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统编版)】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练习题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同步练习-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1.就五代而言,短短五十三年间历五朝八姓十四君,立国时间最长的后梁不过十七年,最短的后汉只有四年,“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是当时藩帅们普遍存在的思想。
有鉴于此,北宋立国之后的重要治国思想是A.崇文抑武B.守外虚内C.严刑峻法D.以农立国2.王安石推行青苗法,按户等放贷取息,户等越高可借贷越多,取息二分,一年两次,实际上某些地区取息高达四分。
由此可推知,青苗法的推行()A.导致两税法的瓦解B.完善了户籍制度C.执行过程出现偏差D.实现了富国强兵3.据统计,两宋三百年间,通过科举录取进士人数超过10万人,布衣出身的占50%以上。
朝廷的一至三品官中,来自布衣者约占53.67%,北宋末高达64.44%。
这反映出宋代科举制A.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导致了文化重心南移C.造成官僚机构急剧膨胀D.成为选官的唯一途径4.北宋庆历三年(1043年)始,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指出“今诸道学校,如得明师,尚可教人六经,传治国治人之道”,提倡“诸路州郡有学校处,奏举通经有道之士,专于教授,务在兴行”,还多次推荐、聘请著名学者到官学任教。
这些做法旨在()A.发展州郡官学B.健全教育体制C.顺应政治改革D.追求教育平等5.宋朝中央派文官任知州,在州一级设通判,通判与知州共议政务、同署文书。
这一做法旨在()A.提高行政效率B.分散宰相权力C.解决财政危机D.加强中央集权6.宋代路、州、县三个层级具有上下领属关系,但路一级诸监司(帅、漕、宪、仓)互相牵制,事权分化,区划交叉,中心分离,没有单一的权力机构。
可见,宋代地方制度()A.基于藩镇体制框架适度优化B.制约了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C.形成更有效的地方治理模式D.消除了中央与地方间的矛盾7.谣谶是带有一定目的性、被当作预言来传唱的歌谣。
后周时,有人制造“点检作天子”的谣谶,周世宗为绝后患,撤掉殿前都点检张永德,以赵匡胤代之。
后来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宋朝。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同步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姓名:� � � � � � � � � � � 班级:一、单选题1.苏洵《嘉祐集》中记载:“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
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唯恐不及。
”这可以用来说明宋代()A.官僚政治体系完备B.冗兵弊病日益凸显C.中央集权得到加强D.专制皇权持续强化2.观察下面《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其中空白处应该为()A.郡B.州C.路D.省3.宋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任用当地土酋为地方长官,但不许土酋自置职名,凡土酋自置的名号,宋朝一律不予承认,须中央任命方可,如“夔州路降蛮首领皆自置职名,请因而命之,上不许”。
这一措施()A.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政策特征B.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社会治理C.基本稳定了宋代的政权环境D.推动了宋朝疆域的巩固与拓展4.宋代科举制度获得巨大发展的同时,“恩荫”制度也一直存在。
在封建制度下,因上辈有功而给予下辈入学任官的待遇,称之为“推恩荫补”,是世袭制的一种变相。
宋代的“恩荫”()A.加剧了冗官现象B.体现了社会公平C.提高了行政效率D.完善了科举制度5.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
……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这表明张载主张()A.扩大地方权力B.恢复分封制C.健全中央机构D.简化官员选任程6.宋太宗时规定,各路转运使不准随便上京奏事,遇“非常事,许乘驿入奏”。
神宗时,特准部分转运使“如有要切公事,须合面奏者,即取旨”。
徽宗后期,要求转运使“各条具所部无名之费、不急之务”奏报朝廷。
与此相关的社会背景是()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B.地方割据卷土重来C.社会矛盾日趋激化D.瓦剌势力南下扩张7.宋代实行“台、省、寺、监,官无定员,无专职,悉皆出人分往(管理)庶务。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C.变法加强国家对各领域的管控D.变法引起社会各阶层不安
9.下图是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的形势图,据此可知,图中“”处应填()
A.东晋B.北宋C.南宋D.后金
10.北宋前期,官员皆以老成持重相标榜,无过贤于有功。吕端、李沆诸人皆有“守成贤相”之称,力主抗辽的寇准因与辽签订停战盟约,却被罢相。这反映出当时()
A.削弱州府权力B.把财政权收归中央
C.加强中央集权D.防止武将拥兵自重
