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作者简介整理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 新人教版

四 、内容简介 1、《狗· 猫· 鼠》通过对三种动物之间的详尽地论 述,来表现鲁迅对猫的厌恶和仇视,用对动物的行 为描写,来讽喻某些人。 2、 《阿长与<山海经>》写了以为善良、朴实而 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保姆长妈妈。 3、《二十四孝图》鲁迅从自己在青年时代阅读 《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 《老莱娱亲》《郭巨埋儿》两个故三、作品分类
1、《狗· 猫· 鼠》和《二十四孝图》都以议论为 中心,将散文和杂文糅合在一起,穿插童年时的 生活经历和感受,主要目的是讽刺和批判旧道德。 2、《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范爱农》 主要挖掘普通人身上的朴实、善良、高尚的情操。 3、《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 屋》《父亲的病》《琐记》主要记叙作者童年少 年时的经历和片段,夹叙夹议,多表达作者对旧 日美好的眷恋。
二、概说
本书为鲁迅1926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 10篇,原名《旧事重提》,后改为《朝花夕拾》。 这10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比较完整地记录 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生动地描绘 了清末民初的社会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 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些文章文 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4、《五猖会》描述了儿时父子之间一场 微妙冲突,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
阻难,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父
子之间的隔膜,含蓄地批判封建思想习俗
的不合理。
5、《无常》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 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 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7、《父亲的病》回忆儿时为父亲请医治病 的情景。
8、《琐记》忆述鲁迅为了寻找“另一类的 人”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常总结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常总结

八年级上册语文的文学常识总结如下:
1. 作家作品:
- 《消息二则》的作者是毛泽东。

- 《藤野先生》的作者是鲁迅,他的代表作有《呐喊》《彷徨》《朝花
夕拾》等。

- 《回忆我的母亲》的作者是朱德。

- 《列夫·托尔斯泰》的作者是茨威格,奥地利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

- 《美丽的颜色》的作者是艾芙·居里,居里夫人的次女。

2. 文体常识:
- 新闻,又称消息,它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
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
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

以上是八年级上册语文中的一些文学常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你需要更详细的内容,可以参考相关的教材和资料。

八年级上册语文列夫托尔斯泰

八年级上册语文列夫托尔斯泰

八年级上册语文列夫托尔斯泰一、作者简介1. 斯蒂芬·茨威格(1881 - 1942)- 奥地利作家。

他擅长写小说、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

二、列夫·托尔斯泰生平简介1. 出身与早期经历-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 - 1910),俄国作家。

他出生于贵族家庭,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

- 1844年考入喀山大学东方系,攻读土耳其、阿拉伯语,准备当外交官。

期中考试不及格,次年转到法律系。

他不专心学业,迷恋社交生活,同时却对哲学尤其是道德哲学发生兴趣,喜爱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

2. 创作历程与代表作品3. 思想转变与晚年生活- 托尔斯泰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火车站,享年82岁。

他的思想在后期发生了很大转变,从贵族阶级的立场逐渐向宗法制农民的立场转变,对贵族生活的虚伪、社会的不公等进行了深刻批判。

三、课文内容分析1.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 - 5段):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 第1段:主要写托尔斯泰的须发的特点。

如“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

”通过描写他脸部毛发浓密,给读者一个初步的印象。

- 第2段:重点写他的面部轮廓、结构。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将眉毛比作纠缠不清的树根,鬈发比作泡沫,生动地描绘出他面部毛发的杂乱而又茂盛的样子。

- 第3段:写他的面容表情。

“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在四方脸中间,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把皮肤比作村舍外墙,形象地写出皮肤的粗糙,对他的鼻子描写也很独特,给人一种不美的感觉。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背影》课文重要知识点讲解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背影》课文重要知识点讲解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背影》课文重要知识点讲解一、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散文家、诗人、学者。

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

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

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

代表作有《春》《绿》《荷塘月色》《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二、故事背景本文记叙的是1917年的事。

那年冬天,作者的祖母死了,在徐州工作任职的父亲朱鸿钧也被解除了职务。

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读书,得到祖母去世的噩耗,便从北京赶到徐州,同父亲一道奔丧回家。

