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效版)第9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

合集下载

区域经济学课件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学课件区域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1.经济发展是大概念,经济增长寓于经济发展之中。 2.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 3.经济增长是基础,经济发展是结果。 区别: 1.内涵不同:经济增长的内涵较窄,偏重于数量概念;经济发展则是质量与数量的统一。 2.表示方法不同:经济增长多指产出,常以GNP、GDP、IP及其人均值的增长率表示;而经济
5.GDP没有反映一个国家的医疗、教育福利和居民的健康状况及平均寿命。一个发达、成熟、和谐 的社会,受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每个公民在生病时能得到适当的治疗是文明社会的最低要 求。由于北欧各国普遍实行全民义务教育和全民医疗保险,因而许多人认为北欧的实际生活水 平高于美国。
一个社会的净经济福利是由许多复杂的因素构成的,制度、文化和心里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们对生活水平的预期及其实现程度,人们在生活和就业方面的压力及安全感,社会是否给人 们提供了相对公平的机会,离婚率、犯罪率、司法公正程度,人们在受教育、职业等方面选择 的自由度以及民主和政治方面的透明度和官僚的腐败程度都影响着社会的净经济福利。
名义GDP 实际GDP
2.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不计入GDP,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3.GDP是一定时期内(多为一年)所生产的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4.GDP是计算期内(多为一年)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它仅指该时期内
新生产出来的东西。二手车,二手房等都不算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旧货市场的交易佣金。
2.GDP忽略了“地下经济”,五花八门的非法经济活动创造的商品和劳务价值没有计算在GDP中。在美 国,这种地下经济创造的价值每年估计有15000多亿美元,相当于GDP的15%,美国政府为此每 年损失的税收收入为3100多亿美元。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法律制度和税收制度不健全的国家,这 种地下经济活动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发达国家。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4.相对差异指标和绝对差异指标
绝对差异是区域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绝 对量的非均等化现象,反映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一种量的 等级水平差异。相对差异是指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 发展总体水平变化速度的非均等化现象,它反映区域之间 经济发展的速度差异,一般用某指标的变动率来衡量区域 相对差异。
(1)绝对差异指标
(c)基尼系数(Gini coffieient) 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 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基尼系数最大为“1”, 最小等于“0”。前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 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个单位的人全部占有了; 而后者则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人 与人之间收入完全平等,没有任何差异。
2.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
静态指标反映一个国家在一个时点或一段时间内区域经 济差距的变化情况,包括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动态指标 反映一个国家区域发展速度的不均衡性(即差异性)。
3.单一指标和综合指标
单一指标通常是采用人均收入、人均GDP、消费支出, 以及经济增长率、就业率或失业率等;综合指标则能够较 全面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如 人均GDP、人文发展指数(HDI),生活质量指数(POU)、总 产出值(GVO)、物质产品(MP)等综合指标。
(a)极差和极均差 极差是样本中的极大值和极小值之间的差额, 极均差则是极大值或极小值偏离平均值的差额。
这两个指标的特点是较适合于分析两个区域 之间或某个区域与全国平均水平之间的绝对差异。
(b)平均差和标准差 平均差是样本中各变量值与其均值的绝对离差 的平均值。
平均差是反应各变量值与算术平均数之间的平 均差异。平均差异大,表明各标志值与算术平均 数的差异程度越大;平均差越小,表明各标志值 与算术平均数的差异程度越小。

