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与文化--傈僳族教材
傈僳族服饰
同天 ”的环境 中生活 。
似喜鹊,且把
虽然大 自然 的生存环 境是贫乏 的 ,但是热 爱 包 头 上额 处 留 生活的傈僳人因地制宜地创造出一套套独具风采的 有布头象征喜
服饰 , 不仅有保护身体遮蔽寒热维持生存的实用功 鹊嘴。如今傈
能 ,还凝聚着丰富淳厚的民族文化积淀,稳定地体 僳汉子都身穿 现着本民族的风俗信仰 ,是傈僳族人民的审美观念 这样的传统衣
大裆裤、青布包头 、绒球项圈、 漆箍、吊筒、竹麻草 服饰文化的制作技艺之 中。包头是傈僳汉子的基本
上额处 鞋、挎包组成。配以 “ 海贝带花包”、胸花 、 辫花缀 头饰。用五丈六尺长的青蓝色布盘绕头部 , 作为装饰,砍刀、箭包、弩弓和火药枪为贴身之宝。
留有五寸长的布头 ,便于紧急情况时一拉就散 ,做
并 且 这 种文 化
加 以利 用 。
出于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傈僳人很早就懂得运
凝 集 在 本 民族 用大 自然中的色彩装扮 自己的生活 。他们在山野林
的 服 饰 之 中 世
问采集植物 萃取汁液 ,染制调配多种多样的色彩伴 随在 自己的服饰上 。他们用茜草染制红色 、核桃树
代传承 。
虽然大自然的生存环境是贫乏的但是热爱生活的傈僳人因地制宜地创造出一套套独具风采的服饰不仅有保护身体遮蔽寒热维持生存的实用功能还凝聚着丰富淳厚的民族文化积淀稳定地体现着本民族的风俗信仰是傈僳族人民的审美观念与生活经验交融而生产出的质朴实用又有观赏趣味的工艺品
云南少数民族服装的特点概述yangok.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特点一、傣族服饰的特点云南傣族因分布区域不同,服饰也有区域性的不同,但男性的传统服饰保存已不多,传统服饰的特点主要还是通过妇女的穿着打扮来体现。
主要可以划分为西双版纳类型、德宏类型、元江-新平类型、元阳-红河-金平类型等四种类型。
西双版纳傣族妇女上着白色、绯色的无袖吊带对襟紧身内衣,外穿大襟或对襟圆领窄袖紧身短衣。
下身是黑色或花色裹身长统裙,用整块布幅联缀两头便成上下贯通的“桶”状,宽余部分折至腰,用银腰带系紧。
这种统裙腰臀处比较贴身,而脚摆处则宽松自如,不妨碍行走,利于通风透热和频繁的洗濯。
发式则不论老幼皆盘发成髻,饰以发梳和发簪,或是清香的花朵、鲜艳的绢花。
外出时喜挎自织的筒帕,撑传统的平骨花伞。
这种端庄而不失活泼的装饰与上短下长的紧身服饰使傣族女子显得高挑修长。
如今随着各色艳丽轻柔衣料的进入,妇女服饰更显缤纷,特别是在泼水节时,盛装的妇女犹如会场上的鲜花,一簇簇,一丛丛,让人目不暇接。
男子服饰为白色对襟圆领长袖上衣,戴淡青或白色、红色包头,并在末端饰以彩色丝线,垂于耳旁。
受邻国缅甸边民的影响,男子也有穿着上下贯通的裙裾的,但不系腰带,而是将宽余部分拉朝腹前系结,俗称“笼基”。
德宏盈江、陇川、梁河一带傣族妇女婚前上穿浅绯色大襟短衫,下着长裤,腰系绣花围腰,梳发辫盘于头顶。
婚后则收发易装,改穿对襟黑色或白色短衫和黑色统裙,束发于顶,外裹毛巾。
进入中年后则戴用黑布缠制成的高筒帽。
而瑞丽江畔的妇女服饰与西双版纳类型大同小异。
元江、新平傣族支系众多,主要有元江的傣仲、傣拉、傣掌和傣勒支系,新平的傣雅和傣洒支系。
各支系服饰各具特色,或华丽多彩,或淡雅清秀,但颜色都以黑、红为主调,喜带包头,头饰极为多彩艳丽,除傣拉支系着长及小腿的宽大裤子、长及膝盖的蓝色右衽圆领衣外,其余支系皆穿黑色短统裙,外出打绑腿,喜用五彩刺绣和花布装饰领、袖、襟摆、包头及裙、绑腿。
上衣都分内外两件,内衣圆领或竖领,斜襟,领部饰有银泡或鱼形饰物,外衣有长有短,无纽无扣窄袖,新平的傣雅支系还在衣襟、腹、背处和前额包头处缀满闪亮的小银泡和鱼形银器,手指、耳孔、手腕皆佩银饰,一旦走动,满身银饰叮当作响,平添无限生机与富贵,又以彩带束裙,故也称之为花腰傣。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与文化--傈僳族
2014-12-9
2014-12-9
2014-12-9
2014-12-9
2014-12-9
2014-12-9
2014-12-9
2014-12-9
2014-12-9
2014-12-9
2014-12-9
2014-12-9
• 白、黑傈僳族妇女,穿右衽上衣,麻布或黑丝绒长裙。已婚妇女戴大 铜耳环,头上以珊瑚、料珠串缝为帽,胸前戴玛瑙、海贝或银币。花 傈僳服饰鲜艳,妇女头戴花布头巾,耳坠大铜环或银环,穿及地的长 裙。各地傈僳族男子喜用青、黑、蓝、白色布作包头,穿自织的麻布 长衫或短衫和及膝的裤子。成年男子左佩砍刀,右挎弩弓和用熊皮或 猴皮做成的箭包。 • 傈僳族年轻姑娘喜欢用缀有小白贝的红线系辫,已婚妇女则多喜 欢头戴珠帽“额勒”。“额勒”是用珊瑚、料珠、海贝、小铜珠编织 而成的精美头饰。制作方法是:先选十几个直径约2厘米的白色海贝 片,把它们钻出小孔,用线平穿成一个能套住后脑的圆套。海贝圈上 半部分的贝片下面系上一个小铜珠,然后再将小铜珠横穿成串。这样 便构成了一个以脑后海贝串、额前铜珠串为上下两边,以红白两色珊 瑚、料珠串为中心的帘式、半月形珠帽,戴在头上正好能将头颅和两 侧耳鬓罩住。妇女们戴上“额勒”,头顶上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片海贝如同银月高悬 在上,下面的串珠,宛如众星捧月。最下端的铜珠,嵌在前额,金光 闪闪,给人一种华美、尊贵之感。这是傈僳族妇女必不可少的心爱之 物。