15.下图是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政治()
A.设置路的主要目的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
B.设置通判的主要目是防止武人专权擅政
C.分化事权相互监督,有效加强君主权力
D.路州县体制的设立极大提高了行政效率
16.宋太祖将二十余万禁军的一半部署在京师,其余一半分散到外地驻扎;驻屯京师的禁军和驻扎外地的禁军经常调动,轮流换防;军队将领也须经常更换。这些举措()
A.等级最高的是“漕”B.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节制
C.是中央行政机构D.确保了各州赋税全部上缴到朝廷
5.1069年,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以后,开始推行新法。御史中丞吕诲上疏弹劾王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骄蹇慢上,阴贼害物”。并捏造了十大罪状,对王安石进行人身攻击。这主要是因为()
A.庆历新政引起了社会骚动B.变法触及了官僚集团的利益
C.崇文抑武之风开始盛行D.士大夫共治意识的提高
12.宋仁宗时期,兵书的编撰在经历了五代至北宋初年的低潮之后,呈现出迅速复兴的态势,朝廷开始重建武学,重视武举,武学、武举教材由朝廷统一撰著,用以全面提升宋代将士的军事理论、战术水平。这侧面反映出宋代()
A.边防压力日渐严峻B.重文轻武政策被摒弃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单选题1.“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
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
”此中央官制对应的朝代是 A .汉 B .唐 C .宋 D .明2.下表是两则对宋初改革的不同评价,二者都认为北宋初年的改革措施( ) 观点作者及出处 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宋元)马端临《文献通》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
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南宋)朱嘉《朱子语类》A .铲除割据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B .尽收天下之兵,确保了长治久安C .吸取历史教训,实现了富国强兵D .导致制度僵化,埋下了亡国种子3.下图是古代中国某朝代中枢机构示意图(局部),这一朝代应该是A .秦朝B .西汉C .唐朝D .宋朝4.北宋仁宗宝元年间官吏达13445人,宣和年间官吏已达30000余人,而到了庆元年间更达40000人。
北宋这一状况( ) A .导致财政负担重 B .完善了中央机构 C .提高了行政效率D .提升了官员素质5.苏辙说到王安石的“青苗法”时指出:“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这反映了变法失败的哪一方面的原因 A .改革损害了大贵族地主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B.改革在新法执行过程中存在着危害百姓的现象C.改革没有遵循有利于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原则D.改革者没有远见卓识,不坚决、不彻底、不注重实效6.有学者认为:“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
”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中,治理天下与君臣关系的处理,尤以相权的调整为要。
下列各项中属于相权调整的举措是()A.建立提举刑狱司B.实行察举制C.强化“四监司”D.设置枢密使7.宋太祖想任命赵普为相,但在颁发任命诏书时碰到了程序上的麻烦,诏书必须有宰相的副署才能生效。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同步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1.宋代各级地方长官,其产生的方式A.皆为朝臣兼领,非正官B.皆非差遣之官C.皆由皇帝亲自策问后派任,此后不再兼朝臣D.皆兼都督或将军衔号,故宋代地方政制,军民不分2.北宋统治者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主要是为了解决A.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B.统治集团内部文臣和武将之间的矛盾C.地主阶级和广大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D.统治集团内部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3.下图分别反映了汉、唐、宋、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空白处应该填写()A.三公九卿制B.三省六部制C.二府三司制D.一省制4.下列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实现富国强兵是其基本出发点B.其改革从根本上维护地主阶级利益C.改革彻底解除了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D.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5.宋代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A.设禁军控制地方军权B.设知州控制地方政权C.设转运使控制地方财权D.设通判加强地方监督6.北宋末期参加进士科考试的考生需要考A.策论B.诗赋C.戏曲D.小说7.以盟约的方式达成和解来解决纷争,可以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文化发展。