《区域经济发展》PPT课件 (2)资料

《区域经济发展》PPT课件 (2)资料

供给方面:
循环积累 低收入
低储蓄率
低生产率
2022/2/8
资本形成不足
需求方面: 低收入
低生产率
低购买力
资本缺乏 投资引诱小
17
3.卡尔多的发达地区循环积累观点
✓相对效率工资:货币工资与生产力增长率之比。 一个区域的相对效率工资越低,则其产出增长率越 高。
✓发达区域,因集聚经济使规模报酬递增,导致产 出增长率和生产力增长率上升,进而使相对效率工 资下降。较低的相对效率工资又促使区域产出增长 率上升。如此构成循环,结果是发达区域会获得更 快的经济增长速度。
✓特点:区内的经济活动具有生产、经营
特征的一致性,且相互之间存在生产和经营方面的联系或类 似。
✓常见类型:
– 工业区、农业区、商业贸易区等。还可进一步细分,例如, 工业区就可以分为原材料工业区、加工工业区;加工工业 区又可分为机械工业区、电子工业区等。
– 部门经济区也可以按其内部行业的数量分为综合性部门经 济区和单一部门经济区。
投资
乘数k 加速数v
收入
二者循环往复,导致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2022/2/8
11
(二) 区域增长极理论
1.佩鲁的增长极概念:具有推动性的经济 单位,或是具有空间聚集特点的推动性单 位的集合体。
– 1950年《经济学季刊》发表题为《经济空间:理论与应用》 一文,首次提出增长极概念,其出发点是抽象的经济空间, 而非地理空间。
2022/2/8
33
第四节 经济区与区域管制
一、经济区
(一) 经济区的概念 经济区是客观存在的经济活动区
域。 是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由一组经 济活动相互关联、组合而形成的经济地域单 元,是一种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实体。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从传统的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向 创新驱动型、绿色低碳型转变,提高 经济质量和效益。
优化产业结构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 技术产业,优化产业链和价值链,提 高产业附加值。
加强生态保护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提高资源 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保障生态 安全。
推动社会进步
区域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社会分工 和专业化,推动科技进步和文化发 展,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
传统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新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该理论强调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在区域经 济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区域应该根据自身 优势发展相应的产业。
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该理论关注创新和知识在区域经济发展中 的作用,强调区域创新能力和创新网络的 建设。
05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
概念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 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的发展模式。它强调经济、社会 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以实现人类社会的长期繁荣和进 步。
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包括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和谐 性和需求性。公平性是指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的 资源分配应公平合理;持续性是指经济发展不应超过 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共同性是指全球应共同 应对环境问题,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和谐性是指人 与自然应和谐共生,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协同发 展;需求性是指应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特别是对清 洁空气、水源、土地等基本生存条件的需求。
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与提升
总结词
区域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地区在推动创新活动方面的能 力和水平,主要包括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环境 等方面。提升区域创新能力需要从政策、资金、人才 等多方面入手。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的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的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的主要内容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区域经济(regional economy)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

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就好像是处于不同的阶梯上,高收入地区处于高梯度,低收入地区处于低梯度,而在高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之间,还有几个中间梯度。

有梯度就必然有空间上的转移,高梯度地区首先应用新技术,先发展一步,而后随时间推移,逐步有序的从高梯度地区向处于二级、三级的低梯度地区推移。

随着经济发展,梯度推移加快,区域间差距可以逐步缩小,最终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基础上的。

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人。

他们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

它们也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

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

创新活动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按照顺序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开来。

处在创新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都布局在处于高梯度的经济发达的大城市。

主要原因在于:处在发展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布局在第二梯度上一些条件具备的城市。

处在成熟阶段与衰退阶段的工业部门布局在经济发展最低梯度地区。

(二)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三种效应在区域经济梯度推移过程中有三种效应在同时起作用,即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和回程效应,它们共同制约着地区生产分布的集中和分散。

极化效应作用的结果会使生产进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扩展效应会促使生产向其周围的低梯度地区扩散,回程效应的作用会削弱低梯度地区,促成高梯度地区进一步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的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的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regional economy)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

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就好像是处于不同的阶梯上,高收入地区处于高梯度,低收入地区处于低梯度,而在高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之间,还有几个中间梯度。

有梯度就必然有空间上的转移,高梯度地区首先应用新技术,先发展一步,而后随时间推移,逐步有序的从高梯度地区向处于二级、三级的低梯度地区推移。

随着经济发展,梯度推移加快,区域间差距可以逐步缩小,最终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基础上的。

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人。

他们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

它们也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

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

创新活动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按照顺序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开来。