重要节日 傈僳族群众过去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相信万物有灵, 有巫师。20世纪初,一些西方传教士进入德宏、怒江地区,传 入基督教和天主教。 1950 年以前,傈僳族人民行用自然历,借助花开、鸟叫, 将一年划分为花开月、鸟叫月、烧火山月、饥饿月、采集月、 收获月、煮酒月、狩猎月、过年月、盖房月10个季节月。主要 节日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腾 冲僳僳族群众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日过'刀杆节”。分两天活动, 第一天“下火海”,用栗柴烧成一大堆火炭,表演开始,五个 人赤脚围着火炭跳出跳进,然后“打火滚”,即在火炭上翻滚; “洗火脸”,即捧起火炭洗脸;最后把在火炭里烧烫了的铁链 子拿在手里传来传去,叫“拉火链”,表演完毕群众一起跳舞。 第二天“上刀山”,把32把磨得锋利的长刀,横绑在两根高四 丈的粗栗木杆上成梯子形,顶端有红旗、鞭炮,在一片鞭炮锣 鼓声中开始表演。
云南普洱少数民族服饰
云南普洱少数民族服饰
云南普洱少数民族服饰,种类多,而且漂亮。
普洱市有三十六个少数民族,占全市人口总数的百分之六十,世居的就有十四个之多。
主要有哈尼族、彝族、傣族、拉祜族、佤族、布朗族、瑶族等等。
各少数民族的服饰反映了他们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和审美情趣。
佤族崇尚黑色,男子缠包头。
男青年耳戴竹藤项圈,或戴银项圈、银手镯。
妇女长发披肩,以藤圈或银箍绾发,颈戴一个或数个银项圈。
拉祜族男子戴小圆帽或包青蓝布包头,包头长约两丈,两端有长穗,包头两端搭在包头顶上,戴耳坠银环和项链。
成年妇女包头,穿耳坠环或佩戴银项圈。
哈尼族妇女头戴绣花彩带帽,绣有花纹,钉有大量银片和响铃,成年后改为包头。
彝族妇女常戴耳环,并坠一银片,包绣花包头或头戴鸡冠帽,帽上镶有银片和银铃,有的为包长彩色头巾,包好后如戴一顶厚沿帽,婚后头巾改为黑色。
瑶族妇女头发结成细辫绕在头顶,周边围有彩色细珠。
男子以红布或青布包头帕包头。
傈僳族耳戴大铜环或银饰,头上以珊瑚和红白圆珠为装饰品。
耳坠大铜环或银环,男子以青布包头。
布朗族用头巾缠头,喜欢戴大耳环、银手镯等装饰。
傣族男子头缠白头巾,节目戴毡帽。
妇女喜欢戴银耳环、玉手镯。
已婚妇女
包头,男子喜欢纹身,图案有花卉、动物、佛经等。
普洱少数民族绚丽多彩的服饰,向我们讲述着普洱少数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民族习俗,是普洱最为亮丽的一道风景线,为普洱的民族文化增添了灿烂的篇章。
少数民族服饰文化PPT课件
第一类,是传统的古老形式。比较华丽,内容丰富多采,是苗族最具 特色的部分。
仅头饰就有几十种,在头饰上以挽发髻盘扎于头顶,上插木梳及其它 妆饰物,类似云髻为多,其中也有差异。
如安顺、镇宁有的挽偏髻于头右上方。
黔东南是挽髻于头顶中央。
黔西南有的挽螺旋髻于额顶。
贵阳地区有的扎蓬髻类似盘边帽,有的扎成狭长的船形髻,有的 则在头髻中扎上两头向上的大牛角梳。
北方民族服饰: 主要特色:皮袍、长裤为主要款式,以冬装夏状有显著区别。 主要风格:普遍使用毛皮,多穿各种靴子而少有刺绣和饰物。 原因:与牧业、渔猎业及冬季寒冷的气候有密切关系。
南方民族服饰: 女性:基本上是短上衣和裙子(但款式较多),重视刺绣
装饰和首饰、佩饰,头上包头帕较多。 男性:宽腰宽裤,黑色和青色,上穿小褂子,头为包头。
苗族
服装有挑花、剌 绣、蜡染、织花、镶花等。 尤其是苗族女装特色更明 显。
还有两个特点: 多用百褶裙式样,喜佩银 饰。黔东南有的女性佩戴 的银饰重达二三十斤。许 多苗族他称来源于其服饰 的特点。如红苗、黑苗、 花苗、白苗、青苗、长角 苗、海岜苗、歪梳苗、长 裙苗、短裙苗等。苗族女 性原本都是穿裙的,自清 代以来湘西、湘西南及黔 东少部分地区苗族女性已 改穿裤装。
蒙古族服饰包括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等。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欢穿
长袍,春秋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男袍一般者比较宽大,尽 显奔放豪迈。女袍则比较紧身,以展示出身材的苗条和健美。男装多为蓝、棕色, 女装则喜用红、粉、绿、天蓝色。腰带是蒙古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份,用长三四 米的绸缎或棉布制成。蒙古族钟爱的靴子分皮靴和布靴两种,蒙古靴做工精细, 靴帮等处都有精美的图案。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古族习惯。玛瑙、翡翠、珊瑚、 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饰富丽华贵
