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房产数据的住宅容积率多尺度时空特征_以广州市为例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房价数据采集及可视化分析应用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房价数据采集及可视化分析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cb11f12e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c5.png)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房价数据采集及可视化分析应用作者:石慧陈培辉来源:《计算机时代》2021年第08期摘要:在“房住不炒”定位下,住房選购成了广大市民比较关心的问题。
把大数据分析技术引入到房价分析,利用Scrapy爬虫框架对广州房价线上数据的爬取,经清洗和可视化,把影响房价的要素以可视化的形式予以呈现。
与传统方法相比,大数据分析技术在数据采集及可视化分析应用方面优势明显。
关键词:大数据分析; 可视化; 爬虫框架; 房价数据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21)08-71-05Housing price data collection and visualized analysis with big data technologyShi Hui, Chen Peihui(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Shanwe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Shanwei, Guangdong 516600, China)Abstract: Under the positioning of "housing without speculation", the purchase of housing has become a concern of the general public.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big data analysis technology into the housing price analysis, and the online data of Guangzhou housing price is crawled by using the Scrapy crawler framework. After cleaning and visualization of online data, the factors affecting housing price are presented in the form of visualization.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methods, big data analysis technology has obvious advantages in applications of data collection and visualized analysis.Key words: big data analysis; visualization; crawler framework; housing price data0 引言网络数据采集是通过网络爬虫[1]等技术从互联网采集数据的过程。
基于多源数据的社区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合理性评估研究——以广州市越秀区为例
![基于多源数据的社区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合理性评估研究——以广州市越秀区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bec40aea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15.png)
体 现 了 从 过 往 依 据 住 房、人 口 规 模 进 行 配 置 向 综 合 考
虑 居 民 出 行 的 时 空 状 态 进 行 配 置 转 变,但 在 实 践 中 面
临社区生活圈的理念难以转化成指导规划落地的实际
方 法 [2] 。
1 社区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合理性评估体系构建
城市建筑
城乡规划·设计 2020 年 2 月第 17 卷总第 346 期
基于多源数据的社区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
布局合理性评估研究
——以广州市越秀区为例
梁伟研,姜洪庆,彭雄亮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广东广州 510641)
摘要 :社区生活圈日益成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多源数据,以广州市越秀区为例,以教育、医疗、养老
assessment system, and optimizing the configuration of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for the elderly.
Key words: multi-source data; community life circle;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layout rationality
划管理单元优化组合,在划分社区生活圈时,应结合社区
福利、文化体育、社区服务、便民商业 6 类公共服务设施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设施的覆盖水平,开展社区生活圈的公共服务设
施布局合理性的评估研究,并提出社区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优化的行动计划,建立动态的社区空间影响评估体系,提出老年人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优化指引等设施优化策略。
关键词 :多源数据 ;社区生活圈 ;公共服务设施 ;布局合理性
耦合多源大数据提取城中村建筑物——以广州市天河区为例
![耦合多源大数据提取城中村建筑物——以广州市天河区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619ec598700abb68a882fb04.png)
为了更好地了解城市内部结构,为城中村治理、改造 态的重要数据来源。因此 ,部分学者结合多源大数 提供科学依据,大量学者对城中村开展了相关研究。 据 对 城中村进行探讨。例 如 ,:Liu等 结 合 遥 感 影
早期的城中村研究,多以土地利用类型现状图、 像 、路网与兴趣点(POI)数 据 等 ,将城中村作为城市 调查问卷为数据源,从 土 地 利 用 规 划 、空 间 结 构 、社 用地类别提取出来;Niu等[15]和 Chen等M 融合多
第8页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第 34卷
l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数据主要包括天河区建筑物轮廓数 据 、腾 讯 用 户 密 度 (TUD)数据及兴趣点(POI)数 据 。
本文研究区广州市天河区(图 1)的行政区域面 积为 96. 33 km2,2015 年人口为 150. 61 万人[17]。20 世 纪 8 0 年代 以 前 ,天 河 区 由 大 量 传 统 村 落 构 成 ,随 着 3 0 多年来经济的迅猛发展,天河区逐渐成为广州
算 其 占 地 面 积 、楼 层 高 度 、建 筑 密 度 和 楼 房 间 距 信 息 ,通 过 随 机 森 林 方 法 对 上 述 特 征 进 行 训 练 以 提 取 城 中 村 。选取 广 州 市 天 河 区 作 为 研 究 区 ,将 城 中 村 识 别 结 果 与 实 地 调 研 数 据 、百 度 街 景 地 图 进 行 对 比 验 证 分 析 。结 果 显 示 :城 中
会 治理及改造模式等方面对城中村进行探讨[3 1 ]。 源大 数 据 ,识别出广州市天河区与越秀区建筑物功
但这些方法可能受到人为因素、时间和空间等限制, 能 ,并对城中村空间结构进行分析。虽然这些研究
导致数据获取效率较低[8]。随 着 遥 感 技 术 的 发 展 , 采 用 多 源 大 数 据 从 不 同 的 角 度 探 讨 了 城 中 村 的 提
基于房价潜力模型与中心性模型的居住区单元的饱和度分析——以广州市南沙中心城区为例
![基于房价潜力模型与中心性模型的居住区单元的饱和度分析——以广州市南沙中心城区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0bf0a8e0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70.png)
基于房价潜力模型与中心性模型的居住区单元的饱和度分析——以广州市南沙中心城区为例林剑铬;梁置铭;高川秀;倪雪敏;温秋霞;李官莲【摘要】选取南沙中心城区部分楼盘为居住区单元,建立房价潜力模型,衡量其购买与开发潜力,再建立中心性模型,分析各单元交通的通达性与基础设施的可达性,将潜力与中心性的水平差距定为饱和度,以反映各单元发展的饱和情况,按饱和度划分单元类型并探究不同类型的空间分布,联系现实并验证模型的正确性.【期刊名称】《城市住宅》【年(卷),期】2018(025)002【总页数】7页(P82-88)【关键词】房价潜力;中心性;居住区单元;饱和度【作者】林剑铬;梁置铭;高川秀;倪雪敏;温秋霞;李官莲【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正文语种】中文1 研究概况1.1 地区背景广州市南沙区于2012年和2014年先后获国务院批准为国家新区和自贸试验区,形成了“双区”叠加的发展优势,南沙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当前,广州市郊区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南沙中心城区的内部空间结构正处于快速变化期,同时房地产市场日益火爆,居住区呈现分散化发展趋势。
1.2 研究目的国内外对城市住宅发展相关理论与方法进行了较多探索与研究,大多围绕住宅供需角度进行,也有研究者在城市现有住宅发展水平基础上构建了城市住宅潜力指标体系。
基于此,本研究针对南沙中心城区,以住宅潜力模型和现有发展水平模型为基础,将潜力与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值作为研究核心。
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南沙中心城区楼盘进行统计与空间分析,得出居住区单元发展的饱和情况,划分类型并探究不同类型空间的分布特征,联系实际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并推而广之,尝试针对房地产购买与开发提出前瞻性建议。
2 研究对象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为南沙中心城区近年来开盘且在售的51个楼盘,位置如图1所示。
基于“多源多规”的广州市不动产统一登记平台设计与实现
![基于“多源多规”的广州市不动产统一登记平台设计与实现](https://img.taocdn.com/s3/m/c8891c0edd3383c4ba4cd289.png)
