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经验和教训
浅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
浅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摘要】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可以总结为过度集权和官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缺陷、对创新和市场的抑制、对个人权利和自由的限制以及对民生和环境的忽视。
这些教训反映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实践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和挑战。
通过深入分析这些经验教训,可以为当代社会主义建设提供重要的启示。
对于当代社会主义建设者来说,必须认真对待这些教训,避免重蹈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覆辙。
只有通过理性思考和全面改革,才能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实现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足发展和持久成功。
【关键词】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经验教训、过度集权、官僚主义、计划经济、创新、市场、个人权利、自由、民生、环境、启示、理性思考。
1. 引言1.1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背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背景可以追溯到1917年十月革命,当时俄国沙皇专制制度被推翻,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
在这一时期,俄罗斯面临着经济困难、政治动荡和社会不稳定的局面,国家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改革和建设。
布尔什维克党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无法解决社会问题,因此决定推行社会主义模式,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化,渡过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阶段。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背景还涉及到外部因素的影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各国社会主义运动兴起,列宁看到了推翻资本主义的时机,于是发动了十月革命。
俄国在当时也受到了日本的侵略和西方国家的干涉,这些都推动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背景是由于俄罗斯自身的历史背景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共同作用所致。
这一背景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具体实践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动力。
1.2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基本特征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国家所有制和计划经济。
在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下,生产资料主要由国家所有,生产和分配都由国家计划统一安排。
这种集中的经济管理方式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显著特征之一。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还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苏联解体给我们的教训
苏联解体给我们的教训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末最重要的国际事件之一,对整个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从苏联解体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宝贵的教训和经验教训。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参考内容:1. 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经济体制的失效。
苏联拥有一个庞大的国有经济体系,但由于缺乏市场机制和竞争,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和低效率。
这提醒我们,经济体制改革是确保经济持续增长和国家发展的关键。
2. 政治体制的稳定与民主:苏联解体是因为政治体制的不稳定和缺乏真正的民主。
政府的权力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民众没有参与政治决策的机会。
这种政治体制的问题最终导致了对苏联政权的不信任和不满,使得解体变得不可避免。
因此,建立稳定的政治体制,并实现真正的民主,是一个国家确保政权的合法性、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3. 民族问题的处理:苏联解体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
苏联由多个民族组成,而苏联政府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犯下了许多错误和不公正。
民族主义情绪的剧增导致了日益增长的民族矛盾和分离主义运动,严重威胁到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因此,处理好民族问题,尊重各个民族的权益,是确保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关键。
4. 独立的经济和政治体系:苏联解体后,原苏联国家迅速建立了自己独立的经济和政治体系。
这一过程表明,一个独立的国家需要具备自主权,包括制定自己的经济政策、外交政策、国防政策等。
同时,它们还需要与其他国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实现经济繁荣和国家发展。
5. 打破信息封锁:苏联解体前,苏联政府进行了大量的信息封锁,使得苏联公民对自己国家的真实情况知之甚少。
这导致了广泛的不满和社会运动。
因此,打破信息封锁,建立透明和公开的政府,是一个国家确保政权合法性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
苏联解体给我们的教训丰富多样,上述仅为一部分。
然而,我们应该意识到,每个国家和地区的情况是特殊的,不同国家需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制定相应的措施和改革方案。
我们应从苏联解体的教训中吸取经验教训,以避免再次陷入类似的困境,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高中历史专题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高中历史专题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理解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1921年2 月,苏俄一个海军基地发生兵变。
这一事件引起列宁等人的高度重视,他们决定调整政策。
了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并认识其作用内容: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废除实物分配制。
作用: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2、“斯大林模式”了解“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苏联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
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建立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
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苏联政府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