结束南宋与金之间战争状态的盟约是()A.澶渊之盟B.长庆会盟C.绍兴和议D.庆历和议8.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A.宦官专权B.藩镇割据C.唐末农民战争D.朋党之争9.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万多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
造成这种财政危机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衰退B.交纳“岁币”C.奢侈浪费D.“冗官冗费”10.宋朝在府州设置通判,又叫监州,主要职责是监督知府、知州。
这反映出宋代A.皇权独尊局面出现B.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C.开创了地方监察先河D.选官制度发生变革11.赵普认为:“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同步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单选题1.宋初多次出现了中央夺地方的权、别官分散主官之权的现象,以致“百年之忧,一朝之患,皆上所独当,而群臣不与也”“此外寇所以凭陵而莫御,仇耻所以最甚而莫报也”。
材料意在强调,宋初()A.崇文抑武政策的影响B.地方藩镇割据的危害C.边疆治理体制的缺陷D.君主集权统治的弊端2.宋朝建立后,对吐蕃部落中内附或与西夏战斗中有战功的人,赏以金帛爵命和赐予汉姓,并以忠顺之类的字词命名归顺的吐蕃首领。
熙宁七年(1074年),河州吐蕃首领木征降宋,宋朝命其名为赵思忠,拜荣州团练使。
这一政策()A.变革了边疆行政区划制度B.消除了游牧民族对宋的威胁C.改变民族政权的力量对比D.强化了边疆地区的华夏认同3.北宋“分天下为十余路,各置转运使……使朝廷之令必行于转运使,转运使之令必行于州,州之令必行于县,县之令必行于吏民,然后上下之叙正,而纪纲立矣”。
这一行政管理模式()A.呈现权力相互牵制的特色B.抬高了文官与士人的地位C.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稳定D.形成更有效的地方治理模式4.北宋时期,进奏院(地方行政机构的驻京办事处)及其官员不再自行编发官方文书,而是将所编报状抄送枢密院,经枢密院审定,再据此发抄。
这一变化表明宋代()A.进奏院与枢密院相互制约B.枢密院掌控文书编辑权C.枢密院可以确保奏令准确D.专制集权统治得到强化5.北宋时,苏轼在徐州担任知州时,发现其治下利国监“自古为铁官,商贾所聚,其民富乐,凡三十六冶,冶户皆大家,藏镪巨万,常为盗贼所窥。
”他感叹到:“兵卫寡弱,有同儿戏。
使剧贼致死者十余人,白昼入市,则守者皆弃而走耳。
”这一现象的出现源于宋代()A.重文轻武社会风气B.政治权力结构性弊端C.周边民族政权侵扰D.城市经济的发展繁荣6.北宋政府常在灾年招募大批饥民为兵,而且未加拣汰,缺乏训练,其中老弱怯弱者又常过半。
与西夏作战时,“大举即大败,小战辄小奔”。
这反映出北宋()A.军队编制不足现象突出B.募兵制破坏了社会经济C.政府着力强化社会保障D.国家治理注重守内虚外7.南宋诗人林升在他的《题临安邸》中这样描述:“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同步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训练一、单选题1.宋真宗时期,朝廷在门下省基础之上改设谏院,规定台谏官员由皇帝任命,不由中书,这使台谏势力猛增。
苏轼曾在奏章中评论说:“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宰相但奉行台谏风旨而已”。
由此可知,台谏制度可能导致的不利影响是( )A.降低宰执的行政能力B.造成枝弱干强的局面C.出现冗官冗员的弊病D.加剧积贫积弱的状况2.宋代,新官上任最长半年内仍可带“新授”等字样,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强调:今后原地方僚属若犯赃罪,路级长贰上任未满百日,州级长贰上任未满一月,因其尚未熟悉新工作,就不必追责,以便展开工作规划。
这项举措( )A.有利于稳定地方治理秩序B.容易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C.完善了古代官员选拔制度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3.宋神宗曾一度打破“文武之别”,允许武官申请考核词赋水平,凡能通过测试者,便可换为文资官衔,并放松了对崇文院馆阁兼职的限制,对边关功臣也授以馆职。
宋神宗此举意在( )A.提倡崇文抑武B.促进阶层流动C.扩大科举规模D.改变国防颓势4.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有一幅碑刻华夷图,这幅图以唐代《海内华夷图》为底本,绘于北宋徽宗时期,南宋镌刻于碑石。
图中注明楼兰、部善、于阗、莎车、疏勒等南疆诸国与安西四镇,以及西汉至宋中原王朝经略西域的情形。
该图( )A.体现宋朝强化边疆治理的意图B.展现宋代沟通东西交往的成果C.可用于研究宋代地方行政区划D.寄托恢复汉唐故土的政治理想5.1036年,工部郎中、兼侍御史知杂事司马池奏请“文武官年及七十者,乞并令自陈致仕……给全俸。
若不自陈,许御史台纠察以闻,特令致仕”。
司马池此举旨在( ) A.完善科举制度 B.缓解冗官问题 C.加强中央集权 D.整治腐败现象6.宋仁宗时期,朝廷普遍认为:“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虏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