* 收稿日期: 2018—12—17 作者简介: 杨文杰( 1990—) ,男,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测绘地理信息化应用开发工作。 基金项目: 住建部科技计划项目( 2017-KB-016) ; 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 201704020201) ; 智慧广州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项目( 广州市工信委 项目编号: GZIT2016-A5-147) 。
第2期
杨文杰等 . 基于“多源多规”的广州市不动产统一登记平台设计与实现
17
据存储、并发用户登记业务办理和信息共享查询的要 求; 第二层为平台层,负责整个平台的后台服务、资源 监控、数据流管理、系统监控等功能; 第三层为数据资 源层,由不动产登记数据、空间数据、电子档案数据等 其他数据组成,负责数据的统一组织与管理,为应用层 各类系统平台的使用提供数据资源的支撑; 最顶层为 应用层,为各类用户( 登记机构、各政府部门、利害关系 人等) 提供实际的应用,包括业务登记的办理、信息的 协同共享交换、登记资料的公开查询等。 3. 3 平台关联设计
言
不动产统一登记前,广州市不动产登记工作开展 都是基于原有的各类土地或房地产业务系统的基础上 进行简单改造以达到不动产权证的发证工作要求,系 统功能实现的核心思想仅仅是为了满足登记业务部门 审批的案件管理需求,未能有效与不动产登记真正的 核心内容( 不动产单元) 进行统一关联管理,在这种情 况下,不动产登记业务的办理虽然能跟踪和监控土地、 房地产各个经办案件的流转、状态、转接,但是对房屋 管理的实体对象( 不动产单元) 的状态却没有很好地 进行监控,不能有效地建立起全广州的不动产登记簿。
居住区绿地率分区研究——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
![居住区绿地率分区研究——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f30f1a375901020207409ce4.png)
居住区绿地率分区研究——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袁媛韩焱张志君柳意云【摘要】现行控规编制中居住区绿地率指标较为单一,未能综合考虑地块的人口、经济等条件,未能更好地体现居住区的生态要求。
本文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双向角度,探讨居住区绿地率分区的确定方法:①遵循碳氧平衡原则,建立基于生态效益的随容积率变化的绿地率模型,并确定相应的绿地率分区。
②利用GIS平台,借鉴密度分区方法,构建基于经济效益的绿地率指标模型,确定相应的绿地率分级体系。
整合优化基于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两个维度的模型,最终形成绿地率分区与指标区间。
【关键词】开发控制;居住区;绿地率;番禺区1.引言随着城市蔓延的加剧,城市居住密度与开发强度的提高,绿地率对居住满意度的影响性最大[1],但我国居住区多采用“一刀切”的绿地率控制模式,且指标的确定缺乏技术依据,导致规划的权威性和科学性受到质疑和非议。
国外居住区绿地研究以生态住区建设和人居环境优化为主,立足现状保护和利用,结合当地地形、地物和环境,形成特色的规划布局[2]。
生态住区的环境生态研究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创造居住区绿地系统[3],关注居住区规划中出现的各类能源、环境及社会问题,探索不同层面改进居住环境方式[4-5]。
而从绿化、绿地指标控制等方面的研究较少[6]。
国内对于居住区绿地的研究集中于碳氧平衡分析、居民感知分析以及规划决策三个方面。
碳氧平衡分析体现为根据绿地的特性及固碳释氧能力,探讨居住区生态效益评价体系以及绿地定额问题[7-8]。
居民感知分析方面,实证分析居民满意度与居民环境态度影响下的居住区绿地的合理规模[1]。
规划决策方面,基于区域、城市(分区)、单元(场地)三个尺度进行绿地空间分析,建立一套与城市规划决策相对应的绿地扩图1 技术路线图图2 现行居住区绿地率指标确定体系(自绘)图3番禺区居住区规划绿地率数值及频数(自绘)图4 番禺区居住区规划绿地率分布图(自绘)图5 居住区规划绿地率与容积率关系图(自绘)展分析指标体系[9]。
基于GIS网络分析的公园绿地的可达性研究——以广州市花都区为例
![基于GIS网络分析的公园绿地的可达性研究——以广州市花都区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2dc8b724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b7.png)
70%, and the service level of park in the area needs to be improved.
关键词院城市公园;网络分析;引力模型;可达性;花都区
Key words: city park;network analysis;gravitational model;accessibility;Huadu area
摘要院为了有效地解决传统网络分析法在可达性分布上失真的问题,本文从公园绿地可达性角度出发,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在传统网络分析的基础上融入引力评价模型,得出广州市花都区公园绿地在步行整体可达性水平上表现出的空间分布现状与特征。
通过对研究区公园绿地可达性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淤三级城市绿地在绿地面积、服务人口数和距离其他镇(街)的距离上具有一定 的优势,可以为周围的居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这些公园大部分集聚于新华街道、花城街道和秀全街道。于花都区城市公园绿地总 体可达性分布不均匀,主要呈现为从由中心区而外的逐渐降低的放射状空间分布格局。具体表现为新华街道、秀全街道、花城街道和
1 数据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广州市花都区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 端,位于广州市北部,距广州市中心城区 22km,东连广州 市从化区,南靠广州市白云区,西邻佛山市三水区,西南连 佛山市南海区,北接清远市清城区,属珠江流域广花平原 一部分,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东西最长 52.5 公里,南 北最宽 28 公里,是广州市的工业发展区和重要交通枢纽。 2016 年,花都区下辖新华、花城、新雅、秀全 4 个街道办事 处和花东、花山、梯面、狮岭、赤坭、炭步 6 个镇,总人口 945053 人,全区面积 970.04 km2,有近 200 km2 的山地,湖 泊、水库,素有“省城之屏障,南北粤之咽喉”之称,境内山 清水秀、空气清新、景色宜人,有着“三山一水六平原”的优 美自然地貌。 1.2 数据来源 研究采用的数据主要包括广州市花都区行政区划图、 广州市花都区各街道人口数据、广州市花都区现有公园位 置及面积数据、广州市花都区道路交通网数据。 2 研究方法 网络分析(network analysis)是对地理网络、城市基础 设施网络进行模型化,其理论基础是图论和运筹学,主要 用于资源的最佳分配、最短路径的寻找等一个基本的网络 主 要 包 括 中 心(centers、链 Minks)、节 点(nodes)和 阻 力 (impedance)。本文以公园绿地的真实可进入点作为中心, 认为到达公园绿地入口即为进入公园绿地(为方便操作和 计算,对于开敞公园绿地,若边界 AB 均可进入,但从 AB 间任何点进入公园绿地均需经过 A 或 B,则 AB 间所有可 进入点以 A 和 B 代表),因此,每个公园绿地为多个中心 的集合,分别计算每个中心的服务区并将其合并作为该公 园绿地的服务面积。链为道路网络,将道路抽象为线建立 拓扑并构建城市道路网络数据集;节点为道路的交点;阻 力为在道路上行进所花费的时间[12]。 2.1 空间数据集构建 通过查询统计年鉴,我们获取了广州市花都区 10 个 街道的常住人口数据,将其输入 GIS 与广州市花都区街道 行政区划图进行数据连接,获得了广州市花都区不同街道 的人口密度区行政区划图的基础 之上,获得了广州市花都区城市公园绿地的名称、位置、面 积信息。本文所获取的广州市花都区交通数据集包括一级 道路、二级道路、三级道路,因本研究主要针对城市居民的 步行可达性进行分析,故排除了铁路及高速路交通网络对 可达性指标的影响。将上述街道划分、城市公园绿地的数 据和广州市花都区交通网络数据统一输入 ArcGIS 软件, 经过空间校正统一坐标系后,通过网络分析模块构建网络 数据集。同时通过空间分析功能,获得各个城市公园绿地 斑块和街道的几何中心及其对应道路数据。 按照文献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在引力评价模型的基础 上,根据服务人口比和服务面积比的概念[3],使用了城市公
数字治理视角下“互联网+政务服务”优化路径分析——以广东省广州市“一窗式”改革为例
![数字治理视角下“互联网+政务服务”优化路径分析——以广东省广州市“一窗式”改革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396ebce4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be.png)
2023年5月第26卷第10期中国管理信息化China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May,2023Vol.26,No.10势[6]。
第三,创新数字化的新型业务模式。
中小企业可借助自身数字化转型更为灵活的体量优势,进一步优化商业模式,突显经营模式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中小企业应厘清其产品或服务的优缺点,拓展优势,摒弃劣势,灵活地把增长性高的产品或服务作为支点,创新专项产品服务价值的溢价,改善产业链供应链的流通模式。
通过“专精特新”的发展之路,力争成为细分行业内的头部供应商。
此外,中小企业仍需加强与大型企业的深度合作,以提升企业的学习能力和持续发展动力。
5 结束语当前,国内外复杂形势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及健康发展。
为确保中小企业复工复产及健康持续发展,江苏省结合中小企业的特点出台了“苏政40条”等多项相关政策,实行了财税扶持、金融支持、降费减负、援企稳岗等“全方位”的帮扶措施,取得了积极显著的效果。
在举措实施过程中,中小企业应把握好相关政策的引导及扶持,深耕技术创新,借助“智改数转”的契机,通过“专精特新”之路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1]沈玉青.江苏:“链”上发力加快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N].江苏经济报,2022-09-13(A1).[2]武止戈,刘雨涓,周婧依,等.疫情背景下我国中小微企业金融纾困研究:基于文献综述的视角[J].现代商贸工业,2022(12):1-4.[3]周东洋.纾困和培优两手抓 推动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N].中国贸易报,2022-01-27(1).[4]江苏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帮助市场主体纾困解难着力稳定经济增长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J].江苏省人民政府公报,2022(5):5-13.[5]何雅琴,张飞.江苏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路径探析[J].内江科技,2020(9):124-125.[6]吕晓,吴有露,张云柳,等.复杂动态环境下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分析[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33-39.数字治理视角下“互联网+政务服务”优化路径分析——以广东省广州市“一窗式”改革为例王芷彤(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430073)[摘 要]政府治理向数字化治理转型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而“互联网+政务服务”作为促进政府治理转型的重要抓手,对于更好地将政府治理工具与互联网技术进行有机融合,从而推动数字政府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POI数据商业空间分布与集聚特征分析——以武汉市为例