父亲朱鸿钧没有积蓄,回到扬州后,借钱办了丧事。

办完丧事后,作者回北京念书,朱鸿钧到南京找工作,父子二人便在浦口车站依依惜别。

《背影》所写的就是这一段事。

三、文学常识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1.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散文与韵文、骈文相对,不追求押韵和句式的工整。

这是广义上的散文。

2.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

这是狭义上的散文。

四、理解词义1.祸不单行: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2.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3.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4.典质:(把财产、衣物)典当、抵押出去。

5.赋闲:失业在家。

6.勾留:短时间停留。

7.踌躇:犹豫。

8.颓唐:衰颓败落。

9.蹒跚: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10.不能自已: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11.情郁于中:感情积聚在心里。

12.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13.琐屑:细小而繁多的事。

五、课文分段第一部分(①):开篇点题,点明自己对父亲的背影难以忘怀。

第二部分(②-⑥):车站离别,望父买橘,刻画背影,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情。

第三部分(⑦):写别后思念,泪光中再现父亲的背影,抒发怀念父亲之情。

六、问题归纳1. 文章是以什么方式开头?有什么好处?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以倒叙的方式开头,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从而吸引读者。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知识总结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知识总结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知识总结一、作者简介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作家。

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

作品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成功的秘诀》《伟大的悲剧》等。

二、故事背景本文节选自《三作家》。

1928年茨威格访问俄国,正值列夫·托尔斯泰100周年诞辰。

他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拜访了托尔斯泰的故居和坟墓。

他领会到托尔斯泰的出类拔萃,也领会到托尔斯泰超越自身、超越了人类一切平庸的伟大,并将其坟墓称为世间最美的坟墓,回国后,他写成了传记《三作家》,其一即为《列夫·托尔斯泰》。

三、重点字词胡髭(zī) 长髯(rán) 蒙昧(mèi) 粗糙(cāo) 正襟危坐(jīn)鬈发(quán) 侏儒(zhū rú) 黯(àn)然失色 滞(zhì)留 犀(xī)利粲(càn)然 锃(zèng)亮 广袤(mào)无垠 乡绅(shēn)四、理解词义①粗制滥造:指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

也指工作不负责任,草率从事。

②藏污纳垢:比喻隐藏或包容坏人坏事。

③器宇:气概,风度。

④禁锢:束缚,限制。

⑤郁郁寡欢:形容心里苦闷发愁,指闷闷不乐。

⑥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⑦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

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⑧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⑨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⑩侏儒:身材异常矮小的人。

⑪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的笔力极为强劲。

也比喻见解、议论深刻。

文中指目光锐利。

⑫意趣盎然:洋溢着意味和兴趣。

⑬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

足,值得。

⑭广袤无垠:广阔无边。

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

五、课文分段第一部分(①-⑤):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第二部分(⑥-⑨):描写托尔斯泰非同寻常的眼睛。

六、课文主题本文作者通过对列夫·托尔斯泰肖像的刻画,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列夫·托尔斯泰的无限崇敬与赞美之情。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知识要点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知识要点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知识要点八年级上册语文《野望》知识点一、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隋末举孝悌廉洁科,除秘书正字。

不乐在朝,求为扬州六合丞。

因简傲纵酒被劾,弃官还故乡。

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中,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

工诗赋,尤擅五言诗。

其诗多写饮酒与田园隐逸生活,平淡质朴,不染梁陈雕琢浮华旧习,于唐初诗坛独具面貌。

二、故事背景王绩入唐后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中以足疾罢归。

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之时。

三、课文翻译原文: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东皋:地名,在今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

皋,水边高地。

薄暮:傍晚。

薄,接近。

徙倚:徘徊。

依:归依。

落晖:落日。

犊:小牛。

这里指牛群。

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采薇:采食野菜。

译文:黄昏伫立在东皋怅望,徘徊着不知归依何处。

每棵树都披上枯黄的秋色,每一座山峰都涂上余晖。

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

大家相对无言并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放牧的人赶着牛群回家。

四、问题归纳1.首联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有何作用?首联写傍晚诗人在东皋伫望山野秋景及感受。