3、苏联的改革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经济改革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这些经济改革措施,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加上戈尔巴乔夫仍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最后归于失败。
总结苏联解体经验教训的世界意义
总结苏联解体经验教训的世界意义一、介绍总结苏联解体经验教训的世界意义是一个历史和政治学上的重要课题。
苏联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之一,在其解体的经验中蕴含着许多宝贵的教训和启示,对世界各国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苏联解体的历史背景、原因、影响以及教训进行深度探讨,以期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教训。
二、苏联解体的历史背景苏联是二战后世界上第二个超级大国,在冷战期间与美国展开了长达数十年的对抗。
然而,苏联内部存在诸多问题,包括计划经济体制的困境、、政治等,这些问题最终促成了苏联的解体。
三、苏联解体的原因1. 经济问题: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和浪费,国民经济发展滞后。
2. :苏联涵盖了多个民族,但民族之间存在着长期的矛盾和不和谐,这加剧了苏联的矛盾。
3. 政治体制问题:苏联的政治、官僚主义、信息封锁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稳定和长期发展。
四、苏联解体的影响苏联解体对世界各国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我国家。
苏联解体之后,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大多经历了剧烈动荡和变革,社会主义思想受到了沉重打击。
五、苏联解体的教训1. 经济体制的优劣: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教训是,计划经济体制的缺陷和不足,导致了国家长期的发展停滞和经济动荡。
2. 民族和多元文化的治理:苏联解体也提示我们,对于涵盖多民族和多元文化的国家来说,民族和文化的统一和和谐至关重要。
3. 政治改革和权力制衡:苏联解体还提醒我们,政治改革和权力制衡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手段,不能因权力集中而导致政治和失序。
六、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苏联解体的历史和教训,我认为其对于世界的意义和启示非常重要。
我们应该从苏联解体的经验中深刻吸取教训,以避免历史的重演。
在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我国家,也应该认真思考苏联解体带来的警示和启示,积极进行改革和创新。
总结:苏联解体对世界意义重大,其历史背景、原因、影响和教训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总结。
我们应该从苏联解体中汲取经验教训,加强国家治理,促进国家长期稳定和繁荣。
高中历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知识点
高中历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知识点——易错点1.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苏俄生产力发展水平,巩固了工农联盟。
错误。
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战争时期实行的经济政策,这一政策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所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错误的。
错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非常措施,适应了战时需要,是必要的。
但作为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政策,是错误的;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1922年,苏俄的农民在缴纳粮食税后,余粮不能拿到市场上自由销售。
错误。
1921年,苏俄实行新的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在缴完粮食税后,余粮归自己支配,可以到市场上销售。
4.新经济政策是放弃社会主义公有制,恢复发展资本主义。
错误。
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在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占主导的前提下,一定限度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5.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自产生之日起,就阻碍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错误。
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前期是必要的,而且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只是到了后期,因苏联领导人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调整生产关系,此体制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6.斯大林时期苏联的工业化和中国“一五”计划时期进行工业化的共同点之一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正确斯大林时期工业化和中国“一五”计划都是优先发展得工业。
原因是这两国外部都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包围、威胁,内部工业的基础比较薄弱。
7.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都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都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错误。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而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最终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易混点1.正确认识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中“新”的内涵及特点,谈谈从中得到的启示。
苏联兴亡的经验与教训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苏联兴亡的经验与教训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引言:苏联,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建立起来并取得巨大成就的社会主义国家,他的兴盛与衰亡深刻影响了近百年来的世界历史,并将继续作为他国学习的榜样与示警的红灯影响更长远的时间。
苏联的建立与急速发展,为20世纪浴血追求独立的受压迫民族指明了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自强道路;实践了社会主义的理论,证明了马列思想的先进性与正确性,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壮举。
苏共的垮台与苏联的最终解体,是苏联社会各种问题总爆发的结果,也是苏共执政能力逐渐下降直至完全丧失政权的结果;苏联的解体,有许多外部原因,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苏共的内部原因。
我国作为仅存的少数社会主义国家之一,面临全新的机遇与严峻的挑战,汲取苏联及苏共的经验教训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显得必要且紧迫。
一、苏联兴盛的经验1.国家正确地干预、参与经济建设是落后国家快速发展的捷径苏联成立之前,沙俄工业基础较之欧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经济薄弱,且科学技术远远落后美国。
综合国力孱弱,虽有数百万陆军,但枪支都不能配发完全,一战及日俄战争的失败最终引发了社会的剧烈变革。
也许正是这些惨败促使苏联人大力发展军事工业与重工业,在国家计划经济的制度下,集中全国物力,使用国家力量,史无前例地大规模规划国家发展前景,通过两个五年计划的短短十年,就使苏联积累了雄厚的工业制造能力,为击败法西斯德国打下了工业基础。