![基于POI数据商业空间分布与集聚特征分析——以武汉市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ea809c90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8a.png)
第20卷 第12期 中 国 水 运 Vol.20 No.12 2020年 12月 China Water Transport December 2020收稿日期:2020-10-25作者简介:李湾湾(1995-),女,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大数据分析及应用。
通讯作者:董 燕(1974-),女,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GIS 开发与应用。
基于POI 数据商业空间分布与集聚特征分析——以武汉市为例李湾湾,董 燕,王 迪(昆明理工大学 国土资源工程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3)摘 要:城市商圈发展是判断一个城市商业水平的重要方面,研究城市商业网点的分布与聚集情况,有助于了解城市商业发展趋势与走向。
以武汉市主城区商业兴趣点与道路网为基准,采用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及热点分析法,对武汉市主城区商业网点空间分布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武汉市主城区商业空间分布形成了以多个聚集点为核心的“一轴多核”的分布模式,呈现出多核心多板块分散发展的商业规模;热点聚集区域与各商圈地域分布相吻合,并对周围附近区域影响显著,呈现出“高聚集,高影响”的集聚特征;不同类型商业网点分布具有空间差异性,购物服务形成“多密度,大聚集”的分布模式;餐饮服务、运动健身与教育培训呈现出“多密度,小聚集”的分布特征;住宿服务、休闲娱乐与生活服务表现为“少密度,小聚集”的分布特点。
关键词:POI 数据;商业网点;空间分布;集聚特征;武汉市中图分类号:P2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20)12-0141-03一、引言城市商圈是带动城市经济增长、调整城市经济结构以及塑造城市内部空间格局的主要因素。
商业网点分布的合理性对城市经济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满足人们消费需求尤为重要[1],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发挥城市商业服务功能研究城市商业网点的空间分布与聚集特征有一定的必要性。
居住区容积率分析
![居住区容积率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5167fcc89eb172ded63b74d.png)
居住区容积率分析【摘要】居住区容积率作为基本的定性定量控制指标之一,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直接影响着城市面貌、城市环境以及城市交通,与城市公共利益密不可分。
本文以广州市花都区住宅项目为例,针对居住区的容积率,对其相关因素进行系统科学的研究,分析、比较、总结得出满足城市风貌要求和适宜人居的容积率指标,为规划管理与规划编制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
【关键词】城市规划居住区容积率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初步形成控规的编制体系以来,容积率便作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基本的定性定量控制指标之一,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由于直接决定开发强度,容积率与开发商利益密切相关;同时,容积率大小也将影响城市的面貌、城市环境以及城市交通,与城市公共利益密不可分。
于是容积率往往成为规划管理部门与房地产开发部门之间矛盾的焦点,合理确定各地块容积率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1花都区居住用地概况2010年,花都规划建成区内居住用地(含村生活用地)44.88km2,占全区现状城镇建设用地35.59%,其中一、二、三类居住用地26.16km2,占现状居住用地的58.2%,村庄生活用地18.72km2,占现状居住用地的41.8%。
人均居住用地60.82m2,远远大于国家标准,原因在于花都现状人均用地指标偏高,而且面对的不仅仅是花都本地市场,不少高档住宅为广州以及珠三角等地居民购买。
花都区现状居住主要存在三个问题:(1)人均居住用地指标过高一方面是由于花都目前大量的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购房者为非花都本地人口,他们购买了花都的房子,但并落户花都或不经常居住在花都,造成人地分离的情况,导致居住用地总量大,但常住人口较少的情况;另一方面,目前花都村庄生活用地建设用地规模较大,人均130-156m2/人,出现大量的一户多宅以及空心村现象。
(2)居住用地布局分散除了中心城区外,外围居住区主要分布在山前旅游大道沿线。
1907_1968年广州建成区土地利用_覆被变化时空特征分析_纪芸
![1907_1968年广州建成区土地利用_覆被变化时空特征分析_纪芸](https://img.taocdn.com/s3/m/a6559855be23482fb4da4c99.png)
2009年2月F eb .2009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 OURNAL OF SOUT H CH I NA NORMAL UN I V ERS I TY (NATURAL SC I ENCE EDI T I ON )2009年第1期N o .1,2009收稿日期:2008-05-3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541002);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05943)作者简介:纪芸(1985-),女,江西贵溪人,华南师范大学2006级硕士研究生,Em ai:l 3789377@s i na .co m;孙武(1963-),男,甘肃武威人,华南师范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环境与资源经济学,Em ai:l s unw@scnu .*通讯作者文章编号:1000-5463(2009)01-0121-061907~1968年广州建成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时空特征分析纪 芸,孙 武*,李 国,蒋海荣,管国祥(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31)摘要: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对多种来源的图件进行扫描、修正、拼接、配准、矢量化等预处理后,新采用嵌套网格法统一提取各个时段广州市建成区边界,重建并获取了1907、1928和1968年广州建成区土地利用/覆被信息.在此基础上,结合其它历史文献,分析和总结了1907~1968年广州建成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907~1968年,广州建成区的土地利用类型构成均以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水域和交通用地为主,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的速率是具有波动性的.1907~1928年,交通用地面积增加幅度最大;1928~1968年,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未利用地增幅最为显著.60年间,随着建成区面积扩大,河流长度与水域面积在不断增大,但珠江主干的平均宽度却逐渐降低.关键词: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时空特征;广州建成区中图分类号:K 928.5 文献标识码:A现有土地覆被状态是以往的人类活动造成的,要实现模拟和预测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的变化,需要进一步了解分析现有土地覆被的历史状态,形成过程及成因.由于缺乏相应的TM 数据,关于广州市LUCC 的研究仅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如张新长等[1]以广州市海珠区为例,对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杨国清等[2]通过分析斑块和景观2个层次的格局指数变化,探讨了20世纪90年代广州地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特征.为使广州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研究更为系统和完善,本文利用大比例尺地形图作为数据源,重建并分析了1907~1968年广州建成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状况.1 数据来源与技术路线1.1 数据来源采用20张广东省城图(1907年绘制,比例尺为1 2500),12张民国十七年广州市1 10000的地形图(1928年广东陆军测量局绘制)和用作校正配准的1968年广州市1 10000地形图.其中,1907年德国工程师舒乐所绘的 广东省城内外全图(河南附) 集中反映了 有城-无城 的这段历史.同时,这张地图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由外国人测绘制作、在外国出版社出版的地图,而且是第1张用先进测量技术绘制的广州地图.地图上已经初步显现西关商业的兴起,沙面的繁荣.当时的租界东至西嚎口,西到新豆栏街,北到十三行,南到珠江边.1.2 技术路线首先对1907年和1928年图件进行扫描、修正裁剪、拼接后,运用ERDAS I M AG I N E 8.6软件将两期图件与1968年的广州市1 10000地形图配准.然后在ARCG I S 支持下,数字化三期图件,并新采用嵌套网格法来进一步提取广州市建成区边界,以重建和获取1907、1928和1968年广州建成区土地利用/覆被信息(图1).