这两句诗以平平淡淡的叙述,写在暮色之中,诗人伫立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一种莫可名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涌上心头,且无法平静下来,以此观景自然会涂上一层心理上的不平静色彩,表现了孤寂无依的彷徨心情。

同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

2.赏析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句诗的精妙所在。

颔联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的描绘,着重于色彩的透明度,棵棵树木已染上萧瑟的枯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唯见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

纵使在淡淡的暮霭之中,人们还是能够感觉到山野间秋林、余晖的光与色的强烈辉映。

3.赏析“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颈联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

八年级上册(初二上学期)语文 苏童简介

八年级上册(初二上学期)语文 苏童简介

苏童简介作者苏童,原名童中贵,1963年生于苏州。

1983年开始发表小说,迄今有作品百十万字,其中中短篇小说集七部,长篇小说二部。

随着其中篇小说《妻妾成群》被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获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名声蜚声海内外。

作品:《妻妾成群》、《井中男孩》等。

课文是苏童于2020年发表于《人民文学》上的四篇散文之一。

它讲述的是发生在三棵树和苏童之间的一段故事。

苏童姓童,本名童忠贵。

“苏童”笔名之意大概是苏州的童忠贵,他十分欣赏自己这个笔名,甚而有点迷信“命与名随”。

那抑或是他早期的作品屡遭厄运,某日更名改姓,启用苏童这个名字后,凑巧一炮打响,继之百发百中。

自他的《妻妾成群》被张艺谋策划改编成《大红灯笼高高挂》搬上银幕后,苏童就有了不少崇拜者,特别是有的年轻女士、小姐对其崇拜程度,堪可与大岛茂、高仓健和郑少秋媲美。

苏童走上文坛,是上苍的赐予,家庭并没有给他什么熏陶。

他说上初中时读《红与黑》《复活》,书是借的,人家要得急,一个下午看一本。

看多了,手痒。

中学时写诗兼而练写小说,模仿当时流行写农村生活的小说。

先列一张人物关系表:党支书、民兵队长、妇联主任,地主和富农。

还煞费心机给每个人物起个与身份相称的名字。

写好了,便像放飞鸽一样投给某报纸,然后天天翻阅那张报纸。

煎熬半个月,不见影子。

再然后,那放出去的“鸽子”再飞回来。

广种不收。

1980年,苏童考取北师大中文系,在那里他受到了正统的语言训练与文学熏陶。

他把对付功课外的全部时间,用在泡图书馆上,不停地练笔。

是时,他很想当个诗人,对自己约法三章,每天写一首诗,在吟诵一番后再进教室,心里才感到充实。

班上想当诗人、作家的同窗很多,一日,他读一位同学的三行一句话的一首小诗:产房在太平间的底下他感到震惊,自愧弗如,有点觉得自己不是写诗的料子,故转攻写小说。

倒霉的是,每稿必退。

羞愧尴尬,怕同学笑话,他借用一女同学家的地址,稿件由那位同学转。

即便如此,他仍矢志不渝,不信上苍不感动。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作者简介相关资料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作者简介相关资料

相关课外阅读
作者
西蒙若夫
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1942年加入共产党。

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

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集《友与敌》获斯大林奖金。

1959年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

写作背景
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

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目的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切断驻希腊的德军“Ε”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

这样,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球性大战,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二十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

参战兵力超过一亿人,大约九千万士
兵和平民伤亡,三千万人流离失所。

其空前的广度、深度和烈度,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一次大革命,给予军事战略和战争观以巨大影响。

六十年后的今天,回首二战的历史,那一幅幅残酷而血腥、雄伟而悲壮的历史画面,永远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令人难以忘怀。

人教初二上语文文常

人教初二上语文文常

人教版初二上语文文学常识一、古代诗歌四首1. 《野望》的作者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唐代诗人。

2. 《黄鹤楼》的作者崔颢,字秉文,唐代诗人。

3. 《使至塞上》的作者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子,唐代诗人。

4.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的作者韩愈,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诗人、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二、散文诗两首1. 《金色花》的作者泰戈尔,印度作家、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吉檀迦利》《飞鸟集》等。

