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合集下载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教育学知识与能力 核心考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教育学知识与能力 核心考点

模块一职业理念教育观(素质教育观)1、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例:班主任马老师常对学生说:“先学做人,后学做事,社会需要的是身体健康、和谐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只会死读书的呆子。

”这表明马老师具有()A.开拓创新的理念B.素质教育的理念C.自主发展的意识D.因材施教的意识2、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5):★★★★★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主动精神,注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着眼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

例:学习成绩一般的小丽在县舞蹈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班会上,班主任吴老师表扬了她:“一花一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彩。

”这表明吴老师关注()A.学生的个性发展B.学生的品行发展C.学生的知识习得D.学生的身心健康【参考答案】 A3、素质教育的内涵、外延素质教育的内涵(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2)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3)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4)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的外延(1)纵向,贯穿于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教育,在学校的范围内,素质教育存在于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2)横向,素质教育渗透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各个方面。

4、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性质一般性●强调教育的基础性,培养受教育者作为国家公民的基础素质特殊性●小学阶段:身体素质、自我意识、道德信念●初中阶段:正确认识自我、全面健康的自我认知、个性发展●高中阶段: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养成5、素质教育的特点(6)★★★★(1)全体性(教育为了每一位学生)(2)全面性(充分、全面的发展)(3)主体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4)未来性(立足于未来社会需求)(5)发展性(教学生学会学习)(6)基础性(注重打基础的教育)例:素质教育是面向每一个受教育者、以每一个受教育者为对象的教育,它面向每一个学生,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学校发展中的内涵与外延界定

学校发展中的内涵与外延界定

学校发展中的内涵与外延界定学校发展是一项复杂而多维的事业,涉及到教育质量、学校文化、社会服务、环境适应等多个方面。

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内涵与外延的界定不仅关乎教学质量的提升,也与学校的整体战略和生存发展息息相关。

内涵与外延的准确把握,能够为学校在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中找到定位,并确立长期的发展目标。

内涵的界定主要是指学校发展的基本特征和核心要素。

内涵本质上反映了学校发展的深度,是对教育理念、教育质量、教师素质、课程建设等方面的系统理解和总结。

在当今社会,学校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其内涵发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学校的教育理念是内涵的核心组成部分。

教育理念不仅关乎教育目标,还影响着教育方法和教学实践。

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需结合自身特色,制定明确的教育哲学。

这种教育哲学要考虑到社会的需求、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教育发展的趋势。

在实践中,成功的学校往往有着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如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这些理念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

其次,教师素质和专业发展是学校内涵的重要体现。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关键要素,其教育能力和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学校的整体声誉。

学校应注重教师的招聘、培训、评价和激励机制。

通过持续的专业发展,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培养他们的教育情怀。

这种内涵的强化能够为学校发展奠定稳固的基础。

课程建设是学校内涵的又一重要方面。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载体,其设计与实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知识获取。

现代学校应重视课程的多样性与灵活性,鼓励基于学生兴趣和需求的个性化学习。

同时,学校还应关注课程与社会实际的结合,促进学校与社会的互动,为学生提供更为广泛的学习和发展空间。

在内涵构建的过程中,学校的文化氛围同样不可忽视。

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良好的学校文化能够凝聚人心,推动学校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能够激励教师追求卓越,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应通过各种活动和制度建设,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团队精神和创造力,使学校文化成为其发展的动力源泉。

初中地理“四图”教学法

初中地理“四图”教学法

初中地理“四图”教学法初中地理“四图”教学法一、教学方法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素质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发展,培养和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最大课题。

素质教育主张中小学教育应是为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奠定基础的教育。

它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坚持五育并举,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又尊重个性、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

特别是实施地理素质教育,必须探索一条完全适合地理教学的教学方法。

因此,我尝试着总结构建了适合于地理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读图、填图、析图、练图”----四图教学法。