苏联初期的计划经济取得空前成功,与同期欧美自由经济的大萧条对比鲜明,使欧美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甚至有美国记者回国后宣称在苏联看到了行得通的未来。
苏联的发展之路,是将国家力量充分运用到经济建设之中,正确地干预、参与经济建设。
这种方法为我国所用,在建国初期完成了从没有重工业到初步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建立起了日后改革开放依靠的工业基础。
美国罗斯福新政,也是美国政府充分利用国家力量监管、干预经济生活,使美国率先走出了席卷欧美的经济大萧条。
可以说,国家干预、参与经济已经成了发达国家拯救危机的法宝了。
苏联社会主义的经验与教训PPT课件
对苏联改革的认识(史论共 享)
(总体)1、斯大林逝世后,其后继者先后进行了 经济改革。由于苏联经济问题积重难返,一系列的 改革步履艰难,效果不大。
2、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 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 索性和开创性。
3、但它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 部改革,成效甚微,改革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
3、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 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 设中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 发挥过积极作用。
教训:
1、从长远看,斯大林模式影响了国民经 济的平衡和持续发展
2、阻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 挥,并造成农业的长期停滞不前
3、使经济失去活力,并且不利于思想文 化的繁荣。
巩固苏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政权 实现向共产主义过渡
2、主要内容
农业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 工业政策: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贸易政策: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制度:实物配给制 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
3、影响
一方面: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了 军事上的胜利,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 权
另一方面: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触犯了广大农民和工人的根本利益
是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教训 之后找到的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的正确道路。
三、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1、概念理解:斯大林模式是在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 体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2、表现
政治上:高度专权,对干部缺乏必要的监督,个人 崇拜盛行
经济上: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经济效益低 下
苏联给我们的经验教训
苏联给我们的经验教训
苏联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教训,是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并吸取的。
苏联的的衰落和解体,揭示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长期存在的历史难题:政治蜕化和思想僵化。
苏联在斯大林时期推行了“大跃进”式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带来了短期内的经济繁荣,但同时也产生了对个人权利的侵犯,以及对批评和反驳的打压,从而导致了政治蜕化和思想僵化,最终使得苏联失去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苏联的失败,也暴露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具备的合理的经济规划和管理机制。
苏联的计划经济虽然曾一度取得了经济成就,但由于长期的僵化和缺乏灵活性,在全球经济格局变化和技术进步的挑战下,终究不能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导致苏联的经济疲软和落后。
苏联的失败还反映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保持与时俱进和敢于改革创新的思想。
苏联在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等领导人的改革尝试中,虽然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努力,但由于改革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效果不尽人意。
在信息技术和全球化的时代,中国必须深入推进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动制度创新和民主发展,以适应变化多端的国际环境和民众多元化的需求。
苏联的经验教训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深刻的指导意义。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护人民的权益和自由。
必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提高担当的实力。
必须深
入推进建设领先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体系,加强意识形态的引领。
必须对治理体系和能力进行全方位升级,推进中国特色大国治理的准备。
让我们认真总结、吸取和继承苏联的经验教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苏联解体的经验原因及经验教训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苏共失败、苏联解体,是很多人关注的一个问题,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不同的思考和辨析。
我认为苏联解体,既有政治原因又有经济原因,政治原因是主要的;既有内因又有外因,内因是主要的;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是主要的;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现实原因是主要的。
(一)从内因方面讲:1.体制僵化、经济衰退是决定性因素。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最基本特征就是高度的集权,这个特征表现为高度的政治经济体制和统一的思想意识形态和严密的社会舆论控制。
即“斯大林模式”。
虽然这种体制帮助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和增强了国家国防实力,但是,高度的集中和集权同时也使整个社会处于僵化、封闭和麻木状态,进一步导致社会矛盾的爆发。
同时,在僵化的苏联经济模式下苏联的经济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最明显表现在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经济体制,结构,战略上的错误造成苏联经济长期存在短缺性经济危机。
经过长期的效率下降,最终爆发了衰退性的经济危机。
2.思想领域的混乱最终导致亡国亡党。
苏共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党在理论上背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全党失去了正确的理论指导,造成党内外思想的混乱和社会政治动荡。
赫鲁晓夫上台后大反斯大林,却投有根据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和技术革命兴起的新形势,进行理论上的刨新,使党的理论停滞不前,甚至提出了“20年建成共产主义”这样盲目而不切实际的理论。
勃列日涅夫虽有所修补,但基本上坚持了没有赫鲁晓夫的赫鲁哓夫路线。
到戈尔巴乔夫则走向极端,他的“新思维”和“民主化”、“公开性”,其实质就是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否定社会主义。