2. 《荷叶·母亲》的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诗人、翻译家、儿童文学家。

她的创作大致包括小说、散文、随笔、翻译及长篇小说都有深远的影响。

三、首届诺贝尔奖颁发1. 诺贝尔奖是由瑞典化学家诺贝尔设立的奖项,包括物理学奖、化学奖、和平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和文学奖。

四、授予迦利略科学的精神1. 伽利略·伽利莱,17世纪意大利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和工程师。

他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并且在他的生涯中进行了多项具有影响力的研究,如自由落体运动和抛物体运动的研究等。

五、美丽的颜色1. 本文选自《居里夫人传》,是由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玛丽·居里撰写的一部人物传记,讲述了她的人生经历和科学贡献。

居里夫人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在两个不同的科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

六、《孟子》三章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阐述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2. 《富贵不能淫》出自《孟子·滕文公下》,论述了“仁”和“礼”的重要性。

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孟子·告子下》,讲述了忧患意识和安乐思想的对比。

4. 《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5.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强调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6. 《富贵不能淫》出自《孟子·滕文公下》,表达了人不能因贪图富贵而放弃道德原则的观点。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昆明的雨》课文重要知识点讲解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昆明的雨》课文重要知识点讲解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昆明的雨》课文重要知识点讲解一、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团编剧。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他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其散文《端午的鸭蛋》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二、故事背景《昆明的雨》写于1984年5月19日,首次发表于1984年第十期的《滇池》。

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和昆明生活了7年,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时期。

在昆明,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还结识了后来与他相知相爱的施松卿。

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结的汪曾祺来说,昆明无异于是他的第二故乡。

汪曾祺73岁生日时曾作诗一首:“往事回思如细雨,旧书重读似春潮。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忆儿时。

”晚年汪曾祺的诗文书画中,也随处可见他对故人、故土、故事的魂牵梦绕的怀念之情。

三、理解词义1.鲜腴:新鲜,肥美。

2.方比:比较,比得上。

3.密匝匝:非常浓密的样子。

4.格调:指人的风格或品格。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①②):由描述给宁坤的画入手,引出“我想念昆明的雨”,点明主题。

第二部分(③-⑨):详细描写昆明雨的特点以及雨季的一些植物以及相关的人和事。

第三部分(10-11):描写雨中的淡淡乡愁,再次点明“我”对昆明的雨的想念。

五、问题归纳1.题为“昆明的雨”,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给宁坤的画呢?所画的倒挂而且开花的事物仙人掌、几朵青头菌与牛肝菌是昆明雨季特有的事物,也是下面所要写到的内容,为下文作铺垫,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的描述,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第二段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有何作用?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本段采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围绕“雨”,突出“想念”二字,表达了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怀念,引出下文。

八年级上册语文列夫托尔斯泰课文笔记

八年级上册语文列夫托尔斯泰课文笔记

八年级上册语文列夫托尔斯泰课文笔记
以下是关于八年级上册语文《列夫·托尔斯泰》课文的笔记:
1. 作者简介:
-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评论家,被誉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

代表作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三作家》等。

2. 写作背景:
- 1928 年夏天,茨威格去拜访列夫·托尔斯泰时,他看到了托尔斯泰的墓地,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长方形小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的名字也没有。

茨威格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散文。

3. 内容概要:
- 这篇文章主要刻画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描写了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与他的眼睛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他的眼睛犀利、敏锐、富有情感。

4. 主题思想:
- 文章通过对托尔斯泰的外貌描写,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表达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5. 写作特色:
- 欲扬先抑:用大量的笔墨来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是为了反衬他的眼睛,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 比喻、夸张:作者在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时,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 细节描写:对托尔斯泰的外貌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如“植被多于空地”的脸、“像泡沫一样”的鬈发等,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15,17课知识点梳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15,17课知识点梳理

第14课《背影》一、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散文家、诗人、学者。

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

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

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

代表作有《春》《绿》《荷塘月色》《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二、故事背景本文记叙的是1917年的事。

那年冬天,作者的祖母死了,在徐州工作任职的父亲朱鸿钧也被解除了职务。

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读书,得到祖母去世的噩耗,便从北京赶到徐州,同父亲一道奔丧回家。