”这一现象表明北宋时期( )A.社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B.干弱枝强的局面逐渐形成C.科举制度得到不断完善D.实行崇文抑武的治国方针7.顾炎武遍游天下后指出,凡郡县为原来唐旧治者,“其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原衙门的旧基“必皆宏敞”;相反,凡“宋以下所置,时弥近者制弥陋”。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同步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单选题1.宋仁宗时,被称为“宋初三先生”之一的石介,既作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圣政录》,又作《唐鉴》。
无独有偶,与他同时期的孙甫“著《唐史记》七十五卷,每言唐君臣行事,以推见当时治乱”。
这些行为旨在()A.强化唐代历史记忆B.提高文人政治地位C.消除武将专权隐患D.保持宋代政权稳固2.宋代在知州以外设“通判某州军事”一职,简称“通判”。
知州的公文命令必须经通判的附署方能生效,通判还可直接向朝廷奏事。
这表明通判的作用是( ) A.制约地方长官B.控制财政大权C.提高行政效率D.牵制中书门下3.宋代诸州除设知州外,另设“通判某州军州事”,简称通判,始置诸州通判,既非副贰,故尝与知州争权。
”据此可知,宋代()A.地方事权分化B.行政效率低下C.武将地位弱化D.边境防守空虚4.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进行变法革新。
次年,司马光借给宋神宗讲解《资治通鉴》的机会,特意表彰“萧规曹随”的典故,并宣扬“道者万世无弊”的理念。
这表明朝廷()A.政策受到边防影响B.强化权力的制衡C.对改革未形成共识D.重视前朝的经验5.《宋神宗实录》初编于哲宗元祐年间,书中大量采用了司马光《日记》;绍圣年间哲宗亲政,又以王安石《日录》为依据重新编修;南宋高宗绍兴初年,又因所谓神宗末年的“宜仁谤史”涉及孟太后及高宗继位正当性的书写问题,再次重修。
这种现象表明()A.实录作为信史记述非常审慎B.历史叙述随研究深入更完善C.历史记述受政治因素的影响D.原始史料能准确地再现历史6.宋仁宗时期,兵书的编撰在经历了五代至北宋初年的低潮之后,呈现出迅速复兴的态势,朝廷开始重建武学,重视武举,武学、武举教材由朝廷统一撰著,用以全面提升宋代将士的军事理论、战术水平。
这侧面反映出宋代()A.边防压力逐渐严峻B.重文轻武政策被摒弃C.农耕文明渐趋衰落D.中央集权体制遭削弱7.宋太祖鉴于五代枢密院权力过大的教训,将枢密院直接统兵权划给三衙,枢密院掌兵籍、虎符,有发兵之权,而不统兵。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1.在地方设置官职,分别掌管地方行政权、财政权、兵权等,这是A.秦朝普遍推行郡县制度B.北宋解决地方割据问题C.唐朝建立起大一统政权D.清朝加强对边疆的管辖2.北宋初期,宋太祖为了安抚后周旧臣,继续沿用五代时的宰相兼枢密使制度。
乾德年(964年),宋太祖罢免后周三相后,宋朝中央形成了中书与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政的格局。
这调整A.分化了相权B.降低了行政效率C.制约了君权D.加强了中央集权3.他忧国忧民,勇于担当,用雷厉风行的改革给萎摩因循的北宋中期政坛注入一股强烈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改革精神。
这里的“他”A.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国家财源B.以募兵制取代“兵农合一”的征兵制C.改革措施得到了统治阶层的广泛支持D.通过改革实现了北宋中期的富国强兵4.关于中国某朝官制,有史学家如此评述,“当时的官,仅以寓禄秩,而别以差遣治事。
”这说明该朝官制A.规范了官员职责B.加强了对官员控制C.提高了行政效率D.削弱了专制君权5.翰林学士胡宿向宋仁宗进言:“臣窃以殿前、马军、步军等帅臣,统陛下爪牙之兵,为陛下心腹之佐,宿卫宫省、拱扈宸极。
凡所进任,固先出于圣意,然后参访大臣,公议既同,方可除授……不宜轻用论荐,以收私恩,或任非其才,则开隙生事。
”由此可知,胡宿的建议是()A.放松抑武政策B.提高三衙地位C.加强君主权力D.慎选军事将领6.北宋建立后,中央解除了禁军将领的兵权,并将其调往外地充当节度使,继而削弱节度使实权,使其徒有虚名,同时派文臣到地方担任知州,地方司法人员也由中央派文官担任。
这一举措A.导致文官坐大,造成新的藩镇割据B.逐渐形成了重文轻武的局面C.导致文臣武将联合,威胁中央集权D.有利于体现地方民意7.宋初,“州郡兼领”市舶贸易。
宋中期,罢“州郡兼领”,改转运使兼提举市舶,市舶司直接听命于中央。
这一调整旨在()A.规范地方行政职权B.加强中央管控能力C.推动海外贸易发展D.改变积贫积弱局面8.宋真宗时,国库充实,但具体数字只有三司使知道。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同步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王安石等变法派在变法期间,不仅撰《诗义》《书义》《周礼义》,合称《三经新义》,作为太学和州县学的教材,也指出免役法出于《周官》,保甲法起于三代丘甲,市易法源自周之司市。
这反映了变法派 A .托古改制的思想 B .复兴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C .恢复周礼的决心D .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2.增设新机构分割相权是古代皇帝加强君权常用的策略。