由于地理课程的教学,应该注重地图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知识传授与获得知识过程的统一;尽量从实际出发,结合地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地图进行分析论证与抽象;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收集、、分析地理地图信息并得出结论,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各层次地理知识,同时获得广泛的地理活动经验,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1.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主张中小学教育应是为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奠定基础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受教育者,着眼于教育的全过程,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素质教育的核心特征:主体性:认为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发展的动力是内在的,教育应当重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

2.人本主义学习论人类具有学习的先天潜能,在合适的条件下潜能和愿望就能释放出来。

学习者在感到学习内容与自己的目的有关时,才会产生意义学习;当发现学习材料不符和自己的学习目标或威胁到自己的价值观时,难以产生意义学习。

(3)当外部威胁降到最低限度时,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和同化那些威胁自我的学习内容,如果学生能够在一种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的环境里学习,就能够消除外部威胁。

(4)当外部影响对自我的威胁降低时,学生就会以不同的方式来接受经验,学习才能取得进展。

素质教育观的内涵外延及基本要求

素质教育观的内涵外延及基本要求

素质教育观的内涵外延及基本要求
一、何为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是旨在提高全体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换成大白话来说,素质教育就是全中国适龄孩童都能得到受教育的机会(目前中国的文盲率是全世界最低的),既全面发展,又关注孩子的特长个性的发展,在整个学生生涯中,要着重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素质教育从新课改后,开始发展为:
1、从教育者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发展成为以学习者为中心;
2、从教会学生知识,到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培养终身学习能力);
3、从重视结论,到重视过程更重视结论的转变;
4、教学中从关注学科,向关注人的转变。

换成大白话来说,现在的老师不能照本宣科了,需要把课堂变成以学习者为中心,教会孩子知识,更要教学他们如何学习获取知识,从知道答案,变成现在要让孩子参与到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来。

从教会孩子学习科目,到更关注孩子人的个性能力发展。

考试要诀:提素个性创两全、学习过人。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什么关系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什么关系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什么关系概念是认识对象的一种思维方式,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抽象表达。

对于一个概念来说,除了具有其核心的内在含义,还包括了其所有适用的实例或对象。

概念的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固有的本质属性和特点,而外延则是概念所包含的具体对象或实例。

内涵和外延是概念论中重要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内涵和外延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概念。

首先,概念的内涵是概念的内在特性和本质属性的集合,是概念所代表的思想或概念的内部构成要素。

概念的内涵反映了概念的本质和本质属性,是概念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和基本属性的总和。

内涵是概念含义的核心所在,它是概念存在和运作的基础。

与内涵相对应的是概念的外延,即概念所指称的具体对象或实例的集合。

概念的外延是概念所包含的实际对象或现实世界的具体事物。

外延是概念所指的具体范围,是概念所适用的实例或对象的总和。

概念的外延反映了概念所指的具体对象的范围和广度,是概念实际运作和应用的具体体现。

内涵和外延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和相互依存的特征。

概念的内涵决定了概念的外延,概念的内涵所表达的本质属性和特点决定了概念所适用的具体对象或实例的范围。

反过来,概念的外延也反过来影响概念的内涵。

外延的具体对象或实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概念的内在特性和本质属性,是概念内涵的具体表现。

综上所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密不可分的,相辅相成的。

内涵表达了概念的本质属性和思想内含,是概念思想的核心所在;而外延则是内涵的具体体现和实际运作,是概念所指的具体对象或实例的集合。

内涵和外延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概念体系,形成了概念的完整和准确的表达。

在认识世界和理解事物的过程中,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把握概念的本质含义和实际运作,从而更准确地理解和应用概念。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在教育理论界,人们对素质教育内涵与外延的认识是众说纷纭的,甚至可以说莫衷一是的,但我始终认为,党中央、国务院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认识和界定是明确而具体的。

透过我们对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素质教育的历次重要论述的学习,我们至少可以通过以下八个方面来把握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1、“一个方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我认为,这是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标志。