民族服饰欣赏景颇族服饰图片(云南25个少数民族的服饰)
民族服饰欣赏景颇族服饰图片(云南25个少数民族的服饰)虽然云南省整体人数还是汉族居多,但是有的地区,汉族才是当地真正意义上的少数民族。
云南少数民族不但区域分布差别很大,各个民族的服饰也有很大差别,下面详细介绍一下每个民族的分部及服饰特点:1、白族:大约156.1万人口,聚居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服饰一般都是以白色为主,男子会佩戴白色或者是蓝色包头,搭配白色对襟衣和黑色的褂子,裤子以白色和蓝色为主。
2、彝族:大约502.8万人口,主要聚居在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州、玉溪市、大理白族自治州、普洱市和昆明市;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镶有花边的右开襟上衣,下着多褶宽脚长裤。
女装一般身上穿镶边或绣花的上衣服,其款式既有长衫,也有长衣和短装,大多衣外套坎肩,普通着长裤,系围裙。
3、哈尼族:大约163万人口,主要聚居在红河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和玉溪市;哈尼族具有共同的刺绣图案、装饰物品和审美色彩,哈尼族以黑色为美、为庄重、为圣洁,将黑色视为吉祥色、生命色和保护色,所以,黑色是哈尼族服饰的主色调。
4、傣族:大约122.2万人口,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州、普洱市和临沧市;傣族男子一般喜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头戴包头,普遍有纹身的习俗。
妇女服饰因地区而异,西双版纳的傣族妇女上着紧身内衣,大襟或对襟圆领窄袖衫,下身多为花色长统裙。
5、壮族:大约121.5万人口,主要聚居在文山州、红河州和曲靖市;女性服饰,一般会有花边装饰,分裙装和裤装。
男性服饰,则会用对襟的唐装为主,裤子就较为宽大,长度在膝盖下方一点。
6、苗族:大约120.2万人口,主要聚居在文山州、红河州和昭通市;曾有史学家称苗族的服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苗族服饰多姿多彩,艳丽夺目,银饰、苗绣、蜡染是苗族服饰的主要特色。
7、回族:大约69.8万人口,主要聚居在昆明市、大理白族自治州、曲靖市、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州和玉溪市;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
民族服装五光十色的少数民族服饰
回族男子在节日 或遇有红白喜事 时,喜戴白色小 帽,妇女那么戴 披搭式巾帕,巾 帕前端遮至下巴, 后面披垂于肩头。
佤族
佤族崇拜红色和黑色,服饰多以黑为质, 以红为饰,根本上还保存着古老的山地民 族特色。西盟地区的男子用黑布或红布缠 头,上穿无领短衣,裤子短而宽,裤筒一 般一尺二寸,喜欢赤足。青年男子身佩长 刀,颈带竹藤圈,头戴银〔或蔑〕夹,身 挎背带,显得威风凛凛。他们喜爱装饰品, 耳朵穿孔戴大园耳环或坠银耳筒,颈带竹 藤圈,手腕戴银镯银链。男青年串姑娘时, 黑上衣内要多穿一件白衬衣,有的头上还 加戴鲜花。
民族服装五光十色的少数 民族服饰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彝族
彝族系苏尼人舞龙
彝族支系繁多,各地服饰差异大,服饰 区别近百种,琳琅满目,各具特色。妇 女一般上身穿镶边或绣花的大襟右衽上 衣,戴黑色包头、耳环,领口别有银排 花。除小凉山的彝族穿裙子外,云南其 他地区的彝妇女都穿长裤,许多支系的 女子长裤脚上还绣有精致的花边,已婚 妇女的衣襟袖口、领口也都绣有精巧多 采的花边,尤其是围腰上的刺绣更是荣 耀夺目。滇中,滇南的未婚女子多戴鲜 艳的缀有红缨和珠料的鸡冠帽,鸡冠帽
布 朗 族
布朗族穿着简朴,男女皆喜欢穿青色
和黑色衣服,妇女的衣裙与傣族相似,上穿 紧身短衣,头顶挽髻,用头巾缠头,喜欢
戴大耳环、银手镯等装饰。姑娘爱戴野花或自
编的彩花,将双颊染红。 男子一般穿黑色或青色宽大长裤和
对襟无领上衣缠头巾。成年男子喜爱纹身。
无论男女都喜欢饮酒、染齿、吸烟。
认识少数民族——傈傈族(课件)-小学生主题班会
认
识
傈
少
数
20XX年
族
民
族
目录Contents
0 总体介绍 1
0 民族艺术 3
0 民族文化 2
0 民族习俗 4
01
总体介绍
总体介绍
傈僳族属于蒙古人种南亚类型,民族语言 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文字分为新 老傈僳文,普遍信奉原始宗教。 傈僳族源于古老的氐羌族系,与彝族有着 渊源关系,主要分布怒江、恩梅开江(伊 洛瓦底江支流)流域地区,也就是中国云 南、西藏与缅甸克钦交界地区,其余散居 于中国云南其他地区、印度东北地区、泰 国与缅甸交界地区。