下列属于北宋分割相权的举措是 A .设枢密院掌军政B .设御史台掌监察C .设宣政院管理佛教和藏族地区D .设殿阁大学士备顾问3.下列现象,哪一项发生于北宋 A .相秉社稷之重,总百僚之任B .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C .内阁职参机务,今止票拟D .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4.公元1004年,辽国大举南下。
宋真宗亲征,在小范围交战并击杀辽军主帅后,宋朝派使者议和,最终辽国撤兵,宋朝每年向辽国赠送银二十万两,绢十万匹。
这种“无偿经济援助”客观上( )A .有利于北方边防的安定B .导致宋朝积贫积弱C .推动了王安石变法D .消除了宋辽的民族矛盾 5.某博物馆拟建秦、汉、唐、宋历史文化展,需要选择一些具备标志性意义的历史信息作为时代标签。
下表按照朝代先后顺序的排列,正确的是A .①①①①B .①①①①C .①①①①D .①①①①6.宋真宗时期宰相李沆自评“居重位实无补万分,惟四方言利事者未尝一施行,聊以此报国尔。
朝廷防制,纤悉备具,或徇所陈请,妄有更张,即所伤多矣”。
这最能说明北宋()A.中央集权得到强化B.政治风气因循守旧C.官僚队伍不断膨胀D.财政危机日益严重7.观察下面《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由此可知,北宋政治的突出特点是()A.守内虚外B.重文轻武C.中央集权D.积贫积弱8.宋代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当时普遍受到人们尊重的阶层是()A.士人B.商人C.军人D.艺人9.北宋时期的地方层级图示如下,请问缺失的①和①分别是()A.枢密院,通判B.行省,刺史C.路,通判D.路,刺史10.嘉定二年(1210年),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临终前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同步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1.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最根本的不同是A.是否实现了富国强兵B.是否改变原有的土地所有制C.是否限制了贵族和地主的特权D.是否实行“重农抑商”政策2.范仲淹曾以“参知政事”的身份主持庆历新政。
“参知政事”这一职务相当于A.宰相B.副宰相C.刺史D.钦差大臣3.北宋中期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宋加强中央集权所致B.北方民族的南侵C.对西夏、辽的战争耗费和赔款D.财政入不敷出4.北宋建立后,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武将专权的历史教训,宋太祖采取的措施不包括A.委派转运使掌握地方军政大权B.强干弱枝、重文轻武C.各州郡财赋大部分由中央掌握D.派文臣做知州和通判5.北宋与南宋的关系类似于A.新朝与汉朝B.南朝与北朝C.隋朝与唐朝D.西晋与东晋6.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策略之一是A.确立和完善三省六部制B.分割宰相权力C.设枢密院管理军事D.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7.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评价正确的有①防止了武将夺权和地方割据①导致了官僚机构膨胀①降低了政府办事效率①造成了财政困难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①8.《水浒传》中枢密使童贯的职能是掌管A.民政B.军政C.行政D.财政9.据《文献通考)记载:“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治兵得其道也。
”下列各项与材料所反映的情况不符合的是A.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武将专权B.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C.收回地方兵权达到“内外相制”D.地方割据势力的威胁完全消失10.北宋初年出现了“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局面,军队战斗力大为削弱。
造成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在于统治者实行A.养兵政策B.守内虚外政策C.经常换防各地驻屯军队D.一职多官11.北宋立国之初鉴于原藩镇或割据政权内的官员不能一一削职为民,故设通判“使之督察方镇”。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同步检测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同步检测】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研究表明,北宋九朝共有72位、97任宰相,任期在1—2年的共有45任,占总数的46%,1—3年的共有63任,占总数的65%,也就是说,北宋宰相的任期大多是在3年之内。
这一现象()A.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支出B.意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折射出君主专制的强化D.有利于国家政策的有效实施2.宋代设置的银台司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公文传达机构,还负责监督、审查各职能部门的公文处理情况,“急速事限五日,常事限半月,仍令诸处行遣讫,旋具事宜关报银台司点检勾凿,有稽滞者,依条举奏”。