没有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就没有素质教育。

在这里,我们完全可以说,教育方针与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体两面的关系。

教育方针是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根本要求,而素质教育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或根本要求。

很遗憾,在不少学校,我们看不到教育方针;在不少校长的头脑里,很难完整地表述教育方针。

2、“一个宗旨”——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民族素质。

在这里,教育不仅仅要为每个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服务,更要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服务。

也就是说,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要提高民族竞争力。

3、“一个优先”——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从孔夫子开始,我国教育历来是强调先做人,后学习的。

很遗憾,极端的应试教育把我国这一优秀教育传统丧失殆尽。

总书记提出,素质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确实切中了当今我国教育之时弊。

这一点告诉我们,素质教育要弘扬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

4、“两个重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是1999年“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必须突出的两个重要培养目标。

这一重点培养目标的提出,使我国教育在培养目标方面突出强调了鲜明的时代特点。

5、“一个载体”——以全面实施国家课程方案为载体素质教育的抓手是什么?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这是不少教育工作者不断向我们提出的问题。

其实,自从我省本次素质教育工作一启动,我们就鲜明地提出一个观点:素质教育首先体现在国家课程方案里。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现代汉语中的实词表达概念,虚词一 般不表达概念。
如“的”、“吧”是语词但不表达概 念。
2、同一个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语词来 表达。——(同义词)
如:“鲁迅” “《阿Q正传》的作者” “土豆” “马铃薯”、“山药蛋”、“洋
芋”
“母亲”、“妈妈”、“娘”
“美丽”、“漂亮”、“好看”
“ 2米”和“6尺”
由一个外延较小的概念过渡到一个外延 较大的概念的推演过程。 如: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 级——资产阶级——阶级
2、概念的概括要注意的两点:
(1)概念的概括是由一个种概念过渡到 一个属概念,原概念和概括后的概念之 间具有属种关系。如果不符合这个条件 就不能叫概念的限制。
例如:由“雄伟庄丽的天安门广场到天安门 广场”不能叫概念的概括。
例如: a
b
学生
团员
妇女
党员
科学家
教师
有些a是b,并且有些b是a.
b a
五、全异关系
全异关系是指两个概念的外延没有任何 一部分重合的关系。
例如: a
b
学生
教室


正义战争 非正义战争
所有的a都不是b,并且所有的b都不是a.
a
b
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
1、矛盾关系:如果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 概念同时包含于一个属概念之中,并且 它们的外延之和等于其属概念的外延, 那么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就是矛盾关 系。如:正义战争 非正义战争
二、概念与语词
(一)概念与语词之间的关系 A、联系: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语词
是概念的表现形式,二者是紧密联系不 可分割的。 概念的形成和存在必须信赖于语词。 任何概念都是通过语词来表达的。 语词只有表达概念了才有意义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任何一个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这是概念的基本特征。

外延指所反应对象的具体范围、具体事物。

内涵指概念所反应的特征和本质属性。

在逻辑学的学术范围内,概念的逻辑结构分为“内涵”与“外延”。

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思维对象本质特有的属性的总和;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该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一切对象。

例如“国家”这一概念的内涵包括:他是阶级社会中所特有的政治实体,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统治、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是由军队、警察、监狱、法庭、立法机构和行政机构组成的暴力统治机器,等等。

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的数量或范围。

例如,“国家“的外延就是指古今中外的一切国家。

内涵是对一切外延特征的概括,外延是内涵表述的具体化。

如等腰三角形,这一概念的内涵是有且只有两条边长度相同的三角形,其外延则是等腰锐角三角形、等腰钝角三角形、正三角形。

内涵越大,外延就越小;内涵越小,外延就越大。

比如,人这个概念,内涵是"有理性的动物",外延就是所有的人类。

但是概念如果是"男人",那么内涵就比"有理性的动物"多了一点,就是"雄性的有理性的动物",而其外延就不是全部的人类了,就要排除其中的女人。

如果概念是"老男人",那么内涵又要再加入年龄的因素,进一步扩大,而其外延就要在排除了女人和年轻的男人之后,才能符合要求。

换句话说,你对一个事物的规定越多,符合规定的事物就越少;你对一个事物的规定越少,符合规定的事物就越多。

但是,在文学作品中有例外。

由于形象是普遍的特殊显现,在其内涵以及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上给读者的想象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也就是说它是要求这个“特殊”的积极参与的构成过程,因而其外延就无法用概念确切的概括出来。