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将3个研究时段建成区内的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矢量图分别叠置,再结合其它历史文献,对1907~1968年广州建成区的土地利用/覆被结构和速率变化过程以及不同时期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空间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因为所获的早期图件的土地分类体系更接近于原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于1984年9月颁布发的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 所确定的分类体系,所以为了便于比较分析城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动态变化,本文并未采用2007年新颁的国标 土地利用分类 ,而是选用前者,将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8大类.1.3 建成区边界的提取鉴于不同研究时段建成区的范围确定标准不一致可能带来较大误差,而目前我国还未有统一、明确的方法和操作细则来界定城市建成区范围[3-6],本文遵循连续,合理,简易的原则,尝试新采用嵌套网格分析法来统一提取各研究时段广州建成区的边界.以民国时期广州市中心地带 维新路和惠福路相交处的十字路口为中心,首先在整张图幅范围内均匀布置大小一致的1km 1km 正方形大网格样方;在大的样方网格内再布置大小一致的0 25km 0 25km 的嵌套正方形小网格样方;以每一大网格样方为基本单元,计算各大网格样方内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所占的比重.根据统计,中国绝大部分城市的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所占比重大约等于或略高于10%[7-9],因此本文设定若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比重 10%,则将该大网格样方舍弃,反之保留;对保留下来的大网格样方内嵌套的小网格样方进行再分析,以每一小网格样方为基本单元,计算各小网格样方内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比重,若比重 10%,则将该小网格样方全部计入建成区,反之舍弃.考虑到河道是人类活动一个重要和不可缺少的空间,因此本文将大部分连通南北两岸的珠江河道也归入了建成区内.1:耕地;2:园地;3:林地;4:牧草地;5:居民点及工矿用地;6:交通用地;7:水域;8:未利用地图1 1907~1968年广州建成区土地利用/覆被图F ig .1 The land-use m ap ofG uangzhou urban bu ilt-up a rea from 1907to 1968122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2 广州建成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时空特征分析2.1 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利用G I S的统计分析功能对3个时期广州建成区内的各类用地面积、比重以及各时段土地利用面积净变化量和年变化率进行量算,得到不同时期各类用地面积变化状况(表1).从表1和图1可以看出:1907~1968年间,广州建成区的总面积共增加了2743 36hm2,其扩展的方向以向南,向东为主.3个研究时段内,土地利用类型构成均以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水域和交通用地为主,三者合计占建成区总面积的比重达到了70%以上.1907~1928年,除牧草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外,建成区内其它土地利用类型用地面积和比重都有所增加.其中,交通用地面积增加幅度最大,净变化量达到了140 54hm2,比重也由1907年的12 2%上升到了1928年的15 65%.1928~1968年,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未利用土地、水域和交通用地面积明显上升,其中尤以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未利用地增幅最为显著.从变化的剧烈程度来看,3个研究时段内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的速率是具有波动性的.除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未利用地外,其他地类总的趋势是前一时段剧烈,后一时段缓和.园地在1907~1928年的年变化率为12 79%,而1928~1968年仅为0 42%,前一时段是后一时段的30倍.综合分析近60年广州建成区土地利用变化,其总体趋势是:未利用土地和园地年递增幅度相对较大,分别达到了23 64%和5 41%;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林地和水域年递增幅度较为平稳,保持在1%~2%之间;耕地年递增幅度最小,牧草地年递减趋势明显.表1 1907~1968广州建成区土地利用面积变化T ab.1 T he a rea chang e of land use i n G uang zhou urban bu ilt-up area from1907to1968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地面积/h m2190762.8139.4548.2589.561005.95226.85303.7881.95 192896.34145.4078.07243.511012.28367.39436.85167.04196882.46169.7077.7802022.65511.33635.111263.92比重/%19073.382.142.604.8254.1212.2016.344.41 19284.116.193.331.8543.1315.6518.617.1219681.793.691.69043.9511.1113.8027.46净变化量/h m21907~192833.53105.9529.82-46.056.33140.54133.0785.09 1928~1968-13.8824.30-0.29-43.511010.37143.94198.261096.88年变化率/%1907~19282.5412.792.94-2.440.022.952.084.94 1928~1968-0.360.42-0.01-2.502.500.981.1316.42 1907~19680.515.411.00-1.631.652.051.7823.642.2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空间变化过程利用GIS空间叠置分析功能将1907~1968年3个研究时段广州建成区内的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矢量图分别叠置,以揭示不同时期广州建成区内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变化规律(图2).2.2.1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利用面积与建筑平均高度总体上是增加的,民国时期广州建成区的建筑物多为2~3层,平均高度约为10m,至1968年,建筑物多为5~6层,平均高度达到了20m左右[10];但在1907~1928年间利用面积几乎没有变化,这主要是由于广州这段时期受战争影响比较大,整个社会动荡不安,人口大量伤亡,部分人民为逃避战祸,纷纷移居海外.1918年,广州人口为70万余人, 1921年正式建市,城区范围有所扩大,人口增加到79万,而1925年回落为76万[11].此外,在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军阀、官僚和地主的剥削压迫下,农村经济,民族经济受到破坏,农民破产.据统计,1937年,广州市新开张的企业有3762间,倒闭歇业者5396间[11].直至1949年建国后,随着城市经济、现代工业的发展,旧城区的改造及新城区的开发,广州建成区面积以及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迅速向东,向南方向扩大.1968年,东界已到达京广铁路支线(今广123第1期纪 芸等:1907~1968年广州建成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时空特征分析州大道中路附近),向南则大致以今昌岗路为界.2.2.2 交通用地 广州历史悠久,且基本上一直在原址附近发展扩展,受历史因素影响很大,道路网形态总体上呈方格网状分布的特征,这在老城区中心附近特别明显.1907~1968年广州道路面积占整个建成区面积的比重分别为12 20%、15 65%、11 11%,据有关专家估算,像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道路面积占整个建成区面积的比重,至少应当达到20%,可见广州市一直以来道路面积占地比例较少,宽度比较狭窄.经统计分析后得出:1928年广州建成区人均道路面积4 92m 2/人,比1907年高出约11%;平均道路宽度约为9 53m,分别比1907、1968年多3 27m 、0 68m,1928年份数值偏高的主要原因是1921年市政厅成立后,首项规划就是决定拆城筑路,这次拆城修路开辟了城内各主干马路(规定宽15m 以上)及公园,是广州开埠以后在城市建设中的一大成就.与此同时,广三、广九和粤汉铁路的顺利完工,海珠桥的建立等使得这一时期广州的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2.3 水域 广州建成区的水域主要以珠江干流为中心,干支流纵横交错,河网密布,水系呈网状分布的特征非常明显.1907~1968年,随着建成区面积扩大,河流长度与水域面积在不断增大,但珠江主干的平均宽度却逐渐降低.1907年广州建成区内水域总面积303 78hm 2,其中珠江主干面积195 28h m 2,平均宽度为415 5m,大小支流共32条(主干支流8条),面积为46 81h m 2,长度为40020m,其它湖泊、塘面等水域合计为61 69hm 2,沿珠江主干集中分布在今荔湾区西北侧,越秀区东南侧及海珠区东北侧等地.至1928年广州建成区内的珠江主干面积增至307 79hm 2,平均宽度降低为414 8m ,大小支流共计56条,长度为57615 73m,面积74 55hm 2,其它水域面积为54 51hm 2.1968年广州建成区的面积进一步扩大至635 11hm 2,建成区内包含的珠江主干长度达到了11578 9m,但平均宽度仅为378 94m,大小支流减少至46条,面积降为69 63hm 2,长度为58412 62,其它水域面积增至126 72hm 2,主要增加部分分布在今芳村、东山地区.2.2.4 其它用地 3个研究时段内,广州建成区内土地利用类型构成除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水域和交通用外,其它用地合计占建成区总面积的比重还不到30%,并主要分布在建成区的四周.这一方面与建成区边界的提取标准有关,但一定程度上也客观反映出广州早年的城镇化水平已经较高、交通基础设施也较为完善的状况.其中,1968年未利用地面积分别向东、向北、向南显著扩张,主要是由于1953年,广州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的发展方向就是 争取实现由商业城市向工业城市的转变,使之成为华南工业建设的基地 ;1949~1959年间,广州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26 48%,1959~1969年间的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亦达到了3 6%[11].