思想领域的混乱最终导致亡党亡国。
3. 领导人因素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虽然知道苏联社会存在着严重的困难甚至危机,但他并没有一套明确的完整的改革计划。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却将直接将苏联推上了解体的道路。
戈上台后以“新思维”实行改革,倡导“民主化”和“公开化”。
他没有把握好让渡权利的度,公开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引起了人们意识形态上严重的混乱,人们一直坚持信奉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被动摇。
苏联解体给我们的教训
苏联解体给我们的教训苏联解体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教训和启示。
毫无疑问,苏联解体对于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它是一个沉痛的教训。
从苏联解体中我们可以汲取以下几点经验教训:首先,苏联解体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如果不能持续进行改革和创新,就有可能失去国家的力量和凝聚力。
苏联解体前期,虽然有一些改革努力,但并未真正解决一些体制性问题,其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的僵化严重制约了国家的发展。
因此,一个国家必须随时保持开放和灵活,不断进行适应和调整。
其次,苏联解体证明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苏联在解体前后经济出现严重的问题,包括生产不足、商品短缺、通货膨胀等。
经济基础是国家发展的根本,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是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
因此,一个国家必须重视发展经济,注重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以及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再次,苏联解体提醒我们政治稳定和意识形态的重要性。
苏联解体前后,政治动荡和国家意识形态的巨大变化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国家失去了团结和凝聚力。
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和人民对价值观念的共同认同是维系国家统一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一个国家必须重视政治稳定,加强民主和法治建设,以及加强国家意识形态的引导和教育。
最后,苏联解体启示我们要保持对外开放和多元化。
苏联解体后,一些前苏联加盟共和国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加强了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合作。
一个国家不能只依赖内部资源和市场,必须与世界其他国家开展合作和交流,吸收其他国家的优秀经验和技术,以促进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当然,苏联解体还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其他方面的教训和启示,包括要重视社会稳定、加强科技创新、保持国防实力等。
总之,苏联解体的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持续的改革和创新,要重视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意识形态的引导,以及对外开放和多元化等方面的努力。
只有通过这些努力,国家才能保持强大和繁荣,实现长治久安。
思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思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可以总结如下:1.经济计划和集体化:苏联实行的经济计划和集体化政策,通过国家对经济的集中控制和农业集体化,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然而,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农业生产下降、资源分配不合理、计划经济效率低下等问题。
教训是,过度的集中计划和集体化可能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需要适度引入市场机制和充分尊重个体的经济权利。
2.政治体制和人权:苏联实行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中,党的领导和单一执政的集权模式导致了政治权力过于集中,限制了公民的个人自由和言论权利。
教训是,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建立健全的法治体系、保护公民权利和民主参与,确保国家权力的制约和平衡。
3.科学技术和创新:苏联在科学技术和创新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如太空探索、核能技术和军事领域。
然而,由于政治控制和缺乏市场竞争,苏联在科技创新、科研自由和产业升级方面有所滞后,最终导致了经济发展的瓶颈。
教训是,社会主义国家应该重视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鼓励科研自由和市场竞争,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苏联时期过于强调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导致了政治运动、大规模迫害和思想控制等问题。
这严重削弱了社会的多样性、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训是,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建立包容性的社会文化环境、尊重多元文化和思想自由,避免过度强调阶级对立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5.国际关系和冷战: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和意识形态与西方的资本主义模式形成了对立,并导致了冷战格局。
这对国际关系和世界和平造成了长期的紧张局势。
教训是,国际社会应该通过对话、交流和合作,寻求不同意识形态和制度的和谐与共存,维护世界和平与合作。
总的来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表明,在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注重经济的市场化、政治的民主化、科技的创新和开放的国际合作,为社会发展提供充分的自由、个体权利和多元性。
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
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苏联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之一,然而,1991年苏联的解体标志着这个超级大国的时代彻底结束。
这一解体的影响不仅局限于俄罗斯境内,也对全球范围内的政治和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这个意义上说,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是非常重要的,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治制度的缺陷。
苏联实行的是一种集中制的政治制度,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导致地方自治和民主缺乏。
这种制度使得苏联政治体制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无法及时了解和回应社会各界的需求和关切。
这也使得政府经常采用强制手段来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与民众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商来解决问题。
苏联解体的另一个原因是经济模式的缺陷。
苏联实行的是一种计划经济模式,这种模式在实践中存在许多缺陷。
中央计划经济使得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商品供应短缺,价格波动大,这也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难以提高。