越特殊的形象其外延越难以穷尽,其原因就在于它越能容纳诸多的读者的构成,唯其如此,越是独特的就越是普遍的,即内涵越大其外延就越大。

素质教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素质教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素质教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素质教育是指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质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创造力和综合能力的教育方式。

其内涵和外延十分丰富,包括了多个方面的内容。

以下就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展开探讨。

一、内涵1. 个性发展: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性,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展现个性特长,实现个性化发展。

2. 创新能力: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

3. 综合素质:素质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审美素质等多个方面,使学生在各个领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4. 社会责任:素质教育倡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倡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注重学生对社会的贡献。

二、外延1. 教育内容:素质教育的外延包括了教育内容的改革,不再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

2. 教育方法:素质教育的外延还包括了教育方法的变革,强调体验式教学、问题式教学、合作学习等方式,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 评价体系:素质教育建立了更加科学全面的学生评价体系,不再仅仅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表现和发展状况。

4. 课程设置:素质教育的外延还体现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多元课程开发,包括体育、音乐、美术等各个领域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 师生关系:素质教育强调师生关系的建立,注重师生之间的互信、互助、互动,使教育更具人文关怀与温暖。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十分丰富,涵盖了个性发展、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社会责任等多个方面。

在实施素质教育时,需要全面考虑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评价体系、课程设置、师生关系等多个方面,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素质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素质教育的概念厘清和内涵外延疏理

素质教育的概念厘清和内涵外延疏理
第 十 五 卷 第 二 期 安 徽 电气 工 程 职 业 技术 学 院学 报 V 11 , o 2 o. 5 N . J UR A F A HU L C R C L E G N E I G P O E S O A E H I U OL E E O N LO N I E T I A N IE R N R F S I N LT C N Q E C L G E
度 的影 响 。本 文试 图在 对理 论界 已有研 究 成果 的基 础上 , 回归 人本 教育 的本性 , 清素 质教 育 的基 本概 厘 念, 疏理 素质 教育 的 内涵与外 延 , 为素质 教 育理论 研究 和实 践 活动 的深化 起到 辅助作 用 。 一 Nhomakorabea、
素质教 育基 本概 念 的界定
对一 事物 的研究 , 基础 性 的工作 就是 清晰界 定 这一 事 物 对 象 。同样 , 素 质 教 育 的研究 , 最 对 基本 概 念 的定义是 一个 首要 的 问题 。哪 么 , 么是 素质教 育 呢 ?这个 问题在 国 内外教 育 辞 书 中 尚未 见 到现 成 什
a lr un v l p n . l-o d de eo me t K e r s: u lt d c to y wo d q aiy e u ain; c n e t o n tto o c p ;c n o ain; d noai n e tto
素质教 育 的教育 实践 和理论 研究 , 在上 世纪 9 是 0年代 我 国教 育 改革 深 化 过程 中 , 于 学校 教 育 教 鉴 学模式 不能 充分 满足受 教 育者全 面发 展要 求 的背景 下 提 出 的。在 近二 十年 的 素质 教 育 发展 过 程 中 , 理 论界对 素质 教育 的概念 、 内涵和 外延 多有 研究 , 但提 法多 样 , 表述不 一 , 这对 素质教 育 的开展 造成 一定程

谈谈你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谈谈你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讨论题目1.谈谈你对学习比较教育课程的认识2.“什么是教育”谈谈你的理解3.你对素质教育的理解4.谈谈阅读与写作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5.你准备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这门课程?要求1.从上述5个问题中选择其中1个论文题目(不少于3000字)2.不许照抄教材,否则为零分。