信仰
在长期的原始宗教活动中,傈僳族中 逐渐形成了不脱离劳动的巫师群体。 巫师分为“尼扒”和“尼古扒”两种,二 者的区别,仅在于前者能“看到”鬼并 用咒语来“驱鬼”或“杀鬼”,因此社会 地位较高。
信仰
有些头人同时就是 “尼扒”。除主持祭祀 外,他们还为人们占 卜打卦。卜卦有竹签 卦、羊骨卦、贝壳卦、 鸡卦、猪肝卦等10
服饰
新中国成立以前,各地傈僳族男子服饰都是麻布长衫 或短衫,裤长及膝,有的以青布包头,有的蓄发辫缠 于脑后。头人或个别富裕之家的男子,左耳戴一串大 红珊瑚,以示其社会地位。所有成年男子都喜欢左腰 佩砍刀,右腰挂箭包,箭包多以熊皮、猴皮制成。德 昌的傈僳族男子头顶留发一小束,他人摸了不吉利。 衣服为上衣下裤,用麻织成。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 革开放以来,傈僳族的服饰原料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麻布已经几乎绝迹
建筑
傈僳族的住房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建筑形式。怒江地 区及四川盐边一带的傈僳族住房多以竹篾房和木楞房 为主;丽江、德宏和四川西昌等地区的住房则以土木 结构为主。竹篾房又称“千脚落地房”,建筑时先在斜 坡上竖立几十根木桩,在木桩上面铺盖木板,四周围 以竹篾篱笆,上覆茅草或木板。屋内一般分为两间, 进门第一间为客室,屋中央设一大火塘,上面置铁三 角或3块石头,作为烧饭时的支撑,客至都是围火塘 而坐。第二间为男女卧室,一般不允许外人进入。若 子女结婚,有的另盖新房,有的则将房屋面积扩大, 父母住内室,子女住外室。竹篾房的下面,一般作畜 厩。
少数民族傈僳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图文课件
由于经济条件、教育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傈僳族民俗文化传承人才匮乏,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 的认识和兴趣逐渐减弱。
政府及社会力量在文化传承与保护中的作用
政府政策扶持
政府应加大对傈僳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扶持力度,制定相关 政策和法规,提供资金支持,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社会组织参与
鼓励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参与傈僳族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 护,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良好格局。
迁徙历史
傈僳族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迁徙 ,逐渐从青藏高原向云南地区迁 徙,形成了现今的分布格局。
傈僳族的地理分布
主要聚居地
傈僳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云南省怒江 地区,这里也是傈僳族自治州的所在 地。
扩散分布
除了主要聚居地外,傈僳族还扩散居 住在云南省的其他地区,以及四川、 贵州等省份。
傈僳族的人口数量
01
根据最近的统计数据,傈僳族的 人口数量约为XX万人,是中国少 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
02
由于傈僳族多数聚居在偏远山区 ,人口统计存在一定的困难,因 此具体数字可能会有一定波动。
02
傈僳族的服饰文化
传统服饰的特点
色彩鲜艳
傈僳族传统服饰以红、黑、白、黄、蓝五种 颜色为主,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富有视觉 冲击力。
饮食禁忌
傈僳族有一些饮食禁忌,如禁食狗肉、鹤肉等。同时,他们 也不喜欢浪费食物,认为这是一种不尊重自然和祖先的行为 。
待客之道
傈僳族非常热情好客,当有客人来访时,主人会拿出最好的 食品和酒水招待客人,尽显其淳朴、诚实的民族性格。在餐 桌上,主人会让客人坐在火塘旁的上座,这是傈僳族尊重客 人的表现。
05
多样化装饰
服饰上常绣有各种精美的花纹、图案和饰品 ,如银饰、珠子、羽毛等,既富有民族特色 ,又展现出丰富的装饰艺术。
云南大理——傈僳族服饰文化
洒“ 脱犹 、如 刚一 毅名 、武 威士 武, 的给 感人 觉有 一 种 粗 护 、
傈 僳 服族 饰女 子
• 妇女人字形状的叠式包头,头缠丈二长 的黑布绕子。 • 年轻妇女的头饰打扮要分三层底为黄色 或蓝色,二层用花毛巾,三层为青包布。 • 喜爱戴银耳环,手戴镯子,年轻妇女贝 壳、银币等装饰品,有的还成串挂于胸 前。 • 妇女下身着用火草或白布、青布加工制 作的百格裙,裙长及地。 • 腰系自制的白麻布腰带,带上绣有花、 叶图案。 • 脚穿布鞋或胶鞋。 • 这种装束长裙摇曳摆动,显得购娜多姿, 独特的风韵,使人见之不忘。