处在创新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都布局在处于高梯度的经济发达的大城市。

主要原因在于:处在发展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布局在第二梯度上一些条件具备的城市。

处在成熟阶段与衰退阶段的工业部门布局在经济发展最低梯度地区。

(二)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三种效应在区域经济梯度推移过程中有三种效应在同时起作用,即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和回程效应,它们共同制约着地区生产分布的集中和分散。

极化效应作用的结果会使生产进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扩展效应会促使生产向其周围的低梯度地区扩散,回程效应的作用会削弱低梯度地区,促成高梯度地区进一步发展。

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

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

尽管区位理论拥有长久的历史,但是,这些理 论长久以来都没有能够成功纳入经济学主流 (意味着空间因素没有纳入经济学主流)。 因为这些理论和思想并没有整合成一个让主 流经济学所接受的经济模型。这种经济模型需 要表明一种现象是如何从家庭和厂商决策的相 互作用中产生的。
原因分析: 当时主流经济学家掌握的建模技术无法处 理空间因素本身的某些特征,这种特征指 的就是存在收益递增时的市场结构问题。
分析工具
经济学或区域经济学的分析工具是图表和模 型,但主要是模型。模型的主要特征是简单, 它无需描绘出现实世界的每一个方面,一个模 型的力量在于去除无关细节,从而让人们把重 点放在人们要弄明白的经济现实的基本特征之 上。
分析方法
• 静态和动态研究方法
静态分析方法不考虑时间,动态分析方法是考虑时间。 静态分析是一定时期内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动态是各 种变量在不同时期的变动情况。 静态分析没有过程长短的概念,只有变化过程的描述,而 不说明变化时间的长短。 前沿的区域经分析方法都是动态。 例如:空间集中不断自我强化的积累过程
(3)运输区位论
• • 区位论的研究十分重视运输因素,但运输因素本身有很 多问题需要研究。美国学者胡佛提出运输成本由两部分 构成:一是线路运营费用;二是站场费用。 胡佛指出:(1)若企业用一种原料生产一种产品,在 一个市场出售,且在原料与市场之间有直达运输线,则 企业布局在交通线的起点或终点最佳,因为在中间设厂 将增加站场费用。这是大城市工业集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2)如果原料地和市场之间无直达运输线,原料又是 地方失重原料,则港口或其它转运点是最小运输成本区 位。
(2)工业区位论
• 以这些概念为基础,韦伯提出了衡量工业布局指向 的指标——原料指数(MI): • 生产中耗用的地方原料的重量 • 原料指数(MI)= ————————————— • 制成品重量 • 若MI>1,则工业为原料地指向,因其耗用了一部 分地方失重原料;若MI<1,则工业为消费地(市 场)指向,其耗用了较多广布原料;若MI=1,则 工业可灵活布局。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方法及案例分析PPT课件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方法及案例分析PPT课件

基本特征是每一点均有接受一个中心地的同等机会,一点与其它任一点的相对通达性
只与距离成正比,而不管方向如何,均有一个统一的交通面。后来,克氏又引入新古
典经济学的假设条件,即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属于经济行为合理的人的概念。这一概念
表示生产者为谋取最大利润,寻求掌握尽可能大的市场区,致使生产者之间的间隔距
离尽可能地大;消费者为尽可能减少旅行费用,都自觉地到最近的中心地购买货物或
增长极
推进型产业
生产控制力 增长推动力
皮皮淘PPT工作室出品
增长传递机制
2021
技术创新力
1.理论介绍
1.2.2 区域经济空间分异理论概述: 区域经济空间分异理论主要有“倒U型”理论、“点-轴”渐进式扩散理论和“梯
度推移理论”等等威廉姆逊通过实证分析,提出了人均收入增长同地区差异间的倒 “U”字型理论。 认为在国家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区域间差异将会扩大% 随着经济 的发展,区域间的差异将趋于稳定。在达到发展成熟阶段,区域差距趋于缩小。倒 “U”字型模式将时间序列问题引入区域空间结构变动分析,使其具有了长期动态均 衡的特征“揭示了经济增长与区域发展之间存在不平衡的依存关系,为制定区域发展 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没有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指出曲线出现峰值和呈现下降趋 势的条件。
层次性 与嵌套 性
任何一个区域都是上一级区域 的组成部分,同时自身又包括 许多下一级子系统。它们按一 定秩序、一定方式和一定比例 相互交叉,共同组合成为一个 复合嵌套的有机整体。
皮皮淘PPT工作室出品
2021
1
理论介绍