据此可知,宋代银台司的设置()A.解决了朝廷冗官问题B.有助于提高政务运行效率C.完善了中枢决策机制D.有利于推行重文轻武政策3.北宋初年,中央委派文官到地方担任转运使,主要负责地方赋税的征收。
地方赋税除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外,其余全部由转运使押送中央。
北宋转运司的设置()A.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B.有利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开展C.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4.如图是北宋初期各权力机构设置与运行的示意图,该示意图从根本上反映了()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B.监察制度的初创C.宰相权力的削弱D.事权的分化5.宋代时期,一道诏敕经过中书舍人“书行”(签名通过)与给事中的“书读”(签名通过)之后,才可以付尚书省执行,接受诏敕的尚书省长官也需要在敕尾签字。
三省长官的签名,体现的是宰相对于诏敕的副署权,没有宰相副署的皇帝敕命,是不具法律效力的。
据此可知,宋朝三省机构()A.强化了皇权约束机制B.打破了中枢权力的平衡C.弱化了中央集权体制D.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6.北宋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宋夏双方达成和议。
元昊取消帝号,由宋册立为夏国王,宋岁赐绢十三万匹、银五万两、茶二万斤,节日再另行赏赐,双方于边境开展互市贸易。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同步练习 高考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单选题1.北宋仁宗宝元年间官吏达13445人,宣和年间官吏已达30000余人,而到了庆元年间更达40000人。
北宋这一状况( )A.导致财政负担重B.完善了中央机构C.提高了行政效率D.提升了官员素质2.唐代人们认定“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宋代民间则流行“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俗语,这主要是因为( )A.人口数量的增加B.选官制度的改革C.政治环境的改变D.经济结构的变化3.中国古代吏治腐败会出现花钱买官的现象。
“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
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最早发生在( )A.秦代B.汉代C.唐代D.宋代4.读图,下图中①②③依次对应的是( )A.军事监察财政B.财政监察军事C.监察军事财政D.财政军事监察5.宋与金政权之间民间往来十分密切,官方在边界“皆设场官,严厉禁,广屋宇以通二国之货,岁之所获亦大有助于经用焉”。
材料中“场官”的主要职责是( )A.领兵作战B.维护贸易C.批复奏章D.强买强卖6.“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面子……且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物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
”材料主要说明“澶渊之盟”( )A.是一个完全平等的盟约B.使宋辽出现了和平交流的局面C.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D.完全消除了宋辽间的民族隔阂7.《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
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
”据此可知,三司设立的主要功用是( )A.规范地方行政B.分散中枢权力C.提升监察能力D.抬高文官地位8.以下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政治状况的描述,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阁臣之职,止是票拟”②“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③“本章归内阁,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④“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两府”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②③①④D.②④①③9.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即在青黄不接时,官府向有需要的农民提供贷款,以抑制兼并,为官府开辟财源。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同步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宋神宗年间国库积蓄可供朝廷20年财政支出。
这主要是得益于王安石推行的A.庆历新政B.青苗法、募役法C.均输法、市易法D.将兵法、科举改革2.在宋代,士人受到社会普遍尊重的原因是()A.他们的社会地位十分优裕B.他们有知识、有文化C.宋朝开国后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D.他们出身高贵3.对于魏、蜀、吴三国政权的正统问题,北宋学者多以禅让得国且控制中原的曹魏政权为正统,而南宋学者则多以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为正统。