此外,苏联的计划经济也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这使得苏联的经济模式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显得无力。
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苏联政府的腐败问题。
苏联政府官员腐败现象普遍存在,这使得政府不能有效地履行其职能,也不能提供公共服务。
这也使得政府失去了民众的信任和支持,无法有效地治理国家。
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是多方面的。
政治制度、经济模式和政府腐败等问题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我们需要加强对政治制度的改革,促进民主和透明的政治机制,以保证政府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回应社会各界的需求和关切。
我们需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确保商品供应充足,让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我们需要有效根除腐败现象,建立一个公正透明的财政制度,以保证政府能够更好地履行职责。
苏联解体对全球政治格局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成为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对抗者,美国也由此出现了对全球民主价值的质疑。
但是,对民主价值的质疑并没有改变俄罗斯政治制度变化发展的趋势。
因此,深入思考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并推动政治制度的发展,以实现一个持久和平与发展的目标。
浅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
浅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20世纪上半叶对全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一种社会制度模式。
苏联曾经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社会主义制度在20世纪上半叶通过计划经济、集体化和工业化等手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和弊端。
本文将就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进行浅析,探讨其对今天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启示和警示。
一、过度集权和官僚主义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实践中出现了过度集权和官僚主义的问题。
在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下,政权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各级政府和单位都是按照中央的指示执行任务。
这种高度的集权制度导致了官僚主义的滋生,大量的行政干预和过多的管理层次,使得决策效率低下,社会资源配置不合理,影响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这一问题给今天的社会主义国家以警示,现代社会主义国家在制度建设中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力量的作用,推动政府的职能转变,建立健全的法治制度和监督机制,有效避免过度集权和官僚主义的问题。
二、计划经济和经济效率不足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以计划经济为主导,国家对经济的调控过于集中,导致了经济的效率不足。
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生产和资源配置基本靠国家决定,企业和单位只能被动接受指令执行,导致了企业效率低下,市场信息不畅通,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严重。
这一问题启示着今天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进行经济建设时,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让市场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要保持政府对市场的有效监管,避免市场失灵和垄断。
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要采取有序的步骤,逐步放开市场,改变过于集中的经济体制,促进企业的创新和竞争,提高整体经济效率。
三、对农业的过度干预和集体化问题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中对农业的过度干预和集体化问题也是其经验教训之一。
在苏联社会主义时期,国家对农民的活动进行过度干预,实行强制的农业集体化,破坏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了农业生产的低效和农民生活水平的下降。
这一问题提醒着今天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农业政策的制定中要注重农民的参与和市场的作用,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鼓励农业的现代化和规模化发展,并且制定有利于农民生产的政策措施。
前苏联解体的原因及经验教训
前苏联解体的原因及经验教训前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政治事件之一,对世界政治格局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联解体的原因非常复杂,包括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解体过程中所经历的困难和教训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首先,政治因素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苏联的政治体制长期以来缺乏民主和透明度,集权主义和铁腕统治导致了大量的政治腐败和权力滥用。
这使得苏联的各个加盟共和国对中央政府的不满情绪逐渐升温,特别是在经济危机时期。
民众日益对权力的集中和对权威的绝对服从感到不满,他们开始要求更多的参与和决策权。
中央政府的无能和腐败使其丧失了对于民众的信任和支持,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的加速。
其次,经济问题也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苏联是一个拥有广阔土地和丰富资源的国家,但其经济体系却深受中央计划经济的弊端所困扰。
中央计划经济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低效率,经济体制的僵化和创新的缺乏使得苏联无法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
与此同时,苏联还承担了世界上最庞大的军事开支之一,这对国家财政造成了沉重负担。
经济衰退和日益增长的经济不平等也加剧了各个加盟共和国内部的矛盾,民众日益对中央政府的经济政策失去信心,进一步加速了苏联的崩溃。
第三,民族问题是导致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因素。
苏联是一个拥有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之间存在着历史悠久的文化和宗教差异。
苏联政府试图通过强力统一来解决这些问题,但这种政策破坏了各个民族之间的平衡和和谐。
民族间的不满情绪逐渐积累,并最终爆发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矛盾。
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今天的世界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政治制度的和民主的发展是确保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政府应该建立一套合理公正的政治制度,以保障人民的权益和自由。
政府应该加强对权力滥用和腐败行为的监管,保证权力的分散和权力的追责。
其次,经济发展是确保国家繁荣和民众福祉的关键。
中央计划经济的失败告诉我们,市场经济和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周强化一、一周知识概述经过两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工业社会。
这既是巨大的历史进步,也带来新的挑战。