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流动人口的增加,工业用地需求扩大,促使与此相应的广州市域后备土地资源的急速增加,以进一步为广州市城镇化建设进程提供保障.a :耕地;b :园地;c :林地;d:牧草地;e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f 交通用地;g :水域;h :未利用地图2 1907~1968年广州建成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叠加图F i g.2 T he super i m posed land-use m ap o f Guang z hou urban built-up area fro m 1907to 1968124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3 结语1907~1968年是中国历史变动剧烈的时期,曾发生多次重大历史事件,受其影响,广州建成区并非持续向外拓展,甚至曾有所退缩,但限于资料有限,本文在此未能具体展开分析.1907~1968年间,广州建成区的土地利用类型构成均以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水域和交通用地为主,三者合计占建成区总面积的比重达到了70%以上.其中,占总面积比重越大的土地用地类型,在60年间向外扩张的斑块数目增加越明显,扩张面积也越大.1907~1928年,除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几乎没有变化外,建成区内其它土地利用类型用地面积和比重都有所增加,交通用地面积增加幅度最大. 1928年广州建成区人均道路面积4 92m2/人,比1907年高出约11%,道路平均宽度约为9 53m,分别比1907、1968年多3 27m和0 68m.1928~1968年,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未利用土地、水域和交通用地面积明显上升,其中尤以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未利用地增幅最为显著.广州建成区的水域以珠江干流为中心,水系呈网状分布的特征非常明显.1907~1968年,随着建成区面积扩大,河流长度与水域面积在不断增大,但珠江主干的平均宽度却逐渐降低,由1907年的415 5m,降低为1968年的378 94m.3个研究时段内,广州建成区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的速率是具有波动性的:未利用土地和园地年递增幅度相对较大,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林地和水域年递增幅度较为平稳,耕地年递增幅度最小,牧草地年递减趋势明显.除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未利用地外,其他地类总的趋势是前一时段剧烈,后一时段缓和.致谢 衷心感谢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提供了1907年的地图资料.参考文献:[1] 张新长,刘 涛,张文江.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变化趋势研究 以广州市海珠区为例[J].热带地理,2005,25(4):351-355.ZHANG X i ng-chang,L I U T ao,Z HANG W en-ji ang.A st udy on spatial change trend o f urban L and:A casestudy o fH a izhu D istrict in Guangzhou[J].T rop i ca l G e-og raphy,2005,25(4):351-355.[2] 杨国清,吴志峰,祝国瑞.广州地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5):218-221.YANG G uo-qi ng,W U Zhi-feng,Z HU G uo-ru.i An-a l yzing and M ode ling L and use pattern changes in rapidurban izati on of area:a case study o f G uangzhou C ity,Ch i na[J].T ransac tions of the Ch i nese Soc i e t y o f A gr-icultura l Eng ineer i ng,2006,22(5):218-221.[3] 徐 强,华 晨.城市建成区面积统计口径亟待统一以杭州中心城区为例[J].规划师,2005,21(4):88-91.XU Q iang,HUA Chen.The area o f urban built-up areai n urgent need of un ificati on:a case study o f centra l ur-ban area i n H angzhou[J].P lanners,2005,21(4):88-91.[4] 谈明洪,吕昌河.以建成区面积表征的中国城市规模分布[J].地理学报,2003,58(2):285-293.TAN M ing-hong,LU Chang-he.D istr i buti on o f Ch i nac ity size expressed by urban bu ilt-up area[J].A cta G e-ography S i nica,2003,58(2):285-293.[5] 华 晨,杨 扬,黄 娜.超常规发展中杭州城市建成区界定方法探讨[J].特区经济,2004(11):157-159.HUA Chen,YANG Y ang,HUANG N a.A defi n iti onme t hod study on t he H ang zhou urban built-up area int he unconventi onal deve l op m en t[J].Spec i a lA rea Econo-m y,2004(11):157-159.[6] 周一星,史育龙.中国城市统计口径出路何在:建立城市的实体地域概念[J].市场与人口分析,1995(4):8-11.Z HOU Y i-x ing,S H I Y u-l ong.A d iscussi on about sta-tisti ca l defi n iti on of the u rban populati on i n China:Bu iltt he Phy si ca l U rban A rea[J].M arket and D e m og raph icA na l y si s,1995(4):8-11.[7] 顾朝林.北京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机制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1999,14(4):307-312.GU Chao-li n.Study on Pheno m ena and M echan is m ofL and use/cover Change i n Be iji ng[J].Journa l o fN at ura lresources,1999,14(4):307-312.[8] 史纪安,陈利顶,史俊通,等.榆林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区域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分析[J].地理科学,2003,23(4):493-498.S H I Ji-an,CHEN L i-d i ng,S H I Jun-t ong,et a.l R e-g i onal cha racter istics and driv i ng m echan is m o f l and use/cover change in Y uli n P refec t ure[J].Scien ti a G eog raph-ica S i n ica,2003,23(4):493-498.[9] 李天顺,焦彩霞,张 红,等.西安市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3,17(4):29-33.L I T ian-shun,JI AO Ca i-x ia,ZHANG H ong,et a.l A-na l y si s on the land utilization dyna m i c o fX i an[J].Jour-na l o f A r i d L and R esources and Env iron m en t,2003,17(4):29-33.[10] 李 国.民国时期广州建成区主体建筑的三维模拟125第1期纪 芸等:1907~1968年广州建成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时空特征分析及其空间特征[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3):119-124.L I Guo.3-D si m u lati on and the spa tia l charac teristic of m a i n bu ildi ngs i n G uang zhou distr i ct i n republi c o fCh i na[J].Journa l o f Sout h Ch i na N or m a l U n i versity:N a t ura l Sc i ence Ed iti on,2008(3):119-124.[11] 陈代光.广州城市发展史[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SPACE-TI M E FEATURES ANALY SIS OF LAND U SE/COVER C HANGE INGUANGZHOU URBAN BU ILT-UP AREA FROM1907TO1968JI Y un,S UN W u*,L I G uo,JI ANG H ai-rong,GUAN G uo-x iang(S chool ofGeography,Sou t h C h i na Nor m alUn i versity,Guangz hou510631,Ch i na)Abst ract:A fter pre-treat m ents w ith the m aps fro m mu lti p l e sources by usi n g geog raph ic i n f o r m ation syste m,the autho rs apply a ne w m ethod to ex tract the urban boundary infor m a ti o n and reconstructs the land usi n g m ap ofGuan-gzhou i n1907,1928and1968.C o mb i n i n g the m aterials i n other literatures,it analyzes and summ arizes the space -ti m e features o f land use/cover change i n Guangzhou ur ban built-up area fro m1907to1968.The resu lts sho w t h at duri n g1907to1968,t h e m a i n land used types i n Guangzhou ur ban w ere the residential area,the industrial ar-ea,t h e w ater area,and the traffic land.The area change rate of land used type are fluctuate.Duri n g1907to 1928,the area o f traffic land i n creased m os.t The area o f the resi d entia l area,the industri a l area and unutilized land i n creased dra m atica ll y fr o m1928to1968.Duri n g the60years,w ith the i n creasi n g o f the bu ilt-up area,the river s l e ngth and t h e w ater area i n creased constantly,but the average w i d th o f the trunk strea m o f the PearlR iver w ere gradua ll y decreased.K ey w ords:land use/cover change;spatial-te mporal features;Guangzhou ur ban bu ilt-up area责任编辑 成 文 (上接第120页)[13] W EAR I NG S,NE IL J.Po litical perspecti ve o f ecotour-i s m[J].L e i sure and R ec reation,1999,37(4):31-36.