“服 麻饰 布改 衣造 ”
--
云南傈僳族服装用一种绒布,只有一面有绒,另外一面 光滑,绒毛0.8毫米左右,非常细非常密,满满的布满, 布料很重,不易褶皱,绒毛压倒后显示白色,能立刻还 原,戎毛弹性强,质地硬。
金 丝 绒
建议
• 利用金丝绒着重制作具有傈僳族特色的 马甲,可以成为一种傈僳族特有的风尚。
傈 僳 族 服 饰
傈僳族居住在大理地区的傈僳族,新中 国成立前,大都是居住在高寒山区,穿 着都用自己栽种的大麻籽剥下的丝皮加 工制作的衣服,傈僳族群众叫它“麻布 衣”。
傈 僳 族 服 饰
• 典雅、美观、大方。不同地区的傈僳族妇女因服 饰颜色的差异而被称为白傈僳、黑傈僳、花傈僳。 • 白傈僳妇女普遍穿右衽上衣、素白麻布长裙,戴 白色料珠; • 黑傈僳妇女多是右衽上衣配长裤,腰系小围腰, 缠黑布包头,戴小珊瑚之类的耳饰; • 花傈僳妇女喜穿镶彩边的对襟坎肩,搭配缀有彩 色贝壳的及地长裙,缠花布头巾,耳坠大铜环或 银环 • 男子服饰最早模拟喜鹊的颜色与样式,称喜鹊服。 • 上衣是麻布短衫,下穿及膝黑裤,缠黑布包头。 傈僳族男子多喜欢在腰间系一条羊毛彩带,肩背 革制箭包、砍刀等物。
2024年四年级品社下册《少数民族之乡—云南》教案2浙教版
1.请列举出云南的三个少数民族以及他们的特色文化。
答案:傣族(泼水节)、彝族(火把节)、藏族(晒佛节)。
2.请描述云南的自然环境对当地少数民族生活的影响。
答案:云南的自然环境多样,高山、平原、盆地等地形都有,这种多样性为少数民族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得他们的生活方式多样化。例如,傣族生活在热带地区,以水稻种植为主,而藏族生活在高原地区,以畜牧业为主。
案例研究法:分析具体的少数民族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其文化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项目导向学习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云南特色文化展示的项目制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1)导入:播放云南风光宣传片,引导学生关注云南的美丽景色,激发学习兴趣。
(2)讲授:教师简要介绍云南的基本情况和少数民族文化特点,为学生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讲授、小组讨论、案例研究和项目导向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通过播放云南风光宣传片和展示图片,我成功地引起了学生对云南的兴趣,让他们对云南的自然风光和多元文化产生了好奇。同时,小组讨论和案例研究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让他们在讨论和分析中更好地理解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化。然而,我在项目导向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和任务分配不够明确,导致一些小组在完成项目时遇到了困难。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云南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傈僳族服饰文化探议
傈僳族服饰文化具有重要的文化内涵。首先,它反映了傈僳族人民对自然的敬 畏和对生活的热爱。在服饰中,他们运用了大量的自然元素作为图案和色彩, 如山花、水草、蝴蝶等,这些元素既美观又具有象征意义。其次,服饰文化体 现了傈僳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他们亲手制作的衣服和饰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 还反映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态度。最后,服饰文化还是傈僳族社会传统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象征意义。
傈僳族服饰文化探议
目录
01 一、傈僳族的服饰文 化
二、傈僳族服饰文化
02 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 涵
03 三、傈僳族服饰文化 的现代传承与保护
04 四、结语
05 参考内容