传统的经济体制不能适应新诞生的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单一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也不能适应不同民族和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需要。
矛盾引发激烈的动荡,危机孕育着转机。
在俄国这个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度里,率先实行了突破,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苏维埃俄国经历了充满错误和挫折的探索,建立了史无前例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对人类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以斯大林体制为代表的这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存在着超越生产力的缺陷。
它一旦被模式化、固定化,就必然失去活力,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前苏联虽历经数次改革,但仍积重难返,收效甚微,最终轰然倒塌。
其经验教训足以使世人引以为戒。
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历史知识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新经济政策;3、优先发展重工业;4、农业集体化运动;5、斯大林模式的形成;6、赫鲁晓夫的改革;7、勃列日涅夫的改革;8、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9、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三、重点知识归纳与讲解(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历史背景(1)国内: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反革命势力活动猖獗,被推翻的剥削阶级企图通过武装暴乱恢复其失去的政权,导致了苏俄内战的爆发。
(2)国际:资本主义列强不甘心失去在俄国的原有利益,企图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扼杀在摇篮里。
它们一方面派军队侵犯苏维埃俄国,一方面扶植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力量,使苏俄内战更加尖锐化和复杂化。
(3)目的:为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战胜敌人,巩固新生的政权。
2、主要内容(1)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
(2)工业方面: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3)流通方面:取消自由贸易。
(4)分配方面: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
3、评价战时共产义政策是苏维埃政权在特殊条件下和特殊的历史时期中,为了集中力量保卫祖国而采取的一项特殊政策。
它的实施,使苏维埃政府能够在残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军事胜利。
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与教训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是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末最大规模和最深刻的社会转型之一,其影响深远。
虽然现在苏联已经解体,但是其所遗留下的社会、政治和经济问题依然可以为我们今天的世界提供宝贵的启示。
一. 前苏联的发展历程从1917年十月革命起,苏联开始了由以共产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社会主义建设,其目标在于建立一个全民所有制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接下来几十年的时间内,苏联经历了数次政治和经济上的转型,包括战争和重建等阶段,尽管经历了许多坎坷,它仍然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并在原计划的目标上取得了一些成就。
二. 前苏联的经验1. 工业化意义下的富国强民由于大量的资金和资源被投入到工业领域,前苏联的实力得到了很大提升。
其中的一个铁的经验背后是统一的工业企划和专家充分发挥的推动作用,这种充分利用和集中管理的模式使得苏联在二战时期战胜了德国。
这也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提供的了强有力的动力。
2. 集体农业在短时间内没有实现土地私有化,而实行集体农业。
集体农业成功地解决了苏联农业过度依赖个体经济的问题,实现了土地占有者和劳动者的统一,有助于激发劳动的积极性。
3. 公有制经济苏联尝试创建的公有制经济意味着国有化、集中经验和计划经济的实行。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认为只有个人和集体携手合作,才能使国家元气倍增。
由于工程和投资项目都通过中央规划机关编制,导致资源供给的滞后,缺少供求平衡,出现了一些非常严重的浪费和经济前途无限的打算。
三. 前苏联的教训1. 法制意识不够、监管制度不严格由于政府集中力量采取过高的政策,保护措施不力,导致大量资源和财产被疏忽,监管制度缺乏有效性,使国营企业和公有制经济陷入困境,发挥了负面效应。
2. 基层民主不健全虽然苏联试图建立代表制和实施一些形式上的民主,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它并没有发挥作用,局限于仅仅实现了建立一些人民团体和政治学机构的带头人和知识工作者的人脉,使群体普遍参与自己的政治生活不可能。
关键词,苏联模式,利弊,经验教训
关键词,苏联模式,利弊,经验教训
一、利:
苏联模式创立是与当时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在苏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积极作用。
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1940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二、弊:
1、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2、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3、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4.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教训:应轻重工业平衡发展。
苏联兴亡的经验与教训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苏联兴亡的经验与教训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引言:苏联,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建立起来并取得巨大成就的社会主义国家,他的兴盛与衰亡深刻影响了近百年来的世界历史,并将继续作为他国学习的榜样与示警的红灯影响更长远的时间。
苏联的建立与急速发展,为20世纪浴血追求独立的受压迫民族指明了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自强道路;实践了社会主义的理论,证明了马列思想的先进性与正确性,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壮举。
苏共的垮台与苏联的最终解体,是苏联社会各种问题总爆发的结果,也是苏共执政能力逐渐下降直至完全丧失政权的结果;苏联的解体,有许多外部原因,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苏共的内部原因。
我国作为仅存的少数社会主义国家之一,面临全新的机遇与严峻的挑战,汲取苏联及苏共的经验教训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显得必要且紧迫。
一、苏联兴盛的经验1.国家正确地干预、参与经济建设是落后国家快速发展的捷径苏联成立之前,沙俄工业基础较之欧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经济薄弱,且科学技术远远落后美国。
综合国力孱弱,虽有数百万陆军,但枪支都不能配发完全,一战及日俄战争的失败最终引发了社会的剧烈变革。
也许正是这些惨败促使苏联人大力发展军事工业与重工业,在国家计划经济的制度下,集中全国物力,使用国家力量,史无前例地大规模规划国家发展前景,通过两个五年计划的短短十年,就使苏联积累了雄厚的工业制造能力,为击败法西斯德国打下了工业基础。
苏联初期的计划经济取得空前成功,与同期欧美自由经济的大萧条对比鲜明,使欧美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甚至有美国记者回国后宣称在苏联看到了行得通的未来。