2
研究方法
3
研究进展
皮皮淘PPT工作室出品
4
案例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方法及案例分析92页PPT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方法及案例分析92页PPT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方法及案例分析
6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1
0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区域经济分析》课件

《区域经济分析》课件

总结词
区域经济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它对于促进经济增长、优化资源配置、缩小地区差距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详细描述
区域经济是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地方财政实力。同时,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区域经济能够提高生产效率,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增强地区经济的竞争力。此外,区域经济的发展还有助于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地区间的均衡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THANKS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总结词
以农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
详细描述
农业化发展模式主要依靠地区内的农业资源,通过发展农业来推动经济增长。这种模式注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附加值,同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农业服务体系。
总结词
以城市为主导的发展模式
详细描述
城市化发展模式主要依靠地区内的城市资源,通过城市化进程来推动经济增长。这种模式注重提高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化水平,同时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
总结词
点轴开发理论是区域经济学中关于区域开发和空间布局的理论,它强调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以点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扩散,同时以轴为通道促进经济要素的流动和集聚。
详细描述
点轴开发理论认为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应选择具有优势的地区作为点,以点为中心集聚资源和人口,形成增长极。同时,通过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轴线,将各个点连接起来,促进经济要素的流动和集聚。这种点轴开发模式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的空间布局和协调发展。
自然资源、地理位置、政策倾斜、技术水平等不同因素导致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原因
表现
通过区域合作,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区域经济差异理论.doc

区域经济差异理论.doc

区域经济差异理论一、主要的区域均衡发展理论简介与评述1.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

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努力使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以取得长期的持续增长。

不发达经济中,人均收入提高或下降的刺激力量并存,如果经济发展的努力达不到一定水平,提高人均收入的刺激小于临界规模,那就不能克服发展障碍,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

为使一国经济取得长期持续增长,就必须在一定时期受到大于临界最小规模的增长刺激。

2.纳尔森的低水平陷阱论:以马尔萨斯理论为基础,说明发展中国家存在低水平人均收入反复轮回的现象。

不发达经济的痼疾表现为人均实际收入处于仅够糊口或接近于维持生命的低水平均衡状态;很低的居民收入使储蓄和投资受到极大局限;如果以增大国民收入来提高储蓄和投资,又通常导致人口增长,从而又将人均收入推回到低水平均衡状态中,这是不发达经济难以逾越的一个陷阱。

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走出陷阱,就必须使人均收入增长率超过人口增长率。

3.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论。

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各产业,从而冲破其发展的瓶颈。

此论在发展中国家较有市场,原因在于它的三个“不可分性”的理论基础即社会分摊资本的不可分性、需求的不可分性、储蓄供给的不可分性以及外部经济效果具有更能说服人的证据。

4.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

资本缺乏是阻碍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由投资诱力不足和储蓄能力太弱造成的,而这两个问题的产生又是由于资本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都存在恶性循环:但贫困恶性循环并非一成不变,平衡增长可以摆脱恶性循环,是扩大市场容量和造成投资诱力的一种必须的方法。

上述理论应用在区域经济中就形成了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它不仅强调部门或产业间的平衡发展、同步发展,而且强调区域间或区域内部的平衡(同步)发展,即空间的均衡化。

认为随着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将趋于收敛(平衡),因此主张在区域内均衡布局生产力,空间上均衡投资,各产业均衡发展,齐头并进,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

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

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理论与战略几个基本概念1、区域:辞海上讲:一定的地域范围。