傈僳族是中国云南省的少数民族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氐、羌等民族。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傈僳族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本次演示将从 傈僳族的历史、地理、文化背景入手,深入探讨其服饰文化的内涵、传承性服饰图案的特点和文化内涵
福建宁德霞浦地区畲族女性服饰图案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 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服饰图案以其精美的制作工艺、多样的表 现形式和寓意深刻的题材内容,反映出畲族人民独特的美学追求和深厚的文化 积淀。
在现代社会中,畲族女性服饰图案不仅被视为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在新 的历史背景下展现出新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融, 畲族服饰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以满足现代人们对于审美和实用性的需求。
三、艺术价值:畲族女性服饰图 案的造型美感和艺术表现手法
福建宁德霞浦地区的畲族女性服饰图案具有独特的造型美感和艺术表现手法。 这些服饰图案在色彩搭配、构图布局和表现形式等方面都展现出了高超的艺术 价值。
在色彩搭配方面,畲族女性善于运用对比鲜明的色彩,使图案产生强烈的视觉 冲击力。例如,她们常以红色、黄色、蓝色等鲜艳的颜色为底色,再配以白色、 黑色等点缀色,使整个图案显得更为生动活泼。
少数民族服装
少数民族服装云南有25个少数民族。
它们是阿昌族,白族,布朗族,布依族,傣族,德昂族,独龙族,哈尼族,回族,景颇族,基诺族,拉祜族,满族,苗族,蒙古族,纳西族,怒族,水族,藏族,佤族,瑶族彝族,壮族,普米族,傈僳族。
云南民族的服饰很具有观赏性,同时也会对我们日常生活的装饰、穿着起到创造性的艺术上启发。
上两期介绍了16个民族的服饰文化,本期简要介绍9个民族的服饰。
云南民族服饰文化1、怒族怒族是中国人口较少、使用语种较多的民族之一,在云南主要分布在怒江、迪庆一带。
怒族服饰的风格古朴素雅,妇女穿右开襟上衣,长及脚踝的裙子,套黑色或红色的坎肩;年轻姑娘喜欢在裙外系有彩色花边的围腰,已婚妇女的衣裙上都绣有花边。
妇女头部及胸部多用珊瑚、玛瑙、贝壳、料珠、成串的银币装饰,戴钢质大耳环垂于肩部。
男子的传统服饰为交领长衫,及膝长裤,穿时前襟上提,束腰带,扎成袋状,以便装物。
蓄发,用青布或白布包头。
裹麻布腿。
男女都喜欢用红藤作缠头和腰箍。
怒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
怒族2、水族水族主聚居在黔桂交界的龙江、都柳江上游地带,以及云南省富源县也有水族村落分布。
鱼是水族的图腾,饭稻羹鱼是水族的重要社会习俗。
水族在服饰上禁忌红色和黄色,特别禁忌大红、大黄的热调色彩,而喜欢蓝、白、青、三种冷调色彩。
他们不喜欢色彩鲜艳的服装,相反,他们喜欢色彩浅淡素雅,认为这才是美的。
这表达了水族独特的单一的服饰审美观,那就是朴素、大方、实用。
水族喜好白色、青色和蓝色,服装一般以青色和蓝色为主色,以白色作为装饰点缀。
近些年来墨绿色也成了水族服饰的主色。
水族男子服饰变化较大,清朝强制改装前,水族男子长发绾髻,穿无领无扣长衣,系腰带。
水族3、藏族藏族是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上、使用藏语的民族,是中国及南亚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在云南主要居住在香格里拉一带。
约略而言,由于自然条件,生产方式、历史的不同,藏族服饰异常丰富多彩,差异颇多,不胜枚举,有些地区,县于县、乡与乡之间都有较大区别。
民族特色教案2多彩的傈僳族服装
多彩的傈僳族服装一、设计意图:本班的幼儿大部分都是傈僳族,由于本土环境因素,幼儿已经对自己的民族有了浅显的认识,为在此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培养幼儿对民族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我特别设计了《多彩的傈僳族服装》。
二、活动名称:社会:认识活动三、活动内容:《多彩的傈僳族服装》四、活动目标:1、幼儿认识本民族服饰的特点。
2、感受民族服装的艺术美。
3、知道傈僳族是少数民族之一,增强民族的自豪感。
五、活动准备:1、傈僳族服装一套。
2、幻灯片。
六、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1、小朋友知道老师穿的这身服装是哪个民族的吗?(傈僳族的)2、谁知道我们国家共有多少个民族?(56个民族)3、教师小结:我们中国共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其他民族人口较少,人口较少的民族叫少数民族,傈僳族就是少数民族之一,今天老师穿的这身衣服就是艺术化了的傈僳族服装。
现在老师带小朋友们去欣赏多彩的傈僳族服饰。