苏联的发展之路,是将国家力量充分运用到经济建设之中,正确地干预、参与经济建设。
这种方法为我国所用,在建国初期完成了从没有重工业到初步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建立起了日后改革开放依靠的工业基础。
美国罗斯福新政,也是美国政府充分利用国家力量监管、干预经济生活,使美国率先走出了席卷欧美的经济大萧条。
可以说,国家干预、参与经济已经成了发达国家拯救危机的法宝了。
苏联的经验教训
苏联的经验教训
苏联的经验教训是值得深思的。
这个曾经的超级大国,不仅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磨难,还面临着无数的内部问题。
在苏联的历史中,一直存在着中央集权的问题。
政府的权力过于集中,导致国家的行政效率低下,同时也削弱了地方政府的权力。
这种集权的体制,也让腐败和权力滥用成为了社会的普遍现象。
此外,苏联在经济上也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计划经济体制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这导致了经济的疲软和萎靡。
而在科技和教育领域,苏联也落后于西方国家。
在政治上,苏联的体制也很僵化。
选举制度和政治机构都受到了政治操控和干扰。
更糟糕的是,苏联的政治体制也没有能够适应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总之,苏联的崩溃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它的崩溃源于多种问题的集合。
苏联的经验教训深刻地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合理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以及科学的管理方式和领导力。
只有这样,才能让国家保持长久的繁荣和稳定。
- 1 -。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1. 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时,采取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方式,快速发展工业领域,大幅提高生产效率。
2. 统一的国家计划经济体制:苏联通过国家计划经济体制,实现了对经济领域
的控制,使工业、农业及其他经济领域之间的关系得以协调。
3. 集体化农业:苏联采用集体化农业的方式,整合农村资源,增加农业生产效率,解决了农民家庭生产领域中的局限性问题。
4. 提升科学技术水平: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时,注重发展科学技术,建立了完
备的科学技术资源体系,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
5. 人民政治权利得到保障:苏联采用工人和农民代议制的民主政治体制,充分
保障了人民政治权利。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建设教训:
1. 经济计划体制存在问题:苏联的经济计划体制过于僵化,限制了市场经济的
自由和创新力,导致了生产效率的低下。
2. 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际脱节:苏联社会主义的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之间
存在一定的脱节,导致了社会主义建设不能够在实践中有效发挥作用。
3. 领导层腐败问题:苏联的领导层存在一定的腐败问题,权力集中导致的腐败,导致了国家建设中一些不公平现象的出现。
4. 集体化农业问题:苏联集体化农业在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导致了农业生
产效率不够高,农民工作热情不足,人口流失等问题的出现。
5. 市场经济发展的缺失: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缺乏对市场经济的了解和重视,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和效率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写:王克连 审校:吉以超
探索和思考: 你从苏联解体这一历史事件中得到哪些重要启示? 答案(1)社会主义国家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曾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但随着时间的 推移,其弊端日益明显。实践表明: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 改革势在必行。
(2)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抵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处理好改革、发展 和稳定的问题。
3、主要内容(是在实施过程中逐步丰富、完善的) (1)在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作用:减轻农民负担,缓解了政府与农民之间的矛盾 (2)在工业方面,特别是中小企业,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在经济管理上,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 主权,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在贸易方面,改变国家垄断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4、评价: 积极作用:是特殊条件下和特殊历史时期中的特殊政策,对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起到重要 的保障作用。 消极影响:反映了当时的布尔什维克党在经济建设上的的思想局限性,损害了广大农民、工人和士兵的 利益,特别是影响着工农联盟的发展。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
(1)1920 年国内战争结束以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弊端日益明显。 (2)一些领导人希望借此引导苏俄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损害了广大农民、工人和士兵的利益。 (3)较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的出现 (4)列宁根据政治形势和革命任务的变化进行及时的调整。 2、开始的标志:1921 年 3 月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
作用: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4)在分配方面,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作用: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 4、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1)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是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5、总体评价:新经济政策实际上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 份的存在,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它的实施,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起到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 形势的作用。是列宁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教训之后找到的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 道路。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同苏联当时社会生产力的水平相适应,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体制和 新型的工业模式,是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重 要的作用。但是,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不仅不适用于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 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探究和思考:
1.你是如何理解“斯大林模式”的?