谈谈你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一、引 言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界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一个本土化概念。

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或教育价值观念,其初衷在于纠偏:纠正中小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之偏,纠大学教育过分专业化之偏。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讨论,教育理论界对素质教育、素质的内涵和特征等问题已达成了一些共识。

学者们认识到素质教育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发展的体系,没有也不应该有固定不变的模式。

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有效成长的教育。

素质的内涵具有时代的特征,不同的时代要求不同的素质。

那么,何谓素质教育呢?文辅相认为,素质教育是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向等因素全面而和谐地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从而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关于素质这一概念,心理学与教育学有着不同的解释。

心理学认为,素质是由遗传或先天因素决定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特点,对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有重要作用。

教育理论界的许多学者认为,素质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大。

素质既包括先天遗传特征,又包括后天习得的素养。

素质着重表示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

至于素质的特征,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1)内潜性。

素质是人的潜能,不但遗传素质是与生俱来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也必须内化为人身心组织中的稳定因素才能视为素质的形成。

人的素质的外化必须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方能实现。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什么意思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什么意思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什么意思概念在哲学和认知心理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研究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知识结构和认知过程。

那么,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到底是什么意思呢?1. 内涵的定义概念的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包含的基本特征和本质属性。

换言之,内涵代表了一个概念的内在含义和特征,是构成该概念的核心要素。

举个简单的例子,对于植物这个概念,其内涵包括生物体、具有细胞结构、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等特征。

内涵决定了概念的范畴和边界。

2. 外延的定义概念的外延是指适用于该概念的具体实例和对象的范围。

外延代表了概念所涵盖的实际对象或个体,是描述概念所指的具体事物的范围。

以植物这个概念为例,其外延包括了树木、草本植物、蔬菜等具体的植物物种。

3. 内涵与外延的关系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内涵决定了外延,即概念的核心特征和本质属性决定了适用该概念的具体实例和对象范围。

内涵和外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概念体系。

4. 实例分析以动物这个概念为例,其内涵包括了能够自主运动、进行代谢活动、具有感知能力等特征。

而动物的外延则包括了狗、猫、大象等具体的动物物种。

内涵和外延的关系可以通过这个例子更加清晰地理解。

5. 总结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认知科学中重要的概念,它们帮助我们理解和分类世界中的事物。

内涵代表了概念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外延则表示了该概念所适用的实际对象范围。

内涵和外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彼此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概念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深入研究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认知过程和知识结构,从而提升我们的认知水平和分析能力。

外延与内涵的辨析知识分享

外延与内涵的辨析知识分享

外延与内涵的辨析逻辑的内涵和外延间的关系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逻辑学的学术范围内,概念的逻辑结构分为“内涵”与“外延”即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两个最基本特征。

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思维对象本质特有的属性的总和。

例如“国家”这一概念的内涵包括:他是阶级社会中所特有的政治实体,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统治、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是由军队、警察、监狱、法庭、立法机构和行政机构组成的暴力统治机器,等等。

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的数量或范围。

例如,“国家“的外延就是指古今中外的一切国家;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该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一切对象具有概念内涵的所有对象构成的类,就构成该概念的外延。

如"人"概念的外延,反映有人的本质属性的人体构成的对象类。

相对于"人"的对象类,"男人","女人"为子类,"鲁迅","姚明"等为分子•分析概念外延的最低层次是分子、个体,不能任意护展至分子、个体组成部分•如"四川大学"属于"学校" 的外延,但"四川大学"的一部分"四川大学计算机系"却不属于"学校"外延。

内涵是对一切外延特征的概括,外延是内涵表述的具体化。

如等腰三角形,这一概念的内涵是有且只有两条边长度相同的三角形,其外延则是等腰锐角三角形、等腰钝角三角形、正三角形。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成反比关系:内涵越少,外延越大;内涵越多,外延越小。

