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文献综述
【内容提要】近几年来,城市化议题与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已成为学术界和各级政府部门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农民工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但是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并没有产生如西方曾经碰到的农民市民化的结果。本文综合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就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制约因素、改进措施进行总结和归纳,为今后研究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提供参考。
【关
键
词】农民工市民化制度性因素
【基金项目】本文是2006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
目“外来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研究:以苏南为例”课题的阶段
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
06BSH022。
农民工是指具有农村户口身份却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是中国传统户籍制度下的一种特殊身份标识。“农民工”这个词表
明的并不仅仅是一种职业,也不仅仅是一种社会身份或社会地位,而是一种社会身份与职业的结合,“农民”表明的是他
们的社会身份,“工”则表明他们的职业,农民工就是“农民”
这种身份与“工”这种职业的独特结合,他们的户口在农村,
但其所从事的职业已经摆脱了农业活动,他们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人,也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城市人。
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迈出了快速发展的步伐。市民化作为城市化的一个表现形式也开始了反复的演进:对农民进城由限制到放松,于是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城市里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民工群体。由于农民工从事的是职业已经摆脱了传统的农业活动,而且长期居住在城市,所以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在所难免。
一、农民工市民化现状
农民工市民化是指离农务工或经商的农民工克服各种障碍
最终逐渐转变为市民的过程和现象。它包括四个层面的涵义:一是职业由次属的、非正规的劳动力市场上的农民工转变成首属的、正规的劳动力市场上的非农产业工人;二是社会身份由农民转变成市民;三是农民工自身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和市民化;四是农民工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城市化。由于种种障碍的存在,目前我国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缓慢,农民工成为游离城市生活的边缘群体,其边缘化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目前我国农民工城市化水平很低,表现为农民工与城市的关系还仅仅限于经济上的交换关系,即农民工付出劳动然后获得相应的一份报酬,这仅是城市对农民工的经济吸纳,而从
城市社会的其它方面来看,农民工实际上是被拒于门外的。这就是城市对农民工的“经济吸纳,社会拒入”的现状。近年来,也有不少学者,通过实证方法,对农民工市民化状况进行研究,得出了相同结论。徐志通过对福州市进城农民工家庭的调查发现,农民工家庭已改变某些原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城市文明体系靠拢,但从总体上看,由于在职业、经济收入等方面还大多处于较为明显的低下水平,直接妨碍了他们在社会层面与城市人的交往和接触;在社会层面上与城市人交往的困难,又直接妨碍了他们在文化层面上与城市文明的融合。
钱文荣对浙江省杭州、嘉兴、湖州、绍兴、舟山、金华等地的20个城市(镇)
进城农民工同时进行调查,发现大多数进城农民工对于融入城镇有着强烈的愿望,但是有一定比例的市民对农民工存在着排斥心理,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着很多障碍。
张时玲对安徽农民工的调查、周晓虹对北京“浙江村”与温州一个农村社区进行的个案对比研究,都得出当前我国的农民工市民化存在一定的障碍。
二、农民工市民化的制约因素
国内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在我国城市化的过程中,农民工群体正在向市民化的转变,但是这一转变受到农民工自身因素、社会制度性因素和来自其他人为因素的制约,使农民工
市民化受阻,其中制度性因素是农民工市民化受阻的最根本的原因。如果这一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将不利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也将成为泡影。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农民工市民化这一不可逆转的大趋势,积极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
综合学术界的研究,农民工自身因素主要包括:落后的思想意识,较低的文化水平,乡土性的社会网络等。
(一)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对农民工市民化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农民工进城务工,与生活在封闭乡村里的传统农民有所不同,他们自主性大大提高,婚姻家庭的观念更加开放,获得了一些较为现代化的观念,但对所在城市没有归属感,普遍存在过客心理。所谓过客心理指的是外来者对所生活工作的城市没有归属感和认同感,权利义务观念比较淡漠,缺乏对城市的热爱和责任感,进而与这个城市以及城市中的市民产生一种疏离感。
朱考金对在南京市务工经商的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因经济因素的驱动,农民工委身于被歧视、被排斥、工作没有保障、权益没有保护的城市里,城市没有给他们以安全感、成就感,更没有归属感,真正使他们具有归属感的还是他们的故土。这种感受使他们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导致了农民工在城市工作、生活的复杂的过客心理。在调查中,认为自己“还是农村人”的有59.2%
,认为自己“已经是城里人”的有15.6%
,“说不清楚”的有21.8%,这说明大部分人还是把自己定位为农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显示出一种定位模糊的趋势,自我认知并不清晰,具有较为明显的边缘人的特征。
农民工的过客心态,也阻碍了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因为只有具有家园意识的人,才会有主人翁的意识,关心和参与家园的建设。由于土地牵制和户籍的限制,大多数农民工将自己的未来定位于农村,加上城市中偏见与歧视的客观存在,促使农民工对城市形成过客心态,缺乏“主人翁”意识,城市再美丽,建筑再雄伟,环境再干净,那也是城市人的城市,与我农民工无关。
农民工的这种思想意识使得他们对城市缺少归属感和责任感,不愿意积极主动地融人城市社会,进行全方位的互动,不愿意主动地吸纳城市的文明,而对之采取一种怀疑的或是敬而远之的态度,这也阻碍了自身市民化的进程,也就是说,这种落后保守的小农意识阻碍了我国的城市化和农民工的
市民化.
另外,城市市民、政府官员和企业从业者错误的思想认识阻碍了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
对城市市民来说,长期的城乡隔绝和二元社会结构,使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