我国有东、西、中部之分;有东北、华北、西南、西北、华东、中南地区;有沿海、内地;跨国家:东北亚、东南亚;黑龙江省内:东北产煤区。

相对于行政区而言,区域具有功能,又成为结节区域(Nodal region),类似于生物细胞或原子结构,它有一个核心及一个补充的周围地区。

一种最简单的区域定义是:区域即是区域经济学家获准研究的地区。

这种定义说明了重要的一点:定义取决于其特定的目的。

定义:区域是基于描述、分析、管理、计划或制定政策等目的而作为一个应用性整体加以考察的一片地区。

区域:人口、资源、经济、环境。

2、规划:对未来的打算和安排。

一般在管理上讲规划,满足一定目标的前提下,来寻求最优的解决方案。

饱含着制定和如何实施两个方面。

3、区域发展区域经济增长;人口增长以及流动;自然资源开发;流域开发;区域经济发展平衡问题;城乡不平衡问题;资本的空间配置;第一个专题: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方法区域经济问题在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50年代开始形成理论,发展很快,形成了一些理论派。

区域经济学——研究如何建立一国或一个地区区域经济体系,并按照地域分工与合作的原则来组织系统内各区域的产业发展与布局,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各区域的地区优势,又能分工协作的区域经济系统的科学。

面向未来——研究并规划各个区域在今后的发展中如何不断更新、深化自身的产业结构,并且不断调整与加强区际间经济联系。

产生的背景——50年代世界各国之间以及国内分工深化的现状,并针对国家间、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矛盾加剧的趋势。

英国1936年成立了巴洛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设法遏制产业和人口向以伦敦为中心的英格兰南部地区集中。

同时,通过建立工业开发区、税收优惠等手段是产业向北英格兰、北爱尔兰、威尔士、苏格兰等地区分散。

在二战结束以后,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在加大。

1、区位理论区位理论——关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法则的学说。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分析与模式选择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分析与模式选择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分析与模式选择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地域范围内,通过经济活动的推动和发展,实现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

不同的地区在经济条件、资源禀赋、政策环境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需要进行比较分析,并选择适合的发展模式。

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分析在进行比较分析时,首先要考虑的是不同地区的经济条件。

一方面,经济条件指的是地区的经济基础、产业结构、企业规模等方面的差异。

例如,某些地区可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适合发展农业或矿产业;而另一些地区则更适合发展制造业或服务业。

另一方面,经济条件还包括地区的技术水平、人力资源等因素。

不同地区在这些方面的差异,将决定其发展的潜力和方向。

其次,比较分析还需要考虑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

资源禀赋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等。

不同地区在资源禀赋方面的差异将直接影响到其发展的方向和速度。

例如,某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可发展采掘和加工业;而另一地区则拥有优质的农田和气候条件,更适合发展农业和休闲旅游业。

因此,在进行比较分析时,需要充分考虑地区的资源禀赋,合理规划和利用资源。

此外,政策环境也是进行比较分析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不同地区的政策环境包括税收政策、产业政策、对外开放政策等。

例如,某些地区对外资企业提供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而另一些地区则制定了一系列的产业政策,推动了当地产业的发展。

在进行比较分析时,需要综合考虑政策环境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并选择适合的政策模式。

第二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选择在进行模式选择时,需要根据所分析的比较结果,结合区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发展模式。

目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常见的模式包括资源型经济模式、制造业模式、服务业模式等。