比如,人这个概念,内涵是"有理性的动物",外延就是所有的人类。

但是概念如果是"男人",那么内涵就比"有理性的动物"多了一点,就是"雄性的有理性的动物",而其外延就不是全部的人类了,就要排除其中的女人。

第六讲 素质教育

第六讲     素质教育

第六讲素质教育第一节素质教育1.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与“应试教育”相对而提出的概念。

根据1993年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思想,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教育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素质教育的要点:(识记)(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地、主动地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2.素质教育的要义①面向全体——每一位适龄儿童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成功。

②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学生德、智能、体、美各方面的素质。

(“全面发展”不等于“均衡发展”)③主动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求知、主动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

3.实施素质的宗旨、重点和目标①实施素质有宗旨——提高国民素质。

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③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造就“四有”新人。

4.实施素质教育的总要求:“三个面向”和“四个统一”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四个统一——学习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统一,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统一,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统一。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对素质教育是怎样论述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素质教育的定义及意义

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素质教育的定义及意义

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素质教育的定义及意义素质教育是一种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尊重个体差异和差异性、倡导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

它的内涵是帮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得到提高,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他们的自我认知、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创造,成为有温度、有态度、有担当的人。

素质教育的外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素质教育内涵的提高素质教育倡导尊重个体差异,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同时,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素质教育还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在关注社会的同时,积极为社会做出贡献。

学生应该具有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能够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努力。

二、素质教育外延的拓展1.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倡导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还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人际关系、兴趣爱好等方面。

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和活动,让学生在各方面都能得到提高。

2. 尊重个体差异素质教育强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无论是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还是评价方式,都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

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条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便他们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更多的机会。

4. 注重品德教育素质教育注重品德教育,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在关注社会的同时,积极为社会做出贡献。

学校应该重视道德教育,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5. 重视实践教育素质教育强调实践教育,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形成良好的实践能力。

学校应该重视实践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质教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摘要]本文根据“素质”的原有含义、人的个体属性和人的社会属性,阐述了“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和外延。

图示了人的素质和智力金字塔的构成要素。

详细说明了如何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

同时提出素质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一项庞大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素质教育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成就,应试教育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的情况下,为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全面要求而提出的战略性教育体制,是促进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完美结合的科学教育理念。

我国的素质教育刚刚起步,需要不断的探索、完善和发展。

“素质教育”一词尽管使用很多,但就其构成要素、内涵与外延仍需要明确。

一、素质教育的定义
《词海》中“素质”一词的含义是:(1)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2)指事物本来的性质;(3)素养,即日日修养,经常修习涵养。

因为人的“先天的特点”和“本来的性质”是固有的,不需要后天的教育,因此,“素质教育”中的“素质”应该是“素养”的同义词,所以,“素质教育”也可以称为“素养教育”。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等五大需要。

马克思认为人的根本属性是社会性。

因此,教育的目标既要满足人的需要,又要满足社会的需要,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实现人的生活的幸福和社会的发展。

“素质教育”的含义应为:培养新生一代,使之具有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艺术思想修养等,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全过程。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素质教育的内涵
人的素质主要包括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等五种素质(图1)。

其中,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体现了人的个体特性,而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体现了人的社会性。

我国的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主要致力于提高受教育者的科学文化素质,而把其他素质的提高放在次要的地位。

每项素质又包含多个方面(图1),每个方面均不可或缺,否则,人的发展失去了平衡,发展不足的方面将在以后的个人生活或社会活动中会出现困难,或出现不和谐的情况。

根据素质的内涵,素质教育主要抓好从以下四个方面:
1.培养学生的智力水平,造就服务社会的本领
智力通常叫智慧,也叫智能,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智力水平也就是“智商(IQ)”。

合理的智力结构是多层次的,其中创造力位于“智力金字塔”的顶部(图2)。

应试教育以“高考”为指挥棒,以“高学分”为教育目标,教学内容为“数理、化、语、数、外”,教育方法上采用“灌输式”或“填鸭式”,学生成为缺乏积极主动性的知识受体;教育方式采取“一刀切”,或只关心优等生而忽视差等生;教育效果为“高分低能”、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创新能力。