(二)结合幻灯片,引导幼儿认识傈僳族的服饰特点,感受民族服装的艺术美。
1、教师播放幻灯片一:(1)提问:小朋友有没有见过这两种傈僳族服饰?(见过)(2)教师补充:这是傈僳族的女士服装,分为无袖的上衣和长裙。
傈僳族女士服饰大多为两种颜色,一种为手工编织的白色布料,另一种为金绒的黑色布料。
每逢傈僳节庆时,大家都会穿着傈僳族服饰隆重出席活动。
2、教师播放幻灯片二:这是傈僳族男士的服装,包括一个包头、一件大褂和一条腰带。
下身为黑色长裤。
傈僳族男士的服饰都是用手工编制的。
3、教师播放第三张幻灯片让幼儿欣赏后回答。
(1)教师:这张中的傈僳族服饰比前面幻灯片中的有什么不同?幼儿:比之前的更漂亮、群子是短的等等。
(2)教师:这是人们经过加工改造后的服饰,分无袖或短袖上衣、有的上衣是圆领的,下身是短裙,平常也可以穿的,这样的服饰行动也比较方便的。
4、教师(放第四、五张幻灯片):(1)这两张中的服饰又与前面的有什么不一样呢?幼儿:衣服上的装饰比前面的多,太漂亮了。
傈僳族服饰
民族旅游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资源的开发策略————以腾冲傈僳族为例[摘要] 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标识,民族文化的“活的史书”,是民族文化“可视化”的缩影,是流动的“活文本”。
在民族旅游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民族服饰在民族旅游中作为一种文化资源被消费,民族服饰由原来的文化行为参与到经济行为中来,一方面提升了民族旅游的文化消费品质,另一方面通过民族服饰展示了自己的文化,并获得经济回报。
通过对民族旅游与服饰文化资源的关系研究,分析腾冲傈僳族服饰的特点和开发现状,提出民族服饰参与民族旅游的保护性开发策略。
[关键词]民族旅游;傈僳族服饰;文化资源;开发策略傈僳族民族服饰作为腾冲地区特色文化资源,对旅游者形成巨大的吸引力。
保护得越好,其价值也就越大,知名度也就越高,旅游业和其他相关产业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这种良性循环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模式之一。
一、民族旅游与民族服饰文化资源关于民族旅游的内涵,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诠释。
美国著名的旅游人类学家柯恩在论述东南亚少数民族群体在旅游活动中游客与当地民族之间互动关系的文章中首次明确地将“民族旅游”定义为:“针对政治上、社会上不完全属于该国主体民族的人群,由于他们的生态环境或文化特征的旅游价值,而进行的一系列观光旅游”。
另一位美国旅游人类学家布鲁诺也认为,民族旅游是“国外或国内的旅游者通过旅游可以观察其他群体,而这些群体不仅认为有明显的自我认同、文化和生活方式,而且他们通常被贴上诸如种族、国家、少数民族、原始、部落、民俗或农民的标签”。
以上两位作者都提到了民族旅游中观察对象的非主体、非主流性,也就是说是对边缘民族、少数民族人群的生活、文化、习俗等文化体验。
从旅游动机上来说,旅游者到民族地区旅游是为了获得一种“异文化”体验。
民族服饰的多样性与独特性在民族旅游中对旅游者显然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将民族服饰文化资源开发研究纳入民族旅游视野,实质上是基于民族地区文化独特性,将民族地区的经济形态、村落文化、民族风俗、山川地貌等自然和人文的文化资源通过民族服饰产品的形式传递给旅游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傈僳族少女
举行文艺晚会
傈僳族舞蹈
因地区不同而异,怒江流域的民间舞蹈只舞不歌,完全以竖笛(与羌笛相
似)、横笛、琵琶、二弦等与北民族乐器和自制的弹拨乐器“达比亚”为舞蹈
伴奏。舞蹈名称一般以舞步动作为名,更多的随乐曲名称而定。每逢节日、播 种和收获后,人们都要跳被称为“迷依刮克哦”的自娱性《生产舞》。这个舞 蹈据说产生于17 世纪,当时的傈僳人还处于以狩猎和采集野果为生的时代,舞 蹈只能以模拟各种动物为主。在后来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傈僳人学会了务农, 渐渐把模拟动物的原始舞蹈改进成为表现农务的《生产舞》。在圆圈舞蹈中, 人们以各种模拟姿态细致地表现人们挖地、种玉米、锄草、收获归仓等内容。
而且至今在舞蹈中还保留了一段模拟动物的“打猴子舞”,为舞蹈增添风趣。
这个舞蹈没有任何的伴奏与伴唱,完全以舞者全脚掌跺地作舞的声音为舞蹈节