[14] 刘雪梅,保继刚.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剖析国内外生态旅游实践的变形[J].生态学杂志,2005,24(3):348-353.L I U X ue-m e,i B AO Ji-gang.A nalysis on unqualifi ed ecotour i s m practive:from t he po i nt of stakeho l ders[J]. Ch i nese Journa l of E co logy,2005,24(3):348-353.STUDY ON THE DEEP EXPLO I TATION MODEL OF RURAL ECOTOUR IS M IN GUANGZHOUDONG N i ng,XU Song-j un*,Q I U H a i-y i ng,Z HOU B i-tao,DU Y an-ji ao,ZENG Q i ng-hua(S chool ofGeography,Sou t h C h i na Nor m alUn i versity,Guangz hou510631,Ch i na)Abst ract:W ith the rural ecotour i s m deve lopm ent i n Guangzhou,so m e proble m s are d iscovered g radua ll y,such as t h e co mm erc ialization tendency,eco l o gy unba lanced et a.l Therefore,a deep r ura l ecotouris m exp l o itation is indis-pensable.A fter analyzing the eco touris m resources and developm ent sit u ation,it is found that the r ura l areas i n Guangzhou have sufficient conditi o ns for deep explo itati o n,because o f its abundan t ecotouris m resources and h istor-ica l culture,the m oder n traffic cond itions,and the h i g h level of tourists.Further m ore,a m odel o f deep exp l o itation of ecotouris m is put for w ar d,wh ich coordinates the essentia l e l e m en ts of t h e ecotouris m syste m,and can push on a har m onious developm ent o f r ura l eco touris m and a better pr o tection of touris m resources.K ey w ords:rural ecotouris m;deep explo itati o n m ode;l Guangzhou c ity责任编辑 成 文 126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
基于FME实现城市更新房屋数据快速统计技术研究
![基于FME实现城市更新房屋数据快速统计技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49ef2e310661ed9ac51f383.png)
基于FME实现城市更新房屋数据快速统计技术研究针对城市更新基础数据调查中房屋数据统计效率低下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利用数据转换系统FME进行模板建立,对房屋测量图进行数据统计。
实验结果表明,利用FME建立的模板对房屋数据进行处理,可以灵活、快速地进行房屋数据统计,有效解决城市更新基础数据调查中房屋数据统计效率低下的问题,为城市更新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标签:城市更新;房屋数据FME;数据统计1、引言房屋测量是城市更新基础数据调查中较为重要的工作之一,它占据城市更新基础数据调查工作一半工期以上。
获取改造范围内房屋数据,需开展房屋外业测量和内业数据处理统计工作。
目前,使用南方Cass软件成图或者ArcGIS软件都存在一定问题,城市更新调查工作工期紧,任务重,所以提高房屋数据生产效率对于城市更新项目的顺利推进显得尤其重要。
FME(Feature Manipulate Engine,简称FME)是加拿大Safe Software公司开发的空间数据转换处理系统,是空间与非空间数据分析、处理、转换、共享的方案定制软件[1]。
FME支持多种数据格式之间的灵活转换,工作制定简便、数据转换可视化、可批量处理、工作空间和模板可重复使用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数据格式转换、数据质量检查等领域[2-3]。
本文以广州市城市更新项目房屋数据为例,利用FME快速地对房屋数据进行自动化编号、统计房屋面积。
2、城市更新房屋数据的需求分析和基本要求《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市政府令第134号)的配套文件《广州市旧村庄更新实施办法》及《广州市旧村庄全面改造成本核算办法》中,住宅复建总量按照“栋”或者“户”两种方式进行核定。
以“栋”方式核定的,住宅复建总量按照每栋村民住宅280平方米乘以改造范围内合法的村民住宅总栋数或以合法村民住宅建筑基底总面积的3.5倍,并以不超过总量10%的比例上浮后核定[4]。
广州市城市更新基础数据标准与调查工作指引(试行版)(穗更新函〔2017〕793号)中,房屋数据主要是房屋调查与测量数据,主要反映了房屋的权属证件类型、权属证件号码、证载占地面积、实测占地面积、证载建筑面积、实测建筑面积、实测建基面积、证载结构、实际结构、证载层数、实际层数和权属性质等内容。
不动产登记房地存量数据整合技术路线研究——以广州市增城区为例
![不动产登记房地存量数据整合技术路线研究——以广州市增城区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fc8f3696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fb.png)
不动产登记房地存量数据整合技术路线研究——以广州市增城区为例焦汉科;易家莉;刘振荣【摘要】在调研分析广州市增城区房、地登记系统、登记业务数据、档案数据以及已有空间数据现状的基础上,参考不动产登记数据库标准及数据整合规范,提出不动产登记房地存量数据整合的技术路线,并以广州市增城区为例,进行了数据整合建库,为增城区不动产统一登记和进一步压缩办理时限夯实数据基础.【期刊名称】《地理信息世界》【年(卷),期】2019(026)001【总页数】7页(P132-138)【关键词】不动产登记;房地存量数据;数据整合;统一编码【作者】焦汉科;易家莉;刘振荣【作者单位】广州市增城区城乡规划与测绘地理信息研究院,广东广州511300;广州市增城区城乡规划与测绘地理信息研究院,广东广州511300;广州市增城区城乡规划与测绘地理信息研究院,广东广州511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2730 引言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改革举措。
国务院于2014年11月24日发布《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自2015年3月1日起施行。
不动产登记制度实施前我国施行分散登记制度,国土部门管理土地,住建部门登记房屋,海域使用权由海洋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矿产、森林资源也“各有其主”,难免出现漏登、错登,而且增加民众的交易成本。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对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产权制度要求越来越高。
实行不动产统一登记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做好不动产登记的关键因素包括机构场地、系统平台、政策规范及数据基础等。
不动产登记数据包括登记属性数据、登记空间数据、登记档案数据等,由于历史原因,存在登记系统多样、标准不一、无电子化档案、测绘空间数据缺失、楼盘表信息缺失、楼栋压盖宗地、房地登记数据缺失或找不到对应关系等问题。
破解不动产登记难题,必须开展存量登记数据整合建库工作。
建成标准统一、内容全面、相互关联、布局合理、实时更新、互联互通的各级不动产登记数据库,是保障不动产登记业务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登记数据互通共享的前提。
住宅特征价格分析——以广州为例
![住宅特征价格分析——以广州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c55fd6f4c8d376eeaeaa3176.png)
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本文拟以广州市存量 高层平层住宅 为对象 , 以中介公司提供数据 为资料 , 采用特征价格法分
析住宅价格与区位 、 、 邻里 建筑结构三类特征的关系。
二 、 究方 法 与数 据 采 集处 理 研
( 研究方法 一)
H dn eoi c模型认为: 房地产购买者所支付的价格应能
住 宅 特 征 价 格 分 析
以广 州 为例
贾士 军 ,蔡 砥
( . 州 大学 商 学院 , 东 广 州 50 0 ; . 州 大学 地理 科 学 学院 , 东 广 州 500 ) 1广 广 10 6 2 广 广 10 6
摘 要 : 以广 州二 手 交 易的 5 6个 高层 楼盘 、7 3个 交 易样 本 为研 究基 础 , 用特 征 价 格 法 测 9 30 采
( 衡量指地产经纪公司采 集的二手交易数据 , 采集项 目包括楼盘名称、 所在行政区 域、 地址与单元房号、 所属区片 ( 板块 )成交 日期、 、 建筑面
积、 成交总价、 楼盘建成时间、 总楼层 、 所在楼层 、 户型间隔 的合理性 、 向、 、 朝 景观 噪音状况 、 装修档次 、 装修年限、 单
第 1 1卷第 7期
21 02年 7月
广州大学学报 ( 会科学版 ) 社
Junl f unzo nvr t Sca SineE io ) ora o agh uU i sy( oi c c dt n G ei l e i
Vo .1 No 7 1 1 .