从智力结构上看,应试教育只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容量,训练了学生的记忆力,但由于教学场所脱离社会生产和自然存在,教学环节缺乏实践内容,教学过程缺乏引导和激励,致使学生的观察力欠缺,所学知识零碎,难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思维力和创造力的潜能没有得到发掘。

而素质教育改变了应试教育的弊端,以培养从事各种行业的社会劳动者为教育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受教育者各方面的智力水平得到全面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实现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大批富有创造力的人才,而创造力是建立在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能力基础上的综合能力。

古往今来的科学家无一不是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渊博的知识基础的。

智力中各项能力的培养都渗透到学校开设的各门课程之中,如实验课注重学生观察力的培养,理论课注重学生想象力、思维力的培养。

每门课程都对人的智力的开发有益,正如培根所说:“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2.培养学生的非智力水平,塑造完美的人格
非智力水平也就是“情商”(EQ)。

情商又称情绪智力,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

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

非智力因素是一个人能动性的主要体现,是智力因素得以提高的保证,是素质教育中最核心的内容,是教育目标实现的动力系统。

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一个人的成就取决于非智力水平,而不是智力水平。

古往今来,无数在事业上大成者都具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

这些素养的形成一方面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艰苦磨练,正如孟子所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伐其身行,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可谓逆境出人才,另一方面需要内心世界的修炼,既能安于贫困,“胜不骄败不馁”,又始终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并不断学习和思考,蓄积崭露头角的力量。

良好的非智力水平应该包括以下几个个方面:(1)对工作有高度的责任感;(2)勤奋好学,刻苦工作;(3)为了实现理想勇于克服各种困难;(4)虚心学习和实践;(5)坚信自己的事业一定成功;(6)有进取心;(7)认识自己的情绪和别人的情绪,妥善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因为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

认知他人的情绪,有利于与他人正常交往,实现顺利沟通;(8)较好的人际关系的管理能力,即领导和管理能力。

教育专家郝建认为一个没有缺陷的精神面貌应该包含勤奋、不怕困难、认真做事、追求卓越、勇于承担责任、关爱他人、谦虚、热爱自然、感恩、奉献等十大精神。

通常所说的心理的健康应该是各种非智力水平的外在状态。

应试教育忽视了人的精神需求,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形成,致使受教育者走向社会后难以妥善处理个人情感、无法适应瞬息万变而又复杂多样的社会生活,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甚至出现病态人格和各类心理疾病。

而素质教育改变了应试教育的弊端,尊重个体的多样性,注重培养独立人格,创造条件磨练个人的意志,使受教育者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足够的生存和发展潜能和饱满的生活热情。

3.加强体育锻炼,拥有健康体魄
身体素质是素质要素中唯一的一种物质性的因素,是其它非物质性要素的载体。

通过合理膳食、科学锻炼和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就能实现躯体的健康。

4.提高道德素质和政治思想素质,实现人生价值
从小培养学生在家庭、班集体、学校等群体中助人为乐、尊老爱幼、拾金不昧等良好的社会公德,并将爱国主义、共产主义信念、社会主义制度及党的路线、
方针、政策的教育贯穿在其个体成长的整个阶段,只有自觉遵守社会的、道德的种种行为规范,才能充分发挥一个人的聪明才智,造福于社会,也受益于社会。

三、素质教育的外延
素质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应局限于学校教育,而应该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需要全社会的参与。

父母是一个人的第一任老师,对子女的教育起着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是教育的主导者。

社会是无声的老师,深刻地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及成长道路。

因此,培养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队伍自身的素质、净化社会不良风气均在素质教育的范畴之内。

教育质量的提高受到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要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中央政府、各级教育部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每一个家长、每一个学生和每一个公民的长期不懈努力。

相信,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就业压力的减少,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素质教育能实现其最终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