进城妨碍了他们的利益,害怕他们抢夺了工作机会,也担心会影响市容和社会治安。

另外,城市政府出于代表辖区市民集团利益的考虑,既需要大批的“农民工”进城,提供廉价的劳动力,促进城市经济和城市社会的发展,又担心让“农民工”这一具有无限供给潜力的庞大群体充分进城,转化为城市市民,“自由而平等”地与城市市民进行全方位的竞争,无疑会对城市市民带来巨大的冲击,不利于城市经济体制的平稳转轨和城市社会的稳定。

对企业来说,农民工的到来带来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而不必承担农民工医疗工伤住房方面的保险支出,不少企业对农民工缺乏起码的尊重和保护,导致农民工的收入长期被拖欠。

总之,农民工、城市居民、流入地政府以及企业人员在思想认识上的误区阻碍了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

(二)农民工群体自身的素质和乡土社会网络是阻碍其市民化的直接因素综合学术界研究,农民工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而且劳动技能缺乏是阻碍其市民化的直接因素。

文化水平低和劳动技能缺乏使其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繁重的、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职业,这种职业上的同质性又限制了其人力资本和社会网络的扩展。

从整体上来看,农民的文化素质,仍存在一个庞大的文盲、半文盲阶层。

首先表现在文化程度低,其次表现技术素质低。

目前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8.2%,初中文化程度的49.3%,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1.9%,大专学历的仅占0.6%。

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缺乏劳动技能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

而稳定的职业是实现农民工城市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在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新兴产业的兴起,社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缺乏转岗就业技能的农民工的转移就业领域将越来越窄,转移就业难度越来越大,农民工素质亟待提高。

农民能否变市民,“乡下人”能否成为“城里人”,还取决于农民自身的文化知识和能力的整体素质状况。

大量事实证明,进城农民的整体素质是取得市民资格的重要条件,决定着由农民向市民转化的成功率。

整体素质高的农民,进城后一方面容易获得较多的就业机会,容易取得相对稳定的职业和收入;另一方面又容易融入市民社会,培育市民观念,承担市民义务,得到市民认同,简言之,容易取得市民资格。

目前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之所以不快,主要障碍之一就在于我国农民工的整体文化水平和能力素质不高,转移能力弱,进城后就业竞争力低。

农民工的文化素质低,思想价值观念落后,生活方式传统也不利于其融入到城市社会生活中去,使其市民化面临着种种障碍农民工自身素质普遍比较低的这种状况决定了其所从事职业的相似性,即大部分从事体力性劳动和服务性行业。

这种职业上的同质性又决定了其社会网络的同质性,使其社会网络和人力资本难以扩展和优化。

这反过来又限制了其自身的发展,阻碍了市民化进程。

渠敬东指出,农民工的社会网络是围绕着血缘、地缘和业缘等同质关系构成,并影响农民工生活世界的建构过程。

中国的乡土社会历来重视亲缘和地缘关系。

这种对亲缘、地缘关系的重视,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成为一种“习性”,这种“习性”没有因生活地点从农村到城市的变动或职业由农民到工人的变动而改变。

大量的调查显示,在农民工生活和交往中,乡土社会网络起着重要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减少了他们与城市居民的交往和互动,不利于他们融入城市社会。

李培林指出,流动民工在社会位置变动中对血缘、地缘关系的依赖,可以降低交易费用,节约成本,是一种非常理性的行为选择。

这种以初级群体为基础的社会网络在经济上和精神上的支持能使刚进城的农民工很快适应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其沦为城市化失败者,但却保护了农民工身上所具有的传统观念和小农意识,阻碍着其对城市的认同与归属。

(三)制度障碍除了农民工自身因素外,影响农民工市民化最主要的因素是社会制度性因素。

我国学者认为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性因素主要有: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以及教育制度,并且认为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等都根源于城市的二元化户籍状况。

这种城乡有别的户籍制度已成为制度性排斥的基础性制度。

1、户籍制度障碍建国后,我国户籍制度和其他一些配套的制度和政策架构起“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二元社会结构,把城市和农村、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区隔开来,户口成为一种身份标识,农村居民无法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国民待遇。

改革开放以后,户籍制度较以往有了较大的松动,农民有了职业选择的自由,但是国家的许多制度安排仍然立足于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农民的身份使农民工在城市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培训等方面受到差别性对待和集体排斥,阻碍着他们向市民角色的转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