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北民族乐器和自制的弹拨乐器“达比亚”为舞蹈伴奏。 舞蹈名称一般以舞步动作为名,更多的随乐曲名称而定。每逢节日、播种和收 获后,人们都要跳被称为“迷依刮克哦”的自娱性《生产舞》。这个舞蹈据说 产生于17 世纪,当时的傈僳人还处于以狩猎和采集野果为生的时代,舞蹈只 能以模拟各种动物为主。在后来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傈僳人学会了务农,渐渐 把模拟动物的原始舞蹈改进成为表现农务的《生产舞》。在圆圈舞蹈中,人们 以各种模拟姿态细致地表现人们挖地、种玉米、锄草、收获归仓等内容。而且 至今在舞蹈中还保留了一段模拟动物的“打猴子舞”,为舞蹈增添风趣。这个 舞蹈没有任何的伴奏与伴唱,完全以舞者全脚掌跺地作舞的声音为舞蹈节拍, 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少数居住在河谷地区的则以大米为主食,以苞谷、洋芋一类杂粮为辅。芋头 是傈僳族人比较喜欢吃的一种食物,又加上可以兼作粮食,所以,家家户户都栽 种芋头。
傈僳族普遍日食三餐。仍然习惯于饭菜一锅煮的烹制方法,即在做饭时,先 把米放入锅内熬煮,中间更换两次水,待米快熟时,放进青菜、白菜直至菜烂。 平时很少单做菜,饭菜合一的粥煮熟后,全家围着火塘就餐。用作煮粥的米通常 有玉米和荞麦。因大米种植较少,只有在节日或接待客人时才用大米做粥。
居住在丽江的傈僳族喜食阴玉米饭,所谓阴玉米是指秋天刚熟的玉米包,去 包叶后放入沸水中煮一下,然后阴干储存。食用时将玉米粒搓下,用木难舂去表 喜食玉米爆 成的玉米花。
傈僳族的肉食来源有家庭饲养的猪、牛、羊、鸡肉和捕猎的麂子、岩羊、山 驴、野牛、野兔、野鸡和河里的鱼,肉类的食用方法大都采用把肉抹上盐,放入 火塘中烧烤后食用。
烧烤肉食品是傈僳族人传统的吃法。不论是猪肉、牛肉和小鸡、鱼类都能烧食。
这种吃法味道鲜美香脆。这是由于这个民族长期以狩猎、采掘为生形 成的饮食特点。但是傈僳族不吃水牛、狗、猫、马肉。
常见的蔬菜有青菜、白菜、萝卜、芋头和各种瓜菜、薯类,辅以 橘子、桃、梨、等多种水果。因当地盛产漆油,所有菜肴均用漆油烹 制。如漆油炒鸡、漆油炖鸡、漆油煮甜酒蛋等。漆油煮甜酒被认为是
傈僳族
傈僳族 (英文名称Lisu Li-Su Lisaw)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发源于青康藏高原 北部,是中国、缅甸、印度和泰国的一个跨国性质的少数民族,主要 分布中心在中国原来的西康省(即现今云南省、四川省、西藏之间的 州县)和古代云南腾越州的坎底地区、江心坡地区(即现今缅北克钦 邦的葡萄县,为中国传统线和英国麦克马洪线东段之间的未定界领土 于1960年归属缅甸邦联而设立的)。
产妇补虚的上等食品。 傈僳族家家都养蜂,少则4、5群,多则十几群,每年秋季,家家 都酿酒,所用原料除玉米、高梁外,还喜用稗子,并以稗子酒最好。 酿酒时,先将原料捣碎,蒸煮后放酒药装坛封存,10天后即可启封冲
饮,度数不高,淡而醇,有解渴提神之功效。
傈僳族喜饮一种麻籽茶。制作麻籽茶时,先将麻籽入锅用微火焙 黄,然后捣碎投入沸水中煮6-7分钟,取出沥渣,汤仍入锅放盐或糖煮 沸即可饮用。麻籽茶洁白,多饮也像饮酒一样能够醉人。在贡山一带
历史由来
傈僳族渊源于南迁的古氏羌人,与彝族同一个个族源。 傈僳族的名称最早见于唐代著述。唐代史籍称“栗粟两姓蛮”或“栗蛮”及“施蛮”、“顺 蛮”,均属“乌蛮”,分布在今川、滇雅碧江、金沙江、澜沧江两岸等广阔地带;元明时多受 丽江诸地纳西族封建领主等的统治。16世纪中叶,因不堪纳西族木氏土司的奴役和战争的威胁, 大批傈僳族在头人括木必帕的率领下,向滇西北怒江等地区迁徙。在17-19世纪,该族人在起义 失败后又曾多次迁徙,一部份进入缅甸;一些人迁到老掴、泰国等。直至清代迁徙还在继续。
《傈僳族舞蹈》
陈玉先 绘
食俗
傈僳族主要聚居在中国南部云南省。绝大部分人居住在怒江两岸山上,粮食 只能种在很陡的山坡上。没有平坝,所以,很少有水田,只有在怒江两边稍平的 地方才能开梯田,种植水稻。山地只适合栽种苞谷、荞麦以及少量的鸡脚稗。
正因为这种地理条件,小麦产量极低,成本也很高,一般家庭很少吃上大米。 即使家庭生活比较富裕的人家,也只是逢年过节、或者招待客人时才能吃上一点。
的傈僳族,受当地藏族生活方式的影响,也有喝酥油茶的习惯。
重要节日
傈僳族群众过去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相信万物有灵, 有巫师。20世纪初,一些西方传教士进入德宏、怒江地区,传
入基督教和天主教。 1950 年以前,傈僳族人民行用自然历,借助花开、鸟叫, 将一年划分为花开月、鸟叫月、烧火山月、饥饿月、采集月、 收获月、煮酒月、狩猎月、过年月、盖房月10个季节月。主要 节日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腾 冲僳僳族群众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日过'刀杆节”。分两天活动, 第一天“下火海”,用栗柴烧成一大堆火炭,表演开始,五个 人赤脚围着火炭跳出跳进,然后“打火滚”,即在火炭上翻滚; “洗火脸”,即捧起火炭洗脸;最后把在火炭里烧烫了的铁链 子拿在手里传来传去,叫“拉火链”,表演完毕群众一起跳舞。 第二天“上刀山”,把32把磨得锋利的长刀,横绑在两根高四 丈的粗栗木杆上成梯子形,顶端有红旗、鞭炮,在一片鞭炮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