资源型经济模式适用于资源禀赋丰富的地区。

在这种模式下,地区通过开发和利用丰富的资源,实现经济的增长。

但是,资源型经济模式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

第10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

第10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

(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定义、目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定义、 的、基本方式及评价标准
定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指区域之间在经济交 定义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指区域之间在经济交 往上日趋密切、相互依赖日益加深、 往上日趋密切、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发展上关 联互动的过程。 联互动的过程。 目的:是实现区域之间经济关系的和谐, 目的:是实现区域之间经济关系的和谐,经济 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共同提高, 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共同提高,社会的 共同进步。 共同进步。 基本方式: 基本方式:是使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上形成相 互联系、关联互动、正向促进的新型关系。 互联系、关联互动、正向促进的新型关系。 评价的标准:一是, 评价的标准:一是,观察区域之间在经济利益 上是否同向增长。二是,区域之间经济差异是 上是否同向增长。二是, 否趋于缩小。 否趋于缩小。
三、区域差异理论的演进
1、古典区位论:成本决定论 、古典区位论: 古典区位论产生于19世纪 世纪20—30年代,创始 年代, 古典区位论产生于 世纪 年代 人韦伯。 人韦伯。 主流思想: 主流思想:一个区域对工业区位选择吸引力 大小的决定力量是最小生产成本。而影响区 大小的决定力量是最小生产成本。 域产品成本的一般性区位因素是运输费、 域产品成本的一般性区位因素是运输费、劳 动费和集聚效应。 动费和集聚效应。区位的选择总是趋向生产 总成本费用最低的地点。 总成本费用最低的地点。 成本决定论运用成本 效益分析, 成本—效益分析 成本决定论运用成本 效益分析,揭示了工 业布局中以最小成本支出取得最大经济效益 的思想。 的思想。
2、市场经济中政府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 调控作用
第一,政府须采取间接管理的方式,而不是直接干预。 第一,政府须采取间接管理的方式,而不是直接干预。 第二, 第二,政府需要发挥企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微观主体 的作用,从政策上支持企业的跨区域发展。 的作用,从政策上支持企业的跨区域发展。 第三, 第三,政府在设计和实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 时要尊重各个区域的平等权利。 时要尊重各个区域的平等权利。 第四, 第四,政府在选择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方式时要承认竞 争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争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第五, 第五,政府可以利用区域经济的开放性来推进区域之间 的交流与合作。 的交流与合作。 第六,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法制的规范, 第六,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法制的规范,政府需要制定 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法律来维持区域之间正常的经济秩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

(5)变动的质量不同。 (6)变化率的时间分布不同。 第三,在制度上,后起国在观念文化、劳动力素质等方 面落后。
二、划分经济发展阶段的统计指标体系
1.决定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是: (1)经济增长: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人均实 际产出量的增加。 (2)经济结构:其核心部分是产业结构,也包括收入分配 结构、消费需求结构、对外贸易结构、人的素质结构、 职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等各方面、各层次上的国民经济 结构。 (3)生活质量的改善:即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提高。
第四节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方法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1. 两个最基本的经济特征:总量经济指标出现前所未有的 高增长率、经济结构出现高变化率。 2.先行国与后起国的差别 : 第一,在总量上,先行国成长起点高,增长率相对平稳。 第二,在经济结构上,后起国存在明显的二元性这种结 构,这决定了与先行国产业结构变动的差异: (1)配置顺序不同。 (2)转换的态势不同。 (3)变动的起点不同。 (4)变动的节奏不同。
2.指标体系的标准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2)产业结构:是判断经济发展阶段的核心指标。,通常 以工业发展为主体衡量其阶段性 (3)经济效益及增长能力 (4)人口质量:识字率 (5)国民生活质量 :居民消费结构 、城市化水平 、城乡 居民消费水平比
三、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方法
1.以重工业人均产量或人均实物量指标(人均能源、粗钢、 电力、谷物和肉类占有量)的国际比较来确定阶段。 2.依据时间序列函数和最优分割法(Fisher算法),采用聚 类分析划分阶段。
2.比较优势理论 (1)渊源:大卫·李嘉图的国际分工理论。 (2)比较成本: 指将本国不同产品成本的比率与国外同类产品的 成本比率进行比较。 (3)观点: 只要成本比率在各国间存在差异,各国就能够生 产各自的比较优势产品,在国家间进行交换,通过贸 易增进利益。 (4)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是商品生产所费劳动的相对 差异 ,这是最有利和最合理的地域分工原则。 (5)积极意义: 第一,指出了区域贸易的广泛基础。 第二,提出了区域交换的特殊规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20
第四节 循环经济理论与创新分析
2020/9/9
诠循 论循化循
释环 环、环
“ ”-3R