J1 0 2 u .2 1
马思新等人 (03发现住宅价格与区位 、 20) 厨卫装修 、 管理 费三 个 变量 的显 著性 水 平 最高 ; 海珍 、 生华 等 温 贾 (04 发现建筑面积与房龄是最重要的住宅特征¨ 石 20 ) ;
基于房产大数据的城乡住房空间质量评估方法与相关技术
![基于房产大数据的城乡住房空间质量评估方法与相关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107c7e72a2161479171128a7.png)
本技术介绍了一种基于房产大数据的城乡住房空间质量评估方法,方法的步骤中包括:获取待评估的所有居住区的房产大数据;构建基于房产大数据的居住空间质量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居住空间质量综合评价模型结果,确定居住空间质量综合指数分类;结合居住空间质量综合指数,生成居住质量空间分布;结合居住质量空间分布结果,问卷并统计分析不同居住质量空间下的住房选择影响因素和差异性,剖析居住空间宜居性差异产生的原因。
本技术方法能够结合房产大数据和问卷的方式,去评价住房空间质量,为居住空间布局优化引导研究提供支撑。
技术要求1.一种基于房产大数据的城乡住房空间质量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方法的步骤中包括:获取待评估的所有居住区的房产大数据;构建基于房产大数据的居住空间质量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居住空间质量综合评价模型结果,确定居住空间质量综合指数分类;结合居住空间质量综合指数,生成居住质量空间分布;结合居住质量空间分布结果,问卷并统计分析不同居住质量空间下的住房选择影响因素和差异性,剖析居住空间宜居性差异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房产大数据的城乡住房空间质量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构建基于房产大数据的居住空间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包括:根据房产大数据设定评价指标和得到在各评价指标上的原始评分值,对评分值进行标准化处理;利用层次分析法或专家打分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根据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和标准化后的得分值,计算各居住区的综合得分;其中,根据各居住区的综合得分来确定居住空间质量综合指数分类。
所述评价指标包括房龄、房价、绿化率、容积率、公交站点密度、大型商场密度、小型超市与商店密度、菜场密度、中学密度、小学密度、幼儿园密度、综合性医院密度、诊所密度、公园密度和健身房密度中的至少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房产大数据的城乡住房空间质量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房龄、房价和容积率为负向指标;绿化率、公交站点密度、大型商场密度、小型超市与商店密度、菜场密度、中学密度、小学密度、幼儿园密度、综合性医院密度、诊所密度、公园密度和健身房密度为正向指标;正向指标标准化公式:X=(x-xmin)/(xmax-xmin)负向指标标准化公式:X=1-(x-xmin)/(xmax-xmin);其中,xmin为原始评分值中的最大值;xmin为原始评分值中的最小值;x为相应评价指标的原始评分值;X为相应评价指标标准化后的得分值。
基于空间统计的广州市住宅价格时空分异规律研究
![基于空间统计的广州市住宅价格时空分异规律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21dd041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dc.png)
基于空间统计的广州市住宅价格时空分异规律研究
陈东梅;陈慧灵
【期刊名称】《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7(026)004
【摘要】以广州市2007-2016年一手成交住宅为对象,运用核密度、克里格插值等方法研究广州住宅均价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广州住宅小区由“单核”逐步演变为“一核多中心”空间结构;中心城区集聚了交通、教育、医疗、商业等优质资源,推动住房成交均价呈现中心高四周低的圈层分布格局,十年间高价格住宅由中心区向四周蔓延,强中心演变规律明显;受城市发展战略等规划和政策的驱动,新增住宅楼盘及其成交均价向东和向南扩张速度相对较快.
【总页数】4页(P19-22)
【作者】陈东梅;陈慧灵
【作者单位】广州南沙开发区规划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1458;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东广州,5102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3.31
【相关文献】
1.基于空间统计的广州市住宅价格时空分异规律研究 [J], 陈东梅;陈慧灵;
2.北京市住宅价格时空分异特征研究 [J], 何丹;孟斌;张景秋
3.我国商品住宅房价格影响因素的空间统计分析 [J], 阮淑萍;汪燕春;金升平;;;
4.基于GIS的成都市商品住宅价格时空分异性研究 [J], 陈雪雯
5.基于GWR模型的广州市住宅价格影响因素研究 [J], 吴启睿;贾士军;边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研究GEOGRAPHICAL RESEARCH 第35卷第4期2016年4月V ol.35,No.4April,2016基于互联网房产数据的住宅容积率多尺度时空特征——以广州市为例李少英1,吴志峰1,李碧莹2,刘轶伦3,4,陈晓越1(1.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州510006;2.合富辉煌房地产顾问有限公司,广州510000;3.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广州510642;4.国土资源部建设用地再开发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2)摘要:基于网络爬虫技术获取房产时空数据,结合时间序列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在“小区—街道—区级”多尺度上探索广州市住宅容积率时空模式与演化规律。
结果表明:①近三十年广州市居住空间呈现中心城区集聚开发—向南、北方向近郊区拓展—往南、北、东方向远郊区外扩的演变过程,容积率呈现波动式增长态势。
②随着房地产的快速发展,住宅容积率逐渐呈现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特征,体现了住宅开发与规划有序性的提高。
③区级尺度上容积率呈现较强的自相关性,越秀区与天河区为HH 集聚区,从化区为LL 集聚区。
街道尺度上容积率呈现出显著的空间不均衡性,区位交通条件较好的街道成为容积率HH 集聚区,而LL 集聚区主要分布于生态旅游重镇。
关键词:互联网房产数据;容积率;时空特征;多尺度;广州市DOI:10.11821/dlyj2016040141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人口不断向大城市集聚,住宅需求量随之提高,有限的土地供给与持续增长的住宅需求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1-2]。
提高城市用地容积率、促进住宅用地垂直空间利用成为解决该矛盾的必然选择[3]。
容积率是反映土地开发强度与土地利用效益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已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城市的土地利用规划控制中[4]。
住宅容积率越高,则其开发强度越大,土地利用率也越高。
但过高的容积率会影响城市景观和居住环境质量[5]。
因此,合理确定容积率控制指标已成为当前城市规划研究的难点问题。