父亲朱鸿钧没有积蓄,回到扬州后,借钱办了丧事。

办完丧事后,作者回北京念书,朱鸿钧到南京找工作,父子二人便在浦口车站依依惜别。

《背影》所写的就是这一段事。

三、文学常识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1.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散文与韵文、骈文相对,不追求押韵和句式的工整。

这是广义上的散文。

2.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

这是狭义上的散文。

四、理解词义1.祸不单行: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2.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3.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4.典质:(把财产、衣物)典当、抵押出去。

5.赋闲:失业在家。

6.勾留:短时间停留。

7.踌躇:犹豫。

8.颓唐:衰颓败落。

9.蹒跚: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10.不能自已: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11.情郁于中:感情积聚在心里。

12.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13.琐屑:细小而繁多的事。

五、课文分段第一部分(①):开篇点题,点明自己对父亲的背影难以忘怀。

第二部分(②-⑥):车站离别,望父买橘,刻画背影,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情。

第三部分(⑦):写别后思念,泪光中再现父亲的背影,抒发怀念父亲之情。

六、问题归纳1. 文章是以什么方式开头?有什么好处?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以倒叙的方式开头,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从而吸引读者。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作者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作者简介

八上语文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

字润之,笔名子任。

1893 年12 月26 日生于韶山冲一個农民家庭。

早年就读于长沙湖南第一师范,即开始革命活动,接受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历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等职。

平生于政务、军旅之暇,喜爱诗词、书法,用功尤勤,造诣甚深。

著有《毛泽东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毛泽东诗词手书》、《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

孙犁 1913年4月生,2002年7月逝世,现代作家。

原名孙树勋。

河北平安人。

全国解放后,孙犁文学创作继续取得长足的进展,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极负盛名的小说,散文大家,被认为是著名文学流派“荷花淀派”的创立者。

孙犁作品结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说集《芦花荡》、《荷花淀》、《采蒲台》、《嘱咐》,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叙事诗集《白洋淀之曲》,通讯报告集《农村速写》,散文集《津门小集》、《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书林秋草》、《耕堂散文》,作品集《尺泽集》、《曲终集》,论文集《文学短论》,还出版了《孙犁小说选》、《孙犁诗选》、《孙犁散文选》、《孙犁文论集》以及《孙犁文集》等。

康斯坦丁.西蒙诺夫(1915-1979)是前苏联小说家,剧作家和诗人,《等着我》写于苏联卫国战争初期。

为了纪念这位诗人,在今天的圣彼得堡城北部,有一条街就命名为“西蒙诺夫街”。

代表作为三部曲长篇小说,第一部《生者与死者》,第二部《军人不是天生的》,第三部《最后的夏天》。

维克多•雨果(l802~1885)是法国浪漫主义学运动的领袖,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1885年,雨果逝世。

法国人民为这位伟大的诗人举行了国葬。

他的遗体被安葬在专门安葬伟人的先贤祠。

首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与1901年,但雨果死于1885年,所以尽管他的文学成就很高,可还是无缘诺贝尔。

八年级上册语文《红星照耀中国》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上册语文《红星照耀中国》知识点整理

《红星照耀中国》知识点整理【作者简介】埃德加·斯诺(1905-1972),美国作者,中文名施乐。

1928年来上海后,先后结识了鲁迅、宋庆龄等一批民主进步人士。

斯诺称“鲁迅是教我懂得中国的一把钥匙”,同时,斯诺也是首先把鲁迅著作介绍到西方的人之一。

另外,宋庆龄促成斯诺进入红区,斯诺也在书的扉页写上:“送给勇敢的革命家宋庆龄同志,你是第一位鼓励我写作此书的人,而且是此书的第一位读者。

书中的不妥之处请见谅。

1936.6-1936.10月,斯诺来到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斯诺是一位幽默、正直、爱好和平、主持正义,十分关切中国命运,热情支持和保护学生的人。

【写作缘由】“红色中国”太神秘,想要一探究竟。

【作品相关】《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当时中国正处于日本的侵略,同时国民政府也对共产党进行镇压。