再经
济 原利济
的 则用减
经 理、量



第九章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循 环 经 济 创 新 分 析
21
第四节 循环经济理论与创新分析
一、循环经济的经济学诠释
(1)自然资本称为人类 社会的制约因素
(2)循环经济是对线性经济 的超越
(3)从三维分裂的思考 到三维整合的思考
(4)末端治理环境保护模式 的局限
(5)从物质流动的全过程 控制污染
(6)不能把循环经济归结为 再生利用
第五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理论
第十章 区域经济与城市群发展
第十一章 21世纪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模式—— “一带一路”
题重 点 问
第九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
区位论 地域分工理论 区域产业结构比较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
第九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
9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
五、可持续发展的 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 则
(2)持续性原则
(3)共同性原则
2020/9/9
第九章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10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2020/9/9
理可 论持
续 发 展 的 基 本
修对可 正传持
统续 经发 济展 学理 的论
济城 学市 分可 析持
续 发 展 的 经
第九章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11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 1.经济学理论:增长的极限理论、知识经济理论 2.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理论 3.人口承载力理论 4.人地系统理论
2020/9/9
第九章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12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 危害的发展
包含两个基本要素或两个关键组成部分:“需要”和对
需要的“限制”
2020年9月9日星期三
第九章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8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
三、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共同发展
协调发展
公平发展 高效发展
多维发展
Hale Waihona Puke 2020/9/9第九章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论 1.资源永续利用理论 2.外部性理论 3.财富代际公平分配理论 4.三种生产理论
2020/9/9
第九章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13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传统经济学的修正
对于GNP的修正
产品价格与投资评估
自然资源账户 可持续收入
环境资源价值公式
2020/9/9
第五版 高洪深 编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区域经济学
第一章 区域经济学导论 第六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与增长极理论
第二章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第七章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分析
第三章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八章 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循环经济
第四章 国家区域经济
第九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
的可 内持 涵续
-
2020/9/9
第九章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17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2020/9/9
循环经济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
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本质上 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按照生态规律 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 活动的生态转向。学术界对于循环经 济并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定义,但 是对于其实践活动有着高度的认同
第九章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14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三、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1.城市化进程中经济与环境的内在冲突原 理 自然资源短缺和人类居住环境脆弱等问 题凸显的原因是包括自然资源在内的环 境与经济之间存在着固有的、内在的冲 突关系,而非协调关系
2020/9/9
第九章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15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三、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2.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经济学诠释 Cs=Cp+Ce Re=Rp+Re MCs=MCp+MEe MRs=MRp+MRe
2020/9/9
第九章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16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
循 发循
环 展环
经 经经
济 济济
循环经济理论与创新分析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
一、可持续发展历程探源
二、具有较大影响的几类可持续发展概念

三、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四、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五、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2020/9/9
第九章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
5
展理论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
2020/9/9
一、可持续发展历程探源
第九章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6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
二、具有较大影响的几类可持续发展概念
1.从自然属性定义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寻求
一种最佳的生态系统以支持生态的完整性和人类愿望的实现, 使人类的生产环境得以持续
2.从社会属性定义的可持续发展:在生产不超过维持
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3.从经济属性定义的可持续发展:在保持自然资源的
第九章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18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
2020/9/9
二、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
第九章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19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
对比循环经济的内涵,两个认同点:
2020/9/9
1.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生态”三维复合的协 调发展,是一种全面的社会进步和社会变革过程, 经济的发展以生态良性循环为基础,同资源环境 的承载能力相适应,不再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和资源的巨大浪费为代价 2.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潜力的培植,单纯的发展 速率和物质财富的积累将不再是其追求的唯一目 标,现有发展状态下发展潜力的培植将发展过程 的重要内容
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 最大限度
4.从科技属性定义的可持续发展:是转向更清洁、更
有效的技术,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封闭式”工艺方法,尽 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
2020年9月9日星期三
第九章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7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
二、具有较大影响的几类可持续发展概念 5.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布氏定义的可持续发展: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