目前关于容积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①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建筑容积率估算方法[6-9];②规划容积率的确定方法,例如经济约束条件下的容积率[10,11]、环境约束条件下的容积率[12]等方法研究;③容积率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例如崔寒清以全国九个大型城市为实证对象,对城市用地容积率与城市GDP 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揭示了城市用地容积率与GDP 之间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13];冷炳荣等以兰州市为例,对转型时期中国土地收稿日期:2015-11-17;修订日期:2016-02-2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01432);广东省教育厅青年创新人才项目(2014KQNCX107,2014KTSCX090);广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专项资助项目(2012J5100044);广东省高等学校国际暨港澳台科技合作创新平台项目(2014KGJHZ009);深圳市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开放课题(KF-2015-01-035)作者简介:李少英(1987-),女,广东汕头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GIS 与城市研究。
E-mail:lsy_0130@ 通讯作者:吴志峰(1969-),男,湖南湘潭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城市遥感与城市化复杂地表过程。
E-mail:gzuwzf@770-780页网络出版时间:2016-04-20 13:33:05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11.1848.P.20160420.1333.028.html4期李少英等:基于互联网房产数据的住宅容积率多尺度时空特征容积率与地价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1]。
已有研究较少利用实际数据对住宅容积率的空间格局与分布模式进行研究。
李雪铭等利用2010年大连市地籍调查数据,通过泰尔指数模型对其住宅容积率的空间差异进行实证研究,为城市住宅空间规划提供重要的参考[5]。
但该研究是基于单个年份数据进行研究,在容积率时间尺度变化分析方面较为局限。
另外,该研究主要对城市片区内部以及片区之间容积率的差异进行分析,缺乏从更微观的视角对不同地域单元容积率的空间差异性进行探测。
住宅容积率往往是政府规划、开发商和公众之间博弈的结果,受涉及时空特征的多因素影响,如经济、自然、政策、区位等[3]。
因此,从时间和空间维度研究住宅容积率特征,对于研究容积率的复杂影响因素与机理、引导城市合理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时间维度上容积率整体变化趋势研究,能够揭示城市不同发展阶段容积率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具有阶段性特征的宏观影响因素。
在空间维度上对不同地域单元容积率的空间依赖性和异质性进行研究,对于剖析具有空间特征的微观影响因素、评价城市规划实施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于此,本文尝试利用互联网房产时空大数据,结合时间序列分析与空间自相关模型,在多尺度上对城市住宅容积率的时空分异特征研究,以探讨其时空差异的机理与影响因素。
空间自相关分析是研究地理对象空间差异与空间依赖性的重要方法[14,15],已被广泛应用于城镇群空间结构研究[16]、土地利用变化空间自相关研究[17,18]、经济空间格局演化分析[19,20]、住宅价格空间分异[21]、粮食占有量时空格局[22]等研究中。
本文将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引入住宅容积率空间格局与分异特征研究中,在“小区—街道—区级”多尺度上探测容积率差异的空间依赖性与异质性。
以广州市为研究案例,基于网络爬虫技术获取的住宅小区数据,对住宅容积率的时空特征与分异规律进行探索性分析,以揭示广州市居住容积率差异的时空演变特征,剖析影响容积率时空规律的复杂因素,为城市规划与建设提供参考。
2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2.1数据来源与处理基于Scrapy 网络爬虫平台,通过py-thon 语言编程,开发了房地产网络数据抓取程序,快速获取了搜房网的广州市住宅小区数据,包括经纬网坐标、竣工年份、容积率等相关属性信息。
由于别墅住宅的平均容积率远小于非别墅住宅,本次研究只对非别墅类住宅进行研究。
获取的广州市住宅小区数量1868个,去除属性数据缺失的小区及别墅类小区,剩下有效数据共1684个。
利用ArcGIS 10.0对抓取的文本数据进行空间化处理,得到广州市住宅小区空间分布数据(图1)。
图1广州市住宅小区空间分布图Fig.1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esidential quarters in Guangzhou771地理研究35卷本文的研究空间尺度包括住宅小区尺度、街道(镇级)尺度和区级(县级)尺度。
小区尺度研究以各住宅小区(点)的容积率为研究对象;而街道尺度和区级尺度研究分别以街道行政区(面)和区级行政区为研究单元,以2014年最新行政区划为基准统计各单元的平均容积率。
其中,区级行政单元共11个,包括天河区、越秀区、荔湾区、海珠区、黄埔区、白云区、番禺区、南沙区、增城区、从化区、花都区;街道行政区共166个单元。
2.2研究方法2.2.1空间权重矩阵为了揭示地理对象之间的空间联系,首先需要定义空间对象的相互邻接关系。
空间自相关分析的关键步骤之一是构建n×n 归一化空间权重矩阵W ,以表示n 个对象的区位或者所属区域的邻近关系,其基本形式为:W =éëêêêùûúúúw 11w 12…w 1n w 21w 22…w n …………w n 1w n 2…w nn (1)式中:w ij 表示区域i 与j 的邻接程度。
常用的空间权重矩阵构建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邻接权重矩阵。
当区域i 与j 相邻接时,w ij 设为1,否则为0。
邻接权重矩阵又分为Queen 邻接和Rook 邻接两种规则。
Queen 规则认为两区域具有公共边界或公共顶点时确定为邻接关系;Rook 规则认为只有当两区域具有公共边界时才确定为邻接关系。
(2)距离权重矩阵。
当区域i 与j 的距离小于d 时,w ij 设为1,否则为0。
其中,d 为设置的距离阈值。
(3)K -nearest 权重矩阵。
K -nearest 矩阵保证每个观测对象都有K 个邻居,当区域j 属于区域i 的最近K 个邻居之一时,w ij 设为1,否则为0。
2.2.2全局空间自相关全局空间自相关用于探测整个研究区域空间自相关程度,常用的测度指标为Moran's I 指数,计算公式如下[20]:I =∑i =1n ∑j ≠in w ij (()x i -x ˉ()x j-x ˉ)S 2∑i =1n ∑j ≠i n w ij (2)式中:I 为Moran's I 指数;x i 和x j 分别为区域i 和j 的观测值;x ˉ为观测值的平均值;s 为观测值的方差;w ij 为空间权重矩阵。
Moran's I 指数反映空间邻接或邻近区域单元属性值的相似程度,取值范围在[-1,1]之间,I 小于0表示负相关,等于0表示不相关;大于0表示正相关。
Geoda 软件采用蒙特卡洛随机模拟方法对Moran's I 指数进行显著性检验,获得判断显著性的参数P 值[23]。
P 值大小反映了观测数据为空间随机分布的可能性。
2.2.3局部空间自相关Moran's I 指数是对空间自相关的全局评估,存在忽略了空间过程潜在不稳定性问题。
而局部空间自相关可以反映每一局部单元与邻近单元的相关程度,用于识别局部空间位置的高值集聚和低值集聚。
常用LISA (Local Index of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指标进行测度,计算公式如下[20]:I i =(x i -x ˉ)2S 2∑j w ij (x j -x ˉ)(3)7724期李少英等:基于互联网房产数据的住宅容积率多尺度时空特征式中:I i 为LISA 指标。
若I i 显著为正,则表示区域单元周围相似值的空间集聚;若I i 显著为负,则表示该区域单元周围非相似值的空间集聚。
3结果分析3.1住宅容积率时间序列变化特征通过住宅小区竣工数量时间序列分析广州市住宅房产开发总体变化趋势。
图2a 显示,1994年以前广州市房地产开发量较少,而1994年以后房地开发量总体呈现增长的趋势,随着国家住房分配制度的取消与按揭政策的实施,房地产市场得到快速发展。
但在2001年和2009年出现了明显的低谷。
2001年住宅竣工数量比2000年减少了50%左右,主要为20世纪90年代末房地产泡沫破灭后对房地产的负面影响的体现;而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住宅小区竣工数量显著下降。
从住宅平均容积率曲线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呈波动式线性增长趋势(图2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