在如此白色世界中,《红星照耀中国》要在中国流传的话必须用一个隐蔽的名称,因此选择了《西行漫记》作为掩护),是一部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报告文学),作为第一部向世界介绍和传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程的图书,它在英语世界获得轰炸性影响,被誉为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百科全书”。

西方舆论评价说该书的出版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是震惊世界的成就。

《红星照耀中国》中“红星”的含义: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主要内容】全书共12篇,主要内容包括:一.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二.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三.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四.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作品描绘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苏区,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应用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

【篇目解读】【习题精选】一.填空题1、《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是埃德加·斯诺,国籍是美国。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藤野先生》知识总结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藤野先生》知识总结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藤野先生》知识总结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 人。

出生于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

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鲁迅先生以笔为戈,战斗一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二、故事背景1902年,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离别祖国,到日本留学。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鲁迅在仙台学医期间,结识了藤野先生,并建立了深挚的情谊。

鲁迅与藤野先生分别20年后的1926年,正值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进入高潮时期,也是鲁迅世界观发生伟大飞跃的时期。

这年秋天,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

《藤野先生》就是这时在厦门大学图书馆楼上写成的。

三、文学常识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

其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其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空限制,但材料必须为中心思想服务,集中地表现中心思想。

四、重点字词畸(jī)形 不逊(xùn) 绯(fēi)红 发髻(jì) 芦荟(lú huì)驿(yì)站 教诲(huì) 芋梗(yù gěng)汤 杳(yǎo)无消息油光可鉴(jiàn) 抑扬(yì yáng)顿挫五、理解词义烂漫:颜色鲜明而美丽。

油光可鉴:这里是说头发上摸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鉴,照。

标致:漂亮。

这里是反语,用来讽刺。

斗乱:飞腾杂乱。

客死他乡:客死:死在异乡或国外。

死在离家乡很遥远的地方。

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

这里指学校里发生过的一些事情。

模胡:即“模糊”,这里指马虎、不讲究。

落第: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

这里指考试不及格。

不逊:无礼。

逊,谦逊。

匿名:不署名或不署真名。

匿,隐藏。

八年级上册语文必读名著2本

八年级上册语文必读名著2本

八年级上册语文必读名著2本一、作者简介。

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7.19 - 1972.2.15),美国著名记者。

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

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

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二、主要内容。

1. 探寻红色中国。

- 斯诺怀着对中国革命与战争的重重疑问,孤身一人前往被人刻意曲解、遭到铜墙铁壁般严密封锁的红色革命根据地。

他冒险来到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通过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众多共产党领袖和红军将领以及普通战士、农民、工人的接触交往,客观地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

2. 红军长征。

- 书中详细描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

红军战士们面临着恶劣的自然环境,如雪山、草地、大河等,同时还要应对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

但凭借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卓越的军事指挥,红军最终成功完成长征,这一壮举震惊了世界。

3. 共产党领袖人物。

- 毛泽东:斯诺笔下的毛泽东是一个有着非凡的军事才能、深邃的政治洞察力的领袖。

他生活朴素,与战士和百姓同甘共苦,对中国革命有着清晰的规划和远大的理想。

- 周恩来:他具有儒雅的风度,对人热情诚恳。

周恩来的组织能力和外交才华在根据地的建设和对外联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作品意义。

1. 历史意义。

- 它是第一部向世界介绍和传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程的书籍,打破了国民党对红军的封锁和歪曲宣传,让世界了解到在中国西北有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红色政权。

2. 文学意义。

- 斯诺以其细腻的笔触、生动的描写,使作品具有很高的可读性。

书中既有对宏大战争场面的描述,也有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是纪实文学的经典之作。

一、作者简介。

让 - 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Jean - Henri Casimir Fabre,1823 - 1915),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文学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天】
《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选自《人民日报》,《中原我军解放南阳》选自《东北日报》)。

作者毛泽东,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新中国的缔造者。

《芦花荡》选自《孙犁文集》。

作者孙犁,原名孙树勋,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小说散文结集《白洋淀纪事》之一《荷花淀》,之二《芦花荡》。