一五计划:由一个农业国变为一个工业—农业国。 二五计划: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三五计划:因卫国战争爆发中断 (3)结果: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起来 <二>农业集体化运动 ① 苏联农业政策的变动:由原来的逐步实现农业集体化,转变为“全盘集体化”和“在全盘集体化基 础上消灭富农” ② 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始和失误 30 年代初,苏联各地农村出现集体化浪潮。 ③ 农业集体化的实现(1937 年底) <三>斯大林模式 (1)形成的原因:是在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 史传统制约的情况下形成的。斯大林的个人因素也起到了某些作用。 (2)形成的标志—1936 年苏联宪法的颁布 (3)特征: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 (4)评价: 第一,历史功绩: ①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苏联成为工业强国,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取
探究和思考: 试从背景、目的、内容、成效等方面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主要不同。
编写:王克连 审校:吉以超
2+1 模式教学案
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二)(高三历史)07 年 10 月 25 日
课标要求: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知识结构: 二、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
2+1 模式教学案
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高三历史)07 年 10 月 30 日
课程标准: 了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知识结构: 一、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退出了第一次世界 大战。 (2)国内反革命势力活动猖獗。 (3)资本主义列强不甘失去在俄国的利益,企图扼杀新生政权于摇篮之中 2、目的:战胜强大的国内外反动势力,巩固新生的政权。 3、内容
2、结果及其原因 结果:
前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结果是失败了,1975 年进入停滞时期。 原因: (1)过高估计苏联社会发展的水平,阻碍了改革的进程。 (2)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使自己的经济负担日益沉重。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及其影响 1、背景:“步履蹒跚,内外交困,危机四伏”(课文引言提供的信息) 2、内容: (1)经济上: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政府减少了指令性计划指标,代 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了所有制结构。
但经济改革并没有迅速取得预期的成果。 (2)政治上: ①1988 年,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主张“公开性、民主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多元化”。 ②苏联人大修改宪法,删除共产党领导作用条文。 ③苏共“二十八大”决议,抛弃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放弃共产党在政治思想上的“垄断地位”。实行 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 3、影响——苏联解体。 1991 年 8 月,戈尔巴乔夫辞苏共总书记之职,苏共党组织瓦解。12 月 21 日,11 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签 署了建立“独联体”的阿拉木图协议,苏联实际上已经解体。12 月 25 日,戈尔巴乔夫辞总统之职, 苏维埃政权不复存在。
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在扫除文盲的基础上,国家培养了各方面的专家。 第二,主要弊端: 在政治上: ①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高度专权 ②干部职务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 ③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 在经济上: ①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和持续发展 ②通过高度集中的行政手段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的作用,造成企 业生产消耗大、经济效益低,障碍了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③为了给工业化提供资金,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挫伤他们的生产积极性,造成了苏联农业生产的长 期停滞不前。 第三,对“斯大林模式”的总体评价
2.“斯大林模式”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影响?
3.我国为改变这种体制做了哪些努力?
编写:王克连 审校:吉以超
2+1 模式教学案
第七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三)
(高三历史)07 年 10 月 25 日 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 曲折性。 复习提纲 三、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 1、 背景 (1)斯大林模式障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2)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等现象严重。 (3)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稳固了自己的地位。 (4)1956 年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反响。 2、 改革的主要内容: (1)政治上: ①平反冤假错案,为受迫害者恢复名誉; ②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2)经济上: 农业: ①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②撤销全国的机器拖拉机站,把所有农业机械卖给集体农庄; ③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 工业: ①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将中央的一部分权力下放到地方,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限; ②精简机构; ③大量压缩国民经济计划指标。 3、结果及其原因 结果:失败,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原因:
(1)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
(2)对斯大林进行一味的否定,缺乏对其实事求是的分析,造成了人们思想的混乱。 <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1、内容: (1)政治方面:强调加强党的集体领导,提出扩大党内外民主。 (2)经济方面:在国营企业中推行一系列改革,主要内容是: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 领导;扩大企业的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一>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1、背景:
(1)苏联的建立(1922 年 12 月 30 日) (2)列宁逝世,斯大林领导地位确立。 2、过程 (1)方针的提出:1925 年 12 月,苏联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必须采用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由国家直接管理经济,组织和调节全国的产品生产、分配和流通;农业手工 业服从重工业的发展;1928 年新经济政策实际被终止。 (2)三个五年计划:
(1)实行余粮收集制:国家实行对粮食的垄断政策,不允许私人买卖。 影响: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但在短期内缓解了城市的饥荒,保证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成为扭
转战局的一个重要因素。 (2)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3)取消自由贸易:国家对粮食和主要消费品的供应实行严格的配给制。 (4)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16—50 岁有劳动能力的必须参加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