这一变化反映了()A.当时政治形势发生剧烈变化B.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至南方C.两宋政权官方哲学明显不同D.对三国历史的认识渐趋客观4.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宋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
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安者。
其中“不能自安”和“大不可安者”指()A.藩镇割据和边防危机B.宦官专权和积贫积弱C.外戚专权和军备废弛D.农民起义和财政危机5.史载:“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
”关于此盟书表述正确的是()A.盟约双方分别是北宋和辽B.岁奉银两又名“岁赐”C.历史称之为“绍兴和议”D.疆界东起淮水西至开封6.宋朝史料记载了宋神宗对边疆两大对手的评价。
他忧心忡忡地说:“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
”此“二虏”指的是()A.辽与西夏B.辽与金C.西夏与金D.蒙古与金7.辽朝设置北面官和南面官两大系统。
北枢密院既是北面官系统的宰辅机构,又是全国最高军政机构;南枢密院虽然是南面官系统的宰辅机构,但并不处理汉地的军务,不领汉军。
这反映出辽朝A.契丹贵族掌握军权B.军政事务高于一切C.推行民族分化政策D.孤立打击汉族官吏8.统一是社会发展的主流,但地方分权经常威胁到国家的统一。
我国古代通过制度的创新与完善,最终从制度上克服了“地方分权”的问题。
下列措施中有利于限制地方分权势力的有()①秦朝实行郡县制①汉武帝推恩王侯子弟①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①宋太祖派文臣管理州郡A.①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9.据《元典章》载:“至元二十年(1283年)二月,中书省刑部准兵部关……如蒙古人员殴打汉儿人,不得还报,指立证见,于所在官司赴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例编号
学科
历史
年级
高一
学期
秋季
课题
两宋பைடு நூலகம்政治和军事
教科书
书名: 中外历史纲要(上)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19年8月
学生信息
姓名
学校
班级
学号
课后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初统治者采取的措施有()
①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②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③地方赋税大部分转运中央④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今内外官属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授差遣京官、使臣及守选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踰一倍多矣。”包拯在上疏中指出北宋存在的问题是()
A.军事力量庞大B.行政效率低下
C.官僚队伍膨胀D.财政状况恶化
3.有学者说,王安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改革精神,数百年之下依然凛凛有生气。其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A.削弱割据军阀,加强中央集权B.实现富国强兵,克服统治危机
C.实行休养生息,发展社会经济D.打击官僚地主,抑制土地兼并
二、非选择题
宋代文化是唐代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唐代所建立的三省六部、科举、均田等制度,已经标志着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宋代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文官制度,中枢大臣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得以相互制衡。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宋朝治国的特点;并分析这一特点对北宋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B
二、非选择题
(1)表现:在中央,设立枢密使、三司使、参知政事分割宰相事权。在地方,派文官任知州,设诸路转运司理财,收精兵削弱地方权力。
(2)特点:崇文抑武。
影响:统治者重视学习文化知识;推动了科举制的发展,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培养了大量人才,推动了文化的繁荣;但同时也带来了军队战斗力下降以及官吏冗多,办事效率低下的弊端。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简述宋代政治制度上“相互制衡”的表现。
艺祖(宋太祖)革命,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自时厥后,子孙相承,上之为人君者,无不典学;下之为人臣者,自宰相以至令录(指县令一级的地方官员),无不擢科(科举登科),海内文士,彬彬辈出焉。
——《宋史•文苑传》