【第二天】
《蜡烛》选自《阅读和欣赏》。

作者西蒙诺夫,前苏联作家。

代表作剧本《我城一少年》,长篇小说《日日夜夜》《友与敌》等。

《我城一少年》《日日夜夜》《俄罗斯人》等均获斯大林奖金。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选自《雨果文集》。

作者雨果,法国作家。

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第三天】
《亲爱的爸爸妈妈》选自《人民日报》。

作者聂华苓,华裔旅美女作家,作品有小说集《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长流》,散文集《三十年后》《梦谷集》等。

萨特(1905-1980)法国哲学家、作家、评论家。

著有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等
《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

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

散文家、诗人、学者。

诗文集《踪迹》,代表作品有《背影》《欧游杂记》等,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第四天】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

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之一,发表了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无论是散文、诗歌、杂文、小说还是文艺理论都有很高的成就,成就最高的是杂文,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文集》等,后都收在《鲁迅全集》中。

《台阶》选自小说集《台阶》。

作者李森祥。

【第五天】
《老王》选自《杨绛散文》。

作者杨绛,原名杨季康,作家,文学翻译家。

翻译有《堂·吉诃德》《洗澡》
钱钟书,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史家,古典文学研究家。

作品《围城》
《信客》选自《秋雨散文》。

作者余秋雨,浙江余姚人,作品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后收在《秋雨散文》中,《信客》就出自《文化苦旅》。

【第六天】
《中国石拱桥》选自《人民日报》。

作者茅以升,字唐臣,江苏镇江人。

中国桥梁学家、教育家。

他主持修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桥。

著有《中国古桥与新桥》等。

《桥之美》选自《吴冠中人生小品》。

作者吴冠中,江苏宜兴市人,当代世界画坛具有极大影响的画家、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第七天】
《苏州园林》选自《百科知识》。

作者叶圣陶,原名绍钧,字圣陶。

江苏苏州人。

现代著名的作者、教育家、编辑家。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中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童话《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后都收在《叶圣陶集》里。

《故宫博物院》选自《地理知识》。

作者黄传惕。

《说“屏”》选自《陈从周散文》。

作者陈从周,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

著有《说园》等。

【第八天】
《大自然的语言》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一期竺可桢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

作者竺可桢,浙江上虞人。

气象学、地理学家。

《奇妙的克隆》选自《中学科技》。

作者谈家桢。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选自《新疆域》,孟庆任译。

作者阿西莫夫,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

【第九天】
《生物入侵者》作者梅涛。

《你一定会听见的》选自《少年文艺》。

作者桂文亚。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东晋著名诗人。

代表作《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并序》、《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

【第十天】
《陋室铬》选自《全唐文》。

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哲学家。

世称刘宾客。

有《刘禹锡集》。

《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

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

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

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核舟记》选自清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作者魏学洢,字子敬,明末嘉善人。

明朝散文家。

【第十一天】
《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

《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儒家经典著作“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第十二天】
《望岳》《春望》《石壕吏》选自《杜诗详注》。

作者杜甫,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风沉郁顿挫。

他的大量诗篇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尤其是他的“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春望》、《北征》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篇章,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他的诗因此被后人称为“诗史”,他本人也被尊为“诗圣”。

【第十三天】
《三峡》选自《水经注疏》。

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县人,北魏地理学家。

撰《水
经注》,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第十四天】
《答谢中书书》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

作者陶弘景,南朝梁代人,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

有《陶隐居集》。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

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他的词首开豪放之先河。

散文创作成就也很高,是“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之一。

《观潮》选自《武林旧事》。

作者周密,字公瑾,宋代湖州人。

【第十五天】
《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

作者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

出身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归园田居》选自《陶渊明集》。

作者陶渊明。

【第十六天】
《使至塞上》选自《王右丞集笺注》。

作者王维,字摩诘,因官至尚书右丞,所以人称王右丞。

是盛唐极负盛名的诗人,画家。

《渡荆门送别》选自《李太白全集》。

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仙”,其诗的艺术特色是想像丰富,气势奔腾,风格豪放飘逸。

《游山西村》选自《剑南诗稿》。

作者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南宋著名诗人,现存诗作近万首。

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等传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