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十五讲读书笔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十五讲读书笔记

【篇一:《美学十五讲》课堂笔记整理八九两章】

《画山水序》宗炳,南朝宋画家。他首先是一位高明的山水画家,

然后才是一位山水画理论家,也是我国的神游山水第一人。

1 主张“畅神” 说,强调山水画创作是画家借助自然形象抒写意境的

一个过程,使中国画“以形写神”的理论,又前进了一步。力求将“万趣”与神志融合达到物我一体的境界。

2“澄怀”—审美主体,在自然美的欣赏中审美主体应该具有澄清、空

明的胸怀,无杂念。同于康德所说的审美不涉利害。

3“味象”—审美客体,指既要欣赏山水的形象,又要体味它们的灵趣。“澄怀”是审美欣赏的前提,要做到“味象”,主体还必须具有一定的

能力。

地位:标志着山水画已经从对人物画的依附中解脱了出来。它涉及

到了山水画美学的本体、创作、鉴赏、技法、传达等一系列问题,

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意义:作为我国绘画理论史上第一篇山水画论,为中国山水画成为

独立的画科奠定了基础,对我国山水画的创作和美学特征的形成都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然美的欣赏主要是满足两种契合:

一、人和宇宙生命的契合二、自然现象和人的情调的契合

第八讲《奥德赛》和“退潮的沧海”

美依据存在领域来分类,可以分为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而如

果依据美的表现形态(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来分类,则可以分为优美、崇高、悲和喜等。优美、崇高、悲和喜等也被称作美学的基本

范畴。“范畴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世界中的一切事物的最一般和最本质

的特征、方面和关系的概括和反映。”

一、朗吉弩斯的《论崇高》

朗吉弩斯在西方美学史上的最大贡献是把崇高作为审美范畴提出来。现代美学中的崇高理论是以朗吉弩斯的《论崇高》为起点而逐步走

向完善的。

1、崇高的特征

崇高,是一种庄严、雄伟的美,具有巨大的力量和慑人的气势。崇高,是惊心动魄而不是玲珑雅致。按照朗吉弩斯的理解,崇高首先

存在于自然界,存在于某些自然事物中。他在《论崇高》中写的一

段话表达的意思是,如果我们环视四周的生活,我们会发现,万物的丰富、雄伟、美丽是惊人的。朗吉弩斯通过列举这些对象显示出自然界崇高的美学特征:数量的巨大和力量的强大,威严可怕,令人惊叹,人的实践尚未征服的奇异。

崇高也存在于社会生活和艺术中。朗吉弩斯所理解的社会生活的崇高主要限于人格的伟大、精神的高远和感情的炽烈。

朗吉弩斯的《论崇高》是一部修辞学著作,希腊罗马的修辞学不是现代意义上关于作文的艺术,而是关于公开演讲的艺术,讲究语言的自然、简洁、严肃和崇高的风格。

修辞学的传统主要注意形式,而朗吉弩斯提出的崇高更加重视精神状态、表达的真诚和力量,这体现他对于同时代修辞学家的超越。当然,朗吉弩斯并不否认表现崇高的方式、规则的重要性。

2、崇高的效果

对于崇高的效果,朗吉弩斯认为,崇高的效果是能够唤起人的尊严和自信。人天生就有追求伟大、渴望神圣的愿望。在崇高的对象面前,人感到自身的平庸和渺小,人奋起追赶对象、征服对象、超过对象,从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一种自豪。朗吉弩斯的崇高范畴的提出以及对崇高效果——狂喜的强调,在美学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标志着一种转变,这种转变在艺术创作中是由理智向情感的转变,由规范法则向精神实质的转变,对艺术作品的分析由抽象的理论探讨转变为具体作品的分析和比较,在创作方法上则由平易清浅的现实主义转变为追求宏伟的精神气魄的浪漫主义倾向。

二、作为审美范畴的崇高

在美学史上第一个对崇高与优美进行比较的是18世纪英国美学家博克。博克认为,崇高的事物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可怖。而优美的事物共同的特点是可爱。博克认为,这些可爱的事物是能够引起人的怜爱或类似爱的情欲的某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从这里引申出来,崇高的事物让人恐怖和惊惧,但同时也夹杂着快感,因为它暗示危险却又不是真正的危险,人的心理有一种缓和。而优美的事物因为可爱,引起人的爱怜而对人有诱惑力,想去接近它,爱它,在情感上始终让人感到愉快和向往。

博克还看到丑和崇高之间的某种一致性,这是值得注意的。丑本身不一定崇高,但是丑和引起强烈恐怖的那些性质结合在一起,就会

显得崇高。在西方现代美学和艺术中,丑这个审美范畴受到高度重视。

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把崇高分为两种:数量的崇高主要涉及体积,比如暴风雨中的大海、荒野的崇山峻岭等等。力量的崇高指巨大的威力,同时我们心中有足够的抵抗力和这

种威力抗争。康德这里说的“另一种抵抗力”,是指人的勇气和尊严,因此,是一种道德情操。对于康德的崇高在于体积巨大的观点,受

到后人的批评。英国的勃拉德莱在《牛津诗学讲义》中,就举了俄

国作家屠格涅夫写到的麻雀抗拒猎狗的例子反驳康德的这个观点。

一只幼小的麻雀从巢里掉下来,猎狗想去吃它,为了护雏,老麻雀

羽翼怒张,奋不顾身地与猎狗对峙,猎狗竟然望而却步。麻雀的英

勇和它的体积不相称,所以,体积的大小并不是崇高的主要因素。

2、中国美学中与“崇高”范畴有关的论述

在我国古典美学中,没有崇高这个审美范畴。但是与崇高近似的内

容在古代的典籍和文学作品中早就出现了。比如,《易经》把各种

事物归为阴阳两类,相应地,美的事物也可以分为阳刚之美和阴柔

之美,即刚性美和柔性美。这里的刚性美就近似于崇高,而柔性美

就近似于优美或秀美,是一种优雅、秀丽的美。

根据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将崇高和优美作一个比较研究,了解两者

之间的区别,这样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崇高的特点。

1、优美的对象使人亲近,而崇高的对象让人有点疏远。优美的对象

让人亲近是因为优美的对象立即让人觉得愉快。而面对崇高的对象,我们不觉有一种“抗拒”,“不免带着几分退让回避的态度”,但这种

抗拒是霎时的,它马上使我们想起,外物的体积和力量不能压倒我

们内心的自由,反而激起我们振作起来。

2、优美的对象使人感到愉快,这种感觉是单纯的,始终如一的;崇

高的对象使人有痛感的愉快,这种感觉是复杂和变化的。观察崇高

的对象,“第一步因物的伟大而有意无意地见出自己地渺小,第二步

因物的伟大而有意无意地幻觉到自己的伟大。”比如我们在看巍峨的

山或浩荡的海时,第一眼看我们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住了,但很短的

时间之后“我们的心灵仿佛完全为山海的印象占领住,于是仿佛自觉

也有一种巍峨浩荡的气概了”。

3、优美的事物偏于静,在形式上显得和谐、精致、完满,崇高的事

物偏于动,有突然性,不合常轨,在形式上有些卤莽粗糙,不加雕琢,它不仅容纳美,还要驯服丑,把美和丑放在一个炉子里去锤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